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结合德育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家校结合德育(精选8篇)

家校结合德育 篇1

促进学生德育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由此可见,家长与学校相互配合,才能促使学生全面的发展。但是现在很多家长认为教育者只是教师和学校,而家长本身并不是教育者,这就很难形成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合力,对孩子进行很有效的教育。因此,家校沟通,家校合力,既是学校的心声,也是家长的需要。

一直以来,黄山路学校在家校沟通方面做了大量积极的工作,学校的德育工作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新学期开好家长会

开家长会是最普遍最容易与家长沟通的一种方式,新学期里我们学校会在最短的时间里召开一次家长会,让家长尽早与孩子的老师认识和交流,以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与培养。家长会上,学校领导首先会面对全体家长进行发言,让家长了解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些情况以及未来工作的打算、计划等,然后各学科教师与家长面对面交流沟通,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校德育方面的真实情况,引起家长对子女德育教育的重视,并针对孩子的某些问题有针对性地的对孩子教育,使家长懂得“好孩子——品德好最重要;好家长——教育好孩子最重要;家庭教育的任务——品德教育最重要”。从而让家长清楚德育教育使首要地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使家庭育人环境和舆论氛围同学校保持一致,使德育沟通能顺通顺畅。

与家长交流时,学校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家长、善待家长,绝不能一见面就告状,埋怨数落家长,而是心平气和地与家长交流,以真诚真情打动家长,使家长深信孩子的班主任是值得家长信任的老师,孩子的任课老师是位好老师等,使之愉快地与教师合作。同时,班主任也向家长提出明确的要求,如孩子的做人做事、学习、完成作业等,以得到家长的配合和理解。

因此,每次家长会后,家长既可以掌握到一些科学的教育子女的教育方法,又较全面地了解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和孩子在校的真实情况,使学校各方面工作得到家长的支持与合作。

二、多种渠道与个别家长沟通

1、电话沟通

教师的工作繁重而琐碎,这样电话沟通就显得格外的方便与快捷,因此,我们学校在每一层办公楼的“谈心室”里安装了电话,并给每个办公室配备了电话卡,这样便于教师随时与家长进行联系沟通,既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又较快较好地及时解决了问题。这种沟通方式很受工作繁忙的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和欢迎。小小的电话架起了家长和老师沟通的桥梁。

2、家访沟通

了解一个学生,需要从方方面面了解,特别是需要了解他的家长和他的家教情况。教师进行家访,可以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德育情况,将学校和家庭紧密地联系起来,促使家长与教师配合,教师与家长配合,从而形成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合力”。我们学校一直要求教师每学期都要进行家访,尤其对于那些比较特殊的孩子,如: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孩子、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孩子、比较自私、孤僻的孩子等,教师一定要进行家访,并留有家访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书信沟通

以书信形式与家长沟通双方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等各方面外在因素的影响,随时可以写,而且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写的简单或具体详细。互读来信,大家彼此会感到比较亲切和惬意,增进教师与家长的感情,非常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与进行,尤其针对孩子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可恰当地表述,与家长达成共识,并默契地合作,达到最理想的教育效果。所以学生的作业本、孝心手册都是老师和家长书信沟通的书信本,通过孩子的传递,老师和家长收获的不仅有学生的成长情况,更有彼此的真挚教育之心。

4、建立家校联系册

我校实施的孝心工程,是以校本课程为载体来运作的。依据我国传统蒙学教材《弟子规》开篇“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的基本教育思想编撰而成。从内容上主要分“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遵守公德、乐学善学”五大主题,基本涵盖了德智两大领域。在每一主题的具体实施中,我们按行为心理学“知情意行”的观点构建,从而构成了“孝心伴我行活动手册”即《孝心手册》的主体框架。

我们把让学生记孝心日记看做道德长跑,把记孝心日记当成学生自我督促、自我检查的有效途径。这项工程的有效进行,需要家校联手,因此,我们进行了孝心伴我行启动仪式,召开了全体家长会,让家长知道《孝心手册》的作用,引起了家长的共鸣,并自觉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家长每周要阅读孩子的孝心日记,关注孩子每天的变化,通过日记和孩子对话、交流,不仅督查孩子行为的真实性,还通过评语评价给孩子以激励,也为家校互动联系提供了方便之门,从而实现培养孩子具有健全人格、具备生存能力和创造性的教育终极目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很好的促进了家校双方德育教育的互补共赢。

家校结合德育 篇2

通常,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被认为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主渠道, 是构成当今教育的三部曲, 是协同教育的一个整体。尤其是学校与家庭之间, 承担着对孩子的直接教育责任, 家庭、学校教育是否密切配合、积极协作、相互支持、形成合力, 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所以, 在广泛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 构建起家庭、学校协同教育的格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家校协同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家庭教育的某些误区

记得“生命树成长训练”课程体系的创始人曹廷珲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很多父母总是苦恼, 我们创造了生命却难以让生命更精彩;我们付出了爱, 却收获不到爱的果实……”确实, 有这样想法的家长, 不在少数。在家长培训中, 我们发现, 目前有80%左右的家庭还没有走出 (或很好地走出) 教育观念的误区, 而且很多父母也没有意识到这些误区的后果。对此, 我们进行了简单梳理, 认为家庭教育的误区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校全权制”, 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有些家长缺少家庭教育观念, 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 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总认为:孩子送到学校, 就得由学校把他教育好, 培养成材, 孩子的成长, 学校得负全责。

(2) “代理家长”代理家庭教育。有些家长因为忙事业、忙工作, 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 就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隔代人”, 因而出现了很多“代理家长”。像我校这样的市直学校, 据不完全统计, 有15%~20%的“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的家长长期不在身边, 家庭教育十分欠缺, “代理家长”代理家庭教育现象比较明显。

(3) 过于注重智力培养, 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有些家长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也非常愿意参与到对子女的教育中来, 愿意和学校老师交流, 但是其中的大多数家长首先关注的仅仅是孩子的学习成绩, 而且有些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视已经陷入某种“病态”, 每次测试后, 第一句话就是:“你考多少分?班上90分以上的有多少?谁最高啊?你们班有考100分的吗?”等。而当孩子有一天终于考了100分的时候, 父母往往又会问:“你们班有几个人考了100分?”关注的总是孩子的科目成绩, 很少会去比较孩子的身体、能力、习惯、品行等。

(4) 缺乏对孩子的尊重。有的家长过度彰显家长的权威, 对孩子缺少尊重, 孩子犯了错误, 不由分说, 把打骂当作是教育, 从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更有甚者, 一个不顺心就对孩子又骂又打。每个孩子都渴望被表扬, 以此肯定自己努力的价值, 而不少父母却习惯了拿别的孩子的优点去比自己孩子的缺点, 而绝不会去拿自己孩子的优点去比别的孩子的缺点, 久而久之, 孩子的内心也就悄然发生变化了。对孩子的不尊重, 会让孩子对于家长的各种教育更为逆反。

2. 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不协调

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 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在学校教育这种特定的环境中, 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身心的发展。但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 他们是学习的主体, 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特殊素质的人, 家校教育必须协调统一。有些家长在品德培养上能与学校、老师交流, 这本是件好事, 但是这种交流大多停留在孩子守纪方面, 如孩子上课是否听讲、做小动作, 孩子听话不听话、调不调皮等, 其实这种所谓的品德方面的交流仍是为孩子学习上的情况寻找原因, 并不是作为独立的品德培养来进行的。学校的教育是全面的教育, 而家长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无形之中, 会慢慢地形成与学校教育的对立关系。家校双方沟通、交流的缺乏,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种种差异已经造成了现有家校合作关系严重的不协调、不统一, 甚至容易使家校教育的作用力相互抵消, 以至于产生冲突。

二、如何促进家庭、学校协同教育

1. 学校要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

(1) 举办家长学校, 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一是以机制为依托, 健全组织机构, 加强对家长学校的管理。二是依托各方力量, 办好家长学校。三是要丰富家长学校的教育活动, 保证教育质量。四是“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丰富教育资源。

学校要重视家长学校这块教育主阵地的建设。首先成立家长学校领导机构——家长委员会, 做到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 通报学校工作计划及取得的成绩、听取家长委员会成员的合理化建议等。依托家长委员会, 组织专题研讨, 为家校沟通、亲子沟通提供平台。同时从家庭教育的视角, 与家长一起思考如何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家长学校活动要有详细的教育计划, 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家庭教育的需要开展不同的活动。为了更好更全面地让家长了解孩子, 学校应为家长创造一切机会, 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近学生, 亲身感受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成长的快乐, 聆听学生的心声。

(2) 做好家访工作。家访是家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家访是联系学校和家庭的纽带, 也是学校、家庭协同教育的有效手段。近年来, 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本校的家访制度, 并通过专项家访对特定学生进行全面了解, 主动取得与家长的交流、沟通, 共同制定教育方案, 有针对性地进行家校协同教育, 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家访是学校与家长联系的主要方式, 通过家访, 沟通了家校间的联系, 建立了一种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家校合作的伙伴关系;满足了家长的自身需求, 帮助家长消除了“教也不是, 不教也不是”的疑惑;使学生认识到家校双方都在关注他们的学习和进步, 加深了学生对学校和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吸收了家庭教育的信息, 积累了教育经验, 对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起着促进作用;通过宣传学校教育改革的成果, 扩大学校知名度,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3) 开好家长会。家长会是学校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重要家教活动, 是学校和班主任同家长联系沟通的主要形式之一。家长会不在多, 贵在精。我校每期召开两次家长会议, 期初一次, 向家长通报学校学期工作计划, 征求意见;期中一次, 总结半期工作, 提出后半期工作改进意见。

(4) 与家长建立便捷可行的沟通联系方式。虽然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形式尽可能多地与家长进行沟通联系, 但是对于家长来说这些形式还是不能满足家长的需求, 所以, 学校的协同教育平台就为促进家校沟通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化环境下, 家校协同教育的策略, 是我们要思考的新问题, QQ群、微信、微博、电子信箱等网络渠道, 都应成为家校沟通的便捷方式。

(5) 做好模范家长评选和交流工作。我校从3年前, 就一直开展“学习型家庭”的评选活动, 通过评选, 家庭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正蔚然成风。通过优秀家长的成功教子经验交流, 畅谈家教体会, 从具体的实例中引申出具有实效性的家教方法, 使更多的家长受益。

2. 学校要促进家长教育水平的提高

学校要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利用一切机会和途径, 对家长进行培训, 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一是让家长加强对家庭教育方法的学习, 营造协调的家校协同教育环境。为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继续巩固学校的教育效果, 对孩子进行持续教育, 家长要积极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通过家访、家长会、家校联系录等, 家长有意识地向学校正确的教育观念靠拢, 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二是要让家长改变家庭教育的被动局面, 增强对学校教育的参与性。有的家长认为, 教育学生是老师的事;而有些老师则认为, 学生就要听老师的, 有的家长教育不好反而起反作用。其实两者都有片面性, 应该充分发挥家长和老师的主观能动性, 而作为家长可以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中来。这样, 才能不断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家校协同, 凝聚德育正能量, 是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应重视并积极付诸实践的工作。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生活向学校所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 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 首先是家庭高度的教育学素养, 那么, 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 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应密切配合, 协调一致, 所有家长都应行动起来, 群策群力, 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 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各类型人才而努力。

摘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着根本的一致性。学校与家庭承担着对孩子的直接教育责任, 家庭、学校教育是否密切配合、积极协作、相互支持、形成合力, 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所以,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构建家庭、学校协同教育的格局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家庭、学校协同教育的实践, 既可以促进家庭、学校教育相互支持、积极协作、形成合力, 又能有效促进学生在品德、学业上良好地发展, 有利于凝聚德育正能量,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家校协同,德育,正能量

参考文献

[1]程鸿勋.生命发展阶梯——阶梯式学习法[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5.

[2]卜卫.媒介与儿童教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2.

[3]孙蒲远.美丽的教育[M].北京:同心出版社, 2004.

[4]孙云晓.教育的秘诀是真爱[M].北京:同心出版社, 2003.

[5]郑和钧主编.协同教学与素质发展[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家校合作的德育研究 篇3

【关键词】:家校合作;德育;方法策略

中国分类号:G621

一、引言

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学生整体的德育状况是不容乐观的。而伴随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更加受到重视。而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仅仅靠学校或者家庭单方面是很难推进和完成的,需要双方加强合作,共同整合资源,才能更好的发挥教育的真正作用。这种家校的通力合作有助于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策略,学校作为教育学生的“主阵地”,家庭作为开创教育氛围的“红地毯”,双方的协调统一,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利用“高校合作”的理念,并结合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二、 当前高校家校合作过程中的问题

(一)合作层次低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进入学校学习,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就不需要操心了,对孩子学习的监督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由此便会疏忽对孩子的学习、品德等方面的教育和管理。这种状况便会造成学校和家庭不能够真正的合作。另外一方面,学校中很多管理人员及教育工作者并不主动寻求家长的支持与合作。他们认为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会为其管理带来更多的不便和问题,阻碍学校正常的管理进度。两方面在合作方面均采取比较消极的态度,此种的原因造成学校与家庭难以合作,即使合作停留在极浅的层次。

(二)合作缺乏实质内容

在学校与家庭的合作方面,其经常缺乏明确的计划性和系统性。虽然已经建立起“家校合作”的相关模式,但经常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实质内容。很多学校只通过定期举办家长会的形式来进行老师与家长的交流。彼此之间的交流机会、交流时间很少,简单的合作形式无法达到家校共同合作管理和教育学生的目的。因此就目前情况看,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缺乏实质性内容和基本的计划与系统。

(三)合作渠道阻碍多

在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过程中,学校与家长都站在各自的角度考虑问题,立场的不同经常造成沟通的不畅。很多情况下,学校与家长之间互相挑剔多,而彼此合作少。一方面,双方对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家校不能做到换位思考和相互理解。这就会导致学校与家长之间的矛盾与挑剔多,而合作与沟通少,直接影响到双方合作的效果,也难以达到双方合作最初的目的。

三、家校合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水平低下

首先,“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之一,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的思想品德之一。但目前很多家长都会子女进行“非诚信”教育。即在外做事最主要标准是不能使自己吃亏,要学会变通。这种不正确的教育也影响着学生的德育水平。

其次,家庭教育中,更重视知识,而经常忽视德育。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很多家长都对唯一的孩子寄予极大的希望。十分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而忽视了对孩子在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这就使得学生本身更加看重学习成绩,家长与学校及老师的沟通便仅仅停留在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讨论上。

(二)学校方面对“家校合作”认识不到位

首先,极大的升学压力造成学校方面过于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仅仅注重学生的升学率而忽视其除学习成绩外的其他方面。这种“重学习”的教学观念便会导致学生在德育等其他方面的学习极其匮乏,从而影响学生的德育水平。

其次,很多学校都将“家校合作”看做是与家长交流学生学习近况的主要方式,而其内容也仅仅停留在学习上。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变化、在某次考试中失利、某一学科不够优秀拉低了学生总成绩等等,都是“家校合作”的交流内容。而双方之间很少或者几乎并不交流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问题,这不仅是家庭方面对“家校合作”认识的局限,更是学校方面对学生教育的缺陷和不足。

四、“家校合作”开展德育的相关策略

(一)开展“远程家访”

在很多中学中,由于很多学生的住处距离不一,教师逐个进行上门家访是不现实的。而面对“家校合作”的发展趋势又使得家访活动不可缺少。在这种情况下,“远程家访”就可以发挥其作用。学校与家长可以通过打电话、网上聊天、互发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及时的交流。在家访的对象选择上,可以有所重点。如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困扰学生、成绩优秀学生等,不同的学生群体在德育方面都有不同需求和不同特点,具体学生具体对待。

(二)开通家校合作专线

为有效进行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学校可以开辟专门的家校合作的热线电话。学校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来解答家长提出的关于学校课程、学生活动以及思想品德方面的问题。同时,该热线电话还可以在假期发生作用。假期中学生出现何种问题,家长与老师都可以及时互通,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和采取措施,以保证学生在假期中的安全,也能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三)开展“家长俱乐部”

学校应积极与家长建立联系。制造轻松而又有效的沟通机制,建立新型的家校合作平台,可以在网上联系的同时,建立线下的“家长俱乐部”。有计划的组织活动,在轻松娱乐的氛围下,形成良好的家校联盟。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之间的联谊会,各家长互相交流教育经验,为更好的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探索更有效的方式。同时也可以以讨论会的形式,对孩子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内容等进行广泛讨论。

五、结束语

家庭和学校都是进行教育的两个重要平台。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缺少家庭与学校任何一方都是不完整的。为更好的进行德育教育,促进青少年在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家庭与学校需要形成合作关系。积极推进家校合作,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玉秋.家庭教育问题亟待解决[J].理论界,2006(3).

[2]毛志远.试论小学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 年第十七卷第一期.

[3]彭爱舞.家庭教育情况调查引发的思考与对策[J].教育与管理,2005(2).

家校共育德育主任工作制度 篇4

1、负责做好工作的传达工作,让班主任老师明确工作的目的、意义以及工作方法。

2、定期进行检查,对班主任的家校册开展工作进行反馈,指导。

3、经常召集班主任老师召开交流会,商讨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讨论交流好的有效的工作方法。

4、定期对班主任老师进行培训,使班主任老师对此项工作由生到熟,做得越来越出色。

5、做好阶段性工作的策划,安排和总结工作。

6、做好每月各班优秀学生的评选和表彰工作。

7、协助班主任老师做好和家长的沟通工作。

8、做好家长委员会工作。

9、及时收集与整理材料,建立健全台账资料。

10、及时向领导汇报工作的阶段性进展情况,并协调好班主任老师的工作。

家校结合德育 篇5

纺织专业部

王国栋

[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高科技手段不断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职业学校家校沟通平台也有了新的突破,我们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有家校通平台,通过班主任发送短信到家长手机里,每位家长只要每学期交18元就可,我们的班主任就能把小孩的学校表现发送到手机里,这实在是太方便了。我校家校沟通的平台是:学事通,班主任只要登入账号密码,就可发送短信,这样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就很快,我们的家长也能及时了解小孩的动向,也很欣慰。学事通平台有多项功能:可以群发消息,可以学生管理,可以成绩管理,可以校园应用,可以媒体应用。真是动能齐全,班主任有了它,办事真的好方便了。

[事情过程] 本人系16花样班班主任,担任该班级刚好一年了,接下去,本人就发生的几件事情,结合家校沟通平台,来阐述一下:我班王佳倩同学是班级里事情比较多的这样一位同学,凡是遇到事情,如果是小事,班主任可以说她几句,就完事了,如果稍微有点大了,就必须与家长取得联系,这时班主任我想到的是:家校通,本人通过家校通平台给她家长发个短信,告之事情发生的经过及处理意见,然后她的家长收到短信后,与本人我联系,再继续了解情况,真是很方便;当然如果出现重大事情,有时候家校通平台就不行了,必须马上用手机联系家长。如我班沈燕同学与任晓燕同学在开学初晚上的时候,天天晚上8点钟就旷课去食堂买夜宵,等班主任发现后,发现事情重大,于是必须用电话联系对方家长,把事情的重要性欲她们说清楚,及时避免重大事情的发生。所以职业学校家校沟通平台真的很方便。

[点评反思] 通过几件小事,本人对家校沟通平台做出以下几点反思:

一、学事通,是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桥梁。我们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有班级近150个,每个班级有配有家校通平台—学事通,学事通真是班主任的好帮手,有事没事都可以发个家长,让家长第一时间知道小孩的近来表现,不过一般班主任发过去的,都是不好的表现,这可能让家长会有点不高兴,同时班主任如果打字慢的话,会耽误班主任很多宝贵时间,不过值得肯定的是,学事通确是一款好的家校沟通的软件,我们学校选择这款软件,没有错,不过,可能是有点贵了,一学期18元,一般班主任就一个礼拜发一个,所以发条短信,就是1元每条。

二、手机或电话联系家长是及时快速沟通的好帮手。手机真好,方便实在,凡是遇到了重大事情,或急于与家长取得联系,那必须用手机或电话的,如果在学校的话,那一定使用电话了,我们科长室有免费的电话可以打,如果不方便的话,那只能用手机了,如学生突然生病了,那时间就是生命,班主任必须马上做出判断,联系家长,马上用手机,不用考虑电话机了,联系家长,病情严重马上送医院,病情不重,联系家长来校接走,真是速战速决的好办法。

三、微信QQ等其他方式的沟通平台是家校沟通的好补充。

除了和家长沟通用手机或学事通之外,微信QQ等其他方式也是家校沟通的好补充,很多家长知道班主任手机号码后,就马上加班主任的微信,班主任那是肯定加她们的,然后,家校沟通就多了微信等其他方式的沟通方式,当家长 有些小事时,通常会用微信来联系班主任,班主任则马上回复。这样微信之间的交流更加提升了家校合作的平台,为我校创家长满意学校为迈出了关键一步。

四、职业学校家校教师家访是最直接的沟通办法。

每学期一次的家访是最直接的家校沟通办法,我们学校有近400个老师,400个老师在1-2天全部出动,走到学生的家里去,让学生家长看看我们学校老师的诚恳态度,让家长知道:我们学校老师真的好勤快,好真诚,好有才。职业学校家校教师家访直接让家长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爱。

家校结合德育 篇6

【摘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岗位工作结合起来,给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围绕德育目标,学校在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激活课堂教学、加强校企合作、强化服务意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沟通等方面开发德育资源,进行德育实践,使中职生早日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素质,成人成才,实现就业和企业用工的对接,成为社会中的人。

【关键词】工学结合、成人成才、职业人生、德育探索

近年来,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创新能力,也为了减少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我们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运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积极推行了工学结合的教学培养模式。一方面我们积极推进学生到富士康、华为集团、浙江人本、富港电子、亚南电子、昆山仁宝等公司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了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我们引进了武汉泓淋电子、北京汉旗电子、巴顿轴承公司到我校共建实训园,还在华博数控的援助下筹建了数控实训基地,积极推进了校企合作,既安排学生在校内实训,又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

校企合作、工作结合的教学模式给我们学校的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它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岗位工作结合起来,把学生成才成人的教育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不但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要求的适应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变革,对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很现实的意义,也给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校德育工作者和广大教师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新形式的要求,针对工学结合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改变德育工作思路和德育工作方法,研究了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途经、方法,注重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我校围绕德育目标,在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激活课堂教学、加强校企合作、强化服务意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沟通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成人成才的教育,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增长了才干、积累了经验、提高了信息

1判断力,实现了就业和企业用工的对接,顺利成为社会中的人。

一、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健全德育工作管理体制。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目的的教育模式,是学校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它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把只有书本知识的学生转化为不但有生活知识而且有实践经验的社会人。要完成这两个转变,使学校的学生真正成为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学校在加强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等,这就要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作用,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在工学结合过程中我校非常重视德育工作,学校党总支牵头,学工处挂帅成立了以班级为主阵地,以班主任为核心,政教处、团委会、保卫科、妇委会、学生团队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队伍,还专门成立了学校德育工作研究室。学校每期对班主任进行了岗前培训和定期轮训,指导他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遵循德育规律,开展班级活动,加强班级建设。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通过他们的辛勤劳动和慈母般的关爱,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政教处、团委会、学生会根据时事需要,结合重大节日,定期有组织地开展了科技、文艺、体育、安全、环保等适合学生特点,令学生喜闻乐见的,健康有益的活动,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培养了健康的情趣,发展了个性特长,提高了审美能力,锤炼了意志毅力,健全了个性品质。德育研究室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调查,在探索德育工作规律、德育工作途径,推广德育工作经念,确立德育研究方向方面为我校实施德育工作计划提供事实数据和理论依据,确保了我校德育工作和德育研究水平不断提高,走上新台阶。学校党总支、校委会、行政会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发挥了德育的指导和监督保证作用。德育队伍的建设,为我校开展德育工作,探索德育规律,开辟德育新途径提供了广阔平台。

二、围绕德育目标,开发德育资源,激活课堂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创业意识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单纯的德育课是枯燥乏味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理论的灌输,要把教学目

标和内容细化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会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遇到的现象进行抛描式教学,让学生在创设的生活情景中唤起学习兴趣,学会思考问题,养成态度观念。比如,在泓淋电子生产线的实习中,我们结合实习岗位,让学生懂得了自觉遵守纪律、遵守岗位规范和分工合作的重要,明白了团队合作和团队纪律对于组织产品生产,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益的意义。这样,学生会在润物无声中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接近了我们的培养目标。在文化课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掘德育要素,利用教材中生动典型的事例,对学生适时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的教育,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各专业特色和技术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与创业精神教育,同时提高学生的质量、安全、效益和环保意识。

三、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锻炼学生,促其成人成才

为了达到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目的,我校一方面加强了课堂教学和校内实训,另一方面加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与巴顿轴承有限公司的合作中,我们引进了企业培养模式,把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引进校园。先是由公司人力资源部派出教育培训人员对学生进行一个半月的军训,按部队要求,对学生进行队形队列、生活作息训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分工协作精神和遵规守纪意识。然后,将学生分派到公司各生产线上,由各部门主管对学生进行岗位培训,不仅让学生懂得岗位工作要领,而且让学生懂得岗位工作纪律。在生产过程中,强化了学生岗位责任意识。通过生产产品和生产速度,还让学生提高了质量和效益意识,明白了协作在产品生产中的作用,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将学生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学生一方面在校内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的活动。另一方面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在企业环境中,学生不但接触了真实的产品生产,营销过程以及所要求的行业行为规范、企业文化,而且接触到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处世之道。在企业环境中学习,打破了学校德育固有的时空限制,呈现出一种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真实思想道德经验的状态。学生学习不仅指向知识、理论内容,更多地体现为人生、职业、生活、社会等实际问题。应该说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不仅仅只是让学生获得“真知”,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岗位工作中获取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性认识的“灼见”。学生在这个结合过程中,不但学会了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而且经历了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的亲身体验,获取了真正意义上人生感悟,从而学会并逐渐完成了由校园文化中的学生向社会洪流中的职业人的转变。

(一)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接受了具体的岗位工作,明确了岗位规范的现实意义。在生产岗位中学生明白了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要注意哪些细节,如何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和质量问题等等。结合这些工作中的要求,我们德育工作者和实习指导老师要结合正反两个方面的事例,特别是哪些漫不经心,不遵守要求,吊儿郎当导致工作失误、事故频出的教训事例,进一步让学生明确遵守规范、守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模范遵守工作纪律、工作规范、工作流程的自觉性,进而达到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令、法规,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崇高境界。

(二)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会接触产品生产,会亲身感受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问题。在生产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会感受到知识和技能的得心应手,也有的学生会感受到力不从心。这种质量和效益意识会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激发起竞争意识,会让他们暗中较劲,自觉地去钻研业务,苦练技术,进而掌握过硬的本领。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行为习惯又锻炼了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良好品格。数控(1)班的方炳同学进入岗位实习后,感到了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他迅速找来专业教科书,利用工作之余加强学习,他还经常向业务主管吴建国请教,向厂里的优秀员工学习。实习结束时,他的工作、学习都有很大的进步,得到了工厂“勤学好问,进步很快,表现优秀”的好评。

(三)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直接感受到企业文化的重陶,会自觉按企业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了素质,加快了他们的成长。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企业文化源于社会,源于生活,具有真实性和现实性。在企业环境中映入学生眼中,听到学生耳中,深入学生心中的是质量、是管理、是效益,是人与人之间的真切的生活和工作交往。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亲身体验到国家政策、经济环境、文化知识对一个“社会人”的重要性,真正意识到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成为受社会和企业欢迎的人。结合学生这些工作中的经历、感悟,我们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这种转型时期的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按照社会和企业的要求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调整、自我磨炼、自我完善,提高自觉性,由他律转为自律,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社会使用价值的人。通过工学结合,我校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生夏朗在廷邑制模科技有限公司实习中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公司主管程斌对他的评价是:“做事踏实,能和周边同事融为一体,能积极配合他人完成工作”。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学校引进企业文化,宣传企业精神,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质量、效益、竞争、创新意识和秩序、纪律、时效观念有具大的促进作用。

(四)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实现了知行的统一。在工学结合模式中,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用知识指导行动,用行动体验知识,使学生在实际岗位工作中培育情感,磨炼意志、提高综合素质,培养生存能力、职业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工学结合的过程本身就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工学结合不仅为知与行的统一提供了适宜的土壤,而且工学结合的过程本身又是知与行统一的生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诸方面都得到了锻炼。

四.跟踪服务,全面关心,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在工学结合过成中,一方面我们引进了合作企业的文化元素,在校园内营造了合作企业的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规章制度的教育,另一方面我们让学生深入企业,亲身感受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不同所在。他们在企业文化环境中生活、工作,经常会遇到一些实际的问题或困惑。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环境,分析、理解社会现象,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跟踪服务,全面关心。

(一)、帮助学生处理工作中、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生活不习惯问题、岗位不适应问题、转换工作问题、安全问题,纠纷问题等等。我们经常深入学生中,深入到企业里,了解学生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情况,引导学生与企业协商沟通,解决他们所遭遇的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观察周围现象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帮助学生在职业岗位实践中加强道德修养,规范职业行为,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学生文健在亚南电子厂实习时,不按时上下班,还与生产线上的组长发生摩擦,受到了厂里的处罚。学校带队老师结合这一事例及时对他本人和全体同学进行了教育,使我们的学生明确了岗位工作的规范性,体验到只有自觉地遵守岗位和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才能解决和战胜在岗位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保证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指导学生调整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帮助学生开创丰富多彩的职业人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对来自岗位的素质要求及自我能力特质有了亲身的体验,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了新的构想和努力方向。我们教师分别深入到学生顶岗实习的各企业,深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了解他们真实具体的感受和想法,就他们各自的职业发展方向、职业行动计划、职业素质提高、工作岗位适应等进行指导,引导他们制订更实际更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使学生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顺利向就业过渡。“战功只青睐有准备的人”,学生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不但炼就了技术能力,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而且对未来职业的发展有了科学的规划,可想而知,他们今后的职业人生一定会理想、精彩得多。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身体心理尚不成熟,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还不全面。他们情绪不稳定、敏感、自卑、缺乏信心,对学习、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常常感到困惑、迷茫、焦虑不安,有的甚至因此产生

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学校老师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分阶段、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对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心理沟通、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缓解心理压力,解除心理障碍,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正确地看待人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各种问题,不怕困难、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有临危不惧的勇气和逾挫逾奋的决心。

此外,我们还广开门路,积极开发德育资源,加强了学校与家庭与社会的沟通。家庭的影响,社会的干预,特别是各级政府和社会部门的关心,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影响。在工学结合中,我们通过家访和家长会密切了同家长的联系,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的教育,也改进了家庭教育的方法。我们还与政府、社会部门特别是文化部门、公安部门、交通部门主动联系,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打击腐蚀、毒害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治安环境。加强了学生的法纪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纪律观念和法制意识。

家校结合德育 篇7

一、畅通家校沟通渠道

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学校的教育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对此, 学校通过畅通与家长沟通的渠道, 使学校和家长都能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内外的活动情况。

1. 加强家长委员会建设

学校把家长委员会建设作为强化家庭教育的主渠道, 分级部成立了家长委员会, 民主选举家长委员会代表。主要突出两项作用:一是强化监护人责任意识。学校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家长会, 向家长宣讲有关教育法律法规, 使家长明确自己作为学生监护人的职责, 分清学校与家庭的责任, 并从安全保障、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心理健康、学习指导、人际关系等方面给家长以科学的指导。二是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学校要求所有教师都要参加历次的家长会, 就学生的思想状况、性格特点、学业成绩、日常行为表现等方面与家长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 使教师和家长在对学生的特点把握和教育方法上达成共识。

2. 建立电话联系家长制度

借助便捷的通讯平台, 学校建立了班主任电话联系家长制度:班主任在新学年的第一天都要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等联系方式告诉学生, 由学生转告家长, 并且在家长会上向家长公开, 确保每个家长都能知晓;班主任必须掌握每名学生的家庭电话以及父母的联系方式;班主任的手机必须24小时保持畅通, 保证班级情况和学生动态能够第一时间通知班主任。

3. 落实学生动态跟踪反馈制度

学校规定:除了正常的放学时间, 学生凡是离校回家, 班主任都必须通知家长并向家长落实。由于作息时间等原因, 大部分走读生晚上不能回家吃饭, 对小部分晚上回家吃饭的走读生, 班主任要一一打电话向家长核实, 防止个别学生以回家吃饭为借口外出闲逛、玩耍;对请假的学生, 班主任在学生离校前打电话告知家长, 学生回家后再由家长电话告知班主任, 实现学生校内、校外动态监管的无缝对接。

二、拓展家庭德育阵地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 学校的育人质量与家庭教育的配合和参与密不可分。学校巧妙设计德育主题活动, 引导广大家长发挥家庭德育的阵地作用, 提高了家庭教育水平。

1. 发挥家长的表率作用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诚信及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中, 学校发放了《为孩子做文明、诚信的引路人》的家庭教育倡议书, 倡导广大家长在发扬传统美德、遵守公共秩序、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公共卫生、参与公益事业等方面用实际行动为学生做出表率。在历次家长会上, 学校要求家长时刻注意自身形象, 在日常细节上给学生以有益的引导和熏陶。

2. 拓展家庭教育内容

学校每学年开展一次“感恩教育”主题活动, 分为感恩祖国、感恩老师、感恩父母、感恩他人四个活动板块。在“感恩父母”教育板块中, 主要开展了以“帮父母打扫一次卫生、做一次饭、洗一次衣服、给父母洗一次脚”为主要内容的“我向父母献爱心”活动和“算算亲情账, 感知父母恩”的主题班会。学校还发放了《致家长的一封信》, 要求家长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情感和效果作出评价, 签字确认, 并征求家长对活动的意见。广大家长对活动的开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配合, 从做家务、搜集材料、撰写心得、办手抄报等环节都给了学生以指导和帮助, 使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素质教育“新规范”实施以后, 学校分级部召开了家长会, 要求家长帮助学生合理制订双休日学习和活动计划, 并在《家校联系反馈卡》中按时间段详细填写计划的落实情况, 教师和家长合力共促,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在新课程学生素养评价体系中, 家长也是一个重要的评价主体。学校主要通过“一会、一卡、一书”等形式, 充分调动家长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奠定了基础。

“一会”就是家长座谈会, 主要是为学生评价提供参考。家长座谈会的召开由班主任随机选择, 可以结合有关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前筹划, 也可以利用家长来校探望学生的机会临时组织。座谈会的内容, 一是就学生的各方面阶段性表现与家长互相交流, 对学生的发展情况做出评价, 商讨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二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 诊断学生在道德品行、意志品质、性格特征、学习习惯、自我管理等方面的缺陷, 共同研究教育措施。

“一卡”就是《家校联系卡》, 主要用于日常的动态评价。评价内容分为三部分, 一是学习出勤情况;二是基础素养评价, 包括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文明礼貌、文体卫生、遵守纪律、团队合作六个评价要素;三是学业成绩评价, 主要从阶段检测、模块测试、作业和实践活动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效果做出评价。每月最后一个周, 班主任依据上述要素对学生做出评价, 由学生带给家长, 家长再从作息习惯、自主学习和在家的行为表现等方面提出评价意见反馈给班主任, 班主任据此建立学生日常动态评价台账, 作为建立《学生发展报告》和期末终结性评价的重要依据。

“一书”就是《家长通知书》, 主要用于终结性评价。学期末, 班主任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业成绩做出等级制评价, 并从德、勤、绩、能等方面写出综合性评语, 通过《家长通知书》反馈给家长, 家长对班主任评价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 开学后反馈给班主任, 班主任充分考虑家长的意见, 对评价意见进行合理的修正, 将最终评价结果记入《学生发展报告》, 保障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家校有机结合 促进和谐教育 篇8

关键词: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和谐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因此,我们要重视家校结合,它是促进和谐教育、完善学生人格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工作呢?对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注重保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园地。一方面,学校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创设良好的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教师高尚的人格、崇高的道德情操、优良的个性品质、渊博的知识、完美的教育教学艺术的熏陶和感染下,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在丰富多彩、贴近学生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学校要与家长达成教育共识,让家长了解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要求,以争取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并帮助家长接受现代教育观念,了解孩子成长规律,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家长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可见家庭教育对受教育者同样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课堂、统一的计划、进度,但家庭生活本身就是教材,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可以说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孩子就受着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来看,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而父母担负着指导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重任。作为优秀的父母,懂得育子的方法,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修养,并且要不断学习,多渠道地获得现代教育理论,掌握正确的家教方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学习氛围,恰当沟通,给孩子理解和爱,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自主的、有序的生活、学习环境,合理选择对孩子的培养方向与目标,如训练孩子的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激发孩子学习的强烈愿望、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社会交往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总而言之,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和榜样,孩子的成长是家长与学校共同关心的问题。因此,尽管学校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但没有家庭教育配合的学校教育,或者没有学校教育配合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来。

二、优化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关系

(一)教师与家长相互尊重、信任,是建立“以家长为主体,以学校为主导的双向合作关系”的重要前提

教师是人类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和人格的示范者,是学生身心健康的维护者,他们的一言一行会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因此,教师与家长应共同配合,大家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孩子的成长,得益于教师和家长的双重教育。教师不能因孩子学习上的失误、品行上的问题一味地迁怒于家长,家长也不能因为孩子成绩低劣完全怪罪于教师,教师与家长之间应该相互尊重、信任,坦诚相见,静下心来双向沟通,交流孩子在学校、家庭及社会上的表现信息,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有效地帮助孩子进步。

(二)教师与家长保持平等关系,是相互沟通渠道通畅的保证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行为习惯、理想志趣、学业成绩等方面有重要影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总目标、总任务是一致的。因此,学校和教师都要爱护学生,尊重家长,以平等、友好、合作的态度待人。只有双方真诚相待,才能让沟通更顺畅。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可见家长与教师担负着教育的共同责任。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教师与家长是教育伙伴,是合作关系。教师应主动感受学生的成长环境,了解家长的文化素质、家庭教育状况,对学生进行全面认识、分析、理解,与家长保持电话或信件联系,随时反映学生动态,与学生、家长架起联系与沟通的桥梁,在公正评价学生、关注学生成长方面达成共识。同时,家长也要自觉地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经常地、主动地和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学校教育要求,并让教师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总之,家校之间要互相沟通,及时反馈、收集、梳理,以便改进,达到共同育人的目的。

三、架起沟通学校与家庭的桥梁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为了体现“以家长为主体,以学校为主导”的双向合作关系,学校要建立家校联系制度,通过教学开放日、校长接待日、家长会、老师家访、家长校访等形式,让家长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教师的教学状况,学校的管理状况等,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对学生的关注和重视。这对学生是激励,对家长更是触动,既沟通了家长和学校的关系,也加强了教师、家长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容易在教育上形成合力,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促进和谐教育。

家校有机结合,建立“以家长为主体,以学校为主导”的双向合作关系,必须努力克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存在的对教育认识、受教育者要求、教育内容、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差异,密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联系,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二者有机结合达到和谐统一,形成一股教育合力,达成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共同努力将孩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陈安福主编.学校管理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现代家长应知应会手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上一篇:大工15秋《行政法》在线作业3满分答案下一篇:薪酬管理透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