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用13篇)
重视思想品德课中的心理品质辅导,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成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迫切手段,而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渗透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则成为每一位初中思品课教师的责任。为此,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方法和途径。
(一)教学设计要突出情感目标,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传统的课程设计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而心理健康教育着眼于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在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目标设定中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改变以往主要着眼于“要知道”的知识模式,强调学生多主动观察、多感受体验、多参与活动,在亲身体验中、在讨论对话中、在独立思考和理解认同中,使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得以融合。以七年级(上册)第六课《做情绪的主人》为例,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成长中的我”中“认识自我”部分“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部分,因此,教学过程应更重视落实“体验不同情绪下处理同一件事情的效果;体验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后的愉悦心情;体验关注他人的感受的成就感和价值感”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而不是着重让学生记住情绪的基本类型、情绪的重要性等知识目标,从而使学生真正在生活实际中学会调控情绪。
(二)重视情境教学,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在思品课上巧设情境,是进行心理教育、提高课堂实效的有效方法。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悟体验升华,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在尝试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策略过程中,我探索了情境教学的基本模式:创设情境、引发困惑——讨论解惑、感悟道理——成果迁移、巩固目标——回归主题、深化目标。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包括影片、录像赏析法、小品剧表演法、故事分享法等。如:七年级(上)《学会调控情绪》一框可选取动画片《狮子王》中的片段,让学生先体会辛巴失去父亲后的沮丧情绪,然后设疑“怎样帮助辛巴走出困境”,接着组织学生开展“为辛巴寻找快乐钥匙”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探究调控情绪地方法,最后继续收看影片,了解剧中辛巴如何走出困境的,从而落实、升华教学内容。再如,八年级(上)《主动沟通 健康交往》涉及如何处理师生间矛盾的话题,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撕纸游戏(第一次由教师单方面发出口令,学生不允许提问按
1照自己的理解撕纸,结构撕出的纸五花八门;第二次师生互动,学生可提问,教师可示范,撕纸的一致性大幅提高),让学生在游戏中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然后开展“课堂小剧场”活动,通过学生表演创设师生矛盾冲突的情境,学生围绕这一情境讨论并表演可能产生的不同结果并分析原因,找出解决办法。这样,在活动体验中学生学会了与老师沟通的方法。
(三)开展活动教学,促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活动教学是一种教学观,又是一种教学形式。作为教学观,它把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过程,重视活动在认知与能力、个性与情感以及价值观形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教学认识的关键在于建构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以活动促发展。因此活动教学也是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在探索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活动类型。包括:
1、开展“二分钟铃特色展示”。围绕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情景表演,故事赏析,时政导读等方式来进行展示,加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如:结合《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同学们编排了反映班级生活的小品,通过小品,大家分析承担班级责任的表现、重要性及做法。学生们搜集的素材往往也成为我们教师的备课素材。
2、艺术欣赏。通过影片、音乐等,增强情感共鸣,提供榜样示范,陶冶学生情操,进而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比如,讲八年级(上)《友好交往礼为先》一课,在串讲教材知识点后,我用一节课时间为学生播放了《金正昆讲礼仪》的部分片段,金教授幽默的谈吐将礼仪知识讲得鲜活、风趣,这远比我们老师来得专业、吸引人,许多学生看后深受启发,连连要求我加课为他们继续播放此片。再如,教授九年级《理智面对学习压力》一框,讲课前可以一边放轻音乐,一边指导学生放下手里的工作、摘下眼镜、闭上眼睛,在音乐声中体会放松。这样学生既学会了一种减压的方法,也提高接下来的学习效率。
3、专题讲座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教师可以开设专题讲座,作为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和补充,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如八年级(上)《男生女生》一框,专门进行“正确对待异性交往”的专题辅导课,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异性交往过程中的情感问题。再如,结合七年级《笑迎新生活》,通过专题讲座,介绍科学利用时间的方法、科学用脑的方法,传授适应初中的学习方法,从而对七年级新生进行初中适应性的心理教育。
4、心理测试法。如,通过智力、性格、态度、兴趣和适应性等各种问卷测验,帮助学生自我反省、我分析,了解自己某方面心理素质的发展现状,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分,通过考试焦虑问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焦虑水平,通过职业性格测试为学生作出合理选择提供依据。再如,讲《爱在屋檐下》一框,引入心理学的投影测验,先让学生画一棵树,然后把
家人填在树的不同位置,接下来让学生阐述理由。通过这一方式既便于了解学生心理状况也有利于思想品德课的因材施教。
一、巧妙疏导心理, 构架学生心灵彩虹
疏导心理, 是指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个性、防止学生产生异常心理的教育过程。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 找准语言训练与健康心理的结合点, 对学生加强心理疏导, 做到教书育人的完美结合。
学中疏导。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素材, 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坚定意志, 获取潜在力量。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使学生在接受语文训练的同时, 懂得要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
听中疏导。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问题, 体谅学生的困难, 处处都表现出愿意帮助学生而没有一丝一毫的不耐烦。在教学中, 教师要尽量倾听学生的心声, 让学生大胆讲出自己的所思、所疑、所虑, 及时解释、引导、点拨。
写中疏导。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正面引导和点拨学生, 使学生大胆抒发自己的所思、所虑、所忧。要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达到用“我手写我心”, 直抒胸臆, 表达情感, 从而在作文中优化心理素质。
二、揣摩人物心理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了大量的心理教育的课文。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块主阵地, 以教材为载体,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如在学习《拾穗》这一课时, 我组织学生一起欣赏了著名画家米勒的这幅油画作品, 并且开展了讨论交流:怎样欣赏油画《拾穗图》?你能简单地来介绍一下这幅画吗?作者也像我们一样欣赏了这幅世界名画, 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画面内容, 使我们也学会了欣赏名画。例如:文中“麦香混合在尘雾中, 弥散在田野上, 远处堆起了金黄色的麦垛, 一片丰收的景象。”这收获的季节属于拾穗者吗?你欣赏了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拾穗》文中作者也对这三位妇女拾穗时的情景, 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了描写、刻画。在讨论中, 让学生体验、感受生活的艰辛, 使同学们认识到中间的妇女承担着生活重担, 右边的妇女腰部落下毛病, 左边的妇女, 她的艰苦生活才刚开始。从中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法国17世纪农民生活的贫穷和艰苦。同时在课堂活动中,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对人物的神态、动作的描写, 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又使学生在讨论中受到教育, 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发展。
三、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倾诉心理, 保持阳光心境
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 自制力较差, 情绪很不稳定, 容易激动和爆发。遇到高兴的事他们就喜形于色, 连蹦带跳, 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 甚至流泪哭泣。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 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然而他们不一定就会随时随地向他人诉说, 因而, 作文本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在作文教学中, 我经常会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 例如《老师, 我想对您说》、《妈妈, 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 等等。鼓励学生要在作文中讲真话, 表真情。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写日记, 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 及时地在日记中渲泄出来, 从而尽快摆脱消极的心理状态。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延伸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仅仅靠课堂上的几篇文章是不够的, 应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紧扣形势要求和学生实际, 创造性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形成健康的心理, 实现心理素质的提升。在阅读的过程中, 他们的词汇量增加, 语感增强。在与作者对话中, 思维激活。穿过层层叠叠的语言外衣, 拥抱了别人的思想和情怀的同时, 也感悟了语言之美, 领略了人性之美;在夯实文化底蕴的同时也净化了灵魂、陶冶了情操。如, 读冰心, 读懂了母爱的崇高, 学会了去关爱别人;读鲁迅, 读懂了什么叫一副傲骨……
一、培养学生学会感恩的健康心理
关爱自己的父母,这是基本的道德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宣扬亲情的诗词、文章,这些都值得我们老师好好利用。如在教学《游子吟》一课时,我抓住“密密缝”,让学生体会“浓浓爱”。于是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体会:母亲为什么要“密密缝”?母亲担心的仅仅是儿子“迟迟归”吗?她还会“恐”什么?母亲在“游子衣”里,除了缝进了密密的针线,还缝进了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提问,学生边读边悟,从中体会到母亲的担忧、祝福、牵挂和所有的爱,都缝进游子衣里,一件游子衣,一片慈母心呀。于是我又追问:这样的深恩能够报答吗?我们将如何报答呢?此时,除了情感的触动外,我还要求学生有具体的行动,如让学生学会在物质享用上想到父母,在精神上要关心父母,要留意父母的身体健康,在父母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母表达爱意。
二、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健康心理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诚实守信又是做人的根本。在教学《小珊迪》一课时,我用这样一个故事导入:一留学德国的博士生因为在读书期间有过三次逃票经历,在德国久久找不到工作。留学生茫然不解,询问一家小公司老板:“为何不录用我?”德国小老板告诉他:“你缺少了……”同学们,你认为留学生缺少的是什么?答案就藏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里。同学带着这个悬念进入学习,从中体会到正是因为小珊迪诚实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虽然与小珊迪素不相识,却答应永远照顾他弟弟。从中也明白了留学生为何不被录用的原因,这样,诚实守信的品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学生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从而也达到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预期目的。
三、培养学生宽容大度的健康心理
对人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有涵养的外在表现。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教育学生避免这种不良心理产生,培养其宽厚待人的健康心理。如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我抓住课文内容,设计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廉颇和蔺相如为什么不和?2.廉颇和蔺相如为什么和好?3.从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好你明白了什么?这样设计,让学生在讨论中会联系课文内容,懂得人与人之间合作的好处和必要性。接着我又让学生联系实际自我对照,谈谈自己的感想。在畅所欲言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中两位人物的个性品质,并适时巧妙地对学生渗透了知错就改、宽容待人的心理教育。
四、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被家长宠爱,造成部分学生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耐挫心理较差。作为教师,我们应利用教材中有关这方面的素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迎难而上、乐观向上的心理。如在教学《小抄写员》一文时,我让学生熟读全文后,画出叙利奥几次遭到父亲责备后的心理活动的句子,并仔细体会,批注自己的感受。学生通过边交流边朗读,借助朗读表达自己的理解体会。然后组织开展辩论:假如你是叙利奥,在听到父亲的责备后,你是坚持抄写?还是停止?叙利奥为什么坚持下来?通过辩论,学生明白了叙利奥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着对父亲、对家人深沉的爱。最后我让学生进行一次小练笔:认识了叙利奥,你愿意与他交朋友吗?假如他站在你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环节后,学生在反复朗读、辩论、小练笔中积累语言、深化感悟、丰富情感,从而让叙利奥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随风潜入夜地沁入学生的心田,以此渗透心理教育。
五、培养学生学会平衡的健康心理
人的一生其实很难一路坦途,在波澜起伏的人生旅途中,教会学生平衡自己有着特殊的意义。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中的第六段至第十三段是一段对话,这段话中只有一处提示语,留下了许多处空白,也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在学习时,我利用这些空白,让学生补写一些对话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补写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对比父亲与母亲动作、神态的反差,从读、比中悟出:在一个人的生活中,需要爱的鼓励和赞扬,使自己鼓起前进的勇气,撑起希望的风帆,勇往直前。另外,还需要有人指出自己的不足,告诉我们还应提高。面对“精彩极了”的表扬,我们不能骄傲自满,面对“糟糕透了”的批评时,也不会能失去信心,学会平衡自己的心态,谨慎把握生活中的小船。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能有效去除心理健康课的“人为痕迹”,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既增强了语文学科的魅力,又贴近学生的心理,这不正是语文课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通过课程学习后使我懂得物理规律教学设计过程,一般来说应当经历一个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习物理规律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得出结论,然后将得出的结论运用于实际,使知识从弄懂到会用。物理规律教学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完成上述认识的过程。因此,物理规律的教学设计过程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一、创设物理情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科学探究始于问题,物理规律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物理规律的内涵,首先必须确定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为了形成科学问题,教师需要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即充分展示相关的物理现象,激励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启发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确定出所要认识和解决的科学问题。所创设的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环境,真实、可感,尽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问题提出的方式也应该灵活处理,即可由教师基于现象或理论提出,也可以是教师启发学生提出等方式。
例如在探究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受到浮力的作用、在什么情况下不受浮力,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轻重、大小、形状、材料是否有关?首先教师手拿乒乓球浸没在水中,然后松开手,乒乓球立即上浮到水面;换用皮球,结果相同;换用玻璃球,玻璃球下沉。教师紧接着提问:“为什么乒乓球、皮球能上浮?玻璃球下沉?”
学生猜想:
1、乒乓球、皮球能上浮是因为水对它有浮力。
2、玻璃球下沉是因为没有受到水的浮力。
3、玻璃球因为比乒乓球、皮球重而不受浮力。
4、玻璃球因为比乒乓球、皮球密度大而不受浮力。
5、因为玻璃球是实心的,所以不受浮力。
6、因为乒乓球、皮球是空心的,所以受浮力作用。
通过设置实验情境,让学生经过仔细观察,比较乒乓球、皮球、玻璃球的浮沉,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这三者的密度大小、重力大小、空实心情况等进行猜测,这些猜测应该说是基于生活经验基础之上的,不是瞎猜乱想。当然,猜测不一定正确,因而要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
二、引导学生探索物理规律,促进知识构建
物理规律教学设计中科学探究的组织,首先要确定建立规律的基本途径,即“实验归纳”或“理论演绎”,并在探究过程中恰当地体现科学探究的要素,灵活设计和安排学生的猜想、计划、操作、推证、评价、交流等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探究-建构”过程,不宜一味地强求探究模式的完整。对科学问题的研究要重视定性探讨,这对学生深刻理解规律的物理意义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规律教学要尽可能结合物理学史作一些拓展,并在评价环节反思探究过程中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学生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个探究要解决多个问题的情况。这时教师应让学生先分析、讨论该探究要解决哪些问题,每个问题有哪几种解决的方法,根据现有的条件和探究的要求,各应选择哪几种方法为好,然后根据这些被选中的方法确定需要什么实验器材,按这些方法的逻辑关系构思出操作步骤。
例如,设计“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实验方案时,推理得出“电磁铁的线圈匝数越多,通过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将越强”的假设后,通过逻辑思维,很容易分析出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怎样测量磁性强弱?怎样改变和测量电流?怎样改变线圈的匝数?这时就可以发动学生来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如:(1)怎样测量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生A:看它能吸引起多少根大头针或小铁钉。生B:看它能吸引起多少铁屑(用天平称)。
生C:看它对某一铁块的吸引力(根据把被电磁铁吸住的铁块拉开的弹簧秤的读数)有多大。(2)怎样改变和测量通过电磁铁线圈的电流?
生D: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线圈中的电流,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大小。
生E:用增减电池来改变线圈中的电流,用串联小灯泡的亮度来比较电流的大小。(3)怎样改变电磁铁线圈的匝数?
生F:使用中间带抽头的、能改变线圈匝数的现成电磁铁产品。生G:临时制作电磁铁线圈,边实验,边绕制。
当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找到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方案的可行性,如实验是否精确,器材是否普及,操作是否简单等。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可对这些方案进行合理组合。另外在讨论中应当注意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便使学生对这一物理规律获得比较正确的理解。
三、指导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物理规律之后,要及时将规律教学导入深化、活化的阶段,指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教师需要选用一些难度适当、与实际相联系的问题,以及一些适当的新情境问题,通过示范、师生共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来,丰富和发展对物理规律的意义建构。同时,教师要认识到,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根据规律的重要程度以及问题解决的难度,与后续的习题教学、复习教学统筹规划,有序安排。
《课程标准》指出,“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我不仅重视考察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且探讨对学生全面总体的评价,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关注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形成性评价强调教学过程,教师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并对他们的努力程度和进步表现作详尽的记录。这就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搜集证据,发现问题就及时修正或调整。把形成性评价的运用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如课堂教学、作业检查、测试等方面,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师生交流等使学生不断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成为教学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建立鼓励性评价机制,扩大评价范围,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增强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从评价结果中指出学生的弱点与不足并建议如何改正缺点和发扬优点。帮助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判断学生学习上的难点,找到教学成败的原因,以便及时修正、调整教学计划或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施教,或加强课外活动的辅导,或为学生提供改进学习方法的建议。
第二、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应
形成性评价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因此评价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特点,这样才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习主体个性的发展。对于评价中常用的手段——考试也应进行个性化处理。对同一考试,可采用分层方式,把试题设计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必做题,包括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命题时充分考虑基础较差的学生,给他们提供可以发挥水平的机会,目的是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学习的信心。第二部分为选做题,额外计分,这部分题目有一定深度,主要面向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给予他们提升的空间,以便达到更高的目标。这种测试方式给各个层次学生都提供了成功的机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促进每个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考试成绩应作为教师教学的信息反馈表和学生掌握知识全面与否的晴雨表,以便师生双方查漏补缺,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因此应鼓励学生以个人发展为参照,自己与自己比较,关注自己的努力与进步情况。为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教师对没考好的学生要在适当的时机、场合做好心理辅导,给他们以动力。
第三、加强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答:《教育规划纲要》强调要“坚持能力为重”这既是国家未来发展、就对挑战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根据时代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学校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一,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搜索和整理与学习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第二,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脉络,研制出相应的教学结构方案,变“陈述式教学”为“论证式教学”。
第三,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实践能力的最好途径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它是综合实践的灵魂。
第四,注重合作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相互探讨,营造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民主、和谐的协作气氛,在宽松而热烈的探讨中,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
一、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去体验,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作为生物老师应让学生多参与活动, 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参与其中, 把生物课与心理训练相结合, 并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实践。所以, 我们应结合生物学的特点, 采取多种方法、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心理体验, 在活动中得到心理健康辅导,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些活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如在实验课上, 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实验,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共同探究, 培养他们的团体合作精神, 同时, 还可以增强学生之间交流和沟通, 促进生生之间的和谐。我们可以把有些验证性实验稍作一些修改和变通, 使其变为探究性实验。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等实验, 都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进行探索,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二、结合未来职业需要拓展教学,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人是生物体, 具有社会性, 其中心理特征又是人的标志性特性, 为此, 我们应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的整个过程, 把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有机结合。这样能使学生心悦诚服, 实现愉快教学的目标。
例1:讲生物间的捕食关系时, 老师可以举一个事例:将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族箱的两端, 当然两端是用透明玻璃板隔开的, 这时鳄鱼会使劲向小鱼发动进攻, 但有透明玻璃板隔开, 这样进攻多次后, 鳄鱼无法得逞, 便不再进攻。接下来我们把玻璃板拿开, 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结果鳄鱼依然不动, 但小鱼却在鳄鱼的眼皮底下游来游去。最后的结果是:鳄鱼放弃了, 就在眼前的小鱼也不吃, 最后活活饿死。这个事例提醒我们, 在未来的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 当一次又一次遭遇失败后, 我们是否也会像鳄鱼一样活活饿死呢?然后由学生讨论, 让他们懂得:面对挫折, 我们要懂得坚持, 给自己再来一次的机会。因为这一次的失败已经过去, 下一次才是成功的开始。人生的过程即是如此, 跌倒了, 爬起来, 只有不断地跌倒, 不断地尝试, 成功才会到来。如果失败一次就放弃, 丧失了坚持下去的毅力, 那这个人一定会是个失败者。
例2:讲自然选择学说时, 可对学生进行耐挫折力教育和适应环境教育。如一位老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块草地被一条大河隔开, 若干年后, 东岸的羚羊比西岸的羚羊繁殖力强, 奔跑能力比西岸的羚羊要强, 原因何在?原来东岸生活着一群狼。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然后顺势说:生活和学习中的烦恼与挫折是必然存在的, 但真正促使你愈挫愈奋, 昂首向前的动力就是这些烦恼和挫折, 也应验了一句俗话“逆境出人才”。
三、采用头脑风暴法,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头脑风暴法 (Brainstorming) 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中专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纯文本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浅显易懂, 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老师的引导下,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把课堂还给学生。如讲细胞的癌变时, 老师可以提前安排课外作业:通过上网、查资料、医院调查等搜集关于癌症的相关资料, 解答以下四个问题: (1) 癌症为什么会导致人死亡?得了癌症一定会导致人死亡吗? (2) 在现实生活中哪些因素可导致癌症? (3) 癌症是遗传的吗?会不会传染?手术后为什么还会复发? (4) 你觉得怎样预防癌症比较有效?
这四个问题可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抛出, 让学生畅所欲言, 任意思考, 做到人人参与, 各抒己见, 并要求学习委员和课代表做好记录。在讨论的同时, 教师可插入一个真实的身患两种癌症的老年病人的故事, 这个老人战胜生活, 延长寿命十年多的时间。这种活生生的事例, 使学生谈论进入高潮。通过开展这些活动, 讲述这些事例, 学生对生活更有信心。他们在心理氛围中不仅学到了知识, 还能在热烈的讨论中意识到集体力量的强大, 也从另一方面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 加深生生之间的合作。
四、平时注重课外个别心理辅导,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个别辅导是指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对特定的某个学生进行心理帮助的过程, 这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生物教师具有其特殊性, 很多学生在遇到生活中的困惑时, 会想到生物老师, 特别是中专学生, 他们更需要生物老师的帮助。另外, 生物教师可根据生物课堂中学生的表现情况或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总之, 在进行个别辅导中, 要区别心理健康教育与一般的教育性谈话, 讲究谈话策略。
首先, 要注意聆听。聆听是辅导能否成功的关键, 只有多聆听, 才能搭起老师与学生心里的沟通桥梁。聆听能使学生从老师那里获得亲切与安全感, 这种聆听更能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更愿意接近你, 尊敬你, 也更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
聆听同时要注意关注学生, 如在面对学生时, 老师的身体应稍微前倾, 体态语言中的点头则能使学生有“同频共震”的感觉等。所以我们在聆听时, 要关注学生的行为、动作、表情等, 不仅能听出学生说话的表面意思, 还能从他们的行为、动作和语气中听出更深的意义。语言的关注如“嗯”“哦”“我知道了”之类的话语。另外善于适时提问, 恰如其分地提问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老师理解学生, 学生才愿意接受老师。所以, 作为生物老师, 我们不仅要用耳听, 还要用心去听, 真正听懂学生, 让学生走出情绪的阴影, 启发学生学会自己思考, 分析问题, 并解决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 老师在聆听的过程中, 不应处处指责, 应耐心对学生加以劝导, 这与通常所说的教育有区别。这是因为, 老师的心理辅导原则是“助人自助”, 学生的困惑是老师不可能包办的, 也不可能来代替, 问题最终是应该由学生自己来解决。
其次, 要积极暗示。暗示的作用是其他语言无法替代的, 同样, 暗示是一种心理现象。生物老师通过积极的暗示, 可以帮助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受到心理影响, 对学生的情绪稳定、自信心确立以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有很大帮助, 反之, 消极的暗示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如我们在聆听学生的见解时, 老师表现出漫不经心的样子, 学生就会认为老师没有重视他的发言或建议, 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运用暗示的积极影响, 多表扬少批评, 多鼓励少指责, 一切都要实事求是, 讲究心理辅导的效率和效果, 这样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很有利的。
我们还应多鼓励, 不埋怨。在暗示的同时, 多鼓励学生, 让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中产生良好的思想情绪, 当学生有困难时, 能够积极面对, 鼓起勇气, 战胜困难和困境, 虽偶有曲折也能积极向上, 勇敢地在人生路上前进。反之, 埋怨却只能发泄老师本人的不良情绪,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不到一点积极作用。因此, 埋怨在个体辅导中是不可取的。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老师的热情、耐心往往能使学生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 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帮助和支持, 对确实存在其他困难的, 也要耐心地给予开导, 有时还要争取社会和校内有利的资源给予援助。
总之, 为了在中专生物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教师要以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决策能力为指导, 尽可能地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力求以帮助学生解决当前问题为直接目标,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在中专生物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是生物老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并且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虽然是相同的教学内容, 但我们总结出了不同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在教学中进行心情教育
所谓“心情教育”,就是以道德观念为基础,引导孩子理解“真爱”,学会关爱他人,让真诚的爱在人与人之间流动。“心情教育”就是训练人的本质中最深层的动机,使人的知识、品德和意志都能朝着崇高的目标发展,使人的情感和欲望建立在美好心灵和健全人格的基础上。
(一)调控情绪
教师走上讲台的时候,如果情绪饱满、精神焕发,学生听课的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并会以高度的注意力和热切的心情去学习、探究,学生的一切潜能就会充分调动起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群体活动中主动交流,寻找时机进行自我表现,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坚持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创设成功的条件,让学生感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满足感,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
(二)挖掘教材
由于心情素质是学生后天接受教育的产物,所以,学生心情素质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心情素质往往是以教师引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为原动力的,而这种原动力是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基础。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我们应该认真挖掘,并用其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如在教学中,我常引用故事和趣事,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和社会实践等帮助他们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及学习数学的价值,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增强了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三)倡导协作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少同伴,缺少群体生活,有些同学养成自私和孤僻的性格,所以在教学中要鼓励和支持学生与其他同学多进行交往活动。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后,可让学生计算粉刷教室的面积是多少,需要用米尺、测绳量出教室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这时让一个同学来完成是很难的,于是我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结果很快得出了正确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这种互帮、互教、互学的形式,促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学会珍惜友情,倡导协作,学会协作。教师要创设条件给学生多些共同协作的机会,多一些共享快乐的机会,以开拓思路,养成良好的性格,并能够恰当地认识和处理自己與环境的协调,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学会人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在教学中进行评价教育
评价具有强烈的导向功能,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实行无劣等评价。对于学生的操作和表达,应以鼓励和赞许为主,即使学生表述不完整或者是不正确的,对于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应给予肯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主要可采用自评和互评的形式。
自评就是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对自己的学习状况适时进行评价,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反馈、自我分析、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从而积极地把评价纳入到自己独立的学习认识活动中去,减少不良心理因素的干扰。集体或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主要在于形成集体的标准和舆论,使学生在相互评价、自我比较中获得自主发展,这种评价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
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中单位“1”的变化时,为了讲清“甲比乙多几分之几”不等于“乙比甲少几分之几”这一问题,教师出示一道判断题作为铺垫,“你们今年12岁,老师今年36岁,老师的年龄比你们大2倍,而你们的年龄则比老师小2倍。”学生有的认为对,有的认为错,各持已见。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体现民主性原则,让更多的学生有暴露思维过程的机会;二是学生可以把先前自己的评价与后来得出的正确思路作自我比较,对自己的评价能力有正确的心理暗示;三是营造民主、幽默的学习氛围。这三点对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在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
教师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时,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心态, 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方式。
(一)巧设障碍
对于学优生,教师不能一味地表扬他们,助长他们的自满情绪,而应该通过各种恰当的方式阻止不健康的心态潜滋暗长。如增加习题的难度,让学生一时陷于困境,设计一些似是而非的题目让学生在“假象”中失误,针对学优生的各种缺陷提出书写整洁、寻求更优化解题方法等要求。教师“为难”他们,目的在于教育他们懂得每个人都会经历失败,挑战失败才是真正难能可贵的,帮助他们调整自视过高的不良心理。
(二)迎战挫败
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栽跟头的可能性会很大,尝到失败的苦头,当然不足以形成乐趣,而且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思想。如果教师把爱的阳光雨露撒向每一位失败者,鼓励他们总结教训,迎战挫败,享受获得成功的喜悦,便可以强化他们的学习意志,从波动性一步步发展为顽强性,使他们成为学习上的进取者。
(三)耐挫训练
除了适时地设置适度的思维障碍,扩大“现有发展区”与“最近发展区”之间的差异,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还应引导学生在经过挫折获得成功后,回顾克服困难的过程,寻找取得成功的原因,进行自我反思,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反思意识,锤炼其自信心,使其具备更坚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学习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把教师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而是协助学生认识自己、肯定自己、接纳自己,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在生活和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不怕困难、战胜困难的顽强毅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达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通过不同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来就应该渗透在孩子日常的点滴活动中,课堂教学是学校生活的重心,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也是他们心灵得以成长的主要环境,更应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我们语文老师应如何利用这个主阵地,有效地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提高认识,营造氛围
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有的任课老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专职老师的事,是班主任的事,与其他老师无关,教好自己的学科就行了,忽视了我们教育的目标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负有此项任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打破课堂上的枷锁,改变千年不变的“唯分论”,走出重知识教育,轻学生心理健康、良好个性培养的误区,重视生存教育,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结合起来,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的人才。
1、激发兴趣。课堂是师生互动的主要空间,是心灵成长的主要环境,因此,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有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老师要多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如当老师微笑着走进教室,微笑着说:“我们一起来学习新知识吧!”,学生就会感到很亲切;如果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口授和板书都有板有眼,铿锵有力,学生听课的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并会以高度的注意力,愉快的心情听课;当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有困难时,老师的一个鼓励的眼神或动作又可以减轻或者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并会主动地将压力变为动力,从而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不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学生学得快,学得轻松。
2、多予鼓励。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作为小学 语文教师,要容忍、宽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偏执,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要以表扬鼓励为主,为了让全体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评价时要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学生的发言中只有一个用得好的词,只有一句话说得好,也要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如:“这个词语用得真准!”“你的声音真好听!” “你把这个句子读得真美!”“真自信!”“你敢于发表自己意见,这就是勇气!”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教师在时时关注着他们细微的进步,并和他一起分享这种进步带来的快乐。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在自信、快乐中提高心理素质。
二、了解教材,挖掘因素
作为语文老师应自己熟悉教材内容,了解教材的意图,充分挖掘文学作品中充满智慧、洋溢着人性光芒的内涵,利用教材中的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领悟“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热情,品味“出淤泥而不染”的优秀品质,欣赏“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乐观情怀,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自身品质。例如:四年级下册的《触摸春天》一课,教师应先熟悉了解教材内容:写一个盲女孩流畅地在花园里走,并神奇地捉住了蝴蝶。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更深入地发掘作品的内涵: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教学时就可以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文中那个盲女孩的美好品质,三、渗透教育,有的放矢
小学语文的每一篇教材中所蕴含的心理因素不同,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不同,我们老师不能千篇一律,面面俱到。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1、诚实守信。诚实是做人的根本,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做人要讲信用,人家才会和你很好地合作。撒谎骗人,一旦被人看破,就会失去伙伴,被孤立起来。小语教材有不少反映诚实守信心理品质的内容,教学时应适时渗透教育。如第八册《中彩那天》《万年牢》,课文中的两个父亲是多么诚实守信啊!及时引导学生学习体会,从中受到深刻教育。
2、摈弃自私。当今的小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父母长辈总是对其千依百顺,若不加以正确引导,他们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学校教育要避免学生产生这种不良心理,要注意培养谦让宽容的健康心理:比如《争吵》中的安利柯与同学因为嫉妒,一点小事也互不相让,互相争吵,影响了听课,幸亏最后及时和好。这是个正、反面教育的材料,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中认识到不讲谦让的危害。教学时,还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怎样处理?进行想象说话,从中培养学生待人谦让的心理。还有《将心比心》一文也是进行关爱别人,宽容别人的教育的好教材。
3、认识自我。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是一种可贵的心理素质,它能将人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并达到最佳状态。坚定而自信的学生,很少会出现一点差错就泄气。相反,缺乏自信的学生,会破罐破摔。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这种健康的心理。小语教学中,不少篇目都蕴含自尊自信的健康心理教育因素。《尊严》一文,讲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故事。在一次逃难中,饿得面黄肌瘦,来到一个小镇,遇到善良的镇长和村民,拿来了食物给他们。其他人都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只有哈默一定要坚持干了活才吃,因为他认为要劳动了才能接受别人的东西,不能不劳而获。还有《《触摸春天》也是一篇很好的培养自信心理的教材。
4、明确目标。现在的学生,大部分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父母基本为他们提供了优厚的物质条件,舒适的生活环境,他们有什么有什么,觉得什么都有了,没有什么奋斗目标,不知学习为了什么。长期下去,就会变成了碌碌无为的一代,对国家未来的影响或危害不言而语。因此语文老师充分利用教材渗透理想教育势在必行。
如《和时间赛跑》、《小英雄雨来》《难忘的一天》《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课文,同时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激起为中华腾飞读书的志向。
四、实践体验,提高收效
1、上好口语交际课。口语交际课是近几年新课程改革的新安排,小学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一项新鲜而古老的训练内容,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应用和体现,口语交际的目的是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学生说话的自信心。如:四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以诚待人》,通过交流,让学生知道如何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很好的平台。
2、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每一册教材都安排两次以上的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活动,如:四年级下册,安排了“走进大自然,了解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的启发,有什么发明”“走进田园,熟悉农村生活”,如低年级安排 “社会用 字情况调查”等。教师安排组织学生开展“社会用字情况调查”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愿结合、自主制定计划。在这一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组织协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而自觉地提高了书写正确率。同时,在活动中,也可以为性格孤僻的学生提供一个与别人交流的空间,并从中体验到与他人友好相处的快乐,体验成功,增强自信,从而完善健康的人格。
小学语文课堂只是语文学习的一小部分,通过各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有效途径。第二课堂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补充和延续,有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同时,学生把书本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相互合作意识、与人打交道的能力。第二课堂也为性格孤僻的小学生提供了与他人接触的机会,使这些孩子意识到交流带来的快乐、增加勇气、增强自信、完善人格。语文教师要定期开展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比如读书活动、兴趣小组、社会调研、征文竞赛、知识竞赛等等。这些活动充分挖掘了小学生的潜在才能、磨炼了他们的意志品质,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全心理素质和完善人格。同时,第二课堂也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注重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重视教学环节不仅能让老师的课堂教学顺利开展,而且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重点和难点[4]。因此,语文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每个环节,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环节里。例如,在讲授《触摸春天》这篇文章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一次“扮演盲人”的亲身体验活动,让学生蒙上眼睛在教室中读书、走路、写字。设身处地感受盲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不便。当活动结束后,再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亲身感受和体会,进而为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这个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做铺垫。再比如,在讲授《怀念母亲》这篇文章时,可以预先设置导入环节,通过相互交流,让学生回忆自己的母亲,由此产生共鸣:我们应该对亲生母亲和祖**亲怀有崇高的敬意和感激之情。这样就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了整体把握。再比如,在讲授《老人与海鸥》这篇文章时,在理解和感悟环节,教师可让小学生找到文章中老人爱海鸥的语句,然后细细品读,深入讨论和交流,使学生真正感受老人和海鸥之间的深情厚谊。
通过读写训练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对青少年的教育还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现在的社会,心理压力比以前增大了很多。
青少年在身体、心理等方面经历着急剧的变化,社会和家庭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很多,所以,针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初中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且能为教育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专业的教育,而应全面的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在如语文教学等学科教学、学校诗文朗诵等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有和文化载体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笔者谈谈个人看法。
一、利用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的人生经验相对缺乏,期待一个过于美好的未来,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往往低估了,一旦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就感觉十分沮丧。因此,让初中生保持一颗乐观向上、奋发进取的心理是很重要的。在教学《在山的那一边》时,学生在阅读理解、讨论的基础上,懂得了诗歌中“山”与“海”所蕴含着的意味:“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在这个时候,我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作者的理想实现了没有?一次挫折后他是怎么做的?他有什么样的想法?结合你的学习或生活的经验,你认为这首诗对我们有什么启发?然后让学生再一次阅读,进行情感体验和感悟。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然得出: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只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和感悟,充分认识到了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增强了遭遇失败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教学安徒生著名的童话《丑小鸭》时,我让学生再默读一遍“自读提示”,让他们举手回答这篇童话给自己的启示,有不少同学说出“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一些同学说:“逆境中,我们不要绝望,不要被淹没,要不断努力,我们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另一个同学参考红金龙广告语:“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迸发的火花见证着学生心理成长的足迹。
二、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
我们都知道,爱自己的父母是最基本的道德情感。一个不爱父母的人,肯定不会去施爱于他人、施爱于社会。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宣扬亲情的诗词、文章,如《游子吟》中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歌颂了伟大的母爱,对天下母亲对游子的爱表现得很真切;《背影》中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蹒跚”的背影,成就了一座平凡父爱的丰碑,让学生懂得了父爱的深沉……通过对这一篇篇十分感人的文章的学习,让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除了情感的触动,教师还要要求学生有具体的行动,让学生学会关心父母,要留意父母的身体健康,在父母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母表达爱意。
三、培养学生好奇乐学的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就对学习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敏锐的思维能力以及想象力和记忆力。学生有了好奇心才会积极的观察思考、展开创新思维的内动力,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向学生提供能引起观察和思维变化的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主動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努力创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训练。
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于灵活、充满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四、充分利用活动,促进心理素质教育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促进有效的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让学生喜欢英语课, 首先要喜欢任课教师, 其次是学生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学生对英语有无兴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而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很需要教师有意识的主动培养。例如, 在高一英语U- nit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课文中有这么一段话: “English has developed into the language most widely spoken and used in the world.”“With so many people communicating in English every day, it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 tant to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English. ”它提到了英语在国际上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我们应该对学生讲清英语学科知识对升学、对实现个人梦想以及实现中国梦多方面的重要性, 将远景与近景效益客观分析给学生, 以激发他们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深挖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改进教学方法, 突出主导作用, 教师千万不能给学生施加压力, 要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步骤, 特别是课前导入。精妙的课前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它将很快地让学生进入角色, 投入到知识的海洋中。也可以通过自己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 努力把枯燥乏味的语言知识变得新鲜有趣, 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产生极大的兴趣。
二、给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方法的指导
英语学习方法的指导是任课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心理教育内容。成功的教师不仅要自己会教, 更要努力使学生会学。我们要指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堂记笔记、课后复习等良好的习惯, 要求他们掌握词性、句型、以及语法的功能。例如: 讲介词“在……的正上方、有on、over”那么两者有何区别呢? 教师可想出两种不同的情景: 一种There is a bridge_____the riv- er. 另一种There is a ship_____the river. 从而引导学生思维: 在……正上方, 不与表面接触时, 用over, 而与表面接触时, 用on, 在对比之下, 学生会立即明白同义词之间的差异。再如有些同学觉得英语单词很难记, 教师可以给同学讲五个元音字母在开、闭音节中的读音以及字母组合的发音, 掌握了这些规则, 记单词就不要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记了, 记起来就容易多了 ( 除个别特殊的) 。
三、根据英语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智力训练和能力培养
学生的智力除了先天遗传影响外, 与其后天的训练和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要让学生懂得科学用脑, 并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英语学科内容, 指导学生进行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感知力、思维力、注意力等各种智力的训练和培养, 是他们得以更快的发展和提高; 如学生们在学习课文当中, 往往发现这些情况: She said happily. She felt happy. She was terribly ill. 学生们的反应: 副词是修饰动词, 又怎么可以修饰形容词? 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纷繁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 said是动词, 一般来说副词修饰动词, 因而She said happily. 但felt是连系动词, 连系动词一般后跟形容词, 所以She felt happy. 连系动词一般有 ( 可引导学生归纳) be、turn、seem、taste、feel、get、look等。但在She was terribly ill中terribly是副词修饰ill形容词的。可见人的整个思维过程就是沿着发散———聚合———再发散———再聚合的轨迹, 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 通过这样的训练, 发展了学生们的智力。另外, 还要给同学创造宽松而有力的条件和环境, 课外组织些英语演讲赛、英语会话等活动, 注意要让学生劳逸结合, 真正维护学生身心健康。
四、了解和研究学生, 杜绝挖苦讽刺学生
挖苦讽刺会影响学生的情绪, 甚至极大地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观察学生, 多鼓励、多信任、少批评、多表扬, 要看到他们的闪光点, 每个学生都有他的优点, 对于成绩好的学生, 不能过分表扬; 对于调皮捣蛋的学生从侧面而已含蓄委婉之言进行深入浅出的批评, 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抓住他们的优点, 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 获取信心, 带着乐观、轻松的心境去学习; 在观察中不要戴有色眼镜, 要公平、公正的, 因而教师不要把情感带到教育学生中来, 不能认为学习好的什么都好, 成绩差的什么都差, 要用全面的眼光, 既要看到学生的优点, 又要看到学生的缺点。
总之, 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渗透心理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也是必要的。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让学生喜欢英语课, 首先要喜欢任课教师, 其次是学生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学生对英语有无兴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而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很需要教师有意识的主动培养。本文从英语学科特点,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习方法的指导, 智力训练等方面探讨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学习方法,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家鳞.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
[2]周之夫.学科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初探.人民教育, 1999, (5) .
英语阅读在现在和过去的英语教学中的作用都是很大的,尤其在现在,阅读是英语学习输入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培养学生摄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更为重要,而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在于培养交际性阅读能力,有效地获取书面信息,并对此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评价,以实现交际的目的。
我们知道,阅读的过程因人而异。不同的读者有着文化水平,生活经历的不同,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也由于学习的方法和阅读习惯、兴趣等存在着差别,阅读理解实践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逐字逐句的阅读。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在阅读时眼球的运动是跳跃式前进的,并非一词一字地慢慢地往前移动。大脑对信息的接收,通过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连贯起来进行猜想、概括,迅速形成语段大意,虽不一定能一目十行,起码也一目一行或一目数行。那种逐字逐句理解的阅读方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不但大大地减缓阅读速度,而且使整体理解变得更加困难。
2、过份重视细节,而忽视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往往有这样的一种情况,一篇文章读完,读者能够讲出其中的人物,事件和情节,但这篇文章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想向读者传达什么信息,提出什么值得思考的问题,他却一无所知。
3、忽视了培养根据上下文线索猜测词义的能力。有的学生一遇到句子中有生词或陌生词组,就急不可待在翻字典,这看来好像很认真很勤奋,其实这是一种“勤奋”的“懒汉”的做法。因为他用手的动作代替了脑的思考。
4、缺乏非视觉信息。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不但视觉信息起作用,非视觉信息也起作用。
上好英语阅读课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课模式可以不拘一格,但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养成训练方面却应该坚持一些科学高效的做法:
1、热身(warming-up)
.摘要介绍文章大意..挖掘文章背景知识..巧设问题.2、目标(goal)
.快速阅读指定的内容(用眼读而不是用嘴读,逐句读而不是逐字读); .思考问题并归纳中心思想(main idea);
.小组讨论并提出who,what,where,how,why等细节性问题; .小组交流问题答案;
3、表达(express)
.鼓励学生简洁表达对文章大意的理解.
.以辩论或答辩(discuss or debate)的形式对所提问题发表不同见解。.精讲语言结构和知识点
.语言运用。围绕课文开展各种形式的口笔头交际活动,如复述课文、问题讨论、角色扮演、仿写与课文相关的话题等;也可动笔进行改写、提纲、评述等。
四、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教会学生学会合作。
阅读课上,教师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和阅读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阅读时学会思考的习惯,教会学生学会交流和合作。有一组科学调查非常有趣: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率是大不相同的。学生对所教内容记住的平均率为:
教学方式
记住率 教师讲授
5% 学生阅读
10% 学生讨论
50% 学生实践
70% 学生教别人
95%
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教会学生学会合作。
当然,在阅读课上,教会学生学会合作的前提是教师要适时合理地根据阅读内容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还是以九年级Unit6的阅读材料:It’s important to get enough sleep.为例:先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默读完第一遍后,思考问题并准备回答。问题的答案是不固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回答之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个人都阐述自己的观点,在争论中丰富完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切不可以用一个固定的答案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也不可以用一两句话就结束对为题目的看法,从而使得为设置问题而设置问题,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语言表达的机会。阅读课,就是让学生学会读,并能及时地挖掘信息,在此基础上,如果让合作交流充盈课堂,就更加的完善了阅读课的质量,从而把阅读教学升华为一种交流一种提高一种享受。
五、创设最佳课堂情景,激励学习动机。
学方法、学知识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英语中有句谚语说道:“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但是你不能让马喝水。)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多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最佳课堂情景来激励学习的动机。一项外语学习的研究表明:
Successful Learning Methods retention rate¬-how much we remember:lectures 5%,reading 10%,audio visual 20%,demonstration 30%, discuss group 50%, pratice by doing 75%, teach others/immediate use 90%.因此,教师在阅读课上要多设计比如像debate(答辩)discuss(讨论)express(展示)这样的课堂情景,让学生乐与参与和分享,敢于竞争和展示,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力,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只有从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某种满足感,才能以兴奋活跃的思维状态去面对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同时,使基础知识转移为语言技能,并发展成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一位好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所有优秀的教师都应该是是激励者、促进者、辅助者和协调者,而不是单纯的演讲者的角色。只有激发了学生潜力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只有激发了学生潜力的老师也才是成功的教师。
下面我在此基础上谈谈我是如何通过阅读课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一、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背景及意义(一)英语教学的现状: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特网的发展使人们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信息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在这样的时代,除了懂得必要的信息技术、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之外,人们还必须懂得外语。而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各国家、民族之间在各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交往、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多。因此,掌握英语是人们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生存的重要条件。
高中课程标准对阅读也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七级 读 要求学生能阅读适合高中生的英语报刊、杂志;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25万词以上。在平时的教学中,英语传统的阅读教学还存在信息滞后、机械操作等如下的问题:
1. 练习资料内容陈旧与高考的题材内容新颖的矛盾。
有些练习资料,已经用了几代人了,比如38套英语练习。练习题里的信息的时代性可想而知,它产生的弊端是:试题内容陈旧;缺少时代感;学生在这种信息的强化下,无法发挥其自主性与能动性,只是被动的在练习;课程设置缺乏多样性、灵活性和可选择性。而近年的高考题却越来越原汁原味儿,内容越来越新,与时代的发展变化及当今的形势联系非常密切。有一些高考题就是从报纸上摘录下来的。试问,学生只是学会了做题的技巧,但脑子里并没有增加新的知识与信息,当学生在高考时面对新信息时,会很吃力,会手忙脚乱,自然也就影响了做题的质量。同时,使学习的概念过于狭隘化。
2.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名不副实。
时代的发展对高中的英语教学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中英语课程改革中指出: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使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成为具有体现扩展性学习、提高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特点的学习过程,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和表现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条件。
3.削弱了老师的专业水平。
这些每年必用的学习资料减轻了老师的备课负担,但却让老师变懒了,不思进取,满足当前,得过且过。很多老师都有这种感觉,怎么教了几年后,英语水平大大下降了,而且一直在吃老本,做题都没有学生的正确率高了。这是非常危险的。我们不应该只满足这种机械的操作,也不应该给自己找诸多借口,阅读同样需要创新,阅读同样需要尝试。这种创新与尝试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双丰收。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目标
1、选材的策略。
对报纸内容的选择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特殊性,以适当的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否则,会削弱学生的积极性。而每一届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的特点,而且在不同的时间,学生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接受能力不同,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同,而每一届学生所关注的话题及兴趣也不同,因此在选材之前对所教的学生的诸多不同及不同的上课时间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这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因而我们要关注学生学习风格的不同、经验背景的不同、学习策略的不同所带来的差异。我们可以根据诸多差异对内容进行自由组合。在精选和利用英文报纸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进行不断的尝试和调整,以求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改变以往教学中局限课本、信息滞后、偏重应试操练的倾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下三方面应该注意:
首先、应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为主,扩展性学习和提高性学习是英语新大纲对英语课程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因此,报纸上内容的选择在补充课本上的知识以外,还应尽量的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对科技、政治、生活、保健等等各方面都有所涉猎。在保证扩展性学习的同时,也应注意内容的时效性,时代性,新颖性,以满足学生求新、求异、求趣的特点。
其次、文章中词语的运用、句式的运用及文法、修辞、习惯用法及某些词语运用的精美与独到之外也是我们选择的重点。语言的课程,本身就存在着很多的特殊性。语言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应变性,不同的情景,说话者不同的语气,语调以及文章中对说话者动作、神态的描写都会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产生很大的影响。让学生在阅读时去触摸英语,在不同的情景中体会英语,这对文章的理解起重要的作用,对习惯用法的学习也是对日常的语法教学的非常好的补充,对于一些使用频率非常高的生词,通过读让学生多接触,也是扩大学生的词汇量的一种好方法。
再次、还有一种文章就是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轻松读懂的文章,因为这些文章可以让学生得到满足感,也是学生坚持读报纸的一种动力。而针对不同程度 学生的恰当选材也是我们要研究的一个内容
2、实施的策略
这部分研究的是根据选材的内容,如何设计问题最合理,最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把研究的结果总结成经验。当然,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多样化,同时又要与高考的题型相符。基本包括:通过skimming来抓主旨, 通过scanning来查找需要的信息, 通过上下文猜词意,查找主题句或合适的小标题、推断文章的出处、推断文章的上半部或下半部的内容、概括性的问题、通过表面文字推断作者的深层含义等;但对于不同题材的文章,问问题的方式可以有所侧重,如在IN BRIEF里,我们可以问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伤亡情况,事件起因,发生了什么事等;在幽默的小文章里,我们可以问较深层的问题,到底幽默在哪里,也可以通过文章中的幽默来推测深层的意思;在关于STUDY ABROAD里我们可以问目前海外学习的新动向是什么,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在FOOD里面,可问关于这种食物的好处及坏处是什么,在什么时候吃及怎么样吃最合适;在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读关于某一话题的评论,让学生通过读来知道别人对这一主题的观点是什么,是支持还是反对,为什么等等问题的设计。而除了以上的例子之外,还有什么样的问题是更加理想,更加值得推广的,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与总结的。
另外,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课外作业的辅助作用,从而弥补课上做不到的缺点。课上时间有限,我们只能选择一些短篇文章来供学生阅读和欣赏。因此,在课外作业中,我们可以精选一篇相对来说长的文章,让学生把每段的关键句或中心思想写出来,也可把它改写成一篇小的短文。这一作业对学生来说不会有太大的负担,但要想完成这个作业,学生就必须要认真读,认真思考,同时这一题型的设计也符合新的高考题型的要求。在下一节课老师进行讲评时,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有所反思,这就大大的提高了学生概括的能力和抓关键的词、句和信息的能力。这也正符合了高考的新要求。课外作业的有效利用也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一个方面。
3、反思策略。
我们都有这种感觉,为什么我们每次讲的时候学生好像听懂了,可再做到同一类型题的时候,却又不会了,这也是大多数教师所苦恼的问题。学生是听懂了,可当他们自己去面对的时候,又会跑到自己固有的思维上去,还会犯同样的错误。所以我们把我们的东西给了他们,而他们却没有他们自己的东西。这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中忽略了最关键的一步:让学生反思。学习没有学生的参与与内化,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反思的过程就是自我批判的过程,批判自己已有的固定的思维模式及阅读时的误区;批判自己的不正确的做题方法和学习习惯等,这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做题思路和做题技巧,也养成了良好的爱思考的习惯。因此课上的阅读材料一定要精心挑选,有代表性。争取做到每一个材料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警醒和提高。
4、教学的反馈与评估。
在报纸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在不同的时间段,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采用 不同形式的反馈与评估,使反馈的结果对报纸教学的有效性进行鉴定,并进行适当的、及时的改进和调整。期望通过这样的反馈与评估,可以更有效的利用报纸,提高课堂的效率,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英文报纸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
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报纸进入英语课堂正符合了英语课程任务的要求: 1.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使学生们终生受益。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性教学方式,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运用语言完成学习任务,通过感知、体验、实践与合作等方式来实现任务的目标,这在客观上保证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阅读报纸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自觉主动的语言实践者和学习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在技术、经济、结构、组织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环境中,任何人都很难具备工作的安全感。要想取得工作安全感,唯一的一种方式就是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的劳动技能,而终身学习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唯一途径。”
报纸中包括各方面的最新信息,笔者通过适当的选材,开阔了学生视野,形成学生们知觉、认知与信息上的冲击,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很多同学有读中文报纸的习惯,通过引入英语报纸,学生发觉英文报纸更具有挑战性,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会觉得读英文报并没有想象的难,同时还满足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把以前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学生在获取信息与提高了阅读能力的同时,养成了一种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教师的报纸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把阅读英语报纸变成学生学习习惯的一部分,在养成习惯后,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自主地选择适合于学习内容,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高中阶段应该是给予学生通向生活的钥匙,而不应该让他们在毕业以后感到手足无措,那是教育的失败,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失败。经过实践, 报纸的引入正实现了这一教学目标。
2.对学生英语审美能力的培养。
语言学习如果缺乏主体建构,缺乏体验、探究,缺乏认同感,学生的大脑就很难产生对文字的亲切感与成就感。报纸语言的丰富让学生在读报的过程中,体验到英语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在英语报纸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文章里单词,短语,句式的精典用法。在特定的情景下,往往一词一句都别有风味,教师在选材时可把这些精典的用法挑选出来,供大家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在思考,在品味。记忆非常清晰,文字也真实的存在着。让学生体会到英语学习并不是一种枯燥的文字的排 列,这种文字里面也蕴含着美与情感。让学生们感到“testing is fun.(but how?)。让学生“参与,感知和体验”“让学生心到(悟性)”。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概念,一种形象,一种让人说不出,道不明,却可以真实感受到的东西,无论它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不需要太多的汉语解释,只要他们去想,去感觉,去体会,有一种和语言亲密接触的感觉,让思想飞翔。而文章的意境也就在这种感觉中变得丰满起来。提高了他们对文字的敏感度与对文字的鉴赏力。3. 培养学生对词语的知觉。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组成元素。词语的学习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在做题中,学生就怕碰到生词。其实,生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学生碰到生词时不会用一颗平和的心来面对,生词过多往往会使学生不知所措,信心大减,对下面的题的思考有很大的干扰。之前做的诸多练习也就事倍功半了。因此,学生面对生词的一致感觉是:恐惧。而阅读报纸就有效的缓解了这一问题。在读报的过程中,学生会频繁的碰到生词,甚至在一篇短篇新闻里有一半是生词,只要老师引导的好,题型设计的好,学生会增加对生词的亲切感,知道有些生词其实对文章的理解并没有阻碍,过分的担心与恐惧是没有必要的。而且经常接触高频词,有利于学生记住这些词,扩充词汇量并会在接触中加深印象或领悟出如何对待这些生词的技巧与策略。报纸的行文有重复性特点,在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不仅熟悉了那些常用词,而且看报纸也不再是件难事。只要坚持读报纸,就会与生词打交道,碰到生词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这样,训练后的学生,即使是碰到的生词很多,也不会慌,从容面对,在心理上更胜一筹。在扩大了词汇量的同时学生也学会了忽略那些多余信息,记住那些重要的信息的技巧。
4.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利用报纸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增加学生的信息量及对加深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学生是一个求新、求奇、求趣的群体,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和潮流就体现在他们身上,并且不满足于单纯的接受。而报纸则满足了学生的这一特性,报纸中的信息包罗万象,内容丰富,涉猎了各方各面,比如政治、经济、体育、文化、艺术、时尚、食物、科技、海外留学、休闲娱乐、幽默等。学生在读报的过程中,了解了世界最新动态,获取最新的知识和信息,更新旧的知识、技术和观念,拓宽了学生视野,缓解学习内容过度滞后的矛盾。学习途径的单一势必使学习者感到枯燥厌烦,从而失去英语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通过这种新的输入方式、新的输入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报纸的阅读加深了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写照。学习外语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社会文化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文化因素始终存在于外语学习的背后。外语教育具有跨文化的人文性。外语教育中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国情因素,并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及在语言上的反映,在比较的同时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
四、对本课题的思考
【请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推荐阅读:
结合实际谈谈我国11-23
结合实际谈谈为何要入党07-04
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07-17
结合实际谈谈对公司安全工作的06-24
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06-18
生物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实践研究论文10-17
专业课教学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论文11-30
识字教学如何与阅读教学相结合07-24
教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