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乘法竖式教学设计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认识乘法竖式教学设计(共11篇)

认识乘法竖式教学设计 篇1

内容书本第64-65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共几课时1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初步掌握乘法的竖式写法,知道乘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用竖式计算表内乘法。

2.探索乘法竖式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

点重点: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过程。难点:使学生明确积的个位应该和乘数对齐。口算:

16÷4 7×3 75+5 42-5 36÷6 7×4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每天中午我们班的小朋友都会在教室里阅读图书柜里的图书,你们看!(出示场景图)这里有2组同学在看书,每组4人,已经有多少人在看书?

2、提问:你能列出乘法算式算一算吗?(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3、指名说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4、提出:加减法可以用竖式计算,乘除法也可以 用竖式计算。(板书课题:乘法竖式)

二、自主探索,感悟方法

1、教学2×4的竖式

(1)尝试列式,指名板演,肯定正确的竖式。(1)提问:你能说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2)讨论:乘法竖式与加减法竖式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3)引导学生讨论发现:乘法竖式与加减法竖式格式相同,计算符号不同,计算时用乘法口诀算。

2、试一试:5×7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 选择板书如下 5 5 5 × 7 × 7 × 7 3 5 3 5 3 5 辨析:你认为哪一种是正确的?同桌讨论,再在班里说说 你 想法。

学生全班讨论指出:积的个位应与乘数对齐。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指导学生弄懂图意,后独立完成。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4、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写在作业本上,后集体校对。

四、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小结:刚才我们用竖式计算了乘法,你们觉得乘法的竖式好写吗?小朋友注意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集体订正交流。

认识乘法竖式教学设计 篇2

原本以为学生不会有什么问题, 不料, 阅卷过程中, 大家发现第一小题乘法计算题:294×80成了学生出错率较高的一道。固然, 这是提前教学的四年级下册内容, 并且教师没有复习, 学生有遗忘现象。但深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希望通过对此题学生答卷情况全样本的调查分析, 探个究竟。

笔者就此题对本校四年级20个班786位学生的答卷进行了调研, 逐一登记出错学生的班级、姓名、错例, 然后根据这些原始信息从性别、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向数学任教老师作了访谈, 最后按照错误类型分类统计, 从中可以发现, 此题一共有97名学生发生错误, 占全年级人数的12.34%。从错误类型看, 主要有:看错题目、法则不熟、计算错误以及综合性错误。其中“计算错误”的占错误人数的48.45%, 接近一半。“看错题目”的占错误人数的24.74%。看错题目中以看错运算符号的为最, 占83.3%。“法则不熟”的占错误人数的21.65%。“综合性错误”的占错误人数的5.15%。统计结果表明发生单一性错误的占绝对多数, 而发生综合性错误的极少。从学生性别看, 男生占错误人数的55.7%, 女生占44.3%, 都占一半左右, 说明学生计算错误与学生性别关系不大。从学习态度看, “好”的占错误人数的23.7%, “中”和“差”的分别占38.1%。学习态度“中”和“差”的超过错误人数的四分之三。从学习能力看, “上”的占错误人数的22.7%, “中”的占52.6%, “下”的占错误人数的24.7%。学习能力“中”和“下”的也超过错误人数的四分之三。

统计结果表明:计算错误、看错题目、法则不熟分别是影响学生计算失误的三大认知要素;学生计算发生错误, 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也是两个重要因素。

学生计算失误的原因比较复杂, 是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 (如情感、态度、意志、疲劳等因素) 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结合主要错误类型, 试从认知方面探寻错误的原因。

1. 看错题目归因不对。

“看”错现象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顽症”, 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典型性。学生“看”错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看, 初入学儿童除了感知粗糙、笼统之外, 对方位知觉的困难也会造成学习上的错误。从教学方法看, 一些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 往往就题论题, 训练内容单一、形式枯燥, 缺少题目的变式训练、对比练习, 久而久之养成了学生审题的惰性。上述题组中,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题目形成了强刺激, 当然学生容易“上当”了。“看错运算符号”的人数占“看错题目”的83.3%就很有说服力。从生理学角度看, 学生经常“看”错实际上是由感觉统合失调引起的。一般来说, 视觉统合失调的学龄儿童, 常会出现读书跳行、翻书页码不对、演算数学题常会抄错等等视觉上的错误, 从而造成学习障碍。

如果我们了解这些知识, 当学生“看”错时, 就不会毫无根据、强词夺理地埋怨甚至指责学生“粗心”;如果我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 就会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地采取更有建设性与专业化的方法帮助学生预防、矫正, 就不会有约占错误人数四分之一的学生“看”错题目了。

2. 计算法则半生不熟。

在以前使用的各种版本教材中, 一般都把计算法则完整、准确、凝炼地呈现出来, 而目前使用的苏教版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中都没有任何法则的表述与呈现。这样的改变使得计算教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局面:有的教师会进行适时归纳, 并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有的教师虽然心中有法则, 但在教学时却没有加以归纳和呈现, 怕与新课程理念不符;刚工作的新教师, 根本无所适从。由此可见, 当前计算法则教学呈现出的混乱状态, 是学生计算法则掌握半生不熟的根本原因。

新课程的计算教学倡导算法多样化, 计算法则的教学有所淡化, 法则间内在联系的学习也有所弱化。而计算法则和运算顺序是学生计算能力形成的极为重要的知识。笔者认同这样的观点:通过算法多样化使学生广开言路的同时, 要进行全班对话、交流, 教师适时点拨, 引导学生对运算方法或规律进行提炼, 使学生习得程序性知识, 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的学生“现有发展区”内。调查结果显示, 全年级有21.65%的学生计算294×80时结果等于2352, 而忘记了在积的末尾添“0”, 实质表明学生计算法则不熟练, 没有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稳定的运算操作程序, 即分解的单一技能没有通过有效训练组合起来, 形成复合性技能。

我们又进一步分析了原始调查数据, 发现学生计算法则不熟与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对计算法则教学的重视程度有关。三名骨干教师任教的班级只有4人发生错误, 而八名普通教师任教的班级共有17人发生错误。

3. 计算技能操练不够。

曾经有一段时期, 不少人对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训练学生的计算技能讳莫如深。认为现在已经是信息社会, 计算可以请计算器、计算机代劳, 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无足轻重。还有些人天真地以为, 学生学会了计算方法, 掌握了数学法则, 自然就会正确、熟练地计算出结果。这些认识上的误区, 违背了计算技能的形成规律, 使教师没有及时组织有效的、适量的练习与反馈, 丧失了计算技能形成的良机。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不仅符合认知规律, 而且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基础。《数学课程标准》 (修订稿) 中明确地提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 能够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著名数学教育专家张奠宙先生认为中国数学教育特色就是:“在良好的数学基础上谋求学生的数学发展。”并且指出这里的“数学基础”, “其内涵就是三大数学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计算错误”的人数占错误总人数的48.45%, 高居影响学生计算失误的三大认知要素之首, 有力地说明计算练习不够, 针对性不强, 学生没有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淡化计算”所产生的教学后果是严重的。

结合上述调查和分析的结论, 笔者认为当下的计算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学生审题指导。

不要以为只有概念题、应用题这些文字叙述的题目, 才需要审题、读题, 对于以数字和符号形式表达的口算题、计算题, 也要进行审题训练。不能只是一般性地“看”一遍, 而要同时让学生“读”出来。训练初期可以出声地读出来, 以后逐步训练学生默读。这样, 视觉和听觉双管齐下, 多种感官并用, 可以避免某一方面感觉统合失调带来的消极影响。学生养成边看边默读的良好读题习惯, 可以大大减少单纯由“看”致错的机会。

2. 重视法则提炼过程。

计算法则是在学生理解算法及其理论根据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归纳、提炼出来的。它是学生计算演练的操作程序, 也是进行判断、推理的依据。

笔者认为, 应该重视计算法则的教学, 适时地归纳、提炼、呈现计算法则。具体说来, 要把握以下三点。

(1) 分段呈现, 逐步抽象。计算法则是抽象的, 而小学生主要是凭借动作、直观、形象进行思维的, 他们的数学语言能力正在发展中。所以计算法则的概括、呈现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抽象思维能力, 要从学生“现有发展区”出发, 紧密结合学生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总结, 使总结的计算法则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有效链接。否则, 可能欲速而不达。例如, “百以内数的笔算”单元, 教学“笔算加法 (不进位) ”时先归纳出两点:“个位与个位对齐, 十位与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教完“笔算减法 (不退位) ”后再归纳出:“个位与个位对齐, 十位与十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并把“笔算加减法 (不进位、不退位) ”的计算法则统一起来:“数位对齐, 从个位算起。”接着教学“百以内数的笔算加减法 (进位、退位) ”时, 归纳为:“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相加满十, 向十位进一, 个位不够减, 从十位退一。”

(2) 合理编码, 择要板书。为了方便学生记忆, 呈现有关计算法则时, 在做到完整、准确的前提下还要精炼, 在板书时要尽量抓住计算法则的要点。如加法的竖式演算法则可以浓缩为“数位对齐, 个位算起, 满十进一”十二个字作为记忆的要点。

(3) 充分理解, 不断内化。当学生理解了算理, 教师将法则呈现出来后, 还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1) 全面理解。例如, “百以内数的加法 (进位) ”的笔算法则, 在以十二个字呈现出来以后还要让学生明白:“数位对齐”的意思是“个位和个位对齐, 十位和十位对齐”;“满十进一”的意思是“个位相加满十, 要向十位进一”。 (2) 逐步掌握。要想准确、全面、熟练、精细地掌握法则, 需要组织及时的练习。

3. 抓住技能形成时机。

计算是一种智力操作技能, 而知识转化为技能是需要过程的。计算技能的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有研究表明: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 即认知阶段、分解阶段、组合阶段、自动化阶段。

运算技能的形成是不断运用运算法则, 经过多次合理练习而实现的。练习中应该重在理解, 重在变式训练, 而不是只追求练习的数量。只要连续多次能够正确而顺利地完成有关动作程序, 就应该转向下一个阶段。

如果不注重计算技能形成的几个阶段的良性过渡, 对学生的计算学习急功近利, 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后, 就去解决实际问题, 极不利于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因为这时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时机, 应该根据计算技能的形成规律, 及时组织有效的练习与反馈。

练习初期, 可以适当放慢速度, 让学生出声地说出计算过程, 有利于学生明晰计算的程序, 把握法则的操作要领。因为数学技能作为一种活动方式, 主要是借助于内部语言默默地进行的, 而内部语言是由外部语言转化而来的。在边做边说的场合下, 活动易于向言语执行水平转化。所以, 用自己的语言对数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描述, 是数学技能训练中的一个重要措施。

4. 突出关键环节训练。

在计算294×80时, 属于“计算错误”类型的有47人, 其中29人都是在计算到最后一步2×8+7时发生错误, 占“计算错误”人数的61.7%。其中万位上错误的有14人, 千位上发生错误的有15人。

为什么这么多学生在这个环节发生错误?说明这儿是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 是学生练习的薄弱之处。除了学生口诀不熟练, 进位加不准确之外,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学生短时记忆的能力较弱。

在计算过程中, 由于学生瞬时记忆、短时记忆的能力比较弱, 不能准确地提取储存的信息, 使得储存的信息消失或暂时中断, 从而丢三落四, 造成“遗忘性差错”。特别是连加、连减、乘加、乘减、进位加、退位减、连乘、连除等口算题, 瞬时记忆量较大, 要求暂时记住每一步口算的结果。笔者曾经作过调查, 现行教材中有关专门训练乘加的习题极少, 教学竖式计算时经验缺乏的教师没有意识到乘加基本训练对整个竖式计算的重要作用, 造成基本技能训练缺失, 不能满足学生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三位数乘一位数, 三位数乘两位数以及相应除法计算的现实需要。如果教学中教师明确要点, 抓住要害, 突出关键环节, 攻克学习难点, 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还可以避免机械重复训练, 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5. 重视典型错例剖析。

在运用计算法则进行计算的初期, 学生的作业中会出现形形色色的错误。这些错误反映了学生对计算法则理解的偏差, 教师要选择典型的错例, 引导学生对照计算法则加以纠正。通过示错、找错、议错、改错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加深对计算法则的认识,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例如在教完“百以内数的加法 (进位) ”后可以从学生的作业中寻找类似下面的竖式让学生改错:

其中第一题的错误是数位没有对齐 (违反法则第1条) , 第二题的错误是需要进位时没有进位 (违反法则第3条) , 这些都是学生计算时容易发生的错误。错题最好来源于学生的练习, 或根据学生的错误改编, 来源于他们作业中的问题, 容易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尽量少用教师自己杜撰的错题, 以免节外生枝。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2]曹才翰, 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章建跃.数学学习论与学习指导.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张晓霞, 马岷兴.小学生数学基本计算技能的测试及计算教学研究.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8.

[5]张奠宙.建设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理论.数学通报, 2010 (1) .

[6]林俊.学生“看”错之后.小学数学教师, 2008 (7-8) .

[7]沈璐, 林俊.计算教学要有“法”可依.江苏教育, 2008 (12) .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认识;乘法;感知;强化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170-0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2--13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乘号,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算法。

2、使学生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初步体会极限的一种思想。

教学重、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找出不同,初步感知新知

师谈话:同学们,王奶奶有几个问题,希望我们全班同学帮帮她,你们愿意帮帮王奶奶吗?(愿意)

课件演示:

1、王奶奶在超市买东西,香皂3元,拖把20元,饼干5元,王奶奶一共花了多少元?

2、王奶奶今年81岁,小明6岁,他们一共几岁?

3、王奶奶家吃樱桃,王奶奶吃了7颗,王爷爷吃了3颗,王叔叔吃了6颗,王阿姨吃了10颗,他们一共吃了多少颗?

4、王奶奶摆小棒:每堆2根,摆6堆,有()个2根。(老师带领学生把问题一一解决,并板书:)

3+20+5=28(元)

81+6=87(岁)

7+3+6+10=26(颗)

2+2+2+2+2+2=12(根)

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一个算式非常的特别,你能找出来吗?它为什么特别,特别的地方在哪儿呢?能说说吗?(我认为最特别的算式应该是第四个。因为它的加数都一样,都是2。)师表扬:你真有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那它由(?)个2相加。(由6个2相加。)

二、动手操作演示,列出同类,强化感知

师:像这样特别的算式,你们猜,何老师能再变出像这样特别而又和它不一样的加法算式吗?(能)

(老师边摆小棒边说边写,每堆3根,摆3堆,就是3个3,3+3+3=9(根)

师:何老师能变出像这样特别的算式,那你们也能变出更多像这样的加法算式吗?(能)那何老师给你们三分钟的时间像何老师一样边摆边说边写,写出更多的特别的算式来。

让学生汇报情况:1+1+1+1+1+1+1=7

8+8+8=24

5+5+5+5+5=25

10+10+10+10=40

0+0+0+0+0+0=0

100+100+100=300......

三、借助直观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理解新知

让学生再一次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都是加法算式,它們每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都相同)

师小结:像这样加数都相同的加法算式我们可以用一个更简便的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认识乘法”。

那怎样用乘法来表示呢?我们大家来分析第一个算式:它的相同加数是几?(2),再看有几个加数?(6个加数,即6个2相加)我们就可以写成2 ×6=12或6 × 2=12(强调:用一个小叉即×表示乘号)。读作:2乘6等于12或6乘2等于12(教读)。让学生试着完成剩下的题(会读会写),完成后,让学生比较两种算式,哪一种更简便呢?(用乘法表示更简便)。

四、借助电脑课件演示,让学生初步体会极限的一种思想

有n个9相加的算式,以及有n个a相加的算式,让学生用乘法表示出来,再一次深刻体会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用乘法来表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体会数学中的一种极限的思想。

五、利用层层深入的多种练习,巩固新知

(1)、把下列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4+4+4+4=16

6+6+6=18

12+12=24

3+3=6

(2)、判断下列算式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吗?能的在括号里打勾。

3+3+3=

2×2×2× 2=

4+4+4+3=

5-5-5-5=

2+5+6+4+3=

(3)、这里有几朵小红花?(分别摆有1朵、2朵、3朵)请列出加法算式。

这道算式能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你能不能移动一朵小红花,使它能够用乘法计算出来呢?

(4)、7+7+7+7+6+8=?这道加法算式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吗?你能想想办法把它变成能改写成乘法的算式吗?

六、课堂小结:

小数乘法竖式计算题60题 篇4

班级

得分

3.5×3=

0.72×5=

2.05×4=

12.4×7=

2.3×12=

6.7×0.3=

6.5×8.4=

0.87×7=

6.7×0.3=

0.56×0.04=

56×1.3=

3.5×16=

2.4×6.2=

3.7×4.6=

3.2×2.5=

12.5×42=

0.56×0.04= 0.29×0.07= 2.6×1.08=

1.8×23=

姓名:

班级

得分

0.37×0.4=

1.06×25=

7×8.06=

0.6×0.39=

27×0.43=

0.86×1.2=

6.8×25=

2.56×3.7=

1.7×0.45=

2.34×0.15=

2.58×3=

1.56×0.08=

1.2×1.4=

21×2.84=

58×1.6=

1.03×5.3=

0.37×8.4= 4.32×8=

36×2.4=

0.208×2.5=

姓名:

班级

得分

1.12×1.1=

0.326×1.3=

6.5×6.5=

3.3×2.6=

0.98×5.5=

26.4×0.063=

1.11×0.77=

1.12×1.12=

1.56×5.5=

2.1×2.15=

0.15×0.65=

1.65×0.08=

0.5642×1.3=

6.4×2.15=

5.2×2.9=

26.87×0.063=

103×0.53=

6.6×6.5=

5.2×9.9=

0.48×8.1=

0.15×0.5=

0.208×77=

除法竖式的认识和计算课件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0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式来计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步计算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抽背乘法口诀。

师:二年级时我们学习了乘法口诀,能流利地背下来吗?现在老师抽查一些同学,看看背得怎么样?

2、口算。

师:乘法口诀是我们学习乘法、除法计算的基础,孩子们一定要熟记于心。现在我们就运用乘法口诀来口算下面各题。(课件出示口算题)

师:先计算,再说出你用的是那句口诀。(开火车)

3、复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以口算题最后一道除法算式举例。72÷8=9举例

师:同学们看,在72÷8=9这道除法算式中,72叫做什么?8叫做什么?9呢?(课件出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二、探究新知

1、分析例1题意,列式解答。

师:孩子们,快乐的节日里,总是有鲜花的陪伴。丽丽班要开联欢会,她们要去搬鲜花布置会场,我们看看她们搬了多少盆花?怎样去布置会场?请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一段动画。(课件出示例1)

师:这道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在草稿本上列式计算。(生在草稿本上做)

师: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15÷5=3(组),因为题目是求15里面有几个5,所以用除法算式解答。[学生汇报。根据汇报板书15÷5=3(组)]

2、学习除法竖式的书写。

师:孩子们,老师在这要告诉你们的是:除法像加法、减法一样,也能列成竖式来计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竖式的认识和计算。(板书课题:除法竖式的认识和计算)不过,除法竖式有些特别。想知道怎样列除法竖式吗?我们接着看动画。(课件出示竖式的写法。)

师:你学到了什么?应该怎样列除法竖式呢?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交流2分钟)

师:哪个组愿意上来教教大家列除法竖式?(请一组学生上来,有的拿话筒说,有的板书,配合列出除法竖式)

3、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名称及所表示的意义。

师:集体的力量就是强大,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写出了除法竖式。在这个竖式中,15叫做什么?(板书:被除数)它在这道题目中表示什么?(花的总盆数)5叫做什么?(板书:除数)它表示什么?(每组的盆数)3叫做什么?(板书:商)它又表示什么?(摆的组数)3要对齐被除数的哪一位?(个位)为什么?(它表示15里面有3个5,而不是30个5)被除数下面的15怎么来的?(板书:5和3的乘积)它要和被除数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它表示每组摆5盆,3组一共摆了15盆花。最下面的0怎么来的?(被除数15减去5和3的乘积15所得的0,它表示这15盆花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4、正确书写除法竖式。

师:你们想不想动笔写写除法竖式?来,拿出草稿本,跟着老师在练习本格子上规范地写一遍。(师用练习本带领孩子们一起写一遍,强调格式。)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练习题)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16÷4 27÷3

师:会写除法竖式了吗?到底会不会呢?我们来做两道题检验一下。(先在草稿本上做,再指名板演。)

师:很多同学都做完了,停笔。现在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做一做,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看他做的对不对?书写除法竖式的顺序对不对?

师:检查一下自己做的,看看做对了吗?

2、下面各题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师:很多同学都说自己会了,但我想其中肯定还有一些小马虎不会做。你们看,这是3位同学做的题,当中就有一些小马虎,我们一起帮帮他们。

课件出示题目,先判断对错,再在草稿本上改正错题。组长检查批改,帮助不会做的同学。

3、把下面的竖式补充完整。

师:知道了除法算式当中的被除数和除数,我们基本上能正确地列出除法竖式,可如果除法竖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没有完整地告诉我们,你能根据其他条件将竖式补充完整吗?试试看吧。

课件出示题目。

四、课堂总结

认识乘法教学设计 篇6

“认识乘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让学生知道乘法的来源和含义十分重要。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因此,教材是在与加法的比较中引入乘法的。主题图是草地上小动物的场景,让学生感知、理解几个相同数连加就表示几个几;几个几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认识乘法的意义及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感知“求几个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写比较简便。”与过去的旧教材相比,苏教版新教材强化了几个几的实际含义,简化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不再区分乘数与被乘数,“×”读作“乘”等),删除了抽象的概念表述(乘法的定义、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等抽象用语)。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掌握了加、减法的含义和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乘法的知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一次飞跃。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对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和乘法计算及除法的含义和计算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比较熟悉两个数相加或不同的数相加,对几个相同的数相加接触较少。让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经历把几个相同数的连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初步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出简单乘法算式的积。

2、使学生经历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并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交流等活动,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伴合作的意识。

课时课题认识乘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能对简单的实际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列算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算式的奇妙与数字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中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从而深切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对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能力,为认识乘法做好准备。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不断体会乘法的实际含义,在比较中感受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初步体验到求几个相同数的和,列乘法算式通常比加法算式简便。

使用教材的构想:

教材的安排没有把乘法的意义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不断体会乘法的实际含义。把认识乘法含义和应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优化概念形成过程。从蕴含乘法含义的例题启,把形成概念和应用概念融为一体。因此在使用教材教学时,让学生在操作、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和切实掌握。

教学流程设计:

一、认识几个几相加

1、初步认识几个几相加。

(出示主题图)教师谈话:在春光明媚的一天,小白兔和它的邻居小鸡一起来到绿油油的草地上,一边玩着,一边寻找食物。请仔细看图,小白兔是几只在一起的?小鸡呢?(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小白兔是2只2只在一起的,小鸡是3只3只在一起的。)

师:谁能用算式表示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2+2+2=6(只)]

师追问:这里有几个2相加,得多少?(板书:3个2相加得6)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

老师想让你用算式表示小鸡一共有多少只?谁愿意试一试。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全班交流。

[板书:3+3+3+3=12(只),4个3相加得12]

提问: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加数,它们有什么特点?(同组小朋友可以互相讨论)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第一个算式的加数都是2,第二个算式的加数都是3,它们都是相同的数相加。〔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列式,比较讨论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一类特殊加法算式的特点(加数相同),为理解乘法做好铺垫。〕

2、补充生活中几个几相加的例子。

谈话:像这种相同的数相加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

出示:比如一双筷子有2根,那么4双筷子有多少根?谁会列式?

(板书:2+2+2+2=8)

这个算式是表示个()相加得8。

再比如,每组都是4个小朋友,像这样的3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人?谁会列式?(板书:4+4+4=12)

这个算式是表示()个()相加得12。

3、不同角度感知几个几相加。

(出示以5×3形式排列的海绵宝宝)

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海绵宝宝,喜欢吗?表现好的小朋友都有机会获得这儿的海绵宝宝。有信心得到吗?

谁知道这儿一共有多少个海绵宝宝?

让学生独立观察得到:横看看是3个5相加,竖着看是5个3相加。

(板书:5+5+5=15,3个5相加

3+3+3+3+3=15,5个3相加)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不管是3个5相加,还是5个3相加,算出来的都是这儿一共有的聪明娃娃的个数,所以得数相同,都是15。

[设计意图:通过安排一定量的相同数相加的具体生动的数学问题,为学生构建乘法的含义打好基础。]

二、初步认识乘法

1、创设情境,引入乘法。

谈话:一张电脑桌上有2台电脑,4张电脑桌上一共有多少台电脑?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2+2+2+2=8)6张桌上呢?9张桌上呢?(请学生把算式写在题纸上)

师:同学们,你们在列式时感觉怎么样?

(学生可能会说算式太长了,太麻烦)

师:有一种方法能解决这个算式太长的问题,你们想学吗?(板书课题:认识乘法)

2、写、读乘法算式,了解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像4个2相加,还可以用乘法算。写作:4×2=8或2×4=8。

老师说明:在乘法算式中,等号前面的数叫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

板书:4×2=8

(乘数)(乘数)(积)

介绍乘号、乘数、积等名称。(板书:4×2=8或2×4=8,并在算式下边标注乘号、乘数、积)

3、教学“试一试”

(1)出示例图,自己先说说图意。

(2)提问:图中有几组小鸡?每组有几只鸡?求一共有多少只,是求几个几相加?

(3)学生填书,并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4)讨论: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4、反思乘法的意义。

谈话:4个2相加,是怎样用乘法算的?在这里,4×2和2×4这两个乘法算式都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多张电脑桌让学生对用加法计算感到太麻烦的情境,激发学习探求新算法的欲望,帮助学生感受“乘法算式比较简便”。]

三、课堂训练与达标检测

1、做“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

谈话:聪明娃娃带了几道题目来考考大家,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出示题目)

(1)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你能看图在括号里填上数,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吗?

学生填好后集体校对。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集体交流时着重提问这道题是求是几个几朵?

2、完成“想想做做”3题。

谈话: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摆圆片的游戏。先看老师是怎样摆的。(出示两堆圆片,每堆5个)

老师是怎么摆的?也就是摆了几个几?怎样列加法算式?怎样列乘法算式?你是怎样想的?

下面让小朋友自己来摆,听清要求:

(1)每堆摆2个,摆4堆。

(2)每堆摆4个,摆2堆。

你先摆的是几个几?又摆的是几个几?怎样列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把算式填在书上。

在小组内集体交流订正后提问:比较这两种摆法,你发现了什么?

3、完成“想想做做”4题。

读出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什么。同桌同学先互说,再指名口答。

4、完成“想想做做”5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思考题:你会将下面加法算式变成乘法算式吗?

(1)12+12+12+6=()×()

(2)6+6+6+3=()×()

(3)10+10+5+5+10=()×()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开放性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能和小朋友们说一说吗?你认为自己这节课上表现怎么样?

板书设计:

认识乘法

兔的只数:2+2+2=6(只)鸡的只数:3+3+3+3=12(只)

3个2相加得64个3相加得12

2+2+2+2=8(4个2相加)4+4+4=12(3个4相加)

5+5+5=15(3个5相加)3+3+3+3+3=15(5个3相加)

电脑的台数:2+2+2+2=8(台)

4个2相加,可以写成:

4×2=8或2×4=8

乘数乘数积

教学反思: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 篇7

(1) 眼、口、手多种感官并用,加深学生体会——“几个几”代表的含义

由课本的情景图,观察图,提出问题:兔有多少只?如何列式计算,这是个重点,再次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兔排列的特点,小兔是两只两只排列,适时问:看到了几个两只?那么要求兔一共有多少只怎么列式?列出连加的算式2+2+2=6(只)。学生会对对几个相同数连加有初步的感性认识。通过观察有了初步的认识,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画片,将刚刚形成的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在亲自操作中体验几个几,我的要求是用画片摆一摆,一堆摆2个,摆3堆;然后我又加上一个条件,将画片排排好,变成一排3个,共两排,引导学生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观察花片,发现是2个3,列式求数量,这样在对比中进一步理解几个几的实际含义。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在学习中,通过眼睛看,用嘴巴说,用手写,等多种感官并用,可以充分集中注意力,加深对“几个几”含义的体验和感知。

(2)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对于学习知识,当知道为什么要学,人们会主动去学。这样学习效率便会提高。为什么要学习乘法?我觉得一定要使学生明白。首先,在例二的教学中学生需要知道: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用乘法书写简便。因而,教学时我创设对比情境,让学生写出“3个2相加”到“5个2”,再到“100个2”,一开始学生觉得很简单,3个2,5个2,都没有问题,但到了100个2,问题便出现了。“太烦了!”“太多了!”“写到什么时候!”学生纷纷疑问。此时我恰到好处的引入乘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和写的过程中体会到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写算式比较简便。其次,通过思考用加法算和乘法算的结果是一样的,它们求的都是总数,让学生明白乘法和加法的联系。

(3)注重应用——在应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乘法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8

交川小学 陈会军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2 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认识乘号。在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4 能与同伴合作探究,写出乘法算式。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教具准备:课件、小圆片。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新课

1.教学例1。

(1)师生一起看图。指导学生回答。

师:图上这些小朋友在做什么? 生:用小棒摆自己喜欢的图案。师;这个同学摆了几把小伞? 生:1、2、3、4把小伞。

用同样的方法说出其他几位同学摆图案及所用的木棒。(2)看看老师摆了什么图案 生:正方形、房子、八边形。师:每种图案一共用了几根木棒?

师生:每个4根,一共用了4+4+4+4+4=20根 每个6根,一共用了6+6+6+6=24根 每个8根,一共用了8+8+8=24根

师:把老师摆的其他图案

(3)教师叙述:求4个5或5个4相加是多少,4个5或5个4,分别相加是多少,都可以用连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方法——乘法。

(4)学习怎样写乘法算式。

师:要求5个4相加是多少,用加法算是“4+4+4+4+4=20 ”,用乘法计算就可以写成“5乘4或4乘 5”。两个数中间写“×”,这个符号叫乘号。(板书:3×2=6或2×3=6。)

师:把上面的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加以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

师生:在乘法算式中乘号前后两个数分别表示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以及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3.教学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

写出第三个例子的其中一个乘法算式,分别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并指出乘法算式的读法。

读作:5乘4等于20。

师:5和4相乘可以写成5×4也可以写成4×5。说明:求两个数相乘的积是多少,可以用两个乘法算式中的一个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动动手、动动脑

师:每行摆5个圆片,摆四行。师:每行摆5个圆片,摆四行。2.我会读

4×5 6×5 5×2 2×4 3.我会做

(1).做教科书“

(2).做教科书“做一做“中的练习。

做题时,教师可让学生先说出图中表示的是几个几?学生回答出“表示4个 2”后,提问:“可以怎样算?怎样列式?”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想,求 4个2的和是多少,也就是求4和2相乘的积是多少,可以用乘法算式计算。

(3).做教科书“ 4.我会改

师: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4+4+4=12 6+6+6+6=24 2+2+2+2+2=10

四、全课小结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9

第1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46、47页的内容及第49页练习九第1~4题。【教学目标】

1.创设活动情境,通过动手摆小棒,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体会乘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2.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感受生活中有许多相同数求和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3.通过小组活动,提供学生参与讨论和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2.通过直观认识,从相同数相加引出乘法,理解乘法的含义。【教学准备】

小棒,图片,电脑课件。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出示主题图(课本第46页)。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场游玩,高兴吗? 学生活动:

(1)观察画面: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有小飞机、小火车、过山车、转椅)

(2)你能根据看到的这些情境图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学生汇报、交流。

问题1:小飞机上有多少人? 问题2:小火车里有多少人? 问题3:过山车上有多少人? ……

师:同学们真棒,发现了这么多问题。谁能解答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呢?

(学生解答,教师有选择地板书算式)3+3+3+3+3=15 6+6+6+6=24 2+2+2+2+2+2+2=14 组织讨论:黑板上的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小结:每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2.导入课题: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运算方式来计算,那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出示课题)

【进行新课】 知识点

乘法的意义 1.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1)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个加法算式,认识乘号、乘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3+3+3+3+3=15 提问:这个算式中加数都是几?表示什么?(加数都是3,表示5个3连加的和是15)

小结:求5个3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作5×3=15,算式中的“×”叫做乘号(先写“/”,再写“”)。乘号与加号“+”、减号“-”一样,都是一种运算符号。5×3=15读作5乘3等于15(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也可以写作3×5=15,这个算式怎样读?(3乘5等于15)

板书:5×3=155

乘3等于15 3×5=153

乘5等于15(2)让学生尝试把黑板上的另外两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说一说每个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6+6+6+6=24 4个6相加,4×6=24或6×4=24 2+2+2+2+2+2+2=14 7个2相加,7×2=14或2×7=14 2.拓展延伸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桌面上的24根小棒分成几个几相加的形式,再根据你所分的列出乘法算式。

方法1:分成3堆,每堆8根,3个8相加,列式3×8=24,8×3=24。方法2:分成4堆,每堆6根,4个6相加,列式4× 6=24,6×4=24。

方法3:分成2堆,每堆12根,2个12相加,列式2×12=24,12×2=24。

……(教师板书)

(让学生观察、讨论:乘法算式中的数与加法算式有什么联系?)(学生说)

师:根据你们发现的规律,说一说如果求10个4相加,同学们怎样来列式呢?还可以怎样列式?那同学们更愿意用哪一种方法来解答呢?为什么?

小结: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课堂作业】

1.教材第48页“做一做”第1题。请学生先摆一摆,再来填。

2.你能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4+4+4+4=□×□ 3+3+3+3+3=□×□ 3.5~6.课本练习九的1~2题。【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小结:求几个相同数的和可以用乘法来计算。【课后作业】

1.课本练习九的3~4题。

认识乘法教学设计与评析 篇10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

教学目标

1. 在认识“几个几”相加的基础上,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加法算出乘法算式的积。

2. 在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联系与区别的过程中,体会求几个几相加列乘法算式比列加法算式简便。

3.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几个几”连加

1. 在分类中初步感知。

出示:4+4+4 2+3+6 5+5+5

9+1+2 2+2+2+2

谈话:观察这些加法算式中的加数,你能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吗?跟同桌的小朋友一起商量。

根据学生回答把算式分为两类:

4+4+4 2+3+6

5+5+5 9+1+2

2+2+2+2

提问:你是怎样分的?(左边一组加数都相同,右边一组加数不相同。)

追问:我们来看左边的这组算式,每道算式中相同的加数是什么?有几个相同的加数?

提问:你能再说一些这样的加法算式,并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吗?

2. 在观察中体会意义。

课件出示例题的主题图。

提问:你能很快地数出图中一共有多少只兔,多少只鸡吗?你是怎样数的?

再问: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板书:2+2+2=6 3+3+3+3=12)

启发:这两道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板书:3个2相加 4个3相加)

提问:这两道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是相同加数连加)

3. 在操作中加深认识。

(1) 按要求摆方块。

要求1:每堆摆2个,摆4堆。

提问:摆了几个2?求一共摆了几个方块,用加法怎样列式?也就是几个几相加?

要求2:每堆摆4个,摆2堆。

提问:每堆摆了几个,摆了几堆?可以怎样列式?也就是几个几相加?

(2) 同桌互动。

要求:请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合作,一个小朋友说要求,另一个小朋友按要求摆方块。再互相说一说,你们摆了几个几。

4. 教学“试一试”。

出示花片图(每行5个,3行)。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花片?怎样列式?(学生自主列式)

交流:你是怎样看图的?是几个几相加?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5+5 3+3+3+3+3。

提问:两个算式的得数一样吗?为什么?

[评析:“几个几”相加是乘法的生长点,学习乘法需从认识“几个几”相加入手。教者设计了对连加算式分类的活动,引导学生把“几个几”相加的连加算式从一组加法算式中分离出来,有利于学生感知乘法的实质。继而,通过观察归纳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的特点,用方块摆出几个几的操作,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几个几”相加的算式的特点。这样,环环相扣,逐步深入,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对“几个几”相加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创造了建立乘法概念的条件。]

二、在问题解决中初步认识乘法

1. 创设情境,引入乘法。

出示第二个例题。

提问:图中画了些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谈话:请小朋友先列式算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再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板书:2+2+2+2=8)

提问:(将电脑图片增加到6个2)现在是几个几相加,你能很快地写出加法算式吗?(将电脑图片增加到10个2)现在呢?

谈话:随着电脑数量的增加,求“几个几”相加的和,列加法算式你们感觉怎样?(太麻烦了)不要着急,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揭示课题:认识乘法)

2. 教学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讲解:像这样(指2+2+2+2=8)4个2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写成4×2,也可以写成2×4(板书:4×2或2×4),4×2读作“4乘2”(板书:读作4乘2)。

师生齐读。

提问:那么2×4可以怎样读呢?谁来试一试?(板书:读作2乘4)

边讲解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边板书。(略)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3. 读写乘法算式,体会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提问:6个2相加,用乘法算怎样写算式呢?10个2呢?能分别说出“6×2”和“2×10”各部分的名称吗?

追问:求“几个几”相加的和,列乘法算式你们感觉怎样?(列乘法算式比较方便)

4. 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先独立完成,再评讲校对,并让学生说一说,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5. 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读一读算式,再说出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评析: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组织学生认识乘法的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虽然不揭示乘法概念,但在强烈对比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用加法算“太麻烦”,用乘法算“简便”,感悟到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对乘法基础知识的认识,用整体介绍、比较强化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乘法算式的结构。]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 拍手游戏。

要求:先让学生听老师拍手,说出是几个几,并列出乘法算式。

同桌活动,一个同学拍手,另一个同学说乘法算式。

2. 画图比赛。

画△:每份画2个,画3份。

提问:你是怎么画的?画了几个几?一共画了几个△?怎样列乘法算式?

画○:每份画3个,画4份。

提问:一个画了几个○?怎样列乘法算式?

3. 改写算式。

出示课开始时让学生分类的连加算式。

提问:下面的算式中,哪些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试一试。

学生练习后,提问:为什么有的加法算式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呢?

4. 出示玩具汽车图。(图略)

提问:一辆车有几个轮子?3辆呢?怎样列式?5辆呢?20辆呢?为什么不用加法算式来表示?

[评析:首先用游戏的形式,呈现用乘法算的现实情境,重温认识乘法的过程,巩固对乘法的认识;接着引导学生再次观察课开始时的加法算式,判断哪些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在区别中加深对乘法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学会用乘法来思考,促进学生对乘法含义的内化。这样设计,练习的层次更清楚,形式更活泼多样,题材更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课堂教学更有趣、有序、有效。]

四、课堂总结

谈话: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学到了新的本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可以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请小朋友们课后找一些这样的例子,说给大家听。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1

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是乘法学习的起始部分,也是后续学习乘法口诀的直接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小学阶段数与代数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认识到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和乘法计算是相同数相加计算的简便方法,让学生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因为学生之前在暑假大都背过乘法口诀,但这是是学习乘法的开始,学生没有乘法的具体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都是让他们理解乘法的含义,体会乘法与加法相互转化的关系,知道乘法算式的正确书写和读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利用游乐场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分别提出小飞机,小火车,过山车上总共有多少人。我有选择地板书他们回答的三个加法算式3+3+3+3+3=15,6+6+6+6=24,2+2+2+2+2+2+2=14,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中的一类特殊加法(即加数都相同的加法),为理解乘法的意义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这一环节又让学生体验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经过提问,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从而我得出乘法的概念: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接下来我改写出第三个加法算式的乘法算式,2×7=14,7×2=14,并写出它们的读法,指出加法算式变成乘法算式里又多了一个7,这个7到底是什么意思,班上的学生反应也很快说出有7个2相加,不需要我作过多的说明,教学到这里,最后安排了学生读之前写的几个加法算式,直接感受乘法的简洁性。随后,我安排了几道习题巩固练习,深化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课堂的最后,我和学生一起对本节课作了总结。

这节课准备时间不够充分,在教材的理解上也不够透彻,以下是我在课堂上出现的几个问题:首先,在导入环节,虽然我已经列举出几个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但是如果这里再安排一两个加数不相同的加法算式,学生对由加法到乘法的过程会理解得更透彻些,这样学生其实能更快的说出老师想要的结果,加快教学的进程;其次在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过程中我把2乘7口误说成了2乘以7,这是事后我才知道的,数学教学讲求准确,像这样的失误不该再犯;最后,也是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我上课的标题没有写,这也跟我平时不好的板书习惯有关,结果一到上公开课全都显现出来了。另外,这节课的课堂气氛也不够生动活泼,学生的发言也“中规中矩”,不够出彩,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整节课上我的语言其实可以更生动些,这样才能吸引孩子们,导入环节的情境也可以设计得更符合孩子的天性,上课更多的是让他们自己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上的教师应该是一位引导者、组织者,更多的是学生的参与,这也跟我在课堂上还不够“放得开”有关。这节课在整个流程上没有太大问题,导入、新授、练习、总结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以及教师的教态方面都还做的不错;在提问环节,我提出的问题也能很好的让学生回答到点子上。总之这节课我比较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通过观察学生练习,我也了解到他们对乘法的理解已经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资历尚浅,上课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反思,才能取得更长远的进步。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过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只有经过反思,我们获得的原始经验不断的加工提炼,得到升华,为我们自己所用,这样才能使我们教师的专业技能不断提高,成为一名好的教师。

赵媛

上一篇:温馨早晨的女朋友问候语下一篇:大学课余时间安排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