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堂与慕课相结合打造创新创业教育“金课”探讨

2022-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存在师资力量薄弱、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够、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滞后等问题。将微课与慕课结合打造创新创业教育“金课”,有利于带动教师成长、融合专业教育、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解决创新创业教育脱离学生成长的实际需求且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微课;慕课;“金课”

课程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根基和核心。打造创新创业教育“金课”,必须紧紧抓住课程建设这个重点,才能真正地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但当前,对于不少地方高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定位不清、措施不力、效果不好等问题。这就需要以直面问题的勇气和担当,积极主动求变求新,在探索中逐渐摸索出一条创新创业教育“金课”建设之路。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后,按照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高校积极应对危机,制订一校一策或一校多策的在线教学方案,不仅实现了高校在线教学平稳、顺利、高效,而且化危为机,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学校管理方式,形成时时、处处、人人皆可学的教育新形态[1]。这为地方高校打造创新创业教育“金课”提供了新思路。尤其近年来,教育部着力打造线上线下创新创业教育“金课”,全国累计开课2.8万余门,推出了52门创新创业教育精品慕课,为地方高校加快创新创业教育“金课”建设夯实了资源保障。将微课与慕课结合打造创新创业教育“金课”,成为地方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1制约我国高校打造创新创业教育“金课”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

了巨大成就,尤其是近10年国家相继出台《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快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政策环境。但同时,我们还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学界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从其结果来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普遍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刘伟等通过对我国8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抽样调查发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呈现出边缘化状态,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不够紧密,部分学校仅以各类讲座、竞赛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师资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因素[2]。黄兆信等在对全国1231所高校201034份师生的调查问卷分析中发现,师资短缺仍然是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课程类型相对单一,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不高;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落地转化率较低[3]。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前进步伐。

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来看,专职教师数量不足、兼职教师和专业教师素质能力不高一直是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头号难题。尤其对于地方高校而言,专业课教师数量尚且有限的前提下,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更多停留在文件上和讲话中,难以落实为具体行动。究其原因是在人力、物力、财力不足的前提下,迫于院校间的竞争压力而不得不采取“舍小保大”的生存策略,难以真正地将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的引进、培养提高到应有的优先级别。在此窘境下,有一部分高校选择“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安排学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兼任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教师。这种无奈之举造成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名存实亡”,因为零散的几门冠以“创新创业之名”的所谓“必修”课程,对学生而言实际意义不大,无法将概念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消解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范式所具有的育人价值。

从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来看,创新创业教育专兼职教师大多不懂专业,主要从事创新思维、创业基础、创业就业指导等方面偏向于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教学;而专业教师拥有专业教学能力,但往往没有任何创业经验,缺乏必要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相应素质,不能主动地将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起来,这直接造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长期存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中,逐步打破二者之间的壁垒。但由于部分高校在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方面的力度还不够,在“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还未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

从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来看,由于不同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是什么”的认识不同,导致其功能定位也不尽相同,直接表现就是创新创业教育在不同的高校往往归属于不同的职能管理部门,这就造成其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明显不同。由学生工作部门管理的高校倾向于将其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更加突出社会实践和创业教育;由就业部门管理的高校倾向于将其与创业率和就业率联系起来,更加强调以创业带动就业;由教务部门管理的高校倾向于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更加注重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各具优缺点,但最终的落脚点是究竟要构建什么样的课程,以适应不同目标导向下的人才培养工作。

2微课与慕课结合打造创新创业教育“金课”的探索与实践

2.1带动教师成长解决师资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的问题

以往的知识传播渠道过度依赖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学能力,造成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在线教育平台拥有海量的微课、慕课资源,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等特点,能将行业企业的最新动态和经典案例第一时间进行共享,并将创业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模块化,有针对性地为学生量身定制不同内容的课程,从而实现精准培养、人人成才。在此过程中,教师也是学习的受益者,可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名师云集、名课荟萃的特点,广泛学习名家名师的先进经验,不断丰富学识素养、更新教育理念、改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学生可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大幅度减缓教师的课堂教学压力。教师将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地用于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教学效果的反馈跟踪,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切实通过为学生量身打造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最终实现因材施教。同时,学校还可以聘请一批企业专家和行业精英担任兼职教师,有针对性地通过线上互动的方式为师生提供远程一对一的辅导,准确了解师生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个性化问题,以便在有效沟通中为其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

2.2融合专业教育解决脱离学生成长实际需求的问题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普遍缺少必要的情境性和互动性的实践环节,无论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还是以思维和能力素质训练为主,抑或以创业团队以及创业项目辅导为主,都因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元素不够而难以满足学生专业成长的需要。微课与慕课结合集结了各领域专家的海量优质资源,确保了课程内容的权威性,但也使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呈现碎片化的状态。要用好微课、慕课资源必须解决好是否与学生需求相适应、是否与选用教材相匹配、是否符合本校学生实际需要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创新创业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教学设计,整合重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模块,始终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作为课程制作的重要因素。积极组织专业带头人、行业专家联合编写科学适用的微课版、慕课版教材。构建项目化微课、慕课教学模块,利用“团队+协会”的形式,由学生按照社会服务的具体项目任务来组建团队,把单纯以兴趣为主的学生专业协会变成以任务驱动为导向,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技术应用能力。要积极打造学科竞赛、职业技能大赛等训练项目库,有针对性地利用微课、慕课资源开展技能培训、科研入门指导、实验实训、毕业设计等专业素质拓展项目化训练,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2.3创新方式方法解决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

微课与慕课结合打破了教学单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使教与学的方式更加多元。与传统教学相比,在线教学具有灵活性、自主性、可重复性、主题突出、交互性强等独特优势,不仅能实现从“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的转变,而且能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教师利用微课、慕课开展教学,要坚持从学习者的角度设计课程内容,通过课前明确教学目标、实施任务驱动,在课中让学生实验“做中学”,并提出问题进行辅导,课后进行答疑解惑,使教师从知识讲授者变成讨论、辅导、答疑、评定者,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双向受惠。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加关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研讨相结合,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同时,要积极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从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尤其要提高课前、课中这两个环节的考核评价比重,利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将学生学习过程的各项数据进行量化,并收集分析作为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切实做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微课与慕课结合开展教学要注重取长补短,妥善解决好慕课教学存在的学习自主性差而微课教学存在的标准化程度较低的问题。

3结语

微课与慕课结合打破了以往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界线,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实现知识学习向能力发展的转变、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集中学习向个性学习的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切实让教师发挥面对面讲授与线上线下交流互动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校在线教育有关情况和下一步工作考虑[EB/OL].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0/51987/sfcl/202005/t20200514_454117.html,2020-05-14.

[2]刘伟,邓志超.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J].教育科学,2014,30(6):79-84.

[3]黄兆信,黄扬杰.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探新[J].教育研究,2019,40(7):91-101.

上一篇:对重症COPD并发呼吸衰竭病人进行优质护理干预的应用研究下一篇:现代高师教育教学生态系统的内涵要素及其构建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