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计算机辅助下翻译行业的现在和未来

2022-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计算机辅助翻译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在要求高质量翻译的同时, 人们也在想方设法提高工作效率, 所以为了追求更高效便捷的翻译方式, 计算机辅助翻译开始成为大多数译员的默认选择, 尤其是当翻译任务中存在大量专业术语和重复内容时, 熟练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所带来的便捷更加明显。在未来翻译行业的竞争中, 译员是否掌握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或将成为与自身翻译能力同等重要的衡量标准。

一、计算机辅助翻译

有人认为计算机辅助翻译就是机器翻译, 但实际上从本质来看两者有着巨大区别。机器翻译是用软件来实现语言之间的自动转换, 如有道翻译、百度翻译等, 是用逐词翻译的方式来完成任务, 所以难免会有语义不通的现象, 往往最后还是需要人工进行审校润色;而计算机辅助翻译则正好与之相反, 采用的是人工翻译为主而计算机为辅助参考。

计算机辅助翻译主要有两大优点, 其一是术语管理技术, 即术语库, 可以帮助解决译文一致性问题。译者在进行专业文档的翻译时, 术语库可以提供统一的术语资源, 这样一来不管有多少个译者参与同一个翻译项目, 都可以保证整个文档的术语一致性。

其另一大优点就是翻译记忆技术, 在翻译过程中, 往往有大量句子和片段都是相似甚至重复的, 如果采用人工笔译则相同内容总要被重复翻译;而CAT技术具有自动记忆和搜索机制, 可以自动存储用户翻译的内容。当用户翻译某个句子时, 系统可以自动搜索用户已经翻译过的句子, 若能搜索到原句或类似的句子, 系统就会直接提取出以前的翻译结果, 或者给出相似的参考译文。当然, 译者也可以不接受软件参考译文, 而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进行翻译, 新翻译的内容又会被存储入翻译记忆库中, 供以后参考。如此一来, 翻译记忆库就“滚雪球”般不断扩大, 从而帮助译员每一次的翻译都比上一次更加高效, 而高效的工作也就意味着成本的降低和利润的增加。数据显示, 使用翻译记忆库仅仅一年即可节约成本约40%, 三年则近60%, 所以从长期收益来看, 未来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将是译者的首选。

简言之, 与纯机器翻译相比, 计算机辅助翻译显然质量更高, 而且克服了机器逐词翻译、连贯性差等缺点;与纯人工翻译相比, 计算机辅助翻译质量相同或更好, 翻译效率可根据文本内容以及是否存在已有的翻译记忆而定, 从没有帮助到超过50%的效率提高都是可能的。

二、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

从广义上来说, 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泛指所有能帮助译员展开工作的计算机软件, 包括内容管理系统、写作系统、桌面排版等;从狭义来看, “它”专指为提高翻译效率, 优化翻译流程而设计的专门的计算机软件。随着需求的增加, 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种类也愈发丰富起来, 并且其功能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自从1998年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传入中国以来, 许多中国本土公司也开始了自主研发辅助翻译软件的尝试, 比较有名的范例有雅信、传神、永利等。为满足大、急翻译项目的高效完成, 新一代的辅助翻译系统均推出了网络版, 为多人协同翻译提供了便利, 从而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2016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显示, 截止到2016年, 我国使用最多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是SDL Trados——目前世界上使用率最高的计算机辅助翻译 (CAT) 软件, 超过90%的全球500企业选择使用Trados来完成日常的本地化语言服务, 总计客户超过20万。

以SDL Trados为例来对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优势来进行分析:该软件的功能包括提供高质量翻译、处理所有主要文件格式、连接全球生态系统、行业专门术语库、多种编辑环境、多种审核校对功能等, 从而做到全方位地帮助译者提高工作效率。现在市场上可供译员选择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种类已经非常丰富, 对于初学者、资深译者、大型企业、政府等不同类型需求方也都可以找到比较合适的软件。

三、当前对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应用和教育

据不完全调查显示, 大约有三分之二的译员在曾经或现在的翻译工作中使用了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 而这些受访者中, 绝大多数都是通过自学、看网络视频或者与网友线上讨论学习的, 只有10%左右的受访者是在学校学到的该课程。这再一次充分说明了CAT软件的使用在翻译界已经十分普遍, 而对应的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教学工作却还远远跟不上实践需求。在一线的翻译工作中, 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是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 而翻译工作者们却不得不在离开学校后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自学这一技术, 这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或者已经工作多年、年龄较大的译员来说, 都是很大的挑战。

当代翻译工作对精通计算机辅助翻译的人才有着大量需求, 而相关人才资源却少之又少, 如此供需脱节的现状恰恰表明了我们目前对于计算机辅助翻译相关教育的不足。调查显示, 教育部从2005年至今相继批准三四十所高校开设翻译专业和翻译硕士 (MTI) 专业, 但相关课程设置仍存在问题, 且师资缺乏-----既懂翻译理论, 又能熟练从事翻译实践的技术型人才实在太少。截止到2009年, 国内目前招收计算机辅助翻译硕士方向的大学一共只有两所: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

导致这一现状的一大原因在于:由于计算机辅助翻译在中国属于新兴学科, 许多新开设了该课程的高校并未真正了解市场对相应人才的需求, 从而导致课程设置并不合理。如:CAT专业的学生未来工作中所需要的是使用软件, 而不是研发软件, 那么对于本科是翻译专业学生而言, 应当深入学习计算机知识还是简单了解即可?深入学习是否有必要、学生是否能接受?而若简单了解, 又是否能够满足日后的工作需求呢?这些都是开设该课程的高校应当深入探讨改良的问题。

从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功能特点来看, CAT软件能否做到高效,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术语和语料库是否完备, 而现实情况是:尽管已经不断有人在扩充语料库, 但由于针对不同方向的翻译行业术语太多太杂而且更新很快, 所以目前社会上现有的术语和语料积累难以满足翻译人员需求。而且如果要不断维护更新术语表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种种原因最终导致了CAT系统的语料应用功能很多时候都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未来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如何发展

虽然目前计算机辅助翻译还仍处在起步阶段, 但随着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和各种翻译软件的日益完善, 以及它所特有的各种功能, 足以令其成为未来翻译行业的主流。相应的, 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 而且课程设置也将越来越完备, 除了学校, 社会上能提供相应培训的翻译公司也会不断增多。以展地文化传播集团为例, 它目前已经致力于计算机辅助翻译培训、翻译、对外文化、出版等领域, 并已经与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SDL Trados公司达成多方面合作, 这种形式在目前还算少数, 但或许在未来将成为潮流。

未来的翻译工作将会越来越团队化规模化, 互联网协同互助的新生产模式显然比传统的翻译生产模式更具优势, 因此, 作为辅助翻译系统, 要能够满足团队信息及时分享的需求, 不断扩充语料库以避免不同译员术语翻译不一致。目前传神公司的TCAT系统已经能够让译员们做到“协同翻译”, 为未来译员的团队合作创造了条件。

如何让翻译文档格式尽早达到标准化也是未来翻译行业需要解决的难题。如今许多翻译工作是在word文档的基础上进行的, 但也存在PDF等其他格式, 从长远来看, 这不利于翻译行业达到标准化和通用化。译员不得不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格式转换, 甚至翻译公司还要另外专门聘用相应人员完成转换格式的工作, 这既影响了工作效率又会造成浪费, 所以格式统一问题也亟待解决。

有人担忧随着机器翻译的发展, 未来的机器翻译可能会彻底取代人工翻译, 从而导致大量译员失业。而实际上,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机器翻译都无法做到取代人工, 而且机器翻译“彻底取代人工翻译”的忧虑则更没必要, 因为计算机辅助翻译始终是对译员的协助而非取代。

五、启示

翻译是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行业, 说它古老是因为其有着悠久历史, 说它现代是因为在世界不断“球土化” (全球化和本地化同时进行) 的如今, 翻译已经不是单纯依靠人工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的过程, 它更趋向于一种以团队合作形式为基础、辅以计算机技术进行的语言服务, 所以对个人和企业的要求都更加严格。正如前文的分析, 翻译已经越来越成为一门交叉学科, 对译员的语言水平、计算机技术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要求也都在不断提高, 这也就更要求我们在熟练掌握翻译的相关知识之外, 还要不断学习计算机知识、广泛了解社会文化知识, 以提高我们自身未来在翻译领域的竞争力。毋庸置疑, 计算机辅助翻译将是未来翻译行业的潮流, 所以我们应当抓住机遇, 敢于尝试, 积极迎战未来的翻译职业。

对于高校中正在读CAT专业的学生而言, 我们更要努力学习相关知识, 主动学习、与老师沟通学习需求、克服困难, 切莫白白浪费了珍贵的在校学习机会。

摘要:在全球化与本地化加速发展的现在, 社会对翻译的需求越来越高, 而且尤其在时间就是金钱的当代, 翻译效率已经成为了同翻译质量一样重要的因素。随着信息时代到来,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开始成为译员的不二选择, 但由于目前我国该技术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所以也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待被解决。本文将着重分析讨论: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目前翻译行业中的应用、未来的发展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教学,工作效率,就业

参考文献

[1] 朱玉彬, 陈晓倩.国内外四种常见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比较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13 (1) :69-75.

[2] 陈谊, 范姣莲.计算机辅助翻译——新世纪翻译的趋势[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 (12) :30-32.

[3] 江潮.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的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路.

[4] 王华伟、严栗丽, 翻译技术领域的现状与展望, 2008.

[5] 陈谊、范娇莲.计算机辅助翻译—新世纪翻译的趋势, 2008.

上一篇:新生儿的护理探讨下一篇:不要再“浇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