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升学途径

2024-09-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高考背景下升学途径(精选8篇)

新高考背景下升学途径 篇1

彭州市蒙阳中学陈祖均

12月4号至8号在成都市普二处石处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53人在短短的的4天时间内聆听了杜淑贤、芮仁杰等七位专家校长的精彩讲座,参观学习了以向明中学为代表的四所高中,在学习中一次次的更新了我的教育理念,改变了我对新高考的一些不足的认识,让我对新高考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引起了我对教育改革的思考,对如何对应将要来到的2018新高考有了一些想法。

在本轮改革中,我校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认识推进普通高中教学和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切实改变应试教育做法,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放在首位,积极推进选择性教育,积极探索适应选课走班分层教学综合育人模式下改革创新的路径,为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实施高考改革在师资、教学设施设备和信息平台等方面做好准备,为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和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奠定基础。

一、指导思想。

1.整体谋划,分步实施。根据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实施方案,遵循教育规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安排教学管理工作,制定完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明确工作目标、重点任务、方法步骤和主要措施。2.研究先行,分类指导。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和教师培训,建立专业团队,开展专项研究。3.统筹兼顾,合力推进。切实加大资源建设与保障力度。4.立足实际,创新实践。把学校教学管理改革与学校特色发展相结合,与教育信息化相结合,通过扩大学生选择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促进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

二、主要措施

1、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家长会,校讯通等方式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及学生都了解掌握新高考改革带来的新变化,主动适应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加强培训指导。通过外派行政和老师外出学习、请新课改走在前面的学校专家教师到我校举办讲座,让我校的教师提前了解新课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我校教师的教育理念。

3、建立健全学校课程体系。要切实增强课程意识,全面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和教师的课程实施力,着力健全学校课程体系。要基于立德树人育人宗旨、普通高中的基本任务,基于学校价值追求、文化传统和办学实际,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个性特长发展和选择考试科目需求,加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统一规划和设计,进一步完善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结构完整、层次清晰、递进有序的校本课程方案,满足学生不同兴趣、不同水平、不同选考要求的学习需求。分类分层开发选修课程,构建必修与选修有机结合的学科课程体系,充分满足不同特质学生的学习需求。

4、均衡有序安排课程教学。科学制定课程实施方案,统筹安排高中三年的课程,注意教学时间安排的课程之间、年级之间的均衡性和学科学习的连贯性、可持续性。一方面,要按规定开足开齐课程,严格控制每周课堂教学时间;另一方面,做好必修课程分层教学的安排,防止出现为应对学考或选考挤压选修课程课时,从而造成学生高

一、高二课程多、课时紧、负担重,高三年级只应对统一高考科目的现象。

5、充分保障学生选课权利。建立选课制度,编排选课指南,指导学生根据学习兴趣特长、学科学业基础、专业发展趋向、大学招生要求自主选科目。实施分层选课走班要根据学校师资、教室等教学资源实际情况安排课程教学,提前告知选考科目教学班的最大容纳量,引导学生有序选择。同时要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充分利用实验室、功能教室、图书室和学校周边社会公共资源开展走班教学,尽可能满足学生选课需求。

6、积极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从选课到选考、选专业、选职业,建立和实施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成立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中心,组织与生涯规划教育相关的研讨活动,制定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实施方案,开发完善学校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和生涯测评系统,完善相关制度。拟建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指定专人负责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职业讲座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选择、学会对自己负责,科学制定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方向。让学生逐步明确职业性向和课程选择,理性选择选考科目、层次和进度,并将生涯规划教育与学科教学、学生社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

7、科学谋划,切实保障新高考背景下的我校高中课程教学的资源条件。通过测算开展教学和管理改革所需的师资、教学设施设备和信息平台等教学资源需求,我校准备引进语文、微机等专业教师以满足改革后实际教学需要。

新高考背景下升学途径 篇2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语文教材中的主要阅读材料是课文,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喜欢把课文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来教, 这就使得原本完整的一篇课文变得零散, 使学生在理解课文时缺乏对文章的完整认识, 从而丧失阅读兴趣。因此, 采取必要的教学改革措施, 给予恰当正确的阅读指导,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非常重要。

那么, 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呢? 以下方法提供借鉴。

1.同类拓展法。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编排 , 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拓展性研究资料, 或提供书目让学生到书店、图书馆、阅览室、互联网上寻找。如学习柳永的《望海潮》时, 我们可以由柳永愿望落空, 最终成了“奉旨填词”的白衣卿相, 谈陶渊明、李白、孟浩然的出世与入世的艰难选择, 推荐学生看《中国文人贬谪文化》一书, 让他们体会一大批中国文人如何在宦海沉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并品味他们的代表作品, 从中体会他们的苦乐悲欢。

2.影视作品 引入法。学习某篇课文时 , 可以观看经典名著的影视片段,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然后让学生寻找相关书籍阅读, 再交流心得体会。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 可以看电视剧《红楼梦》片段, 和原文比较, 再阅读《红楼梦》原著, 以及《红楼梦》系列点评著作 , 学生可以写一段个人看法。

3.辩论激发法。教师可以就某个畅销书的观点或某个时鲜热点问题发表个人看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 最好可以进行辩论, 让学生查找各种资料, 阅读相关书报和网络文章, 集中整理, 共同讨论, 在拓宽视野的同时, 保证阅读鲜度。还可以在作文课上就某一论题展开讨论, 并通过大量阅读当代大家和经典文章, 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个事件, 从而引导大家深入思考社会和人生。

总之, 巧妙寻找一个契机, 提供丰富的阅读书目, 让学生由课内到课外、由点及面, 通过阅读丰富自己。

二、拓宽学生学贯中西、博通古今的阅读眼界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阅读应该不限专业不限文理, 不限民族, 更不限国籍。因为, 世间所有的学问都是相通的。只有博览群书、广泛阅读, 才能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一些疑难问题才能曲径通幽, 达到异曲同工之境。

对于高中生而言, 图书馆的书如同海洋, 一定要鼓励学生激情遨游。只有广泛涉猎, 才能拓宽视野、开阔眼界。开展自由读书比赛, 让学生开列书单, 比比阅读量, 比比阅读广度, 单从文学类角度出发, 我想值得推荐的书目很多, 如鲁迅先生的小说、杂文, 巴金的《随想录》《家》, 冰心的散文、诗歌, 朱自清的散文, 沈从文的小说, 季羡林、冯骥才、毕淑敏、贾平凹等人的散文等, 还可以看看论语译注、老子译注、孟子译注、庄子译注等。外国文学可以读《梵高自传》、《居里夫人传》、泰戈尔诗集梭罗《瓦尔登湖》, 还有雨果、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海明威的作品都应该认真阅读。

三、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阅读习惯

“学”是为了“用”, 有人说 , 一本好书 , 如同一个好大学。意义就在于阅读后, 能和社会实际相通, 能与自身实际相连。阅读一本好书, 能对照自己、查找问题, 或解决自己思想上的困惑, 或者能找到“於我心有戚戚焉”的感觉, 想必一定是世间最美之事。养成阅读时“学以致用”的习惯,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善莫大焉。

如笔者曾上过一堂图书馆课, 带领学生阅读了毕淑敏的《破解幸福的密码》一书 , 帮助他们找到了开启幸福大门的钥匙。在自由交流心得后, 我抛出了一系列问题: (1) 你幸福吗参照毕淑敏提出的四个幸福观分类, 你觉得自己属于哪个类型? (2) 你有没有不同于毕淑敏的幸福观? (3) 看几个案例, 你诊断一下, 他们是否幸福, 属于哪个幸福类别, 如不幸福, 他们如何走出误区, 寻找幸福?

这些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立即活跃起来, 畅所欲言, 不断从书中找依据、想对策, 如同一个个心理咨询师, 帮助案例中的同学分析原因, 找到问题症结, 指出走出误区、寻找幸福的办法。

总之, 阅读是学习之母, 是教育之本。良好的阅读习惯、正确的阅读方法是阅读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手段。同时, 阅读过程也是一个人内心成长的过程。阅读如同人的另外一双眼睛, 帮我们看清世界, 让我们明了人生。是与非、对与错、真善美、假恶丑, 世间百态尽在其中。因此, 培养学生良好正确的阅读方法和习惯, 使学生形成受益终生的阅读能力, 是每一个教育者为之努力奋斗的重要目标。

摘要:“新高考”呼声日高, 分数一路攀升已成趋势, 高考语文将进入高分时代, 教师该怎么教?“新考改”必将推动新课改, 加大学生阅读量, 拓展阅读面,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势在必行。

关键词:新课改,阅读能力培养,“新高考”

参考文献

[1]李家同.大量阅读的重要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8.

[2]国家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3]王本陆.优化教学:概念·标准·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4]王策三.教学实验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新高考背景下中学地理教育的出路 篇3

关键词 高考改革 学科发展 地理教育 职业发展 行动措施

2014年9月由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掀起了高考改革的新浪潮。实施意见关于“改革考试科目设置”中指出: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部分试点地区逐步出台了高考改革的具体方案和选考要求。2015年年初,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先后公布了2017年高考选考科目情况。以上海为例,所有专业(类)中,提出比较多的选考科目是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提出比较少的选考科目是地理、历史、思想政治(表1)。

巨大的选考比重差异间接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生存压力。在追求高考升学率的社会压力下,可能出现高校不要求,中学不重视,教师不上心,学生不学习的糟糕局面。历史的惨痛教训值得我们深思:1995年,全国实行会考基础上“3+2”科目设置方案,即语、数、外为必考科目,文史类加考政治、历史,理工类加考物理、化学,地理退出了高考;高考科目的设置对高中地理教育影响很大,凡是高考设置的科目,学校从师资、学时分配等方面作重点安排,大部分学生也会把主要精力放在高考科目上,地理教学因此受到了冷落,对我国地理学科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1]为了学生综合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为了避免悲剧再次发生,为了让教育改革走向良性的发展方向,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加强监管,确保相关政策的落实,避免更严重的应试教育现象的出现。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中学地理教育出了问题,以地理教育为生活支撑的地理教师将面临更大的生存问题。作为教师,须要为个人职业发展负责,为地理学科的发展负责。做一个负责任的人,不能只有抱怨,更不能失去信心,要用行动确保学科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回归本真,提升国民素养

地理不参加统一高考是一种挑战,但也是一种机遇。不参加高考,意味着应试教育对学科教育的影响减弱,地理教育者可以抛开应试教育的束缚,大胆开展学科素养的教育。

地理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最完美结合的产物,地理不仅有自然科学的神奇,更有人文科学的魅力。中学课堂上的地理不能简单称为“地理教学”,更应该称为“地理教育”。地理教育担负的责任在于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地理的科学知识,培养地理的学科能力,更要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健全的国民素养。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人与地关系的和谐程度决定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水平和人类个体的生活质量。[2]人地关系基本经历了“崇拜自然——利用自然——征服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演变过程。历史证明,可持续发展才是最利于人类发展的人地关系思想。在新形势下的中学地理教育中,需要摈弃复杂的地理原理,以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为指导,回归地理教育的本真,提升学生的国民素养,包括关心乡土、关爱祖国、关注世界、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和可持续发展等地理学素养。[3]二、回归生活,提高生活品质

学习的最终目的不应是更高的分数,而是更好的生活。《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虽然一直强调要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地理教育并未真正走入生活。由于缺乏防治自然灾害的基本地理素养,在较小的自然灾害面前,我国人民往往付出较大的代价,甚至引起社会骚乱。

无论是教材的内容,还是教师自主选择的素材,更多是为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为主要目的,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并不多。当应试压力减少后,地理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生活能力作为主要任务。大胆地舍去教材中“遥远”的素材,发动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从生活中挖掘地理素材。如,学习农业、工业时,可以让学生收集身边的农业和工业现象,并结合教材中的地理原理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进一步发展的措施。回归生活,让学生学会更好地生活,当学生感受到所学内容的价值时,他们会走出“分数”的束缚,认真对待有价值的课程。

三、走出教室,探索地理魅力

前面提到要“回归本真,提升国民素养”,“回归生活,提高生活品质”,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只坐在封闭的教室里是不行的。地理不在室内,在室外。为了更好地达到地理教育的效果,必须引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地理世界。由于我国家长对孩子过于“爱护”,加上社会舆论的影响,很多学校出于“安全”考虑,不敢组织任何形式的外出参观、学习或野外考察等活动。这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地理教育目标的实现。

作为中学地理教师,不能让这种现象阻碍地理教育的发展。不能离校,可以在校内组织:如测定太阳高度、绘制校园地图、设计校园参观线路等。通过校内相关活动,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又能够让学生更了解自己的学校,增进与学校的感情。不能外出参观,可以“请进来”:与相关部门(如大学、博物馆、科研机构等)联系,在校组织地理图片、影像或实物(如岩石标本、植物标本等)的展览。不能组织外出调研,就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收集素材:可以寻求家长的支持和帮助,请家长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或外出旅游中收集地理素材,并及时整理、交流、存档。

总之,学生只有走出教室,走进地理世界,才能真正理解地理的魅力,提升地理素养。

四、丰富课堂,实现多维目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内容不同,或者学生的个体差异,都会导致教学目标的差异,从而导致教学手段的差异。如果按照三维目标划分,教学目标可分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4]不同维度的目标所需要的教学手段是有差异的。知识和能力需要教师的指导,过程和方法必须通过学生动手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需要学生亲身感受。三维目标,至少代表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教学手段,加上教学内容的差异和学生的学习差异,教学手段更应丰富多样,即“因才施教、因材施教”。“才”指学生,“材”指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的多样体现在课堂组织形式的多样。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可以在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设计课堂教学的形式。这样既能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又能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多维目标。

五、合理选材,提高教学效率

虽然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无论教学形式的设计如何新颖,如何精致,没有匹配的教学素材作为支撑,也难以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教科书是众多专家共同合作编写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选取的教学素材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可称之为“经典案例”。但部分经典的案例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因此,教师要根据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况,舍去教材中的部分素材,选择具有乡土特色的、学生比较熟悉的案例。在学习城市功能分区时,可以以学校所在城市作为案例;在学习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时,也可以选择学校所在地区的典型农业或工业作为案例。

由于日常教学工作已经比较繁重,加上收集科学、适用的地理素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个体要完成教学案例的重新组织比较困难。可考虑以学校的学科教研组为单位,或由市、区教研员组织团队进行编写,并进行资源共享。

六、因材施教,支撑多元发展

新高考改革的形势下,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对于大部分不选考地理的高中生来说,只须要掌握基本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具备一定的地理素养,掌握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技能即可。但还有部分学生会选考地理,甚至有志从事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

对于后一部分学生来说,需要为他们创造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为他们前进的道路保驾护航。可以开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地理选修课供学生选学;可以丰富第二课堂,组织有需要的学生开展地理实验研究和地理野外考察;还可以组织有爱好、有特殊发展需要的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地理奥赛、全国中学生环境地图大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通过参与大赛,提升学生的能力,丰富学生的阅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为继续深造甚至今后的工作生活打下一定的专业基础。

七、开拓创新,成就教育人生

对于成功的教师来说,教育工作不应只是职业,而是事业。在教育职业中,做好本职工作,上好每一节课,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培养出合格的中学毕业生,这些都是一名合格教师的表现。要成为优秀的教师还应该在教育工作中大胆创新,勇于尝试,善于总结,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理念和思想。其实,很多教师已经做得很优秀了,但忽略了提炼升华,最终只能与名师擦肩而过。

在教学中,要做一名有想法的教师,抓住机会,大胆创新;要做一名有作为的老师,不仅敢想,还要能执行,用行动检验真理;要做一名能升华的老师,随时写下自己的教学感悟,并总结提炼,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理念和思想。

作为地理教师,必须熟悉新形势的要求,并适应新形势下的新常态,在挑战面前,要有信心,要坚信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教育如何改革,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地理在国民素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一线地理教育工作者要用实际行动让地理学科实现它在国民素养教育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帆,黄汉军.1977年~2008年:我国地理高考改革综述[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8(2).

[2] 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1991(3).

[3] 王向东,袁孝亭.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和主要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

[4] 钟启泉.“三维目标”论[J].教育研究,2011(9).

新高考背景下升学途径 篇4

平江三中 谭章兴

平江三中是一所有着六十多年优良办学传统的农村普通高中,几十年来,为发展我县教育事业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特别是自09年以来,在市、县教体局的领导和全力支持下,我校学考一年一个台阶,高考录取人数九年连续增长,多次荣获岳阳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学校的光荣称号,逐渐实现了学生“低进高出”的目标,学校也逐渐走上和谐持续的发展之路。(PPT:学校图片、近几年高考、学考数据)

在学校发展的同时,我校政治教研组紧跟学校的步伐,抓实教学教研,提升学科成绩,无论是期末统考、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还是高考,政治成绩在全县的排名一直在其他教研组前列。

一、团队基本情况

平江三中政治教研组现有9位教师,平均年龄32.2岁,其中高级教师1人,中一教师3人,中二教师5人,市级优秀教师1人,县级骨干教师1人,多年以来,全组成员以“主动、务实、合作、和谐、有效”为宗旨,本着“爱岗敬业、奉献拼搏、团结协作、与时俱进”的精神,开拓创新,互帮互学,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开拓进取精神,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严谨治学,成为了我校一个蓬勃向上的工作团队。下面我仅就这几年组内的工作情况向大家做一汇报。(PPT:教研组成员情况表格)

二、团队建设的措施。

(一)、坚定目标有引领

本学期初我们制定的教研组学期工作计划的中心与目标是:⑴、抓实教学与教研两大主题,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提升。⑵、规范教学过程,抓实教学常规,实现教学效率最优化。⑶、突出三个“抓手”,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各年级各班级均衡发展。

(二)、围绕主题求实效(教学与教研是教研组建设的两大主题。)

第一、围绕教学这一主题。结合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要求教研组全体成员确立新的教学价值观,扩大有效教学、坚持“分层、异步、导学、展示”课改模式,科学合理分层分组,依据“低起点,高要求,慢爬坡,多反复”的教学策略和“大目标,小切入,求实效,出成果”的课堂目标,运用导学案、电子白板等教学手 1 段,打造“实效”课堂,促使学生养成“会听、勤思、敢说、善问、日清、周总、月结”的好习惯。

1.落实课堂教学,推行行政领导推门听课制度。

⑴学校在每个年级组都安排了一位没有上课任务的行政领导专门负责推行推门听课制度,对被听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摸底、指导。对优课教师加以表彰和鼓励,对差课教师继续跟踪指导,以听课来促进教师认真备课;创新备课格式,改进备课的设计和过程。

⑵在教案的内容栏里增设了“个性化批注”、“教学反思”两块内容。同时实施合作备课,以备课组为单位,由备课组长负责主持,与全体备课组成员共同对教材和教法进行切磋研讨。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校要求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备好自己的课,并根据老、中、青不同年龄层次的老师提出了不同的备课要求:老教师可以采用电子教案,中年教师采用电子教案必须有自己的个性化批注和教学反思,教学未满三年的青年教师必须根据集体备课卡手写教案。

2.开展多种形式研讨课,扩大教学的实效性。⑴、青年教师的亮相课、汇报课。

为促进青年教师的尽快成长,教研组努力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平台,为他们提供学习展示的机会。学校每年组织新教师的亮相课、汇报课活动,在教研组先研课、磨课,再上课,最后再教研,为他们提供发现不足,展示优点的机会。如高一的李燕老师为准备下周的亮相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就试讲了两次,我们教研组在今天上午的集体备课时间就会一起跟她分析讲评并提出修改意见。可能在下周一她还会再试讲一次。对一堂课的反复研究,有力地提升了青年教师对教材及课堂的把握能力。

⑵、中年教师进行同课异构。同一节教材,由不同的教师来教,就会有不同的风格,也会有不同的效果。如开学第二周高三年级的兰练飞老师和汤琪老师对《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的高三一轮复习进行了同课异构受到了县教研室领导和组内老师的一致好评。老师们对教材共同钻研,又尝试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来执教,体现了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也体现了对教学个性和学生特点的正确把握。

(3)、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开展示范课。每个学期,组内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除规定的同课异构外还必须上一堂有关课型的示范课,比方说:高三年级的一轮复习课型;高二的试卷讲评课型;高一的综合探究课型等。教师示范课 活动的开展,既是骨干教师教学技能与特色的展示,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示范、引领、带动的作用;同时为组内教师创造了互观互学、交流研讨的机会,必将促进学校教师专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3.积极互动评课,反思总结促提升。

听课与评课是提高教学质量重要环节之一。教研组要求每位教师都要积极参与评课,用理性的眼光来听课,用内化的理论来评课,听后撰写评课提纲。我们教研组对老师评课是这样规定的:讲一个优点、三个不足、一个自己的构想。

通过个别评课、互评全组评议,使大家共同提高。积极互动的评课无论对执教者还是评课者,都是一种激励一种历练。

第二、围绕教研这一主题,开展有主题、有计划的专题教研活动,以研促教。

通过教学研究,转变教学观念,寻找课堂教学中的低效因素,落实环节,提升教学效果。

1.主题研修,使集体教研落到实处。

长沙市教育局副局长缪雅琴曾在长沙市新高考改革专题培训班的讲过:新一轮的高考综合改革,必将引发学校课程重建、学生生涯规划、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教学管理变革等一系列连锁反应,针对不同的专题,各学校要组织不同层级的主题研训,在研训中厘清思路,解除疑惑。

我们学校教科室今年下期要求“主题研修”要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三个一”的主题研修,即“一学期一主题,一主题一汇报,一汇报一结题”,逐步形成我校特色的教学素材和教研成果。

我们政治教研组今年下期开学至今进行的主题研修是: 高三:2018年全国卷政治试题分析及高三一轮复习备考研讨 高二:近三年期末考试试题研究

高一目前准备进行的:新高考背景下适合我校学生选择的组合研究。另外如何统筹安排高中三年的课程、课时,如可以将两年的学习在一年中完成或三年的学习在两年内完成;还比如如何优化教师队伍,尽早制定培训计划,优化培训内容,为适应新高考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这都是这一年内需要研讨的问题。

2.落实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产生最佳效益。(1)、抓实备课。

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先决条件。首先,教务处对各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提出了严格具体的要求。要求各备课组认真制定备课计划,确定每次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每周备课时间要严格考勤,认真研究,明确重点,用集体智慧解决难点,讨论教法,做好记录。要求行政督查人员定时参加各备课组活动,还通过每月检查各备课组的备课记录,及时了解各组备课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为了督促教师备课,了解每位老师的备课情况,学校还采取了由备课组、教研组负责普查和教务处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每个教师的教案进行检查,将检查情况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并对优秀教案进行了展览和表扬,对写得较差的进行批评教育,并责其限期改正。

(2)、抓实课堂。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上好课。现在很多学校都提打造高效课堂,但我们的学生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并且有很多是农村留守学生所以行为习惯也不好。所以我们教研组提的是打造适合三中学生的低起点的“实效”课堂。

我们所提倡的“实效”课堂重在落实各个环节上,首先是课前五分钟的知识默写,这是高中三个年级备课组必须遵守的。通过课前默写我们想达到使学生尽量掌握基础知识的目的:高一默写一遍、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前默写一遍、高三加大难度再默写一遍。通过至少三遍(其实每期期末复习前还有一次整体默写)的默写基本上大多数学生还是能熟悉的掌握高中政治基础知识,这就为学生进一步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然后就是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课堂,学校规定老师一堂课讲述最多不超过25分钟,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然后就是练习,大概就是10至15分钟。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学校进一步要求老师的课堂教学从学生的问题和真实状态出发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从学生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出发决定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努力做到(1)“四归还” 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质疑问难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探究性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2)“五不讲” 讲了学生也不会的,坚决不讲;不讲学生就能自己学会的,坚决不讲;学生自己能讲明白的,坚决不讲;能用学生的动手实践代替教师口头讲解的,坚决不讲;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3)、落实学生作业的批改和课外辅导。

为了杜绝老师过少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不认真或过重增加学生作业负担的现象,我们就作业布置的数量和批改质量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且将行政办公会议的决议打印下发,做到教师人人清楚。此外,教务处还对全校各科作业(包括作业本、练习册、考试卷、参考书等)进行每月1次的普查和办公室抽查相结合,主要检查作业和批改情况,并及时与被检查老师交换意见。对作业量布置适当、批改仔细认真的老师给予表扬;对作业量布置极少,批改极不认真的老师给予批评教育、口头警告的处理,并进行跟踪检查。

课外辅导督促我们一般是高三备课组进行,由于我校是一所生源质量不好的农村普通高中,因而相对来讲,尖子生较少(几乎没有),而普通学生或者是差生人数较多,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利用课外时间,在抓优生和临界生方面下了大量功夫,做了许多艰苦而细致的工作。许多老师在年级组长和班主任老师的精心组织安排下,在自己的精心设计下,废寝忘食,牺牲了大量节假日和休息时间,认真辅导学生完成作业,解答疑难问题,耐心细致地辅导差生,这也有力地保证了我校学生的二本上线率。

三、突出“抓手”促发展。

教研组建设要有效果,我觉得离不开三个抓手:一是青年教师要尽快成长;二是备课组要通力合作;三是课改研究有方向。

1.以青年教师为抓手,让教师成长有空间。

青年教师的培养,提升教师个体的专业水平是推进教研组建设、力争使本学科成为学校发展强势学科的关键所在。我们组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5人,35周岁以上4日人。带过高三只有4人。我们紧紧抓住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水平的发展这个抓手,发扬老教师传、帮、带示范作用,在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首先,通过学校青蓝工程进行师徒结对,本学期我们安排新老结队指导青年教师备课上课。(高三的兰练飞老师与汤琪老师结对;高一是我和易琼老师、李燕老师结对)要求老教师毫无保留、严肃认真、悉心指导;青年教师要诚恳谦虚、主动请教。其次,给青年教师施加压力:要求跟班听课,每周不少于一节;要求课前备课,课后小结;要求青年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运用多媒体技术开设公开课,及时反馈听课意见。再次,鼓励青年教师加强学习,提升内涵。每学期 至少撰写一篇教学心得与体会论文。青年教师要关注高考,研究高考,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升业务能力。特别是学校规定,青年教师必须每年跟高三学生一起参加一模考试,由教科室负责组考监考,成绩进行考评。通过以上途径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独挡一面,也使老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迎接新课程挑战。

其次,为促进老师增强教改意识,落实新课程理念,教研组还采取“走出去”的学习方式,每年组织教师赴省内外名校听课以及参加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三年来,先后组织教师到江西、上海、北京等地名校观摩学习,通过聆听全国知名教师、专家的讲座,观看优秀课例,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掌握新课程的要求,领会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再比如今天,学校就组织了25位新进教师赴许市交流学习。教研组还要求外出学习的教师在学习回来后,要上交一份学习情况介绍及一篇学习心得体会并在教学研讨会上进行汇报。

2.以备课组建设为阵地,使教研活动有助力。

⑴备课组是教研组的组成部分,备课组的教研活动是教研组活动重要内容与部分。教研组要求,三个备课组做到期初有学期计划,每周有集体备课,组内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一节,及时交流反馈,改进提高。三个年级备课组根据教学实际年级特色开展了不同的教研活动,同时备课组之间也及时交流,资源共享。

⑵教师们团队协助意识强,注重相互交流探讨,团结合作,一人有事大家帮忙。像去年汤琪老师参加县级教学比武全组听课打磨,几易其稿终出成绩获得一等奖。今年上期高二学业水平考试,整个备课组合作研究近几年学考试题,有计划有组织的复习,做到了政治学科100%及格。

3.以课题研究为导向,使课堂教学有实效。

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教研组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去年教研组全体成员参与申报了市级课题--《农村高中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途径研究》,目前课题研究正在实施之中。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大家积极撰写论文、互相切磋、互相交流,极大促进了教师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也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使得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有了明确的方向。

新高考背景下升学途径 篇5

[摘 要]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要以教材为出发点,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有效联系时政热点,努力构建高效课堂。这样才能适应新高考制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高中政治 新高考制度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79

高中政治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认识、理解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最终达成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全面提高的目标。由此可见,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学,还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使学生举一反三,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随着新高考制度的推进,高考的考查重点逐渐由知识转向能力,综合性更强,考查的知识面更广,增加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教材深挖细究,精心设计课堂问题,适时联系时政热点,彰显学以致用。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教材是学习之纲,就算在新高考制度下,高考所考查的内容仍然要从教材中生发。所以挖掘教材是落实高考新制的重要方面。对教材内容的学习,我们往往是按照教材的章节,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然后进行课外迁移,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如果每一节课都是同样的流程,学生也会产生疲劳感。对教材的挖掘,我们可以实行“逆方向”的策略。在阅读学习教材之前,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要时刻关注任务,在课堂结束的时候,必须把任务解决。学生开始对任务的解决没有头绪,随着对教材内容学习的深入,逐渐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

如教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多彩的消费》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客观评价自己的消费现状,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本课的考查重点是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扩大内需的措施。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能够了解到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只有合理消费、收支平衡才能维护经济的正常运转。本课设置最多的是主观题,如结合实际分析怎样才能做到合理消费。吃透教材中理论性的内容就可以理清收入和消费的关系,组织出全面准确的答案。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一个问题就可以串起整堂课的教学内容,是整个课堂的基点。问题的设计要遵循趣味原则,有趣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求答案。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有深度,要点出本节课教材内容的实质,但是也要有连贯性和层次性,要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拾级而上”。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循序渐进,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

如教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多变的价格》,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紧紧围绕着“价格”。如问题: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价格的变动对市场经济有什么影响?学生对商品的价格不陌生,即使不学习教材,也能够说出一些影响价格的因素,但是对教材中的价值规律则分析不清。本课中还有比较零碎的知识,如劳动生产率、商品使用价值、单位商品价值量、价值总量的关系等,要从价格和价值的关系进行分析。所以,“价格”问题就是本课的基点,教师教学时可由这个“点”辐射到本课所有的知识。

三、适时联系时政热点

时政材料是高中政治学习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根据高考制度的改革,我们已经明确时事政治已成为课堂上比较鲜活的教学资源。我们课堂上学习的“大道理”可以用来解释社会上的诸多现象。如社会现象可以与我们的政治教学内容相联系,哲学道理可应用于各行各业,经济学规律更适用于各类经济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3分钟时间进行“时事播报”环节,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政治课时不多,教学任务比较紧张,但“时事播报”所带来的课堂效益却很高,正符合高效课堂的要求。学生可以提前筛选具有“利用价值”的时事,播报之后,用8分钟时间开展讨论。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比较强,根据教师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大多都能筛选出比较合适的时政材料。

如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的学习,值日班长在“时事播报”中谈到了延迟退休问题。“延迟退休”是为了解决养老金财政赤字的问题,这就联系到本课将要学习的财政收支平衡的表现和财政赤字的解决办法。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既让学生及时了解了时政信息,还能指导学生学以致用。经过“时政播报”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能满足新高考制度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要求。

总之,高中政治课堂的高效并不是看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而是要看是否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能力是实现课堂高效的有效途径。

新高考背景下升学途径 篇6

金华市江南中学

金星

摘要:当今社会已进入大数据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在不断地改变着周围的世界并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新高考下如何重新认知信息技术学科,从重要性、实践性、综合性进行分析认知并归纳教学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新高考

学科认知

教学策略

当今社会已进入大数据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在不断地改变着周围的世界并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信息技术的核心——计算机是一种通有工具,同时计算机的操作是一种手、眼、脑高度配合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方面有其优势,是培养具有社会发展需要的信息技术能力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现在,浙江省教育厅出台《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和《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实施办法》,规定从2014届高中学生起,学考每年4月和10月举行,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同期进行。新高考政策规定,除语、数、英之外,考生须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等7个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科作为高考选考科目,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在此背景下,我们应该重新认知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下面仅以个人观点谈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在新高考改革下教学的认知与教学的策略。

一、教学的认知 1)学科重要性的认知

信息技术课程历来是被学生认为是一门游戏课,被广大非专业教师认为是一门无足轻重的可有可无的副科。借着新课改的春风,信息技术课也火上了一把。2009年浙江省将开始实行新课改高考方案。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是第三类考试,对应现有的第四批录取的高职高专院校,考试科目在保持共同科目“语、数、外”基础上,增加技术考试,侧重考查技能型能力。将信息技术课程提高到高考层面。但毕竟是第四批录取的高职高专的院校才需要考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本科院校是不参考这门学科的成绩。所以很多家长孩子认为,我的孩子是读本科的,可以不需要重视这门科目的学习,只要学好语数英文综或者理综就好了。2014年省教育厅又下发了七选三的选考的新高考方案,在浙江的新高考方案中,浙江考生的选考科目范围比上海多了一门“技术”。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此前公布数据显示:各校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类)中,选择最多的是物理,涉及设限专业(类)的81%;其次是化学,涉及64%;再次是技术,涉及36%。如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211”高校均有专业把技术作为选考科目。以浙大为例,在已公布的24个专业(类)中,科技与创意设计试验班选考科目范围是2门:物理和技术。厦门大学已公布的2017年在浙招生专业(类)选考科目范围中,数学

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软件工程的选考科目都有3门:物理、化学、技术。根据规定,考生只要1门选考科目符合高校设限要求即可报考。如果考生把技术作为选考科目,就能报考这些高校的相关专业了。

从以上几方面数据表明,信息技术这匹黑马的异军突起是大势所趋。在整个大数据信息时代,掌握信息就是掌握命脉。所以我们从学生、教师到家长、学校都应该重新认识这门学科。明白这门学科的一个重要性及其意义的所在。

2)学科实践性的认知

信息技术(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技术这门学科,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就目前来说,多数就业岗位需要技术,多数企业看重毕业生的动手能力,无论是高职还是本科毕业生。工业设计和数字媒体专业,非常看重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学生在高中阶段动手能力强,对大学的专业学习有帮助。技术让学生对基础的产品有初步了解。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重在理解技术与设计,学习设计的过程,鼓励有创新意识的设计,学习运用技术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简单问题。现如今信息技术从原有的上机考试变为笔试模式,加大了学生的一个应试难度,也加大了教师的一个教学瓶颈。但也更加注重学生的一个落实能力,以往学生上机操作,可以通过临时的练习及突击培训即可获得比较不错的成绩。新高考下实行笔试之后,更注重学生知识点的掌握及实践操作的落实情况。以往信息技术课程不被重视,上到老师下到学生的不重视,导致课程不够落实,基本以应付为主。所以新高考下,教师应该不断的加强自我的素质,迎头赶上努力学习提高自我专业水平,才能有助于更好的适应新高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学生应该端正学科认识,努力落实实践所学知识,通过一步步的积累及实践过程中提高巩固。学校应该加强整个学科的一个培训基地建设,提供相关的场所及设施让学生更好的实践运用所学,而不是纯理论化教学。

3)学科综合性的认知

新高考下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整合,合二为一成为七选三科目之一。计算机科学最初的理论基础是数学、逻辑学、物理基础和电子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它越来越多地与其它学科发生密切的联系,如语言学、心理学、工程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材料学、光学、生物学等等,也促进了其它学科的发展。所教知识包括多媒体、编程、算法、计算机基础等各方面知识。有很多时候某一块知识点会结合多个学科,例如算法编程,他必须有数学的计算逻辑思维,也要有通用技术的环节与步骤。通过一系列综合才能解决相关问题的求解。

二、教学的策略 积极学习理论,提高教学水平,软化学科界线,加强学科整合

现在实行笔试考试,理论知识将比操作知识更加侧重,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理论文化知识,让知识点得以巩固。减小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一个界限。加大各学科的关联性,使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抽象的虚拟世界的一个模板,方便学生记忆落实。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法指导,运用任务驱动,促进基础发展

通过任务驱动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跟着教师的思路前进。每堂课提供一个导学案进行课前课后的预习及复习。建立信息技术课堂体系使学生的知识归纳梳理,将杂乱的知识进行整合。

演练结合,精讲多练,课外实践,以用促学

“演”是指教师对于一些操作性的技能边操作边解说,演示后的“练”是指通过具体练习让学生模仿并巩固相关知识上的“应会”操作。信息技术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还有赖于第二课堂的积极开展。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所学得的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或学习其他学科中进行丰富多彩的创作和信息交流活动,以学促用,以用促学。

端正态度,增强主动,注重过程,强调多元评价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在开放性的环境中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条件,笔者认为,正确的学习观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最根本的内在动因。教师一方面要善于发现,耐心地开导并及时地加以纠正,另一方面,更要抓住其积极、向上的一面,多进行正面的引导,使其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评价的多元性、多主体性。这是开放性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从主动学习跨越到自觉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要一改过去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轻态度、重掌握知识轻能力的形成与迁移,采用多元、多主体评价策略。肯定优点与进步,保护学习积极性,增强自信,促使学生的学习在信息技术这一开放性的平台中实现良性循环。

“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执教者,在平时日常工作中紧随科技进步飞速发展的特性不断积累、多学习多研究反思。在这从未有过的机遇面前,把握机会勇敢接受挑战,走出新的一片天地。打响新高考的第一枪。

参考文献

[1]谈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学的认识和实践

曾小青 [2]浅析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与教学策略

姚爱姬

[3]新高考模式下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

舒霓芳 [4]中学信息技术课综合性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苏文凯

[5]机遇与挑战——新课改信息技术浅谈

新高考背景下升学途径 篇7

一、新高考方案的实施对于高中政治学科的影响

新高考方案在科目设置、考试形式、录取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相对于以往,本次改革对于高中政治学科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主要体现一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学科地位提升

在旧的高考方案下,政治学科常被称为“豆芽科”。家长和学校认为学理在选择大学的时候选择更多,今后就业面也更广。因此,家长和学校往往支持学生读理。在这样的情况下,理科生们认为高考的时候不会考政治,政治学的如何不会影响到高考成绩,因而会放松对政治的学习;另一方面,文科生虽然会因为高考要考政治会有所顾虑,但是在总分为150分的语数外三门科目面前,政治学科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也不见得有多高。可见,在传统高考下,政治学科的地位是很低的。而新高考方案要求统一高考与高中学业考试相结合,学业考试合格才可以参加统一高考,并且学业考试的等级会作为高考录取的依据之一。政治学科作为学考科目,学生已经不能继续对它敷衍了事。可见,政治学科地位有所提升。

(二)政治学科德育功能的回归

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很多学生学习政治的目的是为了在高考中取得高分,从而能够考入一个理想的大学,很多老师,往往重视知识的传授。因此,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往往被忽视。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我国中学德育的核心和主渠道(1)。新高考制度下,政治学科是“学考+选考”科目,意味着所有的高中生都必须学习政治,并参加政治学科的学考;部分学生可选择政治学科作为选考科目。对于只将政治学科作为学考科目的同学来说,学习的难度大大降低,知识量也减少了。新高考制度的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应试考试”的唯分数论,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有望回归。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政治课面临的困境

(一)新高考背景下,选择政治课的人数较少

选择政治学科作为选考科目的人数比较少,原因如下:

1. 政治课学习“无用论”

许多学生认为政治课所学的知识是没有用的,学习这门课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在实际生活中是运用不到这些政治知识的;其次,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大学也不会学习与政治相关的专业或者在将来不会从事与政治学科有关的职业;而且从试点的浙江省中可以看出,浙江各高校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类)中,仅13%的专业涉及到政治,这种情况更是论证了政治课的“无用论”。因此,当学生有选择权时,政治学科往往成为最后的选择。

2. 政治课内容难且课堂枯燥

高中政治必修课有四本教材,进入高中首先学习的便是《经济生活》,这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经济生活》牵涉很多经济学的知识,包括一些抽象的概念及经济学计算题,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使他们失去学习政治课的信心,进而失去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政治课已经形成“满堂灌”的上课模式,课堂上互动的机会很少,从而造成政治课堂枯燥无味,所以高考新方案的试行似乎给学生们带来了“福音”,他们毅然决然地“抛弃”了政治。

3. 学校、教师、学生对政治课的不重视

“重文轻理”、“重主轻副”是很多高中学校存在的现象,政治学科既是文科科目又是副科,往往是高中学校最轻视的一科。学生对政治课的轻视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影响,小学时的思想品德课不是由专业教师上课,往往由其他老师兼授,且课时也经常被占用;初中阶段,很多省市政治学科采用开卷的形式进行考试,学生不会花太多时间在学习思品课上,所以学生对政治课的轻视一直延续到高中,认为高中政治课也是可有可无的课。

(二)作业管理及教师课后辅导难度增加

走班制教学模式是实行新高考制度的必然选择。选课走班制度实施后,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由于行政班中每位同学选择的科目不同,层次不同,就会出现“一人一课表”的情况,同一行政班的同学根据自己的课表会到不同的教学班上课,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个班的学生只有在上政治课时才在一起,平时会在不同班上不同的课。因此,这就给任课教师对课后作业的管理及学生的课后辅导增加了难度。这也是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政治课面临的困境之一。

三、新高考背景下,破解政治学科面临困境的应对策略

(一)国家层面

新高考背景下,思想政治课面临的一大困境就是将政治课作为选考科目的学生人数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政治课内容难。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学习较难的经济学知识无疑是一种挑战,学生可能会失去学习政治的信心。因此,我认为国家可适当调整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安排,《文化生活》相对于《经济生活》来说,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也相对简单,并且很容易理解。若可以将《文化生活》放在高一的第一学期开学习而不是放在高二,这样的安排则可能增加学生学习政治的信心。

(二)学校层面

1. 变革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实行选课走班制

所谓选课走班制是指,根据所选的课程不同而在不同的班级上课。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选课走班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打破传统班级授课制单一的培养模式,普通高中不再以行政班为主,而是以“行政班+教学班”并存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新高考制度下,选考的3门科目必须实行走班授课。学校可将同一时间选择同一课程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学班内进行授课,组成临时的班集体。实行走班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可以保证在新高考背景下学校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2. 完善选课指导

新高考政策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但学生是否认真对待选课呢?是依据什么标准去选择呢?对课程本身又有多少了解呢?对于这些问题,大部分学生是没有思考过的。因此,学生的选课是往往随意的、轻率的、盲目的。选课关系到学生将来的专业和职业发展前途,是培养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的关键一步。因此,学校必须对学生进行专业的选课指导,可以进行相关的指导培训、讲座,使学生在充分了解后做出谨慎的选择。

(三)政治教师层面

1. 引导学生转变对政治课的传统观念

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政治课内容的分析,改变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形成的对政治学科的片面认识。政治教师需要给学生分析高中政治课与初中思品课之间的不同。高中政治课涉及面更广,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影响,改变学生的观点,使学生重新认识政治学科。

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政治课重要性分析。高中政治课从本质上说是属于德育的范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除此之外,大学之后,若要继续读研深造的话,政治学科的知识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高中阶段奠定好良好的政治基础对于以后的学习是很重要的。

2. 优化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真正的指南只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地解决。我们朝着实际生活走,大致不至迷路。”(2)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既教育,社会即生活”,这要求我们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政治知识的素材,并且将这些素材运用到政治教学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2)充分利用政治学科的时政性,启发学生的思维

时政性是政治学科的区别于其他科目的特点,同时也是政治学科的优势。在时政背景下,政治学科应该是新鲜的,并且现代社会是互联网时代,学生利用互联网可以获得多方面的信息。若政治课老师上课依旧用陈旧的案例,将大大较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政治课教学应多与时政热点相结合,从学生感兴趣的时政热点出发讲解知识点,既能调动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联系热点、分析热点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徐萍.高考制度理论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海峰.高考制度的理论思考[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8卷)[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4]利民.“3+X”高考模式下对高中政治课教学的思考[J]青海教育,2002,(03):23—24.

[5]何云峰.“我的考试我做主”有可能变成现实[J].上海教育,2015,(01).

[6]金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影响[J].中国民族教育,2014,(11).

[7]叶玲莉.新的高考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师的机遇和挑战[J].亚太教育,2015(17).

[8]童琴,彭继红.新高考背景下政治学科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新西部,2015(11).

[9]刘敏.新高考模式下提高思想政治学科吸引力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2015(04).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浅析 篇8

【关键词】高考改革 英语教学 不足之处 对策

一、新高考改革

高考,自1978年恢复以来,改变了许许多多的人的命运。但高考唯分数论的观点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广为社会诟病。随着高考改革的脚步不断地推进,从2013年10月起,高考改革的消息就不绝于耳。有的专家和学者认为高考英语可以效仿国外的雅思、托福等语言测试,一年进行多次考试;有的教育者则认为高考英语必须包含听力,扭转学生学习英语只重视阅读忽略听力的错误思维,真正的学以致用,使英语学习能让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实际语言应用水平提升;有的专家则认为应当适当减少英语的比重而增加英语的比重,增强考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根据2014年最新披露的有关高考改革的消息,高考改革总体上是要适当减少高考考试门数和改变高考考试方式,英语很有可能会退出高考,逐步转变为社会化考试,以减轻考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以上海高考英语为例,2014年高考英语上海卷语法部分将采用短文语法填空题替代沿用多年的单句多项选择题。这样的改变标志着高考英语测试将不仅仅测试考生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需要考生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随着新一年高考脚步的临近,希望考生都能在英语学科上取得满意的成绩,为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划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面对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英语教学应当如何展开,本文将进行进一步分析。

二、现存英语教学的不足之处

对日益增长的英语的需求和现有教学状况的不适应,成为推进英语改革、英语教学的动力之一。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英语教学应当适时适度地改变。因高考具体的方案还没有公之于众,至少目前还看不出国家英语教育方向有明显的改变。即使英语学科退出全国高中统一的考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考录取不看英语成绩,不代表学生可以松懈英语的学习。另外,不得不指出,现行的英语教学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英语学习的兴趣,就像“润滑剂”,发动机才能有效地运转起来。而现在,不少的学生认为以后不从事英语方面的工作或是以后用不到英文,对英语没什么兴趣,认为英语实际用处很小,但由于英语在高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通过默写、背诵、笔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督促,除此之外,学生还天天在父母的殷切期盼的压力下不得不学习英语,逐渐对英语产生了厌烦情绪。

2.对英语学习存在认识误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不少教师让学生从背单词开始,为阅读、写作、听力等各方面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除了具有超凡记忆力的人,大多数的中国的高中学生背英语单词几乎都是苦不堪言——有的认为背单词枯燥乏味;有的之前背了一些,但是由于没有回顾,过段时间就忘记了;有的则是把词汇张冠李戴;更有甚者还会激流勇退,放弃英语的学习,而将学习英语的时间用于数理化等理科课程的学习。老师教学的初衷很好,但在实施教学的要求和计划时缺乏适当、适时、适度地进行调整和引导。

三、高中英语教学对策

1.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高中英语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面对英语成绩不好的孩子,不应当差别对待,应当了解这些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存在哪些困难,再对症下药。具体说来,学生如果是对英语没兴趣,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比如可以适当利用一些实物奖励等,或是通过语言的力量激励学生;如果学生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得当的话,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指导,防止学生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如果学生是因为面对考试压力过大而影响发挥时,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心理,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不再害怕考试,让学生轻装上阵,尤其在高考这种逐渐社会化的考试中,能够取得满意的成绩。另外,还应当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善于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到真正的英语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

2.适当扩展教学内容。高中英语教师应当针对高中学生词汇量不过关、单词拼写错误多、阅读速度慢等明显的英语学习问题,通过有效地教学指导,使学生攻克在英语学习中的困难。以词汇为例,虽然没有词汇是万万不能的,但只有词汇是不够的。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不应当局限于了解词汇的中英文意思,而应当引导学生做到词不离类、词不离句、词不离文。尤其面对一些好的英文短文、诗歌,教师不应当仅仅对词汇进行讲授,而可以适当从英语语言欣赏角度进行教学,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入量,拓宽学生们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也可以让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有趣。当然,还应当同时密切关注高考信息与动态,及时地进行调整和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

参考文献:

[1]戴炜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 “一条龙” 体系[J].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2004, 33(5): 322-327.

上一篇:高举团旗跟党走活动总结下一篇:考试之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