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学目标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统一(共11篇)
淳化县方里学区 寇润利
一、课堂生成的意义
“对智慧没有挑战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更不是书本奴隶、教师的“应声虫”,而是要体现出“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学生。而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其主要任务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当学习的“主人”。
二、当今课堂的现状
叶澜教授曾如此描述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上课时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照教案设想做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答案,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这段话精辟的评价了传统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的课堂出现了这样的尴尬:面对老师精心备好的课,学生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新情况生成出来,或是提出与教学目标相差甚远的问题,或是表达自己独特的学习体验,或是出现教学设计以外的偶发事件……这些“节外生枝”的情况会迅速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共鸣。如果教师置之不理,继续按照预设的目标进行教学,学生会失去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将变得“死气沉沉”;如果教师遵循学生的意愿进行探讨、学习,那么课堂教学预设的任务就不能完成,预设目标也不能实现。因此,面对课堂生成的新情况与预设的教学目标不 1 统一,成了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1、思想先行,理念更新。
其一,改变对教科书的态度,不再把教科书看作“圣经”,而是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重组。其二要改变对教案的认识,不再把教案看作等执行的程序,要变显性为隐性,设计应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其三,改变对教学过程的认识,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与学生共同追求新知、共同创造生命意义的一个动态的、人文的过程。其四,改变教师角色意识,作为平等的人与学生作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成为他们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最后改变对学习方式的认识,关注课堂学习,同时也关注学生课外学习、综合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等具有动态开放性、自主性的新型学习方式。
2、吃透学生,精心备课。
预设教学目标时要根据社会要求,不同年龄学习的思维及已有的学习经验来确定,同时多方面了解学生,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中有怎样的体验,对文本的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中就能自如地面对学生生成的问题,加以引导、肯定、纠正等。我国教育家袁振国认为:“要学生有感受,首先教师要有感受;要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学生动情,教师首先要动情。”那么,教师在备课中更应精心地研读教材,只有深刻地读懂文本,当学生课堂生成问题时就能灵活地加以引导了。
那么, 对话阅读教学该怎样处理目标的设定问题呢?
新课标提倡“三个维度目标”的设定: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意味着要重视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 而不仅仅是结果。那么, 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 就要既有一定详细的预案, 又要有一定的弹性空间。这就要求关注目标的预设与生成策略, 并且注意两者的有机结合。因此, 从对话式阅读教学的目标设定中就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智慧。
目标的预设。“预设”是预测和设计, 是课前有计划地对授课内容及程序、方法的整体安排。对于教师而言, 课堂阅读教学的预设必须关注两个基本点:一是文本, 一是学生, 既要备文本, 又要备学生。何谓备文本?就是教师在授课之前, 要展开对文本的充分对话;所谓备学生, 就是事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差异, 对话时可能遇到的困难等, 以此为参考因素之一来确定对话时的重难点、切入点、激趣点等方面的内容, 然后作出详细的预案。同时目标还要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特点, 在语言表述上应具体, 不能模棱两可。例如:
《范进中举》教学目标1:认识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 学习作者的批判精神。
《范进中举》教学目标2:认识并能具体分析说明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以及它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目标1的提法过于笼统和空泛了;目标2的提法明确具体, 具有可操作性。
目标的生成。何谓生成?笔者认为就是指在对话时出现了新情景、新问题时, 教师应当敏锐地捕捉到它, 并且及时、灵活地把它纳入到自己的预案之中, 或者主动改变预案以适应新情况, 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的生成要求教师运用教学机智, 用心及时处理预案之外的新情况, 通过引用、吸收、改造、变通以达到生成的效果。请看下面教学《穷人》 (1) 的案例。
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 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觉得“温暖”和“舒适”用在这里不准确。
师:有和他一样看法的吗?能说说不够准确的原因吗?
(有几名学生举起了手)
生:渔家的小屋里只有一个没有熄的炉子, 外面寒风呼啸, 在里面听得清清楚楚, 说明屋子是漏风的, 怎么可能是温暖的呢?
生:渔家的屋子是小屋, 厨房、餐厅、床等都挤在一起, 怎么能说是舒适的呢?
师:是啊, 小屋是漏风的, 又如此拥挤, 怎么可能是温暖舒适的呢?你们敢于向大文学家托尔斯泰提出质疑, 真的令人敬佩。能再读读课文吗?相信聪明的你们一定会有新发现!
(生读课文, 一会儿有几个举起了小手)
师:你们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我觉得, “温暖而舒适”用得准确, 因为小屋跟外面相比是温暖而舒适的。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外面狂风怒吼, 又黑又冷, 而小屋即使漏风, 也不会有太大的风, 何况小屋里还生着火炉。所以跟外面比, 家里还是温暖的。
师:有道理, 你掌握了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联系上下文。
生 (刚才提出疑问的同学) :桑娜的丈夫一大早就驾着小船出海, 跟大海风浪搏斗着, 而桑娜坐在家里补帆, 不很舒适吗?
师:你自己解决了疑问, 这可是了不起的发现啊!
生:其实, 托尔斯泰这样写是有深意的, 文章表面上写渔家“温暖而舒适”, 实际上写生活的艰辛和贫困。
在这则教学案例中, 教师面对学生的意外质疑, 没有惊慌, 而是从容不迫地让学生讲出其中的原因, 引导学生深入地同文本对话, 最后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疑惑, 而且使全班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深入了一个层次。教师的可贵之处是将学生随意的、动态的教学事件当成可贵的教学资源进行开发, 而不是生硬的批评和打击, 这样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智慧促成了课堂的宝贵生成。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注意了这点。例如:
在教授《故乡》时, 我提了一个问题:你喜欢文中的中年闰土吗?本认为学生会说不喜欢, 喜欢少年闰土。因为中年闰土同“迅哥儿”隔膜了, 感情疏远了。谁知, 有的学生竟说“喜欢”, “因为他很懂礼貌”。这时, 我及时捕捉到了这一情况, 这说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入。于是,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讨论他的“礼貌”到底是让人高兴还是让人伤心呢?我让学生抓住“厚障壁”一词结合“迅哥”的心情和感受去理解, 最终学生明白了封建等级制度对中年闰土的毒害之深。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了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 以及作者对他的态度。
由此可见, “对话教学是开放的动态的教学, 所以预设性目标根本不能涵盖对话教学目标的全部。在对话教学的过程中, 往往要依据情境的变化不断地自然生成新的目标, 并对预设性的目标加以修正。生成性目标是对话教学所倡导的目标”。 (2) 但是, 笔者认为最好追求两种目标的辩证统一。没有预设性目标, 教学就会失去方向, 就会陷入盲目和无效的泥潭。但是“在计划的严密性里隐含了一种危险, 那种试图将未来的情景完全固定的计划剥夺了我的自由。这种自由对于在情境中随时发生的教育时机保持清醒是十分必要的。当计划变得太死板的时候, 成人与孩子的互动就有丧失我们人类日常互动所特有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的危险。计划的行动于是变成了剧本化的行动”。 (3) 因此, 教师同学生对话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并不断生成新的教学目标。下面请看王崧周老师在《教育的智慧》一文中提到的一段教学案例, 或许能给我们不少启发。 (4)
教师借班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 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边看邱少云被烧的视频, 边深情地配着旁白, 然后让学生对邱少云说一些话。有三位学生的发言很精彩。谁知在叫一名学生发言时, 一语惊四座:“邱少云是个傻子。”当时教师也呆了, 无法应对这个尴尬的局面。只能笨拙地说:“傻瓜, 你才是傻瓜, 坐下。”后来, 教师对此事进行了反思, 当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时, 教师在调整自己的情绪节奏后, 与学生有了如下的精彩对话:
“孩子, 你不希望邱少云死吗?”“我理解你的心情, 将心比心, 谁想死呢?”“谁不希望自己好好地活着, 是吧?”男孩点点头, 脸上泛出被人理解的幸福和得意。
“这样的希望, 不光你有, 大家也有。”“不光大家有, 我相信在邱少云的内心深处也一定有要活下去的想法。”男孩目光炯炯地对视着我, 看得出他的情感的阀门正在敞开, 他正在小心却大方地拆除着最后一道心灵的壁障。
我话锋一转, 说道:“但是, 作为一名军人, 一名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 此时此刻, 面对残酷的战斗形势, 面对自己的危险处境, 我相信, 一定还会有另一种声音在他内心深处响起。大家听, 另一种更加强烈、更加坚定的声音在对他说……”学生思考后做作了精彩的发言:
一个女学生说:“我听到有声音这样对邱少云说, 邱少云, 你可不能动啊, 你一动, 你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将被敌人发现, 战友们将会遭受重大伤亡。如果一个人的牺牲能够换来战友们的平安, 死也是值得的。”显然, 这个女生走进了邱少云的内心世界。
另一个学生说:“我听到有这样的声音说, 邱少云, 战友在望着你, 朝鲜人民和祖国人民在望着你, 你是好样的, 你一定能够坚持住的。”不难看出, 这个学生在为邱少云的壮举赋予一种更为宽宏的精神背景和力量源泉。
本来, 学生对邱少云的行为不理解, 但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 学生终于理解了他。教师的可贵之处在于巧妙地抓住“生成”的方法, 通过“感情”上的点拨, 使得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转变, 和邱少云之间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精彩的教学对话, 不就是生成的教育智慧的闪光吗?
因此, 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教学智慧的体现不仅要求教师较好地掌握学科基础知识, 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素养, 而且也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观念, 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以往对教师强调知识的传授, 强调教师的权威性, 压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传授与接受、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现在新的理念强调学生、教师的“双主体性”。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倡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建、意义共享的对话过程;强调对话中三维目标的达成。
2.要有良好的语言交际、沟通能力。
教师要明白教学对话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 一方灌输给另一方, 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对话中来, 并且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观点和感受。教师要注意方法和方式, 要多给学生以积极性的反馈, 讲话应有艺术性, 不能太生硬, 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应有较好的倾听和反馈能力, 要注意和学生心灵的沟通和交流。
3.正确理解教育智慧和教学机智的关系。
“我们不妨说智慧构成了教育学的内在方面, 而机智则构成了教育学的外在方面。” (5) 笔者认为教育的智慧是上位概念, 是和教育本质的理解有关的;而教育的机智应是下位概念, 是和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采取的行动相关的;也就是说教育的智慧高于教育的机智, 没有智慧就谈不上机智;教育机智是教育智慧的具体体现, 教育智慧是通过机智这个“外显形式”表现出来的。对于我们而言, 首先得有教育的智慧, 然后需要在实际教育活动中采取教育的机智。当然, “机智的行动无法事先计划———它总是在具体的、出人意料的、无法预见的情境中自然迸发出来, 在这些情境中, 你觉得必须要为对方服务, 主动地帮助他。然而, 虽然机智无法计划, 但你还是可以为其作些准备的———你可以作好思想和心灵的准备”。 (6) 在准备对话时, 我们尽可能想到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可能出现的情景。然后在实际对话中坚持目标预设与生成的动态统一。所以, 教师还应进行自我对话, 即教后反思, 这里应包括对自己教学态度的反思, 课前预案的反思, 阅读教学过程的评价, 以及阅读教学效果的评估等方面。笔者提倡教师写教后记或者教学反思, 这不仅有助于总结经验, 提升阅读教学水平, 而且还能逐渐形成和丰富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机智。
参考文献
(1) (2) 靳玉乐《对话教学》,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第130页、154页。
(3) (5) (6) [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139页、172页、191页。
【关键词】高中物理 目标预设 目标生成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目标的预设,同时也要努力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目标生成的过程中,要灵活处理教学中的各种随机因素,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不断调整与补充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独立性。高中物理教师只有处理好教学目标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才能够掌控物理课堂,提高教学的效率。
1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
1.1依据学生的现实状况来预设目标
在预设课堂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学生的现实状况是目标预设中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学生的现实状况对教学目标的预设也有很重要的影响。通常学生的现实状况特点主要包括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特点以及认知特点。通常高中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5岁到19岁之间,学生都处于具体的运算阶段,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训练学生的假设推理、类比推理以及逻辑推理为主。
1.2依据学生的教学环境来预设目标
教学环境对教学目标的落实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学环境也是预设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依据。课堂的教学环境主要包括教学设施方面的硬环境以及校风、学风与师生素质等软环境。比如在讲“探究平抛运动规律”这个知识点时,如果教学环境中能够利用多媒体来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就可以将学生的观察与推理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如果能够利用实验来进行探究,则可以将学生的操作能力作为预设目标[1]。还比如在讲到万有引力定律时,如果预设学生用互联网来搜索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历程来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的艰辛历程作为教学目标,这个对于城里学生来说很容易就能够利用电脑来实现,但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很难实现,因此教学环境对预设教学目标来说非常重要。
2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生成方式
2.1教学目标可以在对话中生成
教学目标在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中生成,不仅能够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同时也能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学生与教师之间通过对话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经验,从中建构学生自己对知识的理解[2]。比如在探究自由落体规律这一知识点时,教师会先问“一个重的物体和一个轻的物体在同一个高度自由释放,哪个先落地?”学生的在回答问题时意见不统一,有的说是重的先落地,有的说轻的先落地。之后教师可以问“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来探究自由落体下落快慢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有的同学说“两个质量相同的纸片会同时落地,但如果将其中一张纸片揉成团,则纸团先落地。”有的同学说“两个质量相同的铁球在同一个高度自由下落,同时落地。”从中学生就很容易得出自由落体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下落速度与质量是没有关系的。在这节课,将探究自由落体快慢与质量的关系作为预设目标,从对话中生成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物理规律。
2.2教学目标可以在矛盾中生成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制造认知矛盾,让学生的兴趣集中在认知矛盾上,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容易带动课堂的学习气氛。比如在讲到摩擦力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这样的认知矛盾:运动员在沿着直杆向上匀速爬行时,运动员受到的摩擦力方向?这时有些学生认为摩擦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而有些则是竖直向下。这时教师可以让这两种说法的学生说出其中的理由。教师先不公布正确答案,让双方各自找出对方错误的理由,让观点相同的学生相互配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激烈讨论,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生成“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教学目标,并且能够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3高中物理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3.1教学目标的预设是目标生成的基础与前提
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特点,在课堂教学前要做出一个具体的目标预设,教学目标的预设包括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进程以及教学情境等方面。在整个教学目标的预设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掌握情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到教学中,从而对其进行整体的设计与布局,进而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与无序性,是物理精彩课堂生成的基础与前提[3]。比如教师在讲解密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设计测量这块铁块的密度实验。学生可以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有的学生觉得应该用天平来测量治疗,有的学生认为应该用排水法来测量体积,还有的学生觉得可以通过弹簧秤来测量铁块的浮力,用浮力公式来测量铁块的密度。在这样一种课堂气氛下,将能够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
3.2教学目标的生成是目标预设的补充与发展
物理教学预设过程中,不管教师如何努力都会与实际的教学活动产生一定的偏差,这些偏差可能是师生的思维碰撞、学生之间的个人差异等因素引起的,但这种偏差也是创造课堂激烈气氛的重要因素,正是有了这些偏差才使得课堂充满生机。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即兴生成教学目标是对预设目标的一种补充与发展,能够让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效率。
4结语
教学目标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核心内容,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对整个物理教学来说非常重要,教学目标的预设是目标生成的基础与前提,而教学目标的生成则是目标预设的补充与发展,但在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过程中,要注意实际的教学状况与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够利用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来提高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倩.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14,10(03):55-58.
[2]郭丽丽.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物理实验的比较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14,08(05):111-112
[3]王欢.高中生物理实践能力调查与培养策略研究[D]. 天津师范大学,2014,08(06):99-101.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初中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数学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数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要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
【关键词】数学课堂 预设 动态生成一、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交融(一)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预设是生成的必要条件。这里所说的预设指的是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而生成则是指实际教学过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研究教材(知识内容的逻辑联系),研究教法(教学过程怎样有序展开)是教学预设的重心。而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学生怎样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教师在研究教材、教法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在关注内容组织与过程安排同时,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关注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越是优秀的教师,教学设
计的水平与质量越高,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其中蕴含着教师的教学智慧。预设教案,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益,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现实的课堂大多还是预设成功的。(二)动态生成是课堂预设的反馈和提升
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不能让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真实的课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
当然没有预设教案,也就说不上动态生成。所谓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成功。倘若教师没有作好准备就进行施教,可能是无的放矢,也无法上升到动态生成。可以这样说,单纯的动态生成的课还比较少,只有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教师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变为动态生成,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动态生成中,教师还要高屋建瓴,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问题作动态生成的“课眼”,引导教学进程,让课堂教学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
(三)预设与动态生成是辩证统一的
教师在继承传统的预设教案的基础上,逐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使自已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避免在连基本的预设教案尚且存在问题的情况下,又去全盘照搬动态生成,或者放弃自己本身已具备预设教案的良好条件,以动态生成取而代之,都有可能欲速则不达。新课程的实施策略,更显出课堂是瞬息万变的,教师只能从学生的现状作出多种的假设、拟定一个大致的框架、轮
廓或者是学习的最佳路径,以供学生运用,并在运用中随时得到调整。
一切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活力的。高质量的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者作用的重要保证,它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使教学能有序的展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活动效率;创造性的生成是“学生为本”的体现,它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学过程充满生命活力。有时候教学生成的发展变化和教学预设是一致的,这反映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逻辑性的合理把握和教学对象认知状况的深入了解,但更多时候,两者是有差异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这反映出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对教师而言,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时,将面临严峻考验和艰难抉择。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少教师缺乏生成意识和及时捕捉、随机处理课堂新信息的能力,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出轨”时,教师不是漠视就是将其强行拉回到预设的轨道,从而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泯灭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二、提倡动态生成教学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因此我们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因为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触犯”的,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重组、整合、或删或添;课堂不再完全是“预设计划”的课堂,它应当依据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允许与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深刻的变化,课堂学习、课外学习、综合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等;师生关系不再是传统的讲授与听讲,而变为学生是主角,老师是导演,师生共同演绎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课堂。
而传统的教学,教学完成是预设的产物,是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预设教学进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写出教案,然后课堂上完全按照预设开展活动。它的优势是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周密而严谨,缺点是统得太死,不能根据学生课堂和变化随机进行调整。因此,新课程改革中倡导一个与之相应的理念:生成。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它是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不再由教师主宰,而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动态生成”也展现了课堂的真实性,它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外的情况,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
因此,新课程改革中教学不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内容的不断碰撞,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种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的理想境界。
但在一些生成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教学的过程展开得很充分,出现了“节外生枝的现象,以至课堂教学
预定的任务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也没有实现。在这样的课堂里,如果没有达成的往往是预期的认知目标,而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目标已经有所超越,那么这样的课应该得到肯定;如果这一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未达成的认知目标完全可以在后续的课中继续达成,而不一定在这一节课内完成。当然,一个具有厚实底蕴和丰富经验的教师,会在生成的课堂中运用实践智慧,较好地调整教学目标和过程,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说到底,课堂教学的生成最终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程度。
三、数学课堂中生成策略(一)在精心预设中生成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表现,是学习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但教材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不一定适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应在深入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改编和组合的条件下进行预设。
教师应尽可能了解学生,预测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科学的预设提供一个重要的前提。同时,教师应有效开发教学资源及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引发学生的想象,从而优化预设。
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平行四边形”第三课时探索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时,如根据教材的安排(如图),学生都能猜测出DE//BC,DE=BC,但是证明此结论很困难,实际上这是可以预设:给你△ABC纸片,你能剪拼成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很快完成教师布臵的任务,你能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吗?从中你还能发现什么结论呢? 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慢慢的就得到D、E分别是AB、AC的中点,DE//BC,DE=BC,△ADE≌△
1212
CEF等等,生成达到了目的。
(二)在学生的需求中生成
学生的需求有教育价值大小之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评估和筛选,但决不能臵学生的问题于不顾。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课堂上要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反映,必须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如果质疑归质疑,教学归教学,课堂教学生成的机会便会失之交臂,教师在师生学习互动中要运用自己的智慧作及时调整,及时生成。由于课堂教学不只是预设,更是动态生动,因此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教师利用学生提供的材料、学习的思维成果、学生开展探究操作获得的结果或结论,在预设之中生成或相左而不需生成;或在教师预想之外而又有意义的学习生成,正有了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教学才能成为一种艺术,才呈现出勃勃的生命气息!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下“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第一课时教学中:三角对应相等、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在巩固练习题目完成后,可能学生觉得解答过程比较麻烦,就自然想到能否简单一点啊,如三角对应相等或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这样的发现,对学生而言已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为学习下一节“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第二课时产生欲望,在悬念中生成新的问题;又如“直角三角形中成比例线段”例题教学中:如图1,在△ABC中,AD⊥BC于D,DE⊥AB于E,DF⊥AC于F.求证:△AE F~△ACB。
学生审题思考后回答:从AD⊥BC于D,DE⊥AB于E,DF⊥AC于F,可用射影定理得AD=AE〃AB,AD=AF〃AC,要证△AEF~△ACB的几种判定方法与条件AE〃AB=AF〃AC进行对比,打开突破口。
2这时,一个学生问A、E、D、F是否四点共圆?可以由“DE⊥AB于E,DF⊥AC于F”得到“AD为圆的直径”便可(如图2)。这时,笔者突然大悟,杭州市有一年的中考题原来从此题变化而来。于是,就进一步提出问题,问题1:把BC向上平移(AD⊥BC不变)(如图3)时能否得到: AE〃AB=AF〃AC,△AEF~△ACB。
问题2:把AB向下平移(AD⊥BC不变)(如图4)时也能得到: AE〃AB=AF〃AC,△AEF~△ACB。这种在意外之中生成,教师何成不想多一点啊。
(三)在知识的类比中生成
所谓类比,是指通过两个对象类似之处的比较,由已经获得的现有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或做出新发现和猜测。
类比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与发现新结果的一种卓有成效的思维方法。在数学中,类比是发现概念、方法、定理和公式的重要手段。类比往往是猜想的前提,猜想又往往是发现的前兆,人们正是通过联想和比较,从已知事物出发,去推测未知事物的规律。运用类比法,不仅可以纵向沟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加强认识的深度;也可以横向联系,拓展思维的视野,发展认识的广度;还可以纵横交融,把零散的知识提炼升华,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体系。如在“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中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思考:①=的依据是什么?②你认为
a1=2a23612相等吗?
n2mn与
n相等?说说你的理由,并2m与同桌交流;或回顾方程的概念及解法后引入不等式的教学;回顾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后引入相似三角形的教学;回顾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后引入相似三角形概念的教学等。
(四)在尝试和探究的活动中生成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新知识的学习融于相关问题情境中,通过师生的合作与研讨,实现问题解决。如在“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怎样计算”时,学生知道把“化多边形为三角形”的计算方法,往往得到如下图前三种图形,猜到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同时教师通过几何画板的运动,使学生想到第四种情形,又通过学生的“连一连”、“数一数”、“算一算”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成功地建构了知识,还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形成结论”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五)在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生成
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多媒体技术能为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并能随时抽取播出,可以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如在“概率”教学中,可以用动画片《守株待兔》来创设问题情境,认识事件的可能性的大小,进而提出概率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如在几何教学中,充分利用“几何画板”的功能,自制课件,探索各种几何图形的性质、判定条件等问题,以形象、直观替代抽象、乏味,有助于发现和认识数学规律、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达成,获取了丰富的情感和体验。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的完成,必须经历预设、生成与反思的艰
难历程。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生成应机智把握,即兴创造,让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与理解在课堂上绽放。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师生的“双主”作用,我们的课堂也才能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达到高效。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 2012、1(2)刘景鹏.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时代数学学习》,2009年第3—4期
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第一,就教师而言,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弄懂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这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和调控生成的基础。
第二,就教材而言,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儿童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否则,所谓的个性解读和生成就会失去根基和方向。
第三,就教学而言,要强调精心的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二、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第一,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相对而言,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张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张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教是为学服务的,它意味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想学生所想,备学生所想,从而使预设具有针对性。
第二,以生成的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生成是师生的“即兴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犹如天马行空,不期而至。为此,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课堂上的一切都算计在内,把 “意外情况”、“节外生枝”都视为课堂异端而加以排除,生成自然也就无了立锥之地。教师要确立生成的意识,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指向,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
第三,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
强调生成的动态性,意味着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
三、教师应走出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预设和生成误区
第一,为生成而生成,刻意追求生成,对生成缺乏有效引领
肆意进行盲目生成,事实上是一种违反生成规律和特点的虚假和无效的课堂生成。为此,教师一定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在科学预设的基础上进行开放的互动的合理适度的生成。
课堂预设是指教学预设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是指在师生和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发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如果能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将会成为课堂的精彩之举,处理不好,则反映出教师的应变能力、教学机智有所欠缺,给课堂留下缺憾。下面我就课堂中的几个有关预设与生成的小片段与大家分享:
片段一:
在讲《杠杆》这节内容时,我用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进行导课:
“如果给我一个支点,一根足够长的硬棒,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
话音刚落,就听王煜在下面嚷嚷:“吹牛!到哪儿去找那么长的硬棒?”
“难道你没听出是‘如果’吗?”(我的语气里明显带有不满的情绪。)“那也撬不动!”王煜继续嚷嚷,但就是说不出理由。
阿基米德,那可是两千年前伟大的科学家,一个毛头小孩竟然也敢和他PK?为了给王煜一个下马威,我就顺势而为: “同学们,下去之后,我们大家都来想办法证明一下,阿基米德和王煜谁的观点成立。” 课后,我首先开始进行验证,没想到证明结果出人意料——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虽然在理论上成立,但在实际中却不能成立。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需要一根长得难以想象的杠杆。地球的质量为6×1024千克,设阿基米德的身体质量为60kg,两者之比是1023:1。如果阿基米德所用的杠杆阻力臂长1米,,则动力臂需长1023米,这样长的杠杆长度大约等于107光年(一光年指光在一年里走过的路程,为365×24×3600×3.0×108m = 9.46×10 15米)!而银河系的直径大约只有十万光年,杠杆长度大约为银河系直径的一百倍,是无法找到的!(就算找到了,阿基米德用一辈子的时间从杠杆的始端也走不到杠杆的末端。)
第二,找不到合适的支点。宇宙间的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所以无法找到一个相对不动的支点。
第三,即使上面两个条件能够办到,阿基米德也撬不动地球。省力的机械必然费距离,按照以上第一点的假设,把地球举起1毫米,阿基米德必须在杠杆的动力臂一端,按下长约1020米长的一条弧。按照一秒钟按下一米的速度计算,需要3.17×1012年的时间。谁的寿命能有这么长呢?就算阿基米德一辈子都在按杠杆,用接近光速的速度奔跑(大约需要一万年),也不会把地球举起头发丝粗细的一段距离!
反思:我们在教育学生时经常鼓励学生不要迷信权威,要敢于向权威挑战,可是事实上我们自身的思想无形之中却在受权威思想的束缚,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只是在将别人的研究成果在头脑中不断进行复制,然后再不断“粘贴”给学生,那么老师和学生都成了知识的“搬运工”,缺乏质疑精神、求异精神。这样的课堂就像一潭死水,没有半点涟漪,永远不会有创新精神的诞生!事实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会提出独到的见解或新鲜的问题,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给课堂增添异彩;有时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甚至优于教师预先设想的方案。每当课堂上有求异精神的火花闪烁时,教师千万不能因为自己知识的有限而避而不谈,一定要抓住这难能可贵的机会,师生之间及时进行互动。如果课堂应变措施特别得当,教学效果就会超出预先设定的目标,引起学生的共鸣。
片段二:
在讲《功》这节内容时,我计划用做功的多少来引入功的计算公式——w=Fs(功等于力乘以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于是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同学们,下面老师要布置三种劳动任务——第一种,把重为50牛顿的砖从一楼搬到二楼;第二种,把重为50牛顿的砖从一楼搬到三楼;第三种,把重为80牛顿的砖从一楼搬到三楼。请问:你选择哪一种?”(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让学生明白做功有多少,而且做功的多少应该和力以及距离有关。老师期待的答案不言而喻,当然为第一种。)
没想到张青万同学的回答却让我大跌眼镜。下面就是我和他一段有趣的对话——
生:“老师,我选择第二种。”(第二种任务做功的多少介乎于第一种和第二种之间,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师:“请说明你选择的理由。”
生:“如果我选择第一种,别人会认为我懒。如果我选择第三种,又怕别人说我笨。所以最好选择第二种。”(学生们哄堂大笑。)
这绝不是我想要的课堂效果,我无言以对,尴尬万分,课堂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反思:课堂的生成是千变万化的,教师的预设不可能完美无缺。但是,我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一门心思按照自己的预设去进行,当课堂出现意想不到的生成时,应对策略不够灵活,成为课堂处理的失败之笔。如果当时我能够很快冷静下来,采用以下方法处理:
“看来张青万同学很善于思考。请大家说一说,他明白哪一种劳动任务做功最少?哪一种最多?”(学生一定会给出满意的答案。)
紧接着又问:
“那么做功的多少都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
从而就会很顺利的过渡到做功的多少与力和距离的关系上来,这样巧妙地利用意外的生成资源处理了预设与生成不符的情况,也许会成为课堂中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
片段三:
在带领九年级学生进行中考总复习时,我曾经遇到了这样一道题:
2012年6月,我国首台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进行7km级海试,“蛟龙号”采用向空气舱中注入海水实现下沉,用抛弃压载铁的办法实现上浮.“蛟龙号”下沉、上浮的原理是()
A下沉时靠减小浮力,上浮时靠增大浮力 B下沉时靠增加自重,上浮时靠减小自重 C下沉时靠减小浮力,上浮时靠减小自重 D下沉时靠增加自重,上浮时靠增大浮力
正确答案选B,大部分同学都明白其中的道理,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可是正当我准备讲下一题时,杨博宇同学却提出了新的问题:“蛟龙号要上浮,便要抛弃压载铁,压载铁是什么?如果每次都抛弃,那得需要多少铁呀?”
说实话,我根本没注意到这一点,对潜水器的了解也知之甚少。于是就诚恳地对学生说:“老师也不明白,我们还是在课后一起查阅资料吧。”
不久我就收到了学生查阅到的有关蛟龙号的详细资料—— “蛟龙号”采用常用的“深潜器无动力下潜上浮技术”。潜水器两侧配备一定数量的压载铁,重量可以根据不同深度与要求调整。在下潜过程中,压载铁使潜水器具备负浮力,按照一定速度下潜;当潜水器到达设定深度时,可抛载其中两块压载铁,使潜水器处于零浮力悬停状态,保持在这个深度上实现作业;当任务完成,再抛弃另外的压铁,使潜水器具备正浮力,按照一定的速度上浮,到达水面。至于扔掉的压载铁,并不进行回收(因为压载铁就是几块生铁,并不值钱,而回收成本又高)。
就这样,通过一道习题的讲解,师生双方获得了许多关于科技方面的知识。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达到了双收的效果。
反思:例题与习题的讲解看似枯燥无味,但如果能够跳出教材,将学生生活中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融入其中,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还体现了教学的生活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充分展示了教学的价值观!
当然, 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 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生成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但是课堂也不能完 全是师生 的即兴创 造。可以说,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 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
一、课堂教学预设:以有效的备课保障有效的生成课堂
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课堂 教学评价 视角的转变直接给教师的教学行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仅就教师的一系列教学基本工作而言, 备课作为教学活 动的准备 及预设阶 段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备课应做到以下几点。
1.强调教学目 标的全面性 。目标对课堂具有引领作用, 是一堂课的方向, 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从“知识与技 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考虑, 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在此基础上,还应照顾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制定分层次教学目标, 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
2.突出教学 资源的开发 。首先是教材资源。新教材给教师更大的创造空间, 给学生更大的探索空间。如,一位教师备 古诗《赠汪伦》一课时,搜集了以往学过的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抓住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其次是生活资源。最后是网络资源。一位教师备《海底世界》一课时,在搜集到的众多海底生物、课件中精选了一部分,使得从未见过大海的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
3.注重教学 问题的生成。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 好的问题需要设计,也需要生成。在备课中考虑的问题生成,主要还是预设性,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预测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
二、课堂教学的生成:从直线型的、单一型转化为非直线型的、弹性化的
新课标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 它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景、新内容、新 方法、新过程, 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它不仅要看教师“教”得怎样, 更要看学生“学”得怎样 , 甚至要从 学生如何“学 ”这个基点来看教师是怎样教的?
在实施教 学设计过 程中 ,教师要根据课堂的生成实际, 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展开教学。特别是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 教师必须进行教学诊断,敢于调整,敢于引导,敢于追问 ,敢于讲解 ,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引向深入。如,教授《坐井观天》一文时,笔者问学生:你认为小鸟和青蛙谁说得对?生1:小鸟说得对;生2: 小鸟和青 蛙都说得 对 ! ( 众生笑)师(走近学生,面带微笑):同学们都笑了, 你还认为青蛙说得是对的吗?部分学生附 和、议论 :青蛙说得没有错, 它看到的天是只有井口那么大, 可天是无边无际的,青蛙说的又是错的。笔者本想以“微笑”让学生自 己说出“我 错了”三字,但学生并 不买账 ,尽管没有了开始时那么有底气, 但此刻学生仍在捍卫他的个性化的独特理解, 尤其是部分学生的议论使这个生 成问题越 来越尖锐 ,而这个极具探究价值的问题恰是达成“理解成语的寓言”这一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 如果教师此时能把握住这 一美丽的 “生成”,在明确青蛙 说的是没 错的前提 下 ,引导学生思考: 青蛙说这话的根据是什么? 同时再从文本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探究自悟生活中的“坐井观天”的人和事,从而让学生真正明白这 个成语的 人生哲理 ,这才是真正的课堂生成的生命活力和教学的终极目标所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A-
0087-01
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有价值的动态生成。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建立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师要有驾驭复杂教学活动的能力,精心准备课堂教学的教案和课堂教学步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努力捕捉课堂的动态生成点,及时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顺学而导、顺学而教,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者拓展教学目标的目的,使课堂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
一、在深度挖掘中生成
小学生学习能力还不够强,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重视教学起点的适切性,带领学生充分挖掘教学的深度。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课文《半截蜡烛》时,在讲授“德国军官从杰克的手中夺过蜡烛”这一段前,笔者从学生角度出发,通过情境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发挥想象表演课文主人公在危急时刻如何保住蜡烛、保住情报,让学生思考:如果这时候你也在场,你会怎么做?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纷纷表示要跟敌人同归于尽。这时,笔者适时向学生介绍杰奎琳是怎么做的。通过细致的情节梳理和讲解,学生都很佩服杰奎琳,夸她是个镇定自若、急中生智的好姑娘,并表示要向她学习。这样的深度挖掘,不仅帮助学生获得了思想的启迪,而且实现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在课堂辩论中生成
思想的碰撞产生新思想,语文教学离不开“说”。就小学生而言,参与辩论活动能够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临场反应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能增加教学“亮点”,这也是促进课堂动态生成的契机。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抒发个性化的见解,在争论的过程中实现思想的碰撞,进一步实现教学层次的提高。例如在教学浙教版语文第五册《周总理借书》这篇课文中,学生之间出现了“周总理可以把书借走”和“不可以把书借走”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笔者由此引导学生展开辩论。最后,学生在争论中得出统一看法:“可不可以把图书借走,实际上包含了要不要遵守制度,引申开来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问题。周总理能率先垂范,自觉遵守,恰恰体现了总理的伟人风范和人格魅力。”
三、在突发事件中生成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希望课堂能够按照预设的进程顺顺当当地上到结束,极力避免突发事件的出现。但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教师若对这些突发事件处理不好,势必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其实,教师应乐观地把突发事件视作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教学契机,并且加以引导和利用。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九册课文《推敲》的过程中,笔者预设了本堂课的高潮部分,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写有两句诗句的小黑板:“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和“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笔者让学生齐读一遍课文之后,请了一位同学到教室门口分别做“推”和“敲”的动作,然后提问:“你们觉得诗句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很多同学都认为用‘敲好,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我认为‘推好!我觉得推门会发出“嘎吱”的声音,一样可以衬托月夜的宁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争论开了:“用‘推好!”“用‘敲好!”“都挺好!”笔者示意大家安静,请学生讲出自己选词的理由。学生有的说:“我觉得还是‘敲好,敲门才是礼貌的做法。”有的说:“我觉得‘推好,那么晚就是怕吵醒朋友,才轻轻推门进去,这样才有礼貌。”有的说:“我觉得‘敲门好,‘推门也好,因为都很有礼貌。”
本来预设的教学环节在课堂实施中却生成了没有预料的结果,教师把突发情况视作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教学契机,巧妙地加以引导和利用,就能使之变为精彩的生成。
四、在学生的认识缺憾中生成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受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与阅历。因此,在对文本的解读中,针对学生的知识空缺和思维盲点,教师可以进行预设,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例如对于《半截蜡烛》中的主人公杰奎琳,由于小学生对战争年代的认识比较模糊,大多数学生都不认为当时的情况有多危险,所以对杰奎琳的机智勇敢并不是很认同。对此,笔者预设了这样的问题:“如果蜡烛烧尽了,你认为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学生展开了讨论。有的说:“也许德国军官没有发现问题,事情可以掩盖过去。”有的说:“德国军官会发现燃尽的蜡烛下面有一小截金属管,秘密会败露,等着杰奎琳一家的就是杀头。”此外,笔者还给学生讲刘胡兰的故事,让学生对战争年代有个感性的认识,这样学生就会对杰奎琳一家当时面临的危险有更深的了解,从而更加佩服杰奎琳的淡定和机智。
好的预设能生成有价值的课堂资源,如何让预设与生成更好的统一,是每个教师需要关注的课题。
语文学习的核心价值在于“生成”,即学生在自己“真学”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经验产生对文本、对事物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有一些新的发现、新的思考,生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能主动与同学、老师合作交流,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使语文课堂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张扬。那么,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有哪些呢?
一、互动中进行适度追问
教学朱自清的《春》时,笔者结合课前预习题的检查,让学生明确这篇散文描写了春天的几幅图画。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用“找出你最欣赏的一幅画认真研读,结合文本具体句子说说你欣赏的理由”引起学生的思考。六七分钟后,学生发言交流。有的学生说:“我最欣赏春雨图:‘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里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细、多的特点。”学生都点头表示同意。但有一个同学立马站起来说:“这里不仅写出了春雨的细和多,还写出了亮和长。因为花针在灯光下还会发出闪闪光亮,‘丝’又让人联想到春雨的长。”这位同学话音刚落,笔者激动地说:“你补充的相当完整,而且理由充足。同学们鼓掌!”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这时,笔者随即追问:“同学们,能否把后面一句‘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改为‘人家屋顶上飘着一层薄烟’?请说说你们的看法。”同学们纷纷摇头,表示不能这样改。那原因呢?笔者见同学们脸上有些为难状,就立即组织小组合作讨论。几分钟后,不少小组都举起了手。一个同学胸有成竹地站起来回答说:“‘飘’字让我感觉到雨雾很稀少,而且随时都有可能被风吹散的感觉。”听到学生提到了“风”字,笔者笑着问:“你从哪知道有风的,能不能找出依据来?”这个学生先是一愣,然后迅速地从前面找出了答案。他说:“前面‘密密地斜织着’中的‘斜’字就是从侧面写出了风。”“回答相当棒!请继续。”笔者及时给予了表扬,那个同学接着说:“而‘全笼’则有完全笼罩的意思,写出了雨雾迷蒙的样子,让人能从整体上感受到烟雨朦胧之美。这里‘薄烟’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话音刚落,全班又响起了一阵掌声,笔者点头赞许。有了前面的师生互动和适度追问,学生已掌握了一些赏析的方法,积极性已被调动了起来。
二、质疑处释放智慧的火花
上学期在上教研组公开课时,笔者选的是魏巍先生的《我的老师》。在整体感知写老师的七件事,并讨论完本文的行文思路,以及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后,笔者引导学生进入了文本的难点环节,即揣摩文章的语句,体会情感。学生们很快抓住七件事的有关情节,分析出了师生之间浓郁的真情。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中的课程结构调整,突出体现了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个基本特征。新课程认为,每门课程都具有独特性和独特价值,它们在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上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课改后的初中学校,逐渐改变了原先主要学科挤占了其他学科的时间的状况,历史、地理、生物等小学科也开始受到关注。而历史学科在培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具有将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相结合的独特性,我们多年将初中历史列入会考范围,这就使得社会各界对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前所未有地关注。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对初中历史的明显关注,对初中历史教师和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改以来,各级部门、学校开展了 一系列培训,初中历史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有一批教师脱颖而出,但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初中历史教师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提升初中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改善其教学行为的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
关于初中历史教师课堂提问的预设与生成的研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我们初中历史教师课堂提问的调查、访谈以及课堂观察,了解初中历史教师课堂提问的预设与生成的基本情况,并通过个案 研究法总结典型课例的经验,采用行动研究将经验进行实践推广,以形成教学策略建议,为初中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二、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三、概念界定
1.本研究中“提问” 的概念界定。本研究所涉及的提问主要是针对语言行为的,为便于观察研究,本研究将提问界定为: 提问是教师发出的以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反应的一系列语言信号,同时给予反馈的过程。在研究中,我们将提问的主体限定为教师,被问者限定为学生。
2.本研究中“预设” 的概念界定。所谓“预设”,就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任务及学生的现状,预先对课堂教学环节、教学过程等作一系列展望性的设计。
3.本研究中“生成” 的概念界定。“生成”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兴趣、学习状况,根据学情、课堂环境等对教学程序进行调整,进而灵活地因材施教,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4.本研究的对象为初中历史教师。
四、了解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五、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学习个方面的研究,我们发现存在以下的一些领域需要继续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1)以往的研究大多停留在问题的描述上,研究者多搜长于文献的研究,不甚习惯于行动研究,呈现出“研究室系列” 的高校本位教研强势,泛学科的、宏观的阐释多,微观的过程分析少;(2)在以往的研究中,问题的设计、提问的艺术、提问的分类研究的比较多,而对于教师提问过程的关注比较少,尤其是从学生对问题的反应这个视角来进行研究的几乎没有。(3)在以往的研究中,多采用文献研究方法,课堂观察、个案研究、行动研究方法很少运用。
(4)以往研究中,很少有以初中历史教师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本研究试图从初中历史学科的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以及课堂观察,了解初中历史教师课堂提问的预设与生成的基本情况,并通过个案研究法总结典型课例的经验,采用行动研究将经验进行实践推广,以形成教学策略建议,为初中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六、研究意义
1.了解初中历史教师课堂提问的预设与生成的基本状况,提高历史教师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
2.分析课堂提问的预设与生成差异形成的原因,为历史教师提高提问水平提供依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探索合理把握提问的预设与生成的策略,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七、研究目标
1.调查了解初中历史教师课堂提问的预设与生成的基本状况。2.形成合理把握课堂提问的预设与生成的优化策略。
3.通过对优秀教师处理提问预设与生成关系课例的积累,形成一些理性的思考,对本地区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促进学生发展。形成新课程背景下民主、对话、生成的校本教研文化。
八、研究内容
基于上述目标,本研究内容包括: 1.初中历史教师课堂提问的预设与生成的现状研究。通过文献研究,设计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和课堂观察记录表等研究工具。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了解初中历史教师课堂提问的预设与生成的基本情况,形成调查报告。
2.初中历史教师课堂提问的预设与生成的影响因素研究。搜集典型的教学课例,通过课例研究、课题组研讨、专家指点等途径,形成合理把握课堂提问之预设与生成的主要经验,提炼出优化建议。
3.初中历史教师课堂提问的预设与生成的实践研究。通过课题组成员的课堂实践,为优化建议的完善和修正提供实践依据。
4.初中历史教师课堂提问的预设与生成的策略研究。进一步完善课堂提问的优化建议,形成优化策略。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有: 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和课堂观察记录表的设计,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提问优化策略的形成。
九、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基于文献分析,梳理国内外有关理论,为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和课堂观察记录表的设计寻找理论依据,寻找切合历史课堂教师提问的课堂观察工具,为我们的二度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调查者带有明确目 的,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及其辅助工具,直接从社会生活的现场收集资料的调查研究方法。本研究将对常州市市区初中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提问行为进行观察。运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课堂观察记录表进行观察。3.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将采用课题组设计的问卷作为调查工具,对初中历史教师课堂提问的预设与生成情况进行调查。
4.访谈法 访谈法是指调查员通过有计划地与被调查对象进行口头交谈,以了解有关社会实际情况的一种方法。观察法观察到的主要是被调查对象的外显行为。被调查对象的态度、观点等主观意识方面的资料无法通过观察法收集到,所以采取访谈法。这样可以了解某种行为背后的动机、行为发生的内在动因等方面的情况。对观察法也是一个补充。研究者对执教者进行课后个别访谈,采用课题组设计的访谈提纲为访谈工具。对每位研究对象每次进行 15-20 分钟的访谈。如果受访者不反对的话,对访谈进行录音。
5.经验总结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根据已取得的教育成果和基本认识,追索教育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工作,从而进一步解释教育客观规律的方法。本研究将收集典型的课例若干,进行经验总结、提炼,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以形成优化课堂提问的建议。
6.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 将课例研究得出的优化建议,进行教学实践,通过课题组成员的亲身实践,为形成、修正优化提问的策略提供实验依
十、研究计划
根据现有研究条件和实际情况,把研究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主要工作:(1)文献研究,形成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和课堂观察记录表等一系列工具。(2)开展课堂观察、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了解初中历史教师课堂提问的预设与生成的基本情况,形成调查报告。
2.第二阶段主要工作:(1)搜集典型的教学课例,开展课例研究、课题组研讨活动,形成经验总结。(2)在专家指点的帮助下,提炼出合理把握课堂提问之预设与生成的主要经验,形成 初步的优化建议。
3.第三阶段主要工作: 实践课堂提问,课题组全体成员全面开展课堂提问的优化实践研究,为完善、修正提供实践依据。撰写课堂提问的成功或失败的课例。
一、预设是生成的基础
1.预设教学目标
我认为评价一堂课的优劣,首先要考虑的是课堂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应该是生成的,但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一定是预先设计好的。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可能部分教学目标要随时调整,比如提高要求或降低水平。但任何一堂课在操作之前,都应有清晰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无论是有关知识和能力的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还是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目标,都只能依靠教师课前的设计。
2.预设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的环节和步骤必须提前设计。虽然每个教学步骤并不会完全照着老师的意愿去实现,但是一堂课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老师必须心中有数。
3.预设辅助手段
借用什么样的手段辅助教学目标的完成,也只能提前设计,精心准备。《繁荣的宋元文化》这课有很多图片,还要进行词曲欣赏,所以我决定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前我精心设计了一个多媒体课件。
4.预设学生学情
上课之前,我们要去充分地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预测可能发生的一切课堂变化,并思考其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
上《繁荣的宋元文化》这课前,我认真分析了学生学情。学生对于《资治通鉴》比较陌生,可谁都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宋词这部分内容,学生在语文课上已经接触过苏轼、辛弃疾等词人的作品。对于元曲,学生也很陌生。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决定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入手。比如介绍苏轼,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大多数学生知道,有些学生还会背,于是我决定首先让学生欣赏这首词(多媒体展示),提出问题:这首词的名称是?谁写的?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估计学生可能会问:这首词写于何地?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词?学生如果解决不了,老师再帮助解决。
5.预设质疑问难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做到不唯书,不唯师,敢就文章的“关键点”“疑惑处”“重难点”“模糊处”,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意外问题的出现,使生成的教学资源更具偶然性,让我们一时难以驾驭。所以,我们备课时应对上述易引起学生质疑问难的地方进行深入预设。对于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老师课前要作充分预设。
二、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1.营造氛围,尊重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一种宽容、自由、融洽的研究氛围。当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时,教师应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而在课堂中能研究,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的捕捉和利用。一句话,我们要创设一个宽容、自由、融洽的研究氛围,然后不失时机地捕捉学生的生成,尊重生成。
在上“繁荣的宋元文化”一课时,我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开头,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首先就营造出一种很好的学习氛围。这整节课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就负责创设情景,并在必要时作一些启发和补充。看到“繁荣的宋元文化”这个标题,学生会问:宋元文化到底怎样繁荣?宋元文化为什么会如此繁荣?说到“宋词”,学生会问:什么是词,它是怎样形成的?宋朝有哪些著名词人?他们的词各自有什么特点?讲到《窦娥冤》,学生会问:这部作品描绘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部作品?作者为什么能完成这样一部作品?说到《资治通鉴》,学生又会问:作者为什么要编写此书?《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什么?什么是编年体?什么叫通史?学生提的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学生在 “生成”中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2.从容不迫,应对生成
尽管课前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并且是以学生为本的人性化预设,有时课堂上的许多情况我们还是无法预知的。
当课堂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时,无论是已经预设的还是未曾预设。教师要给自己一个平静的心态,不慌不忙,从容不迫,相信自己已经充分地预设学生,预设文本;面对如此的生成,已是胸有成竹,一定会在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合作中迎刃而解。
3.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但同时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4.及时整顿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教师人提高生成教学的驾驭能力。贵在平时意识的养成训练,只有足够的意识加上良好的实践,才会具备随机处理的能力;只有及时整顿课前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生成,才会出现更多的生成时机。
预设与生成是相互联系的。“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面对新课改,我们要在继承传统预设课堂的良好基础上,积极引入并探索“动态生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做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做到及时反思,扬长避短,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也是新一轮课改所积极倡导的。
【浅析教学目标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统一】推荐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09-24
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问题浅探09-19
浅析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与改革12-01
浅析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09-11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角色浅析10-04
浅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06-24
小学科学课论文:浅析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激励教学的运用10-24
浅析小学英语课堂游戏教学法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