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造有效性的策略

2022-05-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已经意识到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因此教师通过多种方法创设问题情境。现如今,如何提高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是众多教师思考和研究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联系实际生活、基于趣味故事、通过具体游戏、借助实验操作、营造悬念氛围创设问题情境,进而提高问题情境的有效性。基于此,文章对提高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进行以下几点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有效性;

情境教学法已经被广大教师灵活应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它能够快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复杂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因此受到教师的广泛应用。但是部分教师发现,比创设情境还要重要的事,就是提高情境的有效性,否则学生依旧无法快速融入学习氛围,导致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升。鉴于这些现实因素,教师应该站到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分析学生喜欢哪种类型的问题情境,并且结合个人教学经验进行创设,充分提高问题情境的有效性。

二、 有效问题情境概述

有效问题情境指的是教师能够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判断问题情境是否有效时,教师应该从三个维度进行思考。第一个维度是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能从旧知识拓展到新知识。如果只是一味地使学生复习旧知识,却不能成功过渡到新知识的教学上,那么学生依旧无法依靠问题情境发散自身思维能力,这就说明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有效性有待提高。第二个维度是教师应该分析自己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有没有成功营造教学氛围,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对于情境教学法来说,最明显的优势就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紧跟教师教学节奏,如果达不到这样的效果,说明问题情境是无效的。第三个维度是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否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学生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并且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才能提高自身数学综合水平。

三、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

大部分教师发现,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学习没有准确的认知,因此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主动等问题,这些因素导致大部分学生难以完全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学习数学知识。

整体来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同时也符合小学数学教学发展趋势。因此教师应该充分重视问题情境教学法,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使问题情境教学法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一)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实施,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已经不再是单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而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考虑到只有将数学知识完全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学生才会充分发散自身思维能力,结合自身经历和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并且把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产生数学知识并不抽象,反而与自己联系甚密的感受,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小数除法第二课《打扫卫生》时,教师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且利用该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为学生创设出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比如提出问题:“假如咱们教室需要购买新扫帚,买了6把扫帚花了18.9元,那么如何计算出一把扫帚的价格呢?”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可以列出除法计算式进行解答:18.9÷6,然而学生还没有掌握解答该计算公式的方法,因此无法进行计算。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把18.9的0.9去掉,也就是18÷6,如此一来学生可以快速算出答案是3元,教师继续引导:“刚才我们把0.9去掉了,也就说明每一把扫帚已经超过3元了,想要算出具体超过了多少元,该如何计算呢?”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意识到每一把扫帚的价格是18÷6+0.9÷6,计算0.9÷6时,可以直接乘10,变成9÷60,也就是0.15,所以每把扫帚的价格是3+0.15=3.15元。

不难看出,正因为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问题情境,学生才能够快速融入学习氛围,学习新知识。

(二)基于具体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因此对游戏充满兴趣,甚至会出现痴迷的情况,虽然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态度,但是教师利用这一点创设问题情境,就可以使学生聚精会神地完成课堂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来说,里面涉及很多能够融入游戏的知识点,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最合适的游戏情境,并且在学生融入其中的时候提出教学问题,使学生在游戏中发散思维,最终达到完成学习目标的效果。教师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应用的游戏不能只停留在趣味层面,应该通过游戏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否则将失去应用游戏进行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可能性第二课《摸球游戏》时,教师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技能,同时要求学生学习用分数形容可能性大小的方法。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需要用到的游戏道具,比如不透明的盒子、三个黑色玩具球、三个白色玩具球等。教师应该先为学生讲解具体的游戏规则:“同学们,现在桌子上有一个不透明的盒子,能够知道的是我们一共有六个玩具球,其中黑色三个,白色三个,接下来需要摸球的同学不仅需要让其他同学看到你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玩具球,同时需要说出盒子里可能还剩下什么颜色的玩具球。”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学生能够快速融入游戏氛围。假设学生一摸出一个黑色球,学生能够快速分析出盒子里可能还有两个黑色球、三个白色球;学生二将在五个球中进行摸球,假设学生二摸出一个白色球,学生能够意识到盒子里可能还有两个黑色球、两个白色球。通过这样的游戏设计,教师不仅能够推动学生学习进程,同时也能保证学生可以更好地接受、消化有关可能性的知识。

(三)通过趣味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虽然数学这门学科比较抽象,看起来跟童话故事和趣味故事没有过多的联系,实际上教师可以借助趣味故事的力量,把数学知识具象化,不断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融入趣味故事,不仅是传授数学学科的需求,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习惯。大部分小学生都喜欢趣味故事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和思考,会大大提高最终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速掌握数学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数学水平。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确定位置第一课《确定位置》时,教师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用方位词汇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感受数学学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方向感并不是很好,因此可以融入趣味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融入需要学习的知识点。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出故事情境:“小兔子和小鸭子住在一个农庄里,小兔子只知道自己住在小池塘的东边,小鸭子只知道自己住在小池塘的西边,那么小兔子住在小鸭子的哪个方向呢?”通过这样的情境,学生可以先在纸上画出大概情况,比如小池塘在正中央,小兔子的家在小池塘的东边,小鸭子的家在小池塘的西边。通过这样的趣味情境和模拟图纸,学生能够发现小兔子的家在小鸭子的家的东边。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简单的方位描述后,可以逐步增加难度,比如:“这个农庄又搬来一个小动物,那就是小狮子,小狮子住在小池塘的西北角,那么小狮子住在小鸭子的哪个方向呢?”虽然问题难度开始增加,但是情境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学生可以继续在图纸上进行模拟,已知小狮子住在小池塘的西北角,而小鸭子住在小池塘的西边,所以小狮子住在小鸭子的东北角。

教师在讲解较为抽象的知识点时,合理融入趣味故事,首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再提出教学问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同时能够提高教学有效性。

(四)借助实验操作,创设问题情境

大部分小学生活泼好动,难以充分集中注意力,这大大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节奏,同时也很难保证学习质量。教师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把数学知识和趣味实验融入一起,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操作,通过实践理解数学知识,验证数学知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巧妙提出问题,不仅能够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同时有利于学生有效发散思维,真正在思考和分析中拉近自己与数学学科的距离。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数据处理第一课《身高的情况》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收集关于身高的数据,最终制作成条形统计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由结成小组,并且询问小组成员的身高情况,最终进行小组内的统计。假设小组内学生一身高155cm、学生二身高150cm、学生三身高155cm、学生四身高158cm、学生五身高162cm、学生六身高165cm、学生七身高150cm、学生八身高153cm、学生九身高159cm、学生十身高154cm。首先学生应该对已知数据进行统计和梳理,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条形图的范围。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何快速统计小组内身高150cm到身高155cm的人数,身高156cm到身高160cm的人数,身高161cm以上的人数分别是多少?”根据已经掌握的信息,学生能够统计出小组内身高150cm到身高155cm的人数是6人,身高156cm到身高160cm的人数是2人,身高161cm以上的人数是2人,因此高效完成条形统计图。

学生在统计数据的过程中,需要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因此能够提高自身沟通能力。学生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需要对各个数据进行比对和梳理,因此能够快速提高自身思维能力。学生在制作条形图的过程中,需要把数字信息转换为统计图,因此能够快速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并且通过提问进行教学,是非常高效的教学方式,适用于很多知识点的教学。

(五)营造悬念氛围,创设问题情境

虽然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不是很强,但是小学生的好奇心却很强,教师可以在教学时营造神秘的悬念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通过创设有针对性、有导向性的问题情境,推动学生的学习进程。教师同样可以利用该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习更多有价值的知识,充分提高学生对小学数学学科的认知。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比例第一课《比例的应用》时,教师首先应该通过营造悬念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创设相关情境:“小红有10个棒棒糖,小明有很多橡皮,虽然他们拥有的东西不同,但是两个人表示可以交换,条件是2个棒棒糖换3块橡皮,那么小红能用10个棒棒糖换多少块橡皮?”通过教师的情境创设,学生将会考虑比例交换的问题,并且列出计算公式:10÷2×3=15。或者设10个棒棒糖换x块橡皮,因此2∶3=10∶x,x=15。接下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与前后桌进行比例交换的小游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通过不断的实践,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关于比例的数学知识,并且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五、 结语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创设出有效的问题情境。教师在提高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性时,应该合理采纳学生的建议,并且分析学生的心理动态,根据这些因素不断调整创设情境的切入点和具体策略。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教师才能体会到学生在学习知识时的感受,这不仅能够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能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殷小悦.基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路径思考[J].小学生,2021(3):43.

[2]闫婧.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J].考试周刊,2020(A5):87-88.

[3]刘清.如何提高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J].文理导航,2020(10):41.

[4]陈舜鸾.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9(72):64-65.

[5]贾东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有效性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8(10):31-32.

上一篇:电竞解说人才培养策略下一篇:大数据背景下如何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