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内涵及要求(精选13篇)
福民中心小学
1、课程文化的最终价值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适应每个学生的个性,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
2、新课改不仅仅是课程设计的变化,最重要的是教学价值的创新(教学价值:(a)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b)促进师生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c)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是一种新的师生关系的构成(新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其主体地位,教师是支持者、辅导者和合作者),更是一种新的教学关系的创造(新的教学关系:以学习为中心,强调学的核心地位,教是为了促进学,服务于学)。
3、新课改重视“五个提倡”和“四个主张”。“五个提倡”:即提倡问题意识、提倡综合运用、提倡实际生活能力的培养,提倡探究性学习,提倡与生活的联系。“四个主张”: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主张把班级还给学生,主张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主张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
4、叶圣陶先进教育思想的三个基本观点:(a)自主学习: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的自学自勉;(b)合作学习: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自由地展开讨论和交流;(c)探索学习:引导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
5、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结构的要求
<一>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发展”; “承认差异,因材施教”;“立足于生活经验,关注科技动态”;关注“科学探究”和“平等对话”;教学评价应关注“发展”等理念。
〈二〉合理的知识结构:文化科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新课程的教育观知识以及有关的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
〈三〉娴熟的教学技能: 在传统的教学技能基础上,补充新的教学技能,如创设情境及联系生活实际的技能,探究技能,师生沟通的技能等。
〈四〉完善的能力结构: 教育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人际 交往能力,现代教育技能驾驭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吸取心知识的能力,灵活机动的教育机制等。
6、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 将发生哪些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这里谈论的小组是学校班级建设中的小组。班级来自班级授课制。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形成了班级授课制的系统化理论。而小组是为方便工作﹑学习而组成的小集体﹑小班子。
传统的班级管理中,小组最主要的功能是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小组长最主要的职责是收发本小组成员的作业、对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进行把关,如,古诗默写、单词默写等。小组的其他功能还有分配卫生职责等。而且对各小组的表现无评价或只是简单的表扬,因此小组在传统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对小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是要逐步改变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三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首先,我们要认清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要建立什么样的小组,让小组发挥怎样的作用?
1.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小组功能应该更强调合作
勒温(Kurt Lewin)创建了群体动力理论,他认为在一个群体中,任何成员状态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员状态的变化,成员之间紧张的状态能促使群体成员相互抱团,实现目标。在我国群体动力理论经常被描述成集体动力理论。认为集体动力是产生于集体内部的一种“能量”。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和不同特长的成员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传统的课堂中,我们也让学生讨论,但学生之间的联系是随机的,没有注意到学生能力的差别、兴趣的不同等因素,合作的效果就因人而异。要想合作学习达到促进认知、情意发展、锻炼竞争合作能力等目的,一定要使小组成为学生之间自由交流的平台,在平等、团结的氛围中,让学生在小组中各尽所能、各展其长、充分合作。
2.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小组功能应该多元化
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强调要把人作为发展中心,“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每个人身上的财富”。以人为本的学习模式,不仅要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每一个学生的特长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而学生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学习方面,还包括成为有道德的人、身心健康的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的小组功能应该更多元。小组作用的发挥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还应该体现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小组内部可以设立学习组长,还可以设立纪律组长、其他事务组长。在课堂上发挥学习班长指导下的学校小组长的作用,在班级管理方面发挥纪律班长指导下的纪律小组长的作用,在其他方面如卫生、文艺、生活等方面同样可以设立相应的小组长。力争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小组功能应该随时发挥作用
小组的作用可以体现在体育课活动时、体现在文艺活动时,体现在社团活动时、体现在纪律要求时等。可以说学校管理层级由过去的学校———级组———班级,进一步延伸成为学校———级组———班级———小组,实现管理扁平化,能够进一步提高管理效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
三、乡镇高中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组建设
1. 乡镇高中在小组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镇学生参与小组自主管理的意识不高、能力不强。从社会环境来说,乡镇高中学生对民主管理的认知较少,从自身经历来说义务教育阶段也较少接触到自主管理模式训练。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乡镇高中的学校管理人员、班主任、教师对小组管理也了解不多。尽管学校也经常组织外出学习,但学习往往只能看到一些表面的操作方式,对如何建立小组、如何建立评价和激励机制、如何保持小组行为的长期有效性等深层次的问题、可操作的措施以及指导思想等了解不深。
乡镇高中的整体管理理念、模式不适应小组建设的要求。小组建设是一种整体行为,要渗透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需要学校教学、德育等各部门的相互配合,这就对学校整体的管理理念、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从思想到制度,从制度到行为方式等全面改革中,逐步适应新课改背景下的管理新要求。
2. 乡镇高中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进行小组建设
立足校情的培训是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理论培训和体验培训相结合,体验培训为主,理论培训为辅。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学生明确合作的必要性,包括教学互动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互动学习理论等。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所做的事情是有科学依据的。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当今的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都认为人们的学习过程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要想让学生改变不正确的学习、生活习惯,改造和重组原有的经验,形成新的理念,就要让学生切实体验到小组学习合作方式的美妙之处。
集中培训和随时培训相结合。新生一入学,学校层面、班级层面、科任层面就要进行针对小组合作的内容进行集中培训,告诉学生我们要做什么、怎么做。
同时更重要的是要采取随时培训的方式。培训的时间可以是课前、课后、课中。
课前和小组长讲清楚当节课需要掌握的重难点及小组讨论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课中重点解决小组讨论、评价、质疑等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课后再集中小组长强调当节课需要总结提升的地方。随时随地的培训效果更好,但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坚持。
建立评价机制,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长期性。小组建设主要是放权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管理班级,这就需要班级和学校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果没有激励机制,小组建设就没有目标,没有动力,为此各班、各科都应该建立评价机制。学生的日常管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学生自主学习、展示评价、反馈、质疑等学习行为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学生的个人卫生也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有评价就会有激励。
各班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建立激励机制,但要以精神奖励、活动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立足校情的教师培训是课改得以可持续进行的保障。小组建设看上去是学生的事情,但更多的是对教师旧有观念、旧有习惯的挑战,因此不断地对教师进行思想和专业操作方面的培训是课改得以可持续进行的保障。所以,对于小组建设,我们在外出参观学习、请专家到校讲座、自己模仿组建、专家考察诊断、自我再提升等做了许多工作。
关键词:政治干部;履职尽责本领;内涵要求
中图分类号:E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34-01
政治干部是军队政治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能打胜仗是军队的使命职责所在,也是政治干部的目标追求。习近平主席指出:“最近一段时间,我在军队强调最多的,就是要求军队能打仗、打胜仗,牢固确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这一点,对军队实在太重要了”。作为部队政治干部,就是要把能打胜仗要求作为检验新形势下政治干部队伍能力素质的首要标准。
一、作战指挥能力
未来信息化战争中,我军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服务保证作用和作战功能,必须深入研究探索联合作战的特点规律,积极适应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不断更新培训理念和力式,切实提高政治干部作战指挥能力。提高联合作战政治指挥能力,关键是要提高政治干部的信息素质。一要深入开展学军事练指挥活动,在投身军事变革的实践中打基础。要加大对急需知识学习的为度。按照需要什么就学什么、急用什么就先学什么的原则,区分层次、因人而异制定学军事练指挥的具体目标,设置系统的学习内容。在重大军事活动实践中提高部队组织军事训练、实兵实弹演习、重难点课题攻关等时机,政治干部要挑大梁、唱主角,提高学习运用新知识、组织指挥和重难点攻关的具体能力。同时,政治干部要在政治作战的理论研究上下功夫,针对不同的作战行动、作战样式,对照职责分下和要求,研究开展政治作战的作战指导、组织力量、技术器材以及相关的战法手段。努力在部队掀起学政治作战、钻政治作战、练政治作战的热潮,当好政治作战教育训练的开拓者和领路人。
二、立体沟通能力
根据未来联合作战特点,政治干部应着力强化以下五种沟通力:一是政治沟通力,指为了配合作战行动的实施,宣传、解答、灌输党的创新理论和各种指示精神,与各级保持思想政治上的良好沟通的能力。主要包括: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和军魂意识;做好各级政治工作指示的上传下达;搞好官兵之间思想沟通,解除个别人的思想困惑;敢于、善于与错误的政治思想作斗争;积极向外界传播我军政治主张等方面能力。二是信息沟通力,指为了增强战时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利用各种手段与上级、下级或同级进行信息获取、处理交流、共享的能力。主要包括:高效的获取、别、交流和处理信息;利用一体化指挥平台开展政治工作有关信息的传播;发动官兵利用信息终端开展政治工作;把政治工作融入信息流等方面能力。二是情感沟通力,指为了给作战行动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做好官兵思想教育方面,具备情感交流、精神抚慰、心理疏导、士气激励等能力。主要包括:及时掌握官兵的情感动态并作出有效反应;在突发情况下做好战士的情感安抚;关注并帮助官兵保持理性情感;有效激励部队士气,促进官兵的情感共鸣向集体战斗意志转化等方面能力。四是跨军兵种沟通力,指为了提高战时政治工作的整体效益,与参加作战的不同军兵种部队进行信息交流、情报共享、行动协调的能力。主要包括:与友邻部队交流、共享、合作利用政治工作信息;掌握上级政治工作进展并作出有效反应;与其他军兵种部队联合应对敌心理战攻击等方面能力。五是跨文化沟通力,指为了给作战行动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区、组织或民众有效地开展信息、情感和文化的交流互动,达成相互理解与信任的能力。主要包括:感知、分析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具备全球化、国际化的文化视野;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地方、组织和民众交流对话、消除对抗、加强合作;传播我军先进文化;外语沟通能力等方面能力。
三、应对媒体能力
随着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我军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部队政治干部在应对媒体时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部队政治干部只有不断提高媒体素养,认真研究应对策略在实践中掌握应对技巧,才能在面对媒体时从容不迫。首先,要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对于媒体关注的焦点和职业习惯做到心中有数,做到不说“外行话”,不“敷衍了事”。其次,要加强应对媒体的专项训练,通过模拟战时采访邀请专家授课,组织官兵轮训等方式,强化指挥员的媒体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应对媒体的能力。第三,要注重对政策法规的理解和平时素材的收集,指挥员只有胸有成竹,才能在应对媒体时把握好分寸和火候,做到有话可说,有理可讲,在公众面前展示出优良的军人形象。第四,要掌握驾驭媒体的艺术,学会和媒体打交道,做到以诚恳的态度接受媒体的采访和提问。充分尊重媒体,坦诚相待。
四、舆情引导能力
当前,面对空前复杂的网络舆论生态,只有提高网络舆情引导能力,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仗,才能为军队有效履行职能使命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部队政治干部责无旁贷。一要能够根据事件的特点,把握舆情引导的主动性。二要能够准确把握舆情动态,提升舆情引导的时效性。互联网因其低门槛、隐匿性、方便快捷等特点,成为各种舆论信息的加速器。只有把握好舆情引导时机,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提升舆情引导的时效性。三要能够精心组织力量协同,加强舆情引导的多元性。着眼科学统筹内外资源,形成内部合力、对外借力、齐抓联管的有效格局,注重军地协作,主动与地方主流媒体、网站论坛、“意见领袖”、传播专家协调行动,形成舆情引导的整体力量官方声音和主流媒体具有较强的权威性,拥有固定的受众群体,可以主动与其建立重大舆情信息共享制度、会商研判制度、联动处置制度,互通重要信息,共同分析研判,有效协同应对,合力解决舆情引导中遇到的问题。
五、逐行任务能力
演习演练、维稳处突、抗灾救灾等一系列重大任务,作为履行新时期我军历史使命的重要内容,涉及领域日渐广泛,实践空间不断丰富,不仅为政治工作赋予新内涵,也给政治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大任务时间紧迫、转换频繁,能力素质要求高,因此,必须紧贴任务实效,练就过硬本领。一是提高业务工作能力。要按照“快、变、准、实”的思路,紧扣重点亮点开展工作,紧贴重大任务调整内容,学会边准备边动员、边开进边教育,边摸索边改进。二是提高预测预想能力。要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和重大任务特点,对可能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超前设想、预先揣摩,做到见微知著、未雨绸缪。三是提高实践锻炼能力。政治干部要利用部队执行重大任务的有利时机,主动靠上去参与谋划、决策和指挥的全过程,不断学习知识、熟悉业务、掌握方法、积累经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
2.要有强烈的参与意识
课堂组织由原来的教师为主角、学生为配角、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组织模式。表述时要勇敢表现,主动积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权,全员参与,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尝试到参与和被赞赏的快乐。
3.要有有效的学习方法
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非常关键。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五个字“读、思、问、议、评”。
读:会读书。做到不多字,不丢字,不读错音,不破句,不断句,并且能准确表达语气和文中意思。
思:会思考。边读书,边思考每一句话。
问:对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词语会质疑。
议:讨论时说出自己的见解。
评:会评价别人和自己的`发言,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能够加以评判。
4.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有六动的习惯:即动手做,动脑思,动眼看,动耳听,动嘴议,动身演。 一动手做:强调做中学,探索、实践、体验。
二动脑思:手动意在心动,心动才是真动,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边操作边思考 ,边观察边思考。
三动眼看:视觉优先,所见即所得,学生每节课都清楚地看见自己的学习
成果,介于提高记忆效率。
四动耳听:上课时专心听课,细心地听同学们的发言,边听边思,精力集中。
五动嘴议:上课要大胆发言,敢说话,敢大声说话,敢于反驳别人乃至老师的意见。没听懂的内容和在练习反馈中遇到的不会的问题上,要善于问。
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合作学习时机,提高参与的欲望。当思考出现困难,需要群策群力时可进行合作学习。当学生“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 时,教师宜采用“抛锚式”教学策略,把问题放到小组内,让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启发;当提供的材料有限,需要资源共享时或学生意见不统一时可进行合作学习。出现意见不统一时,学生总认为自己的思考是正确的,别人的意见往往不会去仔细分析,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组内冷静的思考,理智地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下面是我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案例。
刚上课我用小故事导入新课:“一位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的羚羊群进行研究。他发现,东岸羚羊群繁殖能力要比西岸的羚羊群强,而且奔跑速度也不一样,每一分钟要快13米,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差别呢?原来,东岸羚羊群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在他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西岸羚羊群之所以弱小,是因为在他们缺少了一群天敌。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问题提出后,学生经短暂讨论得出:过于安逸的环境不利于成长,有时候恶劣的环境反而对生长有利。由此,我很自然地导入了课题。随即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包括:对题目的理解,作者简介和生字注音。齐读课文后进入小组合作学习,以两人组为形式,结合书下注释解释重点词,并练习翻译,看谁做得好。学生合作期间,教师可巡视,注意学生合作情况及进度。五至六分钟后,可让学生先解释重点词,然后以师徒组为单位,一人读原句,一人翻译,通常是师父读,徒弟译,这样最能看出合作的效果。平常可经常向学生灌输徒弟的答题情况最能体现师父的水平的思想,以调动合作学习中师父的积极性。遇到答题时合作得好的师徒组,教师一定要及时表扬,以树立榜样。翻译完课文后,进入对课文内容的合作探讨。我设计了三组问题,一个大组一题,大约给了三到四分钟的讨论时间。设计问题时,主要围绕本文的论点及论证的方法等。经过讨论,学生很轻松地解决了以上问题。之后,进入引申探讨阶段,我向学生抛出问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再举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学生讨论积极,答题踊跃,有的答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有的答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还有的答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等等。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确实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从而得到教益,增强了忧患意识。
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反思。
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 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
要求教师学会反思,即强调教师从反思入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具有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
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索改进教育教学的`途径。这是充分发挥了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和自主改革教学的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反思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它是紧贴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情境的、常规的、经常性的教育教学研究方式,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反思在手段上主要使用自学、反思、行为纠正、科研等手段进行。这大大突破了传统研究方法的时空局限。
反思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要使每一位教师学会学习,使他们在群体学习活动的同时实现个性化。
反思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以探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基本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性很强,如果离开教育教学实践,只读几本教育理论专著,是不可能真正把握教育教学工作的。如果说学生是在为“明天”而学习,那么教师就是在为“今天”而学习,这是现实的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学校,发展
国家提出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并提出基本理念: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 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加强高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法的多样化, 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制度和学校文化。
一、用课改理念统领学校工作
高中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实施, 而实施的关键在学校。在政府的推动力、专家的引领力、学校的实施力中, 真正的主体在学校。而最近几年漫长的移交工作, 造成了学校仍然存在着五个突出的问题:教师队伍质量不高;设备设施严重滞后;校园环境待改善;职工管理机制不活;转型接轨困难颇多。
面对课改不能停的现实, 我们只能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为学校整体工作进行全面的布局, 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对每个环节进行互动的调试和完善, 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从实际出发, 做好五项工作:规划学校的发展愿景和制定课改方案;建立课程开发组织, 围绕煤炭企业的特点, 形成服务矿区的特色课程;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联系一个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搞好社团组织建设切实让每位学生都有成长与发展的机遇。
二、用制度重建提升管理水平
新课程倡导学生在高中阶段可以选课, 让学生建立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课程修习计划, 学校还必须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 而课程的实施与管理是改革的关键环节。所以, 如何建立与课程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考核核价制度、服务教学的措施, 将成为学校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目前受教育经费、师资队伍、活动场地、教学设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 要重点处理新课程实施中教学管理的三对矛盾:为教学提供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与现有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传统的教师工作量考核与新课程中跨学科、多兼课、活动课、校本课的质量的重新评价的矛盾;学校的合理办学需求与政府不能足量供给的矛盾。要在学习和继承过去一些传统的好做法的同时, 学习和借鉴先进省市和优秀的课改学校的学生成长档案袋办法、教师工作量考核制度、校本课程研发制度。
三、用课堂效率体现课程落实
课堂是课程的落实点, 抓课堂效率是体现课程落实的重点, 如果每一位老师的每一节课都是有效的、都是受学生普遍欢迎的, 每一个课堂都成为学生与教师的生命对话场所, 都充满着活力, 那么课程改革就必然能够成功, 也肯定能够创造出适合学生的教育。从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看, 需要在三个难点上突破:突破等靠要的惰性思想的难点, 由被动转为主动, 力求在教师的认识上有提升;突破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的难点, 由教师一人讲转为合作学习, 力求在自主探究方面的亮点;突破依靠教参教辅备课的难点, 由依靠转为个人钻研、围绕学生实际的辅导, 力求在集体备课上创新路。
四、用课程开发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一项基本政策, 这项改革赋予了基层学校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 也促使了教师由政策执行者向决策参与者的角色转变。从学校来说, 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并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从教师来说, 一个学校校本课程的数量与质量也必然反映着这所学校教师队伍的实力与水平。
新课程提出教师要具备的“六个课程意识”和“三个课程能力”中, 都分别强调了课程的设计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 这实际上对老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在新课程实施中, 我们要努力做到用课程建设的需要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打造学校的特色文化, 体现校本课程价值的追求。用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果来推动校本课程的研发, 并在研发的过程中体现教师的智慧和专业的发挥。具体的思路是:抓住强势学科, 先起步, 做示范;抓好队伍骨干, 完善组织机构, 制定发展规划。在教师专业学习活动中要强化六种学习方式:教研学习要以课例和案例为内容;行动学习要以问题解决为驱动;合作学习要以团队为基础;研究学习要以发现规律为追求;传承学习要以优秀教师为榜样;反思学习要以经验提升为目的。
一、首都城管执法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一)首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北京作为首都和特大型城市,常住人口接近2000万,流动人口超千万,已突破2020年的规划控制目标,超过了首都资源承载极限。超常规发展加剧了首都环境资源、交通、治安等压力,民生问题、利益问题、城市管理中的违法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城市管理的成本加大、难度提高。传统的城市管理手段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城市日益复杂化、系统化的管理要求,亟需变革粗放式的城市管理,创新精细化管理和公共治理模式,破解城市可持续发展难题。推进城管执法工作精细化是顺应城市精细化管理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二)“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城市管理精细化的发展方向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调结构、转方式,把提高城市治理效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十二五”时期要在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上大有作为,“树立起高标准的意识,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这就要求城管执法工作必须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找准在推动科学发展中的职能定位,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强化法治意识和服务意识,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为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三)北京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为城管工作树立了更高的标准
当前首都发展已全面进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新阶段。北京正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努力打造“五个之都”。城市建设与发展已从大规模建设、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化建设、精细化管理转变,需要更加注重管理的精细、高效、优质,切实解决好人口、交通等制约城市发展的突出问题。城管执法工作要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高度,拓宽国际视野,增强首善意识和窗口意识,按照建设世界城市的标准,不断提升执法水平与执法形象,努力为全面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服务。
(四)国内外城市管理呈现的新趋势为城管执法精细化提供了借鉴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手段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广泛运用,国内外城市管理呈现出综合性、民主性、数字化的特点和趋势。强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城市,强化公众参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水平是许多城市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的重要途径。数字城市管理模式已在国内推行,全球城市发展正从“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迈进。首都的城管执法工作必须顺应城市管理发展新趋势,通过不断创新发展,适应首都城市发展的需要。
(五)推进城管执法精细化是巩固城管工作成就和解决深层次矛盾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根本方法
巩固和发展已有工作成绩,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认真总结和推广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大力推进城管精细化执法,进一步提高城管执法工作水平。近年来首都城管执法工作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制约城管执法工作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有效解决。解决好这些“躲不开、绕不过”的问题,必须进一步解决思想,深化改革,突破束缚,探索建立适合首都特点的城管执法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扫除影响城管执法工作的障碍。
二、城管执法精细化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一)城管执法精细化的内涵
城市精细化管理最初源于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企业管理理念。它是遵循“注重细节、立足专业、科学量化”原则,贯彻共享、交换、协同、系统、控制、智能等核心思想,采取空间信息承载应用等技术手段,实现现代城市“复杂事情简单化,简单事情流程化,流程事情定量化,定量事情信息化”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该模式通过对城市管理各环节的定量化、精细化,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水平。
城管执法精细化和城市精细化管理密切相关,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上述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阐释,参照学界对精细化管理的研究成果,结合城管执法职能、任务和特点,对城管执法精细化作出如下定义:城管执法精细化是对现行城管执法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的改进、优化和提升,是精确判断和把握影响城管执法各因子变化,精准规制执法全程细节管理,把个体行为和偶发事件负面影响降到最小,确保城市稳定、健康、有序、高效运行的管理。
(二)推进城管执法精细化的总体要求
在对城管执法精细化理论初探的基础上,提出推进首都城管执法精细化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首都城市功能定位,以建立城管执法精细化长效机制为主线,遵循统筹协调、体制创新、综合治理、有序疏导的原则,建立健全职责明确、科学规范、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完善街面管控、公众参与、专业执法和保障支撑的执法体系,促进城市管理进一步向综合化、法制化、规范化、高效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构建整洁有序、文明和谐的城市环境。
(三)城管执法精细化的主要内容
专业化——专业化是推进城管执法工作精细化的基础。实现专业化,就是要不断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执法队伍的专业水平。
规范化——规范化是保证城管执法精细化的前提。实现规范化,就是要不断细化执法流程和标准,建立科学量化的执法标准和可操作、易执行的工作程序,降低执法工作的随意性。
定量化——定量化是提高城管执法精细化程度的关键。实现定量化,就是要努力提高执法工作精确度,着力在各环节加强数据分析,强调用数据说话、判断和检验工作成效。
信息化——信息化是提升城管执法精细化水平的利器。实现信息化,就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新技术打造统一、智能、高效的城管执法信息化体系,实现城管执法工作数字化。
社会化——社会化是推广城管执法精细化的重要依托。实现社会化,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强化服务意识,及时有效满足公共管理和服务需求。
无缝化——无缝化是实现城管执法精细化的必备要素。实现无缝化,就是要充分发挥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作用,以城管执法全覆盖为目标,全力提升市容环境水平,消除工作盲区和空白点。
三、首都城管执法工作实现精细化管理的路径
(一)完善城管执法精细化的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保障。推进城管执法精细化,最核心任务是从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入手,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探索建立适应首都特点的精细化执法长效机制。
一要完善城管工作体制。按照“一体管理、市级统筹,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权责对等、人事协调”原则,进一步完善城管工作体制。强化市局宏观管理和决策职能,坚持事权和执法重心下移,最大化充实区、街(乡镇)城管力量。二要加强城管机制创新。完善城管工作高位协调机制,依托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加大城市管理资源的统筹协调力度,完善协调沟通、信息共享、联动执法、案件移送、受理反馈、联合督查等工作机制,实现城市发展规划、专业管理、综合执法、监督检查的有效衔接,形成资源优化、行政高效、责任到位、监督有力的城市管理格局。
(二)创新城管精细化执法的方式方法
推进城管精细化执法,一个重要工作是重新梳理执法工作, 寻找执法中的粗糙点,进行改进、优化和提升。具体地讲,需要树立重视细节的执法理念、追求精致的执法目标、创造精美的执法环境、打造精密执法流程、提供精心的执法服务,使城管工作的效能效果得到显著改善。
一要创新执法理念。探索实行符合现代行政管理特点的柔性管理方式,做好与履行执法职责相关的行政争议和民事争议调解工作,努力实现首都城管执法机关文明执法。二要优化工作流程。重新梳理执法流程,改进和优化断点和薄弱环节,强化全程精细化管理。三要提高服务水平。要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始终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加强和改进城管执法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采取疏导性措施,不断深化和延伸工作,寓管理于服务,满足多方利益诉求。四要强化科技手段支撑。建设“智慧北京”,使信息化发展动力强劲有效。城市管理创新与信息化的融合正逐步由外界推动向内生需求转变,推动信息化管理是北京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充分发挥城市信息平台对城管精细化执法的支撑作用,建立城管部门与信息化城市管理平台以及工商、公安、规划、建设、环保等城市管理部门的数据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集全面感知、智能分析、市民服务、指挥调度、应急处置、跟踪督办“六位一体”的“智慧城管”物联网平台,实现对人、地、事、物、组织等全部实时监控和信息化管理。
(三)健全城管执法精细化的管理体系
精细化的精髓在于管理的细化、标准化。具体来说,既要制定精细化的标准,又要细化管理流程和工作目标,做到全面具体、定性定量、职责明确、横到边、纵到底。按照这一要求,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
一要推进科学分类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宽严适度、疏堵并举、标本兼治的原则,制定全市环境秩序分类管控标准。按照重点地区、主要道路严禁,一般地区、次要道路严控,其他地区、街巷胡同规范的要求,制定管理标准,做好管理工作。二要建立统一规范评价体系。完善和落实全市环境秩序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多层面、多形式、多渠道强化督促检查,规范考核评议工作,切实提高考核评议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借鉴网格化城市管理经验,推广城管执法责任网格,延伸和深化网格化管理在城管执法领域的应用,建立统一规范评价体系。三要充分发动社会参与。积极引导发动市民、社区、志愿者、业主委员会、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城市管理,提高社会参与度,打牢城管执法精细化的群众基础,构建“政府指导、部门监管、社区自治、群众参与”的多元管理格局。
(四)加强城管执法精细化的能力建设
把教育、管理、监督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首善、一流的标准,着力提高城管执法队伍推进精细化的能力与素质,在精细化上下功夫,实现“内涵式”发展,努力成为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标杆和排头兵。
一要加强城管执法队伍专业化建设。以提高城管执法人员依法履责、协调解决问题、语言文字表达、应急处置和运用岗位专业技能等五种能力为核心,着力构建指挥统一、规范高效、纪律严明、形象良好、群众满意的专业执法队伍,强化城管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分解责任、督促落实、协调服务的职能以及重大城市管理问题报告的职责。二要加强城管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建立完善内部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实行执法监督检查、评议考核、督办督察、责任追究等监督制度,制定并推行执法行为基本规范,推广执法规范用语,大力推行精细执法、精心服务,坚持公开承诺,热情为民,提高城管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水平。三要加强城管执法队伍正规化管理。创新和完善城管执法队伍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录用、考核、培训、交流与回避等制度,优化和调整城管执法队伍结构。
三个特点:
(备课、授课,理念、原则)
以学定教——依据学情备、教
先学后教——依据学情调整、点拨
以学为主——依据学情跳一跳、尝一尝
●以学定教即了解学情,做到心中有数(会什么,不会什么)●先学后教即先让学生做探究性活动,后定哪些该怎么教。●以学为主即降低教师的掌控程度,以学生为主。
四个环节:
(达标过程,体现“以学为主”“过程与方法”)
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展示交流 达标测评巩固
●个人自主学习即培养学生主观的学习意识和能力,从校内外的学习中获得乐趣。在课堂上给学生“安静”的时间,自省的过程,自主默读、回答问题的时间。●小组合作学习即是形成自主学习的策略。在合作互助的活动中有机会获得与他人交流的时间,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自己体验去发展。
●课堂展示即多创造性地设计活动去实现目标,吸引学生参加,贴近学生生活,活动的目标要有可操作性,每个环节都要有目标,每个环节链接就是总目标。一感知教育的显象:思想的展示,也许是无言的相对,切记表面的理解,要展示才能和理解力等。给学生帮助别人的机会、理解的机会和顿悟的机会。二量的把握:展示的作用就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适可而止。三通过展示获取什么,学生做什么,展示的是什么。四鼓励的评价:不光是语言,是心灵的触动区赞赏的抚摸他的头,去欣赏的拍拍他的肩。●测评巩固即每个教学环节的测评环节,或是几个活动后的测评同一个目标。要有及时检测的意识,并检测到结果。最后要有一个明确的达标检测,可有拓展。没有目标意义的教学就是无意义的教学。不断地从学生那儿得到反馈,为下一步做铺垫。
观课议课三个精要:
(观课议课的视觉,学生学习状态,普遍达标程度)
学生整体,状态激奋
体现体验,达标训练
达标效果,明显明确,可测有量有据
●听课的目标:把课作为载体和老师探讨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效果好不好,看学生学会了没有。
答: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涉及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实现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每一位教师都需要重新学习,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教师应成为一个多面手。
新课程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自身知识储备能否适应这一变化,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第一道难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学科知识,而且还应有系统的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教师广博的学识是培养教师威信的重要途径,也是拉近师生之间感情距离的桥梁。现在是信息时代,学生从网络上随时可以得到大量的信息,如果教师不能在更广阔的领域里与学生交流与沟通,将使学生对教师很失望,所以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教师应多注意学习,多了解自己专业的最新动态。现在暑假的时间很长,教师可以利用这个黄金时节提高业务素质。教师只有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多方涉猎,积极探索,才能从容驾驭日益开放的课堂。
二、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教师应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从观念陈旧、死板的教学方法中走出来,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把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到学生的活动潜能和生命价值上来。准确把握国家新课程标准,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降低对教材的过分依赖,积极主动的拓展课程资源,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疏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参与和平等的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传统权威变成“平等的首席”。
三、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方法和技能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把创新教育的实施贯彻于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始终,通过各学科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造就出大批创造性人才。创新教育具有:
①前瞻性。②全面性。③层次性。④创新性。
四、教师应运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教材旨在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课程体系,要使新教材能真正实施到位,必须建立一种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新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大量观察、实验、活动的机会,使新教材和教学更容易体现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要以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开放题的多向性、发散性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展现学生的个性,合理利用教材的开放题或根据教材知识点创设开放题进行开放式教学,能更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问题。
五、教师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确立主体性教学理念,摈弃那种既“便捷”又“高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创立以指导学生自觉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大力压缩单纯“讲”的时间,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自主“学”的时间,实现从注入式教学模式到创新性教学模式的转变。当然,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法的形成。
新课程改革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他为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新课程改革表面上是改教材,实质上是改造我们自身。每一位教师应主动的融入到新课程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使我国的教育迈上
一个新台阶
教师怎样做才能适应初中化学新课程的要求?
在新课标要求下,教师的课堂角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新时期的化学教师只有与时俱进,转变观念,不断补充知识,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教师作为最重要的课程实施者,其专业发展将成为课程改革目标达成的重要条件,教师的专业素养状况直接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效。要顺利实施化学新课程,就要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教师特别重视学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重视课内知识的封闭传授,而轻视课内外教学的结合,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造成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很难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而遇到问题不能解决时其往往会说“老师没有教过”“没学过”。
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比较广博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具有教育专业化素养,具有现代教育理论素养和创造性地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专业素养的提高,一方面要通过学习的途径,另一方面必须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两方面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增加知识储备是提高专业素养的保证
新课程的初中化学内容在深入学习基础化学的基础上,突出了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关系。初中化学新课程要求初中化学教师要实现从维持型向创造型转变,从本体型向指导型转变,从再现型向研究型转变,从单一型向全能型转变。教师要成为学者、成为专家,因此优化初中化学教师知识结构成为教师适应新课程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初中化学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储备,除应具备本体性知识外,也要注重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积累。教师可以用相对长的阶段读一系列书,拓宽、夯实自身的化学专业基础,同时注重化学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延伸。
在具体实施上,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发挥学校阅览室功能。学校根据各学科教研组申报情况征各式教育教学期刊并设立推荐书目。学校组建教师读书会,推行每学期阅读一本书,为教师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采用读书交流会、演讲比赛、写心得笔记等形式检查教师读书情况,督促教师多读书、读好书,真正让读书成为每个教师最乐于做的事情,让读书成为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源头活水”,通过理论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教育理论素养。
三、实践经验与理论相结合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要想增加教师的专业素养,除了理论的支持储备外,还应有实践和经验。无数事实已证明,从事教育科研活动是提
高教师素养的最佳途径,是教师成长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若只有理论储备,那终究是纸上谈兵。理论也不是万能的,在某种情况下理论的预测可能行不通,所以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教师的实践经验如果只是简单地周而复始,那么他始终是经验,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只有经过反思、感悟加以深化、升华才能使自己的一些有效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教学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另外,我们应该体会到现代教育是一种集体协调性很强的职业劳动,它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工作。教师开展教育合作,可以汇合集体的智慧,同时也可以让自身得到提高和发展。开展教学交流合作,也是化学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特别有利于年轻化学教师的快速成长。
四、总结
在当前形势下,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迫在眉睫,良好的教师专业素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化学学科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科目,教师要培养未来的建设者,适应时代的新要求,所需要具备专业素养也不同于以往,这也就对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比较广博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具有教育专业化素养,具有现代教育理论素养和创造性地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专业素养的提高,一方面要通过学习的途径,另一方面
笔者认为,当前教师内涵储备的价值取向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知识与技能层面
1.丰富专业知识,完善专业结构
在任何时代,传授知识都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苏格拉底曾提出“知识即美德”的命题,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中写下的第一句话就是:“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更必须尽可能多地储备各种知识,尽可能合理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2.整合交叉学科,开发教育资源
学科交叉的趋势在当前文化发展中体现得非常突出。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本学科知识的教学,而应该将有联系的交叉学科进行整合,充分利用其他学科资源,实现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和开放性。首先应该打破文科、理科壁垒,理科教师要懂得一些人文科学知识,文科教师也应该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并且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将二者融合;其次应该根据生活化的原则,充分挖掘社会生活资源、社区教育资源、影像资源、网络资源等有效资源,并把它们引入教育教学。
3.提高对话、交往、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对话、民主交往的关系,教师必须讲究对话和交往的艺术,提高对话和交往的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学习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之一,而要真正养成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就必须加强学科教育研究,以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
精神与意志层面
1.爱与宽容
教师爱学生,不仅意味着每个学生的喜悦和苦恼都触及着教师的心,引起教师的思考、关怀和担心,不仅意味着小心翼翼、关怀备至地去呵护年轻的心灵,更意味着用一颗宽容之心,去引导学生暂时失当的行为,去唤醒学生暂时迷惘的灵魂,用微笑点燃学生的兴趣、理想、智慧和人格,点燃学生对生命的渴望与追求。
2.合作意识
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以及学科课程结构的多元化,决定了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是无法独立完成任务的。此外,随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探究性学习转换,学生自我空间增大,自主意识增强,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并会涉及不同领域、学科,这些都需要教师之间加强合作,组成能力和特长互补性较强的关系或组织,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实施跨年级、跨学科、跨层次的协同教学,改变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工作方式,构建一种共享的课程文化。
新课程提倡师生双方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因此,师生关系成为决定教育生命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教师保持一种理解、接纳和支持的态度,与学生实现平等和谐的沟通与合作,就能由里而外地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3.创新精神
要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而教师创新精神的储备需要内部和外部机制的完善。从外部来讲,学校应该努力为教师进行创新搭建平台,营造氛围,在教师考核中适当增加创新指标,并对教师创新成果进行总结表彰、宣传推广;从内部来讲,教师应该意识到创新精神和自身专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牢固树立只有创新才能发展的意识,并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积极尝试,探索新方法,寻求新思维,切实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从而带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具有创造学内涵和创造性精神的教育。
4.个性精神
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具有个性精神,成为不可模仿、不可代替的“这一个”。 当然,个性的张扬必须以共性为前提,任何个性的张扬,都不能和教育规律背道而驰,不能有悖于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规律。成为一个独立而深刻的“这一个”绝不能排斥合作精神,相反,“这一个”与群体是一种相对的关系,学会合作,才能更好地彰显个性精神,才能进行深入的合作。
5.反思精神
教师是有缺憾的存在,学生是有缺憾的存在,教育也必然是充满缺憾的艺术,关键是我们以何种心态面对缺憾。换一种角度思考,缺憾未尝不是一种美丽。直面缺憾需要勇气,也需要用智慧去剖解自己的不足,剖解教育的不足,剖解学生的不足。
注重反思,教师的精神生命才会有实现的可能。要学会在观察中反思,让微小的瑕疵转化为宝贵的教育资源;要学会在读书中反思,让书籍成为你精神生长的支点;要学会在科研中反思,让教学与科研成为生成教育智慧的契合点。直面缺憾、学会反思还意味着要正确面对各种评价,尤其是批评性评价,并根据反思重新制订发展目标,促使自己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
6.未来精神
随着全球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校教育已经慢慢呈现出全球性的特点和趋向。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和把握未来社会对教育的需要,而不能闭门造车、关起门来“传道、授业、解惑”。同时,教师必须是一个未来学者,要有“未来设计者”的角色意识,更要有深刻的教育预见能力。不仅要传授知识,引领精神,更要根据对未来社会发展前景的预测来设计教育计划、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真正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价值观、个性品质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教师应该记住:教学生一年,要为学生想十年;教学生三年,要为学生想三十年。
三、生命与存在层面
1.生命意识
教育是以生命哲学为基础的精神运动,而教师应该是拥有浓烈生命意识并能将之贯彻到教育实践中的“生命工作者”。教师的生命意识应该包括三个层面:学生层面——尊重每一个生命,不放弃每一个生命,哪怕是有缺陷的生命,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享有完整的、发展的、愉悦的、健康的生命;教师层面——关注自我的幸福体验,关注自我的生命质量,关注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让自我在施行教育的过程中享有完整的、发展的、愉悦的、健康的生命;综合层面——注重互动、注重对话、注重生命轨迹的相交,使教师和学生这两种群体生命在交往过程中互相交融、互相统一、互相印证。
2.理想与激情
理想和精神作为指导人的现实行为的内在动力,具有非常强大的内趋力。欠缺了理想和精神的人绝不会成为大地上“诗意的栖居者”。教师应该拥有教育的理想和激情,应该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时常地追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对教育永远心怀虔诚并勇敢地践行我们的虔诚?我们是不是不懈地追寻真理并让真理烛照我们的生命?我们是不是向往更好并不断追求教育细节的完美? 我们是不是有明确的学校观、教师观、教育观、学习观并用它们主宰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在这样的追问中,我们的理想一定会更加熠熠生辉,我们的精神一定会更加绚烂丰富。
3.人文关怀
人文精神是一个重要的教育价值尺度。肖川在《作为人文学的教育学》一文中提出,教育学应该是人文学,人文学的任务是“唤醒和守护人的尊严,关注并提升人的价值和意义,维护人的权利,表达人的心声”,人文学者的任务是“关注、批判、纠正一切不公平、不合理、不人性、不人道的思想、制度、规则和习惯,去建立一个公正、合理、阳光明媚的社会”。这个任务也正是教育的任务和教师的任务,这种精神也正是教师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
4.实现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是生命个体得以存在的根本。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自我实现看作是生命需要的最高层次;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发展在最高层次上的实现是理想的自我和现实自我的最佳结合。
教师应该把教育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阵地,养成健康、高尚的教育情感,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本职岗位,以当前的课程改革为重要契机,激发起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心全意谋育人,在生命的历程中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最终实现个体生命价值和教育价值的双赢。□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新店镇郑沟学校)
从熟读国家课程标准到对标准目标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分解
平时,数学学科教研组的首要工作就是组织每位成员认真阅读数学课程标准,并对使用的教材进行分析,开展教学研讨,但较少针对课程标准,对教材的每个内容进行具体细化的目标要求分析,这就常常会导致同组教师在教学时对教学内容目标及要求理解不一。因此,数学学科教研组要把提高每位教师对国家课程标准具体清晰的理解力作为内涵建设的首要任务,应集中全组成员智慧,对照数学课程标准,对所使用的数学教材内容,按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分年级认真疏理出具体的目标要求,特别要结合前后学段相关内容的不同要求进行整体结构分析。如,初中阶段数学教材中编排了大量的轴对称图形内容,而小学阶段也接触过相关内容,高中阶段仍会接触,对这部分内容我们可像图表1那样,理出轴对称图形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让组内成员明确教学的内容来龙去脉。同时,由于不同版本的教材编者对课标要求有时会有各自的理解,会从自己的理解角度去编写教材。因此,教研组应组织全体成员对不同版本教材的教学内容按表2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并形成具体内容目标要求的分析比较卡片,逐步从不同的比较中形成本校数学学科组对课标的深入理解。如,某数学组对几种不同版本数学教材经过比较分析后,认为他们所使用的教材在新课导入时,过于生活化,缺乏对数学本质的一种追求。所以,他们对所使用教材中的每课时导入进行系统地分析与改良,较好地体现了课标的目标要求。
通过具体进行比较分析后,对每课时的具体目标又要进一步进行明确化的分解,对于课程标准中相对来说比较概括、抽象的“看不见的靶心”,通过分解将之成为清晰的,可检测的“看得见的靶心”。只有通过对课程目标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与分解,数学学科教研组成员才能对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有清晰深入的理解,才能真正按课程目标要求去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
从完成教材的教学任务到开发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数学课程资源
由于各地教育发展水平不一,各校学生的数学发展水平也不一。如何在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建设符合自己学生特点的数学学科课程资源也是数学学科教研组内涵建设过程中应深入实践的领域。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可针对目前学校所使用的教材在编写时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开发。如目前某版本初中数学教材对因式分解中的十字相乘法,教学要求仅定位在对系数为1的二次三项式进行分解,这对学生后续学习极不方便。同样对于二次三项式内容,该教材也只是较弧立地对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进行教学,而对其中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内容及与前两者之间的联系没有作要求,但这些内容对学生后续学习又非常必要。因此,针对教材中的这些内容,教研组能否作合理的疏理,疏理出哪些内容需适当补充,补充到什么程度,都应有一个较系统的分析与安排。即针对本校学生实际,应明晰每课时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分析这些内容需不需要高于一般要求,哪些学生要高于一般要求,进而在表1的基础上形成表3,并整理成相应的课堂教学材料和课后练习材料,逐步建立具有本教研组特点的数学课程教学资源和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资源。同时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可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具体开发时应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明确除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外,我们还能向全体学生或部分学生提供哪些更丰富的数学课程学习资源。
从一般状态下的学科教学到形成具有本组风格的课程实施的教学方式
恰当的数学目标要求是数学学科教研组重点疏理和研究的领域,但有效的数学课程实施的教学方式更是体现学科教研组教学实践的内涵。如果一个数学学科教研组内的教师形成不了一种或几种符合教育规律的基本教学方式,就很难体现出本数学教研组数学课程实施的风格与内涵。虽教无定法,但教学方法可优化。因此,数学学科教研组应根据组内成员特点,逐步形成数学课程实施的一种或多种教学方式。优化数学课程实施教学方式可从以下三方面形成:
一是以自己教研组内部已经初步形成有效教学经验的教师为切入点,从实践操作经验到背后的理论支持,对其进行细致地解剖和分析提炼,这种草根式的经验提炼,更能在本学科组立足生根,更容易形成组内趋同的基本教学方式。如果组内有几位这样有经验却风格不同的教师,那么可分别对他们的经验进行分析提炼,在组内形成较多样的基本教学方式。
二是选择目前比较有效且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学方式进行实验。如某数学教研组的每位教师都不突出,教学效果一般,自引入经过实践验证且较为科学的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方式后,教学状态大为改观,质量逐年提高。与此同时,该数学教研组又在原有方式上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逐渐形成了:“试试、议议、做做、讲讲”的教学方式。
三是积极参与相关实验项目研究,形成自己的教学方式。如目前有很多学校数学组参加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研究,重点对数学课堂结构及教学方式进行分析,在“三放三收”的基本教学结构下具体研究“数概念”“形概念”“数学计算”等课型的教学方式。再如有部分学校参加江苏省教研室董林伟主持的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优化的研究,他们在专家引领下,对该项目边实验边研究,逐步形成了本教研组较清晰的数学课程实施的教学方式。
从常规性教研活动到开展形式多样的对课程实施的研究
目前,初中数学教研组大多进行一些常规性的活动。虽有固定时间、固定内容,也有评课议课,但形式单一、研究视野不宽,少有对课程实施的进一步研讨,效率仍较低。教研组的活动方式如何进一步体现形式多样。如何进一步提高课程实施效率,在教研组内涵建设值得去进一步实践思考。如某校数学组根据组内每位成员特点,充分发挥每位成员研究的主动作用,采用全员分工合作式研讨,每人在组内担任相关角色,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并根据各人特长,主持开展相关专题研讨,改变了以往大多数教师在教研组活动中处于被动参与的状况,教研氛围大为不一样了。同时,他们又与几所学校联合开展研讨,定期开展以课程实施为主题的沙龙,共同承担课程实施中的研究课题,共享课程资源等。当然,在进行区域学校的联合教研时有明确的职责和研究的重点与方向,并及时对活动效果评估,及时调整。他们在开展专题研讨的同时,充分利用校园网区域联合教研形成的区域网络资源和互联网络资源的平台将校内的数学课程资源、课堂实录等让组内成员共享。
在教研组活动的内容上,他们除制订常规要求、个人发展规划、开展公开课教学、进行教学问题研究外,又把研究的视角拓宽到数学课程实施的领域。如,组织全体成员系统学习国内外数学课程改革之路;本次国家课程改革的背景、特色、理念;如何对数学课程标准进行分解;如何进行数学课程的开发;如何对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如何对数学课程实施进行校本化评价等,从数学课程建设的视角进一步提升了数学组教研活动的内涵。
从单一的教学质量评价到对数学课程实施水平的评价
一些学校学科组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常常是以单一的学生考试成绩单来评价的,这种评价既片面又不科学。如何科学进行课程实施水平的评价是学科教研组内涵建设的又一重要方面。数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可分两层面进行。
一是对本学科组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进行评价。数学学科组是学校内数学课程实施的学术研究小组,同时也承担着对本组教师课程实施水平的评估。要科学评价组内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必须由数学学科组内部制订出行之有效且被同组内教师都认可的评价方式。如某校数学学科组制订了本学科教师课程实施评价方案,其内容包括对课程的分解能力、课程的开发能力、课程实施能力、课程实施质量水平和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等五方面,每一方面又制订若干项具体指标,较公正、客观地体现出对本组全体数学教师课程实施水平的评价。这种评价应是学校全面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也是激励数学教师逐步走向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方式。同时,评价的形式又可多样。如组织对组内有一定课程实施经验的教师进行专题研讨,邀请教育教学专家来共同研讨该教师的经验,帮助提升教学风格,逐步形成该教师独特的教学主张、教学模式,甚至教学理论。这种评价更能激励和提升该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是对学生建立科学的数学学习评价。这种评价应以数学课程的三维目标达成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评价的内容为数学学习习惯、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学习技能、数学学习能力等;评价的方式为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其中过程性评价主要体现在学生平时对数学的学习习惯,对数学学习的设疑,对数学学习的理性状态和学习过程中同伴合作状态等。阶段性评价主要体现在以教师评价为主体,通过对每个单元的学习状况,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经验为切入点进行评价,以纸笔测试形式为主。这种阶段性评价也采用开放评价方式,如某校允许学生在测评过程中对不懂的地方可进行同伴交流。很多教师会认为这样不公平,其实这种阶段性的评价目的就是让学生能进行系统疏理。测不是目的,而是充分利用这种评价来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又如某校数学组采用60→90, 90→70倾向倾评价,60→90中的60是指卷面分值,90为倾向性分值,提醒学生如果细心点可得90分;而90→70中的90是卷面分值,70是倾向性分数,提醒学生模糊的地方如果仍不弄清则会导致70分,这也是一种对阶段性评价的尝试。结果性评价往往以学期或学年按纸笔测试,对学生学业水平进行测评,但这种定量性评价是不全面的。某校数学组对学生学年结果性评价分为定性与定量,并将两者结合,综合评定后将其结果反馈给学生。
从我校各学科新模式操作来看,应该说是成功的,我们把学生培训成了一个个优秀的“小老师”,彻底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手、口、脑解放出来,展示时“台上”学生或表演、或辩论、或讲解,全班学生围成一团,看着很乱,其实都有一条学习的主线在控制调节着,目的是让全班学生都参与了学习的过程,主动学习远多于接受性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同学讲解。老师点拨等环节,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大量板演等暴露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使课堂充满了活动,不断生成许多精彩的东西,师生的思维通过不断的碰幢,产生智慧的火花。
我个人认为,改革无论用哪种模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动”起来(学到新知,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才能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全面发展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有一个过程,先模仿才能生成,根据基本操作流程把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渐进式地、有选择地同化到我的教学中来。在课堂模式的改革中,我们同样需要“变”,没有人能给我们提供现成的教学模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时段,设计导学案。就是要吸取他人成功较好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有机有效的溶入到我们的课改中去,要有地放矢地灵活的吸收。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在课堂上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的发展。因此,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
高效课堂改变了老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一个颠覆性的课堂教学革命。高效课堂打破了传统的老师教、被动学这一现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老师的主导地位得以明确,学生改变这一观念以后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传统课堂上老师是绝对的权威,老师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老师的言语不可置疑,而孩子却是有问题不敢问,也不敢提,更加不用说上台去展示了,当我们习惯了这种低效率、高消耗的教学已经历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早已成为一种教学习惯时,面对新的教学模式一时间转不过弯或不适应是在所难免的,但只要坚持、坚持、再坚持,课堂教学就会有奇迹发生。
【新课程改革的内涵及要求】推荐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10-26
对新课程改革的感悟11-29
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11-12
音乐课程改革的新视角05-31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思考10-03
我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中的心得09-17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论文11-29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06-04
新课程改革背景12-12
2024新课程改革总结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