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园教改背景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通用7篇)
摘 要: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幼儿教育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成为阻碍幼儿教育质量优化的原因。其中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滞后的问题尤为突出,学前课程设置是幼儿教育开展的基础,针对当前的幼儿教育要求,我们应该加快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充分结合生活实际,对课程设置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和整合,实现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目标。面对日益突出的幼儿教育课程问题以及学前课程设置问题,我们首要应该做的就是以提升幼师素质为出发点,顺应教师专业化的趋势,对学前教育课程设置进行全面改革。基于此,逼着试文章中对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以及课程改革的设想和进行论述,旨在为我国幼儿园教改背景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以促进我国幼儿园教改背景下的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提升。
关键词:幼儿园教改 学前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
新课程改革在幼儿教育领域不断深化,对幼儿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起点,长期以来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改既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幼儿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这就要求我们尊重新课程改革理念,以幼儿的成长发展规律为依据,通过课程设置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实现对课堂教学体系的优化。幼儿在智力水平和思维发展方面都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仍然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特点制定适合幼儿学习、发展的课程方案,实现对幼儿的引导,将幼儿引向健康、正确的发展轨道,切实体现出学前教育的重要的意义。
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观念落后
新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幼儿教师在对孩子进行日常教学时需要以学生为核心,设计符合学生个性发展和生活能力提高的教学方案,利用生活化和情境化教学手段使幼儿得到正确指引,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出发点,而服务于基础教育的课程还没开展力度较大的改进,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滞后于幼儿园教改的矛盾凸现出来。
(二)课程结构不合理
课程结构不合理会对幼儿的心智发育造成不良影响。首先传统的课程结构较为复杂,幼儿需要学习的内容繁多,综合性科目设置的较少,使幼儿只能收到文化课的教学,无法进行生活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其次是课程领域狭窄,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幼儿教师是承担三至七岁儿童的教育任务,课程设置也就围绕这个目标。事实上,除了城市进行幼儿园学前三年教育外,还有0至3岁儿童的托幼教育,残障儿童的保育教育,以及农村学前一年教育。最后是艺术类课程少,目前幼师生艺术技能差是制约学前教育专业面向幼儿园教育发展的瓶颈。
(三)缺乏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
国家和地方基础教育实行的是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突出的是校内课程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整合。要求幼儿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逐步由国家课程的执行者转化为学校课程的研制者和开发者。但是,目前我国通行的是前苏联凯洛夫的教学模式,大体上是一种“没有课程的教育学”。加之,长期以来,教师始终是国家课程的实施者,形成了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权威性、科学性的迷信和依赖,无法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不能根据本校的实际来新编或修改课程。因此,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普遍认为,教学即执行、复制课程文本的过程。
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内容
(一)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为幼儿园培养合格师资,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出发点和归宿。新《纲要》无论是在教育理念、功能、目标、内涵方面,还是在教育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较之以前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教育组织方式等方面都对学前教育专业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要根据幼儿园发展的需要,重新审视培养目标,构建培养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科知识、教育活动工作能力和创造研究能力的复合型幼儿教师。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取向是定性在教育,定向于幼儿园,定格在专科。
(二)把握学前教育专业的特征
幼师生未来的教育对象是0至6、7岁的学前儿童,这些儿童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未成熟期,《纲要》强调要保教结合,这是幼儿园教育工作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显著特征,幼儿教师既要开展教育活动,又要从事生活保育护理。《纲要》还强调教育活动要以游戏为主,以操作活动为主,而不是以课堂教学、书本知识传授为主。所以,要求幼师生既要懂得相关的幼儿教育理论,又要掌握扎实的活动组织技巧和生活护理技能。在课程设置上既要重视理论性,又要重实践性,既重知识性,又重操作性。
(三)增加实践课程,注重实践效果
课程改革并不是要求课程超载,而是要对相关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要适当压缩专业教育课程和公共课程的比例,增加实践能力培养课程的比例。提高幼师生能力的重要渠道是通过幼师生到幼儿园的见实习来训练。第一要适当增加教育实践的课时量,幼师生的见实习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贯穿整个学程。第二要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将模拟实习、集中见实习、分散见实习、顶岗实习结合起来。第三要适当增加和相对稳定教育实习基地,要集中组织见实习,便于学校对学生的检查和指导,提高见实习的质量。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课程设置的改革是我国幼儿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在课程设置改革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内容的创新和拓展,还要重视对思维深度的提升。笔者以促进幼儿教育水平的提升为基本目的,在文章中对幼儿园教改背景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设想进行分析、探究,希望能够为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1“健康第一”理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产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应该说“健康第一”理念是未来体育的发展方向。这种把健康体魄看成中华民族旺盛生产力的表现,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对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视。没有健康的身体,如何保家卫国?如何更好地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因而,基础体育要改变过去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中心的体育课程、教学过程,建立和形成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健康第一”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与健康”的课程。
1.2“素质教育”理念。
基础教育要面向全体中小学生,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标不仅要使受教育者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到有关健康方面的理论知识,增强体育意识,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同时通过体育锻炼,使学生养成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善于调节和控制自我的优秀品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3“终身体育”理念。
终身体育教育强调体育教育、体育活动不单纯是人生某一时期或某几个时期的阶段性活动,而是伴随人一生所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它不仅使人体健康得到增强,更重要的是使人获得生产或生活所必需的多种技能,并不断自我完善,以适应高速度、高强度、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新的课程标准以终身体育为教学改革的主线,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为最终归宿,让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意识到“健康就是幸福”、“健康就是财富”、“体育就是快乐”、“体育就是生活”,从而能自觉地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体育技能和健身方法进行锻炼。
1.4“学生主体地位”理念。
新课标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课程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体育教学的各个方面:(1)明确体育锻炼的价值,让学生认同主体地位;(2)转变教学思想,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3)教学内容自主选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4)调整教学方法,提供自主参与式学习环境;(5)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保障学生主体作用发挥。
1.5“注重个体差异”理念。
新体育课程理念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在体育教学中,以学生发展的不确定性指导教学过程,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这样将有利于多样化、个性化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共进。
2.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学类课程学习时数少、课程结构之间缺乏必要联系。
教育部于2003年6月19日颁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不但在其所列的体育专业设置课程中几乎没有涉及教育学类的课程,而且要求“公共课程720学时,按教育部相关文件执行”,表明了其将教育类课程归纳在公共课程体系中的思想。很多学校开设的教育学类课程与专业相结合少,造成学生学不会,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没有兴趣学;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感到学到的知识用不上。教育理论课、教学技能课和实践课共同构建了教育类课程,每一个构成部分都有重要的作用,而且有必然的联系。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存在分别安排、缺乏联系等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和教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面,各课程之间完全独立,缺乏必要联系,只是以某种形式结合在一起,没有充分发挥教育理论课、教学技能课和实践课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2.2 师资结构专业性不突出,教学形式传统化,单一化。
据调查,我国有80%以上的体育院系通常除了体育专业指向性非常强的课程由体育院系的专任教师担任外,其余课程均采取院校平台的方式由其他院系的教师担任。而其他院系的教师由于没有体育教学的体验,体育学科知识相对缺乏,不了解体育专业的特点,课堂上仅限于空洞的理论知识的教授,因而不能很好地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及体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教学,使得教育类课程对“教师职业”培养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不强,更缺乏对热点问题的探讨和理论问题的反思。另一方面,不少承担中学教材教法、教学论课程的教师缺乏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不能理论联系实际,而且采用传统的、单一的教学形式,无法激发学生对教育类课程学习的兴趣。
2.3 教育教学中重视技能和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体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大多数体育院系在主要技能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视专业技能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使得学生缺乏组织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的锻炼,这也是目前用人单位普遍抱怨的。一般院校都开设了体育科研方法课程,但是只注重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学生除了做毕业论文之外,基本没有参加有组织的科研实践活动的机会,导致学生的科研能力差,毕业后不会搞科研。由于目前就业形势严峻,一些学生因找工作而没有时间撰写论文,且思想上不够重视,到答辩之前在网上搜索相关文章进行拼凑,加上学校把关不严,使得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低。
2.4 教育实习不规范,实习周期短。
虽然各体育院系对教育实习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大多数院系管理比较松,没有很好地去监控,从而使得教育实习流于形式,而且实习时间也很短,一般在6—7周,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习生很难深入到学生中细致地开展工作,工作中也很难达到新课标要求的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提出有益学生发展的评价原则,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实习中,学生面对突发事件常常措手不及,认为学的知识用不上,需要学习很多从未接触的技能,出现了实践和课堂学习不相适应的现象。而且,由于目前就业形势严峻,不少学生利用教育实习这段时间找工作,根本没有心思去实习,只是找个学校开个证明应付了事。
3.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对策
3.1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面对新世纪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依据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客观要求,对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高等教育在培养未来的体育教师时,首先要明确培养的是一名教育者,而不是教练员,学生应当掌握的不是单一的运动技术和技能,而是与教育相关的各项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应当重视学生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及教育素养的培养,强化如何通过体育的手段和方法培养人的新理念。同时要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教育评价思想的转变,将评价重心从过分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
3.2 深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为适应新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体育教育专业必须突破竞技运动的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保持体育教育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又要强调基础性和实用性。在构建培养人才的课程目标体系上要体现“五个强调”:一是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和全面性;二是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三是强调终身学习;四是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五是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同时,重视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进行思维、分析、教学的能力;加强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技能训练课、理论课与活动课、长周期课与短周期课的结合;增加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把体育课程的教学与中小学教学实践相结合,强调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将案例教学、多媒体等引入教学中,以强化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训练,逐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3.3 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种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以目标统领整个教学过程,提倡教师发挥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创造性,不主张千篇一律的教学组织形式。因此,教学组织形式将会出现多元化的格局。为了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应针对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在教学方式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方法应关注学生主动探索和个性化创作,注重互动方式的多边性和合作性学习方式,改革以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注重培养与教育实践相关的各项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理论水平,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4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新课程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上将会更加突出教学目标,丰富内容,更加重视评价的主体性、客观性和科学性,重视原有基础与学习过程的考评,采用多维评价。考评的目的应现代化,方法应多样化,避免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成绩考评的标准应全面化,既要客观准确地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能反映学生通过体育课学习所取得的进步;评价方法应将学生的体育学习结果评价与体育过程结合起来,将课内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把学生学习、表现、体育参与能力,以及参加所有体育比赛的成绩结合起来;评价方式应是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
3.5 注重教师培养,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体育教育的创新不单纯是理念的创新,更体现在办学的模式、教学管理、课程体系、传授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完成,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推广,都离不开教师。可以说,教学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文化科学水平和教育理论修养。因此,为了适应新课程方案实施,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首先要带头在体育观念和体育行为上转变,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与知识的更新,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教师只有转变自身的观念和行为,才能影响和带动学生,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具有新观念和创新意识的学生。
摘要:根据基础体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提出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深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改革教学方法, 培养自学能力;增设新型课程, 适应社会发展;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注重教师培养, 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等对策, 以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的需要。
关键词:基础体育课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季浏.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7, (6) :799-801.
[2]肖宁.高校体育教师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与综合素质的培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8, 42, (8) :97-100.
[3]焦建军, 李玉健.体育院校田径选项课开设现状及教学改革设想[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2, (3) :125-127.
[4]徐汉云.大学体育的改革与转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1) :85-86.
关键词:区域产业;集群化;高职教育;专业设置
1990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使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概念。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研究表明,性质近似、互为依存的经济个体合聚一地,能在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带来集聚、共生、协同以及衍生效应,获得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推动整个集群健康有序和谐地发展。
区域性原本是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的特点之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制订地方和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温家宝同志指出:“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的发展程度,如办学水平、师资力量、资金投入等等,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资质,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当下,区域产业集群化的趋势,必然要求对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重新作出审视。
一、绍兴区域特色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趋势
纺织业和黄酒业是绍兴的特色产业,其优势地位不断得到强化,从而加速了区域产业的集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绍兴市纺织产业提升发展规划》(2008-2012)中提出了实施集群提升的战略。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推进纺织产业信息化,加快信息技术改造纺织产业。推进纺织产品设计信息化。纺织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信息化。纺织企业管理信息化,大力发展纺织电子商务。使信息化全方位渗透到纺织品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应用到从市场信息、产品花型、色彩、织物结构设计、纺纱、织造、染整等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绍兴黄酒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较高的美誉度,是绍兴城市的一张金名片。目前全行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绍兴市食品饮料产业提升发展规划》(2008-2012)中,提出到2012年绍兴黄酒产业集群建成五个中心。其中之一是全国黄酒的生产中心。绍兴黄酒产量达到90万吨,销售达到110亿元,出口量达到4万吨,年均分别增长15%、25%、15%,产量占全国总量的20%,绍兴黄酒销售额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35%,成为全国最大的黄酒生产基地。
二、实现高职院校专业对接产业的路径分析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其产业总是处于不断地调整变化之中,向着合理化与高度化方向发展,由较低层次的结构水平向较高层次的结构水平演变。即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高知识化、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其重要标志是各产业的技术层次不断提高和新兴产业不断成长为主导产业。
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立和调整,必须依托正在形成并不断变化发展的产业群。适应需求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原则。也是高职教育专业架构必须遵循的市场规律。“所谓适应需求,就是指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受教育者的需求,使所设置的专业建立在需求的基础上。即专业设置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当地产业政策的要求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化开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专业。”
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一开始就与区域产业特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教育不仅是对现实经济的肯定,也要通过自身的力量影响经济发展模式。绍兴纺织业的化纤、织造、印染服装一条龙的产品关联,围绕该产业链还出现了纺机、染料助剂、纺织技术服务等辅助性行业,这些内在紧密联系并频繁互动的行业及其所属企业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纺织产业集群。然而,其产业链仍需强化,其价值链仍有待提升。因此,纺织类专业设置必须考虑到创意人才的培养,“后整理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发纺织类电子商务课程。绍兴黄酒产业尽管优势突出,然而整体营销推广水平并不高。黄酒节从1990年至今已举办十余届,但针对黄酒方面的宣传策划不够,不利于进一步扩大黄酒产业的影响力。进而言之,专业特色应结合区域文化特色,黄酒专业也应体现区域文化的软实力。为此,黄酒类专业还可增设黄酒市场营销、黄酒传统文化等专业、课程。如果说紧跟市场需要进行专业设置是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那么基于产业特色创造专业特色则体现了教育对经济的能动作用。惟其如此。才能实现区域特色产业从“制造”向“创造”的转变和升级。
集群化反映了打破专业之间各自为政、加深内在联系的愿景。高职教育的专业集群化以“专业一产业一体化”为理想模式。通过对某个产业链高级应用型人才需求状况的结构分析,构建针对该产业岗位群的专业集群。集群式专业结构既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又具有相当的灵活性,符合专业对稳定性与灵活性的要求。一般来说,“专业群是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相关、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若干个专业,以某一学科为主线结合而成的一个集群。高职院校的纺织类院系,应以现代纺织技术、染整技术为基础。适当增设纺织品检验、工艺、贸易相关专业。
三、构建政校企一体的高职院校专业对接产业的机制
建立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相促进的办学机制。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促进地区支柱产业发展要根本扭转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布局、优势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的状况。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规模、质量与水平适应地方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可以借鉴学习国内外经验,通过地方政府主导,建立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相融合、相促进的管理机制。机制构建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在政府主导下,建立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发展互动机制。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通过相应的法规来明确政府与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企业以及社会各方的责任与义务。并监督和约束产教结合过程中各方的行为。鼓励企业与院校合作建立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建立新产品、新设备“展示—馈赠—回收”的循环机制。要建立校企双方合作“双赢”机制,大力促进“订单式”教育,对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行优惠政策,比如可减免部分税收。政府给予适当补贴等。设立以奖代补专项基金,重点扶持职业院校开发和创建示范性骨干专业,建立优秀技能型人才政府津贴奖励制度。这也有利于全社会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的树立。
二是要构建校企合作开发专业的办学机制。高职院校要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调整专业。要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刚性制度,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工程师、技师利用部分工作时间到职业院校从事讲座或教学。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产学合作教育的重大事宜,开发务实的课程与教材。
三是建立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社会评价督导机制。建议成立由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职业院校、企业行业等主办者形成的地方产教结合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向政府提供咨询和建议,指导职业院校与行业或企业交流与合作,评价与评估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产教结合项目开展情况,以此督促与保障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和社会效益。
注释: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N],光明日报2005-11-30
[2]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11-14
[3]王毅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76
将幼儿游戏中生成的具有价值的内容能转换为幼儿学习的内容,将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进行整合,让游戏活动成为幼儿自发学习的场所。
二期课改的实践改变了我们的.游戏活动
二期课改的实践改变了我们的游戏活动,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幼儿――幼儿不是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而是一个与环境主动互动的学习者。
二期课改的实践改变了我们的游戏活动,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教师――教师应当是最大程度上创设良好的环境让幼儿在多样化探索、多途径生成活动中进行充分地发现、想象和表现表达,并引导幼儿通过自身的实践获得直接的经验和情绪行为的满足,在已知的经验上获得新知,从而感受学习的快乐及与人交往、合作的乐趣。
今天我园开展的游戏活动,是近年来我园教师学习实施新课程的阶段汇报。由于我们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有限,还存在不少问题,希望能通过本次活动,抛砖引玉,得到专家、领导和同行们的指导。
摘要:“三农”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的推广,成效有三,即基本理念被多数老师了解,教学行为有所改变和学习方式有所变化;问题有二,“三农”问题和教师的专业素质低都严重制约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对策有三,从“立足现实、遵循规律、依法治教”三大方面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 三农 新课程 推广
我国从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之新、力度之大,为前所未有。按教育部的要求,20秋季义务教育新课程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实验,进入全面实验阶段,全国实验规模达到同年级学生的10~15%。;进入推广阶段,在全国范围内,起始年级启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的35%左右,,在全国范围内,小学和初中各起始年级启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的65~70%左右;秋季,小学和初中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启用新课程。由于各地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至20秋季,全国(不含港台澳)所有小学和初中的起始年级基本上进入新课程,比教育部计划提前一年。20进入和年要进入新课程的,大多是不同程度存在“三农”问题的农业县。总结“三农”背景下义务教育新课程的推广成效、发现问题和寻找对策,对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健康、持续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成效
(一)基本理念被多数老师了解
以来,教育部门自身的宣传,媒体的宣传,绝大多数教师对新理念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等,都说得上口。;
(二)教学行为有所变化
课堂上,教师对同学的态度比以前好了;讲的比以前少了;照搬教案的少了,能有意识地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多了。
(三)学习行为有所转变
学生被动识记少了,能自主学习的比以前多了。厌学的少了,乐学的多了,课堂比以前有生气了。
以上变化,使素质教育更加深入人心,使新课程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被自觉地接受。
二、问题
(一) “三农”问题严重制约新课程的深入实施
我国有12亿多人口,其中8亿在农村,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4%。指出相当于世界下中等收入水平的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6%,相当于世界低收入水平的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这低收入的“两个世界”大多是在农村。一位乡党委书记在上书朱F基总理时称“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引起高层高度重视,足以说明三农问题之严重。三农问题的形成已久,解决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三农”背景给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1、家庭收入少造成的负面影响
19以来,农村在前十多年的发展中积累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有的出现负增长,而各种费用却在持续上涨。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育资源多元,如课外阅读量的扩大而要求学生必须订阅报刊和购买课外书,数学和科学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购买学具,因评价改革需要学生购买成长记录袋等,家庭经济的拮据而使多数家庭做不到。
2、“学习无用论”有所抬头
大学扩招前,农民子弟会因为上大学甚至只是上中专而改变人生命运,送儿女上学对农民家庭是有很强的吸引力。“三农”背景下的大学扩招很快就带来了就业困难,以及回乡后的致富无术,使原本负债上大学的农民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其负面影响也决不是少数家庭的问题,它会使同村的农民望而却步,少了送儿女上学的积极性,对新课程的实施也就较少在关注之内。
3、教师缺乏推广新课程的积极性
三农问题的消极影响,绝不是只是农民。农村教师待遇的低下,以及还有下岗的`压力,还有成人道德教育的混乱,使教师缺乏忠于职守的动力,对新课程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和新课程的高要求有很大差距。而对新课程的极端热忱和倾注全部的心血,是新课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4、设施设备不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
近十年来,在“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框架下,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现在的政策,虽是义务教育由县来办,但由于“三农”问题突出,政府除了工资的发放,已无多少财力投入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有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都因财力有限而无法落实。至于电脑室,更为遥远。有的学校,连配备一台都有困难。
(二)教师的专业素质严重制约新课程的深入实施
1、在理念的理解方面出现偏差:一是片面化,新课程理念充满辨证思维,但在理解时,不少人只是抓住一点,而忽略其余,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但因为有过工具性的泛化,有过对工具性的批判,而不敢理直气壮的谈训练;二是绝对化,一看到“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可以自由选择”受尊崇,每堂课都是“你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用什么方式学就用什么方式学”, 全然不顾学习内容是否可以打乱顺序来学,全然不顾学习方法的局限性和适应性;三是形式化,如,一听说学生自己可以自由找学习伙伴,就让学生满堂跑。
2、新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缺乏方法,如,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怎样实现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学,还缺少有效的办法。新理念不能转变为教学行为,新课程的实施势必会大打折扣。
三、建议
(一)立足现实,追求理想的课程
务真求实是党中央的要求。要务真,认识必须真切,要立足现实。首先,要认识现实中促进新课程推广的积极因素。
1、经济的发展。20多年来,我国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不少乡镇也办起了企业。经济的发展,使有财力把义务教育由乡管划归县管。
2、劳动力的转移。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普及,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有能力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带回的不仅仅是打工的钱,还有见识,以及城市实施新课程对他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3、媒体的传播。几年来,媒体对新课程的宣传是很到位的,随着电视在农村的普及,农民家庭也经常在感受新课程。
4、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三农问题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中央号召要“更加关心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力度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
5、教师学历的提高
由于“两基”达标的需要,政府致力于提高教师的学历。至年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已达97%,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也达到了86、5% 。认识积极因素,才能增强信心,有所作为。
其次,要认识现实对新课程的制约因素。如, 我国农业人口多,资源不足,环境恶化,国家财力有限,亟须用钱的地方多。“三农”问题的解决更是个复杂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而对新课程推广的制约也将是长期的; 文化差异,我国幅员辽阔,教育、文化背景存在诸多差异,对新课程的认同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区域差异,严重制约新课程的均衡发展 ;教师专业水平低 ,制约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师学历达标率虽有很大提高,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学历的含金量却有问题,如民办教师转正后参加“专业合格考试”合格即为合格学历,因两基达标验收的需要,大量考不上高中或中专而去代课的人被招入师范学校,这两拨人的比例不在少数。就是接受师范正规训练的老师,面对新课程,专业能力也是显得力不从心。认识现实中的制约因素,不是为“不作为”找借口,而是要增强紧迫感,责任心,要奋发起来,有所作为。
(二)遵循规律,追求理想的课程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做好事情的重要保证,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要有理想,有热情,有冲劲。但是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态度要积极,思考要冷静,行动要稳妥。新课程的实施是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无所作为和盲动、蛮干,都不利于新课程的实施。
1、基本目标与目标多元
基本目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的课程目标,要把课程目标作为努力方向。多元目标是根据当地情况对课程目标的调整,对具体目标的增、删、降低或提高要求。使用国家教材,要瞄准基本目标;使用地方教材和开发校本课程,要目标多元,根据当地的实际和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
2、基本策略与方法多元
有效教学应是实施新课程的基本策略。运用有效教学,应允许方法的多元。如,老师的作用多一点,或学生的自主多一点都是允许的;合作学习多一点,或自主探究多一点,也是正常的。从老师按教案教,到“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实行动态化的教学,要允许有个过程。对新课程的教法切忌定于一尊,单纯的接受学习是不好的,一味的探究也未必可取。在对如何引导探究尚无本土化的成熟经验的情况下,切忌一轰而上,渐进式的指导应用探究学习的方法,可以避免时间的浪费。对于是预设教学或课堂动态生成教学,也要因人而异,教学技能熟练的课堂动态生成的成分可多些,否则开始时宁可预设充分些,课堂中动态生成的成分少些,积累了经验,按预设教学的成分就可渐渐减少。
3、继承传统与教育创新
教育经验是个累积的过程,从孔子到朱熹,以至到解放以来的几次课程改革,都积累了丰富的课程经验,特别是近20多年的三次课程改革,从重视双基,到发展智力,到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硕果累累,是可贵的教育文化。新课程是对原有课程的扬弃。我们要以继承与创新的态度对待新课程。广大农村,新的教育文化传播较慢,原有的教育文化积淀较深,传统教育的精华积淀充分。如,有效教学的五个关键的教学行为中,“老师的讲要清楚明白”列在第一条,而这一条,恰恰是乡村教师的优势,在缺乏其他教学手段的情况下,要让学生学会知识,也只能是老师讲的明白。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讲得明白”这一优势不能丢。对“有效教学”中的“多样化教学”和“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对农村教师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需要老师进行教育创新,而不能故步自封。
4、学习经验与汲取教训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边实验边推广,有许多新理念新精神的落实,仅有初步的还不够成熟的经验,从国外借鉴的理论,能否本土化,还有待实践的检验。因此,对后进入新课程的农村学校和老师,既要关注国家和省级课改实验区的经验,又必须关注他们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吸取教训。学生不是小白鼠,后期进入课改的学校要坚决避免出现同样的挫折。如,在三维目标中,重视了情感因素,忽略了知识与能力的因素,是不可取的,先行课改的走了弯路,付了学费,后行的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5、校本教研与教研多元
要使新课程健康地发展,必须立足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校本教研要以实践研究为主,首先是研究教材教法,“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做好教学设计”永远不会过时,要超越文本,必须立足文本,深入文本,“深入”才能“浅出”。其次是研讨新理念的落实,如何把新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可以结合“案例教学”“微格教学”或“临床诊断教学”的教研方法。多数农村小学、初中规模不大,教师不多,可以学区为单位或按片区组织研讨,并形成制度,持之以恒。此外,要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把新课程作为远程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依法治教,追求理想的课程
农村义务教育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除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外,《教育部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通知》《小学管理规程》等文件都是新课程的推广必须遵循的重要的法律法规。
以法推广新课程,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制定符合新课程特点的教学常规
根据新课程特点,制定教学常规,是用创新的教学秩序保证新课程的实施,避免因旧的教学常规的惯性力量而使新课程穿新鞋走老路。教学常规包括学生学习常规要求,教师教学常规要求。学生学习常规要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积极主动性,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和接受学习相辅相成。教师教学常规,要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心,激发教师教育创新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2、促使教师队伍保持活力
使教师队伍保持活力的主要措施,一是实行聘任制,使教师队伍能进能出,好的进的来,差的出的去;二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升老师的职业意识;三是加强老师的专业培训,提高老师的专业化水平,使他们在实施新课程时能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享受教学相长的乐趣;四是要改善老师的待遇,使他们衣食无愁、安居乐业。
1“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
1.1 取得知识的途径发生了质的变革
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的不断发展, 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在单一。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为便捷,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 只需轻点鼠标即可, 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有条件的选择并储存起来。优质的教学资源不再封闭, 并且向社会大众敞开了大门。如哈佛的公开课程、慕课、微课程等的出现, 对于传统的知识获取方式而言, 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也使得知识的传播范围更为广泛, 知识的专业化、便捷化特征凸显。
1.2 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长期以来, 我国的教学方式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 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讲授, 学生出于被动地位, 难以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难以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互联网的出现, 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犹如大海啸。互联网所采用的信息技术对于教育领域的影响十分巨大,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互联下的教学模式已不是以教师为主, 而是以学生实际需要为主。授课的方式已不是依据教材按部就班, 而是针对实际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变革。
1.3 改变了远程教育的现有格局
广播电视大学成立时的初衷就是借鉴英国开放大学、美国凤凰城大学的成功经验, 为成人提供获取知识的途径。当时, 采用广播收听和电视观看等手段进行授课, 学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 可见广播和电视是当初的远程教育手段。而互联网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 开放教育的技术运用手段以及授课的方式受到了冲击, 广播电视大学作为远程教育主体的地位受到了威胁。
2 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实践现状分析
2.1 课程实践环节设计过于单一, 缺乏实际操作性
目前, 由于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 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实践的开展主要还是依托于课堂讨论、组织学生现场或是开展社会调查。学生为了完成课程实践任务, 无论是在讨论中还是在撰写社会调查报告过程中都是敷衍了事, 一味应付, 失去了课程实践的意义。笔究其原因还是课程实践环节设计过于单一, 互联网利用水平不高所致。
2.2 课程实践内容针对性不强, 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互联网技术的提升带动了整个信息技术的革新, 信息的交互更为透明、便捷。而对于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实践而言, 课程实践设计内容过于陈旧, 如案例讨论、模拟法庭, 课程实践的内容只注重共性而忽略个性。开放教育的学生来自于社会各个行业, 对于专业的诉求也有所不同, 因为课程实践和学习关注的焦点也各不相同。仅仅通过班级论坛进行案例讨论, 加之案例的内容过于陈旧, 与社会实际相脱节, 导致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案例讨论的效果不佳。
2.3 互联网利用水平不高, 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不强
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的课程实践目前利用互联网方面主要表现为班级BBS论坛、在线答疑论坛、网上模拟法庭等手段。这个网络平台的设计相对简单, 仅仅是文字和视频的交流, 承载在线使用的人数有限。而相比较于国外的慕课而言, 更是体现了技术上和设计上的不足。不仅如此, 微信、微博等网络交流平台的使用不足, 客户端的设计工作不尽人意, 无法体现出对智能手机用户的便捷服务能力。
2.4 网络教学资源整合和课程实践教学的兼容性不够
传统的开放教育课程实践环节中, 教师往往是根据教学安排进行组织, 无论是手段和还是知识层次的设计及考核都过于落后, 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对于教学水平而言也无法得到提升, 通常是教师的辛苦得不到学生的认可。而对于网络上纷繁复杂的各类法学教学资源, 教师的驾驭和整合能力十分重要, 也是实践环节设计的基础。只有充分整合网络教学资源, 结合学生和社会实际, 开展专项实践, 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网络教学资源服务于课程实践教学, 通过课程实践教学来检验网络教学资源整合水平, 可以进一步提升课程实践的专业性和适用水平。
3“互联网+”背景下的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实践研究
3.1 依托互联网优势,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程实践设计
“互联网+”的核心内容就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为社会各个领域提供有效服务, 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互联网的普及以及高效性已经让众多行业和领域开始了变革, 而对于开放教育教育法学课程实践而言, 更需要依托互联网的优势, 有针对性, 有选择性的进行。通过设计实时在线模拟法庭、在线仲裁、在线调解等版块, 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在参与模拟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点, 还能彼此进行交流, 更能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积极利用网络交流平台, 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安排实践内容
我国已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 人们交流的工具有多种, 在线交流成为了主要渠道。如微信、QQ等软件的出现, 使得彼此之间的交流距离更为缩短了, 并且其参与的群体日益庞大, 社会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可见, 通过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课程实践, 必能提高学生参与的数量。当然, 网络交流平台的使用也要针对不同的受众, 要分层次的进行。无论选择哪种在线交流平台, 都要因材施教, 真正体现课程实践的意义, 达到课程实践实际的目的。
3.3 全面开发在线模拟软件, 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法学专业的课程理论知识较为枯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偏理论、轻实践, 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究其原因之一便是知识不直观, 缺乏实践机会, 因此全面开发在线模拟软件十分必要。通过开发实践游戏软件, 让学生在游戏中模拟律师、法官、检查官、当事人, 可以激发其参与的积极性,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3.4 及时整合相关网络资源, 为课程实践提供支持服务
当前的时代是一个大数据时代, 强调的是数据的共享, 而对于网络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正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一个体现。网络教学资源的整理并非盲目的照单全收, 而是需要比较、提炼和总结。例如, 美国哈佛的公开赛介绍美国的宪法, 我们可以吸取其精髓, 而并非是全部照搬, 因为分属法系不同。若是一味照搬, 最终的结果肯定是四不像, 反而失去了借鉴的意义。而网络优质资源的整合还要着眼于课程实践设计, 要一切从课程实践的设计和目的出发, 保证知识点考核的全面性。
综上所述, 以“互联网+”为背景, 通过对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实践现状的分析, 提出了四项解决措施, 非就能达到毕其功于一役的目的, 一些教学实践上的深化改革, 还有待深度探讨。
摘要:通过对互联网+背景的介绍, 分析了其对教育领域中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实践的影响, 在分析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实践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依托互联网及多媒体技术进行课程实践设计、利用网络交流平台有针对性的安排实践内容、全面开发在线模拟软件、整合相关网络资源为课程实践提供支持服务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开放教育,环节设计,在线平台
参考文献
[1]田露.现代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的教学模式之探讨[J].湖南科学学院学报, 2013 (8) :125-126.
[2]李曼丽, 张羽, 叶赋桂, 等.解码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教育学考察[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46-48.
[3]张胜利.浅析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实践[J].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3) :31-32.
一、能力本位教育背景下项目驱动式教学的意义
商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商业综合素质高, 具有艰苦奋斗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面向商业企业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能力本位教育是以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重点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训练学生具备从事某一类工作岗位所必需的职业能力。要达到此目的, 商科教育必须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学体系, 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的开发机制, 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 通过选取典型实例, 将学生引入具体的专业情境中分析、研究和讨论案例中的问题, 从情境中获得相关专业知识以解决问题。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集专业知识、技能、应用于一体, 将商科专业课程中的项目训练与理论教学结合, 通过“创设情境、理论学习、方法练习”进行融合教育, 从而达到通过项目解决方案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理解、领悟的目的。其基本思路是将传统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一个或若干个教学项目,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围绕着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展开教学,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 以模拟公司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自行组织完成课程项目的学习过程。这样, 学生的思考空间能够拓展到项目的利益相关者, 培养学生作为项目管理主体解决问题的意识, 实现商科专业课教学深度互动理念的提升, 从而与能力本位教育相吻合。
二、能力本位教育背景下的商科专业课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设计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将其贯彻到商科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 既考虑专业问题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又要考虑系统的层次与特征, 立足整体, 统揽全局, 优选方案, 切实强化专业课的教学效果。
1.创设专业课程管理情境, 提出课程项目。
合理的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时机。要以企业的对内管理和对外经营为主线进行设计, 同时注意可行性、操作性和趣味性, 既能结合所教授的教学内容, 又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老师为主体, 合理组织项目实施。“饭店管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为了满足饭店的管理要求, 采取合理的方法和适当的手段, 对饭店所拥有的各种资源 (人、财、物、时间、信息等) 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基层实践操作性人才。课程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在学生熟悉饭店的基本业务和技能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饭店管理思路、服务意识和管理运用技能。结合自身观察、调查、体验创设饭店管理情境, 提出课程项目任务:
(1) 理解饭店本质设计饭店:包括设计饭店名称、饭店类型、选址、定位、主要特色及发展趋势预测。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饭店进行认知, 了解饭店的概念、饭店的类型及前期管理。
(2) 理解饭店组织进行设计:包括设计饭店组织结构、组织管理制度、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思路。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饭店组织中责、权、利能进行系统思考, 避免管理中的教条主义和小团体思想。
(3) 理解饭店人力资源管理思路:包括设计饭店选人、用人、育人、留人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思路。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饭店人力资源现状有所认识, 对管理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所准备。
(4) 培养饭店服务质量管理理念:包括设计饭店服务、饭店服务质量、饭店服务质量管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思路。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系统思考饭店服务质量控制意识。
(5) 熟悉饭店不同业务管理特点:包括饭店前台、客房、餐饮、娱乐等业务部门实例分析。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系统思考饭店不同业务管理思路。
2.学习相关专业课程管理理论, 凝练项目解决思路。
在创设情境、提出课程项目后, 学习相关专业课程管理理论, 明确在课堂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思路。《饭店管理》课程针对项目的总体解决思路如下:
(1) 团队意识培养:要在解决饭店项目中注重团队成员的大局观念和整体意识培养。执行项目程序中的每个人要对服务管理中的“事”负责, 严格按程序、按制度、按客观规律办事, 强调遵守同一条规则, 直接完成任务。重点训练当组织中发生不协调时如何求同存异, 倡导认真负责的精神, 多找出共同点, 完成团队任务。
(2) 管理机制形成:饭店管理中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拥有的权力、利益与其相应承担的责任密切相关。因此, 饭店管理项目完成中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态, 明确分工合作, 共担风险和责任, 多思考不同群体的诉求, 真正形成责、权、利相一致的管理机制。
(3) 组织定位有序:饭店管理中需要建立一个顺畅的内部沟通渠道, 形成一个开放的、透明的管理制度, 这就需要组织定位有序化。决策层对各种方案的认可, 需要得到中间层的严格执行和组织实施, 中层管理者既是执行者又是领导者, 是高层联系中基层的一座桥梁;基层的落实更需要理解决策层和中层管理者的要求。
3.提出可行的专业课程项目解决方式。
在学习相关专业课程管理理论, 凝练项目解决思路完成后,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在头脑中筛选、组合有关知识, 形成有机的知识结构, 在迁移运用有关知识与形成技能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出可行的项目解决方式:
(1) 科学性解决方式:饭店的经营活动的目标在于投入尽可能少, 取得尽可能多的有效成果。但饭店的日常运营过程中, 牵涉的面很广, 需要客房部、餐饮部、前厅部、销售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等各部门之间的通力配合, 不仅要有定性的要求, 而且必须要有定量分析, 包括饭店服务质量标准、饭店资金运用、饭店物资运营及饭店人员组织, 均应有数量标准, 通过对管理对象数量关系的研究, 利用数量关系进行管理。
(2) 艺术性解决方式:饭店业务经营的特点之一就是生产、服务及现场督导管理的同一性。要有效控制饭店的业务经营活动, 提高服务质量, 就必须深入服务第一线, 以便了解情况, 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疑难问题, 纠正偏差, 协调各方面关系, 通过对员工的思想、情绪、爱好、愿望、需求和社会关系的研究并加以引导, 给予必要的满足, 以实现预期目标的方法, 艺术性地解决现实问题。
4.以教学效果为评价进行教学反思。
在对于项目驱动法实施的教学效果评价中, 要注重学生通过项目驱法对专业知识及技能掌握的情况, 反思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是否有提高, 对驱动项目设计不断进行调整更新, 使其更符合实际教学情况。项目设计完成后, 学生要了解到作为真正的饭店管理将面临的复杂境地和艰难的抉择, 有助于训练和提高学生在复杂环境下解决实际饭店管理问题的能力和进行决策的能力;通过学习, 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掌握, 认知能力和完成实际项目的能力得到提高, 而且能够表现出更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是教学反思的重点。
三、能力本位教育背景下的商科专业课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实施
在职业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正好架起商科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之间的桥梁。在实施中要将饭店管理理论和实践操作结合在一起,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 强化教学效果。
1.设计方案先行。
要着眼于商科学生的就业岗位和职业发展前途, 注重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价值导向, 逐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人才培养方案, 让商业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及优化, 参与专业核心课程的研究与开发, 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2.项目来源广泛。
在课程安排和设计上, 增加去饭店参观、调查、实习的机会, 安排学生利用网络、报纸等媒介, 收集国内外关于饭店方面的信息、理念、管理模式、案例, 增强对饭店的感知, 采用饭店参观、调查和顶岗实习的方式,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项目分组合理。
小组学习的形式可以增强学习的分工、协作能力, 学生小组间的比较可增强学习过程的竞争性和互动性, 学生通过不同角度学习分析同一知识理论点, 并相互比较, 不断进步,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般的小组人数以5到6人比较合适, 而且学生性别、性格、学习积极性结构要搭配比较平衡。
4.项目任务考核。
期末考试现阶段以大作业的考核形式进行。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 与人合作的过程, 人际沟通的过程, 解决问题的过程, 主要由学生的文字报告和现场汇报及互动交流部分共同构成, 以体现学生在汇报和答疑中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在不断修正项目任务活动中掌握课程要求。
参考文献
[1]杜玲毓.基于任务教学的教学实践化新范式[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3 (1) :107-109.
[2]崔韦.浅议《饭店管理及实务》课程教学改革[J].才智, 2014 (10) :17, 19.
[3]罗伟.“以学生为中心”的《饭店管理》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J].科技创业月刊, 2015 (8) :78-79.
[4]肖洪磊.旅游饭店管理课程动态体系建设研究.旅游纵览[J].2014 (3) :85-86.
【论幼儿园教改背景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推荐阅读:
论幼儿园主题背景下有效教育活动10-13
幼儿园课程论复习07-11
幼儿园课程论期末小抄11-16
论提高幼儿素质教育06-12
论幼儿教育小学化09-23
浅论幼儿德育教育中的方法论文07-23
幼儿园毕业诗背景音乐10-22
幼儿教育专业自荐信06-15
幼儿园国旗下的讲话演讲07-22
幼儿园六一儿童节国旗下的讲话稿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