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项目化课程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职项目化课程(精选8篇)

高职项目化课程 篇1

路海萍

摘要:课程项目化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课程项目化的设计要符合三个原则:实践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和思考性原则。同时,要注意选取项目的内容、组织项目的顺序,以及解决好课程教材、教学基地和相关保障机制的建设问题。

关键词:课程项目化;工作体系;知识表征方式

作者介绍:路海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和教育心理研究(江西 南昌 330013)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课程问题,从更深层次看,是由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具有明显学科化倾向的课程模式不协调造成的。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其人才培养规律不同于学术人才培养规律。当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核心任务是课程的改革,其中,课程项目化是突出高职办学特色、促使课程改革走向优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课程项目化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设计。课程项目化立足职业岗位要求,把现实职业领域的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并与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相衔接,若干个项目课程组成课程模块,进而有机地构成与职业岗位实际业务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项目化的体系结构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

长期主导高职教育的学科课程模式,其基础体系是学科体系,学科体系的结构是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所建立的学科门类和学科内部知识的组合关系。显然,学科结构与学术教育的功能相联系,因此,学科课程的功能定位必然是培养学术型专门人才,学科课程模式主导的局面必须改变。课程项目化模式的基础体系是工作体系,所谓工作体系是指围绕职业工作目标的达成,不同的工作任务按照其特点和属性,尤其是工作任务的内容和顺序的相关性所组成的工作任务体系。该体系的基本逻辑关系是基于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的相关性。在工作体系中,工作知识依附于工作体系而存在,工作知识是在以建设、改造世界为主要目的的工作实践中“生产”出来的,它们的产生完全出于工作任务达成的需要,依附于工作实践过程而存在;而学科知识是在以认识世界为主要目的的学术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尽管随着理论技术的发展,学科知识在工作体系中获得了越来越广阔的应用,从而使得学科知

识与工作知识出现了相互交融的趋势,但就目前的人类知识体系而言,还是能够明显地感觉到两类知识特别是其存在形态之间的差别。

既然工作知识是附着于工作体系而存在的,那么以工作知识为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只能来自于工作体系。工作体系与学科体系之间的本质差别,构成了学术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之间的本质差别。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特色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表明: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应当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某一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因此,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就必然成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方向性要求,从而也决定了课程项目化改革是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的,其体系结构应当是高职课程本质属性的反映。

(二)课程项目化的知识表征方式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职业能力是如何形成的?其影响变量有哪些?这是职业教育课程理论非常关注的问题。以往通常认为影响职业能力形成的主要变量是知识与练习,学生首先要储备足够的与能力相关的知识,然后通过练习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便可发展能力,强调在学习深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因而“知识储备”被视为学校课程的主要和首先要完成的任务。这种思维模式源于建筑学,即认为建好了地基,才能建上面的房子,且地基越牢,房子也越牢。研究表明,专家和新手之间存在着有意义的知觉模式的差异。和新手相比,专家的优势并不在于知识的储备量,而在于其头脑中的知识表征方式,专家的知识表征方式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处于其意识焦点的是工作任务,与之相关的知识则以背景的方式存在着,其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构成一种动态的因果促成关系,随时推动着主体的选择和行动。新手的知识则是脱离工作任务,按照知识之间的关系而被表征的,尽管这种表征方式因突出知识的内在关系而易于进行理论思维,却缺乏生成实践的功能。

工作过程中知识的表征方式与纯粹知识的表征方式是有结构性差异的,“应用”实质上是打破知识的内在关系结构,重构知识与行动的产生式结构的过程。职业能力是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纯粹的知识不是职业能力,纯粹的工作任务也不是职业能力,只有当知识与工作任务相结合,个体能富有智慧地完成工作任务时,才能说他具备了职业能力。这就要求在高职课程中,打破以往仅仅关注“知识点”的观念,引入结构观念,不仅要关注让学生获得哪些职业知识,更要关注让学生以什么结构来获得这些知识。课程项目化的核心任务是要在知识与任务之间建立联系,以职业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以知识与行动的产生式表征方式来组织课程内容,强调引导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高职院校优良学风的形成高职院校的学生调皮、学风不好、不良习惯多。就现象而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从科学的人才观出发,客观分析高职学生的智能特点和学习状况,我们则会为自己的言行深感愧疚。事实上,调皮,正是这些学生的“优点”,他们不拘泥于条条框框,擅长形象思维,乐于实践,勇于创新。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办学层次和人才智能类型如何,无论培养目标是否相同,高校的教学模式都惊人的相似:几乎是千篇一律地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来确立课程结构,采取大课堂上讲理论、实验室里验证理论的分段式教学方法等。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可能让高职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形象思维型的人适合从具体的工作实践来展开学习,纯粹理论知识的学习只会让他们感到厌倦,课程项目化的设计正好符合了高职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特点。

在教学内容方面,传统的教学内容往往是一堆枯燥的概念、名词、指令;而课程项目化的教学内容则是与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密切相关的行动化的学习任务。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普通课堂是学生台

下排排坐,教师台上翻教案,教师“灌”得辛苦,学生听得懵懂;而在项目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分成一个个学习小组,在体现职业环境特点的教学氛围中,以完成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为目标,教师做示范,学生边讨论、边动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所学,与“所用”之间建立了一个近乎“零距离”的通道。这种以典型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活动,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约束,把学习者从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生活实践的参与者,逐步实现学习者角色与工作者角色的统一,让高职学生学而不厌,学有所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能有效地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二、高职课程项目化的设计要求

高职课程项目化并不是在原有学科课程体系后面增加几个项目课程,用以整合与应用所学的学科知识。真正的职业教育课程项目化体系应该考虑所设计的项目能否覆盖整个工作领域,能否承载该工作领域所需要的所有知识,按照什么线索对项目进行划分,其结果能否全面地体现工作体系的特征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对于高职课程项目化,我们缺乏的不是理论和思路,而是课程开发关键技术。

高职课程项目化的设计应该符合以下三项原则:其一是实践性原则,就是说项目的出现必须源自实践领域,是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相关联的,这样的项目才具有驱动性,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动机强度才大。其二是相关性原则,是指可以把工作内容相关程度比较高的任务模块合并在一起。根据这个原则,既可以把同一个任务领域的几个单项任务模块合并在一起,也可以把几个不同任务领域的模块合并在一起,从而实现按照工作体系进行课程项目化门类的划分。其三是思考性原则,是指项目的设计必须有一定的智力含量,有一定的难度和思考空间,是“智慧+技能”的智能化项目,而不是纯粹动作技能方面的项目。只有这样的项目,才能达到促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整合起来的目的。

在项目选取方面,应当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选择位于毕业生就业区域内,与毕业生

就业岗位相对应的不同企业的生产和工作过程,概括出基本覆盖工作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以此作为项目设计的基础,如设备维修、工艺编制等。第二步是以工作任务之间的区别为边界,进一步选择典型产品来使工作项目具体化,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按照学科体系课程门类可划分为“微机控制技术及应用”、“传感器及应用”、“电工与电子技术”等,但在工作岗位上这些课程的知识都是综合应用的,因此,可以按照典型产品的生产要求形成一门综合的项目课程。典型产品选取既要充分考虑其典型性,达到让学生触类旁通的目的,也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特点,从而体现出高职教育的地方性。

在项目顺序排列方面,课程项目化改革是要求以工作逻辑取代知识逻辑,其课程内容的顺序排列线索就需要在项目的关系中去寻找。一般地说,工作项目常见的有三种逻辑关系:其一是递进式,即这些项目是按照难易程度由低到高排列的,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机械制图”这门课程,可按照零件的复杂程度来进行项目序化。其二是并列式,即这些项目之间既不存在复杂程度差别,也不存在明显的相互关系,如药剂生产专业不同剂型的生产。其三是流线式,即这些项目是按照前后逻辑关系依次进行的,如电子产品生产专业中的产品组装、产品检测、产品维修。在课程设计中,需要结合专业的具体内容,找到每个专业所特有的工作逻辑。

在内容选择方面,可按照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全面审视能力本位,以下简称CBE)课程的工作任务分析来进行,但与CBE课程不同的是,高职课程项目化要重视两个基本转换,即工作体系到课程体系的转换、职业能力标准到课程标准的转换。在课程项目化改革中,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是其重要内容,以结果为参照点,把过程与结果统一起来,而且要加强对操作细节的分析,最好能把操作经验、操作诀窍等默会知识纳入进去,因为细节往往影响职业能力的形成。要避免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重新剪裁原有的理论知识体系的倾向。

在内容组织方面,要打破思维定势,围绕职业能力的实现,以满足理解工作过程为基本原则,将学科性课程中有关的理论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分配渗透到各项目中去,不要求学生立即掌握一个项目所需要的所有知识,而是可以在项目的逐个完成过程中来掌握这些知识,同时,要注意每个项目的设置不宜过大,以免支撑的理论知识太多,导致教学组织比较困难,每个项目应该有其能力培养的侧重点。有些理论知识可以转化为实践项目来介绍。比如“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程中文字处理软件的教学,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文档,如《个人自荐书》,让他们在学会建立文档的过程中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

三、课程项目化改革的配套建设问题

高职院校课程项目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认真解决好项目设计开发和教学活动组织等基本问题,而且需要高职院校对现有的软硬件进行整合和提升,搞好相关的配套措施建设。笔者认为,这其中应突出解决的是课程教材、教学基地和相关保障机制的建设问题。

(一)课程教材建设问题

特色化教材建设历来是课程改革的标志性成果体现,更是组织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课程项目化改革的教材建设具有完全不同于传统课程教材的特点和要求。在内容上,项目化的课程教材不再是相关学科体系中概念、理论知识等的系统归纳,而应当是完成工作任务(项目)的背景资料、操作规范说明和进程指导方案。在形式上,这类教材不再仅仅是纸质的书本,而应该是包括纸质教材、电子课件、课程教学软件、多媒体声像资料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化”教材。同时,教材必须是动态的,针对地区或行业经济及技术的发展水平及时进行增删、修改与重新组合,即体现教材建设的“求新、求异、求变”。基于高职院校目前的课程研究现状,可采取引进专家的研究成果与培训本校科研人员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专题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课程开发与专业教学指导手册,建立课程改革的规范,以提高效率,少走弯路。

(二)教学基地建设问题

课程项目化改革的要求是将现实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引入教学过程,因此,必须专门建设等同于具体职业工作各种客观条件的教学环境,建成配备“全仿真”的车间、工作室、设计室、操作间、客房、剧场或者办公室等等,即建设“校内职场”。就高职院校中实训中心(室)而言,以往主要根据学科课程教学的需要设计和建设,这是一种学科内容导向的设计模式,它存在零散性等缺点,缺乏整体设计思路,加之课程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加大了实训中心(室)设计的偏差。因此,按照课程项目化改革的相关要求,在实训中心(室)的设计和改造上,要遵循两个原则:其一,空间结构与工作现场相吻合;其二,具有生产功能和教学功能。具体而言,在空间设计上,要尽量模拟企业的空间布局,同时将生产区与教学区合理组合;在空间的装饰上,如照明、色彩以及室内布置等方面也要尽量模拟企业情境;在设备陈列方式上,要给学习者以真实的感觉。在此基础上,还要尽可能地按照企业的工作过程来组织实训中心(室)的教学过程,从而让学习者发展其无法在教室中获得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与具体企业单位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将课堂延伸到现实职业岗位,这方面的建设可以说是高职院校课程项目化改革的“瓶颈”问题,但其重要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关键是不仅要全面规划,更需要持续有效地加大投入。

(三)相关保障机制建设问题

建立持续有效的保障机制,是高职院校课程项目化改革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的必然要求。这方面的重点建设应包括:建立弹性教学计划;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合作等。

弹性教学计划是实行课程项目化的前提。教学计划要充分体现职业意识,符合行业特点,可以根据学生参与企业重大项目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当变更。例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

计划安排,就必须考虑到黄金周以及重大会议会展等旅游旺季的实际情况,当重大会展接待与现行的教学计划相冲突时,可以通过一定程序调整教学计划来进行重要教学实训。这样虽然在形式上偏离了已经确定的教学计划,但却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了教学目标。

组建“双师”队伍是实行课程项目化的基础。课程项目化开发与教学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是教师,只有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才能有效完成课程项目化方案设计、实施教学等一系列任务,因此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就成为贯彻职业教育思想的根本措施。为了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建立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锻炼与发展职业能力的制度;另一方面,要积极从企业引进与聘请人才,建立并完善实践教学专兼职师资队伍。互利多赢是实现课程项目化的根本保证。课程项目要立足于学生、学校和企业多方面互利共赢的目标进行设计,课程项目化方案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培养,有利于教师成长,有利于学院发展,还要有利于企业发展。因此,应借鉴国外的相关成功经验,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模式。一方面要为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尽快完善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法律保障体系,如对为学校提供校外实训基地、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等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荣誉称号及经济奖励;另一方面要激发校企合作的内部动力,找准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寻求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如学校和企业可以以股份制形式共建学院或某一专业,坚持服务和受益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校企双方情感的交流与效益的增长。

此外,还可以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推进课程项目化的改革。例如,增加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专项经费投入;根据项目教学的需要重新制定引进人才的标准;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明确教师开展课程建设的岗位职责,加大对课程建设有功人员的奖励力度;对课程项目化的开发实行招标,实施专项管理;采取倾斜扶持政策,积极推进课程项目化改革的相关“精品课”建设等。

注释:

①张跃西.论高职教育与课程项目化【N】_光明日报,2007—12—10.

②郝超,蒋庆斌.试论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9.

③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75.

④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9.⑤魏文芳.项目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任务【J】.湖北教育,2007,(11):6.

高职项目化课程 篇2

项目化教学法是运用教学方法学原理把学习任务和职业工作任务结合起来, 以扩充学习者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品质才能, 是具有显著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习兼工作任务”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以实现某种可行的专业任务为目的, 通过学生主动和全面的学习, 达到脑力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学习, 充分体现了“在做中学”教育理念。

项目化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是用“完整的行动模式”, 即学生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并进行评价, 替代按照外部规定完成给定任务的“部分行动模式”[1]。教师通过设计开发合适的学习任务、利用多种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独立获得必需的知识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可以从多种可能的行动方式中选择自己的方式, 并在行动前能对行动可能产生的后果做出预测, 通过有计划的行动, 有意识、有目标地去影响行动的结果, 从而充分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高职《制冷原理》课程特点

《制冷原理》是制冷与空调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主要讲述制冷系统的组成、制冷的热力学原理以及常用制冷循环等内容, 它是后续所有专业课程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障, 在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起到基石的作用。从知识的角度分析, 本课程所阐述的知识中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各占一半。所谓陈述性知识是指能够被表述的知识, 例如《制冷原理》中制冷系统组成、制冷剂和各种制冷方法等内容, 这部分知识主要表现为事物的名称和符号、简单的命题和事实以及经过组织的言语信息, 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体现为记忆和理解;而制冷的热力学原理和常用制冷循环则属于程序性知识, 即能够被执行的知识, 是应用认知技能的知识, 要求学生能够应用概念和规则。可见, 《制冷原理》课程既要学生掌握相当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要培养学生对现实制冷系统进行分析的技能, 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 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高等性、职业性、实践性和社会性[2]。

3《制冷原理》课程的项目化教学

由于项目化教学法中典型工作任务是直接来自于职业能力或职业工作任务, 需要较为真实的再现完成一项专业任务并获得一个专业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专业工作过程, 因而并非适用于《制冷原理》课程的所有教学内容, 例如制冷剂和制冷方法等陈述性知识就很难将其作为一个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设计, 如将其放入其他任务中, 又会破坏其他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整性;而制冷系统的组成这一部分内容虽然可以进行轮廓较为清晰的任务说明, 工作任务成果也可评价, 同时也提供了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空间, 基本符合项目化教学法的要求, 但这样的典型工作任务在实际专业活动和任务中并非独立存在, 只是专业活动中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 因此, 项目化教学法不适于《制冷原理》课程中的陈述性知识, 而更适于程序性知识部分的教学, 其中“常用制冷循环”部分教学尤为适合。下面就以“常用制冷循环”内容为例来说明项目化教学的过程。

3.1 典型工作任务

“常用制冷循环”部分的教学目标是能根据给定的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正确绘制单级制冷循环lgp-h图;能根据给定的蒸发温度、冷凝温度和中间温度正确绘制双级制冷循环lgp-h图;能对给定的单、双级制冷循环lgp-h图进行正确热力计算;能根据热力计算结果对制冷循环优劣进行分析。依据上述目标, 同时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导、开放性和真实性并重的原则, 确定两个典型工作任务:单级制冷循环和双级制冷循环。

3.2 工作任务的实施

工作任务的实施取决于好的组织方案、工作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势与可能性以及教师对工作任务的把握能力。单级、双级制冷循环这两个典型工作任务表面看来理论性较强, 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果将它们分解并与现实生活中的制冷系统相结合, 使学生面对真实的系统循环, 不仅大大提高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且给予了他们充分创造和发展的空间。典型工作任务的分解如图1所示。

学生在明确工作任务和收集了必要资讯后, 就可以进入计划和决策阶段, 这个阶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保证所有学生均能高度参与, 教师只需在学生制订的计划过于偏离工作任务的情况下予以引导;实施阶段是项目化教学法的重要阶段是以完善行为模型为向导进行学习的具体体现, 该阶段小组成员相互协作, 按照工作计划自主实施, 并将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收获、体会以及结果形成作品, 教师不必过多参与,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在不断纠错过程中得以掌握和巩固知识;最后的检查和评价阶段应由学生展示任务成果, 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并做出评价, 从而圆满完成一个典型工作任务。

综上所述, 项目化教学法是具有显著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习兼工作任务”的教学形式, 必将是今后高职的主要教学手段, 但对于《制冷原理》这样一门理论与实践并存的课程, 项目化教学法的应用需要视知识的不同性质, 教学实践表明, 将理论性较强的典型工作任务分解为多个真实的专业实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创造了开放性的学习空间, 对《制冷原理》课程中程序性知识的掌握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9) :54~57.

高职项目化课程 篇3

关键词:课程项目化 高职院校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课程问题,从更深层次看,是由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具有明显学科化倾向的课程模式不协调造成的。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其人才培养规律不同于学术人才培养规律。当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核心任务是课程的改革,其中,课程项目化是突出高职办学特色、促使课程改革走向优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课程项目化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密切联系地方产业发展实际,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设计。课程项目化立足职业岗位要求,把现实职业领域的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并与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相衔接,若干个项目课程组成课程模块,进而有机地构成与职业岗位实际业务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项目化的体系结构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

课程作为教学活动的系统,其构建总是要遵循一定规则和程序,总是要把思想上、观念上的东西加以具体化,经过若干过程和步骤,最终形成所期望的课程体系和结构。

高职教育以进行职业定向教育为基本特征,职业的内涵规范了职业教育(用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考核评价等)的标准。 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应使学生能够获得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程序性知识、职业技能和相关的职业体验,以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为目的。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特色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表明: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应当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某一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因此,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就必然成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方向性要求,从而也决定了课程项目化改革是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的。

(二)课程项目化的知识表征方式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我国教育部反复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是“综合职业能力”,是指“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生活,从事职业活动和实现全面发展的主观条件,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经营管理,社会交往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课程项目化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其教学内容指向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

职业能力是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纯粹的知识不是职业能力,纯粹的工作任务也不是职业能力,只有当知识与工作任务相结合,个体能富有智慧地完成工作任务时,才能说他具备了职业能力。这就要求在高职课程中,打破以往仅仅关注“知识点”的观念,引入结构观念,不仅要关注让学生获得哪些职业知识,更要关注让学生以什么结构来获得这些知识。课程项目化的核心任务是要在知识与任务之间建立联系,以职业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以知识与行动的产生式表征方式来组织课程内容,强调引导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高职院校优良学风的形成

高职院校的学生调皮、学风不好、不良习惯多。就现象而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从科学的人才观出发,客观分析高职学生的智能特点和学习状况,我们则会为自己的言行深感愧疚。事实上,调皮,正是这些学生的“优点”,他们不拘泥于条条框框,擅长形象思维,乐于实践,勇于创新。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办学层次和人才智能类型如何,无论培养目标是否相同,高校的教学模式都惊人的相似:几乎是千篇一律地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来确立课程结构,采取大课堂上讲理论、实验室里验证理论的分段式教学方法等。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可能让高职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形象思维型的人适合从具体的工作实践来展开学习,纯粹理论知识的学习只会让他们感到厌倦,课程项目化的设计正好符合了高职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特点。在项目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分成一个个学习小组,在体现职业环境特点的教学氛围中,以完成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为目标,教师做示范,学生边讨论、边动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所学与“所用”之间建立了一个近乎“零距离”的通道。这种以典型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活动,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约束,把学习者从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生活实践的参与者,逐步实现学习者角色与工作者角色的统一,让高职学生学而不厌,学有所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能有效地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二、高职课程项目化的设计要求

高职课程项目化并不是在原有学科课程体系后面增加几个项目课程,用以整合与应用所学的学科知识。真正的职业教育课程项目化体系应该考虑所设计的项目能否覆盖整个工作领域,能否承载该工作领域所需要的所有知识,按照什么线索对项目进行划分,其结果能否全面地体现工作体系的特征等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内容必须是职业活动导向、工作过程导向;二是突出能力目标;三是教学以项目和任务为主要载体;四是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五是课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六是课程整体的知识、理论、实践必须要一体化。两个渗透为:把外语、道德、素质教育渗透到所有课程中;把职业核心能力渗透到教学中。

高职课程项目化的设计应该符合以下三项原则:其一是实践性原则,就是说项目的出现必须源自实践领域,是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相关联的,这样的项目才具有驱动性,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动机强度才大。其二是相关性原则,是指可以把工作内容相关程度比较高的任务模块合并在一起。根据这个原则,既可以把同一个任务领域的几个单项任务模块合并在一起,也可以把几个不同任务领域的模块合并在一起,从而实现按照工作体系进行课程项目化门类的划分。其三是思考性原则,是指项目的设计必须有一定的智力含量,有一定的难度和思考空间,是“智慧+技能”的智能化项目,而不是纯粹动作技能方面的项目。只有这样的项目,才能达到促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整合起来的目的。

三、课程项目化给我们带来的挑战

(一)关于课程的实施

实施课程项目化必须遵循教学管理动态化、行为标准职业化、职业技能专业化、教学过程全真化、教学资源集约化以及教学成果社会化的原则。课程项目化的主要步骤:首先,要根据专业定位分析职业岗位技能构成,确定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目标方案;其次要根据专业培养知识能力结构素质要求建立与岗位职业技能要求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再次,要广泛征询行业建议,结合学校、社会与企业的师资与资源情况,确定具体课程的职业技能培养与核心技能目标;第四,要根据专业课程目标,设计确定课程职业技能训练项目的实施方案,并組织协同运作实施;第五,要根据人才培养与总体教学目标的要求,确定课程项目教学质量的相应考核方法;最后,根据课程项目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施教学质量评价,并将成果进行因地制宜的转化推广应用。

(二)关于教师的要求

课程项目化开发与教学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是教师。只有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完成课程项目化方案设计、协同操作与实施教学等一系列任务。因此实施“双师工程”,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就成为贯彻职业教育思想的根本措施。为了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建立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锻炼与发展职业能力的制度;另一方面,要积极从企业引进与聘请人才,建立与完善实践教学专兼职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 张跃西,论高职教育与课程项目化【N】_光明日报,2007—12—10.

[2] 郝超,蒋庆斌.试论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9.

[3]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75.

[4] 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9.

[5] 魏文芳.项目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任务【J】.湖北教育,2007,(11):6.

高职项目化课程 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会计电算化;课程项目化;改革策略

0前言

会计电算化是相对于传统的手工计算和记账方式而言,在社会各项生产工作电子化的背景下,会计工作也逐渐地应用上了计算机技术,会计工作效率较从前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为了使人才具有较高的会计信息技术应用和操作能力,学校必须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对口性。

1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分析

1.1教学理念落后

高职院校的设立主要是以职业导向为目标,进行某种专业职业技术的培养,直接为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而针对“会计电算化”这一专业课程而言,就必须要根据当前社会中会计职业专业的分类对课程实施项目化改革。但从目前,高职“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现状来看,理论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缺少实践教学和实际操作,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一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没有对当前会计这一职业的社会需求和社会变化进行分析,因此,其所实施的教学方式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教学的有效性和职业对口性都非常差。一些教师依旧坚持以课本知识点的讲学为主,课程中涉及到会计信息系统的部分很少,学生也少有机会操作先进的会计信息系统。

1.2缺少实训环境

“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目前,虽然有一部分的学校建立了“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室,但是从硬件和软件的配备上来看,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一些学校的计算机设备数量不够,在实训课程上,无法做到一人一套设备,这就减少了学生的实训机会和实践时间;另外一方面,学校所采用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比较落后,仿真度也很低,与会计这一职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存在較大的差异。一些高职院校也会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将学生输送到实际的工作岗位进行学习,但对于企业来说,他们所需要的会计人员是有限的,而且不希望校企合作影响到企业的日常运营和管理工作,而学校在经济上往往不愿或不足以给予合作方补偿,因此校企合作模式也是名存实亡,实际的人才培养力度非常薄弱。

1.3教师的“会计电算化”能力薄弱

目前,高职的一部分会计专业教师自身的“会计电算化”能力比较薄弱,这些教师参加工作的时间非常早,在早年的专业学习生涯中还未出现“会计电算化”,而在后期的职业生涯中,教师们忙于开展教学工作,也没有时间和平台去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和技能,教师专业能力和操作能力薄弱,就不能够很好的指导和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术,整体拉低了“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水平。

1.4课程设计古板,缺乏突破

高职项目化课程 篇5

1高职水利类专业水上项目课程内容与模式

1.1高职水利类专业水上项目课程内容

水利高职院校水上项目课程开设的内容包括了体能发展类、技能学习类、生存救生类、保健类等等。例如:水政、水利工程测量、水库管理等专业的大学生,需要掌握的水上项目有游泳(水上救生等)、划船、潜水(器械潜泳和徒手浮潜)。游泳作为涉水的基本手段,提升水利专业大学生的游泳教学,可以帮助其获得更多的涉水能力。而水上救生让水域管理人员懂得自救和施救,从而更好地保障了自身安全和群众的生命安全。划船能让水域管理人员可以顺利的开展水样采集、化验等。潜水则可以让科研人员获得更为真实的水域状况。因此,水利高职院校水上项目课程的开设,能够切实的促进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地提升。

1.2分段式水上项目课程设置模式

第一个学期可以采用体育基础课的教学方式,以发展水利专业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主,提升大学生的力量、柔韧、耐力等素质,可以贯穿游泳等水上项目。而在第二个学期,可以针对水利专业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开设更多的水上项目选项课,来针对性的培养其体育专项技能。而在第三学期则可以通过实习等方式,来检验和实践水上项目课程的重点教学,以此来提升体育教学的职业辅助性与实践性。

1.3渗入式水上项目教学的模式

在水利高职院校体育基础课与水上项目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从增强大学生的体能素质、健康意识与职业能力的出发点分析,有目的、有计划的加强与水利职业有关的实用性、水上项目理论和水上项目体能的培养,能够更好地促进水利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4短期培训式水上项目教学

高职项目化课程 篇6

学中的应用

针对目前高职高专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采用“项目驱动模式”进行教学。阐述“项目驱动模式”的原理及特点,结合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项目阐明如何在“项目驱动”模式指导下开展教学,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

DOI10.11907/rjdk.143825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0719B-03)

李文娟(1984-),女,甘肃定西人,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教学及算法。

0 引言

《C语言程序设计》是目前各高等院校开课率很高的一门课程,它既是软件技术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又是数据结构、程序开发及其它程序设计语言的先导课程。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宗旨是将C语言从应试课程转变为一种实践工具,主要目的不再局限于使学生单纯地了解和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规范,而是致力于培养学生运用C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编程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无论将来在学习、工作中使用

第 1 页 什么语言编程,都能灵活应用这些思想和方法的能力。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在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3方面问题①传统教学方法过于注重教师角色,在课堂上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无法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②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在课堂上过于重视语法和程序本身,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教学内容及教材选择不当,内容衔接不连贯,教师讲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不但影响了学习效果,也让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出采用“项目驱动模式”进行C语言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而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项目驱动模式原理与特点

所谓“项目驱动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整应用程序项目为依托,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把所有零散的知识点难易适当、循序渐进、合理地分配、贯穿到项目各个环节中,层层推进项目,通过对问题的深化或功能扩充,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既能完成既定任务,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实践活动。

第 2 页

项目驱动模式最根本的特点是将一个完整项目划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子任务,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3.1 项目提出

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使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最关键的是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教学内容、突出所学知识的项目。在选择项目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充分考虑授课对象的层次和特征,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水平,从而选择适合他们的项目。

(2)充分考虑课程内容,根据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将项目设计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子任务,以便于任务实现和项目完成。

(3)充分考虑项目的来源,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选择学生熟悉的项目[3]

基于以上考虑,选择“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作为教学项目。遵循“实用为主,必须和够用为度”以及高职学生认知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按照“阶梯递进”的达

第 3 页 标要求,将成绩管理系统分为简易成绩管理系统和高级成绩管理系统两步完成。在简易成绩管理系统中,要求学生完成成绩的输入、存储、显示和计算平均成绩、求最高分、最低分以及计算不及格率等功能;在高级成绩管理系统中,要求学生完成对含有学生信息和课程信息的成绩记录的输入、输出、写入文件和从文件中读取成绩记录,以及插入、删除成绩记录和基于现有成绩记录的排序、查找等功能。

3.2 任务分解

在以完整项目为主线的教学过程中,可将项目划分成阶梯递进的任务链,形成任务阶梯。任务阶梯指按项目要求设计的任务中包括几个小任务,这几个小任务不是完全独立的,前一个任务的完成应为后一个任务的展开做好铺垫,而且任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这些大大小小的任务共同完成教学实践项目,使教学呈现阶梯式层层递进的体系[2]。因此,可将C语言中的各种零散知识点融入任务链中,以任务驱动教学。

例如在简易成绩管理系统中,可划分为以下4个子任务①显示菜单,要求在屏幕上显示简易成绩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菜单,相关知识点包括数据类型、常量、符号常量以及printf函数最简单的用法等;②选择菜单项,要求根据屏幕

第 4 页 显示的菜单项,输入菜单项所对应的序号,在屏幕上显示所选菜单项,相关知识点包括数据存储的本质、变量、格式输入与输出函数、if语句和switch语句、while语句和do-while语句、逻辑运算符与逻辑表达式、关系运算符与关系表达式以及字符输入与输出函数等;③菜单实现架构,要求根据屏幕显示的菜单项,输入菜单项所对应的序号,调用相应函数在屏幕上显示所选菜单项,相关知识点包括函数定义和函数调用、函数参数和返回值以及被调函数的声明等;④简易成绩管理系统,要求根据屏幕显示的菜单项,输入菜单项所对应的序号,调用相应函数实现成绩管理的基本功能,相关知识点包括算术运算符与算术表达式、赋值运算符与赋值表达式、数据类型转换、磁盘文件的读写、for语句、break语句以及continue 语句等。

在完成简易成绩管理系统的程序设计后,可将项目递进为高级成绩管理系统,并将其分为上、下两部分。在高级成绩管理系统的上半部分,可将任务再次分解为4个子任务①含有学生信息和课程信息成绩记录的输入和输出,要求在屏幕上显示高级成绩管理系统的主菜单,完成从健盘输入含有学生信息和课程信息的成绩记录、向屏幕输出成绩记录、将成绩记录保存到文件和从文件中读取成绩记录等功能。相关知识点包括数组的定义及引用、结构体的定义及引用、字符串处理函数等;②学生成绩记录的排序,要求在任务一的基础上完成对含有学

第 5 页 生信息和课程信息的成绩记录进行排序的功能。相关知识点包括冒泡排序与简单选择排序法;③学生成绩记录的查找,要求在任务二的基础上完成对含有学生信息和课程信息的成绩记录进行查找,相关知识点包括顺序查找与折半查找法、递归函数与递归调用;④学生成绩记录的插入和删除,要求在任务三基础上完成在原有学生成绩记录基础上进行插入和删除的功能,相关知识点包括数据中元素的插入与删除操作。

在高级成绩管理系统的下半部分,任务划分与上半部分相同,主要知识点包括指针和指针变量的概念、定义及引用、动态存储分配、链表的基本概念及应用。要求学生在熟悉高级成绩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之后,能够用指针方法实现相同的功能和操作。

3.3 任务执行

针对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特点,将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在教师完成相关知识点讲授之后,小组内成员可以通过交流、协作等方式完成项目内的子任务,并在小组之间进行讨论。随着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逐渐实施,在任务执行过程中采用基于模块的过程性考核评价方式,让学生每次将编写的程序上传到教师服务器中,直至本组项目完成。这种方式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为今后能较快地参

第 6 页 与实际软件项目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3]

3.4 实践总结

教师对学生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指导,并对学生们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提高其编程能力。

教师提出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应用程序项目贯穿整个学期,与理论教学进度一致。在整体项目背景下,又以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子任务驱动教学,将课程中相关知识点融入任务中,每个任务的确立都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状况和教学内容统筹安排。在任务驱动下,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可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验到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结语

通过分析《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与高职学生的特点,采用“项目驱动”和“任务驱动”模式开展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实践表明,该教学方式有效避免了教与学、学与做的脱节,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的“零距离”,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C语言综合应用开发能力。

高职船舶检验课程项目化教学探究 篇7

关键词:船舶检验,项目化教学,教学改革

课程教学是学校一项最基本、最常规、对教学质量最具直接影响力的工作,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学科型教学思想的影响, 目前它却仍然是高职教育中对普通教育简单复制最严重的方面:重知识、轻能力, 重讲授、轻实践, 教学与职业实际相脱节、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相分离、学生职业能力和教师教学能力无法客观验证等等。如若任其延续下去, 将严重阻碍教学质量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船舶检验是整个造船和水路运输安全质量链中重要一环, 是保证船舶具备安全航行、防止水域污染的一项重要举措, 是保证船舶安全第一道防线。船舶检验课程是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也是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 为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针对该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建议采用项目化教学对课程进行改革。

1. 目前船舶检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重视程度不够

船舶检验是保证船舶安全重要防线, 船舶检验课程是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在教学中理应给予高度重视, 但如今许多高职院校仍然采用本科院校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式, 对本课程重视不够。

首先, 课时太少, 一般为30课时左右, 这些课时连系统介绍理论知识都不够, 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 “双师”型教师缺乏, 师资队伍满足不了高职教育的需要。要实现课程项目化就必须有适应项目化教学的师资队伍, 教师只有深入企业, 通过课程项目研究开发, 项目教学与成果转化才能做到与行业接轨。目前许多高职院教师还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最后, 实验与实训设备不够, 严重制约着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1.2 教学手段单一, 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弱

以教师讲, 学生听方式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常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更没有足够的空间去展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所在, 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 必然会导致学生上课情绪低落, 因而对该课程的学习不感兴趣。

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 传统教学以理论知识的储备为重点, 辅以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学的知识不能学以致用, 企业对毕业学生还要再培训上岗, 教学与企业需求脱节。

1.3 考核方式单一

传统的评价方式最常见的是闭卷笔试, 题型呆板, 大都是一些概念, 选择, 计算, 问答等题型。考试的分数与职业能力不匹配, 导致“高分低能”。同时单一闭卷考试在测试内容上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无法体现船舶检验课程内容多, 范围广, 实践性强的特点, 因而也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 更无法真实展示学生的创新意识。

1.4 现有教材不适合高职学生使用

现有的船舶检验教材, 虽然是高职高专教材, 但仍然是传统的教材编写模式, 分章节对理论知识进行介绍, 没有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学生学习起来枯燥乏味, 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不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不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 不适合高职学生使用。

2. 高职船舶检验课程项目化改造

2.1 项目课程的涵义

所谓项目课程, 是指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选择、组织课程内容, 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 以产品为目标, 将学生的完成过程设计为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从项目课程定义来看, 项目课程既不同于学科课程, 也不同于技能训练课程和任务本位课程。项目化教学, 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 以理论讲解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模式, 强调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任务为中心, 通过对教学目标项目的分解, 实践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2.2 项目化教学是船舶检验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船舶检验课程是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也是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 为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针对该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本人建议采用项目化教学对课程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摒弃课堂教学的束缚, 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化,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实现学用合一, 实现学生专业知识、业务技能、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职业素质的综合培养。

3. 高职船舶检验课程项目化教学方案设计

3.1 课程目标

《船舶检验》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船舶建造检验的工艺流程, 掌握船舶检验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能力。

3.2 项目化教学方案设计

(1) 教学项目设计

(2) 课程标准设计 (考核评价部分)

技能评价表:

4. 结束语

船舶检验课程是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为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更好地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对该课程的项目化改革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也是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质量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马军.高职项目化课程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高职项目化课程 篇8

【关键词】高职英语 整体教学设计 项目

一、课程基本信息

《高职英语》本门课程是大学一年级学生公共必修课。前导课程为中学英语,要求掌握系统的英语语法知识和一定数量的基本词汇;后续课程则为高职专门用途英语,该课程对学生今后的职业能力发展起到支撑和促进作用。

二、课程目标设计

1.总体目标。以“工学结合、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在职场中所需要的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特别是职场情景中的英语交际能力,体现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实用性。

2.能力目标。

(1)能够听懂日常生活用语和与职业相关的简单对话;能够听懂求职应聘、客户接待和业务洽谈等专业相关的话题。

(2)能够就一般题材及与未来职业相关的日常话题进行交流。表达清楚,语音、语调正确。

3.知识目标。

(1)掌握正确的语音音调,并能在英语会话中做到语音、语调自然、得体、流畅。

(2)掌握500个关于专业有英语单词,涉及求职应聘、客户接待和业务能力,并能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时加以运用。

4.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正确动机、浓厚兴趣和持之以恒的意志。

(2)培养学生善于沟通交流和团队协助的精神。

5.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

(2)培养学生自信、合作与坚韧。

三、课程内容设计

1.涉外交际 50学时

2.跨文化交际与职场礼仪 42学时

3.应用文写作 36学时

合计:128学时

四、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能力训练项目名称:1.应聘**公司职员 子项目编号、名称:

1-1 求职信及推荐信

能力目标:能模拟套写求职信、推荐信

知识目标:掌握求职信、推荐信的基本格式

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学生根据教师所给的范文仿写

可展示的结果和验收标准:学生书写的求职信及推荐信

1-2 制作求职简历

能力目标:制作英文简历

知识目标:掌握相关的词汇和短语

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学生收集英语简历的写法,教师进行总结,给出模板

可展示的结果和验收标准:学生分组写的简历

1-3 模拟公司面试

能力目标:能够在模拟的招聘会现场进行招聘和面试

知识目标:掌握找工作及面试的技巧

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角色扮演:全班分成小组,每组5-6人,小组成员扮演面试官和面试者,学生带着简历去参加面试

可展示的结果和验收标准:招聘视频

2-1 接待——问候、打招呼

能力目标:能够用英文和外宾打招呼、问候交流

知识目标:了解日常接待的基本用语

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小组成员分别扮演外宾和接待员

可展示的结果和验收标准:学生视频录像

2-2 行程安排

能力目标:①能制定英文行程表②能制定英语旅游路线③能用英语打电话④能用英文写邀请函并进行回复

知识目标:①掌握相关的词汇和句子②了解秘书的相关工作及秘书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③掌握电话礼仪

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①学生收集秘书的工作任务和秘书应有的职业素质②教师设置情景,要求秘书用英文制定一份行程安排,并且打电话帮助外宾预约酒店

可展示的结果和验收的标准:学生制定的英文行程安排

2-3 招待用餐

能力目标:①能够掌握常用的西式食物饮品名称②能够用英语在用餐过程中招待外宾③能够了解西方用餐礼仪、刀叉的使用方法④能够正确理解西餐文化与中国饮食文化的不同之处。

知识目标:①了解西方常用食品名称②点餐的相关句型表达③招呼客人用餐及结账的相关句型表达

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①刀叉的使用②角色扮演:学生分小组分别扮演服务生和顾客点餐

可展示的结果和验收的标准:点餐视频

3-1 公司介绍

能力目标:能用简短的语言介绍公司

知识目标:①掌握见面及介绍的基本句型②了解公司的组织机构

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模拟两个公司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要求学生用英语介绍公司

可展示的结果及验收标准:两个公司见面的视频

3-2 公司产品介绍及促销

能力目标: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公司的主要产品及其功能

知识目标:①了解公司产品的特点②掌握推销产品的技巧

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模拟公司工作人员向顾客介绍及推销产品,全程使用英文

可展示的结果和验收标准:介绍及推销产品的照片及视频

3-3 客户满意度调查

能力目标:①能够正确填写有关产品满意度的调查表②能就调查表进行分析和总结

知识目标:掌握相关的词汇和句型

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①学生先收集一份顾客满意度调查表,模仿着表样填写②根据调查表做出一份总结

可展示的结果和验收标准:调查表和总结

五、考核方式

过程考核(40%)+课外项目完成度考核(30%)+期末考试(30%):过程考核包含出勤(10%),课堂表现(10%),吸收新信息能力(10%),职业素质(10%);课外项目完成度考核包含小组合作程度(10%),项目完成进度(10%),项目完成质量(10%);期末考试指学生卷面成绩(30%)。其中,出勤迟到或早退一次扣1分、两次扣3分、三次此项为0,无故旷课一次扣2分、两次为0分。课堂表现包括上课积极参与,分小组练习、回答问题等。

六、教学材料

郑淑媛 杨亚军.《英语》.北京出版社

郑淑媛 杨亚军.《英语》.教师用书.北京出版社

参考文献:

上一篇:乔迁新家之祝福语下一篇:幼儿园小班班主任个人成长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