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运用(精选8篇)
摘要:研讨式教学法相较于传统教学法具有明显优势,从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实践看,通过构建研讨型课堂,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法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经济学类专业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性课程,也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实践性课程。由于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派别多,系统庞大,教学内容丰富,涉及大量图表、经济模型和专业术语,并且使用的教材基本为国外教材,与中国的现实国情存在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从当前的教学实践看,讲授型课堂仍然在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内容形式单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从学生的反馈评价看,学生不能及时理解掌握其基本理论和要点,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针对本课程的学科特点,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法,通过构建一个研讨型课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加强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优势
研讨式教学法起源于德国教育家弗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这种教学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中被广泛运用。直到1997年研讨式教学法才被引入国内,随后被得到极大关注。研讨式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教师进行全面、具体、自主和自由的学术探讨,从根本上充分挖掘课堂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潜能,打造一个在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的课堂,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的教育目的。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它的明显优势体现如下:
(一)教学过程更加真实。
宏观经济学的研讨主题一般是现实经济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贴近生活,具有高度真实性,因此教学过程相较于传统讲授法更真实。比如在讲授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时,教师可以将研讨主题设定为“中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政策实践”。研讨现实中的真实热点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弥补学生实践不足的“短板”。
(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基础课,其能力要求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适用于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却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研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能让学生共同参与到现实问题的探讨中,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的一种学习方法。把宏观经济学课堂变成一个研讨型课堂,可以弥补讲授型课堂的不足,并且能更好地让学生紧跟学术前沿、促进学生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强化,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实践
将研讨式教学法运用于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研讨主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求知欲。同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以研讨主题为核心展开讨论,在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堂中的实践看,研讨型课堂的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又要考虑课堂的可控性。不仅包含课堂的研讨过程,而且应贯穿于课前的准备、课中的研讨和课后的评价等全过程。具体来看,该模式的操作程序具体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科学设计研讨主题
研讨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是师生共同参与的“问题研究”的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在参透教材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并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科学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又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研究性探索性问题。
研讨式教学法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研讨主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设计研讨主题时不能根据主观想法随便确定,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根据课程内容、性质及能力要求,精心设计。同时,研讨式教学法能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能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当中取决于研讨主题难度的高低,太难、太专的主题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很难参与,太过浅显、简单的问题不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研讨主题必须在考虑学生研究能力的基础上,科学设计,问题难度要适中。具体来讲,联系宏观经济学的课程特色及要求,在讲到国内生产总值部分时,教师可以把研讨主题设定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GDP的变动情况、变动原因及影响因素”;讲授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时,可确定主题为“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政策比较分析”;针对增长理论,可确定讨论主题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及与主要发达国家的比较分析”等。这些研讨主题的确定,既依托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既激发学生兴趣,又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研究的空间。
(二)合理安排研讨小组
确定研讨小组是研讨式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教师在“导论”课上,先介绍宏观经济学的性质、内容、学习意义及能力要求,然后讲解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方法,特别是研讨式教学法的内涵、教学过程,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完成任务要求,使学生对研讨式教学法有一个基本认识。
每次研讨课前,由教师向学生提供研讨主题,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研究,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兴趣确定选题。在学生初步选题确定后,根据自愿组合、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原则组成每组3-5名成员的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以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研讨式学习。
确立研讨小组后,学生自主查阅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由于学生对于查阅资料经验相对不足,因此教师需要告知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和要求,帮助学生制订研究计划。此阶段各小组可以通过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学术期刊文献检索网站检索文献,阅读经典原著,还可根据需要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学生通过材料阅读、归纳总结、形成基本观点,最后撰写研究报告和制作PPT讲演稿。
(三)组织课堂讨论
通过对某个经济热点问题的探讨、分析,获得对问题的正确认识,形成经济学思维方式,以此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宏观经济学研讨式教学法的最终目的。课堂讨论是这一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在课堂研讨过程中,每个小组推举一人向全班同学介绍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陈述过程需要有观点、数据、材料支撑,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证体系。在小组代表陈述完毕后,同小组同学可以对该问题进行补充。接下来是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互动环节。师生可以对该问题进行提问,由小组代表回答,还可以进行辩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真正发挥主导作用,正确引导,使学生明确研讨主题,抓住争论的焦点。教师要把握课堂研讨时间,既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又不能影响教学进度。最后是教师点评,从形式到内容,指出优点和不足,同时对学生疑惑的问题进行集中解答、补充说明。研讨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深入交流和互动,真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讨的课后延伸
研讨阶段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终点。研讨课程结束后,教师和学生都应进行总结。教师的总结包括研讨主题的确定是否恰当,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研讨等各个阶段的表现,对研讨课堂的把握有没有改进的余地,等等。学生可以从在阅读、分析和研讨过程中学到的知识;课前准备、课中研讨等过程中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等进行总结。同时,经过研讨阶段,学生可以对研讨主题撰写研讨心得或直接撰写小论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包括论文的规范性要求、论证方法和研究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笔者从本院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堂中的推行来看,总体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增强。这种问题驱动型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由于研讨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从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到观点的提炼,再到具体解决问题方法的确定,从报告论文的撰写到主要观点结论的陈述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并在此过程中,极大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从笔者对参与宏观经济学研讨型课堂的学生口头调查及专门针对研讨式教学法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来看,超过90%的学生反映“研讨式教学法优于以往的讲授型教学方法”。第二,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意识。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科研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研讨式教学法要求学生最后撰写报告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科研方法、科研论文撰写的规范要求,无形中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在课堂上,每年会有部分同学撰写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科研小论文。
研讨式教学法在理论上具有宏观经济学课堂中实践的诸多优势,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还有亟待完善的地方。第一,加强教师课前准备,强化对学生的指点和辅导。实际上,在研讨型课堂中,对教师的学术能力、组织能力及课堂管理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学生在文献收集和对主题的把握方面由于经验不足,难免出现偏差,教师需要及时辅导。第二,优化研讨教学流程。在研讨过程中需要教师把握每个阶段的时间,包括学生陈述的时间,学生提问的时间,课堂讨论时间,以及最后教师点评的时间。并且从课前准备、课中讨论到课后评价都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时间,并监督各个小组的完成进度情况,否则,很难实现预期目标。第三,考核评价体系亟待优化。学生在研讨式课堂中的表现,具体包括在研讨小组中承担的角色、完成的任务、课堂研讨中的参与积极性等应该纳入最终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四、结语
研讨式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本文通过教学实践,初步探讨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优势、具体实施过程及亟待完善的地方,希望在后续研究中继续不断补充和完善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叶洪涛.研讨式教学在《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12).[2]邓立治,郭颖.“研讨课”教学方法在经济学课堂中的运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3]曼昆.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韩芳.浅析研讨式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0(1).[5]彭婷.大学本科课堂研讨式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基金项目:
①吉首大学2014教改项目《研讨式教学法在统计学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经济学类专业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性课程, 也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实践性课程。由于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派别多,系统庞大,教学内容丰富,涉及大量图表、经济模型和专业术语,并且使用的教材基本为国外教材,与中国的现实国情存在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从当前的教学实践看, 讲授型课堂仍然在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内容形式单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从学生的反馈评价看,学生不能及时理解掌握其基本理论和要点,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针对本课程的学科特点,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法, 通过构建一个研讨型课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加强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优势
研讨式教学法起源于德国教育家弗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这种教学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中被广泛运用。直到1997年研讨式教学法才被引入国内,随后被得到极大关注研讨式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教师进行全面、具体、自主和自由的学术探讨,从根本上充分挖掘课堂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潜能打造一个在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的课堂,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的教育目的。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它的明显优势体现如下:
(一 )教学过 程 更 加 真 实 。
宏观经济学的研讨主题一般是现实经济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贴近生活,具有高度真实性,因此教学过程相较于传统讲授法更真实。比如在讲授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时,教师可以将研讨主题设定为“中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政策实践”。研讨现实中的真实热点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弥补学生实践不足的“短板”。
(二 )培 养 学 生 综 合 能 力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基础课,其能力要求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适用于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却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研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能让学生共同参与到现实问题的探讨中,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的一种学习方法。把宏观经济学课堂变成一个研讨型课堂,可以弥补讲授型课堂的不足, 并且能更好地让学生紧跟学术前沿、促进学生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强化,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实践
将研讨式教学法运用于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研讨主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求知欲。同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以研讨主题为核心展开讨论, 在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堂中的实践看, 研讨型课堂的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又要考虑课堂的可控性。不仅包含课堂的研讨过程,而且应贯穿于课前的准备、课中的研讨和课后的评价等全过程。具体来看,该模式的操作程序具体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 )科 学 设 计 研讨 主 题
研讨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是师生共同参与的“问题研究”的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在参透教材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并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基础上, 科学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又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研究性探索性问题。
研讨式教学法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研讨主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设计研讨主题时不能根据主观想法随便确定,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根据课程内容、性质及能力要求,精心设计。同时,研讨式教学法能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能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当中取决于研讨主题难度的高低,太难、太专的主题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很难参与,太过浅显、简单的问题不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研讨主题必须在考虑学生研究能力的基础上,科学设计,问题难度要适中。具体来讲,联系宏观经济学的课程特色及要求, 在讲到国内生产总值部分时, 教师可以把研讨主题设定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GDP的变动情 况、变动原因及 影响因素”;讲授宏观 经济政策实践时,可确定主题为“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政策比较分析”;针对增长理论,可确定讨论主题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及与主要发达国家的比较分析”等。这些研讨主题的确定,既依托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既激发学生兴趣,又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研究的空间。
(二 )合 理 安 排 研讨 小 组
确定研讨小组是研讨式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教师在“导论”课上,先介绍宏观经济学的性质、内容、学习意义及能力要求,然后讲解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方法,特别是研讨式教学法的内涵、教学过程,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完成任务要求,使学生对研讨式教学法有一个基本认识。
每次研讨课前,由教师向学生提供研讨主题,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研究,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兴趣确定选题。在学生初步选题确定后,根据自愿组合、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原则组成每组3-5名成员的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以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研讨式学习。
确立研讨小组后,学生自主查阅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由于学生对于查阅资料经验相对不足, 因此教师需要告知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和要求,帮助学生制订研究计划。此阶段各小组可以通过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学术期刊文献检索网站检索文献,阅读经典原著,还可根据需要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学生通过材料阅读、归纳总结、形成基本观点,最后撰写研究报告和制作PPT讲演稿。
(三 )组 织 课 堂 讨论
通过对某个经济热点问题的探讨、分析,获得对问题的正确认识,形成经济学思维方式,以此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宏观经济学研讨式教学法的最终目的。课堂讨论是这一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在课堂研讨过程中, 每个小组推举一人向全班同学介绍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陈述过程需要有观点、数据、材料支撑,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证体系。在小组代表陈述完毕后,同小组同学可以对该问题进行补充。接下来是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互动环节。师生可以对该问题进行提问,由小组代表回答,还可以进行辩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真正发挥主导作用,正确引导,使学生明确研讨主题,抓住争论的焦点。教师要把握课堂研讨时间,既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又不能影响教学进度。最后是教师点评,从形式到内容,指出优点和不足,同时对学生疑惑的问题进行集中解答、补充说明。研讨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深入交流和互动,真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研讨 的 课 后 延 伸
研讨阶段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终点。研讨课程结束后,教师和学生都应进行总结。教师的总结包括研讨主题的确定是否恰当,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研讨等各个阶段的表现,对研讨课堂的把握有没有改进的余地,等等。学生可以从在阅读、分析和研讨过程中学到的知识;课前准备、课中研讨等过程中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等进行总结。同时,经过研讨阶段,学生可以对研讨主题撰写研讨心得或直接撰写小论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包括论文的规范性要求、论证方法和研究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笔者从本院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堂中的推行来看,总体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增强。这种问题驱动型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由于研讨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从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到观点的提炼,再到具体解决问题方法的确定,从报告论文的撰写到主要观点结论的陈述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 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并在此过程中,极大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从笔者对参与宏观经济学研讨型课堂的学生口头调查及专门针对研讨式教学法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来看, 超过90%的学生反映“研讨式教学法优于以往的讲授型教学方法”。第二,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意识。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科研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研讨式教学法要求学生最后撰写报告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科研方法、科研论文撰写的规范要求,无形中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在课堂上,每年会有部分同学撰写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科研小论文。
研讨式教学法在理论上具有宏观经济学课堂中实践的诸多优势,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还有亟待完善的地方。第一,加强教师课前准备,强化对学生的指点和辅导。实际上,在研讨型课堂中,对教师的学术能力、组织能力及课堂管理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学生在文献收集和对主题的把握方面由于经验不足,难免出现偏差,教师需要及时辅导。第二,优化研讨教学流程。在研讨过程中需要教师把握每个阶段的时间,包括学生陈述的时间,学生提问的时间,课堂讨论时间,以及最后教师点评的时间。并且从课前准备、课中讨论到课后评价都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时间, 并监督各个小组的完成进度情况,否则,很难实现预期目标。第三,考核评价体系亟待优化。学生在研讨式课堂中的表现,具体包括在研讨小组中承担的角色、完成的任务、课堂研讨中的参与积极性等应该纳入最终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四、结语
摘要: 为了提高C语言教学效果,本文尝试将研讨式教学模式应用到C语言课程中,并详细阐述了实施研讨式教学的步骤。
关键字:C语言; 研讨式; 教学改革
中国分类号:H191
0 引言
随着网络教学视频的普及、尤其是最近兴起的MOOC、公开课对传统的教学带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模式弊端越来越明显,为了对应新环境的变化,国内各高校都在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其中研讨式教学这种在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中流行的教学方法已被尝试应用到国内各高校的教学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研讨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疑难问题、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或学科前沿问题,通过学生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展开课堂讨论和交流,在不同观点相互交流补充、碰撞交锋中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1]。
1 在C语言中开展研讨式教学可行性分析
一门课程的教学受到四个方面的影响:学生,教师,本课程知识结构、教学大环境。通过分析在C语言中可以开展研讨式教学,具体如下:
(1) 学生基础和兴趣符合研讨式教学要求。C语言课程的学生都是90后的学生,在初高中时都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不陌生。同时学生的本专业方向是软件工程,他们本身对编写程序都很感兴趣,甚至一些学生都已有过一年多的编程基础。
(2) 研讨式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 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本门课程的教师有着丰富的大企业工作经验,对C语言知识点有着深刻的理解,且能从实用性角度出发把握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满足研讨式教学的高要求。
(3) 具有合适的研讨主题。C语言是由不同的知识点组成,知识点之间相对独立,同时C语言用是一门与实用应用紧密结合的课程,很多知识点都能从实际应用中提取出好的研讨主题。比如三大结构(顺序、选择、循环),采用让学生求BMI指数(即身体质量指数),并判断结果指数符合什么标准(偏廋、正常、超重、偏胖、肥胖)。这里用到了顺序和选择两种结构的知识点,又跟生活实际相关,不仅有趣而且大大的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4) 先进的配套教学环境。本学院为每个学生都分配到一台实验计算机,且所有教室都属于多媒体教室自带WIFI。为研讨式教学过程中查找资料,PPT展示和程序演示提供了非常好的教学环境。
2 在C语言中开展研讨式教学的步骤
2.1 研讨主题的设计
研讨主题设计是研讨式教学的关键一步,一个研讨主题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后面研讨过程能否顺利的展开,研讨主题的选取要符合以下几点:第一,涵盖1-3个知识点,知识点太多不利于重点知识的把握。第二,考虑学生的能力和时间,学生在一周内能自学查找资料完成。第三,具有发散性,这里发散性是指学生能用采用不同的办法解决,这样有利于思想的碰撞。最后,如果还有实用价值则更好,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根据作者多年的开发经验,从实际开发需求角度出发,确定了C语言需要开展研讨式的知识点有:三大结构(顺序,选择,循环),一维数组,函数,结构体。并设计了相应的研讨主题,如下表1所示:
其中三大结构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安排了2次研讨。鉴于篇幅限制,只简单介绍下研讨主题一的确定原因:
(1) 求BMI指数用到公式: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 这个要用到顺序结构。
(2) 在得到结果之后为了确定指数的标准等级(中国参考标准见表2)要通过选择的嵌套实现。
(3) BMI这个指数每个人都有,学生可以用自己编写的程序测试自己的指数,激发兴趣增加编程乐趣。
2.2 课前准备
研讨式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辅导,这种转换学生和老师都存在不适应,在配合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双方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教师需要准备3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上课前1 周把研讨课题印发给课题研讨小组,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了解研讨课题、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第二,教学环境的准备,不同研讨课题需要的教学环境可能不同,有的可能需要使用网络、有的可能需要使用应用软件以及有的可能对教室的布置有特殊要求等;第三,教师要为研讨的课题准备微课件,对核心知识点以及问题解决思路进行讲解。
学生提前清楚的知道研讨式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不仅让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而且有利于研讨过程的顺利展开,学生需要准备2方面的内容:第一,学生随机分组,每组人数3-5人,并选举一个组长。第二,根据研讨课题要求,每组准备包括软件、电子资料和纸质材料等必要的研讨材料。
2.3 组织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研讨式教学的核心阶段,同时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做好课堂讨论首先要遵循
师生平等原则,教师以小组成员身份参与小组的讨论中,鼓励每个学生的意见都能得到充分的表达;其次是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第三是教师作为导师角色,需要時刻掌握研讨的方向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并且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讨论中的新问题和新思想,把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者实际事件密切相关的问题融入到讨论中[2],研讨的流程如下:
①随机抽取一组上台讲解他们的方案:包括PPT讲解思路,源代码展示结果。(时间10分)。
②介绍完之后,其它同学提问讨论(5分钟)。
③讨论完之后开始打分,打分项分:PPT演示、解决方案、创新、团队合作、答辩。一个组最终得分由学生(50%)+老师(50%)组成。
④一次课随机3-4组,之后剩下10-15分钟左右老师讲下涉及的知识点。endprint
2.4 课后总结巩固
仅通过一次课堂讨论,有时并不能够完全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尤其是对于那些比较难或用法较灵活的知识点,如函数,结构体等。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强有弱,接收新知识有快有慢,因此课后必须进行总结和补充。该环节主要做2个方面的事情,一是针对重点难点需要额外增加课时进行讲解,课后布置对应的练习题;二是教师要及时总结前一次研讨过程中的不足和优点,并对下次研讨活动进行调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对于函数这个研讨主题,函数是重中之重,初学者一开始很难理解模块化的好处,为了加强理解课后布置函数作业,把学生分两组,一组不用函数解决,一组用函数解决。然后课堂上把两个方案拿出来对比,对比内容有:可阅读性,讲解两种代码思路让学生自己看哪种更好读取,可维护性,针对作业问题进行一个点的修改,看两组代码哪个进行了更多的修改。通过这样一次比较,学生立马明白了用函数进行模块化编程的好处。
3 存在的问题
经过一个学期的研讨式教学应用,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增强,通过多次上台演示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在信息满天飞的网络时代,部分学生不假思索照搬照抄網络信息,弱化了资料分析和处理的能力,针对该现象,应该指导学生进行信息的选取、过滤和应用的教育[3]。 第二,学生不热情参与,为了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可以从动力和压力入手:动力方面,教师在选题上要更多的关注下趣味性激发动力。压力方面,改革期末考试成绩评判标准,由研讨式成绩和期末考试各占一半,增加研讨式教学的压力;第三,部分学生容易产生依赖心理,当一个组内有一个人能力较强时,其它学生会偏向采用此学生的解决办法,这样就会导致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第四,这种教学模式会花费教师大量时间,从研讨式选题,组织讨论,不同方案讲解,统计成绩等过程都增加了工作量,当教师带的班级多于一个时,难免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4 结语
研讨式教学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的普及证明了它是一种网络时代下培养人才的有效教学模式,研讨式教学不仅丰富了课堂形式,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但研讨式教学对课程知识结构、教师能力和教学环境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视情况开展研讨式教学。
参考文献:
[1] 覃遵跃,周清平. 研讨式教学在Java语言课程中的应用[J]. 计算机教育, 2014(18): 55-58.
[2] 周海芳.“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研讨式教学[J]. 计算机教育, 2010(24): 93-97.
摘 要:研究生具有不同于本科生的身心特点和培养目标,决定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应采用“研讨式”教学方式。“研讨式”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和组织,涉及专题划分和团队组建、进度安排、课程报告与讨论、撰写课程论文等具体环节。“研讨式”教学方式对于研究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具有重要而直接的意义。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 军校研究生 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3(c)-0194-01
军校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军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培养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即独立思考问题和主动探求答案的能力。研究生教育特别需要一种能够激发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好环境,重点突出其“研究”的特点。
1“研讨式”教学的内涵
所谓研讨式教学,就是学员选定课题,教师指导研究,教学活动以课题研究为主线,通过教研结合的方式提高学员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教研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学中运用研讨法,可以调动学员积极思考、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加深对某些重点、热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学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讨式教学的实质是解放教育力。即解放教员的教授力,解放学员的学习力。从直接意义上说,就是如何充分调动学员主动学习、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这是实施研讨式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西方大学教学中,“seminar”是一种拓展和深化教学的利器,教学改革的媒介,素质教育的实验平台。“研讨式”教学法用英文翻译是“seminar”,“seminar”英文原意是指(大学或暑期学校)学生为研究某问题而与教师共同讨论之班级或研习班。它则是一个内涵丰富、功能独到的教学范式。因此,将“seminar”教学范式的运作方式和教育理念引入到研究生教学中,对于军校研究生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2研究生“研讨式”教学的特点
研究生研讨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学方式由讲授式变为研讨式
常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讲台上讲授课程内容,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研讨式教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不仅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也积极参与研讨,甚至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能开展研讨甚至辩论,师生关系由主客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
2.2 教学目标由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
在本科以前(包括本科)的大部分教学时段,教师都以传授知识、答疑解惑为主,教学目标主要是授人以鱼。研究生需要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授人以渔式的教育模式既很重要也很必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复杂的教学内容要和学生的实际参与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效。科学研究对于研究生来说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研讨课程能够促使学员在重视学习结果的同时也一样重视学习及研究过程,这有助于理解研究方法的本质,形成研究能力。
2.3 学生专业构成范围拓宽
从对几所军校研究生教学的调查中发现,很少有将研讨课程的选课人员专业跨度的范围扩大,在常规专业课教学中,选修人员一般为本专业学生,即便有相关专业的学生,比例也很小,更不用说其它非相关专业的学生了。然而,在对地方大学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情况却是大有不同。比如有的大学中:自动目标识别新技术是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研讨课程,每期开课,总会发现有数学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些学生选修。另外,部分硕士研究生也选修了博士研究生研讨课程。
3“研讨式”教学实施方法
研究生教学中的“研讨式”教学方法(Seminar)是一种有效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Seminar是欧美专家学者常用的一种学术交流方式,其宏观结构由概要式研究和专题研究两大部分组成。前者包括学科的历史发展脉络、前沿和发展背景以及需要讨论的相关主题,它需要导师全面、系统的了解,并将相关主题及其具体明确的要求分派给特定的研究生,为后者提供厚实的理论基础和必要的技术铺垫。后者是学术交流的主要部分,研究生根据自己研究取向和学理兴趣,将选定的研究专题做出充分的准备,成为某一主题的主讲报告人。它要求报告人事先阅读指定的书目文献,查找相关的资料,对问题的研究前沿有一定的了解,或通过试验,获取相关的数据支持,形成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使发言言之有物、内容翔实。
4研究生“研讨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以教学大纲为本,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研讨课程给予任课教师很大的自由度,但是也不是没有约束,教学大纲是组织课程内容的指导性“准则”,形势变了,教学大纲制定的教学目标不变。教师要认识到知识是能力的重要基础,系统的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学生而言,不学好知识就不可能发挥能力,忽视知识的传授,也不可能孤立地培养学员能力。学员能力的发展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实现的。然而知识又不等于能力。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关键在于方法的传授,教会学员如何从学会知识到会指导自己学习知识,掌握学习方法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实际生活中,才能逐步发展自己的能力。
4.2 注重基础与专业最新动向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研究生研讨课程需要巩固学员的基础知识,同时需要不断地充实新理论、新技术,了解学科前沿研究动向。另外,军事学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很多与军事生产最新研究相关,将课程内容与重大科研背景相结合,有助于提供丰富的研究思路,拓宽学员视野,获取已有科研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少走不必要的弯路。
参考文献
摘要:近年来,微课程教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其中,大部分的研究着力于微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微课建设开发研究,对于将微课、微课程应用于一线教学的相关实践研究关注较少,存在着重理论、重建设、轻应用的实际情况,微课程在高职类院校的教学实践研究更是寥寥可数。本文从微课、微课程的理论出发,指出目前微课程研究领域的一系列问题,并从微课程应用于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着手,对微课程的教学应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微课;微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1-0076-02收稿日期:2016-03-10
课题项目:本文为第二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研究成果之一(ZYB88)。
作者简介:薛芳(1980―),女,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
一、微课程及微课的界定国内教育界对于微课程的定义尚有争议,笔者认为微课程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有关单位课时教学活动的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评价与反思等要素优化组合为一体的教学系统。它是相对于常规的课程而言略为短小的课程,微课程也需要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过程等,是一个相对缩微版的课程。微课是基于“微学习”而建设的“微内容”,美国David Penrose教授把它称为“知识脉冲”,是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为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由此可见,微课与微课程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微课程包括教学资源和教学实施过程两个方面,而微课,只是微课程的配套资源之一。
二、当前微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我国,高职院校微课程教学研究和应用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问题包括:
1对微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区
很多高校教师认为微课程仅仅是以短视频形式授课,而忽视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过程,从而造成微课程教学成为简单的课堂教学“搬家”和教学过程的数字媒体“形式化”。
2忽视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工作
微课程的教学设计仍沿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方法,忽视了数字化教学情境下的教学特点和与学习者的教学互动,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学习效果不佳。
3微课制作“形式大于内容”现象普遍
多数参与微课项目的教师认为教学设计在整个微课制作环节中最重要,但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技术表现上,如视频、课件制作等,普遍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的取向。
4微课程教学目前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情况
由于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各级教学竞赛活动仍以申报微课视频作为竞赛依据,缺乏对教学实施环节和教学效果评价的评判标准,故而造成高校教师在微课程教学中重微课视频建设,轻微课教学应用的现状,很多高校的微课程开发并未从学习者角度出发,仅仅是为了参赛获奖而不是基于实际教学需要,造成课程与学生学习需求的脱节。
三、微课程设计思路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微课程开发应当在满足学术性、趣味性、实用性的同时,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更为缜密和细致的教学设计。做到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精炼主线包含的知识点,结合精炼知识点数量、学校课程学时、拍摄准备素材等要素精心准备微课视频。微课程视频制作上需要巧构思、重特色,紧密围绕课程教学内容,适当拓展,并结合学校网络情况及学生的移动设备普及情况合理地选择教学媒体、技术与资源。在微课程视频制作当中要针对网络学习的特点,引入性地进行课程制作,关注学习互动,使学习者感受到网络学习与课堂学习的差异化。微课程视频制作需要重点清晰、逻辑严谨,满足学习者在短少的学习时间当中高效率地掌握课程知识点。为了体现教与学的互动,实现微课程的动态化发展,微课视频制作内容可以经课程责任教师审核后引入学生提交的各种网络素材,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网络链接等。一成不变、内容陈旧的微课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已难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也无法体现学科不断发展的特点。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翻转课堂、情境嵌入、协作建构等多种教学模式,具体可分为课前、课堂、课后三个学习阶段。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观看微课视频,完成教师布置的问题,提交相关作业。在课堂学习阶段,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知识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并抛出案例,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课堂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发表陈述观点。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关素材的提交,丰富微课资源。
四、微课程教学的实践1微课程教学设计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经济学课程自2014年开始采用微课程教学实践。我们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学生知识水平、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结合任课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把握程度对经济学微课程进行了全新的教学设计。其核心为:以教师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驱动”及“问题解决”为学习和研究活动主线,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重视其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课程设计主要工作包括:首先,我们从教学设计上对于经济学课程所涵盖知识点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和总结,归纳课程核心知识点共五十多个。其次,撰写微课拍摄教本,并按照每10分钟的微课视频包含1~2个知识点的要求进行微课录制和编辑加工,共制作微课视频近三十条,涵盖了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视频内容包括:知识点讲述、案例引用、教学思考、作业布置、学生提交知识点教学素材五大环节。最后,将学习者提交的知识点素材整合进微课程教学,不断丰富教学资源。目前,我校现有经济学微课课程教学资源中,由课程学习的学生搜集并提交的教学资源已经占课程资源总量的30%左右。
2微课程教学实施
从我校的教学实施过程来看,我们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严格遵循了“导入、讲解,总结”的普遍程序。“导入”要迅速,直奔主题,让学习者快速明确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导入微课可以通过问题、案例、小故事等方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时长应为1分钟左右。“讲解”的主讲教师需要做到形象大方、吐字清楚、讲稿与画面一致并思路清晰,对知识点进行碎片化讲解的同时而不破坏知识点本身的完整性。“总结”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应当再次突出重点。
从教学实践实施模式来说,我校经济学课程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任课教师通过经济学课程微信群发布学习信息,提前一周在微信群中发布自主学习要求,并要求全体学生观看微课程视频,对重点难点提前学习。完成自学布置作业,以学习组为单位进行课程知识点网络素材的搜集和提交。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归纳,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提交素材进行展示及点评,组织课堂讨论。由任课教师集中答疑以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充分利用微信、QQ等现有的社交媒体进行课堂以外的互动,建立经济学教学课程群组,鼓励学生设计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相关的议题,提交研究成果。学生互动讨论参与情况、课程素材搜集提交情况计入经济学课程的平时成绩。
微课程教学班与传统教学班学习情况对比表班级人数提交资源总数平时作业完成率期末考试均分微课程教学班4917994%786传统教学班486686%7093微课程教学评价
我校经济学微课程教学应用虽然刚刚起步,但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学习时长来看,在微课程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时长大大增加。除课堂学习时间以外,每名学生每周自主网络学习时间约30分钟,每学期累积增加课程学习时间10小时左右。同时,微课网络学习基本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并未给学生增加较大的课业负担。其次,微课程教学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更能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对经济学学习热情较高的同学可以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深度学习。而其他同学在微课程教学计划安排下统一进行课程学习,并可根据个人学习情况对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多次重复学习以巩固和强化所学内容,完成课程学习目标。
我校经济管理学院会计专业两个班级于2014年第二学期开始经济学微课程教学实践。在平行的两个班级中,一个班级使用微课程教学,另外一个班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任课教师为同一人。在教学中,两个班级所学知识体系、知识点数量、课程进度、作业数量和要求完全相同。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我们发现采用微课程教学的班级与传统教学班级的表现差异明显,其表现如下表。
通过对比不同班级的平时学习状况和考试均分可以看出,参与微课程教学的学生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成绩上均较传统教学班学生有明显提升。
此外,我们采用随堂测验、问卷调查、知识能力评估等一系列测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估,发现应用微课程教学后,学生对经济学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经济理论的应用能力均较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提高幅度要大。
五、总结结合我校的教学实践来看,微课程教学的应用能够有效利用学生课堂学习以外的碎片化学习时间,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学生课程学习深度,增进教学互动,有效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同时,设计实施微课程教学也能够有效提高任课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其专业教学水平。未来,教学资源的充分合理应用及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将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互动性的学习内容,将是高校微课程开发的关键。随着微课程教学评估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如何激励更多的中青年教师研究微课程开发,运用微课程进行日常教学,做到“以用促建、应用引领”,将是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在现代教育理论中,体验式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应用前景,尤其在语文作文教学中,体验式作文教学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丰富学生的体验积累,为作文写作打好基础。本文以语文作文教学研究为出发点,以体验式教学方法为研究重点,分析体验式教学与语文作文教学的契合点,提出体验式教学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策略,为今后的语文作文教学提供技术支持。
一、指导学生立体化体验生活
(一)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真情实感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中获取写作的灵感。巧妙地引导学生去关心和发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从对生活细节的思考中获得丰富的情感感悟,进而将这种感悟转变为文字表达出来。首先,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诱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在对生活激情饱满的状态下获得丰富的感悟;其次,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去观察和发现生活,保持对生活高度的好奇心,才能触发敏锐的生活感悟能力。
(二)利用语文活动深切体验生活
就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写作的本质是将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转化为文字形式,是用文字来记录和描绘生活,这就需要学生有真正的生活体验。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生活。体验生活的方式多样,科学合理的语文活动最具有针对性和效率性。在进行语文活动设计时,老师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的生活状况,寻求与学生真实生活相一致的主题活动,通过开展综合性语文教学来帮助学生获取作文资源。开展的语文活动要将生活体验与作文学习目的整合在一起,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语文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
(三)通过阅读诱发生活体验
学生的生活范围和环境是有限的,其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也是有限的,这种情况下可借助书籍来丰富他们的视野和认知,利用书籍中丰富的信息来诱发学生多样化的生活体验方式。阅读能够使学生获得许多无法接触到的事物,冲破个人生活的局限,因此阅读是生活体验的又一重要途径。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可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通常为自由式阅读和指向性阅读两种方式。为了保证学生阅读的质量,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些有用的措施,比如设置一定课时的阅读课,创设阅读交流课,以小组的形式交流阅读体会和阅读感悟等。另外在作文教学中,应重视课本与读本的作用,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正确的方法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从而诱发学生的体验。
二、引导学生积累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
(一)读书笔记 刘勰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因此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不能单纯地为阅读而阅读,需要从阅读中汲取知识,从阅读中获得体悟,从阅读中获得写作的资料,这就需要学生养成记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在培养记读书笔记习惯的初期,老师应该充分考虑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情况,采用合理的方法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记读书笔记的方法和内容,比如规定统一的记读书笔记形式,规定完成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等。读书笔记中可以摘录名言佳句,抄录自己感悟较深的语句,并记录感悟内容,打动自己的原因等;也可在阅读完成后在读书笔记中作一篇自己的读书感悟。
(二)体验日记
体验日记有别于读书日记,读书日记是记录读书感悟和摘录名言佳句,而体验日记则是要求学生专门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感悟,以及对生活中发生事件的描述和体验等。生活体验的主体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在体验日记中,老师可以适当地降低要求,不必要求学生像写作文那样计较章法,可以允许他们自由发挥,充分发挥想象力,心里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然后老师制定一个合理的周期,引导学生同一整理。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积累生活体验和感悟,还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具有极大的帮助。
三、借助情境还原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一)营造情境诱发体验
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教师营造情境时,需要了解到学生是否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然后才能运用多种手段营造作文教学情境,有目的地导演情境,有意识地制造材料,为学生制造一种场合、一种氛围,引起他们情感的波动,诱发和唤醒学生曾有的生活体验,激起学生写作的欲望,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
(二)语文互动中丰富生活体验
交流互动是获得丰富生活体验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巧妙地设计教学模式,引入师生或生生交流互动,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与同学分享和讨论各自的生活感触,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生活体验更加深入深刻。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创建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当好学生的听众和导师,让师生与生生之间始终处于热情、自由、平等的氛围之中,然后引导学生将交流互动的体验和感悟及时记录下来。这种更深层次的感受和认知往往能够成为他们写作的最好素材和资源。
(三)情境结束后指导学生完成作文的全过程体验
研讨式教学源于早期的德国柏林大学, 是现代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中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 这种教学方法在国内开始受到重视并迅速推广。研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在这种教学方法中, 由教师按照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堂任务, 围绕课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精心准备和设计, 学生按照教师的专题要求查阅资料、提炼资料、小组合作讨论, 在课堂上按照教师预先设计与组织的场景, 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1]。在相互交流过程中, 让学生学有所得, 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团队合作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互联网时代到来的今天, 计算机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备工具。它的功能已经不是局限于网络聊天, 看电视, 玩游戏……而是人们利用计算机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效应。而高校学生已经接触并能简单的操作计算机, 但这远远满足不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现在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通常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这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 因而在计算机系统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模式, 在研讨式教学中, 精心设计研讨课题, 做好课前准备, 进行课堂讨论, 课后巩固四个环节组织完成教学活动[2], 对学生获取知识, 训练学生独立思考, 善于表达, 敢于实践, 勇于创新的能力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 精心设计研讨课题
计算机系统基础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 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 利用计算机完成本专业相关事宜, 是与实际应用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课程, 它要求学生了解知识点以后, 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合理地挑选内容进行研讨, 提炼出既让学生感兴趣又能融合本课程核心知识点的若干研讨课题是顺利开展研讨式教学的前提。在精心选择知识点进行研讨式教学时, 必须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首先, 研讨课题要符合所有学生的知识基础, 课程是零基础课程, 课程本身不是非常难懂难理解的课程, 但是, 选择的主题要让学生通过短期时间的自学来解决该研讨课题提出的问题, 一般三~四天较合适, 如果时间太长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打击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
其次, 研讨主题应该满足特定的教学目标, 知识点不能过多, 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从枯燥的理论知识中解放出来, 有实际生活的共鸣。让学生自愿并积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所掌握的资源自主学习。
根据计算机系统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和研讨课题设计原则, 表1列出了该课程的研讨课题、具体问题以及核心知识点:
2 课前准备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研讨式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为每一次研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2.1 教师的准备工作
(1) 文字材料:
(1) 研讨式教学方案:针对确定研讨主题所写的研讨目的, 主题, 总体要求, 课堂讨论环节的设置, 课堂建议等内容。
(2) 研讨主题所需要的文字资料, 相关视频, 以及介绍获取其他资料的途径和方法。
(3) 研讨微课件, 用于课堂讨论环节结束以后, 教师对本次研讨的内容进行总结, 它包括研讨流程、研讨问题、核心知识点、重点、难点、解决思路等[3]。
(2) 分发资料:研讨式教学方案、所需要的文字资料和相关视频, 这些资料需要课前一周分发到各个研讨小组, 让各个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研讨课题, 通过教师提供的渠道和方法获取知识, 并且形成自己的认知、观点。各个小组也有足够的时间研讨并形成组内一致的观点。
(3) 其他准备:针对研讨课题, 教师要提前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教学环境的准备 (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室布置) 。
2.2 学生的准备工作
学生自由组成研讨小组, 每个小组3~4人, 小组推选一位基础好、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 组长将教学资料发给小组成员, 小组成员收到每次研讨主题的资料以后, 按照以下步骤完成准备工作:
(1) 阅读要求
学生收到教师给出的研讨式教学方案以及相关资料后, 仔细阅读研讨式方案, 明确自己要完成任务。
(2) 搜集整理资料
学生根据研讨式教学要求搜集资料, 整理资料, 力求资源共享。
(3) 准备作品
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进行第一次研讨, 交流各自学习资料的心得、体会。深入学习相关知识, 提出并记录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小组共同讨论, 然后分配任务, 完成在研讨式教学的课堂上需提交的作品。
(4) 小组审阅作品
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进行第二次研讨, 对完成任务的情况, 进行检查、审阅。然后进行修改和补充, 制成最佳作品。每个成员准备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讨论在课堂研讨时有可能被问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3 课堂研讨
课堂研讨是研讨式教学的核心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 主要分为四个子环节:
3.1 作品展示
进行研讨课程中, 首先抽取小组某位的成员上台展示作品, 向老师和同学们简明扼要的阐述作品的完成过程, 遇到的问题, 解决的方法, 讲述自己的收获和见解。 (时间一般限定5分钟)
3.2 课堂讨论
报告完毕以后, 教师及时对演讲小组的报告过程进行点评, 然后报告小组接受其他小组的质疑, 全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台下的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针对报告小组的探索过程、作品、研究结果或者创新点进行思考和质疑, 报告小组进行答疑, 促进台上台下学生相互学习, 相互探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讨论内容上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和配合, 需要教师作为主导贯穿始终。遵循师生平等原则, 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勇敢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反复思考, 敢于探索, 勇于创新。 (时间限定5~8分钟以内, 每次研讨展示3~6组。)
3.3 小组互评
研讨式教学离不开竞争机制, 引入竞争机制, 激发学生好学上进的兴趣。各个小组进行互评打分。各小组对上台展示作品, 演讲的小组及成员在本次研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分, 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及学生予以加分奖励。通常评分的标准为百分制, 比如在《做你想要的PPT》的课题中, 其评分标准为:
3.4 教师总结点评
课堂研讨完毕, 教师利用微课件, 对本次研讨课程内容的知识点及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总结点评。并对课堂报告、上台演讲、PPT的制作以及课堂研讨情况进行点评;对于开放性的问题, 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其他解决方法, 供学生继续研究。时间是10~20分钟。
通过课堂研讨, 各小组的成员走上讲台积极展示并介绍自己的作品,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也让同学们不局限于本小组的研究成果, 还可以学习到其他小组的成果, 看到其他小组的优势。陶冶了情操, 增长了知识, 开阔了视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得到极大的提高。
4 课后巩固
课堂研讨结束并不代表学生掌握了知识,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 课后巩固非常必要。该环节教师要针对重点, 难点, 布置相应的练习题, 这些练习题可以是基础知识题, 研究报告, 实验报告等。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 提高能力, 或者采用能力测试等方法检查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的情况, 及时查漏补缺。另外, 教师要及时总结研讨式教学实施情况, 分析研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及时总结经验, 及时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5 结束语
教学实践证明, 在计算机系统基础课程的中应用研讨式教学法,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平、开放、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敢于动口又动手的能力, 也为学生提供了思考问题, 讨论问题, 解决问题的机会,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训练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极大的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 讨论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学生敢于探索, 勇于创新的意识。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也大大增强。当然, 研讨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具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备课, 教师要具有更高的掌控力来组织教学。只有这样, 研讨式教学才能发挥出特有的效应。
摘要:研讨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下, 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 通过预先设计与组织的场景, 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根据教授本科生课程“计算机系统基础”的教学实践与经验, 详细地阐述了计算机系统基础课程中实施研讨式教学的方案。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计算机系统基础,教学改革,创新能力,方案
参考文献
[1]戴佳筑.研讨式教学法在网络安全实践课程中的应用[J], 计算机教育, 2013 (2) 93-95
[2]郭汉民.探索研讨式教学的若干思考[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9 (2) 108-111
【摘 要】诊所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实践性教学模式,它与传统的法律授课模式有着根本的不同,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思维和技能,深受学生欢迎;对诊所式法律教学法在治安案件查处课程中的运用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诊所式教学模式 治安案件查处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C-0112-03
诊所式教学模式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各法学院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法律教学模式已成为当今世界法学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治安案件查处是一门重要的公安专业课,属于法学教育的范畴,将诊所式教学模式运用于治安案件查处课程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诊所式教学模式的概念
诊所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学生通过参与办理真实案件,培养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法律的实际应用,培养实践能力,缩小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距离,促进了学生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诊所式教学模式以其提供“学习如何从实践中学习”,以及打破法律部门的疆界和固定程式的局限,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法律规范能力和法学理论水平的独特理念和教育方法,是对传统法学教育培养方式和目标的改革,被称之为“新兴的实践性教学模式”。
我国引进和推广该模式意图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自引入了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来,深受学生欢迎,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果。诊所式教学模式与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根本的不同,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而老师只是作为引导者,让学生在对社会上的鲜活案件的处理过程中学习和实践,即“边干边学”。
二、诊所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诊所式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法律专业的特点就是应用性特别强,因此法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实践能力。我国传统法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法律知识,而诊所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的能力,它弥补了以往教学模式仅以讲授形式灌输知识的不足。通过诊所式教学模式中模拟练习、真正代理案件等教学方式,学生可以积累实务经验和处理法律事务的技巧。通过与形形色色的人接触,学生可以提高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树立处理各种法律事务的自信心,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二)诊所式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更加突出实践性
诊所式教学模式即在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下,通过学生参与法律程序的实践来进行教学。在传统法律教育中,教师用讲授的方式传授抽象的理论,通过讨论假想的教学案例进行实践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并用相关知识去分析教学案例,这些教学案例通常是为了让学生消化本章节的知识而编造的,简单且有针对性。学生一旦面对社会现实中的真实案例就会无从下手。诊所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从案件最初的阶段,比如案件的受理、当事人陈述开始,亲身参与案件处理过程的多个方面,学会从专业的角度去审视案件,能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并运用法律。
(三)诊所式教学模式中教学方法变得更加多样化
诊所式教学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是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除了传统的讲授外,诊所式教学模式还采用多种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提问式教学法、对谈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模拟训练教学法、个案分析教学法等,方法灵活多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诊所式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诊所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真实案件的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帮助当事人解决法律问题,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等手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提高对法律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认识程度,这些正是作为职业法律人所应必须具备的,而传统的法律教育模式在这一方面是无能为力的。
三、在治安案件查处课程中运用诊所式教学模式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所需成本高,经费难以筹集
诊所式法律教学是一种十分昂贵的教学模式。因为诊所的正常运行包括学生外出办案等,都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场所和资金支持。诊所式法律课程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否则是难以正常运转的。当前一些高校正在开展的诊所式课程大多是由国外基金会和中国法学会诊所教育委员会提供的资助,但资助的经费有限,不足以支持法律诊所的长期发展。治安案件查处课程要想运用诊所式教学,必然也逃不过经费紧缺的大关。所需的大量经费该如何筹集,必然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对授课教师的要求高
诊所式教学模式需要更多同时具备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老师的参与,但是在公安院校中具备这样条件的老师并不多,符合条件的老师对这项教学改革也不一定完全支持。由于诊所式教学模式需要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寻找合适案件、指导学生参与案件办理的全过程,许多老师是在超负荷工作,无暇顾及科研和撰写论文,职称问题上处于不利地位,因此不愿意承担诊所式课程的教学任务。目前,公安院校中的教师大多是毕业以后就直接从事教学活动的,很少有来自公安实践部门的教师,因此,大部分的教师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非常缺乏办理治安案件的实践经验。治安案件查处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如果授课老师缺乏实战经验,自己办案不多或根本没办过案子,只是纸上谈兵,其教学效果自然难以保障。要教好这门课,必须实现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理论知识丰富,同时还要有丰富的实际办案经验,这样的老师不好找。
(三)难以取得实践部门的大力支持
诊所式课程要求学生在老师的直接指导下接触实践中发生的真实案件,但是学生显然是不具备执法资格和身份的,在办理案件中的责任问题不好明确。现在各基层公安机关的执法大检查又相当严格,为了不自找麻烦,实践部门大多是不愿意、不放心让学生去独立办案,这些现实或潜在的问题都会进一步影响诊所式课程的运行和发展。
(四)缺乏系统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没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课程,势必带有极大的随意性,不利于教和学。现有的公安专业教材程序化现象严重,一律从概念入手,结构雷同,结论单一;老化现象突出,新知识、新观点、新信息难以及时纳入书本,使学生面对历史多、面对现实少;对公安职业教育有重大、积极作用的案例不入书,不利于发散思维训练。这些教材显然不能适应诊所式教学的需要,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目的是培养合格的法律职业人员,提倡的是从实践中学习法律和掌握法律,对此我们目前还缺乏相应的系统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五)缺乏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一直是教师和学生最关注的问题。在传统法学教育中,学生考试的成绩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最重要的标准,同样也是评价教师的标准之一。学生成绩是一种非常客观的评价方法,但是传统法学科目的考试通常考的就是法律知识的记忆,而对实践能力、分析案情能力和办理案件能力,很难通过这种传统的评价形式来检验。这种评价体系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学生习惯于考前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不注重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工作以后很难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用于办案。而诊所式教学模式很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但是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没有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势必影响到其普遍推广。
四、在治安案件查处课程中实施诊所式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公安院校的治安案件查处课程,基本上都是在进行传统的讲授教学,只是教给学生理论,并没有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由于治安案件查处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当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办案能力,而诊所式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操作能力上有显著效果。因此我们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努力在治安案件查处课程中实施诊所式教学。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经费问题
实施诊所式教学,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各公安院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或争取国内外基金会或企业单位的支持,或争取政府部门特别是各级公安机关的支持,或由学校自己出资。笔者相信只要领导高度重视,想方设法,经费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
(二)加强诊所式课程的师资力量
要想在治安案件查处课程实施诊所式教学,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当务之急。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考虑治安案件查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特殊性,要求诊所式教学模式的指导老师是既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公安工作实践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担任该课程的教师,在具备丰富的治安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当满足更高的要求:
1.诊所教师应提高治安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诊所教师可以到基层公安机关参加实践锻炼,也可以进行业务培训和接受丰富实战经验的教官指导,不断提高办理治安案件的业务素质和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积累了三年以上的公安一线实践经验,诊所教师基本具备了理论教学与公安实践相结合的“双师素质”,为实施诊所式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诊所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公安实践专家任诊所指导教官。外聘诊所指导老师应该是学习型公安实战人才,既具备优秀的执法水平和业务素质,又具备开展诊所教学必需的理论水平,具有开展诊所教学所应具备的素质。
2.诊所教师要有充足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诊所式课程的授课老师,要完成比传统模式授课大得多的教学工作量,因此要求老师不仅要热衷于教学改革,还要有充足的时间、充沛的精力、良好的社会关系,否则是很难胜任的。
(三)与实践部门合作共建诊所式教学基地
公安院校与公安机关合作共建诊所式教学基地,共同构建诊所式教学模式的内容体系,实现警学研相结合。在现行体制下,公安院校要主动出击,密切与公安机关合作,共同参与诊所式教学基地建设的全过程。公安院校可以与公安局合作共建诊所式教学基地,建立诊所式教学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公安局参与诊所式教学基地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是公安局与学校共同建设诊所式教学的基地,为学校学生参与治安案件办理提供条件;二是公安局委派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办案民警与公安院校治安专业教师共同做诊所指导老师;三是公安局选派兼有理论教学水平和公安实战能力的民警独立担任治安案件查处课程的理论和实践课教学工作;四是公安局作为学校的诊所式教学基地,挂学校的诊所式教学基地牌匾,学校为其提供理论支持,实现双赢。
(四)编写系统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确定诊所式教学模式课程的教学内容,编制诊所式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大纲,这样诊所教师在指导学生时才能够有的放矢。应根据治安案件查处课程的教学特点来确定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环节,尽可能使诊所教学的内容贴近治安案件查处实战业务。由指导教师在实际发生的案件当中挑选一些较为典型的案例,把所有的学生分组,要求每组学生按照治安案件查处的法定程序,参与从受理案件、调查取证,到处罚的决定、执行以及案件材料的整理、装订等全过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养成依照法定程序查处治安案件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调查取证的能力。在确定诊所式教学模式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必须组织教师编写教学大纲,用于指导(下转第181页)(上接第113页)诊所教学的全过程。教学大纲应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办理治安案件流程、参与办理治安案件的类型等内容。
(五)确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参考美国大多数诊所式教学模式课程的评价标准,我们应当把诊所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标准加以区分,建立起一套独立的教学评价体系。诊所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不需要进行考试,要根据其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重点是学生在办理治安案件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实践能力。评价标准的构成应是复合型的,包括承办案件的结果、当事人的评价及学生通过办案获得的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知识和技能等各种因素。诊所式法学教育可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客户评价、学生办案小组内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体系。在多种评价体系中,学生自评是很重要的,学生是最关心案件的成败,当事人对治安案件的处理结果是否满意,自己在办理案件中的收获,学生可以根据这些方面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在这个评价体系中,案件的成败是很重要的,但比这个更重要的是在办理治安案件过程中学生是否积累了办案的思路、方法、技能。
【参考文献】
[1]韦娌,申华林,夏杰,陈发桂.诊所式法律教育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应用分析[J].桂海论丛,2011(5)
[2]秦祖伟.高校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1(2)
[3]葛海,彭春艳.诊所式法律教育在我院的适用研究[J].警官文苑,2007(4)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
【作者简介】李兴林(1972- ),男,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治安学;司海燕(1984- ),女,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法学硕士。
【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运用】推荐阅读:
“体验式”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09-26
浅析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06-25
异步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12-21
框架式教学在高中英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12-05
启发式教学在篮球教学中的运用10-15
发现法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11-30
问题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