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2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推荐10篇)

2022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 篇1

(一)在深入学习了艺术新课标之后,作为一名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要为成为一名学生需要的老师而不懈努力。

首先,新课标对美术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要想上好美术课,不仅仅要有所教学科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有跨学科教学的能力。如第三学段任务群中提出,要让学生学会制作校园微电影,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大挑战,语文、信息技术、音乐、劳动等学科知识贯穿其中。教师若想对学生做出相应的指导,自身要对相关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熟练,更要能将相应的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这对一线美术教师而言,非常具有挑战性。

其次,艺术新课标更注重整体的一致性和系统系。例如,从第一学段任务群中的“体验传统工艺”到第二学段的“学做传统工艺”,再到第三学段的“传承传统工艺”。采用层层递进式知识结构布局,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体会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而从第一学段任务群中“欣赏身边的美”到第二学段“感受中外美术的魅力”,再到第三学段“领略世界艺术的多样性”,更是从学生年龄阶段出发,从追寻生活中的美逐渐扩大到追寻世界的美,从微观至宏观。这种美术任务群的设计,让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知识教授的系统性,聚焦于不同学段的学生到底应该学什么、如何学,聚焦于将学生以往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内容的整合与梳理。正如陶旭泉教授在“美术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的讲座中所说:“要在教学提示中,提出每个学习任务应该理解所教学科的大概念,使教学活动始终围绕中心目标及核心素养。这种大概念引领式的学习方式,会让学生学会抽丝剥茧,迅速提高美术素养。”

最后,相对于以往版本的课标,本次新制定的课标对于学生学习内容要求更加凸显具体化与实践化。将义务教育美术学科学习内容分为四类实践项目,共十六项学习内容,二十个学习任务。这种对于学习内容划分的细节性是史无前例的。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学段,以艺术实践为基础,以学习任务为抓手,将学习内容嵌到相应的学习任务中,这种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给予教师教学更多的指向性,突破了以往美术学科教学不好把握教学难易度的难点。对于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新课标提出所有教学评价的落脚点应在于立德树人。我的理解是要让每个孩子在美术学习中获得相应评价的幸福感和提升感,坚持素养导向,以评促教,注重学生表现性评价。评价不是终点,而仅仅是一种手段,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对于学生而言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挑战与享受。

总而言之,艺术学科新课标的制定,对于每位从事美术教学的一线教师来说,赋予了教师更大的操作空间,指导教师从人文角度出发,更多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更加注重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真正体现了美术教育“育人为本”的教育价值。

(二)美术新课程标准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四个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美术教材质量的优劣,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美术教材的编写,应力求向学生提供美术学习的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

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既不是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其实新课改带给我们的远不止上述的新理念,它带来的是一次头脑风暴。

有关于“造型·表现”的内容在课程中占了很大部分,它是课程内容中覆盖面最宽,分量最重的部分,如何带领和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更好的发现问题、学习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美术学习活动中,“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方法有多种,教师应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对生命意义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长久兴趣。

“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应当强调设计是与人类的造物活动和发明创造密不可分的,从小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对于提高未来人才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的提出,能更好的让学生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的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这些变革的构想,最后要依赖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贯彻和实现,因此,我们每个教师都要树立新的教育观,了解新理念,做到与时俱进,与新课程同行,结合小本教材的使用,为学生创建一个陶冶性情、享受美的快乐得新的美术天地。

(三)从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下文称为旧课标)到2022年版艺术课程标准(下文称为新课标)的印发,本文尝试窥得一些“具体改变”的线索。

一、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科横向连接,学段纵向连接

相比旧课标而言,新课标加强学科横向连接,以音乐和美术为主线,多学科融合为辅线,在学习任务群中培养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宽学生学习知识的广度;加强学段纵向连接,新课标的学段划分更符合学生的基础,加强学段之间的连接,尤其在第四学段选修课程中,与高中模块课程产生了一定的连接关系,增强了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二、新课标更好的搭建学科持续理解的支架

(一)从艺术实践来看,新课标有更清晰的美术模块划分。

以欣赏.评述为例,将身边的美术、中国美术赏析、世界美术赏析、中外美术简史四类学习内容结合。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也为教师合理运用教材资源指明了方向。

(二)从学习内容来看,新课标以学习内容也就是学习任务群的方式,注重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方式的养成,将学生持续理解的主线对应于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

以下图为例,橙色部分的学习内容将对应欣赏.评述,从任务群的方式出发,学生从第一学段欣赏身边的美,第二学段感受中外美术的魅力,第三学段领略世界美术的多样性,第四学段概览中外美术史。学生从第一学段养成审美感知的思维习惯,并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的美术课堂中,在驱动性任务中引导对美术的感知能力的持续理解,这样的持续理解恰是艺术核心素养的必备要求。

三、新课标更详细的任务要求,为教师落地实施提供了建议。

相比旧课标的目标、学习活动建议、评价要点而言,新课标将学习任务分为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视点集中于“教学目标”和“评价方向”。内容要求详尽的阐述了每一个学习任务的侧重点,对于教师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提供了建议;学业要求则为教师评价要点给予了参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会偏离课标,而是以教学设计实际落地课标。

(四)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标》与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比,在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和增加,新课标更加强调素养指引、问题导向、情境创设,辅助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变化:

一、艺术核心素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素养提升。

艺术课标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确定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标志着初中美术课程也正式跨入核心素养时代。并且提出在课程的设计思路中要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关注核心素养,课程的内容选择与评价量规都与核心素养密不可分,形成由“核心素养—美术学科总目标—美术学科分段目标—美术学科课程目标”的递进。

二、改变课程设置安排,注重知识与学段衔接。

首先艺术课标由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组成,五门学科共同组成艺术学科;同时在8~9年级的课程安排上,引导学生在五门学科中选择2门进行学习,更好地与高中模块课相衔接。

三、任务驱动的目标设置,注重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

新课标的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设计与学生经验、社会现实和当地文化资源相关联的情境与任务”,意图通过更多的真实性任务、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身边的事件、结合现实生活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在真实情境的任务创设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四、学科内容选择更融合,注重知识的有机整合。

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重视知识的内在关联,加强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提倡将美术学科内部知识的融合、与其他姊妹学科知识融合、与社会学科知识融合,通过将知识进行整合能够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联系和建构,并形成深层次联结,实现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到意义建构的发展,提升综合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评价层级提升,注重素养导向的评价方式。

2011年版的美术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更多的关注于课程的评价,关注美术学科的评价,而2022年新版艺术课标在教学评价中提出坚持素养导向、坚持以评促学,这种评价一方面关注学生掌握艺术知识、技能的情况,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整体的素养,为学生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发展“保驾护航”。

(五)艺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重点解决了“艺术课程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它指向的是素养养成的过程而非结果,所以新课标与现行的美育思想、理念高度契合。新课标中论述了美术学科的地位和性质:“美术学科是艺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育和发展学生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可见美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一、一致性

课标中的“核心素养-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四个艺术实践-二十个任务”。即美术学科课程的框架设置,始终保持着一致性。(胡知凡,2022)首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确定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将原来的“图像识读”融入到“审美感知”,体现了核心素养更加综合和浓缩;其次艺术课程的课程总目标融入了核心素养,美术学科的学段目标又以艺术课程总目标为依据,每个学段的学习任务群又通过任务落实核心素养,体现了层层递进和螺旋上升的趋势;最后四个艺术实践(造型·表现、设计·运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也与美术学科的学段目标相关联。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落实核心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具体化

学业质量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与总目标相关联,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可测、可评的方面,也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化表现。学业质量清晰明了的规定学生学习之后将“知道什么”(事实)“理解什么”(概念、内涵)“做到什么”(实践)“学会思维方法”并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独特性

2022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 篇2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体育,教学实习

(一) 前言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体育课程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 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 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形成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 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这对小学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体育课程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也成为了广大体育教师思考的重要课题。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实习是部分师范生毕业教学实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高校长期以来脱离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外, 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并不多, 高校教学与新课程有较大的差距, 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依然是高校教学的主要形式。高校应该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论前沿阵地, 高校的参与将进一步的深化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因此, 研究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实习, 是高校有效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表现, 也是高师培养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未来人民教师的基本要求。

(二)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学方法单一, 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国教育受传统教育影响相当大, 教学方法多以灌输式讲授法为主, 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是教学的绝对权威, 学生被当成学习的机器或是学习的动物。这样的教学, 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 缩小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小学体育实习生如何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是急需解决的难题。体育教学方法单一的主要体现:向学生灌输技术动作和讲授体育知识为主, 缺少多媒体教学的手段, 缺少教学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教学信息主要从教师方向学生传递, 缺少互动;机械重复, 不能根据学生生理、心理、能力差异, 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习生不能合理地运用场地和器材来安排练习的密度和强度, 有些活动超过了学生的负荷;在学习新技术时, 很少运用辅助性练习, 或运用不当等。

2. 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教学, 忽视思想和情感的培养。

但在小学体育教学实习中, 由于实习生教学能力不足和对学生不了解, 容易忽视思想和情感的培养。体育教学实习容易忽视体育的人文因素:实习生在体育教学中较重身体素质和竞技体育, 常忽视青少年思想、心理、社会适应、等人文因素的培养;不能做到区别对待个体差异, 容易造成体育差生的心理波动, 抑郁、自卑、害怕、沮丧等心理很容易让这些学生对体育失去兴趣, 影响同学间的交往及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在教学中开展体育竞赛中, 只为活跃教学气氛, 忽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竞争心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忽视对竞赛失利者的心理疏导等。

3. 实习生体育素质有待提高, 对青少年心理和生理的认识有待提高。

小学体育实习生往往不是体育专业学生, 他们的体育素质、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基本技术技能水平均较差, 哪怕一些体育专业的实习生, 由于他们较少接触小学教育, 也缺少小学教育必须的有关体育知识和技能, 对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认识均还存在不足。此外, 小学体育教学实习涉及的体育项目和内容比较广泛, 虽然要求不高, 但对大部分实习生来说, 要想顺利完成教学实习决非易事。因此, 实习生对教学的困难和问题容易估计不足, 遇到突发事件时应变能力较差。

4. 实习态度不够端正, 基本教学规范有待加强。

要做好体育教学实习工作, 实习教师的态度是关键。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体育课程地位比较尴尬, 中小学体育课程成为了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不要的典型学科。一些体育实习生受此影响, 也仅为完成实习任务, 不是真正落实相关的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学实习中, 由于体育和文化课程的教学区别较大, 体育指导老师要求也往往较松, 也容易让实习生形成对基本教学规范的忽视, 主要表现在:教学设计不规范。体育教案和文化课相比, 存在较多的问题:从教学目标比较简单, 目标往往缺少学生情意方面的要求;教学重难点不分, 没有突破教学难点的设计;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的单方讲授, 缺少对学生学习及师生互动的设计。教学缺少合理的组织。组织教学是教师教学综合能力和教学智慧的表现, 由于体育课程大都室外开展, 组织学生排队、组织学生游戏、组织学生听课等与课堂教学有较大的不同, 组织体育教学难度较大。

(三) 如何做好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实习工作

1. 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实习生必须了解和掌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是指导体育实习的纲领性文件, 结合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对不同阶段学生制定的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提出了体育教学和评价的建议, 是编写体育教材、进行体育教学和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 也是国家管理与评估体育课程的基础。“健康第一”理念是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健康第一”是开展体育教学实习的指导思想, 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始终。以“健康第一”的指导, 激发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健康第一”从青少年生长发育角度突出在学校教育中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性, 涉及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是针对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存在的重智育轻体育及德育、美育、劳动技能的错误倾向提出的。

2. 明确我国课程改革的实质, 掌握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

(1) 我国课程改革的实质。我国课程标准的改革实质是实现我国教育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以传授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实施新的课程标准, 其实质是使我国教育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 教学的重心将转向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 (2) 影响新课程标准形成的现代教育基本理念。要做好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实习, 要有正确的教育观, 实习生必须掌握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 这些基本的理念主要是建构主义、实用主义和人本主义等。现代建构主义。现代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认为学习是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主动探索, 积极交流, 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现代建构主义主张学习是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 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注重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实用主义提出要以生活化和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 以学生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传授, 把知识和活动联系起来, 在新的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改变我国当前应试教育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强调个人的发展, 重视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认为人是认知与情意相统一的整体。人本主义的把教育划分为外在教育和内在教育, 认为外在教育仅仅注重向学生传播知识, 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感受, 只有内在教育才能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帮助学生达到自我实现。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重视人的内在主观能动性, 注意人的内在素质的培养。

3. 提高实习生的综合能力, 端正实习态度。

(1) 正确的态度是做好实习工作的前提。实习态度直接影响着实习的效果, 实习生本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有限, 必须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教学实习中的每一环节, 包括备课、讲课、评课, 才能让体育教学实习工作取得成功。课前认真准备, 提高备课质量。充分作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是上好体育课的先决条件, 也是提高实习生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措施。课前要查看上课的具体条件, 如场地、器材、学生的情况, 包括年龄、人数, 然后再有针对性地编写教案;试教前应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 要求实习生在充分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认真书写教案。认真做好试教、听课和评估工作。实习生经过一段时间试教, 可以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观摩课, 指导老师并对观摩课要及时给予讲评、讨论分析, 对实习生的基本功、基本能力进行分析,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上课打下坚实的基础。精心设计课堂实践, 提高组织教学水平。上课前, 学生对教材如何安排和应用, 改进教学方法, 课的组织教法、练习次数、时间分配等都要提出初步设计, 然后进行教学预演, 并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课时讲解声音宏亮, 突出重点难点;正确运用体育术语, 多用通俗语言, 示范动作准确优美;教学手段多样, 指挥调动恰当, 确保完成教学任务。 (2) 加强有关体育教学实习的综合能力。体育教学对实习生有着特殊的要求, 体育教学实习生应该加强以下方面的综合能力:合理应用教学方法开展体育教学的能力。体育教学不同传统的课堂教学, 其教学方法主要有这些特点:儿童化。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 教学活动中, 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兴趣化。小学生好动、爱新鲜, 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 体育教学要满足儿童的情绪,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游戏化。小学儿童抑制能力差, 注意力不易集中, 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游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 在课堂上,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营造宽松的教学气氛、组织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 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精神振奋, 集中注意力, 从而树立学习自信心, 并形成练习兴趣。掌握与实习有关的体育知识。要做好体育教学实习, 实习生必须产生掌握有关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体育涉及的面比较广泛, 实习生不可能每一项都很精通, 但体育教学相关体育项目和内容, 实习生则必须要相对熟悉, 这样才能顺利实施体育教学。了解和熟悉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是开展体育教学的基础, 体育实习生只有了解儿童体育活动的生理、心理特点, 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小学体育教学实习必须以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基础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才能安全地控制学生的运动量, 避免教学发生不应有的安全事故。实习生要提高在教学中参透道德品质培养的能力。实习生平时必须注重品德修养, 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既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 还要有新时代所推崇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在教学实习过程中要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和仪表服饰, 注意言传身教,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 还要将有关优秀品质的培养渗透到平时体育教学实习的过程中, 培养小学生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不畏挫折的精神, 注重他们人格的培养, 强调应负的社会责任, 教会他们要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 在不利的情况下要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

(四) 结束语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尽管在转变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和阻力, 但基础教育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潮流将不可逆转。体育课程是我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 是全面培养青少年身心素质的重要体现, 是我国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标志。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摸索过程, 小学体育教学实习必须以基础教育改革方向为指导, 始终坚持求实的态度、创新与改革的精神, 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体现“健康第一”的思想, 才能更好地培养青少年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征求意见稿) [M].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2001.4.

[2]谭广, 等.关于健康第一基本理念的思考[J].体育学刊, 2009 (1) :46-49.

[3]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4]赵同森.解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

2022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 篇3

关键词 新课标;教育改革;体育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1-0100-02

随着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成为教育部门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部的多项有关文件强调了学校体育发展在学校教育中的突出地位,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新开展的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的认知评介、情感体验与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体育态度包括学生对体育教育重要性与目的性的认识、较为持久的个人情感、体育活动的意向反应倾向等。情感是态度的核心成分,因此学生的体育态度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从一定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中习得的对体育意义的认识,它表现在具体的某项体育活动的项目、内容和方法中。

在整个施行“新课标”的过程中,笔者认为体育态度的转变是最关键的一个方面。因此,本文以“新课标”的贯彻与实施为背景,通过调查小学用人单位对体育教师的需求以及小学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现状,分析学校实施新课标后学生体育态度的变化情况,以期为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推进提供有价值的理论线索。

1 研究目的

目前我国正在掀起一场体育基础课程改革的浪潮,其通过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转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认识和态度,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最终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从富平县四所小学选择各个年级的学生回答问卷。入选标准:按时上体育课,并按要求进行体育运动的学生。排除标准:因各种原因未上体育课,或未按要求进行体育运动的学生。回答完问卷后,进行问卷资料整理,剔除不符合问卷要求或没有意义的问卷。

研究方法

1)问卷法。向小学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三个年级的学生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300份,最终收回问卷276份,回收率为92%;其中有效问卷224份,有效回收率为81.2%。总的调查人群分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班即实施新课标的班级,对照班即未实施新课标的班级。本次问卷调查中,实验班84人,对照班140人,共224人。其中,四年级学生实验班30人,对照班54人,共84人;五年级学生实验班26人,对照班44人,共70人;六年级学生实验班28人,对照班42人,共70人。

2)文献资料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查阅国内外关于教育改革的相关资料,了解当前国内外体育教学现状及体育改革的新方向、新要求,熟悉目前教育改革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搜集到的各种观点进行分析整理,从而为本文的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结果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用相对数进行统计描述,满足正态性、方差齐性的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不满足正态性或方差齐性的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论与建议

结论

1)不同年级的学生体育态度是不同的,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三个年级中,选择选项5的分别占42.6%、18.2%、16.4%,选择选项1的则分别为16.7%、20.5%、19.0%,不能保持良好的体育态度的人数有下滑的趋势。可见随着年级的增高,能够养成较好的体育态度的学生逐渐在减少,学生对体育课的热爱程度也有所下降,大多数学生体育态度由好的一端向差的一端转移,学生的积极性逐渐降低。

2)施行新课标后,不同年级的体育态度均有所增高,三个年级总数的t检验的结果为:t总数=4.667,P<0.001。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各年级t检验的结果分别为:t四年级=2.156,P=0.034;t五年级=2.486,P=0.015;t六年级=4.057,P<0.001。可见施行新课标后,各个年级学生的体育态度有了很好的改观,尤其是六年级显得更为明显。

建议  小学体育教育改革虽是教育改革的一小部分,却是教育改革的基础,是教育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颁布以及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施行,体育教育隐性教育的功能越来越显著,大大增加了教育价值的深层意义。但是通过调查也发现,新课标实施后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体育教师要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手段,满足学生希望在体育课中获得愉快情绪体验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地位关系,同时注意师生的互动性,通过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转变体育学习的态度,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我国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2)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教学,因材施教。对于体育运动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可适当地降低运动的难度和标准,多给予适当的鼓励,避免其产生不健康的心理,使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学习中的乐趣,从而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体育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2022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 篇4

(一)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中学体育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时代的需要。它以图文并茂、声象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展示了体育的本质及内涵,良好的改善了认知环境,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体育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所以被广泛的应用。可是一旦为其不可,缺其不行,那也会将其引入一个误区——教学过程自动生成,教师起不到应有的示范作用。因为没有了教师的板书示范,学生往往在书写过程中丢三落四,师生间不能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沟通,阻碍学生的思维,使教学的亲和力下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必须合理恰当。要有必要的板书示范,制作课件也切忌哗众取宠。应把解决体育问题放在首位,让体育自身魅力放出光芒。不仅于此,还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教学的主宰,我们应根据内容精心制作合适的多媒体课件,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师生互动,动静分明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应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体育活动。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原来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变得敢讲了,能讲了,口头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课上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忙得不亦乐乎,教师也陶醉于自己创造的活跃的氛围里,却常忽略了对教学本质的追求与探索。诚然,让学生“动”起来是改革的一个目的。但教师必须把握好一个尺度,要动而不乱,动静分明。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并指正错误之处,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指明纠正错误的方法,在实质上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和无言的感动。动而不乱,动静分明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三)教师要做一名好的导演,增强教学的艺术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自己当成一名好的导演,做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在“导”字上下工夫。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激发求知欲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难点的地方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拓展。做到难点突破,就好像一个导演在拍摄现场的解说一样,语言精练,方法巧妙。习题配备典型,解题方法多样,授课形式多变。课堂提问要抓住时机,要给学生思考空间,要讲求艺术地问,让学生在一问一点拨中豁然开朗,获得成功后的喜悦。

(四)创设情境,在课堂中体味人文精神。

初中体育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5

南茂中学邱宜辉

2012年8月25日,保亭县全体教师集中在县城各学校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标新教材署期的培训。我们初中体育科组培训的内容是: 上午:

1、学习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修订解读。

2、初中体育粤教版教材解读及建议。下午:

1、大讨论:新版课标的主要变化及其教学对策。

2、小结:深入学习新版课程标准,转变体育课教学方式。通过一天的学习,我们聆听了覃启兴老师对新课标的解读。通过这次的活动,不但让我更加深刻的理解新课标,更重要的是让我看到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和将来要努力的方向。

我认真学习了培训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我对整个培训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倡导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的教学,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学习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形成终身体育。

在实践过程中,确实为我们体育教师理解、把握课程的目标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为我们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参考和借鉴。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和改进,一定会使我们的体育教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022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 篇6

淮安市繁荣小学王磊

最近读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对新课标实验稿与新课标修订稿对体育课程性质的阐述作了比较,我有了以下感受,与大家交流一下。

首先新课标重新树立了运动技能教学的重要地位,理清了学科的主要内容,《新课程标准》的修改向着强化运动技术学习;突出体育课程的核心价值;强化教学内容弹性指导;明确体育教学评价方法;突出体育教师的评价地位,强化体育成绩的考核。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更该不断地区学习,探究,提高自身素质。

修订后的《新课程标准》将实验稿中“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在对学生提出的每一条目标要求之后,修订稿中都会列举达到相应目标要求所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供老师们选择。同时,还增加了“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仔细阅读后,我觉得我更加明确了应该选择什么教学内容去达成学习目标。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这是我的弱点,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评价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这是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去探究的。

其次是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改进方法。

1、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育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课改的指导思想,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

2、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修订后的《新课标》整合了原先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确立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

3、教法要求创新,开放和放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采用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重视学生学法指导。

4、课程是经验。课程不仅仅是现成的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互动产生的经验。课程不仅仅包括了知识,而且包括了学习者占有和获得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课程知识是在充满生机的社会交往中建构生成的。

5、体育教师必须从角色转变,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等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不能再将自己禁锢在体育这一门学科的壁垒之中,而是要更多地加强体育与教育学、心理学、音乐学、美学等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不断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善于总结。其次,教师要创建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氛围,变课堂的主宰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变知识的容器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再次,转变以往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切实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一定的空间,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终身体育观紧密结合起来。最后,要真正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用新理念落实《体育课程标准》 篇7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1.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针对不同的教材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也就是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接受教育这一种手段, 而不是用强制性的、命令的方式 ,使学生必须 去服从、课 堂上可以多运用竞赛式、游戏式的方法提高学生参加锻炼的兴趣。

2.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

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的产生和保持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不 断地肯定 学生的优 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让学生的点 滴进步成 为更大进 步的垫脚石,树立自信心。针对一小部分学困生 ,教师可适当降 低练习难 度 ,让这些学生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转换角色,变“主宰”为“主导”,引导学生手动参与

在教学实 践中 , 改变以往 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亦步亦趋的教学模式 ,采用的是 :实践—思考—创 造—学习的教学模式。“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 展的领路人 ;而学生本 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人的主体性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展。有些新教材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体验,让学生带着问题再听教师讲解示范,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1)在课前准备阶段。可在上一节课下课时告诉学生下节课内容,并让学生自制教具,让学生从课的准备中就发挥其自主作用。例如:在上纸棒操前,让学生课前利 用废旧挂 历或硬纸 片等制作纸 棒 ,有的学生积 极动脑筋 ,把纸棒做得结实轻巧,有的充分利用挂历纸原有的美丽图案让纸棒显得美观,有的自己给纸棒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2)在课的准备部分。让学生自己创编徒手操,这个环节可在全班同学中排一个带操顺序表,让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中轮流带操, 让学生课前好好动脑、好好准备,启发他们可以利用以前所学徒手操进行加工改造,也可以模仿一些动作的动作等。

(3)在课的基本部分。一物多用 ,一种游戏多种做法,其本身蕴含着很多创造机会。在教学中,应多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提供更多的 思考探索 时间 ,给学生创新的机会。例如纸棒,可以用纸棒学习纸棒 操 , 也可利用 纸棒作接 力游戏,还可以用纸棒作拼图、组字游戏,等等。只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主地设计游戏 ,开展游戏 ,学生就有 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一次次的成功可以激发他更强的创新动力。

三、面向全体,切实关怀每一个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关怀每一个学生 ,使“好学生 ”“中等生”和 所谓的“差生”“后进生 ”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得到新的提高。好的学习成绩 本身也是 相对的 , 对一个学 生来说,五分是成绩 好的标志 ,而对另一 个学生来说, 三分可能就是很大的成功,应当说实际上并不存在所谓的“差生”存在的 只是单一、呆 板、一刀切 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方法。学生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 绩的优劣 ,还包括生 理特点、心 理特质、兴趣爱好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切实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才是课改的精神体现。有些学生基础差,但上体育课非常 认真 ,积极练习 ,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

四、 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学习评价

(1)进行全面评价 :改变以往教学中主要是体 育教师从 外部对学 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核的形式,制定新的评价方案,从多方面评价学生。

(2)采用过程评价方式 :每学期期初对学生某些方面的能力进行测试,了解每个学生的起点,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期末再进行一次测试,看看通过学习到底有没有进步,进步多少。这种评价是建立 在原有基 础上让学 生有充分 的发展,得到新的提高。这种评价充分体现了教师不给学生下任务,重在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给学生以机会,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互相评价,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还能加 深学生对 体育课程 学习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 力 , 增加学生 之间交往 的机会。这种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自比,督促学生自我 提高、自我 进步 ,让每个学生都 能看到自己 不断进步 ,避免用“一把尺子”衡量每个学生。 但也有它的弊端 : 就是增加 了体育教 师平时的 工作量。

2022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 篇8

摘 要 中小学体育教学当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培养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适时提出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当中推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小学 体育俱乐部 教学模式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文件要求,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实施。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以期探索出一条中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邀请专家进行研讨,对中小学体育俱乐部模式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呈现。以期达到交流各地教学实践经验,共享中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研究成果,促进学习提高的目的,同时为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决策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一、中小学创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意义

在实践教学当中,随着“00后”逐步成长,学生个性日益突出,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与传统教学的安排这一对矛盾日益突出。早日找到解决这对矛盾的根本措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培养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适时提出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当中推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更加具体可行,教学过程更具有吸引力,更加能够反映教学目标的内涵。教学内容更具有连贯性,从小学到中学,技术内容的难度不停留在低级重复阶段,而是有阶梯性地增加。初中与小学,高中与初中,进行了无逢衔接。这样就可以使中小学生接触到更高层次的技术,使他们对所喜爱的运动技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渐地提高他们的体育文化素养,激发他们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和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二)有助于提高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中小学开展课内外体育俱乐部,以中小学生的个人兴趣为前提,以运动项目为单位,进行打破常规班级授课,提倡开放性、自主性、自由性和随机性等特点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在每学期的期初,学生通知计算机系统,对自己本学生想参加的运动项目进行选择,课程内容进行初步地认知,提出自己所希望学习的内容。校园中开设有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和健美操等俱乐部,项目十分地丰富,能满足绝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也丰富了校园的体育文化,创造了良好地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三)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互助交往意识

这种打破常规班级教学模式的教学方式,增加了校园内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同学们在教学当中,无意识地形成了跨班级之间的交流,然后,这种交流会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打破了传统地学生在校期间仅停留在班级内部的交流模式,班际之间的活动交流会逐步增加,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互相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三、中小学创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想与设计

(一)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的创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指导性和标准化作用,是一切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目标设计将更进一步,将更加具体可操作性可行性。避免体育教学目标内容大而空,使之更具有指导意义。同时,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更加贴近。教学目标指导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目标。避免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不一致的现象。

(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方式下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占绝对地位,教师的权威似乎不容挑战,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不利于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而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出现了新型地师生关系。学生在“三自主”情况下,学生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上课内容的前提下,学生占有主体地位,教师起到主导作用。这种关系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从根本上改善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教风,高效地提高了课堂的学风。

(三)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的优化教学内容

传统体育教学的内容往往出现“蜻蜓点水”的现象,一些基本的技术同时出现在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学大纲中,导致学生很难对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深入地学习技战术。而对些不太喜爱的运动却又在进行重复地学习,这种现象就造成了大量地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将中小学仍至大学,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俱乐部对项目进行系统规划设计。中小学需要完成的知识点,逐渐形成一个系统,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四)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的创新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对规范教学必不可少,它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评价,对教学具有指导和指向作用。从评价的对象来区分,评价可以分为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和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学生进行评价可分为过程评价和总结评价,通过学生平时的出勤率、学习态度和学生的成效进行全方位地评价。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由学生通知网络进行评价和专家听课等方式进行。

四、影响中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师资问题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当中,教师要求“一专多能”而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对师资却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多专多能”,这样才能满足于学生对项目选择的需求。以传统的师资来应对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往往会出现教师的专业过于集中,师资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难以满足学生的选择。

(二)教学场地问题

传统体育教学对体育场馆的要求相对分散,可以将体育课进行分散编排。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要求将体育课的编排相对集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提高了对体育场馆的数量要求。对于场馆数量有限的校园而言,在教学当中就出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影响到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开展。

五、结论与建议

(一)在教学目标方面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将教学目标进行系统的编排,从小学、初中和高中分阶段,成系统地制定。这将避免低端地重复学习,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促进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应当更加具体,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应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避免大而空的现象发生。只有有效地达成了目标,才能够促进体育课程的健康发展。

(二)在组织形式方面

传统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将学生在进行“三自主”形式当中,更为有效地突显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丰富多彩的项目能够更具有吸引力,激烈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课程当中,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中小学推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当中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比如师资力量结构不合理,教师专业过于集中;教学场地的要求达不到俱乐部抽教学的要求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还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实践。中小学推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否成为主流还有待于更多的有志之士进行更为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云卿,郭浪舟.对上海市闸北区中小学体育俱乐部的考察[J].中国学校体育.1995:39-40.

[2] 仓江,张弓.东北三省第九届中小学体育教学研讨会活动综述[J].中国学校体育.2013:62-64.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观 篇9

吴永林

乐山市延风中学

摘要:以“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为宗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确立全面发展的教学质量观,以学生为主体,承认尊重个体差异,树立民主教学观。

关键词:教学;主体;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的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机遇。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深刻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革上,因为任何一次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然而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一种挑战,其艰难性不言而喻。那么课程改革从何入手?实践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刻认识到,观念的更新时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不梳理新教育观念,课程改革难以开展,更难以持久和深化。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的社会需要

教育工作是培育人的活动,必须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更为伟大,更为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另外,基础教育改革的质量、推进课程改革的进展和成效,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如果不及时地、有效地解决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就无从谈起。确立全面发展的教学质量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发展的要求衡量教学质量的优劣,提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不是看好极少数尖子生,而是全体学生;不是知识水平这一个因素,而是智力和非智力的全部因素,要真正的发挥教学的多功能性。2.1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自尊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每一位学生都适应被尊重、关心、关爱。

2.2 教学必须既传授知识,也培养能力。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是教学目标单一,只强调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掌握与巩固知识,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智力任务上往往只完成了“智”的任务而忽视“能”的训练,如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各类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会学习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导致不少学生“高分低能”。2.3教学必须既发展学生的智力,也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些年,不少教育专家和教学实践工作者认识到,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如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学习兴趣与习惯,坚强的学习意志,饱满的学习情绪,虚心的学习态度等对一个人的学习和未来的事业关系极为重大,它远远超过智力对人的影响,在人的一生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通过新课程改革的学习,广大教师逐步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他们认识到教学虽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但从教学的基本规律看,教师教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平等对话,教师奖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将不再是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互教互学,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学活动中作为影响方的教师必须充分相信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发放的选择,教学实践的安排,还是讲授、启发、提问、示范、辅导、督促,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防止出现教师越俎代庖的倾向。承认、尊重个体差异

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承认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新课程的观念,教师的教学策略也将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同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他们的知识准备、兴趣爱好、智力发展、身体素质等呈明显的差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并根据这些客观的现实,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努力为学生设计出合适他们自身特点的学习计划与方法,以及教学目标和发展方向。教学民主观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及主要内容 篇10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价值

在现代教育形成过程中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体育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增进身体健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体育活动,学生能够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逐渐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体育运动过程是一个不断对面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一个不断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能不断地体验到进步或成功的喜悦,能不断地体育各种复杂的情感,从而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三)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与他人和群体的联系是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体育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方式,因此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学生逐步理解解和习惯一定的社会规范,学会规范约束和调整自已的行为,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团队精神。

(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体育课程是一种技能性的课程,它的许多内容是不能够或不完全能够通过语言或其他符号系统传授学习的。体育知识是一种操作性和技能性知识,学生的学习包括技能性知识和谁知性知识的学习,是通过运动实践来实现的。

体育课程学习中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提高运动欣赏能力;

2.关于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

3.运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

4.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生存能力;

5.正确的体育与健康观念与科学锻炼的方法。

三、课程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课程的目标就是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这就决定了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中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

体育课程构建了五大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并安照健康的要求,选取了与体育密切相关的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和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力求把健康的要求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学生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学生情感体验。从课程设计到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有利于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做为出发点,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同时也应注意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让每一个学生都从学习中受益,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学生的权利,同时也是贯穿体育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

人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状况与先天遗传有着极大的关系,每个人的运动需求和表现也各不相同。体育课程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以此确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组织方法和教学方法,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从中受益,以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四、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一)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划分学习领域

体育课程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课程的目标,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和体育的特点出发,吸收我国体育课程建设的经验教训,将体育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各领域目标特点构建体育活动内容体系。

(二)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学习水平

儿童少年的身体发育与心理和智力发育相比,表现出更大、时间更长的个体差异性,更不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体育课程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体育学习特点,将小学划分成三级水平,并在各学习领域设置相应的水平目标。水平一相当于小学1~2年级、水平二相当于小学3~4年级、水平三相当于小学5~6年级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

(三)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

体育课程标准中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学习领域,要求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中、技能的同时,强调学生应在运动实践中体验心理感受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使这方面的学习目标由隐性变为显性、由原则性变为可观测性的行为表征。这既便于学生学习时自我认识和体验,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与评价,从而判断教学活动的成效,有效地保证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

(四)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

对课程实行分级管理,加大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建设中的自主性,是我国课程建设和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按照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体育课程标准规定了各学习领域、各水平的学习目标,同时确定了依据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各地、各校和教师在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时,可以依据课程的学习目标,从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选用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五)根据课程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

教育的成效要通过适当的评价才能体现出来,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课程评价集中体现着课程的基本理念与价值取向,影响、决定着课程发展的方向。体育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体能、知识与技能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课程标准并没有对如何评价作出统一的规定,只是要求教师根据体育课程标准确定的范围和原则去探索。

五、课程目标

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学生将:

(一)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二)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三)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四)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六、学习领域目标

(一)运动参与目标

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二)运动技能目标

1.获得运动基础知识;

2.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

3.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4.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三)身体健康目标

1.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2.发展体能;

3.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4.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四)心理健康目标

1.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2.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

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五)社会适应目标

1.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2.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小学体育课程的内容标准

一、运动参与领域

领域目标

水平

水平目标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水平一

对体育课表现出学习兴趣

乐于参加各种游戏活动,认真上好体育课

水平二

乐于学习和展示简单的运动动作

向同伴展示学会的简单运动动作向家人展示学会的运动动作

水平三

主动参与运动动作的学习

主动观察和评价同伴的运动动作示范所学的运动动作

二、运动技能领域

领域目标

水平

水平目标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获得运动基础知识

水平二

说出所做简单运动动作的术语

说出所做身体各部位简单动作的术语,如转头、侧平举、体侧屈、踢腿等说出所做简单的全身动作的术语,如蹲起、踏步、滚动、跳跃等

水平三

知道所练习运动项目的术语

知道球类运动技术术语,如投篮等;

知道体操动作术语,如前滚翻等;

知道武术动作术语,如马步冲拳等;

知道舞蹈或韵律活动动作术语,如舞蹈中的跑跳步等;

知道田径动作术语,如起跑等;

知道地域性运动项目中的技术或动作术语,如滑冰运动中的蹬冰等。

观看体育比赛

观看现场体育比赛和表演;

观看电视中体育比赛和表演。

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

水平一

初步掌握简单的技术动作

在球类游戏中做出单个动作,如拍球、投篮、运球等;

做出基本体操的动作;

做出单一的体操动作,如滚翻、劈叉等;

模仿简单的舞蹈或韵律活动动作;

做出地域性运动项目中的简单动作,如水中行走、水中飘浮、冰上行走等。

水平二

会做简单的组合动作

做出多项球类运动中的简单组合动作;

做出体操的简单组合动作;

做出武术的简单组合动作;

做出舞蹈或韵律活动中的简单组合动作;

做出地域性运动项目中的简单组合动作。

水平三

初步掌握运动基本技术

初步掌握多项球类运动中的多种技术;

掌握一两套徒手体操或轻器械体操;

初步掌握一套简单的武术套路;

初步掌握一套舞蹈或韵律活动动作;

初步掌握一套舞蹈或韵律活动动作;

初步掌握两三项田径运动技能;

初步掌握两三项田径运动技能。

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水平二

知道如何在运动中避免危险

知道不按规则运动和游戏会导致身体受到伤害;

知道在安全的环境中运动和游戏;

知道水、冰等潜在的危险因素及避免危险。

水平三

说出不同环境中可能面临的危险和避免方法

了解安全的运动方法,如穿着合适的服装运动、跳跃时用正确的姿势着地、摔倒时的自我保护方法等;

正确应对运动中出现的粗暴行为和危险。

三、身体健康领域

领域目标

水平

水平目标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水平一

注意正确的身体姿势

指出坐、立、行时正确和不正确身体姿势的区别;

说出处于正确和不正确身体姿势时的感受;

努力改正不正确的身体姿势。

水平二

基本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初步具有正确的身体姿势;

在徒手操、队列等练习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水平三

能够用正确的身体姿势进行学习、运动和生活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在体操、舞蹈或韵律活动等项目的学习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在他人的指导下运用适当的体育活动改善身体姿势。

发展体能

水平一

发展柔韧、反应、灵敏和协调能力

学习实际生活中的移动动作,如走、跑、跳、攀爬等动作;

随同集体完成各种必要的操练,如队列练习、广播操等;

在游戏或基本运动中进行多种移动、躲闪、急停、跳跃的练习;

在投掷或球类游戏中进行各种挥动、抛掷、转体的练习。

水平二

发展灵敏、协调和平衡能力

通过多种游戏发展位移速度和动作的灵敏性;

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如各种跳跃游戏和跳绳等)发展跳跃能力;

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发展平衡和协调能力。

水平三

发展速度和平衡能力

利用器械做跨越、钻过和绕过一定障碍的练习;

从事各种迎面穿梭接力跑的练习;

练习各种平衡动作;

进行各种有节奏的练习。

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水平一

知道身体各主要部位的名称和自己身体的变化

知道身体各主要部位的名称;

辨别左右、前后、上下的方位;

定期测量和记录自己的身高、体重的变化。

水平二

描述身体特征

说出身体各主要部位的功能;

描述自己的身体特征;

比较自己的与同伴的身体特征。

水平三

了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

知道青春期男女生身体特征的变化,正确对待第二性征的出现;

关注青春期的健康,如女生注意乳房卫生和经期卫生,男生正确对待手淫和遗精等;

初步认识青春期男女体能方面发生的变化;

了解经期科学锻炼的知识。

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水平三

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知道营养不足或营养过剩对健康的影响;

知道主要食物(如蔬菜、瓜果等)的营养价值。

了解从事体育活动时的营养卫生常识

知道进行体育活动时必须注意的营养卫生;

知道参加体育活动应该补充适当的营养素。

四、心理健康领域

领域目标

水平

水平目标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水平二

体验体育活动中的心理感受

体育参加不同项目运动时的心理感受,如紧张、兴奋等;

体验体育活动中身体疲劳时的心理感受。

水平三

体育身体健康状况变化时的心理感受

体验身体健康变化时小注意力、记忆力的不同表现;

体验身体健康变化时情绪的不同表现;

体育身体健康变化时意志的不同表现。

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

水平二

在体育活动中具有展示自我的愿望和行为

在体育活动中努力展示自我;

对体育活动表现出较高的热情。

水平三

正确对待生长发育和运动能力弱可能带来的心理问题

对生长发育的变化(如月经等)采取坦然的态度;

消除因身体形态问题(如太胖、太瘦等)可能产生的自卑感;

通过积极的体育活动消除因运动能力较弱产生的烦恼。

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水平一

说出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

体验并简单描述进步或成功时的心情;

体验并简单描述退步或失败时的心情。

水平二

观察并说出同伴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

观察并说出同伴进步或成功时的情绪表现;

观察并说出同伴退步或失败时的情绪表现。

水平三

知道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节情绪

了解不良情绪对体育活动的影响;

了解体育活动对减缓学习压力、消除不良情绪的作用;

了解体育活动对产生良好情绪的作用。

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水平一

在体育活动中适应陌生的环境

在陌生的场地进行体育活动和游戏;

与陌生的同伴一起参加体育活动和游戏。

水平二

在一定的困难条件下进行体育活动

参加较剧烈的游戏或运动时,在身体有轻微难受感觉的情况下坚持完成运动任务;

不害怕与比自己“强大“的同伴一起游戏和运动。

水平三

敢于进行难度较大的体育活动

了解勇敢与蛮干的区别;

在教师指导下敢于做未曾完成的动作;

在教师指导下敢于做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如支撑跳跃等。

五、社会适应领域

领域目标

水平

水平目标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水平一

体验集体活动和个人活动的区别

比较并尝试说出与他人一起活动和独自活动的区别;

按顺序轮流使用同一运动场地或设备。

在体育活动中尊重他人

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不妨碍他人参加游戏或运动。

水平二

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合作行为

体验并说出个人在参加团队游戏时的感受;

知道在集体性体育活动中如何与他人合作;

与他人合作完成体育活动任务。

水平三

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对弱者的尊重与关爱

在体育活动中尊重与关爱运动能力弱的同伴;

在体育活动中尊重与关爱身心障碍者。

表现出与社区活动的联系

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如校外体育俱乐部、培训班等;

说出或写出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情况。

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水平三

了解体育与健康资源

从报刊中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

从电视节目中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

知道附近的体育场所及其用途。

[1]

全文显示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价值

在现代教育形成过程中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体育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增进身体健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体育活动,学生能够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逐渐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体育运动过程是一个不断对面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一个不断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能不断地体验到进步或成功的喜悦,能不断地体育各种复杂的情感,从而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三)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与他人和群体的联系是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体育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方式,因此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学生逐步理解解和习惯一定的社会规范,学会规范约束和调整自已的行为,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团队精神。

(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体育课程是一种技能性的课程,它的许多内容是不能够或不完全能够通过语言或其他符号系统传授学习的。体育知识是一种操作性和技能性知识,学生的学习包括技能性知识和谁知性知识的学习,是通过运动实践来实现的。

体育课程学习中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提高运动欣赏能力;

2.关于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

3.运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

4.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生存能力;

5.正确的体育与健康观念与科学锻炼的方法。

三、课程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课程的目标就是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这就决定了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中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

体育课程构建了五大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并安照健康的要求,选取了与体育密切相关的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和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力求把健康的要求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学生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学生情感体验。从课程设计到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有利于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做为出发点,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同时也应注意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让每一个学生都从学习中受益,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学生的权利,同时也是贯穿体育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

人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状况与先天遗传有着极大的关系,每个人的运动需求和表现也各不相同。体育课程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以此确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组织方法和教学方法,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从中受益,以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四、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一)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划分学习领域

体育课程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课程的目标,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和体育的特点出发,吸收我国体育课程建设的经验教训,将体育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各领域目标特点构建体育活动内容体系。

(二)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学习水平

儿童少年的身体发育与心理和智力发育相比,表现出更大、时间更长的个体差异性,更不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体育课程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体育学习特点,将小学划分成三级水平,并在各学习领域设置相应的水平目标。水平一相当于小学1~2年级、水平二相当于小学3~4年级、水平三相当于小学5~6年级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

(三)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

体育课程标准中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学习领域,要求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中、技能的同时,强调学生应在运动实践中体验心理感受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使这方面的学习目标由隐性变为显性、由原则性变为可观测性的行为表征。这既便于学生学习时自我认识和体验,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与评价,从而判断教学活动的成效,有效地保证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

(四)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

对课程实行分级管理,加大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建设中的自主性,是我国课程建设和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按照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体育课程标准规定了各学习领域、各水平的学习目标,同时确定了依据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各地、各校和教师在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时,可以依据课程的学习目标,从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选用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五)根据课程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

教育的成效要通过适当的评价才能体现出来,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课程评价集中体现着课程的基本理念与价值取向,影响、决定着课程发展的方向。体育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体能、知识与技能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课程标准并没有对如何评价作出统一的规定,只是要求教师根据体育课程标准确定的范围和原则去探索。

五、课程目标

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学生将:

(一)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二)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三)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四)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六、学习领域目标

(一)运动参与目标

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二)运动技能目标

1.获得运动基础知识;

2.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

3.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4.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三)身体健康目标

1.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2.发展体能;

3.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4.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四)心理健康目标

1.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2.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

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五)社会适应目标

1.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2.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小学体育课程的内容标准

一、运动参与领域

领域目标

水平

水平目标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水平一

对体育课表现出学习兴趣

乐于参加各种游戏活动,认真上好体育课

水平二

乐于学习和展示简单的运动动作

向同伴展示学会的简单运动动作向家人展示学会的运动动作

水平三

主动参与运动动作的学习

主动观察和评价同伴的运动动作示范所学的运动动作

二、运动技能领域

领域目标

水平

水平目标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获得运动基础知识

水平二

说出所做简单运动动作的术语

说出所做身体各部位简单动作的术语,如转头、侧平举、体侧屈、踢腿等说出所做简单的全身动作的术语,如蹲起、踏步、滚动、跳跃等

水平三

知道所练习运动项目的术语

知道球类运动技术术语,如投篮等;

知道体操动作术语,如前滚翻等;

知道武术动作术语,如马步冲拳等;

知道舞蹈或韵律活动动作术语,如舞蹈中的跑跳步等;

知道田径动作术语,如起跑等;

知道地域性运动项目中的技术或动作术语,如滑冰运动中的蹬冰等。

观看体育比赛

观看现场体育比赛和表演;

观看电视中体育比赛和表演。

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

水平一

初步掌握简单的技术动作

在球类游戏中做出单个动作,如拍球、投篮、运球等;

做出基本体操的动作;

做出单一的体操动作,如滚翻、劈叉等;

模仿简单的舞蹈或韵律活动动作;

做出地域性运动项目中的简单动作,如水中行走、水中飘浮、冰上行走等。

水平二

会做简单的组合动作

做出多项球类运动中的简单组合动作;

做出体操的简单组合动作;

做出武术的简单组合动作;

做出舞蹈或韵律活动中的简单组合动作;

做出地域性运动项目中的简单组合动作。

水平三

初步掌握运动基本技术

初步掌握多项球类运动中的多种技术;

掌握一两套徒手体操或轻器械体操;

初步掌握一套简单的武术套路;

初步掌握一套舞蹈或韵律活动动作;

初步掌握一套舞蹈或韵律活动动作;

初步掌握两三项田径运动技能;

初步掌握两三项田径运动技能。

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水平二

知道如何在运动中避免危险

知道不按规则运动和游戏会导致身体受到伤害;

知道在安全的环境中运动和游戏;

知道水、冰等潜在的危险因素及避免危险。

水平三

说出不同环境中可能面临的危险和避免方法

了解安全的运动方法,如穿着合适的服装运动、跳跃时用正确的姿势着地、摔倒时的自我保护方法等;

正确应对运动中出现的粗暴行为和危险。

三、身体健康领域

领域目标

水平

水平目标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水平一

注意正确的身体姿势

指出坐、立、行时正确和不正确身体姿势的区别;

说出处于正确和不正确身体姿势时的感受;

努力改正不正确的身体姿势。

水平二

基本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初步具有正确的身体姿势;

在徒手操、队列等练习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水平三

能够用正确的身体姿势进行学习、运动和生活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在体操、舞蹈或韵律活动等项目的学习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在他人的指导下运用适当的体育活动改善身体姿势。

发展体能

水平一

发展柔韧、反应、灵敏和协调能力

学习实际生活中的移动动作,如走、跑、跳、攀爬等动作;

随同集体完成各种必要的操练,如队列练习、广播操等;

在游戏或基本运动中进行多种移动、躲闪、急停、跳跃的练习;

在投掷或球类游戏中进行各种挥动、抛掷、转体的练习。

水平二

发展灵敏、协调和平衡能力

通过多种游戏发展位移速度和动作的灵敏性;

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如各种跳跃游戏和跳绳等)发展跳跃能力;

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发展平衡和协调能力。

水平三

发展速度和平衡能力

利用器械做跨越、钻过和绕过一定障碍的练习;

从事各种迎面穿梭接力跑的练习;

练习各种平衡动作;

进行各种有节奏的练习。

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水平一

知道身体各主要部位的名称和自己身体的变化

知道身体各主要部位的名称;

辨别左右、前后、上下的方位;

定期测量和记录自己的身高、体重的变化。

水平二

描述身体特征

说出身体各主要部位的功能;

描述自己的身体特征;

比较自己的与同伴的身体特征。

水平三

了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

知道青春期男女生身体特征的变化,正确对待第二性征的出现;

关注青春期的健康,如女生注意乳房卫生和经期卫生,男生正确对待手淫和遗精等;

初步认识青春期男女体能方面发生的变化;

了解经期科学锻炼的知识。

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水平三

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知道营养不足或营养过剩对健康的影响;

知道主要食物(如蔬菜、瓜果等)的营养价值。

了解从事体育活动时的营养卫生常识

知道进行体育活动时必须注意的营养卫生;

知道参加体育活动应该补充适当的营养素。

四、心理健康领域

领域目标

水平

水平目标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水平二

体验体育活动中的心理感受

体育参加不同项目运动时的心理感受,如紧张、兴奋等;

体验体育活动中身体疲劳时的心理感受。

水平三

体育身体健康状况变化时的心理感受

体验身体健康变化时小注意力、记忆力的不同表现;

体验身体健康变化时情绪的不同表现;

体育身体健康变化时意志的不同表现。

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

水平二

在体育活动中具有展示自我的愿望和行为

在体育活动中努力展示自我;

对体育活动表现出较高的热情。

水平三

正确对待生长发育和运动能力弱可能带来的心理问题

对生长发育的变化(如月经等)采取坦然的态度;

消除因身体形态问题(如太胖、太瘦等)可能产生的自卑感;

通过积极的体育活动消除因运动能力较弱产生的烦恼。

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水平一

说出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

体验并简单描述进步或成功时的心情;

体验并简单描述退步或失败时的心情。

水平二

观察并说出同伴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

观察并说出同伴进步或成功时的情绪表现;

观察并说出同伴退步或失败时的情绪表现。

水平三

知道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节情绪

了解不良情绪对体育活动的影响;

了解体育活动对减缓学习压力、消除不良情绪的作用;

了解体育活动对产生良好情绪的作用。

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水平一

在体育活动中适应陌生的环境

在陌生的场地进行体育活动和游戏;

与陌生的同伴一起参加体育活动和游戏。

水平二

在一定的困难条件下进行体育活动

参加较剧烈的游戏或运动时,在身体有轻微难受感觉的情况下坚持完成运动任务;

不害怕与比自己“强大“的同伴一起游戏和运动。

水平三

敢于进行难度较大的体育活动

了解勇敢与蛮干的区别;

在教师指导下敢于做未曾完成的动作;

在教师指导下敢于做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如支撑跳跃等。

五、社会适应领域

领域目标

水平

水平目标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水平一

体验集体活动和个人活动的区别

比较并尝试说出与他人一起活动和独自活动的区别;

按顺序轮流使用同一运动场地或设备。

在体育活动中尊重他人

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不妨碍他人参加游戏或运动。

水平二

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合作行为

体验并说出个人在参加团队游戏时的感受;

知道在集体性体育活动中如何与他人合作;

与他人合作完成体育活动任务。

水平三

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对弱者的尊重与关爱

在体育活动中尊重与关爱运动能力弱的同伴;

在体育活动中尊重与关爱身心障碍者。

表现出与社区活动的联系

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如校外体育俱乐部、培训班等;

说出或写出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情况。

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水平三

了解体育与健康资源

从报刊中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

从电视节目中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

上一篇:2024年计免工作计划下一篇:合唱开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