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精选11篇)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1

一、课程名称: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

课程代码:030557

二、课程类别(基础、专业基础、专业):专业课

三、设计周数:2周

四、大纲说明

(一)适用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二)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1、先修课程: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及应用

2、后续课程:

五、课程设计目的及基本要求

围绕着信息系统开发的整个过程,结合现实开发需求,深入理解生命周期法、原型法、CASE方法、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概念,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未来应对不同类型信息系统开发的能力。

六、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

1、选定调查、可行性研究,设计目标,进行信息系统规划;

2、进行用户需求分析;

3、总体设计、详细设计

4、系统实施、测试、试运行。

课程设计安排两周完成,包括具体布置课题,上机指导。

七、指导方式

集中指导与分散指导结合。(1)集中指导

第1天:布置任务、说明题意和要求; 第7天:中期检查和指导; 第10、11天:集中讨论。(2)分散指导

安排学生5天在计算机房编程和调试,教师随时解答学生设计中的问题。

八、课程设计对图纸、编程、设计说明书等具体量化要求 报告中应该体现学生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法、源代码编程及试运行效果。

九、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以课程设计平时表现、设计题目完成情况和设计报告为依据综合评分,评分各占30%、30%、40%。从总体来说,所设计的程序应该全部符合要求,系统可以进行试运行,设计报告要符合规范。

十、课程设计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 [美]Gary B.Shelly Thomas J.Cashman Harry J.Rosenblatt著,李芳,朱群雄,陈轶群等译.系统分析与设计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主要参考书: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2

关键词: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研究,试验教学

(一)引言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影响其就业。根据教学经验分析《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课程及教学特点,总结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特点

1. 课程定位。《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作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方法及技术应用,具有分析和解决信息系统规划、分析、实施以及维护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在教学中要给与该课程合适的定位,就要理清其与《管理信息系统》及《软件工程》等课程的关系,总体上,《管理信息系统》为管理者设置,《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为从事信息系统建设的主管及开发人员设置,所以,二者无论在深度还是在侧重点上都有显著区别,《软件工程》则侧重利用工程的方法进行软件的开发,虽然有相当大部分内容与《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重叠,但显然《软件工程》更宏观,并且其内容相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来讲更为庞杂,二者的教学内容也是有显著区别的。

2. 课程教学特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这是由其课程特点决定的。(1)课程内容多,抽象程度高。课程主要研究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阶段。但现在几乎所有教材都按照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五个阶段进行。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相关理论发展迅速,一般都增加了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内容几乎成倍增加。另外,例如设计模式,持久化等相关内容都具有相当高的抽象程度。(2)课程内容变化快,要求学生具有相关基础。该课程从本质上应介绍分析和设计的相关理论,可以保持合适的稳定性。但由于课程中在介绍理论同时,需要大量代码演示,而编程语言的发展则非常迅速,这要求学生和老师都具备相应的语言基础。(3)课程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一门应用型课程。其理论只有经由动手实践才能真正理解。所以,设计合适的实践题目,让学生从实践中利用掌握的基本原理体会出自己的分析和设计方法是该门课程的重要任务。

(三)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学内容陈旧。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技术伴随着软件工程、编程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而软件工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众多的分析和设计技术,相关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我国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的的相关教材难以及时反映。我国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大部分教材还停留在以结构化方法为主体,略微介绍面向对象方法的状况,对于面向对象技术的介绍缺乏全面深入的介绍,一些面向对象中高级的主题,例如:UML, 设计模式等,都略过或者稍带提及。这一方面有我国教材整体水平落后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因为教师缺乏对新技术的深入理解,因而无法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

2.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讲授的原理、方法、技术都是抽象的,可以用在各种各样的开发环境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意义。而由于开发经验所限,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将分析和设计的抽象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进行验证,因而对所学的理论缺乏信心。同时,由于分析和设计的相关理论几乎涵盖了设计所有系统所需要掌握的原理,针对大型系统,可以很好的体现这些原理,但对于课程中设计的小型问题,则并不容易体现出分析和设计的优点。例如:UML中讲到的9种图形,小型案例只利用类图就可帮助编程,无法体现设计过程的优越性。所以,学生在接受这些抽象知识时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导致整体积极性不高。

3. 试验环节薄弱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培养。从实践环节的时间安排上看, 大体情况如下:(1)一些高校不开设相关课内实验课程, 仅仅在课程结束后有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设计;(2)一些高校在课时内开设该相关的验证性实验,不单独开设课程设计;(3)一些高校该门课程的实验是让学生结合一个具体的数据库 (多数为Access数据库) 开发一个小的系统,了解系统开发的流程;(4)一些高校仅仅48学时左右的理论教学,不开设实验内课程和独立的综合课程设计。高校在试验课上的以上选择都有其相应的考虑,但无论是课内试验还是单独的课程设计都面临着效果差强人意的困境。由于学生很少有机会去参与真正的软件维护,而可维护性是软件工程一项重要的质量指标,可维护性的保证依赖于维护阶段前面的各阶段。但学生开发的系统大多只是给任课教师大概地检查一下,一般不会交付使用,没有经受用户的真正严格的检验,代码里面的很多错误被隐藏起来了,这些错误可能来源于编码前面的各个阶段,可能来源于需求分析、设计或编码阶段等等,如果学生看不到错误,也就不能对这些错误进行维护修正,不能体会到自己前面各阶段工作对可维护性造成的影响,也就不能体会分析和设计的好处。除此之外,实践环节的教学条件也值得忧虑。首先,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需要相关的分析和设计软件,例如进行UML建模的RationalRose,这不是普通学校可以具备的。其次,实践环节如果要体现出分析和设计的每一个过程,很多内容耗时巨大,这一方面要求学生有充足的上机时间,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有充足的指导时间。

4. 试验环节未和其他课程试验形成实践体系。除了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例如《数据库系统原理》、《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课程都有相应的实验内容。但由于任课教师不同,各门课程的课程定位还存在混淆的地方,所以导致实验内容的设计一方面未能体现课程本身的特色,另一方面和其他一些课程的实验内容存在相当数量的重复,未能实现很好的协调。

(四)提高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1. 通过课前动员,提高对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积极性。从目前软件应用层面上看,随着经济和科技的深入发展,对新的软件的需求以及对已投入运行的软件进行维护的需求正在急剧膨胀,但迄今为止,开发及维护软件的成本仍然居高不下,软件质量无法得到可靠的保证,软件的生产率尚无法跟上时代的要求,并且已经成为不仅是计算机系统开发而且也是计算机应用发展的瓶颈。从软件工程技术本身看,在计算机系统研究及软件开发的早期所形成的一些错误概念和做法,已严重地阻碍了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软件工程学即是研究软件开发与维护的普遍原理和技术的工程学科。而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则是减轻软件维护困难的重要手段。在课前向学生阐明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对于软件编程的重要意义尤其重要。学生总体对编程比较感兴趣,课前通过一个实例向学生展示经过分析和设计的软件和凭空编程在维护上的差别,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在课程之初就让学生对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的重要性有了认识,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

2. 更新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首先要拓宽视野,扩大教材的选择范围,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只要是合适的都可以拿过来做为教材。邝孔武编写,清华大学出版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第三版,该书结构清晰、层次清楚,对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部分投入了较大的篇幅,介绍的较为详尽,是一本难得的好教材。其次,由于该学科内容变化较快,教师指定了大量的网上阅读资料和参考书籍以培养学生掌握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和开拓知识的能力。最后,教师的教学内容并不囿于教材的范围,课堂讲授和讲座专题并行。对于学生感兴趣的较新的内容,通过讲座专题的形式与学生共同研究讨论,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3. 加强和重视案例教学。通过工程实践掌握软件开发、维护的理论和技术,既快捷又简单易懂,将复杂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生动的实例进行诠释,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精心设计规模和难度适当,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是这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环节。具体案例的选择最好是一个实际的工程项目实例,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以实际工程项目需求为背景,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项目小组,各小组应独立完成项目的需求调查、需求规范说明、系统分析设计、直至最终提交产品等各阶段的任务。要求各个小组严格按照软件过程规范,设计需求调查提纲,编写详尽的需求规范说明书,选择恰当的符合本项目实际的软件过程技术、工具,制订出完善的项目管理措施,合理配置项目组的成员,层层推进,按时提交产品以及相关的文档资料。为了达到较好的实践效果:(1)在课程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建模工具,这个工作可以提前进行,让学生有一个独立学习的过程。在讲授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时,就依据UML的内容及时讲解了Rational Rose 2003的操作方法,这使得在课内试验时学生对建模软件已不再陌生。(2)试验内容最好是一个完整的案例,并且要注意分析和设计结果和编程的衔接。现有的教材在讲授相关理论时,都会举一些例子,但都是独立分散的,这不利于学生对分析和设计整体过程的把握。很多学生面对分析和设计的结果,并不知道如何编程实现,这也需要教师进行演示,以贯穿学生的整体思路。(3)由于分析和设计课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尽量多的沟通,而课时有限,教师的精力也有限,所以必须借助现代化的辅助教学环境。在试验时,通过极域电子教室向学生演示软件的使用,比通过大屏幕效果要好很多。

4. 改革成绩考核。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考核的重点不应是理论考试成绩, 而是学生是否掌握了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的思想和方法, 另外考核的功能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课程的情况, 更重要的是鼓励和督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应改革传统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试方式, 注重学生综合知识和应用能力方面的考核, 一个比较好的方案是:平时作业10%, 课堂表现 (发言与讨论) 20%, 案例分析 (小组模式) 30%, 笔试40%, 课程设计单独考核。采用这种考核方式, 可以避免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 转而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课堂发言踊跃, 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沈群力.《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教学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7.4.

[2]汤宗健.改革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践探讨[J].研究与探索, 2007.1.

[3]耿骞.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3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 任务驱动 教学质量

在以学生能力、职业行动为主的先进课程标准理念的引导下,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动下,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势在必行,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将以《定轴轮系》为例,探讨基于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主要从教学设计依据、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特色四个方面进行设计。

1.教学设计依据

1.1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面向工业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从事机电维修等岗位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基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成长规律,从机械实际应用角度,设计承载相应教学内容的项目载体,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提升职业素养,从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1.2设计的学习任务

本次课程设计来自于项目五:多级减速器的分析中的轮系中的定轴轮系。其学习性工作任务是了解定轴轮系的定义和掌握定轴轮系的传动比计算;学时为2;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二年级学生的教学对象;先修课程为机械产品测绘与识图;以定轴轮系的定义为教学重点,以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为教学难点。

2.教学资源整合

由于工作原理抽象,结构封闭不易观察,运动过程复杂等单元特点,学生的现状是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对机械的学习兴趣不浓;对此,集原有的教学文件、教学资源(整体设计、单元设计、精品课程网站)、我的课堂(理论课堂、实训课堂)、交流中心(QQ、微信)于一体,基于网络学习平台创建动画、教学视频、微课、QQ交流等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等方式实现课程目标。

3.教学过程设计

本次课主要从三个模块进行设计:教学预热过程,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后续规范。

3.1教学预热过程

回顾旧知识,导入新内容。前期所学一对齿轮的啮合,通过任务1的视频看到主轴箱体的变速机构运动情况。由此提出问题:为什么改变拔叉位置可以实现变速呢?提出本次课学习任务:平面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并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任务要求及考核效果。

3.2教学实施过程

3.2.1尝试感知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任务2(简单的平面定轴轮系运动情况),结合多媒体动画展示和模型模拟演示,同时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仔细观察运动情况。

3.2.2新知识点的提炼

结合任务2,分析动画并提炼对应的内容:定轴轮系的定义、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确定首末两轮的转向关系。从任务中得出新知识点,这种方法便于学生接受,同时让学生明白本单元的新知识点及应用方法。

3.2.3尝试应用

教师用多媒体动态展示任务3,任务3是在任务2的基础上,修改为空间定轴轮系,学生根据任务2完成任务3的要求,自主讨论学习,最后进行小组反馈,师生互动,得出结论。通过任务3的训练,学生进一步熟悉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3.2.4拓展应用

学生分组完成任务1(主轴箱体的变速机构)中传动比计算和首末两轮转向的确定,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学生通过组装模型验证讨论结果,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利用所学新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同时学生进一步强化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3.3教学后续规范

3.3.1成果展示和随堂考核评价

各小组展示成果,进行自评和教师点评,考察学生的教学效果,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3.3.2归纳总结

师生一起总结归纳本次课的知识点(可归纳为两点)、技能点(能够计算定轴轮系的传动比)和素质要求,学生对照目标要求检查自己是否已经达标。

3.3.3作业布置

作业是弥补本单元还没学好的知识,对本单元进行梳理复习,将课程制作成微课,随时提取视频学习;课后可以通过微信、QQ平台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学习交流。

4.本单元教学特色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高职学生普遍基础较差的实情,采用“四步阶梯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四步阶梯式为尝试感知→分析提炼→尝试应用→拓展应用,它不同于常见的任务驱动。在四步中融入三个不同的任务,实现各任务的要求逐级递进,将知识点融入其中,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拓展深化,收到实效,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成长规律,并且四步教学中都围绕着定轴传动传动比的计算方法展开,以此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5.结语

在本次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动画、教学视频、微课、QQ交流支持学生自主学,信息化教学模式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技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了协作学习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了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经过实践证实本是枯燥的课堂变得轻松愉悦,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梁玉玥.高职《机械机构分析与设计》课程标准设计[J].工程机械,2016(20).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4

(2001年制订,2003年修订)

课程编号:210018 英 文 名: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B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前 置 课:信息导论、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原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后 置 课: 学 分:4学分

课 时:7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54课时,课程设计18课时)主讲教师:丁大可等

选定教材:张金城.管理信息系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课程概述:

《管理信息系统 B》是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是形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的专门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重要教学环节。本课程重点介绍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维护、评价、控制与审计的原理等内容,详细阐述了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技术及其应用。教学目的:

本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系统科学、信息技术、经济管理知识,将已有的管理知识、系统科学知识与计算机应用知识结合起来,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获得对管理信息进行处理和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的基本方法、技术及其应用,具有分析和解决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以及维护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

1.进一步深入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和系统建设方法的基本思想与原则。

2.掌握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目标、任务、主要工作内容和系统规划方法的基本思路与原理。3.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的目标、任务和结构化方法及其应用。4.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与管理的基本内容以及有关方法的基本思路。

5.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结构化方法的基本原则,了解原型法、面向对象法和计算机辅助系统工程(CASE)的基本概念、应用简况及发展状况。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授课。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讲授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原则的同时,密切结合工作与生活实际,组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目标、任务、主要工作内容和系统规划方法的基本思路与原理;掌握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的目标、任务和结构化方法及其应用。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认真完成习题和课程设计,提高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系统思想与管理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系统的概念、特性。了解从古代朴素的系统思想到现代系统思想兴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理念;理解信息系统的发展对未来的影响;深刻理解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的重要性。教学内容:

第一节 系统的概念

一、系统是什么

二、系统的分类

第二节 系统的特性

一、系统的整体性

二、系统的层次性

三、系统的目的性

四、系统的稳定性

五、系统的突变性

六、系统的组织性

七、系统的相似性

第三节 系统思想的发展

一、古代朴素的系统思想

二、系统思想的淹没

三、现代系统思想的兴起 思考题:

1.怎样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如何理解一个组织是一个系统,试举例说明。3.小论文:系统论是认识世界的有力工具。4.名词解释:系统、系统结构、系统的目的性。

第二章 信息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

课时分配:6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影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复杂因素和采用科学方法的重要性,理解系统思想的基本原则、系统工程方法的基本框架及其对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意义。熟练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概括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几种开发方法,深刻理解经典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熟练掌握系统开发的结构化方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原则。

本章的重点是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和结构化方法。教学内容:

第一节 信息与决策

一、决策过程

二、各管理层的决策特点

三、结构化决策与非结构化决策

第二节 信息系统的发展

一、信息系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信息系统建设是复杂的社会过程

一、信息系统建设的复杂性

二、信息系统开发是一个社会过程

第四节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一、系统规划阶段

二、系统分析阶段

三、系统设计阶段

四、系统实施阶段

五、系统运行和维护阶段

第五节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概述

一、早期开发方法的不足

二、结构化方法的产生

三、结构化方法的基本思想

四、原型法的基本思想

五、面向对象方法

六、软件开发工具

第六节 系统开发的组织管理

一、信息系统发展的诺兰模型

二、建立信息系统的基础条件

三、系统开发的准备工作

四、选择开发方式

五、系统开发的计划与控制

第七节 管理信息系统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二、管理信息系统与计算机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四、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五、管理信息系统的实例 思考题:

1.决策过程分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任务是什么? 2.什么是结构化决策?什么是非结构化决策? 3.各管理层的决策有什么特点? 4.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 5.管理信息系统有什么特点? 6.管理信息系统有哪些基本职能?

7.解释下列名词:分布式系统、专家系统、BPR。8.请简述30多年来信息系统的发展状况。9.简述结构化方法的基本思想。

10.信息系统的研制可以分为那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各阶段应提供什么技术文档?

11.为什么说系统分析是研制信息系统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困难在什么地方?系统分析员的职责是什么?

12.在系统开发中,用户起什么作用?为什么说信息系统的失败,重要是领导的失败? 13.原型法有什么优点?

14.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有什么特点?

15.小论文:信息系统开发是一个社会过程。

第三章 系统规划

课时分配;8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系统规划的目标、任务、主要工作内容、工作特点和关键问题,理解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目标和内容,掌握战略级转移法的基本思路与步骤,掌握关键成功因素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企业系统规划(BSP)方法的基本概念、主要方法与步骤,了解资源分配的工作内容和有关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系统规划的目标和工作内容、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和BSP法。难点是BSP方法。教学内容:

第一节 系统规划的任务与特点

一、系统规划的任务

二、系统规划的特点

三、系统规划的原则

第二节 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

一、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内容

二、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方法

第三节 企业系统规划法

一、总体规划的准备工作

二、组织机构调查

三、定义管理目标

四、定义管理功能组

五、定义数据类

六、定义信息结构

七、计算机逻辑培植方案

第四节 可行性研究

一、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二、可行性分析报告 思考题:

1.为什么要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的任务是什么? 2.总体规划有什么特点? 3.试述战略转移法的基本思路。4.试述BPS法的四个基本步骤。5.总体规划的准备工作包括哪些?

6.什么是资源和资源的生命周期?试举例说明。

7.在总体规划阶段,用到哪些图表?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8.可行性分析的含义是什么?信息系统可行性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第四章 系统分析

课时分配:12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系统分析的目标和主要活动内容,理解系统分析工作的特点,熟练掌握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及其常用工具。掌握系统分析中收集信息的内容和主要方法,掌握系统分析阶段各项活动的目标、工作内容、关键问题和主要工作成果的描述方法。掌握系统分析阶段各项必备文档的编写要求。

本章的重点是系统分析的基本概念、系统分析的主要工具和系统分析各阶段活动的内容。难点是系统分析中的主要工具和系统分析中各项文档的编写。教学内容:

第一节 系统分析的任务

一、系统分析的任务

第二节 作业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

一、作业流程图

二、数据流程图的基本成分

三、数据流程图的画法

四、数据流程图的注意事项

第三节 数据字典

一、数据字典的各类条目

二、数据字典的使用与管理

第四节 表达处理逻辑的工具

一、结构化语言

二、判定树

三、判定表 四、三种表达工具的比较

第五节 数据查询应用分析

一、数据基本的存取要求

二、数据立即存取图

第六节 新系统逻辑模型和系统说明书

一、新系统逻辑模型的提出

二、系统说明书的内容

三、系统说明书的审议 思考题:

1.系统分析员职责是什么?他应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2.用作业流程图表示到图书馆借书的过程。3.用数据流程图描述到储蓄所存款的过程。

4.结合本校学籍管理的实际情况,画出“异动管理”、“奖惩管理”的数据流程图。5.对所在的学校的图书馆出纳台业务进行系统分析。(1)画出数据流程图。(2)编写数据字典。(3)画出数据立即存取图。6.某校学籍管理制度规定:

(1)经补考仍有两门考试课不及格者留级。

(2)经补考,考查课和考试课共计仍有三门不及格者留级。

(3)经补考,仍有不及格课程但未达到留级标准者可升级,但不及格课目要重修。试用判断语句、判定树和判定表分别表示上述规则。

7.一个游戏:主持人对A、B、C三人说:“我这里有三顶红帽子、两顶白帽子。现在用布蒙上你们的眼睛,我给你们各戴上一顶帽子,然后请你们依次睁开眼睛,能正确说出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者有奖。”戴完帽子后,A拿下布后看了其他两人的帽子说:“我不知道。”然后,B 解开布看了其他两人的帽子后说:“我也不知道。”轮到C时,他没有拿下布就正确地说出了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试问:C戴的是什么帽子?他是怎样得出结论的?

8.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用到哪些图表?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9.系统说明书包括哪些内容?

第五章 系统设计

课时分配:12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系统设计的目标和任务,熟练掌握系统设计的结构化方法和主要图形工具,深刻理解并掌握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特别是软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掌握信息系统方案选择的基本原则,掌握系统详细设计中各部分的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与方法,特别是代码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的原则与方法,理解系统实施计划的主要内容,了解系统设计说明书的基本内容和编写要求。本章学习重点是系统设计的结构化方法和图形工具、软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代码设计和用户界面设计。难点是软件总体结构设计和用户界面设计。教学内容:

第一节 系统设计的任务要求

一、系统设计的目标

二、系统设计的内容

第二节 结构化设计的基本概念

一、模块

二、结构图

三、模块间的联系

四、模块间的耦合

五、模块的内聚

六、作用范围与控制范围

七、模块的扇入与扇出

八、实例:病人监护系统

第三节 从数据流程图导出结构图

一、变换分析

二、事务分析

三、数据流程图层次的转换

第四节 一体化设计方法

一、基本概念

二、选择树初步设计

三、事务设计

四、事务的结构化描述

五、数据库模型设计

第五节 代码设计

一、代码的作用

二、代码的种类

三、代码的类型

四、代码校验方法

五、代码设计的原则

六、代码设计的步骤

第六节 输出设计和输入设计

一、输出设计

二、输入设计的原则

三、输入设计的内容

四、数据记录格式设计

五、输入数据的校验方法

第七节 人机对话设计

一、人机对话设计的原则

二、人机对话的方法

三、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第八节 计算机处理过程的设计

一、计算机处理过程的设计

第九节 计算机系统的选择和系统设计说明书

一、计算机系统的选择

二、系统设计说明书 思考题:

1.评价信息系统的标准有哪些?为什么说从系统研制的角度讲,系统的可变更性是最重要的标准?

2.系统设计的目标是什么?

3.系统设计阶段包括哪些工作内容? 4.结构图与数据流程图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5.什么是模块间的耦合?怎样度量耦合的高与低? 6.什么是模块的内聚?模块的内聚有哪些情况? 7.什么是模块的控制范围?什么是判断的作用范围?

8.画出图书馆出纳台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结构图,并给以优化。9.画出学籍管理系统的结构图,并设计出相应数据库。

10.试根据下面的数据流程图,画出“工资处理”子系统的结构图。

第六章 系统实施

课时分配:6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领会系统实施阶段在系统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领会系统实施阶段的主要活动和内容,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概念和方法,深刻理解系统测试的基本概念和对系统建设的重要意义,掌握系统测试的基本方法和步骤,领会系统转换的任务和基本方式。

本章的重点是结构化程序设计和系统测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难点是系统测试的方法。教学内容:

第一节 系统实施阶段的任务

一、实施阶段的主要活动

二、系统实施阶段的特点

第二节 自顶向下的实现方法和编程方法

一、自顶向下的实现方法

二、编程方法

三、好程序的标准

四、结构化程序设计

五、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六、可视化编程技术

七、程序的内部文档

八、编程风格

第三节 系统测试

一、测试的概念

二、测试的原则

三、测试用例设计

四、排错

第四节 系统的交付使用

一、系统的交付使用 思考题:

1.系统设施包括哪些主要任务? 2.结构化实现方法有什么好处? 3.划分版本要注意哪些问题? 4.“好程序”应具备哪些条件?

5.什么是结构化程序设计?信息系统的结构化设计与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概念有什么不同?二者有什么联系?

6.根据你编写程序的经验,说明有哪些技巧可以提高程序设计的可读性?

7.程序TRIANGLE输入A、B、C三个实数,它们表示三角形的三个边,该程序产生一个结果,指出该三角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还是不等边三角形。为测试这个程序的正确性,你能举出哪些测试用例?

8.系统转换有哪些方式?这些方式各有什么优缺点?

第七章 系统维护与管理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该项工作的内容和重要意义,理解维护工作的特点和影响可维护性的主要因素。了解系统维护工作的程序和有关管理问题,领会系统评价的概念和特点,掌握系统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方法。领会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概念,掌握提高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的主要措施,领会系统开发与运行的组织与管理的基本内容。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与意义,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本章的重点是系统维护、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信息资源管理。难点是系统的维护。教学内容:

第一节 系统维护

一、维护的内容

二、维护的类型

三、系统维护的管理

第二节 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一、系统的可靠性

二、系统的安全性

第三节 系统监理与审计

一、系统的监理

二、系统的审计

第四节 系统评价

一、系统评价 思考题:

1.试说明系统维护的意义。

2.系统维护包括哪些内容?系统维护分为哪几种类型? 3.系统修改的正确步骤是什么?

4.什么是系统监理?系统监理包括哪些内容? 5.系统审计有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6.评价系统包括哪些方面? 7.什么是系统的可靠性?

8.什么是系统的安全性?影响系统安全性的因素有哪些?

第八章 软系统方法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知道软系统方法的概念及其在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教学内容:

第一节 原型法

一、原型法的基本步骤

二、原型法的优缺点

第二节 软系统方法的由来

一、“硬”系统方法的实质

二、“硬”系统思想在“软”问题中的应用

第三节 “软”系统方法论概要

一、案例

二、“软”系统方法论的轮廓

三、“硬”、“软”系统思想的比较

第四节 “软”系统方法在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

一、多视点方法的目标

二、多视点方法的轮廓

三、人类活动系统分析

四、信息分析

五、社会-技术方面的分析与设计

六、人机界面设计

七、技术方面的设计 思考题:

1.传统的系统工程方法有什么特征?这种方法用于研究非结构化问题存在什么问题? 2.试比较“软”系统与“硬”系统思想。3.简述多视点方法的要点。

4.软系统方法论使系统思想有哪些发展? 附 录:参考书目

1.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2.黄鳞雏.系统思想与方法[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3.谭跃进.系统学原理[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王诺.系统思维的轮回[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5.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6.邝孔武,敬喜.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8.7.徐国华,赵平.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8.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9.薛华成,汪授泓.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10.刘润东.UML对象设计与编程[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1.11.季延平,郭鸿志.系统分析与设计[M].台北:华泰书局,1995.12.Hirschheim R,Klein H K,Newman M.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as Social Action: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Practice[J].0MEGA,1991,19(6).13.完颜乐雯,归瑶琼,陈群.人员的观念因素对MIS开发应用的影响J..管理信息系统,1997.14甘仞初.信息系统开发[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15.陈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86.16.王选.软件设计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17.潘锦平.软件系统开发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18.邝孔武.开发信息系统的一体化方法[C].第三届全国计算机应用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从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用合理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

2、能力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感受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会判断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三、教学对象的分析: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轴对称图形,但是在日常生活等熟悉的情境中,学生对轴对称现象的存在并不是一无所知,有着非常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学时,以合作与探究为主,充分利用小组讨论,结合生活中实例,帮助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更加系统和清晰的认识,三年级的学生有着较强的探知欲,所一针对这一具体内容,课的开始是以蝴蝶飞舞,学生很自然的感受到轴对称图形,学生充分利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比较感兴趣。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多媒体课件一套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春天到了,天气暖和起来了,美丽的昆虫也都飞起来了,一只美丽的蝴蝶飞到了我们眼前,(电脑出示半只蝴蝶)。可是它把自己的半边翅膀和半个身体藏起来了,你知道它的另半边翅膀和半个身体是怎么样的吗?【创设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

(教师出示多种翅膀并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你们为什么选择这一种?(因为和身上的半边翅膀是一模一样的。)

二、操作实践,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1)谈话:老师不仅喜欢昆虫,还喜欢旅游。上次利用假期去参观了一个展览馆,那里展出了各种各样的物体,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三样物体的照片(天安门、飞机、杯子)。观察这些照片上的物体,说说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

(2)谈话:我把这些物体的平面图形送给了每一位同学,请你们拿出这些平面图形。同学们都觉得这些物体是对称的,那我们怎么样来验证呢?(学生说用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

谈话:自己折一折、比一比,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先在小组内说说,然后全班汇报。

学生操作,同桌互相说说。

反馈:学生把自己的发现边演示边说。

学生1:这些 图形对折后,两边都是一样的。学生2:他们都是对称的。谈话:像这样对折后图形两边大小、形状完全一样重叠在一起,也可说是图形两边完全重合。(板书:完全重合)

谈话:那其他两个图形是不是对折后也完全重合呢?

指出: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谈话:请你们把对折后的图形打开来看看,还发现有一条什么?(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一起来认识天安门图的对称轴后,请学生指出飞机、奖杯的对称轴。

同桌两人互相说说之间轴对称图形特征及指出轴对称图形。【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教师通过实际操作,使一般问题转化为今天所要解决的内容】

2.教学试一试

出示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正五边形、圆形,并按顺序给图形编号。

启发:这些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 你可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每个图形是不是?

(可把这个图形对折,看折痕两边能不能完全重合。)学生动手折。反馈:指正方形,请学生判断并演示不同折法。小结:正方形不仅上下对折能完全重合,左右对折或沿对角线对折都能完全重合。不管怎么样对折,只要折痕两边能完全重合都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判断平行四边形,指出为什么不是轴对称图形。

三、及时巩固,深入认识

1、找一找

谈话:大自然中的对称现象还有很多很多,想认识更多更美的轴对称图形吗?那就和我一起去展览馆看看吧。看,里面有很多美丽的图形,你能回答展厅的问题吗?出示想想做做1。让学生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2.做一做 谈话: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你想自己动手做一个吗?请同学们拿出材料,自己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将做的好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3、画一画

谈话:这些图上都只画了图形的一半,你能画出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指导学生先确定另一半图形的各个顶点,再连点成线比较容易。

4、猜一猜

谈话:我们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老师把轴对称图形的一半遮住了,你能猜出它是什么图形吗? 电脑出示五角星、奥运五环旗、中国结、工商银行标志等图案一半,学生回答后,展示整个轴对称图形。[在联系中增加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真实体验,有助于学生掌握新知。]

四.欣赏图片,情感体验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6

油气勘探项目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针对油气勘探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数据量大、共享困难等问题,对基于统一共享平台的各种空间数据及其他非空间数据共享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基于GIS的油气勘探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

作 者:梁世友 LIANG SHiyou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刊 名:地理空间信息英文刊名:GEOSPATIAL INFORMATION年,卷(期):7(3)分类号:P208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数据共享 油气勘探 数字探区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7

一、目前存在问题

1. 学生缺乏兴趣。

由于所授专业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因此很多同学的开发能力有所欠缺, 开发能力水平不足就引起对分析与设计的理解不足, 使得许多同学对本课程产生畏惧心理, 从而对课程失去兴趣。

2. 教材缺乏实践内容。

目前教材上选择比较困难, 有详细完整的案例不太多, 很多教材上的例子都比较乱, 不便于系统讲学和学生自学。

3. 教学方法乏味。

本课程共有36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18学时, 每周上3学时理论, 隔周上3学时实践。在理论课教学中只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 不便于学生理解与参与, 学生无法融入课堂。

4. 实验内容不太明确。

在实验教学中, 我们选用Ration Rose的CASE工具进行系统分析设计, 但在《软件工程》课程上又使用VISIO工具来进行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我们的课程与《软件工程》、《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与实践》一起以学生小组 (5~6人) 的形式完成一个课程大作业 (一个中小型信息系统项目分析设计与开发, 将三门课程的知识以分析与设计文档、开发软件产品、项目管理文档的形式) , 以期望学生团结、协作, 完成软件开发应用的目的。但是学生小组人数比较多, 部分同学不积极参与, 主要工作全部集中在某一个同学身上等诸多因素, 使实施效果未达预期。

二、以案例驱动带动课程教学改革

文献[5-8]从不同方面对本课程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几个方面全面改革, 整个过程以实际案例来进行驱动, 从而促进本课程教学上能够得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从而更好地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员。

本课程主要是希望以一个实际案例来驱进课程改革, 案例来自于一个实际项目。整个实施方法如下图所示, 通过整个流程需要二次的课程实施, 进行迭代改革。通过改革整个流程来对课程进行改革, 从而达到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 提高学生的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 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1. 使用主流的分析与设计工具, 确定教学内容。

我们深入软件企业, 了解公司目前所用的主流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和工具。并对已经毕业的学生发调查问卷, 了解学生在实际工作中, 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上应该学习什么内容, 然后结合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内容。大致上教学内容定位于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 侧重于UML的使用, 与《软件工程》课程尽可能内容上交叉, 并与《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内容 (侧重于面向过程分析与设计) 完全区别开来, 并将运用一个具体的实际案例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着重讲授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等几全阶段, 以用例图、顺序图、活动图、类图等模型为教学内容。整个教学过程中, 使用一个大型的案例贯穿其中, 通过例子就能掌握学习的主要内容, 然后在实验课上进一步实践应用, 以所学到技能来完成课程大作业。课程大作业以答辩的方式进行检查, 学生各组互相评价, 得到大作业得分, 激发学生完成作业动力。

2. 教材选取。

教学内容能包含更多的实用知识, 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至关重要。针对目前市面上的教材大多没有运用一个完整案例来进行整个系统分析与设计过程, 使学生学习起来较难应用其知识, 我们将仔细选择一本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 目前我们使用的教材采用文献[4]作为主要参考资料。除了教材内容, 我们将我们实际的案例进行补充, 作为教学主线融合到教材中, 使其成为实例, 让学生更好掌握教学内容。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多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辩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4. 角色模拟实验教学。

通过对国内相关院校的调查, 对本课程的实验环节设置总体分为两种方式: (1) 分散式实验教学, 实验时间分散于整个学期; (2) 集中实验教学, 即在理论课结束以后, 集中时间让学生在开放实验室完成一个项目的开发[5]。

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分散式与集中式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在实验教学环节也安排实际案例来进行, 使得学生有更强的参与感, 并配合其他课程, 以2~3人为一组来完成一个课程大作业, 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课程大作业明确各人任务, 以答辩的方式进行检查, 同时考察协作与互助性;学生各组互相评价, 得到大作业得分, 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动力。

在平时实验教学中, 平时每次的实验以2课时的实验量来实际案例作为参考完成, 然后以2~3人为一组完成一个课程大作业, 大作业在第2周就开始进行, 分散到各周完成各阶段工作, 在课程大作业中每个学生都担任各自的角色 (可能需要身兼几职) , 分为项目管理师、系统分析师、软件设计师、软件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等几个角色。我们将课程大作业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需求分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现) , 各个阶段需要各组学生提交结果, 即需求分析文档 (用例图、详细用例说明) 、系统分析文档 (使用顺序图、活动图等) 、系统设计文档 (使用类图、对象图等) 和系统实现源码。分阶段对学生在小组的工作表现进行有效的评价, 追踪每个学生的表现, 尽可能避免个别学生不参与完成大作业。

大作业完成后采用小组答辩的方法来进行评价结果, 使用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学习小组学生之间的互评、教师评价三个方向来进行评价得分, 最后评分列为总成绩。

5. 考试改革。

由于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 如果将理论考试成绩占非常大的比例并不特别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准备采用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传统考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大作业与小作业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笔试占总成绩的50%, 大作业 (含文档资料、PPT和答辩) 占40%, 平时 (含小作业) 占10%。在考核中, 注重综合素质的测评, 强化实践教学, 培养动手能力。

三、结语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学生在实际工作前不太容易掌握。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的时候必须使用丰富的案例、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比较有效地掌握核心知识。目前仍然需要老师继续完善课程的教学体系, 不断提出新的教学改革方案, 完善各个教学环节, 从而来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下一步我们将考虑如何把案例更好地融合到本课程的实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摘要:《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 其课程内容发展迅速。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得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分析与设计方法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本文先分析了目前课程教学的存在问题, 结合实际情况出发, 以案例驱动课程教学, 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融入案例之中;从优化教学内容, 通过案例教学, 加强角色分工进行实践作业等多方面促进教学, 来使得学生能够更好掌握教学内容, 加深教学效果, 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关键词: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案例驱动,实践教学,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康仲远.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5-15.

[2]贾厚光, 彭峥.信息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及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 (10) :114-117.

[3]安利平, 仝凌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与设计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07, (10) :70-73.

[4]王欣.UML系统建模及系统分析与设计[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3.

[5]景丽.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教学方法探究[J].计算机教育, 2011, (6) :48-51.

[6]连仁包, 陈端芝.《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12) :115-118, 128.

[7]李志刚, 朱东芹, 刘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系列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3, (3) :166-168.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8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现如今,人们已逐渐进入信息化时代,在这一时代的影响下,信息技术走向校园,旨在培养学生信息素质,使其掌握相关能力。下面,本文将从信息技术简述及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一、高中信息技术简述

1.信息技术理念

九年义务教育中,高中信息技术最为首要的理念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信息文化知识,在获取、处理、加工信息的基础上获取相关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并且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理念还包括打造学习平台,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在为高中生提供软件和健康知识的同时,为他们构建较为和谐的信息文化。

2.信息技术特点

信息技术和物理、化学等学科有一定的相同性,也有着自己的特性,是一门独立且具备知识和技能等知识的学科。信息技术特点为:(1)现代性。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自身具有观点、技术等不断推出;(2)工具性。信息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首要条件,只有充分掌握这些知识,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3)应用性。就目前而言,社会各个领域都涉及到该知识,比如:数据处理、电子商务等。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1.教学顺序设计

所谓的教学顺序是指教学内容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顺序。不同类型的学习目标有着不同程度的设计方法,对此,将根据不同类型进行教学顺序设计。

(1)言语教学顺序

按照相应分类方法,言语教学顺序可分为机械言语和有意义言语学习。机械言语学习指借助符号来表现新知识,这一知识和学生原本接触知识无任何联系,需学生实记。总之,无论是怎样的教学,都需要按照相应的逻辑关系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并利用这一顺序对信息技术教学进行设计。

(2)智慧教学顺序

学习实际上是由具象转变为抽象的过程,具体步骤为:教师教学过程中先创造相应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对知识进行了解的同时,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思路的思考。其次,作出假设,针对教师提出问题,并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定问题解决方案,然后再想方法去验证该问题,通过和同学的讨论,得出最终结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动作教学顺序

动作教学顺序可分为认知阶段、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等。它可通过动作练习来掌握知识,比如:对键盘进行指法上的练习,需要将各个手指应包括区域充分掌握,并进行不断练习,才能掌握指法要领,进而提高学生的录入速度。

2.媒体选择

现如今,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手段,对该教学模式的合理选择,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种类越来越多样化,那么,该如何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种类中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教学需求,成为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首要内容。这就需要根据自身教学情况进行多媒体教学种类的选择。再加上不同种类的多媒体教学有不同的功能,比如:有的媒体只适合传递声音,有的媒体只能让学生融入其中。因此,多媒体的使用应充分展现自身作用,达到物有所值的效果。另外,媒体教学还能将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难点、重点解决,帮助学生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在对学生信息技术素养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还应适当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比如:口头讲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单纯地进行口头讲述,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很难理解知识。伴随着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主要借助口头讲述,媒体演绎等方式进行知识的讲解。信息技术注重实踐操作和理论知识,尤其是实践操作,因此,现代教学方式能将学生的听力、视觉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促使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现场操作。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会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简单的操作,比如:上机操作,相关材料的输入等,通过这一操作,可让学生充分了解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教育属于创造性活动,因为,教育过程中学生性格迥异,很难按照同一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再加上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存在的不同差异,更是为信息技术教学带来难度。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理解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创造出满足实际教学现状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厚钦.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分析[J].科技资讯,2011,22(33):144.

[2]姚苏珤.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浅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2(6):121.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 篇9

一、目的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课程的有关知识,提高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能力,并将所学的内容在实践中加以提高。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同时也使学生通过动手进行设计,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选题

学生根据前期课内实验时自己所确定的相关行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自行选择题目或自己独立开发软件。

三、任务

本课程设计分为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和应用程序运行调试维护三个阶段进行。基本要求为:

1、认真查阅资料

2、遵守课程设计时间安排

3、按时上机,认真运行或调试程序

4、认真书写报告

报告书写格式(见附录):

1、课程设计封皮

2、课程设计说明

3、课程设计成绩

4、正文

5、参考文献

四、进程

1)选定设计课题,下达设计任务(课外时间)

由学生自己选题,但学生选题需通过指导教师批准。课题应在设计周之前提前公布,并尽量早些,以便学生有充分的设计准备时间。

指导教师在公布课程设计课题时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课题名称、设计任务、技术指标和要求、主要参考文献等内容。

2)教师讲解

a.介绍课程设计的内容、要求、安排、考核方法、注意事项

b.讲授必要的课题背景和相关知识、原理。着重帮助学生明确任务,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一般设计方法。

3)学生查询资料,进行分析、设计并完成设计报告

设计报告应包括的内容:系统分析:子系统划分、业务流程图、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关键算法。系统设计:功能结构设计、I/O设计、代码设计、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网络环境。撰写设计总结报告。

4)学生运行或编制程序

学生运行并研究已有的管理信息系统,或者完成自己开发的信息系统的程序代码的编制和调试工作。

5)验收并简单考查

学生在运行使用已有的管理信息系统或编制完新的程序后,由指导老师进行检查,通过相关测试后,进行成绩评定。

审查设计报告是否规范,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正确、可行,否则要求调整或整改。教师记录学生的相应成绩。

五、考核方法与成绩评定

1、考核方法

课程设计采用课程设计报告和课程设计综合评定成绩,以课程设计报告为主,参考对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程序的熟悉程度或自己编写程度的水平。

2、成绩评定

成绩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计分。

1)未完成设计任务,没达到设计要求则成绩为“不及格”。

2)基本完成设计任务,并撰写出课程设计报告则成绩为“及格”。

3)学生能够认真查阅资料,独立完成设计任务,程序运行或调试通过,并且撰写出课程设计报告则成绩为“中”。

4)学生能够认真查阅资料,独立完成设计任务,程序运行或调试通过,功能完善,操作灵活,界面美观,并且撰写出课程设计报告则成绩为“良好”。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10

城市社区居民信息管理系统是现代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信息化的必然产物。由于工作、上学、就业等原因,城市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辖区管理内容越来越复杂,传统陈旧的管理方式已经渐渐无法满足当前城市社区服务和管理的实际需要,因此近几年“网格化管理”这个概念应运而生,并产生很多积极有效的作用[1]。

一、城市社区居民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城市社区居民信息系统建立的主要任务就是对社区内居民信息的采集、整理、汇总、使用和共享,使社区更加有效、科学的对辖区内居民开展服务和管理,真正实现查询快捷、查找方便、真实性强、存储量大等优点。从社区工作人员来讲,可随时查询与辖区内居民有关的信息,真正提高了服务、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旨在应用现代化的信息计算机技术,解决当前城市社区居民信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使社区对辖区内居民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便捷化和现代化。从社区居民来讲,查询和自身生活息息相关、密切联系的信息也更为方便和自由,极大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2]。

二、城市社区居民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网络服务是服务导向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的主要实现技术,具有分布式、松散耦合、跨平台性与高度整合性的优点,提供了在因特网环境下完成应用系统之间互相操作(interoperable)和整合的技术架构。通过SOA可以取用云端服务原有的功能组件加以编排与组合,让彼此能相互沟通。开发者不必自行开发或拥有所有程序组件,视需要可以组合云端平台上最合适的服务,又因为每个软件或组件互相独立,因此可以任意更换来组合系统,提高再使用率与创新性。现行社区居民信息管理系统功能除了制式的问题外,最重要的差异是网站功能本身为一种工具技术的使用导向,网站上纯粹的工具使用者是很难主动去使用的,必定要通过一些情境的诱导设计才有机会达到预期的目的。对于社区居民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部分提出参与式成长的设计概念,亦即一种以阶段成长为主轴加入社区成员生活情境的参与及可持续发展和经验模式的概念[3]。一个社区居民信息管理系统多少带有某种的使命或是能够代表地方的特色,而想要在网站完成初期就达到了最终预期的结果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使用者的人数多寡与使用因素影响了网站的运作,因此势必要倚靠渐进式的阶段规划,来作为一个网站发展而达到目标的主要架构。这样的`阶段规划设计,除了让网站能够有依循发展的方向外,其所代表的意义还包含了一种通过行动过程来发展策略的内涵。

一个社区居民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者本来就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除了原先的目标意图外,配合使用者的需求做调整才是发展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通过不断的修正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一个阶段成长的规划是必要的。经过服务规格定义后,通过服务实现决策确定服务实现策略,包含服务组件层及服务编排的实现,实现方式可于现有应用上进行服务封装或是重新建构服务,采自行建置或外包等决策方案[4]。确定实现决策后进行服务与IT组件的分配及组件的分层对应,如业务流程的组件或人工服务的组件等,亦即将服务与业务对应并通过IT实现。将一个或多个服务组件层组合成可公开被发现或静态系结(binding)、被执行或被编排到组合服务中,服务层提供业务范围内组件、特定业务单元组件、及在某些情形下特定项目组件,并且以服务描述形式具体化服务接口,使用提供的接口功能在执行时提供服务实现,公开的服务接口可独立存在或作为组合服务。随着云端的成长以及标准、伦理和法令的逐渐建立,其中的公有云越来越完善,其运用越来越广、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秩序、越来越安全,所以公有云将成为云端运算主流。通过社区居民信息管理系统的架设,让社区人有一个共同发言、聚会、讨论的空间,重新将社区的情感找回来。

结论

总之,借助城市居民信息管理系统采集的信息,不断拓宽社区楼院居民协商议事范围,丰富协商议事形式,引导居民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保证楼院协商治理活动的有序运转,实现楼院环境的整洁有序、文明和谐,提升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最终形成以楼院居民为主体、以多方力量为支撑、以协商议事为主线、以为民服务为方向的“自治+共治”楼院协商治理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白永梅. 浅论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保障机制的构建[J]. 山|档案,2016,(06):172-174.

[2]钱研. 基于社区应急管理的协同信息系统设计研究[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6,(02):20-23.

[3]李冬,柯秀文. 基于MVC模式城市社区居民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J].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5):324-325.

[4]徐谦. 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现状与对策[J]. 信息化建设,2015,(08):182.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11

单元简介

在《寻找信息》教学单元中,学生将初步了解用于存储大量信息的只读光盘,学习怎样搜索保存在只读光盘上的信息,掌握如何使用菜单、索引和关键字来搜索信息、采集数据。当学生为了某一特定目的使用只读光盘或利用网络搜索采集信息资源时,他们将会自觉地运用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需要借助一个可以通过菜单、索引和关键字进行百科知识搜索的只读存储光盘。

学习目标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能够学会在只读存储光盘上搜索到所需的信息;对一些接受新知识较为迟缓的学生而言,能够大致了解只读存储光盘的搜索是“如何导航”的理论原理;对一些能迅速接受新事物的学生而言,能够选择最为恰当的方法进行有目的的搜索。

教学过程

任务1:使用菜单搜索信息

教师借助“百科全书”的只读存储光盘向学生展示如何通过菜单来寻找特定信息所在的位置,引导学生理解菜单中的项目提示可以被选择来搜索一些特定的信息,例如:选择“岸边”项目可以搜索到有关“螃蟹”的信息。

任务2:使用索引搜索信息

教师借助“百科全书”的只读存储光盘向学生展示如何通过索引寻找特定信息所在的位置,要求学生使用索引找到特定的信息,引导学生返回上级菜单和主页。

任务3:使用关键字搜索信息

教师借助“百科全书”的只读存储光盘,向学生展示如何通过关键字来找出信息所在的位置。先让孩子们键入一些关键字进行尝试,并说明要找到特定的信息对象,可以使用多个单词,例如:“狮子”这个信息可以通过“非洲”和“动物园”等词找到。在教学中,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要求学生分组使用只读存储光盘,通过特定信息对象的名称或特性的关键字来寻找相关图片。教师也可有意键入一个错误的单词,以此告诉学生输入关键字时必须拼写正确,否则电脑将不予识别。

任务4:使用热链接或超链接导航只读存储光盘

教师借助“百科全书”的只读存储光盘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热链接和超链接来寻找关于某一特定主题更多的信息,以及如何使用“向前”和“向后”的按钮。引导学生分组使用软件包自由地进行搜索实验。这种搜索实验是有目的性的,需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并且注意选择具有明显特征的释义以便帮助所有学生都能够正确地找到所需信息。

任务5:使用适当的搜索方式寻找信息

教师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在“百科全书”只读存储光盘上搜索生活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如池塘和陆地)中的动物,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搜索信息,使用索引或菜单搜索信息,确定信息所在的位置。

在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分组在百科全书的只读存储光盘上搜寻不同的地址,若发生错误时使用回车键予以改正。教师还可帮助学生将信息复制到一个单词处理器中,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描述他们所找到的动物,句中应包括学生在搜索时使用过的关键字。需要注意的是,搜索信息是一件复杂的工作,采取的搜索方法要求适当而灵活,这需要学生花时间熟悉电脑系统。

二、中学信息通信技术《网上公布》教学设计

单元简介

本单元中,学生将根据他们选择的课题,学习如何设计建设交互式网页,并将其发布在因特网或校园网上。网页是由若干组件构成的,这些组件由特定程序设定承担动作,如超链接可以使用户自动链接其他网址,鼠标箭头经过屏幕某一区域上方时这一区域按程序变化。学生在掌握这些基本的网页知识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考虑到网页的设计如何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如介绍历史城镇的网站应该给受众提供名胜古迹的清单,以及重要历史人物的细节资料。本单元需要7课时。

本单元教学涉及“信息与呈现”、“公众信息系统”等相关知识,因而让学生掌握“搜索网上的信息,熟悉可以在网上查找到的信息的特点和类别”,基本了解控制和自动事件等知识点是本单元教学的又一重点。

教学资源

可利用的因特网或校园内部网络。

可使用表格、文本处理的网页发布软件,或带有网络功能的桌面排版软件。

可实现网络功能动画的图像软件。

学习目标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能够创建网页,包括网页上图像(至少包括一幅图画)和连接到其他区域的超链接,以及学生所选择的与主题相关联的附属信息。除此以外,在使用不同资源的信息时,要能够以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呈现该信息,以适应特定的目的和受众。尝试开发诸如能够控制链接等的页面功能。

对部分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而言,应该能够创建包括图片的网页,其文件应和简单的主题相关,能理解并满足受众的需求。

对部分做得更好的学生而言,在页面上使用自动编程控制事件,使包含的信息更容易被一系列用户所接受,如屏幕区域对鼠标的移动产生反应做出变化等。同时,用多种方式呈现网页,使受众有更为直观的视觉感受,从而增强网页的效果。

教学过程

任务1:初步了解网页

网络媒体的格式和纸质媒体的格式有所不同,因此信息的获取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页面的设计,网页应该能为特定的受众服务。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网页和印刷材料的区别,解释印刷材料的线形特性和网页的动态特性。要求学生讨论“什么是合适的设计”,同时勾勒出思考的要点。教师解释不同的链接可被创建出来以适应不同受众。学生接下来应该比较三个不同网站(其中一个是含视频程序的网页),区分其各自的独到之处。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页面设计影响到用户获取的数据,了解网页应为不同受众而设计。需强调的是,本单元开始时应关注做出相同页面设计和链接不同内容页面的所有学生。

任务2:使用工具创建网页

使用一系列软件工具来创建具有交互性的网页,由学生自主决定网页的结构。当然,网页的创建也可以通过编程语言来进行。

给学生提供一个简单的网页范例,包括标题、背景色、文本、图像和文件间的简单链接等,页面由表格控制,要求学生改变文件的外观。教师解释网页编辑软件如何转化为HTML语言,以及怎样使用相关软件创建标题、背景(背景色或背景图)、图表和表格。使用软件类型根据每个学校现有软件工具而定。

学生通过学习应能用相关软件创建网页,能深入思考一个网页发布软件和另一个实现子功能的差别。当教师向学生介绍如GIF和JPEG文件的转化技术时,学生应理解为什么做出这些转化。HTML应被阐释为传递代码,由元素构成,如文本、图像、速度效果,学生应能学会用HTML代码生产很多网页。

任务3:使用专门图形软件优化网页

通过专门图形软件包生成的动画实现最佳教学效果,向学生解释如何使用相关软件创建链接、简单动画、浮动按钮和其他简单编程等。

任务4:设计链接

其教学目标为给页面加上合适的链接,不同类型的链接要能适应不同用户的需要。教师应能解释设计网页的全过程,在设计过程中能充分考虑链接的前进和后退。

任务5:自主创设网页完整方案

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并用先前介绍的工具软件创建网页,同时兼顾网页设计所需要采用的完整方案。教师对学生的工作应给予及时反馈评价,要求学生根据评价改进网页。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讨论网页的合适主题,确定页面创建服务的受众范围。要求学生绘制考虑主题、内容、受众关系的网形表,写出简要的计划。学生可以分成小组协同做一个课题,然后在页面间做链接。要求学生画出呈现各部分内容及各部分间链接的图。鼓励学生开发页面评价系统,通过向网站访问者提问的方式来实现。学生要在发布网页之前集中讨论“网页发布到因特网上的合理性”。最后,把完成的网页上传到校园网上。

对学生的要求是页面应包括背景色/图,至少两幅图片,至少三个内部链接。

三、以上两例教学设计的比较与启示

上述两例教学案例各有其独特之处。小学的《寻找信息》案例特别强调小任务,将寻找信息的方法分解为多种方式,而每一种方法都是一项任务,同时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操作相结合,最后将最适当的信息搜索方法作为一个综合性任务布置给学生。中学的《网上公布》案例则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只是通过示范、讲解和引导等方式来传授知识。由此可见,不同的学段有其独特的教学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时也必须区别对待。

1.注重自主,协作学习

通过上述两个案例,不难发现英国的信息通信技术课程强调自主、协作性学习。在小学阶段,强调学习者自主操作来实践搜索信息的方法;在初中阶段,则特别强调学生协作来完成一项较大的任务,例如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网页和印刷材料的区别等等。这样的教学方法更加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和协作的能力。

对照我国目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自主、协作学习的策略贯彻得不够充分,使得很多学生不愿意深入学习信息技术。

2.强调单元主题设计,贯穿多个学习活动

英国的中小学信息通信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强调以单元为单位组织教学设计,在一个单元内设计多个学习任务活动,并以完成学习目标为其最终目的。一个单元可能由几个课时来组织学习活动。基于单元的设计思想,有利于全面系统地考虑主题的完成。如《寻找信息》单元就是以信息的搜集、处理和演示文稿为主题,借助五个任务活动涵盖本单元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

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过多强调的是软件操作训练,缺乏单元设计的整体观念。我们有必要借鉴英国的单元设计思想,考虑在初中和高中,采取大单元的设计思路,围绕大的学习目标,设计大的学习主题,以小的学习活动来组织整个教学。

3.完备的单元设计体例

英国中小学信息通信技术单元设计强调内容的多方面。以《寻找信息》的单元为例,其单元设计包括单元简介、基础内容、目标、语言学习、阅读能力、资源以及具体学习活动安排。单元设计包含了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

上一篇:科研交流会议主持词下一篇:上海市虹口区规划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