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提高小区的住宅性能

2023-0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我国城镇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人们对住宅这种特殊商品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消费者在购房时对住宅的功能质量、环境质量、服务水平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1《商品住宅性能评定方法和指标体系》的主要内涵与规划设计的关系

《商品住宅性能评定方法和指标体系》 (2004年版) 包涵了适用性能、环境性能、经济性能、安全性能及耐久性能5大方面, 《指标体系》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全面系统地对住宅的工程质量、功能质量和环境质量作出了科学、客观、公正的规定, 综合反应了住宅的性能水平,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政策。

从《指标体系》的内容上看, 适用性能是住宅性能的核心, 从住宅舒适度、实用性上反映了住宅的总体质量和设计水平, 它包括了住宅单元、套型的平面布局、空间尺度, 建筑装修水平, 隔音、采光、通风等物理环境的要求和设备设施及无障碍技术的要求。环境性能对居民的生活和住宅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是衡量住宅性能的重要指标, 《指标体系》从用地规划、室外自然环境、公共设施配套及空气质量、水环境、智能化系统等方面, 对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提出明确的要求, 为提高小区的整体环境质量提供了保障, 同时环境性能的优劣亦反映了小区规划设计的水平。经济性能由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四部分组成, 这是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的必然要求, 也是推动住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节”积极鼓励在住宅建设中广泛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安全性能从结构的安全度、建筑防火到设备安全、日常安全防范和室内污染物的控制等方面, 提出了全面的居住安全概念, 是住宅性能的基本保证。耐久性能从住宅使用周期长, 建造过程复杂的特殊性出发, 对建筑结构、装修、防水、设备管线及门窗等主要方面作出了规定, 通过设计、施工、材料的应用等综合手段以达到住宅在整个寿命期的性能要求。

由此可见, 《商品住宅性能评定方法和指标体系》涵盖了住宅建设过程的各个方面, 它不仅是鉴别住宅综合性能的一个标准、也是小区规划、住宅设计的一个重要依据, 只有从规划设计的源头抓起, 落实《指标体系》中的各项内容才能真正创作出舒适、安全、环保的居住空间环境, 才能全面提升住宅的使用品质。

2 良好的小区规划是提商住宅性能的前提

2.1 合理选址, 统筹布局

高品质的小区应有良好住宅外部环境, 因此小区选址应避免具有排放性、开放性、辐射性、溢出性的污染源, 以满足住区健康性的要求。总体布局应体现合理化、科学化, 既能有效控制不良环境对住区的影响, 同时又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外部优质资源。规划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气候、不同地块特征, 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及地形地貌, 创造自身的社区空间布局特色。

目前有一些开发商片面追求容积率, 不适当地利用土地资源, 加上规划设计的粗糙, 致使环境条件恶化, 严重影响住客性能。只有通过精心规划。合理引导, 优化土地资源, 才能满足多方利益。规划应适当控制容积率, 不以牺牲环境条件来提高建筑容量。要充分保障住宅的日照、通风、采光等基本条件, 建筑密度的控制应以保证住区绿地率为前提, 并合理配里不同功能建筑的比例, 确保住区的环境质量。

2.2 规划设计应重视外部环境的功能质量

在环境景观的规划设计和营造中, 目前还存在不少误区, 不少开发商均不惜巨资打造所谓的环境“亮点”, 大广场、大草坪、大水系及高档的铺装、昂贵的名木成了优质环境的代名词, 有些项目不结合地方气候、文化特点大造“异域风情”, 违背自然规律, 造成很大的浪费。环境景观设计中重视觉效果, 轻功能质量的现象比较普遍, 这样的环境多了一份奢华, 却少了一份自然, 多了一份气派, 却少了一份人文的关怀。

环境的功能质量, (1) 要通过良好的规划和环境的营造来改善和调节住区的微气候, 避免“热岛效应”, 提倡利用各种空间进行绿化 (包括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 , 《指标体系》对绿地率乃至绿化的种类、乔木的数量均做出规定, 鼓励以经济的手段进行有效的绿化, 以达到改善住区气候的目的。 (2) 室外环境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使用的一部分, 要体现人性化的原则, 既要考虑环境景观的视觉效果, 更要为居民提供具有私密性、实用性、舒适性的各种尺度宜人的可达空间, 利于居民活动和邻里交往。 (3) 环境功能质量应体现健康、安全、卫生和无障碍的要求, 通过良好的环境配置以降低空气和噪音的污染, 水系设置应确保水体质量, 各类景观设施应能为老人、儿童的活动提供安全保障, 并为残疾人提供共享条件。

2.3 道路系统与文通组织

道路系统直接影向小区结构的合理性, 《指标体系》对道路文通提出了“构架清晰、分级明确避免又居民生活形成干扰”为原则要求。规划中道路系统的布置应结合城市小区规模加以科学分析, 既要考虑人车的合理分流, 也要考虑居民的生活方便, 利于出行, 还要兼顾消防、救护和防灾的需要。停车场的布局宜地下与地面相结合, 机动和非机动车相兼容, 避免停车位布置不当造成空气污染和噪声干扰。地下停车应尽量与建筑连通, 以减少居民步行的迁回, 在停车数量配置上, 应有一定的超前意识, 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条件。

2.4 公共服务设施

良好的小区规划应有完善的服务配套设施, 这也是反映住宅性能的重要方面。小区的公建配套应结合小区地块的周边实际情况, 统筹考虑, 既要实现资源共享, 减少重复建设, 又要充分考虑公共设施的服务半径。部分开发商往往热衷于盈利性设施的建设, 而轻视公益性设施的配套, 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指标体系》对商业、卫生、教育、健身及老人和儿童活动等公共设施的建设, 作为评价住宅性能的重要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规划设计应从居民的整体利益出发, 为人们提供便捷的服务设施。

3 完善的建筑设计是提高住宅性能的基础

3.1 套型设计

住宅套型是住宅设计的关键内容, 直接关系到住宅的使用性能, 在《指标体系》中占有较高的分值, 《指标体系》在套内功能布局, 空间尺度等方面均分级提出了具体要求, 以保证住宅的正常使用, 并达到最高的舒适度。套型设计应从现代生活组织方式着手有效协调多种功能关系, 合理组织户内的不同流线, 确保套内基本空间的完整性。室内空间应体现居家特色, 做到尺度贴切, 避免大而不当、小而不适。目前中小套型仍然是住宅市场的主流, 在较小的空间内提供较高的居住舒适度, 才能真正体现设计水平。

3.2 室内环境

室内物理环境是影响住宅性能的重要因素, 日照、通风、采光、隔音、保温等是满足住宅卫生健康和舒适度的基本条件。有些设计为追求效益, 不顾实际地大量采用深天井、单元错位等布局, 严重削弱了居住空间的日照通风条件, 有的为了追求立面窗户的效果, 造成开启扇过小通风面积不够, 或采用不利于自然通风的开窗形式, 从而影响室内卫生环境。另外电梯的隔音、防振, 分户门的隔音也容易被忽视, 而这些首先应在设计过程中加以有效处理。

3.3 细部设计

在住宅设计中很多建筑师比较重视建筑立面的地理, 在如何使建筑造型更加丰富、精致上动足脑筋, 而在使用空间的细部处理上缺乏深入的研究。例如, 空调机位置的设置和处理不当, 往往会造成安装不便和通风效果差;外窗开启方式的不当, 会造成擦窗的不便;厨房布置与操作流线的不符, 会引起住宅大量的私自改造;烟道出风口的位置及处理不当, 会对一些使用空间造成污染等等, 因此, 关注住宅细部空间的处理十分重要, 也是建筑师的责职。

3.4 公共空间

住宅单元的公共空间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这些空间是人们回家的大门。良好的公共空间设计, 不仅可以提高居民的使用舒适度, 也对提高人们的心理舒适度十分有利。不少设计为了追求得房率, 缺乏门厅等过渡空间, 楼梯间狭小、阴暗。《指标体系》对单元公共空间面积、采光等做出分级规定是科学合理的。适当增加门厅面积, 为居民出行、等候及邻里交往创造了良好条件, 适度、明亮的楼梯间、电梯厅也为人们搬家及日常使用提供了便利。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无障碍要求, 体现对人的关怀。

4 先进的技术措施是提高住宅性能的保障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在建筑技术上也涌现出了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 “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大大提高了住宅的建设和设计水平。节能技术, 节水、节地技术, 智能化技术及新型结构体系等正在得到积极推广, 这在提高住宅舒适度的同时, 也提高了住宅建设的经济性。

4.1 节能技术

建筑节能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国家先后出台了四部设计技术规范, 在《指标体系》中建筑节能也占有较大比例, 因此节能技术是实现住宅高性能的重要内容。住宅节能要从规划和建筑设计整体着手, 结合不同地区, 不同气候条件综合考虑。在规划上要充分重视建筑的朝向、风向, 设计中应尽量缩小建筑的体形系数, 在满足自然通风和采光的前提下, 减少窗墙比。不分地理条件、气候特点, 大量使用飘窗、幕墙的作法不利于建筑节能。在节能设计中, 要重点处理好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 推广使用外墙外保温技术, 同时设计师更要关注节能设计中的一些薄弱环节, 此外, 在设计中应重视设备节能, 推广使用太阳能、地热、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4.2 节水、节地与节材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及原材料十分缺乏的国家, 节水、节地与节材是住宅性能的重要指标。节水技术的应用要综合考虑地区降水、技术水平和经济性等多种因素, 丰水地区应充分考虑雨水收集技术, 缺水地区要积极推广应用中水技术。在用水设备上应采用节水型设备, 管线设计要优化管线组织, 尽量减少水量损失。节地要从规划开始,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建筑容量的控制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并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同时要研究和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和新型结构体系, 减少建筑围护结构厚度, 提高建筑使用面积系数。建筑设计要尽量利用地方材料及可再生材料, 减少对原材料资源的消耗。

4.3 智能化技术

小区、住宅的智能化水平对提高住宅使用的舒适性、安全性和高效性具有很大影响, 也是住宅性能评定的一项基本内容。《指标体系》对智能化系统从管理中心、系统配置及运行管理服务3方面分级规定了性能指标。在设计上应重点做好系统配置, 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综合布线技术与小区管理、家居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机结合, 统筹协调, 以真正创造一个智能化的人居环境。

摘要:住宅性能认定工作的开展对规范住宅市场行为, 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利益, 促进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 全面提高住宅的建设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性能认定,规划设计,建筑设计

上一篇:烯烃催化裂解增产丙烯技术进展研究下一篇:部门会商与工作联系单制度在供电企业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