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战略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据美国研究机构HIS测算, 2010年全球制造业总产值的10万亿美元中, 中国制造总产值占其中的19.8%, 首次超过美国的1 9.4%, 跃居世界第一。自加入W T O以来, 中国制造迅速崛起, 成为著名的“世界工厂”, 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全球, 涉及到各国人民的衣食住行。中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 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GDP的高速增长, 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值得骄傲的一面旗帜。

然而, 就在今年7月, 随着阿迪达斯证实将在今年下半年关闭在华的唯一一家自有工厂, 关于中国制造辉煌背后潜藏的种种挑战, 引发了一系列大讨论。

阿迪达斯的外迁并非个案, 近几年来有不少企业选择将制造工厂迁离中国。如:耐克就曾在2009年关闭在华唯一的鞋类工厂;内衣企业黛丽斯、日资运动鞋企业AS IC S、日资大型零售企业U NY等都表示将在未来相应降低中国生产的订单比重, 而将部分生产订单迁至泰国、越南、印尼、孟加拉等东南亚国家生产。

这些企业将生产线迁至东南亚国家的主要原因普遍被认为是成本因素, 这也是中国制造业目前面临的最普遍挑战, 即成本增加。

长期以来, 低成本是中国制造业相对其他国家具有的最大优势, 包括低廉的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租金成本等, 但是这些成本优势逐渐不再明显。首先, 随着我国各地最低工资的普遍上调, 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在亚洲发展中国家中名列前茅, 仅次于马来西亚和泰国, 劳动力成本优势已不再明显;同时, 原本相对低廉的国内原材料价格也在不断提高;过度的房地产开发又大幅推动了各地, 尤其是大城市的租金成本;油价的提升、过路费等负担也使得物流成本成为国内制造企业沉重的成本负担。人力资源成本、原材料成本、租金成本、物流成本的普遍提高、再加上人民币的大幅度升值, 使得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不再显著, 尤其相对东南亚一些人工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而言, 成本优势已经变成了相对劣势。

成本优势的丧失尤其对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代加工制造企业影响巨大, 因为这些企业本身的利润就不高, 当成本上升到一定的程度, 这些制造企业的经营就举步维艰了。

除了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 我国制造企业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自有品牌的缺失。

自加入WTO以来, 中国制造企业获得的成就主要还是依靠代加工的贴牌生产, 这就意味着首先中国制造企业的利润低, 尤其相对于整个产品的价格, 中国制造企业的加工生产所创造的价值, 只占据其中很微小的一部分。如一个iphone手机在国内的售价约3000~4000元人民币, 而中国工厂组装一个iphone手机, 只能从中赚取大约4美金, 不到30元人民币, 其余的利润都被苹果公司所赚取。和苹果手机一样, 国外许多知名的品牌企业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将产品交给中国制造企业加工组装、贴牌生产, 之后又将成品以高价卖给中国消费者, 赚取相当可观的利润。不可否认中国制造企业的贴牌生产规模巨大, 且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 使中国制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这种发展和成就是以土地、原材料、劳动力和资源的极大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 并且在前面的成本优势分析中也表明, 这种低附加值的贴牌生产使得中国制造企业本身非常被动, 一旦成本优势不在, 企业就会丧失订单, 陷入窘境。

缺乏技术创新是中国制造企业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我国的外资制造企业相对来说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创新技术的研发主要在国外, 尤其核心技术部分;我国的国有制造企业和民营制造企业在技术创新发面更加弱势, 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不够浓厚、创新人才和资金投入缺乏, 产品的开发能力有限, 缺乏在创新和需求方面的衔接等。创新技术的缺乏导致的后果是中国制造长期处于大而不强, 投入大利润低, 价值竞争低下的被动状态。

中国制造虽然面临着成本优势削弱、自有品牌缺失、技术创新能力缺乏等挑战, 但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品市场、同时依靠着大量的劳动力和高端技术人才、从物流角度考虑, 大部分供应商也在中国, 因此有理由相信, 在未来的较长一段时间, 中国仍然是全世界最优秀的制造业基地。中国制造需要做的, 是在挑战中发现机遇, 在艰难中寻求突围,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 逐渐实现产业升级,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

首先, 中国制造需要走品牌强国战略。

事实上现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意识到了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但品牌建设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投入, 尤其需要在产品质量、形象、口碑等方面投入大量的资源。中国制造企业要建立品牌知名度, 首先必须在国内的消费市场上建立良好的信誉, 注重消费者的需求和感受, 提升形象和认可度, 在此基础上, 逐渐争取在国际市场上建立知名度, 获得认可。

同时, 中国制造的长远发展需要依赖技术创新。

中国制造企业的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战略是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进行转变, 这是大势所趋, 尤其当我国的剩余劳动人口得到充分吸收, 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在时, 中国制造势必需要将重点转移到创新创造方面上, 努力提高产品的知识技术附加值。同时, 通过技术创新, 中国制造才可以摆脱目前的粗犷型生产模式, 实现精益生产, 提高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

综上作述, 目前中国制造正面临重要的转型阶段, 如何将挑战转化为机遇, 注重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是重要的两大发展战略。但无论是品牌强国路线, 还是技术强国战略, 均需要时间和大量的人才、资源投入。同时, 也需要以中国政府的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和配合为依托, 如鼓励自主创新、鼓励研发本土化, 降低市场准入, 提高政府采购等。

“中国制造”走向何方, 归根到底取决于中国自己。只有不固步自封、裹足不前, 努力提升品牌和技术竞争力, “中国制造”才能创造新的辉煌。

摘要:中国制造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 也面临着成本优势弱化、自有品牌缺失、技术创新能力缺乏等挑战。如何在挑战中寻找机遇, 品牌强国和技术创新强国是中国制造未来必然的发展战略, 这些发展战略需要时间, 人才, 资源的大量投入, 也需要中国政府在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

关键词:中国制造,成本优势,自有品牌,技术创新

上一篇:试论工会平台视角下高校师生心理健康综合评估体系构建下一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