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与补充。

目前使用的初中《生物学》教材是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 涉及到内容较多, 与过去的老教材相比, 具有生活联系实际较广、实用性较强、对生物学知识的系统性要求不如以前的老教材高的特点, 但是, 内容深;难度大;脱离实际;各门纲所举代表动物, 有相当部分在我地是找不到的;特别是一些海产动物, 在内地要找到, 难度很大。各类学校条件有限, 尤其是农村中学, 标本少甚至没有标本。这些都给教学带来不少困难。

新的教材虽然没有以前的老教材那么重视生物学系统性, 但还是能体现生物进化的规律的, 我们在教学中, 要做到学生的生物知识从生活中来, 还要还原到生活中去应用学到的生物知识去指导我们的生活, 也要为学生学习高中生物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特别是高中生物学要用到的部分, 因此, 我们就不应局限于教材, 应注重生物的进化规律, 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

(1) 当地人把多足纲中的山蛰虫称为“草鞋虫”。学生很容易与原生动物门的代表动物——草履虫混淆起来。故在讲原生动物门时, 在必要先组织学生培养草履虫, 并与山蛰虫进行对照观察。这样做,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思维的能力和兴趣。

(2) 解放前, 渝东地区血吸虫病十分流行, 致使人烟稀少。解放后,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 普及医疗知识, 组织医疗队到农村, 才扑灭了这一病害。适当给学生讲点这方面的历史, 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 讲蚯蚓对人类的益处时, 结合到目前推行的立体生态农业知识, 着重讲了立体生态农业原理及怎样综合利用自然资源, 特别是怎样做到农、牧、副、鱼全面丰收的一些原理和方法。并且带学生到附近农场去参观学习。讲水蛭时, 补讲怎样诱杀水蛭的方法。没有讲“沙蚕”, 因为他是海产动物, 在我地无法采集到标本。若要学习必然是死记硬背。

(4) 软体动物, 河蚌在我地是容易采集到的。个体较大, 工具较简单。在生物实验小组还开展了饲养福寿螺的饲养小实验, 在课堂教学中, 适当补充讲解了一些人工育珍珠的原理、方法及人工育珍珠创外汇情况等内容,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节枝动物门是初中无脊椎动物部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 对教材进行了这样的处理: (1) 介绍一些仿生学的知识, 如仿昆虫的复眼原理制造的军事雷达和一次成像万张的原理等。 (2) 养蚕业是我地的主要副业收入之一, 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结合政府发动农民栽桑养蚕, 我与蚕桑技术员共同举办了“栽桑养蚕技术”讲座;为我校明年举办“栽桑养蚕培训班”打下基础。 (3) 疟疾近年在我地有所流行, 给学生详细地讲解了疟蚊的形态、结构、生活史及疟疾的发病机理、预防等知识。 (4) 对虾是海门动物, 略讲, 详讲了沼虾及与养鱼业有关的水蚤、剑蚤。重点讲了它们与养鱼业有关的内容。

2“比较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生物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 笔者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是这样使用“比较法”的:

(1) 抓住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突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2) 通过动物形态、结构的比较, 区分动物的类别

动物分类学的知识, 初中学生掌握起来是相当困难的, 昆虫纲尤为突出。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 很有必要对各个目的昆虫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及生活环境进行比较, 如教材上有蝶亚目与蛾亚目的比较, 教师若不对着实物标本进行比较, 学生就只有死记硬背了。

(3) 通过动物八大系统的比较, 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新授课过程中, 使用比较法加强各个“门”的知识的横向联系, 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如讲动物的消化时, 可以把草履虫、水螅、涡虫、蛔虫、蚯蚓、河蚌、蝗虫等的消化分别进行比较, 让学生自己找出他们在消化系统中的区别与联系, 将这部分知识系统化, 、条理化。

(4) 复习教学中使用“比较法”, 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推理、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初中无脊椎动物部分的知识, 不如脊椎动物部分规律性强、联系紧凑, 知识点零散, 难度大, 难记忆, 特别对进化规律和进化历程难理解。教材“动物的进化”教学, 教师很有必要在复习课中应用“比较法”进行教学。

在初中无脊椎动物的复习课教学中做了这样的尝试。教材从原生动物开始, 由低等到高等八个门的动物, 复习时按 (1) 代表动物 (2) 生活习性 (3) 形态结构 (4) 运动方式 (5) 取食 (6) 消化 (7) 呼吸 (8) 排泄 (9) 循环 (10) 神经⑾生殖发育⑿门的主要特征⒀经济意义及与人类的关系等十三项内容复习。

3 改革实验教学,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开发智力

初中无脊椎动物实验教学材料易取, 工具简单, 只要教师细心、耐心, 是能够做好的, 而且还可以补充许多的实验, 有利于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开发智力。本人在实验教学中做了这样一些尝试。

(1) 增设下列实验内容:

(1) 草履虫的采集、培养、观察;

(2) 福寿螺的饲养;

(3) 人蛔虫的形态结构解剖;

(4) 河蚌的观察和解剖。

(2) 打破实验课与授课要的顺序,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方法是先学习理论, 再做实验验证。但有时需要打破传统的顺序, 先让学生实验而后讲课。这就要求考题在实验时, 给学生指出观察的重点, 为讲课打下伏笔, 不过, 一般先讲课, 再做实验验证。

(3) 提示实验与学生动手相结合

教材要求学生做的实验五个, 这五个实验教师要做演示, 然后才让学生做。这样学生才有目的, 有方向, 不至于“照本搬弄”, 象“抓中药”, 做完实验, 什么也不知道。只要条件许可, 还应尽量多做演示实验, 以开阔学生视野。

(4) 改进实验考试办法, 促进学生重视实验

传统的中学生物实验考试是卷面考试, 学生做好做孬, 只要死记硬背, 均可得高分, 与能力没有很大的关系。实验考试可以采用这样的办法, 期末将学期做过的实验编号抽签, 学生实际操作, 当场评分。成绩以30%记入学期成绩中。为解决人力不足的矛盾, 可请学校其他的生物教师帮忙。

4 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们只要留意, 在教学过程中, 总有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是与我们的生物教学相联系的,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他, 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2003年爆发的“非典”、2005年爆发的“禽流感”、2006年及2007年浒的“猪5号病”、现在正在全世界爆发流行的“甲型H11N1流感”, 从原理、危害到预防都给学生讲, 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 又消除了紧张情绪, 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要:初中动物学的内容在整个初中生物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是我们中学生物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从教学内容的取舍、补充;比较法的应用;实验课的改进;热点问题的探讨等方面入手,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作一简单地介绍, 与同行商榷。

关键词:动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西南大学刘文英《无脊椎动物学实验指导》

[2] 西南大学刘文英《无脊椎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

[3]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学教学》2008年第一期, 2009年第一、二期

[4] 生物学杂志社《生物学杂志》2009年第一期

[5] 北京大学张瑞清《无脊椎动物的采集、培养与玻片标本制作手册》

[6] 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通报》2009年第一期

[7] 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三校合编《普通动物学》

上一篇:异土木香内酯的结构修饰及其体外降糖作用下一篇: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