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教学质量的不良因素及改善措施浅析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影响教学质量的不良因素及改善措施浅析

影响教学质量的不良因素及改善措施浅析 篇1

一、学生存在的不足教学过程中经常提到“教学相长”,教与学名为两个不同的环节,但它们又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共同统一于英语教学过程之中。因此,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很大程度上都与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心理密切相关。

(一)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为了与国际接轨,更是为了提高国民的英语素养,我国现在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普及英语教学。但随着学生的升级,尤其是到了初中学习阶段,学生的英语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大部分学生表示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难度加大,词汇量迅速增加、课文篇幅加长、语法知识繁多等,所以他们一开始就难以接受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这种突变。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在遇到困难时多数选择逃避。所以,从整体上而言,中国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中就表现出主动性不足、方法欠佳等问题。同时,受这种学习态度的影响,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了知识性和阶段性的问题积累。到了高中阶段,英语的学习难度较初中阶段更进了一层,就语法方面的知识点就足够让学生束手无策,更不要说其他硬性要求的增加。但受原先英语基础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还可以应付的英语问题到了高中无计可施。因此,长期以来,高中生学习英语的信心不足、积极性严重受挫。加上高中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等诸多外在因素的综合影响,很多高中生就选择了放弃英语的学习。一旦大部分学生出现这样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状态势必严重影响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这些问题,不可否认,在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确存在。

(二)学生学习心理不良良好的心理是高效学习的保障,这也是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格外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调查统计,当前高中英语教学质量不高明显受到了学生不良学习心理的影响。而其中影响尤为突出的是学生学习英语所表现出来的自卑心理和惰性心理。高中阶段的学生自尊心增强,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对那些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英语的学习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首先,他们在心理上就会与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形成落差,认为自己智不如人。其次,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又多偏向于英语成绩好的同学,对这些同学的关注较多,无论是课堂发言还是平时的表彰,都以他们作为重点,而忽略了英语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的发展。长期如此,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便会自己给自己贴上标签,认为自己英语学习能力不足,从而自卑。一旦这种心理占据了上风,便会严重削弱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因此,这类学生平日里用来学习英语的时间非常少,上课时也经常是注意力不集中。久而久之,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就产生了惰性心理,认为英语的学习与自己无关,在课堂上甘愿当配角,任由其他同学和老师互动,而自己始终无动于衷。所以,这类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总是表现得非常被动,完全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这对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二、教师存在的不足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足,毫无疑问对英语教学质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英语教学是双向运动,英语教学质量不高除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的影响之外,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教师的影响。近年来,我国诸多学校的英语师资力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英语教师的招聘大多要求本科以上学历,这无疑为英语教学注入了不竭动力。但另一方面,新教师的大量引进也导致学校的英语师资存在年轻化趋势,许多英语教师在大学期间多是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对现场授课技能的培训存在缺陷,所以,很多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依靠自己慢慢探索适合自已发展和学生接受的授课技能,而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因此,在教师成功实现转型过程中,教学质量自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高中英语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压力大,很难做到在短时间内对新教材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这就导致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也显得力不从心,从而给教学质量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高中英语教学质量不高是受学生和教师双重影响造成的,而要提高教学质量自然也必须从这两方面下手。

影响教学质量的不良因素及改善措施浅析 篇2

一、教师方面存在的不足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近年来, 我国大力宣扬教育改革的口号, 无论是关于师资力量的发展还是对教学设施的配备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在英语教师的招聘上, 多以本科以上学历为主, 为英语教学注入了不竭的动力。但是, 由于新教师的大量引进也导致了学校的英语教师普遍年轻化的现象, 而且许多的英语教师在大学期间多是以学习专业的英语知识与英语技能为主, 对于教学方面缺乏相关的实际经验, 从而导致了英语教师一边教学还要一边去慢慢的探索, 寻求着适合自己发展和适应学生现状的教学方法, 而这本身就是一个较为漫长的阶段, 所以, 在教师的教学转型过程中, 教学质量自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目前很多高中使用的英语教材多为牛津教材, 与原本的英语教材相比, 其教材内容也确实生动了许多, 更附有生活气息。但是由于教材更新过快, 使教师刚刚对原有的教材有了一定的掌握, 却更换成了下一代教材, 对教师的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况且, 高中英语教师任务繁重、教学压力偏大, 很难做到对每一代的教材都去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从而对教学质量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学生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 学生英语知识较为薄弱

近年来, 我国为了更好的与国际接轨, 所以在国际语言的培养上, 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普及英语教学。但是在英语学习到了初中阶段时, 就会明显的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大部分学生都会觉得初中英语学习的难度偏大, 其中主要表现为课文篇幅较长、词汇量较大、语法知识繁多等, 使学生在最初的阶段很难适应这种变化。同时由于地域、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差异, 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很难适应西方的语言模式, 常以中文的语言形式来进行翻译和理解, 为英语学习增添了更多的困难。而到了高中阶段, 英语知识的难度更上一层, 使本身对英语学习就相对困难的学生更是束手无策, 更不要说其它硬性要求的增加。而这种情况的长期累计, 使高中生对英语学习的信心不足, 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

(二) 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素质偏低

据研究表明,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保证。而高中学习压力较大, 此阶段的学生自尊心较强, 也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人格, 因此对于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 在心理上就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常常会出现觉得自己能力不够强、自己智力不如人等问题。而且, 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上, 教师又多偏向于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 无论在发言还是表扬上, 都是以他们为重点, 而忽略了英语基础相对较若的学生。长期如此, 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便会自然而然的认为自己能力不足, 渐渐的产生自卑心理, 影响了对英语的学习。

三、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相关措施

在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问题上, 需要学校及家长双方面的努力。首先,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 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大责任, 这就要求学校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扎稳学生的学习基础, 及时的发现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都存在哪些问题, 并根据问题实施相应的解决方法, 从而避免问题累计对学生的学习心理造成影响。其次, 学生的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况, 并将出现的问题及时反应给教师, 并配合教师来对问题进行解决。而学生自己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也要积极主动的找出原因, 适当的时候请老师帮忙解决, 不要一味的采取躲避等消极措施。此外, 教师也要将工作重心放在英语教学上, 通过集体培训或教师交流的方式来丰富教学经验, 拓展教学视野, 以便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改革。

结语

总之, 高中英语教学是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过程, 影响这一教学活动的因素较多, 包括了教师、学生和教材内容等多个方面。所以, 只有教师对教育理念的正确理解, 对教学策略的合理使用, 并结合学生的真实水平来进行教学指导, 才可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 是我国的英语教学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邢艳华.论高中英语教学过程学生“主体性”的发挥[J].中学生英语 (初中版) , 2011 (11) .

[2]冯正玲.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J].成才之路, 2009 (25) .

影响教学质量的不良因素及改善措施浅析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英语教学质量;不良因素;改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发挥作用。现如今,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可以清楚地发现高中教学质量在逐渐提高。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育体制压迫的时间太长,因此,高中教学质量的提高仍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是高中教学改革的桎梏,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此,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探讨。一方面是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另一个方面是从学生的角度来探讨。

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存在的问题

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会对其教学质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一直以来,我国都秉承教育强国的理念,把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放在重要的位置,尽可能的满足学校对教学设施和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师资力量壮大教师队伍。而在高中英语教师的招聘上,更是由原来的本科学历为主转变为研究生以上学历为主,大大提高了教师质量,为高中英语教学的发展了提供了不竭动力。然而,由于教师数量的不断增多,造成了无法避免的现象:高中英语教师年轻化趋势特别严重。这种情况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好的一面就是,年轻的教师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缓解师生之间的沟通压力;不利的一面则是,年轻的老师缺乏教学方面的相关实战经验,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摸索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探寻适合自己发展和学生能有效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对于年轻的英语教师来说,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阶段。因此,高中英语教学质量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是从教师的年轻化这个角度来看。下面从高中英语教材的角度看,同样也存在不少问题。

高中英语教材更新速度十分快,更新过快也给教师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教师在对原来的教材了解熟悉透彻之后,制定了适合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然而教材的更新,使得教师又要重新整理自己的思维理念,重新把握新教材的知识,这样一来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在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教师方面而忽视了学生的影响。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发挥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也是造成高中英语教学质量上不去的重要因素。下面我们将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2.1 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

近年来,我国为了更好的与国际打交道,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普及英语教学。然而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并没有得到重视,除非个别对英语感兴趣的同学。到了初中时期,大部分学生觉得英语是主科当中比较有难度的一门课程。英语的难度不仅表现为词汇量增加、语法知识结构复杂、课文篇幅增长,还表现为地域和语言方面的不同,使得学生在初始阶段不能够很好地适应这种变化,并且学生对西方语言模式的不理解,也会造成很多“中国式英语”(学生用中文的语言方式翻译英语)现象的产生。步入高中之后,英语的难度又上升了一个阶段。由于初中时期英语基础不够牢固,面对高中英语,学生更是觉得无从下手。随着这种情况的不断增加,會造成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学习质量。

2.2 学生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

步入高中,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增大,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在膨胀。对于英语基础良好,自信心比较足的学生,教师总是会有所偏爱的,也更关注这些学生。如:课堂上爱对他们进行提问,经常夸赞他们。而对于那些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他们自身往往会因为偏低的英语成绩而感到沮丧,羞愧,而这个时候教师没有对他们进行鼓励、教导和安慰,学生就会更加难过,觉得自己成绩太差,不受老师关注,从而产生自卑失望的心理,甚至自暴自弃。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对英语的学习,还会给学生心理上留下阴影。

3 针对影响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因素,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

针对影响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因素,提出的相应改善策略。可以从四个方面来阐述。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要秉承新课程核心理念,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制定适合自己与学生的教学模式,致力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其次,学校作为承载学生接受知识和锻炼能力的重要场所,必须把教学质量放在教学的首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发挥学校的一切物力财力,致力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并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措施。当然,学生的父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日常生活过程中,都要给与足够的重视。要把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同时与教师一起致力于解决困扰孩子的难题。而学生自己要更加注重自身的心理状况和学习动态。在家里,做到理解父母,时常与父母谈心;在学校要主动自觉的学习,并与教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及时沟通,遇到困难不要一味逃避,可以向老师征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结语:

总而言之,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我们必须正确的对待影响高中质量提高的因素:教师、学校、高中英语教材和学生等。这个过程存在的这些问题,是高中教学改革的桎梏,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要严谨对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应该秉承着“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更好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了解并尊重每一位学生,结合实际,不断完善教学理念,合理运用教学策略,致力于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肖娉.高中英语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探究[J].中学生英语(高三版),2014,17(6):21.

[2] 钱高翔.当前英语授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语数外学习(高中英语教学),2014,27(4):58-58.

影响教学质量的不良因素及改善措施浅析 篇4

水文资料整编工作是水文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整编后的.水文资料可直接应用到国民经济建设中为社会服务,因此保证水文资料的整编精度,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水文资料不仅要求准确性和精度,而且强调了水文信息采集的广度及满足使用要求的程度,分析了影响水文资料质量的几个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提高现代水文资料质量的对策.

作 者:张廷利  作者单位:保定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河北,保定,071000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2) 分类号:P64 关键词:水文资料   影响因素   对策   质量  

影响教学质量的不良因素及改善措施浅析 篇5

【摘要】目的:分析内镜消毒灭菌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及质量改进对策。方法:选取2015年03月-2016年03月我院250套已使用内镜,对内镜消毒灭菌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在实施消毒灭菌以后,消毒液与酶液没有在有效期以内的有1套、保存不当的有1套,在清洗的过程中没有注意细节的有2套、浓度不够的有1套、伴有感染疾病的有2套,浸泡的时间比较短的有1套、反复浸泡的1套,没有实施监测的有1套。结论:为了保证内镜消毒灭菌的质量,需要根据根据卫生部内镜的消毒灭菌要求进行管理。【关键词】内镜;消毒灭菌;影响因素

消化内镜的检查属于侵入性的诊疗方式,主要特点是恢复比较快、诊断比较明确以及痛苦相对较小,广泛应用在临床上。由于消化内镜内部结构比较精密,若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误操作,极易损害了消化内镜,而且维修费用比较贵,导致医院与科室承受巨大损失。因此,在使用消化内镜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重视消化内镜的保护,防止其受到不必要的损害。本文分析了内镜消毒灭菌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及质量改进对策,总结如下:

1.资料以及方法

1.1一般的资料

选取2015年03月-2016年03月我院250套已使用内镜,包含15套小肠镜、食管镜60套、大肠镜30套、胃镜90 套与十二指肠镜45套。1.2研究的方法

对标准执行的前期的消化内镜消毒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按照消化内镜消毒灭菌改进标准,定期监测消化内镜消毒灭菌效果,深入分析不合格内镜的原因,对消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1.3标本的采集

通过无菌注射器采集10毫升缓冲液,经消化内镜的活检口位置注入,再使用15毫升无菌的试管,在活检出口进行收集,然后送到检验部门进行检验。1.4数据统计

应用SPSS19.0 统计软件来统计分析所得数据,用均数±的标准差(x±s)来表示计量资料,用t进行检验;用率(%)来表示计数的资料,用x2进行检验,P<0.05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2.结果

在消毒灭菌以前,消毒液与酶液没有在有效期以内的有20套、保存不当的20套,在清洗的过程中,没有注意细节的20套、浓度不够的有3套、伴有感染性疾病的有2套、浸泡时间比较短的1套、反复浸泡的有2套。在实施消毒灭菌以后,消毒液与酶液没有在有效期以内的有1套、保存不当的有1套,在清洗的过程中没有注意细节的有2套、浓度不够的有1套、伴有感染疾病的有2套,浸泡的时间比较短的有1套、反复浸泡的1套,没有实施监测的有1套。

3.讨论

3.1消化内镜的消毒效果影响因素 3.1.1内镜的外表皮出现破损

在助手操作的过程中,没有和医生进行密切的的配合,治疗时过早的出针,导致消化内镜接触到尖锐附件,使弯曲的橡皮被划破,从而发生漏水;把内镜和尖锐附件放在一起,致使外表皮受损[1]。3.1.2内镜前端的玻璃片出现破裂

在使用或者是清洗消化内镜的过程中,使先端部位和较硬的物品发生碰撞,致使玻璃瓶发生破裂,导致内镜出现漏水的情况[2]。3.1.3送气送水的管道和喷嘴堵塞

在使用内镜以后,没有及时对内镜进行送水与送气,导致污染物附着在管道中;消毒与清洗时,没有及时将内镜官腔清洗干净,导致污染物中蛋白质固结在管道中;在消毒与清洗过程中,不小心导致喷嘴吸进棉纱布,导致喷嘴堵塞;消化内镜消毒与清洗干净以后,没有正确地进行安装,导致喷嘴堵塞。3.1.4钳子管道出现漏水情况

在消毒与清洗过程中,清洗刷子比较破旧,导致刷头尖部滑坡管道,从而发生漏水的情况;治疗性的附件与粘膜针使用不正确,在插入时使用强行插入的方式,造成钳子的管道漏水。3.1.5没有及时盖上防水帽

在进行消化内镜清洗与消毒时,及时将防水帽盖上,能够保证内镜一直处于防水的状态。但是医务人员因为工作比较忙碌,经常会忘记带上防水帽,直接放在水中清洗与消毒,致使电极进水,导致内镜受损。3.2内镜消毒灭菌效果改进的对策 3.2.1加大内镜设备的经费投入

医院需要加大内镜设备的经费投入,加设超声清洗的设备,应用一次性活检钳或者是口圈,增加肠镜与胃镜数量,使用与配备多酶的清洗剂,确保诊疗与洗消条件与相关要求相符合。此外,还要通过专业护理人员管理附件器械与内镜,在器械清洗与消毒期间,由专业人员进行清洗与消毒。3.2.2定期保养

在医疗器械中,消化内镜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内镜比较精密。因此,相关维修人员需要高度重视其保养过程,尽可能熟悉内镜结构的性能,定期检查、正确操作与精心保养,延长内镜使用寿命,减小维修的费用。3.2.3加强人员的培训

从事内镜洗消与诊疗工作的医护人员,都要接受院感知识的培训。为了与新管理模式、新技术相适应,医院需要对护理人员与内镜医师进行实时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含附件与内镜保养维护、内镜的构造原理以及内镜清洗与消毒流程等,还要进行专业护理技能与专科知识训练,应用交流与指导等方式,让医护人员充分认识到内镜防护的重要性,同时掌握正确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保证内镜使用安全[3]。

3.2.4制定管理的制度

贯彻落实内镜管理制度,可以提高内镜保护力度,保证器械与患者安全。医院需要督促医院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制定内镜清洗与消毒标准、内镜中心的工作制度、工作质量的标准等,定期检查各项制度执行情况,贯彻落实各个岗位的职责,从细微之处着手,提高内镜管理力度,确保内镜的安全性。3.2.5及时盖上防水帽

在进行内镜床侧清洗以后,送到清洗消毒中心之前,需要将防水帽盖好,确认好之后才能实行清洗。若发现没有盖防水帽就放到水中进行清洗的情况,需要及时取出内镜,烘干电极,并垂直悬挂,然后告知内镜的维修人员进行维修。

综上所述,消化内镜的材质比较特殊、构造较为精密,维修费用与价格比较

[3]贵。在消化内镜使用过程中,需要实时培训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强化护理人员工作的责任心,确保内镜不会因为人为因素而受到破坏,从而保证器械与患者的安全。【参考文献】

影响教学质量的不良因素及改善措施浅析 篇6

(一)、历史基础知识较薄弱,知识体系与新课标模块式的教学体系相脱节。在许多学校,初中历史课比起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通常被称为 “副课”。由于中考时,历史科占的分值较低,所以大多数学生都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甚至有些学校的历史课常常被语、数、外这样的“主课”所挤占。由于初中阶段历史教学的不到位,致使许多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较差,有的学生甚至连起码的时间、朝代概念都没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高中历史新教材采取“学习主题式”的编写结构,将旧教材按时间、朝代为顺序的纵向编写模式改为按专题线索的横向编写模式,并且扩充了世界古代史、中外当代史、经济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内容,这就给历史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部分高中生缺乏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所以学习起来感到稀里糊涂,不知所云。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逐渐下降。而历史教师在授课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连贯的知识体系,不得不额外补充一些相关的内容,这就增加了教学时间和容量,导致多数教师感到课时过紧,无法按时完成教学计划。可见,要想将高中历史课程改革顺利地推行下去,必须提升初中历史课的地位,加大初中历史教学的力度,从而为高中历史课改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对新课本编排体例不适应。

由于新的课程标准与原来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和编写意图不一样,所以在编排体例上有很大变化。旧课本的编排是以通史的形式,而新课本的编排是以专题的形式。学生感觉难,教师落实难。新课本对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较浅,是“ 压缩饼干式”的课本,对学生要求高了,如何体现新课改的要求感觉有难度。历史学科具有时序性、全面性的特点,而新课本的模块把历史事件割裂开来,如对“ 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在三个模块中都有专题,分别从不同层面进行评价,把完整的历史知识人为地割裂开来,不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历史面貌。这对于使学

生建立一个全面的历史观不利,也容易出现重复讲解现象。历史是丰满的、有过程的,而新课本是压缩的、干巴的。新课本过于简单,因此需要对课本做一定的补充,但课时不够。

(三),市场上与人民版教材配套的练习参考书较少,满足不了学生复习、巩固知识的需要。既依赖“ 教辅”,又对“ 教辅”不满意新课程提倡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教师们感到平时教学任务重,备课时间紧,没有时间找资料和编题,而现有的“ 教辅”材料能够与新课本配套的不多,且大多是旧课本的翻版。新教材在每课后也相应的编排了一些问答题和材料阅读题,但数量有限,且部分题目综合性较强,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作用不明显,不少学生便到书店购买了一些练习参考书。符合课改精神、编写质量较高的参考书并不多,而且参考书的题目有些较为老套,有些与教材不配套,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复习带来了困难,甚至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有些学生想购买一些对新教材进行讲解、剖析的参考书,但这样的书更是少之又少。于是不少学校的老师只好自己命制题目给学生做,但题目的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笔者建议,课改不能只改课程,与其配套的一系列参考书、优秀教案也应齐头并进,这才能最大限度的体现课程改革的优越性,满足学生 “吃不了”和“吃不饱”的不同要求。对新的教学方式不适应。历史课程改革存在的一股“浮躁现象”——“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学生还没有学习基本历史知识就过度地采用探讨(辩论)活动、参与式小组活动、课堂历史短剧(历史人物扮演)、观看历史影像资料、展示课外收集的有关资料或提前准备学习内容等探究学习的倾向。仔细观察和深入了解这种看似热热闹闹,课堂很是活跃的表象背后,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应该学到的基本历史知识。也就是说,历史教育的目标并没有达到、教学任务也没有真正完成。如果听任这种表象长期发展下去,中学历史课程质量将会受到严重影响,课改的预期目标就会泡汤。”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观点,也就无法真正地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每一次运用历史知识都要去查资料,那么这种探究学习是“空中楼阁”,况且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也不容许。

(四),高考改革方案没有确定,教师教学心中没底。对如何应对高考和评价教师心中无数。虽然新的课程改革试图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强调对学生进行

综合评价和多元评价,但高考依然是悬在高中教师头上的一把利剑。教师可以不在乎高考,但学校在乎、家长在乎、社会在乎,教师也就不能不在乎。所以教师们普遍对高考心存茫然,不知道课改后的高考如何应对。虽然我们反对历史教师把高考当成指挥棒,反对 “高考怎么考,我们就怎么教”的教学方法,但不容否认,高考的导向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历史高考的题型、方式和内容对于教师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研究教法以及吸取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都有重要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行,新教材的使用,高考的考试模式也一定会随之变化。那么,高考到底会怎么改呢?到目前为止江苏省还没有确定一个完整的方案。这就给历史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许多教师在讲授新课时,不得不面面俱到,唯恐遗漏某个知识点。此外,有的教师认为高考会改为“3+大综合”或“3+小综合”的模式,所以在向学生讲解课本内容时,就会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与政治知识、地理知识联系起来,这就导致教学进度快慢不一,深浅不同。在考试的题型方面,旧的高考题型主要以单选题、材料解析和问答题三种题型为主,学生从一开始接触的就是这三种题型,做起题目感到得心应手。而课程改革后的高考会不会增加新题型呢?对学生的要求是不是提高了呢?笔者希望与新课程配套的高考改革方案能尽快出台,以便历史教师在教学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走出困惑的对策与建议

(一)、树立新课改理念

课改的前提是思想观念的转变。每个老师都知道新课改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往往在实践中,不能把学生放到学习主人的位置上,老想替学生学生做主,告诉学生做什么,怎么做,总是希望把自己所有的知识经验都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少走弯路,让课堂看起来更高效。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是不能被真正调动起来的。因为他们常常被指挥,被评价,被纠正,又被形式的鼓励和表扬。而根源就在于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不放手。所以课改的前提一定是观念的转变,一定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指挥者才行。教学效果的评价不是看老师教了多少,而要看学生真的从这一节课上提高了多少。

(二)、让“ 指挥棒”尽早发挥正向引导作用。课程改革的主力是一线教师,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评价问题。评价问题包括对学校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这三方面的评价都与高考直接有关。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要淡化高考问题,但在目前情况下,社会、学生、家长都高度关注高考问题,学校和教师也不可能忽视这个问题。既然高考是指挥棒,我们就要认真研究这根指挥棒,让它发挥正向引导作用。

(三)、做好初高中历史教材的衔接。

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学生心理品格、人文素质的教育衔接,是对高一新生教育教学的关键。首先应当对高一新生,进行一个基本的分析: 现在的高中生是九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学生,他们有着显著的时代特征。有人称他们为“新新人类”或“读不懂的一代”。在他们身上,成熟冷静与幼稚浮躁并存,多情善感与冷漠无情同在;活泼外向与孤僻内向共生;自我表现和自我封闭也在这个群体身上矛盾地统一着。他们的个性和表现欲异常强烈。一方面要求师长尊重自己的独立人格,给自己留出足够的自主空间,另一方面又习以为常地继续着被呵护的“快乐宝贝”生涯,从而使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不能同步,独立人格的形成受到阻碍。在初中特别是初三,由于升学的压力,进行了长时间的超负荷的,甚至是违背了初中学生生理、心理成长规律的艰苦的学习。更使他们对人生产生了冷漠、扭曲的心理和对学习产生厌倦和恐惧情绪。近年发生在中学生中的迷恋网吧、离家出走等问题和大学生中的用硫酸泼熊猫事件、马家爵事件,折射出当前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针对以上分析,在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上衔接的对策是: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以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多视角、多层次的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偏少。对历史上活生生的人的思想,人的精神意识、品质修养学习偏少。这应该继承衔接初中历史教材的史话教学,激趣导学的教学理念。更要补充完善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历史教材中丰富、高尚的人文品格、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在青少年可塑性较强的高一年级,培养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使高一年级,成为学生人生中一个新的健康完美的起点。历史基

本知识衔接也是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高一新学期的开学伊始是学习高中历史新教材必修课的政治文明历程,当中有很多知识,学生在初中就接触过。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初中的知识基础上与高一新教材的基础知识衔接理顺。达到线索明晰,知识蕴厚的较高的认知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历史课堂开放化 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是这样阐述课程资源的: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师生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参与者、操作者和开发者。由此,我们要顺应新课标的理念,以教材为框架、以课标为指导做生活的有心人,适时地把生活中蕴含的社会信息搬进课堂教学。对固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内容,把学生关心的事和身边的事引入课堂,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教学的内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开展课堂教学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所以必须让学生动起、活起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生活的学习模式,采用辩论,课堂小品等形式,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共鸣。

课堂教学也不一定要在教室内完成,开展社会调查是历史与社会学科重要的教学手段。如在教学环境问题时,我组织学生到校园周围的实地察看农村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环境污染造成的原因,危害及该如何防治,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要适当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源。

现代心理学证实人的潜能在心情愉快、精神放松的状态下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情绪,不仅能产生超强的记忆力,而且能活跃创造性的思维。历史本身一幕幕缤纷多彩的主体生活画面,这给历史与社会教学以丰富的趣味性,所以课堂上,教师恰当地运用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史事生活化、直观化、通俗化,给学生展现一幅幅栩栩如生、喜闻乐见的历史画面,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生活化的语言不但能接近师生的距离,而且把专业词语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更容易明白其中的涵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影响教学质量的不良因素及改善措施浅析 篇7

1环境监测概述

1.1环境监测的定义。环境监测主要是利用先进的仪器和设备来长时间及持续的对环境进行观测, 以便于对一定时期内环境的变化情况进行掌握, 进一步对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总结, 并将监测结果提供给环境管理部门, 为其制定各项政策及措施提供重要的依据。环境监测工作具有较强的程序性特点, 需要做好采样工作, 通过对样本进行分析和保存, 然后才能得出具体的数据, 从而对环境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价。

1.2环境监测的主要特点。其一, 连续性、追踪性。针对于环境污染普遍性及时空性等特点, 则在环境监测工作中需要对环境进行长期性及连续性的监测, 才能够获取高质量的监测成果, 这也决定了环境监测的连续性和追踪性特点。

其二, 法律强制性。环境监测作为一项强制性工作, 需要在监测工作中严格依照国家颁布的关于环境监测的法律文件, 而且国家还会对各地区的环境监测工作进行年检, 可以说环境监测具有法律强制性的特点。

其三, 公益性和社会性。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 其以改善人类居住环境作为出发点, 以维护公众利益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目标。由此可以看出环境监测作为公益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1.3环境监测的意义。环境监测工作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最基础性工作之, 同时也是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环境监测能够有效的掌握环境信息, 并制定出完善的环境保护政策及法律法规, 而且能够为环境监督保护部门提供优质的服务, 成为其进行环境保护和监督的重要依据。通过对环境监测, 有效的对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 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能够在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好的爱护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影响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

2.1政府部门对环境监测工作不够重视。政府的支持是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但在实现工作中, 往往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抓经济建设上面, 对于环境监测工作, 往往只是简单的将上级的命令向下属部门进行传达, 缺乏必要的指导及监督, 各项政策及命令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和执行, 这必然会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带来不利影响, 环境监测工作也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2.2缺乏健全的制度作保障。在我国环境监测工作中, 一直沿用早期出台的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相关政策, 但随着环境监测工作的不断发展, 政策没有及时进行更新, 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使其无法有效的保障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实施, 同时还要对环境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制约影响。同时当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也不完善, 缺乏相关的技术性规范和技术性指导, 对环境监测工作成效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另外, 环境监测人员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 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这必然会对环境监测质量带来较大的影响。

2.3环境监测工作管理部门职能分工不明确。环境监测工作本应当实现分层有序的管理, 然而, 从我国当前的形势来看, 环境监测工作管理部门职能分工并不明确, 导致出现“部分工作多人管, 而有些工作却无人管”的现象。这种现象严重地影响了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性。

2.4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素质水平不高。当前, 我国环境监测工作人员队伍的素质水平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从整体来看, 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学历都不太高, 对环境监测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掌握度有限, 综合素质水平也不够高。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低下, 直接影响到环境监测工作的水平。

3提高环境监测水平的主要措施

3.1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重视是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基本前提。因此, 政府作为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管理者, 一定要加强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出台相关政策, 给予环境监测工作者政策支持。加大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资金投入, 给予环境监测工作者物质支持。

3.2建立健全我国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需要以法律法规作为重要的保障, 因此需要进一步对环境法律法规进行过关, 构建完善的环境监测管理体系, 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的各项政策, 确保环境监测整体水平的提升, 从源头上来解决环境问题, 以便于能够更好的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3.3明确各部门职责, 加强分工合作。在环境监测过程中, 政府担当着主要角色。因此, 环境坚持工作的水平主要取决于政府有关部门的执行能力。对此, 国家在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管理体系之时, 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 实行严格的责任追求制, 要求各部门人员做到职责与权力相统一, 防止出现推卸责任的现象。这就要求各部门在明确的分工之下, 还要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 各部门相互配合与扶持, 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 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 确保环境监测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

3.4加强对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培训。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直接影响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 因此, 要想提高环境监测水平, 就有必要加强对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培训。加强培训有利于完善相关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 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进而促进环境监测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结束语

随着经济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人们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 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因此需要努力提高环境监测水平, 进一步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 强化环境监测人员的培养工作, 从而使环境监测更好的服务于环境保护工作, 有效的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亓学红, 朱颜苹.现阶段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之我见[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1) .

[2]钱冠磊, 王琳.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主要影响因素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11, 14.

影响教学质量的不良因素及改善措施浅析 篇8

【关键词】水利;控制;因素;措施

1.水利工程建造的特点及其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1.1水利工程除了工程量大、投资多、工期较长之外,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1.1受自然条件制约,施工难度大。水利工程的施工条件复杂, 对水工建筑物的性能有特殊要求,需按照水利工程的技术规范,采取专门的施工方法和措施,确保工程质量。

1.1.2效益大,对环境影响也大。例如:丹江口水利枢纽建成后,一方面,其在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和养殖等效益十分显著,如在防洪方面,大大减轻了汉江中、下游的洪水灾害;装机容量90 万KW,另一方面,由于水库水位抬高,在库区内造成淹没,需要移民和迁建,由于水质、水温、湿度的变化,改变了库区小气候并使附近的生态平衡发生变化等等。

1.1.3失事后果严重。据统计,近年来全世界每年的垮坝率虽较过去有所降低, 但仍在0.2%左右。1975 年8 月我国河南省遭遇特大洪水,加之板桥、石漫滩两座水库垮坝,使下游1100 万亩农田受淹,京广铁路中断,死亡达9万人,损失惨重。

1.2水利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水利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在于: 其不但会影响建筑物的寿命和效益, 而且会影响改建和维修的费用, 更严重的是一旦失事,对国民经济及生命财产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水利工程施工必须保证施工质量,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和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影晌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水利工程施工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综合运用地质、土木建筑、機械、电气等多种学科的技术手段,而且在时间和空间上需要穿插完成。因此,影响其施工质量的因素非常复杂,但概括起来,主要有:

2.1材料的因素

材料(含构配件)的合格是保证工程施工符合要求的物质条件。材料的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 其符合要求与否,将决定工程质量符合规范标准与否,决定了工程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应严格控制材料的质量好坏, 做好检查验收工作,正确合理地使用,并建立良好的管理台帐,有必要进行收、发、储、运等各环节的技术管理, 避免使用混料或不合格的材料。

2.2器具的因素

指为满足建设项目施工基本技术要求而需要借助应用的各类机具设备。可分为固定资产类、低值易耗类。如土(石)方施工机械、桩工机械、起重吊装机械、钢筋加工机械,混凝土(灰)拌和输送机械等均属固定资产类。另外还有胶轮车、模板支撑、架手脚具、度衡量具等低值易耗类。为满足施工需求的各种机具设备是形成建筑和产品质量的重要外部手段之一。

2.3人的因素

影响水利工程质量首要因素是参与的人。所谓的人包括参与工程施工的组织工作者、指导工作者和现场操作工作者。人员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影响着工程的施工质量, 其中人员素质包括人的思想觉悟水平、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等。只有高素质的人才, 才能更好保证工程的质量控制。

2.4质量监督缺乏力度,作用难发挥

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执法不力,质量监督处罚手段可操作性不强,无检测手段;质监机构为事业或企业编制,收费标准低,受财力、人力所限,工作难以深入到位;质监员专业知识水平有限,监督起来力不从心;质量管理职能交叉,责任不明,质量问题难整改,质量监督机构作用难以完全发挥。

2.5工艺的因素

指施工方案、施工工艺、作业顺序方法、操作流程等。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施工方案,按照规范规程操作,顺序方法作业得当,工艺水平熟练具有技巧,不但有安全生产、经济上、工效上的成效,而且是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质量可靠性、稳定性重要条件之一。

2.6环境的因素

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在施工过程,应根据工程的特点和具体条件,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格控制。营造文明、安全、环保的施工现场气氛,并注意施工单位与周边地方群众的关系,务必遵守当地的风俗习惯。

2.7监理市场不规范,监理工作不到位

监理队伍少,人员素质不高,部分人员无证上岗,工作责任心不强;监理市场不规范监理单位存在“一条龙”、“同体监理”、“自行监理”现象,监理成“兼理”;监理工作不到位,工作深度和广度不够,技术能力不强,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3.加强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应对措施

3.1精心勘察设计,提高设计质量

勘察设计质量是决定工程建设质量的首要环节。要遵守《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条例》,依法进行勘察设计,严格贯彻实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水利工程部分);要推行设计招标工作,促使其提高设计资质和技术水平,将设计单位推向市场,靠竞争、信誉求发展;要推行设计监理工作,杜绝由于设计质量低劣发生的工程质量事故;要严格建设审批制度,工程项目开工前必须有批准的初步设计;要建立、健全施工图审查制度。实施工程设计质量第三方有效的约束和监督,防止不合格设计图纸进入施工现场。

3.2严格控制进场原料的质量

凡是进入施工现场的原材料, 进场前应向项目监理机构提交《建筑材料报验单》, 同时上交原材料出厂时的合格证及技术说明书, 由施工承包单位按规定的要求检验或试验报告。只有当监理工程师审查并确认其质量合格后, 才能让材料进场。

3.3保证施工质量管理的环境良好

良好的施工质量管理环境是指: 施工承包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控制自检系统处于良好的状态, 系统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检测制度、检测标准、人员配备等方面是比较完善和明确的, 质量责任制落实恰当,监理工程师已做好承包单位施工质量管理环境的检查、并有能力督促其落实。

3.4进场施工机械设备性能及工作状态的控制

性能良好的施工现场作业机械设备,可以促进水利工程质量的控制。为了使施工机械设备性能良好和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监理工程师应做好现场控制工作,包括施工机械设备的进场检查、机械设备工作状态的检查、特殊设备安全运行的审核以及大型临时设备的检查等。

3.5施工过程中实行工序检查制度,实行“三检制”

即施工员初检质检员复检,技术负责人终检内部验收合格后再邀请监理工程师复橙,监理工程师复检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施工质量是直接影响大坝安全的重要因素。砂石坝施工中,质量检查控制的项目较多,从坝基的开挖及处理、坝体的填筑及干砌石护坡,都应按国家和部颁发的有关标准、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图、技术要求以及工地制定的施工规定进行。启闭机、闸门的制作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尺寸和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埋件的安装按照设计尺寸布设控制点。

4.结语

综上所述,施工质量控制不仅仅考虑人、机械、方法、环境等因素。影响工程施工质量的环境因素还有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水文气象、噪音、通风、振动、照明、污染等诸多方面。所以,施工工作者应综合考虑工程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 加强提高工程质量的各种方法的研究和探讨, 对建设高质量的水利工程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高军,保证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若干措施.水利天地.2010(8):18-19.

影响教学质量的不良因素及改善措施浅析 篇9

关键词:蒙医内科 医患关系 改善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法律制度的日益完善,医患双方的法制观念都在不断地增强。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关系应是一种良性关系,这样既能使病人在诊疗期间保持稳定的良好的心态,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也能使医护人员保持稳定情绪,提高工作效率。我院蒙医内科是一个集呼吸、消化、心脑血管、内分泌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科室,还肩负着夜间急诊工作,是全院最忙的一个科室,也是病人与医护人员之间最容易产生矛盾,引起医疗纠纷和投诉的场所。探讨蒙医内科影响医护患关系的因素,并针对具体情况制定改善措施,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护患关系,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杜绝医疗事故发生。

一、影响医护患关系的主要因素

1、蒙医内科疾病通常都是慢性疾病病程较长,病人普遍存在烦躁和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不易建立良好的信任感。病人入院后对接待的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十分敏感,如果服务态度冷淡,说话生硬,极易引起病人的反感,在我院医护患之间的矛盾起因针对服务态度占首位。

2、蒙医内科病人多为老年患者,住院时多有家人陪护,在实际工作中,常忽略了家属的心理反馈,甚至对家属呼来喝去,则引起家属的不满。

3、俗话说:“久病成医”,长期的慢性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当诊断结果与预期不符合或治疗中病情恶化,抢救未达到预期效果时,对医护质量产生怀疑,指责医生、护士不负责任,诊断不明确,抢救不及时,治疗无效果,观察不细致等。

4、医院现有服务设施和条件不能满足病人。蒙医内科病人多为高龄且护理难度大,给科室的环境和卫生带来不少问题,都可增加病人及其家属心理压力和不满情绪。

5、在进行治疗护理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缺乏社会经验及与病人沟通交流的技巧,面对患者及家属的提问,回答问题简单生硬,引起病人的反感。另一方面由于护理工作任务繁忙,护士身心疲惫,无法与患者进行细致的沟通,也无暇顾及病人及家属的情绪与心理,使病人与家属不满而导致病人投诉。

二、改善措施

1、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观念,增加医护人员的敬业精神。发放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抽样调查。工作人员佩带工作卡,使医护人员的行为置于病人的监督下。

2、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的操作技术应熟练,有条不紊,可减轻病人肉体上的痛苦。另一方面,注意家属的心理反应,尤其是在对危重危急病人在技术抢救無效时,根据家属的心理需要,进行“感情抢救”,使家属的心理有一定的适应过程,更能承受不幸消息的打击。

3、强化技术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是保证工作质量的关键。一方面工作人员要不断的钻研业务,思考和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在诊疗过程中,要善于体谅病人,诚恳主动的向病人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治疗情况。从病人的需要出发,帮助解决病人遇到的问题。

4、不断完善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和环境卫生,充实科室的内涵建设。

5、加强沟通交流,消除纠纷隐患。医护人员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使用文明语言,积极与病人沟通交流,对病人提出的疑问,以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符合个性化语言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向病人细致耐心的讲解。

6、履行告知义务,是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也是尊重患者权利的需要。更是医护人员自我保护的需要。病人作为一名特殊消费者,在接受治疗护理的过程中,有权利并希望知道其正在接受的治疗护理名称、目的、注意事项、副作用以及应该承担的风险。特别是对于神志不清,昏迷及行为不能自理的患者,医护人员要用亲切友善的语言,对病人及其家属履行告知义务。使病人及其家属即了解了病情,又尊重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权,这样才有利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改善建议 篇10

1 营造林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1.1 前期规划不合理, 统计上报数据的真实性与统一性欠缺

营造林工程设计方面对前期规划的要求较高, 实际操作中前期规划可以为后期的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是整个项目提纲挈领的环节, 其对营造林的实际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尤为重要。近年来, 各地均存在虚报错报统计数据的现象, 成为影响营造林质量的主要因素。统计数据不真实的主要原因是对营造林进行准确的数据核实较困难。营造林前期规划还包括营造林范围与布局的设计、营造林设计与种苗的选择、林内树龄组成、森林保护及灌溉培育的方案、施工单位资质要求、工程量与投资预算、工程进度的规定、营造林质量的标准要求、管理人员的安排、工程的预算等。营造林前期规划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后期施工, 一定要重视质量, 切不可单纯追求面积大小而使质量不过关, 合理规划方可实施。

1.2 工程施工技术薄弱, 作业设计不规范, 管理不科学

营造林工程主要在基层展开, 基层工作人员对营造林技术的掌握程度不高, 营造林人才紧缺, 影响了营造林工程的正常开展。营造林的作业设计是其工作的基础内容, 是营造林质量合格的主要保证。当前仍存在对营造林作业设计不重视的现象, 许多单位将其视为一种形式, 设计材料准备不足, 作业田地规格未进行实地测量, 规划不合理, 实际造林位置与设计位置不相符, 营造林林层结构单一, 作业设计缺乏科学合理性, 林业布局不规范。营造林工程结束后对林木的管理是营造林能否起到其应有作用的关键, 切不可重营造、轻管理。山区畜牧业的发展, 对于营造林有一定的破坏性, 农民在林木行间套种易造成林木死亡。开展营造林的抚育可大大提高林木的成活率, 应及时补种缺损的林木, 否则易造成营造林的林木不符合林业标准[1,2,3]。

1.3 检查验收规范不明确, 要求不严格

营造林工程完成后的验收工作对于提高营造林质量有很大作用。检查过程中验收规范不明确, 要求不严格, 验收单位敷衍了事、验收不细致等情况时有发生, 对于营造林存在的质量隐患未及时修正, 忽视了提高营造林质量的最后一个决定因素, 对于营造林的质量影响较大。

2 改善营造林质量的建议

2.1 前期合理规划, 力求设计合理

前期规划阶段工作的基础是真实、统一的数据, 要求基层单位准确无误地确定营造林范围与布局、营造林设计与种苗的选择、林内树龄组成、森林保护及灌溉培育的方案、施工单位资质要求、工程量与投资预算、工程进度的规定、营造林质量的标准要求、管理人员的安排、工程的预算等指标。对于造林地地形等指标可制作出准确图形, 要求统计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 能制作出准确的统计报表, 有一定的判断能力, 能准确判断各造林地情况并作出专业的数据统计。根据统计数据合理规划项目, 设计出合理可行项目方案[4]。

2.2 重视施工质量, 规范管理方式

施工管理环节是整个营造林项目的实现与质量体现的关键环节。此环节要严格把握“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原则, 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 提高造林成效, 以确保营造林质量。施工过程中应实时记录, 施工方要及时向营造林质量管理部门汇报各方面进度,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关营造林质量管理的方针、政策与办法。严格核实营造林工作, 确保统计数据真实有效。管理方根据项目各指标施行情况, 指导造林施工。

对于营造林的抚育管理除了需要依靠营造林管理部门的统一协调, 还需要营造林单位的自身行为约束。营造林主管部门要健全林业抚育管理机制, 实施工作责任承包制, 深入林区进行巡查, 随时查看林业的生长情况, 及时对林业进行补种, 清查不合格林木, 确保林木达标;充分提高营造林工作人员的自觉性及责任感, 主动采取护林育林措施, 改变传统的耕种习惯, 定期管理, 确保营造林的质量[5]。

2.3 明确质量验收标准, 严格要求

营造林的质量验收工作要求严格按照《营造林质量考核办法》规定的标准执行[6,7], 对于不符合标准的林地及时统计上报。营造林质量验收工作人员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感, 用对营造林工作负责的态度进行验收。营造林自查验收要求验收人员认真核实, 工作人员利用手持GPS结合实地考核测量各项指标, 自验收结果登记分类明确, 作业设计编写报告齐全, 要求格式统一规范、图表齐全[8,9]。

参考文献

[1]周占邦.互助县营造林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7) :208-213.

[2]江兴龙, 陈红, 甘吉学.喀斯特地区酸梅不同繁殖材料造林抗逆性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 2011 (9) :27-29.

[3]杨艳萍, 王涛, 李梅.影响营造林质量因素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8 (14) :78-80.

[4]石俊华.影响北方地区造林质量的若干因素与建议[J].吉林林业科技, 2008, 37 (2) :56, 70.

[5]张清国.浅析营造林的质量影响因素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8 (14) :90-91.

[6]姜万文, 李夫.浅析影响造林质量的主要因素及对策[J].科技传播, 2010 (20) :56-66.

[7]郭俊杰.影响国有林区造林质量的因素[J].北京农业, 2013 (21) :93.

[8]罗细芳, 李健, 贾贵民.影响营造林质量的主观因素分析与建议[J].华东森林经理, 2009 (1) :9-11.

影响教学质量的不良因素及改善措施浅析 篇11

工业上实际应用的热处理工艺方法非常多, 在热处理工艺中, 要用到各种加热炉, 金属热处理便在这些加热炉中进行, 冷却时要用到冷却介质, 不同的冷却介质冷却速度不同, 温度变化也不同。如果温度测量不准, 热处理工艺规范就得不到正确执行, 就可能会造成产品质量下降甚至报废。温控设备质量的优劣也影响温度测量的准确度。对温度变化不敏感使得测量的温度与实际温度有误差。

2 影响变形的其它因素及措施

2.1 预备热处理

预备热处理中正火温度过高, 混晶、大量索氏体或魏氏体组织会使内孔变形增大, 所以锻件要用控温正火或等温退火来处理。另外, 金属的正火、退火以及在进行淬火之前的调质, 也会对金属最终的变形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直接影响到金属组织结构上的变化。实践证明, 在正火后采用等温淬火可有效地使金属组织结构趋于均匀, 从而使其变形量减小。

2.2 淬火介质

淬火冷却是决定淬火质量的关键, 但介质使用不合理经常会造成很大的内应力, 容易引起工件的变形和开裂。因此冷速既不能过大又不能过小。最常用的冷却介质是水和油, 水在650~550℃范围内具有很大的冷却速度 (>600℃/s) , 但在300~200℃时冷却速度仍然很快 (约为270℃/s) , 这时正发生马氏体转变, 具有如此高的冷速, 必然会引起淬火钢的变形和开裂。若在水中加入10%的盐或碱, 可将650~550℃范围内的冷却速度提高到1100℃/s, 但在300~200℃范围内冷却速度基本不变, 因此水及盐水或碱水常被用作碳钢的淬火冷却介质, 但都易引起材料变形和开裂。而油在300~200℃范围内的冷却速度较慢 (约为20℃/s) , 可减少钢在淬火时的变形和开裂倾向, 但在650~550℃范围内的冷却速度不够大, 不易使碳钢淬火成马氏体, 只能用于合金钢。常用淬火油为10#, 20#机油。

在保证同样硬度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采用油性介质, 实验和实践证明, 在其他条件无差异的前提下, 油性介质的冷却速度较慢, 而水性介质的冷却速度则相对快一些, 而且, 和油性介质相比, 水温变化对水性介质冷却特性的影响较大, 在同样的热处理条件下, 油性介质相对水性介质淬火后的变形量要相对小。

2.3 冷却方法

常用的冷却方法有单液淬火法、双液淬火法、分级淬火法和等温淬火法。

单液淬火法容易实现机械化, 自动化, 其缺点是不符合理想淬火冷却速度的要求, 水淬容易产生变形和裂纹, 油淬容易产生硬度不足或硬度不均匀等现象。

双液淬火法的具体做法是将加热的工件先在快速冷却的介质中冷却到300℃左右, 立即转入另一种缓慢冷却的介质中冷却至室温, 如形状复杂的碳钢工件常采用水淬油冷的方法, 即先在水中冷却到300℃后在油中冷却;而合金钢则采用油淬空冷, 即先在油中冷却后在空气中冷却。

分级淬火法的具体做法是将加热的工件先放入温度稍高于Ms的硝盐浴或碱浴中, 保温2~5min, 使零件内外的温度均匀后, 立即取出在空气中冷却。但由于硝盐浴或碱浴的冷却能力低, 只能适用于零件尺寸较小, 要求变形小, 尺寸精度高的工件, 如模具、刀具等。

2.4 零件结构

金属零件结构在金属热处理冷却过程中对变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薄的部分冷得快, 厚的部分冷得慢。在满足实际生产需要的情况下, 应尽量减少工件的厚薄悬殊。为减少过渡区因应力集中产生变形和开裂倾向, 要求零件截面均匀;为了减少由于冷却速度不均引起的变形, 应尽量保持零件结构与材料成分和组织的对称性。设计零件结构时, 应尽量避免零件有尖锐棱角、沟槽等, 在零件的厚薄交界处、台阶处要有圆角过渡, 尽量减少零件上的孔、槽筋结构不对称, 厚度不均匀的零件采用预留加工量的方法。

2.5 装夹方式与夹具

不同的装夹方式在零件加热、冷却过程中对零件的形状有影响。选择正确合理的装夹方式和夹具, 目的是使工件加热冷却均匀, 以减少热应力不均, 组织应力不均, 来减小变形。实际应用中可改变装夹方式, 盘类零件与油面垂直, 轴类零件立装, 使用补偿垫圈, 支承垫圈, 叠加垫圈等, 花键孔零件可用渗碳心轴等。

2.6 机械加工

上一篇:国有企业年度计划下一篇:迷人的夏夜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