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设计课堂活动 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通用11篇)
【摘要】: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在自身的教学理念中关注三方面的变化。一是:从注重单位时间内传授知识量到更关注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与状态;二是:从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到更关注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三是:从关心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强调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发展。那么,如何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如何保证这些时间的有效合理利用,让学生在探究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悟。本文就如何合理设计课堂活动,以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结合新的课堂教学标准,谈一谈个人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有效教学 课堂活动 设计
同样的一节课,同样的知识点,为什么不同的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千差万别,各自不同?为什么有的课堂氛围和谐,师生互动积极,不但学生欢迎而且老师自己上课也有劲,而同时有的课堂反映一般,出现学生没有心思听,老师没有兴趣讲的尴尬局面?笔者认为在今天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是关键,而最直接的引导就在于教师对课堂活动的设计。
一、先声夺人的情境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节课开头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问题。如果在一开始就没有对此进行巧妙的设计,很可能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抵触,觉得这块知识索然无味,又是一节政治说教课。那么怎么才能有效地做到在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眼球,我想这觉不是用精致的课件与精彩的内容能完全解决的。更重要的是从学生身心的特点出发,构思出符合学生口味的情境,激起学生真正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热情,使他们产生发自内心的一种学习探索欲望与创新动机,从而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迫切想进一步的学习。一堂课如何开头,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由于教育对象不同、内容不同、开头自然不会相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
(一)、时事热点导入
热点式导入新课法,就是把教学内容相关的理论与当前受关注程度较高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通过学生的讨论,以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如今学生接触社会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化,网络、电视、报纸等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这就要求教师在采用该方法的时候要做到既放得开,又收的回。我在讲“市场经济的缺陷” 时播放《齐二药厂假药事件》,通过真实的、惨痛的教训首先在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
1、你认为造成惨重后果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造成这样的结局,根本原因是什么?
3、我们该怎样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这样从时事热点的直观中感知到了问题的缘由,然后通过进一步的追问,探究出了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措施。
(二)、寓言故事导入
寓言故事导入新课法,也就是根据课程需要,运用历史典故、名人轶事、成语寓言等方面的素材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容易给学生以启迪,同时又能起到开阔视野、拓宽知识的作用,从而使教师讲课更生动、形象;学生学习更轻松增趣、易于接受与记忆。例如用“盲人摸象”说明看问题要全面;用“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说明矛盾的转化。学生都知道成语故事的典故,只是课堂中引导学生用哲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学生既有时曾相识的感觉,又有不同与以往的新鲜感觉,积极性油然而生。
二、问题驱动下的互相讨论、合作交流
以往政治教学无外乎在课堂上提出一些问题,解决一些问题。无论是简答题还是一道探究题,都注重最终的结果,其实这是教育的一个误区。我们的教学不应该是教书本上的死知识,应该能让学生学会去思考,能萌生出一些想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通过互相讨论,合作交流,模拟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情况,想其所想来解决问题。教师应能基于课本知识进行优化性设计,对一些问题及问题的问法,精心锤炼,并预想学生可能的回答,做适当的准备。例如在讲“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时,可以引导学生合作完成“假如我是人大代表”的图表,并可结合学校周围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道路交通、网吧等,让学生自己扮演角色,试着通过什么途径、什么程序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并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如人大与政府的关系,人大代表还有哪些权利等相关问题,于是学生便有了强烈的探索意识,从心理产生想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进行有效的合作。事实也说明,学生参与率高,学习是愉悦的,是有收获的。而这些都是一个个问题在驱动和引导的结果。一些好的问题和问法往往让学生在接受一个新事物方面产生奇特的效果,从而驱动他的所有学习行为。
三、把握学生思维走向,使学生讨论更具针对性
教学是一个动态系统。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不可能按老师预先想好的同一思维轨道行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开放的,在一节课中,他可能想到的东西很多,这是我们教师无法控制的。那么如何能使学生学习真正的有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的问题在具有较强的发散性的同时又不乏引导性,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进行思考。并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增强学生讨论问题的针对性。在具体授课过程中,这对我们的教师课堂应变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能从学生的各种表现上摸清学生的思维走向,收放自如。其实,学生出现的问题并不会与我们事先准备的问题冲突,只要在课前对问题反复推敲,大部分的问题都可以在理念上事先有个框架,进得实时指导。
在哲学中讲“事物发展的趋势”时,课文为了说明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一问题,采用了对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不同看法为例。有学生分析材料后会问“中国周边的韩国、新加坡等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可经济发展比中国还快,这是为什么?”对此,教师不回答是不行的。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明确不能以一时力量的强弱来判断新旧事物,而在于它们是否与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为标准。社会主义制度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因此最终会战胜资本主义制度。教师把握学生的思维走向,使学生讨论更具有针对性,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恰到好处的引导,把握课堂节奏
教师课前对学生了解不深,把握不准,原先确定的教学设计无法实施或被中途打乱。此时,应当机立断,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千万不能硬着头皮去上课,更不能不知所措。要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机智,根据新的情况,及时采取新的合适的教学方法。有一次上评比课,内容是“投资理财的选择”。由于是跨校借班上课,对学生不太了解。原先考虑学生对这些理财手段并不陌生,就准备让学生讨论。结果要求学生讨论的内容,学生在下面没有一个议论,都低着头看书。遇到这种尴尬的情况,当然很着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重新进行了设计,在学生看书的过程中,提醒四个组的学生身负不同的责任,一组是股票组、一组是债券组、一组是保险组,要说服我把手中的二十万现金投资到他们各自的行业里去。而第四组是专家组,我是否投资要听他们的意见。接下来的过程异常的顺畅,每组的代表各显神通,除了书本上的知识明确了以外,还涉及到了一些课外的知识。特别是专家组的同学,把投资理财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都分析的头头是道,大出乎人的意外。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出现了教师没有设计到的情况,应冷静对待,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这就是“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在政治课堂中,合理的设计课堂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多动一下脑筋,对课堂活动的设计想的更深一点更广一点,你会发现,原来政治课堂还有这般美!
【参考文献】:
一、笔者所在学校中课堂教与学的现状
笔者在所在的学校中用抽样的方法从全校的18个教学班中抽出了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三个年级各一个班进行调查和比较分析。发现有57.4%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上自己“不主动”、自己的观点不能或没有机会自由表达。这反映出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未能给学生创造出宽松、和谐、平等的发表观点的空间与时间。
有32.7%的学生认为老师讲课比较刻板,从而参与学习的兴趣不高。这反映出一部分老师上课形式、手段比较单调,没有对学生产生比较强的“吸引力”。
有65.1%的学生觉得上课的内容没有什么用,在学校、老师,尤其是家长的严格约束下,感觉到学习压力很大。这说明学生的学习仍处于外因阶段,而未达到内因阶段。
以上这些情况的出现,势必会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效果差的结果。在此状况下,我们的课堂中有相当一部分需要通过高效的教学设计来实现优化。因此,现在来研究通过教学设计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二、实现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的途径
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师就必须在教学设计上花大力气。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环境三个方面来进行。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选择、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内容的制订与实施,全都应该是建立在教师对教材、学生、环境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之上的。
1.备教材
备教材,这是开展教学设计活动的第一步和基础工作,也是教学活动深入、高效进行的保障。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大背景下,教师要作出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首先应该对教材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这节课所涉及的内容的地位、与前后知识之间的关系、在数学上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内容,应该做到“胸有成竹”。这样才能避免在教学设计和上课过程中从根本上丧失教学的有效性。
2.备学生
我们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的目的是让学生“会”,而且要“会学”。一切教学策略的选择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有效教学策略的核心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优秀的学习品质。新课程改革精神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应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同时,学生的课堂活动也应当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进行。那么教师为了发挥好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就必须在教学设计时备学生,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备学生可以主要关注学生的如下方面情况:
(1)关注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与知识结构。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教师比较准确、有效地选择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更有利于我们确定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知识更有效地内化。
如在准备“有理数加法运算律”一课时, 学生已有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认识。因此,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可以从以下几个算式切入:这样引入, 一方面复习了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应用内容, 另一方面也能很好地引入新课, 进行加法运算律的归纳与推广。
(2)关注学生学习能力水平情况。学习活动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包括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学习中的智力、阅读理解能力等方面。把握好学生的能力水平,可以更有利于我们教师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也更有利于我们教师恰当选择教学的进度和施教的角度。备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我们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出现“太过”和“不足”的情况出现。
如在设计“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一课时,考虑到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学习能力低、理解能力有限,而此课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较强,同时,本课内容又是后续计算问题解决的基础,因此,可以按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原则,增加设计一课时进行变式练习,使学生对问题的本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更加准确的把握。
(3)关注学生“学前”和“学中”的情绪、态度等。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问题设计在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以便教学中能更好地“投其所好”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兴趣,只有激发兴趣,才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达到教学目标。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问“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而是让学生先通过折平行四边形的纸猜想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一旦提出猜想,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
唯此,教师只有对学生情况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才能在有限的课堂上产生出更加高效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3.备环境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容易忽略“对教学环境的准备”这一重要环节。我们教师在对教材、对学生的情况作出充分准备以后,如果能留意一下施教环境的情况,将会更加有利于我们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教学效率、教学效果的提升。备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了解上课的时间。心理学研究表明,上课时间的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和理解的速度与效率。对此,很多老师都有切身体会:上午上课时学生的学习效率比下午上课时要高得多。因此,在设计上午课时,可以安排得紧凑些、节奏快些;而设计下午课时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一点时间给学生思考、“提神”。
(2)了解上课的地点。上课地点的选择,给学生带来的上课学习感觉从直观和心理上讲是不同的。学生在熟悉的教室上课,与在陌生教室上课的感觉不同;在普通教室上课与在比较大的礼堂里上课的感觉有所不同。因为在陌生的环境中学习,更容易从心底产生一种“紧张感”,从而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所学解题方法的掌握更容易走进比较狭隘的路上去。另外,上课地点的选择也会给老师带来直观上和心理上的异化感觉,在教师教学方法的选用、教辅工具的选择、教学语言的表达等方面产生相应的影响。
如果上课地点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场合时,教师在上课之前不妨先探一探这个陌生场合的基本情况。像教室的大小、形状、有无扩音设备、灯光效果如何、噪音的可能大小、教具的配备情况、学生活动是否方便,甚至像教室有无窗户,玻璃、课桌的形状等(要知道必要时这些东西都可能是我们上课时的教具)。
教师对上课地点的把握,有助于消减上课过程中的紧张感和其他心理上的不利因素,也有助于我们在处理课堂上发生的突发事件时占据上风,以最大程度上避免“措手不及”情况的发生。
(3)了解课堂上的受众情况。这里所说的受众,不仅包括我们的学生,还要包括参加听课的教师、领导。在现实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可避免地要参加教研组活动和有其他人员(尤其是领导)参加的听课、评课活动。我们教师要寻求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与机会,就一定要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听课人的基本情况。这个基本情况,至少包括身份、职务、年龄、学科、喜好等方面。虽然这个事情与我们通常的教育教学要求有所不同,但要知道,这可能会对我们自身在其他人心目中的印象有一定的影响。
三、结束语
高效的课堂教学基本过程应当是这样的:逻辑简明的激发思考、幽默有趣的引导活动、充满智慧的指点迷津、适时准确恰当的评价。而一个有效课堂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会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生成性的特征。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到处呈现出美丽的课堂风景。但由于对新课程新理念领会不到位,或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我们的教学行为常常出现偏差,丢失了最宝贵的东西──“有效”。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遵循认知规律,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在有限的教学活动时空内,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广大教师用心领会新课程的新理念,不断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在愉悦中发展。
一、明确方向,实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它的最终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上升为自觉行动,实现知、情、意与行的有机统一。因此,新课程要求课堂上师生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要深植于师生双方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共同体验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深刻意识到:在一堂课教学过后,若不能使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道德归属感或不能使学生在今后社会生活的实际践行所学知识,即实现知识与情感教学的双赢,那就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在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目标设计应紧紧围绕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中的三维目标应该具体、可行。在过去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对教学目标重视不够:有的教师仍然只重知识目标而轻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的教师从过去的只抓“知识技能”的极端,转到现在只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中刻意追求情感目标,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让学生谈感受、辨事理上,忽略了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这些都严重违背了新课程理念,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新课改下对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思考应注意具体化,同时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
二、合理引导,正确协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新课改,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此,必须合理引导,正确协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使师生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得到共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灵活地把握课堂,关注和处理好课堂生成。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真实地感受学生的体验。若教师抓住了师生交流的最佳契机,适时运用语言、表情等手段激励、鼓舞学生,就能使师生互动收到良好的效果。课堂的生成资源一方面是来自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另一方面是课堂教学中自然生成的资源。这就要求教师既要精心预设,为可能在学习中自然生成的资源搭建平台,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资源,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索,使生成的问题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重要资源。
三、求真务实,提高新型学习方式的过程质量
近年来,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实施。然而在现实中,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情况比较普遍。这在一些评优课、展评课中更是常见。这种课堂教学仅仅是展示给别人看的“花架子”,甚至是一种作秀的欺骗性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必须结合每一节课的教学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此基础上努力使学生有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为此,师生要共同转变理念,变“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知识”;变“教中心”为“学中心”。这些过程必须实实在在的进行,不能带有“功利性”。努力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启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自主”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发现和发展。
四、关注生活,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理论是比较抽象、深奥的,若教师讲解枯燥、空洞,甚至干脆读书、划所谓重点,学生的学习必然提不起兴趣,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际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形象。因此如何发掘课堂的生命活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富有活力的课堂,是广大教师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课题。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及时渗透那些与社会生活、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课外知识,就无法活化书本上的知识,就谈不上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和应用,也就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以为破解这一难题,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努力: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要善于引导学生立足自身的实际,回归生活,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生活,在解决问题中体会道理;二要关注地方性生活资源。地方性生活资源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更能引起学生共鸣,增强其亲切感,进而提高其探究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认同感。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交互作用的共同发展过程,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实现教育目的、提高学生素质的最基本途径。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必须科学的设计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设计决定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关乎教学质量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术。教学各环节设计的合理性、实用性、有效性的有机结合,才能够整体的体现出教学的意义,也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课堂内涵。
一、导入和展示是课堂教学的关键阶段,一堂课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节课的导入和展示.导入是思维的起点,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关系着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如果导入成功,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理解和记忆的质量就会相应提高。
现在我们汉语教学多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在导入环节设计中常采用“图片加导语”或“图片加问题”等形式,那么在“出示的图片”中,图片怎样选择比较合理、有实用性、实效性?数量的多少怎样定呢? 案例分析:一位数学老师要讲《多边形的认识》这一节课时,他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利用美国五角大楼的图形,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给学生传递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但看了他后面的几张图我就有些茫然了,一张五角大楼被撞击的图(911),一张人们(911)受到惊吓四处躲避。导入是为本节课学习内容服务,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与多边形有关,而与爆炸没有任何关系。偏离了本节课的要讲的内容。可采用生活中常见的雨伞、钟表、多边形门、螺母等图形,图形直观学生一目了然,再配上教师简洁的导入语,学生对这节课将要学什么就心中有数了,为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做好铺垫。
教学案例二:《地震中的父与子》本课描写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矾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故事,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本课主题是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情;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面对灾难的顽强不屈,父亲坚韧不拔的意志。讲课老师也采用了图片导入,开始就依次出示了4张关于地震的图片,给大家的感觉这节课是讲与地震有关的知识,而与本课的内容、主题联系不起来。加上授课教师的导入语也都是关于地震的。我一直在思考依次出示4--5张这样的图片,这样的导入语是否合理是否有效?
二、问题的设计及课堂提问
1、问题的设计:(为什么设计,解决那个教学目标)带着问题读课文是我们汉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在进行本节课教授新知前的一个教学步骤,其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把握文章脉络结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结构也是许多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之一。在问题的设计上根据文章结构、内容设计几个问题,从哪个方面考虑,解决什么教学目标而设计,是否合理、实用这应是我们设计问题的理念。以前有位老师在讲《四合院的精神》时,让同学问带着问题读课文,大屏一次出示了12个问题,每段都涉及1-2问题。在这个环节设计这么多问 题,是否合理,是否实用,是否有实效?设计这么多的问题为哪个教学环节服务?想解决什么教学目标?整个课堂的时间怎样把握?
《石榴的故事》一课,设计3个问题,目的是解决分解划分文章层次的难度。
新疆石榴树,石榴果,产地分别是什么?叶城石榴的特征? 文中讲述一个关于石榴的故事是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石榴的象征意义,维吾尔族为什么喜欢给女孩起“阿娜尔古丽”? 学生带着以上3个问题读课文,我就会问,第一个问题在课文那几自然段可以找到答案?学生会回答1---3自然段。第二个问题在课文那几自然段可以找到答案?学生会回答4--6自然段。接着我还会问1---3自然段和4--6自然段讲的事情一样吗?学生答不一样。不一样就不能放在一起,这样文章层次问题就解决了。1--3自然段讲的是什么?4--6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段意?这样本课的难点解决了,还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大瀑布的葬礼》一课,同样设计3个问题,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解决分解划分文章层次的难度。
1、曾经的大瀑布是什么样子的?
2、现在的大瀑布状况如何?
3、瀑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问题比较少,学生已接受,问题具有概括性,学生有时间精力,尽量的读好回答好,不会因为问题多,学生会有负担,时间紧我能读完,能找到吗?(2)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引导学生一步步等上知识的殿堂。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们开始了新知识的探索。
课堂提问巧妙地使用,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教学效果良好。但是,使用不当,学生的情绪受抑,思维受阻,出里不讨好。目前我们汉语课堂提存在的问题归纳有(1)集体式:有的教师喜好集体问答,“好不好?”“好!”“对不对?”“对!”“是不是?”“是!”等一问一答,表面轰轰烈烈,实则效果甚差。好多同学条件反射,随声附和。更何况集体问答,打断他人思维,影响旁人思考,这是逻辑思维学中最忌讳之事。何不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静心熟虑、待到弦紧弓张时,指名问答,这样更可使学生的思维推向更高一层、更深一步。(2)单一式:有人害怕课堂提问出现冷场,耽误课堂时间,总是单向地向少部分学生发问,希望课堂提问顺利进行。岂不知,这样做,热了少数,冷了多数。长此以往,多数学生发现了奥妙,知道提问与己无关,积极性受挫,主动性淡漠,人为地造成两极分化。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要有层次;入选要不拘一格。引路性提问,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提问,照顾中等生;鼓励性提问,穿插点问差等生。总的说,课堂提问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启迪,要使人人主动进取,使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相互竞争的场所。(3)盲目式:课堂提问要做好充分淮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从收听反馈信息到讲评,都要心中有数。切不可有口无心,随意而问,只把提问流与形式,把课堂当做过场。严格地说,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什么时候发问?(问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够的火候时);怎样发问?(设问、自问、反问交错进行);问谁?(优、中、差面面俱到);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特别是课堂应变提问,更应该有的放矢,绝不能随意发问,仓促上阵。记得有次听课一位老师也是讲《地震中父与子》在讲解课文过程中,老师突然叫起一名学生问:“你的理想是什么?”学生回答:“当一名科学家。”老师听完说坐下,就接着讲课了。这就是典型的盲目式提问,老师也不知道提问的目的,也没有点评。(4)有头无尾式:课堂提问是落实知识的一种手段,也是即时反馈的一种方式。如果只管提问,不管效果如何,那么设计地再好的问题都会大打折扣。我们既要勤勤恳恳搞耕耘,还要扎扎实实管收获。
“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课堂活动---合作探究
“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强调生生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成为一种趋势。
我们现在上课,好像一节课少有或没有合作探究学习就落伍了,就不是一节优质课了,于是乎,你也合作探究,我也合作探究,这也合作探究,那也合作探究,有时甚至会“为了探究而探究”。合作探究需要充分的学习时间作保证,各学习小组成员学习状况存在差距,而我们却常常忽略了这一点,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一现象(1):教师出示合作探究的问题,没有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讨论,去合作探究。小组内一两个学生刚说出点看法,其他同学还未来得及讨论,老师就急着问:“讨论出来吗,谁来展示一下?”久而久之,合作探究学习只是为个别优等生提供展示机会。即使是那些优等生,短时间内讨论的结果也是片面的,肤浅的。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学习气氛很好,实际上收效甚微,绝大部分学生成了课堂上的看客。现象(2):教师出示合作探究的问题,就规定时间运作,教师会说:快,半分钟、一分钟。”学生还没转过来围城小组,或者还有讨论呢,老师就问:“那组来说一说”。结果没人举手,老师怕影响教学效果--冷堂,或者怕影响课堂时间的安排,老师就自己讲了,这样的讨论只是形式有何意义?如此何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让我们在教学中为讨论做好准备工作。(1)准备好有价值的问题。(2)留给学生充分的合作探究时间和机会。(3考虑一切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4)解决学生讨论中的问题的应急预案。(5)建立合理的合作探究的评价体系。我们还要多关注学困生,让他们也积极参与进来,多给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平时多关心,多辅导,合作探究时多指导,用心和他们交流,多给他们一点思考的时间,让他们也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让合作探究更精彩,合作探究才有意义,合作探究才有价值。
[内容摘要] :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聋校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符合教学需要的教学课件也就应运而生,通过模拟现实环境来创设新的情境,对学生视觉、触觉等进行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发展思维,提升学生书面语表达能力,提高练习效率。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终生发展提供了丰富多采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提高
聋校
语文教学
创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更是大大加快了人类前进的步伐。如今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聋校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符合教学需要的教学课件也就应运而生,通过模拟现实环境来创设新的情境,对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进行多感官的综合刺激,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聋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打破传统课堂的限制,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拓宽了学生视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个人潜能,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笔者从事聋校语文教学多年,紧跟时代步伐,学习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课件来优化教学过程,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终生发展提供了丰富多采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能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浓厚的兴趣吸引下学生一定能专注于某项内容的学习,而要维持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学习情境。多媒体课件就具有图文
以达到教学目标,这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就能创设一定的意境,让学生在或激昂慷慨、或壮观热烈、或宁静雅致、或凄婉哀怨的氛围中受到熏染,那样一定会使我们的学生很好地领悟其真善美的含义。如唐诗《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模拟情景再现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优美的背景,深深的离别之情,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其中感情不言而喻。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发展学生思维。
在传统的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靠手语讲解和动作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教具不外乎挂图、表格或模型等,有限的表达和单调的教具往往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学生的思维定势,对于事物的认识个个相似。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聋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其思维都是以直观形象为主,表象越少,想象的素材就越少、想象的域就越窄。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静态变为动态,把抽象变得直观,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延伸和拓宽了教学时空,无论从量上还是从质上都为聋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能提升学生书面语表达能力。
聋生最终是要回归主流社会,这就必须掌握一定的书面语,只有以笔代口,方能畅通无忧。常规的看图写话和作文训练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词汇量贫乏,语序颠倒,词不达意等,这些情况让老师们很是头痛。而借助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书面语训练效果明显,如在教《小壁虎借尾巴》时先让学生看动画,再让学生用手语分角色进行对话,老师适时进行指正,最后让学生把自己说得话写下来,老师及时帮助修改,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为聋生作文训练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日常用语交流中播放一些超市、医院等场所的录像,让学生观看并猜想人们会说些什么,并要求把人物的对话写下来,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日常用语表达能力提高很快。另外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背景、人物、事件等图片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根据爱好选择图片组成画面或情节,编成故事,然后写下来,让学生自主创造有个性的画面,说自己的图,写自己的图,在自
《聋校语文教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教学理念;小学英语;教学活动
一、提高我们的综合自身素质,更新教学理念
首先,定位角色,适应变化。教师是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扮演着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时刻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主体,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情绪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担当着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还要随着学生的课堂反映,情绪变化去安排教学活动。
其次,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都说:“你要想给人一碗水,你必须有一桶水。”同样的道理,我们要想胜任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最起码要有与小学英语相配的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小学英语教师应该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否则就难以符合学生的需求。小学英语教师只有达到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理解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掌握教材重难点。
最后,更新教学理念,扎实钻研教材。新课程为教师走上这条幸福的道路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条件。新的教学理念为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希望,把学生和我们带上幸福的道路。用新的教学理念去把握教材重难点,使我们的教学思路更加的清晰,提高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实效性。
二、把好备课关,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备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应当全面地掌握教学内容。备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备教材。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做到确立好每个年级,每个班级,每一课,每一环节的教学重难点。
(二)备学生。学生是我们教学的对象,要想提高小学英语课堂的实效性,必须了解我们的教学对象,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学生的需求去设定教学方法,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备教法。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能力选择。教学的活动要考虑层次性,学生的参与程度,达到的教学效果等等。每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有其明确的目的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在教学中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减轻学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我们在备课的同时,应该考虑设计怎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去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培养学生用英语相互交流的能力„„以培养能力为前提,把好备课关,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课前,精选“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开端。有了这良好的开端,学习英语就成功了一半。设计出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往往能激发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兴趣与求知欲望,一旦他们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学习、去探索,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在英语课堂里,导入的主要作用在于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与调动学生的情绪,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交际场。导入要做到简捷、明了、准确、自然,教师必须认真挖掘教材的内涵,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并善于把这两者联系在一起。
如小孩子学英语,一般以chants和songs来帮助理解记忆,从而提高语感,每节课一首english song能让学生放松心灵,大胆与人交流,以songs引出新内容,老师轻松,学生高兴,师生的交流将上升一个层次。
英文歌曲好学易唱,而且人人都喜爱唱歌,歌声使人愉快,在愉快的气氛中导入学习,会感到很轻松。在课堂中适当地引入英文歌曲,有助于培养学生兴趣、陶冶情操。
四、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和学生应该有非常融洽的师生关系。如果学生对教师有好感,就会分外的用功学习这门学科,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觉得你不仅是一个传授他们知识的人,还要是一个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的朋友。学生从内心去感受老师的温暖,这样学生才能兴趣盎然的去学习。其次,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学生厌烦“一言堂”,我们要用新的教学理念,去设计课堂活动,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活动的参与者,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不仅要精心的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乐于参与,还要自身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课堂教学中去。总之,英语学习,以兴趣为先,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是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的开门钥匙。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把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只有学生对历史学科感兴趣了, 才会学好、会学历史。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了解的是过去的、已经不复存在的历史场景, 在传统教学中只能靠语言的描述和丰富想象才能完成。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表明, 学生学习的最佳状态是在其主动参与中。中学生好奇心强, 求知欲旺盛, 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特有的感染力, 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清晰的图像信息、丰富的声音素材、形象生动的动态演示等形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 使他们得到感官享受, 刺激其大脑皮层的细胞, 使其对所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 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发挥其最大的能动性。
新课程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旨在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模式。互动学习则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有效的学习形式。新课程标准条件下, 课堂教学的互动学习不仅仅是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和共同发展, 还应该包括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以及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互动选择, 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有选择地进行学习。而多媒体课件可以凭借其强大的互动功能实现学生对知识学习的选择, 进行互动学习。例如, 在学习《科举制的创立》一课时, 我用PowerPoint软件设计了互动性较强的学习课件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课共讲述三部分内容:一、科举制的创立;二、科举制的完善;三、科举制的影响。三部分内容均涉及大量背景内容, 如科举制的概念, 隋以前人才选拔制度概况等。有些问题还需要参考现有学术研究的成果, 如科举制创立的时间、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等。所以学习容量较大。但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水平和兴趣的不同, 他们在学习的内容上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 因而需要互动模式的教学设计, 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
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有利于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解决历史课堂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提高学习效率
运作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使繁杂的教学内容条理化, 方便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往往头绪多, 时空跨度广, 容量大, 不易说明。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化虚为实, 化繁为简, 使历史的时空性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便于学生理解。比如《科举制的创立》一课中,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大事件, 它的诞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本人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对教学内容作了很好的处理。首先, 利用多媒体电脑的功能在画面展示科举制诞生前后, 不同的人才选拔方式和结果, 引导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 并结合现实的状况提出一些与新课内容密切联系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 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兴趣, 从而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科举制诞生的影响。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引入, 改变了以往历史课堂的传授方式, 在很大程度上使历史情景重现, 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对重要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的理解。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距离学生是遥远的, 如果单靠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理解。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于一体, 通过合理的整合, 把原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近似”展现, 甚至是重现在学生的面前, 使学生更具体地、直观地感受到一些感性的材料, 使枯燥的历史概念直观化, 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三、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介入, 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创造并遗留下来的各种信息的积淀, 它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传统的历史课堂中, 只能依赖一本精而又精、简而又简的教科书, 它不可能全面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 亦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信息技术以其集图、文、声、像、动画于一体, 资料翔实, 线索清晰, 操作简便等特点, 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教学实践表明, 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恰当地将反映教材内容的背景资料展示出来, 经过精心设计,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合理优化教学环节, 使学生“手中有所物, 目中有所景, 口中有所言, 心中有所想”, 学生就会主动地将头脑中已形成的认识与新知识加以对比、分析、判断和重组, 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 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我以互动模式来设计制作《科举制的创立》课件, 首先设置一个类似“首页”的幻灯片, 输入三个子目, 并在其之前加入“什么是科举制?”的超级链接。通过超级链接可以了解学术界对科举制最新的定义, 还可以通过新的链接返回或者继续了解科举制的科目设置、科举选拔人才的具体方法和程序等详细内容。其次, 在三个子目录右侧, 分别添加“学习”和“测试”按钮, 也做成超级链接。通过这些超级链接, 学习者不仅可以了解预设模式下的全部基础内容, 还可以了解到更多内容。如科举制创立的背景, 详细地介绍隋以前的人才选择制度及其弊端;唐代举人们进行曲江晏并在大雁塔题诗的活动;学术界关于科举制的特点、影响和作用以及弊端的研究成果;“范进中举”和中国古代“白发考生”的故事等。同时, 可以使用“学习”按钮进行某一部分内容的反复学习, 按“测试”链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练习, 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再次, 在每部分内容中设置了“返回”和“继续”链接按钮,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 随时终止某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或继续新内容的学习。最后, 我在“首页”中设置了“本课小结”“综合测试”和“结束”的超级链接按钮, 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 可以随时进行课程学习的综合测试, 或者结束全部学习过程。
精心设计的作品新鲜出炉, 我带着学生进入了多媒体教室。课堂中学生们马上兴高采烈地跟随着画面的不断变换而去探究本课的内容。学习结束后, 我对学习效果继续进行随机检查, 结果令人满意:被抽查者全部能够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大部分学生对课本上没有的科举故事和科举知识有很大兴趣和较为全面的了解;学生觉得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是快乐的。
四、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整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整合, 能使历史课堂收到良好的效果。现阶段历史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 主要以多媒体课件制作、应用和网络资源的利用为主。尽管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强大的功能, 网络资源很丰富, 能为我们制作、应用课件和开展教学活动提供极大的方便, 但如何使自己制作出来的课件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贯彻大纲要求, 完成教学目标, 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其一,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介入是要为实现历史教学目标服务。为此, 我们在制作课件前, 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现行教材的要求和内容选好素材。课件制成后, 要多次检测, 一旦发现错误应及时修正, 以保证学生学到大纲规定的科学知识。绝不能为了满足某些新奇的电脑技术花样而置历史事实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于不顾, 同时也不要将网络上一些过时的、不真实的数据和不科学的媒体资料带进课堂。
其二, 互动性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的最大特点。课堂结构打破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常规,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主动参与,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过程, 实现了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互动, 实现了学习的个性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兴趣盎然, 效果良好。因此, 历史课件的制作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灵活多变的特点, 体现课件、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者的共同互动。只有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 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三, 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容量大的特点, 开发课程资源, 并加强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互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应尽量引用学术界的研究成果, 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更加系统和完整, 形成正确的认识观和价值观。
其四, 历史课件制作应在实用性原则、需要性原则、服务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的指导下, 尝试用更加美观和易于操作的Flash、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制作的过程不应过分强调色彩的绚丽和装饰声音的复杂, 反而应以朴素为美, 以免喧宾夺主。同时要注意不能让内容超量甚至出现“堵塞”现象, 问题的设计不能让学习者的思维受到限制或出现空白。
总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今后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历史教学需要广大同人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实践, 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以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和教材的互动、学科与学科的互动, 提高历史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的发展。
思想政治课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过程中起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政治教师如何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运用多媒体手段于课堂教学之中,架起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提高教学效果,是摆在每个政治老教师面前的新课题。对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用信息技术创设现实情境,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实现教学内容的直观化、形象化、不仅能给学生真实自然,生动感人的美育,还由于情境的创设,不会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断层”,从而激发和维持了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以本为本”,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当代中国和世界丰富多彩的时政材料,将众多反映理论问题的社会热点与教材有机结合起来,将会对教学起到十分贴切的作用。例如,在讲有关霸权主义不得人心的内容时,我用多媒体呈现了美国侵略伊拉克的战争镜头,给学生分析战争的原因和背景,由此引起学生思考:世界上为什么会爆发伊拉克战争?美国实施对伊战争的目标和实质是什么?在讨论中学生将课本知识与这一背景材料结合起来,自然就得出了如下结论:①绕过联合国发动对伊战争是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是为了推行其单边主义的全球战略。②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对外政策,美国对伊战争的的根本原因在于企图控制石油资源。③对伊战争是美国以伊拉克为突破口,对伊斯兰文明进行改造的战略步骤。这样的情境引入,不仅使学生理解了霸权主义一直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而且使学生明白了反对战争,爱好和平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这种对问题的探求和为解决问题而产生的强烈愿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从而赋予了学生以热情和毅力,增加了勇气和信心,品尝到了“学以致用”的成功快感。
二、用多媒体手段呈现教材背景材料,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思想政治课所特有的概念,原理和具体观点,比较抽象,枯燥,有时甚至晦涩难懂,如果只是单调地照本宣科,带来的只能是课堂沉闷和学生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和接受。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正是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例如,我在讲“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各种封建迷信”这一问题时,适时地插入法轮功邪教组织宣扬的一些荒谬观点让学生评论,再将要尊重科学的原理对学生进行渗透,就使学生对邪教所宣扬的世界末日论的荒谬及邪教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的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接看,我又放映了美国“大卫教”教徒集体自焚,“太阳圣殿教”教徒先后自杀,日本“奥姆真理教”制造的地铁毒气事件等惨不忍睹的镜头,进一步使学生加深了对邪教的认识。由此,学生很好理解理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必须自觉接受科学发展观教育,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这一重要观点。教学实践表明,只要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将反映教材内容的背景材料展示出来,学生就会主动将头脑中已形成的认识与新材料加以对比,从而理解教材的原理和观点。理解是学习的灵魂,学生只有对政治教材的原理有了深刻而透彻的理解,才能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用信息技术展现实际生活画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师采取各种措施,利用各种手段来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是很重要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育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教师在课堂上展现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的实际生活画面,可使产生学生深厚的兴趣,甚至达到兴奋程度,其思维的触角就会被画面所吸引。这是由中学生特别浓郁的好奇心和新奇感的心理特征决定的。教师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组织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形象的视角画面,达到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目的,使之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尤为重要的是运用电教媒体作为纽带,把课堂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例如,我在教学“严峻的环境形势”这一内容时,将我国北方沙漠化、北京地区的沙尘暴、长江流域1998年特大洪灾,一些地方发生的泥石流灾害等新闻中录下来的活生生的镜头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一方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的灾难感到吃惊,另一方面对环境问题展开了思考和讨论:造成灾难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环境的恶化和灾难?人类怎样保护自己的家园?在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为了经济的发展,片面地急功近利、割裂了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客观联系,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其结果不仅受到自然界的惩罚,更危及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一道理之后,我又启发学生:我们生活区的周围有哪些危害生态环境的现象?要求学生进行访谈或调查研究。这一教学过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知识,开阔了学生视野,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用信息技术展示学生研究成果,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益。例如,为了搞好“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教学,使学生坚定和平统一祖国,反对台独分裂的信念,我布置了如下的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搜集有关台湾问题的知识,从①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②台湾不容分割的历史和法理依据;③台湾回归祖国后的更大好处;④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届中央政府对台的政策和策略的演变。信息技术的网络特征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合作式学习。在这方面,我经常向学生布置一些研究性课题(如:节约资源、我国的民族区域制度等等),让学生通过网络随时与同学和老师进行研讨。教师变知识的传授者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从而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了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的作用。
参与文献:
[1]《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活动设计
【摘要】
准备是一堂课是否有效的前提,最重要的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环节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过程。下面谈谈我是如何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 有效性 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过程,而过程决定了结果,因此,课堂环节设计的成功与否决定着这堂课的生命力。设计教学环节要从目标出发,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借助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仅要有趣、可操作,更重要的是富有实效。下面,我就以一个亲身实践的课例《北大荒》为例,谈谈我是如何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一、有效导入
导入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总领,其重要意义不可忽视。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导入,一定要有效。而我认为通过创设特定问题情境, 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然后因势利导,自然地进入新课,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同时,导入还给学生留了个悬念。
现在,我们从沃克医生和刘伯承的语言、神态、情感变化入手,理解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
1、求治:
提问:“为什么沃克医生是冷冷地?” 术前:
追问:明明知道要忍受巨大的疼痛,为什么他不打麻醉 剂?引导学生理解刘伯承的话。
2、术中:
手术台上,一向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微微颤抖,他对年轻人说:“你要是挺不住可以叫出声来。” 刘伯承是怎样的呢?
刘伯承“抓破白垫单的青筋暴起的汗如雨下的手”,体会刘伯承的坚毅顽强。
3、术后:
齐读“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
三、讨论:(四人组)
1、他最初的态度怎样?后来,他的态度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出有关的句子,说一说。)
2、用自己的话赞赞“军神”
四、作业
1、通过一件事写一写身边让你敬佩的人。
板书设计:
军 神 沃克 刘伯承
求治:冷冷 不悦 镇定
术前:愣住了平静 军神 术中:颤抖 一声不吭 术后:吓、失声、亲切、钢板 72刀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教学反思:
一、精读课文感悟“神”
从沃克医生的神态变化中感悟。手术前,沃克医生的表情开始是“冷冷”的,当刘伯承拒绝用麻醉药时又“愣住了”,手术后,当病人说出刀数时,沃克医生又对他非常佩服。这些神情的变化,促进学生从侧面了解刘伯承坚强的意志。
二、在读中感悟,领会“神”
为了表现刘伯承将军坚强的意志,我引导学生抓住沃克医生情绪变化这一主线。通过多种形式有层次地读,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我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把思绪推向高潮。在指导学生找重点词语时,让学生积极自主地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去文中寻找答案。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三、案例的有效性。
一堂课最好的形式是一个案例用到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的设计教学环节,这个案例需要引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在问题的设计和学生有可能形成的回答上,教师都必须在备课时想到
四、提问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如果学生的目光能注视 3 着你,对你微笑,我想他愿意来回答你的问题,这是一种师生之间无声的交流。我们要改变那种简单的问答式的提问。如“是不是?”“对不对?”
四、活动的有效性。
在课堂上,老师不是主持人的角色来举行的课堂活动更具有活动的活力。
在这一环节中,我结合了生活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使用语言的情景,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情景的创设又为学生提供了真实使用语言的平台,所以课堂上呈现出学生兴趣盎然、喜形于色地交流场景。我觉得此处的设计是成功的。
摘 要:面对新课程的新教材,教师要跟进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反思、总结出一条更好的途径,贯彻落实好新课改,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教师永恒的主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思 维的本源在于问题情境,而且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问题情境是指学生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说,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要摆脱这种处境,就必须拟出以前未曾有过的、新的策略,亦即完成创造性活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激发学生谁知内驱,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迫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重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感知过程、理解过程和反馈过程,让他们在开放的情境中自由地探索,使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教学设计
学生是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吸收和储存教师所提供的零散的知识信息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各个方面,而最核心的就是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有效性的教学设计,就是按照教学规律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教学目标,它是课堂教学过程诸因素的联系和合理组合,是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制订的实施方案。
(一)有效性课堂教学设计要以有效情景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化学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新课的导入是教学的第一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要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精彩的有效情景导入在每节课仅占几分钟或几句话,然而这几分钟或几句话所起的作用却很重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抓住学生的心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情景的原则:有效情景导入要有助学生了解与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明确学习本节知识的目的及对后续所起作用;有效情景导入要能够起到衔接作用,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有效情景导入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对学生提供刺激,使得刺激情景能够被学生知觉到,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情感上升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有效情景导入要做到引人入胜,具有一定的风趣,但又要注意思想性、科学性,雅而不俗。
(二)有效性课堂教学设计要以突出问题为中心
卤族元素的引课:我们在初中语文中学过《白毛女》,佃户杨白劳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恶霸地主黄世仁想霸占喜儿,在除夕之夜强迫杨白劳卖女顶债,杨白劳被迫喝卤水自杀。在旧社会她的父亲杨白劳喝盐卤自杀了。盐卤的卤究竟是什么?我想通过本节的学习将会了解。首先了解卤素的组成„„乙醇的引课:古诗有云,琵琶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融。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很多古诗与酒有关,也有传言李白斗酒诗百篇,酒究竟有何魅力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乙醇、醇类。问题是思维的开端。高质量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吹皱一池秋水”,还可“激起千层细浪”,达到引发兴趣,激活思维的目的。
(三)有效性的课堂教学设计要提高演示实验有效性。化学实验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索的主要方式,他的功能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学生通过化学实验不但可以学到化学知识和技能,还可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学生适应为了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其中,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实验,它在化学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提供“生动的直观”。因此,演示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知识的开始,它对于基础知识的讲授,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课堂教学的效果,以至于整个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实验在教学中数量最多,使用最广,是广大化学教师最喜欢的一种实验方法,也是一种为学生认识和操作示范的重要教学形式,所以我们要重视好、利用好演示实验。
一、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为学生提供音像结合、动静交错、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笔者为了上好初一新生的第一节英语课,在教学《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Starter Unitl时,课一开始我就开门见山地对学生说:“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国家,那里有着美丽的风景、不同于我们国家的文化习俗,还有许多孩子想和你们交朋友呢,你们想不想现在去认识一下呢?”通过这番谈话激趣,我知道吊起了学生的胃口,便顺势打开了多媒体教学课件,把教材中要介绍的几个英国孩子在英国“Big Ben,Tower Bridge,Hide Park,Buckingham Palace,Thames River,Cambridge University”等著名风景地的图片展现到学生面前。当Linda,Bob,Jim,Betty,Thomas,Lucy这几个漂亮、活泼、可爱的英国孩子一边和我的学生打招呼,一边介绍自己时,学生完全被感染了,他们目不转睛地看着屏幕上那些美丽的图片,完全被这个场景吸引了。这时我问学生:“What do you think of Eng-land?Do you like the beautiful country?Do you wantto learn their language?"学生兴趣盎然,情绪激动,纷纷表示:“英国的孩子好热情啊!我们要好好学英语和她们交朋友,并且教他们学汉语”。学生在多媒体所创设的情境中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美,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
运用多媒体有利于教师创设教学情景。创设相对真实的教学情境,巧妙的突破教学重难点,一直以来都是英语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在多媒体进入了我们的日常教学后,我们惊喜地发现,只要恰当运用多媒体巧妙的再现课文中的情景,不但能够突破知识的重难点,而且能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中增强学习的趣味。比如,《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12Whats the best radio station的教学难点是形容词的最高级,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呈现了三个电影院,从屏幕大小、价格、座椅的舒适感、服务以及受欢迎程度等方面一一展示并要求学生做简单的描述。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一边看屏幕,一边听录音,一边品味文字意思,使声形结合、声画并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从图画形象上观察感知到三个电影院的不同之处,很快学会用语言文字介绍:I think this one has the most comfortable seats.Its the cheapest.Its the mostpopular.就这样,本来很抽象的形容词最高级因为有了多媒体而变得直观化、情景化和生动化。
运用多媒体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新课导人是在课的开始,这时学生情绪尚未稳定,巧妙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开发潜在智慧,为整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如《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9 When was he born?第三课时是介绍我国著名钢琴家李云迪的一篇阅读课。导课时,我利用视频播放李云迪的钢琴曲Sun Flower,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走进本课的主题——音乐,并初步了解Li Yundi is a well-known Chinese pianist.接下来我利用Flash动画播放了一段李云迪的参赛和获奖资料,随后用课件呈现关于课文内容的填空。就这样,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很自然地导人了新课,呈现了新知,让学生轻松了解了李云迪的背景知识。学生通过看、听、读等活动理解这篇课文就水到渠成了。
多媒体的运用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首先,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是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手段的更新,更是教学理念的转化,由过去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提供理想的环境。其次,教师在接触多媒体教学中,不仅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自身运用计算机的水平和能力,还培养了刻苦研究的精神与谦虚谨慎的作风。另外,教学中的多媒体程序具有极长的存储时间,可以长期保存和使用,教师的备课效率大大提高,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
多媒体的运用有利于教师教学中实现资源共享。多媒体可复制,易操作,教师很容易了解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步骤和方法。同时,在分享他人现成的多媒体课件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的需要进行修改和补充,形成自己的风格。对于设计好的课件可以反复使用,这就大大节约了教师的教学时间和学校在进行教学实验时的成本。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不仅有本校专业教师编写的电子课件,而且有各兄弟院校专家编出的教学资源,大家互相借鉴,采众家之长,可以极大地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质量与效率。
二、如何使多媒体更好地服务于英语教学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多媒体教学亦是如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当的做法。那么,怎样才能使多媒体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呢?
一是选准时机,恰当呈现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准确把握呈现多媒体课件的火候,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的来确定,不能过早呈现,否则就会适得其反。适时地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I生,减轻学生“空想”,给学生一种清新的感觉。比如,《新目标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6 I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围绕"music"来学习定语从句。本来定语从句就是中学英语的一个学习难点,但教学中以轻松的音乐引课,利用多媒体声音呈现不同类型的音乐,引出“pop music,classical mu-sie,country music,soft music,rock music”这样多方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为学生提供一个欣赏和思考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是容量适当,合理运用多媒体。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每节课的多媒体课件的容量不能太大,一切以学生掌握的知识为前提。不能片面追求“多”和“快”,有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一节课几十张幻灯片就像放电影一样,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疲劳,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教学主题。如果我们的教学速度很快,教师只管“填鸭”,不考虑学生的接受和掌握能力,那么一节课的“大容量和快节奏”就毫无意义了。
三是以人为本,科学运用多媒体。任何教学手段都是为学生服务,为课堂教学服务。所以,我们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要尽量减少那些有可能削弱教学效果的做法。比如,在多媒体的演示中,漂亮的背景、夸张的动域、震撼的音效反而有喧宾夺主的感觉。所以,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时,应当更多地考虑到学生和教学的需要,要认真地考虑什么样的演示方式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而不能随意、盲目地使用多媒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总之,只要我们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一切以学生为本,坚持“适时、适量”双结合的原则,就可以让多媒体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合理设计课堂活动 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推荐阅读:
《合理存款》教学设计与反思07-22
合理利用电教媒体提高数学课堂实效10-28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有效性分析05-26
关于设计的合理化建议05-30
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09-18
课堂有效练习设计11-06
合理安排语文教学环节11-20
企业合理化建议活动策划书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