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实施方案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实施方案(推荐14篇)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实施方案 篇1

一、明确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工作行形成整体联动,让学校成为主体,充分发挥家庭和村组的作用,使“三结合”教育网络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发挥学校龙头作用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参与。特别是学校应发挥龙头作用。主要做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开展好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三热爱”活动;二是开展好“书香XX”经典诵读活动;三是开展好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主题班会和专兼职人员开展好健康心理咨询活动等;四是开展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熟知;五是将“花椒文化”等在学校传承。

三、发挥家庭“细胞”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最主要的阵地,也是最基础的教育源头。在工程建设中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在青少年面前树立好良好形象,做好示范作用;二是当好启蒙老师,起好引领作用;三是让未成年人找到家的“感觉”,并将家国相连进行教育传导。最终让未成年人懂得家国并重的道理。

四、发挥好村组的平台作用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实施方案 篇2

一、实现三结合的途径

1. 抓好学校教育

学校是从社会大教育中优化出来的一个更积极向上、更生动纯洁的育人园地, 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渠道, 因此, 必须抓好这一中心环节。一要以人为本, 强调学生是教育工作的主体, 教育工作的经验教训表明:是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是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二要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 即从我国基本国情的实际出发, 从基础教育的实际出发,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遵循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确定教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提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要理性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 结合各种教育专题, 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已有的知识, 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做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促进

学校有责任进一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 使家长们及时了解学校的教育意图, 协调好教育的步调及要求, 形成教育的合力, 提高教育的效果。如我校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通过家访、电访、家长会等形式, 了解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的情况;二是成立家长委员会, 宣传和普及教育子女的知识, 推广家长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 促使家庭教育工作走向规范化、科学化;三是在校园网上开辟“家长学校”栏目, 向家长宣传和普及教育子女的知识。

另一方面, 家长应主动与孩子的学校、班主任加强联系。作为家长应该尊重学校的规章制度, 尊重教师的劳动, 更应该加强同学校尤其是同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联系, 经常主动到学校了解孩子的情况, 加强信息反馈。

3. 做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促进

学校有组织地与外部公众进行交流, 既能增加学校获得外部公众支持的机会, 也能减少学校遭受批评的次数, 有助于获得社会的肯定和支持。因此学校要多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做人, 在实践中认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

二、探索三结合的新思路

1. 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三结合”教育的主阵地, 目的性强、有计划、系统性强是学校教育的特性, 因此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是“三结合”教育的重要一环。要进一步扎实做好教育教学改革, 优化教学过程, 从提高素质的角度来教育和引导学生, 开发一系列适合学校实际, 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多门类、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开展形式多样、符合学生爱好的研究性学习, 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加大社会宣传力度

学校还要采用多种方式向各单位、各团体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宣传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协调配合的重要性, 以此产生强大的社会效应, 从而让社会更好地了解学校, 理解学校, 支持学校。

3. 加强家长的培训工作

(1) 学校应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 使他们认识到“读书无用论”只是少数人的肤浅、片面的认识。引导家长转变观念,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把“重智轻德型”转成“德才兼备型”。 (2) 向家长介绍国内外先进的育儿经验, 并指导家长结合自身情况借鉴和利用。 (3) 定期对家长进行新教材培训, 指导家长怎样科学有效地对孩子进行辅导, 怎样正确评价孩子的学习状况。

4. 依靠社会资源, 增强教育实效

依靠社会资源, 让国防教育、环保教育、交通法规教育等走进校园, 实现人力资源共享, 增强教育实效。如学校开展的法律知识讲座可改变为模拟庭审, 邀请法院工作人员现场指导, 通过模拟庭审, 让学生在直观的活动中“知法, 懂法, 遵法, 守法”。

5. 让学生进一步走入社会,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组织学生进一步走入社会, 开展更为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公益劳动和社会服务;采访先进单位和个人, 走访革命老人;运用所学知识动手制作、发明作品;收集家乡物产和动植物标本;组织读书活动, 写出读书体会等。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实施方案 篇3

关键词:教育;现状;成因;探讨

一、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社会条件限制及封建思想的影响,使我国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三者联系不紧密,配合不默契,出现脱节现象。

1、家庭教育现状及成因。家庭教育的条件不平衡。虽然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实际上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具有教育子女的条件。有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和谐,家长思想好,文化素质较高,教育方法好,比较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但有些家庭关系紧张,家长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家长的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有的溺爱、娇惯,有的简单粗暴、棍棒教育。现今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大,家长把自己不能实现的愿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部分家庭教育成了课外“补习班”。只重视分数,轻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孩子的负担加重,不能全面培养子女。在违背教育规律的情况下,望子成龙,使孩子成了“池中鱼”、“笼中鸟”。甚至有的家长的教育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使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无所适从,削弱了教育的作用。所以,家庭教育不是所有做家长的都能胜任的。一些家长单纯地认为,只要孩子把学习成绩搞上去了,一切都好了,殊不知,这种观念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这种观念的产生,主要是家长没有认识到孩子应该全面地发展,没有认识到仅靠学校教育无法完成培养人的系统工程,也没有认识到只有家长与学校良好协作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也有些家长常常在意识上忽视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

2、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与局限性。学校教育是按照社会的要求,有专门的教师,使用最有效的方式对年轻一代进行集中教育,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成为教育者所期望的人才教育。学校教育与一般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不同,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的心理活动规律选择或创造一定的环境,组织一定的教学内容,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受教育者施行有系统的,积极的影响教育。它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儿童的遗传素质来发展儿童的智力和才能,而且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来弥补儿童心理发展上某些遗传素质的不足。学校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主体,在培养造就一代新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世纪接班人。要达到这一目的,单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因为孩子入学后,虽然每天要在校学习五、六小时,但孩子们每天还要在家里生活,而且时间较长,由于儿童的模仿能力强,父母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不仅影响孩子的个性和行为,而且还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学校教育虽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只是就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虽然提倡因材施教,但由于一个教师教四、五十个学生,学生的家庭条件、性格特征、智力发展千差万别,不利于学生个性和智力的发展。

3、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和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各种信息的不断增加,单纯依靠学校一个渠道来传授知识,学生只限于课堂来获取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所以各种校外教育机构在吸引青少年参加有益的活动、占领校外教育阵地、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中,无疑对学校教育起到了一个补充和促进的重要作用。但社会教育呈现出诸多的局限。首先,人们对社会教育不够重视,对它的作用认识不清,认为孩子还小,不会与社会扯上关系,因为社会教育的作用有隐形性、长效性、不能立竿见影。其次,有些社会活动的意义没有体现时代特点,激发不起学生的认识。第三,有些社会教育机构把不好关。不健康文艺作品的大量出现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毒害十分严重,其中黄色、淫秽和反动的书刊、音像制品对青少年危害最大,在学生身上,学校长时期的正面教育,有时被一次黄色录像而否定了。

二、探索建立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良好工作机制

要建立健全学校、社会、家庭“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配合密切”的良好工作机制,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是终身的。日本的内根淳说:“人所处的各个社会环节,主要有家庭、学校、工作单位三个环节.而家庭则是其中最根本的环节,因为家庭具有塑造人的个性的功能。”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及科学教养方式,能够为子女进一步接受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广大家长应了解当今社会家庭教育发展的新动态,掌握科学方法,感悟现代家庭教育的真谛,同时规范自身日常行为,以榜样的力量来感染孩子,创建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

2、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社会应担负起高度的责任,多方面关注教育,关爱孩子的健康成长。第一,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真正贯彻落实,做到有法必依,努力创设一个有益于孩子们健康成长与发展的法制环境。第二,社会有关部门还应加大校外教育资金投入,为孩子们提供适宜的校外活动场所和设施,建立一个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所必需的“硬环境”。第三,作为社会传媒也应负起相应的责任,净化社会风气、弘扬社会正气,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要进一步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严格管理网吧、游戏室和“KTV”等娱乐经营场所,取缔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黑网吧”;加强校园周边的治安巡逻;司法机关在审理青少年犯罪案件时要充分利用庭审教育,达到震撼他们道德良心的目的。

总之,学校教育尤如一棵树,它的生长离不开家庭土壤、社会天空,土壤越肥沃,阳光雨露越适宜,它就会枝繁叶茂。因此,要办好学校教育,要全面全方位实施好素质教育,就必须立足学校,寻求家庭和社会的参与配合与支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才能使素質教育和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实施方案 篇4

为深入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整体功能,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三结合”教育网络的重要性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不仅是学校的责任,还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社会、家庭环境,公民道德素质,家庭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为未成年人创设良好的社会成长环境和家庭成长环境,不断提高家长素质和教育水平是学校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校要积极主动与各相关部门联系,争取社会和家长的支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发挥社会各方面和家庭教育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做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健全“三结合”教育网络,发挥综合教育效益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要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知事、明理、动情、践行。同时要切实搞好“五爱”教育,并注意挖掘和发挥本地各种德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

1.学校方面

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建立以学校领导、德育干部、教师和班主任为主体,共青团及学生会负责人共同组成,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道德建设,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习引导和生活指导,使学生知事、明事。

关工委要深入学校,督促指导学校办好家长学校,推动和促进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三结合,优化育人环境,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机构,办好家长学校,每学期分年级段召开学生家长会,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适时开展家庭教育咨询,组织家长交流育人经验。同时,承担对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组织协调和总体规划;加强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1 的信息交流,做到资源共享。

班主任、科任教师要经常性开展家访活动,以书信、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联系,交流信息,提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1)、上好晨夕会,开好班会。班主任老师每天利用晨夕会时间向学生进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重点进行养成教育,总结前一天班级学生的各方面情况,表扬先进,对做得不足的同学提出新的要求,每周班级召开一次主题班会,配合学校工作重点,根据本班实际,确定专题,努力把本班建成有良好班风的班集体。

(2)、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各科教师要既教书又育人,既做经师又做人师,寓德育于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发挥课堂德育主阵地的作用,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得到健康的思想教育。

(3)、通过各项活动、重大节日,寓德育教育于各项活动中,让学生接受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

(4)重视心理咨询室建设工作,发挥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对一些心理、行为、品行等有问题的同学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培养乐观向上、敢于面对挫折的健康的心理素质。分析班级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和学习情况,对一些情绪反常、行动异常、学习成绩下降幅度较大的学生,及时找出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

2.家庭方面

学生家长是学生家庭教育的主体,各级各类学校要成立家长委员会,并发挥其参与学校学生教育与管理的作用。家长委员会成员应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向全社会和家庭宣传教育下一代的重要性,使全社会都来重视教育下一代工作。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鼓励学生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类活动。家长要经常与教师保持良好沟通,及时反馈学生思想动态,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教育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2(1)、建立家长联系簿。班主任老师要经常不断地通过书信、电话、网络、老师家长约谈等方式,随时把学生在校的思想、学习状况向家长汇报,并分布倾听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意见。同时,家长也要利用书信和主动找老师交谈的形式,及时将学生在家的表现反映给学校,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共同商讨教育方法,以便对症下药。

(2)、召开家长会议。每学期定期召开家长会议,班主任老师把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情况向家长做比较全面的汇报,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尤其是对那些学习幅度下降较大和学习较差的学生,做好与家长共同分析原因,找出问题症结,共同加强教育,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其尽快提高思想认识,刻苦学习,取得好成绩。

(3)、办好家长学校,定期上课,在家庭教育发面给家长提供学习机会,增长家教知识,使家庭教育更科学、更规范、更有效。

3.社会方面

学校应主动联系所在地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村镇等,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让校外教育队伍对学生开展教育;通过开展创建和谐单位、和谐社区活动,为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提供条件,组织有意义的社区教育活动;主动配合社区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净化育人环境。

(1)、发挥关工委的功能。每学期邀请革命老前辈作一次报告,向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激励学生向革命前辈学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大好时光,艰苦奋斗,奋发向上,学好知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力量。

(2)、每学年邀请公检法的有关同志举行一次法制知识讲座,让学生知法懂法,自觉遵纪守法,并能积极与违法分子作英勇斗争,不断提高法制观念和思想觉悟,自觉抵制不法思想的侵蚀。

(3)、每学年新学期开始,邀请公安交警同志举行一次交通安全知识讲座,让学生懂得遵守交通秩序的重要意义和交通安全的基本知识,自觉遵守交通秩 3 序,确保,安安全全到校,安安全全回家。

(4)、积极开展体验教育,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体验社会,培养学生责任感、生存意识和感恩意识。每周一次参加便民利民社区服务活动,假期中统一组织小组进行社会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社区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充分发挥社区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学校要积极争取社区的配合支持,建立稳定的社会教育基地。要充分利用社区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如当地驻军、工厂、企业、敬老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在节庆日、寒暑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健康向上的活动,突出思想道德内涵,寓教于各种有益活动之中,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使青少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接受教育。

四、建立学校与家庭、社区工作协调制度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实施方案 篇5

工 作 实 施 方 案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逐步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为了更好地开展这一工作,促进教育网络工作步入正轨,特制订工作实施方案:

一、教育目的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是教育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培养他们成为跨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类人才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奠定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二、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

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少先队工作计划的安排,在对学生进行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浅显易懂的政治常识教育,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人民、有祖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感情,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同时,按照低、中、高年级段有计划地分别召开学生家长会,让家长与学校、社会一起,共同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服务、学会创造。学校、少先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热爱集体的教育,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教育,良好品格的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三、教育方法和途径

教育网络要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以养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文明习惯为重点和起点,引导学生知事、明理、动情、践行。同时要切实搞好“五爱”教育,并注意挖掘和发挥本地各种德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地相结合,在知事、明理、动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逐步建立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相互联系的有效机制,不断巩固教育成果。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是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和班主任老师日常对学生的品行教育与引导,并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地渗透教育内容,使学生知事、明事,长大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社会教育对学生的品行教育有着一定的辅助作用。每学期,我们将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让校外教育队伍对学生开展教育,做到绝大多数学生离校不离教,并利用我镇德育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品行有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学校除健全家访制度外,每学年家长学校开班一次,每学期分年级段召开学生家长会,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适时将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并进行经验交流。

四、教育的领导与制度建设

1、成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领导小组:

组长:王书贵

副组长:周晓飞

成员:各班主任

2、建立健全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网络领导小组会议,每月观看一次爱国主义影片,每学期聘请有关人员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或报告,班主任、课任老师每学期家访学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做到重点学生重点家访。

3、加强校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在我校悬挂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领袖、先烈和名人的画像、诗词、格言的同时,利用红领巾广播台、墙报、板报、橱窗、读报栏等宣传阵地,努力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楠木渡镇新凤小学

2014年3月2日

楠木渡镇新凤小学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实施方案 篇6

伟大的德育引领我们上升

―――引题

无须论证德育在孩子一生中的作用,但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必须首先要明确: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德育的三个支柱,缺一不可。美好的愿望经不住现实的碰撞,轻轻一碰就会支离破碎。本文试以“学校、社会、家庭德育三结合的思考”为题,对新形式下如何开展德育工作做有益的探索。

一、在德育中,学校处于左右两难窘境,扮演了尴尬的角色。

德育不同于智育和体育。智育可以用分数来衡量,用升学率来标榜其效果显著,同样,体育也可以用皮尺和秒表来测量,而德育呢?很遗憾,我们至今找不到一种测量“德育”的尺度。某学校曾做过一次尝试:在校内建设“道德银行”。把道德转化为大小面额不等的钱币,今存明支。学校为此煞费苦心,却引来了社会上的一片斥责。“当道德用钱币来衡量时,道德还能称其为道德吗?”校方无言一对,“道德银行”遂就偃旗息鼓了。

“德、智、体全面发展”一喊几十年。“智”是发展了,智育的发展捎带了“体”的向前阔步,而“德”却是没有大的起色。德育的发展举步为艰,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校方说:

“智育不发展行吗?有升学率压在头上哩。体育成绩加入升学考试总分,在升学考试临近时,学校不得不“磨刀霍霍”,发展体育。

校方也有委屈:

“升学率提不上去,学生、家长和社会一片不满。有谁在平日关注过‘德育’?只有出了事,才拿学校行师问罪当替罪羊,这公平吗?”

在社会功利的压迫下,学校就显得有些急功近利了。学生在校相安无事则罢,一旦发生什么事,首当其冲指责:“德育怎么搞的.?!”凡事都有因果,这里摁下葫芦那里就起来瓢。

案例1:11月25日,在沈阳市育源中学门口发生一起市民在校门口遭遇学生撕打事件。该校一女生在买东西时,与一市民发生口角,市民遭到该校10多名学生的拳打脚踢,最后该女士拨打110报警,才得以脱身。面对民警的质问,肇事学生仍然谩骂不止。

种种探索失败后,学校只能回到老路上去:“四平八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利用每周一节班会课,进行德育教育。”课堂教学不同于社会和网络,教师所选的案例应经得起推敲,抵挡住学生的反问。社会和网络所展现的问题,却很少顾忌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而社会和网络所展现的大量问题汹涌澎湃的冲击着课堂的德育教学。课堂和网络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无意识的教育,这种无意识的教育加强了课堂教学的难度。

案例2:周一班会。我在班内开展了“老实本分做人,就会铸就成功人生”的活动。整堂课进展的很顺利,学生大都认同我的观点。在临近结束时,后排一男生站起来说:“老师,你的观点我不赞同。‘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我认为,只要在短时间内能暴富,可以不择手段。”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东一言西一语讨论起来,涉及到社会和家庭还有社会上某一部分人。范围之广是在备课时预想不到的。

从中我体会到,现在的学生的思想意识远远超出我们思想的范围并且很有见解而缺少成人的顾忌,敢说敢言。德育也应是持久战,四十分钟可能起不到多大的效果。德育还应是学校、社会、家庭联动的大课堂,单独求全责备某一方是不合理的。在长期的德育教育中我摸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每周不定期举行一次排练和讨论。让学生扮演家长、教师和社会中各色的人。让他们模仿演示社会中涉及到德育的事件。让他们自己去体验、讨论和感悟。活动的目的是把社会规则移植到校园,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培养自身的道德选择能力。学会比较,学会判断,在互动中明辨是非。一学期下来效果显著。

案例3:捡到一元钱究竟交给谁。

生1(扮演

试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 篇7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结合;问题;措施

一、前言

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离开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作用就会受到极大限制,而同样离开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就难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只有将二者密切配合,才能有效促进孩子的身心和学业的全面发展。不过,有时候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也会出现一些突出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会使得二者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本文力求从这些问题中寻求一些积极的解决措施。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必然性

一般情况下,家庭教育指的是一个家庭内孩子的监护人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影响的过程,家庭教育包括监护人的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比其他教育有着更好的优势,而这些优势同样是学校教育所缺乏的。而学校教育则是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以教育为目的的教育过程。和家庭教育相比,学校教育的专业性更强,教师都是经过专业的培训并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教师通过有计划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品质以及行为习惯等等。另外,家长希望望子成龙,而教师则希望孩子能够成绩优秀,品质高尚,未来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可以说,二者的出发点是一致的,虽然二者在内容、形式、方式等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并不影响二者之间的相互配合、沟通和交流。因此,家长应该同学校教师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各项教育任务,使孩子能够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当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问题

1.教育分工不明确,增加孩子负担。在我国长期存在这样一种想法,只有上重点小学,才能上重点中学,而只有上重点中学,才能够上重点大学,相应地,企业单位在录取人才时,也是择优录取重点院校的学生。正是这种层层递级的模式造成了许多家长焦急的心态,他们都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让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便参加各种辅导班。“输在起跑线”的观点是建立在否定人的差异性的基础上的,是不尊重生命的表现。本来就是夜来香,你不要指望它能开出玫瑰的艳丽,但是它可以在每一个傍晚,发出它的芬芳。各种辅导班不仅增加了孩子们的负担,而且导致了学生重复学习,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继而丢失了原本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不吃正餐吃补品,正餐补品都不爱”的现象。

2.家庭教育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教育方式。由于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为孩子的监护人,大多数为孩子父母,由于他们在教育程度和水平方面的差异,使得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水平也参差不齐。当前,由于家庭教育质量不高而导致的教育问题并不少见。比如,有的家长只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一味地让孩子做题。有的家长把学校当育儿园,把老师当保姆,孩子交给学校了,一切都与自己没有关系了,忽视家庭教育。笔者曾经有一个实例:学生逃课,班主任打电话给家长说,孩子没来上学。家长说,是吗?我也不知道呀,我找个人帮你看看……“帮你看看”!孩子是谁的呢?还有的家长对小孩姑息迁就,没有规矩方圆,是非观念方面的教育,一味说,小孩还小,不要紧,长大就懂事了。殊不知,长此以往,助长小孩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

3.家長榜样示范不好,加大学校教育难度。通常情况下,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往往只有6-8个小时,其余时间基本上都是和自己的父母在一块,可以说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比老师都大,而家长的一言一行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对孩子造成影响。笔者对当前的家庭教育现状进行调研发现,很多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说一套做一套,一边要求孩子努力学习、不断进步,而自己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种情况下带来的家庭教育成果显然是效果有限的。甚至还有一些家长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孩子使用暴力,也造成了孩子从小就使用暴力的问题,甚至在校园中欺负其他同学。笔者就曾经遇到过某学生在学校中欺负其他同学,其他同学进行了报复,而这位孩子家长又反过来帮助自己的孩子欺负其他学生。这种行为显然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再对这种问题进行纠正就显得难度很高。

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措施

1.明确家校教育分工,促进二者优势互补。由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都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要将二者之间的责任和任务进行分工明确,以促进相互之间的优势互补。在对二者的责任和任务进行明确之后,就能够有效避免学校和家庭之间的重复劳动以及替代性劳动的出现,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避免了无谓的时间消耗。同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都有着各自的优势,二者应该充分结合自身的优势并在教育过程中将其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2.构建家校良性互动,及时掌握教育状态。只有构建了家庭和学校的良性互动,才能够及时掌握孩子们的教育、成长状态,并进行积极的干扰。具体来说,教师应该积极进行家访,这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结合的一种途径,通过教师和家长的面对面沟通,能够使二者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在某种意义上,教师的家访也是对家长的再教育,传授家长正确的教育方式。同时,为了让家长能够良好地配合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学校可以多邀请家长走进学校,了解学校的教育方式,感受学校的教育氛围,增加二者的理解和互动,以不断提升教育成果。

3.家长应该严格自律,尽量做好榜样示范。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多最初的行为都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产生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应该严格自律,做好榜样示范工作。比如,父母要求孩子要做得到的事情,首先要自己能够做到,这样的话,孩子才能心服口服。另外,家长们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的要兑现,不要经常“说话不算数”,一旦次数一多,孩子就会对家长的话不当一回事,更不用谈对孩子进行教育。因此,如果家长自己因为某种特殊原因没有兑现若言,一定要向孩子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从而为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是非观。

五、结语

总之,只有有效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结合,才能有效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未来成为对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才。当前的家庭教育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只有在正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积极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才能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获得更大的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

[1]王贵存.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怎样有机结合[J]. 中国校外教育,2014,S1:34.

[2]张文倩,金博兰. 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J]. 知识经济,2015,09:66-67.

[3]朱岳锋. 试析教育对民族社会分层的影响——基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视角[J]. 长江丛刊,2015,25:84-85.

[4]周永军. 家校联合 共同教育——农村中学寄宿生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策略[J]. 中学课程资源,2015,01:21-22.

[5]聂军强,甘海英. 论述家庭教育对于学校教育的影响[J]. 现代企业教育,2014,18:241-242.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实施方案 篇8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是一项多维和立体的整体工程,学校教育必须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协调,形成和谐共振,从而在学生身上产生最优化的效应。反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缺乏沟通和理解,势必会造成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作用互相抵消。因此,我校的“三结合教育”是从学生的发展角度,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搭桥铺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架起教育的桥梁。通过校内外、家内外、课内外活动使学生成长为会学习、能工作、知美丑、爱生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学校教育——品德修养的重要园地

在社会化大德育的实践中,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得到强化,但不能由此削弱学校的作用,相反,在社会学习化日趋明显的今天,学校教育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以,我们坚持学校教育这块主阵地,围绕新时期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热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各项教育活动。

1、文化育人。把民族文化的传承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建设。我们从学校传统出发,结合整体建设发展的目标,开掘课程资源,开发了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课程。

学校在环境方面实现了立体的教育氛围,有看、有听、有动、有学。我们用传统的民间游戏引导学生的课余活动,每班配备跳绳、毽子和铁环,学生自带一些小游戏的器具,让学生会活动,活动起来;班级和专用教室的布置也相对紧扣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让学校一切的时空和资源都成为传承优秀文化要素和资源。

2、活动育人。我们引导学生参与制订制度、参与执行制度和检查制度落实情况,让学生成为学校的小主人。在落实制度方面,我们积极让学生参与检查、指导工作,有时甚至把检查权、评比权直接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相互检查中增强责任感和主动性,让每一个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执行制度情况的检查。全校统一安排,全员参加。内容有十多个活动项目。学校还从德、智、体、美、劳不同角度入手,开展了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主体教育活动。让学生从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民族勤劳美德的熏陶。“我为校园添光彩”、“我是小雷锋”等活动很好地在校园内形成了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使之成为学生不断进步的精神动力。

二、家庭教育——品行养成的首要阵地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三大支柱,而家庭教育是最具情感的教育,又是最潜移默化的教育。对一个人来说,家庭教育不仅是启蒙教育,同时也是人的终身教育。家长和学校有着共同的教育目的和教育热情,和学生有着最为亲密的关系,他们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纽带,其自身经历以及社会关系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对家长的沟通与教育。

1、制度保障。我校的家长学校工作主要依靠三支队伍,一支是以校长为首,行政参与的家庭教育管理队伍,负责家长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一支是家长学校讲师队伍,由校长挂帅,德育骨干、社区代表、心理工作者及好家长代表、班主任组成,做到师资队伍多元化;一支是由家长代表组成的家长委员会,负责监督家长学校各项工作、沟通家长与学校适时组织家长对学校的各项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三支队伍密切配合形成家庭教育的科学网络,为家庭教育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2、形式多样。

家长活动灵活多样,受到一致好评:

(1)、举办家庭教育讲座,通过讲座帮助家长确立新的理念,确立新的质量观,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观。

(2)、根据不同情况召开小型座谈会,召开部分学生家长会,从各角度探讨学生的习惯、品德的养成。

(3)、平时及时与家长联系:一方面鼓励家长校访,一方面将学生在校情况通过各方式(家访、家长会、家校联系卡、发家长信、)及时与家长取得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4)、邀请家长来校参加活动。家长开放日。我们邀请一年级家长来校,观摩学生上课,欣赏每一位学生的特长表演。学校有重大展示活动,也邀请家长参加,一方面宣传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也希望在工作中寻求家长更多的支 持。家长通过参加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看到了自己的孩子的特长,又欣赏到别的孩子的擅长,倍受鼓舞,调动了其教育子女的积极性,同时提高了自身文化素养。

(5)通过向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及时了解家长对学校各项工作的看法与满意度,从而更好地扬长避短,开展工作。如:家长对学校工作的调查问卷、家长对教师师德评价的调查问卷、家长对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体活动的评价问卷等。

(6)、学校关心爱护弱势群体家庭子女的教育,思想上积极引导,学习上耐心辅导,生活上全力帮助,建立下岗、失业、残疾、外来人员及其特困户、特殊家庭子女的档案,实行跟踪教育。对困难家庭,学校组织党团员教师进行慰问,给予关心与帮助。

3、效果显著。家长活动每学期活动不少于3次,出席对象稳定,出勤率达95%以上,受到家长的普遍重视。家长通过家庭教育知识方面的系统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家庭教育技能。同时,学校与家长多角度、多方面的沟通,也使家长能及时了解学校的各项工作和自己孩子的品德、习惯、学习等方面的近况,从而有目的地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而学校得到了家长的积极配合与支持,也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教育学生。学校近年来,在强烈的竞争下,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这其中就能显示出学校重视家庭教育,扎实开展家长活动的重要作用。

三、社区教育——品质陶冶的基础环境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家庭是基础,是人的社会化的摇篮;学校教育是主体,是人的社会化的基础;社会教育是依托,是人的社会化的扩大。社区教育对促进和沟通地区的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联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大德育的格局与网络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认为:社区教育是学生品质陶冶的基础环境。

1.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互动性。学校社区互动的核心,是社区服务学校教育,教育服务社区发展。采取双向参与,互相帮助等形式来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化水平。结合学生和社区实际,由社区牵头,学校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活动。常规活动方面,如植树节、学雷锋日、六五环境日、敬老爱老活动。主题活动方面,如七一党的生日、廉洁教育、八一建军节。如上个学期,社区就组织我校全体学生参加了爱国卫生日活动,庆七一党的生日等。通过一系列联合社区的活动的开展,使队员们学会了交流和沟通,培养了队员们积极参与,敢于实践的能力。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互补性。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参与,弥补了学生校外教育的失调。据统计,学生的课余时间在逐渐增加,一年中有160多天在校外渡过。社区积极支持和参与学校教育,优化育人环境和育人过程。提供社会实践基地和青少年之家,供学生开展校外活动。

总之,我们认为家庭、学校、社区教育是一种多元互动的关系。三者既要各司其职,独立作战,又要重视联系和结合,联合作战,形成教育合力。也许我们目前的教育,还无法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出类拔萃的模范生,让今天的每一棵幼苗,都长成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但我们会继续认真落实、开展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健全的人格,都能健康地成长,让每一片叶子都快乐地歌唱„„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实施方案 篇9

毒品预防教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在中小学中开展毒品预防教育”的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充分认识当前毒品泛滥蔓延的严峻性,切实增强毒品预防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毒品预防教育作为我学校德育法制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宣传主题开展活动,切实提高广大师生的禁毒意识和拒绝毒品自控能力,打造平安校园。

二、成立组织,加强领导。组长:方昌圣

副组长: 李昭德 吴厚兵

组员: 刘承询 柏宗涛 汤大明及各年级组长、各班班主任

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我校把禁毒教育列入学校工作计划中,通过校会、国旗下讲话、主题队会、黑板报、广播站对师生进行宣传教育。把禁毒教育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与学校法制教育相结合,与培养青少年树立良好的道德观相结合,做到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常抓不懈,使广大师生了解毒品基本常识,无人参与涉毒、吸毒活动,不断增强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四、集聚合力,加强教育。

我校注重以活动为教育载体,在活动中落实毒品预防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毒品预防教育活动。邀请司法人员到学校做报告,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毒品的危害。学校老师结合研究性学习开设“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为主题的教育课,引导学生们通过查阅、展示资料,讨论分析青少年吸毒的原因及其危害性,增强禁毒、拒毒意识。学校开设专题讲座,分析吸毒对青少年的身心影响,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毒品预防宣传教育。学校还依托家庭、社区充分发挥“三位一体”的合力。

学校认真落实工作方案,积极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禁毒教育活动,做到经常化、规范化、有特色、有实效、群众参与率高的毒品预防教育活动,每次宣传教育工作要做到“六有”,即:有领导参与、有音响设备、有图片资料、有横幅标语、有宣传记录,有信息上报。做好“五个一”活动:

1.上好一堂禁毒教育课。学校要求各班利用班会课上一节禁毒教育课。2.看一部宣传片。组织全体同学通过观看“拒绝毒品、关爱未来”禁毒专题片,让师生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禁毒的重要性和当前形势的严峻性。

3.读好一本书。七年级至九年级、高一到高三各班认真组织学生看书学习禁毒知识,让学生切实掌握毒品知识和国家对禁毒的法律法规。

4.开好一次主题班会。三各年级各班活动课举行以“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开展禁毒讨论,提高防毒、拒毒意识。

5.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各年级学生学生每人完成一篇心得体会。精心组织“6.26国际禁毒日”宣传活动。通过观看禁毒展览、禁毒影视片等形式,结合班队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禁毒意识。开展一次禁毒拒毒宣誓签名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并要求每名学生在家里开展一次“不让毒品进我家”的宣传活动。

总之禁毒工作任重而道远,学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扎实有效地把这项工作搞好,为巩固“无毒学校”做出更大的贡献。

东桥初中

2015年3月2日

东桥初中2016年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

毒品预防教育工作计划

开展禁毒教育,提高全民禁毒意识和抵制能力,是禁毒工作的治本之策,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青少年学生远离毒品,增强抵制毒品的思想“免疫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为认真贯彻教育局和有关部门的文件精神,更加深入、扎实地开展好禁毒教育工作,特制定我校2016年禁毒教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有关禁毒工作会议精神,增强毒品预防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毒品教育作为我校安全与稳定工作、学校德育和法制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抵制毒品、参与禁毒”的宣传主题活动,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禁毒教育工作,以提高学生禁毒意识和拒绝毒品自控能力为根本,营造一个文明、净化的教育环境。

二、学校禁毒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为了扎实开展好禁毒工作,全面落实学校制定的禁毒工作计划,经研究决定,成立禁毒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方昌圣

副组长: 李昭德

吴厚兵

组员:

刘承询

柏宗涛

汤大明及各年级组长、各班班主任

三、工作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全面开展毒品宣传预防教育工作,使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认识到毒品的严重危害性,认识到一旦沾上毒品就丧失前途,葬送健康,毁灭生命,祸及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目前毒品虽尚未在学校出现,但“防患于未然”总比“亡羊补牢”好。我校将把禁毒教育列为德育工作计划中重要的一项,将禁毒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与学校法制教育结合起来,与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结合起来。把禁毒教育作为班主任一项常规工作,使我校的禁毒教育工作常抓不懈。并以“6.26”国际禁毒日为契机,掀起毒品预防教育高潮。

2.切实开展好“六个一”活动:

(1)上好一节禁毒教育课。学校聘请法制副校长季广富同志上一节毒品教育课。

(2)读一本禁毒书籍。认真组织学生看书学习禁毒知识,让学生切实掌握毒品知识和国家对禁毒的法律法规。

(3)观看一部禁毒专题教育片。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观看“拒绝毒品、关爱未来”禁毒专题片,让师生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禁毒的重要性和当前形势的严峻性。

(4)开辟一期内容丰富的禁毒黑板报。主要涉及毒品的知识及毒品的危害等内容,使学生受到教育。

(5)举办一次“珍爱生命,拒绝毒品”演讲比赛或知识竞赛。(6)每名学生在家里开展一次“不让毒品进我家”的宣传活动。3.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学生的拒毒意识 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在落实专题教育课的基础上制定2014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计划。学校持之以恒组织适合学生特点、形式多样的禁毒宣传教育活动,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和认知特点,切实做好超前预防工作,让学生“识毒、明毒、拒毒”。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意识和抵制能力。保证校园无毒品、学生不吸毒。

4.将禁毒教育贯穿于常规教育,确保禁毒教育的连续性 抓禁毒教育局限于六月份,搞一阵风而应付检查,这是不足取的短期行为。我们要将禁毒教育贯穿于常规教育,时时抓,天天抓。将毒品预防教育作为学校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行为规范教育中要加大禁毒教育的力度,并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是非观念和审美情趣结合起来,同引导学生交友谨慎,不盲目猎奇,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结合起来。

东桥初中 2016.3.5

东桥初中2017年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

毒品预防教育工作计划

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为让他们认清毒品危害,增强他们抵御毒品的免疫力,净化他们的成长环境,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学校禁毒教育工作的有关精神,提高广大师生对毒品犯罪社会危害性和禁毒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水平,增强禁毒、防毒意识,推动学校创建“安全、无毒、文明”校园,根据市综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县教育局禁毒工作计划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2017年度禁毒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社会主义价值观”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有关禁毒工作会议精神,增强毒品预防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毒品教育作为我校安全与稳定工作、学校德育和法制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抵制毒品、参与禁毒”的宣传主题活动,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禁毒教育工作,以提高学生禁毒意识和拒绝毒品自控能力为根本,营造一个文明、净化的教育环境。

二、学校禁毒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我校为了扎实开展好禁毒工作,全面落实学校制定的禁毒工作计划,经研究决定,成立禁毒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李传军

副组长: 李昭德

吴厚兵 组员:

刘承询

汤大明及各年级组长、各班班主任

三、工作措施

(一)、健全和完善学校禁毒预防教育网络

1、健全、完善学校禁毒教育的领导、组织工作机构。每学期召开一次工作会议,研究本校禁毒教育工作新情况、新问题、新对策,部署本学期禁毒教育工作的新任务。主动与有关部门联系,及时了解禁毒预防教育教材和最新的相关信息资料。

2、学校要高度重视小学生的毒品预防教育工作,把对小学生的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确定学校主要领导负责,德育处具体落实措施,并配备专职或兼职教师,组织开展禁毒预防教育。

3、加强对学生涉毒预防和监控。要把禁毒预防教育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及时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教育与预防相结合。

(二)、建立健全学校禁毒预防教育工作制度

1、建立禁毒教育学年度报告制度。学校在每学年开学初总结上学年禁毒教育情况,制订新的工作计划并向所在上级教育行政机关报告。

2、建立健全学生涉毒监控报告制度。学校发现学生涉毒现象,必须立即报告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和 禁毒部门,并采取相应措施。对学生涉毒隐瞒不报或有意迟报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吸毒的,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应主动与禁毒部门和家长联系,协助做好戒毒工作。

3、健全学校回访教育制度。各级各类学校在学校家访制度基础上,要有机地将易染毒的学生家庭 情况调查与其他工作结合起来,并适时、适度地向学生家长开展禁毒宣传。

4、建立定期考核督查制度。要结合学校考核工作安排,将禁毒教育考核列入学校考核内容,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有奖罚。

三、以多种形式落实禁毒预防教育

1、广泛开展“禁毒知识一堂课”活动中,学校每学期至少要安排一课时的禁毒预防教育课或活动,通过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确保在校所有学生特别是毕业班学生都能接受到比较系统的毒品预防教育,确保在校生充分认识毒品危害,增强防毒拒毒能力。

2、精心组织“国际禁毒日”宣传活动。学校要充分利用“国际禁毒日”教育契机,通过观看禁毒展览、禁毒影视片等形式,结合班团队活动,在每年的“6.26”国际禁毒日期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禁毒意识。开展“六个

一”活动:①读一本禁毒书籍;②观看一部禁毒专题教育片;③开辟一期内容丰富的禁毒黑板报;④举办一次“珍爱生命,拒绝毒品”作文竞赛;⑤开展一次禁毒拒毒宣誓签名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⑥每名学生在家里开展一次“不让毒品进我家”的宣传活动。

3、学校要加强与社会、学生家庭禁毒教育的合作,形成学校为主、社区配合、家庭合作的在校生禁毒教育社会化体系。

东桥初中 2017.3.6

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

毒品预防专题联系会

会 议 记 录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实施方案 篇10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造就一个人的三个重要方面。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发展,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人,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学校德育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现代德育的目标追求。以人为本,就是遵循民主、平等的原则,尊重、理解、关爱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学生服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坚持“以认为本”进行德育创新,如今几乎成了每一所学校的重要育人理念。如何作好德育,各地都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多年来,五一路小学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内容、途径和方法,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德育的惟一宗旨,提出了“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健体,学会生活,以适应在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培养目标。学校就在充分调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出台了《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册》,其思想是“以认为本、突出个性”,以心理素质、心理发展、品德行为、劳动技能、实践活动及个性特长为内容,以“德、智、体、美、劳”为框架,科学的构建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使孩子们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长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多年来,我们从增强小学生的爱国情感抓起,从培养小学生远大的志向抓起,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抓起,从提高小学生的基本素质抓起,着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努力培育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环保意识和进取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诚信观念,形成了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学校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

近年来,家长学校、社区教育正在成为学校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家长的亲情感召、倾心关爱,往往使复杂的教育问题迎刃而解,家长的主动参与、出谋划策,往往为学校建设提供难以估量的教育资源。

三、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

有专家认为:中国家庭教育目前存在一定偏向,很大程度上对孩子实行的是“一半的教育”。主要表现在家长只注重智力和知识的素质教育,而忽视了包括思想道德、优秀品格等另一部分的教育。表现为不关心孩子做人,导致孩子文明礼貌意识淡薄、思想道德品质不佳,养成孩子自私、狭隘、放任、不和群等不良毛病。对孩子过度的溺爱和保护,造成教育结构的残缺和教育力度的弱化。许多父母的“爱”不仅让孩子品行出现偏差,孩子整体素质也出现明显缺陷,特别突出地表现在实践能力及意志品格方面。过高期望和压力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孩子不愿与父母进行沟通,而沟通是了解孩子思想的唯一途径。许多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自己是长者,对孩子颐指气使,使家庭教育成为自己发号施令的舞台,因此导致了家庭教育中的三个问题:家庭教育缺少平等、真诚的氛围;滥用权威、忽视民主;缺乏与孩子的沟通,所以最终会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

四、家长学校、家访、家校合作是我们提高教育艺术的途径

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全面,不仅需要人才掌握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更需要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公民道德,这一切仅靠学校教育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靠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有机同统一,形成合力,才能使培养人才的目标更具亲和感,才能使我们培养的人才积极体验生活、感受责任、服务于社会,从而促进学生的认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开办“家长学校”、不失时机的家访以及积极的家校合作,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了互动平台。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正确的人才观,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努力实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紧密结合,使家长更好的理解、支持教育和学校工作。同时,利用家长论坛、教师论坛、家庭教育论坛、家庭教育征文,家长进课堂等形式,展示家庭教育成果,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

学校在“信任是前提,沟通是桥梁,理解是基石”的理念下,于1995年创办“家长学校”,每学年不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接受培训的家长达6万多人次,培训率98%以上。家长学校的规模也从小到大,活动内容及形式已由单一的授课到参观、展览、走访、开放日、电话书信咨询、评选表彰等。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的欢迎及社会各界的好评,取得了可喜的办学效果。曾多次被甘肃省教育厅、省妇联命名为“家庭教育先进集体”、“优秀家长学校”、“优秀家长学校示范校”。

打造一片蓝天,让祖国的花朵在蓝天下开得更加娇艳,是学校、家庭、全社会的责任,而“融于教育,享受工作”这应该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所能感受的最大的幸福。愿我们为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而努力。

参考文献: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实施方案 篇11

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可以说,现在的学生所处的`环境、所处的时代,已经和我们这些高年资教师当年完全不一样了,因此,许多教师说,现在的学生太难教了、太难管了.

作 者:侯鹏高 Hou Penggao 作者单位:宿州卫生学校,安徽,宿州,234000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年,卷(期):27(14)分类号:G630关键词:三位一体 教育 合力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实施方案 篇12

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长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全国家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水平,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握市民学校发展的正确方向,推动家庭教育工作走上科学化、社会化、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进而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建设,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优势互补的教育合力,成为学校办大教育的亮点之一。

二、总体目标

扩大家庭教育和科学育儿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使三华社区学生家长的整体素质和教育子女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工作长效机制,推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推进现代家庭教育理论体系建设,提高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和指导者专业化水平;提高家长学校办学质量;推进有关家庭教育法律法规的完善,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具体目标

(1)让三华社区95%以上的学生家长参加家庭教育的相关培训,树立现代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家庭教育方法。

(2)促进学校教育管理水平不断迈向新台阶。

(3)为社会大环境的优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具体措施

(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成立市民学校指导委员会、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明确工作职责,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2)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课程上,有家长学校的基本课程,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方向的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方法,也有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的课程,积极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活动措施。

(3)构建“互动”,形成教育合力

1、家校互动:开通社区与家长的全方位沟通渠道,市民学校对家长进行讲座培训组织家庭教育知识竞赛;

2、家家互动:活动中通过交流家教工作经验和困惑,解答家教难题,充分发挥优秀家长的示范、辐射作用;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发挥专业特长,为其他家长提供帮助,推动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无缝交流,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性。

通过互动,全面开发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形式,发展教育内涵,拓宽教育渠道,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系的良好发展格局,形成社会大教育网络,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实施方案 篇13

论文关键词:网络 未成年人 重新犯罪行为 影响 成因 家庭预防对策

论文摘 要:网络在未成年人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显,特别要警惕网络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行为的消极影响。网络之所以会诱使部分未成年人产生重新犯罪行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看,与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网络能够满足其部分心理需求有关。从客观上看,与网络自身的不完善、社会对网络文化监控不力、家庭教育的误区有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有必要指导家长预防未成年人的不良网络行为。

要解决网络对未成年人发展的负面影响,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在网络上的重新犯罪行为,有必要探讨网络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行为的影响及成因,寻求有效的家庭预防对策。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应当指导家长有效地防止或矫正未成年人不良的网络行为。只有家庭教育的有效化才能保证网络社会管理的有序化,促进未成年人在信息社会的健康成长。

一、网络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行为的影响

一种是直接影响,即未成年人运用计算机技术,以网络为途径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犯罪行为。这种犯罪行为要求犯罪人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能熟练掌握并创造性地运用网络技术,与普通刑事案件相比,其危害性更大、隐蔽性更强、犯罪心理也更复杂。当前未成年人网络犯罪较集中地表现为以下四种类型:⑴危害国家安全的网络犯罪;⑵危害社会经济秩序的网络犯罪;⑶危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网络犯罪;⑷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财产权利等的网络犯罪。尤以第四种最为常见,如利用网络发布虚假信息,以达到下网后诈骗或抢劫他人、实施人身伤害的目的;利用网络的匿名性在网上发表言论对他人进行影响恶劣的人身攻击等。在网络犯罪中,最典型的是电脑“黑客”现象,即犯罪人通过破译密码、修改程序等手段非法侵入他人或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系统,窃取其中的政治、商业机密或他人隐私,以及传播计算机病毒,给国家安全及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严重的混乱。

另一种是间接影响,即由于网上不良资讯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侵蚀而诱发的重新犯罪行为。如未成年人接触黄色网站或沉溺于网络中的暴力游戏致使心理扭曲、变态而产生的性罪错、强奸、对他人的人身伤害等。《成都商报》曾报道8个未成年人玩网络暴力游戏后觉得不过瘾,将一名14岁未成年人殴打至死的事件。这种犯罪行为往往与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特征和家庭教养背景有很大关系,是多重心理隐患的累积性爆发。

二、网络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行为的成因

网络之所以会诱使部分未成年人产生重新犯罪行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主观上讲,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展最迅速和学习社会规范最关键的时期,尽管心理机能的急剧变化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但社会经验的贫乏和认识水平的不足,使他们面对社会现实时容易产生冲动和迷惘,分辨是非时容易形成背离社会规范的倾向,一味追求刺激,甚至通过不正当的途径来寻求自我满足和自我认同。而网络的开放性、新奇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恰好极大地满足了未成年人的这种心理需要。有研究发现,未成年人玩电脑游戏成瘾的深层次心理原因主要有:一是网络能够满足未成年人儿童期幻想的延续,即通过网络游戏,能够实现对权力、财富、分数、美女和性幻想的满足;二是网络能够使未成年人产生虚幻的自信、自尊的认知体验。未成年人在虚拟网络中的成功体验,是他们应付学习失败、生活挫折、精神痛苦和其他负性情感情绪的最主要手段,体现了未成年人在应付挫折和防御

方式上的不成熟的心理特点。

从客观上讲,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网络自身的不完善。网络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是虚拟性和交互性,它为人们跨越时空的交往提供了一个自由安全快捷的平台。但它无法形成对用户的有效约束,用户的所有言行全靠自己的道德自律,这就造成了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和网络用途的滥用。据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这些色情信息的生产成本低且传播速度快,对未成年人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另据统计,60%的未成年人是无意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接触过网上黄色信息的未成年人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而“黑客”式的计算机犯罪大约只有1%被发现,这1%中只有4%会被检控。

2、社会对网络文化监控不力。一些网络经营者受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影响较深,将黄色、暴力信息投放于网络平台,以期利用网络的优势达到改变受众的思想并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之目的,而我国对于网络文化生产的监控还存在诸多漏洞,对网吧经营还缺乏有力的法律监督和制度约束,这种管理上的滞后性及由于技术等原因对网络文化生产的失控与失察,使其难以根除网络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此外,学校在网络教育方面的乏力也是一个值得警醒的问题。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实施方案 篇14

【关键词】

中职教育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学校的重视,职业学校在硬件或软件方面都上了一个台阶,然而,由于招生、就业、观念等方面的原因,职业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与此同时,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却在逐年增长,大量的工厂、企业严重缺乏技术人才。要解决上述二者间的矛盾,探究一条适应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之路,可采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并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企业教育有机结合,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如何实施“工学结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呢?

一、实施工学结合应考虑“四方共赢”这一问题

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涉及企业、学生、学校、教师这四个方面的主体。其中,企业是工学结合具体的承担方,学校是工学结合的组织者,学生是工学结合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工学结合具体的管理者。在实施工学结合过程中,一定要把“四方共赢”这一问题考虑到其中。若这四方当中有任何一方的利益受到较大损害,工学结合就很难持续开展下去。

第一,学校是工学结合的组织者,在实施工学结合过程中它主要关心的是教学质量、学生素质能否提高,最终能否达到提高就业水平、就业质量之目的。为保证能达到这一目的,学校事先应做好调查研究,制订出一整套完整的实施方案,并挑选合适的企业或工厂作为合作伙伴,否则工学结合只能是流于形式、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企业是工学结合具体的承担方,在实施过程中至关重要。可以说,若没有企业的支持是无法组织实施工学结合的。而对企业而言,它主要关心的是经济效益,即在工学结合过程中成本是否下降、收入是否上升、工学结合结束后能否有优秀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学校与企业在协商工学结合的实施细节时,企业对学生在工学结合时能否顶岗、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尤为关心。学校在组织开展丁学结合时应多从企业的角度来考虑,按企业生产经营的规律办事,尽可能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能正常进行。同时,企业不能把工学结合作为挑选员工、使用廉价劳动力的一种手段而不考虑学校对教学质量的要求。

第三,学生是工学结合的对象,若没有学生参与,工学结合就无从谈起。一般而言,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主要关心的是个人的收人情况,一部分学生则关心自己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的问题。因此,帮助学生树立工学结合的目标就十分重要。

第四,教师是工学结合的管理者,他们是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教学质量的保障者,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能否提高、自身的利益是否受到影响等问题。现在的中职生普遍存在着自觉性、自控力较差等问题,而不少企业因为太过关心经济利益的原因,常常忽视学校关于教学方面的要求。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工学结合的管理者即教师去协调。

二、实施工学结合的四种模式

要实施工学结合,一般可构建为以下四种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一)工学结合校内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校内培养模式是开发、利用学校内部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学校的自身优势,创办与专业对口的经济实体,由学校自主经营,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这一模式下,学校应该组织相关教师以企业实际生产岗位的重要案例、相关项目为主线编制出一套教材,教师按照企业技术的要求、工作岗位流程进行授课。并根据企业的任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按照项目设计流程,共同学习相关知识、企业应用标准和工作方法,师生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考核时可按企业标准和自编教材的内容,由校企双方共同进行。

(二)工学结合专业企业式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专业企业式培养模式就是学校依据校内不同的专业开办不同的公司,专业与公司捆绑在一起,并以校内的实验室、模拟实习场所建立工学结合基地。这样的公司既是教学实体,同时也是经营实体,学生可到公司(教室)上课,也可到公司实习、兼职。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通过自己的劳动给企业创造一定的产值,得到企业给予的一定的生活补贴,达到“多赢”。这种培养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与企业的工作岗位直接结合,也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升。

(三)工学结合校外拓展式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校外拓展式培养模式就是学校与社会上的优质企业进行合作的培养模式。在这一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学校聘请企业或行业的顾问、专家及部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为教师,这些外聘的教师和学校的教师一起参与到工学结合相关专业的培养和实践指导中。

(四)工学结合分散型培养模式

一般情况下,学校习惯于将学生成群结队地安排在某一个企业。这样做学校虽然是省心了,但工学结合的效果并不理想。对于企业来说,因学生太过集中而不堪重负,但又碍于情面只能勉强接受,并无真实的岗位提供给学生实践,最终工学结合只是形式,学生学不到真本领。若学校考虑到上述的这些情况,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将学生的工作分散安排,即每个企业安排1~2人。这样一来既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又使学生获得实惠,达到共赢。

三、实施工学结合过程中的课程计划调整问题

在实施工学结合的几种模式中都涉及要对传统的教学计划作适当的调整。具体来说,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时数应该适当地压缩,使得专业课课时更充裕,以腾出足够的教学时数用于学生在工学结合前所必需的专业技能课和实践环节课的实施,而“独立实践环节”课和“专业综合实训”课可以由指导教师结合实际情况来完成。

四、实施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的评价体系改革问题

在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评价体系一般是将学生的段考、期考这“两考”的成绩各按一定的比例进行计算,然后将所得相加,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期评成绩,而这一成绩也就是该学生本学期某门课程的最后成绩。但是,不少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如果沿用这样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无疑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在中职学校实施工学结合这一模式后,像这样的评价体系更显得滞后。因此,在实施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必须改革评价体系,将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体系与工学结合的过程性评价体系相结合。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与工学结合的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这一新型的评价体系,是对每一位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的表现、出现的各种想法、工作过程、学习过程的状况、工作、学习态度、期中和期末“两考”的情况等方面作出评价。换句话来说,这一评价体系主要是关注学生的工学结合的整个过程,关注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的体验,关注师生交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注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两种评价体系相互比较不难看出,对于同一个体的评价而言,后者较前者的评价要全面、客观、合理。

上一篇:2024年福建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规范社团管理下一篇:空中小屋教学活动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