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程改革的新视角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音乐课程改革的新视角(精选8篇)

音乐课程改革的新视角 篇1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课外阅读能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孩子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等。

那么在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改革向纵深推进的今天,我们怎样来看待课外阅读呢?《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于是母语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单纯的教授文字章法的学科,语文世界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有语言文字的训练,有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有人文情怀的陶冶,有精神世界的奠基等。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也当然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他所关注的不是一个单纯方面,而是要注重孩子整体语言语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要能激发孩子一生的向往。从“终生学习”的观念来看,传统的“一张文凭,终生管用”的旧观念已经改变,人的学习过程不会只在课堂内、学校里进行,大量有效的信息,大量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都要通过人们未来的阅读来获得,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对阅读的态度,对人生的信念,因此课外阅读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显得成尤为重要。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该怎样以新课程的理念去理解和指导课外阅读呢?

一、“问泉哪得清如许?”寻找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指导孩子开展课外阅读首先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读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者极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我认为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者的立足点应该从孩子出发,以孩子的兴趣为中心通盘考虑,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1、课外读物要能满足孩子心理需求

我们现在对孩子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越来越重视“兴趣”二字,顺着这种思路想下去那就是只要孩子感兴趣的都可以读。这本来是特别有道理的。但一旦面对孩子,这种道理有时会变得挺无力,因为孩子似乎除了对那些我们认为益处不大、趣味不高甚至有些无聊的东西感“兴趣”外,死活不能获得我们所期望的兴趣。于是我们就有必要“引导”,于是我们就会当然地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交给孩子,我们的理由是:孩子是一张白纸,他们不可能真的有自己的兴趣,他们的兴趣依赖我们的培养。于是,就有了十几年长盛不衰的“读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活动”。偶尔,学校、老师也会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可那绝大多数都是老师们小时候的畅销书,其中当然不乏经典,但是远离今天的

音乐课程改革的新视角 篇2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课程,教育理念

一、我国音乐教育现状

(一)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新《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音乐课程的四方面价值: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反映出国家在政策导向上对音乐文化传承价值的重视。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依然是整个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音乐教育经费不足,教学设备不能保证正常的教学活动。

2.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音乐教育观念落后,对于“副科”的音乐课容易被数学、语文等课程占用。

3.音乐教育资源利用率低和音乐课外活动少,存在配备的先进音乐教学设备被闲置的现象。

4.音乐教师的配备方面,缺少相应学科高水平专业教师的配备。

5.教材选用和教学实践中,西方音乐内容比例过重,“京剧进课堂”、“地区戏曲进校园”、“民歌与民乐的发扬”体现不足。

(二)高校音乐教育现状

1.对于部分学习公共艺术课程有惰性的大学生而言,认为专业学习才是最重要,学习公共艺术课程势必会影响原课程的学习时间和效果,并消极对待到课、听课、作业。

2.部分高校出于对经济和时间投入的考虑,在教师配备、教学设施完善、教学资料整理等方面,均采用“逐步”的慢化进度形态,滞后的现象影响了对在校大学生的艺术教育。

二、日本全民音乐素质教育现状

日本一直以其完善的教育体制、严格的院校管理以及多样化的学科专业被发展中国家置为学习的楷模。在日本最新颁布的“学校音乐课程框架”中,“领略音乐之美,培养音乐兴趣,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使学生养成通过音乐体验充实日常生活的习惯和态度”等人本主义目标被明确地列入到学习目的之中。

1.家庭重视音乐学习。日本的家长十分重视音乐教育,把它看作是培养孩子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在日本,如果孩子有意愿学习音乐,家长都会全力为孩子提供条件购买乐器、请音乐教师授课等。

2.社会性音乐学习强。社区音乐活动为老年人提供了排遣寂寞、交友散心的条件,他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以多声部、精确音准的形式完成作品,甚至大多社区合唱团都无异于专业合唱团。

3.塑造顶尖音乐人才薄弱。虽然日本民众学习的积极性非常强,但是日本在培养和造就突出的尖端人才方面似乎比较薄弱。 日本选手参加国际音乐比赛的机会很多,日本青年演奏家在技巧和速度上可以达到很高的水准,但是大多数的演奏比较平板,缺乏音乐的起伏,缺乏个性。

三、我国音乐教育的新视角

(一)增强音乐创作和表演者的社会责任感

音乐创作和表演者是否熟练掌握音乐创作规律和技巧、是否具备明确的社会责任感,这对音乐教育和音乐传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经济社会强调功利的效应,促使有些人不能自觉地遵循音乐审美的创作原则, 背离了音乐审美的价值取向,利用媒体包装把低水平的音乐作品推向社会,这样不仅严重扭曲了社会音乐审美的导向,也为音乐教育的正确进行增添了很大困难。音乐品质决定着审美品质,正是音乐与审美活动的循环往复,成就着审美对象在自我身心建立起相应的审美情趣并积淀起较固定的美感素养[1]。

(二)改善我国音乐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大量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传入我国,引发了我国对传统音乐教育理念的思索。由于文化差异和音乐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音乐教育的教育观念、侧重点、教学方式都与国外大有不同。

1.我国应积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国外的先进音乐教育思想和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发展趋势。优秀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我国音乐教育的基石,要深入挖掘,精心整理,让它重新绽放异彩。借鉴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思想,既要防止“崇洋媚外”,也要批判“陈旧落后”[2]。

2.我国音乐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通过音乐教学而进行思想教育的模式,在国内的音乐课堂上,通常会先学习和聆听音乐,之后会引申到由音乐领悟到了什么。而国外音乐课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参加音乐活动,融入艺术的氛围中,不需要在聆听音乐后进行思维活动,可以全身心地、更自然地感受音乐,真正让学生享受音乐课堂、享受音乐。

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新视角 篇3

本文拟从校本课程开发的角度出发,阐述普通高中实施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例举职业规划教育的课程资源,探讨普通高中实施职业规划教育的保障措施,为普通高中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职业规划 校本课程 课程资源 普通高中

自2001年教育部明确提出我国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课程体系以来,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彰显学校办学理念、突出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其实质是以学生和学校的发展为本。但在普通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往往举步维艰、收效甚微,这是因为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普通高中的教育大都偏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往往忽视或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职业意识、职业能力方面的培养更是严重缺失。本文拟从校本课程开发的角度出发,阐述普通高中实施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例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资源,探讨普通高中实施职业规划教育的保障措施,为普通高中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普通高中实施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1、普通高中实施职业规划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知识快速增长、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分工的细化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使得职业种类更加多样化,人们的职业逐渐从单一职业、终身职业向综合职业、多种职业转变。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增加了人才需求的不确定性,这要求人们不断增强职业意识、提高职业适应能力、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社会最基本“细胞”的个人,如何在满足社会需要的条件下获得个体的最大发展,这不仅是人力资源部门探索的,也应是教育部门不懈追求的,因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使个体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而社会人的最基本形态要归结到人从事一定的职业,形成与他人特定的生产关系。学校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更应关注学生未来的生涯发展,帮助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自我、认识职业社会,以不断适应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的变化。因此,应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规划能力、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找到最能发挥个人特长的职业。与此同时,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也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从而使人力资源发挥最佳效用,实现组织与个人职业发展的“双赢”。

2、普通高中实施职业规划教育是高中生身心发展的本质要求

在高中阶段,学生要进行文理分科的选择、高考志愿的填报,这可以说是未来职业选择的起点,因为高考实际上就是对未来职业的初步定位,专业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某种职业方向的选择。如果填报专业前没有科学定位、合理选择,必然造成眼前盲目择业、毕业难以就业、未来没有核心职业的局面。对于一些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如果对高考不抱希望,就会考虑就业问题,那么对自我的科学认知和职业信息的掌握就是非常重要的。该年龄段的学生尽管“认知能力有了显著发展,但情感并不稳定;意志过程的理智性明显提高,自制力和独创性较强,世界观已初步形成,但心理和生理还都处于成长时期。”1 高中生对未来和职业充满憧憬,有一定的判断和决策能力,但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涉世不深,信息有限,对未来的设想有时不切实际、主观片面,也容易受到各种功利思想和偏见的影响。因此,要加强高中生职业价值观、职业意识、职业规划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使学生对社会、对职业、对自身的发展具有系统的认识与了解,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崇高的人生追求,形成初步的人生规划与设计能力,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并逐步提高职业素养,以更广阔的视角和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种种与职业生涯有关的问题,为未来的职业与人生价值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3、普通高中实施职业规划教育是与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有效途径

我国的现实国情是人口众多,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因此我国高校实行计划招生。在中国报考大学要受到诸多限制,考生所在城市、地区的专业名额和考生考分等因素都会对专业选择产生很大影响,这也就意味着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进入喜欢的学校就读喜欢的专业。有的学生因为高考分数、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盲目地选择专业。一项全国性的关于大学生专业了解程度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大约有42.1%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65.5%的学生表示有可能的话将另选专业;在现在高校招生的260多个专业目录中,大约有90%的专业考生并不了解。2有的学生因专业选择的偏差,对学习失去兴趣,消极应付。尽管有的高校规定在大一期间只开公共课,到大二才分专业,但是这种做法只有部分学校实行,且专业的选择也仅局限在本学科范围内,有的学校还会有一些经济条件的附加。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之一就是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的现象比较多,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下,在高中实施职业规划教育是保证高等教育效果的重要举措,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专业与职业之间的矛盾,也有利于高中生向社会的合理分流。

二、普通高中职业规划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资源

(1)各学科教材

各科教材的内容都是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的职业成就的体现,同时又是学生职业生涯所必需的基础知识,有些内容本身就是职业规划教育的好材料,涉及到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等各个方面,有待于各科教师进一步挖掘,在日常教学中融入职业规划教育。例如,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章《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作者加来道雄写道:“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兴趣爱好出发,树立职业理想,定位职业方向,使学生增强自主学习的动力和决心,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人教版地理必修2 中分别讲述了人口的变化、城市与城市化、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劳动力迁移的主要因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人们职业选择、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使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提高职业规划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1 经济生活中第二单元综合探究模块《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讨就业前景,掌握就业常识,了解就业和自主创业所需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增强职业意识,主动搜集各类职业信息,为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出较为科学的规划。还有,各科教材都会在各知识点后介绍一些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如人教版物理必修2中第六章“科学足迹”版块中分别介绍了哥白尼、开普勒、牛顿等科学家的科学生涯,人教版英语必修4中第二单元Working the land 介绍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学研究历程,人教版数学必修2第三、第四单元分别介绍了笛卡儿与吴文俊的事迹。教师可以通过对科学家们成长历程的介绍,使学生具体感受科学家们坚韧的意志、伟大的人格、真挚的情感以及走向成功所付出的艰辛,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理想,纠正职业价值观的偏颇,培养坚毅勤奋的职业品格。

(2)学生家长

学生家长是实施职业规划教育的非常重要的资源。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细胞,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规划教育也同样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在学生家长中不乏各个领域的优秀、成功人士,即便是普通人,他们亲身的经历、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真心的感悟对在校生来说也都非常具有说服力。学校可以有计划地聘请不同职业背景的家长来校作演讲或座谈,介绍他们的成长过程。通过鲜活的事例,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引导他们尽早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同时家长们的建议意见也有利于改进和提高学校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水平,他们创办或任职的企业也不失为可利用的有效资源。

通过这些形式,也可促进家校沟通,扩大职业规划教育在家长范围内的影响力,使家长明确职业规划教育对孩子成长的积极促进意义,帮助家长正确处理自己的期望与孩子的能力、社会的需求与孩子的发展、眼前的利益和长远的目标等之间的关系,使家长在孩子升学和择业问题上摒弃主观臆断,提出合理建议而不是作出强硬决定。同时,这种方式也促进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交流,使家长能够进一步了解孩子的心声,在注重孩子学习生活的同时更着眼孩子未来的发展,为孩子的职业生涯道路指明方向、增加动力。

(3)社会团体

社会团体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职业规划教育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一些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为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如中华职业教育社、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共青团等。中华职业教育社“温暖工程”的一个项目就是“开展各种公益性兴学助教活动,包括资助贫困青少年接受职业教育,实行职教扶贫”。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社会团体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宣传职业规划教育,通过他们的优势平台来推广职业规划教育的新理念,还可以通过他们积极为职业规划教育筹集资金。

(4)社区

随着社区建设的逐渐完善,社区文化也成为了学校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很多大型的社区都会定期地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如邻里互助、厨艺比拼、特长展示等。学校可以借助这个平台,积极与社区联系起来,结成共建单位,将职业规划教育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的优良品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学校也可在寒、暑假期间,与社区积极协调,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做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跟随社区工作人员做家庭访问、帮助社区工作人员作宣传工作等。

(5)企业

企业是学生体验职业最直接、最好的场所。学校应积极和当地企业联系,特别是那些有当地经济特色的优势企业,让学生参观企业的生产设备,了解产品加工过程,聘请企业负责人、人力资源部门经理等作为兼职规划老师,帮助学生尽早了解社会的需求、了解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了解自己的不足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如果有可能,要积极与企业协调,建立实习基地,让学习进一步的了解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

(6)网络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一些商业机构也纷纷建立了与职业规划相关的网站,提供了大量职业规划方面的资讯,如北森人才测评网(http://www.beisen.com)、职业规划中国网(http://www.ienjoyjob.com)、中华英才网职业指导站(http://content.chinahr.com)等。还有很多地方的人力资源部门也建立了网页,比如中华英才网、南方人才网、江西人才网、上海人才网等。这些网站不仅提供了各类用人信息和求职信息、就业政策、人才培养、人才测评、人事代理、就业新闻、就业指导等内容,而且还有各类职业发展方面的分析与预测,对各类职业的现状、需求、用人条件、工资待遇、未来变化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尽管这些网站提供的信息对于高中生的针对性还不是很强,但可以借助它们对职业规划知识的介绍、职业信息的搜集,扩大对职业规划相关知识和信息的了解,再结合专业职业规划教师的指导,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认知、了解社会、确立目标。

三、普通高中职业规划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措施

1、大力培养职业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

从事职业规划教育的教师需具有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同时又需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因此,加强专职教师的培训和实践锻炼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培养可以采取多种培养方式,如组织聘请专家,分期分批、长期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对准备从事职业规划教育管理与实践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在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开设职业规划专业课程,对有志于从事职业规划教育的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教学,为高中阶段乃至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规划教育培养中坚力量;选派有一定理论和实践功底的教师去职业规划教育开展得好的大学院校或高职高专接受培训,再将先进经验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推广开来,带动其他教师对职业规划的学习和研究;学校也应对各科目的代课老师进行系统的职业规划知识的培训,这样各学科的老师可以对其所教授的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发掘,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与职业相关的知识。在眼下专职教师短缺的情况下,也可以充分利用在校教师的专业特长,进行特定范围内的指导。例如,选拔有丰富思想教育经验的老师负责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的老师则可以对学生的性格特征、职业兴趣等进行测量,为学生在文理分科、高考志愿填报、职业初步定向等方面的做出指导。

2、积极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体系

学校可以成立职业规划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小组,积极与教导处、政教处、科研处等相关机构协调起来,做好校内及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拟定课程开发目标,设计出职业规划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并积极予以实施,积极地作出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上到校长,下到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积极配合,群策群力,做到责任到位,分工明确。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站、举办讲座或知识竞赛等宣传职业规划的内涵和作用,利用寒暑假开展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职业体验;鼓励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中来,只有校本课程开发能够获得家长的认同,其实施才会更顺利,才能争取到家长的配合和服务。此外,学校还应积极发挥学生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作用,主动与社区、企业、劳动人事部门、人力资源中心、职业介绍所等校外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与来往,依靠社会组织的力量共同办学,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设施、场地、经费等资源支持。

注释:

[1] 高奇.职业指导的基本理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10)

[2] 高福成.对考生填报高考志愿问题的探讨[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3(9)

参考文献:

[1] 黄天中.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董珉,向丽,祝文慧.基础教育阶段推行职业生涯教育的问题与对策—以武汉市为个案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2)

[3] 郭兆年,汤林春,谢玲玲.高中生涯发展及其辅导的实证研究[J]. 上海教育科研,2008(9)

音乐课程改革的新视角 篇4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唱主角的新时代。经济形态的重大变革,给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提出来了新的重大的课题,学校管理也面临着新的要求。20世纪末,知识管理理论的兴起及运用为学校知识管理提供了思考的方式与背景,学校知识管理真正的本质应当是对信息与人员的管理,其目的在于对教育知识的创新、生产、储存、转移和共享,从而提高管理绩效。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学校知识管理的含义及特征

学校知识管理(以下简称知识管理)是指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学校应变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管理活动。它的出发点是把知识看作最重要的资源,把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学校总体实力的关键。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体现了未来学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知识管理本身有其不同于以往管理的独特之处,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知识管理重视对教职工的精神激励。学校中的教职员工之所以重要,并不是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和技能,而是因为他们拥有不断创新和创造新的有用的知识的能力,即他们是学校创新的主体。因此,如何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激发教职员工的创造力,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学校改革和发展中就显得异常重要。在传统的学校管理中,虽也强调精神激励,但更多的是物质激励。在知识经济时代,学校管理尤其重视精神激励,不只是那种给予赞赏、表扬或荣誉的传统式精神激励,而是一种新的强有力的导向和精神激励,即赋予更大的权力和责任,使教职工意识到自己也是管理者的一员,进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自觉性、能动性和首创性,充分挖掘出自己的潜能以实现其自身的人生价值。对知识分子来说,精神激励尤为重要。

2、知识管理重视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未来知识经济下的学校之间的竞争取决于学校的整体创新能力,即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力和创新力,增强学校的竞争能力。因此,有效的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的培训。它要求学校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教职员工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且要求管理层对那些做到这一点的人给予鼓励。

3、知识管理高度重视知识和人才。在学校中,拥有知识的是人,人是组织最活跃的因素,因此人才是极其重要的,而这种重要性就体现在人才所拥有的知识上。学校要有效地管理知识,需要高度重视拥有和培育大量新型知识人才。学校教职员工对于显性知识的获得、分享可以通过计算机的网络化和软件系统实现。对于隐性知识,除了重视教职员工自身的潜能发挥外,学校更应重视人才智力的高效能发挥,进行大量创新。总之,对知识的重视,使得学校作为典型的“学习型组织”,要求教职员工不断地获取知识和自学成才,发挥知识团队的整合效应。

4、知识管理重视组织文化建设。与传统管理一般只重视规章制度建设不同,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校知识管理强调组织文化建设。每一个成功的学校必须有自己的学校精神,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来熏陶全体教职员工,独特的组织文化全面地影响着各项管理职能的实现,以及集体效力的发挥。

5、知识管理重视领导方式的转型。同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相适应,学校知识管理需要有新的领导公式,即让每个成员都有参与领导的机会,领导层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扩展成员的能力。未来学校领导应是集体领导,集中教职员工的智慧、统一教职员工行为的领导,领导必须以身作则。

6、知识管理重视社会整体目标。知识经济时代,学校管理在追求学校自身价值目标的同时,还追求整个社会的发展目标。因为社会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学校是在与社会的相互促进中成长壮大的。学校要适应社会现实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在管理中更强调快速反应、机动灵活、超前领先和开拓创新。

二、学校知识管理的目的和价值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更希望他们能够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教学方案,使他们成为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的推动器。所以,教师也是知识的创造者,他们持续不断地积累起了丰富的课堂经验。学校不仅要推动教师不断地开发新知识、积累新经验,还要保证这些新的隐性的经验能够共享,而以往的那些传播方式已经不敷应用;与此同时,学校管理还必须确保教师知道新知识在哪里并在需要时可以在某一地点获得,并要支持学校从外部获得新知识并提高其消化吸收的水平和能力;同时要确保新知识能够在学校内部迅速地扩散,以此来促成显性知识的传播与转化。知识管理为我们达成以上的目的提供了新的思路,使我们意识到学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确保知识交流畅通,其目的是激发在学校中教师在吸纳与整合中不断产生新的思想。所以说,学校知识管理真正的目的就是对教育知识的创新、生产、储存、转移和共享,它是一个知识投入、知识创造、知识传播、知识转化的复杂过程。其根本目的是运用集体的智慧,增强学校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并且提高学校的教育绩效。学校知识管理的最终结果是将学校转型为知识型组织,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知识实施体系和管理模式。以往学校管理对象系统中的“组织”,侧重于职权、职责、上下级关系,以及学校内部组织机构,集中体现为“金字塔”式的等级制。强调教职员工为学校服务,缺乏灵活性,缺乏终身学习与共同学习,使学习与工作分离。这已完全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学校发展的需要,必须以“学习型组织”、以知识、技术和专业人才为核心的简约型结构取而代之。学校管理者不仅要把自己当作人员、财务等的管理者,更要把自己当作知识管理者。

知识管理作为影响学校办学水平和效益的一种管理模式,正日益受到时人们的关注。知识管理对于学校的价值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

1、有利于加强管理者的危机意识。主要表现在:首先,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时间的价值变得日益明显。谁创新快,谁就能在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谁创新慢,谁就将被排挤或淘汰。这在客观上要求管理者必须具有危机意识,树立“不创新,就灭亡”的观念,从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来思考问题,把自己置于危机管理之中。其次,与传统管理容易出现的“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之类的短期行为相反,掌握必要的知识和信息,使得管理者懂得怎样负责任地工作,统筹兼顾,减少短期行为,以高度的责任感搞好学校管理工作。

2、有利于提高学校工作成效。主要表现为:首先,知识管理强调集中教职员工智慧,发挥集体力量来齐心协力管理学校,这样就能有效在减少少数领导因长官意志做出盲目性的决策而造成的工作失误或短期行为导致的损失。其次,知识管理要求学校敏锐地觉察周围环境的各种变化,并根据自身特点迅速做出调整以致更改,保证在外部环境有利于发展时,学校能及时采取加以利用,而当环境出现不利因素时,学校能灵活有效地采取对策,趋利避害。

3、有利于学校发展的特色化。主要表现在:其一,知识管理要求重视学校独特的组织文化氛围的建设,强度学校应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去寻找。创立一种适合本校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即个性化的管理模式,从而为学校发展的特色化提供了保证。其二,在学校管理系统中,管理的客体是活生生的人,而且是整体素质较高、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较强的人。面对这一特点,知识管理体现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强调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措施激发每一个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校发展特色化成为可能。

三、学校知识管理的实施与策略

学校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过程,其实施与策略在于建立激励教职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培养学校创新和集体创造力。为此,学校知识管理的实施与策略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明确责任,调整结构,强化知识管理的意识与能力

影响知识管理成效的关键之一,是选任负责推动和实施知识管理的人员。学校应设置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学校知识管理事务,担负实施知识管理的职责,从而大多使有专门的组织或人员负责统筹与协调此项工作。但实际上,好多学校并没有专门的科研部门,所有的工作都安排在教务处,造成了职责不清,措施不力。即使设有科研部门的学校,大多数时候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做的都是一些评比、检查性的工作,且部门人员大多数是兼职。其实,科研部门的人员应该是专业人员,他们拥有知识管理者、知识长、知识改革者等多种职称,肩负规划、实施、评估、研究、教育等多项任务。

另外,传统的学校内部组织结构极不合理,教职工与领导之间、教职员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等级差别。教职员工的信息、意见和建议要通过逐级汇报,不能超越。知识管理要求打破这种设计,建立能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知识型学校组织结构,任何一个教职员工的信息、意见或建议都可以直接传输到学校管理领导那里,从而建立有利于学校所有成员之间进行合作的创造性方式。学校知识管理是一项新的管理理念,而且也是一项需要共同协作才能完成的工程。因此,学校应该有意识地建立直通车式的组织结构,重视和采纳成员的意见,加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对知识管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这是学校知识管理成功的关键。

2、创造条件,建立设施,促成显性知识的转化与吸收

学校发展要依靠显性知识,所以学校知识管理首先是工具性管理层面,最基本的是建立一个能为公开交流提供完好基础设施的网络。比如说建立教育资料库、形成教育知识网络、与高等学校保持合作与信息交流等。当代信息科技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个人电脑成为信息形成、处理、发布和传输的主要角色,提高了人与人之间交换信息及协调合作的水平,使众多电脑组成的网络得以在各种活动中完成最佳媒体的作用。因此,学校必须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逐步建立互联网,进行网络化管理,为学校知识管理提供物质基础。

为将显性知识转化吸收成为个人的隐性知识,学校知识管理可以捕捉和整合新的显性知识,如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技能技巧等等,然后通过演讲、会议等形式传播显性知识,使知识在成员中扩散,将其纳入学校成员的思维、文化规范、学习等领域,成为组织和成员发展的一部分。教师可以更进一步将所得的新知识通过反复地实践、行动、学习、培训、练习等而使其逐渐具体化为隐性的知识、系统的知识。

3、营造氛围,建构生态,加快隐性知识的共享和发展

教师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是使其取得良好教学绩效的支撑,学校知识管理不能流于浅层技术的运用,应当致力于促成组织成员隐性知识的共享。在一个知识主导的社会中,个人和少数人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是有限的。我们可以通过讨论,集思广益,使知识发挥它的最大效应。那么怎样使教师的隐性知识得以传播和交流呢?我们可以通过校务会议、行政会议或学科会议、教学研究室的交流等正式的对话形式,也可以通过非正式的对话机制,如网络、人际对话等,还有如“师徒式”的教师之间的传、帮、带等活动来使知识得以共享。

需要指出的是,知识管理强调隐性知识共享的基础是组织成员皆具加强与完善知识管理的信念与价值观,并为之承担责任和义务,进而塑造起的共生协同的组织文化。知识管理崇尚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人不是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和制度加以控制的工具性客体,而是具有精神文化属性和自由意志的主体。因此,在学校知识管理中,要真正形成一种有利于知识创新和共享的协同模式,仅有技术支持系统更新、组织结构再造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内在激励机制,而这种机制的关键就是管理者与相关的主体共同创建一种以创新、共享和协同发展为内涵的组织文化。激发教职员工的创意是知识管理的首要任务,这必须成为学校领导的共识。学校领导应在教职员工有了工作成绩后给予必要的庆祝表扬;应想方设法使教职员工把学校的发展当成自己一辈子的事业;送表现优良的教职员工出去进修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使教职员工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激励他们不断创新。

学校应采用多种领导形态,使学校成员负起自我领导的责任,树立自我负有学校知识管理职责的信念。学校管理宜利用多种途径和时机在共同的实质性的活动中,提供学校成员共同合作的机会,培养合作的意愿和经验、形成共同的语言和共享的信念,从而建立起协力合作的机制和模式,形成一个强烈地鼓励教师进行交流的组织文化环境,为推动学校隐性知识的共享和发展建立统一、和谐的管理生态环境。

4、加强联合,增加交流,促进校际知识的互动与整合

学校知识管理必须突破一种偏见,即认为知识管理仅是自我组织的知识管理,只强调在本校内部下功夫营造知识管理体系。事实上,知识管理不仅专注于营造本校内部,更重要的是要整合本校与外部环境及社会群体互动而形成的“知识联盟”。

对学校来说,首先可以将高等学校作为知识互动的强劲学术背景。其次,可以建立与同级学校间的互动整合,建立“知识联盟”,达成校际间隐性知识的共享。在这个联盟中,鼓励创造良好的成绩;提供专业训练的机会,促进成员专业的更新;从而促进联盟内部形成良好的交流与学习的氛围。而且,这还形成与单个学校内部管理完全不同的新的教育管理形式与技巧。

但是,知识的交流常常并不总是要求一种监督或管理体制,在自愿结合的组织中知识的交流会更加畅通。学校知识管理也可以尝试建立由具有共同学习与提高要求的成员组成的团体,创造一种自发的以“发现学习”为方式的联合体,如可以以网络为交流工具。学校管理者之间也可以建立以探求改进“学校知识管理”为目标的团体,彼此协作、互动、共同创造与革新,比如说可以选拔优秀教师进行校际间的知识交流。事实上,不仅课程经验、教学经验甚至管理知识也可以在学校之间交流。这种协作可以帮助学校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学校之间形成一种创业关系和革新精神。

音乐课程改革的新视角 篇5

应变性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价值取向,因为无论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还是思维的差异,独特的体验,都是激发学生个性潜能,培养创新精神,提升价值观念的良好契机,应变得好能凸现教师的创意和教学的亮点,拓展课程资源的空间。

教学设计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预先规划和构想。教学设计的视角指向取决于教学理念。以传授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设计,视角指向多重在讲授的逻辑性、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其过程与程式是可以依据教材预设;而以人的发展需求为本位的课堂教学设计,尤其是小学语文,比其他学科具有更加显著的多元解读特征,其过程与程式是难以依靠教师的意向进行固定和预设的。那么,它的视角如何指向才能适应这种教育理念的要求?教学过程与程式的非预定性确实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增加了难度。诸如小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学习等,都无法预计且显现出即时性和多样性,伴随着一个“变”字,这就是教学设计的难点所在。因此,应变性就成了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视角的必然指向。

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突出应变性呢?

一、在总体规划和构想中渗透应变策略

就一堂课而言,这种宏观应变构想主要包含如下方面:一是依据教材实际,研究学生思辨生奇的基础和资源条件,如他们对教材内容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会依据哪些信息资源进行探索等,以便做好各种应变的准备。二是依据学生的经验和学力,推测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和疑义等,以便确立应对方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性思维习惯;三是在多维教学目标建构过程中,当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和技能目标失衡时,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予以恰当应变与调控,实现多维学习目标的达成。

二、从多元解读课文内容着眼拟设应变“预案”

语文课程的显著特点,就是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学习内容他们也会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因此,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智慧生成,不能强求唯一的答案,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答案,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必须拟设多样性的应对方案,作为预案,一般说来,主要有如下视点:1 在能够产生多样化解读的内容上,从拓展学生思路,优化学生思维出发拟设应对“预案”,这种“预案”应是求异与优化整合的。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理解,如何引导他们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张扬个性;对片面和局限性的见解,如何通过点拨使之深化和完善;对偏颇和创见共存的体悟,如何进行引导,使之在研讨比较的基础上达到消除偏颇、提升创见的目的等。2 在容易产生疑义的内容上,多角度地拟设应对“预案”,预设怎样指导学生收集信息,运用信息资源,通过讨论、争辩消除疑义,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再如面对一些含有人性哲理、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设计如何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演示、联想、操作等不同层面去认识和体悟。3 在生成性问题上,从诱导学生思辨、坚持个性化表达、激发创造精神出发,拟设应对“预案”。促进学习生成的“预案”一般应从若干层面考虑,一是怎样拓展教材空间,进行启迪和诱导,以引起学生的思辨;二是怎样依据学情进行点拨和激发,以引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化和优化。如:你对这个问题有哪些看法?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哪些方法和方式?你的这种认识的依据是什么?

三、从学生自主学习需求出发拟设应变“预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新课标理念下的自主学习形态及其目标内容,必须把握实质,拟设应对“预案”。1 依据学生个体需求。即这种预案留给学生广阔的自主空间,且贯穿于课前──―课内──―课后等环节的全过程。课前准备内容设计,要体现出广、活的特点,因为这是以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式收集信息资料,为学习新知作铺垫为主,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自主设定活动的时空等。课堂自主学习指导内容设计,要充分体现民主、开放,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营造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氛围,如选取相机引导、自主感悟的阅读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和竞争意识,关注学生个别差异,激发学生个性潜能等。课后拓展性学习内容设计,要充分体现个性舒展和创造。主要从培养学生独特个体与自主参与出发,如拓展途径、扩大视野,动手操作、深化体验,访问调查、加强交际等,为学生营造广阔发展的空间,增强学生自主意识。2 依据学生交流合作需求。对于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更好理解的课文内容,要从互补性出发拟设预案,而拟设预案的前提,一是考虑内容的交流合作价值;二是交流合作要有明确目标与责任;三是交流合作的方式和方法,避免交流合作流于形式和表面化。如:针对学习内容,考虑学习小组如何划分适宜?如何引导他们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如何设计问题才能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保证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老师应如何倾听,如何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相机点拨和引导等,而不是让学生按老师的意图或按老师规定的程序进行。3 依据学生好奇和乐于探究的需求,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出发,拟设应对预案。主要应根据教材内容,多选择一些令其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如这个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请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一下。你想了解这个奥秘吗?请设法实践一下等。

四、根据学生整体发展需求,拟设应变“预案”

音乐课程改革的新视角 篇6

鉴于新、旧增长理论过于抽象、无法反映商业模式和生产能力(尤其是技术管理能力)在推动地区增长中所起的作用,迈克尔・贝斯特在出版了《新竞争优势:再造美国产业》一书(MichaelBestH:TheNewCompetitiveAdvantage:TheRenewalofAmericanIndustryOxford

UniversityPress,)。在书中,作者借鉴新增长理论强调知识的作用、熊彼特强调创新和迈克尔・波特集群分析等有益理论成果,提出:在资源和生产结果之间,存在一个转换过程。而决定这个转换效率(地区生产率)和收入水平的,就是商业模式、生产体系和技能形成。由于强调从能力和创新的角度来考察地区增长问题,贝斯特自称其分析方法为“能力和创新论”(CapabilityandInnovation  Perspective)。

贝斯特认为,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地区增长主要包括创新型企业内部过程、技术多样化、企业间相互作用和地区专业化/产业种群变化四个环节,涉及创新型厂商、新企业、企业间网络、产业化地区四个方面。

创新型企业(Entrepreneurial  firm):一般企业在市场上追求的是产品的差别化,试图通过增加产品的独特性来强化顾客的忠诚度;创新型企业所追求的,却是独特的能力,其主要方式就是推进市场机会和技术能力之间的互动过程,即企业对市场机会做出反应,并借此来重塑市场。

技术多样化(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借助于以下三种方式,创新型企业推动了以“追随企业”为主体的第二波创新过程:(1)由于技术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创新型企业基于自身对新技术发展前景的判断,基于其自身的人员、技术和财力状况,将其R&D投资和新产品开发的赌注押到特定的技术发展可能性上。这样,被放弃的技术发展路径就为其它企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机遇;(2)新的市场机会可能规模太小,难以为既有企业利用,最终转变成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机遇;(3)创新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会对产业链上的相关生产环节和相关企业带来变革的压力和相应的机会。

企业间联系(Inter-firm  Networks):企业间联系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市场、日本财团(所代表的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Open  systems)。企业间的关系和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紧密相联。大企业与保持一定距离的、由市场交易驱动的供应关系相对应;日本财团则与长期的供应关系相联系,在财团内部,各成员企业间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但不同财团企业之间却很少直接联系。所以,日本财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由单个企业独立完成所有环节生产活动的弊端,但它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开放系统也称作“水平一体化”和专业化企业所组成的紧密企业群,指企业间展开高度的专业化分工,每个企业都致力于发展独特的生产能力,并借助于网络化协作来获得其它的生产能力。网络化协作是专业化分工原理在企业层次上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它与纵向一体化相对。纵向一体化通过公司内部的行政指令把不同生产活动聚集在了一起,最终演变成了阻碍变革的力量。网络化协作借助于设计规则共享和技术界面的标准化,把复杂产品的生产变成了一个简便的插入式生产系统,从而有效地协调了复杂产品各子系统、各技术领域技术创新的步伐和节奏,推动了产品竞争。开放系统的网络是与创新型企业相对应的企业间联系方式。

地区专业化(Regional  specialization  ):地区专业化包括地区内技术的多样性和地区间能力的独特性两个维度。地区内的技术能力是创新型企业产生、发展的基础;创新型企业发展自身独特能力的过程,也使地区技术能力不断得到更新。地区内技术能力多样性的增加,促进了独创性和创新,为“超出预料的”(unplaned)技术组合新方式和产业新种群的产生,为更加充分地发掘多种研究和生产活动的潜力创造了可能。因此,地区技术能力的多样化对于地区产出至关重要。

不同的商业模式和地区创新能力紧密相联。作者沿着历史发展的轨迹,分别考察了斯普林菲尔得兵工厂、福特流水线、丰田体系、佳能模式、英特尔公司所代表的五种生产体系,分析、比较了它们在生产原则、技术管理、企业间组织等方面的不同表现。

作者认为,斯普林菲尔得兵工厂实践的实质就是通用性。斯普林菲尔得兵工厂改变了过去产品的各个零部件规格大小不一,不能相互替代的局面。通用性原则要求采用专业化的加工机器。采用通用性原则意味着要:把产品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按照原材料的加工逻辑重组原材料;分析机器操作的每一步骤,以简化机器操作;与机器的生产、改造和维护商开展网络化协作。由此,企业的技术管理活动已经不再是一次性地引进效能更高的机器设备,而是逐渐发展成为企业的持续性能力。而协调各专业化机器生产商和使用者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则是斯普林菲尔得兵工厂:兵工厂的视察人员经常在整个地区巡视,以发现哪些新工具和新方法可以吸纳到兵工生产当中。由于法院裁决国家兵工厂及其私人承包商在生产武器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任何新出现的生产工具,这就大大加快了新技术传播和采用的步伐。专利权的开放同与兵工厂的的经常性沟通一道,促进了该地区的技术创新。

福特革命的实质不是人们所通常强调的通用性、流水线和规模经济,而是生产的同步性。要使传送带保持匀速移动,就需要协调从生产线起点到生产线末端各个环节上零部件的生产节奏,以使恰当数量的.零部件能够在恰当的时间到达生产线。特定环节上生产节奏过快会导致存货堆积,节奏过慢则会形成生产“瓶颈”。单个环节上生产节奏的加快不会对整条生产线的生产效率产生任何影响。因此,虽然福特采用电力技术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了彻底改造,但福特生产线阻碍了此后对各个生产环节上技术创新成果的吸收(特别是在各生产环节技术进步速度大不相同时,情况就更是如此了),导致企业组织僵化、反应迟缓。所以说,福特生产线对技术变革成果的吸纳是一次性的,它仅适用于产品生命周期长、技术水平相对稳定的环境。正是因为这一点,福特对T型车表现出了固执的偏爱:“在T型车年代里,――告诉福特先生应采用一些其它办法来生产T型车是困难的。――福特也强烈反对哪怕是对汽车刹车系统进行微小的修改”(MichaelBestH:TheNewCompetitiveAdvantage:TheRenewalofAmericanIndustry,p35OxfordUniversity  Press,  2001)。流水线的实质,就是借助于(生产线上)存货的变动为工程师们指明下一步的努力方向,用机器的节奏来强化劳动纪律。但“科学管理”范式的普及、对规模经济的追求导致美国转向了大企业模式。这里所谓的大企业,就是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当年所定义的现代公司,它们在企业内部实现了生产一体化,按照职能分工来设置部门,借

助于中央计划部门来协调各部门的行动。这样,个人就被局限在了“或设计或生产、或思考或行动、或构思或实施、或为管理者或为工人”的不同活动角色之中,造成了企业内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研发、生产和管理活动的分离。大公司设立独立实验室(stand-alone  laboratory)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具体步骤,也反映了其遵循的是科学――技术――增长的技术发展“线性顺序”模式:即首先是R&D实验室开发出新技术、新产品;其次是负责生产设计和产品设计的工程师细化设计细节;再次是把产品设计分解为具体的加工行为、加工程序和岗位责任,并设计出相应的激励机制;最后,把工作任务指派给工人,实施相应的激励机制以确保完成生产任务。

丰田公司的“即时生产”复活了福特流水线的同步性原则,并把这一原则拓展为用同一条生产线来生产一系列的产品。为此,丰田公司采用了“单元制造”的工作组织方式。在各生产单元内对机器设备进行排列或重新布置,降低了协调整条生产线生产节奏的压力,为“持续性改进”提供了可能。而“持续性改进”反过来又要求打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界限,要求劳动者具备多种技能。佳能公司把研究开发活动分为两个层次,以满足经营单元内部开发新产品的需要和公司开发长期核心技术的需要。就这样,通过引入自我管理的工作团队和广泛参与的管理哲学,日本的商业模式改变了研究、开发乃至相关设计活动的结构,把应用性研究和生产应用性研究、实验室研究结合了起来,大大加快了其采纳创新、推出新产品的速度,把压低生产周期的竞争延伸到了多元化产品生产和新产品开发领域,使许多源于美国的技术创新(如数控机床等)在日本扎了根、开了花。但在企业间关系上,日本财团却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在财团内,企业之间形成密切的分工合作关系,但不同财团之间却是相互封闭的,这就大大限制了信息、人员的交流,阻碍了地区创新和能力专业化的发展,最终被以英特尔为代表的新生产体系所超越。

英特尔公司所代表的生产体系是系统集成。系统集成具体包括两套规则:各子系统的设计规则和把各子系统整合在一起的规则。复杂产品系统包括众多复杂零部件,涉及许多技术领域。一方面,这些零部件生产的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另一方面,不同零部件生产的技术创新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当年正是为了减轻不同零部件技术创新速度不同所带来的协调压力,福特才把其生产线局限在单一产品生产。英特尔公司采用开放的组织架构来解决这一矛盾。借助于开放的产品架构和通用的设计规则,英特尔公司既为各专业化的生产商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又保护了其从事技术创新的积极性。由于消除了生产标准各不相同的障碍,英特尔公司甚至使各专业生产商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起来。零部件设计的模块化和快速的技术创新极大地推动了复杂产品系统的技术进步,推动了产品竞争和新产业的发展,使摩尔定律最终变成了现实。英特尔公司的技术开发活动也超越企业的边界,使基础性研究、开发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英特尔公司把研究开发活动分为两类:一类为需要借助于一体化的加工能力进行检验的研究,一类为不需要具备相应加工技术的程序。英特尔公司致力于前者,而后者则主要通过外包的方式,由大学研究人员来完成。通过与大学、拥有相关技术的专业化公司、拥有新技术的专业化公司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英特尔公司把扎根于不同学科、拥有不同语言体系、遵守不同运行规则的创新和技术结合在了一起,从而极大地推动产品创新的过程。

迈克尔・贝斯特强调指出,以开放系统为特征的高技术产业区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地区创新的动态特征,并成为美国产业的“新竞争优势”:

首先,创新型企业的技术/市场动态过程导致了创新型企业的产生。新企业推动了地区的技术多样化,而技术多样化又提高了技术专业化和独特技术能力的多样性。

其次,开放系统的高技术产业区同时也是联合实验的试验室。随着协作网络的形成、解散乃至重新建立,网络化的企业群有效地参与了持续性的试验过程。方便的市场准入和网络化协作为技术一体化小组的形成、解散和重新建立提供了便利。

第三,开放系统的产业区增加了区内同时开展的实验的数量。纵向一体化的公司有可能沿着生产链同时开展数项试验,但产业集群的生产网络却可以同时开展数十项试验,这样就减少了企业在引进新思想、新创意时所面临的困难。

第四,开放系统的产业区促进了设计能力的分散化和传播。设计标准的开放和设计的模块化把通用界面设计规则同部件设计的分散化结合在了一起,鼓励了产品各子系统的技术创新。从地区角度看,设计能力的分散化还增加了集体创新能力、强化了产业区甚至还推动了封闭生产系统转向开放系统。

第五,产业区内不同技术领域之间技术超出预料的相互融合,扩大了区内先进知识的储备,为创新活动创造了可能性(贝斯特的分析和安纳利・萨克森宁对硅谷成功经验的总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萨克森宁曾把硅谷的成功归结为打破等级森严的层级制、模糊公司界线的生产网络和包容失败的社会环境。可参阅安纳利・萨克森宁:《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和竞争》,上海远东出版社,)。

三、富有启发性的政策主张

长期以来,在谈及地区经济增长时,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扩大政府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减免税费、吸收外资等传统政策诉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名目繁多的“跑部钱进”现象,层出不穷的税收优惠现象,以及任意压低土地出让费、不计成本吸收外资的现象,与以上认识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有害的税收和收费竞争导致政府收益下降,客观上带来了把人均GDP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和忽视社会全面进步的弊端。贝斯特吸纳经济增长理论的有益成果,从能力和创新的角度来考察地区经济增长,使人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其相关政策主张对于我们寻求促进地区增长的新途径,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能力和创新论”的政策主张要点如下:

1.政府推行产业政策的目的,就是要推动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政府对地区增长和高就业负有责任,但这绝不意味着对单个企业的支持。相反,开放系统要求消除阻碍新企业产生、阻碍技术变革的种种因素。

2.在建立行业标准、设定行动目标、推动开放系统建设方面,产业协会和政府机构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在开放系统的地区网络内,企业一头致力于发展独特的技术能力,一头扎根于整个系统之中,从相关企业获取技术进步的新成果。把这众多企业的各种生产活动协调起来的是产业标准。产业标准越普遍、企业间合作的潜力就越大,就越能把更多的企业和资源卷入到生产体系当中。台湾笔记本电脑协会有力地推动了台湾成为世界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3.技能形成根植于学校、企业和政府的相互关系之中。要使技术创新转化为地区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不仅需要借助于新产品概念,使上游活动、中游活动和下游活动保持同步;更要建立相应的技能形成过程,建立相应的技能基础。比较成功的经验主要有:(1)加强研究型大学、实验室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及时识别潜在的技能

音乐课程改革的新视角 篇7

一、“百家音乐”讲坛

新课程标准提倡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于是,很多音乐教师都在音乐教学中加入了哲学、地理、历史或政治的相关知识。可问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学生却不知所云。学科间的融合无可厚非,但音乐教师如果把音乐课做成了“知识拼盘”,就未免有点得不偿失了。学科综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如果把“学科综合”当作音乐课的全部,那么音乐课可能就要改名为“综合课”“美术课”“地理课”“语文课”了。就没有必要在中学阶段单独开设音乐这样一个科目了。音乐课永远都应该以音乐学习为主,而不应该以学科综合为主。音乐课不应成为“百家”讲坛。

二、“接地气”的审美教育

每一位音乐教育者都应当尊重学生的兴趣。教学中,过分重视音乐基础知识的传授,会使音乐课变得无趣、乏味。老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局限在“乐理”“音乐史”“歌唱方法”等方面,而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做一个“接地气”的老师,与生同学、与生同乐。这样才能契合新课标提出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重视过程与方法”“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理念。

此外,音乐教师还必须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努力通过音乐教学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孩子反映《森林狂想曲》远不如《青春修炼手册》“好听”。学生不喜欢《森林狂想曲》的原因是其审美水平与审美理解能力的欠缺所致。

三、悉心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这样说过:“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然而,教学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对音乐学习不“感冒”的学生。遇到这种情况,音乐教师可以多范唱,多表扬,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但是,如果在课堂上加入了过多的音乐活动,却没有真正引导学生去聆听音乐作品,这样的课堂看上去很热闹,学生却一无所获。因此,如果我们过分迎合学生的爱好,过分追求以兴趣为动力,就很容易本末倒置。

四、矫枉过正的音乐课现象

首先,音乐课上加入了太多的游戏。一个精巧的音乐游戏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非常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但是,有些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忽视了游戏的质量,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教学目标不明确。其次,浪费时间。部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上滔滔不绝,遇到自己擅长的话题更是难以自持。最后,就是评价的不真实性。很多教师不论孩子唱得怎样,问题回答得对不对,为了不打消孩子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一律给予掌声鼓励、“非常棒”、“太好了”等激励性的评价。即使节奏不准、旋律跑偏,也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这样就会使学生感到莫名其妙。

音乐课程改革的新视角 篇8

【关键词】新课程;音乐教师;专业素养;业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0)05-0013-03

新课程改革是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客观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把教材及教学参考书视为课程主要内容,而新课程除了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以外,特别注重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课程结构从强调教材的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是四因素持续交互的动态情境。新课程使课堂教学具有多样性、变动性和复杂性,教师有了更多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因素的不确定性使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发挥空间,表现为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可以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课程需要教育观念、艺术修养、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等方面焕然一新,集教学、科研于一身,既有教学实践,又有理论研究,既熟悉教育规律,又了解教学艺术的新型音乐教师。

一、新课程对音乐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

音乐教师专业素养是新型音乐教师的基本素养,它包括优异的音乐感、较高的音乐鉴赏水平与良好的审美修养。

(一)优异的音乐感

音乐感知能力是人类在进行音乐活动的时候,最早出现的心理现象,是对特定的音乐现象的感觉和知觉能力,是对音乐内容的个别属性的感受和整体性质的认识。它是以感觉为基础,以知觉为反应形式,二者紧密结合为一体的完整的心理过程,是音乐实践活动的基础。音乐感包括对人声、乐器音色在表达情感上的感知;对旋律、调式、调性、曲式的感知以及对它们的情绪色彩作出判断和反应;对节奏、节拍、节奏型的感知;对音乐整体或音乐的局部在力度、速度上的变化及其表情意义的感知;对和声、和弦以及对多声部音乐织体的感知等。具有优异的音乐感知能力,才能在音乐情感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创造等方面逐步深入,这是一个优秀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素养。

(二)较高的音乐鉴赏水平

音乐是情感体验艺术,音乐教育是情感体验教育。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音乐体验能力和较高的音乐鉴赏水平,这是胜任新的音乐课程教学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能够感悟和理解音乐内在的情感,能够体验音乐作品真正的内涵,领悟音乐作品的精神真谛,理解它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就是说,音乐教学要想让学生感动,音乐教师自己首先要感动,只有音乐教师首先走进音乐,学生才有可能走进音乐。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交流音乐信息与分享音乐美感的过程。因此,教师的音乐鉴赏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着音乐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三)良好的审美修养

音乐教师是美的使者。作为传播美的音乐教师,既要有美的外表,更要有美的心灵。而良好的审美修养对于音乐教师则尤其重要。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师作为美的使者主要是通过音乐审美的作用来实现的。教师的审美修养可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作用,增加学生的向师性,进而使学生喜爱音乐课。对于音乐教师来说,良好的审美修养不仅体现为懂得美,能够发现美,而且还要善于创造美。对音乐教学而言,美的内涵在于不断创造,这是由于音乐本身具有不确定因素的特点所决定的。所以,音乐教学永远都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音乐教学在创造中才会不断发展,才会把音乐美不断带给学生。

二、新课程对音乐教师业务能力的新要求

(一)音乐教学设计能力

音乐教学设计是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音乐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音乐教学设计包括分析和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分析和处理教材、确定课的类型、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和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等。音乐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每堂音乐课,使音乐课就像一部优美完整的作品,使每节音乐课都富有艺术性与创造性。

第一,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新课程要求音乐教师用“以学论教”的评价方式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以学论教”要求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教师应从以往的“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教学方式中转变过来,既要分析教材,更要花时间去分析学生,分析琢磨活生生的课堂,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再现教材。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经验、兴趣爱好以及学生的知识储备,分析他们在学习音乐时会出现什么问题,产生哪些矛盾,如何去处理等等。

第二,分析和处理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对教材的分析首先要熟悉教材的指导思想和内容,理解教材在音乐审美、情感體验及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对教材的音乐要素、表现手段作出正确的解释。依据教材分析进行教学设计,制定教学目标,筛选、补充恰当的教学内容,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确定教法和学法。需要注意的是,教材分析不是纸上谈兵,应该密切结合音响进行,把聆听作品、阅读参考资料与演唱演奏实践结合起来。

第三,确定课的类型。根据教学内容可将音乐课的类型划分为两大类,即单一课和综合课。单一课的优点是内容集中,可以使学生获得鲜明的、相对完整的印象,有利于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但由于教学内容单一,同时也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引发兴趣和有效学习。综合课的优点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于变化、生动活泼,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变换学习内容和变化学习方式,因此深受学生的欢迎,是中小学音乐课中最常见的课型。

第四,确定教学目标。音乐教学目标是音乐课堂教学的方向,也是进行音乐教学设计的依据。只有目标明确,教学设计才能有的放矢。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是音乐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确定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确定音乐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确定音乐教学目标的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确定音乐教学目标的表现程度是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第五,选择教学方法。它是音乐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选择教学方法应该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适应,因为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学方法应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应考虑音乐教学的特殊性,应在采

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多运用体验的方法,以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二)音乐教学实施能力

第一,课堂教学的组织。组织教学一方面是指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组织学生自觉学习的手段;另一方面是对教材、教具、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因素最优化的组合形式,是一种贯穿音乐教学活动始终的策略。音乐教师应针对授课内容的特点以及班级学生的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灵活多样的组织教学形式,科学地安排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艺术,教师或精心设计导入,或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或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等等,其目的无非是给学生以新的感官刺激,让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人学习。组织教学要环环紧扣,引人入胜,内容要充实,信息含量要大,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第二,课堂教学的调控。调控是指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有始料不及的事情发生,干扰课堂教学。此时,音乐教师就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灵活的教育机智。处理偶发事件的具体方法很多,应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总结。例如,课堂上出现纪律问题,教师一方面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从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角度来改善课堂纪律状况;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用暗示的方法。如从精神不集中的学生身边走过,或提问他,或让他参加音乐实践活动等,转移他的注意力,使他重新投入课堂学习。还可以采用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总之,教师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审美的需求,调控课堂,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

(三)音乐教学反思与评价能力

新课程要求把教学的重点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这将促进教师重新反思“好课”的标准。也许一个歌唱得不是很好,钢琴基础也比较薄弱的教师却能上出一堂非常好的课来。因为,新课程提倡的“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更为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学习了什么和得到了什么等等。教师的因素已不再是一堂好课的惟一或主要条件。只要教师能给学生创造和提供充分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是一堂好课。可见,教师需要对“教学能力”进行新的思考和认识。因为自主学习将会引发学生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此外,更具挑战的是,音乐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課堂教学管理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有所不同,安静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热闹又是课堂纪律的大敌,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在“热闹”中“有序”,是现代音乐教师面临的新问题。总之,音乐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价,在评价中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在评价中促进教师对新的教学情境进行研究,在评价中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音乐教育科研能力

音乐教育科研能力是现代社会新型音乐教师的必备能力之一。音乐教育科研是以音乐教育实践和理论为对象,揭示音乐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是对音乐教育过程中所发现的新思想、出现的新问题的研究,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抽象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表面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音乐教育科研能力是音乐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这是因为:其一,只有不断进行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结合实际探索规律,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才能有效地进行音乐教学工作;其二,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按音乐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不仅要学习教育科学知识,还必须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进行探讨研究,才能找到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其三,更新教育观念,改革音乐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需要在音乐教育实践中去探索研究,需要进行音乐科学研究。从事教育科研是提高音乐教师素质的最佳途径。新世纪的音乐教师必须树立“科研兴教”的信念,坚持教育教学科研为先的指导思想。

(五)信息处理能力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者素质和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劳动者主要从事知识、信息收集、处理、加工和传递工作。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面对急剧增长的知识与信息,如何加以处理及运用,对于21世纪的音乐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只有通过识别、分类、加工、处理后才能为人们所用。信息知识是人们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拓展信息传播途径、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中所积累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信息能力是人成功地进行信息活动所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信息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处理有收集、整理、分类、运用等环节。其中收集信息可以通过学习、查找资料,搜集相关的数据和证据,以调查、访谈、考核等方式进行。收集到的信息要进行整理、分类,只有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分类、组合,才能产生新知识、新信息。

综上所述,新课程要求音乐教师思想敏锐、开放、具有崭新的思维方式。能对新的教育观念、新的音乐课程有一种职业的敏感,善于扑捉新信息、新动态,并能运用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观、审美观和积极的思维方式来改善、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和尽快适应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新变化。同时,新课程还要求音乐教师信息通畅、视野开阔,主动学习和交流,汲取国内外优秀的音乐教改成果,敢于创新,乐于纳新。音乐教师要善于通过书籍、报刊、电视、网络等获取信息和资料,经常参加各种音乐教研活动,拓宽音乐教育视野,丰富音乐教学体验,积累音乐教学经验,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水平,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需求,适应新课程对音乐教师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4]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k,2001.

上一篇:快开学了四年级作文下一篇:高中化学必修二重点知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