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通用11篇)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1

丁爱军

自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全国实施以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同时,努力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践行新课标的理念,大力改革课堂教学,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在进步的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由于教师之间存在素质差异,有些教师没能真正领会新课程标准,盲目追求形式主义,导致课堂教学华而不实,收效甚微。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病”得不轻,主要有以下几种症状。

一、教学内容重人文性,轻工具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过度关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上课时强调语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课堂上缺乏思维的碰撞、情感的熏陶,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发挥。新课程实施以后,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的重要,这是可喜的现象。

然而,有些教师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曲解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高举“人文”教育的大旗,把语文课上成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政治课”,淡化了语文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课堂上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看不到对文本字斟句酌,欣赏不到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悟。这种“重人文性、轻工具性”的语文教学,失去了语文学科最本质的功能,导致学生读起课文断断续续,写起文章空洞无物,说起话来吞吞吐吐,何谈语文素养的提升,更谈不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了。

二、教学方式重活动,轻训练

活动化的教学方式能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但有些语文教师不是从根本上去转变教学观念,而是过分放大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过度在活动的多样性和新奇性上下工夫。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热闹的活动,滥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议一议,这样似乎是丰富了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但课文却被放到了一边,大量的活动挤占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挤去了对学生字词句篇的训练,挤去了学生对课文谋篇布局的揣摩,语文课程的语文味丧失殆尽,这样的语文课还能算是语文课吗?

如在教学《欧也妮·葛朗台》时,有一位教师想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葛朗台语言的特点和神态的变化,但事先并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阅读,学生还没能体会葛朗台语言的特点,也没有进行必要的准备,就匆匆上台表演,结果导致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使得表演无法进行下去。这样的表演效果可想而知。

其实,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生动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更需要的是让学生动静结合,静心思考,潜心会文,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文训练,使之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语言,提升语文素养。

三、学习方式重形式,轻效果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设”中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因具有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引发学习动机、激活学生思维的优点,已经逐渐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于是有些教师就错误地以为合作学习使用得越多越好,课堂上合作学习到处可见。只要教师一提出问题,就让学生开始分组合作学习。学生的讨论声、争吵声此起彼伏,课堂气氛热闹非凡。

可是嘈杂的背后,学生究竟有多少收获呢?其一,这样的分组学习缺少合理、明确的分工,没有建立小组合作机制,真正参与其中的只有少数优秀的学生,而其他学生则作壁上观,要么一言不发,要么闲话家常;其二,教师在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前,没有事先布置学生进行充足的准备,如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对问题的独立思考等,因此学生的讨论浮于表面,不够深刻,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其三,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没有发挥好主导作用,袖手旁观,放任自流,缺少过程性的指导,学生的讨论往往脱离了文本的中心和重点;最后,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合作学习,过于简单、缺乏思考性的问题只能是浪费时间。

如在教授《宽容序言》一课时,一位教师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一是了解课文大意,概括主要内容;二是从文中找出描写人物的有关语句,感受其形象特点,理解深层的含义。由于第一个问题比较浅显,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独立解决,根本不需要讨论,让学生合作学习反而是浪费了宝贵的时间。第二个问题学生大多能参与讨论,但在大组交流时只有一个小组的代表汇报,没有一个学生提出异议,可见参与讨论的学生并不多,讨论的质量也不高,这样的合作学习不要也罢。

其实,真正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所以,讨论前必须让学生明确本小组的“共同任务”,以及自己担任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只有这样,小组内的成员才能人人参与讨论,真正体现合作学习的内涵。否则,合作学习只能是流于形式。

总之,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广大语文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正确解读和践行新课程标准,把准语文教学的“脉”,对症下药,才能使语文教学健健康康地走进新课程。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2

新课改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认知改变,教师要实现身份转型,由过去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服务者,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奠定基础。

1.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适宜的教学情境,依然能够激发其探索学习的热情。教师的生动讲解、故事引导、现实案例展示、问题悬念设置,或者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动画、文字案例等材料,都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如果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就为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做了铺垫。

2.凸显学习的主体意识

由于在学习基础、学习悟性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学生个体之间会呈现较大的学力落差。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针对不同群体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为不同学生群体设计教学方案,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精神体现。教师要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这样不仅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为个性化施教创造条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够主动学习,其学习效果当然是显著的。

例如,在学习《文本信息的加工和表达》时,教师在课堂导入中就让学生讨论“什么是信息”这个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纷纷表达观点。有学生说,校园里有铃声,铃声响起,我们知道上课下课做操,这铃声就是信息;有学生说,我们看电视、看报纸,这电视和报纸就是传递信息的媒介,电视和报纸给我们带来众多文字、数字、图像、声音等信息;也有学生说,老师今天给我们讲数学,给我们传递很多概念定义等信息。最后由教师做总结: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境、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从学生的讨论中不难看出,教师为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意识,设计了一道开放性讨论题,学生踊跃发言,对什么是信息进行积极探索,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参与性。如果教师不让学生主动探讨,自行抛出信息概念定义,学生不仅记不牢,也不能形成学习动力。转变教学观念,需要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样才能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精神。

优化教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教法比较固化,教师演示学生演练,如此循环反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新课改要求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要对教法进行优化,为学生提升学习成绩做好引导和服务。

1.任务驱动法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布置的具体任务目标,让学生通过个体的、集体的实践操作行动,去完成任务“产品”。这种教学法的最大特点就是任务驱动,学生为任务去阅读、分析、探究、操作、实践、归结,形成完整的学习操作程序。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给予学生必要的提示和引导,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形成实际操作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体现的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实施这种教学法,不仅要求教师要正确传导学习认知,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2.游戏教学法

高中信息技术课专业性很强,一些抽象复杂的信息概念、定义,教师难以讲解清晰,学生也不能顺利掌握,这样不但达不到教学目的,甚至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教师能将这些难懂的信息概念、操作原理进行转化,如尝试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自然会乐于接受。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课堂教学自然会良性发展。

例如,在学习《文件的下载》相关内容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流行歌曲,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么好听的歌曲如何下载到电脑里呢?学生中有很多人都举起了手,也有一部分学生真的是不会。于是教师可布置任务:现在就来完成一个小任务,将电脑联网,将自己喜欢的歌曲下载到电脑里。学习小组集体操作,要求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学会下载歌曲。任务完成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操作过程。学生甲说:“我是在百度上搜到这首歌曲,然后下载到电脑里。”学生乙说:“我是先下载音乐盒,然后在音乐盒里找这首歌曲,最后下载到电脑里。”学生丙说:“我是利用网际快车下载的。”三位学生的下载途径不一样,但都完成了任务。教师应及时对他们的表现给出积极评价,并进一步明确下载的基本程序。

注重操作,历练学生实践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升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应合理地安排学生的上机时间,适量设计上机作业。

1.合理安排上机时间

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生的上机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操作积累时间,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信息技术,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有重要现实意义。教师讲解完相关理论之后,要及时安排学生上机操作训练,确保学生的上机时间不低于总课时的90%,用实践操作促进信息理论的学习探索。

2.适量设计上机作业

学生喜欢上机操作,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安排适量的上机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相关作业任务,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更高。教师在设计上机作业时,要注意对学生学情进行深入调研,由于学生学习基础存在个体差异,如果教师布置一样的上机作业,可能会让一部分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为提升学生上机操作的积极性,教师要为不同群体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上机作业,这样才能让全体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例如,在学习《文本的结构化和形象化》时,教师设计了一个操作实践题目,如亚洲篮球锦标赛进入八强的球队上半区有中国队、伊朗队、韩国队、印度队,下半区有卡塔尔队、日本队、菲律宾队、黎巴嫩队。分别用文字表达、结构图表达、图形表达、表格表达等方式对其进行对阵排列。每位学生自主选择两种方式进行操作。任务下达后,学生积极进行操作,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跟进解决。成果展示时,学生大都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很多学生制作的对阵图非常专业,教师给出的评价也极高。教师让学生上机操作,并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对提升作业针对性有重要帮助。学生通过对操作任务进行分析比对,获得重要的操作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地理 教学反思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是教师改善教学方法经历的内心经验的总结。一个教师要想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反思是他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并且教师反思是伴随教师职业生涯始终的一件事。本文主要分析新课标要求下高中地理教学反思,探求更好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希望对高中地理教学有所借鉴。

1.反思角色是否发生转变

新课标下的课堂不同于传统教学课堂,学生和教师的角色要有所改变。传统地理应试教育偏重于地理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自身发展。新课标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学生才是教学的关键所在,注重学生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新课标要求下,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教育不再以考试为目的,而是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而开展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自己在课堂上的地位,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充分考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要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由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反思是否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高中地理教学并不是以灌输地理知识为目的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地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现在一些学生只是将自己置身于书海中,掌握大量知识,却没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要杜绝这种状况,让学生真正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学生对地理的实践离不开探索,只有进行探索,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地理知识。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在教师讲解特殊地容地貌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当地有哪些神奇的地理环境和地理面貌,并告诉学生这些特殊地貌的神奇之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有前去探索的欲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让他们深入了解地理知识并实际运用这些知识。

3.反思是否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伟大教育学家孔子曾提出过“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积极地和每一位学生沟通,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每一位学生的缺点进行完善。例如,有些学生较为胆小自卑,在课堂上不敢发言或者很少主动发言,教师要和这些学生深入交流,鼓励这些学生增强自信心,在课堂上尽可能给这些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地理教学还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一些地方地理环境比较特殊,学生很容易见到一些特殊的地容地貌,对于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很有帮助,但是在一些地区,几乎没有那些特殊的地容地貌,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观看一些影片或者影视资料,让学生深入理解那些难以见到的地理知识。

4.反思是否转变教学方式和方法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传统教学方式和方法必须进行改变,让学生做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没必要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传授,可以为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标对学生发展的要求之一。传统课堂上,学生根本没有进行自主学习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已经丧失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学习小组,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通过让学生探讨问题,提高学生交流和沟通能力。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师必须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例如,多媒体、投影仪等设备。对于地理知识单纯的讲解是抽象的,让学生看到那些自然现象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反思是否真正关心学生

在学校教师是学生的依靠,教师要反思自己是否是真的关心学生。传统概念中,教师和学生似乎是两个对立面,教师会逼迫学生学习等,学生尽可能避免和老师接触。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这种状况必须改变,教师要和学生相互信赖,共同成长。教师只有做到真正关心学生才可以取得学生的信任,只有这样,教师才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在了解学生想法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自身的问题。

6.结语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要明确地理教学的独特之处,深入了解高中地理教学的特殊点,通过不断反思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在教学道路上不断完善自我,争取做更好的自己,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郭中秋.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地理教学[J].学周刊,2014,02:206.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篇4

南涧县民族中学 何剑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为了适应新教材的教法,对新课标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且根据一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从教材改变、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学方法的改变、学生学法的改变、教辅资料的选择、研究性学习等方面比较了新课标与原教材的差别,并作出了相应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新课标 课程结构 学习领域 科目 模块 必修模块 选修模块

三维目标

科学素养

教学理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能力为主要特征的高中新课实验在我们省开展已两年多了。新课标的实施是为了把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新型的素质教育,教师由原来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教学,学生由原来的死读书、读死书转变为通过积极的自主探究活动主动的获取知识并藉此提高技能培养情感。在新课程背景下,无论是教材、教学观念、教师的教法还是学生的学法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一、课程性质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当今,它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 价值观。

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及教学目标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四条基本理念和三维目标。四条基本理念的内容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提高科学素养”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所谓“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对象为全体公民,而非科学家;二是指实际需求,有针对性;三是生物科学素养不仅包括生物学知识,还包括探究的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

“面向全体学生”是体现教育公平的核心。“面向全体学生”的含义是: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和提高。在实践中的具体要求是,按课程标准完成必修三个模块和所选的选修模块的学习。对教师的要求是,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进一步提高,让弱势的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在科学素养上都有较大的进步。

“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也是全球范围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探究式学习是生物学教学中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在探究式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主动学习者才是成功的学习者。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既是在现实生活中学习生物学知识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也是提高教学实效的有效策略。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尽可能与学生的生活和经历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体会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并认识到生物科学的价值,同时也能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教学目标除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之外还增加了“情感态度价值观”。长期以来,一些生物学教师认为生物教学仅是教授书本中的知识,将生物课程的重点放在生物学理论上,强调中学生物课程在学科体系上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学中也局限于对生物学事实和概念的记忆。学生几乎不能将他们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难以去面对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而生物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都密切相关。

三、教材的变化

(一)教材结构上的变化

为了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教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体系上,新教材改变了以往的普通生物学体系,由五个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模块组成,其中必修模块三个,选修模块两个。选修模块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生物基础知识普及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深入的特点,很多知识的拓展留给选修模块来完成。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 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

在必修模块中,很多知识的顺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例如《遗传与进化》中改变了原来的先讲解遗传物质,再讲解遗传规律,改为先讲解遗传规律,再讲解遗传物质,这样的改变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先从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遗传规律入手,促使学生主动探究遗传的本质,认识遗传物 质。

(二)教材内容上的变化

在内容上,新教材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为了凸显各模块在知识教育方面的价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每个模块的知识内容都围绕一定的主线展开;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知识内容的呈现顺序,使之形成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例如,《分子与细胞》模块教材内容围绕“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这一主线展开,从生命系统的层次、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发展变化这四个方面进行了阐释;《遗传与进化》模块则是以人类对基因的本质、功能及其现代应用的研究历程为主线展开的,整个模块就是追溯着以下七个问题:人类是怎样认识到基因的存在的?基因在哪里?基因是什么?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是怎样变化的?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稳态与环境》又是以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系统的稳态(或稳定性)的维持为主线展开,介绍了个体水平的稳态和群体水平的稳态,突出生命系统稳态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强化人体稳态的调控和健康,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干扰和保护。不仅如此,每一模块在能力培养的目标方面也各有侧重。《分子与细胞》侧重于观察与实验法,《遗传与进化》侧重于假说—演绎推理法,《稳态与环境》侧重于系统分析和数学模型的方法。

四、教学理念的变化

面对生物知识模块的重新划分,刚接触新课程的我们,往往不能正视新的知识体系,总想增加一些教材拓展内容,造成了授课课时紧张, 授课节奏加快。致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接受和消化新的知识,从而不能理解和掌 握相关的知识,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

鉴于以上的情况,我们的教学实践也应该作出较大的调整。在每个模块的教学中,确立好本模块的地位,通过潜心钻研课标、教参、教材,明确教学内容改革意图,充分利用教材、用足课本信息,尽量做到“到位而不越位”。在处理和使用教材时要做到增减取舍适宜,恰当运用讨论题、拓展题、把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而教学目标的确定则应该因校、因人制宜。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做到既生动又严谨。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把核心概念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知识目标中要求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这些要求无疑传递了这样一个重要信息:新课程绝不是轻视知识,也不是要降低对知识教育的要求,而是要求重视“核心概念”的教学。比如说应用科学史进行概念教学,如光合作用、酶的作用和本质、遗传定律等;通过探究实验进行概念学习,如DNA复制方式、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等;通过比喻或模型进行概念学习,如真核细胞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血糖调节模型、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等;建构概念图、多媒体课件辅助概念教学等等方式。

五、学生学情分析

与原教材相比,新课标增加了部分内容,也就要求生物课从原来的高二开设改为高一开始开设,因此,要求教师备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与调查。

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 知识技能 基础和学习动机,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习惯和一般特点,如感知特点,思维和认知风格,表象和记忆特点等。还要了解学生的态度特点,情感特点以及情感发展水平,情感需求,性格心理特点等非认知特点。

经过初中新课程洗礼的高一年新生,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自我表现欲望高。然而,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知识要求层次较低,很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对有些学科知识只是似曾相识,但表达不清或不到位,特别是一些生物俗语,生物方程式模糊不清,一知半解。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继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弘扬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他们相互交流以及师生交流的热情,在教学设计上要重视生物观念和价值的教育,学习方式的引导;重视生物核心知识、技能、生物方法的教育;加强问题意识,分析探究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如在设计选修本第三册中的“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时,本节课的第一部分内容是动物细胞融合,在必修1细胞膜的流动性时曾例举过人鼠细胞融合,学生容易理解。这种教法就是在分析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既能顺利地引入新课,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六、教学设计的变化

教无定法,但教不可无法。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同时还要结校本条件进行教学。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对教材进行教学。这样在引领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在一定的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提高学科基本素养,为今后进一步进行学科知识探究打好基础。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习惯和一般特点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到,学 生虽然有获取知识的热情,但是不能自觉地巩固知识,在学习中还缺乏主动记录一些自身或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的相关知识,导致学过的知识遗忘率高。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做好相关的记录,培养学生对活动内容的取舍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设计一些讨论的问题或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相关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打好基础。

七、教辅材料的选择

教辅材料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辅助教师借助教材进行教学的, 其中运用较多的是课后习题册。然而,现在很多教辅习题却只是旧教材的辅助书换了个封面就上市出售,如果学生用了这样的书就会在旧的知识体系里摸爬打滚。而学生在遇到现阶段没学过的内容就会拿来请教老师。如果有比较多的学生拿同样的问题来请教老师, 刚从应试教学模式走出来的老师看到较多的学生在钻研一些跟高考要求有关的知识,有可能就会不自觉地用一定的时间来讲授,由于讲授的内容缺乏前后知识联系,授课时间短,教师讲不清透彻,学生也不能很好的领悟。居于此可以说,选错教辅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课程实践的进程。因此,教师在选用教辅材料时应认真地对照新课标和本校所选用的教材进行选择, 最好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自行编制。

八、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

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这也是新课标体现的一大特征,它要求教师要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及时地提炼些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让有兴趣的同学带着课题到课外进行自主探究,再带着探索成果到课堂展示给同学。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发展多元、主动和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团体协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使之 成为掌握生存常识和技能,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善于探索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例如,我们在高一下学期开设的研究性课题是《探究甜白酒的制作及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在高二下学期开设的研究性课题是《探究不同容器对酸奶酿制的影响》,这些课题一方面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另一方面,这些课题的趣味性较强,能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再如,在设计必修本第三册中的“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在课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在课堂上将有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讨论。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爱好和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怎样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高中生物课,是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应该重点探讨的问题,新课程的改革,是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结构,来之不易,其实施,任重而道远。新陈代谢,推陈出新,未有穷期。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模块一《分子与细胞》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模块二《遗传与进化》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模块三《稳态与环境》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

5、《高中生物新课标的课程结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朱正威

6、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必修)第一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编著

7、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必修)第二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编著

8、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选修)全一册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5

阜宁第一高级中学王葆姝

教师的反思能力是反思性教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反思能力的外在表现和反思性教学得以实施的根本保证。所谓语文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指语文教师为了保证自己反思性教学的成功,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迅速地认知教学情境中各因素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并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监控、调节、改进,进而选择最适宜的教学策略,对教学活动做出最佳调节和修正的能力。

成为一个研究型、学者型教师应成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目标。教师除应具备专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有较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并能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自己在教学中作出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反思,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使教师的教学和反思有机地结合,让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行动。

笔者做为一个新教师深感教学反思的不易与有益。在不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对教学有了些许反思,如: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

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二、原因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

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

三、具体策略

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学生更为重要。高中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有作文、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在开始进入诗歌鉴赏复习阶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学:了解诗歌的常识——鉴赏诗歌的形象——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训练答题步骤——品味诗歌语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关于谈诗歌鉴赏技巧的小论文。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觉得“诗歌鉴赏也就这么回事情嘛,没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有一个普遍现象值得重视——他们的阅读量有限,他们的鉴赏水平太低,必须强调他们多做练习。否则,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准确鉴赏诗歌,这才是真正的难点。但无论怎样,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一点,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篇6

姓名齐夏萍

学科高中化学

单位辉县市第二高级中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辉县市第二高级中学齐夏萍***

【摘要】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校是新课改的样本校,在校领导的带领下,新课程改革已初见成效,作为一线的青年教师,对我的触动非常大,新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注入了新的生机,基于这一理念,在本文中,我从教学观念、教学主体、教学模式以及课堂教学四个方面浅谈一下自己对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的认识,以及对几种常见教学反思的方法的体会。

【关键词】 教学反思;化学教学;观念;方法;过程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回顾,运用教学标准要求不断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对于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如:学生中普通存在的一种心理障碍叫“习得无助”,是指人在长期的持续紧张或失败后,对自我丧失了信心,即便是解决困难的方法就在面前,或问题非常简单,也不能通过自己来解决问题,事实上已经有些麻木和机械了,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高一化学,由于在体系上和学习方法上与初中化学有较大的差别,一开始高一新生普遍感到化学特别难,如果教师不加以及时的引导,经过一段时间困难学习后,许多学生都感到学习化学的希望没有了,放弃了,这样,化学中再简单的题目,他们也感到特别的难,难怪有的老师抱怨:“我讲的已经很简单了,但学生还是不懂”这怪不得学生,是老师没有及时去反思学生的心理障碍。

三、对教学模式的反思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有理论依据,都有专家论证,可以说各有千秋,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反过来,无论选用何种模式,都是缚住了自己的手脚,教学内容的不同,学情、校情的不同,怎能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解决,人常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有深刻的含义,它告诉我们不要被传统的刻板的模式所束缚,在抓住核心内容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就象木偶剧的演员那样,手中的成就这样几根,但通过他们可以做出成千上万种的造型。在例题讲解的过程中,我可以毫无准备地与学生同步思维,共同审题,共同试探解题,共同得出正确答案,要知道如果教师

有准备,学生无准备,而教师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比学生强的基础上,怎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之,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无固定的模式,我们可以有多种的尝试,在一定的大框架下,我们应追求教学的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把教学的多样性、稳定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有机的结合和统一。

四、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教师要引导和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帮助学生从原有知识模型的基础上,反思新知识→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模型。通过教师提问,分段检测测试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相信学生,舍得放手,舍得留给学生时间,避免教师滔滔不绝的讲。但要讲究效率,把重点放在关键地方,及时调控,防止学生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让教学处于最优状态。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择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我认为可以试做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后记反思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能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

事例的思考记忆,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2.交流后反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3.典型案例的反思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在《乙醇的性质和应用》课堂教学中,我一开始让学生做了“钠与水反应”实验,然后又做了“钠与乙醇反应”实验,通过实验现象的对比,学生很快就能总结乙醇结构中的羟基没有水中的活泼。接下来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掌握了乙醇在铜催化下生成乙醛的反应。再通过投影进行问题讨论:为了节约原料乙醇,我们仅利用铜丝和酒精灯,如何完成该实验?回想一下酒精灯火焰的结构分为那几部分?我们通常用哪部分加热?为什么?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和创新能力,最后以学案上的习题巩固和拓展。

综上所述,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教学反思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科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一种途径。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7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应该改革单一的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的评价体系。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 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 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的不断进步。”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批判性地继承了传统物理教材的优点, 又增加了赋有时代性的内容, 更多地关注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

一、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这个名词最早出现于1910年杜威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 他认为, 反思是以对问题情境的困惑为出发点的, 通过分析假设推理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在当代, 衡量一名教师优秀与否的标准之一, 便是看该名教师对于教学问题是否能进行深刻有效地反思。基于杜威对反思的定义, 我们将教学反思定义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活动, 是教师对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地分析总结认证过程。

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教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它是由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 (Posner) 提出的。根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教师要逐渐完成角色的转换:纯粹的知识传授者转向教育的反思者。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 更需要教师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一个称职的高中物理教师绝不能止步于原有的僵化的知识框架, 而不吸收新的研究成果或者不对教学进行自我反思, 仅仅满足于将课本上的基本死知识传授给学生, 然后让学生在课后死记, 而不是引导他们去思考问题。试问, 这样的教学方式如何让学生改变以往不好的学习习惯而去积极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问题呢?

新课改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对于教师自身快速成长和发展, 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深入研究物理教学, 符合当前研究性学习的时代特征, 另一方面也可以将自己所学所研究的教学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

三、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一) 对专业知识的反思

作为教学行为的理论支撑点, 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由四个因素整合而成: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而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 高中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对自己或者他人的教学实践或者活动进行反思, 并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 充分发挥教师自身在教与学互动活动中的作用, 持续地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究和学习, 并且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合作学习的好习惯, 提高他们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其次, 不断地丰富教师自身的物理专业知识储备, 关注该领域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 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二) 对教学基本策略的反思

1. 创设人性化、个性化的教学课堂环境。

学生的学习好坏与课堂环境的质量直接相关, 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可以激发学生最佳的学习状态, 而压抑紧张的课堂环境则会让学生心理负担过重, 无法全神贯注地搞好学习。新课改的实施让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教学方式也变得十分新颖。学生可以选择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学习方式,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兴趣, 并培养他们发散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不难发现, 每个学生所表现出的智力潜能大不相同, 因此, 多元化的课堂学习环境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激发出他们的智力潜能, 更加兼顾个体差异性。

2. 实行模块教学, 让学生自主探究。

接受学习、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是交错在一起发挥作用的, 但是由于各自侧重点的不同, 多种多样的学习模式由此产生。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 存在着以某种学习方式为导向的情况, 因此, 探讨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尤为重要。因此模块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在有效地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不仅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来源, 还增加了他们的实践经验, 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应试的教育弊端。

3. 发展性评价的注重。

关注教学实践中的静态因素的同时, 发展性评价更加关注的是动态因素。考试和评价可以有机结合起来, 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对象等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方法, 而不是单纯地以考试的分数作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依据。在新课改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发展性评价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增加评价的主体, 不仅仅是老师, 学生本人、学生家长和同学等都可以参与到评价中, 这样通过多渠道的反馈信息可以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个性特征, 促进学生的发展;二是丰富评价的方式, 除去传统的试卷检测的方式之外, 还可以增加学习记录、学生自评与他评、现场考察等多种有效方式, 并且这些方式可以灵活地综合运用。这样才可以充分全面地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 对这些从多方面渠道收集来的信息进行筛选和分析, 从而得出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评价;三是注重过程和动态, 试卷测试仅仅是学生学习的检测手段之一, 善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小小的进步, 以及每次评价的转变, 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

4. 多组织物理课的听课。

作为教育研究的范式, 听课, 特别是同事之间的不含考核成分的听课, 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 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听课者记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 课后给予评课, 做好课后总结和反思, 可以是看其他老师教学过程中的感触或者是感悟, 并进行交流、分析, 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物理教学反思促进高中物理教师的成长, 更会促使物理教师蜕变为新时期研发式教师。

摘要:根据新教育课程改革颁布的对高中课程的课程标准, 本文就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的新要求, 就教学反思和高中物理教师如何在新教材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反思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刘汝明.“美国对人类历史的贡献”探究学习——兼论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J].历史教学, 2003, (8) .

[2]方修培.高中物理教学应凸现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3, (03) .

[3]蔡守龙.走向教育案例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7) .

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篇8

一、课前准备,做到有备而教

反思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较强的预见性。一是能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能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就必须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深入思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了解学生。学生是重要的教学人员之一,也是教学发展的基本对象。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

(二)教材分析。首先,要通览教材,鸟瞰全局;其次,精读教材,把握两点(重点和难点);再次,泛读教材,多涉猎。这样才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

(三)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和反馈策略等。

二、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要使学生掌握生物学习的基本功并在学习中不断实践和应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的重教不重学、重记不重做等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应学习洋思中学的“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会的不教,学生教学生”的方法。洋思中学一直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而且制定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短短的八个字,却体现了该校的教学理念。为此,我们学校也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六步教学法,而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探索性、应用性以及语言的幽默性,使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细胞有丝分裂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教学,把抽象的描述变为直观的观察,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提升了兴趣。讲某些知识时,注重讲它和我们人类的关系,它的实用价值和社会意义。这些做法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主观上产生学习的愿望,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三、要正视生物实验教学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新课标重视实验不仅体现在考纲有20个基础实验上,体现在课本有大量的科学史上,更体现在对科学探究能力的明确要求上。实验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又要增加学生对知识的鲜活认识,破除对知识产生过程的神秘感,不再觉得创造知识是高不可攀的。对实验教学我们要有一个整体的计划,不可为了实验而实验。

譬如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把它细分成不同的细节,融入到20个基础实验教学中,要在回顾科学史中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史的教学重点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哪些人在何时做了哪些事。实验不仅是学习的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和策略。以什么形式开展实验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考虑。学生动手能力强,可以多以探究的形式,基础差的可以先学习理论再实验验证,学校硬件环境差,可以多做演示实验。

四、正确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已走进课堂,这些手段使得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抽象与直观等能够方便地实现相互的转化,通过声音、图画、色彩、形状等多种刺激,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而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教学手段的合理使用还应注意把握使用的时机。

例如,对于一些生理过程的教学,如果我们一开始便出示动画进行讲解,对于学生的理解来说无疑是高效的,但学生同时也就失去了抽象思维的过程和机会。对于实验性的内容,如果我们开始就将其操作过程及结果进行清晰的展示,那么学生的实验就成了照方抓药,对实验结果的观察成了一种形式,这对实验的顺利完成无疑是十分有帮助的,但学生却失去了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尝试,在观察结果中进行真伪辨别的机会。相对于得到的,学生失去的是更重要的科学素养的训练。

五、精选精练习题,落实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改革虽然在我省已实施一年,但与新教材和新课程理念配套的资料并没有,资料大部分仍是旧教材的习题。不仅难度大,而且涉及到后面学生未学的知识,这就使我们教师面临新的挑战和任务,必须认真研究课后的“评价指南”,因为新教材的许多知识点是通过课后习题来展现的;同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精选资料中的习题,要突出主干知识和基本技能;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不要脱离开或超越课本内容去选择偏题、难题和怪题,避免学生钻牛角尖,误入歧途;另一点是选用习题的目的都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启迪思维,训练能力,同时要既能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因此选择的习题要具有一定难度梯度,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篇9

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全面,急功近利,课堂教学的形式化、功利化等方面原因,语文课堂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正在阻碍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向前推进。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使语文课堂教学步入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少走弯路,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有着现实意义。

反思 1、真正落实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一些教师对这一教学理念理解上不全面,把整堂课全部让学生自己活动。过去是“什么都管”,而现在是“什么都不管”。

那么,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能动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通过学生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在新课改的课堂中有的教师怕被说成“满堂灌”,不敢多讲了。有的语文教师在让学生读课文时常对学生说“用你自己的方式读”“你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表面上似乎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然而学生还远远没有达到对语言的欣赏水平,“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能够处理好文章的节奏、停顿、语气和情感吗?能够领悟语言之美、文章之美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是不对的,误解了“我的课堂我做主”,这种貌似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实际上使课堂教学“满堂灌”便成了“满堂问”“满堂转”“满堂放”,毫无实效可言,完全背离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

我们现在实行高效课堂,有些老师一味追求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为了课堂出彩,我常常看到教师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留给优秀的学生,如全班最善朗读的去朗读,最善表演的去表演,最善言谈的去展示„„实际上只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大放异彩,而其他学生只当看客,支撑整堂课框架的只是为数很少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沉默不语,课堂上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久而久之,他们就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使学习语文的兴趣递减。所以,我们要重视学情的实际,追求学习的实效。

教学是双向活动,教和学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缺少任何一方就没有对话、互动和交流,也就没有教学。因此,教学中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示范,需要教师栩栩如生、声情并茂的讲解、示范,将学生带人那种妙不可言的体验中,使他们愉悦地感受、快乐地畅想,从而获得知识,陶冶情操。“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它强调学生是主体,但并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对立。“主导”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让学生亦步亦趋,不能越雷池半步,而是起着提升教学品质、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向善、求真与致美的释放,从而获得真正自由、自主的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在于,中学生正处在认知、情感、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全面的,需要以教师的情感体验去感染、唤醒和引导学生的体验,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又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让合作学习形式化。

反思 2 过分依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在许多学校都给教室安装了多媒体,教师都用电脑备课、上课,PPT课件的应用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可视性效果,这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一大进步。但在日常的教学中,PPT课件制作过分花哨,画面堆砌,声色并茂,热闹非凡,大有越俎代庖之势;授课者心满意足,听课者大饱眼福,其效果如何?还值得商榷。

多媒体的确可以辅助教学,增强授课效果,可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并不是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就是优质课,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代替传统的教学工具就有课改新精神。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容易忽视传统教学方法。教师上课跟着课件走,不按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很容易助长教师的惰性,也影响师生之间的互动。再者课堂信息量大,容易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好,从而影响了听课的效果。有些学校多媒体进教室以后,老师一节课在黑板上一个字都不写,用多媒体代替了原来传统的板书,用画面展示代替了环节的设计、情境的设置。多媒体的运用不是为多媒体而多媒体,应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用。一节课中补充材料过多,学生能“消化”得了吗?放映速度过快,一张一张地闪过,学生能记住和理解吗?请记住,多媒体只能是“辅助”而已。

教师要克服多媒体万能论观点,多媒体技术不论其功能多么完备,究其实质,它只是开展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辅助手段,对于是否运用多媒体,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愉快地化解难点、重点等,都必须从实际出发,不是每节课都要利用多媒体教学。

反思 3、对学生的评价缺少了“批评”的音符 新课改倡导多鼓励学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许多老师认为“哪怕学生只有一点成绩,就要表扬;只要一小点进步,也要鼓励。”对学生一些很小的闪光点,也给予最隆重的奖励。如此,学生初时会对这样的表扬感到激动,得到激励。久而久之,他们对表扬的功利性产生依赖。没有鼓励,缺了表扬,学习不再是他们自愿的活动。这样一味地“奖励”,过分重视形式,反而缺乏激励性,甚至会误导学生,使他们自满、自大,听不进不同意见,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十分有害的。而且这种一味表扬已经偏离了新课改目标,失去了激励的意义。在新课改中,不少教师一提到“惩戒教育”就讳莫如深,唯恐被扣上“伤害学生自尊”的帽子。于是面对学生的错误不敢说,即使说了,也只是蜻蜓点水式地说一两句。要知道学校是学生犯错误的地方,成长与进步就是在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中进行的。教师要真诚地指出学生的错误和不足,鼓励他勇敢地改正。要认识到新课改并不是只倡导赏识教育,惩戒教育也是不可缺的。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篇10

经过近三年的新课程教学,特别是在高考后,认真比较发现有很大的差别。旧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单纯追求学生认知的发展,而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基本技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主动性,重视个性的发展。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细碎繁琐、面面俱到的“通史”体系,建构了“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为主轴”的专题史体系。按照《课程标准》,高中历史教材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必修模块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六个选修模块。精心选择典型的、具体的、有代表性的历史事实,构成一个学习模块,每个学习模块都以古今贯通、中外相联的若干专题构成。既重视每一个模块的相对独立性,构建便于学生学习的体系,各个模块又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了模块的组合化。构成了一个视野更广阔、内涵更丰富、联系更紧密的历史学科体系。在激发学生兴趣、拓宽视野方面独具匠心,为学生提供历史学习的多种选择。

新课程下教学是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关系。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客体,更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效、成败。我们的课堂常常被教师所主宰,导致学生失去亲身探究实践的机会,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一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部分学生学历史无兴趣,跟教师教学时的满堂灌、照本宣科,有密切的联系。为此,必须改变教学方式,并帮助学生建立新学习方式。如学到“百团大战”这个知识点,教师就可以借资料或让学生自己在网上查找有关的史料,提出“百团大战”当时应不应该打?进行课堂辩论。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势,进行课前或课中的启发,进行情境启发,渲染课堂气氛。使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栩栩如生,让学生如临其境,去感受历史、认识和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历史的兴趣。二要充分发挥的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自主活动,探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教师要大胆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学的过程留给学生。为此,教师要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探究性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探究性问题,然后自己通过网络等多途径去查找史料、阅读史料,并结合历史教材,让他们自己思考、质疑,论证。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讨论课,或写历史小论文。三要培养学生课后学习反思。学生的反思也是课后反思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自己学会了什么,有什么缺憾,如何使自己的学习变得丰富而又有个性。

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物理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9.064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什么是物理教学反思?物理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什么帮助?我们物理教师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笔者试做些初步探讨。

一、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深入研究物理教学

教育界曾提出这样一个理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反复教授、反复分析研究课堂效果的过程,也是教师关注自己教学行为,深入开展教学活动的行为。

(二)有助于新课程改革下的实践教学

教学智慧是一个教师在教学中展现知识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教授物理课,教师常常会教授定理,为学生安排大量的习题。而学生在一般情况下,理解能力相对比较差,不能很好地掌握要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实践可以寻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方法。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课程反思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一)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三)提高学生能力培养

年轻的物理教师在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虽然都能比较认真地投入工作,但是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对学生都是填鸭式教学。长此以往,教学质量会慢慢地变得不理想。因此,物理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教学理念的反思,在深层次上更新与转变教育观念,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以培养学生必备的物理素养。

(四)进行充分的教学设计十分必要

20世纪60年代,教学设计成为美国教育技术学领域中的一门正式学科。一堂课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设计,设计好每一个教学步骤,确定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根据内容准备教学资料,设计习题,多巩固学到的新知识。通过这些问题充分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进而提高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一)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我在设计《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课堂教学时,一开始就可以提出问题:能否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地?这时学生十分活跃,议论纷纷:有的会说,将物体上抛,初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体飞到外太空,就不再回来了;有的会说,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物体从越高的地方、抛出的初速度越大,落地的水平距离越长,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程度,物体就落不回地面了;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进行反驳:落地的跨度长了,可地表就不是一个水平面了;也有的同学说,由匀速圆周运动可知,当重力正好提供它作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物体绕地球在圆形轨道上运动就不回地面了。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二)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三)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陶昌宏.高中物理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雷鸣.在教学反思中促进教学智慧的生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上一篇:一节课的教学反思怎么写下一篇:打赌的作文8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