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调查(精选9篇)
作者:人民邮电报 来源:人民邮电报 2008-03-11 10:13:39.0
【打印】 【发给朋友】【进入IT博客】 【Email咨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旅游业已经越来越大众化.当前,旅游者的消费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旅游企业也需要越来越多的一站式提供综合化的旅游产品,这些都必须有强大的信息资讯服务平台和信息传输网络来支撑.而世界范围内旅游电子商务已成大势,低成本,高效率的电子商务已开始引领旅游产业的未来.要实现我国旅游业从传统向现代,从粗放向集约转变,实现由旅游大国变为旅游强国的目标,利用信息化对传统旅游业加以改造提升已经刻不容缓.二三十年前,旅游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奢侈性消费,如今,旅游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我国的旅游业经过十多年的飞速发展,已经 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从我国旅游业的商业模式来看,还没有完全地与时俱进,目前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旅游企业沿用传统的方式,小规模手工式的作坊作业还比较严重.这种传统的方式经营管理水平低下,信息传递不畅,信息共享水平低,越来越不能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综合化的需求,也与世界范围内旅游业电子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相悖.因此,利用信息化对传统旅游业进行改造提升已经刻不容缓,如果离开了信息化,我国旅游业将举步维艰.传统旅游商业模式遭遇信息服务瓶颈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的国家,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旅游逐渐走进百姓生活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但在初期仍然属于奢侈性消费,普及程度不高.传统的旅游业中,旅游企业发布旅游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旅游者主要通过传统的报刊,广播,旅行中介的纸质资料获取旅游信息,而且获得的旅游信息也是很粗浅的,基本是旅游线路,往返程工具,价格等最基础的信息,旅游地的信息很少涉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整个社会消费个性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组团旅游,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形式正广泛地被消费者所接受.传统的旅行社组团旅游,虽然可以让旅游者免去为交通,住宿等诸多琐事而操心,但一路走马观花,旅游者看到的几乎是相同的东西,谈起来的感受几乎是千篇一律,个人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很难有时间听从旅行社的统一安排,他们更愿意在旅游代理商的帮助下自己设计旅游路线,自己安排旅游时间.专家分析,旅游产业将逐渐步入个性化时代.在个性化旅游的大趋势下,旅游者对信息服务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在出行前作旅行决策时,旅行者需要借助各种媒介(旅游报刊,互联网)了解各地的旅游信息,通过媒介提供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综合信息来作决策.而且,旅行者还需要借助互联网的信息服务来设计自己的旅行线路,交通工具,入住宾馆等等.专家指出,旅游者的一次旅游决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旅游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反馈的过程.在作旅游决策前,旅游者更愿意借助互联网进行信息查询.艾瑞市场
咨询(iRe0search)根据资料整理显示,网民了解旅游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媒体广告和上网查询,其所占比例分别为69.3%,69%和66.7%,只有31.4%的网民直接向旅行社查询相关旅游信息.专家认为,旅行社的咨询服务功能将被互联网的自动查询功能所替代.当旅行者到达旅游地后,旅行者希望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需要了解当地的饮食,购物,住宿,交通等信息,比如:旅行者想知道当地的特色菜哪家做得最好,哪里的购物更经济等,这就需要各种信息来决策.旅行结束后,很大一部分旅行者喜欢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写下来,把文字和图片甚至视频发到论坛上和其他旅友交流,这也是个性化时代彰显自身魅力的方式.目前,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旅游企业是运用传统的商业模式,信息服务能力非常差,完全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经过几年的摸索和积累,国内已有一小部分具有一定资讯服务能力的旅游网站,这些网站可以提供比较全面的,涉及旅游中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网上资讯服务.但是,总体看我国旅游业信息服务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信息服务的瓶颈的制约还相当严重.我国旅游信息服务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首先,基础设施应用差,网上信息更新较慢,很多旅游景点没有自己独立的域名,只是在各类网站上链接了几个网页,旅游者无法及时获悉景点的新节目,新动向,无法与景区在网上交流.根据赛迪顾问的调查显示:目前在旅游信息化发展相对较好的广东省500家旅行社中,在互联网上建立网页的有352家,有独立域名的2l家;7000家宾馆酒店中建立网页的有1035家,有独立域名的28家,能够实现在线订房的只有18家;370家旅游景点中建立网页的有348家,有独立域名的只有两家;21个地级以上市中只有11个建立了自己的旅游网.其次是个性化定制服务能力弱.旅游信息内容一般涉及旅游目的地,景点,饭店,交通旅游线路和旅游常识等,普通旅游网站一般都有,但在根据旅游者的特点和需求组合定制旅游产品,提供个性化旅游线路建议等方面做得好的旅游网站非常少.此外,在消费者的旅游途中,很少有为其提供购,食,住,行等信息服务的好中介.现代旅游业发展依赖信息网络
我国的旅游业是一个竞争性很强的行业.由于旅游产品的可模仿性强导致了产品层面同质化竞争很严重,因此只有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从当前消费者的需求来看,旅游者希望通过一个窗口获取旅游过程中所涉及的食,宿,行,游,购,娱等各种服务,这种一站式的消费诉求要求旅游企业(旅行社,宾馆,旅游景点等)提供综合化的服务,这也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趋势,而这种综合化的服务必须依靠强大的信息网络来支撑.专家指出,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营销和管理水平,为旅游者提供一条龙式的综合化服务,是当前旅游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出路.从目前旅游企业接待的旅客类型来看,团体旅游不断减少,散客旅游增多,他们希望从旅游企业获取全程综合化的服务,这就给旅游企业带来了很大的信息处理量,并要求旅游企业在内部要有很强的信息甄别处理能力,在外部要有很强的信息传递和沟通共享能力,这一切无不需要强大的信息网络来支撑.从内部来看,旅游企业需要建立起畅通的内部网络,应用各种数据处理软件把不同的旅游需求信息进行分类处理,这样才能提高运营的效率.对于外部来说,旅游企业需要将产业链各方(旅行社,宾馆饭店,大商场,旅游景点等)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衔接,共享,才能更及时,便捷地为旅行者提供满足他们需求的服务,才能形成规模化优势.据国内一家知名旅行社的副总裁透露,实施网上系统后,整个预订业务量在一天之内增加了4倍.因此,旅游企业的内外部都需要有强大的信息网络支撑,才能使信息及时,快速地传输,才能为旅游者提供满意的综合化服务.就目前我国旅游企业的现状来看,我国的旅游企业普遍属于规模小,作坊式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计算机技术真正应用于我国旅游企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航空公司的电脑订票网络系统,旅游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等适用于旅游业的计算机系统开始逐步得到推广,然而能实现电脑预订的网络还是少.国际旅行社中,大部分或全部采用了信息管理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与国外同业有网络连接.而对占住宿设施总数96%的国内饭店和招待所来说,信息化系统方面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或呈空白状况,我国三分之二的省区市的旅行社目前仍沿用传统手工作业方式.这样的状况导致了诸多弊端:如信息不畅,资源无法共享;各自为战,难以形成一条龙服务,规模效应不能体现;成本高,办公效率低下;无法整合客户信息,造成客户流失,出现财务管理监控的漏洞;市场反应迟钝等.在WTO协议中,我国政府已经承诺,不迟于2003年12月31日,外国投资方在中国建设,改造和经营饭店及餐馆将取消设立形式和股权方面的限制;不迟于2003年1月1日允许外商控股旅行社;不迟于2005年12月31日允许外商独资旅行社,并取消对合资旅行社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可以说,我国旅游企业已经开始了国内和国外的双重竞争.因此,建立畅通的内部,外部信息网络,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合力打造综合化服务,才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打造旅游强国离不开信息化支撑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能起到带动其他产业,优化国民经济结构的作用.据测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第三产业产值就增加10.2元;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员,社会间接就业人数可增加5个以上.一般来说,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5%就是支柱产业.我国旅游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2002年就达到了5.44%,并且正在以10%以上的增速不断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此可见,旅游业的确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的作用亦越来越大.但是,我国旅游业目前还是粗放型的,效益还比较低,与世界水平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世界中等以上发达国家旅游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经达到8%以上.我国旅游业与世界旅游业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在资源整合,营销手段,企业竞争力等方面.目前,美国几乎所有的旅行社都在使用GDS(全球分销系统),在法国已有85%的旅行社拥有GDS,在整个欧洲有40%左右的旅行社拥有GDS.在国内,拥有GDS的基本上是三星级以上的饭店,大约占17%的比例,而这还不包括三星级以下的饭店(如图2).据旅游行业权威人士透露:我国旅游业的信息化水平至少落后于国际水平10~15年,我国旅游行业信息化尚需大力加强.从全球范围来看,旅游电子商务已经成了旅游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电子商务的便捷性,低成本,覆盖面广等优势与传统旅游方式是不可比拟的.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正在大力发展低成本,高效益的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整个电子商务领域最大,最突出的部分.资料显示,全球旅游电子商务连续5年以350%以上的速度增长,一度占到全球电子商务总额的20%以上.美国美林公司的调查指出,2005年全美在线旅游销售收入占旅游市场总收入的30%,而2004年这个比例是25%,2003年为21%.他们预测,到2007年,39%的旅游活动将在网上进行预订.而我国目前的旅游电子商务收入在整个旅游业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还不超过10%.在旅游业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航空服务中,机票的电子化已经成了条文性的规定,这是我国旅游业不可回避的.电子机票具有独特的优势:旅客可以足不出户通过互联网购买机票,凭电子机票确认号码和有效证件就可到机场办理乘机手续,且不会发生丢失机票的意外;对航空公司来说,电子机票可降低营销成本,据估算,机票实现无纸化,全球航空业每年可节省开支30亿美元.按照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计划,2007年将在全球范围内实行机票电子化,取消纸质机票.给中国的“任务”是:2005年无纸化程度达到50%,2006年争取实现80%,2007年底前全面实行无纸化.而受传统消费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电子机票普及率并不高.以电子化程度最高的国航为例,去年国航共销售420万元的电子客票,这一数字仅占到整个机票销售额的20%.今年一季度这一数字虽有升高,但仅占40%.未来10年间,我国旅游业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根据我国政府的产业规划,2020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超过3.3万亿元,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8%.但专家同时指出,我国旅游业亟须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其竞争能力,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否则,我国旅游业将在全面开放,外国资本全面涌入后面临更为沉重的压力.国家旅游局副局长顾朝曦指出,中国旅游业正在经历着由规模到效益,由数量到质量,由粗放到精细,由国内到国际的产业提升阶段.而要实现由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成功跨越,就必须以先进的信息技术,科学的管理手段,新颖的拓展理念来推动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信息化激发旅游业新活力
著名的未来学大师约翰.奈斯比特在其鸿篇巨制《大趋势》中曾预言:“电信通信,信息技术和旅游业将成为21世纪服务行业中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从国外发达地区的情况来看,这个预言已经变成了现实.这三者的紧密结合促成了旅游业的信息化,形成一种巨大的驱动力,赋予了旅游业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建成了集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应用系统.几十年来,国际旅游,航空和饭店业经历了几次大的信息技术变革.第一次是美利坚航空公司和IBM公司于1959年联合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订位系统(SABRE),这是旅游业信息化萌芽的标志.第二次是1978年美国推出《航空管制取消法案》(Deregulation),游客购买机票的选择范围增大,并使得电脑预订系统延伸到旅行代理商,到1982年,几乎有82%的代理商在使用电脑预订系统(CRS).到1985年,电脑预订系统业务进一步得以发展,包括订购机票,预订客房,租车等等,其销售范围也不断扩大.第三次是建立专门的旅行社银行结账法(BSP)来完成支付结算.信息高速公路出现后,民航旅游界又研究利用互联网来取代CRS并最终取代BSP,使之以极快的速度完成查询,预订和支付等全部工序.与此相适应,一些传统的经营,营销,管理方法也因信息技术革新而改变,逐渐向高智能化,网络化,集团化转变.如1994年底,美国开始出现新式的“电子机票”,实行“无票旅行”方式.此外,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了解旅游者的个性特征及需求偏好,更好地对客源市场进行统计分析和细分,这些无疑都对旅游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另一方面,国外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也迅猛发展,新系统能提供与旅游相关的全方位信息,其功能也逐渐集查询,检索,预订等于一身.在旅游信息化中,旅游电子商务被认为是最为突出的一大领域.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在欧美发达国家,旅游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整个电子商务领域最大,最突出的部分.资料显示,全球旅游电子商务连续5年以350%以上的速度增长,一度占到全球电子商务总额的20%以上.美国美林公司的调查显示,2005年全美在线旅游代理市场增长19%,达到277亿美元.直接提供在线服务的旅游供应商收入增长27%,达到325亿美元.在线旅游销售收入占2005年旅游市场收入的30%,而2004年这个比例是25%,2003年为21%.世界旅游组织商务理事会(WTOBC)预计,今后几年间世界主要旅游客源地约四分之一的旅游产品订购都将通过互联网进行.相比之下,国内目前同国外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央视调查机构两年前曾作过一项调查,当时,国内登录过旅游网站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21.8%,而在这些登录的网民中,只有3.8%的人进行过
与旅游相关的网上预订,另有54.2%的网民表示将会尝试网上预订.但是我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大国,有望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帮助旅游业实现迅猛增长.此前就有业内专家提出,未来5年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总趋势是,欧美发达国家在全球出入境旅游市场中仍将保持传统优势,但增速放缓;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太国家和地区则将保持较快增长.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客源市场.因此,合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我国旅游业有望迎来更大的飞跃.智库视点
网上旅游进入“黄金期”――浅析2006年中国网上旅游业三大特点
网上旅游服务已经在我国开展了近7年,用户规模和市场规模都快速发展,尤其是在高端市场的惊人表现给传统旅游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据2005年底艾瑞调查数据显示,网上旅游用户中消费能力强的高端商务人士占68%.迫于网上旅游形成的巨大竞争压力,同时被网上旅游迅速创造的财富吸引,国旅,中青旅等实力强大的传统旅行社也纷纷进入这一领域,提供网上旅游服务.根据国外机构提供的数据,2004年美国网上旅游服务市场已达到520亿美元,占整个美国旅游市场份额的23%;而根据艾瑞市场咨询的数据,2005年我国网上旅游服务收入仅占旅游总收入的0.1%,如此小的比重暗示着市场的潜在商机.众多创业者和投资公司把目光瞄准了网上旅游行业,据不完全统计,仅2005年一年我国就增加了近百家网上旅游服务公司.艾瑞研究副总监,高级分析师侯涛指出,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信息化的普及,互联网将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实现消费的主要渠道之一,网上旅游服务必然会成为旅游行业关注的焦点,而且酝酿讨论中的相关政策条例也为该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从我国网上旅游现状看,服务提供商大致分为两大阵营:第一阵营为携程旅行网和e龙旅行网,他们掌握着我国绝大部分旅游预订资源,提供全面的网上旅游服务,与第二阵营的服务商相比存在明显的优势,而与全球一流的网上旅游服务商(如Expedia,Orbitz等)相比,仍有着明显的差距;第二阵营以中国通用旅游网,游易和“去哪儿”等服务商为代表,他们中的部分服务商除了作为一级代理商外,还作为二级代理商向一级代理商提供用户,或提供旅游搜索服务等,网上旅游服务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网上旅游将呈现三大特点:
市场规模平稳增大.2005年我国网上旅游预订市场规模超过8亿元,较2004年增大39%,而到2010年该市场将有望突破37亿元.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使得网络成为网民获取信息,服务和购买产品的重要渠道.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网上旅游预订在给用户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必将成为一种新的交易方式.非典曾给我国旅游产业带来重创,但2004年第二季度旅游业开始迅速复苏,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促使网上旅游预订用户规模迅速扩大,2004年用户数达到100万人,此高速增长的势头延续到2005年,使网上旅游预订用户规模扩大到160万人,较2003年增长两倍多.随着网上旅游相关业务的多元化,各旅游预订服务商推出的综合旅游产品逐渐受到用户的青
睐.iResearch预计,2010年我国使用网上旅游预订的用户数量将突破700万,将占网民总数的3%左右.综合化产品受青睐.目前网上旅游市场收入主要来自于宾馆预订和机票预订,其中宾馆预订所占的收入份额正逐年下降,机票预订稳步增长.就携程而言,2005年总收入的65%来自于宾馆预订,较2004年的78%下降13个百分点,而其他收入构成的比重都有所上升,其中机票预订增长11
通过回顾学界已有的有关民意调查相关问题的文献可以发现, 国内学术界对民意调查相关问题的研究在近几年才有所兴起, 基本上还处于引进、介绍、梳理阶段。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以温淑春、陈月生、林竹等人为代表对国外民意调查理论与实践的介绍。这些研究主要关注民意调查理论与实践在国外的发展历程, 包括对国外民意调查理论的梳理和调查实践的介绍。第二, 以李莹等人为代表对国外民意调查技术的介绍。这些研究关注于国外先进的民意调查技术, 对CATI、CAPI、网络调查等技术做了详细的介绍, 为我国民意调查技术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第三, 以袁岳等人为代表的对在我国开展民意调查的必要性的探讨。这类研究多结合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和我国社会转型的现实需要, 从公众意见对公共政策的影响的视角进行研究。第四, 以王来华、林竹等人为代表的对我国民意调查的理论、实践与发展的研究。这些研究对我国民意调查的沿革, 民意调查的理论和民意调查的应用做了系统的介绍。
总的来说, 有的研究对中外民意调查的理论、实践、发展 (包括技术的发展) 已做了系统的梳理, 对在我国开展民意调查的必要性也展开了探讨。但是缺少在介绍、梳理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总结, 没有归纳出我国民意调查事业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因而, 难以对我国民意调查的发展趋势做出进一步预测。这对于正确把握民意调查发展规律和趋势, 完善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的现实需要来说无疑是一大缺憾。因此, 本文在梳理我国民意调查理论和实践发展轨迹的基础上, 试图对我国民意调查的特点及未来趋势做出具体的回答。
一、我国民意调查实践发展轨迹
我国民意调查实践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民意调查时期、民意调查发端时期, 民意调查冰封时期、民意调查的恢复与初步发展时期和民意调查的繁荣时期。在原始民意调查时期, 原始民意调查萌芽基本上是一致的, 但在民意调查发端时期以后, 中外民意调查就有了很大差异, 特别是近现代以来, 中国明显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
1.原始民意调查 (1822年以前) 。据有关资料显示, 中国民意调查始于周朝设置的“行人”, “使之四乡以采诗”。行人不论外出采诗、打仗或访问邻国, 都会带回一些有关社情民意的新信息, 但是这同从尊重民意出发, 主动征询民众对社会事务意见的民主政治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2.民意调查发端时期 (1822—1949年) 。此时期的民意调查以学术界和新闻界为主导, 主要是关注民主政治、如何改进新闻、报纸内容等等, 与中国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时事发展结合紧密。
3.民意调查冰封时期 (1950—1977年) 。新中国成立后, 在我国大陆地区, 由于受到国内特殊的政治环境影响, 再加上当时对实证社会科学不重视, 无论是新闻界, 还是学术研究机构, 民意调查均处于中断时期。
4.民意调查的恢复与初步发展时期 (1978—1984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是我国历史的转折点, 同时也为民意调查扫除了思想障碍。我国的民意调查逐步引进了西方传播学理论和现代民意测验的新方法。这一时期, 民意调查都是严格遵照随机原则, 抽取样本进行调查。
5.民意调查的繁荣时期 (1985年至今) 。此时期的民意调查机构大量诞生, 其活动日益频繁, 影响不断扩大, 大体又可以分为如下3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 我国出现了专门的民意调查机构。各类商业调查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 并在数量和规模上超过了传统的调查组织。同时, 民意调查日益被人民所接受, 也受到决策部门的重视, 各政府部门、政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教学机构纷纷开展不同规模、不同内容的民意调查, 全国性民意调查大规模地实施。如1988年成立的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 挂靠在广州市政协下, 是国内第一家半官半民性质的民意调查机构。
1992-2000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境外一些著名的调查公司进入国内市场, 如美国盖洛普调查、澳大利亚的模范市场研究社、香港亚太市场研
·50·调研世界2011年第7期
究公司。这些境外知名民意调查公司的进入, 给中国民意调查事业带来了全新理念及调查技术, 也促进了民间独立市场研究与民意测验机构的成立。1992年, 民办的民意调查公司———零点公司成立。与此同时, 新闻媒体也开始介入民意调查领域, 政府也开始设立各类民意调查机构。1998年, 中国民意调查和市场研究第一次行业代表大会召开, 2000年中国市场调查行业分会成立。
2000年至今, 我国的民意调查进入飞速发展时期。这一阶段, 政府高度重视民意调查, 国内各地民意调查机构不断涌现;隶属于官方或半官方性质的民意研究机构开始私营化;政府开始购买民间研究服务成果, 民间调查的结果愈益成为政府决策的起点。2000年12月, 陕西省人大新闻事业发展中心成立了民意调查部;2001年, 北京市统计局信息咨询中心建立了北京社情民意调查网。2003年底, 北京市统计局率先建立起100条专用电话调查线的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2004年起, 中国的民意调查开始应用CATI技术, 并在全国进行试点推广。同年初, 国家统计局召开专题会议, 要求各省市统计部门尽快建立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 (CATI) , 积极开展社情民意调查;此后, 广西、湖南、福建、南京、江苏等地纷纷成立民意调查中心。
二、我国民意调查发展特点
(一) 政府性民意调查机构占主导
在民意调查主体上, 国内基本上偏向于政府与民间合作, 国外主要由民间主导。在国外, 非政府性民意调查机构较发达, 官方民调机构呈现衰退现象。而我国政府性民意调查机构目前正蓬勃发展, 但我国民调事业起步较晚, 党的十六大提出, 要建立社情民意反映等系列制度, 以防止决策的随意性。中国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基本上是挂靠在政府部门, 偏向于政府与民间合作, 难以保持中立, 民意调查的权威性和刚性不足。
(二) 我国民意调查机构的业务开展范围有待扩展
我国民意调查事业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 每一个阶段开展业务也有所不同。但是通过对民意调查机构参与公共决策的领域与模式的梳理, 不难发现我国民意调查机构开展业务主要集中在投资环境研究、政府施政议程研究、政府表现的公众评价、公共项目的受益者评价、公共政策选择研究、会群体发展的研究、行政首长表现公众测评、对公众生活满意度的研究等方面。国外民意调查机构主要从事商业性、第三部门性质等广泛范围的民意调研, 因而我国民意调查机构的业务开展范围有待扩展。
(三) 现代调查方法的应用较晚, 且多为国外引进
中国对现代民意调查的方法应用相对较晚, 且多为从国外引进。在我国, 进入2004年, 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系统才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网络调查由于样本局限性和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的客观存在一时还难以大面积得到推广。但总体来说,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不断上升, 网络调查使用的频率将会逐步上升。
(四) 调查结果受政府部门主导
首先, 在民意调查结果的处理上, 国内在一定程度上受政府部门主导、制约, 仅作政府内部的决策咨询与评估, 或是学术研究的参考, 尤其是不利结果犹抱琵琶半遮面, 难以公开。其次, 民意调查结果的权威性也有待提高。在我国, 大量的民意调查, 尤其是民众对政府施政满意度调查, 都掌握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手里。民意调查大多由带官方性质的民意调查机构来执行发布, 这使得民意调查的结果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官方的民意调查机构虽然能够保证民意调查结果的权威性, 但却很难保证结果不会因为部门、行业和局部利益产生信息失真或扭曲的现象。这种调查本身存在逻辑上的缺陷:下级的政绩也是上级的面子, 谁也不希望调查的结果不好看。也正因为此, 当中共中央组织部委托国家统计局从2008年起每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事业单位开展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时, 就有人提出“应该让民间机构也参与工作满意度调查”。
三、我国民意调查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社会的重大转型, 科技的进步以及中国民主政治历史进程的加快, 我国民意调查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蓬勃发展阶段。从现在到今后很长一个时期, 其总趋势是:民意调查主体的范围不断扩大, 非官方性质的民调机构将得到较大发展;民意调查的业务范围将向纵深方向拓展, 将有效地应用于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意调查方法将更加科学有效, 技术不断创新;随着民众参与度的提高, 民意调查结果的公开透明将成为发展趋势。
1.民意调查主体呈现多元化和相对独立性。现阶段, 隶属于政府或半官方性质的民意调查机构在我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商业性、学术类和媒体类的民意调查机构将得到很大发展, 而隶属于政府或半官方性质的民意调查机构则呈现衰退之势。市场的需求、民众参与民调热情的提高、民众对民调结果真实性的渴求、民意调查学术研究活动的活跃等都是促成民意调查主体多元化的原因。只有非官方民意调查机构发展了, 参与政治性民意调查时, 才能够避免政府性民意调查的预设调查结论。国家会继续创造条件促进非官方调查机构的发展。
2.不断成为国计民生决策的重要依据。民意调查从传统走向现代, 将形成高层与基层互动, 尊重民意为时尚, 各种调查成常态的格局。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重视民生民情, 重视基层开展调查, 我国政府内部网络和新的民调研究机构不断在体制改革中为政府与民众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民意调查缓解社会矛盾, 协调社会阶层关系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体现。民意调查除运用到传统的商业消费领域和一些政治领域外, 还向“三农”、法律、教育、文化、治安、反腐败、环境、财政、医疗卫生、劳动与就业、能源等多方面发展, 其结果会被广泛运用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中, 成为国计民生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
3.推进媒体民调形成公共舆论和主流声音。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 我国民意调查将与国际接轨, 媒体民意调查业将得到较大发展。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传媒将根据自身的特点, 利用媒体强大的影响力, 精心选择民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 在一个个细分市场将各领风骚。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民众将网络作为获得社会关注的快捷渠道, 人人在网上自由发表意见, 百花齐放。一场场通过网络引起高层关注, 并促使问题得解决的典型“民意胜利”, 使“网络民意”力量得到集中体现。网络不仅能监督事件过程, 也能起到直接推动甚至改变方向的作用, 网络声音不仅已成为影响主流媒体
调研世界2011年第7期·51·
的力量, 而且已成为一些主流媒体借势而发的话题。
4.民调技术得到规范, 技术不断创新。民意调查从业人员需要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随着民意调查方法和技术的改进, 民众对民调技术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 科学的抽样方法、严谨的问卷设计、精确的统计分析以及慎重的数据解读将成为发展趋势。培养一批精通民意调查各项技术, 具有心理学、应用社会学、数理统计学、大众传媒学、市场营销学、计算机科学等多方面学识的民意调查专门人才, 势在必行。同时, 根据行业的发展规律, 培育建立民意调查委员会、协会或咨询委员会也是民调事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 国家出台法律法规规范民调事业也是必然的。
5.各种评价主体更具广泛性和代表性。世界政党和民族都要求更多的话语权, 中国也正在进入“公众麦克风”时代, 随着改革的进程, 公民意见和需求表达也日益成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环节。从中央到地方, 各社会阶层和利益集团以及民众不断地放大自己的声音。各种民意表达渠道更加活跃, 不同的社会阶层都有不同的群体代言, 低收入群体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也会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各种民意反映都将成为党委政府决策的重要信息源。
6.传统文化、西方文明和党的优良传统将会深刻影响民调发展。传承古代舆情思想并接受现代观念, 是我国具有文化特质的民意调查理念内核。中国民意调查朝着保持党的先进性、继承优良传统文化、借鉴西方文明成果是一个显著趋势。无论革命、建设时期, 还是改革开放时期, 中国共产党以群众路线为宗旨, 重视倾听群众意见, 吸收采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 集中群众智慧和全党智慧, 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未来我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更会注意民意表达和运用, 尊重民意。随着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不断扩大,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将会在实践中融入传统文化, 借鉴西方文明方式, 形成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有机结合的民意调查, 将会进一步推进民意调查实践的科学化, 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意调查事业即将步入一个崭新时期。
摘要:通过深入研究我国民意调查理论与实践发展进程, 发现我国民意调查存在着政府性民意调查机构占主导、业务范围有待扩展、现代调查方式应用较晚, 调查结果难以完全公开等特点。未来我国民意调查发展有几大趋势:主体将呈现多元化和相对独立性, 调查结果的重要性不断增强, 媒体民调得到较大发展, 民调技术得到规范、技术不断创新, 传统文化、西方文明和党的优良传统将会深刻影响民调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放缓进入新常态化。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9%,第二产业增长6.0%,第三产业增长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9.8%,第二产业增长了8.0%,第三产业增长了10.6%。
在我国经济增速放慢的情况下,旅游业并未受到影响,反而比其他行业增长得更快。通过以下几个指标可以看出旅游业高增长的态势:国内旅游收入增长13.1%,增速不仅高于总体GDP增速,而且高于第三产业的增速;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旅游直接投资同比增长42%,比全国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出3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在我国经济总体放慢的情况下,旅游业成为了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二、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新业态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人们消费需求不断变化,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迫切需要旅游新产品的创新;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为旅游新业态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支持。
1.旅游信息的高级化——智慧旅游
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有力的支撑了旅游信息化。随着通信技术、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我们的产业格局、经营模式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模式也呈现新态势。在旅游信息获取、旅游计划决策、旅游产品预订支付等方面都实现了旅游信息化发展的新模式。特别是近年在线预订和网络营销不断增长。2014年中国旅游移动预订用户增长194.6%;2014去哪儿无线业务同比增长 400.7%,占总收入49.5%;移动端下载量约为6.1亿。
散客旅游不断增长为旅游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我国进入散客时代。根据2015年中国旅游统计报告,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自由行高达32亿人次,1.2亿人次出境游客中,66.7%游客选择自由行。自由行旅游需要计划旅游线路、预订旅游产品,要求相关部门及企业能够提供更为丰富和有效的旅游信息,因此对旅游信息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
智慧旅游的本质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新模式。智慧旅游是以游客为信息需求的核心,以感知互动等高效信息服务为特征的旅游信息化发展新模式。智慧旅游的基本特点为:(1)以游客信息需求为中心。为游客提供目的地、旅游线路、周边旅游资源等信息;为游客提供智能化查询、导航、导游服务;为游客提供在线咨询。(2)便于决策和管理。智慧旅游在大数据的支持下,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和开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从而为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营销提供参考。
智慧旅游将改变传统旅游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智慧旅游通过搭建第三方平台,把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的供应商汇集在平台上,传统旅行社的中介功能会逐渐消失,旅游产品的供应商将不再依赖旅行社,旅游业原有的产业链、利益分配等将改变,旅游的商业模式也将改变。传统旅游管理由于获取信息的滞后性,所以一般属于经验管理,智慧旅游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能够实时掌握旅游资源、旅游者及企业的信息,从而迅速做出决策,属于实时管理。智慧旅游推动旅游管理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管理方式转变。
2.旅游新业态的创新——产业融合
旅游消费需求的升级促使旅游新业态产生。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旅游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我国旅游者需求已经由传统的观光旅游向度假体验旅游转变。这要求旅游融合更多其他的元素,旅游功能多样化,由原来的单一的观光功能发展为拥有休闲、养生等功能。这种转变需要旅游融合更多元素,促使旅游新业态产生。
产业融合促进旅游业无边界扩张和新业态的产生。旅游融合是指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相互交叉、渗透,形成新业态的过程。旅游与第一产业融合会产生乡村旅游、现代休闲农庄、特色旅游村镇、都市生态农业、城市休闲生态廊道等新兴旅游业态;旅游与现代工业融合可产生工业旅游、工业生态园等业态;旅游与其他服务也相融合可产生教育旅游、体育旅游、医疗旅游、会展旅游、房地产旅游、文化创意旅游等。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不仅可以优化自身产业结构而且优化农业、工业和其他服务业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融合使得旅游业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以创新的方式,将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纳入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体验产品、旅游消费品。旅游业的产业融合需要跨行业的创新人才,为旅游业注入更多的创意、设计出更多的旅游新产品,创新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3.旅游区域资源的全面整合——全域旅游
经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催生全域旅游。传统旅游的发展模式为景点旅游,景点旅游的弊病日渐显现:景点的建设经营与外部社会是割裂的,甚至是冲突的。景点内干净整齐、风景优美,而景点外确实脏乱差;酒店里金碧辉煌,酒店外却垃圾成山。而全域旅游的发展,是实现景点内外一体化,不拘于景点自身的建设,以游客满意度为目标,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和公共服务,使得整个区域既宜居又宜游,处处是风景,处处可旅游。
全域旅游要求全面统筹旅游资源,总体布局。全域旅游指各部门参与管理,各行业融入其中,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当地社会资源为游客提供全过程旅游产品。全域旅游是把一个行政区当作一个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是该区域社会资源系统化管理与经营。
4.旅游业投融资新方式——跨界并购
旅游跨界、跨行业旅游企业迅速崛起。以携程、万达、京东、众信等为代表的知名企业围绕旅行和旅游服务的诸多环节加快了横向和纵向的兼并收购,并开始在线上和线下实现旅游业发展融合。
跨界并购促使综合型旅游发展集团的产生。国内旅游市场已出现大资本流向大型旅游企业的现象。旅游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全国旅游投资呈现民营资本为主,政府、国企、外商投资为辅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大型民营企业成为旅游投资的主体。据《2014年中国旅游业投资报告》显示:全国排名前5位的房地产企业加快布局旅游产业,其中包括万科集团、万达集团、恒大地产;全国排名前十位的互联网公司,有9家互联网企业试水投资旅游业等等。大型企业跨界投资,有利于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综合型旅游发展集团将成为未来区域旅游发展之集大成者。
三、面对新趋势、新业态旅游业的应对策略
1、中小旅行社急需转型。主要包括向不同的人群提供定制服务;利用专业的旅游平台,延伸产业链,承办外包业务;成立旅行社联盟分享资源、分担风险;旅行社可以只做地接社。
2、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旅游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停车场、自驾车营地、旅游指示标识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增开航线和客运班列班车等,改善旅游通达性和便利性。同时,积极建立和完善旅游公共信息平台,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会上介绍,预计2013年全年中国的旅游收入可以达到2.9万亿元,国家的旅游人数达到了32.5亿人次,出境旅游的人也是越来越多的,达到了9730万人次,入境旅游的外汇收入达到了478亿美元,新增的旅游直接就业人员达到了50多万人。2013年旅游法的出台和实施,标志着中国旅游业法制化建设实现了根本性的突破,进入了依法治旅、依法兴旅的新阶段。值得注意的是,旅游投资在快速的增长,2013年全国的旅游直接投资是达到了5144亿元,其中民间资本成为旅游投资的主力,大约占到了57%。从全球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全球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呈现这样一些特点,首先是加快发展旅游业现在成为很多国家的战略决策,中国是把旅游业定位成了战略性的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来加以培育,出台了《旅游法》。美国是发布了国家旅游发展战略,提出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揽子措施,包括针对中国游客的签证便利化措施,同时还增派了50名的领事官员来华工作。俄罗斯政府也是批准了2011-2018年的发展旅游业目标计划。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第二个特点就是旅游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持续提高。
第三个特点是世界旅游业的发展重心在逐步的东移,在2012年时,欧洲仍然是最大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占全球的比重达到51.6%。未来来看,预测亚洲的旅游市场国际有客接待量会占全球比重到2020年达到30%,2030年将超过36%,而欧洲的比重将分别会降到49%和41%。
另外,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业还呈现了一个特点就是融合发展的趋势明显,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旅游跨国界、跨领域、跨行业、跨产业、跨部门融合发展的趋势是日益明显了。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旅游业的外部环境进一步优化,同时大众化的旅游发展趋势更加明显。同时,旅游业成为产业投资的热点领域,诸如上海迪士尼,它的总投资是290亿元,目前以已经完成了131亿元的投资;另外还有一笔大投资的项目就是,云南打造十大立体文化旅游项目,项目总投资是大约达到了2000亿元。
我国旅游业与金融业呈现加快融合趋势 作者: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年第10期
新华网上海11月15日专电(记者钱春弦)随着我国成为世界出入境旅游大国,国民旅游迅速推进旅游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特别是中国银联、国家旅游局推动的“旅游刷卡无障碍”相关工作正取得实质性进展。
中国银联15日与国旅总社在2012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上签订全面业务合作协议,宣布将结合在金融服务业及旅游服务业方面优势,打造我国旅游金融服务“新旗舰”,推动我国旅游行业支付现代化、便捷化发展,进一步提升旅游者的全球化支付服务。这是国家旅游局、中国银联提出合作推动旅游业、金融业融合发展战略的又一重要举措。
近年来,随着保险公司数据大集中的深入推进,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IT)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未来,我国保险业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信息技术对行业的发展也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保险业未来发展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将成为企业决策分析的重要辅助手段。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传统的联机事务处理已经不足以让企业在竞争中赢得优势,保险公司必须对其自身业务运作以及相关行业的市场情况进行分析,方能做出正确决策,不被市场淘汰。当前,保险业积累了海量的数据信息,如果采用传统的、人工为主的手段去处理,很难发挥其价值,也无法得出全面、准确的结论。保险公司只有依靠强大的信息技术,规划先进的系统架构,建立以数据仓库为基础的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由联机事务处理向联机分析处理转化,全面、多维度地解读各类信息,深入挖掘其中的价值,才能准确把握市场,制定符合未来发展态势的决策,为企业的明天奠定良好的基础。
信息技术可以为行业产品创新提供保障。产品同质化严重,容易被复制是保险业内部一直存在的现象,这些大大影响了公司的创新积极性。同样作为金融服务业,浦发银行却依靠信息技术的优势规避了这一问题:将产品创新完全架构在功能强大、设计理念领先的IT系统上,不仅使企业能够快速相应市场的需要,又提高了复制的门槛。竞争对手要想复制类似的服务,除了要了解产品的设计模式,还很可能不得不修正自身的系统,这显然大大增加了复制的难度。浦发银行的成功值得保险业借鉴,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不仅可以大力推动创新,而且还能保护创新成果,以推动全行业的创新意识。
强大的信息技术有助于保险公司开辟新的销售渠道。未来金融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开辟新渠道。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在《中国保险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与变革》中指出:到,中国的保险企业会采用新的渠道模式赢得客户,新兴的电子渠道将演变成一种重要的销售渠道。新兴的电子渠道包括:网络、电视购物频道、移动设备、自助售货亭等。目前,我国保险业已涉足网上销售,其他的电子渠道也在探索之中,这其中有许多的问题,如交易的安全性、销售中双方的交互以及后续服务等,都需要依赖信息技术来解决。谁率先取得突破,谁就有可能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同为金融业的招商银行正是由于较早开始项目攻关,才在国内首家推出“一网通”和网上托管银行业务,成为同业中的佼佼者。招行的成功充分证明,信息技术将成为保险业争夺未来销售渠道的重要武器。
信息技术有助于提升保险业的服务质量。随着市场主体的增多,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服务质量成为保险公司吸引客户的重要因素。强大的信息技术可以保障业务系统的稳定,提高日常工作的效率,为客户提供更快、更好、更安全的服务,从而直接提升行业的服务质量。证券业的成功案例就充分证明了这点,,证券市场交易量猛增,但各公司的业务系统经受住了考验,以稳定、方便、快捷的服务赢得了客户的认可。据业内人士称,自开始,各大证券公司都加大了信息化建设力度,成功完成了系统的扩容升级,从而保障了大行情来临时公司业务的顺畅。目前,我国保险业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业务规模增长迅速,要保证未来的服务质量,信息技术的支持同样必不可少。
信息技术将推动保险业的专业化、集团化发展。我国保险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规模较小的保险公司可能向专业化经营转型,而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则可能实现集团化、跨行业发展。专业化保险公司对内必须经历业务单元优化、流程优化,最终实现企业优化,对外则需要加强与外部伙伴的合作,而内部优化和外部合作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集团化发展的保险企业则可能涉足银行、证券等各个领域,实现跨行业经营,这就要求在内部不同系统间实现标准化信息传递。同时,随着跨行业数据的高度集中,系统在逻辑架构、稳定性、数据处理能力和安全管理方面也会出现更高层次的要求。这一切,都会对信息技术提出新的挑战。
保险业未来信息化发展趋势展望
加速保险业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进程。保险业是数据和信息密集型的产业,充分利用全行业的数据,才能构筑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因此,推行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行业的信息共享势在必行。我国保险业的标准化工作刚刚起步、起点较高,必然经历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笔者认为,行业在推进标准化的过程中,可采取由外而内的方法,先在市场规模大、技术力量强、业务有代表性的公司之间建立统一的外部信息交换端口,然后逐步改造公司的内部系统,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行业统一信息标准,成熟后再全面推广。
培养技术与业务能力兼备的人才队伍。目前,我国金融业内部还存在这样的现象:业务部门认为技术部门不能完全满足业务需求;而技术部门则抱怨业务部门需求不清,对项目的可行性考虑不足。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分歧是保险业信息化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认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公司可以挑选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使之全面掌握业务架构和流程。他们将兼备技术和业务的才能,一方面在部门之间协调、沟通,确保相互间顺利配合;另一方面对项目开发全程跟进,在实践中随时调整需求,并承担后期的系统测试以及培训等工作。
细分客户群体,找到价值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数据挖掘。建立多维数据仓库,深入开展数据挖掘,是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的热点。笔者认为,目前我国保险业的数据仓库建设尚未高度成熟,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数据挖掘,才能产生较高的效率。承保利润率低是保险公司面临的重要问题,而根据20/80原则,金融业的绝大部分利润(80%)是由少部分客户(20%)创造的。公司在开展数据挖掘时,应将重点放到这少部分客户的搜索和分析上,锁定范围,深入研究,挖掘优质客户的内在价值,提高企业的业务质量。
加强信息安全建设,进一步拓展网络销售渠道。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深入,网络成为了新销售渠道的重点。当前,公司应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信息技术的攻关:加强系统安全策略,保障网络通讯安全,增加网上交易过程中双方的互动环节,使网络销售渠道进一步成熟完善,得到客户的普遍接受。同时,对一些单均保费规模小,但发展空间大的险种(如家财险),可重点考虑作为网络销售模式的试点。
我国的旅游产业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渐走向成熟, 分别经历了起步、扩展、深化、改革四个阶段, 最后的效果非常成功, 全面的推动了我国旅游产业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体制渐渐的完善, 旅游产业当中的各项弊端也正在不断的显示出来, 特别是旅游的管理方法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出现了与时代发展不吻合的现象, 这一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速度。因此, 我国的旅游管理方法必须得到改变, 这不仅是旅游产权发展的需求, 也是人们在旅游时的呼声。
一、我国旅游发展趋势
(一) 旅游业走向综合化
随着世界格局与我国社会的变化, 旅游市场渐渐的走向了综合化的道路。首先, 旅游行业是包括了吃、住、行、玩、购等一系列的综合性产业, 一些新元素的加入, 打破了旅游业的传统模式, 把我国市场当中的多个行业紧紧的结合在一起, 让旅游的整体效益规模化, 增加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 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支柱型产业, 综合化的发展具有大规模、资金足、产业链完备等优点, 这条产业链能够有效的运行, 可以带动我国多个行业的发展。
(二) 旅游管理与现代化技术的结合
在未来的时间当中, 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必定会运用到旅游产业当中。首先, 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有利于提高管理的质量。现在是一个市场观念逐渐强化的时代, 旅游业从生产到最后的销售都需要从社会当中获得大量的信息, 只有通过大量的信息交流, 旅游产品才能快速的销售出去, 形成良好的效益。其次, 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可以提升管理的效率。跟随时代潮流的发展, 旅行社与旅游管理部门都将成为旅游信息平台的使用者, 例如, 旅游社可以通过旅游信息管理平台, 了解到旅游管理部门的最新条例, 根据条例做出相应的变化, 同时还可以了解到旅游市场的最新情况, 为游客制定针对性的旅游计划, 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舒适满意, 如果出现任何的问题, 旅游平台也可以作为一个凭证。
二、我国旅游产业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 旅游管理行政机构名称不规范, 级别参差不齐
在我国政府行政旅游管理当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有很多问题行政部门都不能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解决, 既不能满足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 也不能合理使用相应的行政能力。从国家中央到地方单位都设有一定的旅游管理部门, 但是名称与级别都参差不齐, 行使的职权也有所不同。首先是名称不是很规范, 中央级别的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到了市政单位就叫做某市旅游管理局;到了乡镇上就叫做旅游办事处。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我国旅游管理之间的差异较大。例如, 我国沿海地区, 地理位置优越, 旅游基础条件较好, 市场需求量较大;相比沿海旅游区, 内地虽然有很多的旅游区域, 但是得到开发使用的地区却寥寥无几,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旅游业都还不是很好。从管理级别来看, 国家旅游局为国家副部级别;省旅游局为正厅级别;市旅游局为正处;到了乡镇则就只是科级干部。行政能力相差如此巨大, 在很多方面都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 管理职能设置不全面
首先是旅游局方面的管理职能设置的不全面。从国家的层次来看, 级别高、权力大、能力强的行政管理部门是国家级别的管理部门;乡镇方面的旅游管理机构的行政能力相对较弱, 不能做到全方面的管理。我国内地很多的旅游景点多数都是村镇乡间, 这些地方旅游管理机构是旅游产业的第一线, 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 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 多数的乡镇旅游管理机构都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三、创新我国旅游管理方法的建议
(一) 改革原则
遵循旅游自身发展的规律。首先, 要完全发挥管理机构在旅游市场当中的作用, 让管理效果最大化, 从市场当中得到确切的收益。其次就是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 也要做好旅游区的保护工作, 防止当地环境受到巨大的破坏。最后在使用国际化的标准来为旅游区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从原则当中进行改变。
(二) 创建多元化管理模式
传统的管理模式显然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只有寻找新兴的管理模式才能够让我国旅游产业稳定持续的发展。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是集合多种新兴管理模式与一身的管理方式。该管理模式可以在国家中央到地方乡镇完美的运行, 无论是如何复杂的任务形式, 都能够有效的解决, 让我国的旅游管理工作更加的有效, 从而加快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脚步, 达到世界的标准。
结束语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 创新我国旅游管理方法对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不仅可以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还可以丰富国民的日常生活。创新旅游管理方法是需要多个领域共同完成的事, 结合我国旅游的实际情况, 从旅游的基础含义出发, 构建一个新的管理体系。
摘要:为了了解我国当前形势下旅游管理方法的创新道路, 从我国未来旅游形势入手, 找出了我国旅游现状当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发表我国旅游管理的创新方向以及建议:我国的旅游管理方法应该随着时代的脚步而前进, 确定管理当中的主体, 合理使用管理职权, 从而构建一个完美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旅游发展趋势,旅游管理方法,创新管理
参考文献
[1]许春晓.中国旅游业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关键词:温泉旅游;开发现状;开发趋势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7-0165-02
一、我国温泉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温泉资源异常丰富,可供开发利用的温泉有2700多处。在地域中主要集中在北京、辽宁、山东、福建、广东、云南、四川、重庆、西藏、海南、台湾等省市。
我国对温泉的开发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利用温泉资源发展温泉旅游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温泉旅游开始大力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旅游市场的日益成熟,昔日的温泉疗养地逐渐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温泉旅游区已经开始向着集洗浴、疗养、娱乐、休闲、观光、度假、会议、商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地的方向发展。有的地区还依托温泉旅游资源,培育了以休闲、度假为主体的地方支柱产业,活跃了地方经济。温泉旅游将成为旅游市场中的“宠儿”。
休闲经济带动了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而现代温泉因为自身的诸多优势成为休闲度假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保健文化”和“休闲文化”是现代社会温泉的核心主题。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就会更加注重自身的健康和精神享受。现代温泉旅游正是强调通过空间移动到日常生活圈子以外的温泉目的地进行“体验”的行为,实现心理愉悦。因此,温泉旅游作为一种休闲养生、解压和治疗身心疲惫的方式,是一种高级的享受,符合人们的休闲、养生和度假需求,受到了越来越多人士的青睐。随着全球经济的加速发展,与人类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和精神密切相关的休闲产业开始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而温泉旅游作为休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二、我国温泉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西方国家温泉度假旅游已经发展到了“Wellness”阶段,“Wellness”就是以解决客人亚健康问题为宗旨,温泉旅游地为客人提供多功能项目和多种服务,使客人在身体、心灵和人际等方面都达到一个良好的状态,即现代人追求的一种身(body)、心(mind)、灵(soul)平衡协调的健康、和谐状态。而中国的温泉旅游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缺乏经验。目前我国的温泉旅游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温泉旅游建设的“雷同化”问题
从我国目前的温泉旅游建设来看,一方面温泉疗养院普遍不景气,另一方面新兴温泉旅游设施雷同化,洗浴加休闲、会议、康乐健身、度假、科学考察等,思维雷同,建设项目大同小异。缺少特色的同时,也缺乏对“温泉地”概念的整体认识。如此做法无疑会影响温泉地旅游的生命周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缺少文化建设
旅游经济是特色经济,特色是旅游的灵魂,文化是特色的基础。(魏小安,2002)。温泉旅游实质上是旅游者在温泉地的一种综合性文化体验,温泉旅游地的文化特色直接影响着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影响到温泉旅游地的综合旅游形象,进而影响到温泉旅游地的经济效益,因此成为温泉旅游地发展不容忽视的因素。
当前我国缺少温泉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温泉旅游将服务对象锁定为高消费者,旅游活动限制在新近建设的建筑物内,或者伴有“耗物性”的所谓“生态旅游”,而没有将深含文化内容的大众旅游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缺少文化的“物化”建设,如温泉地大多很少建设诸如“乡土资料馆”等具有很强文化色彩的设施,也很难感觉到温泉地文化建设的框架结构。
(三)与周围景点联动性差,风险性高
现有温泉市场地开发,仍然绝大多数是停留在泡温泉上,这种产品开发方式使旅游者的体验仅仅停留在露天温泉池区。温泉旅游产品作为一个不应该仅仅泡温泉,而应该是一个可以满足旅游者多感观,多方面需求的产品体系的总和,在实际的开发中可以涉及到“泡温泉”、“看温泉”——如温泉博物馆或展示中心,并可以结合其他健康产品如“瑜珈”、“健美休闲”等多项活动实现。而我们现有的温泉产品开发体系仍然是以观光体验为主,在温泉地的逗留时间以一天为主,逗留时间短,这就决定了温泉旅游者不可能在温泉周围开发景点。
同时温泉同周围景点景区缺少联动机制。由于单个旅游企业成为目的地空间的增长极,增加了目的地空间发展的风险性。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企业是存在经营风险的,从风险规避上来看,温泉旅游目的地空间大型企业越多,周边企业经营风险也就越小;反之如果温泉旅游目的地空间只有一个温泉企业,则增加了落户温泉旅游目的地空间的经营风险。
(四)温泉经营中诚信的缺失
由于温泉水的稀缺性及其客源地的不可移动性,导致了温泉经营中对水质宣传的不诚信行为,如对温泉掺水、加温、混入化学物质等并不履行告知义务就属于这种现象。
(五)忽视开发的外部性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缺少对温泉地开发的限制机制
外部性是指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影响了其他生产单位的生产过程。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前者是一种正效应,即是给其他生产单位带来正面的效益,而后者是一种负效应,即给其他生产单位带来破坏性的影响。由于许多温泉旅游开发商只顾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再加上政府管理不力,结果资源遭到掠夺式开发。温泉旅游景区环境恶化、道德文化受到冲击等一些旅游负外部现象也随即发生。
对社会、对自然采取温和态度是当今社会实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从整体上讲温泉地建设带来的冲击还没有超出环境阈值,但并不说明不存在各种问题,资源破坏问题、环境问题、“女性问题”,以及轻视对旅游地居民权益保护的现象十分普遍。如就有为开发温泉将整个自然村迁出分散、消灭“自然村落”的现象。为此,建立减少负面影响的限制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六)温泉地公益性建设出现空位
在我国,一方面温泉旅游发展迅速,消费性很强,另一方面温泉疗养设施处于不景气状态。王艳平曾从我国长期实行低工资制度角度,论述了着手旅游“公益性”建设属于一种对国民“先付”经济行为的履行责任行为。现实的情况是,温泉地开发一直以消费性为主导。
温泉地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旅游地,我国旅游的真正发展可以认为开始于改革开放以后,但是自建国后,我国的温泉疗养就开始得到大规模的建设,自那时起就具有旅游和公益性成分。如果今后旅游建设要面临公益性课题的话,温泉地则首当其冲。
发展趋势
班级:12级旅游管理(1)班
学号:1214011001
姓名:崔梦君
摘要:旅游市场通常是指旅游需求市场或旅游客源市场,即某一特定旅游产品的经常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是旅游需求市场和旅游供给市场的总和,反映着国家之间、国家与旅游经营者之间、旅游经营者之间、旅游经营者与旅游者之间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旅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这些关系协调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世界经济水平的整体上升,各国旅游市场发展迅速膨胀,本文意在于站在中国的角度,分析中国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旅游市场发展背景旅游市场特征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发展背景
1、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旅游市场形成的首要条件。凡是世界著名风景名胜和历史遗址所在地区,必定会形成发达的旅游市场。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宜人,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壮丽的山岳河流,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奇特的动植物和数不尽的名胜古迹,加之独具特色的戏曲、音乐、舞蹈和享誉世界的美食,吸引着大批的国内外旅游者。目前,中国已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增速最快、潜力最强的旅游市场。
2、经济发展水平
旅游市场形成与经济兴衰是同步的。首先,旅游客源市场分布格局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人均收入水平是相一致的,并且这种客
源市场结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经济的发展是旅游市场形成的主要条件,凡是经济发达和经济看好的国家和地区都是发展最好和最快的旅游市场。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追求精神文化需求的意识越来越浓厚,越来越普遍,促进了中国旅游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3、人文地缘关系
许多地域接壤、相互毗邻的国家或者地区之间都有着不可阻隔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通婚等密切交往,形成比较大规模的、长期稳定的人员旅行往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中国爱好和平,与很多国家都建立了平等互助的国际关系,密切的人员关系交流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海外旅游市场的拓展,入境旅游不断发展。
4、市场开发水平
旅游供给市场从形成到成熟,必须经过适应需求、引导需求、刺激需求和创造需求不同层次的实践过程。近年来,我国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速更新和开发旅游产品,增加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旅游产品促销力度,提供并创造能够满足旅游者各种需求的旅游服务产品,使中国家迅速成为亚洲地区最具有竞争力的旅游市场。
5、政府发挥的积极作用
政府的旅游政策也是影响旅游市场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的旅游政策将鼓励旅游经营者采取各种措施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简化旅游者的出入境手续,促进旅游市场的发育和形成;相反,则会抑制
客源的增长。中国政府通过对旅游市场有效的宏观调控和宣传促销,维护国家稳定的政治环境,重视旅游人才培养,提高国民素质,推进旅游设施建设,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在旅游市场建设中的运用等方面发挥作用。促进我国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二、发展现状及趋势
2014年,国内旅游市场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大众化旅游、散客化旅游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旅游业新产品、新业态层出不穷,国内旅游市场将迎来变革新时代。
近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2013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14年发展预测》显示,2013年我国旅游经济总体上平稳运行,消费需求旺盛,投资持续增长,产业运行相对景气,发展方式加速转变,这也标志着国内旅游行业提前两年实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的“到2015年,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的发展目标。总结如下几点:
1、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加入到旅游活动中来。国内旅游蓬勃发展,势头喜人;出境旅游已发展起来,并取得一定成效;入境旅游在竞争激烈的条件下也出现了稳中有开的势头。目前,旅游消费群体正在形成并不断扩大,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旅游需求和消费市场。
2、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进程加快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旅游市场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全国各地旅游行业和管理部门,针对旅游市场中某些不合理不规范的行为,正加大力度进行整治,切实加强规范化管理。
3、市场需求多样化多层次性更加明显
中国幅员辽阔、山川秀丽,十几年前,许多地区就已经着手开发各类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使得中国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不断丰富。同时,旅游产品的替代效应又极强,对旅游者来说,就增加了许多的可选择性。特别是由于旅游者的社会经历、经济收入、个人兴趣爱好、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等等不一样,旅游者表现出不同的市场需求,这种市场需求随着旅游者要求的变化而变化,并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层次性。
4、东西部差异在日益缩小
以前,由于历史、地理、自然、交通、政策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旅游市场在发达程度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沿海优于内地,东部优于西部,国内外旅游者感兴趣的主要是那些早已名闻天下的旅游景区和景点。随着科学技术在旅游业中的运用,信息传递加快使人们想进一步了解了那些曾经不为人知而又富有新奇感的新景点,交通运输现代化缩短了空间和时间的距离,观念的变化使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去寻找从未开垦的神秘世界。与此同时,内地、西部那些不发达地区对旅游业的重视、对旅游投入的加大又使其与发达地区在硬件方面的差距不断缩小。这样,旅游市场的差异在逐渐缩小。
5、旅游市场竞争呈现多角化趋势
以前,中国旅游市场的竞争基本是同行业中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于当时饭店、旅行社数量和服务项目的供不应求,这种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还带有垄断竞争的性质。然而,随着旅游业在各地的兴起,各类旅游饭店拔地而起,旅行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使得竞争加剧。而目前的竞争又表现为多方位和多角化竞争,不仅有来自行业内部的竞争,还有各行各业办旅游所带来的竞争,有来自潜在竞争者的竞争,替代产品的竞争等多个方面。这是中国旅游市场呈现出的一个新情况,这表明今后市场竞争将日益复杂化、多角化,要求企业从长期性和战略性来考虑企业营销战略。
6、旅游市场格局出现新的变化
【我国旅游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调查】推荐阅读: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分析06-18
我国旅游业现状及问题10-30
我国连锁超市现状与发展趋势06-07
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11-08
浅析我国物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07-12
浅谈我国医药的现状、趋势及发展对策07-25
我国酒店发展趋势07-09
我国军事发展趋势10-21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主要特点09-30
9.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趋势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