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齐心协力打造高效新课堂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与时俱进齐心协力打造高效新课堂(精选13篇)

与时俱进齐心协力打造高效新课堂 篇1

与时俱进 齐心协力 打造高效新课堂

----------曹县一中初中部课堂改革纪实

为了更好的推行高效课堂改革,在赵广雷校长的大力支持下,4月8号部分语数外教师到课改名校商丘兴华中学学习,回来后学校设立了课改试验班, 正式开始课堂改革.5月19号 ,在王战江, 王新存校长的带领下,初中部全体老师再次来到兴华中学感受新课堂.自此, 初一,初二28个班级全部划分小组, 实行新课堂模式教学.本次课堂改革主要是将教学方法由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课堂活动由以师讲为主转变为以生学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以听为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以自主,合作为主的主动学习,在全校实施教学案一体化和自主高效课堂相结合的课堂基本模式,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在教学方面,各学科老师集体备课形成导学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展示反馈,当堂检测四步模式共同将导学案完成,;二,在师生培训方面,通过组织老师讲示范课,听取专家讲座,召开课改座谈会等形式,广大师生逐步了解并接受课改的新思想,认识高效课堂新模式.另外,学校同时实行推门听课,随机点课制度,加强教师之间的探讨和学习.实行新课堂改革两个月来,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参与,各班小组建设班级文化建设逐步完善,任课教师也从怀疑到认可再到积极的参与其中,整个校园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与时俱进的高效课堂改革在曹县一中初中部稳步进行着……

与时俱进齐心协力打造高效新课堂 篇2

一、高效语文课堂备课方法必须得当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 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真正的备课应当是这样的备课:首先, 在编写教案之前要认真做好以下几件事情:一是认真钻研教材, 根据教学实际, 合理地确定每课时的教学内容。二是制定出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目标。三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准确地把握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确定如何突出教学重点, 如何突破教学难点。四是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摸底, 做到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弄清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此基础上确定从哪里入手进行教学。五是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方法、适合教师自己风格和知识特点的教学方法。然后, 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 编写出教案。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高效课堂教学必须渗透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传授学生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发展学生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素质, 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及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最终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因此我有意识地通过课堂教学, 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师应该创造锻炼机会, 培养学生能力。

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注意创设刺激能力活动的情景。例如, 我规定每堂课的前5分钟, 为学生的自我展示时间。学生可以作值日报告, 也可以表演课本短剧等等。起初, 我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兴趣小组, 每组2~4人。每堂课由一个小组表演, 表演主题在问候、问路、购物、借书、谈论人物、谈论天气等范围内自由选择, 但不能与上一次重复。学生上台前和上台后, 下面的同学都鼓掌鼓励他们。不管优生差生, 因事先准备过, 都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他们会争取下次表演得更好。如偶尔出错, 在同学们善意的笑声中, 他们下次一定会改正的。这样, 既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又锻炼了他们的听力。而课堂教学在轻松的气氛中开始了。在课堂教学中, 时刻注意调动全体学生的注意和兴趣。问题难一点的, 让优生答, 问题简单一点的, 让差生答, 使他们各有所得, 上一节课有一节课的收获, 做到因材施教, 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

三、高效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双主”地位

教育是人施之于人的活动, 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作用的过程, 其核心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 从教学两个方面看:教师教, 学生学,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任何一方的参与就不成为教学。因此, 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 教师是教的主体, 学生是学的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 “双主”调和, 师生互动, 才能达到教学相长。所以,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 课堂上应是“双主体”, 在语文教学中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同时又不忘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机地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间的相互作用融为一体, 才能在教学改革中取得一定成绩。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动摇, 并不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万能的, 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来正确理解和发挥其主导地位,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讲解、点拨等无论作用有多大, 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与运用, 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课堂上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在新课程的实施中, 教师必须站在学生中间, 指导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阅读课文、独立思考、质疑解疑、分析讨论、限时写作、自评互评等, 让学生通过认识和实践, 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成为学习的主体,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高。凡学生能看懂、读懂的, 教师就不要再讲, 否则就是浪费时间, 学生能发现的, 教师不要点明, 否则就是限制学生的发展。要从学生实际的学习需要出发, 围绕学生作必要的教学设计, 抓住教与学中的兴奋点, 真正实现对话, 不断帮助学生去“发现”, 使课堂上有尽可能多的精彩生成, 让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效地结合起来, 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展。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 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 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只有这样的课堂, 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 只有改革课堂教学, 讲究策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课堂重新焕发生命的色彩。

践行新课改,打造高效课堂 篇3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我们的教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教材从编排上更侧重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只是负责讲解教材内容,学生负责学习教材知识,教学只是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成了知识的讲解者和占有者,学生把教师看成是活的教科书,是拥有学问的智者,如果没有教师传授,学生是学不到知识的。因此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教学关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这样的教学使师生的双边活动变成了教师的单边活动,教替代了学。可是,新课改需要的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在课堂上,学生平等参与交流,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例如,在学习浙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我的家在哪里》一课时,我先给学生讲解了地图上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然后又给他们讲解了比例尺的表示方法,紧接着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地图上的一般定向法指的是什么?2.假如你的家离学校2000米,你用1∶500的比例尺画出学校与你家的距离,应该怎样画?问题抛出后,我并没有急于给他们讲答案,而是和大家共同探讨,在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理解,增进了彼此的情感,形成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积极全面地发展是当今素质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历史与社会教学能不能真正走向素质教育,适应新课改要求,主要是看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程度。因此,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自己的课堂有新鲜感、有趣味性,这对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大家都知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只是接受者、倾听者,而应是实验者、探索者、主动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显示出来,教师就应该引导他们有成果要展示、有想法要陈述、有问题要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认识自己、修正自己,得到全面发展。我的具体做法是:1.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在课堂教学中,我通常以小组形式开展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例如,在学习浙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时,我把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他们搜集的资料精彩纷呈,很有学习价值。2.运用辩论法。我经常根据学生情况与教材特点选用此法。在讲《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时,我把全班学生分为正方与反方两组,通过辩论,他们对教材中的知识加深了理解。3.运用社会调查法。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调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浙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多种多样的社区》等课时,都成功地运用了社会调查法。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是运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的一种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设施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已在我们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在发生着较大的变化。从事历史与社会教学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触: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因为时空跨度较大,涉及内容繁多,同时我们的教学时间又短,教师需要讲解的内容就多,学生往往觉得课堂枯燥乏味,致使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可是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使这种局面有了大大的改观,在多媒体声情并茂的展示下,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了起来,教学效果也非常明显。例如,在学习浙教版初中历史《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等课时,我都充分地体会到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益处。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学生能在动静结合的画面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时代呼唤新型的教育教学形式,作为一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就应积极学习新课改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突破口,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争取创造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验者对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06.

与时俱进齐心协力打造高效新课堂 篇4

新课改提出了高效课堂的发展战略,我作为一位多年从事中学体育教学的体育教师,综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就此问题谈一点自己的拙见:

一、转变学生的思想认识,是上好高效体育课堂的前提和基础

有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体育课的上与不上无所谓,既不影响升学,又不影响将来的工作……”等,因而学生们有的借故缺席,有的不活动,有的在练习时怕脏、怕累、怕苦等,而在做动作时则拖拖拉拉,能让就让,能躲就躲。对于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习目的教育,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锻炼。

例如,我在上课前,首先让学生明确上课的组织纪律、学习态度、请假制度等,并在课中认真贯彻,严格要求,使学生对体育课引起足够重视;其次,讲解体育与健康以及身体健康与生活、学习的关系,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体育课的强烈动机。同时,我还在教学中经常和学生打成一片,一起参加活动。通过谈心、闲谈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及思想状况,有的放矢进行教育。还可以及时倾听学生对体育课的要求和看法,还有利于改进教学工作。

二、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时的优先注意倾向和从事某种活动时的爱好倾向,按兴趣的起因划分,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对事物或活动本身需要而产生兴趣,为直接兴趣。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没有兴趣,而对事物或活动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为间接兴趣。这两种兴起对于学生的学习与训练都是必要的,它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和训练,提高他们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直接兴运会使学习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没有间接兴趣,又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目标和恒心。因此,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有机的结合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当学生对练习感兴趣时,会表现出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听教师的讲解,认真仔细观看教师的示范动作。当教师布置练习时,他们会一丝不苟、认真刻苦,勇敢顽强地完成。当学生对此练习无兴趣时,上课时会出现心不在焉,做教师布置练习时,会出现不在乎、随便。这样经常延误练习时间,而且影响完成动作质量,应当注意的是还会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伤害事故。

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有兴趣无兴趣,直接影响他们从事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决定着体育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事实证明,只要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有了兴趣,就会把学习与体育锻炼和自身的需要,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刻苦进行锻炼,克服主客观困难,逐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和运动水平。

因此,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也是从学生思想认识上,解决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问题。

三、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是上好高效体育课堂的关键

有目的地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教学,做到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是上好高效体育课堂的关键。在教学方法上,根据男女生的不同,如针对女学生就择适选合女生练习的项目,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如,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韵律操,节奏明快,自然协调,富于艺术性,女生比较喜爱。体育教学中,适当穿插韵律操的练习,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耐力、灵敏和协调素质。又如,女生对弹跳练习不感兴趣,在进行蛙跳、兔跳练习中,适当变换方式,安排单人和集体跳绳,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其练习效果会有明显的不同。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耐力、灵敏和协调素质,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安排教材方面,我们还要根据季节、学校的传统项目和学生的特点来开展教学。除耐力跑安排在 秋末和冬季外,器械体操以及运动量、密度较小的教材,适宜安排在气候温和的春末夏初或秋天,这时衣着单薄,便于做动作;球类、体操类教材四季都可以安排,但夏季应以改进技术为主。此外,夏季还应多安排些小强度活动,如韵律体操、舞蹈等内容;冬季应增加些比赛内容。尤其是对男生,这样安排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欢迎,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得到充分调动。根据教材特点适当安排活动性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体会所学的技术,在实践中运用。如在弯道跑技术教学时,单纯叫学生做50m弯道跑,学生兴趣不大,也跑不快;而结合圆周接力跑练习、同学们则兴趣比较高。这样不仅运用了弯道跑技术,发展了速度素质,还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更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整理活动阶段也要轻松愉快,方式多样。时间应根据课的需要可长可短,队形也不一定按上课队形集合,可在原地,也可采用分散的和成各种图案的队形。除做轻松优美的艺术体操、舞蹈、自我按摩和深呼吸外,我们认为教师还应想办法引起同学放声大笑,提高兴奋性,抑制疲劳,在笑声中愉快地结束一堂课,效果会更好。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上好高效体育课堂的保证

高效体育课堂离不开教师正确指导,所以,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上好高效体育课堂的保证。

例如,对于难度较大的体育项目,学生对它的理解和接受比较难,教师就要多采用分解教学法。如在教背越式跳高时,首先向学生讲解示范,建立正确的助跑、起跳、过杆、落地的动作概念,然后进行分解练习

(一)学习和掌握起跳技术1.原地蹬摆练习;2上步蹬摆动作起跳练习;3弧线助跑起跳练习;

(二)学习和掌握过杆落地技术1. 地倒肩挺髋练习2.立 定背越式跳高练习;3 弧线助跑做背越式跳高练习;

(三)学习和掌握全程助跑背越式跳高练习1.全程助跑和丈量方法,2.全 程助跑的练习方法。这样在循序渐进中逐步掌握动作,学生既不感到枯燥又增强了学习锻炼的信心,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教学效果。

与时俱进齐心协力打造高效新课堂 篇5

中考招生改革10多年来,生物作为会考课,在初中三年的学习考试中,占中考分数比例较小。学生对学习生物学失去了外在动力。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很多,处境很尴尬,甚至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在此形势下,要想使中学生获得基本的生物学知识,掌握相应的生物学技能,为国家未来储备更多的从事生物学研究的潜在人才,笔者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突破口,进行了以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的有益尝试,课堂教学局面有了明显的改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

一、用丰富、前沿的生物学知识,激发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作为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且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和求知欲。基于上述特点,教师要因势利导,时刻关注、搜集有关生物学的最新知识和信息,在课堂教学中开辟前沿科学板块,每节课用几分钟向学生介绍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最新科研方向、动态和成果。如在学习《传染病》一节时,向学生介绍爱滋病、非典等传染病传播特点的同时,重点介绍其防治措施以及疫苗的研制情况。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本节生物知识的掌握,又在情感上增强人类战胜自然的信心。教师也可在课前有计划地让学生广泛搜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信息,引导学生精心选择典型案例与教材内容相融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由学生发布信息,资源共享,让学生互动交流,学以致用,把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处理得有声有色,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综合能力,又极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动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精心设计教学,激发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我们知道,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教学相长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只有在科学的教学模式下采用机动灵活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达到或超出预期的教学效果。新课改实施几年来,广大教师不断摸索,学校也多次组织教师到洋思、杜郎口等学校参观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逐步形成,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为广大教师所采纳,一改新课改前千篇一律的“满堂灌”。现在使用的教材中,许多内容图文并貌,言简意赅,如《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等开放式的章节,如果老师一味去讲,索然无味,效果无疑大打折扣。这时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合作搜集、整理资料,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使其在老师的主导下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明显体现,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师生互动,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兴趣盎然,教学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三、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具等,激发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则标志着教育的现代化。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兴趣容易转移。而直观教学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是进行思维加工的前提,有较强的吸引力。目前生物学教材,虽知识难度较前已大为降低,但一些基本的知识,如营养物质的分解、吸收,视觉、听觉的形成,反射弧支配反射活动的进行,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以及新增的探究性学习内容,对初中生而言,单凭老师语言讲解和平面挂图、绘图的配合,还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近年来,随着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作为重要的直观教学手段,越来越普遍地被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我们将现代媒体中的录像、电影、投影与传统媒体中的挂图、模型等教具等有机结合起来辅助生物学教学,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在生物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导入新课,无疑会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课堂进行中,清晰的、可操纵的画面播放,使教学重、难点深入浅出,轻松突破;教学结束时,教学内容的提炼总结,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圆满完成教学目标。多媒体优化组合,视听感官多重刺激,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生物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门实验科学,只有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会真正理解知识,也只有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知识才会升华。基于学科特点,我们组织了生物兴趣小组,开展力所能及的课外活动,把实践带进课堂。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联系生活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从问题的提出、假设到方案设计、验证再到得出结论,均让学生在自主思考、自主操作中完成,使课堂教学在和谐、高效的氛围中进行,学生思维活跃,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如我们开设了校本课程,让每个学生亲手种一棵花,组织各班学生,积极准备花盆、土壤、种子、工具等物资,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学生亲自动手配土、选种、浇水施肥、观察记录、保护幼苗,热情很高,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绿化、美化了教室,培养了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品质和实践操作的能力、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把竞争引入课堂,从教材的挖掘使用到鼓励学生参与,环环渗透竞争意识,时时激发着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在竞争中追求新知、学会合作、展现个性、提高能力。如我们结合我市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工作和全国的“禁塑令”等活动,组织生物兴趣小组成员,调查了我校学生的环保知识和意识现状,让学生组织材料,进行环境保护知识的讲座,并写出了优秀的学生论文。这些活动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为打造高效课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改革评价方式,激发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新课改实施几年来,学生评价方式的滞后问题日益突出,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瓶颈,制约着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学生忙忙碌碌进行了一学期的探究性学习,最后还是凭一份以死记硬背的基础知识为主的试卷来判定学生成绩的优劣,考非所学,极大挫伤了学生乐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积极性。我校生物学教研组经过长时间地讨论和酝酿,综合考虑八年级学生和教学阶段的特点,决定在八年级进行学生评价方式改革尝试。

新的学生评价方案采用平时评价和期末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成绩各占50分(比例可视情况调整)。平时评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内容包括资料的搜集、材料的准备、实验的开展、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活动学生参与程度或完成情况,教师把每节课设为一定分数(如10分),视具体表现给不同的班级、小组不同的系数,组长做好记录,学生自评和互评,“论功行赏”再分配得分,报老师处记录,学期结束算出各学生累计得分,最后按比例换算成平时成绩。平时成绩要以激励为主,如学生撰写生物小论文获奖,制作精致的生物标本,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等,均可额外加分奖励;多关注学生参与过程,结果其次,各班各组得分差距尽量不要太大。期末评价由笔试和实验操作两部分组成。笔试部分为若干分基础知识题,多份试卷随机抽取,考察教材知识掌握程度;实验操作部分与中招实验加试内容基本相同,可根据八年级教学特点,每一步骤分数加以适当调整,也设置若干分,考察平时实验技能的熟练程度。两项总分再按比例换算成期末成绩。最后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即本学期生物学的最终成绩。

由于评价方式的改变,学生解除了考非所学的后顾之忧,新型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得以顺利贯彻。教师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理论知识来自于实践,理论又指导实践,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之间“游弋”,知识和技能都明显提高。学生短期的应试需求得到满足,长期的发展要求也得到了锻炼,二者兼顾,一举两得。

新课改下如何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篇6

一、精确解读课标,落实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的编写以模块为基本框架,以主题为基本单元,打破传统的通史体例,将所要求的课程内容按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分成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大模块学习内容,涵盖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领域。但很多教师还停留在以往的通史教学“迷梦”中,仍强调“紧扣教材”、“梳理教材”、“吃透教材”,将课标抛之脑后。历史课堂教学缺失了课标,就会漫无目的,甚至南辕北辙,不得要领。掌握课标其实是确定每一节课教学目标的依据和基本前提,这样才能保证在45分钟内集中“火力”突破重难点。课标就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在课堂中紧紧围绕课标展开教学,有选择性地使用其他的课程资源,进而安排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从而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打造高效课堂。例如人教版必修3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7课“毛泽东思想”,课标的要求是“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根据课标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1)分阶段归纳小结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新中国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及论述。(2)通过开发课程资源理解毛泽东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跟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密切相关,提炼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3)运用毛泽东思想来源于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又对近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及对建设新中国有现实意义。“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学案和课程资源创设新情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将历史背景重现,将教学问题化,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利用毛泽东个人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新中国的缔造者,从而告诉学生从青少年时代起就要有远大抱负,树立为国家为民族而努力的志向。

二、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1]。这一基本理念就是要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他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发现学生认识和思维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表现,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创设新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研究,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从而达到建立高效课堂的目的。如在探讨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时,我提供了三则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材料并结合课本知识,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材料一:“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目前时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民族民主革命中的继续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

———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修改党章中的报告

材料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三:“毛泽东思想过去式中国革命的旗帜,今后将永远是社会主义事业和反霸权主义事业的旗帜,我们将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

———邓小平

开展这样的新材料、新情境问题式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毛泽东思想是实践证明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再结合教材最后一段归纳小结出毛泽东思想的深刻影响。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发挥其主体作用,调动他的积极性去发现与创造”[2]。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善于创设历史情境和设计启发性问题,发挥学生主动运用已学的知识与方法去判断、分析,并得出结论。当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缺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特别是要关注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与体验。

三、打破以教师为评价主体的单一模式,追求多元化评价方式

新课改的历史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主体上扬弃以教师为主体的方式,在评价方法上也要放弃以考试为主要方式,所以在新课改的课堂上我们要关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的主体不能仅限于教师,应该让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特别是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采用“生教生、生评生”的评价方式。

过程性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教学中的考勤、作业、课堂讨论表现、展示成果与仪态等,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多去结合学生的学习与交流过程,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试、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

终结性评价方式:将过程性评价建立成一个综合的、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再结合教学过程中的测试、考试情况等进行评价。

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对评价产生的厌倦和恐惧,甚至无所谓的情绪,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改下的历史课堂再也不是“一言堂”,而应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大舞台,应是一个开放、民主、平等的课堂。所以为了贯彻好新课改的理念,不仅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更要高效地“学”,以全面发挥历史课堂的教育功能,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

摘要:我校课堂模式改革实施已有四个年头了, 从当初的“磨合”阶段推进到“聚焦课堂、追求高效”的关键时期。“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已成为近几年课堂模式改革中最为关注的一个话题, 特别是自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理念提出以来。那么, 到底什么是“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如何打造“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呢?本文试从“精确解读课标, 落实教学目标”、“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调动主人翁意识”、“打破以教师为评价主体的单一模式, 追求多元化评价方式”三个方面分析这一问题, 以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改,高效课堂,主体地位,主人翁意识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 第1版.

与时俱进齐心协力打造高效新课堂 篇7

关键词:课改 高效 英语课堂 活动设计

随着英语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本人作为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逐渐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学生跟不上英语教学的进度,学习英语非常吃力;有的学生甚至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愿望;等。许多英语教师为此感到困惑:教师教得这么累,学生学得这么苦,为什么效果却不尽人意呢?针对上述问题,紧跟新课程改革步伐,探求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打造英语高效课堂显得极为迫切。

那么,教师应如何紧跟课改步伐,打造英语高效课堂呢?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与同行分享。

一、 教学目标明确

任何一堂课在操作之前都应有清晰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高效课堂的灵魂,是每一堂课的方向,也是每一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更是教学评价的直接参考依据。

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必须要吃透整个教学的内容,即一堂课要求学生所要掌握的全部知识点,以及前后有联系的相关内容,便于在教学中结合旧知识,加以引用和拓展。其次,教师不但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出更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英语教学总是围绕听说读写的任务来展开,因而教学目标设计也必须明确学生该掌握什么,提高什么能力。

二、 活动设计精当

要打造英语高效课堂,必须设计精当的课堂教学活动。活动设计首先要有意义,贴近生活。教师应设计尽量与学生实际生活相仿的活动,以撞击出学生灵感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使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创新能力得到发展,真正做到让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另外,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需要人性化、生活化,从而使“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向“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转变,以实现英语课堂的高效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如下几种活动设计,收益颇多。

1. 从简单入手的Pair work

英语毕竟是一门外语,所以必须从简单入手,着重训练课本的句法知识。这样学生才有学下去的勇气。只要两人对话练习好了,课本上的知识点就很容易掌握了。

2. 三人或四人的Group work

为了练习更复杂的话题,将英语语言综合运用,就要设计这种三人或四人的小组群体活动。小组的组成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自愿结合,也可以由教师指定,但在训练之前教师必须做示范,让学生逐渐明白并掌握活动内容。小组可以课前演练好,然后在课堂中展示。

3. 小组接力法

这种方法能更好地检查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并加强小组之间的合作,也更能活跃课堂气氛。

4. 男女抢答法

将全班分为男女两大组,以回答次数多且准确度高的一组为胜方。这一方法适合试卷核对答案等方面的课堂。

三、 任务设计生活化

英语任务型教学的目的是“Learning by doing”, 使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提高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设计的任务一定要贴近生活、注意情境的真实性;设计的任务要在注意合理、精当的同时,在课堂上也要留有充分的活动时间,既要有教师总结的时间也要有学生巩固内化知识的时间。只有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规定的教学任务,这样的课堂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的高效课堂。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特别注意布置任务的有效性。

如九年级Unit 3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 的教学目标是让同学们理解哪些事情是允许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允许做的。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先把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写在黑板上,引出新单词,然后设置任务,要求同学们讨论他们平时在校内外能做的和不该做的事情。最后,借助校园的巨大变化“这学期我校校舍翻新、校园得到绿化,且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和电风扇”,启发学生:“同学们置身于美丽而洁净的校园,是否也想为之做些什么呢?”由此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很自然地达到教学目标,实现了教学任务。

打造高效美术课堂的新视角 篇8

【关键词】美术教学 新视角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6.024

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点,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时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也要注重打造高效课堂。美术是一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通过美术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绘画技术,对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也有很大的帮助。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该积极的打造高效美术课堂。

一、教学理念的现代化

在打造高效的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用现代教学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活动。不同的教学理念对课堂教学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随着现代教学的发展,传统教学理念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该认识到肩负的重任,要及时进行自我充电,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师在通过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不能仅仅进行相关理念理论的学习,还要与实际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发挥新的教学理念对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美术学习理念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想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这样才能实现知识点的有效传递,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新时期的教学中为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科学习理念。虽然美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美术是一门并不需要考试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定的懈怠心理。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美术学科学习意识,使学生在思想上对美术学科学习引起重视,才能使学生高效的接受美术知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三、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美术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也要为学生留出更多进行实践的机会。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将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起来。

(一)将理论知识的教学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

在美术学科发展的长河中,人们将很多相关的知识理论化,然而美术学科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在美术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在接受理论知识的时候会出现较多的困难。而教师如果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也会感觉十分枯燥,如果教师能够将理论知识的讲解,穿插到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去,结合实践活动,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进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

(二)以理论知识为指导展开绘画活动

学生进行美术学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进行绘画,应该科学的展开绘画活动,这样学生才能画出更好的作品。理论的指导对学生有效的展开绘画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绘画,不仅对提升学生的绘画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有很大的帮助。

四、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美术学习的过程,既是对学生美术知识水平提升的过程,也是学生绘画水平提升的过程。为了更好的实现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美术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需要提高教师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生动幽默的语言不仅会使学生感觉十分放松,而且整个课堂教学氛围都活跃了起来,学生自然能够以更加轻松的心态去展开创造活动。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助于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方法还有很多种,教师要积极的尝试,使学生进行更加有创造性的学习,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五、注重引导学生感悟

美术是一门艺术,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美术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科自身的特点,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美术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有一定的感悟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而学生是否能够对学习的理论知识及绘画有一定的感悟,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如何进行引导。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就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本人通常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欣赏名画。伟大美术家的作品不仅能够给人带来较大的视觉冲击,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欣赏名家之作,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慢慢的进行感悟,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学生只有有了感悟,才能对美术有更加深刻的体会,进而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更大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自然学生的绘画水平也就得到了提升,也就能够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义与深刻内涵的作品。为了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感悟,教师应该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有效安排,为学生留出更多进行自主学习的时间,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去思考、去感受。

六、通过生活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实现途径的多样化。美术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创作的灵感源自于实际生活,因此教师在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一定要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并以美术创造的形式展示出来,提高学生美术作品的内涵。当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鼓励学生将学习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而且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践,去观察生活、体会生活,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美术课组织学生写生,为学生创造更多美术绘画的灵感。

与时俱进齐心协力打造高效新课堂 篇9

学生一旦对语文产生兴趣, 学习时就再也不会感到是一种精神负担, 而会觉得是一种乐趣, 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取语文知识, 锻炼语文技能。那么,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呢?作为一名乡村教师, 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操作。

1. 精心导入, 激发学生兴趣

导语是教师在传授知识开始, 有计划、有目的地应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所设计的教学语言, 它是语文课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巧妙新颖、引人入胜的导语, 能抓住学生的心理, 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诱发学生的兴趣, 为学习新知识做好精神准备, 因此, 导语激趣是提高学生兴趣的重要方法。我在教学中常使用的导入方法有: (1) 直接式导语。教师运用直截了当的语言, 从旧课的教学内容直接转入新课;从已知转入未知;从一种文体转入另一种文体;从一位作家转入另一位作家的作品。前后衔接承转紧凑, 过渡自然, 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 便于学生温故而知新, 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 (2) 悬念式导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设疑置难、制造矛盾, 使学生产生重重疑团, 激起追根溯源、急于寻求答案的欲望。教师通过设疑, 设计问题, 激起学生的深思, 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从而唤起学习语文的情趣。 (3) 趣味式导语。教师可以利用一段饶有风趣的故事、一则引人注目的新闻、几句抒情的诗歌, 渲染课堂气氛, 激发学习兴趣, 引起学习动机。这样便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为学生上课奠定轻松愉悦的学习基础。 (4) 情景式导语。教师用生动的语言, 进行直接描绘, 或者用其他手段, 创设情境, 唤起美感, 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产生急需熟悉课文的内驱力。情景导语易于拨动学生的心弦,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学习情境, 引起学生的共鸣, 进而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便于学生理解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语言准确、鲜明、生动、风趣, 激发学生兴趣

语言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工具。教师如果掌握不好教学语言, 就无法把课讲得精彩、明白、生动、有趣, 自然也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讲课逻辑性强, 分析就有条有理;语言简明了, 就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讲话生动形象, 就能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语言感情真挚、充沛, 就能打动人心, 感人肺腑, 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其终生难忘。可以说, 掌握好教学语言, 是教师教学基本功中最重要的基本功。

对于语文教师来讲,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语文教师的核心任务是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 不仅要具备一般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还要具备特殊的示范性。

当然,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还必须优美、生动、富有情趣。

3. 教学方法要多元化避免单一化, 激发学生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大多不喜欢上语文课, 就其原因, 每篇课文都是字词预习、介绍写作背景、分析段意、提炼写作目的、总结写作方法, 老是这一套, 真没意思。因此, 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悦新好奇的心理特征, 千方百计地避免教学程序化, 力求教学方法多元化, 让学生经常有新鲜感。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 比如, 有的文章教师可只指导学生作反复诵读, 使其在反复诵读中领悟课文的深刻含义与优美的语言风格, 而不一定加以具体分析;有的文章, 教师可出一些思考题, 引领学生进行深入阅读, 展开讨论、辩论, 从而理解课文;有的文章则可分角色组编课本剧, 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获取知识。

一句话, 只有教学方法新颖多样, 才能使学生“爱上”语文课, 喜欢语文教师。

4. 设疑置问激发求知兴趣

设疑置问激发求知兴趣, 可以吸引学生寻根问底, 深入语文学科的内核。设疑置问宜采用的方法有:

(1) 于新知与旧知的比较中设疑。引导学生把新知与旧知作比较, 用旧知推导新知, 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不断增长学生的知识信息量。例如, 同样是写月光如水, 为什么《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用的是“泻”字, 而《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月光如水照缁衣”用的是“照”字?教师可为此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学习, 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2) 于平淡无奇处设疑。许多文章, 乍一看来, 似乎一目了然, 平淡无奇, 学生浮光掠影地第一遍, 不知其中奥妙, 感觉索然无味。此时, 如能引导学生寻根问底, 必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于平淡无奇处设疑。

(3) 于深层寓意处设疑。语文名篇中常常有许多曲笔、奇笔、神笔, 或寓意丰厚, 或结构精巧, 或韵味优美, 或饱含哲理, 往往蕴藏着极深的含义, 一旦发现其中的奥妙, 教师就要抓住机会设疑置问, 提高学生兴趣。

简言之, 教师经常设疑置问, 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定会与日俱增。

5. 引进活水鲜血, 拓宽学生视野, 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教学内容, 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 因为课本受编辑出版的限制, 不可能每年都重编, 不可能选入最新时文;同时, 受篇幅所限, 也不可能收入教学需要的全部内容。实际上, 现行教材中, 绝大多数课文是几十年甚至数百年前的经典美文, 虽经典, 但部分文章缺少时代气息, 缺少时代精神, 师生总是在过去的生活气息中徘徊, 时间长了, 肯定会让人觉得乏味。如能结合课文内容, 引进一些活水鲜血, 如紧扣教学目标, 扩充阅读一些最新的新闻及科技文章, 讲一些名人故事, 学一点教育学、心理学、人体学等方面的知识, 使学生学习与现实生活更多地联系起来, 学生定会兴趣盎然, 精神亢奋。

6. 提升习题的难度、深度、广度, 激发学生兴趣

练习设计是教师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极重要的教学环节。一切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重视练习设计, 一套成功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匠心独运的反映。教师准备的练习设计一定要精彩有效。所以, 语文练习或作业过浅过易, 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即可完成, 激不起学生思维活力, 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若过难过深, 学生费九牛二虎之力, 仍不得其解者, 必然挫伤其学习积极性, 自然也就不会使他们感兴趣。只有那种有一定深度、难度、广度, 经过努力探索之后解决的问题, 才能激起学生的思维能力, 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内容过深过浅或过易过难都不能满足需要, 都会妨碍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因此,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 熟悉学生的实际水平,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精心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7. 使学生经常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有赖于成功。人在从事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 对于形成、巩固和发展兴趣, 有特殊的作用。经常获得成功, 可以使人的需要不断满足, 心情愉悦, 兴趣就易于产生和提高。经常获得成功, 并不意味着未遇到过困难;但是, 在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之后获得成功, 会使人得到更大的满足, 从而提高兴趣。

要使学生感受到成功和欢乐, 就要创造条件, 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这就是说, 教师在提出问题和讲评作业时, 要请优等生回答一些有难度的问题, 请学困生回答一些比较容易的题目, 这样便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取得成功。

为了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 学生在回答问题或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 教师应适时地、恰到好处地、巧妙地给予启发、指点, 使学生完成任务。所谓适时, 就是不早不晚。早了, 会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晚了, 就会造成学生窘迫。正当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 教师一指点, 学生就通了。所谓恰到好处, 就是教师的话说得不多也不少, 不深也不浅, 正好符合学生的需要。所谓巧妙, 就是教师不是代替学生作答, 而是从旁启发, 或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或帮助学生理顺思绪, 或帮助学生组织语言表达, 有时一个手势、一个动作就可解决问题。

与时俱进齐心协力打造高效新课堂 篇10

一、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 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教师不再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 而是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维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 让学生主动探究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通过探究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 同时具备较高的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使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有效提高。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中, 学生从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转变成对知识进行理解并运用, 让他们感受到自主学习获得的成就, 并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 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探究, 使教学效率有效提高。

二、创设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往往一堂课下来, 他们会感觉非常累, 但是掌握的知识却不多,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使他们不能高效地进行学习。在新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处于自主学习的地位, 教师要给他们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探究, 体会到获得知识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使学生喜欢上数学学科, 并在探究过程中积极思考, 使创新思维获得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 使他们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积极地和教师进行互动,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改变教学观念, 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 使学生在新颖的方式下对高中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数学教学, 通过多媒体课件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成直观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深刻理解知识, 使他们轻松有效地掌握知识的重难点, 提高学习的兴趣。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节省了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 可以有效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 对于在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 教师有更多的精力进行有效处理。多媒体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教师通过设计课件来把知识展现在屏幕上, 使学生接触到丰富、生动的知识, 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思维更加活跃。在进行知识归纳和总结时, 多媒体也发挥了巨大的教学优势, 通过多媒体不仅能把本堂课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还可以和已经学过的知识建立联系, 使学生在直观的学习中建立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 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四、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深入探究教材内容,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使知识能够深入浅出地让学生进行探究, 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 有很多好的教学方法, 但是不是每一种方法都适合教学, 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进行教学方法地选择, 使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充满兴趣地进行知识探究。例如, 在讲解立体几何问题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 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探究, 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 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 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 能提高学生对立体几何的空间想象力。在数学课堂上, 教师用到的教学方法不只有一种, 可能同时用到多种教学方法, 只要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他们的探究欲望, 都是合适的教学方法, 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五、设计开放性的教学课堂, 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在教学中, 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 可以给他们创设开放式的教学课堂, 使学生在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中发展思维能力, 使他们在积极思考中进行创新。

1. 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 挖掘学生的智慧潜力。

基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很多学生并不喜欢回答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打破障碍, 以满腔的热情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师要想方设创设教学情境, 幽默的语言、设问的巧妙、问题的生活化以及现场再现等吸引学生, 激活课堂气氛。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进行积极思考, 从多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 促进他们数学知识的增长和数学能力的提高。

2.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刻性。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能自主地解决问题, 而要真正掌握知识深层的东西, 必须学会提问。如果一个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找不到疑点, 提不出问题, 说明他没有深入理解教材。因为教材中的一些“隐性问题”不是一眼能看出来的, 需要通过思考, 仔细挖掘。以“求函数的值域”一节教学为例, 按师生合作教学模式, 教师定位在指导探究、组织讨论、启发思维、检测矫正上, 学生则定位在尝试提出假设、观察和探究、讨论、交流、合作上, 整节课紧紧围绕“创设情境、指导探究、引导讨论、启发思维和解决问题”五个基本环节层层展开。

打造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课堂 篇11

关键词:探究;新课程;高效

“最好的教育是老师以最短的时间,给学生以启发与引导,促进学生发展;最坏的教育是老师占了学生大量的时间,而学生又学不到什么,得不到发展。”那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呢?

一、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打造坚实的基础

课前做好充分准备的关键是指导学生预习。预习不仅可以能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能帮助学生提前消灭听课中的“拦路虎”,还可以开拓思路,提高学生听课、记笔记水平,由此可见预习对课堂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预习分为学期预习、周预习和日预习三种。整体预习就是在要求学生在开学前,利用寒假或者暑假时间通读下个学期的教材。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通读”并不是把书上的内容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而是指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能够疏通文意,找到某一具体内容的相关概念、原理以及运用,并作适当记录。然后尝试着去做本课后面的练习。周预习相对于学期预习来说要细致得多。这就要求学生在双休日不仅回顾和复习上一个星期所学的内容,同时还要针对下一星期要学的内容,通读一遍教材,如果遇到读不懂的地方,这时必须借助工具书,尝试着去解决疑难问题。如果是有不懂或者是特别难理解的内容,就用彩笔标出来,以便老师讲课时特别注意,做到有的放矢。日预习指每次上课前的针对性预习,它类同于我们平时进行的预习,主要放在每天下午放学后进行。抓紧时间完成当天作业,然后翻开书,对下一课进行预习,针对周预习时标出的重点阅读。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努力打造学习型课堂

课堂教学时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势必成为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只有抓紧时间、合理利用时间、优化课堂时间安排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根据新课改精神,要求我们要打破常规,更新观念,变教室为学室,变课堂为学堂,变教时为学时,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努力打造学习型课堂。

一般来说,高效课堂的一节课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讲解及点评和学生练习三部分构成。在课堂上教师要少讲精讲,多学多练。教师要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

但是,在合理分配和利用时间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节约课堂时间。自己的时间观念影响学生时间观念,帮助学生制订时间安排,反思时间利用情况,让学生学会经营课堂45分钟,让它产生最大的效益。

三、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探究最佳教学途径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任务是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自己作为“模特儿”,向学生介绍自己如何讲求学法,摸到窍门、取得成功的经历和体会,使学生感受学法的神效,激发起掌握新学法的积极性。另外还要指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顺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养成学生发问的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四、让学生走上讲台

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内在的能量发挥出来,逐步培养,最终达到不教的目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应是“老师讲”“学生听”,觉得讲得越细越好,面面俱到,生怕丢掉一个知识点。这其实是对学生不信任的表现,因为每节课都有许多旧内容,不该讲的一定不讲,不要浪费时间。要让学生走上讲台,实施兵教兵,要遵循自然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与时俱进齐心协力打造高效新课堂 篇12

一、对音乐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

十几年前, 如果音乐课被语文老师占用, 大家认为理所当然, 音乐课又不是考试科目, 让给语文课大家都没有什么意见。 时代发展到今天, 外面一节音乐课的课时费已经涨到了七八十, 一节钢琴课更是过百, 家长为了让孩子学得一技之长已经提前预约, 所以全面普及音乐课程势在必行。

人们对审美的需求越来越多, 时代在进步, 音乐作为一种精神文化需求, 在日常生活中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 初中作为学生音乐学习的深化和过渡阶段, 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 与其说音乐是一门课程, 不如说音乐是启迪心智、丰富内心的精神食粮, 打造高效音乐课堂不仅要注重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 更要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和音乐欣赏能力, 保障学生全面发展。

二、初中音乐教学的研究与突破

1.多样化呈现课堂教学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 本身是灵动的, 不受地域、种族、时间的限制, 音乐课程教学要遵循这个原则。 单纯的教与学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 教学方法可以多样化, 教学过程可以灵活调整, 教学演示可以存在于师生之间, 也可以存在于生生之间, 更可以存在于生师之间。 “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教育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 到了现代我们更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 旨在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又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合作意识。 很多乐队就是在这样的形态下产生的, 我校就有学生自己组织的乐队, 可能他们的技术是不成熟的, 但是他们爱音乐爱生命的精神是值得嘉奖的。

2.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逆水行舟的过程, 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苦楚, 不论是唱歌技巧的学习, 还是基本乐器的识别, 每一项进行起来都需要学生充分配合才可以进展得高效顺畅, 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的出现, 对音乐教学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 不论是歌曲的配乐欣赏还是乐器的听音辨识, 都可以借助多媒体灵活实现。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 将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 通过加强对学生感官的刺激, 可以强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印象。 比方说在欣赏内蒙古民歌《辽阔的草原》时, 教师可以先播放音乐, 让学生畅所欲言, 抒发自己的听后感。 随后教师配以图像和文字资料播放一遍, 让学生感受辽阔的草原、干净的天空及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观赏结束后再次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初中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 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

三、情感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

教学任务的完成是教学的目标之一, 对学生的教育永远没有终点, 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培养是新形势下最主要的教学任务。 创新并不只是口头上的创新, 创新更多体现在对原材料的加工和再创造方面, 对人亦是如此。 一个学生教了三年, 除了会唱歌外还会简谱, 这个教育只是进行了一半, 能够运用他所学得知识进行再加工, 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创新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如果只是把老师的本领学到手那就是一个学生, 能够踩着老师的肩膀往前走的学生才是艺术家。 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品质就是人格的完善, 我们常说德才兼备, “德”永远都在“才”的前面, 一个人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 他的才能才会得到认可, 如果没有德, 那么他的才能将一无是处。 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一定不能忽略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渗透和灌输。 要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用品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做德才兼备的人。

音乐教育是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影响的过程, 媒体的影响, 日常生活的影响都会对学生产生作用。 音乐教学的过程如同花苗成长, 需要细心料理, , 需要教师不断修正, 去除旁枝, 施以肥料, 不断灌溉, 只要付出足够的耐心和诚心, 花苗一定会成长的枝繁叶茂。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 时而批评, 时而表扬, 时而鼓励, 时而加压,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粗存精, 在音乐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摘要:如何打造让学生满意的高效课堂, 是新形势下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大难题。人们对审美的需求越来越多, 音乐已经从以前盲目地认为高雅不可触摸慢慢走近大众, 为我们所喜爱和广泛应用, 新形势下初中音乐教师要更好地搞好课堂教学。

关键词:初中音乐,高效课堂,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魏娟.新形势下初中音乐教师如何打造高效课堂.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3 (20) .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 篇13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改;高效课堂;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改课堂高效的前提和结果,学生一旦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的投入,这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开始。因此,课程改革的今天,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想打造高效的课堂,我们就应从学生的兴趣上下功夫。为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如实的结合学生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特点,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充分挖掘教学中存在的趣味因素,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的兴趣去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许多,创设教学情境就是不错的方式。例如,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猜数字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开展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初步感受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又如,在讲授《9的乘法口诀》时,我们可以运用森林王国白雪公主的邀请信引入课题,把白雪公主贯穿于整个授课及练习过程中,孩子们和多媒体课件中的白雪公主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一起用智慧营救被猎人抓走的小动物。这样,通过各种游戏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在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教师“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学”是为了“会学”,独立获取数学知识是时代对我们每个人提出的要求。在新课改环境下,应当提倡“自主探究性学习”,并将此作为提高课堂效率的突破点。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教学都是沿用传统“注入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严重的阻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课程改革的今天,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努力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当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合作创新。”打造高效的课堂,不仅需要我们教师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更需要我们教师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在积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的去学习课程改革指导的教学思想、教学手段,转变以“教”为中心的旧观念,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思想,积极的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改革教学模式,如实的发挥好课程改革指导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积极的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好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感知、理解、评价、应用所学的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去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质疑,自己去解决问题,从中探究规律,在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课堂教学落在实处。

三、联系生活开展教学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保障

数学知识既来源于生活,又要运用到生活中。联系生活开展教学即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开展教学,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保障。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极端性等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教学《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时,通常我们的教学都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以掌握基本的运算规则,但是,这样只会给学生增加课业负担,让学生不愿意看到这些数字。如果我们将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课堂,效果将会不一样。如,借助肯德基吃东西的情境:星期日,妈妈带小明去吃肯德基,点餐之后,共花了45元,妈妈给了服务员100元,小明想要一个圣代,每个圣代7元,请问,服务员该找回小明的妈妈多少钱?这是学生熟悉的情境,以此来引导学生学习,一方面降低了单纯练习的枯燥性、抽象性,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知,另一方面也使得教学与生活取得了联系,使学生明白了学有所用的道理,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四、科学合理的进行评价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中之重

在教育教学中,评价历来就是一根指挥棒,它很大程度左右着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特别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个科学合理的课堂评价,是提高教学效率,使之实现高效的重中之重。传统的评价过于看重结果,忽视了教与学过程中不同主体丰富的个性和思维;偏重结果进行诊断,容易抑制了学生特性和可持续发展潜能。因此,课程改革的今天,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在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我们还应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多元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全面合理的考试评价制度、激励和反思学生学习过程的学习档案袋等多种手段,科学合理的评价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好学习的信心,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首先,我们要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对学生数学素质的评价,不仅要考虑知识层面,还要考虑到思维层面、思想方法层面、数学意识层面、数学应用层面,要评价学生的全面素质。其次,我们要注重评价的全程性。一是要以目标为导向,二是评价要贯穿教学过程的每一个行为之中。最后,我们还应注重评价的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此外,我们教师还应充分考虑好评价方式的多样性,积极的、科学的、多元化的去评价学生,使之有效的学习和提高,打造真正意义上高效的课堂。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也不能一蹴而就。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做好长期坚持的准备,并认真学习和落实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不断的总结、探究教学途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之不断向高效迈进。

参考文献:

[1]李盈.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探索[J].学周刊:A,2012(5)

【与时俱进齐心协力打造高效新课堂】推荐阅读:

齐心协力在巩固中提升07-12

齐心协力的同义词是什么07-08

同心协力破解难题促进学校科学发展06-13

上一篇:环境保护及低碳生活下一篇:会计师事务所大四毕业生实习总结报告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