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乔兆权)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乔兆权)(精选11篇)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乔兆权) 篇1

马良中心学校 乔兆权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锻炼学生思维的基础学科,在整个学校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教师的角色转换、教学行为的改变、教材的灵活处理以及对学生的尊重和科学评价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数学 教学

为适应新世纪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新课程培训到现在,我们逐步走进了新课程,我现在已完成了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念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教学中反思得到的一些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师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新课程标准从形式到内容上都作了较大变化,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更新旧观念,树立新意识,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1、教师应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间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创造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如在“七巧板”一节中,我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副七巧板,并拼凑图形。学生对动手操作很感兴趣,不少同学设计出别出心裁的“七巧板”,并拼出了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像之丰富,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己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教师应变知识的传播者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传统教法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思维活动完全受教师的支配,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发掘学生的潜能,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会学生的知识,更应该成为学生自主探索并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时,设计以下两组题:

议一议:

猜一猜:

(-3)×4=-12

(-3)×(-1)=_______(-3)×3=_______

(-3)×(-2)=_______(-3)×2=_______

(-3)×(-3)=_______(-3)×1=_______

(-3)×(-4)=_______(-3)×0=_______ 学生在理解到有理数的乘法意义和小学所学一样时,对议一议能较快算出,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一个因数减小1时,积怎样变化?从而让他们自主探索,再通过与小组的交流总结得出有理数的乘法运算。许多新知识,我都先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这样得到知识才真正是他们自己的,学生也同时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以交流、合作、商讨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这样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

二、教学中要“活用”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具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例如:在教学“利润率”时,学生对储蓄容易理解,但涉及到利息,利息税却相对陌生、抽象。于是在课前,我在教材的基础知识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到银行去询问和调查,让他们带着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体验了“做数学”的过程,加强他们实践探索能力。在课上,同学们都踊跃地展开了自己的调查结果,引出了学生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主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去询问、调查、阅读,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培养他们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探索“多面体展开图”时,我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猜测,再从实际操作中归纳、总结。让学生体验到实践的快乐,有自己学习的乐趣,而不是通过听老师空洞的、抽象的讲解。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家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弊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以往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中,涉及的立体图形接近于实际生活,小学时,学生初步涉及了一点,在此知识基础上,让他们总结,交流他们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感受。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立体图形,并根据自己的想像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让他们亲身体验“学数学”的过程,比老师一味地讲解,学生只管记忆,效果好得多,这样教学,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四、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评价每一个学生

重视教学评价是新课标的一大特点,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也是教师教学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只有通过对学生的评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评价要全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激励是评价的最终目的,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始终要坚持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要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

2、数学学习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做的努力,要看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所取得的进步,全面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

3、要注意评价手段的多样性,评价形式的灵活性,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性差异;教师要尽量鼓励每一个学生,使其建立成功的信念,认真学习,健康成长。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乔兆权) 篇2

一、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鼓励探究与思考

中学数学教学首要任务就是解决问题的训练, 掌握数学就意味着善于解题.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把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条性的内容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 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这就需要创设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境, 通过问题的解决来优化学生的知识, 优化教育功能.

教师要时刻注意创设“愤悱”情境, 通过设计问题的模拟发现过程或借助类比联想等方法, 使学生置身于发现问题的情境中, 引发学生的思维, 进入发现者的角色, 从而激发质疑, 自主进行探究与思考.例如在学习“排列组合”时, 我就利用了贴近生活的例子, 上新课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南海区的电话号码是以“8”打头的八位数, 理论上装机容量可以达到多少部?中国足球甲A联赛实行的是主客场制, 14支队伍一个赛季总共有多少场比赛?去年的法兰西世界杯赛小组赛是单循环赛, 16强后是淘汰赛制, 这样一共有多少场比赛?这些问题一提出, 马上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 大家的思维立刻给调动起来了.

当学生跃跃欲试处于“愤悱”境地时, 才是教师启发、点拨、诱导的最佳时机.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不断探索, 不断产生思维热点, 从而使数学课不断产生高潮.

二、发挥多媒体优势, 减小思辨难度, 突破教学难点

数学的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相比较为抽象, 再加上有些内容的传统教学手段不得力, 所以某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难掌握, 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某些课程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 却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并能进行动态演示, 这就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

在讲“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这一节时, 如果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 就很难把一个图形绕着一个点旋转180°后的图像与原来图像的关系说清楚, 而利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让图像绕着一个点旋转180°的运动过程和结果都保留在屏幕上, 使学生清楚地观察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 学生就很容易建立起“中心对称”的概念.由此可见, 利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可以处理其他教学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 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这就为教师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三、联系生活中的数学, 体味数学乐趣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 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要从学生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出发, 活泼多变地提出问题思考的途径, 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 又服务于生活实践的观念.

在学习“有理数”时, 我们就可以引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作为一堂课的开幕式, 教会学生观察生活, 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上课开始, 举这样一个事例:一辆汽车从车站出发, 沿公路向东行驶10千米, 接着掉转车头向北行驶10千米, 这辆汽车在什么位置?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 学生当然不难回答, 但对如何用数学式表达这辆汽车的位置变化过程, 学生就感到茫然了, 趁学生处于急于求知的心理状态时, 切入新课课题, “为了满足实际需要, 我们必须学习有理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 逐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 再把数学知识引入“身边的生活”, 用好用活数学新课程教材.

四、展示数学美, 加深知识理解, 陶冶思想情操

数学不但拥有真理, 而且具有至高无上的美, 它的特点在于无限丰富的感性内容包蕴在抽象的理性形式之中.在教学过程中, 数学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遵循教学规律, 精心提炼数学美,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其学习情感, 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通过严密的推理、生动的语言、优美的图形、科学的板书等做出审美示范, 把数学美的简单统一、和谐对称等融贯在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数学美的真正含义.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乔兆权) 篇3

关键词:数学知识;教学质量;多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2-0048-01

课堂,是一个充满艺术的殿堂。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探索中学习数学知识,正是新课改孜孜以求的目标。在日常教学中,我体会到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师要保持好心情并且语言要幽默生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教师必须以积极的情绪进行课堂教学。教师的情绪极易感染学生。若教师拉长着脸,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走进教室,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从而使学生心理闭锁,阻碍新知识的吸收,而当教师脸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进入课堂教学,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这样会使学生心扉敞开,思维活跃。可以更有效地接受所学知识。所以课前教师的心情调整是必须的。另外教师对于知识的呈现也要巧妙、自然,通过流畅的方式来呈现抽象的学科知识,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可以结合课本内容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设计一些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豪感。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注意相关知识的收集。例如:在讲《从不同的方向看》时,以一首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知识学习的切入点。

二、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平等的学习环境

“儿童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因此,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生活体验、不同的情感,努力创设民主、公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享受學习的快乐。

班级里的学生学习能力有强弱,学习成绩有高低,关注成绩好的学生老师们都能容易做到,但是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我们更不能放弃。我的课堂理念是: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例如:课堂提问通常都是按照座位“开火车”;学生上黑板板演也是按照座位顺序进行;经常随机从某一位同学开始,“1、2、3、4、5”互相之间进行比赛等。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师一定要使用激励性的评价

人的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作为教师要努力放大他们的优点,发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

例如:如果学生答对了,我就让学生掌声鼓励,也可以自己给自己鼓掌;如果回答的不全面,就先请学生坐下,让学生再想一想,同时让同学们快帮忙;如果回答的不正确,就说:“别着急,下次再回答”。

作为老师平时要多注意与学生交流沟通,心理的沟通会使学生普遍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初中学生是感性的,往往都是喜欢你这位教师,才喜欢你教的这门课。因此,教师在课内、课外,应注意情感的投入,对学生要多激励、多问候。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温心、爱心和诚心。在教学中我们必须“从最后一名抓起”,应“大搞水涨船高,而不搞水落石出。”让你所教的学生感受到一样的爱心、一样的目光,让他们都觉得自己在老师心中都有比较重的地位。让学生喜欢上你,喜欢上你说的话,喜欢上你讲的课,从而达到有效的利用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

四、教师要恰当的使用多媒体课件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因此,导课时需要从情景引入的较多。另外,对于抽象的问题和图形等,使用好多媒体课件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过多使用也不好,我感觉是:“该用的就尽量用”、“可以不用的就不要用”。同时,要注意的是:使用多媒体课件时还要写板书。若没有板书一页一页放过去了,学生头脑中只会留下一个空白。

例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法》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水位变化情况,形象直观。但在讲有理数的乘法计算例题时,就需要板书例题,写出计算过程及步骤。同时黑板上要呈现课题及重要的知识点。学生的练习最好也要在黑板上面板书,从而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

比如讲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首先通过一幅日食现象的动画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积极探索,以获取新知识,发展各种能力。讲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时用动画来展现图形的旋转更能揭示知识的本质和内涵。

多媒体技术在未来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但计算机也不可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只起一个辅助的作用。做为教师不仅要掌握计算机技术,更重要的是要理解现代化教育的本质。在运用中既要发挥计算机的技术优势,又要展现出教师的教学风格,使教学生动活泼,富有特色。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乔兆权) 篇4

一、激发兴趣,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就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言, 他们虽然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 对各种新鲜事物富于幻想、好问、好学, 但这种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直接兴趣”挂钩, 当遇到较为抽象理性的知识时, 这些小困难便很快地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启发并稳定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通过改变或增设一系列有趣的物理实验 (如表演物理魔术等) , 充分利用青少年好动的心理特征, 用趣味实验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学生积极求知的动力。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运用各种教学技术手段、语言艺术、专业知识等保持学生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开启心窍。

二、情感激励, 增强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

实施情感激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有意识地控制教学环节, 增强学习动力。教会学生用心去体验、学习、生活, 认识物理科学知识。物理学科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这使得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 让学生长期处在一种胆怯、恐惧和过度焦虑之中, 无疑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心学生的发展, 以平等的心态点拨、启发学生,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教师既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 也要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大胆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 使课堂形成一种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热烈气氛, 学生在和谐、宽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探索, 并顺利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让学生“亲其师”后“信其道”,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创设环境, 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物理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与实践、自主合作与交流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新课标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合作交流。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围绕物理问题展开合作交流, 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化, 充分发扬民主, 吸引学生参与, 激活学生的思维, 开启智慧闸门, 促使学生主动、开放地学习。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案, 在教学初始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问题、物理实验或动画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物理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 构建知识,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注重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 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明确指出:“在现存条件下, 我们对孩子所能做的唯一可能的调整是通过使孩子完全拥有自己的能力而实现的那种调整。”作为教师, 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以人的发展为中心, 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全体学生为对象, 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全面发展为目标, 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以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为手段, 强调师生双方的共同作用。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 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发表自己的看法, 并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引导, 并合理分析错误的原因, 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 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本学科有浓厚兴趣的学生, 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 指导他们阅读, 发展他们的物理学科才能。

五、转变角色, 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

在新课程教学中, 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 教师并不是清闲的, 而是积极地看, 积极地听, 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 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 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 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 给学生以支持和鼓舞,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热情更加高涨。当然, 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 与他人友好相处, 培养合作精神。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 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 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策略;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六、与时俱进, 让现代教学手段走进传统教学课堂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为教育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性成果, 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变化。现代化教学设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使师生的感官得到延伸, 能将课堂教学空间扩大, 使课堂上传递的知识信息更加丰富、生动, 现代教学手段的发展和应用为提高中学物理教学效果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机遇。

例如,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 学生虽然动手做了实验, 但由于实验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且物像变化较多, 物距和像距变化规律较复杂, 因此这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为突破难点, 教师可设计一系列的Flash动画实验,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让蜡烛从远处逐渐靠近凸透镜, 同时显示了像大小的变化情况和像的位置变化情况, 从而得出物距变小则像距变大 (还可总结为:物近像远像变大) 的结论。对于两个特殊点 (即一倍焦距处和两倍焦距处) , 可用不同的颜色加以特别说明。通过这样的画面, 化静为动, 使得在黑板上难以展示的事物变得清晰可见, 让学生从直观感受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5

一、要学会善于使用教材

新课程的实施,教材是课程资源,而不是教学依据,《课程标准》才是依据。对于教材,如果把它当成是至高宝典,一味跟从,照搬照抄教材,不敢越教材一步,这种教法,纯碎是教教材,这种教师,纯碎是教书匠。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善于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应在《课程标准》的框架下,根据本校教学设施和学生实际,灵活取舍教材,必要时可对教材进行大胆处理,如内容的删减,顺序的调整,活动项目的改变,甚至针对某些章节自编自撰教材。如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一章中,我觉得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不外乎让学生认识區域的概念和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不必另设一节讲述,于是就大胆把这一节内容并入后面学习四大分区区域特征中讲述,知识联系性更强,效果更好。

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而教师则是地理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二、挖掘地理课程中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喜好的情感。有了兴趣才能驱动学生自主地学、努力地学。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的关键。心理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分为“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两种,当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学习者往往会将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储存在“长期记忆库”里。因此,地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地理教学情境,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他们从“怕学”到“好学”再到“乐学”,以发挥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中学生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点,就是好奇心强,可塑性好,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周密策划每一堂地理课,添加一些有趣的问题,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引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渴望,从而顺势引入正题。比如上“洋流”这一小节,在讲述风海流的时候,就可引入“当年,航海家哥伦布在西印度群岛做了标志的椰子壳扔入大海,后来居然在法国的比斯开湾被发现”的这一故事。并设置疑问,诱发学生主动思考:这是怎么回事?在分析补偿流时,可设置疑问:“为什么在秘鲁附近能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渔场?”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无穷奥妙和现实意义,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就很容易被激发出来,又何愁他们不乐意学好地理呢?

2.结合生活实际,拉近学生与地理学科的距离

在学生的观念中地理是一门抽象的、枯燥的、难懂的又没有什么用的学科。但事实上,地理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的科学,是一门与社会现实关联性很强的学科。一切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与变化都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将学生感兴趣的一些乡土地理、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时政热点等地理素材引入地理课堂中,就很容易拉近学生与地理学科的距离。通过图片、视频等介绍气象灾害与我们的密切关系;又以岭南地区的春旱和某一年冬季本区荔枝的冻害为例,来讲述干旱与寒潮灾害。所有这些鲜活的乡土地理,都可让学生感悟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地理与我们的现实生产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没有理由不学好地理。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践证明,“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会挫伤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此,教师必须提高地理教学的艺术性,大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地理课堂充满生机。比如在上“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这节课时,就可通过流水侵蚀作用的实验,让学生明白地形坡度、土壤性质、地表植被和降水强度等因素对土壤侵蚀造成的影响;也可以带领学生到条件许可的野外去实地探究。假如每堂地理课都能做到大胆创新,那么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就会不断高涨。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外部学习环境

在课改过程中,要倡导新型的师生平等关系,将学生视为朋友,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当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课堂学习才有一种安全感,才敢于真实充分地表现自己,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比如,在教学中,要经常和学生进行换位,由学生提问,教师作答,其他学生评判;或把能力不同的学生搭配分组,取长补短,自由探讨,等等。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人,课堂上的地理教师则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问题、解决矛盾的导师,而不再是唯我独尊的“一言堂”者。

四、要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在地理教学中就必须借助于直观教学手段,如地理图表、实物模型演示、幻灯、影视及多媒体课件等。幻灯、影视及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等独特的长处和优势显现出极大的生命力,成为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手段。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优越性已不容置疑,也是新课改形势下教师必备的本领之一。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乔兆权) 篇6

一、教与学的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任务分得很清,即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首先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传统教学就是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是知识的宝库,就像一本活的教科书,对于学生来说,好像没有教师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而对于教师而言,他的任务就是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活动自然也就由原本应该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只重视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更不用说学生是否是自己“会学”了。其次,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是被动地跟着教师学,不断地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们的学习成了千篇一律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缺少独立性、独立品格,学生们没有通过学习发展自己的个性,教师的教反而成为了遏制学生学的“力量”。

新课程强调了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学是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一方面,教师在也不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另一方面,教师不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二、动与静的关系

随着新课标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音乐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如上课发言必须要举手,什么问题都要有标准答案,课上有疑问要在课后问,学生相互之间不讨论、不合作等课堂教学常规常态被打破了,这是课堂教学走向民主开放的具体体现。

但是,对于民主开放的教学,作为教师应该注意把握适度。有的教师以为课堂上形式越多、越活跃就越民主,课堂越开放就越好,甚至有这样一种观点,音乐课堂就怕太安静,越动、越乱、越热闹越好。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乱象丛生”。

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我们正确认识、理解和处理好课堂上的动与静的关系。良好的课堂纪律和教学秩序是教学过程中民主与开放的基础,课堂应该活而不乱。教学形式由教学内容决定,形式为内容服务,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内容要与形式达到统一,教学形式应该活而多变。只要学生的思维真正调动起来、活跃起来了,就是有效的课堂教学,但学生的参与方式也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定。有的教学内容适合在热闹的环境和热烈的气氛中进行,而有的教学内容则更适合在安静祥和的气氛中进行。

例如:我们在欣赏合唱曲《回声》时,要让学生在感受歌曲合唱魅力的同时,想像山谷回声的美妙意境,领略那种悠远、宁静的自然美,这时课堂里更需要的是“寂静”,让音乐在教师和学生的心里缓缓地流淌,教师和学生一起將所授、所学的知识与音乐紧密结合,听觉、视觉、感觉、知觉形成通觉,在体味音乐作品自身的美的同时,领略作品中更深的精神文化内涵。精彩的课堂教学会给学生留出无限的回味与遐想,会给学生提供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们或许是被音乐深深打动、被教师的情绪所感染;或许是被作曲家高超的手法折服;或许是在沉默中思索,在沉默的外表下,思想的中迸发出火花……

三、探究与接受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往往会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而探究式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新课程实施中,探究式学习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所运用,它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提倡探究式学习并不等于否定和摒弃接受式学习方式。一方面,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探究。例如体现音乐事物本身的名称、背景材料、音乐常识等陈述性方面的知识就不需要学生多花的时间去探究,采用接受式学习方式,依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进行,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每种学习方式都有显著的优势,也有其不足。机械的、形式化的“探究”收不到好的效果,而精心设计的有意义的“接受”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运用是否符合教学实际,是否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运用,受到教学内容、学生知识水平和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我们既要敢于实践,也要善于思考,我们要将新课标的理念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实际中,深入学习、仔细研究,正确理解新课标的深刻内涵,正确处理音乐教学中的几个关系,正确实施音乐新课程,使我们的教学有更大的改进和提高。

新课标下物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7

一、对教师作用及学生地位的思考

物理教材中有很多学生探究性活动, 教学时应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出问题, 甚至可以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经验, 提出合理猜想;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允许学生提出和实施不同的探究方案。

例如,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当学生猜想后, 让学生选择实验器材时, 有的学生只选钩码, 也有的选择弹簧测力计和钩码, 这时我们应尊重学生所设计的实验方案, 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器材, 以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 然后让他们分组探究。

2012年南京市的一道中考题:有的同学按现有的方案得出如下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 这个结论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符, 原因是实验过程中 () 。

A.没有改变力的大小

B.没有改变力的方向

C.没有改变力的作用点

D.实验次数较少, 结论具有偶然性

很多同学选D, 而正确答案为B。这道题成为试卷中失分最严重的实验探究题。其实这跟平时教师没有真正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有很大的关系。为了让学生便于测量力臂, 实验时都是让学生两边挂钩码, 这样即使学生再做多次实验, 也总是会得出以上的结论。如果没有教师、教材的“刻意”安排, 其实还是有很多同学会利用弹簧测力计斜着拉一拉、测一测的, 那样在学生交流总结时就会发现问题。所以有时教师过度“主导”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会让学生走入误区。

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 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和引领, 但是教师应该在给学生留有较大空间的前提下,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在准备充分的前提下, 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在教师创造性使用材料的基础上, 使学生开放主动地学习。

二、对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

新课程理念以学生终生发展为本, 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 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设计要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 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得到发展。

设计“多问”的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的讨论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的, 并通过问题的解决, 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问题是学生进入探究状态的“导火索”, 问题从哪里来?问题应该由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当然教师应做好多方面引导, 多创设问题情境, 激励学生勤于提出问题, 让学生有提问的胆量、有提问的习惯。例如在列举了很多漂浮的物体受浮力作用的例子后, 教师将一铁块放入杯中, 铁块沉底了, 引导学生思考“下沉到底部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呢”?有的同学认为受浮力作用, 也有的学生认为不受浮力作用。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答辩, 各自给出理由, 说出证据, 僵持不下时再让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 先出示远洋货轮漂浮的图片, 再出示铁块沉底的图片, 并进行对比;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落入水中大喊救命的图片和人悠闲地在死海海面上读书的图片对比, 引发学生思考, 到底什么时候浮力大?什么时候浮力小?进而引导学生猜想, 从而为后面设计实验方案做好铺垫。

设计“平等”的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过程中, 由于师生双方能平等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 因而能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教师可以用趣味引“动”、实验带“动”等方法带“动”学生思维, 使学生以积极的思维状态, 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欧姆定律”一节中, 可以先用调光灯演示, 引出问题“电流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再让学生思考如何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该实验对学生选择器材、连接电路及故障分析处理, 有一定的要求, 这就要求教师要和学生一起互动。比如有的学生连好电路, 闭合开关后, 发现某个表没有示数。虽然教师一看就知道是什么原因, 但最好还是引导学生认真排查, 分析原因。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制作”的开放式教学。在学生学习了课本知识后, 让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小制作活动, 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如制作针孔照相机、简易天平、水果电池、潜水艇模型、直流电动机等。让学生利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 拉近物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乔兆权) 篇8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创新

在目前实行新课标的背景下,各种观点、各种做法纷至沓来,让人目不暇接,但经过冷静思索与具体教学的比照,发现很多是脱离实际而没有可操作性的。教育的天职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功利化是教育的悲哀,搞教育不靠空洞的理论、时尚的言辞,而靠实实在在的做法。我从事教育二十多年,对教育现状不无隐忧。随着经济浪潮对生活的继续冲击,在追求新概念的大环境下,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对传统教育的优势置之不理,其实我们的工作是守住传统教育的成功,用新课标的理念弘扬之,在实际教学中把传统与现代有机地结合。这个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单凭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代代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不断完善。新生事物的诞生总有其不足,在实施新课改的实际中师生往往刻意追求形式,脱离了教与学的本真,教学质量有所下降。如何把握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这是我们必须在实际中摸索和总结的。我总结了自己在语文课堂上的一些做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与大家一起提高。

一、课堂生活化、活动化

语文教学应该是很有灵气的,过程忌程式化、套路化,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指向生活,贴近课本,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参与教学。我在课堂上让学生介绍家乡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名人,追寻中外历史名人的足迹,让学生开掘思维,增长见识,并激发强烈的自豪感;让学生做同学取名、本地地名、小卖铺命名的文化内涵报告,培养学生勤奋积累的习惯;调查本地农产品的布局、培植、经营等现状,提出对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的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本地居民小区的建筑风格、住户结构、文化层次、管理模式进行调查分析,培养学生的走访能力;对本地药店的数量与信誉调查,提出药品安全预警;对小吃摊点的经营模式、服务态度做调查,做出卫生安全预警;对广场健身民众年龄、职业与心态等调查;对家长和学生需求调查,对家教存在的必要性和辅导效果进行分析;对学校位置与周边环境、文化氛围作调查;对校内外住宿生生活调查和对学校食堂、住宿等管理的建议搜集,等等;进行校园名言警句背诵比赛、经典诗文朗读比赛,开展社会民俗民习报告会、用文言评论热点问题、方言拾趣,感动中国人物介绍、感动班级人物颁奖词抒写,世博奥运、影视明星介绍、百家讲坛播放,等等。总之,教师是导演和观众,通过各种生活化的活动把学生全身心地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广泛兴趣,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全面参与,追求效率

传统教学主要由教师单向完成,久而久之,教师成了“播放机”,学生成了“接收器”。新课标以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力为目标,要的是个性化的教与学,为此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我让学生参加备课、讲课、赛课、评课,评阅作文,出题、评卷,进行背诵课文接力、趣味成语接力,限定时间演讲、分角色扮演剧中人物、分组评价文中人物、就开放题进行讨论、登台公布讨论结果、就热门话题开展辩论会,介绍读书方法,交流心得,开展钢笔字、粉笔字、自编相声、口技表演、普通话比赛等,并把课堂部分让给学生,由学生主持,而我则从旁点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使学生得到广泛的训练和提高。多角度打开学生的视野,展开学生创造的翅膀,用师生的合力建构多效课堂,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

三、整合教材,专题指导

针对新课标下教学内容增多、课时明显不够的现状,教师要有整合教材内容的意识,为此,我或者根据作家合并内容进行专题指导,或者根据内容上下联系前后比照阅读,或者根据文章体裁整合课文,或者编写简洁明了的指导丛书、校本教材,让学生在纷繁中做到以简驭繁,抓住一点成一线,让学生轻松学习、快乐学习,既让学生各方面得到训练,又提高其学习成绩,初步解决实行新课标后成绩滑坡的问题。

四、习惯培养,思维训练

不管哪种形式,要有效果,都不能回避对学生的习惯培养和学法点拨。得习惯者得语文,我为达到这一步,先用一学期的时间使学生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每周规定时间指导学生阅读,并且给学生设定阅读程序:如高一指导阅读《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内容,唐宋散文中通俗易懂的内容,《论语》中含有哲理容易记忆的内容;高二指导阅读《三国志》与《三国演义》,让学生区别历史与文学的距离,阅读《战国策》与《汉书》里的部分文章;高三阅读《红楼梦》学会评析人物、赏析诗词,阅读《战国策》、《汉书》、宋史中的一些稍难的文章。当然在平时还让学生穿插阅读《读者》、《哲思》、《启迪》、《美文》、《情感读本》等。为达到熟悉文言文不忘现代文的目标,让学生在广度上加强文化修养,我还要求学生养成读书时随时圈点和批注的习惯,可以随性,可以理性,从而既训练学生的文笔,又训练他们的思维。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乔兆权) 篇9

一、要注重有效备课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崔允教授指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有效备课开始。笔者认为有效备课要紧紧抓住三个方面:

1.备好教材。备好教材包括认真钻研教材,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当我们对某一课题进行备课时,不应先看教参,而应像学生一样先阅读教科书,研读课程标准,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本要题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然后再研读教参进行必要的补充调整,并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

2.备好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最终要通过学生的掌握程度体现出来,备好学生也是有效备课的重要环节。备课时我们必须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在备课时才会有一定的梯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确定回答问题的对象,避免冷场,造成时间的浪费;同时还可以通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层次的问题,使每一位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

3.备好习题。设计课堂习题时指向性要明确,要紧扣教学内容,要让学生知道课堂上所授的知识,在课堂结束的时候要进行针对性训练,从而提高他们听课时的认真程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随之增强。

二、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

有效的课前预习可以促使学生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发现重点和难点,能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听课,养成主动听、主动学的好习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有关“化学式与化合价”的学习中,有许多内容学生通过预习就能解决,如:化学式的定义,各种数字的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根据化学式计算组成元素的质量比,质量分数的计算等。为使预习具有较高的有效性,教师要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可以在预习的时候把能解决的问题解决掉,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再对有关注意点加以强调,适当拓展知识面,学生就能灵活运用。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笔者发现在有效预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使预习有效,除了教师布置明确的预习目标以外,在上课时还要加大检查的力度,确保预习的有效性。

三、要让学生拥有学习化学的兴趣

1.展示化学魅力,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绪言课上可以介绍一些高科技材料吸引学生的眼球,譬如:用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造的破冰斧柄,烧不坏的手帕,无中生有,魔棒点灯等化学实验让学生感到化学学科的神奇,从而引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2.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虽然化学实验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新鲜感,但在化学原理或者化学计算的学习或复习过程中也不免有枯燥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不断改变教学方法,使枯燥的知识传授变得有滋有味。如在复习基本概念时,如果单纯的复习概念,点评习题,学生很快就会感到乏味,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复习,再在课堂上采取小组抢答的方式进行对抗比赛,学生为了集体荣誉,复习时很投入,效率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不断增强。

四、要使学生拥有一定的紧张度

紧张度对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是否高效起着重要的作用。适度紧张,学生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上课时的紧张度,可以精心选择问题,适时提问,对回答得好的学生给予肯定,对因注意力不集中而导致不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要进行善意的批评,同时在每堂课结束的时候都要留几分钟时间作一个课堂检测,课后根据检测的结果与学生交流听课情况,让学生改变不良的听课习惯。这样整个课堂教学就能在紧张有度的气氛中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会得到增强。

五、要注意多媒体手段的应用

1.用多媒体手段将抽象的知识变为形象的图片展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九年级化学学习过程中,有许多知识可以通过直观的、形象的实验让学生感知,但也有许多抽象的知识不能用直观的实验传授给学生,这时就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将抽象变为形象。

2.利用多媒体课件能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传统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板书上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学生思考与练习的时间较短,课堂容量不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一堂课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以及有针对性的习题一一展现,节省了时间,增大了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复习课上还可以把知识结构的形成过程通过多媒体课件一一展示,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在习题讲评的时候还可以将易错题通过显示解析与教师口头解析同步进行的方法,使学生的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同时运用举一反三的方式进行巩固,增强课堂训练的容量,也可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 罗 艳)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乔兆权)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思考

“在生活中寻找教育, 为了生活而进行教育”是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三十多年前就提出的教学理论。作为我国的国语课程,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小学语文更是培养孩子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能力基础的重点课程, 需教育工作者们投入更多的心血。通过生活化教学, 让小学生从枯燥而抽象的理论知识中脱离出来, 从而为小学生能力培养奠定基础是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目标。

一、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结合, 赋予教材内容新鲜的活力和生命状态, 让老师引领学生围绕教材内容在生活中与语文进行沟通, 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的教学模式即为语文生活化教学。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是围绕教师和小学生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意识进行语文化交流的一个过程, 是培养小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等基本能力的重要手段, 更是赋予小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关键之一。全面发展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致力于小学生的基础能力培养, 不仅能从基础开始为国家培养更多优质人才, 更能丰富教职人员教学的方式方法, 突出学校的特色教学, 进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以创新为动力蓬勃发展。

二、实现并优化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1. 从生活中挖掘语文

因为大多小学生各方面能力都还不足, 认知水平也参差不齐, 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职人员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耐心。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普及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困难指明了解决方向。所谓生活化, 就是要将语文与生活联系, 从生活中寻找语文的痕迹, 从而让学生了解语文的实际存在, 并在自己的潜意识里自觉构建专属于语文的学习理念。例如:一位小学生无意间在学校里捡到了五十元钱, 但是他没有将其占为己有, 而是选择上交学校或老师。相关的辅导人员首先要对该生拾金不昧的精神进行公开表扬, 然后指导该生写一则完整的招领启事, 贴在学校布告栏上。之后, 教职人员要在全班对整件事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并挑选几个学生说明自己针对这件事情的想法。此外, 教职人员要组织全班同学结合自己的感受对整件事情进行相互讨论, 然后要求每位学生以讨论结果为基础, 以弘扬拾金不昧的精神为目的写一篇简短的表扬稿, 并从中挑选优秀稿件, 在学校广播站进行广播, 宣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这样,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 也加强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运用, 提升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创造能力。

2. 创建生活化式情景教学

情景式教学也是现今学校教学模式的一个重点研究对象。将情景式教学与生活化教学融洽地相结合是现今教育工作者非常有必要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情景式教学能通过直观的感受和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小学生提升对学习的兴趣, 而生活化教学则能将生活融入教学, 让学生感知在生活中了解知识内容的乐趣所在, 两者相结合, 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对实践的认知, 对生活的热爱。因此, 将两种教学模式结合在一起能让学生获益匪浅。例如:学校应根据学校的情况, 制定合理的教学时间规划, 组织学生集体参观当地博物馆、文化馆或科技馆等主办的相关展览。在进行集体参观前, 校方要和辅导老师一起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挑选出一些学生, 并针对各个展馆及展出物品对其进行观展前的具体讲解, 让其在集体观展时作为向导, 为其他学生讲解展馆和展物的由来、构造等相关历史内容, 从而锻炼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其他学生, 同学的阐述更能其理解知识的内容, 各馆特有的情景氛围也能让其孕生出精神上对所看到的事物的感受, 开拓自身视野的同时对不同事物产生不同的好奇心, 进而增强自身的求知欲望。

将多媒体等现代科技运用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是创造教学情景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进入生活环境中进行观察学习之后, 再通过多媒体情景教学带给学生另一种学习上的享受。例如:在学习四季类的文章时, 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带到室外, 让其观察该季节的相关特征, 并让其将观察到的特征记录下来, 再互相讨论。然后, 进入多媒体教室, 通过四季的图片, 配上符合四季特征的音乐, 让学生直观感受四季的变化给大自然创造的美, 在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更培养了学生发现美, 感受美的能力。

3. 布置生活化作业

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布置作业这个环节还保持着陈旧的思维模式, 不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只为学生留下书面作业或短期性作业。所谓语文生活化教学, 就是要让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融入生活, 至关重要的作业环节当然更不能例外。短期性的作业, 教师可以在课后让学生对生活中助人为乐、自己的喜怒哀乐、父母的日常生活和朋友的兴趣爱好等许多方面来进行文字表达, 让其感受人的情感赋予文字的魅力。除去短期作业, 教师还应布置长期性的作业, 让其通过长期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种下一颗自己喜欢的植物种子, 每天对植物的生长进行观察并写下生长记录, 半个月、一个月或更长时间之后再让学生对这次作业进行讨论和总结, 让其感知自然赋予生命的真实意义。

结束语:

生活化教学为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更为小学生各方面基础能力的培养添加了一剂有效的催化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还需要相关的教育工作者以全面掌握其特征, 进而提升小学生学习成果为目标, 对其进行长期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海英.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摭谈[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3, (21) :360-360.

[2]刘娜.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初探[J].读写算 (教研版) , 2013, (23) :184-184.

[3]措姬.浅谈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大观周刊, 2013, (6) :152-152.

新课标下数学教学的几点经验 篇11

关键词:数学教学;合作学习;学习兴趣

作为数学教师,如何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避免新课本走老路的现象,我的做法是:

一、引导学生爱上数学课

数学本身的实用性和本质决定了它相对于其他学科缺少趣味性,实际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自然界中的空间形式本身就和一些学生的接受能力缺少“相容性”,学生存在一种被动接受学习的心理,部分学生有一种本能的抗拒。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对数学充满浓烈的兴趣,让“乏味”变成“有味”,让“被动”变成“主动”,让学生从心理上消除烦腻并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心态去接受、学习数学,让他们真正爱上数学课。

二、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1.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是学习各种知识的有效方法之一。预习就是在上课前将所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记住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教者要教会学生做记号的方法。如“因式”这一节不懂的就打上记号,上课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和自己思考,以真正理解这一名称的内涵。

2.培养学生学会听课。听课是学习数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怎样听好课呢?(1)不要“身在课堂心在外”,必须专心。(2)抓重点,做笔记。在上课时教者会强调某些问题或多次提到的问题即为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在听课时只是暂时记住或理解,因此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复习巩固。(3)预习中做了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思考”,保证做到听懂自己打记号的知识点。(4)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切忌不假思索地回答。(5)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不足不会之处,多思多问。

三、教会学生学以致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显然,教者应更多地引导学生从亲身经历、直接经验出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同步和谐发展。只有从学以致用出发,学习过程才能成为主动参与的过程,学生就会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知识。

总之,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探究,有了不少收获,师生的角度变了,课堂气氛变了,教学模式变了,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浓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提高了。当然,这些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我们不断更新观念、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勇于探究,去开创数学教育事业更加灿烂的明天。

上一篇:行政财务管理试题(有答案)下一篇:创业承诺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