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新课程教学改革下的几点心得体会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物理新课程教学改革下的几点心得体会(共11篇)

物理新课程教学改革下的几点心得体会 篇1

吴海印

有幸路上这次新课改浪潮,面对这样的课程改革,存在着极大的挑战与机遇。挑战---那是新课标知识内容基本没有变化,但是新的三维教学目标和合作教学方法几乎没什么可供直接学习模仿的案例,教师要花更多时间更大精力去理解消化教材,思考教法,查询资料,形成全新的教案,才能教给学生。机遇---是不管有几十年经验的高级老教师还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课改后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按照新课标的理念,自己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下面是我在物理新课改教学的几点心得。

首先,通过直观演示要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

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这个台阶存在于物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与心理特点上。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建立物理现象模型时,对初中学生来说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例如在讲解重心的位置这一知识时,用一根金属丝拉直时重心在中间,而弯成圆环时重心则在圆心,不在物体上,通过这个简单的直观演示,很快就会使学生明白并理解知识。也就是说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其次,抓住基础、放慢速度、面向全体。

新课标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过去我们培养学生时主要是以高考为指挥,往往更多关注参与高考的那部分学生,而现在新课程注重全民教育,要求培养每一个学生成“才”。与此相呼应的,新教改注重结构上的选择性,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注重内容的时代性,关注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思想;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因此本着抓住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们在起始教学过程中放慢速度,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合理的预习方案和练习方案,使最大多数的学生尽快树立起学习物理的信心,进入高中物理学习的门。第三,.教师授课时要有良好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已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

丰富的情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老师道德情操的要求。一个教态自然的教师,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教学一方面是进行认知性学习,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两者结合得好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简单的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恐惧心理。当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时,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第四,布置作业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布置作业时采用一刀切的形式,全部学生做一样的作业。这样做老师自己是省事了不少,但是从学生的发展来说,这种做法是存在弊端的。教师布置作业时,决不应是随意的、盲目的,想起什么布置什么,而应有一定的针对性,这应是教师在作业布置当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在一个班级里面,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很大,水平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如果布置学生做相同的作业,往往会出现成绩基本能够完成,所以要求每个同学必须完成。“选做作业”则在难度上有所增加,要求学生能够较灵活、更熟练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才能够完成,每个同学可视自己的学习基础量力而为,自主选做。这种方法试行了一段时间后,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表现为好生学习的劲头更足了,而差生抄作业的现象也减少

了,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好起来了。当然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选择(或者自编)不同层次要求的、有针对性的题目,还给教师批改作业增加了难度。但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发展,作为人民教师,我们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第五,新课改下的教学反思。

早在1910 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似乎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当代标准。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物理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物理新课程教学改革下的几点心得体会 篇2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高效

一、物理教学要将培养学生的兴趣放在重要地位.

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 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 如, 通过直观的、动态的演示实验; 使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利用课前、课中创设情境, 设置悬念、设置矛盾的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根据生活物理举出一些鲜活、生动、直观、新奇的现象,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1]. 如, 在讲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过程时, 会向地面落下, 而不其他方向运动?”肯定存在有某种力促使苹果落地的作用; 我们的北斗系列卫星又怎样实现升空而成为卫星的? 如果抛出的石块速度足够大, 还会落向地球吗? 神舟十号为什么能绕地球转动? 神舟十号飞行任务与以往的航天飞行有何不同? 在雪地上开车时为什么速度不能太大? 如果太大会有哪些危险? 等,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更关注生活中的物理, 多思考再不失时机地设法强化、巩固学生的兴趣.

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力求促进以全体学生为主体的地位的形成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 “让学生每天10 ~ 12小时坐在那里读书、听课、思考、记忆、回想、再现, 以便能回答教师的问题, 这真是一种无法胜任的、使人精疲力竭的劳动, 它归根结底会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 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冷漠和漠不关心的态度……. ”这段话深刻地指出了只有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如果教师的“教”强制变成学生的“学”, 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消极的负作用, 教师在思想上, 要从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教材为中心, 考试成绩为中心, 以培养尖子生为中心”的旧框框中解脱出来, 真正确立“以全体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的学以致用为中心, 以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为中心, 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 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的过程, 教师要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创设交往情境, 平等参与、真诚合作, 不断反思, 超越自我, 真正承担起师之所以为师应当负有的责任. 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和创新意识的人才, 必须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质的转变, 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物理课堂教学改革. 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达成[2]. 我们应努力改进旧的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以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探究为主的新课堂教学模式. 特别是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 应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探究过程, 克服硬性灌输、包办代替等现象, 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要由指挥者变为指导者, 以一种敞开的方式去面对学生, 走近学生, 在与学生平等的交往中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讨论和探究知识能力,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转变学习方式,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优化课堂教学

新课改使课堂真正具有发展人的功能, 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习的主体, 这必定不可缺少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任务之一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 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应该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这些组织形式应预设合作交流的时间, 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营造一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氛围, 主动思考, 发表意见, 不仅使课堂上的气氛轻松活跃, 也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学生还能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 使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变得更为丰富和全面, 合作学习还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 某一方面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这一方面差的学生, 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 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 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 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

四、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物理课堂教学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课堂教学中合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进行模拟, 可以轻松的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的场景, 使学生身临其境, 学习兴趣由然而生[3]. 如, 电流的形成, 电磁波, 电磁场, 超重状态等,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模拟, 是教师用叙述、挂图等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效果.

总之, 一个优秀的物理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艺术提高自信心, 一切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 顺应学生的学情、讲究实效, 正确处理好教、学、练关系,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手段, 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全面高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邢唐镇.新课程下的物理课堂教学新方式[J].学周刊, 2012 (10) .

[2]徐振国.整合电子白板技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物理教师:高中版.2011 (8) .

实施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篇3

一、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束缚,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要有新的突破。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绝对的控制权,教学内容的制定与学生成绩的评判等完全由教师自己说了算。新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物理课程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并以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提出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我们物理教师也必须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教师要以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即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提高的互动过程。师生交往当中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和平对话转移。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要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教学不只为了执行课程计划而是为了师生共同研究,丰富课堂内容。教师要从物理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同时在教学方式的改变上来看,要由传统教学模式向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的方向转变,从而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在比较了中西方教育现状之后这样说道:“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很大的一个缺点就是教育出来的学生一般比较胆小,动手能力差,但会应付考试。而美国教育出来的学生胆子比较大,动手能力强,但不会考试。”分析这段话让我们知道,在当代,学会如何去学习知识远比学了多少知识更重要。因此,设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探究学习模式必将与物理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二、关注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中学物理的学习除了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技能需要学习、掌握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有一般的“演绎”“归纳”“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的方法,也有物理科学中一些诸如“观察实验”“等效”“以直代曲”“合成与分解”等方法。教师对这些一般的方法和学科内部的方法都应该注意。例如,除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中运用这些方法外,还专门在适当的地方以旁批的方式点出一些具体的方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学习、领会科学方法的同时,增强科学方法的重要性的意识。另外,要重视实验及实践活动的设计为不同潜能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营造教学创新的环境,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例如,在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时,教师可以只给出一些器材,具体的做法需要学生自己设计,从而得出结论。最后,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应用的意识,学习物理要从实际中来,还要到实际中去,这样才能真正地学好物理、用好物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例如,在物理必修1第2章第3节的“问题与练习”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航空母舰上飞机起飞的问题;物理必修2中在讲过功率P=Fv后,分析了汽车变速箱“换挡”的问题;物理选修1-1学过静电的知识后,分析了静电在实际中的一些具体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漆”“静电复印”等。

三、在教学评价的制度上要有新的突破

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手段,其导向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以往的许多考试主要是针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所进行的单项测量,这就不可避免地把师生都逼上应试教育的绝路。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强调评价的峥别与选拔的功能”。而且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还要从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不仅要做终结性评价,还要做过程性评价;不仅有书面考试式的评价,还有动手操作式的评价;不仅是教师评价学生,还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等等。由于教育教学评价具有特殊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评价制度的变革将会决定整个新课程改革是否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这场改革的最终结果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实践与反思

所谓教学实践与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并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策略、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成果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从而改变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的过程。教学反思既能保持教师积极探究的心态,又能使其专业素质得到充分的挖掘,这对适应新课程改革是必要的。

2.积极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

物理教师应具有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教师可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自己某一方面的不足,比如,学习著名科学家的物理思想,有关的物理学史和借鉴前辈的好方法等,这样做,一方面对自己是一种启迪和熏陶,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成长也是一种激励。

3.努力开展教学科研

物理学的发展要求教师要上好课,更要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因此,物理教师应积极地为教学改革与教育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的同时也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使自己逐步由教学型向科研型转变。

物理新课程教学改革下的几点心得体会 篇4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物理新课标的要求和当前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现状,提出了改革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尝试,包括认识验证型实验、探索开放型实验和巩固应用型实验三个方面,旨在改善当前教学情况,提高学生整体物理水平。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 实验教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中学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以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的能力为目标。物理概念和规律大都与实验有着紧密联系,故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物理素养方面起着全方位的作用,是判断物理常识是否成立的标准。

当前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在教学中,教师把实验的结果作为目标,忽略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无法发挥实验教学的效果;其次,近年高考的实验题趋向于“源于教材而不限于教材”的趋势,针对性的实验练习已经不能适应高考的要求;再次,实验教学受时间、空间、实验条件、实验难度、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动手能力等的影响。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中,可采取哪些应对措施?笔者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认识验证型实验

高中生虽然已有一定程度的物理基础,但面对高中物理的复杂过程,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过程的想象力有限,不进行直观教学,很难使学生领会和掌握。在认识验证型实验教学尝试中,我们以演示型为例来具体讨论。

演示型实验教学是以师生双方为主,包含各种教学要素的一个互动过程,是学生获得直观认识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演示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有着积极作用,是学生建立物理概念、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的必备环节。演示实验的方式主要指教师用仪器或实物进行演示,包括实物、模型、投影、幻灯片和多媒体辅教等,利用演示实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应用。

二、探索开放型实验。

探索开放型实验是指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独立制作实验方案:提出问题——假设猜想——确定目标——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探索开放型实验与传统实验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由学生根据已有物理知识和背景,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自主选择仪器和工具来搜集数据,独立完成实验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实验成为一种积极的探索行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极大的满足,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物理必修1教材《力的合成》教学中,教材改变了内容的引入方式,采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即由实验归纳得到平行四边形法则,变“教学生做实验”为“让学生自主探究”。鉴于学生经验不丰富,可参考的理论知识不多,实际操作比较困难,可在给学生必要的提示和的前提下,在实验室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开设“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

在进行探索开放实验时,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提供完备的实验条件。学校应加强物理实验室建设,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物理实验时间,尽量多学多练,在试验中发现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型实验。

物理实验并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和课堂,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和现象都蕴含着物理概念和规律,而且我们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物理实验与生活体验的有效结合,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良好的物理基础。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但由于认知有限,无法构造出具体的物理模型,这就要求教师以实际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发展学生的发掘能力和动手应用能力。可采取的形式有:设计趣味小实验;鼓励学生动手进行小制作。

课外活动和生活实践实验是我们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的有力补充,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但可以实践物理常识,还可以提高生活技能。

四、结语

上述物理实验教学方式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物理实验教学的状况也得到了改善。但任何教学模式都有利有弊,我们要发扬其优秀的一面,同时也要改进其局限性。

新课程的实施,带来新的理念和要求。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具体教学中要整合各种教学方法,做到扬长避短,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实验教学,对优化高中物理整体教学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此文由才子城毕业论文网搜集

参考文献:

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5

云南省元谋县第一中学白光志

邮编651300电话 ***

邮箱1274380545@qq.com

摘要:进入高中数学新课程以后,很多教师和学生分别在教学或学习中或多或少都遇到一些问题。教学目标要求难以实现,教学内容难以按时完成,课堂教学怎样实施才能更加有效,数学新课程对农村学生的学习造成那些困难,教师和学生应该采取那些措施才能克服困难,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和学习。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农村学生、困惑

2009年9月,云南省开始整体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要求云南省当年所有高一入学新生选择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A版教材。我所处的元谋一中是一所县级高中,信息闭塞,硬件设施较差,优秀的学生都往省级或市级重点中学读去了,到我校就读的学生都是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纪律松散,行为随意的学生。经过两年多的教学,我对新教材有了一些粗浅认识,对新教材教育教学也有一些体会,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问题,在此愿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 新课程有更高的目标要求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已变成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比以往有很大的变化,层次更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特别关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包括知识的来龙去脉,结论的背景、产生过程和意义,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等等,重视数学的过程教学,舍弃应试教育中的结论教学模式。例如必修

(一)第一章第25页习题1.2B组的第2题,在题目先给出条件后,要求学生画出满足条件的函数图象,由于学生对知识的掌-1-

握程度不同,画出的函数图象也各不相同,这与过去答案唯一的教学相比要求更高了。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知识技能和结果,更重要的是经历形成这些数学知识技能的过程,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会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去学习其他的知识,并能从中感悟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全民族数学素养。相对于基础差的农村学生来说这一目标很难完全实现。

二. 新课程对教学方法要求更高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原来的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枝

粉笔传统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形势。新课程要求教师积极去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同时教师必须合理的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应用教师教学用书中配套的光盘制作优质的课件去丰富自己的教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以图文并茂、声象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展示了数学的本质及内涵,良好改善了认知环境,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数学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教学的主宰,我们应根据内容精心制作合适的多媒体课件,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由于受到硬件条件限制,计算机辅助教学很难开展。

三.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开放有效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应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为阅读自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教师变成引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做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不追求课堂教学有多精彩多完美,但求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起来,都有所收获。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即课程”。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新课程认定课程知识不是由专家、学者发展出来传递给教师,再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教师要在课程实施中加以实验,与学生讨论、对话,理解数学知识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发现新知,探究新知,真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它仅仅是达成课程标准的中介,它只起着参照物的作用,需要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因材施教。而我们农村来的学生没有讨论、交流、合作学习的习惯,所以开放式课堂的作用和效果不太明显。

四.新课程的内容偏多,难以按质完成教学任务

新课程中数学必修内容分为五个模块,而高一就要学完其中四个模块。高一要完成必修教材的1至4模块,高二要完成必修5模块和两个选修模块。以高一上学期为例,必修1,2各安排36课时共72课时,按每周4课时20周计算一学期共80节数学课,除去两次阶段性考试,根本没有时间去复习小结,更没有时间上习题课和进行单元测试了。而我们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记忆能力,学习基础,学习习惯较差,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基本都难以完成,甚至用两课时来完成都是常

有的事,经常出现到了期末考试了而教学内容还没有完成,最后不得不快速推进。再具体到每一章节,必修2中按编者的意图,第一章“空间几何体”用8课时;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用10课时;第三章“直线与方程”用9课时;第四章“圆与方程”用9课时,照此进行不论那一章都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如按教材要求第2.1.1“平面”这节内容用一课时完成,那么这节课要求学生认识平面,掌握平面的画法,三个公理,还要能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这三种语言表达及互相转化。这节课有两个难点:一是画图,特别是画两个平面相交,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两平面的交线在哪,更不知道一个平面的哪部分被挡住了,哪部分没有挡住;二是很多同学刚开始接触符号语言,既不知道如何用符号语言表述,表述了也不知道其意思。一节课要完成如此之多的教学任务,别说学生不能接受如此多的知识点,就是教师也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更何况还要求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结果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一味地追求教学进度,有时一节课上两三课时的内容,没有练习,没有消化,没有巩固,教学过程势必成了走马观花,这样就造成了学生似懂非懂,即使能记住知识点却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当然就不会解题了。新课标指出: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给学生创造尝试、思考、交流、讨论、表述的机会,试问这样的一节课能达到如此高的要求吗?

五.新课程知识难度增加

与老教材相比新课程看似难度在减少,其实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而这些新增加的部分难度却不小。我感觉新课程教材的编写完全是按照城市的重点高中学生素质编写的,而没有考虑到农村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农村学

生普遍感觉到高中数学很难学。选择人教A版作教材,更是难中之难。例如必修3第一章算法初步的内容,所涉及的知识是计算机语言,知识具有很高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我们农村来的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经济,家庭教育的限制,平时做事很随意,缺少条理,逻辑推理能力差,读高中之前很少接触过电脑,在电脑操作都还不熟练的情况就要求他去编写计算机语言,这对他们来说真是太难了,所以很多学生在这一章上学得很是吃力。再有就是教材中的有些事例太侧重于大城市的实际,而偏离了我们农村普通中学的实际,如公共汽车的票价、出租车的计费、轮船的航线与台风的影响等,这些例子对农村中学生来说都很陌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困难。新教材中数学的应用比以前重视了许多,但难度也加大了许多,原因是让我们农村普通中学学生感兴趣的实例不多,教材很难贴近实际生活。

六.教学内容的深浅程度难以把握

由于我省2009年9月才进入新课程,高考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都没有。所以高考考什么,怎么考都是一个未知数,这样给教师把握教材的深浅带来了困难。虽然经历了新教材培训,老师对新教材的教学还处在摸索阶段,我们经常在备课时对教学内容的深浅难以把握。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只是给出了结论而没有推导或证明,要不要补充?例如必修1第二章第73页仅仅指出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那么互为反函数的概念,图象及性质,反函数的求法需不需要补充,教师真是难以把握。又如在选修1-1第二章中,新教材删去了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而后面的习题中又出现练习,这让教师处理起来感到茫然。新教材中有不少“观察与思索”、“探究”、“思考”,可以说这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但这也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对象具备一定的动

手、动脑能力,而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底子簿、基础差,对一些“探究”基本上是无从下手。对此,我们感到很困惑。

这是我在这两年新课改教学中的感受,可能部分同仁与我有同感。在教学中各位同仁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望各位给我多多指教,帮助本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本人将不甚感激。

参考文献

1.新人教A版必修1至5.选修1-1.1-2.2.张一民著《中学数学教法研究》

物理新课程教学改革下的几点心得体会 篇6

1、让学生主动回忆旧知,提出新问题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因此,我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强调让学生自己动脑“回忆旧知识,提出新问题”这已是每节课的必须环节。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顽强的回忆是一种劳动,这种劳动有时是相当艰巨的;但是必须使儿童逐渐习惯它,因为遗忘的原因往往是懒于回忆被遗忘的东西。”;提出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只需要一些知识技巧,而提出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而想象又是人类智能发展的最高境界。

“回忆旧知,提出新问题”的学习过程,我在每一堂课都贯穿这一思想。如在讲《磁场》时,在我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我就用启发的语言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你们的头脑很灵活,记忆力也非常好,能够记得我们在上一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吗?”这时学生就会争先恐后的回答,“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磁体,知道磁体有两个磁极,南极和北极。”紧接着就会有其它的学生站起来补充:“我们还学习了磁体能够吸引钢铁一类的物质,我还知道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我们还学习了罗盘、司南在很早就得到了应用,”“我们还学习了有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会获得磁性,这种现象叫做磁化现象。”学生一股脑的把上节的知识点基本都说了出来,气氛非常活跃,我一边表扬一边启发他们:“你们说得很好,对这些问题还有什么疑问,还想知道什么吗?”,“我们还知道磁体的形状有很多?”,我让学生们拿起桌上的两块磁铁问:“拿起手中的磁铁,感受一下它们相互间的作用,你们又想知道什么?”这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问:“老师,我想知道为什么这两块磁铁能够相互吸引或排斥?”“为什么这两块磁铁之间有这么大的作用力,它们之间是否有什么东西?”我继续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我们在推桌子时,手必须与桌子接触,才能对桌子产生力,为什么两块磁铁不相互接触就产生了力呢?”“我想它们之间肯定有一种物质,我们却看不到的。”我看学生们离我们第二节的课题越来越近了,我鼓励他们说:“这位同学猜想的非常正确,这两个磁体之间就是存在着一种我们看不见、摸不到的物质,你们想知道它是什么吗?请打开第二节,在其中找找答案吧!”

刚开始时学生们不愿站起来回答,我就鼓励他们说:“你们如果能够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这节课我们将拿出最后的5分钟时间,给大家唱歌或讲故事!”这样,慢慢地学生们主动性就提起来了,天长日久,课上主动回忆旧知,提出问题的习惯就养成了。

2、解放学生的双手,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实验

在以前传统教学中,“坐好了,把手放下去”是老师在一年级就要求学生这样做的。现在想来,学生简直就是困起双手的一个知识容器了。早在四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要使学生获得“六大解放”其中就有“解放学生的双手,鼓励学生敢干、善干,敢于动手,善于动手”。课堂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则多一些不拘一格;少一些生搬硬套,则多一些百家争鸣;少一些疾言厉色,则多一些春风化雨;少一些猛灌硬塞,则多一些活灵活现。

在新课程教学的倡导下,结合物理学科特点,我大胆让学生多动手、勤动手。当实验仪器多时,让每人都有一个,如:在做电压、电流、电阻的实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时,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自己准备实验器材、连接实验仪器,进行实验、分析数据、总结讨论等。每次做实验,学生都很积极,自己总结的实验结论,心里都非常兴奋,有时也为小组间数据不统一而反复做好几次,学生们在动手过程中,体验到物理的科学性、严密性。当做演示实验时,我尽量腾出多的时间让学生上讲台来做做,有了学生的亲身体验,他们记忆这些知识点、应用知识就比较容易了。我还尽量让学生在生活中自己搜寻器材,比如:让学生搜集各种各样的磁铁,让学生拿来自己的小镜子来学习光的反射知识,让学生自制照相机来理解凸透镜的作用,让学生在家自制水果电池、土电话等等。

学生在动手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大脑,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了,更喜欢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常常向我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老师,电池为什么会没有电了呢?为什么电厂里的电用不完呢?为什么我在托衣服时会产生电呢?„„。

3、让学生在相互批阅作业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学校实行了“自主学习、当堂达标”的标准,要求老师课上要精讲,学生多练,当堂达标。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课上集中精力,当堂完成作业。

我常常在一周之内,安排一次学生自批作业的时间。我要求学生在做完作业时,相互交换作业本,在老师的指导之下,相互之间批阅。在给同学们批阅作业时,他们精力都非常集中,每一步都看的非常仔细,应用的公式是否正确,单位是否写上,过程中是否有遗漏,结果是否正确等。通过学生的相互批改,他们做题的能力比以前进步了很多,以前常常丢三落四的坏习惯减少了,知道哪些地方应该认真,应该应用哪一个公式,应该如何进行计算简便,哪些知识点须再进一步加强练习等。同学们在相互批阅学生的作业中也找到了自己的差距,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那些爱骄傲自满的学生看到有比自己更优秀的学生后,学习劲头比以前更足了,态度也更端正了,不再摇头晃脑认为自己了不起了;那些成绩较低的学生,在批阅作业的过程中,学到了许多解题的技巧,也不再为学物理发愁了。

经过半学期的批阅课的开展,每个学生手中都有一本错题集,记录了各种题型的解法,出错原因,注意的问题等。这对于学生提高物理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物理新课程教学改革下的几点心得体会 篇7

就目前来看, 我国中职教育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 中职院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不足,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职教育的发展, 无法有效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中对于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基于新课程改革下, 中职院校中的教育工作者, 应当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力度,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率与质量, 强化师资力量, 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促进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二、中职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中职院校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 整体素质较差

目前, 中职院校的招生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中职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加, 其中一些中职学生素质较低,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不足, 很多中职学生认为学好专业课程中的知识内容, 掌握专业技能才是学习中的重点, 没有充分认识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学习的重要性, 由于中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较差, 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不良的学习习惯, 甚至还有抵触、厌恶学习的情绪, 导致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提升, 阻碍了中职院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2、计算机网络产品的发展, 分散了中职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手机、电脑上的游戏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较大, 一些中职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将大量的学习时间荒废在娱乐游戏上, 导致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效果降低, 例如:一部分中职学生将手机带入思想政治课堂中, 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上面讲述相关的理论知识时, 中职学生在课堂下面玩着手机上的游戏, 利用手机上网聊天等。这些现象在中职院校教育中普遍存在, 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3、中职学生及其家长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中职学生的家长普遍认为, 学生进入中职院校的目的就是掌握一项专业技能, 能够在社会中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忽略了学生在中职院校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状况, 导致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过程中, 偏向于专业技能的学习, 不重视思想政治课程知识的学习, 造成中职院校中的思想政治教学质量无法提高。

4、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中职院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对于学生在思想政治学科上学习状况的评价不够合理, 评价标准主要是学生在思想政治考试中的成绩, 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的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 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职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内容。

三、基于新课程下中职政治教学方法的分析

1、激发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 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动力, 中职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学习兴趣, 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程学习中的积极自主性。所以, 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应当充分重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兴趣, 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职院校中的思想政治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培养与学生之间的情感, 关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情, 然后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情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 从而激发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学习兴趣。

2、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中职院校中的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鼓励与支持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想法, 增加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信心, 尊重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围绕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 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 将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模式。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还要针对学生的专业、兴趣, 对相关的问题与学习任务进行设计, 体现学生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满足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程学习中的心理需求, 使思想政治教学能够合理的与专业教学对接, 从而促进专业课程教学的发展。

3、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中职院校中的思想政治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多媒体技术进行合理的利用, 将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的知识内容制作成多媒体文件, 通过音乐欣赏、动漫故事等一系列形式调动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上的积极自主性, 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了解与掌握思想政治课程内容, 提高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的效率与质量。

4、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评价体系

中职院校中的思想政治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单一的评价方式, 使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评价方式多元化。单一的评价方式对于学生的评价是不完整、不全面的, 只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才能够客观、全面的对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学习情况、道德品质进行合理的评价;教师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中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 对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学习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价, 教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课内考察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外考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只有这样才能够客观、公正、科学的反映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激发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中职院校中的教育工作者, 要重视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要根据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 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提高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培养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威.新课程改革下中职政治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3 (07) .

[2]赵卫英.新课程下政治教学应凸现人文关怀, 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03) .

物理新课程教学改革下的几点心得体会 篇8

【关键词】高中物理 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 教学策略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有效教学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大热点,同时这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新课改也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作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注重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独立思考并亲身体验,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但现阶段的改革还存在着形式化与低效化的问题,这也是对新课程改革的极大挑战。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内容的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到教学效果上。

一、深入课堂,优化并整合教学方法

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用教学目标的实现,但单一的教学方式在其独特性的基础上不免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就高中物理教学而言,一堂优质课不可能从头到尾都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而是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科学地、创造性地对教学方法进行整合与优化。

从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学生在物理课堂中的思维活动一般有着预热、活跃、疲劳等三个阶段。学生在预热阶段的注意力往往不太集中,思维较为离散,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利用具有创造性的、生动的物理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当进入思维的活跃期时,这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黄金时期,是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思路清晰,求知欲望强烈的最佳时期,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启发性,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有效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在黄金期过去以后,学生的思维会出现疲劳,注意力分散,反应速度与记忆力也会减弱,这一阶段教师应注意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利用新鲜事物刺激学生思维,让学生多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课堂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能力发展与提升的主渠道。

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的时候要尽可能的扬长避短,与此同时应尽量的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在符合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优化,对教学方法要有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进而在选择与运用时才能体现出科学性、主动性以及灵活性。

二、提高学生参与度,保持教学紧凑有效

课堂时间的紧凑高效利用是师生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因为在一个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堂时间紧凑安排的班级里,学生不会感觉到无事可做,他们会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并不受外界干扰。开课后,教师应该快速地进行教学工作,如果开课后教师使用大篇幅的开场白或其他准备活动,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这就要求教师高质量的备课,上课一开始就能快速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活动高效进行。

例如,一切活动都围绕教学这个中心。课堂上的所有活动、提问、示例、练习、交流讨论等都要以教学为目的来展开,禁忌教师的演说太发散,以至于发散到与课堂完全无关,白白占用课堂时间,降低教学效率。

又如,有效处理课堂上出现的教学中断现象。课堂教学过程中常有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教学中断情况,教师要做的就是尽量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因为中断一旦出现,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不集中,学生的精力分散,教学质量就会下降。出现这样的现象,有的源于教师自己的演讲方式,这些是教师自己完全可以避免的;另外也有些问题源于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及时巧妙的处理好这些问题,处理这些问题时还要尽量减小这些问题带来的影响,尽可能的将干扰最小化,从而有效保证教学的连贯性。

三、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教学进行有效反馈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相互的过程中,信息的及时反馈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直接关系着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就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要预测学生可能会在什么地方出错,引导学生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或者在出现错误时,做出正确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及时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些信息来不断改进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使之更加适应当下的教学任务。

教师对学生信息的反馈除了体现在教学任务上,还可以表现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上,以及发现学生的潜力、特长并加以引导,让学生收获更多,从而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及时反馈与及时处理,有利于整个教学任务更好的进行。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过程,学生把自身信息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这些信息及时作出应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的资质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再反馈给学生,学生根据实时的教学任务调整自身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这样的教学才是最高效、最人性化的,才是最适应当课程改革需要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和改善,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能够做到的,因为教学活动本身就涉及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反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等诸多方面,因此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需从这些方面着手。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还应注重发现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致力于不断改善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敢于探索与创新教学方法,从而不断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杨邦造.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有效性教学的思考[J].今日科苑,2008(5).

物理新课程教学改革下的几点心得体会 篇9

——颍州区袁集镇中心小学:王纯祥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眼、脑、手三个感官系统并重参与,教学的效果才能有效持久地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课堂上要给学生独立探索,合作探究的机会;教师要活用教材,让学生感悟数学美;注重因材施教;开展有趣的学习活动,以提高学生数学的学习能力,以达到实施新课改,体现新课程理念。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体会

【正文】:学生学习知识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一定的意志力,也需要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要想学好数学,必须从内心深处对数学产生兴趣,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地去钻研、去理解、去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能。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可以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单刀直入开始知识的学习。设计这样引入: “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学生都一一作答。老师不仅不慢地又说:“只有一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突然有几个同学抢着说:“半个”。老师继续说:“对,半个。半个该怎么写呢?小朋友们,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有的同学接过老师手中的粉笔,跑到黑板前画图、写汉字。老师认真地看着同学们的板书,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着自己心中的“一半”。在这里,老师借助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引出分数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予枯燥以趣味,使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新颖的设计,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了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又如在教《圆的认识》这一节课时,当学生学完圆的特征后,师问:“你们知道汽车的轮胎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方的吗?”、“生活中有没有什么物品运用到圆?”、“学习了圆的特征后你想利用圆来做什么?”、“你认为圆还可以用来做什么?”联系生活实际,延伸自主探索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为探究性学习增添新鲜血液。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课堂上要给学生独立探索,合作探究的机会。

独立探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是学生发展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并作出反应的过程;是

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的过程,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不同的学生也无法代替别人的思考。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机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观察、操作、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做数学”的活动,才能“再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来。如在教学两位数和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出示了例题“25+46=?”,书上有计算方法,一般老师总是引导学生掌握这种计算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是大家常用的,但我在教学时,鼓励学生去探索适合自己思维习惯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探索,说出了各种想法:25+40=65,65+6=71;25+6=31,31+40=71;20+40=60,5+6=11,60+11=71;20+46=66,66+5=71等等,这样整个数学的学习过程便成了学生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学生“做数学”,独立探究,使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合作探究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开展合作探究,为他们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合作对学生而言,是心态的开放,是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让他们在合作学习小组中,与同伴共同努力,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思维活跃。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次合作:小朋友过生日,妈妈买来一些糖,想分给家里来做客的小朋友们。她想分给每个人3块,能分给几个人呢?结果会怎样呢?她想考考做客的小朋友,如果让你分,你会吗?看看你能有什么新发现。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后,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糖,但各组的糖果数量可能不同。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马上进入了状态,兴致勃勃地按要求分起来。接着全班一起讨论分配的结果。在汇报结果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发现:从分配 的结果看,可以把这些情况分成几类:正好分完的,余1个的和余2个的。老师适当引导:“会不会出现余3个或者3个以上的?”马上有学生反驳道:“不可能,够3个又可以分给1人了。”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分配,研究分得的结果,于是自然地从感性上明白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通过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及与他人合作能力。

三、把教材用活,让学生感悟数学美。

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要想教得好,全在于运用;要想运用得好全在于吃透,只有熟悉大纲,吃透教材,使教材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上课时才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才能做到教的轻松、学的愉快。新教材减少了老教材中那些繁琐复杂而又无实际意义的计算题,对一些复杂数字的计算要求用计算器完成,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繁琐运算与论证,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有益的。但是对计算器的使用应恰当,否则会造成学生对计算器的依赖性,而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后果。其实,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它不可能像看小品或做游戏一样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而需要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然而,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只要教师注重挖掘,数学美就无处不在;只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美的能力就会与日俱增。若能引导学生对新教材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探究一般规律及其本质,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也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注重开放性,因材施教,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 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样的练习有很大的缺陷.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时间一久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空间.激发求异思维。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中,教师要变教导者为顾问、伙伴式的服务者,真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欣赏、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课堂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我们要为学生创造富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和空间,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五、开展有趣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源于活动。儿童天性是好动的,要让他们在活动中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认识世界,进行探索,丰富认知结构。鉴于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开展有趣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主动发展。

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认识”时,让学生进行猜数游戏,体会数的大小。

师说:“我想了一个几千几百的数,你能猜中吗?”

学生1(逐一设想):4500,4600,5300,„„显然,不容易猜中。

学生2(有规律的提问):“这个数比4000大吗?” 师:“对!”

学生2:“比6000大吗?”

师:“不对!”

学生2:“这个数比5000小吗?” „„

学生2很快地猜出了答案。

生动活泼的猜数游戏如同磁石般吸引了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都要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都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都要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只有正视数学教学的客观实际,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学生才能走向成功的彼岸。新课程的实施才能富有成效.数学才有望成为学生最喜爱的学科。参考文献:

物理新课程教学改革下的几点心得体会 篇10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的改革,素质教育已成为教学当中的着要问题,历史学科的教学也发生着巨变,历史学科考试采用的形式由闭卷考试转变为开卷考试,考试试题也逐渐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方向转化,特别是中考试题要突出对学生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考查这一变化反映在题型上的变化,即客观性试题逐渐减少,主观性试题逐年增加,这种命题改革将加大力度,逐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新的形式对每一位执教者对每一位战斗在一线的历史教学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实施新课程标准已到了势在必行而且日益深化的阶段。所以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新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涵。同时,还要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注重历史课的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人文精神的渗透,最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变者天下之公理,辩证法告诉我们运动是万物存在的基本规律,自然界有四季的更替,人有生老、病死,这是无法抗拒的生存之道,我们都非常熟悉两个字“易经”,但却不一定了解它的内涵,易能俗的说就是“变化”,“经”就是变化之道,自然界在变,社会在变,所以教学方法也应该在变,我想这就是所说的理念,简单的理解,就是改变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新课程标准以注重学健康个性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倡创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特征,取代以“理解”“认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目标,在注重课程目标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

在教学中,除了做到领会新课标的内涵外,还要认识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九年义务历史教材的特点,它第一个方面体现在精心筛选,全面贯彻教学目标抓住主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主要历史特征,避免抽象的理念和概念,淡化知识,内容少而精,精而明,突出主要特征。根据我们所面对的是有思想情感,有独立人格和平等权力,但又因年龄和心理原因而没有发展成熟的青少年,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充满着对一切事物探究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和热情,他们已有的知识很浅显,大多是感性的,零散的。还没有形成认识复杂事物的能力,还很难形成抽象的理念认识,由于年龄特征还无法在学习上保持长时间的有意注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新教材避免专业化,叙述生动,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大变革时代》,表现在经济的变革,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农业史上的革命,在这里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大变革时代的变革更重要的还表现在政治上的变革,为什么呢?教师要抓住契机激发思维的火花。依据教材提供的商殃变法,质疑让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逐渐形成历史思维能力。

融趣味性、探究式于一体在教学中要突出趣味性,提倡主动学习,有利于深入探究,在饶有兴趣的探究中发展智能,富有启发性,开动思想机器,如人教版看图分析:它是明朝人绘制的《孔子对迹图》中的一部分,图中错误很多,比比看,谁找的错多,这类分析带有竞赛性可以最大限度的面向全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坐在太师椅上,方形桌上摆着书、笔、砚台,这样一幅画面摆在同学面前,同学们的思维非常活跃,积极踊跃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类问题无论

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见解。如平时成绩不太理想,课上很少主动表现的李春宇、王岩、姜志平、吴香等同学也能说出孔子生活的年代不可能有书,所以这是一处错误,并能联想到此时纸张还没有出现。而对于那些基础较好的同学会发现更多的问题,所以对于这类既能激发兴趣,同时又能给学生集中开展探究留下充足余地的探究给予充分的重视,让学生都有成就感,在获取成就时充满向往。

注重加强学科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历史是积淀,历史是多元的,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为现实服务,所以,在历史课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参透和引导学生学会用联系实际的方法学习历史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寻找契机,搭建联系的桥梁。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活动与探究,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你能说出它的用途吗?通过分析学生得出距今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已懂得耕地,培植水稻,对世界做出巨大贡献,还会制造陶器。引导阅读卡,河姆渡原始居民会蒸米饭吗?通过观察陶器,让学生懂得这种底部带孔的陶盆后就就演变成蒸笼,用蒸的方法制作熟食,是我们祖先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润物细无声,不是简单的说教,在无声处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会在学生内心深入形成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集中探究,就逐渐改变了旧的填鸭式、教师一言堂的注入式,守成角色转变,再如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113页活动与探究的思考与判断。淝水之战同比以前历史上的哪几次战争相似,这些战争双言在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为什么?就此问题,设计的甲乙双方的讨论,甲:没有意义,现代战争是依靠科技,历史上的那一套已经没用了。乙:有意义,听说海湾战争时,双方将领还学习孙子兵法,怎么说没有意义呢,在教学中,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我觉得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利契机,所以把同学分成甲乙两个代表队,并每组选出中心发言人,进行辩论,并由每组的中心发言人在整合本组的意见进行阐述自己的理由。并让同学们选出最佳辩论者,要给予鼓励在辩论中,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如甲队的代表单方方同学对此问题分析的非常透彻,既谈到了在高新科学技术支持下现代战争的特点,同时又阐明了在海湾战争中双方将领学习《孙子兵法》的意义所在。历史是继承、历史是发展,在中国五千年的深厚文化积淀中,形成的文明对世界的发展以及对人类未来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在这辩论探究中,让所有学生的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所有的学生思想上都有所促动,并且做到了全体与个性的兼顾让优者更优,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教师一定要适时点拨,进行启发,并在问题小结时要阐明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认识上升华。

运用现代网络支持学生自主学习,以教材为中心,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运用现代网络的支持做到图文并茂,激发兴趣。让学生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要想真正实现学习态度上的转变,课前一定要精心设计,保证课堂教学质量,让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处在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导好课,导课时,要注意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人教版第18课《三国鼎立》这一课导导课时我运用了听音乐的形式,用录音机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让学生回忆这首歌的名称,学生很快联想到《三国演义》并以此进入到学习内容。由于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故事都比较熟悉,所谓民就被调动起来了,这样就开启了生动教学的序幕。

讲到北方的统一,用语言叙述出东汉末年,由于军阀混战,出现了生无百遗一,千里无鸡鸣,出门无所见,白骨露于野的凄凉景象。北方需要统一,那么北方的统一最终是怎么完成的,由谁完成的呢?接下来引导学生观看官渡之战示意图,袁绍拥兵10万,而曹只有三、四万人。双方在官渡相见,曹沉着冷静,积极寻找战机,烧掉袁绍的军粮,拥兵自重的袁绍大败。最后带六千余人返回河北。这些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在认识上形成感性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看书,动脑筋进行讨论、比较,战前袁绍和曹操各方面的实力再分析一下战争过程中两人的所作所为,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得出袁绍轻敌,骄傲自大,自认兵力友厚,所以败北。而曹操却与他不同,曹操虚心,善于用人,并在政治、经济上具备了灭袁统一北方的条件,这样的引导就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这样,就会使课堂教学更好的开展。

同样在官渡之战中大用袁绍的曹操却在赤壁之战中大败给实力弱小的孙刘联军,对于这样的教学细节我采用对比教学法,通过一胜一败的对比就能很明显看出“骄兵必败”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调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角色,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给学生广阔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得出与教材、教师不同结论的空间,在全部教学环节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在指导点拨过程中进行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调学习过程的指导,就是从关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入手,向学生传授学习历史的方法,掌握基本的技能与技巧。

物理新课程教学改革下的几点心得体会 篇11

一位有名的语文教师说:“成功的语文教育,根本依赖与教育者丰富的内在涵养,深厚的人文底蕴,过硬的基本功,杰出的语文教师正是凭借着这些,才深入到言语作品的内蕴,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才把语文课上得出神入化,令听者荡气回肠。假如没有这些东西垫底,做根基,所谓课型、方法不过是花拳秀腿。”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如同“金字塔”,基厚而塔尖。语文教师应该广泛涉猎各种知识,经史典籍,诸子百家,时代思潮,政治经济,军事体育,天文地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身体力行,为生表率。只有教师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扩大自己的眼界和知识面,才能向学生展示语文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能让学生感兴趣也算是好老师,有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教学活动才能顺利的开展起来。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的学生对语文存在着轻视或者不在乎的心理,不感兴趣,觉得语文枯燥无味,形同鸡肋是学生的普遍感觉。

其实语文课本身是很有趣的。尤其是按新课标编排的课本都非常强调人文性。何谓人文?与人有关的皆可归结到这个范畴之列。高中阶段所有课程中,外延最大的也应该就是语文,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怎么可能是枯燥的呢?给学生这种感觉的原因也只能归结到教学和教师身上。

以往的应试教育使得语文教学被扭曲,死板的方法,生硬的要求都难免使人望而却步。课改之后我想教师应该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形式,扩大课堂讲授知识的范围,甚至可以脱离教室,到任何可能的地方去上课,往往在特殊的情景中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总之可以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力,有创造力地去教学。

无论语文还是其他学科,教学的过程都是双方面共同作用的,除了教师的因素,学生在课堂上也应该比以前表现地更加活跃。所以新课改后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问的那些问题基本上属于类似:"通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问题,基本上全部由学生自己“自我教导”,教师在课堂上充当一个类似“主持人”的角色。但就我所在的这一类农村中学,想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这样的启发式教学还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的学生基础本来就很薄弱,眼界比较狭窄,思维和想法都比较简单贫乏,语言表达能力更是难登大雅之堂,如果这样上课,四十五分钟怕是讨论不出什么所以然的。根据实际情况,我想不妨保留原来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改成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带领着学生的像爬山一样一步步的最终发掘问题的答案。比如我在上《雷雨》时,开始问到周朴园是个怎样的人时,学生毫无迟疑的认为“坏人”,究竟坏在哪里,又很难有人能说的清楚,我只得用一些问题引导:周朴园在剧中是个什么身份的人?他有怎样的人生经历?他和梅侍萍之间发生过什么?和梅侍萍分开的这三十年他是怎么过来的?梅侍萍又是怎么过的?他在周家的那些举动说明了什么?他在见到鲁妈时态度有什么变化?这有说明了什么等等,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在周朴园心中梅侍萍与鲁妈的不同,结合周朴园对待鲁大海的手段和态度,真正透彻认识领悟这个人物的性格和形象。我想这实际上是将思路用问题的形式一点点标出来,解决了这些小问题也就是找到了探寻答案的路径,通过这样的引导慢慢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训练其将自己头脑中模糊的感觉整理成有逻辑条理顺序的要点,进而组织语言,尽可能清晰地表达出来。虽然不是一步到位,但是这样引导对话式的教学也算是调动学生自己思考,基本上符合新课改的精神。而除了对课程内容的学习,这样的方式也算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锻炼吧。

课堂教学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往往课下的工夫也是成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个人认为语文的课下工夫更多的应该放在阅读上。没有广泛的阅读作为基础,所有关于语文素养的言谈都是一句空话。但是我恰恰认为语文教学的最难点正在于此: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如此之重,九门功课的压力之下他们根本抽不出时间来读书,而且家长对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也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现在的信息传播如此发达,社会又是如此的五光十色,灯红酒绿,成年人尚无心读书,何况高中生呢?更不用说生活在农村,物质和精神生活都不丰富的我们的学生了,我想学校是不是能够在这方面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呢?

上一篇:男生个性的励志网名下一篇:庆祝六一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