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会计准则下再保险业务的会计处理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析新会计准则下再保险业务的会计处理

浅析新会计准则下再保险业务的会计处理 篇1

再保险作为整个保险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险业务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对再保险业务进行单独披露是十分必要的。新会计准则明确把保险合同分为保险合同和再保险合同,对此分别制订了两个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保险合同》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对保险与再保险的业务进行了明确和规范。

一、分出业务的会计处理

(一)新准则要求分保分出人应当于确认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的当期,确认分出保费和摊回分保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于提取原保险合同准备金的当期,确认应收分保准备金和摊回相关准备金。这样规定改变了目前实务中分保分出人根据分保业务账单确认分出业务相关收支的做法,这对保险公司内部管理要求更高,对一些保险公司而言,需要通过加强基础工作、改进技术手段等予以实现。

(二)新准则要求再保险分出人不应当将再保险合同形成的资产与有关原保险合同形成的负债相互抵销,不应当将再保险合同形成的收入或费用与有关原保险合同形成的费用或收入相互抵销。这一原则要求再保险分出人单独设置账户核算再保险合同产生的资产、负债及相关收支,如设置“赔付成本”账户核算原保险合同实际赔付金额,设置“摊回赔付成本”(收入类)账户核算再保险合同中应由再保险接受人负担的赔款金额,两账户相抵即为再保险分出人自留业务的实际成本,这种账户对比法有利于保持原保险合同及再保险合同各自业务的完整性。

(三)新准则关于分出业务的核算增加了相关的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应收分保未决赔款准备金、应收分保寿险责任准备金、应收分保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及摊回未决赔款准备金、摊回寿险责任准备金、摊回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等核算内容。这些应收分保准备金资产及摊回准备金核算与原保险合同紧密相关。准则规定,原保险合同为非寿险原保险合同的,再保险分出人应当在确认原保险合同保费收人当期,按照相关再保险合同的约定,计算确认相关的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资产,并冲减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再保险分出人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调整原保险合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余额时,相应调整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余额。再保险分出人应当在提取原保险合同未决赔款准备金、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的当期,按照相关再保险合同的约定,计算确定应向再保险接受人摊回的相应准备金,确认为相应的应收分保准备金资产;并在确定支付赔付款项金额或实际发生理赔费用而冲减原保险合同相应准备金余额的当期,冲减相应的应收分保准备金余额。

二、分入业务的会计处理

再保险接受人应当在收到分保业务账单时,按照账单标明的金额对相关分保费收入、分保费用进行调整,调整金额计入当期损益。美国、欧洲等国家会计实务中一般采用精算等专门方法预估确认分保费收入及相关费用、考虑到预估需要专门技术方法及可靠经验数据作为支撑,我国目前尚不具备条件,准则采取了与国际惯例逐步趋同的方

法,新准则虽未明确规定分入业务分保费收入确认应将预估方法作为基准方法,将根据分保业务账单处理作为备选方法,但其实已隐含了这一内容,即对于已具备预估条件的再保险接受人应当在与再保险分出人确认分出保费相同的期间,采用专门方法对相关分保费收人的金额进行预估,确认应收分保款和分保费收入,因为这时已具备“与再保险合同相关的收入能够可靠地计量”条件。再保险接受人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对分保费收入及相关分保费用无法预估,或预估金额可能与实际金额产生重大差异,从而影响信息使用者决策的,也可根据分保业务账单标明的金额确认分保费收人及相关分保费用。

新准则要求按会计结算损益,分入业务的各项收支均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为当期收入和费用,并确认为当期损益。准备金的核算要依据原保险合同种类计提相应的分保责任准备金。准则规定再保险接受人要提取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分保未决赔款准备金、分保寿险责任准备金、分保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以及进行相关分保准备金充足性测试,比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的相关规定处理。如果原保险合同为非寿险保险合同,再保险接受人应根据本期分保费收入提取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作为分保费收入的调整,并确认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负债。再保险接受人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调整确认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负债,作为分保费收入的调整;并在非寿险保险事故发生的当期,根据精算确定的金额提取相关的分保未决赔款准备金,作为分保赔付成本计入当期损益。如果原保险合同为寿险保险合同,再保险接受人应当在确认寿险分保费收人的当期,根据精算确定的金额提取相关分保寿险责任准备金、分保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作为分保赔付成本计入当期损益;并至少应当于每年终了,对分保未决赔款准备金、分保寿险责任准备金、分保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进行充足性测试。

三、结束语

浅析新会计准则下再保险业务的会计处理 篇2

(1) 再保险合同的定义:

再保险合同, 是指一个保险人 (再保险分出人) 分出一定的保费给另一个保险人 (再保险接受人) , 再保险接受人对再保险分出人由原保险合同所引起的赔付成本及其他相关费用进行补偿的保险合同。

(2) 分出业务的核算:

分出业务应独立核算。再保险分出人不应当将再保险合同形成的资产与有关原保险合同形成的负债相互抵销, 不应当将再保险合同形成的收入或费用与有关原保险合同形成的费用或收入相互抵销。

(3) 分保准备金的核算:

分保准备金应分开核算。原保险合同为非寿险原保险合同的, 再保险分出人应当按照相关再保险合同的约定, 计算确认相关的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资产, 并冲减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再保险分出人应当在提取原保险合同未决赔款准备金、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的当期, 按照相关再保险合同的约定, 计算确定应向再保险接受人摊回的相应准备金, 确认为相应的应收分保准备金资产。

(4) 摊回分保费用和摊回分保赔款的处理:

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 在确认原保险合同收入的当期, 按照相关再保险合同的约定, 计算确定应向再保险接受人摊回的分保费用和赔付成本, 计入当期损益。

(5) 分保费收入的确认条件:

分保费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 才能予以确认:①再保险合同成立并承担相应保险责任;②与再保险合同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③与再保险合同相关的收入能够可靠地计量。

2 新准则下的再保险业务的会计处理

2.1 分出业务的会计处理

(1) 新准则要求分保分出人应当于确认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的当期, 确认分出保费和摊回分保费用, 计入当期损益;于提取原保险合同准备金的当期, 确认应收分保准备金和摊回相关准备金。这样规定改变了目前实务中分保分出人根据分保业务账单确认分出业务相关收支的做法, 这对保险公司内部管理要求更高, 对一些保险公司而言, 需要通过加强基础工作、改进技术手段等予以实现。 (2) 新准则要求再保险分出人不应当将再保险合同形成的资产与有关原保险合同形成的负债相互抵销, 不应当将再保险合同形成的收入或费用与有关原保险合同形成的费用或收入相互抵销。这一原则要求再保险分出人单独设置账户核算再保险合同产生的资产、负债及相关收支, 如设置“赔付成本”账户核算原保险合同实际赔付金额, 设置“摊回赔付成本” (收入类) 账户核算再保险合同中应由再保险接受人负担的赔款金额, 两账户相抵即为再保险分出人自留业务的实际成本, 这种账户对比法有利于保持原保险合同及再保险合同各自业务的完整性。 (3) 保险会计制度中, 对于再保险分出人来说, 再保险业务的核算主要是分出保费、摊回分保费用、摊回分保赔款、存入分保准备金, 分保准备金利息, 分保业务往来等内容, 新准则关于分出业务的核算除了上述规定内容外, 还增加了相关的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应收分保未决赔款准备金、应收分保寿险责任准备金、应收分保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及摊回未决赔款准备金、摊回寿险责任准备金、摊回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等核算内容。这些应收分保准备金资产及摊回准备金核算与原保险合同紧密相关。准则规定, 原保险合同为非寿险原保险合同的, 再保险分出人应当在确认原保险合同保费收人当期, 按照相关再保险合同的约定, 计算确认相关的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资产, 并冲减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再保险分出人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调整原保险合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余额时, 相应调整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余额。再保险分出人应当在提取原保险合同未决赔款准备金、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的当期, 按照相关再保险合同的约定, 计算确定应向再保险接受人摊回的相应准备金, 确认为相应的应收分保准备金资产;并在确定支付赔付款项金额或实际发生理赔费用而冲减原保险合同相应准备金余额的当期, 冲减相应的应收分保准备金余额。

2.2 分入业务的会计处理

新准则明确分保费收人及相关费用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 并于收到分保业务账单时进行调整。准则规定分保费收入确认应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 再保险合同成立并承担相应保险责任; (2) 与再保险合同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 (3) 与再保险合同相关的收人能够可靠地计量。再保险接受人应当在收到分保业务账单时, 按照账单标明的金额对相关分保费收入、分保费用进行调整, 调整金额计入当期损益。美国、欧洲等国家会计实务中一般采用精算等专门方法预估确认分保费收入及相关费用、考虑到预估需要专门技术方法及可靠经验数据作为支撑, 我国目前尚不具备条件, 准则采取了与国际惯例逐步趋同的方法, 新准则虽未明确规定分入业务分保费收入确认应将预估方法作为基准方法, 将根据分保业务账单处理作为备选方法, 但其实已隐含了这一内容, 即对于已具备预估条件的再保险接受人应当在与再保险分出人确认分出保费相同的期间, 采用专门方法对相关分保费收人的金额进行预估, 确认应收分保款和分保费收入, 因为这时已具备“与再保险合同相关的收入能够可靠地计量”条件。再保险接受人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对分保费收入及相关分保费用无法预估, 或预估金额可能与实际金额产生重大差异, 从而影响信息使用者决策的, 也可根据分保业务账单标明的金额确认分保费收人及相关分保费用。

新准则要求按会计年度结算损益, 分入业务的各项收支均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为当期收入和费用, 并确认为当期损益, 因此不计提长期责任准备金。准备金的核算要依据原保险合同种类计提相应的分保责任准备金。准则规定再保险接受人要提取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分保未决赔款准备金、分保寿险责任准备金、分保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 以及进行相关分保准备金充足性测试, 比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的相关规定处理。如果原保险合同为非寿险保险合同, 再保险接受人应根据本期分保费收入提取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作为分保费收入的调整, 并确认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负债。再保险接受人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 调整确认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负债, 作为分保费收入的调整;并在非寿险保险事故发生的当期, 根据精算确定的金额提取相关的分保未决赔款准备金, 作为分保赔付成本计入当期损益。如果原保险合同为寿险保险合同, 再保险接受人应当在确认寿险分保费收人的当期, 根据精算确定的金额提取相关分保寿险责任准备金、分保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 作为分保赔付成本计人当期损益;并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 对分保未决赔款准备金、分保寿险责任准备金、分保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进行充足性测试。

摘要:再保险合同是指一个保险人 (再保险分出人) 分出一定的保费给另一个保险人 (再保险接受人) , 再保险接受人对再保险分出人由原保险合同引起的赔付支出及其他相关费用进行补偿的保险合同。对于保险与再保险业务核算的处理, 部分从业人员了解不甚详细。根据自己对新准则的理解, 对再保险业务的会计处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再保险,新会计准则,会计处理

参考文献

[1]梁子君.浅谈财务再保险会计处理方式[J].经济论坛, 2006, (9) .

浅析货物视同销售业务会计处理 篇3

【关键词】 视同销售会计处理会计准则税法

视同销售是指在会计上不作为销售核算,而在税收上作为销售,确认收入计缴税金的商品或劳务的转移行为。由于货物(指有形动产,下同)视同销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都有明确规定,而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只有是否确认为收入的问题,对视同销售无明确规定;同时又由于税法中的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与企业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下的视同销售的规定并不完全一致,因此,货物视同销售的会计处理令许多会计人员伤透脑筋。本文拟通过对税法与会计准则的详细解读,对如何做好货物视同销售业务的会计处理作一探讨。

一、理清增值税关于视同销售的相关规定

1、认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的下列行为,视同销售货物:将货物交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代销;销售代销货物;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者投资者;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2、计税销售额确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纳税人有本细则第四条所列视同销售货物行为而无销售额者,按下列顺序确定销售额:按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按其他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按组成计税价格确定。组成计税价格的公式为: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属于应征消费税的货物,其组成计税价格中应加计消费税额。公式中的成本是指销售自产货物的为实际生产成本,销售外购货物的为实际采购成本。公式中的成本利润率由国家税务总局确定。

二、理清企业所得税关于视同销售的相关规定

1、认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第二条规定,企业将资产移送他人的下列情形,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用于交际应酬;用于职工奖励或福利;用于股息分配;用于对外捐赠;其他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

2、计税销售额确定依据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第三条规定,企业发生本通知第二条规定情形时,属于企业自制的资产,应按企业同类资产同期对外销售价格确定销售收入;属于外购的资产,可按购入时的价格确定销售收入。

三、理清企业会计准则关于销售收入确认的相关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中规定了销售收入确认的五个条件: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四、理清两税间视同销售规定的异同

由上可见,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与企业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下的视同销售的规定并不完全相同。

1、认定依据不一致

判断企业所得税视同销售主要考虑货物的所有权属。现行企业所得税法采用的是法人所得税的模式,对于货物在统一法人实体内部之间的转移,没有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不需要视同销售,比如用于在建工程、管理部门、分公司等不再作为销售处理,除此之外须作为所得税的视同销售处理。

而判断增值税视同销售主要考虑货物货物是自产、委托加工的还是外购的。假如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收回的货物用于在建工程、职工福利、个人消费等非生产性用途,为视同销售行;但货物若是外购货物,则是进项税额不得抵扣的行为,需要将进项税额转出。假如将货物用于投资、捐赠、利润分配等,则无论货物是自产、委托加工的还是外购的,均为增值税的视同销售行为。

由此可见,增值税的视同销售并不必然导致企业所得税的视同销售,有时两税关于视同销售的认定是一致的,而有时增值税认定为视同销售行为的企业所得税却不认定为视同销售,有时增值税不认定为视同销售行为的而企业所得税却认定是视同销售,需要认真区分。

2、计税销售额确定依据不一致

对于货物视同销售的计税价格,企业所得税中区分了自制与外购两种情况,而增值税不论自制与外购,计税价格的确定方法一样。企业所得税中自制的商品按企业同类资产同期对外销售价格确定销售收入,此规定与增值税基本一致,但不如增值税的具体,在实际操作时,自制商品视同销售,应参照增值税的计税价格,以保持二者税基上计量的一致性。

五、依税法与会计准则的销售收入认定差异进行会计处理

对照《企业会计准则》销售收入确认的五个条件,本文就常见的货物视同销售业务如何进行会计处理作如下分析。

第一,将自产、委托加工货物用于職工个人消费、交际应酬消费、投资和分配给股东或者投资者的,此类业务因能产生可准确计量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且货物所有权属发生转移,所以在会计、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上均应作为视同销售货物处理,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收入+销项税额)

管理费用——业务招待费(收入+销项税额)

长期股权投资等(收入+销项税额)

应付股利(收入+销项税额)

贷:主营业务收入或其他业务收入(同类不含增值税价格或组价)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同类不含增值税价格或组价×增值税税率)

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或其他业务成本(账面成本)

贷:库存商品或原材料等(账面成本)

例:某生产企业(一般纳税人)2011年9月将一批自制产品以福利形式分给本企业职工,该批产品账面成本150000元,同类市场价格200000元(不含税),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则企业的会计分录处理为:

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234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2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150000

贷:库存商品 150000

第二,将自产、委托加工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用于职工集体福利,此类业务因货物所有权属没有发生转移,所以在会计和企业所得税上均不作为视同销售货物处理,但在增值税上应作为视同销售货物处理,会计分录如下:

借:在建工程(成本+销项税额)

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成本+销项税额)

贷:库存商品等(账面成本)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銷项税额)(同类不含增值税价格或组价×增值税率)

例:某钢材生产企业(一般纳税人)2011年9月将一批自制产品用于本企业厂房建设,该批产品账面成本800000元,同类市场价格1000000元(不含税),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则企业的会计分录处理为:

借:在建工程——XX厂房工程917000

贷:库存商品8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000

第三,将自产、委托加工、外购货物无偿赠送他人(与企业经营无关),此类业务货物所有权属发生转移,在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上均作为视同销售货物处理,但因相关经济利益不能流入企业,在会计上不确认收入,会计分录如下:

借:营业外支出——捐赠支出(成本+销项税额)

贷:库存商品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同类不含增值税价格或组价×增值税率)

同时,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申报时要确认该笔业务视同销售收入、视同销售成本及按税法确认的捐赠支出额(收入+销项税额)。

例:某生产企业(一般纳税人)2011年9月将一批自制产品通过希望工程基金会捐赠给某学校,该批产品账面成本20000元,同类市场价格30000元(不含税),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则企业的会计分录处理为:

借:营业外支出——捐赠支出 25100

贷:库存商品 2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100

同时,进行2011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申报时要确认该笔业务视同销售收入30000元、视同销售成本20000元及按税法确认的捐赠支出额35100元。

第四,将外购货物用于职工个人消费,此类业务虽货物所有权属发生转移,但未增加企业所有者权益,所以在会计和增值税上不确认视同销售,但企业所得税上应作为视同销售货物处理,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成本+进项税额转出)

贷:库存商品或原材料等(账面成本)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同时,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申报时要按其购入时价格确认该笔业务视同销售收入、视同销售成本。

第五,将外购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如自产产品用于在建工程),此类业务因货物所有权属没有发生转移,在会计、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上均不作为视同销售货物处理,会计分录如下:

借:在建工程

贷:库存商品或原材料等(账面成本)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总之,从以上视同销售业务会计处理方法可以看出,企业会计人员要做好货物视同销售业务的会计处理,就必须对企业会计准则、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三者对视同销售认定存在差异进行仔细区分。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 全国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考试教材编写组:税务代理实务[M].中国税务出版社,2010.

[3] 苏春林:纳税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 盖地:企业所得税纳税实务指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5]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中级会计实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浅析新会计准则下再保险业务的会计处理 篇4

【摘 要】合并会计报表主要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利润分配表和合并现金流量表,这些会计报表是以母公司和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对于企业集团内部相互之间发生的经济业务,在其个别的会计报表中已分别进行了反映,但从整个企业集团的角度出发,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必然包含着重复计算的因素。因此,在编制整个企业集团的合并会计报表时,必须将这些重复计算的因素予以抵销。

【关键词】合并会计报表 抵销业务 会计处理

一、我国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

1.母公司拥有其半数以上权益性资产的被投资企业,包括母公司直接拥有被投资企业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母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企业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母公司直接和间接方式合计拥有、控制被投资企业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

2.被母公司控制的其他被投资企业存在如下情况之一者,就应当视为母公司能够对其实施控制:(1)通过与该被投资企业的其他投资者之间的协议,持有该被投资企业半数以上表决权;(2)根据章程或协议有权控制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3)有权任免公司董事会等类似权利机构的多数成员;(4)在公司董事会或类似权利机构会议有半数以上的投票权。

二、合并会计报表抵销业务的种类

1.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的抵销。

2.内部投资收益等项目与子公司利润分配有关项目等的抵销。

3.内部提取盈余公积的抵销处理。

4.内部债权与债务项目的抵销。

5.内部商品销售业务的抵销。

6.内部固定资产交易的处理。

三、合并会计报表抵销业务的会计处理

(一)关于母公司长期投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的抵销

借:实收资本(子公司)

资本公司(子公司)

盈余公积(子公司)

未分配利润(子公司)

合并价差

贷:长期投权投资(母公司)

少数股东权益(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少数股东投资持股比例)

(二)内部投资收益等项目与子公司利润分配有关项目等的抵销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子公司)

投资收益(母公司)

少数股东收益(子公司净利润×少数股东投资持股比例)

贷:提取盈余公积(子公司)

应付利润(子公司)

未分配利润(子公司)

应说明的是,未分配利润项目的抵销是通过抵销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中的项目计算确定的,也就是说,抵销分录中涉及的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中的项目都会影响本期“未分配利润”项目的抵销。本期合并会计报表利润分配表中的“期初未分配利润”项目的金额应与上期合并会计报表中的“未分配利润”项目的金额一致,因此,上期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涉及的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中的项目在本期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均应用“期初未分配利润”项目代替。如上期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的抵销分录为:借记“坏帐准备”,贷记“管理费用”,在本期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应借记“坏帐准备”贷记“期初未分配利润”。

(三)内部提取盈余公积的抵销处理

在将母公司投资收益等项目与子公司利润分配项目相抵销时,已将子公司个别利润分配表中提取盈余公积的数额全额抵销。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盈余公积(包括法定公积金和法定公益金)由单个企业按照当期实现的税后利润(即净利润)计提。子公司当期计提盈余公积作为整个企业集团利润分配的一部分,应当在合并会计报表中予以反映和揭示。因此,在合并会计报表中必须再通过抵销分录将已经抵销的提取盈余公积的数额调整回来。

1.对以前提取的盈余公积的转回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子公司以前提取盈余公积*母公司投资持股比例)

贷:盈余公积

2.对本期提取盈余公积的转回

借:提取盈余公积(子公司本期提取盈余公积*母公司投资持股比例)

贷:盈余公积

(四)内部债权与债务项目的抵销

1.内部债权债务项目本身的抵销

在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时,需要进行抵销处理的内部债权债务项目主要包括:应收帐款与应付帐款、应收票据与应付票据、预付帐款与预收帐款、长期债券投资与应付债券(二者不一致的差额作为合并价差处理)应收股利与应付股利、其他应收款与其他应付款抵销分录为:

借:债务类项目

贷:债权类项目

2.内部利息收入与利息费用项目的抵销

借:投资收益(长期债券投资确认的投资收益)

贷:财务费用(或在建工程)

3.内部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的抵销

首先抵销坏账准备期初数,借:坏账准备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

然后将本期计提(或冲回)数抵销,抵销分录与计提(或冲回)分录借贷方向相反。示例:某母公司本期个别资产负债中应收账款8万元全部为内部应收账款,其应收账款按余额的5‰计提坏账准备,本期坏账准备,本期坏账准备余额为250元。子公司个别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8万元全部为对母公司应付账款。

(1)借:应付账款 80000

贷:应收账款80000

(2)借:坏账准备 250

贷:管理费用 250

(五)内部商品销售业务的抵销

1.将期初存货中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抵销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期初存货中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

2.将本期内部商品销售收入抵销

借:主营业务收入(本期内部商品销售产生的收入)

贷:主营业务成本

3.将期末存货中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抵销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存货(期末存货中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

4.对内部存货计提跌价准备的抵销的处理:

首先抵销存货跌价准备的期初数,借:存货跌价准备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

然后将本期计提(或冲回)数抵销,抵销分录与计提(或冲回)分录借贷方向相反。但存货跌价准备抵销的数额应以内部结存的存货中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为限。

(六)内部固定资产交易的处理

1.一方的固定资产,另一方购入后仍作为固定资产

(1)将期初固定资产原价中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抵销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固定资产原价(期初固定资产原价中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

(2)将期初累计多提折旧抵销

借:累计折旧(期初累计多提折旧)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

(3)将本期购入的固定资产原价中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抵销

借:营业外收入

贷:固定资产原价(本期购入的固定资产原价中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

(4)将本期多提折旧抵销

借:累计折旧(本期多提折旧)

贷:管理费用

2.一方的商品,另一方购入后作为固定资产

(1)将期初固定资产原价中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抵销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固定资产原价

(2)将本期购入的固定资产原价中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抵销

借:主营业务收入

贷:主营业务成本

固定资产原价

3.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清理期间的抵销

(1)期满清理分录为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管理费用

(2)超期清理分录为

期满当年抵销分录为:

①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固定资产原价

②借:累计折旧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

③借:累计折旧

贷:管理费用

超期使用不计提折旧,因此,超期当年不必做第三个分录。

(3)提前清理分录为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营业外收入(对以前折旧的冲销)

管理费用(对本年多计提折旧的冲销)

合并会计报表是由若干个法人组成的经济意义上的会计主体,它不同于汇总会计报表,因此,必须统一母子公司会计报表决算日、会计期间及会计政策,采用权益法核算股权投资,对子公司外币表示的会计报表进行折算。这样,合并会计报表才能够对外提供反映母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整体经营情况的会计信息,有利于避免一些企业集团利用内部控股关系,人为粉饰会计报表的情况发生。

其他业务收入会计处理 篇5

1.一种账务处理为:将边角料回收额冲减生产成本。其思路是边角料的形成是技术、工艺、设备先进程度所能控制的,它们的先进程度高,材料的利用率就高,生产成本就会降低,边角料回收额应冲减生产成本而不纳入其他业务收入,否则会影响产品成本的正确核算。

其账务处理如下:

①车间领用材料,发生其他成本费用

借:生产成本 18350000

贷:原材料 10500000

银行存款、制造费用7850000

②边角料回收取得回收额

借:银行存款 875000

贷:生产成本 875000

③产品入库

借:产成品 17475000

贷:生产成本 17475000

④产品销售

借:应收账款 1755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5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55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10485000

贷:产成品 10485000

主营业务成本=(17475000/10000)×6000=10485000

以该会计处理,2007年企业单位产品成本为1747.5元(17475000/10000),企业自行计算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为2415000元(15000000-10485000-2100000),该会计处理直接以取得的边角料回收额冲减生产成本,既偷逃了增值税127136.75元(875000÷1.17×0.17),又偷漏了所得税(取得的货物销售额未计入收入总额,不符合税法的要求),错误的账务处理也影响了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

2.另一种账务处理是:将取得的边角料回收额确认为其他业务收入,实务处理中又分两种情况。

(1)第一种账务处理为:

①车间领用材料,发生其他成本费用

借:生产成本 18350000

贷:原材料 10500000

银行存款(制造费用)7850000

②产品入库

借:产成品 18350000

贷:生产成本 18350000

③产品销售

借:应收账款 1755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5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55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11010000

贷:产成品 11010000

主营业务成本=(18350000/10000)×6000=11010000

④边角料销售

借:银行存款 875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747863.25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27136.75

以该账务处理,企业计算的单位产品成本1835元(18350000/10000),比上种方式计算的单位产品成本1747.5元多87.5元。企业自行计算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为(假定不考虑其他税费的影响)2637863.25元(15000000+747863.25-11010000-2100000),比上种方式计算的数额多747863.25元(2637863.25-1890000)。

该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在于该边角料销售确认为其他业务收入,但没有结转其他业务成本,不符合会计核算的一般配比原则;收入必须与成本相配比,成本不确定就不能确认为收入。因边角料销售成本已在材料领用时直接计入了生产成本,其他业务成本是挤入主营成本?通过主营业务成本转销而在税前扣除。

从会计核算与税前扣除的配比原则上说,其他业务收入已全部确认实现,由于企业产品未能全部销售,其他业务成本未能通过主营业务成本转出在税前扣除,直接影响了应纳税所得额1050000元{15000×175×[(10000-6000)/10000]}。

这种会计处理方式将边角料成本直接计入生产成本,直接影响了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应纳税所得额核算,其他业务收入的最终账务处理也与会计核算原理相悖。

(2)第二种账务处理方法是上述两种方法的综合,账务处理为:

①车间领用材料,发生其他成本费用

借:生产成本 18350000

贷:原材料 10500000

银行存款、制造费用 7850000

②产生边角料

借:原材料 2625000(15000×175)

贷:生产成本 2625000

③产品入库

借:产成品 15725000(1835000-2625000)

贷:生产成本 15725000

④产品销售

借:应收账款 1755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5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55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9435000

贷:产成本 9435000

主营业务成本=(15725000/10000)×6000=9435000

⑤边角料销售

借:银行存款 875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747863.25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27136.75

借:其他业务成本 2625000

贷:原材料 2625000

以这种会计账务处理,企业计算的单位产品成本1572.5元(15725000/10000),比上述两种方法计算额分别少175元、262.5元;企业自行计算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假定不考虑其他税费的影响)为1587863.25元(15000000+747863.25-9435000-2625000-2100000),比上述两种方法计算额分别少302136.15元、1050000元。但是假设2007产生的边角废料在当未销售时,其计算结果会差异甚远,第一种方法秀财网企业自行计算申报应纳税所得额依然为1890000元,第二种方法为1890000(2637863.25-747863.25)?第三种方法3465000元(15000000-9435000-2100000),比另外两种会计处理多1575000元。

商品期货业务会计处理的中美比较 篇6

一、关于商品期货业务的范围

由于我国目前所能够开展的商品期货业务有限,金融期货业务也还未展开,在财政部颁布的两项规定中都没有对商品期货业务的范围加以限定。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80号公告对于期货合约会计核算的对象有一定的限制。只要在美国进行的标准期货交易和在其他国家进行具有相似特征的期货合约,都应遵守该公告。这些特征包括:(1)受到该期货合约的约束,买方(卖方)有义务在合约约定的未来时间按约定的价格买进(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或金融工具;(2)在交割日以前,可以通过在市场上买卖与该合约的基础资产相同但方向相反的合约予以对冲;(3)未平仓合约价值的变动按日结算。该公告同时指出,外汇期货合约、远期交易合同以及期权合约不包括在该公告的范围之内。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期权合同不同于期货合同:期权买力在付给出售者一笔期权费后,就获得了买入或卖出合约所规定的基础资产的权利,但没有履行该权利的义务;而期权的出售者则只有义务而无自由选择的权利。这与期货合约的买卖双方到期时都必须履约是不同的。

二、取得期货合约时所进行的会计处理

我国不将交易双方在合约中的权利和义务在合约签订时确认为资产或负债,而只对企业向交易所缴纳的保证金予以确认,借记“期货保证金”,贷记“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美国第80号公告也认为不应将期货合约中基础资产的总金额确认为资产或者负债。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对于商品期货业务中开新仓的会计确认是一致的,即期货合约的市场价值不确认为资产或负债。

三、期货合约持有期内会计处理

期货市场上期货合约的市场价值是不停地变化着的。期货合约持有人的未实现利得,即持仓盈亏,在会计上应如何反映,可分为套期保值合约和非套期保值合约加以讨论。

对于非套期保值合约,我国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平时不确认持仓盈亏,直至该合约了结时,才将相关的盈亏计人损益。了结合约的方式主要有平仓和实物交割两种。平仓了结时,企业应根据期货交易所或期货经纪机构结算单据列明的盈亏金额记人“期货损益”科目;对于以实物交割方式了结的,首先也应当进行对冲平仓,即根据期货交易所或期货经纪机构资金结算的有关单据,按平仓进行账务处理。

对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应当遵循的原则为:如果现货交易尚未完成,而套期保值合约已经平仓,套期保值合约平仓损益不确认为当期损益,而记人“递延套期保值损益”科目,待现货交易完成时,再将期货上的盈亏与被套期保值业务的成本相配比,冲减或增加被套期保值业务的成本;如果现货交易已经完成,套期保值合约必须立即平仓,以实现套期保值的目标。

浅析新会计准则下再保险业务的会计处理 篇7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税务处理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会计业务的核算和披露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些业务的会计处理甚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本文仅论述新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的的会计核算及其税务处理,包括核算范围,初始成本确认,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及其处置,并说明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环节中的税务处理。

一、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范围

原《投资》准则包括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并且划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

新准则仅规范长期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和短期股权投资纳入《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及其税务处理

在新会计准则中, 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取得情形进行了更细致、更科学的划分, 并针对不同情形分别规定了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认方法, 具体规定如下:

1.以非企业合并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1)以支付现金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包括与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直接相关的费用、税金及其他必要支出。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实际支付的价款或对价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作为应收项目处理。以这种购买的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会计上对于初始成本的计量及其确认和税法一致,一般不需要做纳税调整。

(2)以发行权益性证券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初始成本为所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为发行权益性证券支付的手续费、佣金等应自权益性证券的溢价发行收入中扣除,溢价收入不足的,应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按照税法的规定,应以该项投资的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其计税成本。在此,如果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与该项投资的公允价值不相等,则投资企业需要对这种暂时性差异进行会计处理,并依据税法规定对应纳税所得额进行调整。

(3)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时,应以公允价值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4)通过非货币资产交换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在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新会计准则要求按照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来确定换入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涉及补价的,应该减去收到的补价或者加上支付的补价;当换入长期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时,应该直接以该项投资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来确定入账价值。税法要求按照投资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来确定计税成本。

在正常情况下,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换入长期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是相等的,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在特殊情况下,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换入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不相等,可以直接以该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入账,同时确认非货币资产转让损益,这样可以避免由于投资的入账价值与计税成本不一致所进行的纳税调整。在不具有商业实质或换入与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计量的前提下,新会计准则规定,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为基础,确定换入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并且不确认换出资产的损益。而税法规定,企业以经营活动的部分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应在交易发生时,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有关非货币性资产和投资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并按规定计算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暂时性差异进行会计处理,同时还要依据税法规定对应纳税所得额进行调整。

(5)以债务重组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初始投资成本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 其中包括取得时发生的相关税费。会计准则和税法的规定是一致的,不涉及纳税调整的问题。

2.以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合并日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是按照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占有份额确定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与合并方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及所承担债务的账面价值,发行股份的面值之间的差额,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与投资相关的直接费用,如合并时发生的审计费、评估费、法律服务费等,计入当期损益。按照税法规定,必须按照投资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来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成本,因此,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中的暂时性差异,主要是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与长期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加上相关税费后的总额之间的差异,对于这种暂时性差异,应该按照适用的所得税税率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合并中发生的直接相关费用,已经按照会计准则计入了当期损益,需要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如果合并中企业支付的对价是非货币性资产,应该计算非货币性资产的转让所得,并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例:P公司和S公司为同一集团内的子公司,P公司以一幢闲置的厂房投资给S公司,取得S公司80%的股份,厂房的账面原值为2000万元,已提折旧500万元,厂房与取得股份的公允价值均为1800万元,当日S公司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为2000万元。合并时发生了审计费、资产评估费等相关费用10万元,假设该项投资不涉及其他相关税费,P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

很显然,这种情况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P公司取得的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金额为S公司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的份额,为1600万元(2000万元×80%),账务处理如下:

第一步,先将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1500万元

累计折旧500万元

贷:固定资产2000万元

第二步,长期股权投资入账

借:长期股权投资1600万元

贷:固定资产清理1500万元

资本公积 100万元

对于企业合并中发生的审计费、资产评估费等直接相关费用,会计处理如下:

借:管理费用 10万元

贷:银行存款 10万元

在此,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成本就是其公允价值1800万元与相关直接费用10万元的合计,而会计上确认的入账价值是1600万元,即S公司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80%的份额,因此产生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210万元。按照未来适用25%的税率计算,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会计分录为: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52.5

贷:所得税费用 52.5

在税务处理方面,税法要求将该项交易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固定资产和投资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在合并当年,计算确认厂房的转让所得,其中发生的审计费、资产评估费等10万元不得在当年税前扣除。厂房的转让所得为100万元(1600-1500),相关直接费用10万元,因此,合并当年申报纳税时应该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10万元,调增应交所得税27.5万元。

3.以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更多体现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和自愿的原则。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中,购买方应当按照确定的企业合并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按转出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以及为投资所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为基础确定投资的入账价值。如果合并中涉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则按照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确认资产转让损益。因此,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和其计税成本是基本一致的,资产转让损益的会计核算和税务处理也基本相同,不需要作纳税调整。

如果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以企业整体资产(包括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转让换取被投资单位的股权,且取得的非股权支付额不高于所取得股权的票面价值20%,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8号)的规定,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股权投资的计税成本可直接以换出资产的账面净值为基础确定,不需要确认资产转让损益。而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对长期股权投资的的入账价值仍然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并计算确认资产的转让损益。在会计核算方面,对长期投资的入账价值与计税成本之间的暂时性差异,应按照未来适用所得税税率计算并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在税务处理方面,对于会计上确认的资产转让损益,,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三、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及其税务处理

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也就是对于已经确认的一项长期股权投资是采用成本法还是权益法核算,会计准则对于这两种方法的适用有明确的规定,不得随意选择。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对于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会计准则和税法的规定不一致,反映在会计核算和税务处理上的差异较大。税法不承认权益法的核算方法,只承认成本法的核算原则。

1.成本法的核算

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如下:

(1)初始投资或追加投资时,按照初始投资或追加投资时成本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2)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中,投资企业按应享有的部分,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但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部分,应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成本法的核算原则和税法基本一致,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一般不会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者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也不需要作纳税调整。

2.权益法的核算及其税务处理

所谓权益法,也就是长期股权投资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后,在投资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权益法的具体核算方法如下:

(1)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两者之间的差额体现为双方在交易作价过程中转让方的让步,该部分经济利益流入应作为收益处理,计入取得投资当期的营业外收入,同时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该部分差额从本质上是投资企业在取得投资过程中通过购买作价体现出的与所取得股权份额相对应的商誉及不符合确认条件的资产价值。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两者之间的差额不要求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进行调整。

例:A公司支付2000万元取得B公司30%的股权,A公司能够对B公司施加重大影响,采用权益法核算。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资产公允价值11000万元,负债公允价值5000万元,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6000万元。则A公司应进行的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成本) 2000

贷:银行存款 2000

注:取得的份额为1800万元(6000×30%),支付的代价为2000万元,多付的200万元为商誉,仍保留在长期股权投资的余额中。

假设投资时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7000万元,则A公司应进行的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成本) 2000

贷:银行存款 2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成本) 100

贷:营业外收入 100 (捐赠利得)

注:取得的份额为2100万元(7000×30%),支付的代价为2000万元,少付的100万元视同接受捐赠,计入营业外收入。

在税务处理方面,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无论大于,还是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都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也不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计上计入当期损益的,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进行纳税调整。因此,本例中对于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7000万元时,A公司所做的会计处理税法是不予承认的,应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做调整,即调减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同时对于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也应该在必要的时候调减100万元。

(2)持有期间的损益调整

投资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后,应当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或发生净亏损的份额(法规或章程规定不属于投资企业的净损益除外),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确认为当期投资损益。

投资企业应确认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损失的份额,首先减记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其次,在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的情况下,冲减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融资租赁产生的长期应收款)账面价值;再次,投资企业负有承担额外损失义务的,应按预计将承担的义务金额确认预计负债,并计入当期投资损失;最后,如果还有超额损失,将在账外进行备查登记。当被投资单位以后实现盈利时,按以上相反顺序处理。

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将归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增加或减少资本公积。

在税务处理方面,投资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后,已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的份额,确认投资损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的,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进行纳税调整。即,会计核算确认了投资收益的,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会计上确认了投资损失的,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投资企业按照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计算应分得的部分,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在必要的时候也要回复其初始计税成本。

投资企业不能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只能由被投资单位以后年度的所得弥补。税法规定,企业纳税年度发生的亏损,可以向以后年度结转,用以后年度的所得弥补,但结转年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企业对外投资期间,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保持不变。投资企业确认了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的,应按照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

四、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及其税务处理

期末,当长期股权投资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应当按照“资产减值”准则有关规定处理,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对于计提的减值准备在持有期间不允许转回,直至相关投资被处置时才予以转出。计提减值的账务处理是: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企业根据会计准则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属于会计处理的内容,在企业所得税上不予确认,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同时根据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

例:2007年1月1日甲公司支付现金800万元给B公司,受让B公司持有的C公司15%的股权,2008年C公司发生巨额亏损,2008年末甲公司对C公司的投资按当时市场收益率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确定的现值为750万元(根据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为800万元,需计提50万元减值准备:甲公司账务处理如下:

借:资产减值损失 50万元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50万元

这样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750万元,而计税基础为800万元,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产生50万元的可抵扣时间性差异,形成12.5万元的递延所得税资产(50万元×25%=12.5,假设税率为25%),账务处理为: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12.5万元

贷:所得税费用 12.5万元

同时甲公司在2008年缴纳所得税时,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50万元,调增应纳所得税12.5万元。

在税务处理上,必须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确认,才允许在税前扣除。长期股权投资出现以下一项或若干项情形时,才能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发生永久或实质性损害:被投资方已依法宣告破产、撤销、关闭或被注销、吊销工商营业执照;投资方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已连续停止经营3年以上,且无重新恢复经营的改组计划等;被投资方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被投资方的股票从证券交易市场摘牌,停止交易1年或1年以上;被投资方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已进行清算。

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当有确凿证据表明已形成财产损失,或者已发生永久或实质性损害时,应扣除可收回金额以及责任和保险赔款后,再确认发生的财产损失。已按永久或实质性损害确认财产损失的各项长期股权投资必须保留会计记录。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因发生永久或实质性损害情形,应依据下列证据认定财产损失:有关被投资方破产公告、破产清偿文件,工商部门注销、吊销文件,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决定文件,终止经营、停止交易的法律或其他证明文件,有关资产的成本和价值回收情况说明,被投资方清算剩余财产分配情况的证明。

五、长期股权投资处置及其税务处理

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其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即投资收益。同时因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而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处置该项投资时应当将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按相应比例转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处置时的账务处理是:

借:银行存款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贷:长期股权投资——××公司(成本)

——××公司(损益调整)

——××公司(其他权益变动)

投资收益(借或贷)

在税务处理上,企业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属于《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的转让财产收入。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第十四条规定,企业对外投资期间,投资资产的成本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第十六条规定,企业转让资产,该项资产的净值和转让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所以,企业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其计税基础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应当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相关税务处理如下:

第一,被投资企业对投资方的分配支付额,其来源于被投资单位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的部分,视为股息性的所得,按股息所得的规定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对超过被投资企业的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的部分,低于投资方的投资成本的,视为投资回收,应冲减投资成本;超过投资成本的部分,视为投资方企业的股权转让所得,应并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二,企业在一般的股权买卖中,应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8号)有关规定执行。股权转让人应分享的被投资方累计未分配利润或累计盈余公积应确认为股权转让所得,不得确认股息性质的所得。

第三,企业进行清算或转让全资子公司以及持股95%以上的企业时,应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改组改制中若干所得税问题的暂行规定>的通知》(国税发[1998]97号)的有关规定执。投资方应分享的被投资方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应确认为投资方股息性质的所得。为避免对税后利润重复征税,影响企业改组活动,在计算投资方的股权转让所得时,允许从转让收入中减除上述股息性质的所得。

参考文献:

[1]《会计》.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3月.

[2]《税法Ⅱ》.全国注册税务师职业资格考试教材编写组,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8年1月.

售后租回业务相关的会计处理探讨 篇8

企业把自己拥有的固定资产出售给租赁公司,然后作为承租人将所出售的固定资产向租赁公司租回使用,并按期向租赁公司交纳租金的交易称为售后租回。

实例:ABC公司将其自有一套E设备转让给Z租赁公司,固定资产原值为20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按直线法计提折旧,无残值,已使用3年,累计折旧600万元,净值1400万元。2007年1月1日Z租赁公司向ABC公司支付转让价款1500万元,并将E设备转租给ABC公司。ABC公司承租E设备并支付租金。租赁期限为5年,起租日为2007年1月1日,每年年末支付租金390萬元。如果E设备因任何原因无法使用且无法修复,ABC公司应当立即向Z租赁公司支付所定损失金,即ABC公司未支付租金(未到期部分)×110%+期末购买价格。承租人可以在租赁期限届满前2个月向出租人提出书面购买请求,合同列明的购买价格为1.5万元。假设承租人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可归属于租赁项目的手续费、律师费、差旅费和印花税等初始直接费用10万元。

一、租赁类型的确定

ASBE21规定: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其所有权最终可能转移,也可能不转移。

符合下列一项或数项标准的,应当认定为融资租赁。

(一)在租赁期届满时,租赁资产的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

(二)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所订立的购买价款预计将远低于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因而在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合理确定承租人将会行使这种选择权。

(三)即使资产的所有权不转移,但租赁期占租赁资产使用寿命的大部分。

(四)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出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收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

(五)租赁资产性质特殊,如果不作较大改造,只有承租人才能使用。

IAS17与ASBE21关于融资租赁定义的规定基本相同,但同时还规定,符合下列一项或数项标准的,也应当认定为融资租赁:承租人承担撤销租赁所带来的损失;残值波动所带来的损益由承租人承担;承租人有可能以远低于市场租金的价格续租。

本例符合上述(二)(三)(四)(五)项标准,可以判断这笔售后租回交易为融资租赁。ABC公司应按融资租赁有关规定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

二、承租人的会计处理

(一)出售固定资产

ASBE21规定:售后租回交易认定为融资租赁的,售价与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予以递延,并按照该项租赁资产的折旧进度进行分摊,作为折旧费用的调整。IAS17也规定:如果售后租回形成一项融资性租赁,销售收入超过承租人(卖主)账面金额的任何部分应予以递延并在整个租赁期内摊销。这种交易是出租人向承租人提供融资的一种手段,出租人保留了所有权的风险和收益,因此将利润立即作为收入确认是不恰当的。

由此可见,本例中售价与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100万元应列入递延收益—未实现售后租回损益,并在租赁期中平均摊销到生产成本中,作为折旧费用的调整。会计处理如下:

1.固定资产净值转出

借:固定资产清理 14,000,000.00

累计折旧 6,000,000.00

贷:固定资产 20,000,000.00

2.收到转让价款

借:银行存款15,000,0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15,000,000.00

3.结转固定资产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1,000,000.00

贷:递延收益1,000,000.00

4.递延收益—未实现售后租回损益按5年摊销,每年会计处理:

借:递延收益 200,000.00

贷:生产成本200,000.00

(二)租入资产的入账

ASBE21规定:在租赁期开始日,融资租赁的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承租人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可归属于租赁项目的手续费、律师费、差旅费和印花税等初始直接费用,应当计入租入资产价值。上述规定与IAS17规定一致。

1.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

新准则将公允价值纳入判断标准和计量基础中,在实务中如何取得租赁资产公允价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笔者认为,在设备转让款与设备账面价值差异不大时,可以将设备转让款认定为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本例中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为1500万元。

2.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确定:

ASBE21规定:最低租赁付款额是指在租赁期内,承租人应支付或可能被要求支付的款项(不包括或有租金和履约成本),加上由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选择权,所订立的购买价款预计将远低于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因而在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合理确定承租人将会行使这种选择权的,购买价款应当计入最低租赁付款额。

因此,本例中最低租赁付款额为:

最低租赁付款额

=各期租金之和+行使优惠购买选择权支付的金额

=3,900,000.00×5+15,000.00

=19,515,000.00(元)

3.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的计算:

ASBE21规定:承租人在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时,能够取得出租人租赁内含利率的,应当采用租赁内含利率作为折现率;否则,应当采用租赁合同规定的利率作为折现率。承租人无法取得出租人的租赁内含利率且租赁合同没有规定利率的,应当采用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作为折现率。

租赁内含利率是指在租赁开始日,使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等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之和的折现率。

由于本例中承租人无法取得出租人租赁内含利率,租赁合同也未规定利率,只能采用银行同期银行贷款年利率6.48%作为折现率.。

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

=3,900,000.00×(P/A,6.48%,5)+15,000.00×(P/S,6.48%,5)

=3,900,000.00×1-(1+6.48%)-5+15,000.00×(1+6.48%)-5

6.48%

=16,215,901.66+10,958.50

=16,226,860.16>15,000,000.00

根据新准则规定的孰低原则, 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1500万元+初始直接费用10万元=1510万元

4.相关的会计处理: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在租赁期开始日,按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加上初始直接费用),借记“固定资产”科目;按最低租赁付款额,贷记“长期应付款”科目;按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

借:融资租入固定资产15,100,000.00

未确认融资费用 4,515,000.00

贷:长期应付款19,515,000.00

银行存款 100,000.00

(三)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

ASBE21规定:未确认融资费用应当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进行分摊。承租人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时,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IAS17规定融资费用应使各期负债余额的利息形成一个固定的利率。

我国原准则规定:未确认融资费用应当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进行分摊。承租人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时,可以采用实际利率法,也可以采用直线法和年数总和法等。新准则在这里有了较大改动,明确承租人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时,只能采用实际利率法。

本例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计算过程如下:

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

即:15,100,000.00=3,900,000.00×(P/A,r,5)+15,000.00×(P/S,r,5)

在多次测试的基础上,用插值法计算融资费用分摊率。

当r=9%时,3,900,000×3.8897+15,000×0.6499

=15,179,578.50>15,100,000

当r=10%时,3,900,000×3.7908+15,000×0.6209

=14,793,433.50<15,100,000

因此,9%

r=9.206%

列表计算未确认融资费用每期摊销额(如表1)

第一期支付租金时的会计处理

借:长期应付款3,900,000.00

贷:银行存款3,900,000.00

借::财务费用 1,390,106.00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1,390,106.00

第二、三、四、五期支付租金的會计处理同上,摊销的未确认融资费用每年不同,具体根据未确认融资费用摊销表中列示的金额进行摊销。

(四)折旧的计提

ASBE21规定:承租人应当采用与自有固定资产相一致的折旧政策计提租赁资产折旧。能够合理确定租赁期届满时取得租赁资产所有权的,应当在租赁资产使用寿命内计提折旧。无法合理确定租赁期届满时能够取得租赁资产所有权的,应当在租赁期与租赁资产使用寿命二者中较短的期间内计提折旧。上述规定与IAS17规定基本一致。

本例中,E设备租赁期为5年,尚可使用年限为7年。由于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选择权,所订立的购买价款远低于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因而在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合理确定承租人将会行使这种选择权的,可以按7年对E设备计提折旧,年折旧额为2,157,142.86元,会计处理如下:.

借:生产成本2,157,142.86

贷:累计折旧 2,157,142.86

(五)租赁期届满时取得租赁资产所有权

借:长期应付款 15,000.00

贷:银行存款 15,000.00

借:固定资产15,100,000

贷:融资租入固定资产15,100,000

(六)如果E设备在2010年6月因某种原因无法使用且无法修复,ABC公司应当立即向Z租赁公司支付所定损失金。此时剩余租赁期为1.5年。

损失金=ABC公司未支付租金(未到期部分)×110%+期末购买价格=3,900,000.00×1.5×110%+15,000.00=6,450,000.00

1.支付损失金(下转第55页)

(上接第53页)借:长期应付款 7,815,000.00

营业外支出 585,000.00

贷:银行存款 8,400,000.00

2.转销未确认融资费用

借:财务费用 315,575.42(=631,150.84/2)

营业外支出633,560.57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949,135.99

3.固定资产转出

借:累计折旧9,707,142.87(=2,157,142.86×4.5)

固定资产清理5,392,857.13

贷: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15,100,000.00

借:递延收益—未实现售后租回损益400,000.00

贷:生产成本 100,000.00

固定资产清理 300,000.00

借:营业外支出5,092,857.13

贷:固定资产清理 5,092,857.13

三、列报

(一)期末在财务报表中的列示

ASBE21规定:承租人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中,将与融资租赁相关的长期应付款减去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差额,分别长期负债和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列示。IAS17规定:租赁付款额包括融资费用和尚未结算负债的减少。IAS17与我国准则的规定基本一致。

本例中,截至2007年12月31日止,最低租赁付款额的余额为15,615,000.00元,未确认融资费用的余额为3,024,894.00元,二者的差额12,590,106.00元应在2007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长期应付款”科目列示。

关于出售固定资产时产生的“递延收益—未实现售后租回损益”如何在报表中列示,《企业会计准则附录——会计科目及主要账务处理》中未见相关规定,而会计科目中的“递延收益”科目核算企业确认的应在以后期间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笔者认为,应将“递延收益—未实现售后租回损益”年末余额800,000.00元在资产负债表中“其他非流动负债”科目列示。

(二)附注披露

ASBE21规定:承租人对于融资租赁,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下列信息:一是各类租入固定资产的期初和期末原价、累计折旧额;二是资产负债表日后连续三个会计年度每年将支付的最低租赁付款额,以及以后年度将支付的最低租赁付款额总额;三是未确认融资费用的余额以及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所采用的方法。

本例在2007年度财务报表附注中应作如下披露:

1.2007年1月1日我公司将E设备以1500万元价格出售给Z租赁公司,同时向Z租赁公司租回E设备。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年末原价为15,100,000.00元,累计折旧为2,157,142.86元,递延收益—未实现售后租回损益年末余额为800,000.00元。

2.以后年度将支付的最低租赁付款额(如表2)

3.截至2007年12月31日止,未确认融资费用的余额为3,024,894.00元。公司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未确认融资费用。

上一篇:我一个人在家抒情散文下一篇:暑假里一件有意义的事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