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使用教材

2024-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使用教材(通用13篇)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使用教材 篇1

一、新的教材给了我一双新的眼睛

以前的我,没有接触新课标这个新的概念,对于教材的理解在现在看来是很狭隘的,教材就是一个知识点的集合。我们教师把教材上的一个个知识点,一个个的概念、定律、方法步骤教授给学生就可以了。学生们所要做的就是记忆,不停地往脑子里输入一些文字信息,也许他们并不懂,并不理解。但是他们知道,记住这些文字他们就会考一个理想的分数。有了理想的分数,他们就是好孩子。不得不说,新课程以前的教材,学科知识的逻辑性比较强,知识点突出明确。但是,教师的教只是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落实下去,使学生掌握教材所编排的内容。而新的课程标准之中的教材不再是教师与孩子们眼中的“圣经”,教材只是实现课程标准的重要资源,学生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不仅获得具体知识,更重要的是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养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教材观要求教师不再是去“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去教”,要积极主动的选择和自主开发教材视野以外的教学资源。新的教材给了我一双新的眼睛。

二、从我做起,积极利用好新教材

真正接触新教材后不难发现,新的教材设计上更加适应学生们的年龄特点,插图比较多,一打开教材能够吸引孩子们的眼球,使孩子们有学习的欲望。然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情景导入这一关,好的情境导入不仅能瞬间提起孩子们的精气神,使他们活跃思维,集中精神在课堂上。而且,新的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将我们的所学应用到生活之中,解决生活当中我们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应从实际出发,既遵循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教材事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再提,只有深入理解它,把握它,创造性的开发和使用新教材,才能更好的实现课程目标。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使用教材 篇2

一、正确认识与使用新课程教材

自从使用新教材教学以来, 有不少教师反映教材内容太多而课时安排较少。其实, 问题主要不在教材, 而在于教师还没有认识到教材给予教师教学处理的很大空间。对此, 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教学中要努力做到:1.“课标”已经降低的教学要求不要再拔高;2.新教材已经删掉的内容无须再涉及;3.学生的能力培养要循序渐进;4.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还要注意课程资源的整合, 选用教辅用书要以课标为标准。

二、理性选择与运用教学方式

1. 充分发挥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作用。

课堂教学要坚持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原则, 教师要加强对探究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研究, 充分发挥这种学习方式的作用;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 丰富教学内容, 活跃教学形式;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 辩证对待传统的教学方式。

我们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主要是转变学生以接受式学习作主要甚至唯一学习方式的状况。有效的教学要求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 探究、合作方式不可能替代所有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因此, 应辨证地认识、扬弃传统教法和学法中陈旧、落伍的东西, 而精讲、精练等传统教法和学法仍需发扬光大, 不断完善。

三、讲求合作探究式教学的效果

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方式上的合作与交流, 目前, 教学中学生的合作、交流的确频繁了。但一些教师把关注点只放在形式上, 以为课堂热闹, 学生合作、讨论了, 就体现了新理念, 这是对转变学习方式的误解, 对合作探究式教学的扭曲。这样的课堂虽然热闹, 但缺少学生思维的碰撞, 很难产生“思维火花”, 合作流于形式, 走过场, 没有实质性的效果。只有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 思维处于跃跃欲试的“愤悱”状态, 合作交流才有意义。换句话说, 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 只有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有了交流的需求, 再开展合作学习, 才会有效果。相反, 如果课堂上只有一位学生很精彩、深刻的发言, 而其他学生只在倾听、欣赏、接受他的观点, 这样的形式与新课程的要求相去甚远。合作学习的最重要目的, 的确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欣赏, 但必须有个人见地的展示, 有相互合作、交流的展现, 才能有思想的碰撞、融合, 从而生发更新、更美的思想火花。

四、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在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十分必要。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 可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习效果, 提升素质。

1. 加强学习目标的指导。

学习目标是什么?是方向, 是学习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生的学习才有动力, 也才知道该做什么。例如,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 要对“三

关于中小学英语教材教法的思考

王艳芳1, 邵莉2

(1.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英语系, 河北廊坊065201;2.河北教育出版社, 河北石家庄050061)

摘要:中小学英语教材要选择地道、生动的材料, 教学方法要多种多样, 教师可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教师的素养也很关键, 教师应不断进行自我学习提高。

关键词:英语教材;课文选择;教学方法;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 (2010) 08-0013-03

中小学英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的内容。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指出,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 形成

维”教学目标正确定位, 就必须从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入手。课程标准体现国家意志, 是学科教学工作最重要的标尺。在教学中, 教师要树立依据课程标准要求规范教学行为的观念。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树立强烈的“标准”意识。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 分级分类地界定了课程的总目标、分类目标、模块目标、内容目标, 构建了课程的目标体系。我们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就必须通过学习研究把握好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 并不断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2.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这句话中得到某些启示。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学生听不听课、会不会听课的关系很大。听课应该是接受、思考、怀疑、醒悟的心理过程, 是靠听觉、视觉、脑想、手动等感官的共同活动来完成的。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应是学习者利用已有知识或认知结构去同化或顺应新知识的过程。要想使学生掌握有用的知识, 除了精讲知识内容外, 教师还应向学生晓以“听”的价值。“听”就是要听教师是怎样阐述观点的, 是如何讲解知识重点、难点的;此外, 教师也要认真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拓展视野,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据专家说如果非英语国家的人3~7岁开始学英

听取学生的发言, 用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来启发自己。听是思的基础, 思促进听;没有思的听, 听不深刻, 记不清楚。有的时候还要边听边记, 这里的“记”就是做笔记, 记笔记不单单只是记教师的板书, 还要记重点、记方法, 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 不懂的问题课后一定要请教同学或老师。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

反思是很有价值的思维方式。反思性思维训练对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是十分重要的。由怀疑、犹豫、困惑而引起探索、探究问题解决, 能促使学生由学习者向研究者发展。但由于学生的思维活动具有内隐性和自动化的特点, 大多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 从而缺乏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 致使学习效果欠佳。所以, 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反思指导, 培养其良好的反思习惯。

总而言之, 要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将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 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担当起课程改革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摘要:如何在使用新课程教材中落实课程标准, 体现新课程理念, 扎扎实实地推进新课程改革,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是每个教师必须用行动回答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使用教材 篇3

一、正确认识教材,善待教学文本

(一)既要依据教材内容授课,又要对相关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需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报刊、杂志、新闻媒体、教师的知识储备、学生的生活体验等。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教教材,而对相关知识的整合不够。教材中有哪些内容讲什么内容,有多少讲多少,基本谈不上对相关知识的链接与延伸。教学内容不丰富,使本来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缺少了情趣,抑制了学生非智力因素——兴趣的发展。这种情况必须得到根本改变。

(二)既要重视地理知识的表述,又要对地理基本原理进行适当的理性分析。

初中的地理知识大都是识记的内容,但这并不是说初中地理只是地名加物产,初中地理学习只是机械记忆。它也需要适当地进行理性分析,特别是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比如,四季的形成、地图上方向的判断、地图图幅大小与地图表示内容详略的关系、地图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表示内容详略的关系、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根据需要选用地图、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气温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分布规律,各种气候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等。这些知识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就必须进行适当的理性分析,必须让学生明白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否则学生得到的知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时间一长就会遗忘,根本谈不上灵活应用。

(三)既要重视文字系统的讲授,又要对图像信息进行深入挖掘。

新教材与原来的教材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图文互补,两者紧密联系又互不重复、相辅相成。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教材的文字叙述比较重视,而对教材给出的图像分析较欠缺,甚至在使用教材插图中出现偏差和错误。地理教学突出的特点是地图教学,对地图教学重视不够,教学必然事倍功半。

(四)既要重视知识再现层次的“练习”,又要有效地开展教材设置的“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填空、选择、问答等练习形式,巩固知识、落实知识是教学的必要环节。但是,一些教师忽视了教材给出的“活动”。这些课堂活动,其功能不仅限于巩固和落实知识,而且大多是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或掌握更深层次的知识。例如俄罗斯的客运以哪两种交通运输方式为主,货运以哪两种交通运输方式为主?由此可见,忽视了教材的“活动”,就不能很好地完成课标要求,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就是不完整的。

(五)既要重视教材知识内容的讲授,又要挖掘教材的思想、情感、人格等功能。

新教材有着多方面的功能,既有智力功能,也有思想、情感、人格等功能。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各方面的功能,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既要使学生体验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正确使用教材,改进教学方法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深层次地参与教学活动。

根据知识的发展过程、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创设必要的情境,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成为知识的研究者;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实践者。

(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是否具有吸引力,主要是看教学活动是否有利于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求奇、求真、求美、求知等个性需求。在教学中设计真实或虚拟的情境,描述与所学内容有关的地理现象,提供生动直观的辅助材料,可激发学生的感性认知兴趣;设置与新知识有关的疑问或悬念,提出对未知事物的猜想与论证,摆出对立的观点和想法,请学生们辨析等,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理性认知兴趣。

(三)善于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情境,组织学生有效活动。

地理教材在体系构建和体例结构上,为学生个体活动、小组活动与班集体活动的有机结合方面提供了许多有效情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情境。

(四)设计高质量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设置疑问的实质就是将学生的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冲突揭示出来,并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促使学生去研究和思考。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由已知到未知,再由新的已知到新的未知的探究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联结点和关键之点设计疑问,并组成逻辑关系紧密,思路环环相扣的有梯度的问题组和问题链,使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问题解决中,由浅入深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本质联系。释解一个疑问,犹如登上一个知识台阶,最终步入知识的殿堂,可见有梯度的问题组和问题链会使学生的探索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使思维向纵深发展。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使用教材 篇4

菏泽市牡丹区北城中学陈茜

改变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现代教学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以前的“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改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局面。但中学美术课对学生考学的分数影响微乎其微,要求学生运用强大的意志迫使自己努力去学习美术的可能性不大,除非是有极大的兴趣。因此,美术学科要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保留一席之地,就必须培养学生对美术课的浓厚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可见,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何等的重要。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和近几年新课改的实施情况,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愉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如果一个学生能够在美术学习中获得积极和愉快的体验,他就会希望重复这种体验,期盼下一次美术学习活动,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活动。如果一个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获得的是痛苦和消极的体验,他就会回避这种体验,并因此而厌恶这门课的学习。所以,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学生获得愉快积极的情感体验。美术课虽然不被领导和家长重视,但一直深受学生的欢迎,是因为美术课轻松、有趣。作为美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环境里学习美术知识,接受美的熏陶。如:在《案头小摆设》一

课中,要求学生利用家中的废旧材料制作小工艺品。学生感觉无从下手,没有材料可找,我就收集了一些废旧材料,制作成各式各样的小工艺品,并涂上鲜艳的颜色,展示给学生。那生动的造型,漂亮的色彩,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那独具匠心的创意更是让他们不由自主的发出赞叹。受此感染,学生也跃跃欲试,纷纷从家中找来各式各样的材料,进行设计制作,一次手工制作热潮便在校园中掀起。

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性,我们要想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得了解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由于个体差异性,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有快有慢,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有弱,在训练时要因人而异,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作品的好坏。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我喜欢的卡通形象》一课中,我要求学生临摹书中的一幅卡通形象,可有的同学不愿意临摹书本上的,想临摹自己喜欢的明星卡通,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因为我知道,如果我很强硬地拒绝他们,硬要他们统一作业,即使他们毫无选择地完成我布置的作业,他们心里也肯定会不舒服,不愿去画,这样也不会画好,还有可能因此丧失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自然也体会不到学习过程中的愉悦。下课的时候,全班同学都很愉快地交了作业,尽管作业不统一,但我很高兴,因为我保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绘画中体会到了绘画的乐趣。我感觉在许可的范围内向学生“妥协”一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自己的起跑线上前进,相信自己学习的能力,体会成功的喜悦,这样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成就感的渴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来达到激励的作用是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的。赞扬和肯定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就感。美术教学尽量不采用惩罚的手段,因为在美术学习中,惩罚似乎是不起作用的,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引起对美术课的不满,从而导致对美术学习丧失兴趣。记的有一次,我在卡通设计课辅导巡视过程中,发现有位同学趴在桌子上睡觉,我走过去轻轻推醒他,“你怎么不画”我小声问他。他看都不看我一眼就回答到“不会,我与美术无缘!”我见这学生有抵触情绪,没有直接硬逼他去设计,而是耐心地说:“你会画圆吗?”“当然会”他不加思索地回答,接着在纸上画了一个圆。“画的蛮好嘛!”我鼓励他,然后在他画的圆内添画了一只眼睛,“你能画出另外一只吗?”“能”他肯定地说,接着他又添画上了嘴巴。“你很有艺术细胞嘛!怎么能说与美术没缘呢?接着设计,我相信你一定能设计出生动形象的卡通。”他不好意思的红了脸,认真地设计起来。从此以后,美术课上他再也没睡过。

四、户外写生,增加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现代教育,不再是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说教的时代。特别是美术教育,有些课题仅凭老师说教,学生根本想象不出,更别说准确表现

出来。如:选景构图,要想准确的表现出合适的构图取景,必须有实地的体验,认真的观察才行。需要走出教室,进行实地考察、写生,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去听、去看、去触摸、去感受,这样才能表现的更准确、更生动。因此,要多带学生走出教室,用身体的各个器官去感受大自然的美,这样才能更好地发现美,表现美。

五、开展美术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人们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我们不能只学不用,只有在用的时候,才知道学习的重要。要尽可能地多举行一些美术活动,如:书画展、手工制作展、设计学校运动会标志、班级的装饰、元旦文艺演出布置场景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美术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作用无处不在,这样可提高学生对美术的重视,从而增加学习美术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使用教材 篇5

谈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益

内乡县教研室 时峰

为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蓬勃发展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流和方向。地理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成败,且提高地理课堂效益是实施地理素质教育的极为重要的环节,是广大地理教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课程理念:

1、强调发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为学习载体的开放式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以培养学生和爱国主方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时代赋予的光荣使使命,对学生的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

2、定准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时师生互教互学、主动开发、共同提高的双向互动的创造性过程。

3、面向全体:以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本,兼顾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创设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让地理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

4、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开发过程、是疑问、困难、障碍、矛盾的暴露过程和心智、个性、成果、喜悦的展示过程的统一。

5、关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生是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教育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对于师生犹如战场对于将士。向课堂45分钟要高效益,是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学生心往神驰的境界。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深刻领悟:“学地理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

6、科学评价:评价要机制体现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即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与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互补。

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其次要优化教育资源、整合具体的操作过程,力争实现“六抓”:

一、抓教师教育

“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洗脑”与“充电”乃大势所趋,教师教育要优先发展。地理教师必须依法执教与以德施教相结合,不断追求多元化的继续教育,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努力改善智能结构,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和人才,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和身心素质,不断更新和拓展地理课程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能关爱学生,正确评价地理学习与其他课程的教师团结协作,成为综合型、事业型教师,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塑造高尚的师德范和扎实的业务功底。勿庸置疑,高素质的地理教师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的先决条件。

二、抓目标导向

课程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南针”。从宏观上看,初中地理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通过课程的实施,使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从微观上看,每堂课的教学又有相应的具体教学目标。为此,教师要钻研课程标准,编好教材,课前认真备课,既熟悉每堂课教材的内容、体系、特点和优势,用好教材、超越教材,又熟悉学生实际,科学设计教学目标,独创性地拟写教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剖析热点、攻克疑点,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进程。

三、抓兴趣培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好乐之者”。世界知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指出:“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动力”。成功的地理教师十分重视学生学习乐趣的激发,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灵活选用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举实例、展邮票、编歌谣、搞竞赛、析案例、搞辩论、研课题、等形式,有意识地拔动学生的心弦。如学到“地震”,可通过对学校、家庭等场所如何避震展开讨论,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他们学到了有用的东西。又如学到“青藏地区”,可向学生展示12月发行的《青藏铁路开工纪念》邮票,让学生知道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它的二期开工建设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一个标志性工程,它的建成对促进青藏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加强西藏与沿海的联系,增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有重大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布格斯认为“兴趣和注意来自成功”。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和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给不同水平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创设公平竞争和追求成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好学”,再到“我乐学”的递进转变,形成具有内在动力的良性学习机制,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供有力的心理保障。

四、抓学法指导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说明:在人的学习中,技能和智慧比知识更重要。善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育学生自立精神,养成学生自探习惯,铸就学生自强意志是教师的真本事。正如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初中地理新课程的着眼点是学生,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学”出发,放弃以“教师的教”为主的传统方法,指导学生读书、理解和自悟,指导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交给学生一把学好地理的“金钥匙”。地理课程图文并重,包括地图在内的地理图像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图文对照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掌握读文、读图方法和思维技巧,会研读教材、理顺关系、分清主次、质疑解疑;会分析图像,即以图释文、以文解图、图文转换;会归纳、比较、分析因果关系;会自主选题、研题,在体验中学习;会掌握各种学习技巧和解题方法。在指导学法时,教师要放下架子,既为学生的“良师”,又为学生的“益友”,善于欣赏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心上和学习中的“闪光点”,善于换位思考,提倡“研究性学习”,坚持新旧结合、图文结合、教学结合、读思结合、讲练结合、情智结合、文理结合和学用结合等 “八个结合”,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引路、导航的作用,促进学生形成“我会学”的好局面。

五、抓模式创新

教与学双边互动的和谐、协调、默契程度,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的重要标准,而教学模式对课堂双边互动和教学效益影响很大。地理教师应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科学先进、灵活多样的模式,让学生既动眼、动耳、动手,又动脑、动口、动心。笔者认为,模式不可千篇 一律。但从教学策略上看,以下十多方面的方式和方法可供灵活选配:1.“看”:学生看板书、多媒体教学演示和教师观察、巡视。2.“读”:学生研读地理教材、地理图像和教学挂图。从中知道本课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和疑点。3.“思”: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教师对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的思索及提出探究思路。4.“讲”:教师精心讲解,可集中讲,也可分散讲,时间宜少。5.“听”:学生在自己研读和思考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和疑点认真听教师的精讲和指导。6.编”:学生在教师示范课堂作业的设计、编拟方法的基础上,自己编拟课堂作业以及教师缩写地理教材。7.“练”:学生填绘《地理填充图》、完成“想一想”、“做一做”等小栏目和课堂作业以及师生设计制作各种地理教具、学具和教学软件。8.“问”:学生的疑问和教师的提问,能引导学生进入活跃的良好的思考、求知状态。9.“答”: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回答和教师对学生提问的解答。10.“演”:师生演示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扮演不同教学情境中的角色。如扮演政府官员、环保人士、当地居民、开发商等角色,讨论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11.“评”:教师对地理问题、疑点的评析和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评价以及学生对教师素质的评断。12.“选”:教师对包括地理信息资源在内的地理课程资源的选用和地理探究性、研讨性课题的选择。13.“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质疑、析疑和教师对新形势下的地理课程改革的“多疑”、解疑。14.“导”:教师对学生存在问题的疏导、启发并把学生导人学好地理课程的正确轨道。15.“悟”:学生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对地理问题、疑点和学习情感、态度、方式、习惯等转变的自悟。16.“辩”:师生对某些地理问题、现象与其他问题、现象的关联,如“保护地球环境与增进人类健康”、“我国资源受损与别国生物人侵”等进行的探讨、辩论。17.“研”:师生对某些地理课题的研究、研判。18.“赛”:学生参与地理_知识与技能竞赛和地理问题辩论比赛等,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感、自信心、自豪感和成就感。教学方式和方法应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能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线等原则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搞好、搞活师生双边活动,形成活跃、和谐、宽松和浓厚的课堂气氛,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抓当堂达标

地理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努力缩小每堂课学习效果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尽量当堂消化、巩固、掌握新学习的课程内容,在45分钟内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全面完成地理课堂教学的“智、能、情、德”四项职能,从而减少课余时间的挤占现象,在时间上确保地理课外探究性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地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实现课堂内外有机结合与优势互补。

新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教材培训心得 篇6

此次培训收获颇丰。是我加深了对新教材理念、新教材的教学目标以及新教材对教学的要求理解有了新的认识,加深了理解,对以后的实际教学有着重大影响。

一、新教材的基本特点:

新教材的编写和大纲版教材相比有较大的变化。首先,新教材注重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阶。教学实践表明,力学知识中的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矢量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把力学知识放在第一章,学生学习难度很大,新教材将运动学放在第一章,从大量实际现象出发,是学生对运动的形式有了初步了解,进而引入了运动规律,这样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每部分知识的编写都引入了大量的实例,从实例出发使知识具体化,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增强了学生的切身体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书中和增设了课题研究、随堂实验、“做一做”等栏目,使物理走向生活。其三,增加了物理学史的内容。物理学史的知识,不再以小常识的形式出现,而是融入了知识讲解过程中,使学生了解了物理知识的研究过程和科学家的科学研究过程,加强了学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二、对教学目标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目标,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知识与技能是三维课程目标的基础;只有有了较好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才能有真正意义的过程和方法的教育;只有有了较好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教育,才可能有真实可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科学性;技能的教学要注重规范性;从培养人才的目标出发,学生更为需要的与其说是作为研究结果的知识,不如说是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离开引向研究结果的发展本身去把握结果,就几乎等于没有结果。因而应该强化过程和方法的教育。过程的教育要注重真实性;方法的教育要注重典型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要注重可信性和开放性;要把科学改变社会历史进程,科学改变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科学改变人类的自然观、世界观和思维观念结合起来,展现科学的价值;还要展现科学大师的感召力,培养科学态度,使前辈科学大师成为青年心中的楷模。

三、对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

1、教师教学必须从“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向“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重视科学探究”适度转移。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者,应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知识的教学要以学生自

主学习为主,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探究,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正确地选择、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具有重要作用。要领会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多样性、综合性、发展性、实践性。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实验法等科学教学方法,注重物理研究过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去理解物理知识,真正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屋里走向社会。

3、注重物理学史的教学。

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物理学史料进行组织后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来达到教学目的。科学的还原那些重要的历史足迹,是对历史最具体的重演,是很好的过程体验教学方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物理规律并从相关历史事件中广泛吸取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以及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把物理学史教育真正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例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可以按照教材展现的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的过程,先提出是什么原因使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追寻牛顿的足迹,重演历史过程,动手和动脑,经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让他们在万有引力的简洁公式中看到了宇宙的统一与和谐。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材的处理 篇7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要求语文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的规范意识, 提高道德修养、审美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 发展健康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等。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凸显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

基于此, 教师对语文教材的处理不仅要关注教科书出现的语音字词句篇等基础性知识, 而且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文化空间, 教给学生审美体验, 影响和滋养他们的心灵, 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给他们的精神世界注入一股温暖而坚实的人文支撑。

一、注重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材处理应把育人功能放在首位, 在人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 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因此,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才能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高中语文教材当中所体现的人文知识, 无论是孔子《论语》中的微言大义、屈原《离骚》的高蹈出尘、司马迁《史记》的大气磅礴、曹雪芹《红楼梦》的悲欢离合、李白之豪放、杜甫之沉郁, 还是莎士比亚的《人间喜剧》、莫泊桑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西方的荒诞派戏剧, 等等, 都不只是反映人生的种种际遇, 更主要的是通过语言文字传递了名家大师的人格魅力和他们探究生命意义的理性思索。语文教材所体现的人文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语文学习较之于其他学科, 有其独特性。语文学习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学生的一种探究、感受、领悟。这一过程中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 教师对学生“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文本诠释应该鼓励, 对他们为生活自然、历史现实所作出的思索应该珍视。语文学习的习得过程尤能培养起作为文化创造力和创造态度的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人文精神。因此, 我们的教材处理, 应该积极地实践上述基本理念,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阅读鉴赏、探究感悟的学习过程中, 关注语文语言文字物质符号存在的同时, 扩大阅读视野, 体验学习人生,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注重培养文体阅读方法与提升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并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转换角色, 由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 教师的教学行为由教会学生变为教会学生学习。教师要改变过去把知识传授本身作为价值取向的语文知识观。课程改革提出的理念是:语文知识的传授既是目的, 同时又是生成能力、促进价值观形成的必要手段和生发点。

课程标准的教材文本阅读面很广, 小说、散文、诗词、戏剧等文学体裁一应俱全。因此, 在教材处理上, 教师主要考虑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方法及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当然, 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会有不同的方法。比如我们对诗歌类教材的处理, 就要把重点放在教会学生阅读诗歌的方法, 提升学生诗歌类文本的阅读能力。首先教会学生把握诗歌的八大类型, 掌握每一种类型诗歌所表达的主旨, 再从诗歌的题目、诗序、作者、注释等显性信息入手把握类型, 从而把握诗歌的主旨。如果没有这些显性信息, 就从具体的字词、诗句等隐性的信息入手来把握诗歌类型, 从而把握诗歌的主旨, 通过这些方法提升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在教材处理的过程中, 教师需明确一点:教材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只起引导作用, 教材处理应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为目标。在以往的教材中, 培养学生的学问性知识占主导地位, 而体验性知识是学生自主建构, 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受的知识。相对于前者而言, 更注重生本, 而教材在其中只起到引导作用。新课程标准必修课的课文课后练习基本都有一道开放式的练习题, 这更明确地表明了课程改革的教材需要学生具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一些教师在处理教材时, 常常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材处理, 必须改变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 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帮助他们建立合作关系, 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 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掌握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 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 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 学会宽容和沟通, 学会协作和分享。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使用教材 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特色;教育改革;自主探究能力;协作性学习;应对策略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高中地理课程逐步从恢复走向了正常的发展道路。地理教材也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理课程和教材的重建,确立了在地理教材中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讲授人与地理环境的内容;第二次是90年代中后期,编写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教材的主旨不变,只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强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进入新世纪,我们又在进行新一轮的高中地理课程和教材改革。作为对公民素质培养又重要意义的基础课程,地理课程讲述人地关系的主旨没有变,素质教育的方向性没有变,但是我们的脚步不能仅停留于此,我们要赋予地理课程以新的意义,而其起点,就是赋予新课程地理实验教科书以新的特点。

一、新课程地理实验教科书的特点如下

1.强调地理思想,使教材有“魂”

地理思想是人们的在长期的地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意识,是教材的主线。地理学的这些基本思想,蕴涵在教材的不同领域。新教材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装上了“地理的头脑”,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选取教材内容;强调综合分析,使教材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如这本教材在开篇便引用了一首诗“地球,我的母亲!/我过去,现在,未来,/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我要怎么样才能报答你的恩情”这诗句表达了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和我们对地球应有的态度。在学习地理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學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注重问题探究 ,使教材有“理”

在讲述地球自转时,教材中就安排了一个小活动“动手演示昼夜更替”,用一个台灯模拟太阳,照射旋转的地球仪,由这个活动,学生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到地球的自转运动,也可以很好的理解地球的昼夜交替现象和原理,使得学生学的轻松又学的透彻。并且问题难度设置的较为合理而且有意义,符合学生的心理,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问题探究的收获不仅仅局限在这一次活动中,而是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受益终身。

3、联系身边实际 ,使教材有“用”

新教材注重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 ,尤其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 ,以小见大 ,使学生感受到“地理无处不在 ,地理无时不有”。在地球自转这一章节,提供了阅读材料“地转偏向力”、“地方时”以及活动“观察日影”、“计算区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共鸣,通过解释它们的原理,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的必需性和有用性,引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求知欲与兴趣。另外,通过不断的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也使学生不断的培养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运用多种表述 ,使教材有“趣”

新教材在语言上 ,从青少年的实际出发 ,追求平实、生动的风格 ,在表达方式上追求多样化 ,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 ,力求增加趣味性。如在开篇引用的诗句,通俗易懂而又饱含蕴意;在教材中,大量的插入彩色图片,教材具有更好的视觉效果,也能更清楚的讲述地理问题;书中的表格使要表述的问题更加的简洁明了。又如在讲述“太阳活动与地球气候”中,以两位同学对话的形式来提出问题。丰富的表达方式,使得教材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5、合理的知识逻辑,使教材有“序”

教材的章节设置是“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总体的设置是由整体到局部,由抽象到具体,由浅到深,先使学生构建一个学科框架体系,了解地球的整体环境,而后逐步深入,逐步细化,符合了学生的发展步骤,使学生更好的接受。

二、下面是各模块的特点介绍

1. 地理必修一

教材的编写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由国内首席自然地理学家执笔,结合他们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科研实践,采用案例探询为主,谈“地”寻“理”,深入浅出,将自然地理——地理学的最基础和最难点部分,非常鲜明生动的呈现在师生面前。

2. 地理必修二

教材的编写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采取典型分析的表述方式,通过对重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在阐述人口与城市的基本知识与聚落与环境关系的基础上,对区域产业活动与地域联系以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3. 地理必修三

教材的编写以区域为载体,选举典型案例,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最后阐述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紧跟地理科学的发展步伐。

4. 选修四

紧扣“地球所处宇宙环境”的基本中心,着眼于与人类发展密切相关的宇宙和天文知识,提取庞大而复杂的天文学知识体系中相关的精华内容,结合专家条理清晰的叙述,使教师能够在中教学中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收放自如。同时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且不使学习过远过深地偏离课标的要求。

教科书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媒介与参考,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实际情况对教材有所侧重,有所补充,这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新课程的教科书依然是教师进行改进和自我提高的参照和依据,新课程下的地理教材的开放性和创新性也为教师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韦志榕.继承 发展 创新.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20)

[2]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使用教材 篇9

东乡镇中心校分校陈汉莲

通过这次参加“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新教材培训会”后使我受益颇多,让我更进一步地了解和感悟了人教版教材编写的真谛,真切地感受到了新课程的精彩,开阔了我的视野。下面就是自己学习之后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1、“双基”扩展为“四基”,“双能”调整为“四能”。

《新课标》在数学课程的育人方面,进一步明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能力培养,把“双基”扩展为“四基”,将“双能”调整为“四能”,强化“创新意识”的培养。“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我认为这正是当今教育发展的要求和体现。将双基拓展为四基,首先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仅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同时,新增加的双基,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提出,要求我们数学教师更要注意切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由双能变四能;过去的“双能”指的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新课标指的“四能”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涉及的是已知,而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涉及的是未知。因此,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比分析与解决问题更重要,难度也更高。对小学生来说,发现问题更多地是指发现了书本上不曾教过的新方法、新观点、新途径以及知道了以前不曾知道的新东西。这种发现是一种自我超越,不仅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进步的信心,激发创造的激情。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需要逻辑推理和精确的概括,因而可以激发学生的智慧,调动学生的身心进入活动状态。12、素材运用的多样化和应用化。

课标》里“数与代数”中贯穿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是针对过去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提出来的。例如某些计算题,只要求笔算,另一些题目只要求口算,即使口算也往往只有一种思路(当然,学生如有其他思路也不限制),这样很容易忽略个别差异,遏止了学生的创造性。再如过去的应用题一定要求学生列出算式,新的《课标》中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手段解决问题,甚至鼓励用扳手指的方法找到答案。可以说,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在教学中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以前教学中我们只能按照教材提供的素材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教师要想将知识点变的更深更宽就必须重新寻找素材,这无形中给我们增加了工作负担。新的教材中提供了大量可变化性素材,并配备了相应的教学光盘,增加了教材的应用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点。

3、适当调整知识结构,提供清晰的线索和步骤。

新教材根据教材实验结果和教师们的普遍意见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如统计与概率等内容适当降低难度,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部分内容大幅减少,部分内容移到第二学段。如一年级上册“时间”这一单元,将原来的“教学整时和半时”改为只教学“整时”。再如教材系统处理了“解决问题”,为实现“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提供教学思路、发展线索和可操作的案例;针对在实验教材使用过程中,广大教师、教研员提出的不适用的教学素材;例题设置中的一些不合适的呈现方式;练习题编制中的有难度或效率低的题目;等等,进行细致地修改。循序渐进的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因而此次课改通过教材修订研究和精心制作工作,形成了一套文字表述准确,易懂、可读性强,版面设计清爽美观,图文并茂配合恰当,装帧精美,教师能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教材。

如何执行新课程标准 篇10

——浅谈对新课标的认识和理解

阿城区第五中学刘岩

本人通过网上多次培训学习,对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生物新课标面对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生物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上完“植株的生长”这一课后,留出5分钟时间,我布置了一个任务,就是每人回去准备一朵花,康乃馨或百合花备下节课用。这一任务一布置下去引起一振骚动,让他们带着好奇心去预习下一节“开花和结果”这一节课。在上这节课时,首先同桌之间分工合作,按照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互相观察、解剖。各种花的形态结构、颜色、气味等学生直观形象生动的掌握了,比老师用语言描述学生静坐听讲效果要好的多。然后让他们一一地探究以下几个问题:开花的目的是什么?在花凋谢之前花完成了什么任务?每项任务是怎样完成的?两项任务完成后会得到什么?由此明确花的主要结构是什么?我们吃玉米时曾发现缺粒现象是什么原因。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在探究中使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解决了。这样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会了观察分析,老师的负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了。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使用教材 篇11

关键词:课程改革; 新教材观; 解析教材; 活用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6426(2013)08-019-03

前 言

新的课程认为课程就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作为一线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树立新的教材观,深入研究解析教材,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树立新的教材观

传统的教材观认为,教材的作用在于规范,即规范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新课程理念认为,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的教学活动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通过“话题”进行交流,从而获得发展(靳玉乐,2002)。新课程提倡“材料式”的教材观,即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材料,是教学资源之一。教材不再是教学中唯一的“法定文化”,教材的功能逐渐由控制和规范教学行为转化为向教学服务(郭晓明,2001)。

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即“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二、深入研究解析教材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三个层次深入研究解析教材、理解认知教材、挖掘教材、超越教材。

教材作为教学资源,只是为教学提供了素材和思路。因此,教师在做教学准备时,要依据英语新课程标准,结合学情对教材进行解析,明确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重点、难点,从而确定教学策略,进行教学程序设计。

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教材分析案例:

话题:Talk about famous people (Unit9 第一课时)

学生:八年级

教材:人教版《新目标》

(一)教材分析

1.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让学生学会描述人物。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对教材的处理:

本课是本单元第一课时,话题主要围绕谈论名人,包括谈论名人的出生年月及兴趣爱好。可以适当整合教材,将本单元高度概括,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因为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掌握部分谈论人物的句型,所以教材要求与学生现有水平一致。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动手设计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得到加强。

3.教学目标

依据英语新课程标准以及对教材的分析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和谈论名人;

②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的能力,学写简短的人物传记。

(2)过程与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名人的了解,明确名人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自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谈论名人是本节课的重点,学写简短的人物传记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对所教学生加以分析。初中生喜欢追随新鲜事物,他们对歌星、球星、电影名星等非常熟悉,而且他们的表现欲强,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和赞扬。我就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来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三) 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任务型教学)

2.理论依据

Go for it (美方主编),David Numan倡导的任务型教学法,主张Learning by doing,强化了语言运用和外语习得过程,充分体现语言的交际本质。

3.教学途径

groupwork, pairwork, survey ,interview.

4.教学辅助手段

利用多媒体,包含视频、制作动画,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利用学生自制年代卡片和名人海报,培养学生的动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学习策略

根据以上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结合情景,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在活动中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三、活用教材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走进教材,而且要超越教材,活用教材。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虽然一些语言源于教材,但是教学内容和活动不可拘泥于教材。教师要认识到教材的作用,同时要认识到教材的局限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活用教材案例:

话题:Talk about famous people (Unit9第一课时)

学生:八年级

教材:人教版《新目标》

教学程序设计:

(一)热身运动(Warming-up activity)

合唱英文歌曲。欢快的英文歌曲了培养学生英语兴趣,创设英语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复习一般过去时,引出新课。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Leading in)

1.用一水果分解又合并的动画展示,教授年代读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通过生动的动画展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掌握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了年代的读法,为突破本课重、难点,扫清了语言障碍。

2.因为《蓝猫淘气3000问》的动画深受学生的喜爱,为突破本课重点句型,创设“蓝猫、淘气”问答的动画情境,呈现本课重点句型:

1) I was born in 1999 /...

2) When were you born? I was born in 1999 /...

3) When was she\he born? She\he was born in 1999

(三)学生活动设计

活动1:采访名人(五个步骤)

步骤一:分组

将全班分为两组:A为记者,B组为名人,A组采访B组。

步骤二:提供采访时所需的语言结构

1. Hello. Nice to meet you.

2. When/Where were you born?

3. Do you like…?

4. Whats your favorite food/color?

5. Thanks for talking to me today.

步骤三:完成调查表

步骤四:采访完成后,做汇报

汇报时所需语言结构:

My favorite movie star/singer/…is …

She/He was born in …

She/He likes …

步骤五:评选最佳记者

评选最佳记者的标准:

1.采访时表演自然大方。

2.语言表达创新。

3.语法正确性。

采访是学生感兴趣的一项活动,学生通过这项活动体验到了做名人和记者的真实感受,学生创新激情高涨,在创新欲望引领下,学生能主动利用学过的词汇和语言点,甚至能够运用没有学过的语言句式,体会到了快乐学习的真谛;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的习惯,同时鼓励学生之间多用英语交流思想。在采访活动中,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并且“通过评选最佳记者”这一环节使每位学生互为评价主体和客体,落实了新课程标准中“多元评价之一”的理念。

活动2:动手设计,自制海报

根据提示写一篇名人传记,贴上名人照片,写完后互评,最后展示优秀作文。 提示内容:

1. My favorite movie star/singer/…is …

2. She/He was born in …

3. When she/he was …, she/he could …

4. She/He likes …

通过制作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设计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充分展现学生个性和才华。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成就感,获得成功体验。

活动三:渗透德育教育

1.提出问题:“Why are the famous people successful?”

2.欣赏歌曲《相信自己》,进行小组讨论。

听歌曲讨论名人成功的原因,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激情,学生用英语交流的欲望增强,真正达到了用英语交流的目的,而且德育教育的渗透,使孩子们树立自信,明白成功需要努力拼搏。

参考文献:

[1] 靳玉乐, 宋乃庆, 徐仲林. 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郭晓明. 论教师教材观的转变[J]. 课程研究, 2001(3).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使用教材 篇12

在实际教学中我坚持: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安排;大胆处理,整合资源;对教材进行了比较大胆的处理,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具体做法如下。

一、整体规划,统筹安排

初中三年教师需要完成六本教材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有一个整体的计划,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教书而教书,那样是被动的,而学生被动,老师被动,最终可能就是教师被教材牵着走,体现不了教材作为例子为我所用这一理念,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就是失败的。因此,首先教师需要了解这一学期完成的教学任务有哪些,精读课文有几篇,背诵积累篇目有多少等,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才能对教材进行规划安排,不至于让学生感觉语文学习过紧或过松,而是能做到张弛有度。

我校有这样一种传统,每位老师从初一接手,就要带班到毕业。那也就是说你要完成好三年的语文教学任务。这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因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实行规划安排。

我在教学中就针对学生初中三年需要完成的背诵默写文章和名著阅读进行了规划安排。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表现出可有可无的状态,他们把精力给了数学和英语,因而我就在起始阶段,在学生初一时趁各科的学习相对轻松容易时抢夺学习时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打好坚实的基础。

首先是背诵默写的安排,教师可以打破年级的限制,将初中阶段必背的课外古诗词60首安排在初一阶段背诵过关,两天一首,一个学期内他们就能完成。另外,通过平常的早读课不断地诵读巩固,再结合第二学期的课前小测,这样就极其有效地完成了古诗词的教学任务。

其次是名著阅读。现行教材中要求中学生每一学期要完成两到三部名著的阅读,而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没有多余的时间来看名著,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每一册教材的安排,提前介入,安排学生利用每一年的寒暑假进行阅读,而没必要跟着教学进度走。

最后是对文言文的学期合理安排。在七年级教材中,将文言文打散到了各个单元,八年级和九年级把文言文独立成五、六两单元。这样的安排对学生来说负担比较大,且对知识的掌握不是很理想,教师可以将其分散到现代文单元中,穿插进行,这样有利于学生背诵和理解消化,提高教学效率。

二、大胆取舍,整合资源

一套教材的编写,它针对的对象是全国的学生,所以它更多的是学生共性的东西,而忽略了个性的东西,如时代的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生活经历的差异,地域的差异等。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及学习兴趣的积极性。因此,作为教材内容的传授者,教师要对教材学会取舍,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1. 起用旧教材中的典范之作,帮助教学。

比如,在教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单元时,我就遇到了一个大困难,这两单元中涉及议论文的教学,而教材中的《敬业与乐业》和第四单元的文章几乎都是不很规范的议论文,因而很难向学生讲清议论文这一文体特点。而《谈骨气》是一篇比较典范的议论文,它结构安排合理,说理严密,按照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脉络写作,也就是提出中心论点、论证论点、得出结论这样的三步骤进行论证。其中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引证法和例证法,引孟子的话作为道理论证,接着用了三个例子,其中有元朝文天祥的例子,它论证了“富贵不能淫”,穷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例子,它论证了“贫贱不能移”,闻一多先生的例子论证了“威武不能屈”。这三个例子非常具有典型性,首先从时间上来说,它们是由古代到近代,从人物的代表性上来说,这其中有官员,有平民,有知识分子,因此,三个例子不论从实践还是人物的身份上来看都充分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这清晰的结构和严谨的论证过程对初学议论文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好的一篇范文,而教材中所选的篇目相对来说则不是太规范,条理和初论证过程较随意,初习者去理解它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进行议论文教学前不妨起用《谈骨气》一文,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再进行后面内容的教学。

2. 跨越单元或年级的界限,进行同一主题不同内容的对比阅读。

这在我的平常教学总复习时较常用到。因为把相同主题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学生马上就能找出其中的异同,这对教学来说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朗读初探 篇13

一、尊重学生朗读行为和体会出的感受,让学生拥有朗读信心和发展空间。

过去,许多教师总是拿自己所认为“好”的朗读方式去框套学生的朗读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自我表现,从而影响朗读效果,甚至使学生失去朗读的信心。《课程标准》中阐述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由于学生心理特征、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不一,加之生活经历的不同,致使他们在阅读一篇文章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便会有所不同,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在朗读中表现出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应对学生的这一差异给予高度重视。教师不仅在正确指导学生的朗读的同时,更应该尊重学生的朗读习惯和自身所作出的表现,鼓励学生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进行朗读,充分肯定其朗读后的感受,使他们拥有朗读的信心,从而使其在朗读行为上拥有拓展的空间。

如:《父亲和鸟》中有这样的句子“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嗯,还有鸟味。’父亲的话音很轻,生怕惊动了鸟。”有位老师是这样引领的: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父亲很爱鸟,他说话的声音很轻,生怕惊动了鸟。

生:父亲发现鸟很高兴。

生:父亲很喜欢鸟,因为当时没有风,树叶轻轻动一下,他就知道里面有鸟,说明他很注意观察鸟。

生:父亲能闻到鸟味,我们都闻不到,我也觉得父亲很爱鸟。

师:是啊,就在这样一片幽静、朦胧的树林里,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到,父亲却能发现鸟的存在。从这句话中我们感受到父亲是多么地爱鸟、了解鸟啊!谁能把这些感受读出来呢?

学生站起来读得很轻,特别是读“嗯”时,还点了点头。

二、注重学生的有情感朗读,在朗读中实现情感体验。

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但是,在正确、流利的朗读上,加以情感,这就使得学生在朗读上有了很大难度。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读后自身的感悟的不同,直接会影响学生朗读时的情感色彩。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切实把握每一个环节不同情感的体现,进一步让学生通过课文进行情感体验之后进行朗读就会有更好的阅读效果。

如有位老师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中有这么一个片段:

师:听着鸟儿快乐的叫声,你们快乐吗?那就快快乐乐地把这几句再读读,看谁能听懂画眉鸟在叫什么?

生1:画眉鸟在说:“欢迎光临,鸟的天堂欢迎小朋友们的到来。”

生2:人类朋友,看到了吗?我们生活得多快乐呀!这里是我们的天堂。

生3:小朋友们,这里是我们的乐园,我们衷心地希望得到大家的保护,让这树更绿,让我的伙伴儿更多,好让更多的人能来做客,谢谢!

师:呵,能听懂鸟语,可真不简单!面对眼前这番美景,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赞叹——

生: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看,这个例子,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引领学生填补作者给读者留下的空白,与作者思想沟通,产生情感共鸣,那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赞叹。读者必须依靠自己去挖掘文本潜在的意义,调动自己的思维、生活与知识积累、情感等,创造性地去填充这“空白”。这样才能读出真情实感。

三、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增强朗读兴趣和信心。

采用多种朗读的形式不仅使学生在朗读时产生兴趣,还能使朗读效果从整体到个别的体现出来,更加全面的让学生在朗读中激发兴趣,更有效地得到情感体验。

1、范读。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因而范读便于模仿,更容易让学生深入课文情感境界。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等的范读,直接从他读中掌握字、词、句的含义,抓住朗读时所体现出来的语气,从局部到整体逐渐深入把握课文内容。因而,范读在学生的习得能力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齐读。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朗读机会,这种形式不仅能让学生读准字音,还能注意停顿,便于集体纠正。可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自我纠正,同时加深印象,避免错误。

3、指读。让不同朗读层次的学生得到锻炼,同时也能互相促进,提高水平。而学生也会在这一形式中将朗读中存在的不足暴露出来,这就有利于教师对其进行指导。

4、分角色读。让学生自主合作,分配角色,读前充分揣摩所扮角色的内心,读出与之相应的语气。这样的形式既使朗读充满情趣,同时也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帮读。由于学生朗读水平不同,许多学生有害怕教师的心理,那就可以让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帮助水平较低的学生,这既能促进个体之间的发展,又能使整体得以提高,更激励了学生加强朗读训练。

6、小组合作读。以四到五人为一个小组,让学生在组内进行朗读,既可以促进组员之间的互动合作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实现“育人”的目的。通过实践,原来性格内向的学生,在这样的互动活动中变得自尊自爱了,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得到了增强。同时,各小组之间可以开展赛读的形式,这不仅使组员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还使朗读水平较低的学生,不断转变自我,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

四、注重朗读评价方式,避免学生在朗读训练中失去信心。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时,最忌讳使用对学生发展有不利因素的语言,例如“你朗读得不好。” “不行,读得太没有感情了。” 等等。这样的语言不仅有害课堂氛围,还使学生失去朗读的信心,抑制了朗读能力的发展。《课程标准》中这样阐述“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朗读水平不同的学生,采用激励性、情趣化的语言,如“你这里读得真不错。”“你真像电视里的播音员。”“你真了不起,这多难读呀,你读得可真好。”教师只有多鼓励,少批评;多指导,少评判,才能使学生拥有爱朗读,会朗读,朗读好的能力。

上一篇:《池塘里的小星星》大班音乐教案含反思下一篇:青春校园主题演讲稿多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