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物理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高考背景下物理(通用8篇)

新高考背景下物理 篇1

彭州市蒙阳中学陈祖均

12月4号至8号在成都市普二处石处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53人在短短的的4天时间内聆听了杜淑贤、芮仁杰等七位专家校长的精彩讲座,参观学习了以向明中学为代表的四所高中,在学习中一次次的更新了我的教育理念,改变了我对新高考的一些不足的认识,让我对新高考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引起了我对教育改革的思考,对如何对应将要来到的2018新高考有了一些想法。

在本轮改革中,我校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认识推进普通高中教学和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切实改变应试教育做法,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放在首位,积极推进选择性教育,积极探索适应选课走班分层教学综合育人模式下改革创新的路径,为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实施高考改革在师资、教学设施设备和信息平台等方面做好准备,为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和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奠定基础。

一、指导思想。

1.整体谋划,分步实施。根据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实施方案,遵循教育规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安排教学管理工作,制定完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明确工作目标、重点任务、方法步骤和主要措施。2.研究先行,分类指导。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和教师培训,建立专业团队,开展专项研究。3.统筹兼顾,合力推进。切实加大资源建设与保障力度。4.立足实际,创新实践。把学校教学管理改革与学校特色发展相结合,与教育信息化相结合,通过扩大学生选择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促进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

二、主要措施

1、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家长会,校讯通等方式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及学生都了解掌握新高考改革带来的新变化,主动适应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加强培训指导。通过外派行政和老师外出学习、请新课改走在前面的学校专家教师到我校举办讲座,让我校的教师提前了解新课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我校教师的教育理念。

3、建立健全学校课程体系。要切实增强课程意识,全面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和教师的课程实施力,着力健全学校课程体系。要基于立德树人育人宗旨、普通高中的基本任务,基于学校价值追求、文化传统和办学实际,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个性特长发展和选择考试科目需求,加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统一规划和设计,进一步完善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结构完整、层次清晰、递进有序的校本课程方案,满足学生不同兴趣、不同水平、不同选考要求的学习需求。分类分层开发选修课程,构建必修与选修有机结合的学科课程体系,充分满足不同特质学生的学习需求。

4、均衡有序安排课程教学。科学制定课程实施方案,统筹安排高中三年的课程,注意教学时间安排的课程之间、年级之间的均衡性和学科学习的连贯性、可持续性。一方面,要按规定开足开齐课程,严格控制每周课堂教学时间;另一方面,做好必修课程分层教学的安排,防止出现为应对学考或选考挤压选修课程课时,从而造成学生高

一、高二课程多、课时紧、负担重,高三年级只应对统一高考科目的现象。

5、充分保障学生选课权利。建立选课制度,编排选课指南,指导学生根据学习兴趣特长、学科学业基础、专业发展趋向、大学招生要求自主选科目。实施分层选课走班要根据学校师资、教室等教学资源实际情况安排课程教学,提前告知选考科目教学班的最大容纳量,引导学生有序选择。同时要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充分利用实验室、功能教室、图书室和学校周边社会公共资源开展走班教学,尽可能满足学生选课需求。

6、积极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从选课到选考、选专业、选职业,建立和实施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成立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中心,组织与生涯规划教育相关的研讨活动,制定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实施方案,开发完善学校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和生涯测评系统,完善相关制度。拟建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指定专人负责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职业讲座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选择、学会对自己负责,科学制定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方向。让学生逐步明确职业性向和课程选择,理性选择选考科目、层次和进度,并将生涯规划教育与学科教学、学生社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

7、科学谋划,切实保障新高考背景下的我校高中课程教学的资源条件。通过测算开展教学和管理改革所需的师资、教学设施设备和信息平台等教学资源需求,我校准备引进语文、微机等专业教师以满足改革后实际教学需要。

新高考背景下物理 篇2

一、物理学科地位的提高

在传统文理分科的高考形式下,学生会根据将来就业的大致方向选择文理,高考前并不会对以后从事的专业有深入了解,仅仅是为了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学习,高校录取方式以总成绩由高到低依次录取。文科生在高二会考后就结束了物理的学习,而物理作为理综的一部分,理科考生经常抱怨:“物理太难,努力程度与学习成绩并不成正比,不如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相对容易的科目上,这样总成绩也未必会低。”在这种心理下,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新高考改革要求不分文理,高校按照专业需求制定选考科目进行招生,学生按照“专业+学校”的方式进行专业平行投档,使学生在步入高中之前就要考虑好未来的专业和学校,尽早定下三个选考科目,学生对于专业的选择受高校选考科目要求的影响将远大于受兴趣爱好的影响。清华大学曾针对高校选考科目,在2014年4月面向京津地区21所高校552个本科招生专业进行调研:理科类专业的选考科目设置比例约为物理42%化学40%生物12%;工科类专业选考科目设置比例分别约为物理73%化学18%生物8%。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显示:选考物理学科可报考近九成专业,甚至一些文科专业对物理学科提出选考要求。由上述调研可知,未来各专业对物理科目的要求最多,这将使考生对物理科目的需求远大于对化学和生物的需求,对物理教师的需求远大于对化学教师和生物教师的课时要求。

二、学科内容的调整

浙江省作为首先试点的省份之一,其教育改革经验较为丰富,分析《浙江省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与2012版进行对比可知,在2014版中有些发展要求变成了基本要求或者进行了适当增减和整合。例如,牛顿第二定律中会用正交分解法和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发展要求变为基本要求;牛顿第三定律中区分平衡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一发展要求被删掉;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部分的基本要求由掌握变为知道,降低了难度;补充了选修3-2中交变电流的内容等。

教师应提早掌握本省颁布的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明确新旧意见中微小差别并细化到每个知识点;紧跟高考改革的步伐,拟定适合的教学计划、调整课时安排来迎接挑战;学校方面可通过开设一些物理学科联系现实生活的校本课程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方式的改变

改革后,同一行政班中有些学生会将物理这门学科作为选考科目,有的则会将其作为学考科目,这打破了以固定班级成员为单位的原有授课形式。同样,选考或学考物理的学生将组成新的教学班,走班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实施既响应了高考改革中选考这一个性化教育,又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实行走班制后,由于选课的自由化导致班级成员流动性较大、集体观念淡化等问题的出现,使得班级管理困难,教学班的任课教师就要担负起班主任的责任,制定教学班管理制度,好的班级环境将有助于教学的有效进行。上海市的一些高中在改革方案公布之后就迅速做出了反应,推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育才中学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和未来规划在学校的网上选课系统中进行选课,并按照自己的课程表去固定教室上课,任课教师在固定教室挂牌授课,同时保持原行政班不变。

之前的调研结果显示:在高校选考科目的指引下,选考物理的学生将占较高比例,学校应及时调整课时安排、师资配备等教学资源,以适应教学需求。这种趋势将导致物理学科考试竞争压力较大,这就意味着要在高考中更具竞争力,物理成绩就要相对突出,而同一学科作为选考和学考的要求和难度差距较大,分为选考班和学考班,实行分层教学势在必行。浙江省温州中学以新高考“7选3”模式为基准,学生在决定好选考和学考科目之后,由于选考科目成绩将作为高考分数,对学科专业要求较高,而学考科目的成绩将分为A、B、C、D、E五个等级,为避免学生对分数的过分追求,将选择同一科目的学生分为选考班和学考班,之后不再分层。以政治为例,温州中学有9个政治选考班,7个政治学考班,进行分层教学。

总而言之,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学将产生较大变化,教师应更新已有的教育观念,提升自我能力,借鉴以往的教学经验,来更好地顺应时代变革。

摘要:随着新高考政策的颁布,物理学科的地位明显提高,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最终落实者,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科指导意见拟定教学计划,调整课时安排,教学方式由传统教学方式转化为更适合新高考方案的分层走班制教学;学校应开设物理联系生活的校本课程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时调整师资配置等教学资源以应对新高考改革带来的新挑战。

关键词:高考改革,物理教学,走班制,分层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4-09-04).[2015-07-0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04/content.9065.htm.

[2]于世洁,徐宁汉,杨帆,等.新高考改革下高校选考科目的制定[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

新高考背景下中学地理教育的出路 篇3

关键词 高考改革 学科发展 地理教育 职业发展 行动措施

2014年9月由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掀起了高考改革的新浪潮。实施意见关于“改革考试科目设置”中指出: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部分试点地区逐步出台了高考改革的具体方案和选考要求。2015年年初,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先后公布了2017年高考选考科目情况。以上海为例,所有专业(类)中,提出比较多的选考科目是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提出比较少的选考科目是地理、历史、思想政治(表1)。

巨大的选考比重差异间接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生存压力。在追求高考升学率的社会压力下,可能出现高校不要求,中学不重视,教师不上心,学生不学习的糟糕局面。历史的惨痛教训值得我们深思:1995年,全国实行会考基础上“3+2”科目设置方案,即语、数、外为必考科目,文史类加考政治、历史,理工类加考物理、化学,地理退出了高考;高考科目的设置对高中地理教育影响很大,凡是高考设置的科目,学校从师资、学时分配等方面作重点安排,大部分学生也会把主要精力放在高考科目上,地理教学因此受到了冷落,对我国地理学科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1]为了学生综合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为了避免悲剧再次发生,为了让教育改革走向良性的发展方向,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加强监管,确保相关政策的落实,避免更严重的应试教育现象的出现。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中学地理教育出了问题,以地理教育为生活支撑的地理教师将面临更大的生存问题。作为教师,须要为个人职业发展负责,为地理学科的发展负责。做一个负责任的人,不能只有抱怨,更不能失去信心,要用行动确保学科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回归本真,提升国民素养

地理不参加统一高考是一种挑战,但也是一种机遇。不参加高考,意味着应试教育对学科教育的影响减弱,地理教育者可以抛开应试教育的束缚,大胆开展学科素养的教育。

地理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最完美结合的产物,地理不仅有自然科学的神奇,更有人文科学的魅力。中学课堂上的地理不能简单称为“地理教学”,更应该称为“地理教育”。地理教育担负的责任在于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地理的科学知识,培养地理的学科能力,更要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健全的国民素养。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人与地关系的和谐程度决定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水平和人类个体的生活质量。[2]人地关系基本经历了“崇拜自然——利用自然——征服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演变过程。历史证明,可持续发展才是最利于人类发展的人地关系思想。在新形势下的中学地理教育中,需要摈弃复杂的地理原理,以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为指导,回归地理教育的本真,提升学生的国民素养,包括关心乡土、关爱祖国、关注世界、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和可持续发展等地理学素养。[3]二、回归生活,提高生活品质

学习的最终目的不应是更高的分数,而是更好的生活。《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虽然一直强调要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地理教育并未真正走入生活。由于缺乏防治自然灾害的基本地理素养,在较小的自然灾害面前,我国人民往往付出较大的代价,甚至引起社会骚乱。

无论是教材的内容,还是教师自主选择的素材,更多是为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为主要目的,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并不多。当应试压力减少后,地理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生活能力作为主要任务。大胆地舍去教材中“遥远”的素材,发动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从生活中挖掘地理素材。如,学习农业、工业时,可以让学生收集身边的农业和工业现象,并结合教材中的地理原理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进一步发展的措施。回归生活,让学生学会更好地生活,当学生感受到所学内容的价值时,他们会走出“分数”的束缚,认真对待有价值的课程。

三、走出教室,探索地理魅力

前面提到要“回归本真,提升国民素养”,“回归生活,提高生活品质”,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只坐在封闭的教室里是不行的。地理不在室内,在室外。为了更好地达到地理教育的效果,必须引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地理世界。由于我国家长对孩子过于“爱护”,加上社会舆论的影响,很多学校出于“安全”考虑,不敢组织任何形式的外出参观、学习或野外考察等活动。这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地理教育目标的实现。

作为中学地理教师,不能让这种现象阻碍地理教育的发展。不能离校,可以在校内组织:如测定太阳高度、绘制校园地图、设计校园参观线路等。通过校内相关活动,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又能够让学生更了解自己的学校,增进与学校的感情。不能外出参观,可以“请进来”:与相关部门(如大学、博物馆、科研机构等)联系,在校组织地理图片、影像或实物(如岩石标本、植物标本等)的展览。不能组织外出调研,就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收集素材:可以寻求家长的支持和帮助,请家长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或外出旅游中收集地理素材,并及时整理、交流、存档。

总之,学生只有走出教室,走进地理世界,才能真正理解地理的魅力,提升地理素养。

四、丰富课堂,实现多维目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内容不同,或者学生的个体差异,都会导致教学目标的差异,从而导致教学手段的差异。如果按照三维目标划分,教学目标可分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4]不同维度的目标所需要的教学手段是有差异的。知识和能力需要教师的指导,过程和方法必须通过学生动手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需要学生亲身感受。三维目标,至少代表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教学手段,加上教学内容的差异和学生的学习差异,教学手段更应丰富多样,即“因才施教、因材施教”。“才”指学生,“材”指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的多样体现在课堂组织形式的多样。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可以在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设计课堂教学的形式。这样既能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又能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多维目标。

五、合理选材,提高教学效率

虽然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无论教学形式的设计如何新颖,如何精致,没有匹配的教学素材作为支撑,也难以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教科书是众多专家共同合作编写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选取的教学素材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可称之为“经典案例”。但部分经典的案例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因此,教师要根据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况,舍去教材中的部分素材,选择具有乡土特色的、学生比较熟悉的案例。在学习城市功能分区时,可以以学校所在城市作为案例;在学习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时,也可以选择学校所在地区的典型农业或工业作为案例。

由于日常教学工作已经比较繁重,加上收集科学、适用的地理素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个体要完成教学案例的重新组织比较困难。可考虑以学校的学科教研组为单位,或由市、区教研员组织团队进行编写,并进行资源共享。

六、因材施教,支撑多元发展

新高考改革的形势下,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对于大部分不选考地理的高中生来说,只须要掌握基本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具备一定的地理素养,掌握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技能即可。但还有部分学生会选考地理,甚至有志从事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

对于后一部分学生来说,需要为他们创造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为他们前进的道路保驾护航。可以开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地理选修课供学生选学;可以丰富第二课堂,组织有需要的学生开展地理实验研究和地理野外考察;还可以组织有爱好、有特殊发展需要的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地理奥赛、全国中学生环境地图大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通过参与大赛,提升学生的能力,丰富学生的阅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为继续深造甚至今后的工作生活打下一定的专业基础。

七、开拓创新,成就教育人生

对于成功的教师来说,教育工作不应只是职业,而是事业。在教育职业中,做好本职工作,上好每一节课,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培养出合格的中学毕业生,这些都是一名合格教师的表现。要成为优秀的教师还应该在教育工作中大胆创新,勇于尝试,善于总结,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理念和思想。其实,很多教师已经做得很优秀了,但忽略了提炼升华,最终只能与名师擦肩而过。

在教学中,要做一名有想法的教师,抓住机会,大胆创新;要做一名有作为的老师,不仅敢想,还要能执行,用行动检验真理;要做一名能升华的老师,随时写下自己的教学感悟,并总结提炼,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理念和思想。

作为地理教师,必须熟悉新形势的要求,并适应新形势下的新常态,在挑战面前,要有信心,要坚信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教育如何改革,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地理在国民素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一线地理教育工作者要用实际行动让地理学科实现它在国民素养教育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帆,黄汉军.1977年~2008年:我国地理高考改革综述[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8(2).

[2] 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1991(3).

[3] 王向东,袁孝亭.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和主要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

[4] 钟启泉.“三维目标”论[J].教育研究,2011(9).

新高考背景下物理 篇4

作者:李先富

来源:《世界家苑》2019年第02期

摘要: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传统的高考模式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一种全新的、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高考模式应运而生,它颠覆了传统高考的弊端,考察的重点由课本知识转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此背景下,高中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本文以高中语文为例,对基于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旨在推动高中语文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背景;高中语文;改革研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更符合时代气息的综合型人才成了现代化教育的最终目的,因而,高考也走出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的出题模式,采用了更为现代化、开放化的题型对学生进行考察。高考模式的转变必然带动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基于新高考的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总是以自己与教材为主,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而长期处于这种教学模式之中,学生的各种非智力因素受到了制约,不利于学生對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而当前新高考所采用的题型更为现代化、更加开放化,对学生能力的考察不断增强,因而,在传统教学下培养出的学生已经无法在新高考中取得辉煌的战绩。由此可见,基于新高考的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新高考的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2.1 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理念一味地突出教师以及教材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阻碍了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兴趣的增长。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考的改革,我们必须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科学、高效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学,进而激发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实施一定的奖励措施,增强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信心,进而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文章进行探究。

例如,我们在讲解苏轼的《赤壁赋》这篇文章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之前对这篇文章进行自主预习,预习的内容包括:这篇诗歌中出现的生词、生字;作者的写作背景;全诗的大概含义等等。通过这些预习内容的设置,有利于学生在自主预习的过程中提高对诗歌的分析、理解能力。进而为高考中的诗歌类题型打下的坚实的基础。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之上,我们再进行课堂内容的讲解,加深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深刻记忆。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仅授学生“鱼”;而不授学生“渔”,不能直接将这篇诗歌中出现的通假字、倒装句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大意自行寻找这些“通假字、倒装句”,进而教会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能力。而在学生准确找出这些“通假字、倒装句”的时候,我们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这些奖励可以是口头表扬,也可以是一些小奖品,如本子、钢笔等等。在这些奖励的诱发下,学生的学习会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效率也会得到质的飞跃。

2.2 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更新了传统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立足“学生”,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而提高学生对高中语文知识的探究能力。于当前的新高考而言,只有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探究能力,才能在高中取得良好的成绩。那么,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怎样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呢?

2.2.1 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简单的、易于理解的题目,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引导性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例如,我们在讲解《祝福》这篇文章时,对于一些简单的题目,我们就可以采用“问题”的形式交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如“祥林嫂生长的时期?”“祥林嫂的性格特点?”“与祥林嫂相关的人物”等等。长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之下,学生在看到阅读短文时,很快就会形成惯性思维,对文章中出现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进行科学分析,进而提高自身的阅读、探究能力,最终将这些能力运用于高考之中。

2.2.2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相对于自主探究的另外一种学习方式。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科学分组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合作探究与自主探究相比,提出的问题难度性更大。依旧以《祝福》为例,需要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问题是“祥林嫂为何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祥林嫂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同时,鲁迅先生想要传递给我们的又是怎样的一种信息?”。对于这些难度系数较大又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只有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断碰撞思维间的火花,才能够给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答案。

2.3 整合当前的教学资源

近几年,高中语文出现了许多的实践运用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中所给出的情境进行一定实践操作回答。这部分内容,不仅是学生考试的重点,更是我们教师教学的难点。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多是对学生进行教材知识的灌输,并使用一定的教学技巧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忽视了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的教学,未能给学生提供一次真实的语文体验,进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迎合新高考改革,我们要整合当前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全新的学习环境,进而在引导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基础之上与语文知识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我们在讲解《廉颇蔺相如传》这篇文章时,就要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与廉颇蔺相如相关的视频,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将视频与课文内容进行对比,进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加大对专业教师的培养

在新高考的改革背景之下,教育部对高中语文教师的要求不断增强。因此,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也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自身语文教学的高效进程,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进而在高考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实力。结语

本文基于新高考的改革背景,探究了基于新高考的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四点具体措施: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整合当前的教学资源以及加大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希望这些论述能够给广大的高中语文教师一点启发,进而为高中教育事业的发展付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2021新高考改革下报志愿攻略 篇5

新高考志愿填报的技巧

其一,选学校VS选专业?这是一个始终存在的两难选择。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平台,学校是专业发展的平台,好的专业不可能脱离学校而存在,考生要在选学校、选专业二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

其二,省内院校VS省外院校?相比之下,省内院校招生计划更多、分数预估更准、录取机会更大、求学成本更低、职业发展更优。因此,考生应兼顾内外、省内优先,在“稳、保”梯队中更多地配置省内院校。

其三,兴趣导向VS分数导向?适合的学校和专业是更高的起点,考生应兴趣优先、兼顾分数,可借助于测评软件,根据身心状况、兴趣特长、性格特点、综合能力、家庭条件等,缩小目标专业的范围。

新高考的优势和弊端

1新高考的主要优势是什么

1、确保教育的“公平”和“公正”

2、取消了学生文理分科,增加了学生自主选择性

从数学排列组合看:学生自主选择科目的组合是可以达到二十余种,表面上看,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可以得到有效的彰显。

3、英语考试有了两次机会

对于一些理科生而言,作为爸妈的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当初如果我的英语不是没有及格,或者再来一次,也许我就是985毕业的了吧。高考虽然是一项比较公平的考试,但是却因为“一考定终身”的制度为很多人诟病。

在新高考阶段,英语的考试可以考两次。也就是说,作为高二的学生,就可以直接参加英语的考试了,这样在高三的时候还能继续参加考试。自己可以选择一次成绩较高的那个作为自己的高考英语成绩。

2新高考有哪些劣势

1、数学取消文理科考试不合理

数学取消文理科后,势必造成数学考试难度下降,再加上物理、化学成为选考科目。因此男生高考比较吃亏。从2015、2016年高考就能看出端倪。考进北大、清华、交大、复旦的女生大幅度增加,而男生大幅度减少。提案人并不是性别歧视,总体说来,男生理科天赋一般强于女生。若这种现象持续下去,提案人认为中国未来的自然科学发展担忧。

2、学生课业负担更重

新高考的目的之一是减轻学生负担,但从已经实施的情况来看:学生疲于应付众多学科的合格考、等级考,负担更重。在课堂上表现为上课打瞌睡、精神萎靡不振;上甲课作乙作业等,学生学习效果差。

紧接着,恶性循环来了:每一科目的老师怕其他学科老师挤占自己学科时间,布置作业加码,学生就陷入了题海中了。教委虽然三令五申,不准进行周考、月考,但各学校均以各种名目进行模拟考、周考、月考、综合考、联考。考得天昏地暗,考得日月无光,考的学生快要吐血。学生思考时间少了,悟性降低了,能力当然就降低了。这几年来,抱怨学生素质下滑厉害的高校老师明显多了。

高考改革前后具体对比

1、考试科目变化

改革前:高考采取文理分科,科目有四科:语文、数学、外语、理综(或是文综);

改革后:取消文理分科;采取“3+3”的考试模式,即:语数外必考,物化生、政史地6选3考试。

影响:

文理分科,禁锢学习思维,不利于学生综合发展。

文理分科后,对理科生而言,只顾一天到晚的理化生,题海战术,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然而表象之下却忽略了日常情操和对于文史知识的了解,以至于到了大学之后缺乏文化底蕴。

而对于文科生而言,平常注重史政文化知识的积累,缺少思维能力的训练,一到考试就使劲背,完全是培养了“应试性人才”,显然,这也是有重大缺陷的。

文理不分科有利于学生在中学阶段掌握综合的文化素质,在大学能够继续发挥综合优势,也为学生在大学阶段提供了多种选择渠道,更为以后的就业人生提供了更多的方向。

但同时也会造成为了高考分数,导致个别科目无人愿意选择的局面,比如综合评估较难的学科——物理!

2、学业水平考试

改革前:九科集中在毕业当年一月份一次性考试,考试作为高招毕业和少数高考专业录取的参考;

改革后: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考科目,合格性考试在高二、高三期末各组织一次(含补考),为高中毕业的依据;选考科目考试时间为高考结束之后,选三科考试计入高考总成绩。

影响:

首先,高校会逐渐重视对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重视,有助于高三学生重视水平考试而不是单纯当做高中毕业考试;

其次,改革后,物化生,政史地六科考试排在高考之后,也有助于减轻高三考生的压力,尤其偏科生。

最后,三科选三门考试,有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学科兴趣而不是机械简单的应试。

3、外语考试

改革前:只有一次统考,成绩计入总成绩;

改革后:增加听力考试;高中阶段会组织考试两次外语,取成绩最高分计入高考总成绩;

影响:外语考试进行两次,取成绩最高者计入总分,这是高考科目改革的一个大手笔,两次考试既可以给学生更多时间准备和复习。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压力。

但也会形成不良竞争,即无论第一次考试好坏,都会参加第二次考试,因为无论如何都会选择最好的一次作为成绩。

4、综合素质评价

改革前:记录学生高三学习成绩基本情况,除了自主招生学校审核参考外,无其他用处;

改革后:根据学生三年在校表现记录成案,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内容,不仅是自主招生要参考《素质评价表》,高考录取也会参考。

新高考背景下物理 篇6

摘要:本文通过对各地近几年新课程教学和新高考试题的一点反思,研究新课程和高考试题对教学的影响,现只是针对高考试题谈谈我对教学的一点看法。

新高考的命题趋势

新教材设置选考内容,化学考试范围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其中必考内容涵盖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必考内容包括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实验基础等五个方面;将化学计算的要求分散,与相关知识内容整合。针对2009年福建《考试说明》对理综卷的试卷结构做了详细说明,在试卷结构与分值上也有所变化,第1卷化学共7题占42分;第2卷为非选择题,保证基础性和均衡性,具有选择性和多样性。在理综卷中化学占100分,比08年减少8分。有机化学、非金属元素性质和离子方程式的知识属于必考题,试题比较注重双基,把握了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覆盖了中学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几方面。“物质结构与性质”题借助“人体内多种酶的研究”的情景考查学生对课程模块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程度,涉及了、晶体结构、原子结构氢键、、分子间作用力配位键,考查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有机化学基础”题以青霉素为素材,考查有机物的结构、官能团、同分异构体、分类和性质、反应类型等有机化学知识,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而且在试卷难度上也体现出稳中有降的特点,突出灵活多样和与生活相关的考题。

为体现旧高考向新高考的平稳过渡,化学知识主干和重点基本不变。

新高考试题(尤其是必做试题)所涉及的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离子反应与离子共存、常见金属元素及化合物、常见非金属元素及化合物、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电化学、热化学、化学平衡的重要性质、化学基本实验原理及操作、化学基本计算、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等高中化学的主干知识,与旧高考相比并没有大的变化。如:山东卷第Ⅳ题,广东卷第1题,宁夏卷第9题都是考查学生关于核素的知识,氯碱工业(山东卷31题)和联合制碱(海南卷29题),化学与技术的选做题涉及接触法制硫酸(宁夏卷31题A),物质结构与性质的选做题考查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四份考题中均有出现)

新高考增设选做题,体现了新课程实验的实质。

如:海南化学试题则设置了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与技术和有机化学基础三个选修模块的三部分选做题(考生只能选做其中一个模块);广东化学试题设置了对应于物质结构与性质和有机化学基础两个选修模块的两道选做题(考生只能选做一题)山东理综和宁夏理综试题均设置了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和有机化学基础三个选修模块的三道化学选做题(考生只能选做一题);

科学与技术、社会与环境贴近高考,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

如宁夏卷第27题新型陶瓷氮化硅,第31(A)题工业制硫酸;海南卷第9题由海水制备无水氯化镁,第20题从甜橙的芳香油中提取的有机物,第26题的合成洗涤剂,第28题的离子交换技术等;山东卷第31题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第33题食品添加剂乙基香草醛;广东卷第1题Bi在医学的应用,第4题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第5题氯气管道漏气的检测,第6题硅的工业应用,第9题新型细菌燃料电池,第12题铜绿的防止,第13题顺铂的抗肿瘤,第21题制备氯化铵的工业流程,第24题的二氧化锰的制取,第27题的克矽平治疗矽肺病等等。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程理念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实验技能的能力。

新高考试题注重以实验为载体对化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实验的基本技能进行三维考查,增加了实验题的分量。如宁夏卷的第8题集中考查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方案,第25题考查硫酸钠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海南卷第7题通过实验现象正误的判断来考查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第17题则集中考查学生图表处理与分析的能力;广东卷第8题对萃取的条件、铜与浓硫酸的实验改进、废液的处理的考查,第10题对Na与水的反应等;山东卷更是以两个大题来突出对实验技能的考查。

化学课堂教学在新高考形式下的探索学习

新课程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给学生很大的交流互动合作空间,学会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增加了大量实验探究活动。作为高中教师,我们要更加关注新高考方案和高考试题的基本类型及出题方向,只有这样才会给学校教育带来新的血液。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的课堂,多元取向的课堂。

新高考背景下物理 篇7

一、新高考方案的实施对于高中政治学科的影响

新高考方案在科目设置、考试形式、录取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相对于以往,本次改革对于高中政治学科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主要体现一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学科地位提升

在旧的高考方案下,政治学科常被称为“豆芽科”。家长和学校认为学理在选择大学的时候选择更多,今后就业面也更广。因此,家长和学校往往支持学生读理。在这样的情况下,理科生们认为高考的时候不会考政治,政治学的如何不会影响到高考成绩,因而会放松对政治的学习;另一方面,文科生虽然会因为高考要考政治会有所顾虑,但是在总分为150分的语数外三门科目面前,政治学科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也不见得有多高。可见,在传统高考下,政治学科的地位是很低的。而新高考方案要求统一高考与高中学业考试相结合,学业考试合格才可以参加统一高考,并且学业考试的等级会作为高考录取的依据之一。政治学科作为学考科目,学生已经不能继续对它敷衍了事。可见,政治学科地位有所提升。

(二)政治学科德育功能的回归

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很多学生学习政治的目的是为了在高考中取得高分,从而能够考入一个理想的大学,很多老师,往往重视知识的传授。因此,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往往被忽视。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我国中学德育的核心和主渠道(1)。新高考制度下,政治学科是“学考+选考”科目,意味着所有的高中生都必须学习政治,并参加政治学科的学考;部分学生可选择政治学科作为选考科目。对于只将政治学科作为学考科目的同学来说,学习的难度大大降低,知识量也减少了。新高考制度的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应试考试”的唯分数论,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有望回归。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政治课面临的困境

(一)新高考背景下,选择政治课的人数较少

选择政治学科作为选考科目的人数比较少,原因如下:

1. 政治课学习“无用论”

许多学生认为政治课所学的知识是没有用的,学习这门课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在实际生活中是运用不到这些政治知识的;其次,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大学也不会学习与政治相关的专业或者在将来不会从事与政治学科有关的职业;而且从试点的浙江省中可以看出,浙江各高校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类)中,仅13%的专业涉及到政治,这种情况更是论证了政治课的“无用论”。因此,当学生有选择权时,政治学科往往成为最后的选择。

2. 政治课内容难且课堂枯燥

高中政治必修课有四本教材,进入高中首先学习的便是《经济生活》,这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经济生活》牵涉很多经济学的知识,包括一些抽象的概念及经济学计算题,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使他们失去学习政治课的信心,进而失去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政治课已经形成“满堂灌”的上课模式,课堂上互动的机会很少,从而造成政治课堂枯燥无味,所以高考新方案的试行似乎给学生们带来了“福音”,他们毅然决然地“抛弃”了政治。

3. 学校、教师、学生对政治课的不重视

“重文轻理”、“重主轻副”是很多高中学校存在的现象,政治学科既是文科科目又是副科,往往是高中学校最轻视的一科。学生对政治课的轻视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影响,小学时的思想品德课不是由专业教师上课,往往由其他老师兼授,且课时也经常被占用;初中阶段,很多省市政治学科采用开卷的形式进行考试,学生不会花太多时间在学习思品课上,所以学生对政治课的轻视一直延续到高中,认为高中政治课也是可有可无的课。

(二)作业管理及教师课后辅导难度增加

走班制教学模式是实行新高考制度的必然选择。选课走班制度实施后,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由于行政班中每位同学选择的科目不同,层次不同,就会出现“一人一课表”的情况,同一行政班的同学根据自己的课表会到不同的教学班上课,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个班的学生只有在上政治课时才在一起,平时会在不同班上不同的课。因此,这就给任课教师对课后作业的管理及学生的课后辅导增加了难度。这也是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政治课面临的困境之一。

三、新高考背景下,破解政治学科面临困境的应对策略

(一)国家层面

新高考背景下,思想政治课面临的一大困境就是将政治课作为选考科目的学生人数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政治课内容难。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学习较难的经济学知识无疑是一种挑战,学生可能会失去学习政治的信心。因此,我认为国家可适当调整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安排,《文化生活》相对于《经济生活》来说,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也相对简单,并且很容易理解。若可以将《文化生活》放在高一的第一学期开学习而不是放在高二,这样的安排则可能增加学生学习政治的信心。

(二)学校层面

1. 变革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实行选课走班制

所谓选课走班制是指,根据所选的课程不同而在不同的班级上课。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选课走班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打破传统班级授课制单一的培养模式,普通高中不再以行政班为主,而是以“行政班+教学班”并存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新高考制度下,选考的3门科目必须实行走班授课。学校可将同一时间选择同一课程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学班内进行授课,组成临时的班集体。实行走班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可以保证在新高考背景下学校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2. 完善选课指导

新高考政策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但学生是否认真对待选课呢?是依据什么标准去选择呢?对课程本身又有多少了解呢?对于这些问题,大部分学生是没有思考过的。因此,学生的选课是往往随意的、轻率的、盲目的。选课关系到学生将来的专业和职业发展前途,是培养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的关键一步。因此,学校必须对学生进行专业的选课指导,可以进行相关的指导培训、讲座,使学生在充分了解后做出谨慎的选择。

(三)政治教师层面

1. 引导学生转变对政治课的传统观念

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政治课内容的分析,改变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形成的对政治学科的片面认识。政治教师需要给学生分析高中政治课与初中思品课之间的不同。高中政治课涉及面更广,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影响,改变学生的观点,使学生重新认识政治学科。

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政治课重要性分析。高中政治课从本质上说是属于德育的范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除此之外,大学之后,若要继续读研深造的话,政治学科的知识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高中阶段奠定好良好的政治基础对于以后的学习是很重要的。

2. 优化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真正的指南只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地解决。我们朝着实际生活走,大致不至迷路。”(2)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既教育,社会即生活”,这要求我们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政治知识的素材,并且将这些素材运用到政治教学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2)充分利用政治学科的时政性,启发学生的思维

时政性是政治学科的区别于其他科目的特点,同时也是政治学科的优势。在时政背景下,政治学科应该是新鲜的,并且现代社会是互联网时代,学生利用互联网可以获得多方面的信息。若政治课老师上课依旧用陈旧的案例,将大大较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政治课教学应多与时政热点相结合,从学生感兴趣的时政热点出发讲解知识点,既能调动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联系热点、分析热点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徐萍.高考制度理论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海峰.高考制度的理论思考[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8卷)[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4]利民.“3+X”高考模式下对高中政治课教学的思考[J]青海教育,2002,(03):23—24.

[5]何云峰.“我的考试我做主”有可能变成现实[J].上海教育,2015,(01).

[6]金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影响[J].中国民族教育,2014,(11).

[7]叶玲莉.新的高考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师的机遇和挑战[J].亚太教育,2015(17).

[8]童琴,彭继红.新高考背景下政治学科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新西部,2015(11).

[9]刘敏.新高考模式下提高思想政治学科吸引力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2015(04).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浅析 篇8

【关键词】高考改革 英语教学 不足之处 对策

一、新高考改革

高考,自1978年恢复以来,改变了许许多多的人的命运。但高考唯分数论的观点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广为社会诟病。随着高考改革的脚步不断地推进,从2013年10月起,高考改革的消息就不绝于耳。有的专家和学者认为高考英语可以效仿国外的雅思、托福等语言测试,一年进行多次考试;有的教育者则认为高考英语必须包含听力,扭转学生学习英语只重视阅读忽略听力的错误思维,真正的学以致用,使英语学习能让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实际语言应用水平提升;有的专家则认为应当适当减少英语的比重而增加英语的比重,增强考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根据2014年最新披露的有关高考改革的消息,高考改革总体上是要适当减少高考考试门数和改变高考考试方式,英语很有可能会退出高考,逐步转变为社会化考试,以减轻考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以上海高考英语为例,2014年高考英语上海卷语法部分将采用短文语法填空题替代沿用多年的单句多项选择题。这样的改变标志着高考英语测试将不仅仅测试考生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需要考生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随着新一年高考脚步的临近,希望考生都能在英语学科上取得满意的成绩,为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划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面对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英语教学应当如何展开,本文将进行进一步分析。

二、现存英语教学的不足之处

对日益增长的英语的需求和现有教学状况的不适应,成为推进英语改革、英语教学的动力之一。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英语教学应当适时适度地改变。因高考具体的方案还没有公之于众,至少目前还看不出国家英语教育方向有明显的改变。即使英语学科退出全国高中统一的考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考录取不看英语成绩,不代表学生可以松懈英语的学习。另外,不得不指出,现行的英语教学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英语学习的兴趣,就像“润滑剂”,发动机才能有效地运转起来。而现在,不少的学生认为以后不从事英语方面的工作或是以后用不到英文,对英语没什么兴趣,认为英语实际用处很小,但由于英语在高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通过默写、背诵、笔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督促,除此之外,学生还天天在父母的殷切期盼的压力下不得不学习英语,逐渐对英语产生了厌烦情绪。

2.对英语学习存在认识误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不少教师让学生从背单词开始,为阅读、写作、听力等各方面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除了具有超凡记忆力的人,大多数的中国的高中学生背英语单词几乎都是苦不堪言——有的认为背单词枯燥乏味;有的之前背了一些,但是由于没有回顾,过段时间就忘记了;有的则是把词汇张冠李戴;更有甚者还会激流勇退,放弃英语的学习,而将学习英语的时间用于数理化等理科课程的学习。老师教学的初衷很好,但在实施教学的要求和计划时缺乏适当、适时、适度地进行调整和引导。

三、高中英语教学对策

1.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高中英语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面对英语成绩不好的孩子,不应当差别对待,应当了解这些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存在哪些困难,再对症下药。具体说来,学生如果是对英语没兴趣,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比如可以适当利用一些实物奖励等,或是通过语言的力量激励学生;如果学生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得当的话,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指导,防止学生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如果学生是因为面对考试压力过大而影响发挥时,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心理,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不再害怕考试,让学生轻装上阵,尤其在高考这种逐渐社会化的考试中,能够取得满意的成绩。另外,还应当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善于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到真正的英语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

2.适当扩展教学内容。高中英语教师应当针对高中学生词汇量不过关、单词拼写错误多、阅读速度慢等明显的英语学习问题,通过有效地教学指导,使学生攻克在英语学习中的困难。以词汇为例,虽然没有词汇是万万不能的,但只有词汇是不够的。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不应当局限于了解词汇的中英文意思,而应当引导学生做到词不离类、词不离句、词不离文。尤其面对一些好的英文短文、诗歌,教师不应当仅仅对词汇进行讲授,而可以适当从英语语言欣赏角度进行教学,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入量,拓宽学生们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也可以让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有趣。当然,还应当同时密切关注高考信息与动态,及时地进行调整和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

参考文献:

[1]戴炜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 “一条龙” 体系[J].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2004, 33(5): 322-327.

上一篇:我是文明小乘客下一篇:文具盒说明文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