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教育改革下(精选8篇)
天津市第十九中学
杨文利
我们十九中学是一所国办的初中校,现有23个教学班,一线教师80人,其中35岁以下60人,占一线教师的80%,面对艰苦的办学条件和教师队伍状况,我们认为必须从加强师德入手,在狠抓教师全员素质提高的同时,突出抓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造就一支师德高、业务精、能力强,据有无私奉献精神的青年教师队伍,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满足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需要。
近几年,在生源比较差的情况下,我校广大干部教师,在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凭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脚踏实地争上游的韧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上下团结,学校各项工作连续不断创出佳绩。特别是06年我校被市教委命名为和平区首批历史名校,07年历史名校的改扩建工程全面启动。广大教师也以高尚的师德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赖。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今后两年,我校又有一批责任心强,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相继退休,如何迅速将青年教师培养成教育教学骨干,接好班就成为我校工作的当务之急。
为此我们制定了青年教师的培养目标:一年入门,两年关,三至五年胜任,并逐步成为业务骨干。在实施中,我们采取积极引导、激励叫约束、精心培养放手锻炼等多种方式,突出抓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基本功的培训,在方法上,充分发挥我校老教师队伍的优势,搞好传帮带。
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坚定青年教师终身从教的信念
教师的职业是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要完成这一使命,必须在事业上恪守忠诚。我校的部分青年教师在刚分配来校时,工作上不安心,有这样或那样的想法。有的人本不想当老师,因为耐不住教师的清贫,但一时又没找到理想的工作,只好暂且栖身,等待机会跳槽;也有部分人想当教师,可分到这样生源差的初中校,有觉得大材小用,怕耽误了前途,总想往完中校、重点校调。面对种种思想问题,党支部发挥党员和教工团的作用,及时把青年教师组织起来,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用正确的舆论影响带动广大青年树立献身教育事业的理想,坚定他们终身从教的信念。
1、开展热爱职业的教育:支部利用教工团隔周活动的时间组织青年教师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邓小平特色理论,学习教育的法规文件,让他们明确自己肩负着“百年树人”的艰巨使命,解决他们思想导向问题,帮助他们树立起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开展热爱学校的教育:青年教师一进校,学校青年工作领导小组就专门召开会议组织部分中老年教师和校长一起为青年教师介绍校史校情,让他们了解这所学校发展的状况、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的工作作风等,学校还以终生献给教育事业,在19中学这块小天地里干出了不平凡业绩的老教师为典型,鼓励青年教师敬业爱岗,请这些同志与青年教师座谈。让青年教师感到19中学虽小,但只要好好干,同样能干出名堂,这样就有效地调动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为他们打了气,坚定了他们在19中干下去并且努力努力创造业绩。
3、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我们组织青年教师学习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素质教育的相关问题以及课程改革的有关要求。明确目标要求规范青年教师的行为,在我们面对生源较差的情况下,更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厚爱学困生,尊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自我的机会,因此教师必须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讲奉献。
4、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我们通过党员责任区的形式,党员主动关心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鼓励青年教师积极靠拢党组织,在政治上追求进步。党支部也积极做好培养和发展工作。我校现有青年党员36人,入党申请人 人,其中已有3人正在报批,6人参加党章学习班。
二、以良好的环境激励人,营造青年教师自觉上进的氛围。
我们领导班子团结务实,以身作则,广大教师敬业爱岗无私奉献,人人立足本岗克服困难为学校发展多作贡献。全校上下拧成一股绳,心气气顺,青年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熏陶感染,自觉上进。
1、校领导的理解信任:我校领导班子有这样一个共识:要多看青年人长处,多鼓励少埋怨。我们的一贯做法是,感情上理解他们,人格上尊重他们,思想上信任他们,工作上支持他们,取得成绩及时表扬他们。青年人的自尊心受到了尊重,干起工作来就格外起劲。
2、中老年教师的榜样力量:学校每年召开一次拜师会,精心为青年教师选派师傅。让老教师和青年人结对子,搞好传帮带。学校正式颁发聘书,签订培养协议书,向老教师提出明确的培养目标,要求老教师在业务上对青年人多帮助,在思想上更要多关心,在做人做事做学问上都要为青年人做出表率。老教师尽职尽责,青年教师虚心好学,不少青年教师不到三年业务就基本达标,也逐渐成为业务骨干。
3、学科组、年级组的大力扶持:我校把青年教师的成长状况作为考核学科组年级组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所以年级组、学科组都把青年教师思想上的成长,业务上的成才作为全组的重心工作之一,组内的每位老教师都在为青年教师的成长进步想实招,创条件,组内的青年教师每一点进步,获得的成绩和荣誉,都给全组带来喜悦与欣慰。我校语文组和物理组就因在帮助青年教师工作中成绩突出,先后被评为市区级优秀学科组。
4、强化制度的约束与激励:首先学校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十九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全勤全课制度》、《十九中学新教师工作规范》、《校本教研制度》等,通过这些规章制度的贯彻,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严格要求,规范他们的行为,培养他们高尚师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通过教研规范的落实,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班主任的家访制度,规定班主任要在寒暑假期间要对全班30%的学生进行入户家访,特别是对那些差生家访时,教师与家长共同协商帮教办法,要求教师话语中找长处、多鼓励,少批评,不告状,学生家长倍受感动,更加严格要求,配合学校形成了家校共育人的良性循环,青年教师也深切的体会到,主动家访对拉近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完善对教师综合评估制度。综合评估师每学年从德、识、责、能、绩及各方面对教师工作予以综合评价。教师自评、互评,学生及家长通过问卷的形式,对任课教师打分评价。在实施的中,我们不断完善各项内容,使之更趋于科学、客观、合理。特别是特别是加大了家长问卷和学生问卷所占分值,让教师的言行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广泛监督,这一做法对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自我完善,起到了积极的激励导向作用。
第三,评选学校的教学能手和十佳班主任。我们看到青年教师工资偏低,收入不多。为激励青年教师勤奋工作,争创业绩,快成才,早接班,我们不看工作年限,不论现有职称,只凭工作态度和业绩,对工作出色、成绩突出的青年教师授予教学能手和十佳班主任称号,给与一定的津贴。这样青年教师觉得只要干就有希望,干得好,就能被认可。这一政策的出台调动了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三、搭台铺路 培养锻炼 加快青年教师早日成才
1、创造机会多展示。在对青年教师进行常规培训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参加市区业务比武,承担市区作课展示活动。在活动中,学校聘请名师指导,一个教师作课,全体青年教师参与。把备课作为提高青年教师教研能力的学习过程。同时在作课过程中展示青年教师的才华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我校已有不少青年教师在市区的创优课、展示课中获奖。承担市区教研讲座获得好评。
2、鼓励学历再进修。为了提高学历层次,以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我们督促鼓励青年教师进修研究生课程,鼓励他们上教育硕士,学校不仅在时间上提供方便,而且还要予一定的奖励。近两年我校共有3人取得了硕士学位,还有7人已考取师大的在职研究生。
3大胆使用压担子。学校对青年教师提出既要能教好课又要当好班主任;既能教好学科课程,又能上好校本课程、活动课程;既能搞好教学又能做好教科研工作这样的高标准要求。并根据这一要求给他们安排面满工作量或超工作量,这样可以使青年教师有足够的机会和空间受到锻炼。学校23名班主任中有19名是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三年内的新教师有6人。毕业班每年也安排一定数量青年教师承担工作。他们珍惜机会,都在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不少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成绩大有赶超老教师的势头。
4、加快培养树典型。学校在对青年教师培养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好苗子,及时树立典型,用榜样的力量教育和带动全体青年共同进步。我校的近几年提拔的中层干部都是来校七、八年,先从业务上过关,胜任任初一到初三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后,学校安排他们担任年级组长、学科组长,后累又提拔到管理岗位,这些同志都成为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
爱国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永恒主题。“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2]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3]爱国主义对于任何国家和民族所产生的凝聚力是其他价值观都替代不了的。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力量。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时代内容。只有紧密结合时代内涵的爱国主义教育,才能有效地把受教育者的爱国情感转化为爱国主义的现实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爱国主义最深刻的时代内涵和最本质的时代要求。[4]在庆祝建国60周年之际,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唱响时代主旋律。
首先,引导大学生树立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相统一,不断坚定跟党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取得了巨大进步,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国人的面貌、国家的面貌、党的面貌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们要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这一巨变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结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这是理解爱国主义的历史基点,也是弘扬爱国主义的现实依据。
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5]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我们今天讲爱国主义,就是要热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在党的领导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6]对大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引导他们把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把爱国的情感倾注、汇集到热爱中国共产党身上。
其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国家和民族核心利益为着眼点,把个人的成长与祖国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的追求与民族的振兴紧密结合起来,最终将个人的理想和事业融汇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将爱国情感转化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大学生团结好、教育好、引导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要大力加强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同时要求大学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以宽广的视野和心态观察世界,形成正确的判断能力和理性的行为能力;把爱国热情凝聚成社会稳定、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共同意志,体现在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深厚情感上,体现在为祖国的繁荣、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富裕而不懈奋斗的实际行动中。
再次,开展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为爱国主义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在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形式,而精神文化才是校园文化的深层表达,它更能凸显一个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这次契机,大力开展以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来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高校团委及各系部团组织应积极搭建平台,为学生参与各项爱国活动创造机会,举办一系列大型的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社团文化活动,如征文比赛、摄影比赛、DV制作等,使学生通过活动载体,了解共和国的解放之路、改革之路、致富之路,在活动中体会到共和国建立的艰辛和不易,从而达到提高爱国主义情操的目标。
最后,利用寒暑假时期,组织学生开展爱国主义实践活动,增强爱国教育的实效性。深入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服务意识。要按照“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原则,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军政训练、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等多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热爱社会,增强其对社会的认识和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强化其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与服务意识;引导其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把爱国热情转化为立足岗位、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自觉把个人的成长成才融入到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
江泽民曾经提出:“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贡献毕生精力,以此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成长的正确道路。”作为新时期大学生,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提高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做新世纪中国的脊梁。
以建国60周年为契机,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一手抓课堂教育,培养适合现代化需要的高级知识人才,同时还要一手抓爱国主义教育,把完整的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完善的社会实践统一起来。通过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把大学生凝聚和团结在爱国主义旗帜下,使他们自觉地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自觉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2]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
[4]刘云山.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人民日报,2009年4月16日.
[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1 善于赏识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赏识教育应该是成功教育的法宝之一。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曾这样告戒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一至理名言揭示了赏识教育对于成就学生个体的重要作用。俗话说的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再差的学生也有优秀的地方,他们不是缺少优点,而是我们缺少对其优秀特质的发掘和培养。作为班主任,对于赏识教育就是要及时地、深入地发现学生行为人格中最优秀的潜质,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此激发学生对自我能力的积极认知,进而使之确立自信、自强、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取向。那么,如何去实践这种教育手段呢?它要求班主任要深入学生,贴近学生,及时地发现并欣赏其闪光点,同时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进而确定他们的自信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发展他们的争胜心,形成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真诚尊重学生,打造师生互信平台
没有尊重,便会缺失互信。互信的缺失,便会使教育和被教育的主客体双方,难以达到和谐和默契,最终使教育和被教育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变化,进入中学后的学生心理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然而,由于这时的学生心理发育还不成熟,行为认知尚存偏颇,自我意识却在强化,应该说这是未成年人行为意识的危险期。这就需要我们的理解、宽容引导和尽心呵护;如不注意,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会使他们对人生失去信心,甚至产生怨恨等消极情绪,给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造成严重的障碍,进而造成不利于班级管理的危险态势。因此,要想做好新的教育形势下的班主任工作,就应该努力地保护自己学生的尊严,尊重他们的个性人格,甚至他们的隐私,客观地、理性地对待他们在生活中所出现的错误,认真去聆听他们的心声,进而去唤醒他人性中的优点,控制人性中的缺点,引导他们走向人生的辉煌。
3 真心爱护学生,构筑和谐师生关系
真心的关爱学生是构筑和谐师生关系、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保障。没有爱心就谈不上教育。学生需要爱护,就象禾苗需要阳光温暖、雨露滋润一样。关爱学生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学生情绪低沉时送去一句鼓励的话,遇到困难委屈时送去一句安慰的话,过生日时道一句祝福的话。教育过程中,作为教育者应该乐学生乐,苦学生苦,急学生急,对学生的情绪意念需要有并进,甚至超越意识。能够这样,学生一定会感到班主任对他们的体贴、关心和爱护,他们也就会很自然的亲情的配合甚至主动帮助班主任工作,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者是也。
始于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更使大学毕业生求职雪上加霜。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已是不争事实,而今年随着各地招聘会的展开,虽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已有极大改变,大学毕业生已调低其就业期望值,但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一、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1、金融危机影响
中小企业是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它对我国的经济也产生了影响:东南沿海大批出口型中小企业停产、关闭;中西部部分中小企业难以为继;到目前为止部分大型企业也开始停招、少招新人甚至裁员以缩减成本等,导致就业市场出现不断萎缩现象。来自一家求职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受国际金融风暴等因素影响,2009年该网站有效招聘职位数比去年同期减少了很多,出口制造、贸易、企业、金融等行业招聘行情萎缩尤其明显。
同时随着就业岗位数目的减少,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也正面临“挤出效应”。由于经济危机重创欧美经济,一些留学生因国外就业机会减少而打道回府就业,他们的回归挤占了部分就业岗位;一些企业裁员,被裁人员中有学历、有就业经验者的再次就业也挤占部分新增岗位;同时由于金融危机,许多美国本土企业不再招收应届毕业生,于是许多外国学生也将就业目光瞄准了中国市场。这些外国学生也成为了抢占中国应届学生饭碗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2、新的劳动用工制度——劳务派遣形势的出现让许多学生及家长望而却步
为了规范劳动合同制度,执行用工所在地劳动合同管理办法,保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很多单位采取劳务派遣这种新型的用工方式。劳务派遣是指由劳务派遣机构与振遣劳工订立劳动合同,由派遣劳工向(实际用工单位给付劳务,劳动合同关系存在于劳务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之间,但劳动力给付的事实则发生于派遣劳工与实际用工单位之间。其最显著特征就是劳动力的雇用和使用分离。
对用人单位而言劳务派遣可节省用人单位招聘员工的各项费用,如场地租用费、广告费等;同时也避免用人单位自行招进不符合要求人员造成的损失和处理的麻烦;节省用人单位劳动力使用和管理成本;用人单位可根据生产经营需要,随时要求派遣机构增减派员,最大限度的净化了用工企业的人事管理职能。减轻了企业的工作负担,使企业能够集中精力参与市场竞争。
但是,目前很多大学生和家长由于旧观念根深蒂固,或对劳务派遣方式不了解、不适应,从思想上抵制它,只要是标有这种用工方式的单位来招聘,学生就拒绝应聘。人为地增大了就业难度。2009年12月对某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194名学生调查发现,125位家长表示极力反对,116位学生表示不会去应聘这种用工方式的单位。
3、学生本人原因
诚然,世界经济原因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大学生本人的原因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工资、工作地域的要求相当高;在就业问题上过分依赖家长。同时,学生的就业观念受家长的影响还停留在国家对大学生统包统分时代的思想,对劳务派遣抱着抵制态度。就业心态也非常不成熟。
二、大学生就业之路——路在脚下
1.认清形势,增强信心
虽然金融危机对世界各行各业造成的影响非常大。但是专家认为,世界经济有转暖复苏的现象。目前中国经济继续向好,一些跨国企业继续加大对中国的投入、甚至在中国增员。同时,国家推出了扩大内需的诸多措施,虽然长期效果仍待观察,但对就业市场会产生正面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民12月8日就表示,中国经济已经开始企稳,表现出很明显的V形反弹态势。这无疑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一大利好消息。
另一方面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采取了大量的措施扶持和帮助大学生就业。从目前的举措来看,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数目还是比较大的。
2.端正新经济形势下的就业态度
所谓新经济是指以信息技术为主导,以多门类高科技产业为支柱,在经济结构、组织、体制和运行上带有新特点的经济。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知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网络技术和全球化。这种新经济形态与传统经济的本质区别就是在实现低通胀和低失业率较长期并存的情况下的经济持续增长。在这种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应转变观念,以积极的心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迎合新经济形势的变化,就业难的问题可以得到缓解和解决。
1)提高职业素养,增强竞争能力
职业素养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知识、素质和技能,是实现就业并胜任工作岗位的基本前提。大学生们从刚进踏进大学校园起就应该抓紧素质的训练和提高。除了打好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功底外,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和学会与人交往。无论是社会调查,还是假期打工,对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没有劳
动的环节,没有社会实践的环节,也就没有职业素质的熏陶,难以胜任未来的职业要求。要通过实践环节培养自身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磨练吃苦耐劳的意志,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2)改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大学生们不再是“皇帝的女儿”。部分毕业生期颦值过高想一步到位,想在大城市里有一份长期固定的工作,无论学什么专业的都想找一份安稳的坐办公室的工作,想一开始就拿高薪这些都是不现实的做法。大学生首先要在正确认识社会需求与自身竞争条件的基础上,清醒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不能等,不能靠,先找份工作积累经验,再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3)扩大就业渠道,多方面挖掘就业信息
大学院校目前虽然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推荐的主力军,但“市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决定了大学生本人和企业才是就业成功的决定因素,因此大学生不能单纯依靠学校来解决就业问题。而是应该利用多种渠道来解决就业。如:各种类型的“双向选择,供需见面”会;通过网络、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如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就业》就是专门为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专业性刊物,其提供的信息准确、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不仅介绍社会需求情况,而且可帮助毕业生认清需求形势实习、社会实践、社交等活动;毕业生在实习、社会实践时直接与用人单位接触,更清楚地了解有关需求情况,让用人单位更多地了解自己,从而达到求职目的;利用各种人脉关系等多种渠道求职。
4)改变求职思路,多元化就业
除了继续关注各种招聘会外,大学生们还应转变求职思路,多途径就业如:考公务员、当兵,到农村、到基层就业、到中西部就业、甚至自主创业干个体等等。同时还应适时地打破专业和地域界限,灵活地选择职业,因为你的素养、你的素质,都会潜移默化地体现在你的成才的过程中,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四、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途径
1、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增加社会需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岗位的增长远远落后于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长。从1999年起,我国大学招生规模连续扩大,自01年起六年间毕业生增长了近4倍,与此同时,需求则保持相对平稳或略有增长。毕业生的增长明显高于社会需求的增长,造成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可见,要想根本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大力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加速发展第三产业,根据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是最有效的途径。
2、缩小地区差距,扩大就业空间
劳动力具有“逐利”性质,由于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造成我国大学生在东部大中城市的集聚,形成人才相对过剩的区域结构性失业。因此,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农村、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和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降低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机会成本。这样,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岗位有限的情况下,由于收入差距的缩小,大学生愿意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而不愿意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处于失业状态。另外,就业空间的扩大为大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也会降低大学生过度教育率。
3、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专业设置,输出合格的人才,提供有效供给。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暴露出了高等教育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高校学科建设没有真正符合市场运行规律,没有很好与市场接轨,对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能力和应变机制不强,这些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改革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构建与时代发展、经济建设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对高等教育提出的现实课题。
4、加强大学生生涯辅导工作,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
(1)加强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当代大学生在职业追求上更多的看重职业的个人价值,很少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考虑自己多一点,考虑别人少一点,容易造成大学生大学毕业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缺乏敬业精神,对企业的忠诚度不够,缺乏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差,而这些往往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因此,在高校的教育中,应加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过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遭遇挫折、历经磨难使正常,大学生要向正确面对,必须保持健康的心态,科学地认识问题,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使大学生将来能真正满怀希望的投入到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必要一环。
(3)加大学生的专业教育,提高专业素质。在当代大学生中,许多学生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潜力和前景,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认识不到位,造成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够牢,不够深,不够广,给将来的工作带来障碍。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要与专业教育结合,结合专业特点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发展现状、专业前景分析等专业教育活动,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竞争能力。
5、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劳动力市场机制
由于社会用人制度的不完善,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还存在着社会资本的作用大于人力资本的作用的现象,不但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滋生腐败,也不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劳动力市场机制,加强监督、健全机构,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长久之计。
6、构建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就业工作体系
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尚不够完善,直接为大学生择业提供长期服务的机构很少,大学毕业生流动渠道不畅,制约了大学毕业生的最优化的配置。因此,构建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就业工作体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那问题的有力保障。
(1)建立以公益性为主的社会服务机制,如建立毕业生信息共享网络,健全信息化就业工作系统,健全社会化的就业中介组织。
(2)建立政策保障机制。改革就业机制,出台促进大学生就业、保护大学生合法权益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如户籍管理制度、人事档案管理、专业职称评聘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等,以解决大学毕业生后顾之忧,鼓励大学生到非公有经济领域寻求就业机会。
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之下,我国经济与世界迅速接轨,如今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的采用,促使一些职业向综合方向发展,加大了劳动力全面流动的力度。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促使某些行业和职业发生变化。一些行业由于技术先进、市场需求量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劳动需求量迅速增加。而另外一些行业因管理不善、生产能力过剩、产品技术含量底等问题,造成经济增长的停滞和萎缩,而导致就业严重困难。因此,大学生原有的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受到严峻的挑战和猛烈的冲击,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一些地区、行业、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各类职业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原来社会地位高的,其经济收入不一定高。相反,现在经济收入较高的,其社会地位不一定高。这些变化,促使大学生择业有单纯追求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向实际转化,即由“社会价值型”转变为“经济价值型”,把物质利益、福利待遇放到相当重要的地位。择业是每个大学生所面对的人生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一问题解决得是否科学合理,将影响其知识的发挥乃至日后事业基础的奠定。因此,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恰当地确定择业目标,对大学生顺利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就业观呢?
一、树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甚至跨国界的全方位的就业思想。
大学生要转变思想观念,把职业视作基本的谋生手段,只要职业合适,并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发出一份光和热,行业、体制、区域都可以跨越。
二、树立先就业再择业敢创业的思想要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就业观。
市场经济配置人力资源的特征是人才流动,毕业生也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要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流动观念,并学会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自主创业是通过采取单干、合伙等方式创办公司或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开发、科技服务以及其他经营活动来创造就业岗位,并依法获得劳动报酬的就业方式。自主创业给具有创造力和活力的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和深造以外的“创新之路”。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大学毕业生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否则将会被职业无情地淘汰。大学教育固然重要,但毕竟只是终身教育中的一个阶段。大学毕业后的延伸学习和重新学习,对于选择及重新选择职业岗位和取得职业成就,无疑具有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意义。
三、树立竞争就业思想。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特别是“竞争上岗”的推广和实行,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大学生要树立就业竞争,上岗靠本事的思想,打破“等、靠、要”的消极的就业观念,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不断提高自身
饿素质,把自己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四、树立到基层、到农村去的就业观念。
在大城市、主要机关提供的就业机会日趋饱和的情况下,农村和基层的广阔天地已成为大学毕业生施展才华、实现理想创造了条件。当代大学生应积极响应国家和社会的召唤,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生产第一线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接受锻炼、接受挑战。“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没有艰苦的锻炼,没有基层工作经验和能力的积累,是很难有大的作为和前途的五、树立发挥专业所长,但也注重综合素质的观念。
毕业生在择业时首先要考虑所学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谋求职业,以做到专业特点于职业要求相匹配,发挥专业优势;同时也要考虑综合素质和能力,一味强调专业对口,会使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很多机会。
二是由工人阶级的性质、特点所决定的。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现代工业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具有最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等优秀品格。它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着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发展,善于顺应社会前进的潮流不断发展自身的先进性。
三是由工人阶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决定的。工人阶级不仅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力量,也是最基本的推动力量,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党和国家一条根本方针。在当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变化,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队伍迅速壮大。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工人阶级中知识分子的比重大大增长,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职工所依存的经济组织的所有制形式日益多样化,在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就业的职工已占全部职工的一半左右;工人阶级队伍的年龄结构也发生变化更加趋于年轻化。三是,岗位流动加快。原先的“铁饭碗”已被打破,职工对单位的依赖性大为减弱,自主性大为增强。这些变化集中表现为工人阶级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力量的增强。
现在,我国正在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新的经济体制和企业制度使一些人一时还难以理解和接受,因此,就产生了一些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如认为搞市场经济,经营者决定企业命运,普通生产工人无足轻重;企业制度变了,企业评价也变了;工人群众素质低,不值得依靠等等。对此,我们应该看到,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变化,没有改变它的历史地位。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最根本的体现在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作为我国的领导阶级,其领导地位和主人翁地位,是一个由宪法规定的总体的政治判断。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同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是统一的。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绝没有降低职工在企业的主人翁地位,也绝没有改变工人阶级在我们国家的领导地位。因为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看,它是社会主义的;从其目的看,它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需要;从其结果看,它也是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显著改善。这充分表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实现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是完全统一的。至于在这一过程中所出现的工人下岗问题,随着企业的深化改革是难以避免的,这会给一部分职工带来暂时的困难,但从根本上说有利于经济发展,符合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从长远看,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更好地发挥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
为什么说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发展;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们选择职业范围的扩大,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产生的新的社会阶层,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人员: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六种社会新阶层。而且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这种变化还会继续下去。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各种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贡献。因此,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政治上接受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经济上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文化上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方向上坚持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特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第一,扩大劳动就业,缓解社会就业矛盾,增加劳动者收入,维护社会稳定。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我国基本国情和一大优势。但人口增长过快,劳动力总量过大,为就业带来了困难,已成为目前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包括私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开阔了劳动力就业门路,为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有效缓解就业矛盾,增加劳动者收入,促进社会稳定,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第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工业化、商品化和城镇化。我国私营经济萌生于农村,在私营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绝大部分私营企业分布在农村。农村的私营企业 80%以上都是从事工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以及商业、服务业。私营经济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提高农村经济的工业化、商品化水平。
第三,增加财政收入,为国家创汇创收。私营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和各级地方财政提供大量的税收,有力地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私营企业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资金积累的一支重要力量,其提供的税收呈现出绝对量不断增加、比重不断扩大的现象。随着私营经济的不断发展还涌现出一批外向型企业,显示出其较强的出口创汇能力。
第四,造就了一批勇于开拓、善于进取的民营企业家,培养锻炼了,支有技术、懂经营的管理人员队伍。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增加了国家的收入,改善了人民生活,而且还锻炼和造就了一批勇于开拓、善于进取的企业家和数以千万计的有技术、懂经营的新型人才,这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宝贵的社会财富。
第五,促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形成,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改革。个体、私营经济是具有市场行为的经营主体,它一出现,就接受了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等市场经济竞争法规的考验。它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的很强的竞争能力、灵活的经营机制,逐渐取得了社会的认同,并在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发挥了示范作用。
第六,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贡献。不少人自己富了不忘国家,不忘社会,积极参加“希望工程”、“光彩事业”等社会公益活动,以各种方式回报社会。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热爱祖国。他们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参与者,是经济增长的推动者,是自主创新的促进者和社会事业的践行者,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他们勇于开拓,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如何理解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述:“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进入新时期后,随着国内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和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邓小平同志指出:“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是可以缩小,而是应该扩大。”(《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3页)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再次重申:“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战略方针,这个方针决不会改变。”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核心的有关论述,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及统战工作实际,充分认识统一战线事关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是党和国家取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
一、统战工作事关党的领导地位和人民政权的巩固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国家里,如何建立现代政党制度并组织社会的政治生活?经过反复的实践和艰辛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最终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种全新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并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这既有利于增强民主党派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认同,又有利于党和国家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从而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政治基础。历史发展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巨大优越性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它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维护社会稳定,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对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国际敌对势力竭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企图破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而代之以西方的多党制。另一方面,我国处在开放性、多样性的社会环境中,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观点必然会给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带来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充分认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必然性、合理性和优越性,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政党制度建设的特殊重要性,切实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好,作用发挥好,挫败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人权、民主问题对我们的挑战,不断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人民政权。
二、统战工作事关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领土完整
我国有56个民族,多民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多宗教国家。对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来说,重视民族、宗教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繁荣、领土完整的大事。
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以来,一直十分重视民族宗教问题。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的民族国情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性文件和政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党又进一步总结经验,制定了妥善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制度,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固定。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民族问题。1993年,江泽民同志即提出“民族宗教无小事。”1999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号召:全党都要高度重视民族问题。他指出,这些年来,我们在前进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风险,有政治领域的也有经济领域和自然界的,有来自国内的,也有来自国外的,但我们都顶住了,保持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国56个民族始终同心同德、紧密团结。在跨世纪发展的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坚持不懈地做好民族工作,加强民族团结。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民族宗教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民族问题方面,主要是在国际敌对势力支持下,民族分裂主义活动十分猖獗,妄图破坏我国的民族团结和领土完整。在宗教方面,国际敌对势力利用宗教问题,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渗透和颠覆活动,使我国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宗教问题。因而,反分裂、反渗透是长期而艰巨的政治斗争,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积极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
三、统战工作事关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是摆在当代中国人民面前的两大历史性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成为我们党和政府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基本国策。和平统一祖国,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用统一战线的方式,依靠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力量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改革开放20年来,统一战线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积极争取人心,促进了祖国大陆与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交流与往来,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祖国大陆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了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实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过程中,国际反华势力不希望香港、澳门长期稳定、发展和繁荣,利用台湾问题对我进行牵制的图谋也没有改变。他们不愿看到中国实现统一,千方百计地阻挠中国和平统一的进程。一些台独分裂主义分子蓄意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湾独立”,妄图分裂中国领土和主权,严重影响两岸关系的改善
四、统战工作事关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巩固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提出了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方针。特别是党的十五大后,各地在继续发展壮大国有和集体经济的同时,进一步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新的增长点,非公有制经济获得快速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产生了非公有制人士这样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并涌现出一批代表性人物。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成为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对象。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统战工作,对于加强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领导,对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对于巩固和壮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在发展经济、活跃市场、安排就业、纳税创汇、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在解决当前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由于非公有制人士群体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某些人身上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按照中央提出的“团结、帮助、引导、教育”的方针,我们大力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爱国、敬业、守法,积极支持他们开展以扶贫开发为主要内容的光彩事业,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取得了很大成绩。
五、统战工作事关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当前世界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今后国际社会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与较量。为了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统一战线承担着团结广大知识分子的光荣任务。邓小平同志指出:“知识分子问题统战部应注意。知识分子的安排、待遇,包括政治的、生活的,别的单位不能从总的方面去考虑。„„统战部要研究,要管,要综合反映这方面的情况,反映全貌。解决问题是整个国家的事。”
为广大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条件、搞好服务,是统战部和各有关部门的共同职责和光荣任务。我们要继续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知识分子的方针政策,推动全社会广泛深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要把培养高素质的优秀科技人才摆在重要战略地位,努力为知识分子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使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特别是国家知识与技术创新工程中施展才华、大显身手,从而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2012年7月大学毕业的我通过考试顺利进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普洱市分行工作。从学生到银行职员的角色转变,意味着我踏上了一段新的人生征程。站在这新的起点上,我迎来了为期一个星期的新入行员工培训,培训生活紧张而有序,让我记忆深刻。随后我被分配到了景东县支行工作,通过一年的实习,也使我更加地坚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这里,我将分享一下自己这一年以来的心得感悟。
感悟一:了解农发行是前提。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于1994年4月19日,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国有政策性银行,也是我国唯一的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主要职责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全系统共有31个省级分行、300多个二级分行和1800多个营业机构,服务网络遍布中国大陆地区。至2013年形成了以支持国家粮棉购销储业务为主体、以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两翼的业务发展格局,初步建立现代银行框架,经营业绩实现重大跨越,有效发挥了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
感悟二:客户工作是关键。客户工作是一个银行的命脉,而我对客户工作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加之农发行是农业政策性银行,它的客户群体跟商业银行的有很大不同,首先我就必须加强方针政策的学习,将这些知识消化吸收,只有这样我才能在工作时游刃有余,提高效率。其次是基本技能的学习,看报表、报表录入、同客户交谈等,然而这些是我从未接触过的。在银行的客户工作中,这些基本技能是了解客户信息最直接的方式。在客户部工作的半年时间,我深刻体会和感触到了客户工作的使命和职责。客户工作是我们农发行对公众服务的一张名片,是客户和银行联系的枢纽,在与客户交往中表现出的交际风度及言谈举止,代表着我行的形象。我深知客户工作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在第一时间受到客户的关注。从开始时的不适应到现在的能很好地融入到这个工作中,心态上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同时,在和不同客户的接触中,也使我自身的沟通能力和营销技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感悟三:财务会计工作是基础。由于我学习的不是金融、经济专业,对于柜员工作,点钞、做账一窍不通。而这些的熟练程度关系到员工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因此必须加强训练,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记得刚去会计结算部的第一天上机做账,当时我五分钟只能做一笔账,但是通过一天天地训练,我发现每天自己都会有进步,到了现在,我已经能很熟练的单独做账了,能够看到进步的自己,使我对自己日后的提高充满信心。通过半年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向人请教,终于从一个只会做账的普通柜员发展成为综合柜员。
实习这一年对于我来说是充实的一年,也是进步的一年,同时,这些个人成绩的取得与支行的领导和老前辈的关心、指导、鞭策是分不开的。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在具有热情的服务态度,娴熟的业务能力的同时,必须要不断的提高自己,才能更好的向客户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虽说一年中在不同的两个部室工作,他们之间有共性也有差异。但是不管在哪个部室工作,我都会用尽我百分之百的努力,就像李白在《将进酒》中学到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新的一年里我为自己制定了新的目标,那就是要加强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更好的充实自己,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来迎接新时期的挑战。明年有更多的机会和竞争在等着我,我心里在暗暗的为自己鼓劲。要在竞争中站稳脚步。踏踏实实,目光不能只限于自身周围的小圈子,要着眼于大局,着眼于今后的发展。我也会向其他同志学习,取长补短,相互交流好的工和经验,共同进步。争取更好的工作成绩。因为我深知一句话: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就要努力找工作。
(一)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作为初始的学校教育和国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 是教育公平最重要的领域。衡量义务教育公平性的主要标志, 就是均衡发展。当前, 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比较突出,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异较大, 即使在同一区域的不同学校之间, 师资力量、基础设施、教学设施等资源配置的差距也很悬殊, 由此出现“择校热”等突出问题, 形成了新的不公平, 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意见很大。加快解决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问题, 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 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短期内还难以根本消除, 但我们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不能动摇。一是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要保证学校的师资配备和基础设施、教学设施、图书资料等配置基本达标, 逐步实现同一区域不同学校软硬件配置基本无差异。要适应城市化、信息化的新形势, 调整完善学校布局, 逐步解决一些地方中小学“大班额”和“超级大校”的问题。农村要保留并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 尽量让孩子们就近上学。财政投入要优先用于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和城乡薄弱学校建设。中央财政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二是着力缩小校际师资差距。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 “择校”很大程度上是“择师”。要建立县 (区) 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继续实施“特岗教师”、免费师范生教育等政策措施, 拓宽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教师补充渠道。国家教师培训项目也要重点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三是更加有效地保障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要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管理, 解决好留守儿童上学问题。认真落实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 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就学问题。对城乡低保和经济困难家庭寄宿生生活费, 按政策给予补助。此外, 要办好特殊教育学校, 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公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做好孤儿照顾和教育工作。
(二)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 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当前迫切需要把教育从应试和高考指挥棒下解放出来, 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学校。只有这样, 学生、教师、学校才能按素质教育的要求去学习、去教学、去管理, 真正提高教育质量。一要更新教育观念。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有创造性、有想象力、身心健康的人才。不能用一个模式办教育, 更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评价学生。要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 做到因材施教, 尊重、鼓励个性发展。二要改变教学方式。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判断, 鼓励创新思维、激励个人兴趣。三要合理设置课程。各阶段教育都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合理设置课程和课程标准, 切实解决课程和作业偏多、偏深、偏难问题,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 让学生有更多时间锻炼身体、参加社会活动、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四要加快建立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全面发展标准为主的评价体系。当前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几乎成了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唯一标准, 不仅学生压力大, 教师和学校的压力也很大。必须加快建立科学的、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只有把学生、教师和学校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 教育事业发展才能有更广阔的天地。
(三) 深入推进教育改革。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必须不断深化改革。这里强调几点:一要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实行依法办学、民主管理和监督, 增强学校办学自主权。二要倡导教育家办学。教育应当由懂教育的人办, 要培养一大批有志于献身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不但大学应由教育家来办, 中小学也应由教育家来办。要改变学校行政化管理模式, 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不同类型的学校应有不同的管理和办学模式。三要完善升学考试制度。考试制度不改革, 应试教育就很难破除。改革总的方向是, 在保证公平公正这个根本前提下, 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业水平和整体素质, 并让学生有多次选择机会, 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四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这是解决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增强教育发展活力的必然要求。政府在教育发展方面最重要的职责是保基本、促公平。要加快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不但要有民办高校, 中小学也应当有一定数量的社会办学。进一步清理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性政策, 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 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
【关键词】烹饪 食谱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39-01
食谱有两种含义,一是指食物调配与烹饪方法的汇总,如餐馆常用的菜单等都可称为食谱,二是针对不同群体或个体的平衡膳食计划,包括每天主食和菜肴的名称和数量。编制科学合理的食谱能充分体现学生专业技能与理论的综合应用能力,需要涉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膳食参考摄入量、食物成分表、进餐者的基本情况等,开设此块内容时,传统营养课教学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在黑板上利用板书讲解,控制和掌握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把编制食谱的方法和步骤写到黑板上,学生像应用营养软件一样去套编,其结果是千篇一律,不能充分体现不同职业、不同的生理状态、不同健康状态下群体或个体的膳食水平和营养差异,缺乏有意识的学习情境设计,缺乏足够的信息反馈和师生互动,教学形式死板,限制了学生发散式思维的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也难以实现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尊重学习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也就成了一句空话。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膳食的质量,关注身体的健康,如何吃得健康成为更多人关注的话题,在新的健康理念下,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让生活走进营养课堂,让空洞、抽象的理论教学贴近生活,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竞争能力等。我在讲授食谱章节时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为学习形式,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造出情境化教学活动,学生通过伙伴的合作、共同讨论与编制食谱,以“为妈妈编制一周食谱”为教学任务,我的教学单元是这样设计的。
一、以课程任务的需求为依据,确定课程涉及的知识内容
根据所选定的教学内容,经过精心揣摩、策划,我把编制食谱设计成具体的限定时间的教学任务,利用两节课为“妈妈编制一周食谱”,并为学生提供完成此次教学实践的任务书和评价方法,用表格表示一天所摄取的食物原料及餐次比较有科学性和直观性,能更好的体现个人或群体的膳食计划和膳食营养水平,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发现知识不足的缺陷,学会与他人合作,同时对学生也进行了感恩的情感教育。
二、学生做课前准备
學生按老师的要求,提前对“食谱”章节进行课前预习,学生自行划分学习小组,学生选定小组负责人并根据餐饮情景对本组进行命名,利用电脑、查阅相关书籍等方法收集相关食谱资料;并且把自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写成预习笔记,枯燥抽象的烹饪专业理论由于教学模式的改变成为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索、充满乐趣的学习过程,小组同学之间体验共同成长的快乐,学生对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充满兴趣和期待。
三、学生编制食谱,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同学都有独立的任务,但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形成各展所长,协作互补的学习氛围,学生之间的密切协作,组员们根据自己积累的烹饪原料与营养知识,精心编制设计食谱,对编制食谱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中年妇女有哪些特殊的营养需要、原料之间的合理搭配,菜肴味型的选择、特殊营养素的补给、烹调方法的选择等问题考虑得特别周全,组员们为编制食谱过程中出现的分歧争得面红耳赤,为发现一个绝妙的营养配餐方案众人拍手叫绝,每个小组尽管有相同的编制食谱任务,但经过两节课后各组编制出的食谱却各有千秋。在学生设计编制食谱过程中,我主要扮演多种角色,一个是“巡逻员”的角色,另外还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专业伙伴。编制食谱过程中,尽管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对教学过程中难点问题以启发式的形式进行提醒,以使教学活动得以继续,并及时肯定、鼓励与赏识学生取得的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由此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逐步建立自信。学生在完成编制食谱任务后,我及时督促学生对做好的食谱进行营养评价,对食谱中出现的问题如是否应遵循膳食调配过程中营养平衡、食物多样、食物交换是否合理等原则,并指导学生及时调整、修改食谱,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四、学生展示评议教学成果,并进行评优与反思
学生把编制好的食谱粘贴到A4纸上,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把编制好的食谱进行展示及说明,其他小组同学参与评议,以便发现每个食谱存在的优势与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根据学习任务评价表进行打分评优。每小组学生在评议食谱后,根据评议结果,对以下问题进行了反思,例如你否按时完成编制食谱任务?如果没有按时完成(提前、拖后)原因是什么等,通过评议食谱作品,学生们找到了自己自身的价值,发现了专业知识的欠缺,提高了综合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五、教师做课堂总结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总结中我对每份食谱作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都做了点评,表达对学生的赏识,尽管食谱有很多不足,但毕竟是老师和学生携手走出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一步。
六、教师课后自检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具体教学任务开展实训,把烹饪专业理论进行实践,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师生之间良性互动,逐渐形成专业理论、专业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学习能力、专业技能与职业情感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学生通过自我制订目标、实现目标、完善目标的过程,提高了系统应用知识能力。
通过为妈妈编制一周食谱,学生掌握了编制食谱的方法,学会了合作,培养了团队精神,“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和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和感受到全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思想,为学生的职业生涯与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教学的革命》编著者: 梅里尔,哈明.宇航出版社 1998.1
【在新的教育改革下】推荐阅读:
我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中的心得09-17
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探讨论文07-22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做好教育科学研究工作06-11
改革40年国旗下讲话09-08
教育改革年2014之两会教育改革09-28
新课程改革下化学教学11-02
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考09-07
浅析新形势下澳大利亚养老基金改革07-10
电力市场改革下电力营销管理浅析论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