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学习心得
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已滞后于教育发展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强调: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这为广大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依据,以下是我学习新课程的心得体会:
一、认真解读,增强意识,明确主题。
新《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反映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国社会变化与发展要求的课程目标,必须以注重学生健康个体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倡创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特征。新课程目标,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施,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新课程改革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指导深度,而且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最终目的。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应扮好应演的角色,解放思想,认真学习课改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改意识,在行动中支持课程改革。
二、求真务实,实践开拓,角色促进。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每位教师思想观应有新的转变,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爱好;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的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彻底实施。
三、积极创新,挖掘资源,充实教学。
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也就是说,新课程提倡留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聪明的发挥。因此,学校必须创设环境让教师集体教研,互相探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在教学实践中所得的经验在教研中交流、研讨,并获得共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才可有高层次的提高。教师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究。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关键的环节。”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唯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要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通常,听新课标指导下的老师上课,会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很少这样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每天的讲话记录下来。相反,让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中努力践行新的教育理念,已是许多教师自然而然的行为。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方法给学生传达出的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力。有一句话说得好:如果你认为他们行,他们就行。
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对此,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了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未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了。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出现很多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予以肯定。
二、学习新课程,品味“以人为本”的思想
“要求新课程的教学关注的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面对这样的要求、这样的目标,教师们该深思,该警醒: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去做,才无愧于心,无愧于祖国和人民,无愧于子孙后代?仔细想一想,教师是不是应把教育放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是不是应多思考一下作为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个体应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上健康快乐地生活?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以深刻的体验。“专家呼吁,教师应该首先看到新课程这一价值追求的生命力和它将带来的长效。”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看这个“课堂”?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幻剧场”。在这里,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可能有挫折、失败,也可能要花费学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可能一无所获,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天空没有留下痕迹,而我,已飞过”。有了认知过程,学习兴趣、热情、动机都能得以激发,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便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的价值、社会的价值、科学的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进一步提高。“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化到学科教学,我们可以这样来评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是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会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就拿科学课来说吧: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科学课尽可能地从各个角度告诉学生首先应该珍惜环境:通过和自然的接触,去领悟自然的神奇与博大,懂得欣赏自然的美,对自然充满热爱之情。通过观察和考察身边的环境,去领悟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培养珍惜环境的情感。通过保护环境的活动,懂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各种影响,熟悉环境保护的常识,掌握基本的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环保中的一些问题,自觉地从身边小事开始,关注周围、社区、国家乃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并养成随时随地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翻阅科学新教材,可以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所以,科学课应更加注重与社会的接触、注重学生的参与。珍惜环境其实就是珍爱人类自己,这已经是目前我国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过去的自然科学教学,为了解青蛙的结构,我们不惜抓几只到课堂上让学生解剖,血淋淋,惨不忍睹。而如今的教材中是再也看不到这一幕杀生了,七年级上册中有这样一个实验:观察蜗牛,实验完成后,孩子们高高兴兴地把它们放回大自然。很明显,这是在教育孩子要有爱心,从小中着手来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不应是“我的眼中只有自己”,而应是关爱他人: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懂得尊重人、体谅人。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懂得他人和社会群体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体验关怀的温暖,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学会经常留意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自觉而乐意地为他们服务,对他人要有爱心,使学生在与那些由于他们的帮助而从中获益的人的接触中,获得深刻体验、感受和满足。
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要懂得善待自己:通过各种活动感悟生命的奥秘、意义与价值。发现自己和优点与弱点,知道如何发挥优势、弥补短处。“能够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进一步适应各种锻炼活动,掌握安全生活的常识,能够在危难中自救与求救,养成对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懂得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能够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愿意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
三、学习新课程,品味课程观念
课程论专家华东师大张华博士提出了一个概念: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由这四个因素组成,就决定了它是独特的而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这也就要求教师的观念要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扩展,教师是否具有课程意识,是否形成了新的课程观念,这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以往,教师们只有教学意识,而课程意识十分淡薄,新一轮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即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要多。
福建师大教授余文森认为,儿童的生活范围有多大,课程的范围就有多大。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课程意识,课程的资源拓展到儿童生活的一切领域、一切空间。因此,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进行计划、教案的过程,还应是课程建设和开发的过程。
四、学习新课程,品味新教材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比如,对于一个科学实验,学生可以设计出十几种形式和内容,这都是以往教学中所没有的,这对教师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
学生并非都是空着头脑进入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自身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来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然而,这种全新的编排体例和教学要求上的变化与教师的教学习惯产生了强烈的冲突,矛盾日益突出。但我们却坚信有了矛盾才会有改变、有进步。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走进七年级的课堂,眼中看到的是一种与传统教学环境下完全不同的“景色”,学生们的眼中闪动着求知的欲望,他们在积极地表达着自己,天马行空地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无拘无束地构想着未来的蓝图。试问:你还会停止改革的步伐吗?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对教材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进行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应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上了日程,教材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还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执行新课程的计划中,教师应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五、学习新课程,与学生平等交流
一堂成功的课或者说一次成功的互动合作都离不开师生间的有效、和谐的交流与沟通。作为教师,应懂得理解、接受、同情和公平对待学生的重要性,试想,如果青少年在校园里都得不到公平待遇,进入社会后他们还指望哪儿有公平呢?古人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谁能说学生不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呢?我们也应明白个性的重要性,通过与他们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并专心倾听来自学生的心声。新课标下的教师应拥有出色的与学生交往的能力,并且喜欢与学生相处,喜欢学生,而且也乐于帮助学生,做他们的顾问,给他们以及时的指导。笔者相信,平等交流与沟通能让我们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潜力,这一点对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所做的事除了教学外,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说,做的另一件事是让学生更清醒地认识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什么比帮助学生相信自己更有意义了,因此,要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方法,并教导学生要重视学习,这样,学生才能更理智地提出问题,更准确地思考问题,由此开启学生的心智,影响学生的人生态度和行为。
实践证明,平等地交流和沟通能让学生走近教师,让学生了解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思想,教师也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对这个知识点的认知程度以及想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这样,师生之间也就有了相互的理解,有了发自内心的宽容,我们的工作该有多么的顺畅!此外,平等交流还让教师避免了尴尬,使之能够平心静气地面对学生出现的过错。美国罗斯福总统入主白宫后曾说过,他每天所做的各种事情中,如果有百分之七十五的正确率,就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所以,他宽容每一个人。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都非常有限,这些决定了学生不可能没有过错,在教学中,教师同样也要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的错误。
教师不能改变一个人的过去,但他们希望改变学生的态度,并能让学生在他们的课堂上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想一想:即使教学质量只提高了10%,那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新课程的学习也让我们自己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思想要变,我们的教学方式要变,更重要的是我们应是终身的学习者,我们要身体力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处在这场变革第一线的教师们在不断地学习新课程, 力图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 并期望能更好地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 为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新课程为我们带来的新理念是:学习方式的变革、以人为本思想、课程观念、全新的教材观等。
关键词:新课程,品味,体验,身体力行
参考文献
[1]海宁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海宁教育局教研室编.新课程·新理念·新策略[M].
[2]嘉兴教育科学研究所, 嘉兴市教育学会编.教育信息资料[M].
叶圣陶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用教科书去教,要体现大课程观,而不是去教教科书,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位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教师不应是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学生勤于思考的果实,授人以渔,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总之,教师转变角色应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好地适应全新的语文教学。苏霍姆林斯基曾对此作过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但却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滚落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就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教师备加呵护。”
在课堂上,老师以其睿智的眼光敏锐地发现了一些教学资源,并及时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多角度援疑质理,如果学生回答问题时回答错了,要善于保护学生自尊心,巧妙而善意的点评既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使原本可能尴尬的课堂重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对于具有人文性特点的语文学科尤其如此,作为这个学科的教师更应该有个全面的语文学科认识。
首先,语文教师要有一个“全面语文”的概念,就是“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全部”。“全面语文教育”的立足点很高,它不局限于某一节课、某一方面的教学、某一册语文书的教学,而是对语文教学进行总体的考察、总体的设计、总体的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未来,对学生的影响应该是深远的。要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符合新课标对语文性质的概定。
其次,对语文素养要有一定认识,语文素养是根据素质教育思想和学生的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广大一线教师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不断追求的目标。语文综合素养重在综合与实践。它内涵丰富,是以语文能力(识字与写字、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等)为核心,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学习方法习惯、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和审美情趣的融合。
学语文,必须承认语文课堂是主要场所,学校的课外活动是第二场所。如征文、演讲、故事会、朗诵等比赛活动以及写作兴趣小组、课外阅读等,都是学习语文的有效活动。但是,如果把圈子再划大一点,家庭也是学语文的相当重要的场所。每个孩子降生下来,过一段时间就开始学说话,开始接受语文教育了。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时时、处处将创新手段融入课堂,课堂才会更加充满创新活力。创新的语文课堂,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创新的情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采用新的教法与课堂结构;另一方面要注意激发起学生求异创新的欲望,善于引导学生排除障碍,标新立异,寻求开发创造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创新的规律和方法。
此外,我还想谈一点语文的课后作业问题。在各种学习训练中,语文作业恐怕是最不受师生欢迎的,究其原因,可能因为无论是教师布置、批改作业,还是学生做作业,都特别耗时费力。
作业完全由教师提出,限制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内容没有差异,不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完成方式强调独立性,限制了合作素质的培养;大量单调的、盲目的、机械的低效作业,使学生成了作业的傀儡,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完全服从教师的指挥,使学生对作业失去了原有的兴趣。
一、作业要有趣味性
语文作业不应只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并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的:“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如果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设计,能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去完成作业,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设计,能让学生喜欢上作业,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并期待着下一次作业。这样的作业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作业要有实践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二作业设计还应注意实践性。
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的经验,取得第一手资料,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实践性作业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来自社会,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加强语文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关注人类生存,关注社会发展。
三、作业要有人文性
向学生推荐阅读报刊,收看一些新闻类、科普类以及人文思想性较强的广播电视节目。把这类作业布置下去在结合其搞一些语文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对其语文的阅读能力和积累都很有好处。
总之,语文作业的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也是一百年来语文单独设科的根本原因。科学的语文作业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形成综合能力。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初中生物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物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生物知识,亲身体验科学、技术和社会。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教学的传统做法,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便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
一、灵活运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激发学习兴趣,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
教师可以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课程资源进行教学。例如:在家中用绿豆、大豆等生豆芽,学习植物种子的萌发;运用发酵技术用鲜奶自制酸奶,用糯米自制甜酒;了解家庭药箱中的常备药品,关注用药安全。
二、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引导主动参与,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积极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设计富有创造性的探究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观察鸡蛋---一个细胞的基本结构”“模拟制作细胞模型”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自己选择合适的材料代表细胞结构,插入果胶中,模拟制作细胞模型,并在班级展示和交流。
三、广泛发掘社区课程资源,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
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积极利用社区课程资源,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培养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学习人体生理知识时,我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医院采访医生,了解人类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白血病等方面的防治知识,了解血常规化验数据及无偿献血常识;到卫生防疫站了解我国常见传染病防治措施、艾滋病防治知识等,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还培养了珍爱生命的情感。
四、重视网络课程资源,启迪心灵,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充分重视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从互联网上即可获得越来越多的生物科学进展的最新信息。我在教学中经常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资料。例如:通过为什么父母小时候不能天天吃大米饭而我们能吃到,收集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资料;通过搜集资料,学生从科学家身上学到了勇于探索、实事求是、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另外,收集克隆技术的资料,开展是否可以克隆人类自身的讨论,可以使学生客观分析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应提高科学素质,遵守科学道德,用人的理性和良知驾驭科学,弘扬其正面效应。
新课标理念下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本,还课堂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脑、勤于动手,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新课程的改革强调:要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变,课堂教学方式转变是前提,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有什么样的教学,就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作为一名长期处于农村的英语教师,反思过去的自己,我觉得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主动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为切入点,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运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方法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提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求,提高课堂效率,我认为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讲”转变为“学生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前新课改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尽管“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学生主体发展”已经提了很多年了,但在课堂上还是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被动的听,教学效果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没有完全转换。因此,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必须要真正理解并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让给学生,我们英语教师的课堂角色就是引导学生去主动积极地学习,让学生自主实践、自我发展,提出问题,在教师引领下解决问题;提倡课堂的民主性,充分地尊重学生,教师成为课堂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提倡教学的开放性,尤其是开放学生的活动与思维空间,开放对学生的素质培养的思路,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教学的综合性,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予以高度的关注。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发展,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真正达到让学生“自求得之”的目的。
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减轻学生学习英语的恐惧心理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该认真备好课,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努力把每堂课上好,上活,上得有趣,让学生回味无穷,从心底里喜欢上英语课,这样,才能激起高昂而持久的学习兴趣。现在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来说弱一些,特别是在口语、听力方面。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一旦遇到一点困难,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信心不足或放弃学习英语。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我们应对所教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如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学习风气等,以便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的起点、难点、深度和广度,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别差异来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就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通过语言、表情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产生一种感染力、吸引力;学生都有一个重要的心理特点,就是希望多获得教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赞许,通过表扬和赞许产生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感。因此教学中的激励机制是不容忽视的。教师不仅对于课堂中的个体积极分子予以夸奖,更应多采用集体性奖励方式,也可排除竞争气氛,带给他们的压力,而更加退缩的现象,进一步树立起集体合作意识,认识到自己在集体活动中的作用。对学生的评价,教师要适时、恰当,抓住每一个闪光点,捕捉每一点小进步,哪怕一个简单的“Good”、“Well done”、“You are very clever”都能让他们心里兴奋,从而达到课堂上参与问答活动的兴奋。再一方面,我们还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兴奋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步步引导,步步深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其不再对学习英语感到恐惧,而感到学习英语是一件有趣而轻松的活
三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参与能力
新课程倡导“面对学生全体,全面进行教学”的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班额普遍较大,无法兼顾全体,大部分学生因此而无法得到语言实践的机会;而课堂环境几乎是外语学习的唯一场所。因此,能否采用先进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活动模式,是英语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之一。英语知识的把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练”出来的。组织课堂小组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全体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充分地进行各种言语表达活动,从而达到学生个体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加快教学的节奏,加强练习密度和广度。这样无论学生成绩好、坏,人人都能参与。学生在活动时都被一种积极的情感所支配,将大大激发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调动积极性。这样课堂教学模式将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他们在一个近似自然的语言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以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小组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成为新课改必不可少的教学形式。因此,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应从学生的学习爱好、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改变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式,也要调整评价的方式、手段以及内容。教师应当坚持鼓励性教学原则,不断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活动一旦出现“同学互励、教学相长”的局面,便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爱好和学习积极性,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性。
四 充分运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方法
1、利用角色扮演,模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有人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使用自己已学到的语言材料”。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时,我事先精心准备了一些有“Christmas”的挂图、圣诞树及一个装满礼物的大袋子等物品。然后让学生们分别扮演圣诞老人,给每位同学发放礼品,这样一个比较陌生的西方“圣诞节”真实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完成了英语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
2、把学生带进实地去演练。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Unit 1.Topic 1.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时,把课堂搬到操场,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high jump(跳高),long jump(跳远),running(跑步),play football(踢足球),play basketball(打篮球)„„学生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很容易就掌握了课本知识,连一向不爱开口的同学,也情不自禁地用英语交谈,抽象的教学内容一下子在这样的生活化课堂教学环境中就轻轻松松地掌握了。
3、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随着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也走进了英语课堂。它能使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视听立体英语画面,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情境,模拟各种各样比较真实的情景。比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unit 7时,我从网上下载了关于pigsheepcowchickencatmonkeybird等动物的图片,并配有各种动物的声音,图文并茂,同时还给小鸟加上了动画效果,利用多媒体形象性、再现性的特点,拉近了时空距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
为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落实新课程精神,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地进行学习,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一、学习的原则
采用集体统一学习与教师自学相结合的原则。集体学习注意把握课改的新动向,抓住当前的重点与焦点问题;教师自学要以集体统一学习的内容为导向,并注意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的搞好学习。
二、学习的内容
学习的内容包括: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实施方案》,当前各级教育部门有关新课改的文件、关于课改的教育理论、学术报告等。
三、学习的要求
1、集中学习要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定学习内容。要做到“备、记、论、感”相结合。“备”即学习要提前做好准备,主讲人提前备好课;“记”即记笔记,记好课改理论学习笔记;“论”即讨论、辩论,一般分组进行;“感”即写感想,每人在学习之后,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2、单周二下午由教导处确定好下周集中学习的内容及主讲人并进行本周集中学习。
3、分组讨论由学科组长统一协调,各组长兼有统一收集小组成员不同意见的责任。
4、教导处对各小组教师的学习活动有组织、监督的责任。
5、教师自学分学校统一定时与教师自定时两种情况。学校统一定时一般定在双周三下午(与集体学习间周进行),教师自定时间由教师自由安排,但要检查学习的数量和质量。
6、教师自学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刊学习,也可通过请教别人学习等。
7、教师自学的内容要做到丰富多彩,时空范围要广要大,以做到借它山之石攻玉。
四、落实措施
1、学校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学习领导小组” 组织指导检查课程改革理论学习工作。
2、学校积极组织教师结合教学过程进行校本培训,认真落实县镇统一规划的师资培训工作。
3、学校要经常派老师外出学习和请镇教研员或教科研部门的专家学者来校指导,从理论上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4、集体学习活动由教导处统一组织协调落实。
5、学习笔记由各小组长教导处双层检查验收,教导主任签名。
6、教导处对教师课改理论学习笔记定期检查,并将结果记入教师全过程量化。
7、学校统一命题,每学期举行一次新课改理论测试,并记入教师量化成绩。
1.1 创新性
新课标实验教材中每册都专门设置了一至两次的课题学习活动,很大程度的改善了以前的师生关系,提供了一个尊重学生的思想(意见)、情感(体验)、意志(欲望)的思想和情感。它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空间,师生可以合理地支配教材,也可以结合教材特点和学校背景,改造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实践活动。
1.2 实践性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反之,学习没有兴趣,学习将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效果必然降低,也必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
1.3 综合性
在进行“吸烟有害健康”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知识的应用能力和不同的性格爱好,允许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提倡个性化设计。
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对象的不同自由结合,至于组中谁任组长,谁设计方案,谁记录,谁整理数据,谁写报告,谁发言等等,全留给学生自己处理,给学生充分合作、充分交流的空间。通过调查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性别的人吸烟的状况,对身体的危害情况,以及对社会的危害有多大。
课题学习活动中还要关注学生间的人际交流、观点交锋及智慧的碰撞,为学生形成健康的合作意识打基础。而新教材中的课题学习活动课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合作与交流的机会。
1.4 探索性
“课题学习”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因此,课前的组织准备十分必要。1、组织准备。一般来说,以自然村、组或小区来划分学生“课题学习”研究小组为宜,这样便于学生进行课前的调查研究、合作交流。2、教具、学具的准备。如《设计制作长方体现状的包装纸盒》需师生课前准备好长方形纸板、剪刀、胶水等物品;“吸烟的危害”需准备格式化的调查表和调查报告等等。3、知识准备。既然“课题学习”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知识综合性的问题,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对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数学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是发现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能过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得出结论、找到答案。这样的学习成果,只有在课题学习的基础上才会出现,自然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题学习中也得以培养和提高。
1.5 开放性
通过交流、研讨与大家分享成果,使学生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辨证的思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和善于申辨的能力。学生的课题学习完成后,要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宣读报告,展示成果,大家畅所欲言,取长补短,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并作出一些表扬,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成就感,这样学生对下次课题的研究就充满了期盼和信心。
2 激发学生对“课题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实效
有的教师本身就对“课题学习”不够重视。虽说“素质教育”常挂在嘴边,但中考仍成为比较有力的指挥棒,很多教师都认为:“课题学习”怎么考?所以教师还没有很好地体验到课题学习对理解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思想方法以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独特作用。更何况“课题学习”是一个范围广、时间长、难度相对较大的学习过程,有些“优秀学生”还有着“与其花这么多时间写课题报告,还不如多做几道题”的错误想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热烈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自己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要从传统的神坛上走下来,走到新课程的改革前沿,用全新的理念,设计教学、组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课题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应用于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和解题教学中,让他们在课题学习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从而激发起对课题学习的热情。
3 实施“课题学习”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3.1 学生是“课题学习”的主人
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它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研究课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的过程,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色,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都要发生较大的变化。所以,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深入学习新课标,转变观念,通过课题学习,教师和学生同步成长。
3.2 实施“课题学习”不能急功近利
课程改革刚刚启动,对学生来说,课题学习极具挑战性;对教师来说,课题学习是一个新的内容,它对教师对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加强学习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要具体一些,问题的提出要有可操作性。让学生在初次学习就能积累一点经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3.3 把握教学目标要重过程
“课题学习”应立足于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对解决问题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而不以仅仅有正确的解答为满足。
3.4 多注意收集合适的“课题学习”素材
为学生提供较多的(课本外的)学习材料,供学生选择,这种材料不一定都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最好有助于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3.5 要重视“课题学习”的教学
研究性试题在各届中考中所占比例日趋上升;
它虽然“是一种费时的教学,但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发现理论,那么这是我们所拥有的唯一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 创新教育 问题研究教学法 成果表述
一、思想政治学科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人类所创造的知识分为四大形态:第一是事实性知识,指那些事实、数据知识;第二是原理性知识,是指那些把信息、事实、数据经过整理,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再按照不同的抽象层次概括出不同层次的知识;第三种知识是技能性知识,它教人“怎么做”,是一种工艺性的、技能性的知识;第四种是“人力知识”,就是教会人管理、收集、利用知识,并学会从哪找到有用的知识,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根据知识分类,我们可知:只有事实性知识和原理性知识是可以传授,而技能性知识、“人力知识”是无法“传授”的,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习得”。而后两种知识恰恰是更为重要的知识,是能够“生长”的知识。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传授知识不应是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学的观念、方式方法必须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要积极实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应该是以技能性知识(道德行为)、人力知识(根据现实情景的信息做出道德选择、发挥主体作用对道德进行创新等)为重点的课程。但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却把知识、原理的传授作为重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不够普遍,因此学生的“道德认识”是有了,可由于缺乏主体的体验和实践,认识往往难以内化,更难以进一步转化为个体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信念,从而造成了学生道德修养上的“知”与“行”严重脱节的现象。因此,思想政治课必须尽快实现由“传授”型、“灌输”型向“体验”型、“实践”型的转变。
二、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操作模式。
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指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是一种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主体位置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课堂内的探究性学习;二是课堂外的探究性学习;三是跨学科的探究性学习。“问题教学法”是课堂内探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所谓的问题教学法指的就是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启发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结合学生思想认识上模糊的观点进行教学。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教师起着组织者、参与者与指导者的作用。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研究问题,首先应由教师结合教学任务设置情景,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通过情景教学,创设一个能引起学生兴趣,与课本中的原理性知识相关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有以下二种方式,即教师提出问题和学生提出问题。
从上表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二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我们在实践中应该将这二者结合起来,即由教师确定研究方向,学生自主收集材料,然后对材料进行提炼,并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情境。这是一种折中的方案。
笔者在教授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五课第二框第一目“劳动和就业”时,就采用了上述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要求学生预习课程,掌握知识点,并要求联系实际寻找跟知识点有关的资料,确定了如下材料:
材料一:据统计,2009年中国城镇新增劳动力1051万人,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有600万人,农村富裕劳动力需转移就业大约800万人。三项合计,全国城市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总量达2400多万人左右,又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材料二:老李自从下岗之后,就拿着微薄的救济金一直在找工作。许多热心人也帮他介绍过几个工作。但他不是嫌累、嫌工资少、嫌离家远、嫌地位低,就是嫌与他那个适用面很窄的技术不对口,因此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
围绕这一材料,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找出自己有疑惑的地方,提出问题:
1.造成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在哪?
2.李师傅找不到工作的原因是什么?
3.选择职业时,应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4.人们为什么要就业?
5.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党和政府及劳动者应怎么办?
6.如果就业期望与社会现实发生矛盾,应怎么办?
7.生活中“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原因在哪?
8.谈谈你对“行行出状元”的看法。
到了这一步,问题情境已经形成,学生已进入了问题之中,欲罢而不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教师要求学生围绕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学教材,进一步收集相关材料,尝试着自己解答自己的疑惑。于是我们的教学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问题研究法教学的第二个阶段是针对已发现的问题,尝试用学到的原理性知识解决它,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掌握新的知识、技能。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研究、讨论,解决上述问题。学生对以上提出的问题总结如下:
1.我国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而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传递系统不畅通。
2.在于他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从自身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出发,正确认识自我。
3.自身的技能和素质水平;社会的需要。
4.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党和政府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每个劳动者都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即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等。
6.应重新审视自己的就业目标,正确评价自己所具有的实际劳动素质或可能开发出的劳动素质,从而寻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7.“有人没活干”的根本原因是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高层次的管理精英和技术人员等,由于供需矛盾尖锐而没人能干,这是结构性的短缺;一般的工作人员由于信息量不充分或其他原因而造成短缺;一些因劳动力市场变化而产生的新需求——如不断见报的高级技工短缺问题。
8.一方面说明各种正当职业的劳动者,都是创造社会财富所必须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另一方面强调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要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只有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根据这些结论,教师再进一步启发学生用教材的原理作进一步的思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了自学教材时已经学到的知识和原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主动地从实际现象中归纳结论,用理论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自己的结论,学生的归纳和演绎思维得到了较为均衡的使用和发展。
第三个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在研究、讨论的基础上,以一定的方式,把自己的收获、成果表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一次的交流。
表述成果的方式有两种可以采用:小论文和理论知识逻辑结构整理。小论文允许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和研究选择主题,不作统一规定,且这一过程也可以由小组合作完成。逻辑结构整理旨在帮助学生巩固书本的基本理论知识,因此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要组织交流和讲评,以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巩固学习成果。
三、思想政治学科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体会与思考。
1.转变观念。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是开放式的,重点是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讲授过程。因此,在探究性的课堂教学中,应该让人感觉的教学气氛是“放”。
2、摆正位置。就是在学习中要摆正师生的位置,即教师在学习中起着助手、参谋、顾问、向导、解惑的作用,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
3.控制情绪。探究性学习是全新的学习方式,它真正的把学生推到了主体的位置,因而也使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再加上其形式的多样化和问题的开放性,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容易使学生情绪出现比较大的波动。因此,要控制好学生容易波动的情绪。
4.照顾全面。探究性学习以学生的探究为主要活动,因此也就要求全体学生参与研究过程。对于一部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养成的学习被动、依赖性强的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处于“不学习状态”,这不是我们的希望,更不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要高度重视。
5.扩充知识。探究性学习对学生知识量、信息量的要求很高。在现阶段,学生获得知识、信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网络,它能够及时、方便的补充最新材料。然而,学生上网获取知识的机会不多。这是制约探究性学习开展的一个因素。
参考文献:
[1]王洪明.在研究性学习专题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J].科学教育,2005,(02).
[2]龙军.以兴趣为导向的探究性学习的探索[J].浙江教育科学,2006,(03).
[3]夏清.初中探究性学习的多样化设计[J].科学教育,2005,(06).
【新课程理念学习心得】推荐阅读:
小学教师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11-15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05-24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心得体会06-06
新课程核心理念07-06
新课程理念论文09-12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10-06
新课程新理念新收获10-17
物理新课程新理念培训10-25
小学科学新课程理念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