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共11篇)

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篇1

数学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现在教学的例题不再是以往不可捉摸的、抽象、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应用题或文字题,已变成了各种形象生动、鲜活直观的生活情境:买东西、去旅游、做游戏、找规律等等事例,像这样多方面的提升教材层次,就使得原本抽象的数学就变得生动有趣。我们教师运用起这样好玩的教材教学,自己都能感到特别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发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体验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学习数学的巨大动力,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贴近生活,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课本中的数学也只应是生活数学的一种影射、提取、概括和应用,课本无非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生活范例”,给我们学习数学提供了一种视角,搭起了一座平台,它只是在预示,任何“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找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切合点”,打通数学与生活的无形屏障,变课堂数学为生活数学,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自己的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消除对数学的陌生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乐意学习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他们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解读。书本数学是对生活数学的提炼,也是给学生学习生活数学提供一种视角,搭建一座平台。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我们应从学生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入手,展现给学生的学习材料应具有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因此,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迫不及待地投入到知识的建构活动。数学也因此变得富有魅力。

二、让学生从生活中探索规律,验研究的乐趣

数学中的有关概念、定义、公式、法则等都体现着数学的某种规律,而这种规律一般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后提出猜测,并通过科学验证的,而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为此、教师要注意沟通课本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向他们提供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和认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促进数学知识的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日复一日不断的教给学生新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已学的方法去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三、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鼓励学生“用”数学,用以服务和指导生活,是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有人说得好,能运用的知识才是真正拥有的知识。因此,数学教学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例如:学完“长方形的面积”这一新课后,我让学生回家帮助父母计算半个房间所需要地板及钱数。这样学生必须对房间面积进行测量计算,再到市场了解地板的尺寸规格及单价,然后再进行计算。通过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活动,既能有效地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了课堂内学不到的生活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实效,生活实践,创新思维

一、结合生活实践激发主体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 激发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 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师生、生生交流互动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有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为此, 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中适合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有利因素,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传统教育方式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重点,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改革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中心, 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 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 加强对概念的形成与概念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从而实现对相关数学知识的有效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培养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提供了技术保障, 利用信息技术的方便、快捷等优势, 能够把常规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有效结合起来, 使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实施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 可以对数学难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探索一些生活中蕴含的数学问题, 鼓励学生共同参与构建研究探讨式的数学课堂,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结合生活实践, 有利于学生更形象化地理解数学概念和相关知识, 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小学生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 培养学生从小磨炼意志, 树立攻克难题的决心, 培养勤学苦练的顽强斗志, 勇于攻克学习与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结合生活实践开拓创新思维

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师需要给予学生精神文化方面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具有高尚品德尤其应该注意以身立教、注重为人师表。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构建适合于学生积极思考的生活化教学情境, 通过现代教辅器材的使用, 使抽象的数学概念获得形象化的表现。实施“数”与“形”的有效转化 , 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方式 , 把数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融合在一起。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 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数学知识练习, 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树立整体教育观念, 注重学科间的配合, 想方设法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 实现以数学概念教学为基础, 有效促进数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真正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 共同进步。在教授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 一定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规范化, 必须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 解题步骤要正确, 教学方法要灵活而艺术, 师生在愉快的体验与参与过程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 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掌握学生的具体、特殊情况, 要关心学生, 这既是数学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 又是实现成功教学所必需的。对那些其他课学习成绩优秀而数学成绩稍差的学生, 要当做重点对象培养其数学能力的发展, 带动全班同学努力学习数学, 共同进步, 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结合生活实践培养探索精神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要结合生活实践创设富有生活特色的教学情境, 为学生上好每一节数学课营造和谐的文化环境, 实施情境化教学,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鼓励共同参与探讨, 有利于研究探索型教学模式的实施。小学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此基础上逐步强化数学应用意识, 结合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 逐步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 激发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获得快乐, 同时要注意使用恰当的评价语言对待每一位学生。有时候一句赞誉学生的话, 就像精神营养剂一样, 能够激发后进生的学习信心, 能够让那些好学生做到更有信心学习, 能够焕发全体学生的精神面貌;相反, 在数学课上, 有时候教师随意对学生批评一句, 可能导致学生一整天心情不愉快, 时间长了有可能产生厌倦学习数学的情绪。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积极而敏锐地发现每一位学生的自身优势和闪光点, 并且及时给予正确评价和鼓励, 让客观的评价语言学生心灵上燃放出强大助推力, 千万不要以为是小学生, 就随意批评, 那样只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教师要以良好心理品质面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切记不能把个人的情绪掺杂到一起, 千万不要有任何私心。教师通过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意识, 培养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任何知识不能仅靠传授和模仿得来, 需要在不断探索过程中发现、积累新的知识。课堂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 在教学中, 老师要注重把微笑带进课堂, 让学生紧张的心理得到放松;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 给予热情的鼓励, 并寓教于乐, 让学生开心地学习, 大胆地探索。

在小学阶段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 应该结合生活实践, 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数学教师必须以良好的师德和高度责任感加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 强化数学运用意识和思维能力,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朱红伟.教师:数学学习活动的引领者 (上) .教育科研论坛, 2011.

[2]孙凯权.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学生之友:小学版, 2012.

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备课,教材,课堂活动

【中图分类号】G424.21

备课是一门艺术,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设计要遵循教育规律,依据学生特征和教学内容,设计教与学互动活动,融人教师的经验,分析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备课是实施教学的第一步,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将新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以学生为中心,立足课堂,科学预设数学问题,精心组织数学活动,巧妙设计教学情境,精心设计练习,将新课标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构建开放的小学数学课堂,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过程,灵活机智应对课堂突发事件,并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学行为做出相应的调整,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结合具体的学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学情分析的意义

学情分析是教学的必要环节,学情分析是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需求做出调查,调查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针对所搜集的调查信息作出分析,调整教学策略,对教学预设进行修改和调整,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教师通过学前学情分析,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年龄特点、认知水平,通过科学的分析,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动机等信息,便于以学定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策略,设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难点,取舍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的基本方向,通过学中学情分析,为教师调整教学活动提供重要依据,教师通过课堂观察、提问,直接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的达成情况,即时调节课堂行为,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生成,通过教后的学情分析,教师了解教学效果,促进教学反思,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在于根据具体情况,巧妙地作出相应的调整,根据学生的即时表现,进行教学行为的调整,为后续教学活动提供信息和资源。不同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知识基础,各具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学生间的资源共享,合理运用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为教学理论的研究提供素材,把教学理论与学情联系起来,进行多角度、多元化的分析,为教学理论生成提供有益启发。学情分析具有阶段性、顺序性和动态性,学情分析应贯穿于教学的全程,包括课后反思、作业布置与批改,为教学研究提供借鉴。

二、以学情为落脚点,精心安排课堂流程

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学习新知识,是在旧知识基础上,重构知识网络。在教学设计前,小学数学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背景的分析,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有针对性地设计富有情趣数学教学活动。其次,备课要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学生“怎样学”,注重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关注学生已具有的思维方式,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再次,关注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不在于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如何运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有针对性地设计与学生实际相符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加强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第一,要从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入手,小学老师要尽可能的想办法让学生对学习材料充满兴趣。例如在讲《求未知加数》时,老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创设“猜扑克牌”的游戏,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对两张扑克牌的数值之和进行猜测,这样设计教学活动,能够有效的了解学生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第二,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好点拨与引导的作用,为学生排疑解惑,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再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有难到易的计算过程通过动画向学生演示,从而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确保探究活动的质量。

(二)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可以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但是开展探究式学习并不是事事都要让学生独自去探索,还是要考虑学习的内容是否适合采取探究式学习的方式。例如在讲长度的测量时,就完全可以采取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为学生准备一些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样一来课堂气氛就会被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因此高涨。另外还可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分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将个人教学、小组教学和全班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团结协作的意识,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以学情为基础,巧妙预设课堂活动

1、精心预设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要树立先进的课程理念,在备课时要认真领会新课标,重新定位教学行为,将新课程理念与数學教学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精心预设数学问题,思考是数学课堂的核心,问题是思考的心脏,充满挑战的数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思维。例如“有余数除法”中“用竖式求商”的教学,教师设计课堂中心问题 “竖式写法的探究发现及如何使用竖式进行求商”,在大问题下,设置几个小问题:(1)为什么写竖式?(2)如何写竖式?(3)怎样规范的写竖式?(4)为什么这么写?四个小问题,通过这些逐层解决小问题,完成“用竖式求商”的教学,教师用情景引出竖式求商的必要性。然后鼓励学生猜想竖式的写法,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审视“将除法竖式写成乘法竖式”的不足,再让学生进行合理推想,规范书写和练习。

2、创设真实数学情景

学生是是教学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在备课时尽力使整个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展开。小学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融入真实的情景中,利用直观的手段,将数学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数学知识,激起学习热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依据小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人格,领悟学生情感,寻找种种可能性,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数学知识,促进学生数学思想的发展。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关注学生的差异性,精心备课,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优化整合教材,关注学生能力形成,引导学生走进奥妙无穷的数学世界。

参考文献:

[1]龚祖华,数学备课的基本原则,陕西教育1996(01)

[2]孙伏龙,营造学生喜爱的数学课堂,小学教学参考2010(30)

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4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新时期、新形势、新背景下如何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大课改力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重视人本教育中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关键词:

生活实际

效率 兴趣 内化

任何知识均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也不例外。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将人类认识知识的过程简约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自感悟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同时,学生在感悟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着积极的探索、思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源泉。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设置情境,使枯燥的数学趣味化,令学生体验到数学并不枯燥,数学并不陌生,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并且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建立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培养不畏困难、严谨求实的思想品质,以及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诚然,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尚少,但教师如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从四个方面试述如何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提高课堂效率:

一、联系生活实际,孕育学习兴趣。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前可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例如,在教学“利息”前,我让学生做了两个准备工作:一是到银行存一次钱,二是调查一下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的年利率分别是多少。学生交头接耳、跃跃欲试、对即将要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他们或邀同学,或邀父母,或独立操作,兴致盎然的完成了这一 特殊的作业。上课的时候,学生们纷纷带来了他们的存单,还七嘴八舌的告诉我他们的发现:自己回家与父母以前的存单比较了一下,发现利率下调了;甚至还有同学告诉我他还计算了一下,发现存单上填写的本息合计少了,是不是银行弄错了……这样,既避免了利息的教学公式化,又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事实证明,如果教师做个有心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例如:上学时可让学生估算一下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外出旅游估算一下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又如:布置学生“观察你家中的物品,找出几道乘法算式”;“你家一天生活费用是多少”,记录下来,制成表格,再进行计算,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学生普遍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良好。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炼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形,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生活中去提炼数学知识,在回到书本上来。

例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师没有照书上的例题去教,而是跳出了数学,找到了这节课的灵魂:关系,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过程如下:

1、说关系。说说你与老师是什么关系?与同学,与父母,与哥姐,与爷爷奶奶等又是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脑中对“关系”这个词有一个了解。

2、猜老师的岁数。先猜猜老师是多少岁数?(24)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加一个条件,大3岁,那师几岁呢?(27)27也是一个数量,那大3岁是什么呢?引出是关系。

3、猜扑克牌的张数,让学生猜猜教师手里有几张牌?(11)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添一个关系,比它多2张,那师手里有几张?根据关系学生一下子就求出来了。通过这三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知道了,告诉你一个数,要求另一个数,必须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有了关系就可以求要求的数,这样对关系理解得就更透了。接下来的新课,出示小白鸭、小灰鸭、小花鸭,分别为18只,24只,求小花鸭有多少只。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知道必须有关系才能求小花鸭。于是,课堂就沸腾起来了,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出各种关系,学生自己编应用题自己解答。在这节课中,以关系为灵魂,把知识提炼出来,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再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三、联系生活实际,合理改组教材

目前,我们的数学教材,题材老化,情节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实在太少,我们要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味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在现实世界寻找生活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例如,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并没有按照课本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月底,小强的爸爸和叔叔领了工资,去大润发超市购物,超市里摆设了好多好多的商品,琳琅满目,小强的爸爸看中了一双球鞋,价值198元,他身边有323元,叔叔看中了一块手表,价值397元,他身边有465元。他们该怎么付钱呢?怎样想付得更快?这里,教师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结合教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内化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学新知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时,教师可联系学生50米赛跑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因为路程一定,所以时间与速度成反比例,也就是说如果甲与乙的速度比是3:5,那么他们的时间比就是5:3;反之,如果两人都跑5分钟,这时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例,路程比等于速度比等于3:5。这样,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形成正反比例的直观表象,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积一定,成反比例;一个因数一定,成正比例“了

再如,应用题训练也应着眼于”生活化“。这是指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的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花店,标上”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问:老师想买7支菊花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在教学”7的组成“时,可先让学生到操场上拣7个小石子,然后在画有一个圆圈的桌上反复投掷并记录每次投掷后圈内、外的石子数,从而使学生在游戏中感知和更新数的组成;在”元、角、分“的教学中,可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在”比和比例"的教学中,可让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水杉树高……

教学实践证明:数学即生活,只有数学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学生才能够在一种互动与发展的氛围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学生才会更加热爱数学、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2、《小学数学专题研究》

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篇5

通过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使我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办让人民满意教育的一个永恒话题。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呢?这里谈谈一些看法。

一、创设情景,营造学习氛围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是六七岁的孩子,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脑袋里想象着小动物们的活动。他们很爱听大人给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每次上新课,根据教材的内容,自编一段故事,配上一段音乐,从讲故事开头,创设一种情景,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我们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六七十个学生,单靠教师控制课堂纪律,教学秩序难以维持。但一说到讲故事,教室立刻安静下来,个个竖着耳朵听讲。故事讲完了,孩子们还沉浸在故事里,动脑筋为故事里面的小动物想办法解决困难,解答问题。小故事营造出了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约好,一起到森林里给小松鼠庆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小牛的座位号是18,小山羊的座位号是27。过了一会儿,小猴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小猴司机想考一考小牛和小山羊,给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小牛和小山羊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狗,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牛和小山羊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牛和小山羊。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现代社会里中,信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随着媒体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能够在一种媒体上表示、传递和处理多维化信息的多媒体系统,它能够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静态或动态图像、动画等不同形状的信息在计算机上把图、文、声集成在一起使得各种媒体互补,传递信息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多媒体计算机为小学生勾画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环境,是实现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最优化的通道。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图文声并茂,非常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但能强化学生的记忆,而且还给学生展现出无限的知识空间,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的情感需求。例如,在学习“10的认识”的课堂上,教师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出现画外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 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教师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 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教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

三、积极评价,及时反馈。

积极的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及时的反馈矫正,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判定。这里的评价主要包含有“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讲解评价”两种形式。一般在课堂让学生先发表意见,集思广益,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新的火花。评价就像一根指挥棒,应努力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都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思想更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如,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等,都先让学生之间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若同学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解。特别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地评价。陶行之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就只一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多数是有问题不敢问,据我调查,学生不敢问,主要有两个怕:一是怕问题浅,同学会嘲笑;二是怕问题偏离方向,老师责怪。对此,我鼓励学生多提问,谁多提问,谁就是最爱动脑的人,这样一来,学生果然提出的许许多多的、千奇百怪的问题。例,为什么我们写的“9”和书中的“9”不同;又有一位同学提出: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表示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不够准确,因为如果是乘比1大的小数呢?他建议应改为:一个数乘比1小的小数时,表示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再如:有个学生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句话不妥,原因是:角的边是两条射线,既是射线,说明已承认两条边没有长短,可无限延长,又何必再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呢?对这一问题,老师先组织学生讨论评价。结果,学生的评价是:这位学生读书很认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我们在研究角的大小时,即使把角的两边无限延长,角的大小也不会改变。这里,教师对于学生的独立见解,及时的给予了正确的评价,培养了学生的“会学”、“想学”、“乐学”的创新学习能力。

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篇6

[作者] 阮友民

[内容]

小学生常把作文当作负担,每逢看到题目,便愁眉苦脸,迟迟不能下笔。我认为,造成学生作文难的主要原因是命题脱离了学生生活的实际,以致学生提起笔来感到无从下笔。鉴于这种情况,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拟定文章题目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收集作文素材,学生感到有事可写,有话可说。具体做法有三点:

一、回忆生活,打开记忆仓库每次作文,我都事先把题目公布出来,如《起床之后》、《上学路上》、《第一次洗衣》、《拔河比赛》、《扫树叶》等。这样做,可使学生有时间回忆生活中的往事,寻找感受最深、记得最牢的人和事。这样一来,学生记忆的仓库打开了,素材丰富了,灵感也有了。有一位学生在《扫树叶》一文中这样写道:

秋天来了,树上的叶子变黄了。风一吹,树叶一片片、一阵阵飘落下来。有的随风直打旋,像飞舞着的蝴蝶一样好看。校园里落叶积满了地,有的像扇子,有的像喇叭,还有的像粽子。

我和小兰挥动扫帚,使劲地扫,树叶很快堆成一座小山。不一会,我身上便汗津津的,胳膊也酸溜溜的,不听使唤了。我把身子靠在树上埋怨说:“妈妈平时只知道让俺读书、写字,就是不让俺参加劳动。”一边说一边弯下腰去拣了几片最大的树叶,当作扇子摇着。小兰看见了,打趣地说:“华姐姐,要是给那树叶加个长把儿,你不就是铁扇公主了吗?”我白了她一眼,赶忙回击她:“我要是铁扇公主,那你不就是随从的小妖精了吗!”

这篇习作,写得形象生动,亲切感人,逼真地反映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特征。

二、留心生活,积累生活素材生活中,有许多能令人动情的场面,却往往稍纵即逝。学生一般不留心这动情的瞬间,以致失去了感知生活的最佳时机。留心生活,及时收集作文素材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留心与不留心的差别很大,比如,教学楼,学生一天总要上下几次,比较熟悉吧,可要问从一楼到三楼楼梯共有几级台阶,却很少有人说得准确,而口袋里的钱,虽不能时时数着,大都知道有多少。这不是很好的说明吗?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一次,我要求他们留心观察山羊和绵羊的外形。观察后,一位学生在《山羊和绵羊》一文中用对比的方法写道:山羊的角比较直,角尖向后竖着,绵羊的角比较弯,多向下盘在脖子两侧。公山羊有胡须,公绵羊没有胡须。山羊的尾巴又短又直,爱摇动,绵羊的尾巴又肥又长,老是耷拉着。山羊的毛又短又直又松散,绵羊的毛又长又密又卷曲。这篇作文,写得具体、详细。我把这位学生请到办公室,一边批改作文,一边问他:“你写公山羊有胡须,母山羊有胡须没有?”“有!”他毫不迟疑地回答。我又问他:“你知道绵羊的尾巴老是耷拉着是因为什么吗?”他想了一会说:“可能是因为太大了,摇不动。”我认为这位学生在观察时是留心了,动脑筋了,要不准会在我这突然袭击下吃败仗。

留心生活,不仅能发现事物的表象特征,也能发现事物的本质特点,以至引发文思,从而达到胸有所积不吐不快、下笔左右逢源的状态。

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篇7

一、勾勒生活画面,让知识融于生活之中

目前的小学教材已经不是粗糙的理论教授和完全的数学符号了,在数学教材中有引人注目的插图,有生活问题大探究,也有生活小实验等,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利用好这些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熟知的环境下进行学习. 小学生对于陌生的知识和学习内容来说, 兴趣较淡,为此, 优秀的数学教师会把这些知识内化到日常生活中来,将数学教学与生活融合起来,勾勒出“生活画面”.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需要构建生活化的情境,比如在一年级新同学入校之后,数学教师在新课上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美丽的学校,为了迎接大家的到来,学校在校门口特意布置了花盆的摆放,你知道校门口两边一共摆放了多少盆花吗? 每一盆花中有多少朵? 再看看我们这个新组成的班级,共有多少名学生呢? 其中男生有多少? 女生有多少?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呢? 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回答不上来的,这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随着我们学习的深入,这些知识我们都会慢慢的解决, 也告诉了学生生活中处处是数学,并且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数学思想.

二、挖掘学生的生活常识,激发元认知的作用

教学实践证明,不同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学生参与探究的问题了解最为深刻.小学数学学习中,很多的内容和牵涉到的问题就是现实中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并且学习的知识也都是为增强学生的生活能力而预设的. 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利用好学生资源,创设生活化的体验情境,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参与来感悟知识和内化知识. 如学习《人民币的认识》时,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纸币的面值和用途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演示超市购物的场景,有的充当售货员,有的作为消费者,通过模拟的购物让学生直观的体验到纸币的价值和面值等相关知识,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但实现了寓教于乐,也提升了教学质量. 再如,在学习完数数之后,为了让学生尽快的掌握这些数字, 教师可以开展报数的游戏训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掌握已经学习的数字.

三、使用生活通俗语言,总结教学规律

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表达上尽量的做到简单易懂, 最好能贴近学生的生活,用学生的语言来讲授知识和剖析问题. 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表达方式必然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枯燥乏味和单调抽象的语言表达会导致学生索然无味,生动形象直观的表达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时,教师就可以运用生活化的语言编织成顺口溜,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 本来容易混淆和不易理解的知识,经过这样的语言描述,学生就可以很简单的掌握大于号与小于号的知识点了.

四、构建生活游戏,实现寓教于乐

小学生天生好玩,喜欢游戏,而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很多的知识恰恰可以通过游戏的教学模式来阐述. 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率还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 游戏教学是一种探究式教学,也是一种自主参与式教学,一般来说教学效果较好. 如在教学了“20以内的加法”后,让学生从家里拿来1—10的扑克牌玩,在课堂中玩加减游戏和比大小的游戏. 又如,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的数后,设计一个摆数字的游戏,让学生用火柴棒摆数字, 说说每个数字用了几根火柴. 然后告诉学生只要移一移,添一根或去一根,这些数字之间能够相互变化,让学生通过合作游戏,自己去发现,然后汇报成果.

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知识容量较少,并且很多的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所以实现生活化的授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和探究能力,有益于提升教学的质量和学习的效果.

摘要: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较肤浅,对一些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巧妙的运用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把需要学习的新知识实现完美的转化,发挥知识迁移的功能.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小学生对于熟知的知识学习兴趣较浓厚,学习热情较高涨,也有利于提升教学的质量.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探究了一些实现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措施,希望能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

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篇8

小学数学生活实际有机结合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为学生营造一种逼真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讨论,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掌握更多解题技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更好的实现小学数学教学价值。下面是笔者对有机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和学生生活实际的几点建议。

1数学知识过渡到日常生活中

为了有机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将一些枯燥、单调、乏味的小学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在日常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数学问题。比如,教师讲解“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运算”的相关内容时,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就是凑整法、取整法,例如,有这样一道计算题“93+372”,不仅可以表示成93+372=100-7+372,同时也可表示为93+7+365。同时也可以将这道计算题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很快就到儿童节了,小明要求妈妈给自己买新衣服,结果妈妈带着小明去商场买了一双鞋93元,买了一件外套372元,请问小明买衣服一共花了多少钱?假如小红买鞋子花了100元钱,一共就花了100+372元钱,但是鞋子的价格比100元少了7元,因此应该列式为372+100-7。由此可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数学知识的应用,小学数学教师如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数学知识巧妙的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从以往的“要我学”被动学习模式转变成“我要学”的主动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积极创设合适的生活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比较强,但是小学生的主导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因此很多学生很难理解某些数学知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记忆数学知识,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相应的数学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一种愉悦、快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可以更好、更快的学习数学知识。比如,小学数学教师讲解“相遇问题”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区别“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同向而行”等几个词语的相同点和异同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玩一些小游戏,由几个小学生分成一组,自由组合后让学生们在学校的某个地点分组进行10min游戏,首先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正确进行演练,最后再让学生们回到教室相互交流、沟通。在整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在游戏过程中取得的一些成就而觉得满足、快乐,不仅有利于把抽象问题尽可能直观化、形象化,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感觉到实际生活中相对应的数学原型,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其次,这样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将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自主的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且尝试通过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另外,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有的实践性比较强,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将数学教学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处于实际生活情境中更好的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3科学合理改编小学数学教材,提高数学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数学知识源自于日常生活实际,作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应该编写更具生活性特征的小学数学教材。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小学数学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以及日常生活实际合理改编数学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需求合理优化组合小学数学课本知识,使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更具生活性,进而引导学生自己寻找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年月日”的相关知识时,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确说出自己真实的出生年月日,然后再让学生们对比分析自身的年龄,这样就便于学生知道自己是比其他同学大还是小,也可以知道具体大多少、小多少。又如,学习“认识图形”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展示一个动物场景,小兔子盖了一栋新楼房,但是并未铺地砖,她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地砖,大家可以给她一些意见吗?这样的话有利于帮助学生熟悉几何图形,也可以更快的了解、掌握每一种几何图形的特点和差异。

综上所述,数学知识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和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使数学教学更具生活化,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洁,李碧琦,郑平.对数学生活化的认识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1,(13):75-76.

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篇9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增进师生间情感沟通。【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构建 和谐 师生关系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我们在数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要做出改变和提高;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把应试教育强调的是教师的智力、知识能力转变成现代素质教育既注重教师的智力、知识、能力,更强调非智力能力即情感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巨大作用。建立平等、民主、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能够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毋庸置疑,建立平等、民主、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确实能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数学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化,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整合。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而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如:用实例创设思维情景;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教师:机械上的一个圆周盘打碎后只留下一块残片,现在要制作同样大小的圆盘、请同学们思考,用什么方法?(学生思考,但不知如何解决?)教师启发:从圆盘的残片中可以得到圆的哪些部分? 学生答:可以得到圆的一段弧。

教师:要配制一个同样大小的圆盘,应该知道原来圆盘的什么内容? 学生答:半径,教师:那么由残片上的一段弧是否可以确定原来圆盘的半径呢?请大家思考:可以互相讨论。

(同学们议论纷纷,进入想解决但又无法解决的情境.)教师:已知了—段弧,只要找到这段弧的圆心,也就可以知道它的半径,因此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由已知弧去确定弧的圆心的问题。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两个问题:(1)弧上的点有什么特性?(2)由弧上的一个点能否确定它的圆心?两个点呢?三个点呢? 学生:顿悟!

这样的问题情境教学既使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找出根源大彻大悟,并对这一知识点终生难忘,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全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而学生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主人),是一个探索者的角色。教师的“教”使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体现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和谐统一;使课堂教学成了一个和谐的教学共同体。

二、数学教师要真诚平等的对待每一名学生

虽然现在我们已经基本统一师生平等,但真正做到对每一名同学都平等却很不容易。多数老师都比较关注成绩靠前的学生,因为大多数学校都以前面的学生的考试成绩这一参数作为评价老师教学水平,我们说人的口味是不一样的,同样学生的学习口味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用统一的考试成绩去评价学生,同样也不能以统一的考试制度去评价一名老师。比如,有的老师可能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偏重于联系生活实践,可能他的学生在处理日常生活经验会很有方法,而那些一味靠死读书的学子们却很难感受知识原理的生活化。因此,使学生都真正能在课堂上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是必须的。再想想我们的平时教学,有多少学生成了我们遗忘的角落。而新课程理念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很好的解释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学会尊重、宽容、爱护学生;教师要善待每一位学生,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尽量寻求与学生对话的机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这个环境中是宽松的,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交流是愉悦的。要不断地给学生树立一个个荣誉,让学生维护现有的荣誉,为追求更高的荣誉而自强不息。学生在奋斗中找到自尊,就会产生出自信的情感。教师宽容了学生,就意味着破除了师道尊严,就能营造出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在参与教学活动时,主动性和新型师生关系上,主要形式有:

交朋友。课间、课外活动时,教师和学生自我介绍家庭情况,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学习生活的感受,相互说一声:“我们交个朋友”。

谈看法。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老师上数学课时的教学姿态、教学语言、提问方式、数学知识点的讲授以及对待学生的态度,有什么想法和意见。引导学生像朋友一样坦诚相见,告诉学生能说出老师上课的不足,能促进老师上课水平的提高,这是一件师生共同受益的大好事。

共活动。老师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活动,这是学生引以为荣的事,也是培养师生关系最佳时机。学生打乒乓、下棋、做游戏等老师也参加,跟他们比一比,赛一赛,成为学生中的一员。

三、数学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展现人格魅力

教师个人素质的高低,不但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在师生关系上,更是决定了学生对你的态度。再调皮的学生对于德高望重、德才兼备的教师总是十分尊敬甚至崇拜。所以,要和谐师生关系,教师的自身素质必须不断加以完善和提高。只有素质高,涵养好的教师才能散发出更高的人格魅力。

学生们喜欢的教师形象当然是年轻漂亮,有亲和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年轻漂亮是一种美,但这毕竟是不可能人人拥有的。作为一名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是一种美;面对学生,一张诚挚的笑脸,一句温馨的叮咛,这些也是一种美,并且是最永恒的美。在走进课堂时,不管有多大的烦忧,露出你真诚的笑脸,便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常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真诚的交流就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与生互相尊重,达到至高的教学境界。

教师以他的知识、能力以及人格因素吸引学生,博得学生的崇拜和喜爱。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会遇到来自学生的难以预料的难题,试想,一个知识和能力贫乏的教师,怎样满足学生求知欲望,怎样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可见,教师有良好的素质丰富知识,是搞好师生关系的 “物质”基础。

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激发学生听课兴趣。收集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课外知识,在上课时来个小小的插曲,不但以调节课堂气氛,丰富学生的知识,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祖冲之和圆周率的故事,世界第一长河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全长6480千米,我国最早的人类距今170 万年,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等等,为学生所喜爱。

在学生面前“露一手”,引得学生的羡慕与欣赏。能唱会跳,能写一手好字,能画一幅好画,无不让学生叫好。“寻找机会露一手”这是我们的做法。参加学生的联欢会,唱一首学生喜爱的校园歌曲;在学生出黑板报时给他们写几个漂亮的美术字;上课时适当地讲一个精彩的笑话;课余时给学生画一张像。

四、数学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数学课堂教学中,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使学生以极佳的心理状态参

与教学活动。因此,课堂上教师要精神饱满,感情充沛,采用亲切的教态、温和的语言和巧妙的方法,结合学情、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以诱导参与促进思维。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对他们的发言,应持期待成功的热情态度,用赞许、微笑表达对学生的信任;讨论问题可采用竞赛方式,鼓励组与组、人与人之间踊跃发言,对有独特见解的学生给予鼓励,就是差生提出很“傻”的问题时,也不要讥讽,而应从神态、语言、动作上表露出对他们的支持,并诚恳地引导他们找出错误所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的课堂气氛,民主的气氛有别于无组织无纪律的吵吵闹闹,它是围绕数学知识的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讨论,质疑问难,把数学知识学得更广、更活。主要形式有:

当老师。有些数学知识浅显易懂,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认为“我”已学会的同学上台当老师,传授他所学到的知识,由其他学生逐步把知识补充完整。除此之外,由学生评价 同学的数学作业,包括正误、书写格式、解题方法等方面。

质疑难。课堂里,能质疑问难的学生应该说是很少的,尤其是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也正是因为不懂不肯问,才成了学习上的“差生”。我们鼓励“差生”提出不懂的问题,也鼓励尖 子生提出跟新学数学知识有关的问题。有问题大家提,然后一起来解决。

考同学。学生中有仔细的,有粗心的,有爱动脑筋的,有爱满足现状的,通过课堂学习,能提出一些问题来思考学习,这是一种很好的知识互补和复习。我们鼓励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尤 其是容易疏忽、混淆的知识点,作为设问的主要内容,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数学教师对于课堂违纪的学生,多一些幽默风趣,少一些死板说教

在课堂上难免有违反纪律的学生,怎样对待课堂的违纪现象是一项艺术,它关系到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关系到师生间的和谐关系。一句看似简单的训斥损伤的是学生的自尊,影响的是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师生间的和谐关系受到影响。因此,在对待违纪学生时切忌简单粗暴,但亦不能放任自流,怎样对待?幽默风趣的语言胜过任何死板说教。

对于孤僻不合群的学生,我们有意在其他学生面前和他亲近与他谈数学、谈生活,问寒问暖;有意安排与其他学生一起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意让他为同学、班级做事而得到表 扬,久而久之,一颗“小睡”的心得到“唤醒”,老师的亲切,同学的热情,集体的温暖,使他心情愉悦,学习的劲头随之而来。

对于无组织无纪律的学生,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爱护,因为这些学生多数是父母离异,无人看管的可怜的受害者,他们缺少爱,缺少教育。首先我们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告 诉他们“你的身边还有很多人在关心你,爱护你”。然后让他们懂得不遵守纪律,不好好学习将来害的是自己,人应该对自己负责。期间对他们的行为作适当的评价,鼓励并督促他们,逐步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培养他们的自律、自控能力。

六、数学教师要学会微笑,多给予鼓励

笑容是善意的象征,教师的微笑是阳光,它不仅可以有效地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而且学生还会把教师的微笑当作一种鼓励,当作一种前进的动力。因此,教师无论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在进行教育教学前,都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以愉悦的心情去面对学生,使学生在感受老师高兴的同时自己也沉浸在快乐的氛围中,长期如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就会悄然形成。

对于有自卑感和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我们注重挖掘他们的优点和潜力。我们的口号是:给学生多一点爱,少一点怨;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课堂上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以 觉得自己也能行;评比先进时让他们榜上有名,以看到自己的优点。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不要吝惜自己的情感。托尔斯泰认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它只能是一个好老师„„如果一教师把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在对学生的教育上做到“三心具到”,即:爱心、耐心、恒心。爱心具有“舔犊情深”的关爱,无论在生活、学习上,教师都要将这种爱化作春风细雨,吹拂、滋润学生的心房,为师生的沟通架一座“心灵之桥”。学生千差万别,各有不同,有的孩子一点就破,有的则不然。故此,为人师者必须具备“铁杵磨针”般的耐性,一而再再而三的帮助学生,切忌易怒易躁,否则只能事与愿违。俗话说:“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学生的转化也是如此。这时,我们教师就要有“滴水穿石”般的恒心了。通常学生带有较强的反复性,往往近日做得好,明天又是大不如前,面对这种情形,教师就该日复日、月继月甚至年接年地“改造”学生,直到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止。

所以,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关键在于要建立良好的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要在与学生的沟通与“对话”中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建立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参考文献:

《科教新时代》第10期

《教学论》第二节《教学环境的功能原理》,田慧生执笔,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

《上海教育》97年第1期《“学会参与‘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与操作体系》。(本文获97年萧山市学科科研论文一等奖,杭州市三等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王 杨

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篇10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对于创设情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这也正好说明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包括两点,第一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第二是能使学生产生与新知的认知冲突。

好情境如同桥梁建造一样,如果我们把数学情境的“合理性”视为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要求,把“问题导向性”看作是对桥梁功能的设计要求,那么,“有效性”则可看作是对桥梁工程质量的总体考虑。那怎样的情境被引入课堂才有效?

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情境,教师一方面要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些情境应有的教学功能,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教材所提供的情境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学生。作为教学组织者,应该具有一定的开发意识,要结合本地和本班学生的实际,设计出具有个性、更加活泼的情境。我觉得可以从三方面来考虑和设计:

(1) 从儿童的角度看生活

小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具体形象为主,最富有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千奇百怪,色彩斑斓。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不可理喻,像猪八戒吃西瓜,小动物坐火车、过山洞等使孩子们兴趣盎然。因此,我们需要保持一颗童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努力避免成人化说教,这样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孩子们心动的画面,设计出一个可亲可敬的情境。

(2) 从教学法方面去加工

如果单单考虑儿童的好恶倾向,我们可以把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搬进课堂,但这样显然不行。数学学习的情境应当也必须具有数学特质,原始的生活材料只有经过巧妙的教学加工才成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材料。

(3) 培养数学眼光。

数学学习决定了数学情境应当具有数学特质,同时也决定了我们必须更多的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和解释生活现象。

所以,我觉得可以把创设的数学情境分为两类:创设生活的情境和纯数学的情境。

一、创设纯数学化的情境。

创设以认知冲突的思维情境,使孩子沉甸于思索中,从疑问中产生探个究竟的想法。例如: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大家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大家先猜一猜它的面积与谁有关系?如何计算?再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倒数》一课时,直接出示8组乘积是1的分数乘法算式,让学生先计算,再仔细观察,能发现什么?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一下子激活了学习兴趣,通过寻找规律,理解了倒数的含义,并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像这样,能通过纯数学情境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就不要再寻找一些其它的生硬的生活情境,浪费师生的精力。这样还能让数学课堂更有数学味。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故事,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因为故事的情节引人入胜,能够引起孩子的注意力;二是儿童故事里充满了令孩子向望的童话世界,他们能从故事中的人物身上找到与自己心灵产生共鸣的情感体验,能从故事幽默风趣的言语中得到开心的.一笑,能从故事的寓意里得到感悟和引发思考,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故事情境,在小学低中年级用得较多。如在学习《商不变的性质》一节课中,这样导入新课: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里住这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给小猴子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3只小猴吧。”小候一想,自己只能得到2个桃子,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师继续讲:“好吧,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小候,怎么样? ”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桌子,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听到猴王要给600个桃子,开心地笑了,猴王也笑了。同学们坐在位子上已笑得前仰后合。这是老师话锋一转:“谁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一个“猴王分桃子”的童话故事令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笑声过后,带给孩子们的是更深层面的理性思考:“为什么桃子的数量发生了变化,可每只小猴得到的仍是2个桃子呢?难道这里有什么秘密吗?”巧妙地把一些枯燥而抽象的数学规律变得有趣而贴近儿童生活的故事情境,从而使他们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2、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游戏,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愿意参加的一种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或比赛等形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从而让学生在做游戏的活动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理解数学。在听两位老师同上《确定位置》一节课中,其中一位老师让学生们进行一个找座位比赛。请大家根据教师发的座位卡片找座位,看哪些同学能正确快乐的找到自己的座位![大部分学生的卡片都写好如:“第2组第3个”等,个别同学的卡片写着第组第3个、第1组第()个、第()组第()个]大部分同学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可是有三个同学找了一会儿,没找到,急得满脸通红。这时老师说:大家想象,他们三个为什么找不到座位?通过大家讨论补充,都明确要准确找到座位,就应该写明是第几组第几个。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座位入手,创设一个重排位置的情景,将学生引入这堂课的重点――确定位置所需要的条件。这样一来,将原来科学化的数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加亲切。正是由于将知识生活化,才使本来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格外生动,学生也有话可说。

3、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质疑是学生动脑的一种表现方式,还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和解决问题的形式。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还要启思、设疑,引导学生在明白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投篮的教学情境。(如下图)我们班要选一人参加投篮比赛,结果有三人报名。请同学们根据他们平时的训练情况,认为选谁更合适呢?

姓名

投球个数

投中个数

张华

20

17

李明

10

8

曹军

25

21

生1:我觉得谁没投中的次数最少,就该让谁去参加比赛。张华没投中3次,李明没投中2次,曹军没投中4次,所以让李明去合适。生2 :按这样的说法,我只投过一次球,可是没投中。那我的失球数是1―0=1,最少,那这次比赛是不是该我去?学生的质疑,让大家遇到了“认知冲突”,立即产生解疑的强烈要求,这时学生的经历和智力也达到了最佳状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质疑,巧妙的释疑,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会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

4、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悬念设置于课始,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悬念设置于课尾,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胜,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悬念。

例如,我在教学“比例的应用”时,上课前,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旅行到埃及,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当地人陪同他去参观胡夫金字塔,泰勒斯问旁边的人:“谁知道这金字塔有多高?”当地人说:“没有人知道,因为古代草片文书上没有记载,而我们今天也不能判定这金字塔究竟有多高。”泰勒斯说:“可是,这是马上可以测出来的,我可以根据我的身高测得金字塔的高度。”说完,泰勒斯取出一条结绳,在助手的帮助下,测得塔高是136.5米。故事讲完了,在学生们还沉浸在故事之中时,教师问:“谁能说出泰勒斯是如何测出塔高的?”大家面面相觑,回答不出,于是教师说:“下面学习的知识就能帮助你回答!”这一悬念的设置,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和浓厚的探究兴趣,自然的进入学习之中。创设悬念情境能激发求知的火花,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诱之深入。

5、创设期望效应,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数学情境的一个作用就是给纯数学加入一点人情味,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好数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的期望传递给学生。因为教师本身就可以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对数学成绩不佳者,不应该轻易的给他们扣上“差生”的帽子,当他们的数学学习遇到困难、挫折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期望、信任和真挚的爱,使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取得化败为胜的成功。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注意情感的释放和启发,对学生每一次积极的发言都应用期待的眼神或适度的诱导进行激发,有赞许的目光或适当的表扬给予激励。一旦学生获得了这种期望的信息,便会产生积极的“鼓励”效应,形成一种凝聚力和心理上的动力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实际;小学阶段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该阶段的教育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加强对小学教育的重视程度有着积极的意义。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提出,教育教学更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小学教育要转变以往的教育理念及模式,引进先进的教育方法及观念,尤其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小学数学是一门概念较为抽象,理论性较强的基础性工具学科,其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及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转变以往小学数学的单调教学模式,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将教学取材于生活,生活应用于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下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探讨。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小学数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与现实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数学课堂的许多教学资源及素材也是取自于现实生活,为了有效加深学生对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现实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提出问题,并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学生对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良好体验。如,在进行“角”这一数学概念的教学时,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个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师此时应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为学生架设现实生活与本课教学内容的桥梁,如教师可以指出学生现实生活中较熟悉的墙角及三角尺等都是角,通过建立在学生已有生活及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加深对“角”这个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从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合理利用教材,突出其生活性

由于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大多较为抽象难懂,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及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及编排时,要注意选择一些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同时认真钻研教材,从教材内容中找到其在生活中的原型,其教学内容的呈现,也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及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合理利用教材,突出其生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如,在进行“认识图形”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该抽象数学概念,教师可以采用呈现情境图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该情境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教师可以先呈现这样一个场景“兔子要建一栋房子,但是还没有铺好地砖,它正在为选择什么样的地砖而烦恼呢”,然后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同学们可以帮助它挑选吗?”通过这一生活情境的创设,教师很好地将抽象的几何图形概念转化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即地砖图形其实就是几何图形的一种,由此引出几何图形的概念,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既提升了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几何图形概念的理解,有效地提升了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学以致用

数学学科的一个特点就是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也要求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因而教师在讲述完一个知识点后,要善于利用现实生活情境,编制数学问题,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去解决该生活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良好体验,从而提升其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其数学学习效果。如,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相关知识点后,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立即从生活原型中设计问题:“让学生认真回忆自行车的三角架,提问是什么原因使自行车能够保持稳定?”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及定义,去思考该问题,同时教师在旁边予以适时适当的指点,最后引导学生一起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定律,从而有效解决该现实生活问题,这一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深刻体验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还有效提升了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新课程理念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不谋而合。

由以上可以看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加大对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的相关研究,有着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翠.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J].学周刊,2015(25):46-47.

[2]陈俊艳.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教学[J].才智,2015(17):209.

[3]贺兵.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策略研究[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5(01):22.

作者简介:田秋香,生于1962年,女,汉族,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人,1982年毕业于甘肃陇南成县师范学校,现供职于甘肃省陇南文县东坝中学,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

上一篇:销售工作团队总结下一篇:口香糖奇遇记_小学写人记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