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推荐10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 篇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目前,很多教师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环境?教学情境和生活环境、问题情境的关系如何?创设情境需注意哪些问题?许多教师对这些问题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使得有些教师往往花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去创设情境,但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为此,本课题将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进行实践和研究,其目的是丰富情境创设的内容和形式,找出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与数学学习内容、学习者的特征和客观现实条件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有效情境中,不但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而且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得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知识结构中有关的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而同化与顺应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情境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情境创设运用得好,就能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化学习内容,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效率。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中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不能激发联想,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一)情境创设应充满童趣,但要因人而宜。

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在情境的创设要重要充分考虑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态度,考虑学习者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创设符合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规律的情境,创设适合不同学习者特征的多样的情境。用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从而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案例1]这是笔者上的一节县级公开课,学习内容是一年级的《拼组图形》。具体这节课的情境创设如下:

1、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参观森林王国中小熊家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小熊家,提出:“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小熊家是由许多图形组成的,从而引入新课。

2、为小熊补钩破的裤子,应选择什么形状的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考虑图形的应用性。

3、为小熊家被小猪拱破的外墙修墙,估计需要多少块长方形的砖,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分析]:本课主要从情境的生活化、现实化、趣味化和情境呈现的连续与递进等方面做了探索。目的是希望通过一个个问题情境的呈现和解决,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归纳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整堂课下来气氛活跃,学生学的轻松而愉快,教学效果也不错。略有遗憾的是由于几个环节没处理好,对思维的训练还是不够。

[案例2]这是一堂校级数学公开课(课前由老师独立备课,教导处未参与)。执教老师伴随着多媒体课件那鲜亮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与学生开展了对话——师:(绘声绘色地)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生:(一个无精打采的声音)听过。师: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可这一次它们是绕着一个圆形的池塘跑„„(引出圆的周长)。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着故事,学生中却有人在嘀咕:“又是动物王国„„”“这种故事我们都听了几十遍了,还把我们当小朋友看。”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昏昏欲睡,参与度不高,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分析]:这不禁让人疑惑:儿童不是最愿意到童话中寻找自己的幻想吗?同样都是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为何[案例2]中的童话故事就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没能调起他们的兴趣呢?其实学生的抱怨“老师把我们当小朋友看”就道破了“天机”——处于不同学段、不同心理阶段的小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低年级学生对美丽生动的童话、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特感兴趣,并热衷于充当其中的角色。这符合这一学段儿童天真、爱幻想的天性和心理情境。中高年级学生则更乐于接受自主合作、交流的情境。因此,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他们感到有趣、有挑战性,激起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思考]:小学生由于认知、心理年龄等原因,的确需要情境生动、有趣。但“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关键是这些情境是否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只要是基于学生实际、有助于学生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的情境就是有效的情境。

(二)情境创设要紧扣教学内容,切忌顾此失彼。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化学习内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表现手段与表现方式,要求不同的学习方法。同时,不同的情境类型在不同类型的内容的学习中所起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如提供丰富学习资源的学习情境的创设易适用于结构严谨的学科内容,提供学习场景的情境创设易用于教学结构不严谨的学科。从教学内容的类型上分,提供学习资源的学习情境的创设易用于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概念、规律等逻辑性较强的内容的学习。而真实情境则易用于态度情感和技能的学习,此外,还常用于启发学生思维、渲染环境气氛等。

[案例回放]笔者有幸参加了某地数学新课程观摩课。有位教师在教完9的乘法算理后,设计了一个应用巩固的游戏情境——“开小火车”。游戏是由老师自己当“火车头”,老师手里拿着许多口算卡片,嘴里说着“呜„„”,火车开到哪儿,就指定身边的一位同学回答,回答对了,这位学生就可以拉着老师的衣服跟在后面做“车厢”,下一个同学则接着拉着前一个同学的衣服。“火车”一直在教室里开着,不一会儿,“火车”变得越来越长了,场面也越来越热闹,只见小朋友有的站着,有的笑着,有的在欢呼着„„

[分析]:在这节课中,教师创设了符合二年级小朋友年龄结构、心理特征的游戏情境——“开小火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其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发挥,同时,师生的距离近了,似乎实施了零距离的对话。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堂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并没有激发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一节课下来,学生收益很少。分析问题所在,我认为,这位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虽然注重了情趣,却忽视了教学内容。因而,尽管学生很投入地参与了,但他们感兴趣的是“开火车”这一活动本身(这一活动本身与教学内容无关)。直到活动结束,学生仍沉浸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中,而并未进入数学情境。并且,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其实是关注了个别,忽视了全体。

[思考]: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情境时,不仅要注重童趣,更关键的是要紧扣教学知识或技能。“情境”不是让学生为了故事而故事,为游戏而游戏,学生是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情境创设要对学生学习有意义。情境是对学生熟悉的或可以理解的,但包含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又要有富有挑战性的、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的。同样是这节课我们不妨设计一些练一练、做一做、辨一辨、争一争等情境,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使情境创设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

(三)情境创设贵在求真,不应弄虚作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任务的真实性使学生能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的真实性也容易启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所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有可能实现的情境至关重要。同时情境的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且可以在可能完成的任务中表达自己的知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案例1]最小公倍数

师:请大家报数,并记住自己所报的数是多少?报数是2的倍数的和3的倍数的分别站起来。(学生按要求起立后在坐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有些站起来两次,有些是一次。

师:报哪些数的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生:抱6、12、18、24、„„的同学

师:报6的同学为什么站起来两次?

生:我即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所以两次都站起来了。

[分析]:教师从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展开教学,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宽松和自由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此案例中的情境不花哨,但很扎实、有效,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案例2]这是一位年轻老师执教的一堂随堂课。上完平均数的意义后,老师对学生宣布了一条好消息:下星期学校将要组织学生去春游。顿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声。师:考虑到目前是旅游旺季,游人较多,为使同学们玩得舒心,又确保安全,学校交给老师一个任务——了解观音山等风景区最近的日游客量,选择其中游客最少的一处作为我们春游的目的地。我想请同学们帮忙完成这项工作。接着,老师出示了三个风景区的景点图片及各景区最近一周的游客人数统计表,让学生计算各景区最近一周平均每天的游客量„„整堂课,学生们都非常活跃,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进展也很顺利。下课铃响了,正当该老师满意地走出教室的刹那间,许多学生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老师,我们下周几去春游?”“老师,我们真的要去游玩吗?”当时老师一片茫然,随便应付说“等以后再说吧!”刹时,学生“啊?!”脸上流露出因感到上当受骗而不满的神情。事后,虽然这堂课受到了许多老师的好评,但学生那失望、不满的神情着实让听课的我心神不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 篇2

一、情境创设要具真实性和现实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有意义的学习一定要把数学内容放在真实的且有兴趣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的自然语言逐步抽象到形成的数学问题。”情境的真实性和现实性才能唤醒学生的经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数学模型的建构与解释应用奠定基础。

如我在教学的“认识人民币”时,为学生创设了购物的情境,学生经常接触购物,而且花钱也是小学生乐意做的事情,所以参与热情高涨。一名学生扮演售货员,一名扮演顾客,学生在买卖物品的实践活动中加深了对元、角、分的认识,巩固和提高了元、角、分的换算技能。真实的情境淡化了对枯燥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激活了学生已有经验,学生思维自然而然向新知迁移。

二、情境创设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服务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着眼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旨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情境创设才能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才能实现突破教学重难点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初衷。

如讲“鸡兔同笼”,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有8个头,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假设法和列方程解是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掌握用假设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针对重点,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动物王国的鸡兔不小心触犯了王法,于是魔法加身,身腿分离,现在派你们去给他们分腿,算对鸡和兔各有几只,他们就会得救,怎么分? 有学生说: 给鸡两条,给兔四条。马上有同学反驳: 只知道有8个头,并不知道有几只鸡,几只兔,没办法分腿! 我提示: 能不能都先分一样多? 有学生立刻反应过来: 每个头都分两只腿,分走2×8 = 16( 条) 这样所有的鸡都得到了两只腿,而所有的兔子只分到了两条腿,那剩下没分的腿,26 - 16 = 10 ( 条) 就是兔子的腿,每只兔子应再分两条腿,所以兔子只数是10÷2 = 5( 只) ,那么鸡的只数是8 - 5 = 3 ( 只) 。选择“分腿”情境,顺利地让学生接纳了假设的思维方式,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困难,给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搭建了平台,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三、情境创设要合理选择载体

情境可以借助多种载体创设,如游戏、表演、故事、问题、生活、活动等。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1. 借助故事创设情境

根据不同的数学问题创作改编出不同的童话故事,引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研究,使学生能够在故事所创造的情景中解决数学问题。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讲述“唐僧分饼的故事”: “……贪吃的猪八戒抢着说要吃这个饼的9 /12,孙悟空说要吃这个饼的6 /8,沙僧说要吃这个饼的3 /4。同学们可知道谁吃的饼最多?”这无疑会引起激烈的争议,教师趁热打铁,组织引导,逐步导入新课。

2. 创设活动情境,给学生动手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心理学研究证明,7ECF动手是儿童思维的起点,思维在动手活动中得到发展。动手操作是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的关键,学生在直观的形式中充分感受知识的内涵。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求长方体棱长总和的公式,学生借助课前亲手制作的长方体模型框架轻而易举的总结出了长方体棱长总和 = 长×4 + 宽×4 + 高×4,我提示公式可以改成: 长方体棱长总和 = ( 长 + 宽 + 高) ×4,部分学生不明白,引导他们把模型按长、宽、高拆开看看,于是学生有了思路,把3根牙签代表的长、宽、高摆成一组,一共摆成了4组,至此,学生对长方体棱长总和公式真正做到学懂弄通。这样的活动化情境,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十分有利。

3. 借助有挑战性的问题创设情境

情境创设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设计“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情境。如学了比例的知识之后,让他们想办法求旗杆的高度,学生想到量旗杆的影长,但是并不知道旗杆高和影长的关系,然后他们以自己的身高和影子为例,证明了在同一时刻身高和影长的比值相等,进而求出旗杆的高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情境的创设,需要老师多角度地思考和把握,力求情境的创设为教学服务,激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注重情境的真实性和现实性,合理选择情境的载体,切实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多数落实新课程标准强调的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环节展开教学,由此可见,对情境教学的重视程度。恰当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数学模型的建构搭建平台;相反,不恰当的情境会成为课堂牵强的附庸,给学生错误的导向,干扰学生的理解,降低课堂效率。

小学数学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策略 篇3

没有故事的童年是索然无味的。我们的课堂中如果在故事的情节发展中蕴藏着数学知识,那么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是主动的和充满趣味性的。低年段的小学生喜欢童话、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针对孩子的喜好特点,把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带入我们的课堂,努力创设故事化的课堂学习情境,让孩子们在他们的陪伴和激励下进入学习状态就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的欲望,使孩子们在乐此不疲、心无旁骛的状态下投入到故事性强的数学活动中去,充分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二、直观性教学情境创设

直观性教学情境地创设,我认为应该从两方面入手:(1)有选择性地选择直观手段。这种直观手段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有利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事物或规律的本质特征,发现事物间内在联系,总结出规律。(2)要适时进行直观演示。教学的最佳时机在哪?那就是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处,也就是在学生思维停滞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进行。我们用自己的演示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抽象,在抽象中思考,在思考中建构,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利用直观情境不但可以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升课堂学习氛围,变难学为易学,而且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技能,引导学生学会数学思考。

三、趣味性情境创设

日常教学中,我们在深入教材之时,在遵循教材的基础上更要超越教材,将知识的呈现采用趣味性的手法,将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现场比赛、即兴表演等多种方式创设情境,激情引趣,以调节课堂氛围,增进学习热情。极富感染性的语言也是呈现知识的一个最佳方式。数学语言虽然条理性强,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我们自身的语调和态势来感染学生。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收放自如的肢体语言,也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良好方式。只有我们用心构建了生动的、活泼的课堂情境,才能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入最佳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更浓,学生的学习思维就会更加活跃,学习效果就会应运而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学习兴趣的引领下逐步提升起来。如在进行枯燥的口算复习时,我们教师可以设置“勇救动物”闯关比赛游戏,帮助学生提高兴趣,让他们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不断突破和提升。

四、问题性情境创设

所谓问题性情境,其创设方法很多:(1)预设性的问题情境。在讲授新知识前可通过书本插图里的知识点;生活常识中人们容易忽略的误区;各种实验中容易出现的差错;多媒体展示科普类的知识等不同方式创设出有益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带领学生在这些预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会思考。(2)生成性的问题情境。教学中总有一闪而过的生成性问题,它是我们陪伴学生,主动完成教学任务最有效的抓手,如果我们学会抓住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信息并把它创设成最有效的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寻求,那么孩子们的学习就更有深度、更有价值。

五、创设生活性情境

知识起源于劳动。人类的知识多数来自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中。数学课堂中学生所学的多半知识与生产实践及生活实际密切联系,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那么,如何协调呢?(1)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把教材中比较抽象的知识通过我们的课堂进行生活化处理,寻找知识与生活间的相通点和相容点,找寻出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和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抽象的语言不再晦涩、枯燥的文字不再无味,学生才会学得兴趣盎然。(2)抓住生活实际问题,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学生的学习中当遇到陌生或复杂问题时,我们要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产生探究欲望,对自己已经拥有的知识进行深入思考、系统探究,实现知识的再创造,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要构造生活问题,培养应用能力。孩子的学习幸福感来自于成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设计一些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不但会在解决问题中将知识内化,而且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增强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 篇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教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实践情境,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创设动画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愿望;创设生活情境,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从而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是以情境认知理论与情境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中愉悦地进行学习。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好动性强,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加上数学学习中的一些抽象的数字和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于是很多学生会出现厌学情绪,情境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有效地创设教学情景,已成为广大教师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决定着思维的方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产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时,向孩子们提出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例如在“统计”一课中可以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元旦很快就要到了,咱们班准备开一个晚会,小朋友们高兴吗?”趁着学生正情绪高涨的时候我提出:“咱们要为晚会作些准备,我们要考虑些什么呢?”孩子们就想到了诸如需要买什么水果,每种水果买多少,要调查每个小朋友最爱吃什么等等。这些问题不可太难或太易。太难会让学生产生挫折感,失去信心,太容易则使学生丧失兴趣,失去足够的动机。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起求知欲。

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因此,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景,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景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当然,教师也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讲一些改编的、有趣的故事片段,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进入到新课意境。如在开始分数教学时,用《西游记》的故事引入:“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夏天中午时,大家都很口渴。师傅叫孙悟空去摘一些野果来解渴。第一次孙悟空摘了8个桃子,叫猪八戒分,他很快就分好了。第二次,孙悟空摘到一个西瓜,叫猪八戒分,他不知道该怎么分了。同学们,你们替他想一想该怎样分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首先让学生看“乌鸦喝水”的故事片。然后,提问:同学们,聪明的乌鸦把石子放进瓶子里就喝到了水,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石子占有了原来水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所以乌鸦就喝到了水。这样,从熟悉的故事入手,采用动画的方式呈现,有利于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学习新知。同时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体现趣味性,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再如:我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给学生讲一个“猴妈妈分饼”的故事:猴家族里的小猴子都爱吃猴妈妈做的饼。一天,猴妈妈做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了猴甲1块。猴乙看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妈妈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了他2块。猴丙更贪心,说:“我要3 块。”猴妈妈又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他3块。“小朋友,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吃的多呢?”学生都会说:“同样多。”我追问:“聪明的猴妈妈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于是,在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了新课。

三、创设生活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够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生产和生活中选取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实例或模拟场景,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学生产生迫切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可以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只有入景,才能生情。让学生溶入到教师创设的情景之中,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其中的主人翁,我们的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超市购物”时,可在教室里设置一个模拟超市,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进行买卖。通过活动,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激发了学好数学的欲望。又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我就创设了一个实际情景,与学生一起做开汽车的游戏。我当司机,让学生做乘客,先上来5个学生。汽车开动,我问学生现在汽车上有几个人?(5)个。新安庄到了,停车,又上来几个阿姨,汽车再开动,我问又上来几个人?(3个),现在汽车上一共有几个人(8个)。又到一站,停车,下去了4个学生,我问现在汽车上还有几个人?(4个)。这样抽象出算式5+3-4=4。游戏如此反复轮流做了几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不觉中融入到探索新知,为新课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四、创设操作情景,让学生动起来。

实践操作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性质和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操作情景,尽量为学生提供动手摆弄的实践机会,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掌握思维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做学生思维的保姆,不能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他们,而要努力地拓展研究的时空,让学生在广阔的、开发性的时空中,让学生通过摸摸数数、折折拼拼、剪剪补补、比比、量量等演练,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果实。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不要简单地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去告诉学生圆的特征,而是根据学生急于动手的心理,让学生把圆形纸片折一折,再把折痕画一画,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说一说。在学生动手实践,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揭示圆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在这一新知的获取过程中,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又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和自主意识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又如:在“角的度量”的教学中,可以创设了以下几个操作情景: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几个不同的角,想办法比一比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同学们借助生活经验很快就想到把几个不同的角叠在一起,一条边重合,观察另一条边的位置,从而判断角的大小。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觉察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是无关的,而与两条边的开叉程度有关,教学难点迎刃而解。紧接着我出示练习纸,要比较练习纸上的两个角的大小怎么办呢?有的同学想到借助于剪下来的一个角,有的同学想到测量,于是借助于长度、面积等单位的认识经验,老师引领大家一起来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认识角的度量工具“量角器”,学习用量角器来度量角的大小。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之后又进入到操作活动中,“用你手中的量角器测量你手中的角”,“测量练习纸上的角,比一比角的大小”„„在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后引导学生总结梳理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与步骤。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操作不仅仅停留在活动的表面,而是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又在思考,学生参与了获取知识形成及发展的全过程,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了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五、创设游戏情景,让学生活起来。

爱做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把教学内容渗透在游戏中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在教学中不仅考虑学生“ 能不能”学习,更重要是要看学生“ 乐不乐”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到态度和蔼可亲、举止自然大方、语言精炼、准确流畅、幽默、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游戏中创设教学情景正是落实编写意图。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诱发学生“入景”,使学生产生“入景始入亲”的感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但是在设计游戏的时候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如:游戏的目的,游戏的组织等等。其中游戏的组织是很重要的,否则整个课堂会不好控制,而且达不到游戏的目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 篇5

松江区九亭小学李萍

新课改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倡导“做”“想”“讲”有机统一的学习过程,倡导教学要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体验与感悟学习内容,主动的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理念已得到广大教师的共识。笔者在教学中也不断的进行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与研究,并获益匪浅。本文将从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中存在问题及其改进策略方面作一些陈述,以求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将数学抽象的内容依附于现实的背景之中。

一、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情境创设目的不明确。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能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能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公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境设计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使每一位教师心动,想把这样的情境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去。但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却往往达不到同样的效果。为什么呢?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没有根据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精心的设计教学情境,有的教师常常没有时间或没有能力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或其他的形式在课堂上再现出来。于是采用的策略往往是“拿来主义”,然后围绕着课件中的情境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情境创设怎么能为教学服务呢?情境创设没有明确的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效果自然不甚理想。

(二)情境创设重点不突出。教师对情境创设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认为课堂上没有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就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就是“老土”。于是每一堂课都以生活情境导入,把复习铺垫,以旧引新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抛到了九霄云外,课堂上处处有情境,时时有情境,学习气氛热热闹闹,教学却淡化了数学的本质内容。创设情境时没有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仅仅是为了课堂上有情境而创设情境显然是不利于教学,不利于学生发展。

(三)情境创设内容不符实际。教师站在自身的角度思考问题,牵强地运用他人的教学情境或只是简单的再现教材主题图往往使教学情境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如新课程(上海版)教材及相配套的教学课件一般都是用小胖、小巧、小丁丁、小亚四个人物的学习或生活的情境图来呈现教学的内容,而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他们的年龄在长大,知识结构在发生变化,生活经验在不断丰富,一二年级的学生会对书上小朋友的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兴趣,而到了中高年级教师一味的用这样的情境,学生就会觉得很假、很不真实。

(四)情境创设思维无深度。创设情境是为了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找到数学的原型,进而提炼到数学的本质,或是在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从而发展数学思维,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而并非是简单的生活情境的再现。而在教师的课堂上情境创设常常是几个卡通人物,或是一幅主题图的再现,这样的教学情境没有思维的深度也就失去了其教学的意义。

二、改进数学情境创设的若干策略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是值得我们去尝试的教学方式,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常常在自己的课堂上出现或在别人的课堂上感受到上述问题。几年来,我不断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不断进行反思如何通过情境的创设让教学更有实效性,我觉得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深入钻研教材,是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生长点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信息。以往我们备教材总是注重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站在教师的角度设计教学方案,但很少考虑教学的知识离我们学生的距离有多远,教材中的一道例题、一个知识点蕴含着许多的生活信息却被忽视。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让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用学生熟悉的情景来呈现教学内容,会增加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与现实性,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三年级教材有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容积单位升与毫升,重量单位克、千克、吨的认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认为这一知识点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极为抽象,不易理解,于是放到期中考试之前教,使学生能在期中考试中得到一个满意的成绩,而实际上这部分知识在考试之后又很快地被遗忘,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是不尽人意的。在教学研究时我们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不仅仅是应用题,我们必须抓住教材中的点点滴滴,尽可能的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于是我们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课前,带着任务逛超市,以饮料为例,做一份调查报告:超市与大卖场到底谁更便宜;课堂上呈现学生的调查情况,很快学生就提出饮料是否便宜,不仅要看价钱,还要看容量。于是问题的焦点便是如何衡量饮料的多少,同学们对学习投入了极高的热情,认识容量单位升与毫升,重量单位千克与克的难题就不难解决了;课后,教师没有把对单位的学习停留在单位之间的换算等机械的操作上而是让学生回到生活中,观察家中或超市中的饮料或其它物体,它是以什么为计量单位的,做一个精明的消费者,并把你的购物经验告诉给大家。经过这样的学习,开学初学的知识到期中考试学生并没有忘记,得分率与以往基本一致,而到期末考查中,我们就发现这一知识点的得分率就远远高于前一届,原因是学生在生活中时时运用着所学的知识。许多家长告诉我们,那些小家伙可有意识了,不光看价格了,更会计算单价来进行比较。

经过教师的钻研与疏理,我们发现退位减法、估算、统计、测量等知识,教学的重点不仅是三十五分钟的课堂,更应该是生活的大课堂,学生只有在生活的大课堂中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实践证明,深钻教材,把握教材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才能把教材的知识点构建成网络,使教学前为后预设,后为前延伸、拓展,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切实提高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的体会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有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已具备的生活经验,才能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从而有效地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或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地、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我在备“估算”这一教学内容时,就考虑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碰到或已在运用估算,只是没有合理的归纳总结,不能正确区别什么是近似值与准确值。于是,在设计教案时我就

决定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先展示了一份乐购超市的促销海报,“同学们,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些生活信息,五一节到了,乐购有许多促销信息,我们来看一看,估计一下你或你家需要买的物品大概要多少钱?”学生兴趣非常高,踊跃举手,并且很快地说出了估计的数据,我故意很惊讶地说,今天老师要教“估算”,你们都会了?不行,还得考考大家,你们是怎么估计出数值的呢?与以往的计算有何不同?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实际上是把零散的知识统一起来,用精炼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很快得出估算是在求近似的答案,方法是把一个数看作最接近它的整十整百整千数。不知不觉中学习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如此的有价值,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且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问题,数学学习是这样的生动、有趣,学会了知识,发展了能力,积累了生活经验。

3.充分创设具有数学内涵的情境。教师通过“备教材”才能准确的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通过“备学生”才能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是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前提。而在情境创设时教师应认识到情境创设在教学中不仅仅起到知识的引入作用而应自始至终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成为相关学习活动的认知基础。

我校一位青年教师在国庆节后要上一节“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校级展示课。在试教时,他为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情景:小胖国庆节去了北京旅游,他拿回来42张照片要分给3个好朋友,平均每人分到几张?画面很美,呈现了北京的许多名胜古迹。在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就提出了异议,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除法的竖式,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从高位除起,先除十位再除个位”“十位上的余数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而这一教学情景对突破教学难点没有任何作用,而教材在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拆分法时设计的情景是小胖等小朋友在分铅笔:10支一捆有45支平均分给3人。“10支一捆”显然教材有一定的用意要学生体会“一个十是十个一”,听取了老师们的意见这位青年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景:小胖,小巧,小亚国庆节去北京旅游回来,导游要退给他们42元钱,平均每人退到多少钱?(画面呈现4张10元的纸币,2枚一元的硬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先分10元的纸币每人1张,再把一张10元的纸币换成10枚一元的硬币每人4元„„借助于生活经验,竖式的计算方法学生很自然就理解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关注学生发展,是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着眼点

新课改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去亲身的感悟获取知识并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发展个性。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根据教学需要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认知兴趣。“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科技为现代教学创设了丰富多彩的天地,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把生活事例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进而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创设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氛围。在我们的许多研究课中,我们都体会到高科技的魅力,当然多媒体并不能取代一切,师生之间亲切的交流,在不经意间提供一个生活场景,一个精心设计的话题,一段生活化的故事都是最精彩的,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信息,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架起数学知识与生活原型的桥梁,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在“节约用水”一课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屏幕显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

泪。请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则广告的理解,在学生真挚的感悟中,教师抓住时机,引出课题。接着,教师提供如下文字与图片资料(这是课前同学们收集,教师汇总的),一方面了解地球上的海水与淡水的组成,另一方面展示世界及我国缺水的情况(用数据,用图片一一展示)。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节约用水,如何从我做起?”

生动形象的画面深深地感染了孩子们,让他们认识到水是一种有限的、宝贵的自然资源,节约用水是每个人的责任,这种强烈的责任意识激起了同学们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使这节课的学习充满意义,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同学们似乎深深地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主动积极地进入学习探究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融洽了,学习效果尤其好。

2.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数学思考。问题总是源于某种情境,生动具体的情境是产生问题的肥沃土壤。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尝试、验证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引发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我在教学“表面积的变化”时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我们小时候都搭过积木,在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在这一过程中体积没有发生变化,而表面积发生了变化,表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拼成长方体的表面积比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少了,表面积减少了多少?”“表面积的减少有规律吗”„„一连串的问题激起了同学们的探究欲望,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动手拼一拼、摸一摸去感受表面积的变化,通过讨论实践得出表面积变化的规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情境蕴含数学问题,问题促使学生思考,思考使问题得以解决,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可见,好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让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更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

3.创设操作情境,生成实践智慧。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获取全面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就要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操作机会,决不能仅以教师的讲解或多媒体的演示来替代。

例如:在“角的度量”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以下几个操作情景: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几个不同的角,想办法比一比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同学们借助生活经验很快就想到把几个不同的角叠在一起,一条边重合,观察另一条边的位置,从而判断角的大小。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觉察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是无关的,而与两条边的开叉程度有关,教学难点迎刃而解。紧接着我出示练习纸,要比较练习纸上的两个角的大小怎么办呢?有的同学想到借助于剪下来的一个角,有的同学想到测量,于是借助于长度、面积等单位的认识经验,老师引领大家一起来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认识角的度量工具“量角器”,学习用量角器来度量角的大小。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之后又进入到操作活动中,“用你手中的量角器测量你手中的角”,“测量练习纸上的角,比一比角的大小”„„在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后引导学生总结梳理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与步骤。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操作不仅仅停留在活动的表面,而是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又在思考,学生参与了获取知识形成及发展的全过程,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了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操作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去探

索新知识,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灵感,在探究中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喜悦。

4.创设应用情境,促进能力发展。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真谛。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应用观,创设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应用情境,培养学生自觉地应用数学的意识,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感受数学的价值。

我在“加减法的估算”一课中设计了这样的应用情境:杭州游中估算的运用。

(1)如何订机票

(2)如何订房间

(3)如何估计游览景点门票的总价

(4)用200元钱买一些杭州特产,能买些什么?

龙井茶

103元/斤

西湖藕粉

12元/斤

王星记扇子

68元/把

山核桃

21元/斤

丝绸围巾

49/条

让同学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生的想法都极富有创意,使本节课的学习达到了意外的高潮。如一间家庭房与一间单人房的总价与两间双人房的总价差不多,小明一家三人与奶奶一起去该怎样订房间呢?有的说订一间家庭房与一间单人房价格便宜,有的同学认为不仅要考虑价格更要想到要让奶奶玩得高兴不寂寞价格相差不远应选后者,同来听课的老师连连点头,这对孩子们难道不是最好的情感教育吗?又如在用200元设计一个购物计划中同学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生活经验,200元买两斤单价为103元的茶叶可以吗?也许你会认为他们会回答“不行”,你错了,同学们认为可以试一试,还一下价也许可以。多精彩的回答!这样的应用情境有趣生动具有开放性,使学生真正的学以致用。

又如在教学了条形统计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根据你所学到的知识,统计一个月四个星期你零用钱的支出情况,月末展示你的统计结果,我们评出优胜奖。同学们都认真完成了这项作业,在评选中,我发现这份作业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运用知识,更给大家上了一堂节约用钱、奉献爱心的德育课。在针对班中同学学习不稳定,成绩忽上忽下的情况,我要求学生根据每个单元的测验成绩,绘制一张条形统计图。这一方法让学生清楚的看到自己的成绩起伏现象,骄傲的不再骄傲,灰心的看到了希望。还有同学告诉老师画折线统计图比条形统计图更能显示成绩的波动情况。我赞赏的笑了,多么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才三年级,已向五年级的知识进攻了。而这一举动更受到了家长的好评,这比他们一遍一遍的对孩子讲大道理强多了,孩子们在作业中充满了兴趣,充满了灵感,调查收集相关信息时动手、动脑、合作探究比枯燥的题海训练强多了。

(三)采用激励评价,是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生成点

情境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策略也应当作出相应的改变,评价的作用在于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区分学生的优劣或简单地判断答案的对错。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评价应强调其形成性的作用,一次评价是对前一段学习活动的总结,更是对后一阶段学习的启迪。

1.关注过程,实施多角度的评价。在对学生实施的评价中,我们往往不仅重视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给予及时的评价,更关注学生态度,情感等非学业方面的评价,重视评价内容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在三年级“数学广场——分段”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在一条长100米的公路两边每隔5米种一棵香樟树(两端也种),一共要种多少棵?在学生学习了关于分段的知识的基础上有的学生很聪明利用分段中发现的规律来解决新的问题又快又准确;有的学生在画草图,试着用简洁的符号代表树„„在画的过程中慢慢发现了规律,也有的没有发现规律,但他肯定能解决问题;有的运用规律自认为解决了问题其实错了,忘了“两边”“两端”„„每个学生都在认真思考,虽然问题得以正真解决的并不多,但相信他们都有不同的收获。此时教师的评价非常重要,要看到学生在过程中得到的发展及时肯定他们,要看到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引导他们进行更合理的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更投入,教学才会更有效。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情感体验不同,学习的差异就客观存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重视结果忽视过程,要耐心的倾听,仔细的讲解,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解题方案,并多角度的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教师的肯定可以让学生正确地对待失败,敢于不断尝试。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大胆尝试,保持学习生活的热情与兴趣。

2.全体参与,实施多方面的评价。改变在评价中教师是绝对评价者的身份,学生是被评价者的状况。让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教师点评,多元结合,使评价更客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让学生自评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主意识、反思能力,同学互评能让同学关系更融洽,取长补短,而家长的参与往往使评价的标准更注重生活的现实意义,还能使家长参加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们在作业反馈交流中开展了“我的学习心得”、“爸妈对我说”、“老师点评”等栏目,从多角度去评价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在评价中,找到信心,找到努力方向,而这样做的效果非常明显,学习积极性高了,成绩自然提高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 篇6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根据课题研究实施总方案,以研训一体为主线,课题研究为主题,结合教研室“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利用”研究计划,立足我校实际,立足课堂,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制定如下研究计划。

二、本学期研究主题:

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所划分的四大领域,本学期进行“空间与图形“板块有效情境的创设和利用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开展“空间与图形“板块有效情境的创设和利用研究。是因为小学部分的空间与图形教学内容乃是最基础的几何知识。好的、合理的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加强对所学空间概念或图形的认知和理解,形成深刻的印象,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开展这一项主题研究,积极反思、总结、应用合理有效的情境创设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知水平。

对1—6年级的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类。开展1—6年级“统计与概率”新课程标准学习和培训,分学段进行1—6年级“空间与图形”板块标准测试。开展“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相关书籍、材料的理论学习。(2)有效发挥学校骨干教师作用,围绕研究主题定内容、定时间、开展骨干教师“空间与图形”课情境创设策略专题讲座活动,促进教师课题研究能力的提升。

(3)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青年 1 教师教学基本能力达标”活动,开展“空间与图形”限时现场备课、说课大赛和课例研究展示研讨课活动。

(4)以“总结汇报”为平台,做好课题研训汇报,拓宽提升科研能力。

五、课题研究具体安排:

九月份

1、课题组长修订课题计划

2、课题理论学习,骨干教师解读、集体学习《“空间与图形”板块新课程标准》,教师撰写学习心得。

3、各年级针对年级上册中的“空间与图形”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类。并装订成册,供研究教师参考研究。

4、“空间与图形”---《如何说课》课题学校专题活动(骨干教师)。5、5--6年级组“空间与图形”说课、上课研讨活动。

6、参加课题组学校《空间与图形》说课研讨交流活动(9.23)十月份 1、3--4年级组《空间与图形》说课、上课研讨活动

2、参加课题学校“空间与图形”上课活动(10.31)十一月份

1、如何上好《空间与图形》课骨干教师专题讲座研讨活动

2、开展“空间与图形”学习、读书沙龙活动。3、1—2年级组“空间与图形”情境创设研讨课活动。十二月份

1、如何备好 “空间与图形”课研讨活动

2、分年级进行“空间与图形”教学课例、反思大赛

3、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收集资料、整理课题档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 篇7

关键词:情境创设,小学数学,有效运用

情境教学是一条非常亮丽的风景线, 在情境教学中, 真可谓是“百花争放”, 在各个知识点的教学中, 很多一线教师想方设法, 从最佳角度创设情境教学, 形成了活泼、个性化的课堂教学, 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达到理想的效果.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情境教学同样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数学教师, 应该适时进行情景教学, 让小数课堂精彩生花!

一、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在导入新课时能够选择恰当的故事情节或情境, 就能制造悬念, 吸引学生对新知识的注意力, 或者使用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引发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新知, 探究新知, 巩固新知.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几”的知识点教学为了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从而理解及认识几分之几, 我采用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 我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讲起了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路上, 孙悟空找到了12个野果充饥, 然后四个人把这些野果平均分配, 请问:唐僧分得了几分之几? 孙悟空和唐僧加起来了分得了几分之几? 孙悟空三徒弟一共分得了几分之几? ”小学生好奇心比较强, 对电视剧《西游记》非常熟悉, 利用这样的情景导入新课, 学习兴趣瞬间被调动起来了,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自发地前后组成讨论小组, 分析如何解决上面所提出的问题当然, 情境导入新课的方式很多, 例如, 做游戏、讲故事、欣赏音乐、视频教学等都是有效的情境导入方式.

二、情境体验, 引发思考

卢梭曾说过:“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 比从教科书、他人那学来的知识要清楚得多、深刻得多, 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得到锻炼. ”情境教学是启发思维能力的“亮点”模式. 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可采用情境体验, 引发他们进行思考.

在学习“分数的认识”时, 我特意设定了一个和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 通过练习的方式, 让他们在生活中体验分数, 运用分数, 对分数的知识进行思考. 我这样引入思考:“为了庆祝小华的生日, 昨天晚上小华的妈妈买了一个生日蛋糕, 并邀请了小华的八名同学来参加他的生日宴会. 在切生日蛋糕之际, 小华的妈妈给每名同学两张圆形的白纸, 给他们出了两个问题. (1) 在圆形的白纸上把圆形平均分成四份 (2) 把圆形平均分成八份 . ”此情境问题一提出来 , 学生们就争先恐后拿出自己的笔, 边思考边在草稿本上又是画又是剪, 有些小朋友在圆形的白纸上用铅笔画出任意的四份或八份, 而有些小朋友把第一张纸先上下对折, 然后再左右对折把它平均分成了四份. 在第二张白纸上又如法炮制, 在四份的基础上再对折, 就形成了“八分天下”的局面. 学生积极投入的情景让我十分感动, 情境体验, 让数学知识变得生动简易.

三、情境结尾, 拓展延伸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阶段, 如果使用情境教学, 则更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点的理解, 拓宽学生知识的视野, 增加知识点的掌握量. 在新课程标准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拓展真可谓“一路欢喜一路忧”, 在“一路困惑”中仍然有着“一路的收获”. 因为, 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毕竟开阔了教学的视野, 使课堂教学的气氛活跃起来, 中等以上的学生学习兴趣有所提高, 学习效果不但能得到巩固, 还能向更深、更广处拓展.

例如在讲完“因数和倍数”后, 我以一个问题情境来结束整堂课的教学, 对课堂知识进行拓展, 培养学生的课外拓展能力:“在1到100的数当中, 哪个数的因数是最多的? ”学生在我的指引下, 纷纷进行了探究, 经过分解, 就能发现, 在到100的数中因数最多的数字是60, 它的因数分别为:1, 2, 3, 4, 5, 6, 10, 12, 15, 20, 30, 60. 又如在数学广角“排列组合 ”教学结尾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0不能放在数的“最高位这个特性, 巩固在排列组合时要遵循不遗漏、不重复、有序性的特点, 我设计了“错解”的教学结尾情境, 把0在首位的一些数字也掺杂在题目中, 让学生把它们找出来. 学生找得快乐, 巩固得快速. 所以说, 在课堂教学快结束时, 只要教师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 设计合理的情境结尾问题, 必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课堂拓展活动“生龙活虎”. 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有效的、快速的教学模式, 只要一线教师使用得当, 必能使效果更佳. 情境导入、情境体验、情境结尾三种情境教学模式, 是一线教师多年来的教学体会, 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及赞扬, 教学过程更具有实效性.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不仅要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同时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能有心、用心、创新地使用这些教学情境, 就一定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郑爱斌.浅谈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 2011 (10) .

[2]刘艳平, 康东兴.数学情境教学“三境”[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1 (5)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 篇8

有效教学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生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有效教学情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功能。首先,有效教学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次,有效教学情境能带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熟悉的现实事件中,学生更容易将自己的情感投入感知的对象中,从而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发展。既然有效教学情境具有如此大的功效,那么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如何去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策略一:紧密联系生活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这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在高中数学新教材中许多问题都是紧密联系生活实践的,比如出租车计费、买东西、住房问题、环境保护、贷款等比比皆是。因此,在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时,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准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对教材中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的内容进行适宜的改编。这样,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就贴近了,提高了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

策略二:巧妙激发兴趣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而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趣化教材,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策略三:利用现代手段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网络音视频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能够为教师的情境创设提供前所未有的方便与快捷。强大的多媒体编程技术开发出的多媒化的教学讲义——集语言、文字、动画、音乐、图片等多种媒体元素于一体,能够大大地增加情境的真实性。同时,由于这样创设出来的情境具有生动性,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能增加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培养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

当然,除了以上提到的三种策略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条件采取不同的途径创设教学情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教师能够不断地学习、思考,就会探究出更多的方法和途径来创设有效情境,为教学和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更为适宜的空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 篇9

____陶赖昭镇深井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自1981年在全国开设小学品德课以来,在教材、教法的建设和改革上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从九年义务教育的整体进行构思,加强了教育的基础性,体现了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层次性,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品德发展的全面性,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知行脱节”“道德两面人”现象较为严重。探究小学品德课程实效性不强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我们总是把道德品质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脱离开来,在教材编排上,以道德知识的逻辑来呈现体例,过于强调严密的知识体系结构;在教学中,过于强调对道德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轻视道德行为与儿童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德育课程的内容成为一种与生活相脱离的概念体系。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念的灌输和机械的行为训练,在这种模式影响下的小学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生活性、实效性;强调学科体系,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和意义建构。

马克思指出:“品德与人的存在是一体的,而人的存在就是他们实际生活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品德与生活也是一体的,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养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这种理念已在教育界形成共识。新课程改革实行以来,品德与生活课程最主要的改变就是“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理念,新理念告诉我们: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在相应的开放的“教材观”课程资源观、师生角色观等配套新理念的支撑下,不仅揭开了德育实效性差的面纱,更为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提供了可能。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经国务院批准,小学低年段设置“品德与生活”课,在中高年级设置“品德与社会”课。其主要目的是:开辟一条通向学生生活的渠道,使他们在与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发展,特别是有利于他们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品德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之上的课程。生活化是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首要特征,我们进行“小学品德课有效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策略研究,是符合小学生学习发展规律的,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的。构建品德课有效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策略研究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关注个体日常生活中的探索和践行,关注个体在生活中的行为和习惯,关注个体在生活中的体验和积累。引导儿童作为生活的主人,不断从实际生活中获得感性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教育的目的不仅立足于建构儿童的未来生活,更关注儿童本身的生活。教育不仅为儿童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更使儿童不断地实现和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小学品德课有效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策略研究”的探索将努力尝试去营造和展示一种与生活本身一致的快乐、积极、有意义的学习生活情境,促进儿童在这种生活情境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鲁洁教授在2001年8月27日课标组会上曾提出:“以往无论什么课程都要努力建构一种科学体系,这种体系是要在逻辑上站得住脚的,是严密的。但在科学上站得住脚的体系,却经常与儿童的生活脱离,许多内容在儿童生活中是感受不到的,儿童找不到感觉,体验不到,也用不到。这样的内容对儿童的认识发展虽有一定意义,但对其人格的发展是意义不大的。如果学习没有意义,学生就会产生厌倦。”国内德育内容的远、大、空,以及在教材的编排上过于求全(即德育目标面面俱到,不切合实际),太刻意于按严密的知识体系结构来构建德育内容等原因,造成了在实践中,德育实效性、针对性差,在检测德育目标达成度时,德育实践中“知行脱节”,“道德两面人”现象一直是困扰人们的一个话题。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品德学科教学的教师,我也试图寻找一条解决的途径,但始终没有找到一条真正的出路。在探索中,我发现,这个问题不仅仅困扰着中国人,同时也是世界人民共同面对的问题。国际上人们早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卢梭、杜威、哈贝马斯、中国的陶行知,他们的研究成果都是指导我们今天进行课题实验的理论依据。哈贝马斯提出:生活世界是创造性活动的可能场所,教育都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进行的,都超不出生活世界的领域。所以品德教育也应渗透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我们国家的新课程改革在思品教学中贯穿生活化的教育理念也有涉及,但是对于在课堂中如何构建生活化课堂的教学方法研究较少。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本身。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在充分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与兴趣;关注学生现有的学习经验与学习能力;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多种教学资源,从生活中寻找教学内容,让教学更加生活化,让学生能在各自熟悉的情境中领悟品德课中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生活即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既是对教育本质的诠释,又是其对生活本质的领悟,着重强调了生活的教育意义。1922年陶行知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生活教育》一文,用英文表述了“生活教育”的观念和思想:Education of life, Education by life, Education for life,即“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3、德育课程从何而来?学生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何而来?从人的生活中来。品德与人的存在是一体的,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实际生活的过程(马克思)。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我们的儿童的被分裂在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中。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新课程新教材为回归生活提供了可能,教师和学生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生活,才会亲近生活,才能负责任、有创意地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

5、鲁洁教授强调:“儿童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他还指出“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可见,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有效地进行道德学习,培养并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我们遇到的新问题。

6、《品德与生活》课标中指出“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贴近儿童生活,关注并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以引领儿童过有道德体验的生活为教育的理念。

7、《课程标准》提出了“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要真正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多想想学生最需要什么,最困难的是什么,为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把同学们的生活引向健康、积极、快乐的理想境界中去。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1、研究内容

小学品德课有效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策略的研究。

2、研究方法:拟用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经验总结法相结合进行实验。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第一阶段:调查分析,学习、收集国内外有关理论和资料,初步拟订课题实施方案,确定各个阶段的研究重点。

第二阶段:实施、调整、反思

1、教材内容中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环节进行审视,积累课例进行分析。

2、在《新课程》教学观念的指导下,建立小学品德课程的基本框架。

3、组织教师进行对《新课程》的学习,以及对在《新课程》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出现的问题与结症进行重点性突破性研究。

4、教学中建立、收集有价值地教学案例,边教学、边评价、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研究将先进理念落实到操作层面的中介技术。

第三阶段:课题组内成员交流教学实践感受,整理资料,整理典型教学设计,总结出小学品德课有效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策略研究的基本操作模式。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

课题负责人:江尊孝 组员:乔晓丽 袁晓东

八、经费估算

1、课题组成员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培训活动所需的有关开支 元。

2、课题组成员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教学研讨交流活动所需的有关开支 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 篇10

关键词:兴趣 愿望 发展

一个好的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快乐、轻松地投入学习。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好的情境中快乐地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丰富多彩的童话故事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听有趣的故事,因此,选用丰富多彩的童话故事引入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快速投入到新课中来。

在一次教学观摩课中,我听了冀教版一年级上册“0的加减法”这一课,授课教师是利用了小猫钓鱼的动画视频来创设情境:

师:孩子们,你们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那你们还记得故事的内容吗?谁愿意给大家讲讲?

生:一天,小猫和妈妈一起去钓鱼……小猫贪玩一条鱼也没有钓着,水桶里的鱼全都是妈妈钓到了。

师:今天老师把小猫和猫妈妈都请到咱们的数学课堂中和咱们一起上课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今天的小猫钓鱼中又发生了哪些新的故事吧?

师:播放动画

生:(认真听)

在看动画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能够随动画快速捕捉到数学信息,接着又能够一下子发现提出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置身于创设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探求问题的解决。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其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游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还喜欢有趣的游戏。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励学生喜欢学数学、乐于学数学。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一课时,我利用弯手指的游戏来巩固记忆9的乘法口诀。教师示范,学生学习:伸出双手,左手拇指弯曲,右面还剩9根手指,说出第一句口诀,一九得九;立起左手拇指,弯下左手食指,左边一根拇指,右边八根手指,说出第二句口诀:二九十八;立起左手食指,弯下左手中指,就变成三九二十七;按顺序每次弯下一根手指,分别得出其余几句口诀,学生兴趣浓厚,各个都玩了一次,还想玩第二次,就这样,9的乘法口诀在愉快的游戏中得到巩固,何乐而不为呢?

四、利用挑战性的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因此,在面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时,为了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他们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如在一次校内研讨课中我听了六年级“圆的面积计算”这节课。上课一开始李老师就让学生计算下面几个图形的面积:(1)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2)底是10厘米,高是6厘米的平行四边形。(3)底是10厘米,高是6厘米的三角形。(4)半径是3厘米的圆。在计算出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后,学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圆的面积计算还没有学过,该怎样办呢?这时候李老师出示了这样的温馨提示:“(1)圆的面积大小与什么有关?(2)有什么关系?(3)我们能否不能用割补法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那样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因此,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课堂呈现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五、利用新旧知识连接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我们在新旧知识密切联系的关键处,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冲突,学生自然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来联想和探索新知。在教学冀教版五年级“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时,我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昨天我们运用转化的思想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出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今天,大家能否继续运用转化思想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请同学们试一试。”教师的指向明确,学生一下子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定会快速沉浸在探索新知的学习中。

六、通过动手实践、操作等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会使学生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练习课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我给学生出示这样一道题:有2个长方形小相框,长都是6厘米,宽都是3厘米,拼成一个我们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并求出它的周长。大家可以用实物操作一下:有的拼成一个长6厘米的正方形,有的拼成一个长12厘米,宽3厘米的大长方形。接着让学生把周长指给大家看一看,最后再算一算。这样的操作会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得到的结论既准确,又全面。

其实,情境创设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还可以利用问题设置悬念、先猜测,再验证等等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境,还可以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更真实,身临其境,总之,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策略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数学课,爱上学数学。

上一篇:党性纯洁下一篇:优秀教师典型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