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进一步提高社区服务水平问题的探讨(共8篇)
一、社区服务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社区服务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宽。
目前,社区服务领域虽然在逐步拓展,服务的内容不断增多,但还是不能满足居民群众的需求,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修修补补、理发和量量血压等服务项目比较普遍,而当前居民群众也很关心的金融保险、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教育等服务项目还不够普及,居民群众就近就地得到帮助比较困难,一般都要去有关职能部门咨询了解方能掌握。此外,居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还不多,一些老小区除场地、经费难以落实外,文艺人才缺乏也是难点之一,对于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服务项目,诸如修理彩电、冰箱、电脑等,还是有局限的一面。
(二)社区服务设施有待进一步配套。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社区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为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但由于各个社区新旧不同、地域不
一、基础各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服务设施的不平衡性。如有的社区是新建设居住区,条件优越,各类设施齐全,功能配套。而有的社区是老居民区,房屋陈旧,条件简陋,服务设施缺乏,居民群众在就医、休闲、娱乐等方面难以满足。如我街道的两个社区,有常住户4300余户,暂住户500余户,人口11600余人,由于是老式居民区,大多数居民仍然住在不配套的房子里,天封社区现仅有两处室外健身广场和一个医疗服务站,莲桥社区因无场地和房屋至今未建,居民活动空间很小,尽管琴桥音乐广场的建立给居民带来了欢乐,由于部分老年居民身体较差且远离广场,所以还是可望不可及。
(三)社区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社区服务质量不高是当前居民群众反映的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一是服务等待时间长,居民一旦需要帮助,除个别简便的事项一般可以在短时间内上门解决,但遇有技术性较强的事项,上门服务的等待时间较长,有的甚至数日之久;二是服务收费标准不规范,手续不完备。如一户居民家的煤气灶打不着火,师傅上门换了一只小小的铁片,收费要20余元;三是服务途径还不够便捷。如目前下岗失业人员的救助资金发放都是以街道为单位,每月安排三天。如我街道每月的7至9日发放,每次接待2800多人,发放资金90余万元,对于那些年老体弱的同志增加了不便。又如现在的劳动就业信息不够畅通,真正提供给街道、社区两级的就业岗位很少,难以就近快捷提供就业信息;四是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的职能还不够充分,一些群众急需解决的事项从申请到最后批准同意,中间的环节过多,时间拖得较长。如现在的低保申报、企业申办、就业的落实等等,居民有怨言。
(四)社区服务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
在社区建设中,上级部门提出一定的硬性指标和规定也是必要的,但不管社区的实际搞一刀切也是不可取的。这样做,既不利于社区的全面建设,也会造成一定的资金浪费。如一方面规定社区某某室某某所要达到多少面积,才能参加哪一级的评比,否则靠边站,从而挫伤了部分条件较差的社区干部积极性,影响了为居民群众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对条件较好、新建的社区投入较大,各类设施建设可谓锦上添花。广大居民群众希望政府部门多些雪中送炭,更加注重老区的服务工作,老小区一般有三多,即老年人多、外来人口多、困难家庭多,为老区的居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条件,方便他们的生活。
二、提高社区服务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健全机制,完善网络。
在社区服务中,健全机制、完善网络是重要基矗目前,街居两级社区服务机制已经初步建立,如社区服务中心、经济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党员联络站、社区医疗点、社区志愿者组织等等,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受到了社区居民和辖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但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和物质的需求越来越高,现有的社区服务机制和网络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居民群众及辖区单位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健全机制,完善服务网络。一是进一步规范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职能,赋予中心更大的权力。比如说,享受低保的审批、企业注册登记、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等都需要报上一级有关职能部门把关审批,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环节,延误了时间,而且降低了效率,群众不满意,能否在规定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放权于社区服务中心(街道),除特殊情况外,正常的把关审批由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实施。二是街道服务中心负责各社区服务机制网络的管理和指导,改变现在的线多事多、工作重叠的现象,按照街道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对应于各个社区的服务机制、落实到具体人头,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防止和避免跨越式和跳跃式的管理形式,使社区工作有条不紊。三是非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由职能部门直接操作,社区居委会配合协助,减轻居委会干部的工作负担,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为居民服务中去。四是进一步规范为民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服务内容应该涵盖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有群众的需求,都应是社区服务的范围,纳入到社区服务体系之中。同时,服务的形式既要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又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政府引导下逐步走上市场化道路,采取无偿和有偿(低偿)相结合的途径,志愿者服务作为有益和必要的补充。五是在街道和社区建立老年人和外来人口的联谊机制,有针对性开展活动,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如我街道郡庙社区成立的外来人口协会和外来人口之家,作用发挥比较好,深受外来人口的欢迎。
(二)整合资源,提高效率。
在社区服务中,整合资源,提高效率
是有效载体。社区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社区资源不同,如政治资源、物质资源、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等等。有效地整合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群众服务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要充分做到资源共享,我认为要抓好以下几件事:一是政府行政部门对各种组织和机构提出指导性意见,大力提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并把此项工作列入评先争优的工作中去,鼓励他们把本单位内部资源向社区开放,为居民服务。二是各社区对辖区内的可用资源要进行充分的调查摸底,区分类别,建立资源档案,由社区居委会与资源单位商定服务事宜,明确有偿与无偿,有偿标准原则上等同于该单位内部员工待遇。三是重视共享资源保护工作,如对辖区单位资源的利用,不能妨碍他们的正常工作和生产经营活动,向广大居民群众进行必要的宣传教育,讲公德、讲文明、讲友谊,共同爱护各种资源,对于价格昂贵,容易损坏的设施,要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尽最大可能减轻提供资源单位的损失。四是合理科学利用资源,使资源共享达到最大化。不同社区的资源不尽相同,如新区与老区、城区与郊区、单纯居住区与商居联合区等的资源都因时间、地域和商贸发展因素造成社区资源的不平衡性,因此,利用资源上要做到既科学又合理,因地制宜,不能搞单打一和一刀切。五是实行跨社区资源共享,改变当前的仅局限于社区范围内的资源共享模式,如可实行街道辖区内的资源共享,条件成熟时在全区范围内资源共享,这样的好处在于既给广大居民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又可以给提供资源单位增加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可减轻政府部门为社区活动建设设施的投资负担,一举三得,何乐不为。
(三)加大扶持,形成规模。
在社区服务中,加大扶持,形成规模是可靠的保证。应该说,近年来政府对社区的扶持力度是大的,措施是有效的,尤其是在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创建、弱势群体等方面的扶持成效是明显的,得到了广大居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欢迎。但是社区服务工作中需要政府扶持的项目还很多,个别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对此,我认为应抓住重点,量入为出,逐步改善,稳定民心。首先,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扶持,考虑到他们是为国家的改革发展牺牲了个人的利益,政府应予高度重视,在技能培训、就业安置、困难补助方面要舍得投入,既要考虑年老体弱的人员,也要考虑工作年限比较长的同志,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真正体现党和政府的温暖。其次,对老年人的扶持,我街道辖区居民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近20%,达到5400余人,老年人的就医、休闲、娱乐等条件还比较落后,如目前社区虽然大多设立医疗站点,但站点的全科医生缺少、条件比较简陋;休闲、娱乐场所虽然在市区有几个上规模、上档次的,但对于身体不好,腿脚不方便的老人还是感到不实用,建议政府在改善社区医疗站点条件、增设全科医生上予以支持,同时,多开办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培训班,多在居民区开辟绿地小道,在大市区内实行资源共享,真正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安度晚年。第三,对残疾人和体弱病者的扶持,根据统计,我街道现有残疾人242人,享受慈善部门救助的一般每年只有2至3人,除部分享受低保外,有百分之八十以上,尤其是精神病患者(全街道76人)救助困难,不用说拿钱看病,就是日常基本生活维持也很难,建议政府在对残疾人和体弱多病者的扶持上,采取特殊的政策给予救助,重点是这部分人的就医问题,除慈善部门外,民政、劳动等部门也应加大扶持力度,对个别有劳动能力的,尽力安排适当的岗位,实现自立,对那些确无劳动能力,又无经济来源的人,要保障他们的生活和就医问题。第四,对公共事业的扶持。如敬老院、幼儿园、图书馆以及公共活动场所及设施,政府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在财政上予以安排,并在条件许可时动员社会来参与,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让广大群众享受党和政府关怀。
(四)务求实效,消除形式。
“医联体”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 宁波市医疗资源总量逐步增加, 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但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究其原因有多重,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不强, 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高, 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从而导致广大群众对基层医疗机构不信任, 无论大病小病都去大医院就诊, 造成市区各大医院严重超负荷运行。另外,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 由于基药目录自身的缺陷, 导致了常见病、多发病的相关药品在基础医疗机构无法配备, 大量慢性病患者为了单纯配药不得不去大医院再次经历挂号、候诊、开药、付费等一系列环节, 既浪费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 又加重患者就医负担。因此, 建立“医联体”, 让三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下基层, 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 全面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是逐步构建分级诊疗体系的有效途径。而建立完善分级诊疗体系, 引导群众合理有序就医, 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医联体”是指以行政区划为基础, 以三级综合性医院为牵头单位, 联合区域内的二级及以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以诊疗服务、技术指导、人员培训、转诊流程、健康信息等医疗业务的整合管理为纽带而共同组成的医疗机构联合体。构建“医联体”的目的主要有3个, 即较快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建立分级医疗和控制费用的服务链, 以及政府加强对医疗机构间合作的宏观引导和调控。2008年以来, 全国各地都开始探索建设“医联体”, 目前各地涌现出来的“医联体”主要模式有:医疗集团模式、医院托管模式、资产重组模式、医疗协作模式及院办院管、民营等其他模式。2014年, 宁波市被列入第2批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 由市卫生局牵头负责推进包括“医联体”试点工作在内的6项重点改革任务。经过市卫生局广泛调研, 2014年11月市政府正式下发实施意见, 在全市推行理事会领导下的牵头医院负责制的“医联体”模式, 即由区级卫生行政部门、各成员单位共同协商组成理事会, 理事会下设办公室, 挂靠在牵头医院, 负责理事会的日常工作。这一建设模式, 旨在通过探索区域医疗协同、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和医保政策调整等工作, 强化医疗服务的协调性和连贯性, 使居民能就近享受到便捷、优质、连续的基本医疗服务。
宁波市及一院海曙“医联体”建设推进情况及初步成效
根据市政府实施意见精神, 宁波市“医联体”建设模式为医疗联合模式, 在“5个不变” (即产权归属不变、单位法人不变、职工身份不变、行政隶属不变、投入监管不变) 的原则下, 以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鄞州区、国家高新区等中心城区为试点区域, 以市李惠利医院、市第一医院、市第二医院、宁波大学附属医院、鄞州人民医院为牵头单位, 共组建5个“医联体”。重点围绕区域资源整合共享、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合理双向转诊等方面的六大工作任务, 进一步完善药品、医保、财政等相关保障政策, 力争到2016年, 实现辖区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就诊率达到70%以上, 三级医院普通门诊人次下降10%以上, 平均住院日控制在10 d以内, 区域外转诊率明显下降, 初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体系。
根据市政府实施意见部署, 2014年12月22日, 宁波市第一医院与海曙区卫生局正式合作成立宁波市第一医院海曙医疗联合体 (以下简称一院海曙“医联体”) , 启动试点工作。一院海曙“医联体”由宁波市第一医院牵头, 联合海曙区域内的白云、段塘、月湖、江厦4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 按照市第一医院为理事单位, 成员单位自主经营、单独核算的方式运行, 通过探索区域医疗协同、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和医保政策调整等改革模式, 进一步强化医疗服务的协调性和连贯性。按照规划, 一院海曙“医联体”建设将分3个阶段实施。初级阶段, 以业务合作为主, “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人事、财务等管理权限不变。高级阶段, 将整合为集人、事、财权为一体的相对独立的法人“医联体”。推广阶段, 将高效整合区域卫生资源, 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医联体”运行机制, 由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团队负责“医联体”日常运行, 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日常监督, 理事会负责重大事项决策。通过3个阶段的建设, 计划到2017年底, 建成满足社区医疗需求的专家库, 实现医疗资源和共享平台的统筹管理, 完成对社区医生的系统化培养, 建立并落实科学、合理的双向转诊制度等。
实际上, 从2014年4月起, 一院海曙“医联体”建设已经进入前期准备阶段。经过8个月的努力, 目前, 一院海曙“医联体”已建成联合体管理架构, 稳步推进结构布局调整, 加强联合体中医疗机构间上下协作, 推进居民签约和双向转诊工作, 第一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层级就诊模式初步形成。初步成效如下: (1) 医疗资源得到了优化:依托“医联体”协议, 一方面推动了市第一医院向4个成员单位的技术输出和人才流动, 进一步延伸了市第一医院的服务半径, 扩大了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市第一医院专家门诊带教、教学查房、业务讲座等, 推动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水平的逐步提升, 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 (2)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看病问题:通过专家社区门诊、远程心电、社区自助挂号等多措并举, 一方面逐步引导患者就医流向,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第一医院看病难现象。另一方面使群众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 就能享受上级医院专家的服务, 医保报销比例又不降低,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医疗费用负担。 (3) 为基层人才培养、科研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方面通过开展社区全科医生慢性病诊疗规范化培训班、建立国家级全科医师实训基地 (设在白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等, 推动对基层的技术指导和对基层医疗人才培养力度。另一方面依托良好的社区科研条件, 着手探索“医联体”成员单位间的科研合作, 为推动基层医疗科研能力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当前“医联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推进建议
“医联体”建设实施以来, 尽管各成员单位不断推进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政府职能部门也不断完善配套政策措施, 但群众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不信任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提升任重道远。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推进建议如下。
规范、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 弥补基层药品配备不足问题:基层药品配备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医改的一大难题,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已经看到并着手解决。2015年, 第2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将在我省正式实施, 省卫计委也出台了《浙江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目录外常用药品清单》。宁波市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正在联合制定宁波市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用药管理的相关规定, 将进一步放宽13种常见慢性病治疗用药的种类和药量限制。其中, 133种药物的配药量将放宽到1个月, 68种药物的配药量将放宽到2个月, 届时将会缓解群众在基层医疗机构的“配药难”的问题, 分流一部分单纯去市第一医院“买药”的患者。但药品品种的增多和配药量的放宽对于社区群众的实际需求而言, 依然存在较大差距。我们认为, 在当前国家对基层药品的配备使用从严管理的形势之下, 适当增加“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一定资质的医生开具外配处方的权限、合理规范利用社会药店资源是解决基层药品配备不足的有效途径。当然, 外配处方做法在近些年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障碍大、违规多、监管难的问题, 管理难度相当大, 单凭基层医疗机构自身力量将无法解决。同时, 群众对此项举措的认可度不高, 缺乏权威、有效的宣传。我们建议, 以“医联体”为载体, 探索建立既适应基层医疗机构实际, 又能全程置于“医联体”质控体系监控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监督之下的外配处方体系。在严格审核、严格监督、严格管理的基础上, 积极有效地利用定点正规社会药店资源, 进一步弥补社区药品配备无法满足群众需求的问题。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与基层医疗机构在加强对群众的宣传引导的基础上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建立外配电子信息系统, 畅通外配渠道, 提高外配处方的合格率、成功率, 避免患者因处方质量问题在社区和药店之间奔波。 (2) 强化对外配处方合理性的监督管理, 严格基层医疗机构医生外配权限“准入制”, 严控不合理用药行为的产生, 避免药店和医生之间不当利益的滋生;医保、药监等政府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定点药店的监管, 确保其药品质量的可靠性和经营行为的真实合法, 避免药店之间的无序竞争损害群众利益。 (3) 完善对社区医生的补偿机制:虽然患者没有在基层医疗机构药房配药, 但是社区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也付出了劳动, 这部分价值应当不单单只体现在低廉的社区挂号费上。
提升“内部驱动力”, 推动双向转诊制度的良性运转:双向转诊的不通畅是全国各地分级诊疗推进中的普遍性问题, 突出表现在“转上容易转下难”, 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不少地区医改推进的“瓶颈”问题。宁波市实施意见对“医联体”内上下级医院之间双向转诊有明确具体要求, 尤其对上级医院下转患者的, 要求上级医院安排相应专家定期查房, 指导治疗方案, 保障治疗效果。但实际效果不明显。除了群众对基层医疗机构技术水平不信任, 担心转诊会影响治疗的连贯性这一原因, 更重要的是当前体制下的利益分配原因导致下级医院上转动力不足、上级医院下转意识不强。目前, “医联体”建设中涉及的管理投入、专家下派、培训开展等各项工作的财政补助机制及渠道已经明确。同时, 卫生、医保等部门也相互协调, 制定、完善了相关医保政策, 包括调整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医保住院起付线、对部分人员去社区住院给予支付比例的优惠等, 这些政策的制定更倾向于引导群众向基层医疗机构“转移”, 却很难调动起医务人员参与该项制度推动的积极性。当前, 公立医院依然处于市场运作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 医院离不开市场法则的约束。而“双向转诊”真正触动的是“医联体”成员单位及医务人员之间的因业务量变化而产生的现实利益问题。如何使双向转诊进入良性运转, 使其真正发挥缓解群众就医问题的作用。我们建议, 以政策和考核机制的完善来确保“内部驱动力”的提升: (1) 建立双向转诊质量控制机制, 制定双向转诊技术标准以规范转诊行为, 形成推动该项制度执行的刚性约束。 (2) 建立监督考核机制, 将双向转诊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对医院、部门及个人的绩效考核范畴, 真正调动起“医联体”成员单位及医务人员推动双向转诊制度运行的积极性。 (3) 实行“错位发展”, 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基础上, 要厘清“医联体”基层成员之间的优劣势, 理顺“医联体”内部格局, 建立牵头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定位清晰、分类有别、功能互补的医疗格局, 避免重复建设, 避免“医联体”内成员单位之间在较小行政区域内同质化发展而相互受制, 以及资源重复投入的浪费, 更好地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及基层医务人员的自我发展信心和动力。
中共牡丹江市委党校法学教研室教师苗锟
党校教师肩负对党员干部进行政策理论武装的重要使命,提高党校教师教学水平,是实现党校教学职能的重要保障。《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指出:“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党校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教学工作进行,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1.基层党校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是理论不精、实践缺乏。基层党校的教师,都明白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学针对性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学员反映最普遍的问题仍然是针对性不强。主要表现在: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联系国际国内的热点难点问题多,而联系本地区的热点难点问题少,这种情况影响了学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的提高。
二是实效性不强。有些教师,不清楚自己的教学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讲课时不分对象,不分班次,只顾自己讲授。这种教学方式,根本谈不上提高学员素质和能力。
三是启发性不够。启发性教学原则从古至今都是教育教学中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则。有些基层党校教师在教学中只顾 一味的灌输和传授,没有考虑学员的感受,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四是生动性不够。党校教的效果如何,除了教师讲授的内容、艺术和方法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员的接受和认可。当前,许多基层党校教师教学生动性不够,一是因为不善于搜集具有典型性的材料,二是对材料缺乏精挑细选和消化吸收,造成教学效果不佳。
2.基层党校教师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缺乏调研。理论联系实际是党校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方法。调查研究是党校教学的关键环节。基层党校教师缺乏调研,不深入基层,不深入群众,不了解实际情况,没有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没有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没有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
二是缺乏科研。党校科研工作,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服务。目前,科研工作是许多基层党校的薄弱环节。
三是缺乏培训。基层党校处于基层,各种条件相对较差,特别是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有些教师几年都没有参加过业务培训会和指导会,教学水平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3.提高基层党校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方法
一是开展培训需求调查,创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坚持因需施教,合理确定各个班次学习的重点,使教育培训更好地适应学员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吸引更多的干部参加党校培训,努力使基层党校成为当地培养学习型干部的最高学府、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权威讲坛和学术中心、成为基层干部向往的地方。要紧紧扣住时代主题,紧密结合现实问题,坚持在突出党校姓党,抓好政治理论培训和党性教育的同时,注意结合基层工作实践和培训对象工作所需,不断充实和创新教学内容。
二是扎实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当今时代,知识增长、更新很快,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面对这种情况,党校教师如果不加强学习,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而落伍。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师资培训,倡导青年教师高学历进修,让党校教师在学习中找差距。努力创新教学方式,突出教学的时代性,大力推行研究式教学,综合运用讲授式、案例式、模拟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教员和学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做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确保教育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三是加强科研和学风建设提高党校教师教学水平
党校学科建设,要立足于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干部的需要,重点建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逐步形成既与国内外学科 发展趋势相衔接又具有鲜明党校特色的学科体系。
党校教师要在养成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全局思维、创新思维能力上下功夫。要在讲课基础上,通过读书、案例研究等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尤其要努力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世界全局和时代发展趋势,努力掌握更多的国际问题基本知识,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同志们:
今天,我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参加机关第一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和大家一起面对面学习交流,这是我来人大工作后的第一次,感到非常高兴。
党员领导干部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会,是《党章》的规定,是党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密切联系群众、接受群众监督的重要渠道。各级党组织要坚持好组织生活会制度,做到经常、认真、严肃,不断丰富组织生活内容,增强党的组织生活对党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支委会要坚持好“三会一课”制度,突出政治学习和教育,强化党性锻炼;支部每名党员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党员,自觉参加组织生活,自觉接受党内监督,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以实际行动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党内政治生活。
机关第一党支部主要是办公室和研究室的同志,办公室和研究室是人大常委会的中枢和综合办事机构,担负着参谋服务、综合协调、事务管理的重要职能,在全市人大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通过近一段时间的工作,我感受到,大家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勤恳努力,具有较高的能力素质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新一届人大常委会工作的顺利起步、顺利推进,与大家辛勤的努力、默默的奉献是分不开的。我也是一名在机关工作多年的“老办公室”,对办公室工作有一些认识和体会,下面,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期望,与大家共勉。
第一,要始终保持忠诚的政治本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绝对忠诚是中办的生命线,是做好中办工作的根本点”。对于我们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和研究室而言,也是这样。绝对忠诚从哪里来?最根本的是来自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坚定,绝对忠诚才有理性的基础。坚定理想信念,最重要的是抓好理论武装。只有理论上的成熟,才有信仰上的坚定和政治上的清醒;只有思想认识上的真正提高,才有行动上的高度自觉。办公室和研究室的党员干部,一定要有计划地研读一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著作,从源头上弄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要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学,真正做到学懂弄通做实,在学思践悟中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把“两个维护”落实到一言一行上,始终保持强大的政治定力,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
第二,要不断锤炼过硬的能力素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领导十三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对我们机关党员干部来说,更是如此。如何提高本领,我想学习是最重要的途径。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注重学习作为不懈追求,不断地学习,不停地追求和探索掌握新的知识和得到新的本领。这里要特别指出,办公室和研究室的同志在领导身边工作,除了能够最先领会中央和上级的精神外,还能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领导方法。要利用好这些优势,在提升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加强党的科学理论、方针政策和各方面知识的学习,注重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练好内功、打好基础,真正做到开口能讲、提笔能写、弯腰能干、遇事能谋。
第三,要努力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办公室、研究室工作的主线,也是创造一流业绩的基点。锦斌书记对X提出了“三个走在前列”的要求,同样地,X人大工作也要争创一流。这就要求我们的办公室、研究室和各个工委都要有争先进位的意识。要“善谋事”。做到“身在兵位,胸为帅谋”,不仅办好领导交代的事情,更要想的更深一些、更远一些、更超前一些,并及时提出建议,想在前、干在前。特别是从事文字工作的同志,要站在大局的高度、领导的角度,领会意图,把握精神,做到情况明、思考深,当好参谋、出好主意。要“会做事”。发挥好运转中枢的作用,照应各方关切、配置各方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做好工作的整体合力,为常委会领导、基层和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同时,要建章立制、促进落实,进一步完善常委会及机关各项制度,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强化督促检查和跟踪推进,保障常委会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干成事”。始终保持戒慎之心,努力做到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在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坚持“准、严、细、实、快”的工作标准。准,就是要准确把握领导要求;严,就是要严格按照制度和规矩办事;细,就是要考虑问题细致周密;实,就是要讲求实际效果;快,就是要提高办事效率。
第四,要持续坚持优良的工作作风。办公室和研究室是人大常委会和人大机关的“窗口”,从某种程度上讲,同志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人大的形象。要敢于负责。负责有三种境界,即认真负责、高度负责、极端负责,极端负责是最高境界和最高标准。办公室和研究室工作无小事,无论办文办会办事,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职责都十分明确,要求都十分具体,不能出任何差错。这就要求我们对工作不是一般的负责,而是极端负责。要认真老实。这是做好办公室工作的基本信条。有了认真,难度再大的工作也能干好;没有认真,再小的问题也可能酿成大错。同时,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任何时候都要说真话、报真情、办实事、求实效,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是什么情况就是什么情况,有什么问题就反映什么问题,即使出了问题也不要紧,关键是如实反映情况,认真加以改进,绝不能遮遮掩掩、弄虚作假。要无私奉献。办公室和研究室工作非常辛苦,工作量大,质量要求高,经常加班加点。但我们选择了这份工作就选择了一份坚守和责任,就必须正确认识苦与乐、得与失的关系,牢固树立奉献精神,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干,勤奋敬业、忘我工作,努力在履职尽责中实现人生价值。
第五,要自觉坚守廉洁的从政底线。人大是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和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这样的定位,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更高更严的标准,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要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坚守正道、弘扬正气,锤炼更高的思想境界,把握更高的自律要求,守住为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对各种“圈子文化”和“潜规则”,不仅要置身事外,而且要坚决抵制。特别要强调一下,办公室和研究室年轻干部比较多,大家务必要注重小节、慎独慎初,见微知著,防微杜渐,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在自律中提升,在坚守中成长。
关于如何进一步做好办公室和研究室工作,有几点想法。一要带头执行规章制度。前段时间,我们修订完善了市人大常委会议、常委会主任会议、常委会机关党组会议议事规则和机关管理一揽子制度,通过强化制度建设、完善制度体系,对人大常委会及机关工作进行规范。下一步,关键是执行,这方面办公室和研究室首当其冲,要尽快熟悉、带头执行,从而推动促进整个机关的贯彻落实,做到人人都严格按制度办事,坚决杜绝工作惯性和思维定势。二要不断提高工作标准。人大工作没有急难险重的任务,大部分工作都是按部就班,但大家要在依法依规办事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效率意识,文件传输、公文起草等工作要及时、高效,第一时间处理到位。三要有信息化的意识。积极开展“信息人大”建设,加强人大机关和代表履职等工作的痕迹管理,为人大工作插上“科技的翅膀”。这方面,我希望办公室和研究室的同志要加强研究,不断提高技能和本领,多提好的意见建议。四要在加强调查研究上下功夫。办公室、研究室和各工委的同志,特别是年轻干部,要练好调查研究的基本功,把会写材料、写好材料作为“必备技能”,通过写材料掌握情况、提升能力。今年以来,省人大的刊物上,多次刊登了X的材料,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也对我们的理论研究工作给予了肯定。下一步,希望大家继续坚持,进一步提高文字材料的实效性、操作性。
文档
如何进一步提高部队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
近一年~在抓民兵训练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现实矛盾问题~从多方面影响和制约了民兵训练的质量。通过这次读书班的学习~我感到心有所悟~通过认真思考就“如何进一步提高部队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表达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我认为~要提高民兵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就要牢固树立“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具体使命任务~狠抓训练质量落实~同时要于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联系起来。
一、要树立与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相适应的训练观念 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民兵参战支前的任务、样式、方法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那个靠人推、马驮~主要在战争中学习打仗的时代已经基本过去~必须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训练观~推动民兵训练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一是树立任务牵引观念。民兵要真正担负起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参战支前任务~其训练就必须按照“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的原则~根据所担负的作战保障任务确定训练课题、改进训练方法、选准训练突破口~在发挥民兵特长上下功夫~努力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和指 1 1/5页向性~做到战训一致。二是树立整体联训观念。按照一体化指挥、一体化保障的要求~重视人员综合素质培养~注重民兵整体作战和保障能力生成与提高~紧紧围绕整体训练这一轴线~融合训练内容、整合训练资源、加强成建制训练~走开与现役部队联训联演路子~确保形成整体作战和保障能力。三是树立科技推动观念。充分吸收科技练兵、科技兴训成果~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信息资源~利用地方信息人才和智力优势~构建先进的练兵“平台”和“网络”~创新训练方法手段~建立完善“基地专业化、教学网络化、训练模拟化、管理科学化”训练体系~向科技要训练效益。
二、要设置与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相适应的训练内容 在机械化半机械化战争中~由于科技含量不高或相对偏低~民兵只要经过短期训练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就能满足参战支前的要求。在信息化战争中~武器装备科技含量提高~战斗力构成复杂~并强调整体对抗、系统对抗~且民兵参战支前样式多样化~既要与敌进行有形对抗~又要与敌进行无形较量,既要实施一般技术条件下支前保障~又要发挥地方信息优势提供信息技术支援保障。因此~民兵训练内容~应根据信息化条件下参战支前特点和任务设置~重点增加以信息为主的高科技课目。一是突出信息技术训练。采取集中组训、岗位练兵等多种形式~ 2 2/5页突出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等技能训练~加强电子设备使用、维护和维修训练~训练掌握信息技术运用技能。二是突出专业技术训练。着眼信息化条件下参战支前需要~增加对口专业分队和部分新建专业分队专业技术训练内容~适度压缩基础课目训练内容~增大应用性和协同性课目训练比重~加强诸军兵种及信息战、心理战等专业技术训练。三是突出建制系统训练。通过训练既要提高单兵素质~又要提高整体素质。尤其在专业多、分工细、强调成建制使用才能发挥威力的情况下~要在分练的基础上~安排一定时间~采取系统集成的方法~组织进行成建制训练。四是突出指挥合成训练。围绕使命课题~依托一体化指挥平台和信息网络~将各作战单元和指挥、保障机构联为一体~组织军地首长机关、民兵预备役部队和地方专业技术队伍进行一体化综合演练~提高各级指挥能力和一体化作战效能。
三、建立与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相适应的训练模式
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面开展,要求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认真探索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方法,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党员干部如何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思想认识必须要端正,把“以群众为本”的理念树牢。
党员干部要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首先要回答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以群众为本”作为基点和归宿,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同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更好地为人民代言、为群众谋利,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一是要深入贯彻“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形式主义特指一种腐朽工作作风,表现为文山会海、拉大旗喊口号,表面文章锦绣,内里败絮一团。形式主义者假话连篇,空话横飞,出花点子,用虚套子,势必脱离群众。我们必须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根除形式主义,从源头上预防腐败。二是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自觉抵制“官僚主义”。当前,官僚主义的突出表现有四点:一是等级观念深重,对上卑躬屈膝,对下颐指气使;二是威风八面,爱讲排场,不以脱离群众为耻,反以高高在上为荣;三是养尊处优,人浮于事;四是夸夸其谈,盲目蛮干。我们必须自觉抵制官僚主义,真正把“权为民所用”落实在行动上。三是要端正价值追求,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极少数党员干部动摇了理想信念,忘记了优良传统,攀比吃喝玩乐,沉迷轻歌曼舞,将大好年华虚度在物质追逐中。如果我们以物质享受为价值追求,必然要与民争利,岂能不脱离群众?只有自觉拒绝享乐主义,放下身段,尊重群众,才能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四是要发扬优良传统,自觉抵制“奢靡之风”。党员干部是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的社会角色,必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奢靡铺张为耻。奢靡之风是走向腐败深渊的第一步,一些高官的落马就是最好的见证,这种风气不但会使群众与我们拉开距离,还会诱使不法分子对我们发动“糖衣炮弹”袭击,陡然增加腐败案件发生的风险。
二、调查研究必须要深入,把“拜群众为师”的心态摆正。
党员干部要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还要回答解决好“依靠谁”的问题。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蕴藏着无穷的智慧,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必须深入到群众中去调研,了解群众所思所想。习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大问题”。党员干部要注意摆正“拜群众为师”的心态,真正掌握第一手资料。一是要明白“弯下身子”破坏不了形象。党员干部要坚决杜绝“坐在车里察民情,会议室里搞调研”的现象,真正“沉”下身心,摸清群众脉搏。“涉浅水者见鱼虾,入深海中得蛟龙”,我们必须带着感情、扛着责任深入群众中调研,零距离才能换来“心连心”,弯下身方可赢得“鱼水情”。二是要明白“问计群众”影响不了身份。党员干部通常都有一定的成功经验,但如果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经验就会变成包袱。当前,形势发展千变万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旧船票”难以登上“新客船”,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善于从“问计群众”中汲取营养,这是丰富和提升自己素质能力的源头活水。三是要明白“知错就改”丢不了面子。“群众利益无小事”,调研的落脚点是要弄清楚群众最盼望解决的问题,按轻重缓急归纳梳理,科学研判,努力创造条件解决。我们必须防止调研工作只“调”不“研”,勇于正视群众反映的问题,善待批评和接受不同意见是共产党人应有的品质;对无法办到的事,不开“空头支票”,在为群众服务的实践中树立党员干部的形象和威信。
三、回应期盼必须要主动,把“为群众服务”的工作做实。
党员干部要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关键要回答解决好“服务谁”的问题。党员干部的职责就是踏实做好一件件服务国家利益、服务群众需求的工作。当前,如何扎实做好“为群众服务”的工作,我认为应注意把握以下三点:一是要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群众是否有安全感,是否幸福,群众对我们的工作是否满意,直接检验了我们的工作成效。“为群众服务”的事业无法“一劳永逸”,需要持之以恒,需要党员干部带头,需要全体党员共同努力。二是要把关心党员作为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当前,各级党组织硬件设施得到长足改善,人才队伍建设显得更为紧迫,先进的设备需要高素质的人操作才能发挥最大效能,党员干部是“为群众服务”的实践主体,党员精神面貌是否良好、学习氛围是否浓厚会直接影响整个党组织的凝聚力,最终会体现在群众满意度上,党员干部的成长进步是基础性、根本性、长远性的工作,需要我们高度重视,抓紧抓好。三是要善于从问题中改进工作,热情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做好群众工作,必须把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作为本质要求。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反映群众意愿、关注群众需求、倾听群众呼声,对不正确意见要善于引导,对过激情绪要善于化解,善于从群众的牢骚中反思我们的工作。言路畅通,矛盾就少,人心就顺,党员干部要主动回应群众期盼,巩固党的群众基础。
四、解决问题必须要见效,把“替群众掌权”的防线固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推进,社会公共需求急剧增长。有需求者就有提供者,作为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我认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非常重要。因为服务居民是社区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关键。
(1)转变职能,更新观念(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是要坚持以服务为重点。本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工作态度,从群众的需求出发。
(4)建立考核制度。
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这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将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内在统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机结合,把解决好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使各个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十二五”期间,要从完善制度和增加投入两个方面做出安排,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实施改善民生行动计划,在公共教育、就业服务、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统筹建设一批重大的民生工程。创新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增强多层次的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求;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开展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试点,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范围的全覆盖;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医保基金的支付水平,发展社会的救助事业,切实加强对孤残老人和儿童的帮助和救助;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逐步减少贫困人口。我们将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合理调整国家、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力同步提高。未来五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实际增长达到7%以上。民生问题涉及各族群众的劳动权、财产权、教育权、健康权、生命权、社会保障权等生存和发展权,全面改善民生是党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也是政府履行职能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政府必须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符合各族群众实际需要、结构完整、全覆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多途径促进就业,继续深化教育、公共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养老保障体系,满足困难群体的保障性住房需求,优化社会环境,尽最大努力全面改善民生。在各族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生活舒适,平等享有生存权的基础上,切实保障和维护各族群众的发展权,确保困难群体“不输在起跑线上”。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满足各族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检验政府履行教育服务职能是否到位的标准。一要健全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办园的机制,多种形式整合和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推动学前教育发展。二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严格教育质量督导,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健全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完善非本地户籍常住人口随迁子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的体制,着力推进素质教育。三要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体制,加快民族、贫困、偏远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大力培养实用型紧缺人才。四要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优化高层次人才培养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推行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开放式大学建设模式,创办国内、国际一流大学。五要实施区域、城乡间教师校际交流与定期培训制度,并适当向农村、贫困边远山区倾斜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区域、城乡间的教育发展差距,进而推进各地、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六要规范教育收费,健全奖助学金制度,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等困难群体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从根本上消除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问题。
制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为此,政府必须把促进就业放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优先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一要促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鼓励、支持、帮助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同时不断拓宽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渠道。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就业扶持政策,打破行政准入限制,形成以创业促就业为主,以到中小城市、城乡基层、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就业等多种就业方式为辅的就业格局,切实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二要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前、职中技能培训体制,在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的同时,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制度,加大对下岗职工及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的政策支持和服务力度,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三要加强制度创新,构建富有成效的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的良性互换机制,切实解决周期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等问题。同时加强劳动执法监察,依法惩处侵害劳动者就业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权益。四要在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的同时,修定现行政策中影响职工收入合理分配等合法权益的内容,从源头上化解劳资矛盾。强化垄断性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调控力度,以非国有企业为重点健全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促成符合省情、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充分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完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彻底消除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让各族群众享有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政府全面改善民生的一项基本职能。一要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步伐,加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健全地方病、多发病的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疾病信息网络、卫生执法监督体系,以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二要深化医药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监管职能,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完善公立医院的医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共性。三要深化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格局。培育和发展医疗服务中介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的自律和组织协调作用。四要切实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卫生院(所)的基础设施建设,搞活农村办医形式,健全农村医疗服务网络。五要加强农村尤其是贫困、偏远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水平,增强医疗服务能力。
健全城乡养老保障体系
加快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促成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为基础的、较为完备的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体系,这是政府必须履行的全面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职能。一要拓宽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并使二者有机衔接,形成多层次、多方位、全覆盖的养老保险体系。二要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机制,完善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户供养及特困户、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受灾群众的救助制度。三要依据福利法律、法规和政策,整合资源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同时规范社会福利资金管理,明确各参与方的权利与责任,切实保障社会福利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四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慈善组织和基金会,形成社会福利事业的多元治理网络,进而形成政府、市场、志愿者三方协调互动、互为补充的良性机制。
满足困难群体的住房需求
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相关政策,加强规划管理、健全责任制,多途径增加房源,从根本上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等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这是政府必须履行的全面改善民生的又一重要职能。一要完善政策措施,细化国家调控政策中关于土地、税收、行政收费、金融和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规定,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优先落实建设用地,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二要努力构建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各类棚户区改造及租赁住房补贴等形式为补充的基本住房保障体系。三要加大廉租房向城镇低收入家庭扩面的力度,对城镇享受低保的住房困难家庭实行以租赁补贴为主、实物配租和租金核减为辅的保障方式,切实解决其住房困难。四要坚持投资、建设、管理分离的原则,完善保障性住房的核查、审批、建设、管理制度,构建公租房与廉租房“两房并轨”模式。同时健全个人信用和收入申报制度,严格家庭收入审查程序,确保享受保障性住房的公正性、合理性。
营造安居乐业的环境
营造社会治安良好、生态环境优美和食品安全健康的安居乐业环境,也是政府全面改善民生必须履行的又一重要职能。一要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维护社会安全。切实把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在提高政法机关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专业化水平的同时,精心组织各族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形成全社会共创共享平安的良好格局。推行基层调解和信息员制度,掌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动权,促进社会治安持续好转。及时引导和化解各族群众因合法权益受损、不同群体利益冲突等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在妥善处理热点、难点问题,尤其是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同时,逐步提高以全面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舒缓潜在的社会矛盾,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二要强化政府环境保护的规划、政策制订和监管职能,增强环境保护的权威性,加大环境监管与治理力度。把非工业性污染的管理纳入法治轨道,扩大排污费的征收渠道,建立“三同时”保证金制度,完善环境基础设施有偿使用机制,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针对现存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方案,采用经济、金融、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加大环境监管力度,维护环境保护法制的严肃性,创造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宜居环境。三要切实履行食品质量监管职责,整合食品安全监督、检测资源,加强对食品的生产、加工、管理、贮运、包装、销售监控力度,严格食品的市场准入管制,从源头上严防“三无”和不安全、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让各族群众吃上放心食品。细化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规则体系,健全科学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巨额赔偿制度,依法加大惩处力度。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增强各族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辨别问题食品的能力,自觉抵制“问题食品”,把不合格食品杜绝于消费之外。
保障与维护发展权
发展权是一项与生存权同等重要的权利,所以保障与维护各族群众的发展权,也是政府必须履行的全面改善民生的基本职能。一要完善法治机制,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不受公权力的侵蚀。同时保障各族群众的财产权、救济权、人身自由权和对政务的知情权、话语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确保各族群众发展权的落实具备应有的基础。二要充分利用政务信息公开平台,让各类监督主体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全面监督、评判政府的行为,把政府保障和维护各族群众的发展权作为考核其履行职能的指标,并健全政府问责与各族群众发展权受损后的救济制度。三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取消户籍“二元”管理模式,改革大中专毕业生、普通公民等各类人员的迁移落户制度,规范集体户的设置,简化迁徙审批程序,完善其他配套措施,切实保障各族群众不受地域因素影响而享有平等的发展权。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一支政治坚强、作风优良、业务过硬、风清气正的农业干部队伍,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现就农业系统抓党风带政风促行风,全面提高服务“三农”水平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抓党风带政风促行风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充分认识抓党风带政风促行风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大指出:“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农业部门担负着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职责,农业系统党员干部的作风状况,直接关系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关系农业和农村经济各项任务的完成,关系农民根本利益的实现、维护和发展。农业系统党员干部必须充分认识抓党风带政风促行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切实解决作风效能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设高素质的农业干部队伍,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二)准确把握抓党风带政风促行风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以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转变职能、规范行政行为、强化服务为重点,抓党风带政风促行风,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牢固树立“为民、务实、廉洁、高效”的政风行风,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
(三)努力实现抓党风带政风促行风的目标任务
通过抓党风带政风促行风,重点在五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能力与水平。二是密切联系农民群众,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三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努力做到信念坚定、作风过硬,服务“三农”、廉洁高效。四是树立良好的部门与行业形象。五是建设和谐机关,积极营造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良好氛围。
二、摆上战略高度,以“三个强化”为重点,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
(一)强化学习调研,提高素质能力
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组织农业系统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深刻领会精神实质,联系实际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深入开展“五抓三高三满意”活动,巩固“学习型”机关创建成果,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加强党性修养,加快知识更新,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调研服务,摸清实情,集中民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学习调研,提高素质能力,做到“三个树立”。一是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高度重视、认真解决群众关心和反映强烈的问题,多为群众办好事、实事。二是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处理公与私、权力与义务、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以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三是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调查研究,求真务实,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二)强化制度建设,构建长效机制
认真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把教育与管理结合起来,强化制度建设,构建党风廉政建设的长效机制。
1、构建党风廉政建设的教育机制。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目标,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继续实施“廉政提醒”工程,以领导干部为重点,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教育,立足教育,着眼防范,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
2、构建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机制。认真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内部监督,完善考核制度,推行过程督查、行政监察和事后评估。把干部作风建设、人财物管理、依法行政监督作为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坚持不懈抓紧抓实。
3、构建党风廉政建设的惩防机制。严格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关规定。不断健全完善民主议事和科学决策、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等反腐倡廉基本制度。加强源头治理,做到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以制度管权。
(三)强化廉洁意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认真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做到“三个严格”。一是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二是严格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三是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廉洁奉公,扎实推进农业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三、真抓实干,进一步做好实质性工作,在政风建设上取得明显成效
(一)切实加强机关政风建设。重点是深入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确保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基本制度落实。规范从政行为,严肃从政纪律。
(二)政风建设要落实在行动上。干部作风要向基层转,向“三农”转,坚持一手抓机关党风廉政建设,一手抓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抓制度创新、抓示范带动、抓重点突破、抓整体推进。继续树立勤政廉政的先进典型,选择有代表性的机关单位作示范带动,厅属各单位年内争取为贫困农户做一件好事,到依靠劳动致富的农户调研一次。
(三)坚持抓点示范推进工作。继续抓好18个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点。深化和创新试点内容,重点抓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举办廉政文化进农村山歌演唱会。适时召开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经验交流会,推广经验,全面铺开。
(四)抓好政风建设的关键环节。全面推行对县(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重点专项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完善政务公开和厅属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制度。围绕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建立健全有效监督行政权力的体制机制。加强对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和函询等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
(五)加大力度查处违纪案件。在抓党风带政风促行风中,要严查违纪案件。坚持惩防并举的方针,在加大查处案件力度同时,更加注重源头治理,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
四、突出强化“三农”感情,切实做好纠风工作,树立行业新风正气
(一)做好支农惠农政策落实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抓落实的机制,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明确各项任务、各个环节责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强化事前预防、事中检查、事后跟踪相结合的监督检查机制,及时发现问题,有效预防和纠正过错,避免问题反弹。确保良种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农民手中。加强对农业投资项目及资金运作、招投标、政府采购等工作的监管,切实管好用好农业建设资金。
(二)认真执行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制度。协助做好农民负担监管工作,强化对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监管,加强对筹集资金和劳务的管理。协助有关部门严肃查处截留、挪用、克扣涉农补贴款等问题,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行农产品认证制度,强化农产品生产流通各环节的追溯管理和监督检查。抓好土地延包后续完善工作,依法加强农村土地承包与流转规范管理。狠抓种子、农药、化肥等重点农资监管,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严肃查处坑农害农案件,防止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市场,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关于如何进一步提高社区服务水平问题的探讨】推荐阅读:
如何提高创新服务水平05-25
浅谈如何提高纳税服务水平11-11
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范文09-19
关于如何进一步健全完善综合治理长效工作机制的调研报告06-13
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写作水平11-05
浅谈如何提高民族学生的口语水平论文06-29
如何提高班组管理水平10-05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基础写作水平07-02
如何快速提高自己英语水平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