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发展

2024-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析我国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发展(推荐8篇)

浅析我国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发展 篇1

结构性金融产品通常被认为是近年来金融创新的产物,是目前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最热门、最富有潜力的投资领域。事实上,结构性金融产品的市场特征早在很多年前就己经出现,一些经典的结构化产品的出现甚至可以追溯到19世纪,如可转债。本文对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阐述了其在我国金融市场上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结构性金融产品介绍

(一)结构性金融产品的含义

结构性金融产品是固定收益产品中的一个特殊种类,它将固定收益产品与金融衍生产品(如远期、期权、互换等)合二为一,基本上可以看作是由债券和各类衍生金融产品构造成的一个组合,以期增强金融产品收益或将投资者对未来市场趋势的预期进行产品化。传统结构性产品,如内含认股权公司债以及可转换公司债,其内含买权的主要作用是使所发行的债券对投资人更有吸引力,且衍生产品部分的风险是由发行者通过股本扩张来承担。而现代的结构型产品,其内含的衍生产品部分,重点着眼于该金融产品风险收益特征的改变,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内含期权部位可以是多头部位,也可以是空头部位,从而更大空间改变该结构性金融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

(二)结构性金融产品的结构

结构性金融产品的基本结构是固定收益金融产品加期权的投资组合,产品的投资收益与期权息息相关。结构性金融产品内含固定收益证券和衍生产品两个部位,其每个部位的构成还可细分。如,债券部分通常可分为四种形式:零息债券、付息债券、摊销型债券与浮动利率债券;而衍生产品部位则可分为三大类:远期合约、交换合约与期权。

以保本型股票挂钩结构性产品为例,持有人相当于持有了一份无风险债券,并同时买入一份期权,其较高的或有收益来源于其买入期权可能带来的收益。其实质是利用组合投资技术所构造出的一种能够强化风险收益特征的产品,允许投资者在不必交易基础证券的情况下,拥有一种选择权利,即选择获得固定收益或者享有单一股票、一个股票组合或股票指数的涨跌收益。

(三)结构性金融产品的分类

内含期权的标的资产是影响结构性金融产品收益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按照产品期权的标的资产不同可分为:与利率挂钩(如LIBOR等基准利率),与汇率挂钩(如某些外汇指数,或预设的协定汇率,或汇率区间等),与股票指数、一篮子股票或单一股票等挂钩,与信用挂钩(如挂钩一家或一组公司的“信贷事件”),以及与商品、商品交易指数或单个商品价格挂钩(如与石油、黄金挂钩)。随着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结构性产品也逐渐内嵌一些非标准化的、混合型的奇异期权,或者挂钩一些新的资产种类,如保险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目前,与股票及利率挂钩的结构性金融产品的规模较大。

二、结构性金融产品的作用

(一)使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更加完备

完备市场是指在任何市场状况下,投资人均可以组合现存的各种投资工具,来复制任意既存有价证券的风险及报酬的市场。灵活的设计特点使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更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对资本市场的完备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深化了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风险配置功能

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灵活设计的特点使其能够产生多样的风险报酬形态,吸引有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增加了衍生品市场的风险分散和配置功能。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配置功能主要表现为:

1.使发行者和嵌入的衍生合约部分的风险相隔离。在传统结构性产品中,发行者承担期权部分的风险,比如,可赎回债券中,发行者购买了买权,承担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可转债中,发行者卖出买权,承担内在股票价格风险。而在现代结构性衍生产品中,发行者通常完全和所嵌入的期权部分风险相隔离。这种保护是通过衍生产品交易进行套期保值来实现的。发行者通过和投资银行或衍生品交易所市场的交易,对冲掉结构性产品的期权部分风险,锁定融资成本。承担的唯一风险是在对结构性产品进行套期保值时,来自于衍生产品交易者的违约风险。

2.降低了投资者的信用风险。传统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的发行者并非都是信用等级较高的,投资者承担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现代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的发行者限制于高信用等级者(国际市场上结构性衍生产品的发行者信用等级都在AA 以上,最低是A)可以认为不存在信用或违约风险。

(三)增强了金融衍生市场中资本的流动性

与传统的金融衍生产品相比,结构性产品可以根据投资者特定的风险特征来设计产品,从而满足其对冲风险的需要,降低了风险管理的成本,增大了金融产品交易量,大大增强市场的流动性。首先,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一方面由于增加了对嵌入资产的期权交易的需求,增加了相关资产期货、期权合约的交易量和流动性;另一方面,有些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比所联结的资产更容易进行二级市场交易。其次,相对于一般储蓄产品和股票投资而言,它不仅提供了一定收益的保障,也使投资者承受的风险在一定限度之内,为风险承受能力低的投资机构提供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渠道,这样就会大大增加投资者对结构性产品的投资需要,增加资本的流动性。另外,结构性产品将金融衍生交易巧妙地融合于传统的固定收益产品中,使投资者能够顺利进入由于自身资信条件限制无法进入或进入成本过高的衍生产品市场。

(四)提高了金融衍生市场的信用水平

商业银行作为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的发行机构一般都拥有较高的信用评级,所以对购买者而言,交易对手为信用较高的商业银行等结构性产品发行机构,交易的信用风险很低;此外,由于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发行机构一般不承担额外的市场风险,所以其会通过衍生交易将由发行结构性产品带来的风险在市场上分散,卖给其他投资者。对于这些投资人来说,交易对手也是商业银行等发行机构,交易的信用风险也较低。由此可见,通过商业银行等结构性衍生产品发行机构的媒介作用,可以起到信用增强的作用。

三、我国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居民储蓄额的不断上升以及居民对理财的需求增加,外资银行大量进入国内市场,国内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的发行也增长迅速。目前国内许多商业银行、证券公司都已经推出了诸多与汇率、利率等挂钩的结构化存款或结构化理财计划等。

结构性产品在我国首先是以外币结构性存款的形式出现的。外资银行在2003年开始推出一些外汇结构理财产品。2004年3月《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执行办法》颁布实施,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分别推出了“汇聚宝”、“汇得盈”、“汇利通”、“汇利丰”理财产品,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也纷纷推出了“得利宝”等理财产品,一些境内外资商业银行也相继推出了“优利账户”、“汇利账户”等理财产品。

目前我国的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按产品的收益特点,可分为固定利率型和浮动利率型;按产品的期限,可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对应的存款最长期限为一年及以下、一到三年、三年及以上;按产品挂钩条件,可分为与利率挂钩、与汇率挂钩、与商品挂钩、与信用挂钩四大类。在产品结构方面,向投资者出售以本金保护型产品为主,挂钩标的除传统的利率和汇率外,还有股票指数。

四、当前我国结构化金融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者缺乏对结构化金融产品的风险认识及风险对冲能力

投资者对于结构化金融衍生产品,缺乏相应的专业背景和风控经验,容易被投行所描绘的种种市场好处所诱惑,却看不到做市商常常有意无意忽略的隐含风险,同时在面临市场剧烈波动时也缺乏相应的风险对冲能力和知识。

(二)缺乏有效的定价和避险机制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商业银行的衍生产品的定价和交易能力还有所欠缺,通过借道外资金融机构,国内的商业银行就失去了对自身产品的定价权。然而,衍生产品的发行商是风险中性的,因此发行商必须对其所发行的产品进行避险。由于定价能力的缺失和投资品种的限制,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还无法对自己所发行的结构化金融产品进行避险,从而面临着巨大的潜在风险。

(三)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发展对监管及其他相关制度提出挑战

结构化金融产品对我国的市场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外汇市场、货币市场都分别有单独的监管机构。结构化金融产品往往是不同市场的产品组合。如何对这一市场进行监管是必须面临的问题之一。结构化金融产品产生的驱动因素之一就是规避管制(也称管制套利)。目前国内居民向境外投资需经有关部门批准,外币理财产品以境内外汇存款的形式出现,暗含远期、期权和互换等衍生交易,使拥有外汇的个人可间接进入境外投资中最具风险的投资领域——衍生交易。

结构化金融产品对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对结构化金融产品中的固定收益证券和衍生品两个组成因素进行会计处理、税收上应如何调整等,都是结构化金融产品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结构化金融产品的理论研究滞后

我国结构化金融产品市场起步较晚,还属于一个崭新的金融创新领域。在国外有专门的投资银行设计结构化金融产品,并对投资者和发行者推销,而我国结构化金融产品都是各商业银行自己设计推出,不仅产品雷同,缺乏各自的市场定位,而且其中一些银行尚不具备良好的外汇市场投资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此外,我国相关金融市场,譬如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都还处于初期发展状态,推出结构化金融产品也缺乏有效的市场基础。

五、政策建议

根据当前市场现状,结合我国结构化金融市场目前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现阶段应从以下几方面推动我国结构化金融产品市场的发展。

(一)建立多层次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

结构化金融产品市场的发展要建立在相关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的基础之上。我国固定收益产品市场、股票市场、衍生产品市场不仅规模较小,而且种类较少,加之缺乏二级市场的流

动性支持,限制了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创新与推广。我国应对结构化金融产品上市的可行性和具体方法进行研究,争取早日为其上市交易扫清障碍,从而促进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创新和推广。多层次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建立不但能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各类投资者的多元化需求,还能为资本市场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避险工具。因此,建立多层次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有助于提高我国金融机构化解市场系统性风险的能力。

(二)加强对结构性产品的研究

结构性衍生产品对于国内大多数人来说还比较陌生,国内相关机构对该产品认识仍然停留在低水平上,对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原理、定价方法以及风险对冲缺乏研究。在面临着外资银行竞争的情况下,国内券商、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有必要加强对结构性产品的研究和实务操作。在国内银行结构性产品发展迅速之时,主管部门要积极引导券商试点发行结构性产品,扩大证券市场的参与基础,满足投资者更多方面的需要。

(三)统一监管标准,完善相关法律

从国外结构化金融产品的长期发展来看,结构化金融产品上市交易是其发展的趋势,所以监管结构明晰是结构化金融市场的长期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还不成熟,所以在业务创新方面还存在诸多限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基金公司等都开办了名目各异的结构化金融产品业务,各类金融机构的结构化金融产品相互之间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但是不同的监管主体分别出台不同的监管标准、措施,缺乏协调,造成各类金融机构竞争上的不平等和金融市场的混乱。

鉴于委托理财业务中的信托关系属性,应该实行功能性监管,协调银行、保险、证券、基金和信托理财业务的监管标准,并打破理财业务资金运用分业经营的限制,使其在货币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之间自由流动。我国应该逐步完善金融市场的法律法规,减少行政限制,推动金融市场创新。

浅析我国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发展 篇2

关键词:金融危机,服务贸易结构,贸易竞争力

早在17世纪, 西方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就指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产业中心将逐渐由有形财物的生产转向无形的服务性生产。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使得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扩大, 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我国服务业起步较晚, 在取得快速发展、现代经济的结构性特征越来越具备的同时, 仍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以服务业发展为支撑的我国服务贸易额, 2008年达到3 060亿美元, 是1982年的71倍, 服务贸易总额占我国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也从1982年的9.4%上升到10.8%, 但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2006年年末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陷入衰退, 货物贸易、服务贸易都遭到了巨大冲击。我国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熨平金融危机引起的冲击, 但其影响仍不容小觑。

一、中国服务贸易概况

中国服务贸易经历了高速增长, 改革开放30年, 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7年的90.89亿美元到2007年的2 523亿美元, 增长了27.8倍, 高于世界总体增长速度。1980年世界服务贸易额为3 600亿美元, 2007年达到63 200亿美元, 增长了16.6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世界服务贸易虽仍在增长, 但增幅较2007年有8个百分点的下降, 进出口增幅均小于同期货物贸易。其中, 对旅游业的影响最为明显, 2006到2008年全球旅游服务业的进出口均出现了负增长。中国服务贸易 (不含政府服务) 进出口总额为3 044.5亿美元, 增幅下降9.6个百分点。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世界服务贸易的行业结构逐渐由传统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变, 分析2000—2008年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变化可知, 1980年运输服务贸易约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5%, 而后逐年下降, 但全球货物贸易的持续增长及运输服务作为货物贸易派生需求的重要性, 使得本世纪初开始运输服务贸易的比重便相对稳定在出口22%、进口28%左右的水平上。2000—2008年旅游贸易进出口比重逐年下降, 2008年约占服务贸易总量的24.8%。其他商业服务则经历了稳定增长, 目前已占全球服务贸易额的一半左右。说明世界服务贸易结构正在经历一个不断调整优化并逐渐具备现代经济中产业构成的过程。

此外, 世界服务贸易在空间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尤为突出:从地区来看, 欧洲地区一直是服务贸易的主要发生地, 2008年出口19 370亿美元, 占世界出口总额的51%;进口16 260亿美元, 占世界进口总额的46.9%。其次是亚洲和北美洲, 2008年三地区出口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量的90%, 进口占到85%, 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国家所占份额很小。从国家来看, 虽然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上升很快, 但美、英、德、法、日等发达国家和亚洲新兴经济体仍处于主导地位。我国在服务贸易中的弱势地位, 很大程度上是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比较2001—2008年中美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变化情况可知, 美国三大服务贸易部门出口的世界市场份额均在10%以上, 其中, 其他商业服务比重最高, 旅游其次, 运输最次。但我们可以看出其传统优势地位有逐步削弱的趋势, 三大部门的出口市场份额分别从2001年的13.5%、19.1%和19.7%下降到2008年的10.2%、14.2%和15.3%。与之相比, 我国三大部门出口份额从未超过5%, 运输出口仅为美国的42.3%, 旅游为30.3%, 其他商业服务仅为22.7%。但可以看出缓慢增长的趋势, 分别从2001年的1.3%、3.8%和1.6%增长到2008年的4.3%、4.3%和3.5%。其中, 旅游比重最高, 运输其次, 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其他商业服务比重最低。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上大大落后于服务贸易发达的美国, 在国际服务贸易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二、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1. 我国服务贸易差额状况

我国的服务贸易从1995年起即由顺差变为逆差, 加入WTO以后服务贸易逆差更加扩大, 2004年达到高峰, 2004年以后服务贸易逆差有逐步缩小的趋势, 但受经济危机影响, 2008年创11年以来最大逆差, 主要集中在运输、保险、金融、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四个行业 (按照国际统计口径, 政府服务不计算在内) 。另外, 建筑、旅游、咨询、计算机和信息、其他商业服务等八个行业实现顺差。

分析2001—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各部门出口与进口的差额占当年服务贸易逆差额的比重可知, 金融危机对中国服务贸易各行业出口增长影响较大。运输依然构成我国服务贸易最大的逆差来源, 但比重有所减少。加入WTO以来, 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逆差不断扩大, 二者2008年占比分别达到0.96和0.83, 比2001年增加了0.54和0.52。金融逆差占比为0.02。

另外, 在其他实现顺差的行业中, 建筑服务业比重最大, 保持了2002年由逆转顺以来的相对稳定增长;旅游行业是综合性、关联性较强且易受影响的行业, 因此, 旅游服务虽然保持了连年顺差, 但金融危机使得全球需求疲软, 2008年顺差回落较大;咨询服务2007年转逆为顺, 2008年实现顺差46.1亿美元, 占比增加0.3;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除2002年为逆差外, 八年间均为顺差, 且2006、2007、2008年发展较快, 为平衡我国服务贸易总体逆差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他商业服务2007年曾为最大顺差部门, 但2008年占比较2007年减少了0.86, 为服务贸易差额结构中顺差占比变化最大的部门。除此之外, 通信, 广告、宣传, 电影、音像三个顺差行业比重较小, 仍有进一步发展空间。

2009年上半年, 情况仍不容乐观, 我国服务贸易逆差额为167.4亿美元, 同比增长4.3倍。分行业来看, 逆差项由大到小依次为, 运输、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服务、旅游、其他商业服务、电影、音像、金融服务。运输服务贸易逆差增幅惊人, 达91.49亿美元, 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6%, 旅游服务顺差自2007年开始减少, 2009年上半年转为逆差, 达28.47亿美元。其他商业服务业、电影音像同样由顺差转为逆差。保险、金融逆差有缩小的趋势, 通讯则由逆差转为顺差。

综上来看, 我国服务贸易全面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但“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变动缓慢, 劳动密集型和资源依赖型的服务贸易出口仍然占有绝对优势, 尽管技术与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增长迅速, 但比重不高;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在不断优化, 但优化幅度很小” (程南洋, 杨红强, 聂影, 2006) , 我国服务业中存在的“增加值比重偏低、就业比重偏低和劳均增加值偏低” (程大中, 2004) 这一“三低”现象, 仍然没有变化。

2. 中国服务贸易各类别竞争力水平分析

来测算国际竞争力大小。它表示一国或一国某一产业、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 即TC指数= (出口额-进口额) / (出口额+进口额) 。其值越接近于0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该指数为-1时表示该产业只进口不出口, 越接近于-1表示竞争力越薄弱;该指数为1时表示该产业只出口不进口, 越接近于1则表示竞争力越大。本文根据2001—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各部门进出口额计算选取贸易竞争力指数, 来衡量各部门竞争力水平。计算得出, 运输竞争力有逐年提高的趋势, 而旅游波动较大, 2006年以来贸易竞争力指数逐年下降。建筑服务2008年是最高的部门, 其次为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电影和音像服务近两年竞争力相对较强。而保险及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的TC指数大多维持在-0.8和-0.9的水平上, 为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最薄弱的部门。

三、结论及对策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 贸易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依然严重, 服务贸易竞争力还比较薄弱。2008年服务贸易创最大逆差, 其中固然有经济危机的冲击作用, 但究其深层次原因, 主要是长期以来, 制造业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服务业发展滞后, 市场竞争不充分, 社会成员观念、理念落后, 高等要素的相对缺乏, 部分行业垄断仍然存在, 企业经营层次水平较低, 服务业管理体制、立法体系方面仍有待完善, 国际比较优势的升级转移, 未成熟的国内市场开放后受到外资冲击等。因此, 服务供给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 制约了服务贸易的发展。

首先, 要坚定不移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妥善处理好工业化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制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战略,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促进居民消费向更高层次和水平发展, 为服务贸易及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

其次, 落实产业政策, 依托传统优势, 开拓新型优势, 振兴传统服务业,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用现代科技提升我国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 如旅游、海洋运输、劳务输出、工程外包、传统的中医品牌推广等, 同时, 积极发展金融保险服务、特许和专利权使用服务, 对通信、保险、文化、动漫、咨询、音像等部门进一步关注, 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贸易的重点, 大力发展文化出口。同时寻求新的突破口, 培育新兴增长点。

最后, 利用产权重组与资本重组, 引导企业转变经营理念, 鼓励企业跨国经营, 形成产业集团和龙头企业。企业应进行全球化的战略定位, 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发现机会、创造机会, 进军国际服务产业市场,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展壮大, 创造服务业的民族品牌, 推动中国经济复苏。

参考文献

[1]程南洋, 杨红强, 聂影.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变动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6, (8) .

[2]张慧.中国服务贸易的“请进来”与“走出去”及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 2007, (4) .

[3]刘海云, 余道先.中国服务贸易:总量增长与结构失衡[J].国际贸易, 2008, (2) .

[4]鹿朋, 王文新.比较优势与中国服务贸易结构优化[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8, (1) .

[5]李怀政.中国服务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2, (12) .

浅析我国碳金融的发展 篇3

一、碳金融的产生及内涵

环境金融,是20世纪末期出现的新概念。近年来,为了应对环境恶化的挑战,如巨灾债券的环境金融产品也应运而生,逐渐形成了“环境金融市场”。环境金融被界定为以市场为基础的所有用于提升环境质量和转移环境风险的产品和活动。碳金融作为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是对碳排放进行规制社会中的一种新型金融运作模型。“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准确地说是涉及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碳排放权交易与交付具有跨期配置资源的金融产品的特性,故碳交易中心的成功运作需要发达金融体系的支持。现在市场上从事碳排放交易的主体是金融机构,碳交易也成为了一种新的金融热点。在碳交易的基础上,对冲基金、银行等金融机构又通过金融创新,相继开发出碳融资、碳保险、碳期货期权等衍生产品,逐渐形成了多层次的碳金融市场体系。

二、发展碳金融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用短短三十多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用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革命之路。成绩固然可喜,但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环境生态问题日益严重,故大力发展碳金融对我国意义重大。

(一)发展碳金融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我国长期偏重能耗高的重工业企业,自2000年到2009年,我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速已经接近10%,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对能源依赖程度将越来越大,而我国的主要能源产品储量正不断减少,长期必难以为继。这就客观要求我国快速进行发展模式转变及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碳金融能促进我国由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转向集约式发展模式,推动我国的低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发展碳金融将提升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

如今,碳金融已经成为新的金融概念,并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的金融市场,而环境金融产品也成为国际流行的投资套期产品。我国虽然也有一些基本的碳金融产品,但仍不发达,竞争力不强。发展碳金融可以改变我国金融机构在这一劣势。

首先,通过国际协商和谈判可以增强我国碳金融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生产国及排放国,必须吸取在国际石油市场中丧失定价权的前车之鉴,抓住机遇,争取碳金融市场的主动权。其次,我国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如CDM项目等业务和国际金融机构开展合作,提高参与国际业务的议价技巧和在国际金融领域开展业务的基本技能。

(三)发展碳金融将会加速人民币走向国际大舞台

碳金融产品的兴起以及新能源的巨大市场正成为助推国际货币多元化的绝好契机,我国应积极抓住机遇,推进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逐渐建立健全人民币在全球碳交易中的贸易、投融资和资本市场循环流通机制,促进货币多元化。

三、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一)我国目前碳交易市场的规模

根据《京都议定书》,我国将在2012年之前都无需承担减排义务,因此目前我国主要作为卖方将减排额卖给负有减排责任的发达国家。

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根据交易排放权本身的产生类型,分为项目市场和准许市场两类 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类型是项目市场的交易,即在我国,碳交易更多的是指依托清洁发展机制(CMD)产生的交易。这一机制概括地说,就是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我国合作,在我国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用于发达国家履行《京都议定书》的承诺,即以“资金+技术”换取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权。

截至2010年3月17日,经发改委批准的CMD项目达到2443个,到4月20日,已成功在联合国注册的有806个,占全球总量的37.45 %。同时我国CMD项目获签发总量也迅猛增长,2006~2009年我国CMD项目在联合国获得的CERs签发量从140万吨碳单位增长到11221万吨碳单位,占世界各国获得的CERs签发中量的48.35%。作为CMD碳交易市场的卖方,我国的获准签发量在全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事实上,我国已经被许多国家看作是最具有潜力的减排市场。

(二)中国碳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碳金融蓬勃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碳交易市场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缺乏发展碳交易所需要的完善法律法规。尽管我国也已经出台了多项法规、办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暂行办法》等,但与一个完善的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发展所需的法律制度仍有不小的距离;

2.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全。CMD交易规则十分严格,开发程序也很复杂,销售合同涉及客户广泛,非专业机构很难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而我国本土的金融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消化大量项目;

3.碳交易市场混乱,缺乏统一的交易平台。我国目前与国外碳排放购买方的交易仍处在点对点交易阶段,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大;国内企业收集到的信息相对零散,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缺乏竞争机制,没有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我国的CERs售价远低于欧盟市场;

4.目前我国金融业发展滞后、碳交易市场缺乏资金、人力、运作制度等一系列基础环境,客观上阻碍了碳金融的发展。

四、发展中国碳金融的对策

(一)加速相关立法,构建碳金融发展的制度基础

碳交易市场是一个高度依赖管制的市场,管制不是自然形成而是由于环境约束等人为制造的。我国要与国际先进的碳金融市场接轨,以自身的发展来增强话语权,不仅需要金融机构的努力,更需要政府的支持,尤其是立法层面的保障。关于碳排放,欧洲有强制的排放标准和实施的具体时间表,各国必须按照各项指标要求实施,因此可以形成一个活跃的市场。我国政府虽已经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目前并没有从立法上强制要求减排,近年提出的减排目标也需要后续的额度分配、监测、考核、问责等具体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只有在统一的社会规范和协调的法律体系下,才能构建一个碳排放的约束环境,真正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使为低碳经济服务的碳金融业有生存之根。

(二)以统一的碳交易体系构建全国交易平台

与欧洲成熟的碳交易市场相比,我国分散而隔离的碳交易市场不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功能上都有很大差距,因而全国统一的碳交易体系十分必要。可以考虑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一个自动报价系统,效仿欧洲模式构建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有利于整合信息,发挥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为买卖双方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对话机制,降低交易成本。

(三)以政策激励推动碳金融发展

政府应以优惠政策的形式為金融机构提供必要的激励,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在财政政策方面,可以考虑加大财政对低碳经济的投入,降低碳金融业务收入的税率等;在货币政策方面,可以采取碳金融项目贷款额度内存款准备金要求的适当减免,加大碳金融项目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等政策,以此促使金融机构的业务向碳金融倾斜。在外汇管理政策方面,应该尝试开通“碳金融绿色通道”,并将跨境“碳资本”自由流动列为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先行目标,促进外资流向低碳产业。

(四)以多角度的金融创新形成完整的碳金融体系

从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银行业需成为低碳金融服务的“创新者”,以绿色贷款和基金产品为低碳产业融资,以为碳交易提供全程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的方式促进碳交易供求双方的形成。碳交易所则通过标准化的远期、期货和期权合约为碳交易者提供具有流动性的碳交易产品,并以完善的交易制度明确参与主体权利和义务;碳保险则以支付风险保单的形式降低相关主体的交易风险,而对于环节复杂的CDM项目,应鼓励专业性的中介机构参与到碳金融业务之中,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项目风险;并逐步形成完整的碳金融体系。这要求金融机构转变观念,积极进行产品创新和人才培养,拓展碳金融业务模式。以全方位多角度的创新,彼此砥砺,促进多层次碳金融体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王旋.中国碳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劳动保障世界.2010.10.

[2]沈瑾.低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及前景评析.现代商贸工业.2010.12.

[3]郑雅婷.浅析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金融与保险.2010.11.

浅析我国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发展 篇4

论文摘要:针对我国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存在的结构化问题,应用系统的方法对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的理论分析,提出和构建了三个层面的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系统结构的理论体系,与国外企业进行系统化、结构化比较,最后提出我国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系统的结构化改善思路。

与国外发达国家企业管理发展历程相比,我国企业从生产管理向经营型管理转变的“管理转型”是在企业内部管理基础工作处于落后状况、尚未经历管理科学化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我国企业管理一直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由于企业的管理与经营水平都相对落后,使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往往是管理与经营交织在一起;二是在企业内部管理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夸大经营地位和作用,使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化。

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企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如果我们对中国与国外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系统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的比较研究,就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结构化的差异,也正是这种结构化的差异影响了我国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制约了我国企业管理科学化的进程。

一、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系统结构提出

为研究的方便,我们将激励与约束的方式按照其性质不同划分为“文化性层面、制度性层面和技术性层面”三个层次。这种划分结果的关键不仅仅是激励约束方式上的差异,而是“三种层次的激励与约束方式对被激励、约束对象行为规范的可靠程度和时效不同”,也就是说,被激励约束对象在“执行”各种层面的激励约束制度时,其行为的可选择性大小不同。

1.文化性层面激励与约束机制。文化性层面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指通过道德、荣誉、信念、企业文化、价值观念认同等文化性层面来激励和约束企业员工。显然,文化性层面的激励与约束方式对企业员工行为激励约束的可靠程度最低,被激励约束对象行为的可选择性最大。文化性层面激励约束方式一般不能对企业员工行为产生确定性的行为结果,但是,其对员工行为的激励和约束却是潜移默化和最为深刻的,其时效也是最持久的。

2.制度性层面激励与约束机制。制度性层面激励与约束方式.是指通过国家法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政策、工作流程等制度性层面对企业员工进行激励与约束的方式。该层面对企业员工行为激励与约束的可靠程度和实效主要取决于制度制定与执行的状况二总体上分析、制度性层面激励与约束的可靠性和被激励约束对象行为的可选择性介于文化性层面与技术性层面之间。制度性层面的激励约束方式是企业激励和约束机制系统结构的核心

3.技术性层面激励与约束机制。技术性层面激励与约束方式是指通过各种有效的管理技术性手段和各种技术化的激励约束制度(高可靠度的制度)方式对企业员工进行可靠的激励和强迫性约束方式,以确保被激励约束对象的行为过程与结果“精确化”。这里的“技术”仅指技术所包含的精确、可靠的含义。技术性层面激励约束机制方式包括两种途径,第一,通过技术性管理手段激励与约束人的行为、使被激励约束对象的行为过程与结果“精确化”;第二,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高激励约束制度执行的可靠性,以实现制度的技术化_

技术性层面的激励约束机制具有确定性、可靠性、强制性和刚性的特点,对企业员工激励与约束的过程和效果受主观因素影响最小,同时,其所需要的相关监督和控制的成本也最低,但其激励与约束的时效却最短。技术性层面激励约束机制设计的功能主要是提高激励与约束目标(内容)实现的可能性,使被激励约束对象达到“安心而为”的激励效果目标和想违规也“不能违规”的约束效果目标

激励理论告诉我们,激励力度由激励的目标(或内容)与激励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两个因素决定即:

激励(约束)力度=激励(约束)目标x激励(约束)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三层面激励约束机制中,文化性与制度性层面激励机制主要解决激励目标或内容的设计问题,技术性层面激励约束机制则主要解决目标实现的可靠性问题。因此,三层面缺一不可。

综上所述,文化性、制度性和技术性三层面激励约束机制从不同的层面激励约束企业员工,分别达到“为义而为、为利而为”和“安心而为”的三种层次的行为激励的效果目标和“不愿违规、不敢违规、不能违规’的三种层次的行为约束的效果目标。

二、我国与国外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系统结构比较分析

中国具有5000年的典型东方传统文化,我们历来注重抽象和整体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人注重具体和精确的思维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国与国外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也影响到企业管理方面的差异:

1.国外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系统结构特点。西方国家企业是在经历了以泰勒制为代表的科学管理阶段、以梅奥为代表的行为科学管理阶段和以管理丛林理论为理论基础、大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现代管理阶段。因此,西方国家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系统结构相对比较完善.其系统结构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建立了文化性、制度性和技术性层面激励与约束机制相配套、结构均衡的企业三层面激励约束机制系统结构,从而使对人的激励达到合法、合理和合情,对人的约束达到物律、他律和自律的不同层次的目标;(2)文化性层面激励与约束机制制度化、制度性层面激励与约束机制技术化成为西方国家企业管理科学化的重要趋势和主要途径;(3)随着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企业技术性层面的激励约束机制得到进一步加强,并以此为基础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

因此,对于西方国家企业来说,技术性层面激励与约束机制在整个系统结构所占的“比重”,反映企业管理科学化程度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三层面激励约束机制之间协调性和配合性决定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运行的有效性。

2.我国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系统结构缺陷。如果将中国与西方国家企业管理中的“激励与约束方式系统结构”进行结构化比较分析,我们就会发

现,两者最大的差异并不是局部的管理内容和方法上的差异,而是整个企业管理方式中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系统结构上的差异。我国与国外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系统结构比较,主要有以下结构性缺陷:

(1)忽视技术性层面的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一般认为,文化性层面与制度性层面相结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似乎就构成了企业完整的激励约束机制系统。我国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系统结构的最大弊端,就是只注重文化层面和部分制度性层面的激励与约束,即只注重从“为义而为”和“不愿违规”的层面对企业员工进行激励与约束,而不重视技术性层面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设,即不重视从“不得不为”和“不能违规”的层面对企业员工进行约束。

(2)文化性层面激励与约束机制,缺乏与制度性层面激励约束机制的有机结合及协调,甚至产生矛盾。企业文化建设近年来在我国企业作为一项现代管理方式引人企业,但是,大多数企业将企业文化活动只是单纯地作为“文娱”活动,很少有企业将文化活动与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目标结合起来。另外,我国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评选劳模,却很少有企业制定相应的保障劳模利益的制度。这种与制度性层面脱节的文化性层面的激励约束机制到底有多大的实际效果和作用?

(3)制度性层面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设缺乏有效的技术性层面的机制保障。国有企业早期的“承包制”为什么出现普遍的“包盈不包亏”的结果?一些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的“责任落实”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显然不是没有制定相应的制度,制度性层面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可靠度总是有限的。这种只注重管理制度建设,不重视实际执行效果的状况严重影响我国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三、我国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系统的结构化改普思路

就我国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改善而言,必须侧重从其系统结构上进行结构化的改进和完善:

1.加强技术性层面的激励约束机制建设。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注重整体和抽象的思维方式,使管理方式的激励约束机制结构中技术性层面相对来说更为薄弱。因此,要完善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结构,必须首先实行“管理的技术化”,即通过切实有效的方式提高企业激励与约束方式执行的可靠性,尤其是加强利益分配、责任界定、业绩评价等重要的和常规性的激励约束机制的技术性层面建设。加强技术性层面的激励约束机制,是改善我国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系统结构的关键

2.制度性层面激励约束机制的技术层面化建设。制度性层面激励约束机制的技术层面化的途径就是通过有效的“技术化”方式促进制度性层面的激励约束方式向技术性层面转化,以提高制度性层面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刚性。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制度的真正融合是制度性层面激励约束机制的技术层面化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现代信息技术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不仅仅是提高企业生产和管理效率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提高激励约束机制执行的可靠性来改善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系统结构,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3.文化性层面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制度化建设:尽管我国文化传统注重文化层面的管理,但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也表现出的忽热忽冷的现象,尤其是从总体上分析,企业文化性层面激励与约束机制与制度性层面出现脱节的现象,更缺乏相应的制度保证。文化性层面激励约束机制的制度层面化的途径,就是通过有效方式促进文化性层面激励约束方式,尽可能与制度性层面相协调和一致,甚至向制度性层面转化.以提高文化性层面激励约束方式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程度。

浅析我国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发展 篇5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金融资本的全球化是继农业革命、产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革命性的变革。我国金融业改革的逐步深化,促进了现代化建设及经济发展。随着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和分业经营的出现,风险管理体系必将走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道路。我国金融监管趋势国际化,既要保证我国金融的稳定发展,又要提高金融效率,当前摆在我们面前更紧迫的任务则是如何做好的风险监管体系的建设。

一、金融风险成因的分析

(一)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面临的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金融企业积累了大量资本,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企业界出现了一股走出去的热潮,大多数金融企业对于投资海外心情急迫,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这主要体现在国际游资冲击和他国金融危机的波及。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们看到一些国家金融市场开放后,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趁之机的情况。受冲击的有经济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国内金融服务市场对外开放也存在金融风险。我国目前已逐步开放保险市场,扩大外资银行经营范围,初步形成了外资金融机构与国内金融机构竞争的局面。

(二)股票市场的金融风险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改制的推行,我国股市也在短时间内里高速发展,作为股市交易客体的上市公司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经历着一个急剧膨胀的过程。我国上市公司数量成倍增长,但上市公司质量欠佳,掺有虚假成份:中介机构操作不规范,甚至联手造假,欺骗投资者;人市主体不理性。这些情况表明,股市风险已成为当前我国金融风险最危险的部分。

(三)加大直接融资比例的金融风险

直接融资是指资金共给者与资金需求者运用一定的金融工具(如股票和债券)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国际上融资证券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资金融通方式更多的是通过直接渠道连接投资者和经营者,而不是借助银行信贷业务。但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长期以来是银行最主要的负绩业务,如果加大直接融资比例,势必买股票,容易造成银行资金周转困难,进而引发挤兑风险。

(四)资产风险

资产风险是金融机构的根本性风险。事实上,我国的金融风险突出表现在银行资产风险上,贷款逾期、发生呆滞、呆账情况比较严重。场利率变化引起金融机构持有资产价格变动或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协定利率跟不上市场利率变化而带来的风险。尤其是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即金融机构从事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时对市场行错误预测而发生损失的风险巨大。随着我国货币市场成熟发展,利率机制将趋于灵活,有管制的浮动利率将向开放的市场利率转变,必将使金融机构面临比较明显的市场利率风险。

(五)流动性风险

这是指存款人按照正当理由要求提款时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不能支付的风险。一是现金支付能力不足,二是不能满足企业、单位等存款者转账支付需求。严重的流动性风险会触发

银行信用风险,即存款者挤提存款而银行无法支付的风险。居民储蓄余额的稳定增长掩盖了银行流动性问题,因为高额储蓄增长使银行在资金方面有回旋的余地,而一旦因为某种原因造成储蓄挤兑,银行有可能会遇到支付困难,这将影响金融秩序的混乱。

二、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金融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相结合金融政策要在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下进行,脱离宏观经济政策的金融政策是不完整、欠科学的。金融政策与金融工具要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金融创新与金融衍生品要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使我国引进外资及对外融资更为容易,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金融业风险,中国再难独善其身,远离国际金融风险。我国目前开放经济的特点是准固定汇率制度、资本管制和持续的“双顺差”,这些特点的组合造成了我国经济金融宏观调控的复杂往。我国为了保持内外政策的平衡,除了采用传统的财政、货币和外汇政策外,还可以考虑选择其他一些政策工具用于政策组合。

(二)加强中国外汇储备管理

中国外汇储备已高达1.6万亿美元,如何管理及运作中国增长过快外汇储备,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以往我们将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的CDO和MBs产品,这些产品被视为高收益和低风险的投资产品同时,却严重低估了其风险。现实情况则是,住房按揭证券化产品市场风险没有被充分披露及信息不透明,包括美国的评级机构也没有完全公正的履行评级标准。

(三)建立和完善金融法律框架及保障体系

我国将进一步完善金融业内部的法律体系,理顺银行业和征券业、信托业的法律边界,明确不同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分清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的特征对有关法规中的金融各行禁止性规定和肯定性规定进行统一并与各行业的法规保持协调。健全金融立法,强化金融执法与监管力度。金融经营活动应在严格明确的法律法规制度界定下进行,为此,针对我国已开始运行的证券、期货、信托业加快相关法律的立法进度,对于已有法律法规,在健全监管体系的同时,强化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金融犯罪行为。确保健康的金融秩序。

(四)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

此次金融危机表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有着严重的内在缺陷,而且愈发严重,对保持全球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严重障碍,急须解决。美元贬值,金融海啸的冲击,给中国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在没有创造出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当今,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可以降低我国金融风险。

(五)完善市场和加强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能力

浅析我国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发展 篇6

每一个物体都存在其生命周期,有形的,无形的,不仅工业产品存在,金融产品也不例外。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于1966年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中提出的。它从产品生产的技术变化出发,分析了产品的生命周期以及对贸易格局的影响。他认为,制成品和生物一样具有生命周期。本文从金融产品的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论述我国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特点进行产品营销策略的分析。

一:导入期

我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再加上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人们在消费,投资等个人理财方面都普遍采取财富积累的做法。1952年全国人均存款仅1.6元, 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6亿元, 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连续保持快速稳健的发展态势,居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人正变得越来越富有。据统计,截至2007年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172534亿元。事实上,当第一位客人迈入银行大门、准备体验外汇结构性存款理财业务时,银行柜员自己也不太清楚理财的意义,那个时代没有人懂理财。北京人刘彦斌在理财规划师行业圈子内颇有名气,但当他最早喊出“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口号时,很多人认为他是个搞传销的“骗子”。我国商业银行办理个人理财业务始于90年代中期, 1996年中信实业银行广州分行在国内最早挂出“私人理财中心”的牌子。而真正拉开内地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竞争序幕的,则是2002年10月招商银行推出的“金葵花理财”业务。此阶段虽然居民手上掌握着大量的闲钱,但是对理财还是缺乏必要的认识,还不能一下子接受。处于导入期的理财产品,金融机构应该尽可能地采取有效的行动降低投资者的交易成本,降低进入的门槛,加大对理财产品的优化力度,提高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让更多的投资者进入该领域。

二:成长期

2001年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乃至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纷纷推出个人理财业务,尤其以各商业银行创办各种类型的理财中心、工作室为代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阵理财热潮。中国理财市场以每年10%—20%速度在增长,2005年,中国理财市场规模达到了250亿美元。随着金融的发展,风险的提升,相当多的人重新配置自己的资金———买股票、买基金、买保险、买期货、买黄金、买房子、买车子等等,人们开始有意识的在风险与收益中寻找平衡。

我国居民的理财观念正在悄悄的转变和形成。但是此阶段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银行对个人理财产品营销意识不强,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真正确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营销观念,把营销当推销,没有真正意识到客户需求的重要性;缺乏开拓新兴市场的意识,习惯于守株待兔式的坐等顾客上门的做法,忽视对潜在理财客户的研究和开发。

2..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缺乏整体策划与创意,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机性,当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品种趋同,各家商业银行把个人理财业务作为避免顾客流失的竞争工具,价格竞争激烈。许多银行只忙着抢占市场,产品营销的前期基础工作没做好,对营销市场细分不够,对产品定位研究不精细。对于理财产品的营销过分侧重对收益的宣传,不严格履行风险提示义务。

3.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单一,创新不够

由于我国实行严格的金融分业经营, 我国商业银行投资渠道狭窄,商业银行开发和设计产品的能力较弱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各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大多只是对原有的银行存、贷款产品和中间业务产品重新包装和组合,或在服务上做一些提升,很少有实质性突破。产品的同质性很高。

4.个人理财产品营销体系“残疾”,营销人员素质不过关

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的营销组织不健全,有的还没有内部营销职能部门,营销过程中往往是一个业务部门单打独斗,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营销整体。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客户经理大多是从原来银行储蓄网点的员工抽调出来临时培训的,他们对产品设计的背景、资金运用渠道知之甚少,素质无法满足营销的展开。

1.加强以客户为中心的个人理财产品营销意识

个人理财产品的营销应该以市场和顾客的需求为中心,认真研究客户及其需求,根据不同的顾客需求开发和设计产品,通过提供知识服务激发顾客对理财产品的兴趣,力求使个人理财产品与顾客之间在技术结构、知识结构、习惯结构上建立稳固关系,从而使顾客成为产品的长期、忠实消费者。

2.科学细分客户市场,合理进行市场定位

银行可根据自己面临的市场环境、自身资源及业务特点进行合理定位,选定目标客户,选择目标市场,针对不同客户对理财产品的不同需求,为不同层面的客户提供不同的理财产品,制定相适应的营销方案,整合所有资源,提供差异化服务。

3.大力开发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加强品牌效应

银行应针对众多不同背景的个人客户及有关不同需求,设计具有个性化的个人理财产品,充分满足优质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提高个人理财产品的金融含金量和科技含金量。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品牌效应有利于提高银行的商誉,增强金融消费者的认同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4.完善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的组织体系,提高营销队伍的素质

商业银行要以“客户为中心”和以“市场为导向”配置内部营销资源,重新组合各部门现有的业务分工,建立起符合自身特点的专职营销机构。营销队伍的好坏是营销战略成败的关键。

理财市场走向成熟

浅析我国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发展 篇7

关键词:服装,服装结构制图,日本文化原型

一、服装企业结构制图的趋势

(一) 服装企业结构制图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的服装企业在过去一直采用比例法制图。因为这是由当时的中国服装企业结构设计师的培养方式决定的, 他们的结构制图方式都是师傅传授的, 这决定了他们只能学习比例法。比例法是当时中国服装企业普遍使用的一种结构制图方式, 它极大的推动了中国服装行业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 服装企业的竞争也不断加剧, 比例法也越来越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第一, 比例法结构制图不够精确, 成衣与人体结构的吻合度不高。而且缺少对人体结构数据原理的归纳总结, 计算公式复杂、繁琐, 制作过程必须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第二, 比例法结构制图不够直观, 它对设计师实践经验的依赖性非常高, 缺乏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支撑, 无法直观的阐述服装结构与人体体型之间的关系。因此很难制作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品质的服装, 提升不了服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第三, 比例法结构制图原理因其不太注重人体结构, 制图方法无法把握服装的省道变化, 无法满足当代服装款式时尚性和流行性的要求。因此, 它不具备适应性、时尚性、流行性等元素。第四, 服装企业的结构制版根据自身的品牌风格、产品定位以及消费群体的社会背景、年龄阶段、体型特征以及服装流行趋势的变化等因素, 具有很大的继承性和创新性。而比例法僵化、呆板的制图理念无法继承服装企业的结构制版, 更无法在服装结构制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二) 文化式原型在服装企业应用的必然趋势

1.文化式原型是未来中国服装产业发展趋势的呼唤

中国服装业在之前的20余年的发展中一直都是世界服装生产、加工的基地。虽然有很多服装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在为中国服装走向世界而努力, 但效果不佳。而且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 一方面, 我的的服装出口市场受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蚕食。另一方面, 我国的国内市场受到一些服装强国的品牌冲击。在内外夹击的形势下, 想要提高我国服装业的生产水平和档次, 必须要像欧美、日本这些服装强国学习。想要使我国的服装结构制版更加科学、更加高效的关键是掌握科学、合理的制版方法和工艺。由于日本的人体体型特征与我国的人体体型特征比较相近, 而且日本在世界上又属于服装发达国家。因此我国就要深入分析、准确的了解日本的服装代表性原型——日本文化式原型。深入了解分析文化式原型的特点, 总结其变化发展的规律, 这是解决我国服装行业问题的重要基础, 这也使日本文化原型在我国服装企业应用推广成为必然趋势。

2.在企业运用文化式女装原型制版的优势

第一;通过不断的修改来顺应时装界的潮流趋势

20世纪20年代, 夏奈尔设计的直腰身套装以及低腰管状造型的服装成为当时的主流趋势。初创的日本文化式原型随之进行了修改, 把领围变小、胸宽变窄、并且不再设置省道, 以此来顺应国际时装潮流的变化。

20世纪40年代, 在女装的设计中开始广泛的运用男装中的垫肩元素, 为了迎合风靡巴黎女装界的中性化潮流。日本文化式原型进行了又一次修改, 将肩线造型由过去的较低造型调整成较高的符合流行趋势的肩线造型, 使原型的前肩线与后肩线基本持平。

20世纪50年代, 法国时装大师迪奥为了强调运动女性的优美曲线外观, 创立了“新外观”造型, 引领了当时时装界的流行风尚。为了顺应这股潮流, 日本文化式原型再一次进行了修改, 用收胸省的结构处理方式解决了女装胸省的问题, 突出女性的曲线美。

20世纪70年代, 当时的国际时装界开始盛行运动套装, 这种套装对服装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不仅追求优美的外观造型, 而且还要具备优良的运动机能性。为了顺应世界时装潮流的变化, 日本文化式原型再一次进行了修改, 把背宽加宽、领围加大、袖窿加深等等。

20世纪90年代, 日本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 参加社会工作并且参与各种体育运动。日本文化式原型为了顺应这种社会变化再一次进行了修改, 为了进一步提高了服装的功能性和运动性, 把服装的袖窿弧线高度降低。

2000年至今, 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饮食医疗卫生的优化、塑身内衣的出现等等因素导致了人体体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女性胸围不断变大。日本文化式原型为了顺应这种变化进行了第八次的修改, 加大了胸省量并且把胸省量全部转移到袖窿处, 使前后衣身原型处于一条水平线上。

由此可见, 日本文化式原型的每次修改都是有的放矢的, 并且具有非常合理的科学性、与时俱进。它的每次修改都融入了时代的进步、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时装潮流发展趋势的变化等多种因素。

第二, 日本文化式原型运用剪开平移、剪开拉展的处理方法顺应时装款式变化

运用日本文化式原型法进行结构制图时, 需要根据具体的服装款式, 将原型纸样运用剪开平移或者剪开拉展的方法, 重新绘制新的结构造型, 如羊腿袖、灯笼袖、木耳边、喇叭袖、荷叶领等等。只要是在原型的基础上需要变化的部位, 都可以运用剪开拉展的方法进行处理。剪展法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结构设计方式, 它是一种以平面展开的方式解决服装立体结构造型的方法。在运用剪展法进行服装结构图时, 不需要任何计算公式, 也不需要过多的经验基础, 只需要在剪展的量上多进行几次试验就能达到设计的目的。毋庸置疑, 日本文化式原型中的剪开平移、剪开拉展的方法是最为理想的服装结构设计方法之一, 它能充分且直观的体现设计师的设计构思。

第三, 日本文化式原型以多样化的设计顺应服装业的发展需求

日本文化式原型为了顺应服装行业的发展需求, 分别根据不同的性别和年龄设计了女装原型、男装原型和童装原型等多种原型。而且还增加了裤子原型、裙子原型等多样化的设计。并且随着日本服装行业的不断发展, 服装原型也不断的多样化起来, 在日本文化式原型后, 相继出现了伊东式原型、登丽美式原型、田中式原型等等。

二、服装教育行业结构制图的趋势

(一) 服装教育行业结构制图的现状及问题

1.虽然, 从引入到现在, 日本文化式原型在我国服装企业中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应用。但是日本文化式原型在我国服装教育领域中并没有被广泛采用, 特别是在中等职业服装院校中, 由于其信息的滞后、人才的匮乏, 严重阻碍了日本文化式原型的引用学习。

2.比例法的计算公式繁多, 而且过于依赖实践经验。不同的服装款式有不同的计算公式, 同一个服装款式也有不同的计算公式。并且所有的计算公式都没有相应的理论支撑, 因而严重影响初学者的理解、学习和记忆。其呆板僵化的教学方式也严重制约了初学者的设计思维。

比例法的结构制图理念割裂人体结构与服装制图的关系, 在理论基础上误导了学生, 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比例法以设计者的经验作为制版的依据, 这对于没有经验的学生来说, 难度非常大, 容易使学生在结构制版的过程中遇到很多的问题。特别是在绘制结构比较复杂的服装款式时, 更不知道如何入手, 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服装结构制版在教育事业的发展, 特别是在中等职业院校中的发展。

(二) 文化式原型在服装教育行业应用的必然趋势

1.日本文化式原型制图工具简单, 制图过程简单易学, 通俗易懂, 并且所需要的人体数据较少, 使用的计算公式较少, 不需要大量的数据换算, 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层次。

2.日本文化式原型的结构制图方法是以人为本的, 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而且使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拥有了职业发展的空间。

3.日本文化式原型的综合性能与国内现行的各种服装结构设计方法相比都比较优越, 它的制图过程不需要过多的依赖经验基础, 只需要将原型拷贝到纸上, 然后根据服装款式特点进行修改即可。它是服装结构设计中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有效工具, 也是服装结构设计中制作复杂款式的理想技术平台。

三、小结

浅析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状况 篇8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近状;主要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8-0129-02

金融衍生工具在上世纪下半期产生。经过不断的发展,现今国际金融市场衍生工具市场上,不论是金融衍生工具还是配套的组合产品,都在不断的发展起来。国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现今处在萌芽时期,和国外发达国家是远远不能相比的,不仅如此,还受到各种问题的困扰。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完善,因此,我国也就不应当落后,也该采取措施,尽快进入发展的下一阶段。

1 金融衍生工具概述

金融衍生工具,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不同的诠释。从字面上看来,是一种价值依赖于其他原生型金融工具的一种金融产品;也可以说是一种交易的手段或者媒介,它的价值源于某种基本价格、利率或者指数;或者是以原生型金融工具存在为前提,以它们为买卖对象,也由它们决定价格。总之,金融衍生工具就是衍生的金融产品。

1.1 金融衍生工具的种类

①按基础工具的种类可以分为:股权式衍生工具,货币衍生工具和利率衍生工具

②按风险收益的特性可以分为:对称型与不对称型

③按交易方法与特点可分为:金融原期和约,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和金融互换

1.2 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

它在原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所以它更具特性,它的期限更长,不稳定性也很强,还有较大的风险性,此外还有杠杆性和联动性。

1.3 金融衍生工具的基本功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也在不断的发展起来,它的功能不断扩展。衍生金融工具的功能是指它在经济发展和企业金融中所起到的作用。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功能。

①规避风险、保值功能和投机功能:避险保值以适当的抵消性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活动来减少或者消除某种基础金融工具或者商品的风险,目的在于牺牲一些资金以减少或消除风险,而投机与规避反其道而行之,投资者更愿意在高风险下投资以获取高额利润。

②价格发现功能和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功能:在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中,市场参与者相当广泛,也就带来了各种基础资产的相关供求信息和市场预期,通过交易所内类似的拍卖方式的公开竞争形成一种市场均衡价格。而正是因为它的价格发现功能,就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可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衍生金融工具本身也有利于信息的传播,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能够降低交易费用和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

2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近况

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是在上世纪80年代引进的,但是却是在90年代才真正的建立起了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而在建立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时候,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就在不断的开始进行了,经过不断交易发展,也就出现了更多的新品种,比如外汇期货、国债期货、指数期货及配股权证等。经过20世纪末期和21世纪初期的发展,各种衍生产品也开始受到普通市民的关注。此后,它的发展不断成熟,品种也越来越繁多。发展至今,也有了可观的成绩。当前,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实际发展状况为。

2.1 规模日益增大,品种繁多

当前全球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经济也在不断的发展着,国际上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相应发展起来,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从最初的刚刚引进,到正式发展起来,以及现今越来越繁多的品种 ,发展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好的趋势。

2.2 交易场所比较集中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因素,并且呈现正相关的联系,在我国国内,经济发展快,前景好的地方,比如沿海、东部地区,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态势就越好,交易场所也更多;而在靠近内陆的西北、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发展速度也比较缓慢,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自然就比较小,交易场所也就不多。

2.3 主要交易者是银行

我国经济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复苏的,在经济恢复的初期,许多中小型的商业银行也不断成立起来,银行的增加导致竞争也增加,为了银行更好的发展,获取更多利润,它们便对衍生金融产品进行试水,成功之后便开始开拓市场,还懂得用金融衍生工具来降低和规避风险。自此,衍生金融产品在银行间发展火热起来

3 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当前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状况来看,发展速度快,发展趋势也很好,但是由于处于初级阶段,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也还是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3.1 市场规范化建设不足

我国现在的金融衍生品发展势头是不错,发展速度也很快,但正是因为较快的发展步伐,使得起步不规范,监管也混乱。很多机构对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都有一定的管理权,比如证监会、财政部、证交所等等,所以就出现了多方管理,政策不稳定交易秩序混乱。其次,由于我国衍生金融市场出于发展初期,交易制度、交易程序的制定也不规范、不完善。

3.2 现货市场规模不匹配

由于衍生产品是原生金融工具衍生出来的,具有派生性。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有了成熟完善的现货市场作为为基奠,衍生产品的市场才能好的发展起来。现货市场规模不合理,市场价格也会变得混乱起来。当期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容量小,价格的人为控制就会比较严重。

3.3 产品设计不尽合理

物极必反的道理谁都懂,而在金融衍生产品方面也是很适用的,金融机构为了降低、规避和转移风险,所以开发了金融衍生产品。然而为了将风险降到最低,获取更大的利润,一些金融机构过度运用衍生金融产品以及相关产品组合,以至于到后来,不仅没有把风险转移,更是降低了利润,加大了风险,而这些都是因为产品的不合理的设计而导致的。

3.4 缺少真正市场均衡价格

市场均衡价格就是会使商品或者劳力的供需达到平衡的价格。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处于发展初期,政府监管比较严格,其次对外汇制度的管理也非常严格,所以,现今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并非正正的市场均衡价格,这样就会削弱金融衍生产品规避风险、发现价格的功能。由于国家对外汇管理制度仍然较严,所以还未能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和利率市场化。另外,银行存贷款利率、国债发行利率还受国家的管制,所以真正的市场利率也还不能形成和发展起来。

3.5 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信息披露制度,也称公示制度、公开披露制度。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处于发展初期,制定的与金融衍生产品相关的国家政策比较严谨,对于金融衍生产品的价格管制严格,使得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化程度低。除此以外,国家政策还严重影响到了重大信息的披露以及财政政策的公布。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市场经济发展也比较成熟,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市场经济也更加成熟,信息披露和政策发布较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来说程序更为严格,而我国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好,信息披露范围比较狭窄,对于很多问题的界限都划分不清,而且信息披露频率也很低。

4 发展对策

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引进了金融衍生工具,在上世纪90年代才真正发展起来,所以发展至今都还处在初级阶段,虽然发展较快,但是却并不完善,所以今后发展过程中应当稳中求进,要一步步进行,不可操之过急,在发展的同时,不仅要注重自我发展,更是要学习的先进经验,将国内国外相结合,以促使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成长到更高一个层次,此外,让它能在以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助力,所以当前我国应采取如下发展对策。

4.1 推动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国际化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国际化发展无非就是两个角度,其一让本国企业进入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其二让外国资本进入到本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而就当前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来看,需要经过两个阶段,先是要发展好国内市场,开发更多金融衍生产品,贴别是能够更好为社会服务的贴近民生的产品;二是要迈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针对这一阶段,则应当放宽政策的管制。

4.2 建立健全市场立法和监管体制

健全的法律是经济良好运行的保障,也是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更好发展的前提。在法律方面,要健全相关的法律,修正不合理不健全的制度,制定新的更为严谨的法律,不仅如此,还要有针对性,对于不同产品要有不同的法律法规,让法律法规的实施更切实有效。而在监管体制上,从总体上来讲,首先建立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然后再建立行业自律的监管体系。

4.3 加大金融监督力度

金融衍生产品本身可以转移风险,但是也具有高风险性,所以就要加大监管力度,更甚者,还可以进行全面监督。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还应当披露重要信息,让投资者掌握更多相关有用的信息,从而分散和降低风险,有效的化解和防范市场风险。

4.4 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

现今,对于利率的管制,政府已经不如一开始那么严格,所以,利率的市场化程度也已经提高,但是还远远不够,要想发展到完全市场化,还得要做出进一步的努力,来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

4.5 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

在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中,对于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而且还相对比较复杂,所以我们应当培养和引进专业性人才,注重他们专业能力、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让他们更具专业性,可以更快更好的识别风险,测量风险甚至是控制风险。

5 创新金融衍生工具和产品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活跃起来,金融衍生产品的种类才会更加繁多,对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毫无疑问,可以增加市场活力,促进新产品的推出,品种越多,投资者就越多,交易量也就相应会增加,经济自然而然就会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这对于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 唐·钱斯,罗伯特·布鲁克斯.衍生工具与风险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 出版社,2015.

[2] 邓传伟.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型比较[J].商业时代,2005,(20).

[3] 刘力耕.金融衍生品市场研究[J].金融与保险,2002,(3).

[4] 王飞.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发展障碍与对策[J].金融投资,2006,(297).

上一篇:开县引进高层次及紧缺专业人才协议书下一篇:4.29 成功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