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教学法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目前国内许多艺术类院校在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上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课程讲授和虚拟项目设计的形式。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素养和设计能力往往与社会的需求相差较远。而“项目式教学法”是将所有涉及的知识点集合相关专业的设计课程和实践课程,归类整合,形成课程群,并加强专业设计及实践环节的联系,在实际项目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适应新时代设计实践需求的基本技术能力,并增强引导设计市场方向的理想与信念。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存在的弊端

环境设计专业的传统教学在实行过程中,存在教学重心多倾向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实践能力和设计思维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内容过多、难以展开实践

在以往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大一以通识课为主,大二以软件课程、基础理论课程为主,大三以实训课程为主,大四以毕业考察和毕业设计为主。在整个大四的课程安排当中,专业课程过多、实训课程过于集中的局面往往容易造成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停留于表面而来不及深入探索,甚至有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创作中都无法完整地完成一套方案设计。

(二)考核评价缺乏标准,实践项目形式化

现行环境设计课程仍然较多地沿袭传统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不明确,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缺乏应有的衔接性,教材内容较为老旧难以与时俱进,教学大纲课程安排存在同质化现象,方案实训课程只是基于概念性的方案设计,没有实际项目进行实践,校企合作课程课时过短且形式大于内容,实现不了行业需求与学校教育的同步发展。

(三)设计方案与实际需求缺乏有机联系

传统的环境设计教学中模拟案例是最常用的教学手法,问题则在于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习惯性地对教师形成了依赖性,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兴趣,思维模式容易固化。所设计出来的方案往往脱离实际而显得程式化,设计缺乏对生产、功能、工艺以及销售、服务等的全方位考虑,缺乏设计的执行与实施,这与设计的本质相背离,毕业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

二、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环境设计专业包括的内容很广泛,主要有室内装饰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建筑环境设计等,而其核心课程应该满足室内外环境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和技能,所以确定本专业核心课程并将项目式教学覆盖环境设计专业的所有主干课程,同时结合校地校企合作等一系列的专业课程,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改革。

(一)依托项目进行课程改革

在实训教学课程开展时,老师按照培养方案要求安排整个教学计划,以《家居空间设计及方案实训》课程为例,共分为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家居空间设计的专业理论知识结束后进行实训课程。首先教师需明确教学目的,分布好课程任务并掌握课程项目的总体情况。第二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与客户的前期沟通—现场量房—与施工方对接—施工材料(硬质、软装)的市场考察。第三阶段组织学生进行项目汇报,再根据老师以及客户意见进行设计方案的修改,完成效果图和施工图的绘制,为客户提供设计服务与管理,共同完成整个项目的设计任务,最后根据招标要求来确定家居空间设计方案。对于课程的考核评价,指导教师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和所要完成效果图投标文件的分类,客户和指导教师根据项目完成度进行评分。还有其他的实训课程,例如《商业与文化景观设计》《施工材料与工艺》《居住区景观设计》等课程,都是对整个项目的操作程序进行安排,使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实现与市场零距离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团队建设的改革

1. 社会服务团队实现现场体验式教学

社会服务团队是指服务地方,从实际出发,带领师生为地方性发展做项目设计。以校企合作教学为平台,社会服务团队为依托,以任务驱动式为教学方法,既符合当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需求,又能为地方经济发展进行专业服务。项目实践活动把课堂教学搬到项目现场教学,是环境设计专业服务地方建设的缩影,也是对大四学生就业前的一次对专业成绩的检阅。辅助地方做大做强村级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辅助解决困难群众就业创业与脱贫。

2. 工作室教学团队实现任务驱动教学

例如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环境设计系成立了7个工作室团队:软装产品开发工作室、景观设计团队、室内设计团队、言木设计工作室等,学生在大学期间选择工作室跟着团队导师进行项目设计,每个工作室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5人左右,学生成员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相互配合完成项目。每组成员对相关实际案例进行实地调研,团队教师进行设计思路的剖析,以此来培养学生与团队成员和业主沟通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实现以项目为向导,任务为驱动力,实现在工作室模式下边教学边实际操作完成每一项设计任务。学生的学习模式从被动变成主动,实践能力飞速增长。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养成团队协作意识,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3. 依托毕业设计项目进行改革

依托设计项目进行毕业设计改革,毕业设计选题改变以往的虚拟案例进行设计,都是以实题的形式进行,毕业设计完成后还能使设计方案能够被其单位采用并施工完成。对学生而言,可以切身体会社会实践经验;对教师而言,可以在教学中锻炼专业能力;对学校而言,有利于产学研一体化;对企业而言,缩短培训时间,直接上岗带来经济效益,并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环境设计专业结合毕业设计开展实践教学,真正达到用实践项目来成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三)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以往的环境设计理论考试中,多是采取撰写实践报告等传统的评价方式。而项目式教学中的理论课程评价,并不是单独对某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评测,而是结合项目节点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在专业基础课程完成后进行项目实训课程时,让学生成为每个课程环节的主导人,学生对课题进行分析完成总体需求,然后再进行项目的前期调查以及信息收集,每个环节过后学生上台对自己的课题进行创作汇报,老师再进行指导,从方案设计到整合交流再到设计成果展示以及最后的总结评价,学生都是自主创作并进行成果展示,而每个环节,也就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透过这一评价原则,可以真正观察到学生把知识点转变为能力点的一个渐进过程。

(四)深化校地合作,推进产教融合

近年来,为顺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建设在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想要在众多地方性院校中形成竞争力就必须在专业和课程设置要有鲜明的特色,那么环境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可以从地方经济建设实际出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根据当地院校的地方特色发展个性化的项目式教学,紧密对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学校扎根当地,就要服务当地,利用专业特色实现校地合作双赢。

例如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环境设计系的“社会服务团队”与政府联合进行双江乡农家庭院及周边人居环境提质改造设计项目,由指导老师带领学生采用5+2模式,带领学生分组进行双江乡农家庭院及周边人居环境提质改造设计的外业调查与实地测绘、规划设计调研及规划设计方案编制,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提交完整的《娄星区双江乡农家庭院及周边人居环境提质改造设计》方案文本和图件,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当地乡镇的人居环境特点,也要考虑植物的配置、规划等设计,有助于提高环境设计专业本科生对室内设计、室外生态环境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的感知能力和专业技能。通过校地合作,进一步密切园林景观和环境设计专业产学研联系以及与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为今后深入开展校地校企合作交流奠定了基础。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推进学校教育服务、企业设计任务、教师设计服务、学生学习任务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统一体。

项目式教学法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以年级为线索,以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两大递进式课程体系为依据,逐步跟进校企合作教学与考核。形成从面到点、从松散型到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从实现企业需求、学校教育、教师培育、学生培养的四方受益和协同发展,进而推进本科院校应用型设计人才的培养。

摘要:环境设计专业作为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除了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需具有实践性、创新性,但从目前艺术类院校的基础教学情况来看环境设计专业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项目式教学法”力求从课程改革,教学团队改革,考核方式改革,加强校企校地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探索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以培养新型的、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设计人才。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环境设计专业,探索,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娟,黄成.“艺工合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J].安徽建筑,2016(5):132-133+165.

[2] 杨烨.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24):97-98.

上一篇:消费伦理与人生观下一篇:浅谈信息时代高校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