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融服务业在我国区域经济中的发展前景(精选11篇)
07级经济学1班 李栋
一、引言
中国经济近年来持续高速的发展,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顺利推动了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国家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但在这片幅员辽阔的疆土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持续存在。由于地理位置及资源能源的先天分配的不均衡,必然造成某些交通便利、与邻国交流多、资源能源较多的地区较其他地区相比先发展起来。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一矛盾并未得到解决,某些区域虽然出台便利政策、学习先进经验,但因其发展相对落后,依然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弱势。在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业作为高效率、高杠杆的服务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对金融服务业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基本特征:
1.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均衡。目前区域经济的发展依然依靠密集劳动力的加工型产业、低端制造业,在此基础上有部分高新技术制造业,但自主创新能力差、自由品牌竞争力薄弱,其竞争优势基本依赖国家政策、低成本土地及劳动力的价格优势,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互相沟通困难,整合步履艰难。长三角、东北、西北地区都曾经召开过城市经济协调会,区域协调貌似近在眼前。但已经浮现的区域规划草案中仅集中关注了生产力总体布局与配置,对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语焉不详。区域之间的互动性差,技术成果难以互相利用,资源无法共享,良性竞争、共赢局面难以出现。
3.区域经济的差距扩大,且难以缩小。中国区域发展的战略格局正逐步细化,已由传统的沿海、内地两大板块,演化为改革开放后的东中西三大地带,再到目前的沿海、西部、东北、中部四大政策区域。但沿海和内地、东部与中西部、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在全国并不缺乏资金的情况下,西部依然
难以融资,西部城镇化水平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沿海发达地区的资源保障形势日益严峻,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仍将长期存在。
在这样的差异存在下,要平衡经济发展、推动弱势市场,我们需要合理利用金融业为工具。随着经营环境的开放和发展,金融业已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工具,逐渐变化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和推动者。由于高科技的应用、金融竞争的加剧,金融服务已经逐渐实现业务上的全能化,为客户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全面的服务。现代化的金融体系可以通过减少信息与交易成本,影响投资决策和技术创新,促进长期经济增长。
在经济发展迅捷的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三大经济圈,金融业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在北京、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都将重点发展金融业,已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金融中心之一。在这些地区。金融业已成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吸引外资、增加税收、提供就业岗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金融业自身发展也处于较先进水平。在其他区域金融中心,金融业的主要业务依然停留在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直接的金融支持。主要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同时积极引进知名的跨国金融机构。而在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薄弱的地区,金融业的服务内容更少、层次更低,主要是引导资金流入本地区、帮助改善本地区投资软环境。过度开放金融竞争,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反而不利。金融业本身也存在坏账率较高、长期盈利能力不足、职能定位模糊的威胁。
三、在区域经济调整转型过程中充分发挥金融
服务业功能
从微观经济上看,金融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金融业应充分分享区域金融发展的机遇,帮助发达地区转变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升级,帮助建立集约型、开放型、创新型、生态型经济。同时节约利用资源能源、加强环境保护、扶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及新兴企业。吸引更多国内外资本,促进外汇资金在区域内合理流动,促进区域涉外经济的良性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资本有序流动提供良好的平台,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在区域金融中心。加强区域金融生态建设,推动金融合作,组织、引导和协调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地方金融生态建
设,加快社会信用建设,全面改善区域信用环境。积极维护好金融机构债权,建立良好互动的银企关系;建立有利于金融发展的规章制度。促进区域内外金融资源的合理流动,建立多层次的资金市场,进行资金聚集和资源优化配置。
2.在欠发达地区,要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调整区域经济布局,架构金融组织体系,处理历史包袱,引导金融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支农功能,成立地域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解决企业承贷难、甚至需要政府担保的问题。避免农村资金倒流城市而使农村资金进一步短缺。加强金融机构竞争意识,进一步提高各类金融机构自身资产质量和管理水平,实现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和能力素质方面的提高。
从宏观经济上看,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从而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其主要发挥了以下五大功能:
1.充分发挥支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功能。邓小平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社会主义金融业在促进经济建设和生产力的提高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充分发挥资源分配的功能。在现代社会,财富取得的决定性因素又是资源分配。金融资源是现代经济社会最重要的资源之
一。金融资源分配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着财富分配的合理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3.充分发挥维护经济安全的功能。金融业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国家经济安全决定着金融安全,但金融安全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安全。如果金融业不稳定,不安全,将直接危及经济安全,影响人民安居乐业,甚至危及国家政权稳定。
4.充分发挥健全社会主义信用体系的功能。金融业的运营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的。因此,健全社会主义信用体系,是金融业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5.充分发挥服务的功能。金融业是服务行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来体现,使消费者在消费金融服务过程中感到幸福、满足。
四、金融服务发展前景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改革发展的加快推进,金融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正日益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为加快发展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帮助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加强金融生态建设,包括经济环境、法治环境、信用环境和制度环境,加快地方金融机构建设。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促进
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善。加强金融区的系统性配套设施。
2.帮助促进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企业的跨区域合作与协调,协助处置本地企业不良资产,提高甚至激活企业融资能力,帮助推进企业团队建设,提高企业团队的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
3.将目前银行的“需求引导型”业务扩展增强为主动进行业务创新、催化内生金融。在欠发达地区合理复制发达地区的盈利模式,吸引人才,树立经营观念,搞好经济核算,加强经营管理,解决实际困难,提高盈利水平;增强规避投资风险的能力,增长理财知识,合理进行消费,以获得最佳的投资理财收益。
4.努力提高金融资产增长的质量。允许不同形式的金融组织存在,适当增加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同时各主要银行之间应有能力在竞争同时共享部分资源。健全互助机制、合作机制和扶持机制,减少内耗浪费。
5.要利用银行系统掌握的有效信息,提供必要的咨询和分析,通过跨区域之间互通信息,综合分析,观测本区域投资方向是否出现不合理重复,加强区域交流合作。
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固然与我国经济处于转轨时期有关,但更反映出我国金融业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关键词:金融支持,西部,民族地区,商业银行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 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 大力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崛起, 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 加大对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力度。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主要聚居区, 国家支持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事关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大业。当下正处于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特殊时期, 探索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服务的路径选择, 解决西部民族地区金融创新与服务供求失衡的问题, 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西部民族地区金融供给现状分析
自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 随着我国西部地区民族经济和特色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加速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进程, 民族、宗教、文化及生态等要素的进一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由此催生了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需求。这些多样性的金融创新服务需求将会促进当地金融市场的发育, 也为商业银行在西部民族地区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提供契机。《经济日报》有研究指出, 2005—2011年, 金融机构在西部民族自治地区的各项存贷款余额年均增长速度均高于同期全国各项存贷款余额年均增长速度。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商业银行在西部民族地区的金融创新业务增长极快, 增长空间空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就是现有的金融供给水平无法满足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这种供需的失衡和矛盾随着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越加显现。
二、西部民族地区金融供给失衡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西部民族地区金融供给失衡的现状, 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西部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先天不足, 另一方面是因为金融业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支持不足。具体表现在:首先,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产业结构比较单一, 其自身的弱势条件在一定意义上制约了金融支持与发展创新;其次, 西部民族地区的企业规模小, 科技含量和水平比较低, 企业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再次,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一直处于“二三一”的传统结构模式,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基本上超过了全国整体占比, 加之产业结构调整比较缓慢,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创新服务于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效率。然后,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和金融发展一直依赖于国家行政干预和引导, 导致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 市场竞争力不强, 金融工具创新比较少, 社会民间资本也很难融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大有资金倒流到东部沿海地区寻找出口的现象。此外, 政策体系、银行监管、金融支持等制度层面缺乏对西部民族地区差异化设计创新性服务。最后, 在西部民族地区金融专业人才团队的困乏最为突出, 缺少引进和保留人才的有效机制, 这也将成为影响我国民族地区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金融支持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完善之策
往后在很长的时期内, 为破解我国西部民族地区金融供需失衡的难题, 需要建立健全金融支持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完善特色金融创新服务和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 通过提升和优化金融服务, 提高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国家政策制定层面看, 以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原则为前提, 以政策倾斜西部民族欠发达地区为重点, 以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大发展大繁荣主要内容, 制定国家层面的金融支持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策, 优抚优惠西部各商业银行支行的设立条件, 完备担保评估机制, 为商业银行支持民族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进而拓宽西部民族地区民族产业的投融资渠道。
从金融机构服务层面看, 商业银行应该深入研究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清洁能源及矿产资源开发及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等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结合自身优势条件, 制定针对这些行业的优先金融支持政策, 根据民族产业和特色产业的特殊性要求, 设计开发具有差别化的合情、合理、合法的金融服务产品, 支持西部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 着实解决西部民族地区金融供需失衡的矛盾。
从人才队伍建设层面看, 金融机构可以和西部民族院校加强合作联合办校, 创立符合西部民族地区特色需求的专业, 有计划地培养既了解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又有金融专业背景的特殊人才, 效力于西部民族地区金融发展事业。此外, 还应该建立高水平、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引进和保障机制, 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储备专业的金融人才队伍提供制度支持。
四、结语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优化和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服务能力和水平, 找准金融支持西部民族地区的突破口, 破解西部民族地区金融供给失衡难题, 对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建设, 实现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构筑西部大发展的“中国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课题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西南金融, 2003 (01) .
【关键词】低碳经济 经济发展模式 创新 政策
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人类开始不断反思自身的经济活动方式。为了不给后代造成过分沉重的负担,降低碳排放强度就成了需要共同面对又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低碳经济的概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提出的。2003年2月24日,英国政府发布了《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白皮书,首次提出“低碳经济”这个概念[1]。该概念提出后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的关注。目前,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受到各发达国家政府的重视。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分析我国,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
一、低碳经济的实质与内涵
低碳经济是相对高碳经济所提出的概念。高碳经济是指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点的经济模式。相反,低碳经济则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经济模式。就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尽相同的认识。庄贵阳(2005)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通过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2]。金乐琴等(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与当前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也有密切联系[3]。尽管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国内外学者还有不同看法,但对于低碳经济的内涵学者有着大致相同的看法: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低碳经济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通过节能减排来缓解大气的压力,达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
(一)通过放开能源价格市场化、“碳排放交易”的发展来促进节能减排
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尽管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已经放开,但由于能源资源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和安全,其市场改革的步伐相对较为缓慢。目前,原油、炼油、煤炭等上游产业产品的价格已经放开。但是,能源消费的下游最终价格,如成品油零售价格、电力价格等,还严格控制在政府的手中。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无法激励企业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加剧了能源价格扭曲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因此,政府应该主导能源价格市场化的最终完成。同时,在放开能源价格的基础上,我国政府可以利用“碳排放交易”的制度安排,激励企业的节能减排。“碳排放交易”是国际上常用的较为有效的节能减排方式。它是基于市场机制的国际合作节能减排机制。我国许多学者都探讨了“碳排放交易”下“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发展的发展和实施。许多学者认为清洁发展机制将给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方面潜力巨大[4][5][6]。从国际经验来看,建立完善的“碳排放交易”机制需要政府完善相关的市场规则。
(二)建立企业节能减排的激励机制和支持机制
企业是能源消费的主体,因此,也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的主体。目前的情况看来,我国企业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创新动力不足。从外部环境看,张永伟(2007)认为只有当国家经济转向或处于创新导向阶段时,大规模的企业创新才会出现。而我国现在还处于要素和投资驱动经济增长阶段向创新导向阶段转型时期,这个阶段企业必然缺乏创新动力[7]。从内部环境看,存在我国企业盈利水平不高,及缺乏创新人才和企业家创新精神等影响因素。因此,需要政府建立外在的激励机制和支持机制,由外而内的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对此,我国可借鉴国外已有的成功经验。如意大利的 “白色证书”制度,就有效的激励了企业提高能效,进行节能技术的创新[8]。
(三)引导低碳化社会消费方式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引导社会大众消费方式从高碳向低碳转化。在这个方面,政府也应该起到表率和主要引导作用。刘敏(2009)认为,倡导低碳消费理念、引导低碳消费生活方式,首先需要政府大力的率先垂范,做好带头作用和榜样。这样才有利于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立[9]。周厚威等(2010)认为,政府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引领低碳消费:一是培育大众的低碳意识;二是完善政府的低碳激励政策;三是政府应做好表率 [10]。
目前,国内学者就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创新方面,做了较多的研究。主要观点都在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应该引导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通过节能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达到企业降低发展低碳经济的成本和风险,形成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以及引导社会消费的低碳化,最终通过提高经济绩效的方式推进低碳经济目标在全社会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UK Government,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R],2003.
[2] 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
[3] 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01).
[4] 张坤民,何雪炀.气候变化与实施清洁发展機制的展望[J]. 世界环境.1999(4).
[5] 李挚萍. 京都议定书》与温室气体国际减排交易制度[J].环境保护. 2004(2).
[6] 贾灵,焦志延.京都议定书及其灵活性机制[J].世界环境.1999(1).
[7] 张永伟.企业创新动力为何不足[J].中国乡镇企业.2007(1).
[8] 姚良军,孙成永.意大利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J].中国科技产业.2007(11).
[9] 刘敏.低碳经济背景下构建湖南低碳消费生活方式研究[J].消费经济.2009(5).
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是金融机构的三大任务。金融稳,经济稳;金融活,经济活。在金融体系中,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业是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的主力军。商业银行信用卡作为无抵押、无担保、有免息期限、额度可循环使用的产品,高度契合小额、多笔、非集中的消费特征,对扩大消费、便利居民日常生活和支持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7年三季度,全国信用卡(含借贷合一卡)累计发卡量达5.52亿张,授信额度约11.91万亿元,卡均授信额度2.16万元,授信使用率43.39%。信用卡已深度融入了居民日常生活,极大地方便了日常消费。
一、信用卡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一)惠民生、促消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信用卡的运营模式将受到冲击。信用卡的物理形态可能消失,但其基础特征和功能却不会改变。当前,人民群众的消费信贷需求依旧旺盛,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2017年4月发布的《中国金融消费创新报告》指出,我国当前消费金融市场规模预计6万亿元。如按20%增速预测,到2020年我国消费信贷规模可超12万亿元。面对这一形势,信用卡部门可加大市场调研与研发,针对人民多元化的消费场景,尤其是婚庆、家装、购车、旅游等传统领域,以及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新型领域,设置差异化的信贷产品,全方面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为惠民生、促消费发挥应有的作用,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
(二)提升小微企业融资效率与质量
小微企业是实体经济的细胞,其发展状况已经成为我国实体经济的晴雨表。长久以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状况一直制约其发展。信用卡部门服务大量小微收单商户,有条件为解决这一问题作出应有的探索。不同行业、地域、成长阶段、经营规模的小微企业,其融资额度、期限、管理要求、风险控制手段乃至损失容忍度都是不同的。因此,可在两方面探索。一是在总行层面,应用大数据技术对企业开展资质评估与风险管理,以持续且真实的收单流水作为判断企业经营状况和还款能力的依据,这其中也包括运用大数据技术做好小微企业的差异化?L险定价和贷后管理。二是适度提高管理成本,增强和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在小微企业营销与管理中的服务作用。信贷人员则要提高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走出办公室,与企业经营者打成一片,努力做到既是银行的信贷员,又是企业的贴心人,努力消除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
(三)为特殊群体提供金融服务
残疾人、老年人、农民群众、大学生等群体作为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在实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信用卡部门要提供人性化服务,满足其合理需求。不断提升经营管理能力,为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信用卡产品。如为农民群众发放信用卡产品,满足其农业生产、生活消费和经营需求;为大学生提供额度适度的信用卡产品,满足正常学习和生活消费需求,等等。
(四)支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建设社会征信体系,既可以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控本身提供有利辅助,更能增强人民的诚信意识,营造优良信用环境,对提升国家整体征信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信用卡部门既是征信数据的使用者,也是征信数据的提供者,在经营过程中积聚了大量的客户基础信息,以及金融账户信息、消费行为信息、还款信息等,这些是最强相关、最有价值的征信数据。随着社会对信用服务产品需求的日益上升,信用服务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这就意味着信用卡部门可以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个人征信体系和中小企业征信体系的完善贡献力量。
二、信用卡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我国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但金融发展仍然面临不少挑战。金融机构高杠杆率和流动性风险,金融机构信用风险、跨市场跨业态跨区域的影子银行和违法犯罪风险等问题突出。信用卡作为金融产品的一种,在复杂风险形势下难以独善其身,应主要把握5个方面。
(一)信用卡信贷资金流向高危行业、房地产市场
部分国有企业债务风险仍突出,“僵尸企业”出清迟缓。一些企业可能借助信用卡渠道进行融资。虽然国家已对房地产市场采取了严厉的调控措施,但部分一线城市的房价上涨仍远超预期,购房人可能借助信用卡产品套取大额信贷资金,突破或规避调控政策,从而削弱政府的政策调控效果。例如,企业利用员工集体办卡套现、购买或租赁本单位商务车,甚至利用信用卡产品创新过程中出现的漏洞而套取信用卡额度,将本应用于个人消费的信贷资金转化为企业的融资贷款;又如利用信用卡套现及以家装分期、车位分期等名义解决首付资金等行为。
(二)信用卡信贷资金流向股市、债市、理财市场
信用卡的透支消费存在免息期。即使利用信用卡分期付款,客户的大额资金获得成本也有可能低于股市、债市、理财市场的投资预期收益率。客户可以通过信用卡套现等方式套取信贷资金用于投资。只要金融产品投资收益能覆盖信用卡融资成本,套利行为就难以杜绝。客户套利给信用卡部门带来的是消费额的扩大和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这似乎是双赢的结果,但要清醒的意识到,信贷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意味着资金的非理性扩张。这种信贷资金的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现象会一定程度上加大金融体系的风险隐患,必须高度重视。
(三)信用卡信贷资金流向民间借贷
当前,我国民间借贷机制远未成熟,缺乏规范管理。一方面,借贷中介平台良莠不齐,大量机构风险管理能力不强,存在重规模轻质量,甚至规避监管进行非法集资的现象;另一方面,信贷提供者对中介平台鉴别能力不强,风险意识淡薄,为了追求高回报而忽视风险隐患。只要高利贷收益能覆盖信用卡套现成本,一些客户就会大量套取信用卡额度转为高利贷,从中获取收益。只要出现大批用款人经营不善、无力按期偿还借款的现象,利益链条上的转贷人和信用卡部门就将承受严重损失。这种行为极大地破坏了国家的金融秩序,损害政府的金融政策,具有危害性。
(四)通过信用卡进行资本外逃
近年来,资本外逃和过度资本外流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的稳定和安全。外汇管理部门加大了对资本流动的管控,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大大降低。但是,信用卡具有境外消费的特殊功能,容易成为资金规避管制、实现外逃的渠道。例如,使用信用卡在境外频繁购买大额保险产品、在境外购买房产、古董等行为,将人民币资金转换为外币或实物。
(五)信用卡数据泄露,威胁个人信息安全
如前所述,在信用卡使用过程中,银行积聚了大量的客户信息、账户信息以及消费信息。一旦银行信息安全出?F问题,不仅人民的个体权益、资金安全会受到巨大威胁,涉事银行的声誉也会受到极大损失,甚至影响该行的正常经营。
三、对防范信用卡风险的思考
根据前文的分析,信用卡部门应加强消费者金融安全知识教育,同时把防范风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信用卡领域的风险隐患排查与处置,引导信贷资金脱虚向实。
(一)积极开展金融消费者教育
用卡行为不规范、参与民间借贷,暴露出不少客户对信用卡合规使用规定了解不深,或者风险意识不足;有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风险承受能力薄弱。普及信用卡知识、提高消费者金融素养,是一项惠民工程。信用卡部门可以利用网点大堂和媒体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普及信用卡知识,警示消费者安全合规用卡、远离违法违规借贷、维护个人信息安全。
(二)加强信用卡资金流向监控与处置
信用卡部门应不断完善风险识别、预警、发现、处置机制,加强信用卡资金流向监控与处置。互联网时代,应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信用卡资金流向监测预警准确性。此外,加强各家商业银行信息共享、打破信息数据孤岛现象将使各机构风险监测如虎添翼。可在各家商业银行之上搭建非营利性数据监测平台,全天候、多渠道、多维度收集信用卡交易特别是跨行交易信息,并从海量数据中筛选出高风险信息,及时发出预警,为各机构风险监测与处置提供有力支持。
(三)筑实信息安全守护城墙
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客户信息外泄事件提醒我们,要克服麻痹大意思想,树立牢固的保密意识。一是加强系统防控。及时排查消除系统漏洞,提升安全防御效果,面对内部信息复制下载行为有针对性采取限制措施,把好信息泄露源头关。二是流程补漏洞。细分岗位权限,严格客户信息查询使用的操作流程。三是加强人员警示教育,制订严格内控制度,对泄露或故意买卖银行卡信息的员工予以严惩。通过从系统、流程、人员三个层面加强防控,筑实信息安全的守护城墙。
作为联系客户最紧密的银行产品,信用卡对扩大消费、便利居民日常生活和支持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形势下,信用卡部门应把主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守护信用卡领域风险防线;不忘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和本源,通过建立健全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信用卡产品与服务体系,在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这个大文章中谱写响亮篇章。
【摘 要】 随着金融危机的结束,人们对于产业的关注开始慢慢转移到服务业,特别是以外包为主体的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在金融危机后的发展去向对于其他产业的发展及全球经济的复苏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影响,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向,为我国经济更好的融入世界经济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金融危机 生产性服务 知识密集
1.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
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业的一种因其特定服务而得来的。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对生产性服务业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Machlup(1962)首次对生产性服务进行了界定,他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必须是以知识作为产出的一类产业。Browning和Singleman(1975)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为:生产性服务业是那些知识密集并且可以为顾客提供专业性服务的行业,如保险、法律咨询等。我国学者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则立足于我国国情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侯学钢(1997)指出,生产性服务业也可被称作厂商服务业,是指那些在我国随着西方“工厂制度”的确立而迅速发展起来,是为社会物质生产提供各种非实物形态的服务性产业。钟韵、闫小培(2005)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是: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提供而非直接向消费的个体使用者提供的服务,它不直接参与生产或者物质转化,但又是任何工业生产环节中不可缺少的活动。本文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为:服务对象为生产者而不是最终消费者,服务产品用于其他部门的生产服务的行业,其直接或间接为企业、政府以及非盈利性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政府管理等提供中间服务的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也可以理解为将生产过程中的服务外部化或市场化,即企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从企业中分离和独立出去的发展趋势,其目的是深化分工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经营的专业化程度等。
2.金融危机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
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带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主要以虚拟经济为主体,导致世界经济的衰退,进而给中国经济带来诸多影响,也给生产性服务业带来一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服务对象减少。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我国的出口及出口导向的产业(即生产部门)遭到了很大的冲击。美日欧的金融危机,影响了这些发达国家消费者的信心,这些国家的需求下滑直接导致了我国出口额的下降。在我国,大量出口导向型生产企业受到的影响更为明显。这样为生产部门提供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由于生产部门出口及生产的下降,其服务对象势必会显著减少。
第二,外国投资减少。外国投资者,特别是那些投资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者,由于金融危机对于母公司及在其他受金融危机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的子公司的影响,使其开始大幅撤资、裁员。又由于近几年来我国资产价格先大幅上涨再市值暴跌,势必使得相当一批个体和企业投资者面临严重的财务压力和心理冲击,从而带来负面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在短期内不会消退。这些都会使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减少,影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服务质量下降。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是包括如银行、保险以及咨询等方面的企业,而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我国这部分企业属于发展较慢的企业,在管理方法及技术应用等方面还主要模仿或直接采用国外企业的。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一些生产性服务业撤资或者母公司面临倒闭,这都将使其无暇顾及在我国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使得我国的相关企业无法进一下学习,从而影响服务质量。
第四,发展受到牵制。生产性服务业依附于制造业,并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中、下游的各个环节中。在制造业的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中起着增加价值、实现价值的重要作用。这样由于金融危机使得一些生产性企业的发展受阻,进而会阻碍生产性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3.金融危机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首先,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仍在不断壮大。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生产性服务的发展受到一定的牵制,但整体规模仍然不断壮大。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就不断的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特别是我国成为“世界加工厂”以后,生产制造业在我国不断发展,进而使为其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同时,由于产业内部分工的不断细化,使以知识为密集使用的部门不断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生产服务部门,为制造业企业服务,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这些生产性服务业的不断壮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之能够提供更好、更广泛的专业服务,并融入于生产企业的各个环节。金融危机后,由于美欧国家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投资者对欧美市场失去信心,同时由于我国市场的相对稳定,使其投资进一步转移至中国大陆,使中国的生产制造业不断扩大,进而带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生产性服务业以外包形式进行国际扩展。服务外包指的是企业为了将有限资源专注于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其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利用外部专业服务商的知识劳动力,来完成原来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从而达到减少或消除其在该方面的费用和管理成本,并提高效率、提升企业对市场环境迅速应变能力,并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服务模式。在金融危机后,我国服务外包业不断发展,这使得生产性服务业也在不断扩大,我国广阔的人力资源及软件设施也成为外国投资者,特别是服务业跨国公司不断在我国设立自己的子公司,这样就进一步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的发展,也进而完成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扩展。
再次,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度不断加深。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日趋紧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态势明显。生产性服务是制造业进行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辅助性行为,制造业价值链的上、中、下游都包含了大量的生产性服务。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制造业发展,同时,制造业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制造业生产不断扩大的过程,也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服务活动的不断发展,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伴随着对服务的需求。我们可以认为,金融危机后,制造业的高度发展呈现出“服务化”的新趋向。
最后,创新成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生产性服务业实质上是以知识为主体的服务行业,由于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以及最先进的科学知识,所以生产性服务业不仅在技术创新方面走在前面,在其他方面如管理方法、销售模式、经营理念、业务规划等方面的创新也为其他生产制造业提供最前沿的服务。随着世界各国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研发投入不断增大,金融危机后,人们开始慢慢认识到,生产性服务业应该不断创新,以克服各种外来因素特别是像金融危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所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各种技术创新及其成果的应用是息息相关的,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推动作用也日益显现。
总结
生产性服务业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其发展有所变化。但是金融危机后,生产性服务业仍然以外包形式不断在国际间转移,以继续扩大其规模。与此同时,生产性服务业仍然离不开制造业的发展以及创新的支持。综上,金融危机后生产性服务业将在我国不断发展,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升级以及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P.Aghion,P.Bachetta,and A.Banerjee.Currency crises and monetary policy in a economy withcredit constraints.European Economic Review,45(7):1121{1150,2001.[2] 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8):5-12.[3] 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发展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1):4-15.[4] 韩坚,宋言奇.生产性服务业的演进过程及启示[J].社会科学家,2007(5):84-87.作者简介:张秋平,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讲师,博士在读,主要研究:中国外向型产业、FDI。
日期:2015-01-24 作者:王建生
2014年,人行东台市支行和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强化和创新各项服务举措,实现存贷总量创超历史、贷款增量名列前茅、贷款结构持续优化的良好态势,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
大力实施普惠金融,积极引导各商业银行反哺社会,多措并举支持民生信贷。实现再贷款、再贴现4.7亿元,完成信贷规划20.2亿元,获得“4321”优惠信贷政策和省金融支持经济转型升级项目1.5亿元,指导银保合作,为155户中小微企业融资16亿元缓解资金困难。新增各项民生贷款27.2亿元,有效履行支持“三农”、小微企业、保障房、下岗失业人员等民生领域发展的社会责任。
着力搭建对接平台,指导各行实行小微企业升级扩面计划,受惠企业达1400多家。通过多次组织开展和落实“金融超市东台行”“行长镇区行”等常态化的银政企对接活动,对骨干企业、重点项目、小微企业、三农产业和城镇化项目签约授信和放款147 笔54.36亿元,现场放款项目落实率达90%,推介和创新企业融资产品217种,有效促进我市全年信贷投放工作。
促进银行下调利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引领全市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融资利率稳中有降。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45%,环比下降2.57个基点,同比下降4.39个基点。
努力强化政府融资平台融资能力。一方面指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挥对口联系上级银行的优势,帮助市投资集团公司与省内各银行建立顺畅的沟通机制,了解银行政策,完善融资方案,提高融资效率;另一方面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以控制总量、优化结构、隔离风险、明晰职责为重点,推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控。
认真落实财政支持金融政策奖补,最大程度发挥财政杠杆对金融业发展的撬动作用,增强我市企业的发展活力。与市财政、金融办等部门密切合作,积极组织协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各项奖补资金的申报工作,先后实现定向费用补贴、专项引导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项目奖补等资金2623万元。
进一步完善和壮大我市金融服务体系,切实满足社会各类金融服务要求。圆满完成对常熟农商行、浦发银行等6家新设分支机构和网点的开业和运营服务与管理工作,增设10多个社区普惠自助金融服务点,满足各类金融服务需求。加强外汇管理政策宣传和业务指导,引导涉外企业有效防范风险,降低管理成本,提升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程度。加强行库协调和财政专户管理,保障政府预算收支顺利执行,实现全市预算单位的国库集中支付面达100%。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服务站建设,建成便民取款点 1042个,提档升级服务站331家,覆盖了全市90%的行政村居,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居民就近获得基础金融服务,并得到盐城市有关部门的肯定和推广。在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对全市金融单位评议中被评为先进单位。
不断扩大农村金融改革试验成果,协同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东台市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工作方案》,推行农村产权抵押融资。
指导东台农商银行制定配套的农村“五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并在全市各涉农金融机构进行推广。有效推行和拓展新型农村经营主体融资方式与融资渠道,开发主要针对家庭农场、农民经纪人的短平快农村金融服务产品。目前,已支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06户发放贷款16.9亿元。
重点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项目,谋求实现农村信用信息资源共享,综合利用,良性发展的共同目标。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市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建设方案,制定了《东台市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方案》;科学设置标准,经多次共同探讨,形成了数据采集的基本数据项样本和评分标准,并出台《东台市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和等级评定管理办法》;认真进行测试,10月份完成对五烈镇三联村试点采集。目前已启动农村经营主体信用信息系统开发和对全市26万农户、3000多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息采集工作。
2015年,是金融改革关键性的一年,市人民银行行长仲云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优化结构,强化服务,深化改革,积极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力争实现融资总量新增70亿元的目标,为地方经济发展作更大贡献。
紧抓政策机遇,谋求信贷总量持续增长。把握货币政策“微刺激”常态化、《金融支持盐城加快经济发展大力推动金融生态建设的指导意见》 等对县域信贷增长加大扶持力度的政策机遇,主动向上争取更多信贷资源。省“金融生态优秀县”的优势,全力提升各项金融指标,完成全年新增信贷投放任务。积极向上争取金融支持转型升级项目信贷规划2亿元,实现再贷款、再贴现等6亿元;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余额存贷比提高8个百分点;新设银行贷款余额不低于10亿元;法人机构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增速提高10%。
着力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实体转型升级。扎实推进信贷结构调整优化,盘活存量、用好增量,腾出更多信贷资源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增加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突出支持培育我市新型产业经济、园区经济和镇村经济。加大对重点产业、企业、区域、项目的营销攻关力度,源头介入,全程服务,做到一企一策,及时满足实体经济合理资金需求。
强化服务创新,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提前介入招商引资和项目立项活动,及时满足有效信贷需求,助力提升经济效益。优化信贷流程,积极转变思维观念,主动上门服务,一次性完善融资所需资料,简化申贷手续。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在把控风险的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抵、质押方式,着力解决企业贷款抵质押不足问题,提升企业融资水平,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状况。积极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的高速增长来拉动的, 而国内消费比例呈下降趋势。在国际经济危机的背景下, 这种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 迫使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要从主要靠出口和投资拉动转变到投资、消费、出口三者共同拉动, 特别是要重点促进国内消费增长, 从而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标的提出, 反映了党中央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 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问题的思考真正进入了全球化和现代化的领域。实践证明: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 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本质上讲就是走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
2007年6月25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发表了重要讲话中, 第一次提出了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十七大报告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了完整的理论阐述, 并着重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 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经济发展,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实际福利的增长过程, 不仅指社会财富的量的增多, 还包括社会财富的质的提高, 即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投入产出综合效益的提高, 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等。而经济发展的方式, 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手段和模式, 其中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 而且包括经济、产业、区域的结构以及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绝不仅仅是一个词和两个字的改变, 而是反映了我们党在新时期对经济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化和优化。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现实的针对性和迫切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 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从过去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现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充分证明:党中央充分认识到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根本差别。
三、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
1、转变经济发展观念, 树立和落
实科学发展观。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坚持科学发展观, 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努力实现速度、结构、效益相协调, 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 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2、优化经济结构, 由主要依靠第
二产业带动, 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任务, 就是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全面提高第三产业的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调整投资结构, 大力加强节能减排, 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 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3、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 向
主要依靠科技进步, 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促进科技进步, 推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提高劳动力素质。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条件。
4、要进一步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力保障。
5、转变政府职能, 根本转变干部
政绩考核办法和经济绩效考核办法, 引导广大干部转变发展观念, 更新发展思路, 创新发展模式。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和必须, 是一个科学发展的系统工程, 也是我国经济与社会长久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 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遭受的最严重的外部经济冲击, 经济增速下滑已经成为中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 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见事早、行动快、积极应对, 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添推动力。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年。
[2]周振华主编:《中国经济分析丛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
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规模的扩大及经济金融的持续深入,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分散风险等方面体现出来.为了使金融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增长,我国金融应加快商业化改革的进程.
作 者:薛斐 作者单位:中南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刊 名: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年,卷(期):22(6)分类号:F83关键词: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贡献
一、2009年一季度信贷投放情况
2009年以来,全市金融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宏观
调控政策,全面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努力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一季度各项指标均呈现出非常积极的势头。2009年一季度末,全市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82.94亿元,较年初增加37.77亿元,同比多增27.25亿元,同比增长18.15%,为历史之最。同时,信贷结构均衡合理,新增贷款行际间均衡增长,中长期、短期贷款均衡增长,各行业贷款均衡增长,市区及8县(市)贷款均衡增长。
二、当前信贷投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信贷投放的可持续性面临考验。一季度我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较年初增加37.77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年信贷增长总量。与此相对应,一季度全国信贷增长速度超乎想象,预计4-4.5万亿元,占全年计划的80-90%。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长、前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委员李扬的话说是增长的“可怕”。在此宏观背景下,我市刚刚提速的信贷投放可持续性面临考验。
二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突出。一季度末全市企业存款同比少增8.28亿元,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39.92个百分点,表明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企业支付能力有所下降,这与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有很大关系。目前,我市金融机构中除几家涉农机构中小企业贷款占比略高外,其他金融机构投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比重偏低,其中工行为10.01%,中行为7.71%,建行为16.14%,交行为27.33%。一季度,担保公司提供担保贷款445笔,金额4.72亿元,同比笔数下降20.88%,金额下降12.88%。
三、全力扩大金融信贷规模
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我们知道,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在这一科学体系中,第一要义是发展,以人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基本要求,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当前我市信贷投放中存在的问题,都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还是要靠发展,在发展中把问题转化为机遇,用以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调动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内生动力。今年一季度我市信贷投放势头良好是在国家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呈现出的局面,一方面体现了我市金融机构贯彻宏观调控政策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自主地、主动地寻找信贷投向目标的动力,多为锦上添花,少有雪中送炭。大多金融机构对于“难贷款”的问题,普遍归结于项目不多、企业不佳、担保不足、风险难控,多是要求政府大力发展经济,培育优质企业,改善信用环境,而少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深入市场去挖掘新的信贷增长点。而当一笔先前的信贷投放出现风险的时候,却急于找政府解决。这说明,金融机构对于信贷投放的可能风险比可能收益更为敏感,宁可放弃可能的收益,也不愿去承担可能的风险。这就造成了金融机构不愿投入更多的精力去主动寻找市场中的信贷目标,不愿开动更多的脑筋去尝试金融产品创新,眼里只盯着大项目、好企业,只因循守旧采用老套路、老方法,更多的是只愿意接受风险低、收益也较低的项目,背靠政府和大企业的大树好乘凉。
造成这样一种局面我分析是由于金融机构的管理机制造成的。金融机构都是条条管理,地方政府不能影响高管的任免,上级行的制度要求是地方金融机构开展经营活动的唯一标准,上级行对于风险的严格要求是地方金融机构负责人进行管理的方向指引。要改变地方金融机构的这样一种经营风格,我们地方政府可以适当加强和金融机构上级行的沟通,建议他们适当放松风险偏好,加强对**地区的支持,尽量把**纳入各项新政策、新措施的试点,尽量扩大**分支机构的权限,使得**的金融机构在和其他地市进行竞争时,获得一些比较优势,能够尽可能调动金融机构的内生动力。
二是要加大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外在压力。虽然在调动内生动力方面地方政府掌握的主动权较小,但是我们可以在外部加压上发挥一定的作用,通过实施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金融机构增加投放的动力。一方面,要加强激励。要进一步加大对金融机构的考核力度,科学合理地设置考核指标,让每一个指标都能发挥作用,都能切中金融机构的“要害”,都能对**市的经济发展起到有效的作用。市金融办正在会同人民银行和银监局紧锣密鼓地研究制定针对金融机构的考核指标,加上人民银行、银监局从各自角度开展的对金融机构的一些考核,共同形成一个有效完整的考核体系,对于考核结果良好、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
大的机构,我们要加大奖励力度,形成有效激励,调动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行为。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约束。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发挥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尽快明确县域内各金融机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的比例”,我们应该深刻领会中央文件的精神,在县域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一定
比例投放当地的工作上,加强和金融部门的沟通,力争尽快出台规范文件加强硬性约束,提高新增存款投放县域乃是市域的比例,改变存贷比不断扩大的局面,提高资金运营效率。
三是要搭建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稳健平台。在通过内、外两个方面要求金融机构加强信贷投放之外,站在政府的角度,我们各级政府也需要为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创造良好的环境,搭建稳健的平台。一是要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要深入推进信用**建设,加快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大对金融生态环境良好区域和诚信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着力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努力营造诚信光荣的良好信用环境,为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免除后顾之忧。二是建设有效的担保体系。引导和鼓励各类担保机构的发展,扶持市担保集团等机构做大做强,鼓励各类经济主体出资兴建和入股兴办担保公司,吸引市外担保公司到我市成立分支机构,壮大担保资金规模,放大担保资金倍数,为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分担可能风险。三是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省政府安排了10亿元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用于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和贷款贴息,我们也可以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作风险补偿,帮助中小企业减轻利息压力,帮助金融机构弥补一定损失。四是构建畅通的信息渠道。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信息通报机制,定期向银行发布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重点工业项目、重大民生工程、新农村建设等信息,引导信贷投放;要积极组织银企对接,实现多层面高频度的银企合作,帮助金融机构及时掌握信贷需求。
四是要培育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有效需求。目前我们面临的局面是,企业抱怨“贷款难”,银行抱怨“难贷款”,看似供给、需求都很旺盛,但为什么又都很难呢?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因为符合银行供给条件的实际有效的信贷需求不足,或者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或者确保有效的抵押和担保。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加强对企业的辅导和培育,尽快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明晰的企业财务制度,使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另一方面,企业要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增加信用总额度,增加土地等有效抵押物的供应,加快土地证办理进度,加大担保、保险、权利证书、动产抵质押以及保证、联保等增信力度和范围,确保信贷投放顺利到位。
五是提供补充形式信贷投放的充足供给。解决“贷款难”“难贷款”的问题,一个是培育有效需求,另一个就是从供给的角度出发,降低供给的门槛,提供一些补充形式的信贷投放。补充形式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的银行类金融机构要降低供给门槛,提供信贷投放,另一个就是我们要大力发展供给门槛较低的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一方面,我们政府以及金融办、人民银行、银监局等部门要积极督促银行金融机构要在抵押条件、授信、审贷上更加务实积极,积极探索创新金融工具的途径,更加积极主动地深入企业搞好对接,帮助指导企业搞好项目筛选、论证和包装工作,重视帮助中小企业更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率,通过制度创新来适当降低门槛,增加有效供给。另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组建步伐,大力推进村镇银行试点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积极发展典当公司,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开展金融互助组织等创新尝试,积极引进市外金融机构来宜设立分支机构,通过增加供给渠道,降低供给门槛,来对信贷供给给于有益补充。同时,有条件的企业,也应该通过上市、发债、股权融资等手段,利用资本市场来有限满足自己的需求。
以威信为例, 2012年6月末, 我县各项贷款余额170310万元, 比年初增加30014万元, 增长21.39%。1~6月全县金融机构累放各项贷款44817万元。投向涉及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生产及供应、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水利、居民服务业及个人消费信贷等实体经济项目。助推了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1~6月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114298万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去年同期增长19.3%。
目前, 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信贷支持获取企业信用信息的主要渠道, 就是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至2007年底, 威信县人民银行完成150余家小企业信用档案征集入库。到今年6月末, 实现发放企业贷款卡250家以上, 占全县注册企业的55.68%。使我县金融机构在服务中小微企业中, 通过征信产品的应用, 为银行防范金融风险、降低信贷成本、提高贷款效率, 以及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和实现银行间信息共享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征信促进金融机构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一) 征信系统是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现阶段, 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是银行获取客户信贷信息的一个非常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渠道。已成为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部分银行将企业征信系统模块及部分要素固化或植入本单位信贷相关系统中, 查询征信系统已成为金融机构贷款管理的常态手段和方法之一。
(二) 征信系统助推金融机构有效快捷完成企业内部信用等级评级, 为审慎经营和风险管理提供重要参考。实现支持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金融机构以征信系统征集信息为基础, 有效快捷完成企业内部信用等级评级。同时降低了金融机构信用信息采集和使用的成本, 提高了金融机构自身的工作效率和财务效率, 加快企业融资进度。贷前通过对企业信用报告定性定量信息的应用, 结合内部评级系统打分评级 (如:农行IRB模型, 农信社信贷系统信用等级评级) , 把好信贷准入关。在审批环节, 对有风险的客户实行刚性约束, 严格授信或放贷。威信县农业银行2012年6月末对3家企业评级, 二家为A-级, 一家为AA-级, 发放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1080万, 发放企业流动资金贷款1.3亿元。威信县农村信用社自2007年以来, 开展了对34户小微企业评级授信或放贷, 其中A-级企业20家。截止到今年6月末, 共发放各类企业生产经营贷款近1.5亿元。在贷后管理实践中, 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会经常关注重视征信系统记录的相关信息, 包括定性定量和公共信息以及大事记。并根据信息反映的情况提前做出预警, 及时采取风险控制, 有效降低信贷风险, 确保资金安全。实现支持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三) 个人征信系统有力促进了农信社农户经济档案建设, 农户贷款难顺势而解, “涉农”服务水平提高, 直接拉动第一产业增长
我县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信社近年来依托个人征信系统, 以其为基础, 查询农户个人征信报告, 建立农户经济档案近7万户, 占全县农户数近80%。核贷农户近6万户, 核贷金额5.3亿元, 发放贷款证5.7万户, 评定信用农户5.7万户, 已获得贷款农户近4万户。农户小额信贷授信额度从2万元增加至3万元, 部分达到5万元。2012年累计获得贷款农户6万户, 金额2.7亿元。6月末全县农户贷款余额达5.8亿元, 占农信社各项贷款余额58%。反映多年的农户贷款难问题顺势而解。同时也带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工商业等的发展。支农服务水平不断创新提高, 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应用的贡献。2012年1~6月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987万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去年同期增长5.8%,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 拉动GDP增长0.9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的背后, 金融机构特别是信用社的信贷支持不容忽视。
(四) 征信系统的作用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社会信用体系的氛围逐渐形成, 直接惠及金融机构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征信系统是国家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基础工程。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 以及征信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诚实守信的美德正逐步潜移默化深入人心, 影响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为个人信用维权的案例也较多。事实表明金融系统多年来征信知识的普及宣传及征信产品的应用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征信产品的产的使用主要以个人征信报告和企业征信报告的使用频次最高。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到今年6月末, 我县各金融机构累计向个人提供个人信用报告查询使用25000人次, 企业征信报告90余份。发放贷款金额10亿元以上。征信系统始终贯穿应用作用于信贷授信放贷的全过程。在各项贷款增幅平均以20%以上速度增长的同时, 不良贷款率始终没有突破控制指标, 占90%以上的利息收入 (主指农信社) 构成了了金融机构最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了银企信贷双赢局面, 极大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五) 征信系统间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金融产品创新, 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征信系统的“失信惩戒”作用或功能近年来随着征集信息的多渠道和补充完善, 间接推动金融机构在对县域实体经济的支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的申报、“绿色信贷”等国家宏观调控方面。如申报龙头企业必须要求有人民银行出具信用报告, 含企业负责人个人信用报告和企业征信报告。又如我县有两家煤炭企业因在企业征信数据库有环保违法的记录, 被农信社拒绝放贷, 后经整改, 环保部门验收达标后才获得信用社500万元贷款。
另外, 征信系统平台还在金融产品创新应用方面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支持作用。如有的地方已经开展的应收账款质押登记、融资租赁业务等。
二、征信支持实体经济出现的问题
(一) 征信系统平台认知度有待提高
征信系统是人民银行推广深圳“贷款证”制度并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00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开展以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建设为基础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通过近几年的推广和发展, 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基本得到银行、企业的认可, 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全社会的认知度还需进一步提高。
(二) 征信缺乏完备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依据, 信息来源不对称将降低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的效率
目前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处于自愿和被动征集阶段, 尚没有国家法规及政策对可以收集和使用的中小企业信息内容、采集方法和使用范围作出明确规定, 且信息分散于工商、税务、质检、环保、海关、司法等多部门, 这些部门参与或支持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的主动性或积极性不高, 信息征集难度大。从而导致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间信息来源不对称, 最终会降低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支持的效率。
(三) 企业缺乏良好的信用意识, 可能影响金融机构惜贷
当前, 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在我国占的比重较大, 发展参差不齐, 部分企业信用意识淡薄, 不愿主动向银行提供本企业信用信息。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微小企业长期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认为无需向银行主动提供信用信息;二是企业规模小, 内部管理不规范, 甚至部分中小企业没有专业的财会人员, 也没有编制财务报表或因不同需要编制不同的报表等, 财务信息严重失真不完整;三是基于以上种种原因金融机构对微小企业信用信息存疑较大, 金融机构从风险管理角度对这部分企业的授信放贷管理较严, 门槛较高, 惜贷现象严重。
(四) 征信系统地位还需进一步强化其地位作用
由于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集企业信息是基本信息, 难以满足对企业资信分析、风险评估等业务的需要, 达不到银行对企业授信放贷的信用信息要求, 须重新对企业进行内部评级。因此在银行对企业进行内部评级授信时, 仅对征信系统部分信息进行参考, 重点对内部评级模型进行量化打分和定性评价。金融机构间评级各有体系标准, 互不共享, 重复劳动多。严重延滞银企合作。
(五) 部分地方政府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领导支持作用相对弱化
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领导支持作用相对弱化, 或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对企业失信行为的刚性约束, “失信”成本较低, 导致企业整体信用环境较差, 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不信任, 双方信贷交易难以完成, 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突出。
三、政策建议
一是加强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建立对中小企业失信行为的刚性约束机制, 规范企业守信行为, 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 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助推银企联姻, 使金融机构提升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水平, 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二是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操作程序和指标体系, 规范企业信用评级规则, 实现企业信用评级结果共享, 将有助于促进中小企业加强自身信用管理, 遵纪守法, 行为规范, 自觉适应信用体系建设的需要, 提高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 防范金融风险。
三是进一步强化征信系统建设, 确保信用信息质量。要加快和完善对中小企业的监管立法步伐, 借鉴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 强制其公开部分有关信用信息数据, 确保真实可用, 并对数据真实性负责。树立企业正面良好信用形象, 打下最终成为银行优质客户的坚实基础。
银行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交易市场的中介、是社会信用的基础,同时也是市场调节、控制通胀,刺激经济发展的工具。
通过银行,可以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效益。首先,银行可以通过调节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调节货币供应量,实现国家宏观调控,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其次,商业银行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它能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政府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一、银行业在支持城乡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城乡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加快城乡经济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银行业支持城乡经济发展是深入实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是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银行业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对城乡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城乡经济结构转化,才能推动城乡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二、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一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当前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物价涨幅总体可控,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第一,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上半年经济增速虽 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民间投资保持较高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位回稳。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既有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也是我国主动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第二,物价涨幅总体可控。虽然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但物价涨幅趋于收敛,价格上涨势头得到初步控制。第三,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从需求结构看,在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的同时,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从生产结构看,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现代物流、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从收入结构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财政对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卫生投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
总体上看,未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上涨势头的有利条件较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受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资增长、产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因素的拉动,投资增速依然会保持在高位;最终消费在就业状况改善、工资持续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提高的情况下,将保持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会有所回落,但仍将回归正常水平,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随着稳健的货币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社会总需求增速放缓,加之粮食和主要工业品供应较为充裕,翘尾因素逐步减弱,以及稳定物价措施逐步落实到位,物价涨幅将逐步回落。
三、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的主要任务
一是经济驱动向以内需为主、内外需结合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长期依靠出口拉动,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拉动的作用相对较弱。当前,国际贸易形势严峻,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大力扩大内需、实现内外需结合,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这次“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专门用一章阐述了扩大内需的任务和措施。二是经济结构调整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转变。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我国总体上还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 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等特点,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尽快摆脱“高耗能、高排放”的发展老路,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实现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刻不容缓。三是经济格局向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但与此同时,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平衡现象,二元经济发展模式的矛盾较为突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是关系中国经济发展格局的重要问题。四是经济制度向更好地促进包容性增长转变。最近,胡锦涛主席在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时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国实现包容性增长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制度改革等手段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普惠大众尤其是弱势群体,努力消除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四、银行业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和重点。
我国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银行业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银行业应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主动促进和推动经济转型。第一,大力发展消费金融,着力促进内需。银行业机构要积极拓展消费金融供给渠道,开发多样化的消费金融产品,支持居民多样化消费融资需求的满足。继续落实房地产差别化信贷政策,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建设的信贷支持,合理满足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房地产开发贷款,有效抑制房地产投机融资需求,推动个人住房消费健康发展。
第二,优化信贷结构,着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信贷结构调整重在“优化”二字。主要是:优化信贷业务的行业结构,积极支持符合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及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业务,严控“两高一剩”和落后产能行业项目的授信,真正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优化信贷业务的资本配置,完善内部评级体系,大力发展低资本消耗、高经济增加值的信贷项目;优化信贷业务发展目标,抑制规模扩张冲动,更多地关注信贷业务的质量和效益;优化信贷业务的产 品结构,满 足实体经济的多元化需求。通过行业结构、资本配置、绩效目标和信贷产品的优化推动信贷结构的优化,进而发挥信贷杠杆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第三,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着力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银监会高度重视支持“三农”发展,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促进农村金融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的政策措施,包括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适度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等。下一阶段,将着力打造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积极推动农村金融创新,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同时,积极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服务问题。结合西部地区特点,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努力推进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的金融网点建设工作,继续加强对西部地区的信贷支持,为缩小东西部差距提供金融支持。
第四,更加重视弱势群体的金融可获得性,着力促进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的一个重要制度特征,就是国民大众合理分享增长成果,强调发展权利同质均等性。落实到银行业,就是要努力将银行服务惠及所有人群,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一是构建功能齐全、分工合理、竞争有序的金融服务体系,扩大服务覆盖面,增强服务渗透力。二是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截至今年9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余额7.1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3万亿元,增长22.3%,高于全部企业贷款14.5%的增速。下阶段,要继续推进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制建设,认真落实“六项机制”,提高小企业信贷技术。三是重视发展小额信贷,规范发展民间金融,努力使低收入群体越来越方便地享受金融服务。
五、当前银行业在支持城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城乡差距较大,县域经济一直是发展的薄弱环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中,有效信贷投放仍不足,制约了城乡经济发展,需要引起关注并加以解决。
1、县域银行信贷审批权有限束缚了其放贷自主权。为加强信贷管理,各行、社对所属县域金融机构实行了授权管理,核定一定的信贷审批权限。但各行、社对县域经济最了解的县域金融机构的贷款审 批权限一般都核定在较小的额度内,有的甚至没有贷款权限。在公司贷款方面,各大国有商业银行、邮储审批权的信贷审批权限都非常有限,完全不能充分满足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个人贷款方面,各行贷款的审批权基本都在上级银行。县域银行机构在信贷管理上没有话语权,只有组织资金权、贷款调查权和收贷权,束缚了其放贷自主权。
2、审批手续烦琐,不适应县域贷款“少急频”的需求。在贷款权限控制下,县域绝大部分贷款都要层层上报审批,审批环节增加,审批时间较长。如农行贷款的审批时间一般在7天以上,有的甚至长达2个月,难以满足县域中小企业和“三农”贷款“少急频”的需求。
3、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仍显不足,信贷产品针对性不强。目前,县域银行业虽然推出了较多融资新产品,但实际投放额微乎其微,贷款满足率较低。
六、怎样完善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和布局
(一)实现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设立自助存取款设备、开展定时定点服务等形式满足乡镇和行政村农户基本的金融需求,着力解决农村偏远地区基础性金融服务供给不充足的问题。
(二)加快发展县域地区农村新型金融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县域地区发起组建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各类民间资本参与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组建地域原则上要安排在乡镇,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三)鼓励大型银行在县域地区恢复或增设分支机构。大型银行现有的县域网点要保持稳定,原则上不再撤并。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要逐步加强县域网点的建设,力争每年增设县域分支机构1-2个。邮政储蓄银行在推进二类支行改革中要重点在县城和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和郊区安排网点。控制乡镇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向城市地区迁移,进一步优化县域金融资源配置。
七、加大对城乡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势在必行
(一)确保县域信贷资金回流。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运于发放当地贷款,新增贷款要占到新增可贷资金的50%以上。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新增当地贷款要占到新增可贷资金的70%以上。邮政储蓄银行要结合二类支行的改革,积极探索资金回流的多种方式,拓宽贷款业务品种,支持县域经济建设。
(二)继续增加农业贷款投放。农业银行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支持,坚持为农服务的方向,完善三农事业部的经营管理,深入推进惠农卡等业务,持续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坚决压缩非农贷款,确保涉农贷款增幅高于贷款平均增幅,扩大农业贷款项目范围,保障农业资金的投入。
(三)积极支持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国家“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地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支持小城镇建设、廉租房建设以及移民新村的发展,加大对水利建设、重点工业园区和优势产业集群的信贷支持,实现信贷资金与城乡经济发展战略相匹配,推进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
(四)进一步支持县域基础设施建设。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农田水利建设、道路、水电、通信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的信贷投放,加快县域基础设施的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夯实基础。
(五)大力支持县域特色产业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探索“一县一策”的金融服务模式,大力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大力支持县域龙头企业、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核心企业发展,带动城乡经济发展。
(六)深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落实国务院、银监会关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规定,加强“六项机制”建设,优先保证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确保中小企业贷款增幅高于贷款平均增幅。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县域设立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创新中小企业信贷服务模式,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门槛。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坚持“立足地方、服务中小”的原则,重点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支持城乡经济发展。
八、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方式
(一)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在覆盖贷款风险的前提下,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客户的多样化融资需求,科学运用银团贷款、小额信用贷款等方式,创新、发展多元化、结构性融资产品。要加大县域地区银行卡业务的推广和银行自助设备的布设,帮助县域客户提高金融意识,推进县域金融服务的电子化和信息化进程。
(二)创新县域贷款的担保方式。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展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业设施抵押等担保方式,拓宽农民融资渠道。进一步完善农户联保贷款的模式,扩大联保贷款的范围,充分利用农户、企业、中介机构等多种担保形式,发挥农业产业链的联合增信功能,解决农户和小企业担保能力不足的问题。
(三)创新县域信贷管理制度。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适应县域经济 发展需要,改革县域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方式,逐步解决在贷款管理权限、业务流程、激励机制、绩效考核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适当调整县域分支机构的贷款审批权限和中小企业的信贷准入标准,在保证核心法律要素齐备的条件下,优化授信流程,简化审批环节,合理运用贷款利率浮动政策,避免贷款利率一浮到顶。
九、建立促进县域金融发展的激励机制
(一)建立监管激励约束机制。对在金融服务薄弱乡镇开展业务以及改善县域金融服务成效显著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银行业监管部门在市场准入、业务创新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并以适当方式给予表彰。对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不能按规定保持增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银行业监管部门要采取限制市场准入、增加现场检查频率等约束性监管措施。银行业协会要将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改进县域金融服务的措施作为开展评先创优活动的重要考核内容。
(二)科学实施监管问责。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程序,勤勉尽责,只是由于市场突变等不可预见因素而造成贷款质量下降的,可以适当免除相关信贷人员的责任,调动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准确把握信贷风险。银行业监管部门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统筹兼顾“保增长”与“防风险”并重的要求,将信贷资金投向国家和自治区政府鼓励扶持的产业和区域。切实加强贷款风险监管,严格落实国务院关于抑制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节能减排的各项调控要求,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信贷投入。要严肃查处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县域金融市场秩序。
(四)加强工作沟通和服务协调。银行业监管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沟通,积极协调落实减税、贴息等相关政策,推动政府建立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和财政资金激励机制,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组织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交流经验,加强协作,解决县域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论金融服务业在我国区域经济中的发展前景】推荐阅读: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06-02
区域金融学视角下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研究论文10-12
金融工程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论文07-17
金融服务发展工作报告10-07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调查研究05-28
论金融市场发展现状10-22
浅析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发展现状10-23
金融借贷服务11-11
试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