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在高校辅导员的培养、管理等方面连接出台新政新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亲自接见高校辅导员代表,显示出国家和当代领导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工作的高校辅导员的高度重视。国家对辅导员指导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寄予厚望。认真学习和研究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落实政策出台方案。点燃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生命之火,让辅导员们能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引导和照亮当代大学生思想方向和前进的道路,是实现目标的最佳方法和路径。
在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17]43号文件中,分五个章节对辅导员的职业性质、工作重点、职业要求、发展培训以及管理考核做出了明确要求。要求高校辅导员根据九个工作重点,经过培训历练,建立发展平台,使每一位辅导员都能将辅导员工作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事业。国家文件中,指出各高校在人事制度、职称评聘中制定适合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标准,推动“双线晋升”。《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文件中提到设立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四个为了”,已经对高校辅导员进行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给予了非常明确且细致的回答。所以,高等院校针对辅导员开展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国家形势发展的需要,是人才成长的迫切需求。
早在1952年,国家提出在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1953年,在清华和北大进行试点。各高等学校陆续设立专职辅导员,在当时政治工作中辅导员发挥了重要作用。1987年,也出台过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政治辅导员工作定位依旧没有变。随着社会发展,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和新情况,如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网络思政教育等工作划入了辅导员工作范畴。
当今社会,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职业优越性以及社会认同度极高。但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还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使得辅导员人才流动性大,工作队伍不稳定,对学生的指导缺乏连续性。如何增强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同,如何建立辅导员职业相对独立的知识和理论体系,如何确立辅导员职业概念,如何提升辅导员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如何增强广大师生和全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认同,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等院校近年来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教党[2013]9号)的连续出台,都为进一步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导向,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高等院校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政策依据和支撑,进一步制定完善辅导员队伍准入、考核、培养、发展、退出机制,特别是辅导员“双线晋升机制”给辅导员队伍指明了出路。
在跟辅导员老师的深入交流中发现,辅导员工作杂乱、繁忙,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被琐事占用,很难有时间静心于思想教育或科学研究。《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进一步规范了辅导员的工作范畴,逐步明晰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把辅导员从繁忙琐碎的事情中解脱出来,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
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中,详细明确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内涵,特别是职业能力标准中,对初、中、高三个级别的辅导员分别需要学习的职业相关理论知识、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培训学时、培训内容等进行了明确标注,对各职称级别辅导员的职业定位、工作重点、理论层面进行深入解析。在我国尚未有辅导员学科专业之前,为提升辅导员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指出路径和方向。
在明确高校辅导员的发展方向、职业定位、内涵建设的同时,应该对高校辅导员的长期发展全面考虑。很多高校还存在辅导员是青春饭的错误观念,年轻教师到辅导员队伍中锻炼一段时间就转岗到教学或行政了。职业能力标准中对辅导员的职业分为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职业等级。工作1-3年可以参评初级辅导员、4-8年可以参评中级辅导员、8年以上可以参评高级辅导员。在高校辅导员中像辞官去做辅导员的大连海事大学的曲建武教授、23年陪伴学生成长的南华大学辅导员马军老师等很多人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辅导员是可以作为终生事业去追求的,特别是曲建武教授用自己的工作成就,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新的辅导员,用实力证明每个不同发展阶段的辅导员都可以有所成就。这就需要每个辅导员根据自身情况对自己的发展方向、研究领域进行长期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
当前,在新时代的变革中,对辅导员的专业性的要求是非常广泛的。要将教育学的方式、心理学的方法、政治学的敏锐、法学的尺度、医学的常识、管理法的能力、美学的视角、表演学的表达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等各类专业知识能力融会贯通于一人之身。
这需要辅导员具有非常全面的知识和突出的能力。但高校辅导员的培养仅限与工作中的锻炼和摸索,而并非是在高校中进行专业培养。换句话讲就是,高校有辅导员这个职业,却没有设立这个专业。多数辅导员都是学习老辅导员的经验做法进行具体的工作,没有专业性典籍。目前高校辅导员由于相对繁杂的工作内容以及比较薄弱的工作素养,无法对自己的专业进行有效提升。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入职的难度不大,但是在入职之后,相关的专业性素养无法得到全面有效提升,这就需要高校对相关的培训机制进行完善。加强领导提高重视,参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实现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及系统性的培训。明确高校的辅导员专业性需求,根据辅导员个体专业性缺失进行补缺培养。同时在辅导员之间开展专业方向课题型研究,取之所长,补其所短,实现共同进步。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心理辅导、网络交流等辅导压力增大,大学生思想活跃、不稳定,易被不良思潮影响;心理脆弱,抗压能力差,易出现极端事件,生活中戴着面具,网络中流露本性。因此,辅导员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提高政治敏锐性和理论性;全面开展心理学基础学习或深入研究,提高防范能力;提高对学生使用网络社交平台的关注,学习网文及电子软件的使用,加强信息化处理能力,占领网络教育阵地。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中较为重要的职业类型,但在这支重要队伍中有转岗意愿或把辅导员岗位当临时落脚点的大有人在。因为辅导员在繁杂的工作中要承担责任与风险,还要顶着压力和非议。一名辅导员能成为一位好老师,但一名老师未必当好一名辅导员,其选拔和各方面待遇都应优先考虑,落实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要求,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保证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2]。让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年轻人看到光明的未来和前途,才能留住人才,培养人才,职业化、专业化的队伍才能得到长足稳定的发展。
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规定了高校辅导员高级职称应具备的专业素质、职业需求等内容,辅导员在繁杂的工作中很难静心独立地进行科学研究。因此,辅导员队伍也应组建科研团队,如成立辅导员工作室等,形成团队科研合力,互相补足,分工协作,团队发展带动个人发展,使得高校辅导员在科研的道路上不落后、不掉队。在高校发展看科研的今天,让辅导员队伍真正跟得上发展,经得起考验。
在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各行各业都在走出去请进来,但高校辅导员的培养没有国外先进经验可以借鉴,更没有相关专业给予支持。这是最平凡、最普通、最繁杂也是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这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了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前赴后继,持之以恒开展的长期工程。国家从政策制度上已然做好了规划,需要高校等各方面紧跟步伐做出改变。更需要各高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来帮助辅导员处理繁杂事务。让他们能有时间抬头看前方的路,回头看留下的痕,做出更正确的判断,实现对学生更好地指导。对于学生来说,每一位辅导员都是他们前进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是引领思想、指导方向的引路人。只有这支队伍专业性越强、发展更健康才能为我国培养出更多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高校:
高等学校是大学、学院、独立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的统称,简称高校。从学历和培养层次上讲,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其中大学一般指综合型普通高等院校,学院包括了医学院、工学院、商学院、师范学院、青年政治学院、管理学院、农学院、政法学院、警察学院、旅游学院、戏曲学院、音乐学院、交通学院、美术学院,高职高专院校包括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等。
截至2019年6月15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56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成人高等学校268所。
辅导员:
辅导员是指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的学校公职人员。每个辅导员一般管理一个或数个班级。辅导员职责按照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执行。
摘要: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职责。我国正进入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17〕43号文件的精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做好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等模块的工作是每个辅导员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而目前只有辅导员这个职业,却没有这个学科专业。这也就需要高校的辅导员朝着专业化以及职业化的方向发展自己,成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1]。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新时代,专业化,职业化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文件.
[2]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17]43号文件.
[3] 乔乔,蒋博,荆宝家.新时期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20):66-67.
推荐阅读: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05-30
“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07-20
微时代下物流专业创新教学体系应用研究06-19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情况调查06-08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做好教育科学研究工作06-11
论幼儿园教改背景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06-14
微课研究背景09-06
新高考背景下物理05-26
中国自贸区背景下05-23
互联网背景下环境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