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报告

2023-0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很多人对于写报告感到头疼,不了解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该怎么写出格式正确、内容合理的报告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1篇: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报告

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下的高职学生工作

[摘要]文章从高职教育的特性出发,厘清了高职学生工作的性质与定位,并结合评估指标,对高职学生工作的方向进行了阐述。高职学生工作不是教学工作的附庸与补充,而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乃至是特色部分,应该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遵循文化管理原则;应该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

[关键词]评估 高职 学生工作

[作者简介]苏敏(1961- ),女,广东普宁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管理。(广西 柳州 545002)

[

切实把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永无止境的追求目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4号)中特别指出了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各高职院校也积极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任务,利用一切资源和力量,突出教学改革的核心作用,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但是,“以教学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学生工作就是教学工作的附庸,高职学生工作也同样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面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的时代要求,重新审视学生工作,找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价值定位,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把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方向、特征和要求,从而真正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我们认为,教育部自2009年起全面施行的新的人才培养评估方案,对高职学生工作有着旗帜鲜明的导向作用。通过对新老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比照、分析,很容易看出学生工作在新一轮评估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这为我们重新认识高职学生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意见。如何把握学生工作的教育发展方向,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是我们必须认真思索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工作不是教学工作的附庸与补充,而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乃至特色部分

在新的人才培养评估方案中,学生管理虽然只是教学管理这个主要评估指标下的关键要素之一,但在很多指标的重点考察内容中,都有访谈学生、访谈专职学生管理人员的建议。也就是说,在新评估方案中,将学生工作看做是学院办学的一个载体,认为学生工作是学院办学效果的终端体现,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实际上,20世纪80年代末,大多数高校都进行了学生管理体制的重新调整,成立了主要承担学校学生行政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职能的学生工作处,使学生管理工作与课堂教学活动脱离出来。新评估方案要求设立专职学生管理人员以及与评估配套的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并且对数据收集和填报也有比较明确的要求,所有这些都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的一个直接体现。

新评估方案表达出来的教育思想,对我们厘清高职学生工作的定位很有帮助。所谓“教育”,“教”者,即为“上施下效”;“育”者,就是西方人认为的“成长”的意思。因此,一个完善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知识技能和素质教育、学术力和行政力、党的意志和国家意志相结合的系统工程。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与“育”很难辩证统一起来,致使知识技能教育(或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问题,成为一直困扰近现代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课题,也是高等教育质量症结之所在。

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最核心、最根本的任务,是不同层次的高校共同的使命及愿景。但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仅仅依靠专业教育来施行,是远远不够的。学校教育不能只是让学生获得某种知识或者技能,高职院校承担的最核心、最根本的职责始终是“育人”。我们常说“教书育人”,仿佛只要“教书”(专业教育)了,就直接达到了“育人”的目的。实际上,“教书”的目的是“育人”,“育人”的途径是“教书”,“教书”只是“育人”最基本的手段而已。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书”与“育人”往往很难相互联系、彼此促进,二者的关系容易在教育实践中出现扭曲,出现“教书硬”“育人软”的现象。“育人”的问题是长期的、隐性的、系统的和反复的,“教书”则是当下的、短期的、显性的。但是,对于教育而言,软硬两手都要抓,“教书”与“育人”缺一不可。

换个角度来说,从现代课程论的观点出发去理解,学校实际的课程,应该是由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经过相互转化、渗透之后形成的一个大的课程体系。《国际课程百科全书》将隐性课程明确定义为:“在课程方案和学校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属于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组成部分,可以看成是隐含的、非计划的、不明确或未被认识到的课程。”这样的课程又叫“隐蔽课程”,主要对应于学生工作。显然,那些进入了课表、由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就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了。如果说教学工作以知识教育为主,那么学生工作主要承担“在教学计划组织的课程以外学生在校所受的全部影响”的隐性课程,指的就

是学生素质的教育养成工作了。高职学生工作应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本任务,以充分弥补高职教育目标中非学术性发展目标的缺失,和高职教学工作一起,共同促进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有专家认为,“学校实际的课程,无论是显性的还是潜在的,它的基本功能都是教育”。可见,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支撑高校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任务的完成。就二者的关系与作用而言,学界有观点认为,隐性课程比之显性课程,更能打造学院品牌和特色。著名教育学家张楚廷教授认为:“同类学校与学校之间,论常规课程,论教育计划表,几乎是没有多少差别的。然而,论隐性课程,论隐性文化,学校与学校的差别就可能很大。某些学校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它高质量的隐性课程。”美国著名教育理论家柯尔伯格也指出,校园文化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比正规的课程更加有力。新评估方案把“校园文化良好”列为考察高职学生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实就是承认并肯定了隐性课程的重要作用,同时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学生工作的主要职责,也就是要求高职学生工作要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己任。

二、高职学生工作是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活动,应该遵循文化管理原则

2005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新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明确指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最终目标。有学者通过研究提出大学生应具备四个方面的素质,即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创新素质。学生工作主要是开展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系列活动,包括课外活动和非学术性事务等。这些活动既能起到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的作用,又能起到引导、规范和激励学生的作用,从而推动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我们说,学生工作就是与学生课外活动和非学术性事务相关的所有概念、事项及活动的集合,这些事务和活动,都是基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出发点的。

人的素质是一个包括智力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在内的综合范畴,这其中蕴含了思想、道德、品质、意志、情感、心理等非智力因素。学生工作正是通过如上所述的事务与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在《论未来教育》一书中指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在建构这四大支柱的全过程中,学生工作责任重大。

新评估方案要求通过深度访谈和资料查阅,考察参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的人数。这里的人数是指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人文素质和拓宽专业知识为目的的各项科技文化活动的参加人数。这也恰恰说明新方案关注了素质教育,强化了职业道德,明确了全面素质是育人的核心,也是学生工作的核心。

高职教育管理的主体是学生,管理方式主要是通过知识中介和智力活动来展开。高职学生首先是人,关于人的管理必然具有很强的精神特性。这种特性决定了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不能等同于一般形式上的教育工作,也不能等同于一般形式上的行政管理工作,也不能等同于一般形式上的服务工作,而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是高职学生工作所追求的目标,将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利用是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实现目标的一个很重要的推动力。由此,高职学生管理不能仅划分为一般的行政管理工作范畴,而应该属于高等教育学的范畴。应该说,切实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必须是我们开展学生工作的重要前提。

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学生工作是一种教育行为,这个教育属性决定了其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这个理念,学生工作应由指令性管理变为指导性管理,逐渐转向文化管理范畴。文化管理是通过文化建设达到管理效果,其“以文化人”的特质与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追求是息息相通的。学生工作文化管理通过“以文化人”,让共同的价值观深入人心,成为规范学生行为的无形准绳,从根本上达到“育人”目标。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甚至认为“只有深入推行文化管理,才可能打造国家示范性的高职学生工作”,并且明确提出了从经验管理到制度管理、进而到文化管理的发展思路。

三、高职学生工作应该具有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特征,同样要“以就业为导向”

新评估体系经过重新调整和设立之后,考察重心放在了“实践教学”“课程建设”这两个指标上,这从它们的位置编排由原来的二级指标提升到一级指标可以看出。由此可见,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上,这也应该成为新时期高职学生工作的新视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求高职学生工作要积极地进行从理念到实践的全方位改革,不断创新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方法,不断开拓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新境界。

与以基础性、研究性教育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职教育直接面向市场、面向行业,更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单纯的知识传授再也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让学生通过“认知的形成”,到“获得再创造的实践能力”,到“成为会思考会做事,社会所需要的人”,这才是高职教育的理想。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杜威提出学生应在“做中学”,即在活动中学、在经验中学;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指出“学做合一”就是要求学生以应用为目的去“学”,在实践过程中去“做”,通过自己思考、消化、动手,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这个培养目标落实到高职学生工作中,就是要把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在学生工作这个教育过程的首位,简单地说,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点使得高职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的结合更为紧密。

高职学生工作主要是从实践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更多教学主渠道之外的机会和平台。高职学生工作不仅要协调好学生的第一课堂学习,还要积极拓展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之成为教学工作的延伸和拓展。甚至可以从课程的角度,将高职学生工作理解为高职教学的实践教学环节,这恰恰是高职学生工作有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学生工作的显著特征。例如,加强学生社团活动的管理,改变以往陈旧的管理方式,通过以学生社团组织及其学生成员作为“磁场中心”的做法,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地组织、经营和参与社团开展的各类专业技能比赛或活动,以实战的形式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应用、检验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并在综合实践中获得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前文提到的学生社团活动,我们还可以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三下乡活动等,让学生真正做到“学做合一”“知行统一”。

从课程的角度赋予高职学生工作的实践教学特性,有利于达成高职的培养目标。高职学生不仅要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专业技能;不仅要学做事,还要学做人;不仅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合作交往的能力,还要实习实训,参加社会实践,提高适应行业、职业岗位的能力素质。因而,相对于一般的普通高校,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难度更大,高职学生工作必须在这其中,找到自己的应承点和担当处。

我们还注意到,在新的评估体系中,一级指标“社会评价”替换了原来的“教学效果”。“社会评价”这一指标着重考察以下三方面内容:就业、生源和社会服务。着眼新形势,我们可以看出,高职教育着重突出了“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这一目标的地位。新的评估体系特别强调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考核,要求通过量化和纵向对比分析的方法,通过考察毕业生的工作岗位、薪金、工作稳定性、专业对口率及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和规模,得出高职院校的就业总体水平。新的评估体系从就业的视角着重关注了高职学生工作的重心,学生工作体系就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最直接组织者。因此,高职院校要提高对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从学校实际出发,办出自己的优势,将日常的以实践为特征的各项学生工作,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观念紧密地结合起来。

高职学生工作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照比较新老评估方案,我们应该清晰地把握学生工作未来的主要方向:学生工作应更注重内涵建设,其目的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生工作应更注重实践和不断创新,其目的是适应人才全面素质养成的需要;学生工作应更注重过程育人功能的发挥,其目的是促进人才潜能的系统开发,实现社会、学校、学生的和谐共赢。

[参考文献]

[1]申钊.“以教学为中心”背景下学生工作的目标定位与路径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11(8).

[2]杨剑钧.从新老评估方案的对比分析看高职学生工作的导向[J].职业教育研究,2010(1).

[3]李斌.高职学生工作文化管理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9(1).

[4]孔伟.论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的互动关系[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作者:苏敏

第2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工作的路径分析

摘 要: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以下简称“数据采集平台”)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进学校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和促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分析了数据采集平台面临的新情况与填写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与运行管理机制、优化平台建设方案、加强队伍建设是做好数据采集平台采集工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数据采集平台 途径

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1]反映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运行状况,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实施宏观管理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手段[2],也是学校正常管理和运行的新内容和新要求,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进学校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和促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据采集平台对高职院校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处在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教育部和广东省的要求,结合学院自身实际,数据采集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1 数据采集平台建设面临的新情况

(1)教育部公布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结构每年都有增删与修改,还处在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数据采集平台投入使用有近四年多时间,经全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使用后,发现存在不少问题;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研究课题组同时也在根据教育部最新的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和相关文件精神对平台作相应优化。这对高职院校和数据采集源头来说,有一个适应的过程。(2)部分省的教育主管机构为了统筹管理本省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单机版的基础上,开发了本省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统筹管理信息平台,增加了本省职业教育管理需要的数据采集项目和表格,这也大大增加了相关高职院校和数据采集源头填报数据的难度和工作量。

2 平台数据填写存在的问题

2.1 数据填写不规范

(1)填写的格式不规范。一是不按照数据采集平台给定的标准格式填写。(2)填写的内容不规范。一是不按照项目给出的下拉选项进行选填,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填写内容。二是不注意数据项目的单位。三是没有正确理解数据项目的内涵。

2.2 漏填了部分数据项目

有些教师在“6.1.1校内专任教师其他情况”等表中,漏填了自己的培训进修项目或者公开发表的论文等内容。

2.3 表内有逻辑关系的项目或者表间相同项目发生逻辑矛盾

如,在“7.2开设课程”表,若某门课程的课程类型属“(理论+实践)课(B类)”,则其“实践课时比例(%)”项数据大于0且小于100,“主要开设实践项目名称(实验、实训、实习)”项必须填写其中的至少一项内容,“主要授课方式”项不能选填“讲授”。

3 做好数据采集工作的有效途径

3.1 保证数据采集系统稳定运行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采用网络版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系统。因此,选用较高配置的服务器;高质量准备数据采集系统正常运行所必需的基础数据,如师资、专业、课程等数据;参照学院的机构设置和管理运行模式,在数据采集系统中对应建立各类数据采集角色,为各类角色划分好相应的数据表格填写权限,将角色及时分配给关联人员,保证所有数据填报表格有人填写、能够填写。从而确保数据采集系统稳定运行。

3.2 建立健全数据采集平台组织保障机制

学院成立数据采集平台管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院长担任组长,统筹谋划学院的数据采集平台建设工作;成立以各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组长、数据采集平台联络员、教研室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实训主管等为组员的数据采集平台建设工作小组,具体贯彻落实数据采集平台建设工作。数据采集平台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可设置在院长办公室(或者教务处),由部门负责人专职负责。数据采集平台管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数据采集平台建设工作小组与联络员都制定有相应的岗位职责,为数据采集与分析及整改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3.3 建立健全数据采集平台运行管理机制

学院制定与完善了《数据采集平台建设管理办法》、《数据采集平台操作手册》、《数据采集平台填报与分析指南》等文件。《数据采集平台建设管理办法》明确了数据采集平台的数据采集制度、审核制度、定期查阅与分析制度、整改制度与奖惩措施,通过这些制度与措施,规范了数据的采集、审核、使用与分析及整改的要求,使数据采集平台成为加强内涵建设,规范职能部门与教学教辅单位管理的知识平台。《数据采集平台填报与分析指南》、《数据采集平台操作手册》对数据项目的内涵、数据类型与取值范围、数据项目间的逻辑关系、数据填写源头分工安排、数据分析的“果-因-效”逻辑关系[3]运用等进行了详尽的说明,对不同数据填写角色的任务和数据分析提出了针对性指导。

3.4 精心设计数据采集平台采集方案,监控过程,搞好协调

学院按学年设计了数据采集平台采集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数据采集的频率、统计时间段、填写任务与分工安排、完成时间、填写要求、咨询答疑、巡视安排、协调机制等内容。做到数据采集事先有计划、过程有监控、问题有解答、“矛盾”有协调、事后有反馈有整改,全面提高数据采集的质量。

3.5 加强数据采集平台队伍建设

学院数据采集平台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对数据采集平台建设工作小组负责人、联络员、小组成员等分批次分类型进行针对性培训,各教学教辅单位组织本单位全体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教职员工深入理解掌握数据采集平台的意义和要求,做到对数据采集平台各项目理解正确、采集规范、数据一致;指出数据填报易出的共性问题,统一填写的规范方法。同时,通过培训多做善意提醒,以人为本,强化责任意识,加强教职员工填好数据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4 结语

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是高职院校的基础性综合性工作;其采集与使用可作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实现科学规范管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依托数据采集平台,建立人才培养工作状态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工作整改闭环体系,使得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有数据、数据采集有分析、数据分析有整改,充分发挥数据采集平台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作用,为学校科学、规范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提供保障,同时也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Z].

[2] 张华.对高职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建设与应用的思考[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0.

[3] 张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分析策略[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

作者:张华

第3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创新德育工作保障教学质量分析

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的基本职能是培养社会生产一线所需的高级技能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首要实施系统化育人工程,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下,德育工作的教学组织与实施全过程,需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文化进校园,融入课堂教学,促使学校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创新研究探索与实践,达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质量保障体系;德育工作;校园文化;人才培养

目前由于人口数量的变化以及高校逐年扩招,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呈现出成绩下降的趋势。然而在新的形势下,高等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和职责是为企业培养服务于生产一线高素质和有一定技能的人才,他们是未来中国制造产业人才的重要来源,他们的思想准则和道德素质直接关系着我国后备人才的素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基础的人群。面对更加自主更加个性化的青年一代,职业院校迫切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创新德育工作,将创新德育工作全面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企业文化与课堂融合,在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因此在现有生源素质情况下,学校必须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建立以提高德育工作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以此为导向建立有效可行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加强学校教育的内涵发展,通过德育工作创新思维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 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德育工作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关系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正在遵循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科学发展观,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原则,重点提高教学质量,且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健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为出发点。这与现代职业教育对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相契合。我国的职业教育已进入快速发展期,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还要在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以符合新生劳动力所需。目前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衡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近几年来受各方面因素影响,职业院校入学新生会表现出的诸多问题,这就使得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学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使人才培养工作系统化,将德育工作融入到教学管理体系与服务体系各个环节,适时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相互对接,促进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学生能够较早地在学校环境中感受到企业文化的氛围,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认同感,得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生也会受到社会的全面认可。

2 人才培养工作中德育工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学工作与德育工作脱节现象

许多职业院校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中,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分别属于两个工作系统,教学管理工作只抓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管理工作单纯侧重于德育教育,两个系统缺乏有效交流,不能满足学生全面身心发展的需求,学生发展后劲不足,导致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认可度降低。

2.2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氛围不浓

目前本科院校的招生数量不断扩张,经过层层筛选,进入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业成绩相对较低,其中部分学生的个人素养也存在一定问题。同时,多数职业院校成立的时间不长,学校内涵建设也即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没有完全形成,人才培养的理念较传统,加之受校企合作制约因素的限制,使得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不相匹配,很长时间以来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依然没有脱离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尽管已经拟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根本无法满足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要求。

2.3 师资队伍创新德育工作建设薄弱

职业院校的教师承担着多项工作任务,首先是教学工作,包括理论与实践教学。其次是科研工作,需要有一定的科研项目,另外还要承担辅导员工作。因此,辅导员队伍的工作效率达不到一个高的水平,不能将学生工作作为主要目标,只能局限于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创新德育工作不能深入。大多数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更多关注教学工作,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的融合缺乏落实,使得创新德育工作建设环节薄弱。

2.4 学生管理工作激励机制不健全

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后心态会有一些变化,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与技能都是面向生产一线的专业知识,他们会真切感受到将来的职业就是处在蓝领阶层,与自己的人生目标出现差距,引发将来职业的不确定性,从而造成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由于思想情绪波动,可能会做出不合校纪校规的行为,校方的处理方式以处罚为主,很少甚至没有进行疏导和说服教育,缺乏以激励机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修正自身的不足。

3 针对问题构建德育工作创新模式

3.1 建立新的教育教学体系,将创新德育工作渗透到教学全过程

高职院校中的各项工作都应该围绕育人这一活动来展开,将德育工作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保障,把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作为第一位要素,把创新德育工作放在所有工作的首要位置,将落实创新德育工作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采取各种措施,把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引导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的工作上来,使其成为每一名教师的神圣责任。

面对当前职业院在校生的特殊性,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学校要构建适合学生后期发展的人才培养工作模式,推动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改革,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中全面渗透德育工作。以我院为例,在教学工作与德育工作协调方面,实行“双导制”,即“辅导员制”和“导师制”。 充分发挥任课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各门课程教学之中,在专业课教学中,将企业文明生产规范融入教学全过程,以实际行动调动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减少说教,还以行动,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一定学分计入学生毕业总成绩,辅导员除了日常学生管理外还有军事训练、国防教育、校纪校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学生劳动周活动教育等等,由此把原本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纳入到第一课堂中。导师在完成日常教学活动外还要每周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专业拓展、职业素养、思想动态等辅导。因此,教学过程注重教师的言行与仪表,进一步增强德育过程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实现育人为先的教学目标。

3.2 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教学过程融入创新激励机制

通过开展体育活动、文化交流、艺术表演和技能竞赛等主题活动,逐步培养学生成为感恩回报、文明修身、爱国守法和具备理想信念的新型大学生,实现学生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应与企业用人标准、职业资格考核标准紧密结合,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以我院为例,每年举办各类职业资格考试,还组织学生参加自治区各专业技能大赛,2009年至2012年,学生连续四年参加自治区职业院校数控大赛,多次获得奖项。为丰富业余生活,学院每年组织教职工和学生参加校秋季运动会、文明风采大赛、迎新生及欢送毕业生文艺汇演,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德育工作之中,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良性沟通。

职业教育是使爱教育者实现择业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终身教育,面向全社会的每个公民的教育。目前学院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部分课程推行分层次教学,探索改革考核评价标准体系,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专业课程考核中达标。学院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多样化的主题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实现管理育人。

3.3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强化企业文化氛围

教师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同时担负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指导职责,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学团队有效开展教学工作,将育人工作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能。在专业课教学中重视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传播正确的职业观,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人才培养原则。教师要适时改变自己的中心地位,变主导为指导和参与角色,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适时结合企业标准培养有职业素养的学生。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企业实际工作中,主动接受企业文化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企业文化素养,熟悉相关企业的基本情况及企业的文化生活,通过企业实践,亲身经历企业实际工作,将企业文化及规章制度贯穿在课堂教学中。

高职院校在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过程中,要构建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有效的教学运行机制,制定以学生为中心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教学系统的行政组织要以服务的态度服务于教学工作,实现教学过程的自我完善,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使学生既具备高技能,还具备高素质。教学管理工作可以引入企业管理模式,通过不断创新,在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学校要始终坚持培养具备素质优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教学管理过程要求明确创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职能,将德育工作融入到教学、管理与服务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鲍风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理论与实践[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2.

课题项目:

乌兰察布职业学院教科研项目研究,《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变化规律及养成教育研究》。

项目计划编号:15wzky013,项目负责人:杨德才。

作者简介:

杨德才,1968.12,汉族,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助理研究员,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方面。

作者:杨德才 李秀峰

第4篇:高职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题片(解说词)

远 航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办学纪实

文明浸沃土,文化润山川。

八百里伏牛逶迤,得尧山壮丽、平西湖水秀美,蕴中原煤仓、中国盐都,育平顶山一方风情沃土。

数千载滍水徜徉,承应国文明、迭出墨圣诸群贤,耀汝瓷光华,曲艺名城,续写鹰城高等教育新篇。

2001年5月,沐浴着新世纪的曙光,原平顶山煤矿职工大学和平顶山煤炭高级技工学校强强联合,组建了被誉为“矿山黄埔军校”的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建院以来,学院历届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工生,高定位起步、高水平办学、办特色、创名校,主动融入企业建设,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谱写了创新致远的辉煌篇章。如今,学院占地面积1454亩,在校生15665人,教职工1021名,开设专业40个。2004年,首批通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评定为“优秀”;2009年,建成首批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荣获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2年,蝉联“全国文明单位”,荣获河南省“文明标兵学校”荣誉称号。

站位高远谋发展

“唱响服务企业主旋律、做好主体专业大文章、拓展双师素质成长路、锻造企业本质安全人、培育优秀员工毕业生。”2010年,学院

1 新一届领导班子,审时度势,占位高远,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了《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2011-2015)发展规划》,创新治校方略,为学院科学发展制定新的航向:努力推进向内涵发展转型,不断深化“校矿一体、产学融合”办学,着力实施以高职教育为本,技工教育、继续教育为两翼“一本两翼、固本强翼”战略,完善招生、培养、就业、科研服务、校企合作“五位一体”发展模式,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高职院校。”在高职教育发展的洪流中,劈波斩浪,以勇竞上游的信心和决心伫立潮头。

强化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围绕提升育人和服务能力,学院以实施八大兴校工程为抓手,以培养员工型毕业生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内涵建设助推学院发展,以专业建设助推教学改革,以就业导向助推人才培养,全面提升学院整体办学水平。累计为社会输送毕业生2万余人。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行业专业就业率达到100%。

质量立校强内涵

百年大计,育人为本。 续航致远,质量为先。

要发展,人才,是强校之基。张铁岗,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学院名誉院长、首席教授;215名企业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被学院聘为兼职教师;大批专业教师,每年由学院以顶岗、助岗等形

2 式送到企业实践锻炼;通过内培外送等方式,选送骨干教师到德国、日本、香港等国内外著名院校进行培训、交流。高校教师互动人才库、外聘教师人才库、专任教师后备人才库,“三个人才库”建设,着力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目前,学院建成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3人。

要壮大,质量,是立校之本。学院始终坚持“立足煤炭企业,兼顾相关行业,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定位,通过实施“重点专业引领”工程,优化专业结构,做到企业产业链发展到哪里,专业点就建设到哪里。制订了《平职学院专业建设工作方案》、《平职学院重点专业遴选办法》,对重点专业实行重点扶持,从政策到资金保证了专业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作用,校企专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构建项目为载体,产学融合的课程体系。提出了“节节精品课,门门精品课”的教学理念。以学院督导处、教务处督导室、系(部)督导组的“三级督导”质量监控体系和“四评、两查、一考核”质量保障机制为依托,有效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在学院所开设的40个专业中,已建成国家示范院校重点专业6个、教育部、财政部支持的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专业2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精品课程23门,建成院级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70门;校矿合作编写工学结合教材46部。荣获国家级教学

3 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

文化铸魂彰活力

文化是高校的灵魂和竞争力的核心。建院以来,学院承传优良文化传统,汲取时代先进文化精华,对接融合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优秀企业文化,形成了“追求卓越”的学院精神和“以人为本,质量立校,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等办学理念,培育“博学、睿思、厚德、笃行”校训;“求实,创新,敬业,勤奋”校风;“严谨、求精、厚德、爱生”教风;“勤奋、博学、立德、进取”学风等,与校歌、校徽一起,共同成为学院重要的精神文化成果。

以“三育人”为中心,强化干部有政德、教师有师德、学生有品德“三德”建设,构建起“科学理论武装人,课程教学培育人,优良环境陶冶人,文化引领规范人,服务教育启发人,社会实践锻炼人。”的全员育人体系。

学习力是奋进校园永恒的主题。学院以深化全国文明单位建设为目标,深入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社团文化节、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三教一训、博雅讲坛、青春小剧场、相约星期

三、金果合唱团、国旗护卫队等蜚声校内外的文化品牌,为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搭建了舞台。

“季评好人好事、期选各类先进、年树劳动模范”,赶有目标,

4 学有榜样。“中国好人”、河南省“百名尊老爱老人物”、“鹰城十大孝星”范长春;河南省文明教师,平煤神马集团十佳道德标兵王永祥、梅胜利,被学生亲切称为雷锋“阿姨”的魏秀芝,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李彬彬、“爱心相伴求学路”,2009级大学生张志伟和王文强帮扶组等一大批模范先进典型,已成为师生励志上进的楷模。

校企融合育英才

积极引入企业资源,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培育员工型毕业生,体现了新一届领导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新思考。

校企合作,共建管理运行机制。以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为主导,在企业的层面成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并建立和完善了工作汇报、交流沟通、督查落实等制度。集团下发了《关于建立平职学院实习基地的通知》(平煤„2008‟71号)等文件,明确提出:平煤集团每新进一批设备,都无偿划拨学院一台(套),用于教育教学;平煤集团所有下属厂、矿、企业都是学院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都必须无条件接收学院学生实习实训;平煤集团所有工程技术人员都是学院兼职教师后备队伍,有条件的要担任相关专业课程兼职教师。这都为校企双方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深度融合建立了良好保障。

共建基地,搭建实习实训平台。按照“基地建设企业化”、“实践教学生产化”原则,积极引进企业先进生产设备、资金,共建共管校内生产性实训车间,企业全程参与实验实训基地(室)论证规划。校

5 内建立具有真实场景或仿真实训室98个,建成国内首创的仿真煤矿综合机械化采煤实训基地;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平煤集团国家级技术中心实验室等科技研发基地和国家二级安全培训基地。校外建立企业实训基地106个。采取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共同考核、轮流顶岗的形式,组织学生到矿山、企业生产一线,采用顶岗的方法进行锻炼,破解了高职院校学生实习难题。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新闻媒体纷纷给予专题报道,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瞄准需求,校企合作共同育人。企业的需要,就是培养学生的标准。成立校企联合会、董事会,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力度,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目前,仅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生产一线,学院毕业生就占基层采煤队、掘进队、生产厂领导的50%,占技术人员的70%;由学院毕业生组成的大学生生产班组达36个,其中六矿大学生采煤班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并先后有10名毕业生走上厅局级领导岗位,300多人走上矿处级领导岗位,6000多人走上科队级领导岗位。

注重效益,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学院围绕河南省职教“攻坚计划”,主动服务全煤行业“乌金蓝领工程”和平煤神马集团“全员素质登高工程”, 学院牵头组建河南煤炭高职教育集团和中国煤炭行业职教集团。建立成教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年培训企业职工近万人,职业技能鉴定八千余人次。近三年,主持完成各级科研项目108项,社会技术服务项目39项,社会服务成果15项,破解企业应用技术难题14项,获得技术专利4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为煤矿企业开

6 发技术产品10项。“风流净化水幕装置”等通过国家煤矿安全认证,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ZP—10型采煤机二次负压降尘装置、矿用除尘风机等多项产品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义煤集团、郑煤集团、永煤集团等矿区推广使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志存高远续远航

30载办学当风华正茂,12春高职耕耘繁花争艳。

2009年4月,原教育部常务副部长张保庆在视察学院时,高度评价学院“办学模式好、办学机制好、办学效益好”“高职教育就应该这样办!”并欣然题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建院以来,莅临学院的原国家安全生产管理总局领导王显政、赵铁锤,时任省委常委、高校工委书记刘春良,原省政协主席范钦臣、原副省长史济春,副省长徐济超,教育部高职教育专家李进、马树超、陈解放,平顶山市委书记赵顷霖,市长陈建生,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梁铁山,总经理杨建国等领导对学院发展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站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全国文明单位这一新的起点。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秉承“追求卓越”的学院精神,勇于进取的平职人,潜心凝力,踏浪乘风,再举风帆,一定能够精彩实现“十二五”战略发展目标,开启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高职院校”新的航程!

第5篇: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通知

省教育厅关于做好高等职业院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通知

苏教高〔2011〕19号

各高等职业院校: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和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规划〉的通知》(苏教高〔2009〕39号)等有关文件精神,我厅于2009年和2010年组织专家对11所院校按照新方案进行了试点评估。在系统总结试点评估的基础上,通过调研论证,对评估程序、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结果确定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和完善。现将修订后的《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附件1)和《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附件2)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经学校申请和我厅研究,确定了2011年我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院校名单及时间安排(附件3)。请各有关学校按照修订后的评估实施细则和评估指标体系认真做好迎评的各项准备工作,按时接受评估。鉴于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办学模式特殊,经学校申请,我厅将组织专家对学校本部人才培养工作开展调研性评估。

有关评估的具体安排,由省教育评估院另行通知。

附件:

1.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doc

2.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doc

3.2011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院校名单及时间安排.doc

二O一一年五月二十七日

第6篇: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佐证材料目录

2、师资队伍

2.1 专任教师支撑材料:学历、职称、职业资格证书、科研、进修证书、进修学习总结、

挂职锻炼申请表、挂职锻炼考核表、挂职锻炼总结

2.2兼职教师支撑材料: 兼职教师基本情况

3、课程建设

3.1 课程内容:3.11 每学期课程表(含实践)

3.12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3.13 精品课程建设资料(申报书、中期及期终检查、网站建设等)

3.14 核心课程标准

3.2 教学方法手段 :3.21核心课程设计

3.22核心课程授课PPT课件

3.3主讲老师:专业教师行业影响力、社会服务业绩、双师结构、

学生满意度(根据学校评教评学数据)的基本情况文字表述

3.4教学资料:3.41 各学年征订教材目录表

3.42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及讲义:《物流运输技术与实务》《采购与供应实务》

《国际贸易实务》

3.43教学资源库

4、实践教学

4.1 实践教学条件 :4.11校外实习基地协议

4.12 实践教学经费

4.13 社会捐助(大广发、德邦奖学金)

4.2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专业产学合作基本情况、专业专家委员会会议记录、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4.3 教学管理 : 4.31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实训、实习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考核激

励等管理制度建设)

4.32 近三年每学期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指导老师安排表

4.33 校内实训基地开放度(近三年实训室授课安排表)

4.34日常教学质量管理(系部组织说课比赛PPT、说课总结)

4.35.每位老师学期听课记录

4.4 顶岗实习 :近二年实习单位招聘岗位情况及对毕业生评价

4.5双证书获取4.51近三年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获取资料

4.52 近三年职业技能竞赛 (参赛培训计划、获奖证书、参赛总结)

5、特色专业建设

5.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5.2特色专业建设规划

5.3物流管理专业剖析报告

5.4 品牌专业和专业带头人建设资料

6、教学管理

每学期教研室活动计划、活动记录

第7篇:1、什么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简称评估),是国家教育部为加强宏观管理、实行分类指导,对高职高专院校办学水平、办学条件、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根据高等教育发展及运行规律,严格按有关评估指标、标准对高职高专院校办学进行的综合测评,也是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重要举措。

2、我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展的? 近几年,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全国高职高专院校连续扩招,规模的扩大使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全面趋紧,这势必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因此,教育部决定对全国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3、评估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办学标准和质量标准),按照《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通过系统地搜集学院的主要信息,准确地了解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作出判断,形成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评估结论。

4、评估的本质是什么?

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标准,运用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对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即对学院教育目标和标准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和人才培养工作达到教育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作出价值判断。

5、评估的依据是什么?

(1)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依据:主要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新时期教育方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高等职业学院设置标准(暂行)》、《普通高等学院教育评估暂行规定》。

(2)教育科学依据:遵循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规律,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3)管理科学依据:遵循高等教育管理、评估理论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评估理论,重视全面质量管理和系统方法在高职高专教育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4)工作依据: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是评估工作的直接依据。

6、评估工作的主要指导性文件有哪些?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的主要文件有三个,一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二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指南(试行)》,三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工作细则(试行)》。

7、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以教育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

8、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关于评估的明文规定是什么? 高等学院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由其组织的评估。

9、评估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依法治院、以德治院的统一,以能否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作为评价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基本标准,引导学院从实际出发,准确定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

10、评估的目的是什么?

(1)开展高职高专院校评估工作,是通过系统总结人才培养工作,肯定成绩,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并实施整改方案;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和定位,规范办学标准,自觉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自我保障和监控机制;总结优秀学院的办学经验,树立典型,不断增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的内在动力;发挥评估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规范、导向作用。

(2)通过评估工作的实施,逐步建立起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质量保障机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制度;积极探索中国高职高专教育评估理论和制度体系;改善与加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宏观管理,促进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3)通过评估工作的实施和评估结果的公布,发挥社会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支持与监督作用,为用人单位择人用人提供信息依据;促进学院主动服务社会,把满足用人单位、家庭、学生的社会需求作为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基本依据。

(4)应对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挑战,推进高职高专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11、评估的意义? 通过评估,进一步加强国家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促进学院主管部门重视和支持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推动学院自觉地按照教育规律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12、评估的工作方针是什么?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以评促建”就是以评估工作带动学院各项建设和发展;

“以评促改”就是通过评估工作推动学院的改革与创新; “以评促管”就是要通过评估更新学院的管理观念,提高管理水平;

“评建结合,重在建设”说明评估只是手段,通过评估工作加强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才是最终的目的。

13、评估的原则是什么?

评估专家组对学院评估,一般把握如下原则:

(1)学院内部自评与外部专家评估相结合。专家评估与被评学院学生和教师对本院评估相结合。通过内外结合的评估,有效地促进学院的持续健康发展。

(2)条件、过程、目标、结果相结合。既要重视“硬件”条件,更要注重“软件”建设;既要重视过程,更要重视结果,即更加重视学院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工作的结果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和国家法律法规要求。 (3)全面评估和重点评估相结合。评估一定要抓住重点,对重要指标予以特殊控制。

(4)静态评估和动态评估相结合。既重视学院的现实状态,更要重视其与时俱进的状况,重视其发展过程的进步程度与今后的改革发展趋势。

(5)符合性与多样性相结合。评估工作关注的基本要点是三个“符合度”,即学院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符合社会、学生需要和国家规定的程度;学院实际工作状态符合学院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学院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符合学院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抓住三个“符合度”,有助于实现学院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防止千院一面的趋同倾向。

(6)规范性和创造性相结合。在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和国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强调学院开拓创新,办出特色。

(7)注重客观、科学、民主、公正、效率和效益相结合。

14、评估正确的导向应当体现在哪里?

(1)导向就业;(2)导向依法自主办学;(3)导向创新;(4)导向卓越。

15、评估的方式是什么?

主要是国家教育部制定标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评估,教育部进行抽查。

16、评估的重点是什么?

评估的重点是要考察学院是否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考察学院的教学质量和教学基本建设情况,特别是实训环节的建设情况。

17、评估工作关注的基本要点是“三个符合度”,其内容是什么? (1)学院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符合社会、学生需要和国家规定的程度; (2)学院实际工作状态符合学院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

(3)学院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符合学院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

18、评估的程序是怎样进行的? (1)学院自评;

(2)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组成员对被评学院上报的文件材料进行审核; (3)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组到学院进行现场考察评估;

(4)省级评估委员会审议专家组评估结论建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定后,向社会公布评估结论; (5)学院根据公布的评估结论和专家组的考察评估意见制定并实施整改方案; (6)教育部将组织专家组不定期对省级评估结论进行抽查,并公布抽查结果。

19、学院的自评工作有哪些?

(1)组织干部、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有关评估的文件,准确理解《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基本精神,掌握各评估指标及观测点的内涵与等级标准,以及学院特色或创新项目要求。 (2)认真回顾总结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管理发展的成果、经验和特色,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解决的对策,制订整改的方案和措施,把“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落到实处。

(3)按评估指标、观测点的等级标准和特色或创新项目要求,系统地搜集、整理、提供主要信息。提供的资料可分两类:一是各评估指标的依据材料,需单独成卷供专家组审阅;二是其他背景材料和原始材料需列出目录备查。

(4)组织院内专家和干部、教师,按评估指标和观测点的权重系数进行分项自评赋分,并提出各二级指标的自评等级建议。必要时,组织专门小组,系统总结学院改革创新成果,确定学院特色或创新项目,撰写特色或创新项目的论证报告。

(5)填写学院自评结果汇总表和学院分项自评结果一览表(内容包括指标名称、自评等级,评定该等级的依据说明、证据或佐证资料目录四个方面)。

(6)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由学院党政领导审定,最终形成学院的《自评报告》。自评报告一般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学院概况(沿革与现状);自我评估(包括在改革、建设、管理、发展总体上取得的成果和自评结果);特色或创新项目的简要说明;存在的主要问题;整改方案、思路及措施。

(7)自评材料和数据的准备应本着实事求是、少而精的原则,充分体现针对性、原始性、真实性,不允许临时突击补充和修改原始材料和数据。对于修改原始材料和数据的,一经发现并核实,将严肃处理。 20、评估专家组考察评估时采取哪些步骤? 专家组考察评估时间一般不超过4天,必须完成以下环节的考察评估任务: (1)听取学院自评报告;

(2)参观考察学院校园环境、基础设施、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等; (3)查阅资料;

(4)教师、学生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 (5)听课; (6)个别访谈; (7)召开专题座谈会; (8)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测试; (9)学生专题研讨会; (10)专业剖析;

(11)专家组全体会议,在各小组汇报基础上,经过民主讨论,由各位专家分别赋分,综合汇总确定各项指标的得分与评估等级,投票确认特色或创新项目,形成专家组对学院的考察评估反馈意见和评估结论建议;

(12)专家组工作小结,并安排评估材料上报及归档工作;

(13)召开考察评估情况通报会,由专家组长代表专家组向学院及其主管部门领导反馈考察评估意见,各位专家发表个人的意见和建议,主动听取学院和主管部门的意见(不宣布评估结论建议)。

21、《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多少项指标?包括7个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其中重要指标8项)。

1、办学指导思想 1.1学院定位与办学思路 1.2产学研结合▲

2、师资队伍建设 2.1结构▲ 2.2质量与建设

3、教学条件与利用 3.1教学基础设施 3.2实践教学条件▲ 3.3教学经费

4、教学建设与改革 4.1专业▲ 4.2课程▲

4.3职业能力训练▲ 4.4素质教育

5、教学管理 5.1管理队伍 5.2质量控制▲

6、教学效果 6.1知识能力素质 6.2就业与社会声誉▲ 特色与创新项目

注:上表中打“▲”号的二级指标是重要指标,共8个

22、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多少个二级指标和主要观测点?

包括15个二级指标下设36个主要观测点:(1)学院定位与发展规划;(2)教育思想观念;(3)教学中心地位;(4)产学研结合;(5)学生与教师比例;(6)专任教师结构;(7)兼职教师数量与结构;(8)质量;(9)建设与发展;(10)教学行政用房;(11)教学仪器设备;(12)图书馆及校园网;(13)体育运动设施;(14)院内实训条件;(15)院外实训基地;(16)职业技能鉴定;(17)经费保证情况;(18)学费收入用于教学经费的比例;(19)专业设置;(20)教学计划;(21)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22)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23)教材建设;(24)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25)实践训练体系;(26)职业能力考核;(27)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状态和效果;(28)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情况;(29)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30)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31)教学质量监控与学生质量调查;(32)职业能力;(33)必备知识;(34)基本素质;(35)录取新生报到率及毕业生就业率;(36)社会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

23、评估有哪几种类型?其结论有哪几种? 高职高专院校评估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选优评估,一种是合格鉴定。已有至少三届毕业生的学院可以申报选优评估;

评估的结论为四种: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未满三届毕业生的学院可申报合格鉴定,结论为两种:合格和不合格。

评建办 2008年1月20日

第8篇:*高职院校人才工作总结

积极参与不断创新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实施s0100

xxxxxxxxxx隶属于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是2002年2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面向全国招生的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学院地处牡丹江市效,占地126万公顷,建筑面积20.3万平方米,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科教优势明显,是我省东南部地区唯一一所农业类高等院校。

学院发展历史悠久,先后经历了牡丹江农校、省农业经济学校等约50余年的发展历程,现设七系两部,48个专业,涉及农、管、文、工四大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6000余人。

“科教兴国,人才强市”。多年来,学院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人才工作的指示和要求,坚持把人才工作摆在战略地位,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围绕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关键环节,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我院实施人才战略的主要做法

(一)拓宽视野,全方位吸纳人才

晋升高职院校以来,学院的各项工作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院在一面搞好教学工作和学院基础建设的同时,对人才引进工作高度重视。

学院成立了专门的新进人员考核领导小组,其中包括学院领导、教务处同志、人事处同志、专业课教师、高教研究室同志以及与拟聘人员相关的系、部负责人。对新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和社会应聘人员从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社交、礼仪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才引进的质量。

在选人的范围上,把眼光从市内逐步转向了省内,及至全国,人才的选择也从单纯的以师范类毕业生、对口高校专业人员为主的范畴,转向了社会各届,包括一些科研机构和省内比较著名的大型的企事业单位。用人机制灵活,引进人员素质高、能力强,这也是我院近几年发展较快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提升能力,大规模培养人才

为了切实提升人才队伍的能力,我院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对有能力、素质高的年轻教师进行重点培养。由学院出资,选派优秀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努力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制定了相应优惠政策,鼓励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自2001年始,学院教师每年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均维持在20人左右。2002年公派4名教师,~年公派2名教师到英国皇家农业大学攻读MBA硕士学位,第一批外派教师现已学成回国,目前表现良好。

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完善在职人员的考核机制。对新引进的应届毕业生,有一年的见习期,通过其在见习期的表现,决定学院最终是否录用。自2002年全面实施人才考核方案以来,学院先后辞退了两名在见习期间表现不好的大学生。对见习期满和学院正式职工,考核主要是通过年终的量化考核来进行的。年终量化考核体系非常完备,对不同的人员有不同的考核办法。健全人员退出机制,对连续二年在干部考核中居于末位的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实行末位淘汰,宁缺勿滥,择优选拔。

(三)建设环境、营造氛围,最大限度留住人才

近几年,学院一方面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另一方面积极营造良好的、适合人才成长的区域、环境,留住人才。从工资待遇、成长空间、生活设施、工作环境等方面不断提高引进人员和在职员工的满意度,为留住人才打下坚实基矗

我院是省属高校,教职工的收入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国家财政拨款,二是单位的效益奖金。国家的财政拨款部分是固定的,工资调整需按国家统一程序进行,而且增资幅度不大。单位自发部分,机制则较为灵活。依据学院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员工待遇改善的具体步骤,适当调整奖金的发放额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自2002年晋升高校以来,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项工作开展的非常得力,发展形势良好。~年学院的招生实现了2600人,在校生数量突破了5000人;基本建设投资1.2亿,新建了二栋学生公寓、标准的、规格较高的餐饮服务楼和居于省内同类院校前列的、面积为16000多平方米的图书馆,其他辅助设施一应俱全。目前,学院在建工程有明年七月份投入使用的32000多平方米的教学主楼,现代化程度极高的实验楼和二栋学生公寓、一栋职工住宅楼。建筑面积预计将达到7万多平方米。届时,学院将以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恢宏大气的各式建筑,风景如画的校园景观,屹立于牡丹江畔,广招天下贤才。

二、实施人才战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段时期以来,我院虽然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从总体上看,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还远不能满足我院教学和实际发展的需要,如何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仍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十分严峻而紧迫的任务。与发达地区的同类院校相比,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

(一)有关人才方面的政策、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现有的有关人才方面的政策、引进机制和激励体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吸引了外来才俊,但仍有部分条款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落实尚未到位。并由此形成了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吸纳和集聚能力不强等弊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二)获取信息渠道单一,人才资源信息存储不够

人才存量资源作用发挥不够理想,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满足不了学院发展的需要,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处于明显劣势。这主要是由学院获取人才的信息渠道过于单一决定的,学院获取信息的渠道目前还停留在各大中专院校的供需见面会、求职者自荐、部份教师引荐和互联网查询等较为保守的方式,不可必免的导致了人才的供需不和谐。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双方协作,合力

拓宽人才信息的获取渠道,这也是学院今后一段时期人才工作的重点。

(三)与地方人才使用政策的矛盾

xxxxxxxxxx作为坐落在地方的高校,肩负着繁荣地方经济,推动城市发展的重任,所需人才层次较高。但地方的一些人才安置政策却让我们左右为难,比如退伍军人的安置问题。按照我们单位的规模,核定的安置人数每年都在3—4人,这部份人的学历层次通常不高,远远达不到我们的用人标准,在使用上存在很大难度。但我们又不能拒收,因为这是地方的行政命令。希望地方政府能够从学院的实际出发,在人才的使用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

(四)交通问题

从地理位置上看,学院地处牡市郊区,距离市区约20公里。交通本就不很便利,事实上,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已经构成了制约我院实施人才战略的瓶颈。但今年7月份,学院出入牡市的唯一通道——温春大桥,又被地方政府以险桥为名,限制通行,给学院职工和学生的出行带来很大不便,也严重影响了学院的发展。希望在座的领导能从稳定一方、繁荣一方的角度出发,从支持教育的角度出发,对这件事情给予关注,督促相关部门尽快解决。

三、进一步实施人才战略的工作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牡政办发[~]11号文件、牡政办发[~]23文件精神,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制定学院下一阶段实施人才战略的工作步骤:

(一)拓宽渠道,广开言路,畅通信息获取渠道,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学院将发挥高校优势,与地方政府紧密配合,共同协作,引进高层次人才,繁荣地方经济,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实施。

(二)进一步营造区域人才优势

学院发展历史悠久,基础条件蓄积较好。今后一段时期,学院将发挥农业院校的优势,大力发展科研,培养一批“懂技术、留得注下得去”的农业类专业人才,为发展地方农业经济、营造区域人才优势提供支持。

(三)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进人才

加大对人才引进的宣传和相关奖励机制的落实力度,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的~环境。采取多种形式和方式,引进人才,发展学院,建设地方。

(四)积极开展合作共建,共同发展

与牡丹江地区的相关部门和相关单位积极开展合作共建,群策群力,共同发展。成立专项科研协会、课题研究小组、合作开发机构等,资源共享,分头开展工作,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学术交流、成果分析,立足现实,服务社会,实现地方人才的合理架构,合力建设家乡。

第9篇:高职院校人才工作总结(整理)

隶属于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是2002年2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面向全国招生的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学院地处牡丹江市效,占地126万公顷,建筑面积20.3万平方米,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科教优势明显,是我省东南部地区唯一一所农业类高等院校。

学院发展历史悠久,先后经历了牡丹江农校、省农业经济

学校等约50余年的发展历程,现设七系两部,48个专业,涉及农、管、文、工四大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6000余人。

“科教兴国,人才强市”。多年来,学院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人才工作的指示和要求,坚持把人才工作摆在战略地位,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围绕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关键环节,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我院实施人才战略的主要做法

(一)拓宽视野,全方位吸纳人才

晋升高职院校以来,学院的各项工作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院在一面搞好教学工作和学院基础建设的同时,对人才引进工作高度重视。

学院成立了专门的新进人员考核领导小组,其中包括学院领导、教务处同志、人事处同志、专业课教师、高教研究室同志以及与拟聘人员相关的系、部负责人。对新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和社会应聘人员从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社交、礼仪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才引进的质量。

在选人的范围上,把眼光从市内逐步转向了省内,及至全国,人才的选择也从单纯的以师范类毕业生、对口高校专业人员为主的范畴,转向了社会各届,包括一些科研机构和省内比较著名的大型的企事业单位。用人机制灵活,引进人员素质高、能力强,这也是我院近几年发展较快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提升能力,大规模培养人才

为了切实提升人才队伍的能力,我院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对有能力、素质高的年轻教师进行重点培养。由学院出资,选派优秀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努力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制定了相应优惠政策,鼓励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自2001年始,学院教师每年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均维持在20人左右。2002年公派4名教师,2004年公派2名教师到英国皇家农业大学攻读MBA硕士学位,第一批外派教师现已学成回国,目前表现良好。

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完善在职人员的考核机制。对新引进的应届毕业生,有一年的见习期,通过其在见习期的表现,决定学院最终是否录用。自2002年全面实施人才考核方案以来,学院先后辞退了两名在见习期间表现不好的大学生。对见习期满和学院正式职工,考核主要是通过年终的量化考核来进行的。年终量化考核体系非常完备,对不同的人员有不同的考核办法。健全人员退出机制,对连续二年在干部考核中居于末位的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实行末位淘汰,宁缺勿滥,择优选拔。

(三)建设环境、营造氛围,最大限度留住人才

近几年,学院一方面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另一方面积极营造良好的、适合人才成长的区域、环境,留住人才。从工资待遇、成长空间、生活设施、工作环境等方面不断提高引进人员和在职员工的满意度,为留住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我院是省属高校,教职工的收入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国家财政拨款,二是单位的效益奖金。国家的财政拨款部分是固定的,工资调整需按国家统一程序进行,而且增资幅度不大。单位自发部分,机制则较为灵活。依据学院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员工待遇改善的具体步骤,适当调整奖金的发放额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自2002年晋升高校以来,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项工作开展的非常得力,发展形势良好。2004年学院的招生实现了2600人,在校生数量突破了5000人;基本建设投资1.2亿,新建了二栋学生公寓、标准的、规格较高的餐饮服务楼和居于省内同类院校前列的、面积为16000多平方米的图书馆,其他辅助设施一应俱全。目前,学院在建工程有明年七月份投入使用的32000多平方米的教学主楼,现代化程度极高的实验楼和二栋学生公寓、一栋职工住宅楼。建筑面积预计将达到7万多平方米。届时,学院将以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恢宏大气的各式建筑,风景如画的校园景观,屹立于牡丹江畔,广招天下贤才。

二、实施人才战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段时期以来,我院虽然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从总体上看,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还远不能满足我院教学和实际发展的需要,如何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仍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十分严峻而紧迫的任务。与发达地区的同类院校相比,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

(一)有关人才方面的政策、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现有的有关人才方面的政策、引进机制和激励体

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吸引了外来才俊,但仍有部分条款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落实尚未到位。并由此形成了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吸纳和集聚能力不强等弊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二)获取信息渠道单一,人才资源信息存储不够

人才存量资源作用发挥不够理想,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

量满足不了学院发展的需要,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处于明显劣势。这主要是由学院获取人才的信息渠道过于单一决定的,学院获取信息的渠道目前还停留在各大中专院校的供需见面会、求职者自荐、部份教师引荐和互联网查询等较为保守的方式,不可必免的导致了人才的供需不和谐。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双方协作,合力拓宽人才信息的获取渠道,这也是学院今后一段时期人才工作的重点。

(三)与地方人才使用政策的矛盾

**********作为坐落在地方的高校,肩负着繁荣地方经济,推动城市发展的重任,所需人才层次较高。但地方的一些人才安置政策却让我们左右为难,比如退伍军人的安置问题。按照我们单位的规模,核定的安置人数每年都在3—4人,这部份人的学历层次通常不高,远远达不到我们的用人标准,在使用上存在很大难度。但我们又不能拒收,因为这是地方的行政命令。希望地方政府能够从学院的实际出发,在人才的使用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

(四)交通问题

从地理位置上看,学院地处牡市郊区,距离市区约20公里。交通本就不很便利,事实上,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已经构成了制约我院实施人才战略的瓶颈。但今年7月份,学院出入牡市的唯一通道——温春大桥,又被地方政府以险桥为名,限制通行,给学院职工和学生的出行带来很大不便,也严重影响了学院的发展。希望在座的领导能从稳定一方、繁荣一方的角度出发,从支持教育的角度出发,对这件事情给予关注,督促相关部门尽快解决。

三、进一步实施人才战略的工作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牡政办发[2004]11号文件、牡政办发[2004]23文件精神,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制定学院下一阶段实施人才战略的工作步骤:

(一)拓宽渠道,广开言路,畅通信息获取渠道,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学院将发挥高校优势,与地方政府紧密配合,共同协作,引进高层次人才,繁荣地方经济,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实施。

(二)进一步营造区域人才优势

学院发展历史悠久,基础条件蓄积较好。今后一段时期,学院将发挥农业院校的优势,大力发展科研,培养一批“懂技术、留得住、下得去”的农业类专业人才,为发展地方农业经济、营造区域人才优势提供支持。

(三)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进人才

加大对人才引进的宣传和相关奖励机制的落实力度,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的舆论环境。采取多种形式和方式,引进人才,发展学院,建设地方。

(四)积极开展合作共建,共同发展

与牡丹江地区的相关部门和相关单位积极开展合作共建,群策群力,共同发展。成立专项科研协会、课题研究小组、合作开发机构等,资源共享,分头开展工作,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学术交流、成果分析,立足现实,服务社会,实现地方人才的合理架构,合力建设家乡。

《高职院校人才工作总结》

上一篇:党风廉政警示教育片下一篇:化学实验现象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