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精选12篇)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1

高一年级数学组 万舒婷

随着社会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普通高中新课改主动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最终反映在高中生的素质发展上,因而,“以人为本”是高中新课改的根本理念,通过这两个月在工作实践中的学习,深深地感知,高中新课程要求尊重高中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他们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都应体现选择性和多样性。

高中生面对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那么高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突出引导学生思考并规划人生,形成合理的人生观,具有基本的职业意识和创新意识。比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更关注学生深层次的生活需要。

首先,谋求课程的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统一。其次,将学术性课程与学生的经验和职业发展有机结合。

与适应时代要求的基本能力、创造力与批判性的思维、交流、合作与团队精神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并要求学生具有国际视野。教材的设计更注重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研究,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潜能与创造性。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因为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性格特点等多种原因会造成,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差异,表现出学习的效果不尽相同。这种现象是切实存在的,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对每个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新课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能力,其次贴近学生的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以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课程改革前途光明,但眼下困难与阻力也不容忽视。高中与初中的数学衔接问题,高考的问题;课程标准与教材中的问题;市场上大量充斥的滥编滥印的教辅教材问题;教师的素质水平和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以及培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课改后课堂上又要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知和研究获取知识,老师不能直接告知,要重视学生探求的过程。这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虽然这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大有好处,但是课改后数学实际任务加重但课时又明显减少,要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目前是我们很多老师都很困惑的一个问题。同时高考将会如何考,传统的重点,新增的内容,在高考中将如何体现,如何

协调的存在,如何既要考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又要考到学生的能力,改革要如何推行并坚持下去,始终还是要围绕着高考这个指挥棒进行。

新课程想要达到理想的状态,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的修养: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坚持自学不懈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和操作技能,学会上网学习,学会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认真学习、研究教学大纲和新教材,领会大纲,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内容、编写特点,要求及教学方向,有效、合理、创造性的指导新教材的教学,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的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 教学中,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学生观”的转变。做到用学生的心看待一切,不歧视学生,多赏识学生,达到班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而不是统治者、长官。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的置身于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4)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2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我们随时可以发现它的美, 正如普洛克拉斯所说:“哪里有数, 哪里就有美”。仔细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数学美存在的是如此普遍, 简直让人惊叹不已, 以至于我们甚至可以在一些植物的叶子上看到明确的数学方程式, 三叶草上有, 酸模上有, 常春藤上也有。对称更是随处可见, 数学上除了研究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 还有对称多项式, 数字本身是奇偶对称分布的, 数学上独有的概念“共轭”也体现着对称的惊人之美。外尔曾说, 对称美在艺术与自然两方面都有重大意义, 数学就充分地体现出了自然的美之所在。我们在数学之中应该有意无意地向学生讲述数学之美, 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之美, 这无疑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极为有效的。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的不断提升, 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数学当中所研究的最多的莫过于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逻辑结构了, 这些对于人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是极其重要的。而新课程所强调的“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更使数学教学如虎添翼。学生在不断地探究过程中逐渐强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中实际问题的意识也在不断地得到提升。正如一个人不但学会了“吃水”, 还学会了“如何取水”, 如此一来, 他就会得到源源不断的水资源, 这是传统教学所远远不能实现的目标。而在不断地“取水”过程中, 学生就会越来越感受到“水”是如此的甘甜。

清楚是数学永恒的格调。数学当中讲究的是在清楚地了解问题已知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推理, 并最终得出一个清晰明了的结论。在数学之中, 对就是对, 错就是错, 在对错之间是没有任何悬念的。有人说数学容易学,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有人说数学不好学,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因为数学中不管是对还是错, 我们必须说出充足、清晰的理由才行。作为教师, 我们所做的功课就更多了, 我们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 在给学生一杯水的同时, 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用这一杯水去搏得一碗水、一桶水甚至是一湖水。而我们在课堂之上在对学生的表现、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之时, 也要做到态度清晰、观点明确。

数学教学, 教师的“教”是重要的, 也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 这也是我们这次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目标。在学习的问题上, 每个学生可能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 这是由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决定的。用数学来解决不同的问题, 就必须做到理解概念、学会证明、抓住核心思想、掌握基本方法。这些都需要学生不断地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在不断地探究和学习中去感受数学的神奇与美丽, 体会数学学习当中的乐趣。但是, 我们必须注意, 我们绝对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从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转变为教师完全退出课堂教学, 学生成了课堂中唯一活动的角色, 讲得少不是我们教学质量高的标志。学生讨论也不等于合作、探究, 关键还在于教师是不是真正地挖掘出学生的潜力。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是“以人为本”, 这里的“人”是指全体学生, 以人为本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新课程实施之前, 我们的学生在教学中处于绝对被动的地位。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积极合作下的主动”是完全对立的。最近报纸上刊登了一位赴德交流教师的见闻, 里面提到中国孩子一方面对德国学校教育所讲知识的浅显极为不屑, 另一方面又为德国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所折服。这就说明我们的学生最为欠缺的就是自主创新、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方法,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自主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实际上只要实现了这一目标, 不会再对“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疑惑不解, 相反会发现学习数学是一个极其快乐的过程。

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学心得 篇3

关键词:思维;探索;课程

一、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高中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为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数学基础,使他们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第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对基础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技能上,还应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它们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上述的定位,我国的高中教育不是“专业技术的职业教育”,也不是“大学的预科教育”,而是公民的“数学通识教育”。它的出发点,仍然是为广大公民提供进一步的数学基础。随着国家的发展,高中教育将会更加普及,我们期望为中国普通公民提供适应21世纪需要的必要的数学基础。《标准》设置的必修课程是所有高中学生未来发展的公共平台,它是一种共同的文化基础,《标准》设置了不同的选修系列课程,它们仍然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数学课程,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發展平台。

二、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高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进行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同时,《标准》还指出,学生在选择之后允许进行适当地转换、调整,以便不断地对未来人生进行规划和思考。高中数学课程给学校和教师也留有一定的选择余地。他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需求和自身的条件,制定课程发展计划,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数学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选课建议:(1)选修课的设置就是希望从不同的角度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希望数学能为同学们的发展提供帮助,这是数学工作者的最高追求。我们将会想方设法努力,让数学课程更有吸引力。也希望同学们努力发现、培养自己对数学的兴趣。

(2)特长和兴趣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在数学学习中,有的学生善于计算,“数感”非常好,善于发现“数、式”中的规律;有的学生图形想象力非常强,善于发现“图形”中的规律;有的学生对数据有明锐的感觉,善于发现“数据”中的有用信息;等等。每个人都有特长,不同的人特长不同,有一些人不知道自己的特长所在,这也是个缺憾。

三、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社会的发展需要终身教育,而学生在学校中只能获得其需要的部分知识和初步能力,更多的必须在其未来的人生历程中依靠自主的探索、主动的学习,去不断地充实自我,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此外,数学学习不仅仅是记忆一些重要的数学结论,还要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再加上数学学科高度抽象的特点,这就需要学习者有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精神,需要有自主探索的过程,需要有多种丰富的学习方式。

四、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培养全面数学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高中数学课程应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也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我国数学教育十分重视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演绎逻辑推理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标准》在此基础上,强调了抽象概括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抽象概括能力:我们不仅仅需要同学们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本身,还应该帮助同学们了解知识、技能、结论形成的过程,产生的过程,能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能够从一些现象中,通过类比、归纳、猜想,通过合情推理,总结数学规律,发现数学规律。这也是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非常重要的创造性思维方式。许多数学家反复建议,我们不仅要重视培养同学们的演绎推理能力,同样,也要重视培养同学们的抽象概括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也应该渗透到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中。

数据处理的能力: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于数据、信息的关注越来越大,处理数据,已经成为百姓生活不可回避的问题。生活中的很多数据都是“杂乱”的,但并非“无章”,如何发现其中的规律,如何利用这些规律提高生活质量。数据处理能力成为现代人的基本能力。在高中学习中,有必要掌握基本数据处理能力: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利用信息说明问题等等。

五、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提倡数学应用,是90年代以来我国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标准》继续强调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未来公民的需要。我们应该帮助高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受到数学的初步应用训练的同时,着重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使他们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进行思考,找到数学应用的契机,适应未来公民的需要。

第二,现代数学本身的原因。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应用数学和数学应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数学渗透到几乎每一个学科领域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第三,数学教育界自身认识上的原因。我国数学教育具有很多优秀的经验和优良的传统,需要认真的总结和发扬。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数学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忽视数学的应用,忽视数学与其他学科以及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忽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第四,如何进行“数学应用教学”的原因。近几年来,我国大学、中学普遍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扩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数学应用的教学,正在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必须指出的是,理顺《标准》和考试关系的一个不可动摇的原则,应是考试服从《标准》,考试服从教学,考试必须有利于课程改革和教学的实施。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考试有它自己独立的要求:保持社会公平,以及能够实际操作。这需要一个长期探索、逐步磨合、互相适应的过程。

高中数学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4

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契诃夫曾说过:“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谈。”这就要求教师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积极创设能激起学生回答欲望、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能“放羊”,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

总体目标中提出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本人认为可以简单的这样表述:数学知识是“数与形以及演绎”的知识。所谓数学事实指的是能运用数学及其方法去解决的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数学活动经验则是通过数学活动逐步积累起来的。

本人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中认真听取专家讲课,对于新课标有一定的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1、基本的数学思想

基本数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符号与变换的思想”,“集全与对应的思想” 和“公理化与结构的思想”,这三者构成了数学思想的最高层次。对中小学而言,大致 可分为十个方面:即符号思想,映射思想,化归思想,分解思想,转换思想,参数思想,归纳思想,类比思想,演绎思想和模型思想。圣于这些基本思想,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渗透,从低年级开始渗透,但不必要进行理论概括。而所谓数学方法则与数学思想互为表里,密切相关,两者都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促进知识的深化及形成能力。方法,是实施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则是对应方法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根据。就中小学数学而言,大致有以下十种:变换与 转化,分解与组合,映射与反映,模型与构造,概括与抽象,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分类,类比与猜想,演绎与归纳,假说与证明等。

2、重视数学思维方法

高中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着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问题性,相似性。数学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四个方面:数学思维的内容(材料与结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维方法)以及个性品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因互素的临控等);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观察与实验,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归纳演绎与教学归纳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一般化与特殊化,模型化与具体化,类比与映射,联想与猜想等。思维品质是评价和衡量学生思维优劣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为: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独创性。

3、应用数学的意识

这个提法是以前大纲所没有的,这几年颇为流行,未见专门的说明。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大纲理念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新旧教材中,都配备有所谓的应用题,有许多内容已经很陈旧,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结合实际重新编写应用题只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4、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全体细致,尽可能的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5、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高中数学新课程远程培训学习体会 篇5

一、对新课程的认识

1、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的把握和定量的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它在人类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并不是孤立于书本之上的,它是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是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所以数学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并且能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因此,在新教材的编写中更多的采用了生活化与情景化的场景,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并能投入其中。

2、更注重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教材的设计更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因为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性格特点等多种原因会造成,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差异,表现出学习的效果不尽相同。这种现象是切实存在的,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对每个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3、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高中数学课程分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必修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数学内容。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其中系列

1、系列2由若干个模块组成,系列

3、系列4由若干专题组成;每个模块2学分(36学时),每个专题1学分(18学时),每个专题可组成1个模块。对于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进行选择。

4、数学教学活动更加丰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让他们通过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使学生自主学习可以自学的内容。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

二、听到了一种声音

在培训期间,我们无论是在报告中,还是在茶余饭后,我们都能听到另外一种声音,感受到合弦的美。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显然不是只凭热情和勇气就能一蹴而就的冒险之旅。” 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从而,在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同时,我们也就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作出“热潮中的冷思考”。对中国的传统一定不要轻易否定与抛弃。中国自己的教学方法好在哪里,对此一定要心中清楚。比如说,“双基”教学是中国的特色与传统,继承的同时要理解与吃透它的内涵。近几年来,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出现了一股“向中国学习”的热潮。因此,面对我们自己的数学教育,有 什么理由要失去自信,妄自菲薄呢?在充分肯定传统教学长处的同时,我们应正视所存在的问题。其中,有的是在过去就已暴露出来而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更多地是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暴露出来的诸多弊端。其主要表现在:重传承文明甚于重创新教育,教知识而不是教创造;重结果甚于重过程,以冰冷的美丽代替火热的思考;重标准答案甚于重个性发展,缺乏对学生情感和个性品质的关注。因此,总结好的传统,认清存在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刘兼同志讲过“我国当前数学教育中优势与问题同样突出。”我们应抱着“扬弃”的观点辨证对待传统教学,不要盲目继承,更不要全盘否定,正视存在的问题,进行批判改正,根据新时代的要求走一条自己的路。

三、体会到了课改的艰辛我在学习之余,与各地的教师私下也做了交流,深感课程改革前途光明,但眼下困难与阻力也不容忽视。若要课程改革成功,尚须方方面面的努力。这困难有来自经费方面的--经费严重不足或使用不当;有来自领导层面的--领导对课程改革重视不够或只认为是教育界自己的事;有来自教育内部的--人人关心的终结评价尚未出台,广大教师和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对最后的评价十分关切;农村教师的素质的提高问题;高中与初中的课程衔接问题,高考的问题;课程标准与教材中的问题;市场上大量充斥的滥编滥印的教辅教材问题;教师的素质水平和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以及培训的一些问题……几天的学习紧张而有序,研修使我们了解了课程改革的理念,了解了数学教育的方向,了解了教材的设计思路,了解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也体会到了课程改革的艰辛。

四、增加了新的思考我觉得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身上的担子都不轻,因为进行新课程仅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比较充分的理论准备,必须要有教育观念的更新。为了课程改革的成功,为了下一代人的数学教育,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应关注,都应思考,都应行动,都应付出,都应探索。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篇6

第一部分 前言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并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公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是终身发展的需要。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

一、课程性质

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包含了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

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高中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课程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基础性,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为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数学基础,使他们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第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高中数学课程由必修系列课程和选修系列课程组成,必修系列课程是为了满足所有学生的共同数学需求;选修系列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数学需求,它仍然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数学课程。

2.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多样性与选择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高中数学课程应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必要时还可以进行适当地转换、调整。同时,高中数学课程也应给学校和教师留有一定的选择空间,他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需求和自身的条件,制定课程发展计划,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3.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7

一、搭建认知平台,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 不断地将问题抛给学生, 并一步步“诱敌深入”, 最终促成学生对问题的自主解决.在此过程中, 真正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可以有如下设计:

问题1:著名数学家高斯10岁时, 曾解过一道题:1+2+3+…+100=?你们知道怎么解吗?

问题2:1+2+3+…+n=?

在探求中有学生问:n是偶数还是奇数?教师反问:能否避免奇偶讨论呢?并引导学生从问题1感悟问题的实质:大小搭配, 以求平衡.

设Sn=1+2+3+…+n, 又有Sn=n+ (n-1) + (n-2) +…+1,

∴2Sn= (1+n) +[2+ (n-1) ]+[3+ (n-2) ]+…+ (n+1) , 得undefined

问题3:等差数列前n项和undefined成立吗?

学生容易从问题2中获得方法 (倒序相加法) .

但遇到a1+an=a2+an-1=a3+an-2=…=an+a1呢?利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容易理解这层等量关系, 进一步推广可得重要结论:m+n=p+q⇒am+an=ap+aq.

问题4:还有新的方法吗? (引导学生利用问题2的结论) 经过讨论有学生有解法: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d, 则undefined (这里应用了问题2的结论) .

问题5:等差数列前n项和undefined成立吗?学生容易从问题4中得到联想:

undefined

显然, 这又是一个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的求和, 对初学数列的学生来说, 离他们的现有发展水平较远, 教学中, 我通过“弱化”的问题1和问题2将问题转化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由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不断变化的, 解决了问题2, 就说明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已经转化为其新的现有发展水平, 在新的现有发展水平基础上我提出了问题3, 解决了问题3, 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已经转化为其新的现有发展水平, 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了问题4.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我处理好了“放”与“扶”的关系, 诱导学生自己探究数学结论, 极大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借助现代技术,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随着新课程的进行, 数学也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更加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例如, 根据f (x) =-x2+7x-6的图像 (图1) , 探索y=|f (x) |及y=f (|x|) 的图像变换规律.

按传统教法, 这一内容一般是在高三复习教学时讲授, 并且是直接告诉学生变换规律, 还总结出口诀让学生记住:

由f (x) 图像“保上方, 下翻上”得|f (x) |的图像 (图2) ;

由f (x) 图像“保右方, 擦左方, 右翻左”得f (|x|) 的图像 (图3) .

由于结论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 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与掌握, 运用时出错率高.现在学生可以运用图形计算器, 直接画出y=|f (x) |及y=f (|x|) 的图像, 再与y=f (x) 图像进行比较:

学生觉得很有趣, 惊奇于这一“麦当劳”式的图像;同时, 通过列表发现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取值关系.这时, 有的学生又输入了其他一些解析式进行探索.通过观察、比较, 似乎发现了一些规律, 只是缺乏概括总结.此时, 教师不失时机提出:如果不用图形计算器, 已知f (x) = (x-1) 2-2分别作出y=|f (x) |及y=f (|x|) 的图像, 并与y=f (x) 的图像进行比较, 总结变换规律.

这一猜想过程必须让学生经历, 并且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想去猜, 通过互相交流, 引起争论后, 再让学生用图形计算器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通过一看二猜三验证的过程, 发现了图像变换的规律, 并对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的优缺点作了总结, 这实际上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等这一探索规律的全过程.

三、开展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及团队精神

新课标要求教学要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 并以积极的心态相互评价, 相互反馈, 相互激励, 只有这样, 才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 开展有效的合作性学习.其实, 学会与人共处、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是生活在信息社会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善于表达和交流是当今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能力, 那么合作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呢?

笔者以为, 首先是要加强小组合作的探讨, 使学生合作交流较普遍地在教学中应用.一个问题放在小组中, 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中, 对各小组的合作交流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 合理指导;各小组组长可代表本组把问题讨论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 并把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再现, 互相学习, 共同提高, 这样通过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 学生必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其次是要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的教学任务.在一部分同行的观念中, 合作学习主要适宜完成比较简单的学习任务.我认为, 合作学习方式更多的应该是在学生个人遇到难以独立解决的学习任务时应用.另外, 小组讨论是一种形式, 但不是唯一的形式, 教师提出问题, 让大家共同讨论也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在课堂上是否实施合作学习, 不是看有无小组讨论, 而是应该看学生的学习行动是否具有了合作的因素, 包括是否具有合作的意识、掌握合作技能、产生合作的效果.例如, 有位教师在《正弦定理》教学时, 采用小组合作, 四人一组, 一人测量, 一人计算, 一人记录, 一人总结, 然后各组报告计算结果、交流, 看有什么结论, 这样的小组合作效果好吗?答案是否定的.其实, 正弦定理的证明很简单, 利用高作为媒介, 比一下便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 把任意三角形化为直角三角形, 本身就是创新思维,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是将一般问题转化为特殊情况来处理的方法.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合作的组织形式, 选择适合合作的教学任务, 否则就会对合作学习产生片面的理解而走向形式化.

四、关注社会生活,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切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 数学的应用价值日益体现出来.同时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都需要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解决.如:购房贷款决策问题、人口增长的情况调查、气象学中的数学问题、商品营销策略问题等, 都可以是很好的问题背景.若在教学过程中能适时地抛给学生, 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相信会激发学生巨大的学习热情, 从而也会更加热爱生活.

例如, 在学习《古典概型》时, 我就出了这样一道题目:爬鼓山的同学会发现, 在中亭有一个玩弹珠游戏的摊位.摊主不停地在顾客面前摆弄着一架弹珠机.在弹珠机盘下端设有一个看起来很有诱惑力的奖品, 要求玩家在交1元“手续费”后弹出手中的珠子, 若珠子恰好落在奖品处, 则玩家获得奖品;否则, 摊主就会极力鼓动你再玩一次.它的结构如图所示.请思考:

①现有一颗小珠子从第一层滑下, 求小珠子落入第4层第2个通道的概率.

②请你帮摊主设计一个“赚大钱”的游戏方案.

题目一抛出来, 教室顿时像炸开了锅.因为背景学生熟悉, 又是游戏, 他们很快就投入到对问题的解决中来.结果, 在轻松的气氛中, 学生掌握了古典概型的概念及概率公式, 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新课程也特别强调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社会实践和科技进展.实践证明, 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易于接受, 更主要的是通过大量的实例教学,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有用的”, 从而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品质, 也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创设问题情景,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的“好问题”, 并在教师的指引下最终解决问题, 正是我们的新课程所追求的.如何才能够提出“好问题”,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是不可或缺的.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 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 而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 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式, 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 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要达到此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 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揭示和概括.当然, 作为一名教师, 也要表现出一定的“肚量”, 要做好被学生“质疑”的准备.

例如, 在讲授《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中的“二分法”原理时, 我们同组的一位老师就引入了“鉴别假银元”的案例:已知8枚银元中有一枚是假的, 给你一架完好的天平, 请用最快的方法找出这枚假币.教师还在按部就班地将学生往“二分法”的方向引:先分成4+4, 然后再分成2+2, 然后再分成1+1, ……这时一名学生就站起来喊道:“我的方法比这种分法好, 只要两次就可以了.先随便挑6枚, 两边各3枚, 放在天平上检测, 若平衡, 则在剩下的那2枚当中, 再检测一次就可以了;若不平衡, 则在较轻的那一端的3枚里面, 随便从中取出2枚, 再检测一次就可以了.”他的话音刚落, 教室里一片哗然, 既而又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当然, 这个“小插曲”的发生, 从教学引入的角度来说, 是失败的, 因为它打乱了老师引入新课的计划;但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 它无疑又是成功的, 因为它反映了学生的积极的思维状态及勇敢的“质疑”精神, 而这种思维、这种精神才是“学生终生发展所必需的”.同时, 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我们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 民主地、和谐地、理智地参与教学过程, 这正是师生相互作用的最佳形式, 因而也是发挥教学整体效益的可靠保证.也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新欲望, 才能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永不满足, 进行探究性质疑的习惯.

总之,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 大家要学的东西还很多, 要想真正地走进新课程就必须彻底转变思想, 绝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我们要真正把学生放在首位, 教学设计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精益求精, 大胆创新, 大胆质疑, 以“东方不败”的自信姿态“笑傲”新课程, 参与新课程!我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 不久的将来新课程一定会向社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5) .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探究分析 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   新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8.055

针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问题,我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了如下探究。

一、转变教师的观念,促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转变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在数学领域,学生的数学成绩优秀,甚至有的学生奥数比赛屡屡夺冠,但是,当学生走出校门,在数学研究成果方面却并不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数学课堂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教学模式,教条式地灌输给学生,教出来的学生是记忆型。而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让他们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去探索新的知识。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教教材、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从台前转向幕后,同时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博采众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学生也要改变依赖别人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调整教学思路

在新形势下,数学教学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去学习,提高探究能力。中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逐步完善和成熟,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又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他们和小学生不同,有时候想表达自己的见解但是又不好意思。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创设贴近学生的情境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精心设计悬念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利用开放的问题促进学生合作探究,设置有挑战性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设置抽象的问题激发理解和想象。有效的设置都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设定有效的教学目标;课堂导入得新颖、独特,在最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握课堂教学节奏、问题的难度和密度,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努力后达成目标;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让学生意识到学知识是获得更多知识的手段和工具

在以往的數学教学中,学生为了做题而做题,做题是唯一的目的,习惯搞题海战术,学生永远有做不完的数学题。现在的数学教学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学生的兴趣、掌握知识的牢固性,都取决于这一点。教师要让学生自主发现知识,明白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知识之间的递进和交融,通过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一种成就感,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四、要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存有为了热闹而过分追求形式的现象。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要讲究课堂效率

在一些国际性奥数比赛中,我们也经常会发现中国学生非常优秀,这和传统教学模式功能是分不开的,因此,新课程改革并不意味着全部否定传统教学模式,而应找到知识生成和双基训练两者的平衡点,应把传统教学和主体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同时也要加强基础训练。

(二)有效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成为了数学课堂上的一个亮点,这种学习方式被广大数学教学所运用。在运用合作学习的时候,表面上看学生讨论热烈,也有多方互动交流,但是合作学习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教师的组织、引导有很大关系。要想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就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不能把学生限制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条框内,否则就会影响学生讨论的热情。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应精心选择探究的问题和内容,比如,让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形成,或者是习题课教学,通过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同时要多加巡视,一方面有效指导,另一方面防止一些学生产生惰性,并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能只关注学生探究的结果,要对思路活跃、见解独特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分析和指导,使其不断完善,真正达到“兵教兵”“兵带兵”的良好效果。

(三)实施有效提问、板演

课堂上提问学生的问题,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认真研究,充分考虑,而不是随意的。学生的回答也不是对问题的简单复述,应答到关键点上,突破难点,对条件的有效挖掘,对问题加以总结,对知识进行创新。对于板演,可以鼓励学生到课堂上板演,有利于及时发现常见问题,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常言道: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开始。习惯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是不知不觉的。学生的成绩优劣和他们习惯的好坏是分不开的,要想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就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高中生来说,应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师要积极思考

教学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的内在素质。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思考课堂内容结构的设置,使学生主动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和成熟。而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应对每一节课深入思考,思考教学目标的设置、思考教学内容的选择、思考重点和难点、思考有效的教学方法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中达成教学目标,让学生不但学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知识,更是掌握了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和数学思想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下,数学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实际教学中也找到一套科学的教学模式,不断反思和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创新和尝试,寻求更多有效的教学手段,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焦岩.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4(7).

[2]孙红艳.改革中职数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科技创新导报,2011(2).

[3]边巴次仁,强巴卓玛.浅谈改革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的方法[J].读写算:教师版,2015(26).

[4]吴列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与教学方法的理念改革[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2(6).

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数学 篇9

在《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数学》专题四中,有句话说的好:“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对这句话我感触很深。回顾自己这一年来的教学生活,学生往往反映给我的就是不想学习,不会学习。举个例子来说,在我的教学教学过程中,我喜欢充分的发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对数学养成兴趣,从而促使他们自觉自发的学习数学,可是我发现这样的过程,完成的质量往往是不高的。新课改以后,老师的作用就由最初的主导地位退居其次,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这种方法在上新课的时候就非常适用的,对于不会学习的同学,首先,老师就要循序渐进的告诉他们,我们需要预习,需要你们自主完成导学案,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养成一个自主预习的习惯。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生活中与之相关的数学知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自我探究的过程强化,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深化知识点。对于课后作业这块,布置固定的作业,然后对于自身提高这块,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适量增加练习,这样才会逐步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学会怎么学习数学。对于高中数学,因为其结构复杂于初中数学,也比初中数学枯燥,很多同学就会反映学不走,没兴趣,从而学习的积极性下降,导致不想学习,没有一个好的学习行为。这就需要老师的一个引导培养,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不想学,不会学的情况,那样才会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质量。

教师的自我素养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

学习完《教育的艺术——怎样做个好老师》这门课程后,我认为教师的素养不仅仅是体现在学识上的,更体现在品德与个人魅力上。

我深信一句话,什么样的老师带什么样的学生。老师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你的看法以及对你所执教的这门学科的喜爱程度。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就必须自己是合格的,以要求学生的准则要求自己,尊老爱幼,爱护环境,遵守公共秩序和道德,这样才能问心无愧,才能教好学生。

我时常对我学生说,你的学习可以不好,但是你必须学会学习,你得有学习的态度,所以就算你念不好书,但一定要学会做人。要尊老爱幼,要尊师重教。更要学会学习。我是一个乐观开朗,精力充沛的人,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我的学生就非常的活跃,他们自主讨论,有问题就举手提问或者在我巡堂的时候直接问我。我提倡他们独立自主学习,并培养他们大胆走上讲台,作为小老师给其他同学讲答。我希望我的学生乐观积极,好学勤问。记得有一次,半期考试刚完,我班上的孩子们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却感冒得很严重,总结分析成绩的时候声音有些沙哑,然后我就准备讲半期考试的试卷。这时候孩子们说,老师你别讲啦,你病啦就休息吧,我们来讲。这时候班上平时最捣蛋的男生从教室后面端来一个塑胶的凳子,用餐巾纸抹了抹,然后请我坐下,他们就开始讲试卷,一个人讲一道,进行得有条不紊。我坐在凳子上,我觉得微笑得很开心。我看着他们并不是很好的粉笔字,我看着他们不熟练的板书着,我看着他们认真的表情,我很感动,很开心,我觉得他们很懂事,我也觉得他们很有能力,这就是我想要的课堂,我想要的氛围,我的孩子们给我了,这是他们的素养,也是我的成就。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10

(二)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在教学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让他们通过对学习资料,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把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是我参加培训的一些心得:

首先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积极源于爱好,我认为,在新课改条件下,要上好高中数学课需要留意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智慧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在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对于教学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索、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3.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四周,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认识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5.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索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答应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准确判定。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意时,才会轻松、舒畅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舒畅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氛围中学习。因为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习,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使我清晰地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大致内容。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晰地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掌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掌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预备。对于新增部分大学内容应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们拾起来,不仅要弄清,更要弄透。对于一个高中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知识的更新与深化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对于未曾变动的旧的知识点,考纲上有所变化的必须做到成竹在胸。对于新增内容,哪些是高考必考内容,哪些是选讲内容,对于不同的内容应该分别讲解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成竹在胸。这样才能做到面对新教材中的新内容不急不躁、从容不迫,不至于面对新问题产生生疏感和紧张感。通过学习,使我清晰地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内容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各模块又是由哪些知识点组成的,以及各知识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专家们所提供的知识框图分析对我们理解教材掌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对于必修课程必须讲深讲透,对于部分选学内容,应视学校和学生的详细情况而定。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改

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而制定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作为教师理应先行一步,为社会的发展与革新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2.我清晰地熟悉到整体掌握高中数学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整体掌握高中数学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高中数学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整体掌握高中数学新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掌握好数学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所谓的主线即贯穿于某一阶段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种运算,或者是某种思想方法等等。这条主线也许只贯穿于我们的初高中阶段,也许会贯穿于我们的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阶段。因此较好的整体掌握高中数学新课程、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数学的主线,对于一个高中数学教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是把握数学中的主要脉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与理解角度和理解程度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思维模式会产生不同的讲课方式,不同的授课方式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如沐春风;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爱好和动力。因此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3.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详细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点评,使我认识到应该如何把握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详细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剖析,使我们认识到应该怎样冲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把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已经认识到新的高考越来越倾向于“重视基础,能力立意”。“重视基础”,意思就是从最基本的知识出发。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试题,追根求源,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它的“根”;所谓“能力立意”,意思是说试题不是基础知识的简朴堆砌,而是精心巧妙的组装,通过这种组装,题目就给人一种新奇、生疏感。“重视基础,能力立意”不但是高等学府选拔人才的需要,也是莘莘学子将来从事各种工作,研究和解决生活、社会问题的需要。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通过把握课堂教学来达到以下两个目标:一方面,通过我们的日常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以便升入理想的大学继承深造;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新教材的安排与设计充分体现了编者的良苦专心。作为教师,应该通过自己与集体的创造,更好地为我们的学生和社会服务。

4、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大多采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作为引入,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日常的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让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5、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教”与“学”。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育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数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理念当中提出教学内容应当坚持“人本”理念,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针对高中数学的知识点采用强行记忆的模式是不行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当加强各方面的交流沟通,构建一个温馨、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得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去学习高中数学知识[1]。现阶段,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正在不断深入,高中数学无论教亦或是学这两个阶段都应当坚持互动沟通、实践操作、勇于探索、独立思维等相关理念,使得学生成为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栋梁之材。

一、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发生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以前的高中数学课堂只有教师这一个教学的主体,学生在课堂当中一直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主体——客体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特色在于教师在课堂当中始终将教授与灌输作为教学的重点,学生则是一味的进行被动的接受,知识吸收基本都采用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于教师传授的知识盲目随从,不仅缺少积极求知的主动性,同时又缺少自主学习、勇于质疑的胆量。学生一直处在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下,其自身对于学习的主动性会逐渐丧失,在后致使课堂教学出现僵化的情况。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理念要求高中数学改革应当从传统教学模式的二元对立构造进行入手,努力将其改革成为主体——主体型的主体间性教学模式。彻底打破二元对立的教学构造,构建一种多元化对等的互动教学构造。在新构成的数学课堂当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拥有平等的地位,相当于传统教学模式当中教师的主体性得到一定的削减,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一定的加强。采用这种主体互动的模式,使得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以及主动性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将教学进程转变成为教师指引学生、学生积极探究的模式。高中的数学课程是构建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条件之上,其并非单纯的接受与模仿的学习。在进行这种教学模式建设的进程当中,学生需要教师进行对应的点拨与指引,然而教师并不需要提供问题的答案,需要学生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尝试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将新课程改革理念落实到高中数学课堂

1.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学习

兴趣是开展一切活动的先决条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数学发展过程或者著名的数学故事等,使得学生对于数学的产生、发展、演变有一定程度的掌握,知晓著名数学家对于学习的态度,从而让学习数学家们是怎么通过持续不断研究分析数学知识的。例如,教师向学生讲述“数学之神”阿基米德、“代数学之父”韦达、“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德、“数学之王”高斯等世界上著名数学家的典故,其不但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讲述的过程中学生都会被这些典故所影响。此外,教师应当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鼓舞学生去质疑教师,质疑课本,大胆向所有不明白的东西进行质疑,并且在教学进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时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探求真理的良好习惯,使得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的进程中树立自身的独立人格,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开展数学探究活动的主动性。

2.联系实际,教会学生正确看待数学问题

数学来自于大千世界,数学活动自然也无法离开日常生活,社会当中数学知识无处不在。新课程改革当中,教材非常注重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提出高中阶段所开展的数学教学必须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联系的要求。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必须要熟悉学生日常生活的状态以及其所喜爱的事物,在此基础之上,尽力为学生创造社会观察与实践的机会,使得学生尽可能多的在现实生活当中接触到数学知识,体味到数学所带来的无穷魅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集合这个章节时,学生倘若只通过观看教材难以领悟到知识的精髓。这时候,教师则可以构建对应的情境来进行教学,可以采用让学生进行自我介绍的方式,初步感受到集合当中集合与元素之间的联系,指引学生理解“女生”、“男生”、“班级”、“家庭”以及“学校”这几者之间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举一些生活当中集合的例子,例如,如北京包含于中国,而中国包含北京,比如上述这样形象生动的例子就能够给予学生一个直观的影响,使得学生对于集合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了大概的了解,从而提升教学的品质。如此,使得學生在日常生活当中注意观察身边的数学知识,并将其与教材中的理论进行联系,达到巩固自身知识的目的。

三、对新课程改革的展望

其实创新和传统之间并不存在着矛盾。倘若不去创新,坚持传统观念,显然不能获得发展,也不能适应这个迅猛发展的年代;如果摒弃了传统观念,表面的创新只是流于形式,没有丝毫改变。通过几年的实践教学,人们已经熟悉了当前各式各样的说法,然而现阶段仍然会不时冒出一些有所欠缺的说法,其总是把传统观念归结于陈旧需要淘汰的观念,将传统当作创新的绊脚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准则,高中数学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还需要进行持续不断的深入改革,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坚定自身的信念,坚定不移的进行实践,相信在全国众多数学教师的努力开拓下,必定可以实现新课改数学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肖金枝.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5).

[2]曾庆龙.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初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04).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数学教师 篇12

因此,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 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 是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目标, 是新时期的素质教育。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对高中教师将会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挑战?尤其是高中数学教师应怎样去适应新课程, 推行新课程改革呢?

一、转变理念新课程的实施有赖于教师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 首先就要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 按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 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重在启发, 贵在引导, 妙在点拨, 巧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 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 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其次, 教师对教材的使用观念也必须转变。应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教材只是为了达到课程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材料, 不是课程的全部。更不能把课程实施窄化为“教书”。教师不仅使用教材, 还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设计教学方案, 参与课程编制工作, 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制者。第三, 转变学生观。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发展本位的教育观念, 始终关注人的发展, 即学生的发展。第四, 转变评价观。新课程对高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应采用综合能力评价方式, 而不上单一的“分数”。

二、转变教学方式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以课程为中介而进行的师生双边活动过程, 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在过去应试教育唱主角的背景下, 我国出现一些惨痛的案例:“某高中生不堪学习重负, 在家长的再三逼迫下精神失常”“更有甚者与父母逆反, 竟然用榔头打死自己的母亲”“某地的高中生把学校比喻成‘监狱’, 老师是“管教”, 学习生活如同坐牢一般”。……试想, 这样的环境下的孩子能健康成长吗?将来他们真的能够担负起建设伟大祖国的历史重任吗?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 不能再让历史重演。首先, 从“灌输”到“引导”。灌输是反映社会本位、教师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它无视学生的主体性, 漠视人的自由和尊严, 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 是一种眼中无“人”的教育。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创造的工作, 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其次, 我们曾错误地认为, 教学是一个控制的过程, 是有效传递知识的工具。把教育看作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简单拼合, 忽视学生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如爱笛生小时侯, 当老师教1+1等于多少时, 爱迪生却用一个实际例子说明1+1仍等于1惹怒了数学老师。再次, 在过去我们大都在自我封闭和孤立的状态下开展自己的工作。许多教师看来只要自己认真备课就一定能上好课, 至于相互合作、交流与沟通是退居其次的。这种孤军奋战的工作状态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合作不仅限于教师之间, 还包括教师与社区、教师与家长的合作。

三、角色转变在过去, 教师被认为是“统治者”而学生是“被统治者”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都作为整体的, 独特的个体相遇, 在次过程中相互理解、接纳对方、尊重和信任对方, 没有苛刻的规训, 有的只是心与心的碰撞和激荡, 而不只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控制与强迫。教师不能在讲台上以或明或暗的方式, 将任何态度强加于学生, 讲台不应是先知和煽动家呆的地方。从“教师”到“教师学生”的转变, 不仅教学生知识, 同时自己也将从学生身上得到收益, 与他们结成学习共同体共同成长。教师和学生不应在有截然不同的分界线。教师的学生和学生的教师将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学生和学生教师。

总之, 作为高中数学教师, 应与时俱进, 不断拓展新视野, 通过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探索前进, 永不自满、永不懈怠。在教学时,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 让学生感悟、体验、内化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投入生活, 亲身实践、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 把学法交给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把自主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 发现和提出问题, 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 表达研究成果, 最终变“厌学”为“爱学”, 由“爱学”到“乐学、会学、善学、巧学。”教师既要学习已有成功的教学模式, 借鉴模式, 使教学从无序走向有序。更要突破模式, 超越模式。到达教学的最高境界———“无模式”。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如何去迎接它呢?转变理念、转变角色、转变教学方式、开拓创新, 努力寻求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途径。转变理念新课程的实施有赖于教师。应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教材只是为了达到课程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材料, 不是课程的全部。转变教学方式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以课程为中介而进行的师生双边活动过程, 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在教学时,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 让学生感悟、体验、内化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 发现和提出问题, 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 表达研究成果, 最终变“厌学”为“爱学”, 由“爱学”到“乐学、会学、善学、巧学”。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教育,创新,教育理念,传统教学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6) .

[2]柳斌中国教师新百科——中学教育卷[M].2002, 8 (1) .

上一篇: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主题教育学习心得下一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