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主动性打造课堂高效率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激发学生主动性打造课堂高效率(精选11篇)

激发学生主动性打造课堂高效率 篇1

堡镇中学 翟梦晗

众所周知,课堂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课堂上的无效是最大的无效。追求有效,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老师去实践、思辨、提升,使它成为现实。什么是有效课堂?“在设定的时间范围内,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并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使学习者与传授者双方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这就是有效课堂。”正如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而追求有效课堂,就要最大限度减少各种虚假的教学行为,使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主体活动过程,这样才能实现理想的课程目标,发挥理想的课程功能,促使学生的全面和创造性发展。

一.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管理,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要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课堂管理是一个基础,或者说是前提。课堂教学效率是指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等教育教学活动的量与质之和所达到的综合效果。在单位课堂教学时间内,课堂效果越好,教学效率就越高。课堂如果管理不好,就会影响教师的讲课,影响学生的听课,影响教学效率的发挥。近年来,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以“开放性”的方式为主,于是,课堂常常出现了过于“活跃”的现象,而有的学生则乘机游离于课堂,形成了假学习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反应过激,滥用惩罚手段,也会影响课堂秩序。因此,课堂管理是任课教师的基本功,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不仅是引导者、促进者,更是组织者、管理者。良好的课堂管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的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课堂管理,不是简单地以课堂纪律规范学生的行为,而应该是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对教与学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和控制。教师要以自己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树立教师的教育威信,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交往,维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良好心理状态,通过科学的、机智的课堂管理,通过对课堂上各种行为和关系的合理调控,建立积极、正向、有序的课堂秩序,才能营造平等、和谐、严肃、活泼的学习氛围,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潜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高效教学,从而引领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所以,我们说管理好课堂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

二.通过教师的激情感染学生,是有效教学的保证。美国著名教授理查德·威伍的一篇演讲稿里面有一句极为精彩的话:“想要教好的教师,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志向更高和激情 1

奔放的„„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有激情的教师。”这句话使我们可以确信教师的魅力在于激情,高效的课堂需要激情。我们要上好一堂课,必须有激情,没有激情的教学,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再好的教学手段也没有感染力,再好的内容也难灌输给学生。目前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厌学情绪也越来越严重,这更需要教师用激情去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只有将备课时体验到的情感熔铸于教学之中,用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才能掀动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他们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哲学大师荣格告诉我们:“我们可以用热情去感染他人,同样也可以让热情感染我们,多与那些对生命充满活力,机警又相当清醒的人交往,会激发你热情的火花的。”我们都知道同类相聚的原理,一旦我们用热情成功地进行了情感协调,获得他人的认同,就会对他人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就会实现良好的互动,师生间的交往也如此应有热情的情感即激情.激情是富有感染力的,感染力是传递信息的良好途径。课堂上只有教师有了激情,学生才会有活力,这样才能“激活”课堂教学。事实上,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课堂特别不需要口若悬河的演说家和无动于衷的听众。教师的全部激情就是为了实现对学生的激励、唤醒和鼓舞,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和谐互动的统一体。为了调动学生情感、兴趣,老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一腔的热情投入教学,投入到师生交往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热情,营造“激情课堂”的氛围,确保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调动学生的参与率,是有效教学的指标。学生是否主动、全面、全程、深度参与,外在活动状态与内在思维状态是否活跃,学习活动是否扎实、有效,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各个维度的目标上是否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是评价一节课的根本出发点。有效课堂不是形式课堂,也不是模式课堂, “有效课堂”要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日常教学中,有时活动不能面向全体,活动中往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机会过多的给予积极成绩好的学生,导致学困生没有充分练习的机会,也得不到教师的认可,最终对学习失去兴趣。对此,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总设计师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当前学生掌握的状况。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在活动中应面向全体,兼顾学困生,给他们创造与同学交流展示的机会,在交流与展示中树立自信心,逐步培养其学习的兴趣,从而做到因才施教,面向全体。教师要常常认真反思:对学生提出的学习行为规范落实了吗?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吗?学生思维积极吗?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谐吗?教学结构合理吗?教学过程活泼吗?自己关注全体学生了吗?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处理恰当吗?还有哪些细节必须进一步改进?等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积极思维、主动探索、主动发展的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我们上课时能做到师

生互动,生生互动,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语文教师要特别注意:应精心设计开放性的“主问题”,问题要灵活有开放性,使学生能进行发散思维,深入研读文本,有个性化的感悟和体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展示的空间和机会,“我思故我在”,充分认识“主体发展”、“主动发展”和“合作学习”的价值,把一切外在的影响因素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主动进取的动力,学生独特的思考和见解,有时会让课堂充满思辩色彩,体现个性化思考的睿智,也让课堂更精彩。

四.关注课堂教学的效益,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受学生喜欢的老师,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关注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是否认真,而是要关注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进行全面考虑,抓住问题关键所在突破目标,注重授课中每一环节(做到我们通常所说的“五个到位”,即学习目标到位、自主预习到位、展示交流到位、点拨升华到位、达标反馈到位), 教学过程中拥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自然合作, 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率,积极竞争在有限的时间内,激发学生自学创新能力;也才能科学合理的提高课堂效率。课后,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在教学中只要老师做个有心人,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充满活力,充满生命力。

激发学生主动性打造课堂高效率 篇2

一、把握心理变化,提高主动性

初中生是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青少年,他们的主体意识淡薄,作用于客体的能力有限,应该说还只是一个发展中的主体,待开发的主体,他们处于一种未定型的,但朝着一定方向、沿着一定规范前进的状态,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学生主体性受其身心未成熟状态的直接制约,是在一定监护引导或规范下发挥出来的有限的主体性。其次,学生与认识客体发生的对象性关系是经过课程、教材和教师为中介的,是间接的,而学生赖以发展其主体性的活动与交往,又是由特定的教育环境促成的,即“似社会”而又“非社会”的,所谓的“小大人”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注重学生心理变化,准确地摸到他们的脉搏,有的放矢,就能及时地拨动学生思想情感的心弦,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主体性发展过程中总有若干矛盾交织,如,能动性与受动性、自主性与依附性、创造性与模仿性等,这些矛盾的发生和转化,构成学生主体性的特殊状态。就以自主性来说,学生的自主性既是可贵的,需要尊重,又是可塑的,需要引导,同时又是脆弱的,需要保护。我们在尊重其自主意识的同时,又要有目的地锻炼提高其自主、自理、自控、自治的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引导他们,亦师亦友,从而让他们从心底里爱戴老师,积极主动地学习,钻研功课,充分调动其非智力因素,提高教学效率。

二、欣赏学生,增强主动性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中最微妙的接触。”在这种接触中,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以不同眼光看待不同的学生。如,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优等生,用厌恶的眼光看待后进生。对学生而言,当老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并寄予他某种较高的目标值、期望值时,他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潜意识地靠近这一目标从而超过了以前的表现;而当老师用厌恶的眼光看待他时,学生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失去上进的动力。学生年龄虽小,但也是一个有感情、有灵性、活生生的人,有着同成年人一样的情感世界, 懂得快乐与痛苦、羞愧与恐惧,有自尊心和荣誉感。如果师生关系中没有真诚的欣赏,任何学生都可能失去自信心,教学的天空将是一个冰冷的世界。教师要善于赏识学生的闪光点,绝不能吝啬表扬的语言,对学生任何成功的言行都要予以及时、明确的肯定。如, “你的答案吸引了我”“了不起的回答”等。总之,要多用鼓励性、积极性的语言评价,少用挖苦、讽刺的语言。像赞科夫主张的那样,让学生在课堂上过一种“积极的沸腾的精神生活”,为学生主体性发展创设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三、转变方式,激发主动性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于学会经营课堂,建构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课堂。经营的主导者是教师,理念是学习方式的转变,途径在于在情感共鸣中发展,落脚点则是教会学生自主、主动学习。

1.学生合作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小组合作学习是实施高效课堂的组织保证,也是利用好“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战略的有效载体。小组合作中较弱学生在某一问题上存在差异,可以主动向优生求助,疑惑通过同伴帮助可以得到及时化解,增强当堂达标的信心。优生在帮扶过程中,不自觉地对知识进行梳理整合,达到巩固拓展的目的,并形成能力,优生、弱生在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教师在组织展示活动时,一方面要提醒优秀学生展示占时不要太多,将有效的机会留给“潜能生”,把握优、中、差学生展示的机会。另一方面,对成功展示的“潜能生”给予多种形式的表扬。通过“激励、唤醒、鼓励”等方法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生展示是构建高效课堂的舞台

展示交流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是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 展示的过程一般由老师分配小组展示任务,相关小组根据分配的任务在全班展示学习成果,阐述小组的观点和见解或提出小组存在的疑惑,向其他小组或教师求助。解题的展示形式应该侧重对题目进行分析,说出此题所运用到的知识点、解题关键点、易错点、总结的规律,或说出由此题引出的知识拓展、变式等。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参与学习小组的组建、小组长的培训和小组管理评价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其次,在整个小组合作学习阶段,教师不能“闲着没事”,要始终穿插在各个小组之间观察、答疑、抽查、询问,了解各个小组学生的自学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后教”找准切入口。同时,对于小组共性疑难问题,教师应及时加以点拨,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要特别注意和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不要输在基本教学内容的学习上。通过帮扶解决小组中能解决的疑惑,提交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总之,只要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遵从新课标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重视情感教学,积极打造高效课堂教学,就能达到心灵共鸣,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在愉快中学习,在合作、创新中学习,这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摘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必然要求教师把激活学生内在情感和思维,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旧的教育教学模式导致思想品德课教学走入尴尬的境地。在新课程改革的倡导下,通过多种方式打造高效课堂,让思想品德课教学既有知识的积累又能实现情感的提升,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教学的良性发展。

激发学生主动性打造课堂高效率 篇3

“主动性”是高效课堂模式的首要特征,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它要求学生人人参与课堂,让学生全面互动、激发潜能、乐在其中,从而带来效益。学生的参与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因素,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才是完整的,也才更容易达成知识目标。

然而近二十年的农村基层教研工作让笔者看到:农村普通高中学生起点很低,他们的中考成绩均在B等以下,而且C等占多数,D等也不少,甚至还有小部分E等。这样的成绩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加上多数农村学生生性腼腆、性格内向、见识不广,于是在课堂上他们封闭自己、压制自己,不敢参与、不敢表现、不敢发言,唯巩回答错误引起同学的冷笑和老师的热讽。这些因素严重打压了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那么针对农村普通高中学校的学生,如何构建高效课堂,营造人人主动参与的课堂氛围呢?

一、意识洗脑:树立参与无错的思想,调起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欲望

让学生全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是课堂高效的根本!笔者的工作性质决定着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每到一处,笔者都建议老师们,要想调动这些“低起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必须要在课堂上反复给他们灌输参与无错的意识。目的是让学生记住:只要你敢于参与、大胆开口说出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哪怕讲错了,就凭你积极参与的态度和勇于发言的精神,其他同学也会给你鼓掌,为你喝彩!老师照样给你鼓励,为你加分!这种意识洗脑就如麻醉剂,只要教师能坚持不懈地注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打消思想顾虑,放开思维羁绊,慢慢地在课堂上敞开自己的心扉,展现自己的个性,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发展自己。

我县某农村高中学校一位政治老师所教的班级中就有这么一个例子。该班学生梁某,进校时成绩在班上位于中下水平。该生上课时经常趴桌子打瞌睡、搞小动

作,一般不主动回答问题。后来他的政治老师想方设法改变他的这种学习状态,无事就跟他套近乎,课外跟他聊兴趣爱好;课堂上常用眼神、肢体语言暗示他,给他足够的关注。特别是当他面对问题犹豫时总是鼓励他:“没关系,想到一点就说一点吧!”“说说吧,说错了也不要紧!”……这样不仅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而且让他敢于大声开口发言。如此反复尝试后,一个学期下来,该生的学习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前面提到的不良现象不仅没有了,而且能积极参与学习小组讨论并代表小组发言,也能主动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了。期末测试,该生的成绩进步明显。

这说明,没有天生不想动的学生,只要引导有方,他们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是可以调动起来的。

二、树立典型:培养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分子,带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

有句话说得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生中树立学习典范带动其他学生互教共学,也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环节主要是要求教师在各个班级的学习小组中,有意挑选不同层次的个体,培养他们成为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分子,而那些基础不太好但又有号召力的学生就是重点培养对象。科任老师可以通过对个别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外暗示或者辅导,让这些学生成为课堂活动展示的活跃分子和排头兵,无论在小组内还是在全班上,都要主动发言,争先表现,为其他同学树立一个榜样,起到带动作用,从而掀起其他同学参与的热情,逐渐形成个个争参与、人人想尝试的氛围。

上面提到的梁某,虽然学习成绩不佳,但反应灵敏,头脑灵活,热心班级,尊敬老师,曾创建学校社团“人际交往文明礼仪协会”并担任会长,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影响力。针对他这些特点,开始时他的政治老师在课堂上先让他回答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并及时给予他肯定和鼓励性的评价;后来对一些较难的问题先在课外给他提示,并让他在课堂上主动回答。结果在本班“偶像”的带动下,全班学生越来越活跃,参与课堂的热情越来越高,慢慢适应了这种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搭建平台:提供参与课堂的机会和形式,让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空间

学生意识到位还不够,还需要有展示个性和能力的机会与空间!笔者每到一所学校跟老师们一起交流时均反复强调:农村高中政治课长期以来枯燥乏味,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完成一节课,如今想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就必须杜绝“一言堂”!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不断创新让学生参与的形式和机会。其中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及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围绕重点问题设置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层次性,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娱乐性,让教室成为知识的超市。

如我县某农村高中的一位政治教师就能针对学生不爱开口、不爱表达的特点,在教学中千方百计让学生的口、手、脑都动起来。她有时会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设置辩题,让学生辩论,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比如她传授新课《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时,设置了辩题“流行文化作品的价值大于(小于)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先让双方学生分开讨论,然后再由双方派代表来阐述本方的观点。通过学生的反复辩论,使学生明白:流行文化作品和经典文化作品都各有自己的优缺点,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类似的辩论不仅使学生更容易明理,而且学生的参与率特别高,连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可见,只要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主动参与的空间,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四、形成机制:建立参与考核奖励制度,确保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持续性

农村高中政治课堂通过上述环节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这只是一个突破,要保持它的持续性,必须要有一个机制来保障,这个机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激励制度。虽然我们的对象是高中学生,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谁会拒绝表扬?谁会觉得表扬多?谁不想在得到表扬之后再表现得更好些?所以教师应经常将表扬的话语挂在嘴边,夸一夸能积极参与的学生,哪怕他们没有什么特别表现或者是讲得不对,也应该鼓励一下他们的胆量,甚至可以将他们的积极表现写入操行评语中。

如我县某农村高中有一位老师就能善于利用激励制度不断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学生能主动回答老师问题的每次加0.3分;主动回答老师问题并得到同学老师认同、答案基本正确的每次加0.5分;能主动向同学、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见解的每次加1分。该得分计入小组得分、班级总分以及个人得分中,并可作为班级评优及个人操行成绩评定的依据。长此以往,学生的表现欲越来越强,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二是寻求同盟。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保持,不是仅仅依靠政治教师就可以做到的,而是需要所有学科的教师共同配合才行。因此,政治教师应该与其他学科教师多沟通交流,不搞一言堂,也不搞群言堂,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个体参与机会,让学生的这种良好习惯得到巩固和延续。

总之,农村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改革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高效课堂模式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只是其中的一小步。但是,也只有一步一步扎实地走下去,才能实现整个教学过程高效的目标。

激发学生主动性打造课堂高效率 篇4

史地组 郭子森

在当前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大的趋势是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高效课堂”。

我们学校正在强力推行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主动探究活动为主线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但是,我们学校很长时间都是学生一直是被动的听教师讲,很少主动去探究。这样造成的学习效果极低。事实上教师不但累的要死,而且还是做的是大量无用功,学生听的昏昏欲睡,不知其所以然。对于我们历史组的教师,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我个人也积极参与到这一课改中,我认为这一教学模式需要有一前提,必须先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主动性。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一些想法,可与大家交流。

一、适时“表扬”学生,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认为“表扬”应该是无处不在,每时每刻。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信心,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把“表扬”分为课堂教学表扬、课后作业表扬、考试反思表扬三种。

1、课堂教学表扬,无时不在。

1)上课前五分钟要求学生默写上节课的重点内容,默写好的进行表扬。

2)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对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效果较好进行表扬。

3)对回答问题时,使用普通话和声音洪亮的进行表扬。

2、课后作业表扬,及时有效。

1)我经常性的在学生的作业上写上鼓励性的批注:“优”、“努力”、“付出总有回报”、“阳光总在风雨后”、“相信自己,你会成功的”、“今天你有进步了,加油!”等等。

2)我会把特别优秀的作业找出来,让全班学生进行观摩。3)对不同作业写上优缺点等。

3、考试反思表扬,重中之重。

1)我会把考试成绩优秀的试卷拿到班上,点名表扬,让他上讲台领取试卷。

2)成绩不好的学生课前直接发下去,不要去批评考试不好的学生,考试没考好,本来就很难受,如果老师还在课堂上报出分数,让其上讲台领试卷,这样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3)我会把考试试卷特别优秀的,复印出来,张贴到班级的学习园地内,供学生学习,观摩。

二、适时“表扬”学生,可树立学好历史的信心

1、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常常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及信心教育。

我曾把哈佛大学图书馆中墙上的两句话告诉学生“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让学生知道,现在学习一点也不晚,只要你现在努力学习,你完全可以实现你的理想。你们年轻,还有时间缺的就是努力。

2、考试后,我也会鼓励学生,我会使用“传销式”现身说法进行鼓励。如:上学期期末考试,我所教的高二(13)学生陈晓静考了86分,进入到了年级前十名。我把陈晓静在高二刚分科时的成绩拿了出来,和现在的成绩进行比较,我提高了声量,一个是60分一个是86分,短短的半年的时间,提高了26分。她为什么能有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她只是普通班的学生却考出了实验班学生都没能考出的成绩为什么?她是超人吗?她能比我们其他同学聪明多少?到底是什么原因?下面,我们请陈晓静同学来告诉我们。阴晓静走上讲台说了一句让我很吃惊的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学习,再学习,不要命的学习。”她说的意思是实验班的学生并不是生来就是好学生,优秀的学生,他们和我们一样。只要我们现在努力,完全是可以赶上他们,将来我们也会超过他们的。经过陈晓静的现身说法,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

三、适时“表扬”学生,可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我所教的高二(13)(14)两个班,我分别在两个班树立两到三个学习历史典型,再由两到三个学习典型辐射带动一到两人。这些学生再分布到各个学习小组,形成“静”“竞”“合”的学习氛围。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为“静”;热烈讨论,相互质疑为“竞”;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取长补短为“合”。良好的学习氛围,必然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

四、适时“表扬”学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角色互换,可创造“高效课堂”的课堂氛围。如:我在讲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

(三)第六单元第一课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时,我是这样提问的:

师问:联合国建立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那联合国起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作用了吗?

生答:有的学生起到作用了,有的学生说没有起到作用。

师又问:起到作用的表现是什么?没起到作用的表现又是什么呢? 生答:学生从课本中可以找到答案。

师又问:请问同学们,那现在世界上局部地区还有冲突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答:美国捣鬼呢。

师又问:美国为什么要捣鬼呢? 生答:要建立单极世界。

师又问:美国称霸世界的行为可以表述成什么呢? 生答: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师又问: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难道就没有力量约束它了吗?

生答:“中国可以”; “欧盟可以”; “日本可以”; “大家联合起来约束它”。师又问:不管是中国,还是欧盟,还是其他国家,大家如何才能有效地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呢? 生答:“发展经济”。

师又说:“感谢同学们的积极讨论,让我们懂得了世界还没有实现完全和和平的主要因素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更要感谢同学们,让我们知道了抵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需要全世界大力发展经济,只有世界各国强大了,那才能不断地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这一过程,教师充当了“学生”的角色,提出质疑,很容易让学生有一种当“老师”的成就感,必然就大大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另外,多穿插课外知识、多总结归纳知识、幽默风趣,用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都是建立“高效课堂”卓有成效的举措。

激发学生主动性打造课堂高效率 篇5

内容提要:

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决定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向和效率。本文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重点论述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阐述要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二、注重实践操作,调动学习兴趣;

三、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习兴趣;

四、开展适当竞赛,提高学习兴趣;

五、利用课外延伸,发展学习兴趣。总之,教师只有采取一系列配套的激励措施,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正文:

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决定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向和效率。赫尔巴特说过:“教育应以兴趣为基础,并应把引起和培养人的多方面的兴趣作为自己的一项任务。” 新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浓厚的兴趣对学习的推动力是任何强制力量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向学生提出问题,它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在认识上的困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困难的要求,学生本身是问题情境的一个成分,不能由教师把问题情境“转交给”学生,而是需要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自己认清、发现解决问题的障碍,产生想要排除障碍的欲望。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如图)我先出示三角形的一个直角,让学生猜这是个什么三角形,学生就说是直角三角形,再出示三角形的一个钝角,学生说是钝角三角形,最后出示三角形的一个锐角,学生很“自然”地说是锐角三角形。我揭去盖着的纸,一看,不对了,还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刚才看到一个直角,或者一个钝角就可以断定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为什么看到一个锐角却不能断定是锐角三角形?学生进入了问题情境,产生了探究的心理。于是,引导学生观察三种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学生发现了:“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两个锐角,因此只看到三角形的一个锐角不能断定它是锐角三角形。”一个疑问解决了。

“一个三角形可能有两个锐角,为什么不能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我又提出了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再一次使学生进入了问题情境,我进一步指出一个三角形不能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也就是两个内角和要小于180°。这就引发了三角形内角和问题,通过试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使问题得到了解决。

二、注重实践操作,调动学习兴趣

法国的教育思想家拉伯雷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教师将教学组织成为轻松、愉快及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一味地讲授,学生被动地听讲,往往容易使学生疲劳,丧失信心,学习兴趣都被压抑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动脑、动手、动眼,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例如教学“平均数”,首先要让学生建立“平均数”概念,但“平均数”是一个抽象的数值,学生不易理解。我先要求每个学生准备12根小棒,分成三堆放在桌子上,每堆根数分别为3、7、2,再要求学生把根数不相等的三堆小棒,设法移动一下,使每堆小棒的根数相等。这时学生都个个跃跃欲试,或是从第二堆7根小棒中拿出2根放到第三堆里,再拿出1根放到第一堆,得出每堆4根;或是先把三堆小棒合起来,在平均分成三堆等等。通过操作,使学生领悟到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把几个不相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等办法,使他们变成相等的数,为建立“平均数”概念积累感性材料。

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设计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给每一组学生提供6个长方形硬纸板,让每一组学生糊一个长方体纸盒。学生在挑选纸板糊纸盒的时候,就会体验到只有相对的两个长方形硬纸板大小相等、形状相同,才能糊成长方体纸盒,从而对长方体面的特征产生感性认识。第二次,让学生利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学生在插框架的过程中,体验到只有把12根木条分成3组,在相同方向上有4根长短相等的木条才能插成长方体框架。对长方体棱的特征产生感性认识。在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教师的提炼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对长方体的特征就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尽情地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习兴趣

新课标中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当学习材料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是有兴趣的;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

例如教学“利息”时,我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三个任务:

1、到附近的信用社或邮政储蓄所调查一下存款的利率和国债的利率;

2、询问信用社或邮政储蓄所的叔叔阿姨存款利息和国债利息之间的差别;

3、做一次尝试:用自己的压岁钱、零用钱存一次款,并了解有关储蓄的信息。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知识,学生很感兴趣,也容易理解。

再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导入时,提出:“你们知道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之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比大约是1∶7……”知道这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绕你的拳头一周,就知道是否适合你穿;公安人员从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由此引入课题。这样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使学生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研究。

四、开展适当竞赛,提高学习兴趣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竞赛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

例如教学“笔算除法,商多位数”的练习,我设计了这样的比赛:比赛内容是四道除法笔算题,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进行比赛,完成最快的小组加10分,第二名加8分,如此类推,分别是加6分,加4分,然后同桌互相批改,每一位全对的同学能为小组争得5分,最后评出得分最高的小组为优胜,这样比赛不仅要比速度,而且要比正确率,全班同学都很积极参与。

又如在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导入时,我出示两组题,男、女生各算一组,比赛哪组同学既对又快?

第一组(男声做)第二组(女生做)

268-25-75 286-(25+75)

726-56-144 726-(56+144)

945-248-252 945-(248+252)

这时学生的热情很高,不过在动笔计算的过程中,女生做得很快,男同学都很慢。部分先做完的男生很不服气地开始找原因;女同学的题目计算起来简便,括号里的两个数相加得和是整百数,一个数减去整百数当然比较方便。此时,女生也承认自己做的题比较简单。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两组前后对应的两题虽然算法不一样,但结果却相同,中间可用“=”相连,我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大胆猜测:这里有没有什么规律呢?课题由此引出。利用比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地进入了学习的情境之中。

五、利用课外延伸,发展学习兴趣

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学生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之后,就会不满足于课内的学习,希望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扩大视野,拓宽知识,发展特长,增长才干。因此,教师应积极组织各种数学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密切配合、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讲完“千克和克的认识”后,我布置学生调查物品的重量:一袋味精,一袋食盐,一袋大米,一条鱼,一个鸡蛋,一个西瓜,一台电脑。学生通过实际的调查,能够感受千克和克的实际重量,也能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道理,还增加了生活的乐趣。

再如,讲完“圆的周长”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假如给学校的圆形花坛围上篱笆,请你算一算,得需要多长的篱笆?”学生课后要去找工具测量,才能完成这个作业。这样的作业,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感到新鲜,愿意去做,学习兴趣得到了发展。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因。教师只有采取一系列配套的激励措施,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资料:

《数学课程标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选讲》P247

激发学生主动性打造课堂高效率 篇6

我校近几年致力于洋思教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点成绩,总之,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构建和谐高效课堂。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要求在教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和诱导之下,让学生很快地、饱含热情地投入到与知识的对话之中,投入到自主探究新知之中,真正享有自主学习的权利,发现问题、感知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课堂学习的自主价值。此环节的一般操作程序都是:教师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尝试达标→合作达标→导学达标→检测达标。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下面我就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第一、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学习是要有目标的,教师要善于创设目标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进而明确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真正动了起来,思维活了起来,学生就会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根据确定的学习目标进行合作性的学习探究,这样带着目标去学习,他们合作的意识也被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最后教师还要善于做好学生目标性学习的评价工作。学生的目标性学习应该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从学生自觉的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效果,形成相对稳定的个性化学习行为模式,并反复循环,每一次循环使得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

第二: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1、让学生掌握会阅读的基本要求。

现代教学论发展的趋势就是,把教学的重点从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转移到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而独立获取知识、自主学习的基础首先就是学会阅读。

2、让学生掌握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必须对重点或不理解的词句的圈画,对感悟的地方进行批语,长期坚持就一定会对学生学会自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问题的开始。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抓住一切时机,保护学生求知欲、好奇心,鼓励学生生疑、质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注意听讲,发现问题,敢于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大胆向教科书、向教师、向权威挑战,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求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从而在同中求异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四种好习惯。

(1)预习的习惯。

学生进行预习,可以有三种层次:第一种是课前看一看课本;第二种是思考一下课后的练习;第三种是查找资料作深入研究。学生达到何种层次,与教师坚持要求、督促检查有关。

(2)复习的习惯。

学生进行复习,可以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先复习,后做作业;第二种是先做作业,有时间再复习;第三种是专门安排时间复习,注意整理归纳,形成知识结构。多数学生应达到第一种要求,随着学习深入,应对学生提出第二、三种要求。教师布置作业,不仅要布置一些知识应用的作业,还应经常要求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使其系统化、结构化。当然不同的阶段应有不同的复习要求。

(3)勤于思考的习惯

阅读后遇到问题就要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留足思考问题的时间、空间,教师提问的问题难易度要适中,当学生无从下手时,教师要给予启发,给出一些铺垫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学生经过思考回答的答案正确与否,教师都要对其思考的习惯与过程给与赞赏鼓励,要经常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激发学生兴趣 打造高效课堂 篇7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打造高效课堂

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现在的学生获得的信息比以往都要多, 知识面也较广, 他们思维活跃、开放, 随着新的教育媒体网络的出现,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也可能同时和学生获取最新知识。课前要多同学生交流, 让他们感知课程的趣味性, 激发并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 取决于教师如何引导和调动, 才能达到学生有创造性地学习。这样学生才会把心里所思所想告诉教师, 学生在课堂上才会尽情想象, 大胆发言, 这样才能诱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因此,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础,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是保障高效课堂实施的重要途径。

二、联系实际,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是依据教学内容,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概念, 让学生通过内在的旧知再现, 自我感悟, 从而学会新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是教知识, 而是启发引导学生学习的思路和方法。一旦有了清晰的学习思路, 掌握了学习方法, 学生自己就会学知识。学生学习过程中都是自己探索新知, 没有教师的包办, 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过程是一种自我发现的过程,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没有依靠教师, 教师只是创设情境, 让学生怀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教学中, 教师还可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把学生带入他们所熟悉的教学情境之中, 从而主动学习。

三、创造性的教学, 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保障

创造性的教学, 需要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些教师为了追求高分, 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并相信以“量变”达到“质变”。殊不知, 这样反而增加了学生的作业负担, 学生成天“泡”在作业中, 思维意识就是为了作业而作业, 学生无时间去思考、去创新。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必须转变思想, 把学生从大量的作业中解放出来, 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和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 从而乐学。

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应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 以此来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其中的一种。近年来, 在实施有效课堂到实效课堂, 最后达到高效课堂的过程中, 小组学习是高效课堂进行的基本单位, 它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 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 促进学生的学习, 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 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是传统教学所没有的, 传统教学是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 而小组合作是在学生自主互动的学习中自我探索知识,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是引导、组织、点拨。这样的课堂师生关系融洽, 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了自我表现的机会, 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正如北京基础教育发展中心孙灵君教授所说:学习小组是高效课堂进行的基本单位, 它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 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 促进学生的学习, 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 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合理地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可以培养学生集体思想观念, 团体协作的团队精神。这正是当前社会所缺少的, 这也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可以更加激发学生的个人表现欲,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合理的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是实施高效课堂不可缺少的环节

社会不断地发展, 旧的评价体系已不能适应当前课堂。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及时表扬, 帮其树立自信心。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发现小组中学困生的优点, 及时鼓励表扬, 久而久之, 学困生就脱掉了自卑的外罩, 真正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北京基础教育发展中心孙灵君教授说:“评价是最给力的武器。”因此, 对小组的评价至关重要。

总之, 兴趣是求知的内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 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和调动, 如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就要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 是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激发学生兴趣,打造高效英语课堂 篇8

一、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目的至关重要。“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位教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教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学这门课,因而成绩显著。教师应立足于全新的教学理念,不断积累知识与经验,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最后,在道德上要树立一个“范”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二、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没有什么轻松、愉快而言,因而也就无兴趣可谈。即使那些认真学习的学生,也无非把自己当作知识的记忆器,为分数不得已而为之。但就多数而言,由于不感兴趣也就逐渐放弃英语学习,从而导致“两极分化”,教学质量不佳。

课堂环境如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全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仪表要洒脱,精神要饱满,表情要轻松愉快,目光要亲切,态度要和蔼,举止要大方、文雅,言吐要简洁,语言要纯正、地道、流利,书法要规范、漂亮,版面设计要合理醒目等。课前,根据教学内容,由教师用学生听懂和大致听懂的英语讲一个故事或幽默笑话,一则谚语,做一个游戏,播放英语歌曲或者集体唱一首英语歌曲,或由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英语会话练习,自由演讲、自由谈论,从而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完成教学前的预热活动。一堂课,始终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趣盎然。

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充满情趣

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即使是一个好的方法,经常用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兴趣,巩固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如初学、巩固和复习,就不能用一样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付出心血,要在博览、博闻、博思中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更新知识。为此,英语教师不但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还要博览群书,博闻信息,博思善析,在“览”“闻”“思”中创设有新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爱好和求知欲。

四、注重课堂艺术,发展学生兴趣

1.教态艺术。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身体语言是绝对重要的,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消除恐惧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笑容、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形象、真切的感受;教师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无时不在感染、激励着学生,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效能。

2.导入艺术。导入是教师在课开始前为了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引起兴趣,以及为接下来的信息建立一个概念框架而进行的活动。上课伊始,教师应凭借精心设计的新课导入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及时吸引到课堂上来,调动学生的求知心理,让学生展示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巧妙地引入课文。如:①图片设计法。通过诱导学生从观察、评论投影片、课文插图等开始课程,导入新课。②音乐设计法。播放与课文背景相关的音乐,导入教学。③问题设计法。提出一个具有煽动性的问题或者呈现一个假设的问题也是有效的课程导入方法。④悬念设置法。悬念可以产生兴奋和兴趣。

3.设置情境艺术。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用语言创设的抽象情境、用画面创设的直观情境、用音像动画创设的多媒体情境、戏剧表演性的互动情境等。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创造性地将学过的语言知识融汇到新的语言环境中,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

4.讲解艺术。课堂上教师成功地讲授、师生间珠联璧合的配合和欢悦愉快的气氛,可以产生出神入化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之前,教师应学习研究教学大纲对各个学段、不同级别的要求,研究学生的心理及己有知识,从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讲什么?讲重点,讲难点。

5.评价艺术。坚持“软评”和“硬评”相结合的原则,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展情况的评价,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情况和应用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知、能结合,以能为主,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同时,教师要带着积极的情感去评价学生,关注学生的进步,善待学生,让学生从评价中获益,而不是受挫。

总之,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恰当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是英语兴趣教学的第一要义。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课外活动对英语教学的补充和调节作用,也是进行兴趣教学的有效途径。如,学唱英语歌曲、排练英语短剧、讲英语故事、看电视节目、举行英语演讲、做英语游戏等,将视、听、读、写、玩等融于英语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和练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课开始,趣即生;课进行,趣更浓;课尾声,趣犹存。

激发学生主动性打造课堂高效率 篇9

张舍中学 周换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对新课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但是并不是就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新形势下我们更应该重视教师自身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历史教育者应该怎样去做呢?这是每一位一线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一堂历史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才能在45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打造有效高效课堂呢?以下是我从事多年的课堂教学中总结出的几点体会。我认为构建读--讲---感---练四环节的课堂结构是构建有效课堂一种有效实用的方式。,(一)读: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利用8—10分钟阅读教材,把握历史课本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通过读书让学生总整体上感知全文。

在引导自学时,要注意通过系列问题的设计还原历史细节,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深化学生对历史结论的认识,使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的去阅读思考。

如在“一国两制”一节教学中,我事先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清晰地展示讲课思路:1.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什么没有马上收回香港?党的第二代领导人为什么能够成功地收回香港、澳门呢?2.为什么要用“一国两制”的办法来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呢?它是不是解决港澳台问题的最佳途径?在香港、澳门为什么保留现有社会制度?3.请结合史实说明台湾是我们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4.台湾问题为什么显得如此复杂?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因素有哪些?放弃台湾任其独立行不行?5.面对今天的局势,解决台湾问题和平统一和武力统一什么方法更好?

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培养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的能力。这样,一方面通过逐层分析,步步深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尤其对于比较抽象的历史概念,把每一个概念分解为若干小问题,层层推进,使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教材信息资源、教师提供的材料,经过思考、讨论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概括,并作出解释,深刻地理解概念。另一方面,于看似无疑处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反复地提出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逐渐养成对课本、教材质疑问难的习惯,并且活跃了思维,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历史兴趣、引导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进行认识和探索打下一定基础。

(二)讲:在已有的读书的基础上,教师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讲解的过程中注意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搭建一个自我展现的平台,真正让学生变成学习知识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使学生感到我学习我受益,我参与我快乐。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门功课让孩子们产生兴趣是不容易的,我们可以借助讲故事,借助诗歌,借助一些竞赛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讲故事能引人入胜,所以穿插故事就显得很有必要。当讲到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时,我提到了清朝有个官员叫曾国藩,当他与太平天国的军队作战时屡战屡败,但如果这样上报朝廷,呈给慈禧太后,太后会降罪的。于是,他的部下建议将“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更能表现出自己虽败,但斗志尚存的决心,结果得到了朝廷的嘉奖。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当讲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后,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于是,我灵机一动,唱起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河北高粱熟了------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歌声把学生带到了那种血与火的岁月,使得他们更能理解“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这一历史事件。

当讲及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时,我就提到《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这样,学生便轻松地了解了民族团结的方针。还有象澳门回归可以唱《七子之歌》,发展大生产运动可以唱《南泥湾》等等。

当然,除了上课之外,我们还可以由学生来主持,搞一些历史竞赛。可以以平行班为单位确定一些选手,每个班还可以选出20多名啦啦队员,这样就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参与活动。由学生来主持,让学生来参与,教师只起策划作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调动。

(三)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感受所学的知识,对待知识,努力有自己的想法,即把知识生活化。也就是通过学习历史事件,让学生对历史有所感悟和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史可以使人明智,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教育者的最终目的,也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教师应根据年轻人争强好胜、善于争辩、勤于思考的个性特点,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首先引入一些不同的甚至相矛盾的史学观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言,讨论争鸣,倾听学生的各种想法和观点,既积极肯定和欣赏学生的思维成果,又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即使他们的观点不正确也不轻易否定或妄加评论,然后在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依据史料,通过集中思维,让他们最终自我否定和改正原来的观点,特别是区分信息的真伪,反复推敲观点,培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如在评价鸦片战争性质时向学生展示中西方史学界不同观点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其次教师应经常有意识地让学生分工合作,指导学生根据兴趣确定对某一专题进行讨论,并据所选专题结成不同的小组,并指导学生在合作基础上确定如分配学习任务、辅导同伴、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等,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与同伴合作。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指导学生的尺度,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及需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研讨完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展示方式可包括考试、调查、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并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让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让成绩突出的学生脱颖而出,如此则学生不仅充分发挥了自己个体的才智,还发展了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了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养成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集体意识,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的心态。这不仅促使问题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去解决不是由自身个体所能解决的问题,为学生以后走上复杂的社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如在学习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时,引导学生合作研讨罗斯福新政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调查经济全球化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探讨往往由于年龄和经验不同,会自发出现一些意外解答,教师应随时准备打破框架,改变分析方向,从熟知的课文和史料中解读出新含义,发现新变化,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看成可利用的资源,努力发现每位学生学习中细微的亮点和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对学生反应的敏感性、对教学过程的自我修正和自我控制能力等,把教学作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围绕着解决问题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

(四)练:选择精题当堂训练,以达到知识的巩固。这就要求教师课下要多做题、选精题,学生少做题、做精题,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究试题,提高学生作答技巧。现在的历史试卷变得可灵活了,人文语言的表述,时政热点的结合,图文并茂,让历史不再只是“古董”。于是,我们设计出类似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会愉悦读题,沉着思考,从容作答。作答时力求语言文字简洁,中肯、生动,而不是拖泥带水,更不能答非所问。同时,养成学生规范作答的习惯。

另外,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分层次教育,教师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来批改作业,批改试卷,有打分的划等级的,也有面批、面改的。努力做到稳住A等生,重点推进B、C等的学生进入A、B等,尽量减少D等的学生数。

激发学生主动性打造课堂高效率 篇10

能力培养是现行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中学历史教学,应该培养学生识记和再认历史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理解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某些观点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比较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等等。

那么怎样让学生掌握这诸多能力呢?实践证明: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因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学生在学习上的内在动力,激励、唤醒、调动学生的这个内在动力,是上好历史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切实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获取能力。下面是我结合教学关于激起学生主动性的几点想法:

一、寓教于乐,引起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求知探索的强大内驱力。历史课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意味着教学的失败。所以我认为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深入挖掘教材,“吃透”教材里的内容,而且应当适时、适度地增加一些与教材相关的课外知识,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课堂上教师则要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形象趣味的对比,寓文学与历史的联想,丰富的表情、眼神、手势、动作、声音等,创设乐教乐学的情境,制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师生共同投入,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大胆让学生来“扮演”教师这一角色给同学讲课,结果会怎样呢?我在有些课上进行了学生讲课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讲课的同学得到了一次极好的锻炼机会,用本人的话说是过了把当“老师”的瘾,心里特别高兴。简单,能够掌握。总体说来,这位临时小“老师”较准确地把握了教材的重点,板书设计、巩固知识部分处理也不错,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引用了一些生动的课外资料,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说明这位同学在“备课”时确实下了番功夫。当然这位同学在教材难点的处理上比较粗糙,存在欠缺和疏漏之处,这些我在课后及时给予了补充。这种教学方式同学们感到既新鲜又好奇,普遍能够接受,并且不少同学跃跃欲试并积极准备,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和热情。作为教师,我从这节课中也受到很多启发。实践使我更进一步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比较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由被动地学习变为主动、愉快地学习,并努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也正是素质教育中所提倡的。另外,小“老师”在巩固知识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灵活手段对我今后的教学也有一定的启发,正所谓“教学相长”。

三、通过电化教学强化直观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直观教学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它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促使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结合,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减少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困难,更容易地领会和接受知识,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心理学研究证明,感觉和知觉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表象属于感性认识阶段,它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因而也是思维的基础。通过电影、电视、录像、录音、投影、图示、实物模型、电脑动画等教学手段,向学生再现历史现象,完善知识传递媒介,调动一切视听感觉,使抽象的知识尽可能地具有形象、生动的特征,这可促进学生理解知识。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历史场景、事件和人物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子里,激发了学习历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鼓励学生质疑历史问题和勇于提出不同观点进行讨论,培养创造能力

培养创造性人才是各科教学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要特别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把它转化成一个个教学问题,在课堂上由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并深化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提高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比如讲法国大革命时,对雅各宾派专政时期的恐怖政策,历来看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在内忧外患的危机形势下雅各宾派采取的非常手段挽救了革命,积极作用占主导;另一种观点认为它的打击面过宽,处决的人太多,消极作用占主导。那么到底哪种观点正确呢?此时可由同学们收集史实,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有理,都应鼓励。在评价拿破仑对外战争时我组织同学开展的讨论再度掀起了高潮,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阅读有关拿破仑的课外读物,积极参与讨论,有的同学发言非常精彩,赢得了全班热烈的掌声。在融洽的气氛中学生培养了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总之,通过讨论可增加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为提高学生能力,学好历史开拓了一片广阔的空间。

五、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时常组织一些活动,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唐诗宋词朗诵会、外出参观等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中国近代史知识竞赛”,其范围就是中国近代史的方方面面,同学们踊跃参加。活动的开展,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近代史知识。

激发学生主动性打造课堂高效率 篇11

【关键词】 高中政治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2

2014年9月3日,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未来高考考生总成绩将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这就意味着政治学科将退出高考科目,考生只参加政治学业水平考试。如何应对高考的这一新的挑战,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打造高效课堂,就成了摆在每一个高中政治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从教师、课堂、学生等方面谈谈新高考制度下高中政治高效課堂的教学策略。

一、打造高效课堂,需要智慧魅力

1.教师要有教育智慧

作为教师,特别是政治教师,所教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更需要长期的积累。这种积累包括知识的积累、素材的积累、经验的积累等各个方面。知识的积累要靠不断地学习和课堂实践,可以通过读书、学习、培训等途径完成。素材的积累主要来源于生活、实践、讲座、读书……经验的积累主要就是在实践中进行了。亲身的教学实践可以积累经验这是毋庸置疑的,此外,笔者还特别主张观摩听课,从中得到经验或者总结教训,不断积累,不断提升。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讲的就是人需要常常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教学反思的主要途径就是坚持写教学日记。在积累和反思中,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逐渐提高,课堂的高效也将不断凸显。

2.教师要有人格魅力

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做学生喜欢的、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十分重要。有人格魅力的教师首先是一个有自我定位,有自我追求的教师。正确自我定位的老师显诚实,不断自我追求的老师有活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喜欢你的课堂,喜欢你的为人。

其次,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必须是心态乐观的教师,会赞美,会期待的教师。积极乐观的心态才会引导学生对人和事有所赞美、有所信任。赞美、信任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激发学生变得自信、自尊,从而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

高中政治教师不仅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引领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所以说,学会点头,习惯微笑,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取得进步的学生,用鼓励的话语激励后进的学生,这样的老师一定是有魅力的老师,这样老师的课堂,一定是高效的课堂。

二、打造高效课堂,需要节约科学

高效课堂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因而必须是节约的、科学的课堂。

1.高效课堂是节约的课堂

著名学者周有光说过,“教育最应该取消的是无效劳动”。在新高考制度下,实现节约课堂,必须克服灌注式课堂、放羊式课堂和纯表演式课堂,真正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真正实现导学案教学。高中政治教学使用导学案,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政治素养,提升综合能力。二是注重集体备课的作用。俗话说,想走得快,自己一个人走,想走得远,大家一起走。高中政治涵盖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等多方面,很多观点需要政治组全体教师智慧火花的碰撞。

2.高效课堂是科学的课堂

课堂上事例的严谨性、语言的专业性、课堂的逻辑性,这些都是高效的科学的课堂必备的内容,在这里,笔者再强调两点,一是关注比较新的领域──脑科学,二是遵循青少年智力发展节奏。

脑科学是当今世界最活跃和最有突破性的学科之一,脑科学在为教学提供生理学基础的前提下,尝试着对传统的教学研究领域进行整合。作为政治教师,要具备前瞻意识,真正把脑科学的研究与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英国教育家怀特海认为,大体上,青少年的智力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运用阶段。一般来说,教育的全过程受这三个阶段的支配,浪漫阶段一直延续到13岁或14岁,从14岁到18岁是精确阶段,18岁到22岁是综合运用阶段。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只有遵循学生的智力发展节奏,循序渐进,科学引导,高效课堂才有希望。

三、打造高效课堂,需要点燃绽放

高效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课堂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 必须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

1.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教师要做的就是去点燃它,而不是越俎代庖。一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专家经过实验得出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5%,学生教别人90%。由此可见,课堂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要始终以学生在知识、能力上的发展为目的。新高考制度下,学生学习政治的压力相对减轻了,而高中政治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实际又联系紧密,此时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自己主动去思去悟,课堂高效必然显现。

2.绽放学生个性的光辉

新课程的学生观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个性,这种个性在一刀切、一勺烩、一锅煮的传统教学中不可能实现,只有在多元互动教学中才有可能实现。高中政治课关注学生生活实践的特点决定了政治教师更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选择,对待优生,期待他有所进步,对中间生,期待他更加优秀,对优等生,期待他全方面的发展。这样,在学生的独学期间,他会更加认真,对学时会有所互补,群学中有帮助、有进步。这样的课堂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高效课堂,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高效课堂!

上一篇:经典情话短语下一篇:济南的冬天优美句子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