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内部质量控制体系探讨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高技能型人才需求日益强烈,高职院校的发展引起各方的重视,为了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2019年初国家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高等职业教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对高职院校的内部质量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的内部控制体系并不完善,相关制度的设立和执行都存在着滞后的现象,这些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和发展都存在着一些影响,需要提高内部控制的质量,从根本上保证内部控制的运行效率。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国内高职内部质量管理现状,提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控制相关内容。

一、我国高职院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目前高职院校内部控制指标适用度不足

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体系是各项指标完成情况的反映和考核反馈,以促使各个学院、各部门按照预定的流程进行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内容,这是确保高职院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内部控制体系中明确各项指标是高职院校管理的基础和保障。

1. 高职院校内控指标的制定主要依据企业内控管理

近两年高职院校不断实施扩招计划,办学规模日益扩大,许多院校已经着手构建内部控制指标体系,但是效果甚微。其主要原因是对构建内部控制的指标适用度不足,太过于宽泛。大多数指标的制定是参照企业的内控管理体系来构建的,而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单位的性质、经营模式等方面都有着诸多差异。企业的经营模式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而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一个组织,所以套用企业的内控指标不能完全符合教育行业的自身特点。因此高职院校在如何构建内部评价指标体系时,一味的借鉴与模仿在实际运用中是行不通的。

2. 高职院校内控管理指标适用度不足

高职院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风险、制度、监督这三方面的内容,但是从当前这几个方面的角度来看,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首先在风险管理方面,学校容易忽视了风险管理的相关工作,导致对其面临的风险认识不足,使高职院校对各项管理指标的制定并不是按照风险导向的思路来设立的,往往缺乏方向性和目的性。其次,对于各个二级学院的评价指标过于笼统,同一个指标不能适用于所有的二级学院,我国高职院校一般包括行政职能部门、后勤部门和二级学院,这些部门的性质和工作内容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果运用相同的内控指标来进行考核会使各部门的工作缺乏效率,为了符合指标的考核而偏离原来的工作重心。

(二)高职院校满意度分析

1. 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满意度分析

企业招聘人才时不仅看中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更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而这些往往是现在毕业生所缺乏的。其次,学生在学校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专业实践机会较少,学生一毕业并不能胜任企业的工作。企业招收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时,往往需要做时间较长的入职培训,间接增加了企业成本。

2. 学生对高职院校满意度分析

影响学生对高职院校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学校的形象,学生对学校的预期,师资力量和就业情况。学生还未入学前,往往是从招生老师或者学长那里获得学校的信息,这些信息会使学生对学校形成一种预期,而学生入学后,自己感知的学校情况与自己预期的契合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大多数学生表示实际情况与自己的预期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最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高职院校,许多院校是原来中专或者技术学校合并而成,除了新建立的高职院校外,大多数学校的校园环境都没有让学生很满意,比如图书馆的书籍不够全面,也未能及时更新,与专业相匹配的硬件设施不足等等。学校的师资力量也是学生择校时考虑的条件之一,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结构多是合并前学校的老师,教育背景与其他本科院校教师相比会有一些差距,这些都使得学生对专业的感知度有所下降,学习成果欠佳。高职院校的就业情况是影响学生满意度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学校的就业前景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但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不佳,所选工作与所学专业的契合度也不够,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也必然不会很高。

(三)老师对学生的满意度

就我国国情来讲,国家普遍提倡学生就读普通高校,高考分数不够的则入学高职院校,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生源成绩较差,学习能力较弱的现象。

而高职院校的学生需要在三年制的大学生涯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完全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较为困难。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支持不够,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是由当地政府直接管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因此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地方政府所发挥的作用十分紧密。

1. 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院校的财政经费投入不足

高职院校的发展首先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又是高职院校的主要资金来源。在我国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财政收入有限,不能充分的满足高职院校发展的资金。并且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专项技能的人才,他们对相关的设备,实训室的建设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但是现实往往是政府经费有限,导致高职师资短缺,人才培养质量下滑,学生的就业困难等一系列后果。

2. 地方政府在高职发展中的职能缺位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较晚,地方政府并未十分了解高职教育,出现了政府管理上的空缺。

首先,地方政府没有出台相关的文件来规划高职院校的发展,导致国家一提倡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盲目扩张,教育资源常常处于闲置或者浪费的状态。其次,政府对院校的管理涉及到诸多机构,各个机构之间权限不清、管理重叠,甚至会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造成高职院校办事审批流程模糊不清,效率低下,影响其发展。

二、强化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指标完善

构建高校内部控制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为高校管理提供指引,通过内部指标考核,风险评估,优化高校内部管理流程,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健全和完善内控体系,同时通过明晰各级人员的作用,提高每个人员的参与度,使其认识到内控工作的重要性,强化对内控工作的重视,进而发挥内控的风险防控作用,为高校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具体有几项要求:

1. 合法合规

为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和完善内控建设,政府发布了系列规章制度,高职院校内控建设和评价必须以此为基础,内控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符合该系列规定。

2. 全面覆盖

高职院校内控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总体划分为单位层面与业务层面,应覆盖高校经济和业务活动的全范围,贯穿高校内部决策、执行及监督全过程,尤其关注内控关键岗位,尽量细化和延伸至学校各层级的每位工作人员,通过人员全覆盖提升人人参与的主体意识,提升内控评价的成效。

3. 风险导向

高校运行和经济活动有其独特性,构建高校内控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应结合近年频频发生的不好的案例、审计发现的管理漏洞等,以严控风险、化解问题为目标,把是否关注高校经济活动如工程建设、资产控制、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中各个风险点,是否针对风险隐患或薄弱环节合理配置权责、细化工作流程、发挥牵制作用作为关键评价指标。

(二)满意度完善

1. 增加企业对高职院校的满意度

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较强的技术人才,而高职教育要与企业需求接轨,以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为中心,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出发:

(1)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可以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多设立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教学任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提高知名度,打造良好形象,获得企业良好口碑。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上多考虑企业的需求,确保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工作“无缝对接”,密切关注企业发展动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培养出更多高精尖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2)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了解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深化校企合作项目,使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就业完全融合,实现教学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2. 增加学生对高职院校的满意度

(1)关注学生预期,重视入学初的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是专业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学校可以在学生入学前和入学期间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宣传,使学生对专业有一定的心理感知。其次,学生进入学校后,应组织专业人员及时对新生进行专业宣传,专业学习指导和规划,使学生了解专业的发展前景,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帮助提高学生的专业满意度。

(2)重视专业承诺,加强专业建设

专业的实用性,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就业信心是评价学生对高职院校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各学科的专业建设。从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安排,实训场所建立,实践机会安排,专业教材选用,师资力量等方面还需要努力完备。

(三)应政府支持力度增强

1. 完善地方法规,推动高职教育发展

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完善相关的职业教育法规和政策,明确高职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开展校企合作项目,提高专业技能人才的适用性。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可以将高职院校的发展水平作为绩效评估指标,接受各级机关部门的监督,使高职教育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2. 加大财政投入,强化经济手段

地方政府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最直接的受益者,加大财政投也是政府应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地方政府应当提高学生的教育补贴,加大专项经费的投入,促进高职院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政府要积极解决高职院校遗留下来的债务问题,减轻学校负担,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相关链接】

高等职业院校包括专科和本科两个学历教育层次,高等职业院校颁发给合格毕业生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为国家承认的学历,并享受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一切待遇。

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从20世纪末起非师范、非医学、非公安类的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逐步规范校名后缀为“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而师范、医学、公安类的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则应规范校名后缀为“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为高职院校的特有校名后缀,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响应中国教育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规划,部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从2012年起开始试办本科层次的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已包括本科和专科两个学历教育层次;而在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则完整的完全的囊括了专科和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

摘要:针对当前高职院内部质量控制指标中存在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分类评价思路不清晰及项目评估有效性低等问题,提出了以风险指标为基础、项目满意评价为主导,政校行企为依据的多维度评价措施,这些措施可以提高评价客观性,促进职教不断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部质量控制,多维度评价

参考文献

[1] 廖毅芳.“客户满意”视野下的广东省高职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3(1):114-124.

[2] 周俊.诊断与改进:质量自我提升的不竭动力[N].中国教育报,2016-05-24(7).

[3] 秦琴.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的焦点问题及新趋势[J].中国高教研究,2016(9):29-34.

[4] 赵永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形式与评价[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2(1):21-23.

[5] 黄洋.职业院校校企合作项目综合评价[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上一篇: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下一篇:网络侵权责任承担的法律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