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研究背景

2024-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微课研究背景(共8篇)

微课研究背景 篇1

我们学校处于城市与农村结合部,学生学前教育参差不齐,家庭教育背景较为复杂,对于语言学习,缺乏语言运用的机会,有些学生对于知识的重难点家长能够辅导,但有些家长忙于生计,对英语的辅导和检查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短,很容易走神,听课的效果差,容易错过老师讲授的重难点知识; 还有个别学生因为生病或者其它原因缺课,影响后期的持续学习;所以我们在教学平台上推行微型课程、发微信帮助学生复习,重难点知识。,拓展教学资源,更新教材形式,扩大学生的英语接触面,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其最终目的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概念界定与解读:“微型课程”的全称是“微型视频课程”,它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开展教学。微型课程是一种在线教学视频,它满足了不同学习者对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时间、不同学习地点、不同学习成本、不同学习方法的碎片化需求,使用多媒体,尤其是PPT课堂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某个知识点、考点进行针对性的讲授及学习。

研究内容:1.学习有关微课的相关理论及视频。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从2015年10月-2016年1月。2.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案,制作微课,集体讨论后参加学校的教学评优。2016年2月-2016年4月 3.撰写教学感受,教学设计研讨后美化微课将其在校园网,人人通教学平台上共享。2016年5月-2016年6月。4.分析整理资料,撰写论文。

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期刊及书籍,在知网上检索关于微课在小学英语课堂上的应用了解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总结分析,形成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对比研究:通过对不同的平行班微课在课堂中的应用,对英语的词汇、理解力、口语进行比较,找出影响因素,探索如何提高教学效率。

3.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分析,结合微课的相关理论,总结经验并提出我们的困惑。

组织分工与进度:课题负责人:张梦娟,主要负责协调和召集组员之间的分工合作,督促每一个阶段的课题教研任务,参与重要的报告和论文撰写。

微课研究背景 篇2

腾讯的马化腾提出“互联网+”, 就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将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结合起来, 创造一种新的事物。“互联网+”并不是简单地叠加, 而是要创新。“互联网+教育”不是简单地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 而是要做到创新教学模式, 创造新的教学理念, 更要培养学生新的学习观念。

2 微课

微课作为新的教学模式, 在高职教育中被广泛地推广和应用, 其特点为主题鲜明、内容短小、重点明确等。并且在微课实践教学中, 充分地意识到互联网只是一种手段, 微课才是真正提高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才是创新的真正意义所在。

微课的制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主题明确。制作微课, 首先要主题明确, 严格按照主题制作视频, 视频的时间控制在5~8分钟, 只讲授一个知识点。每次课需要无数个视频, 教师的工作量增大, 相比以前仅制作一个视频, 学生更喜欢这种教学方式。碎片化的教学,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 更容易接受, 便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2) 内容短小精炼。微课内容选择针对性要强, 每个微课视频只包括一个重点操作或者只解决一个难点操作,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制作作品时, 将简单的、复杂的各种知识点都糅杂在一起。教师的任务是在课前挑出各种知识点, 利用课余时间对各个知识点制作成微课, 尽量对知识点进行细化, 通过短而精的视频展现给学生。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 更能集中精力,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渐渐地喜欢上学习。

(3) 使用方便。学习微课内容更多在课余时间, 在有网络的条件下, 学生可以通过终端设备包括笔记本、ipad和智能手机, 随时随地观看视频内容, 支持暂停、重播功能。这种学习方式, 对于高职院校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来说, 既可以解决两极分化的严重性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上, 教师先展示作品, 然后利用大屏幕对作品进行演示。学生则按照教师演示的步骤在自己的电脑上操作, 虽然教师每步都有详细的解释, 但是由于学生的基础不一, 导致有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可能会边学边忘, 还容易混淆一些相似的操作。微课的优势在于, 学生可以在课前观看本次课的每个小视频, 对每个知识点有初步的认识。反复观看视频, 就可达到预习的目的。在上课时学生可以自行完成课堂的任务, 有问题的可以询问老师, 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本次课的内容印象更加深刻, 掌握所学操作,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 微课与实际教学结合

3.1 利用微课进行课外预习, 效果显著

教师在课前利用课余的时间, 将本次课所涉及的各个知识点, 制作成小的视频, 也就是微课, 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上。在课外, 只要有网络的地方, 学生通过自己的终端设备上网去查看微课视频, 非常方便。课前, 学生利用智能手机看本次课的微课, 每个微课视频只有5~8分钟的时间, 操作简单, 如遇不懂问题可以重播或暂停。这样既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还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在此过程中, 有一部分学生, 会通过观赏微课视频就基本上掌握了本次课的知识点, 这部分学生会带着强烈的满足感进行新课的学习, 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还有一部分学生会通过观看微课对新课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这就激发其好奇心, 但在操作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 对于一些似懂非懂的操作, 这部分学生就会在课堂上特别关注, 通过教师的讲解去解决自己在预习时的各种疑问。为了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制作微课时, 特别注意时间的控制, 题目的选择, 为了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在视频中可以不出现教师本人, 只出现操作步骤即可。

3.2 微课助学, 让课堂学习更高效

将微课引入到实际教学中来, 并不是意味着把传统的课堂教学取代了, 而是起到了辅助的作用。微课作为课前预习的方式, 在课堂上学生更需要与教师互动、与教师交流, 通过真正的互动和交流, 能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微课可以作为教师讲授内容的引导部分, 学生制作作品时, 遇到问题可以利用网络找解决方法, 或者直接询问教师, 这样不仅仅增加了自主学习的意识, 还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有了微课, 学生可以很自然地同教师进行对话, 教师也能对每位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进行深入讲解。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索问题, 并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就是微课对课堂教学真正的魅力所在。

3.3 加强微课巩固, 评价更多元化

对于高职学院的学生来说, 课后的学习是很重要的, 课上教得再好, 课堂气氛无论怎样活跃, 也阻止不了学生课后遗忘的问题, 布置作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微课堂最后的互动评价是非常好的复习方式。以“制作PPT比赛海报”为例, 这个项目的制作相对来说要复杂一些, 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 这期间还包括上网查找项目任务信息、文字及图片等。首先得先设计海报内容、查找资料, 要想设计出满意的作品, 学生们必须积累知识和预习知识。其次每个学生设计好作品后, 要求组内先进行展示及评价, 并且对每位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及评分, 上传到网络平台上。最后再由教师对每位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及评分, 然后按照比例学生最后会得到一个总评成绩。挑选出来优秀作品, 在网络平台进行展示, 其他学生可以欣赏, 还可以留言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的评价形式,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将优秀的作品展示在网络平台上会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 并且其他学生写出自己的想法, 相当于进行了课后复习, 这样再一次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斗志, 可以进行良性竞争。在网络平台上, 教师发布了一个总结的内容, 与此同时布置一个更有深度的课后作业, 此时, 会明显看到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变了, 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主动地挖掘知识, 学生之间谈论的话题更多倾向于学习, 互相促进学习, 形成你追我赶之势, 具有浓厚的学习氛围。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模式, 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还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再好的老师, 再好的教学方法, 都没有比学生能够主动投入学习更有效, 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换。

4 结语

在大数据背景下, 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传统的知识和技能传授方式, 要求教师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互联网+”时代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将“互联网+”下的微课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效地融合, 才能发挥其作用, 才能使职业教育成为为学生量身打造, 符合个性发展的不断创新的教育。

摘要:在高职教育中, 微课作为新型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文章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微课教学进行分析, 并结合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 将微课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深入结合, 进行实践教学。将微课科学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学生们更易接受, 教学效果更佳。文章提出走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和微课相结合的科学道路, 更易推进“互联网+”下的高职教学改革。

关键词:互联网+,微课,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胡倩文.“互联网+”时代下的微课教学有效性探索—以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 (20) :156-157.

[2]腾讯科技.解读:李克强政府报告中的“互联网+”是什么[E B/OL]. (2015-03-05) [2016-12-10].ht t p://e c o nomy.c a iji ng.c om.cn/20150305/3832729.shtml.

[3]全丽莉.微课程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 2014 (12) :169-172.

[4]倪振荣, 魏丽.基于微课模式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4 (5) :20-23.

微课研究背景 篇3

【关键词】 教学新范式 微课 设计与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12-046-03

0

一、研究背景

随着“微时代”的来临,“微”已渗透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在教学新范式背景下,教育模式、学习方法、学习资源也受到了“微时代”的影响,相应地出现了微课程、微视频等。微课作为教学新范式及信息化教育的最好切入点,能满足当代学生移动化、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目前有些教师已在课堂教学中将微课与课堂相结合进行实践研究。微课除了可应用于课堂自主学习外,微课也可应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网络教学等方面。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有其自身优势,是对现有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也是对课程内容进行精细化和便捷化处理的一种方式,但其在教学应用实践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

(1)实际教学应用与学生学习需求脱节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较少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得教师所提供的微课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从而形成资源与学习地位的不对等,造成教师设计与开发的微课资源与学生学习需求出现脱节。

(2)微课资源的广度、深度、复杂度不足

微课内容的选择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缺乏拓展性,不能满足学生拓展学习的需求。微课与课堂教学融合不足,各微视频片段之间缺乏有效的组织与串联,部分教师只是单纯地让学生观看,而未能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或下达任务,致使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效果欠佳。

(3)缺乏有效的課程评价体系

微课能否满足教学需要,学生对于微课的好坏最具发言权,目前微课的评价主体是专家,学生很少能参与到微课的课程评价中来。缺少了学生评价的微课能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值得怀疑。

(4)缺乏必要的教学支持服务

教学支持服务承担着线上辅导的职能,提供足够的学习支架与学习路径,增强师生之间的同步、异步在线交流,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教学支持服务的缺乏主要是因为教学支持服务平台建设的技术要求比较高,教师不具备相关的技术要领。

二、核心概念的操作定义

微课:是“微课程”的一种形式,全称“微型视频课程”,是在教学新范式背景下和微型学习理论指导下,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核心知识点讲授、实验操作、疑难问题解答等环节展开的教与学的过程和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其核心要素是承载教学内容的微视频,此外还包括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馈以及微反思等其它辅助性教学材料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对学生来说,这些微小的片断优化了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的联系,从而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

微视频: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资源。根据人的认知特点和注意力保持规律,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普遍较短,因此设计时长应该在5~8分钟左右,一般不超过10分钟。

微教案:是微课程设计的切入点同时也指导整个微课程教学活动。

微课件:指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的其他多媒体资源和素材。

微习题:是根据微课内容设计的测试题目,形式可以多样,具体一定梯度,重在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微反馈:是微习题环节的延伸。是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总结评价,也是教师对学生的点评,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微反思:教师在微课实践活动中收获的教学感悟及教学经验,以指导后续课程的开展,并有意识地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积极探索资源应用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三、微课的特征

(1)教学时间短

一般微课的持续时间都不超过十分钟,相对于以往40分钟的课堂讲授,短小的课时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学生保持注意力,高效地利用短时的学习时间进行知识建构。

(2)教学内容微型化

传统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系统化和完整性,对于知识的展开需要进行足够的铺垫和准备。相比之下,微课主题更加突出,直接聚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并且通过合理的设计对知识内容进行切割,让学生通过微目标的达成,不断实现微小的进步。

(3)使用灵活

微课主要由微视频组成,体积较小,非常适合在移动终端设备上观看使用,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此外,以单一知识点为单位的视频切片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定制的需求,并且能为翻转课堂的开展提供支持服务。

(4)资源组成的情景化

微课资源整合了课件素材、习题反思、点评反馈等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隐性知识、高阶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微课教学设计的原则

微课的学习在时空上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同时也可能会受到边缘性注意和处于非正式学习情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笔者对微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原则,以期优化视频内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微型学习体验。

(1)简洁原则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意义的建构需要学习者在创设的情境中保持集中的注意力,并进行深入思考探究。然而微型学习的过程却充满了各种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事情。因此在微课设计时要思考该微课的开发背景、原因、意义、目的。对这些有了深入的思考后,就会明白该微课的核心,从而围绕核心组织微课,聚焦要意,突出关键内容,排除干扰信息。

(2)小模块原则

一个微课只讲一个特定的知识点或一个问题,如果牵扯到其他知识点,则另设微课。根据这个原则,就可以确定微课应该包含的内容、不应该包含的内容。如果是复杂问题,要想讲清、讲透,就需要设置多个微课来解决。

(3)“微”呈现原则

微课的目的,是围绕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进行教学,让学生理解这个点。加上微课的学习时间限制,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这个点讲清、讲透。因此,微课的设计要着眼于“微”呈现原则。

五、微课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

微课的教学设计比较一般的完整课更加突出目标的细,内容的精,环节的巧,方法的活,形式的美,理念的新等要求,充分的反映出微型课的特点和优势。因此,微课教学设计上要注重使用以下策略:知识内容微型化、媒体应用合理化、课题引入情境化、主题教学问题化、例题设计梯度化、师生互动自然化、小结反思条理化。

(1)知识内容微型化

要制作视频教学,资源必然需要对知识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对于微课而言,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将知识点进行合理的切割,即知识点的微型化处理。

①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内容选择上应主题鲜明,不追求内容的系统化覆盖,而是依据“微目标”的标准和最小粒度原则,选择短小精悍且自包含的知识点材料。每一组块的微视频都能够独立承担单一、完整的知识内容,这些知识点能够、但不必需与其相邻近的知识点松散组合。

②教学内容的微型化处理

内容分割上,尽量将课程分割成微小的知识点,或者提供给学生一个单一而且有实际意义的主题,以便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

(2)媒体运用合理化

媒体设计决定微课最终的表现形式,在微课教学资源设计过程中至关重要。特别对于不熟悉视频拍摄的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媒体设计的优劣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微课作品最终的成败。

①课堂实录型视频

对倾向于课堂实录性的微课来说,其拍摄和编辑与传统课堂教学视频的制作方法类似。只是因为微课视频的持续时间更短,所以要求教师合理把握教学内容导入的节奏,拍摄时宜采用教师以及黑板(投影屏幕)的中近景以避免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字幕强调和提示功能非常重要,并且需要做到言简意赅;镜头调度应更加准确,做到意有所指而不是做毫无意义的推拉变化等。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型的视频录制工具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微课视频的拍摄中。

②内容演示型视频

对倾向于视听演示性的微课来说,在实践中常采用“屏幕录制软件+PPT”的制作组合。制作时要先打开录屏软件,然后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播放教学PPT,教师解说的音频信号可以通过耳麦与PPT画面同步的记录保存。在后期制作中,通过会声会影等软件对前期录制时画面和音频方面存在的缺陷做更加精细的编辑处理,并配上合适的字幕以及简单的片头片尾信息等。

(3)课题引入情境化

在微课的设计、制作以及发布的过程中,应始终重视学生体验,把学生需要放在首位。微课的引入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存在“最初三分钟效应”。设计好课题引入至关重要,弗赖登塔尔认为:“教育要引导学生了解周围的世界,周围的世界应该是学生探索的源泉”。

(4)主题教学问题化

问题是学习的心脏。学习因问题的发现而有引力,因问题的提出而有动力,因问题的分析而有活力,因问题的解决而有魅力,因问题的延伸而有张力。

(5)例题设计梯度化

例题(及习题)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有梯度,层层递进、巧妙设计,体现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序。但要注意微课的例、习题数量一般较少,所以围绕既定目标一般设定一个主例题,其余辅助例题或次要例题视情况而定。

(6)师生互动自然化

孔子云:教学相长。一定程度的反映了师生的互动性,否则难以谈教与学的相互促进与发展。因此,微课活动设计仍然强调师生的互动,但这种互动不仅是师和教的需要而互动,更应是生和学的需要而互动。这就要求互动的自然性,达到自然而然的状态,即因需要而自然互动,而非预设的互动而互动,所以教学设计上预设的互动不必刻意的细致安排,只需自然的放与收,但要注意有放必有收,放是手段,收是目的;放是基础,收是升华。

(7)小结反思条理化

小结是课的点睛之笔,反思是课的延伸之道。所以小结与反思在微型课中有重要作用而不能轻描淡写,但由于课的短小精干,又不能浓墨重彩。在这样的情况下,小结与反思需要条理化,使纵向联结与横向联系的条理化;内容板块与方法体系的条理化;问题解决与问题延伸的条理化。

六、微课教学应用的策略研究

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核心,整合了学习单、习题测试、学生反馈以及教学反思等内容的微型主题资源包,对微知识点的视频片段来说,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微课程的教学应用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是将传统课堂教学内容制作为教学视频,并提供给学生在课前观看,课堂上则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和作业辅导等活动,这也符合教学新范式的要求。

微课“针对具体问题、推崇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和微结构化的视频资源为翻转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支持。笔者提出了如下的微课程教学应用模型:

(1)课前自学

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微课视频资源先行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微课的开发是基础,需要教师按照微课程设计的相关理论和标准制作。学生在学习单的指导下,明确学习内容,确立微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观看微课视频。

(2)课堂活动

①明确问题

微课的课堂活动是结合教学新范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和教师的指导,达到对微课程知识点的内化。首先,教师根据学生观看视频过程中提出的疑问和测试情况与学生一起提煉出需要核心探讨的问题。

②独立探讨与协作讨论

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独立探究或协作讨论,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在与同伴的探讨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③评价反馈

最后交流成果,对本次主题活动进行评价与反馈。有效的评价与反馈,不仅要关注评介与反馈的有效性,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至此学生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深刻内化。

七、研究成效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大部分知识在教材中都有系统的论述,但是通過学生微课来理清思路、掌握要点、找出关键和难点,经过一番揣摩后,学生产生一种“开窍”感。随着自学次数的逐渐增多,这种“开窍”感会越来越明显。后来,不用教师指点和讲解,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完成视频学习,并能较为正确地了解知识内容。

(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是微课教学活动的应用对象,通过微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实施教学活动。微课良好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资源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选择性、有目的性地为学生推送其他相关微课,以满足学习者拓展、巩固学习的需要。

随着微课的运用,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转化,笔者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在科学期末文化素质测试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总平均分、前1/3平均分,后1/3平均分,及格率等都远超常模。

(3)优化微课教学内容

对微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包括教学需求、课程内容选择等环节。首先通过调查问卷、教师访谈、测试调查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调研。分析调查结果,确定学生的学习需求。然后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客观合理分析,避免主观臆断。最后,在微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结合前期的需求分析结果,选择微课主题,突出重点、难点和疑点。

(4)优化微课应用形式

通过实践研究,增强了微课资源的广度、深度、复杂度,增强教师选择合适的微课程应用模式和对不同类型的微课内容进行应用的能力。针对不同类型的微课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微视频课程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有效避免微课应用的随意性问题。

(5)增强教师技术能力

微课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一线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微课资源的应用,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学习微课设计与开发的有关设备、软件等。特别是一线教师微课应用意识的增强有助于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

(6)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微课资源的建设需要教师的共同努力。一线教师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研讨,交流应用方法和实践经验,同时分享微课资源,使得资源能够循环再生。在资源建设的同时兼顾资源在不同教学情境下的应用,针对性地开发资源,有利于在应用的过程中实现资源的更新与循环。

八、反思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素养。随着课程改革,教学新范式下微课的设计与运用初见成效,但初中课程较为丰富,目前微课的开发只局限于部分学科,因此需要积累经验,为本校全面铺开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蓝本。其次,媒体应用决定微课最终的表现形式,对于不熟悉视频拍摄的广大一线教师来说,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微课资源的应用,需要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学习微课设计与开发的有关设备、软件等。虽然在本文中笔者提出的策略还不够完善,实践过程中还会出现不少问题,但笔者将继续探索这个有意义的课题,实现微课的真正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3]杨进中.认知负荷理论视角下的移动课程教学设计原则[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86-90.

微课国内外研究现状文档 篇4

综述

我国微课程的相关研究是从2011年开始,2012年、2013年微课程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2011年是微课程研究的兴起,通过对文献进行分析可知,最早发表的与微课程相关的文章是2011年关中客的《微课程》,文章阐述了国内外“微课程”概念的源,并批判性地指出:微课程不可能适用所有的课程,适用哪些课程哪些教学内容需要我们通过实践检验。此后微课程逐渐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大家开始对微课程进行解读,研究其概念含义特征等。

一、研究内容

我国微课程的研究时间较短,当前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微课程的概念、含义、特征等浅层次的探讨,对微课程的设计、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以下从微课程的含义特征、设计开发、应用领域三方面展开综述(见表1)。

(一)微课程的含义特征

目前很多学者对微课程进行了定义和解读,其核心和理念是一致的,但是还没形成统一的概念定义。

胡铁生从系统观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他认为“微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他还提出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学点评等教学资源是构成微课程教学资源生态系统的要素,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营造了一个微课程资源生态系统。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课程。同时他还指出“微视频”并非等同于“微课程”,其只有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否则它只是一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

从以上阐释可知,微课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不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截屏,而是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后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程包括课堂教学的全部因素: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师生互动、教学资源等,将这些教学因素以高度凝练的方式融合形成短小精悍的视频即形成微课程。

胡铁生通过对微课程资源库的设计开发以及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总结微课程的特征包括:“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景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国内微课程领航人李玉平关注的却是微课程的视频呈现,认为微课程视频长度在5分钟左右,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这种生动活泼、短小精悍的视频形式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发思考,让学习者在充忙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实现“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

从以上众多学者的理解可知,微课程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以视频为呈现方式;二是凸显微课程的“微”。这里的“微”是微小,碎片化,能让学习者借助移动技术和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微”是微课程的灵魂,可从四个方面理解:一是教学内容含量小,每集只针对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具体问题;二是微课程视频时间短小,一般在3-8分钟以内,这种视频时长符合学生的视频驻留规律和学习认知特点,能让学生在短暂的零碎时间中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感到疲劳和注意力分散;三是微课程视频形式生动活泼,趣味性强,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四是微课程切入课题迅速,讲授线索清晰,总结收尾快捷。

(二)微课程的设计开发研究

微课程是网络时代的新型学习资源,高质量的微课程不但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有效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因此设计开发高质量的微课程将是当前的重点问题。

通过统计分析可知,介绍微课程设计开发的文章一共12篇,占总篇数的18.8%。胡铁生是我国微课资源库的开发者,其认为微课程的开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现有的优秀完整课例或视频课例中经加工改造完成;二是原创开发,即设计开发一节全新的微课程。一节新的微课程的开发要通过合理选题,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撰写视频字幕,拓展其他资源等过程。金陵认为微课程是对原有课程的再开发,在原有课程分解到课时教学的基础上,再把课时教学继续分解若干个微小课程。李玉平认为微课程的设计制作实质是精细观察和深度思考,是从一个个小细节中发现亮点,通过不断追问,将看似价值不大的叙述开发成策略、梳理成故事,通过后期制作形成。以上学者阐述了微课程的内容设计来源以及制作过程。梁乐明等在《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一文中,通过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微课程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进行比较分析,构建了能有效促进学习的微课程设计模式,包括前端分析、微课程要素与设计、评价与反馈等环节。这一设计模式的提出为我们设计制作微课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黄建军等在《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一文中,阐述了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选题设计、时间设计、教学过程结构设计、资源设计和教学语言设计等。

以上阐述表明我国对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型的研究较少。今后微课程的设计制作将更多由一线教师根据教学需求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制作一节全新的微课程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需要加强教师的各项设计操作技能培训,以提高微课程的质量。

(三)微课程的应用研究

通过内容分析可知,当前文献主要研究微课程在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面的应用。微课程是网络时代的新型教育资源,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了发展契机。因此微课程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

胡铁生认为微课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微课程进行听评课,教研活动的方式突破了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变革教师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将更有效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学生而言,微课程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不但能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又能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通过微课程的学习和反思,分享到的不仅是丰富的教学资源更是各自的教学智慧,这种研修方式更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刘静波认为教师通过制作微课程,不断深入反思,归纳总结,借助微课程这一工具,教师可以将隐性成果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

以上学者分别是从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化学习角度阐述微课程的应用。微课程教学目标明确,知识点凝练,讲解清晰易懂,形式活泼新颖,因此每一节微课程都是一个丰富的学习资源,如何将这种教学资源整合到具体学科的常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借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目前微课程与具体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较少,主要有刘文忠的《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微课程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顾柳敏的《基于微课程理论的地理合作课堂初探》;钱柳云的《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微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刘文忠的研究表明,微课程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但此研究没有选取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制作微课程并在教学中进行实施,检验教学效果,因此结论有待考证。顾柳敏选取“地球的自转”为教学内容,利用微课程资源以翻转课堂的方式教学,这种探究是在微课程理念下,对新的学习模式的一种探索和尝试。以上研究表明一线教师已在课堂教学中将微课程与具体的科目相结合进行实践研究,目前这种研究的层次比较浅,微课程是否适用于所有的课程,适用于哪些课程哪些教学内容还需进一步实践检验。

二、微课程发展趋势分析

(一)微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

微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应具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目前还没有极具说服力的实例研究如何设计、开发与实施微课程。可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基础上参考借鉴,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设计要抓住微课程的核心理念,凸显微课程的“微”特征,通过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总结得出。今后微课程的实证研究将更多关注具体科目、具体内容的微课程设计,并将其充分运用于常规课堂教学中,以检验微课程的应用范围和效率。

(二)教师的微课程制作技能培训

目前微课程的数量不断增多,但是质量远不达标,利用率较低。教师是课堂教学的领军人,掌握学生的水平情况以及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一线教师创作微课程不但能保证微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能有效地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目前很多教师没能把握微课程的基本核心理念以及制作技能,应对教师进行微课程的创作技能培训,使微课程成为每个教师都能创作的教学资源。

(三)拓展微课程的应用领域

目前微课程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初见成效,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需拓展。今后将更多关注其“与不同的学科、不同群体进行整合,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微课程是一种教学资源也是一种社会资源。今后微课程将更多的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采用微课程的方式向大众传播某种绿色环保理念,或通过微课程进行某一生活技能等。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本文选自《教育科学论坛》2014年第5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理论基础

时间:2013-10-8 22:37:36 作者:未知 来源:原创 查看:371 评论:0 内容摘要:

1、国外的研究及实践现状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程”有关的名词有Mini course、Micro lecture、Micro lesson等,但其对“微型课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如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提出微型...1、国外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程”有关的名词有Mini course、Micro lecture、Micro lesson等,但其对“微型课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如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提出微型课程(MJ_Dicourse),也可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在1998年开展了微型课程(Micro LESSON)项目。项目主持人Philip Wong教授认为,微型课程是运用计算机通讯技术(ICT)来达到特定目标的小教学材料(Chee & Wong,2011)。微型课程一般是一系列半独立性的专题或单元,持续时间比较短,一般只有l-2个学时,教学目标单纯集中,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支架帮助其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的组织规模也比较小(刘运华等,2005)。由此可见,微型课程(Micro Lesson)针对的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完整的教学活动,促进信息技术更好地整合于教与学,时间与规模都是微型的,而微课程则以微视频为核心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可以整合常规课程教学,也可以供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发展所用;微型课程基于现实的学校课堂教学,属于正式学习范畴,而微课程则适用于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或兼而有之。

2004年7月,英国启动教师电视频道(www.teacher.tv),每个节目视频时长15分钟,频道开播后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可,资源的积累达到35万分钟的微课视频节目;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因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 lecture)而声名远播,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可以看出:国外越来越重视“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但其核心组成资源不统一,有的是教案式,有的是视频式;课程结构较为松散,主要用于学习及培训等方面,应用领域有待扩充;课程资源的自我生长、扩充性不够。

2、国内的主要研究观点

在国内,有高校学者、区域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等对微课程进行了研究或实施,有“微型课程”、“微课程”、“微课”等不同提法;即使是名称相同,其界定的范围、资源组织模式也不尽相同。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田秋华副教授基于对微型课程的内涵及实践分析,将其定义为: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田秋华老师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刘素芹提出,微课程是校本课程的重要形式,应将其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中。

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最为系统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他率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所运用和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体。他认为,微课程最初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等支挣l生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而微课程是“微型网络课程”的简称,除了相关的资源外,还包括相应的教学活动,是某门学科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应该是走向“微课程”。

另有研究者认为,微课程是国内研究者对微课程这一术语的新解读,使其更加本土化,更为国内教育教学所接受,同时,其资源组织方式也满足了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的需求。当然,最为广大一线教师所广泛接受的认识是:微课程是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时间在五分钟左右的微小课程,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解决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这种理解体现了一线教师对这一概念理解的实践性一面,也是微课程得到关注和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3、国内“微课程”的开展现状及成效

在不同的理解和定义下,我国多个地区的教学研究人员、一线教师,勇于实践,不断思考反思,不断归纳总结,在实践中成长,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课程和案例。广东省于2010年建设了“广东省名师网络课堂”,在认真分析教师、学生应用名师课堂的需求、现实可行眭以及应用模式后,确定“名师网络课堂”建设的内容框架为:以重难点、特色理念的微型课为主(15分钟以内),完整课例为辅,使名师课例在时间上更容易被教师和学生接受;以精品专题为主要呈现方式,推出“信息化教学专题”“精彩导人”“合作学习” 情境探究教学”等专题,突出资源的针对性,辅以学科系列化的资源呈现,增强资源的应用效益和辐射效应。

佛山市率先启动“微课”建设,现已征集超过3000节优质微课;参与教师超过2000人;覆盖“小、初、高”各学科的重点和难点,点播数超过100万人次,深受师生欢迎。胡铁生老师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 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也将“微课”纳入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中。

深圳市自2010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优质课例视频资源的征集及在线展播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逐步搭建起了覆盖全市中小学各学段学科、与教材同步、成系列化的优质课例视频资源库,其中特别强调课例视频建设要逐步向精品化、微型化发展,要求征集的30%-50%为“微课”课例视频。

2010年,天津市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空中课堂”项目实现了向小学拓展。其中《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时长在15分钟左右,符合学生学习心理,既适用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又有利于基于班级授课模式下的集体学习和巩固练习。2010年秋季至2012年春季,天津市小学阶段(习字与书法 网络微课程成功录制、上线发布、推广应用,有效弥补了小学书法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张宝君老师主持的(天津市小学“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专项课题。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的李玉平老师长期坚持教学研究,他带领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策略的深层次研究,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微课程”设计,他在博客中提供了很多样例,设计了微课程的开发指南,其中对不同类型微课程的课程结构、评价标准、设计策略、开发步骤进行了定义,并提供了相应的设计模版,对于推动中小学教师通过微课程进行教学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国内外微课程概念辨析及其研究实践现状

作者:张静然,单位:中央电化教育馆

(独家授权发布,请勿转载)

一、关于“微”的遐思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微”既有“细小,轻微”的意思,又有“精深奥妙”的解释。不得不说,“微博”“微信”“微视频”……大行其道的今天,早已经被打上了“微时代”的标签,“微”这个字所代表的意义,必然不是微不足道、微乎其微,而更代表了“微言大义”。微时代下的诸多微功能,不仅给传统的互联网应用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更在教育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教师,首当其冲地成为各功能的探路先锋。

不超过140字的微博,给了不喜欢长篇大论的草根们更多的发挥空间,并相继衍生出了微小说、微刊、微访谈等功能,曾经风光一时的博客不免显得“垂垂老矣”;在教育领域,许多教师也从博客的早期追随者和饯行者,转而开始尝试应用微博来支持德育教育,甚至辅助教学。

对于相当一部分的智能手机使用者来说,已经有20年历史的、曾经不可或缺的短信功能也逐渐地“风光不在”,微信因为其语音即时通信功能占用流量少、不用输入文字等优势,正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在教育领域,微信成了家校互通的重要渠道,它让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更加迅速、便捷。

流媒体技术的发展、视频网站的兴起,更让制作成本低、周期短、播放时长短(短则30秒、长不过20分钟)的微视频、微电影使“人人都成为生活的导演”,草根民众成为媒介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教育领域,来自一线的教师开始尝试以数字故事的方式制作自己的微视频课程,某些网校的行动更为迅速,他们早已经推出称之为“微课程”的、时长定义不尽相同的学习视频,供没有大段时间学习的学习者实现无时、无处不在的学习。

以上诸多“微”功能均具有“短”、“快”、“精”的核心特色,更有制作简单、容易上手,传播范围广、接受程度高、传播成本低,互动参与性强、可以形成具体相同兴趣的社交群体等共同特点,广泛分布在桌面软件、浏览器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上,这些对于教育领域中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习者来说,都是天然的优势。

二、关于“微课程”的争鸣

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中,微课程的界定还不够明晰,在e-Learning业界、基础教育领域、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定义和理解都各有不同。1.国外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程”有关的名词有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等,但其对“微型课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如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提出微型课程(Minicourse),也可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新加坡教育部于1998年实施的MicroLESSONS研究项目,涉及多门课程领域,其主要目的是培训教师可以构建微型课程,其课程一般为30分钟至1个小时,教学目标单纯集中,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支架帮助其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2004年7月,英国启动教师电视频道(www.teacher.tv),每个节目视频时长15分钟,频道开播后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可,资源的积累最达到35万分钟的微课视频节目;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因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lecture)而声名远播,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可以看出:国外越来越重视“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但其核心组成资源不统一,有的是教案式,有的是视频式;课程结构较为松散,主要用于学习及培训等方面,应用领域有待扩充;课程资源的自我生长、扩充性不够。2.国内的研究者的主要观点 国内,有高校学者、区域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等对微课程进行了研究或实施,在提法上有“微型课程”、“微课程”、“微课”等;而即使是名称相同,其界定的范围、资源组织模式也不尽相同。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田秋华副教授基于对微型课程的内涵及实践分析,将其定义为: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田秋华老师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刘素芹均提出,微课程是校本课程的重要形式,应将其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中。

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最为系统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他也率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所运用和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体。“微课”具有主题突出、类型多样、情景真实、交互性强、可生成性、使用方便等诸多优点。

他认为,微课最初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它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是由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等组成的一个资源应用生态环境。它强调的是资源的有机组成和可扩充性、开放性、生成性、发展性。而微课程是“微型网络课程”的简称,除了相关的资源外,还包括相应的教学活动,是某门学科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应该是走向“微课程”。

有研究者认为,微课是国内研究者对微课程这一术语的新解读,使其更加得本土化,更为国内教育教学所接受,同时,其资源组织方式也满足了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的需求。最为广大一线教师所广泛接受的认识是:微课程是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时间在五分钟左右的微小课程,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解决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这种理解体现了一线教师对这一概念理解的实践性一面,也是微课程得到关注和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三、国内“微课程”的开展现状及成效

在不同的理解和定义下,我国多个地区的教学研究人员、一线教师,勇于实践,不断思考反思,不断归纳总结,在实践中成长,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课程和案例。

广东省于2010年建设了“广东省名师网络课堂”,在认真分析教师、学生应用名师课堂的需求、现实可行性以及应用模式后,确定“名师网络课堂”建设的内容框架为:以重难点、特色理念的微型课为主(15分钟以内),完整课例为辅,使名师课例在时间上更容易被教师和学生接受;以精品专题为主要呈现方式,推出“信息化教学专题”“精彩导入”“合作学习”“情境探究教学”等专题,突出资源的针对性,辅以学科系列化的资源呈现,增强资源的应用效益和辐射效应。

2010年11月,佛山市教育局开展了“佛山市中小学新课程优秀课例片段(微课)征集评选活动”的通知,要求教师在选题设计和拍摄制作视频时针对课堂教学的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以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为核心内容,同时提交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短短三个月的征集期间就收到近1000位教师提交的各类参赛微课作品1700多节。2012年3月,佛山市又启动了第二届中小学教师微课作品大赛(活动网站为:http://hudong.fsjy.net),该活动已成经佛山教育信息化的口碑项目。佛山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在区域实践中不断完善微课的定义、内涵、组成、分类、特点、建设途径和流程、应用方式;从区域层面统筹“微课”的设计、开发和应用等多个核心环节,并进行整体研究、系统思考和顶层设计;与广州市远程教育中心联合开发集上报、管理、点播、交流、研讨、共享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区域性微课管理平台,已在实践应用中产生了良好的效益。胡铁生老师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

2010年,天津市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空中课堂”项目实现了向小学拓展。其中《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时长在15分钟左右,符合学生学习心理,既适用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又有利于基于班级授课模式下的集体学习和巩固练习。2010年秋季至2012年春季,天津市小学阶段《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成功录制、上线发布、推广应用,有效弥补了小学书法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张宝君老师主持的《天津市小学“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专项课题,其目标是建设一至六年级12个学期192条《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并推广应用,提高学生、教师、家长的写字能力和鉴赏能力,传承中华文化。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的李玉平老师长期坚持教学研究,他带领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策略的深层次研究,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微课程”设计,他在博客中提供了很多样例,设计了微课程的开发指南,其中对不同类型微课程的课程结构、评价标准、设计策略、开发步骤进行了定义,并提供了相应的设计模版,对于推动中小学教师通过微课程进行教学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四、结束语

微课研究背景 篇5

关键词:网页制作;微课教学;碎片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5-0223-02

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方面分析,教学重点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微课教学是提升网页制作教学效果的有效办法。对于网页制作这样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可以根据它本身的课程优势来制作微课教学。

微课的特点优势

微课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制作教学视频,视频内容把章节内容碎片化。但每个微课视频都是以重点或是难点为知识展开。并且所有的微课视频串联起来就是课程章节。微课教学不仅是视频教学,还它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学生反馈,练习与点评。

微课视频比较短,一般在5至8分钟之间,视频表现形式为:内容精练生动、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重点突出、风格多样,学生可快速掌握知识的精髓,从而起到吸引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满足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便捷的学习资源。

网页制作教学应用微课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很难把基础课程――网页制作这门课程吸引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在教学中往往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效果。以新的教学方法――微课教学,它有以下几方面重要性。一方面,微课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网页制作课程涵盖的知识点广,知识点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教学过程强调对知识的连贯性。如果在有限的时间内由老师单独对知识重点的剖析,那样学生也未必能够完全消化。微课教学可以在短时间集中说明知识点,用实例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要点,通过实例讲精讲透知识的内涵,帮助学生分析与解决疑难杂症。实例剖析也会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生也会通过实例找到自己的兴趣,在兴趣中深入学生知识要点。

其次,在高职院校我们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重点,技能实践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恰恰微课教学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网页制作微课教学的具体实现

3.1 根据选材导入问题

课前准备阶段,知识点要步步深入,环环紧扣。学生如果缺少课前的预习准备,课上对知识的领悟速度、吸收程度也会受到影响。如下图所示,通过观察图片的变化,把问题导入。让学生在观察中找出问题并分析,如何在网页中将图片实现圆角。

3.2 问题分析

课堂教学因时间有限,在微课教学中要把握好知识的含量,善于从重点、难点入手,使微课具备一定的“厚度”。

l代码:

css代码:

.yuanjiao{borde-radius:30px;}

3.3 知识点分解

思考一下,一张图片有四个角,四个角只能设置同样的圆角效果吗?当然不是,可以通过设置属性值来改变,如图2所示

绘制四个不同圆角的边框,当该属性包括四个参数值时,第一个参数值用于控制左上角,第二个参数值用于控制右上角,第三个参数值用于控制右下角,第四个参数值用于控制左下角。当borde-radius属性值给出二个参数值时,如代码:border-radius:0 50px;那么第一参数值控制左上角和右下角,第二参数值用于控制左下角和右上角。如下图3所示:

3.4 知识点扩展

再次思考,能否单独设置一个角的圆角效果?这就需要border-radius衍生属性,通过这样的衍生属性我们可以分别定义,左上角,右上角,右下角,左下角。如下图4所示:

3.5 微课总结

css3的圆角边框属性:border-radius

重点:通过设置不同的参数值,产生不同的圆角效果。

3.6 课后复习阶段

重点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讲授时间有限,实践能力的重点练习要放在课后的复习。在课后的复习中微课又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资源。

结论

微课研究背景 篇6

【摘 要】随着当代教育不断地完善与修改,微课教学理念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在现代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教师将微课理念融入平时的教学中,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教学方式,通过微课理念的教学让学生不仅对新的教学理念产生兴趣,还对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以后学习发展有所帮助。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院校中微课教学应用问题。

【关键词】微课教学;高职院校;应用问题

随着微课的出现,新形式的教学理念也正式面向广大的学生。所谓微课教学是指利用计算机为主要模式,将课程的重点通过投影向学生展示本堂课的内容,通过短时间的放映将学生每堂课的难点与学习重点播放出来,吸引学生的目光,打造更优质的学习氛围,这就是微课教学。

一、高职院校教学应用微课教学优势与教学现状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微课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热情,更加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并没有引进微课教学方式,还是简单的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觉得枯燥对学习没有热忱。学生对于传统教学来说较为熟悉,但是根本没有对知识有所了解,缺乏动手操作的能力,造成对学习知识较为模糊不够熟练。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教学不重视,没有督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导致学生对知识没有兴趣。

二、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过于传统

在现代高职院校在教学中,教师总是进行传统的教学模式,专注于书本上的知识一次性的传授给学生,没有注重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在听课的状态下没有深入的了解知识理念更好的学会知识,也不加强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对新知识有所忽略,不够熟悉,造成教学上的漏洞。比如在上信息技术课时,教师在介绍信息及其特征时就只是将书本上的理论进行朗读,面对许多专业的词汇时教师仅仅一带而过,并没有针对性进行解释,造成学生学习的困惑,久而久之学生不懂的地方越来越多,跟不上教师的思路,让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将来学生学习的态度。

2.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弱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传授理论知识后,不及时对学生进行督促,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及时的将理论进行消化,产生学习上的盲点。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对动画课程的教学时,只是单单的将动画制作与方法进行讲解,没有给学生留出时间进行对动画制作的实际联系,导致学生虽然知道如何进行操作,却没有机会对动画操作进行实际的演练,造成课堂上的资源浪费,使学生没有真正的掌握所学习的知识,将学习时间浪费。

3.学生个体差异明显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让学生理解所学习的知识,更要加深学生学习的观念与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有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更好的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教师就直接对这类学生进行忽视,渐渐班级里学生产生差异,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对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够全面,有问题不敢提出,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的困惑。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仅仅负责传授知识,并没有真正的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进行观察,导致班级里的学生个体差异比较明显,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困难。

三、微课教学对策

1.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微课教育模式里主要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教师找到可行性的教学方案对其进行传授,更多的还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我的学习能力,从自身上找到学习的方式与方法。比如在学生生学习动画制作的时候,可以先询问学生平时看过哪些动画,通过学生对动画的喜爱与了解向学生介绍动画是怎么形成的,教师可以举例子询问学生“大家喜欢猫和老鼠这部动画吗?有没有人思考过如何制作出这么经典的动画吗?”学生一下子就提起兴趣,再结合微课理念,运用10分钟的动画教学让学生一下子被动画制作这节课所吸引。微课理念就是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

2.注重学生个体化差异

微课理念下的教学方式正好可以帮助解决学生个体化差异明显这个问题,在教学上,教师可以根据每节课不同的知识理论对学生进行教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要采取逼迫的态度,要让学生理解一个层次的知识后再渐渐地展开下一层次的教学,比如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将重点知识划分为三点,初级,中级,高级,面对学生接受知识能力进行不同方式传授,观察学生掌握程度,从而进行下一阶段的教学,采用不同层次的教学理念,逐步攻破学生存在的问题,渐渐地消除差异,使学生能不断地完善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3.完善教学方案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思考模式进行调整,优秀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的热情十分重要,要根据不同的教学方式结合微课教学理念将学生的思维重心把握住,采用高效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完善教学方案,找出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有良好的发展。比如分组教学,在学生学习的时候使用分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高效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以小组模式展开对知识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对知识掌握,从而加强学生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打造高效学习方法。通过完善教学方案加上利用微课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集中注意力,提高自身的兴趣。

四、结语

微课理念的提出是高职院校在教学中一次重大改革,针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态度,微课教学理念解决很多问题。在微课理念实施的同时,还要紧紧抓住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在提升课堂的气氛同时还要着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方式,及时对问题进行改正,优化课堂的氛围,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微课理念教学模式下不断地加深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与学习质量,使学生更能有效的学习信息技术,提高学习质量,为今后学习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基于教学改革背景对微课的思考 篇7

微课的全称叫做“微型视音频课程”, 并不是感性认识中的微型课程的简称, 它的概念最早来源于美国, 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教授2008年首创, 戴维·彭罗斯被大家称为“一分钟教授”, 这个称呼源于他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授课方式, 录制一系列1~3分钟的教学视频, 突出关键的概念、主题和活动,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这个强大的工具, 根据所提供的资源和活动, 建构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在我国微课主要是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主题进行简短的, 完整的教学活动, 高校微课的时间控制在10~20分钟。微课打破了传统的听评课模式, 根据心理学的观点, 一个普通人注意力集中的极限是10分钟, 我认为短小精炼的微课就很好地利用了这种理论, 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单一的主题上, 减少了学生分神的机会。

北京大学汪琼教授写了一篇文章《微课关键在“课”不在“微”》, 她就强调对于微课的认识, “微”不一定是微课的重点, 微课最重要的是目标性要明确, 微课应返璞归真, 只要便于对学习者掌握知识点即可, 要杜绝在微课教学比赛中注重形式, 忽略教学效果的错误导向。微课教学的重点是要讲清课程的知识点, 这是微课的关键。笔者也比较赞同这种观点,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一种积极的探索, 但是在制作过程中不能本末倒置, 重心放在“微”上, 只关注外在形式和时间的限制, 到最后教师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 要想真正掌握微课这种授课模式, 必须要抓住它的核心。

一、选题要“明”

教师在微课知识点的选取上要非常谨慎, 教材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微课的形式来展现, 只能在章节的重难点中选取, 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选取一定要体现微课的“微”字, 即某一个知识点。此外还要注意知识点的名称, 太大或太小都容易失去微课本身的意义。笔者有幸参加了2014年全国高校 (高职高专) 微课比赛, 在赛前拟选知识点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这一点, 本来准备的是有关职业道德基本要求这一个知识点, 但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发现这个内容所涵盖的知识面非常丰富, 几乎不可能在15分钟以内把它讲透、讲细, 并且不会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 因为学生不能真正体会从业人员的真实感受, 斟酌之下改成了面试过程中的行为礼仪, 既体现了“微”字, 同时教师易操作, 学生易接受。

二、教学设计要“精”

虽然微课的时间只有15分钟左右, 教师依然要精心设计教学的知识点。教学设计时, 教师不能完全照搬以前的教案, 要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与组织, 体现信息化教学的思想。评价教师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应该以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核心, 兴趣会产生动力, 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来讲更是如此。如何做到“精”呢?

第一, 认真组织课程导入。一堂课的点睛之笔往往在导入这部分就能体现出来, 而在简短的微课中最能抓住学生眼球的是上课的前2~3分钟, 其实就是课程导入, 这部分尤其要设计好。笔者在比赛中使用的是设计场景进行提问, 让学生自己来引出本次课的主要内容, 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能体现出他们的主体地位, 很好地降低了“开小差”的机率。

第二,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一定要运用讲练结合等适合微课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使得所讲授的内容能够很好地为学生所理解和接收。礼仪方面的内容并不是简单的言传, 而是要身教, 通俗来讲就是演示, 所以笔者先展示微笑、坐姿、站姿、注视、握手等基本礼仪, 然后让学生上来演练, 这样学生一方面乐于接受这样的方式, 另一方面又营造了课堂氛围。

第三, 对于教学时间的把控上, 既要考虑到教学环节的完整性, 又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这一点非常重要, 很多教师都败在了这一笔上, 也就是超时, 如果后期的剪辑质量再不高的话, 这堂课本身也就失去微课的意义了。从这次学院教师参加比赛的实况来看, 很多教师赛前只注重怎么提高教学内容的质量, 而忽略了赛前彩排, 一时状况百出, 开头重复两三遍, 忘词, 停顿时间过长, 眼神奇怪, 口头禅直冒, 普通话不标准, 这样既浪费时间又降低微课质量, 正所谓不打没有准备之仗, 不做不战而屈之兵。

第四, 教学手段的运用上, 熟练应用多种教学手段, 尤其要积极采用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 使得教学内容能够完整、直观、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视音频教师里的设备作为教师来讲要熟悉, 这是必备的操作技能, 动作要流畅、大方。

第五, 注重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虽然微课教学的内容是具体的某一个知识点, 但作为一堂课, 必须要保证微课教学的完整性。传统意义上的一堂课应该要包括导入、基本知识点讲授、互动、任务布置和最后总结, “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微课虽小, 但是不能因为小就乱裁剪, 每一个环节都要照顾到, 同时注意时间的分配, 尽量做到教者得意、听者舒心。

三、讲解要“透”

微课归根结底还是属于课堂教学的一种模式, 既然是课堂教学就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改革中要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不能剥夺教师的主导作用, 尤其在微课中教师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全程大部分时间都需要教师的讲解和引导, 因此教师对于知识点的讲解要透彻, 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 避免拖沓、啰嗦, 做到言简意赅, 这对于教师的基本功无疑是一个大的挑战。

第一, 语言要简洁。要想在规定的时间里把知识点讲透, 一定要注重语言的简洁性, 平常上课过程中出现的很多“口头禅”要避免, 这样可以节省少许时间。很多教师由于长期教学实践, 养成了一些口头禅的习惯, 刻意要求改掉有很大的难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这需要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走上讲台就要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语言。

第二, 教学内容要熟悉。演员是屏幕上面的演练者, 教师是讲台上的演练者,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的精髓就是“熟”。教学内容就是教师这节课的“台词”, 谁会给一个连词都说不出来的人颁奖呢?再加上录制现场, 教师难免会出现紧张的情绪, 如果对所授的教学内容不熟悉, 基本上开场的2分钟是没有效果的。

第三, “镜头感”要培养。微课也是交际的另外一种形式, 人际交往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眼神交流, 而微课则注重人与镜头的交流。不需要有严格的角度、动作, 但需自然、大方, 可以参考《百家讲坛》, 从中学习这些讲坛大家们的气宇轩昂。

四、表现形式要“准”

微课的表现形式也就是音视频及多媒体等技术实现要准确规范。目前微课的录制形式主要分为录像和录屏两种, 也可以采用录像和录屏兼用的方式。录像主要指利用手机、数码相机、DV等摄像设备等外部视频工具到现场拍摄课堂实况。录屏则是利用配有耳麦 (附带话筒) 的电脑, 通过专业的录屏软件对PPT演示进行屏幕录制, 辅以录音和字幕。另外, 还可通过带摄像功能的手机、相机等便捷摄像工具进行录制, 教师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录制方式。本院教师微课的录制采用的是第一种方式, 借用扬州大学的录音频教室。这种录制方式可以很好地展示师生互动,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此类方式对于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是非常实用的, 它的缺点是成本高, 并且需要借助外力, 而且录像设备好坏直接影响微课效果, 很多教师的微课可能因为拍摄的原因大打折扣, 因此作为课堂使用采取第二种方式比较适合。一是录屏的方式相对比较简单, 大多教师在制作这种微课视频时操作很便捷, 只需要一台电脑 (需要附带耳麦和话筒) 即可操作。而在演示过程中还可以随时进行修改或者中断。二是这种方式, 在视频中可以不出现教师本人的形象, 教师经常性地出现在视频中易造成学生思维的发散, 不利于授课的进行。不如“只闻其声, 不见其人”。总之, 微课视频的录制方式还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选择。

五、教学效果要“强”

教学实效性强调的就是知识点的有用性, 相比于前面的几点来看, 教学的效果最能体现这堂课的意义。效果的体现不仅表现在课外, 也可以是课堂上学生良好的表现。微课相比于传统型的课堂授课, 就其效果而言应该更加突出。学生对于老一套的“满堂灌”的课堂已经非常熟悉甚至出现逆反的心态, 这时出现的微课显然可以让学生眼前一亮, 虽然同是课堂, 但是短小;虽然是同样的教学内容, 但是精简;虽然也是教师授课, 但是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等等, 不仅如此, 学生还可以反复观看没有弄懂的知识点, 可以有选择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重难点。当然这种方式也可以在学生中推广, 让学生走上讲台, 走进“镜头”, 走入微课, 此时的要求要灵活, 不能过于刚性, 对于学生群体, 让他们参与课堂, 提高学习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才是最重要的。

微课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 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只要运用得当, 一定能够为当下的教学改革增添新的色彩和篇章。但是对于这种模式也有很多的学者提出质疑的声音, 但是不管如何, 作为一名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来说,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践过程中对微课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推进, 使之在教学改革中真正发挥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的作用。此外, 我们也不能因为热衷于“微课”而降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要求, 因为就实际情况来看, 微课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课堂, 要用辩证的、批判的思想来对待这两种教学模式,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这才是教学改革的真正意义所在。

摘要:当下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等网络名词的出现,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授课模式在中国的各大院校中悄然兴起。国家教育部至今举行过两届全国高校的微课比赛, 第二届更是把全国所有的院校进行不同等级的划分来进行逐级的比赛, 其合理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这样的教学比赛无疑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也给在教改中陷入迷茫的的教师们指出了一个方向。本文就是结合自身参加微课比赛的经历分析微课在制作过程中值得教师深思的核心。

关键词:微课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满堂灌”视频

参考文献

[1]曹殿波, 薛苏秦.“微课”实践中亟待厘清的四个基本问题[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3

[2]顾敏.高校微课教学研究与设计[J].软件工程师, 2014

[3]杨正群.关于“微课”的几点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3

[4]汪琼.“微课”关键在课不在“微”[J].中国教育网络, 2013

[5]杨荣.微课教学反思[J].理论前沿, 2013

微课研究背景 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现状;改革;

【分类号】H319

随着社会发展,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受到各方面的挑战,各个高校都在推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个体发展一直是改革的方向。同时,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衣食住行到医学教育,无不和网络有密切关系。目前,网络在高职的学生中已经基本普及。学生利用网络做作业,传作业,查资料等等。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因此产生,并从西方传播到我国,并逐步影响到我们的教育观念。因此,在微课背景下进行高职教学模式的研究,对教师和学生都有重要意义。

目前,微课在国内高职英语教学中还没有得到普遍的应用,分析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

1、教师方面

微课形式要求教师要在15分钟内用视频的形式对某个小知识点进行讲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学知识点在短时间的精细清楚的讲解出来然后对教学过程进行视频制作,这不仅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更考验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智慧。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应用性大于理论性,而且各各知识点并不是独立的,高职英语教学更多侧重对英语的实际应用,需要讲解的理论并不多。因此很难找出一个独立的切入点进行微课。另外,目前国内还有大部分高校并没有为微课提供平台,将本校各门课程的微课系统化,然后传到一个平台上,让学生进行观看学习。这就使得学生没有了解应用微课的途径,进而影响微课的推广和使用。

2、学生方面

高职院校录取分数出现下滑的趋势,学生的英语成绩更是越来越低。虽然成绩不能代表一切,但是事实证明,低分数的学生学习习惯比高分的学生要差很多。而且由于英语一直考不好导致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虽然还有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从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学习英语,但是以考试为导向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例如为了考试而学英语,很多学生会死扣单词和语法而忽视了对英语的应用。这就出现了有些学生掌握了大量词汇,却说不出一句能让人听明白的英语。更不要说和他人用英语交流。这种情况应该得到彻底的改变。要从教学模式改革入手,彻底摆脱“哑巴英语”的局面。

另外,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也就没有了刻苦学习的习惯。从生活到学习全都松懈下来。除了对专业课进行学习,他们认为英语学习已经不重要,将来的工作不会用到英语,所以对英语学习没有需求。没有需求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微课视频,学生不会主动去观看学习。因此,即使建立起微课平台,也收效甚微。

但是,教学改革是发展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在微课背景下,我们该如何推进教学改革。

首先,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真正的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不是指单纯的增加课堂互动,让学生讨论,或者让学生讲课。而应该把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学的目标。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我们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目标就应该定位成学生的工作岗位需要的能力。例如文秘专业的学生,他们未来岗位对英语的要求就是进行日常交流,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几个典型环节做成微课,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展示语言点和表达方法,然后配合大量的练习,情景模拟等让学生数量掌握各种情境下的表达方式。进而实现学以致用。而不是把学习英语的重点放在语法语言研究上。

其次,教学内容要突出专业特色,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部分专业,采取一刀切的模式,所有专业的学生用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课时进行英语学习。但是学生由于专业不同,基础不同,对英语的需求也不同。这种一刀切的英语学习,学生收获不大。因此,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推出微课。例如,我们可以分为基础英语微课,中级英语微课和高级英语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选择相应的微课进行学习,并逐步升级。另外,推出各个专业的实用微课,例如,谈判英语微课系列、物流英语微课系列和食品英语微课系列等。让学生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入手,有针对性的进行微课学习。让学生可以从多方面提高英语。

最后,“学”与“做”结合,以“做”为主。国外的学者对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做过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们所获得的知识,70%来自我们亲身经历的,20%来自我们看到的,10%来自我们听到的。从课堂到人生,我们用了大量的时间来说教,实践证明,这些说教收效甚微。我们说无数遍热水很烫,不如亲手去感受一下体会的深切。由此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我们的学生一直是以听课为主,我们忽视了对学生动手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到了大学,要求我们转换课堂角色,以学生为主,实际情况是学生并不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学生没有一定的社会积累,这就导致学生没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做过很多案例分析,每次学生拿到案例都感觉无从下手。如果用身边的案例引出授课内容,学生往往容易接受,也更好理解。因此,学生的阅历和经历是学习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经过理论和系统的整理,可以是这些直接经验升华到另一个高度,进而指导以后的经历。所以,我们在教学期间,从课内到课外都应该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这些实践经验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基础。有了这些直接经验,我们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改革才能更顺利深入。

总之,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结合时代特点,改变教学模式单一的情况,借助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网络技术,不断改进、完善微课等多种教学方法,营造适宜学生能力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毕业后可以顺利适应并完成工作岗位要求,这才是检验我们教学成果的标准。通过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多方努力,教学改革才能取得成效,才能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与教学改革探讨》赵云清,2012

2、《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张刚,王敏,2009

3、《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方法改革探究》周丹,吴琼,2010

上一篇:英文简历的内容下一篇:厉行节约拒绝铺张浪费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