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创新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论文(推荐13篇)
创造天地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所谓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初步掌握创新技能技法,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为此确立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课堂教学策略至关重要。创新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就是在实施创新教育中运用创造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根据课堂教学特点及其变化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活动方式。根据我们多年的创新教育实践,常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情感策略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是非智力因素。无数在创新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人物表明,成功的决定因素首先不是他们的渊博知识而是他们的创新人格。源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是创新的灵魂。其自主性、激情、意志等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促进和提高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例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化学史的考察,充分挖掘科学家崇尚科学的情感和价值观,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格修养,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发挥科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的功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二、氛围策略创新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一句话就是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教学的课堂氛围。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一是问题性。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二是探究性。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学生被动的接受方式。创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阐明各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要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三是个性化。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就没有特色。创新教学的课堂要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要使优生发挥特长优势,使后进生不因为有错误观点而受到热潮冷讽,要消除后进生对学习的“恐惧”,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把验证性学生实验改为探究性学生实验后,自然地创设了师生平等交流、探究问题的创新学习氛围;另外讨论开放性实验,设计实验方案等都是创设创新氛围的`好方法。
三、方法策略灵活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活动密切相关。方法策略就是在实施创新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创新方法。这是训练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介绍其结果。这样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同时它也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
创新思维重要的特征是批判性和发散性。批判性就是不盲目从众,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拒绝复制型思维。创造从怀疑开始,怀疑就是思考,就是批判。思维的发散性,就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的是抑制甚至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时间和空间“集装箱”式的程式化,使师生缺乏个性化的选择和自由;统一的学习方法抹煞了学生的思维个性;标准答案不允许学生尝试错误,更不允许批判思维、发散思维;过分依赖演绎的教学使学生跳不出教材和教师的手心等等。因此在创新教学中要适当调整教材结构和体系,加强创新思维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对实验装置运用缺点列举法、特性列举法等创新技法进行改进;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运用大脑风暴法、力行法等创新思维方法进行解决等。如运用这些方法训练后的学生,在学习高一化学时,制取NO的实验设计方案多达20多种。
一、创新课程导入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同时自控能力较差, 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做好课程导入, 力求在课程开始的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眼球。教师在进行备课时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 将所授课程的背景及相关信息进行查阅, 尽量多搜集一些富有趣味性的与课文相关的材料, 作为一个导入来展示给学生。也可以将课程导入部分设置成各种小游戏。这样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保证在几十分钟的课堂上注意力集中。
例如, 《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 在进行教学之前可以安排学生对自家的宠物、动物园中的小动物进行观察, 特别是它们的脚印, 并在授课之前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提升对这一课文的好奇心, 让学生喜欢学习这篇课文。这一导入, 还能够帮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生活, 让他们喜爱动物、爱护动物。这样的导入不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还降低了授课的难度。
二、创新情境创设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情境创设, 是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好的方法。对情境创设进行创新, 就需要教师运用好各种教学工具。现代小学的教学设施基本完善,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这些教学设施进行合理地利用。情境创设首先离不开文字的描述, 这一点需要教师在授课之前做好准备, 将所需要创设的情景进行自我模拟, 对其所需要的语言不断进行完善, 力求选择最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句。这样才能在情境创设过程中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同时, 这一过程也离不开背景音乐、图片、道具、视频等物品的配合。小学生的情境创设可以选择多种道具, 从而更好地帮助其理解课文。
例如, 《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 教师可以自己制作或者安排学生制作小白兔、小灰兔、老山羊的头像, 并准备关于白菜的图片, 并用课件制作出菜园、小车、白菜的生长过程等视频, 给学生创设一个比较逼真的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分角色表演, 从而激发学生的表演欲, 并逐渐加深对语文学科的喜爱。这一情境的创设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这样对情境创设进行创新, 帮助学生更好地配合教师进行阅读教学。
三、创新教学手段
新课程改革之后, 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 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 真正的将学生看作教学过程中的主人翁。首先教师要转变教授法为主的教学手段,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 不断地融入新的教学手段, 使阅读教学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难易程度, 选择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课本剧编排、师生合作学习等不同的教学手段。这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愿意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同时,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发挥互帮互助的精神, 并激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升学生思维的活跃度, 让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例如, 《晏子使楚》一课就十分适合进行课本剧的编排。教师可以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晏子出使楚国的过程分段进行情景表演, 并选出表现最好的 “晏子”。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积极性, 还能让学生在进行课本剧的编排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了解晏子的聪明机智。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故事更感兴趣, 从而帮助教师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
四、创新课后作业
由于小学生能力有限, 无法给其安排高强度的家庭作业。而为了保证其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需要教师对课后作业进行创新, 力求让学生能够在 “玩” 中学习。课后作业并不一定要以纸质形式呈献给学校和家长, 需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掌握并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 可以安排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 这样不仅方便家长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 还能加深家长与孩子的感情, 并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一些课文还可以进行内容上的扩充与改编, 从而挖掘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 在学习过 《小摄影师》一课之后,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与家长共同搜集高尔基的其他作品, 并进行阅读, 在下节课上课时讲给其他同学。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高尔基生活的那个年代的社会背景, 体会人间疾苦。同时, 也要注意跳出这篇课文, 让每位学生都体验一下摄影师这一职位, 回家之后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园或者大自然中拍摄下自己喜欢的景物。也可以拍摄自己的家人, 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都可以用手中的照相机记录下来。并在全班进行展示, 选择出被更多同学喜欢的作品进行一个小型的展览。这样让学生体会到阅读教学并不是死板的文字, 而是生动灵活并且与生活密切联系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又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需要教师在课程导入、情境创设、教学手段、课后作业几方面进行创新,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落实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 并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马英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延安大学, 2014.
[2]姚秉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 2014.
[3]田春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15, (06) :160-161.
【关键词】创新 高职 课堂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C-0009-0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是当前开展高职教育综合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要求进一步深化、推进高职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专长突出、技能过硬、素质全面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必须紧抓质量关,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坚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更新教育理念,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结合专业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加强实践教学,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高职课堂教学创新的内涵
高职课堂教学创新指职业教育工作者在现有工作上,更新职业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内容结合职业标准、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过程性评价考核等方面变革的教育。具体来说,应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积极围绕“互联网+”行动,创新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创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自主学习型课堂,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将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以教学名师的引领作用带动广大教师员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职课堂教学创新的具体策略
(一)更新教师课堂教学理念,提升教师课堂创新能力
1.转变教学理念,积极创新。传统课堂教学观念中,以教师“单向传授式”教学活动为主导,师生交流与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成长中的人,因此,应围绕“专长突出,技能过硬,素质全面”等目标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进行“一项专长、两种素质、三个能力”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一项专长(一生一专长),两种素质(专业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三个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扎实专业技术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和表现,使其在过程中形成能力,在过程中掌握方法,在过程中得到发展,在过程中培养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加强教师培养培训,提升教师课堂创新能力。实施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有计划地开展教师系统培训,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提高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比例,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加强对新入校教师的培养,可先在校内开展教学要求培训,然后安排新教师到与专业对口的企业顶岗实践一段时间,并形成一项制度长期执行。实施青年教师“1358”成长计划,即使青年教师进校1年入门、3年称职、5年成为教学能手、8年成为教学骨干。对师资队伍实施分类管理、分类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学团队、专业团队和课程团队以及骨干教师培养工作制度。严格执行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分层次、分类型开展教师技能大赛、教学软件应用大赛等教学竞赛活动。
(二)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1.更新课堂教学内容,以适应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加强教学内容设计,结合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注重突出教学内容的职业性。根据行业发展需要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编写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特色教材,在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程设置、课时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要相互对接,开展项目化、模块化教学,让学生所学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2.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对教学方法的灵活掌握和教学手段的恰当应用,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应当摒弃那种为追求形式而呆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研讨式教学、翻转课堂和混合学习等先进教学理念,以研讨式教学为主,改革“满堂灌”的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将一体化教学融入授课过程。请企业专家给学生授课,讲授最新的企业技术革新。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现场扮演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恰当充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愿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教学,这样才会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分层次教学能充分开发学生差异的资源,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能为学生个性发展与选择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其最佳水平,达到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分层次教学策略包括课程分层、目标分层、施教分层、评价分层。分层次教学允许少数学生各门课程优秀加特长,允许大多数学生部分课程优秀加特长,允许少数学生合格加特长,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富有个性地发展。
(三)改进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实践教学四阶递进的要求,每学年安排两周综合技能实训,把实践教学内容融进课堂,实施课内课外相结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增加开放实验项目内容,通过技能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让更多学生参与开放实验项目。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到企业学习、参观、顶岗,掌握当前企业的最新工艺和技术;改革实训学习和教学的评价方式,鼓励教师积极承担开放实验的指导工作,积极拓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创新,通过遴选高质量的开放实验、自主实验和推荐创新创业项目等方式,不断拓展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加强实验室指导教师的配备,保证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要加强学生见习、专业实训或实习、综合实践或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践四个实践教学环节建设,重点落实好顶岗实习各环节工作。
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内容和活动中,将企业、行业中的一线员工、能工巧匠引入校园,作为兼职教师给学生授课或做讲座,让他们把企业文化、职业道德传授给学生,加强学生热爱劳动、吃苦耐劳、敬业守信等精神的培养。充分利用实习实训等环节,增强学生安全、纪律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学生要爱岗敬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养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国家、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创新、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探索建立校政、校校、校企、校所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机制,根据企业对技能的需求,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全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目标,按照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创新和探索制订相应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企业、行业的紧密联系,将行业、职业标准引入课堂、引入教材,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引入企业学分,实施“学分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教学,开设跨专业的交叉课、科普课、人文素养课,培养跨系、跨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
此外,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课堂教学标准。教学综合管理部门要做好教学管理,加强对教学各环节的全面监督。针对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院系二级管理,实施分层教学,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使之达到整个教学计划课时的60%,让教师、学生深度参与教学各环节的活动。
(五)以能力为导向改革考核方式,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采用基于能力导向和目标导向的教学评价方法,以学生最终获得的能力产出为评价点,采用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模式。探索课程评价社会化,规范平时成绩的评定与管理,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以学分制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增加学生的企业学分,探索将学生参加科技和技能竞赛活动、实验操作大赛、学术讲座、学术论文(包括译文)等创新活动情况折算为学分,鼓励增加日常章节测试,引导学生注意平时学习时间的合理投入。改变学生学习先松后紧,期末考试一考定命运的现象,把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职业道德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改革现有学评教体系和指标。
考核与评价可包括:第一,校内教学考核,即学校教师对该学生进行专业课程核心技能的考核。第二,学科竞赛考核,即主要针对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竞赛或专业竞赛等。第三,行业评价,即将职业资格认定引入考核内容,教学中将职业资格认定的标准与内容贯穿始终,保持与行业的对接“无缝隙”,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第四,企业评价,即做好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教学安排,保证学生到对应专业的企业进行实训与顶岗实习的时间,让企业对顶岗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并对其综合素质给出总体评价。
总之,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创新是关键,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作为一名高职教育工作者,要不断进取,勇于探索,大胆改革创新,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繁荣培养更多合格的建设者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创新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形式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学领域的教学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吸收的传统教学形式向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辅助教学等新型教学形式发展。移动互联网广泛的出现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将其有效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上,为小学语文教学搭建在线学习的平台,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内容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小学生的参与感,将有效利用多媒体设备,达到生动形象的教学效果。拓展开放式的教学课堂,构建语文学习讨论专区,实现小学语文课堂内容的知识结合。提高师生的互动感,改变传统教师严肃的教学形象,使得小学语文教师更具亲和力。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为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大的语文教学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开通微课,将教学内容的精华上传至学习的平台,供学生下载学习。但是移动式的教学形式不能取代实际的课堂教学,仅具有辅助教学作用。传统的面授课教学形式,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更需要与互联网的教学方式进行结合,打造一个开放式、互动性强的教育平台,充分提高出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
2创新发展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创新发展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交互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个体与群体的交互性体现在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间的互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并通过单向的信息传递,遏制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进而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逐渐被建立,轻松愉快的教学模式得以有效应用。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教师获取语文教学资源的方式更丰富,途径更广泛。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被改革,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使得学生积极主动的接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借助互联网构建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共同设计教学任务,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形式或者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师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对学生给予教学评价,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展开是双向且交互性的,只有实现了师生间思维和行为的互动教学,创新和发展了新型的教学模式,才能促进教与学的不断优化,促进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
3创新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教育属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展开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需要基于传统的文学经典,联系当前的实际生活,从而发挥出小学语文教学的本真意义。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互联网成为重要的载体,其占据了小学生进行语文课程内容学习的重要部分。以此,为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课堂知识的热情,提高教师的语文教学水平,需要融入互联网技术,创新和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在小学教学领域,课程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在互联网技术的有效应用下,将小学语文课程与其他科目进行融合性的教学,有效的拓宽语文教学内容,进而达到创新发展的教学目的。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使其充分认识到语文学习的价值。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内容的展示,其也反映了其他学科的课程内容。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需要提升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高度,通过引入其他课程进行辅助教学,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创新发展。引导学生对语文课程内容的分析和解读,进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了解,使得学生认识到语文科目的工具性意义。并将语文教学内容应用于生活中,进行语言分析,凸显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价值。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发展,要遵循科学合理的教学原则,全面创新和发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小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戴文词 单位:沈阳市高明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叶蓉.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语文的教学创新[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50-52
[2]周艺柠.浅谈互联网时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内江科技,2012(3):205-206
★ 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激励策略研究
★ 小学数学学习策略研究论文
★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困境分析论文
★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与策略
★ 浅谈如何转化农村小学英语后进生的策略
★ 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研究论文
★ 初中美术教学与乡土文化的有效整合论文
★ 日本文化 研究计划书
★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结案范文
胡小丰 ( 四川省宣汉县黄金镇夏家村小学 636157)
创新教学策略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为目的。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可见“创新能力”是未来人才的一个核心素质,必须从小培养,打好基础。小学语文是一门培育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大都是“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课堂教学主要特征是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特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如在教学《初冬》时在大雾蒙蒙的清早带领学生出去观察雾中、雾后的美景,使学生对课文里的语句“象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太阳射出光芒来”等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充满浓厚趣味性的同时,也自然地、感性地融入学生对本课思想内容的更深一层感悟,使文章中心得到升华,从而理解并背诵课文就易如反掌。
二、培养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学习
“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所摒弃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头饰,对课文中狼和小羊的对话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灰狼的凶恶、蛮横无理和小羊的温顺。这样学生通过以上的.实践操作,验证了这样一句话:“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自己动手做过才能真正的理解。”该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的对头脑中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产生种种联想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三、指导学生设疑、质疑,发展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如教学寓言《守株待兔》一课时,在揭示寓意培养发散思维时,就可以指着画面问:“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当你看到这位年轻的种田人守着树桩等兔子时,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接着请一个同学上来当年轻的种田人,让他的“邻居”上来教育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众人纷纷相劝,共同教育“年轻的种田人”的情景,这就形成了师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可喜场面。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掌握知识,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情境中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开充分的讨论,在争辩过程中陈述矛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如我在《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我听后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看来老师的概括不太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经过争论,最后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通过教师引导,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精神。
五、注重情境的开放性,培养创新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由于情境教学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创新思维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思维过程,它善于大量地、广泛地吸收外界各种信息,在与外界各种信息的交换和反馈中,不断吸收新东西,以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在教学中,我注重情境的开放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余地。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学生了解了“仙桃石”、“猴子观海”等奇石的样子及课文的介绍方法后,可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略写的其它奇石的名称,展开想象,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它们的形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要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并且对自己的设想和主张阐述理由,作出验证。
试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策略
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过程、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采用开放教学法、类比联想法、归纳发现法等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作 者:李海英 郭秋红 作者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刊 名:成才之路英文刊名:THE ROAD TO SUCCESS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一、信息技术环境对小学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中小德育不可避免地面临全面挑战, 表现为多元化的信息为主体德育带来新的任务。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网络中的思想观念常常是多元的, 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种观念的集合地。如何发挥德育作用, 如何使主流的思想意识在网上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德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
(一) 网络信息源良莠不齐
网络信息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选择, 但网络上东西的品质却是良莠不齐的, 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谣言和误导, 甚至有不少邪教异说等精神垃圾。因此, 在网络世界面前, 如何帮助青少年作出正确的选择, 提高辨别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合理利用好网络, 也是中小学德育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 网络社会带来的不安全因素
网络的新异性、信息的多样性、学习方式的多媒体化以及家长主观上自认为的对孩子上网时间的可控制性, 使得网络为人们所接受和欢迎。这给学校德育途径的拓展带来了契机也带来了挑战。
(三) 信息技术为小学德育提供多种方式
多媒体信息带给小学生以多种感官外部刺激, 也为小学生对外部信息的获得与保持提供了方便。信息技术在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辅助作用的同时, 也给学校德育带来新的问题:如何让互联网成为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渠道, 如何适应网络时代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的变化, 大力推动小学德育途径的拓展和创新, 增强小学德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避免学生沉溺于网络等, 都是当前小学德育所面临的挑战。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在校德育的新方式
德育方式的选择应根据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的要求及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 采取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德育方法。
图1中, 教育者、学习者、媒体模式、德育目标相互作用, 相互促进, 形成德育途径。教育者根据德育目标、媒体模式教育学生;学习者的接受情况反过来作用于媒体模式、教育者和德育目标。
(一) 搭建德育网站, 构筑德育平台
网站德育资源的整合与构建是拓展中小学德育途径的核心内容。要进行网络化的小学德育, 必然要在网上现有的丰富德育资源基础上,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对其进行优化、整合和重新构建。较之传统媒体的区域性、时效性而言, 德育网站具有广泛性、长期性的特点。学校针对德育教学可以设置德育专题网站, 这是德育网站的另一种形式。它通常是教育者以社会时事或学生道德规范的某一个侧重点为主题, 围绕该主题将与相关的内容和信息, 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认知规律进行重新组合链接, 以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法呈现。
(二) 建立班级特色网页, 开展德育活动
班级文化是学校网络文化形成的基础, 也是网络德育途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各班级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设立具有班级特色的栏目。如有的班级网页设立了“班级述事”“学习博客”。有的班级根据学校活动设立的“网上祭悼汶川”“中华民族网上行”等专题。网络也创造了新型的人际关系, 班级网页与班级网页的“友情链接”扩大了学生交往范围, 学生超越时空和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 没有任何障碍任何歧视地进行自由、民主、平等的沟通和交往。
(三) 开辟网上论坛, 增强网络认知学习
班级论坛是立足班集体而设立的班级内部事物论坛。它的结构通常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而设立, 是展现班级特色, 表现学生特长, 商讨班级事务的平台。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 打破传统的教师教育的权威性, 利用网络条件为教师及学生建立“德育课程资源论坛”, 提供相关的声音、图片、动画等素材,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网上获取信息, 并根据自己的认知对素材再加工, 最后以多媒体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教学创新策略的作用和效果
中小学网络化德育途径是在依据现有德育理论巩固现有德育途径的基础上, 利用信息、网络技术, 发挥其不断发展的信息服务功能, 以局域网和广域网为平台, 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 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
(一) 新途径的应用发挥了德育的主体性原则
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在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时, 强调让儿童主动参与, 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 是通过与其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在德育活动中, 以学生为主体, 是主体性德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它是人们基于对传统德育反思的基础上而获得的有关德育目的、德育功能和德育本质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的全新认识。无论是德育网站、德育专题网站, 还是学校网站、班级论坛、班级博客、即时通讯, 都充分体现了德育的主体性, 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教师在充分考虑到学生道德认知规律的前提下, 将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爱好所采取的德育方式。
(二) 新途径使得德育更具有开放性
在网络德育途径的构建过程中, 构建网络德育途径应当坚持开放性, 让受教育者参与其中, 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开发和完善德育方式。其次, 德育内容上也应该具有开放性。教育的均衡化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应受到均衡教育, 无论哪一种形式, 让更多的学生跨越时空的限制, 接受德育信息。
(三) 新途径的应用使德育方式更加多元化
作为一种与国家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教育, 德育途径的开发应当坚持多元理论的指导, 吸收反映人类共同精神品质的优秀的理论, 以满足人们多元的精神道德需求为出发点, 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精神。德育网站实现了德育方针、政策, 以及德育内容体系较为完整的展示, 让学生、家长、教师从德育网站对德育内容和形式有更深刻的认识, 并指导自己的德育工作和方式;德育专题网站则就德育某一侧面对全体学生进行德育感知和讨论;学校网站及论坛是从身边的学校做起的德育;班级论坛是对班级学生进行细节化德育的平台;QQ群和MSN则是在线德育的工具。这几种德育方式相互补充, 完成了从宏观到微观, 从群体到个体的德育。
摘要:德育途径的拓展是网络时代到来的必然选择, 也是德育与时俱进, 走向德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它必须借助网络超级工具的影响力, 发挥网络的功能, 在对传统德育途径进行扬弃的同时, 将德育途径拓展到网络上, 增强德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德育,信息技术,网络
参考文献
[1]马和民, 吴瑞君.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2]汤悦.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J].上海电教, 2007, (3) .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活动;创新教学
初中音乐教学活动是从音乐作品的内容与旋律出发,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与视唱。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调动,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在社会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音乐学科发展的需求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加强初中音乐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的创新十分必要。鉴于现在初中音乐教学效率较低的现状,笔者选择初中音乐创新教学策略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社会教育意义的。
一、加强教学环境的创新设计
初中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学环境的衬托与辅助。为了让初中音乐教学的创新性提高,当代初中音乐教师要学会创设一个有利于音乐学习的课堂环境。一个创新型的教学环境设计,可以让学生在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起就具有较高的音乐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氛围的营造时,要加强音乐情境的创设,学会利用音乐语言以及实物演奏等方法进行情境创设工作的辅助。教师更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生动与形象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快速提高。音乐教师是初中学生音乐学习的重要场所,加强音乐教室室内设计的创新度,对于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具有直接作用。音乐教室的室内设计创新,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教师应当将音乐教室内的设备以及繁重器材进行合理布置,学生随处可见乐谱表与乐理知识等。比如在讲解《金色的秋天》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与秋天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在形象的氛围中感受秋天的美感。在音乐教室的室内设计方面,可以利用圆形摆放的方法对桌椅进行安排,方便学生对于秋天的印象与感受进行讨论,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在讨论学习中,学生的思想得到了交流,了解了他人的不同想法,更容易引導学生走进音乐世界当中。
二、加强教学目标的创设设计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得初中音乐教学的方向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提高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与理解能力是当前初中教学的重要目标。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三维目标的设计是初中音乐教学的一大创新。教师要利用音乐教学让学生得到音乐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技能的提高,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找到学习的方法,体验学习的过程,更要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建立起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行教学目标的创新设计,有利于提高初中音乐教学的层次,使初中音乐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开发。比如在引导学生欣赏《祖国颂》的时候,教师要进行教学目标的创新。首先,让学生在这个音乐作品中获得一些专业的音乐知识。其次,要学生理解《祖国颂》的创作目的以及其传达的感情。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找到民族自豪感。这样的三维教学目标不同于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目标,可以让学生在初中音乐学习中获得立体性的进步。
三、加强课堂教学结构的创新
新的初中音乐课程标准对于音乐教学的内容进行了有效的调整,对于初中音乐教学的课堂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结构的有效设计可以让音乐课堂的教学活动更加高效。在进行音乐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时,教师要加强新旧知识的结合,利用动与静两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学习当中来。在初中音乐课堂之上,演唱与演奏是音乐学习与欣赏的不同方法,在音乐艺术的欣赏中,学生的乐理专业知识水平得到提高。一节音乐课堂应当促进学生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知识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加强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结构的层次性与多样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比如在讲解《辽阔的草原》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对作品进行听的欣赏,从听觉角度想象作品所描绘出的画面。之后,教师要针对作品中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可以更为深入地了解此音乐作品。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利用不同的乐器进行演奏,或者进行视唱。这样,在一节音乐课上,利用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
四、加强师生关系的创新
师生关系的创新,就是要求当代初中音乐教师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与学生做朋友,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共同进步。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把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外在课堂下,教师要与学生多进行交流与沟通,让学生认识到教师是其交谈的对象之一。在师生交流中,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感情上的依赖,这对于初中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有促进作用。学生对教师的热爱会影响到学生对于此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重视师生间的互动,无论课上还是课下,多让学生发言,多留时间与学生交流。
综上所述,初中音乐教学对于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以及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笔者针对初中音乐教学创新问题提出了几点策略,希望当代初中音乐教师加强教学思想的更新,利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投入到音乐学习中,使初中音乐教学可以服务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初中音乐学科的发展才能更加长久。
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具有广泛深刻的意义,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生动活泼地建构化学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与终身发展。我认为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可采用以下策略。
一、创设有趣的实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
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素材来创设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体验化学与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人教版《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的课堂教学中,我在上课前几分钟,用脱脂棉包裹少量的过氧化钠粉末,放在一张石棉网上,并准备好一支长的塑料吸管或一支消过毒的、洁净的玻璃管。上课时,我对同学们说,老师今天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吹气生火。这时学生们注意力集中,然后我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来配合实验,用塑料吸管或玻璃管对着棉花轻轻地吹气,不一会儿,棉花团“噗”的一声燃烧起来,教室里立刻响起同学们的惊叹声。这时我适时地创设问题情境:老师事前在脱脂棉里包裹了少许过氧化钠粉末。吹气后棉花为什么会燃烧?究竟发生了什么反应?在这个有趣的问题情境的激发下,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上积极主动。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结合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可常常创设类似的实验教学情境,实践证明,这样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二、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充分欣赏化学实验之美
我在暑期教师培训资源建设中,开设了“离子反应”公开课,结合课堂需要,我在新课引入时,设问:把硝酸银溶液滴人氯化钠溶液中,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们脱口而出:产生白色沉淀。我进一步设问:如果用高速摄影机的镜头去观察,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然后与学生一起欣赏清华大学与中科大出版社联合拍摄的纪录片“美丽化学”。通过高速摄影机的镜头,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的美妙现象强烈震憾了每一个学生,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这时又设问:这些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发生这些反应的条件有哪些?水到渠成地导人新课:这堂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究新的课题:离子反应。
用高速摄影机帮助学生变换视角去欣赏化学实验,使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又一次得以提升和强化。在中学化学的实验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好多媒体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三、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猜想,并设计实验来验证猜想,对实验进行反思和评价,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例如,如何对真假红葡萄酒进行鉴别?学生通过讨论,得出这样的方法:在两杯酒中分别加入适量可食用的纯碱,如果酒的颜色加深,变深蓝色了,则是真的葡萄酒,如果酒的颜色没有明显变化,就说明是假酒。这个实验,直观明了地体现了指示剂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
我教的每届学生中,都有一部分学生在自己的家中或车库中建立了小小的化学实验室,对学生这样的行动,家长和老师首先应积极鼓励与支持,另一方面要给予帮助与指导,保证实验的安全性。
四、挖掘化学课程资源,对化学实验教学内容、仪器创新设计
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挖掘课程资源,在很多实验的设计上,不唯书本,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改进。例如,在学习氯气化学性质时,如果按常规的方法完成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的实验,虽然现象明显,但缺乏趣味性。因此在课堂教?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改进:用镊子取一块比较大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后,夹好钠块放在充满氯气的集气瓶的正上方,接着用小锉刀来回锉动钠块,产生较多细小的钠屑。当细小的钠屑落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时,会清晰地观察到剧烈的反应,产生耀眼的火星,听到“啪晰”的声音,同时大量的白烟弥漫在整个集气瓶中。实验现象生动有趣,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世界的奇妙。
另外,还可进行实验仪器的创新设计与使用。生活中的瓶瓶罐罐如饮料瓶、注射器、塑料吸管、牙签等都可作为实验仪器和用品,家庭生活中使用的如食醋、食盐、葡萄糖、白糖、纯碱、鸡蛋壳、导线、金属片等都是实用的化学试剂,利用它们可以完成很多实验,例如:鉴别区分羊毛织物和化纤织物,催熟水果,巧除水垢,制“水果电池”,制作有机物的分子球棍模型等。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用之不竭的文化遗产。作为一名中国人,从小感知古典诗歌语言的精妙,感受母语的优美,感悟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古典诗歌的教学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那么,小学古典诗歌的教学应该使用哪些教学策略呢?
一、注重积累
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这些被经久传唱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所推崇的优秀的道德思想:如《易经》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的自省精神。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加强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陶冶高尚的情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让汉语以及汉语所承载的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对内容的横向延伸
课文中的一些诗歌是以节选的形式来出现的,这对于理解诗歌的精神内核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北京师范大学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节选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月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首诗被冠以“孤篇盖全唐”的美誉,但是课本仅仅节选其中的四句,学生很难体察诗人在依人月色背后对于人生哲理的探寻。而教师可以出示全篇,让学生在感受江边月色美好的同时,更能体会到诗歌悠远的意境。
2.对诗人的纵向扩展
在小学诗歌中,一些诗人的多部作品被选入教材,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如被称为“诗圣”的杜甫,他的作品就被反复提及,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而在《绝句》中,一个悠闲自得、闲雅疏狂的诗人映入眼帘。在诗人的不同时期,随着诗人境遇与心境的变化,诗人的作品风格也有着很大的差别。教师如果可以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加以介绍,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就会对作者及其作品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3.形成主题教学
在课本中节选了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以此为契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杜甫的《月夜》等诗歌都可以加以学习,形成关于“明月”的主题教学,让学生感悟到明月所蕴含的思乡怀人的文化意味。另外,教师也可以将古典诗歌进行分类教学,如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物诗等。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更加系统地学习古典诗歌,鉴赏能力也会得到提高。4.了解诗歌意象所承载的文化意味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些意象已经浸染了文化色彩,具有了某种特定的文化意味。如“月”具有思乡怀人的文化意味;唐诗中,“柳”往往具有“留”的文化意味;“岁寒三友”则往往象征着君子坚贞的节操与高尚的气节。如果教师在古典诗歌教学中,适时地将这些渗透其中,势必会让学生体会到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二、注重诵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极为重视古诗教学中的诵读:“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指导,引导学生感知古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并在诵读中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内容,体验情感。”[1]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诵读,让学生读出感情,在读中体悟诗歌的韵味。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感悟古典诗歌独特的韵律与节奏。
三、注重感悟
王力先生曾经指出:“西洋的文字是法治的,中国的文字是人治的。”[2]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感悟,感悟诗歌的意境美与语言美。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地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真正地潜心走进文本,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教师可以通过描述、多媒体授课、出图等方式为学生进入古典诗词的意境搭建桥梁。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眼”来感悟诗歌的语言美。古人作诗讲究“炼字”,教师如能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用词的准确与精妙,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小学德育;信息技术;网络
比尔·盖茨曾经预言:“如果说80年代是注重质量的年代,90年代是注重再现的年代,那么新世纪的前10年就是注重速度的年代。”目前,网上信息以光速向世界传播,电子邮件、MSN、QQ短信、网络视频等,已经成为网络用户的信息传播方式,用户可以“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信息技术环境所带来的信息传递的开放性、跨地域性、快捷性以及虚拟性,给小学德育带来了新挑战,也提供了拓展新的德育途径的可能。
一、信息技术环境对小学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德育不可避免地面臨全面挑战,表现为多元化的信息为主体德育带来新的任务。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中的思想观念常常是多元的,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种观念的集合地。如何发挥德育作用,如何使主流的思想意识在网上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德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
(一)网络信息源良莠不齐
网络信息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选择,但网络上东西的品质却是良莠不齐的,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谣言和误导,甚至有不少邪教异说等精神垃圾。因此,在网络世界面前,如何帮助青少年作出正确的选择,提高辨别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合理利用好网络,也是中小学德育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网络社会带来的不安全因素
网络的新异性、信息的多样性、学习方式的多媒体化以及家长主观上自认为的对孩子上网时间的可控制性,使得网络为人们所接受和欢迎。这给学校德育途径的拓展带来了契机也带来了挑战。
(三)信息技术为小学德育提供多种方式
多媒体信息带给小学生以多种感官外部刺激,也为小学生对外部信息的获得与保持提供了方便。信息技术在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辅助作用的同时,也给学校德育带来新的问题:如何让互联网成为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渠道,如何适应网络时代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的变化,大力推动小学德育途径的拓展和创新,增强小学德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避免学生沉溺于网络等,都是当前小学德育所面临的挑战。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在校德育的新方式
德育方式的选择应根据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的要求及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采取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德育方法。
图1中,教育者、学习者、媒体模式、德育目标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形成德育途径。教育者根据德育目标、媒体模式教育学生;学习者的接受情况反过来作用于媒体模式、教育者和德育目标。
(一)搭建德育网站,构筑德育平台
网站德育资源的整合与构建是拓展中小学德育途径的核心内容。要进行网络化的小学德育,必然要在网上现有的丰富德育资源基础上,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优化、整合和重新构建。较之传统媒体的区域性、时效性而言,德育网站具有广泛性、长期性的特点。学校针对德育教学可以设置德育专题网站,这是德育网站的另一种形式。它通常是教育者以社会时事或学生道德规范的某一个侧重点为主题,围绕该主题将与相关的内容和信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认知规律进行重新组合链接,以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法呈现。
(二)建立班级特色网页,开展德育活动
班级文化是学校网络文化形成的基础,也是网络德育途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各班级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设立具有班级特色的栏目。如有的班级网页设立了“班级述事”“学习博客”。有的班级根据学校活动设立的“网上祭悼汶川”“中华民族网上行”等专题。网络也创造了新型的人际关系,班级网页与班级网页的“友情链接”扩大了学生交往范围,学生超越时空和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没有任何障碍任何歧视地进行自由、民主、平等的沟通和交往。
(三)开辟网上论坛,增强网络认知学习
班级论坛是立足班集体而设立的班级内部事物论坛。它的结构通常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而设立,是展现班级特色,表现学生特长,商讨班级事务的平台。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打破传统的教师教育的权威性,利用网络条件为教师及学生建立“德育课程资源论坛”,提供相关的声音、图片、动画等素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网上获取信息,并根据自己的认知对素材再加工,最后以多媒体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教学创新策略的作用和效果
中小学网络化德育途径是在依据现有德育理论巩固现有德育途径的基础上,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发挥其不断发展的信息服务功能,以局域网和广域网为平台,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
(一)新途径的应用发挥了德育的主体性原则
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在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时,强调让儿童主动参与,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是通过与其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在德育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是主体性德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它是人们基于对传统德育反思的基础上而获得的有关德育目的、德育功能和德育本质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的全新认识。无论是德育网站、德育专题网站,还是学校网站、班级论坛、班级博客、即时通讯,都充分体现了德育的主体性,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教师在充分考虑到学生道德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将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爱好所采取的德育方式。
(二)新途径使得德育更具有开放性
在网络德育途径的构建过程中,构建网络德育途径应当坚持开放性,让受教育者参与其中,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开发和完善德育方式。其次,德育内容上也应该具有开放性。教育的均衡化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应受到均衡教育,无论哪一种形式,让更多的学生跨越时空的限制,接受德育信息。
(三)新途径的应用使德育方式更加多元化
作为一种与国家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教育,德育途径的开发应当坚持多元理论的指导,吸收反映人类共同精神品质的优秀的理论,以满足人们多元的精神道德需求为出发点,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精神。德育网站实现了德育方针、政策,以及德育内容体系较为完整的展示,让学生、家长、教师从德育网站对德育内容和形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并指导自己的德育工作和方式;德育专题网站则就德育某一侧面对全体学生进行德育感知和讨论;学校网站及论坛是从身边的学校做起的德育;班级论坛是对班级学生进行细节化德育的平台;QQ群和MSN则是在线德育的工具。这几种德育方式相互补充,完成了从宏观到微观,从群体到个体的德育。
参考文献:
[1]马和民,吴瑞君.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汤悦.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J].上海电教,2007,(3).
一、转变教学观念意识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策略之一。由于受到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制约, 我国教育体制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过去, 教育教学观念比较落后, 教师只是一味地重视小学生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 从某一层面来说这样的教育体制机制仅仅把学生当作了被动接受文化知识的容器, 进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另外, 一些教师极为刻意地追求学生考试的高分效果, 因而过分地要求学生进行死记硬背。如此一来, 必然造成了学生被动地学习, 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严重的束缚, 更谈不上其创新思维的培养、锻炼与发展了。我们清楚,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在世界上立于不败的境地, 其中关键就是要提高其人民的整体素质。由此, 我们可以得出将来能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不是那些考试高分的学生, 而应当是那些综合能力素质强、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的结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的观念, 既要向学生传授有关的文化知识, 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此外, 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的中心, 让他们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进而积极思考、主动实践, 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二、创新教学活动方式
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 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内容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 大胆探索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 并切实落实在小学数学教学实际过程中, 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我们清楚,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是一项长期而又繁杂的工作任务, 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具体实际需求为主, 而不应该以教学内容为主, 更不应该以自己为中心, 而必须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才会得到学生的积极支持和拥护, 才会真正成为一个不断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具体过程。总之, 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具体任务之一就是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及创新思维。对此, 教师只有进一步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 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真正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实际过程中, 我们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首先就必须充分认识与掌握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以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与特点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并切实遵循一般的教学活动规律, 始终坚持做到以学生为本, 着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大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 教师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就能进一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进而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与水平。只有如此, 教师才能真正解放小学生的头脑与手足。此外,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能够使广大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 思维敏捷, 进而逐步拓展视野, 创新思维。另外, 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认真把自己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己思考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进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教师更要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 不断地提高自己创新思维能力, 进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要积极调动学生分析、研究、创新以及解决疑难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鼓励他们带着疑问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其综合素质。
四、培养学生多向思维
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 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所在。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与问题, 加上自身知识能力等因素以及受到的思想观念的制约, 对于数学知识不能很好地进行灵活变通等。此时, 教师必须要及时地给予学生点拨, 并根据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不断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反复的思考, 探索更好的解决办法。同时, 教师还要积极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这样, 教师就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般而言, 教师不要急于教给学生数学计算的方式方法, 而是要积极鼓励学生借助已学的知识, 认真思考, 大胆创新, 积极探讨不同的计算方式与方法。此外, 教师还必须为学生安排一些相关的学习交流活动, 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启发等, 取长补短, 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式与方法, 充分展现学生积极探索与主动创新的个体特征。因此, 在教学中, 只有注重多向创新思维的培养, 才能帮助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总之, 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极为重要与关键, 对于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 我们必须不断改革创新教育体制, 积极探索, 勇于思考, 大胆创新, 拓宽视野, 有针对性地全面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 全面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促进素质教育的稳步提高。
摘要: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积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对此, 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工作的实际, 认真深入地进行了分析探讨, 并提出了转变教学观念意识, 创新教学活动方式,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等教学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策略探讨
参考文献
[1].商晶.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探讨[J].《辽宁师专学报》.2007 (05)
摘要:数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要实现创新教学,教师必须注重在解读教材中培养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学习方法的创新以及积极评价中鼓励创新。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创新;教育现状
一、我国高中数学教育现状
由于高中学习任务较重,学生学习压力很大,加之自身学习能力较差,常常在数学学习上力不从心。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在课前要准备把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知识体系,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做数学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的知心朋友,让这部分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重视,并用有效的方法积极引导他们,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但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做到这些还是不够的,对于课堂生成问题和更多的实际问题仍然需要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实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
二、教学中师生角色的改变
首先,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积极接受和更新教学理念,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和服务观,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改变课堂教学中单纯传授学生知识的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努力让学生动起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引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教师不但要搞好数学教学活动,把传统的数学课堂变成学生实践活动的场所,还要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运用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其实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无数的数学问题,只要学生善于观察,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就能形成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此外,要想法设法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大意义,使他们对数学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必须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真正体验学习和探究数学知识的乐趣。
三、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数学教师提出的要求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应具备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能力。作为学生的引领者,教师自身要深入研究教材,准确领悟新课程标准精神,并以新课程标准思想为指导,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提供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运用的机会,让学生在解释和理解数学问题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教师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利保障。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材。在高中阶段,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需要教师要有很强的理解和领会能力。在此基础上,实现新旧教材的有效衔接,明白新旧教材的变化的地方,了解教材改革的要求,进而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整合和创新教材。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教材,运用教材,提高探索和创新能力。教师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并具备反思能力。课堂教学目标有没有完成、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有没有掌握教学内容、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培养、是否还有遗留问题等。只有不断总结教学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有效解决方法,才能不断充实自己,提升教学水平。
四、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首先,确并树立教育目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因此,教师先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在课前做到认真研究教材,并形成知识框架,总结出教学重难点,选择和设计最佳的教学方案,预设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错误以及掌握不灵活的内容,并设想好为学生疏导知识的有效方法。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实施不同的教学手段,制定不同的教学阶段。例如,在实际教学中,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难度适宜的习题让学生讨论思考并熟练掌握。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做一些有针对性的难题,促进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最后再通过阶段性的测验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对症下药。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是教学的目标之一。要想达到这种学习境界,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构建不同的问题所产生的模型,并把这种模型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使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并利用数学知识进行求解。再次,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教师的职责不单单是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面对难题能用积极的心态想办法解决。对一些数学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自信心缺乏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引导并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使其重拾学习数学的信心,能提出和其他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只要学生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哪怕是一种误区也要给他们机会,然后给予指导和点拨,鼓励学生改正错误,提高自我。最后,实际案例分析总结。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和应用新的教学方案能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马上就能在自己的大脑中构建数学模型。比如,一位学生在遇到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当手中有4把钥匙和4把锁时,他就不能准确地说出哪一把钥匙开哪一把锁,最多试几次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时大脑的构建过程:用其中一把钥匙来试着开所有的锁子,试四次就能产生结果了,然后在第二次的时候可以试三次,用这样的计算方法,所有试的结果累加就是10次。这位学生没有思考全面,教师可以对其进行点拨,助其重新找到思路:在此一次的时候,只用一把钥匙试三次,如果这几次都不行的话,那就是剩下的那把锁就与之匹配了,这样累加的结果就是6次。成功的课堂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构建良性的互动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就要经常反思,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数学课堂的创新。
参考文献:
[1]谢义华.关于新课程改革环境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2(5).
[2]杨要飞.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2(2).
[3]吴佩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的思考[J].新校园旬刊,2013(7).
【探讨创新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论文】推荐阅读:
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策略探讨论文11-05
无形资产创新发展的探讨07-12
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激励教育的策略探讨10-10
汉语拼音教学策略探讨(谭素荣)11-03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探讨论文11-09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讨论文11-15
对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创新问题的探讨10-17
语文教学对话的创新策略06-29
初中物理教学的创新策略09-13
土木工程概论的特点与教学探讨的论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