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效教学模式,打造师生幸福课堂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探索高效教学模式,打造师生幸福课堂(共9篇)

探索高效教学模式,打造师生幸福课堂 篇1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首先感谢市教研室为我们提供今天这个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感谢各位兄弟学校给我们带来了“高效课堂教学”方面的宝贵经验。

“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对学生一生幸福负责”是我校一直追求的教育理想和奋斗目标。为全面落实市教育局关于整体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我校立足课堂,不断探索,努力提升教学效益,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精心打造师生幸福的高效课堂。品德与生活(社会)作为先行学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确立目标,明确思路

构建有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境界、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提升全体学生素质,重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求,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具体任务是:

1、学习探索有效课堂的基础理论、基本策略、典型案例、实施途径及评价方法、标准,形成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及评价体系。

2、加强构建有效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典型案例,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研究,形成一批有效且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教育科研成果,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

3、构建符合校情学情的具有特色的有效课堂新模式,并推广运用。

4、扎实开展有效课堂的构建活动,铸就一批课堂教学名师。

5、注重过程管理,强化指导、评价,使学校教育教学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转变,素质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大幅度上升。

二、制定策略,展开学习

明确目标后,教研组就组织品德与生活(社会)老师进行了学习讨论,使老师们明确此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做哪些转变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教学观念,实现师生互动。

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秉承“通过学生、为了学生、围绕学生、激发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通过一个转变(师生角色的转变)、两个

前置(问题前置、学习前置)、三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四种形态(展示进行交流、点拨实现提升、纠错进行落实、开放实现拓展),实现教师真正地关注学生,与学生互动共成长。

2、明确教学目标,落实“堂堂清”。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达成为核心。由注重课堂环节、程序的编制到更加关注学情、氛围和师生、生生关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人人学会是目标。揪住一个知识点“无限”放大,四处出击。要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解放学生,解放自己,降低课堂精力流失率,提高学习效率。让课堂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学生的身动、心动、神动和肯学、想学、会学成为课堂的基本元素。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落实“堂堂清”。

3、改进教学方法,打造“生本课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改变学生学习行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重在引导学生小组学习,做到独学,对学,群学,鼓励学生独自思考,合作探究,相互质疑。通过展示实现交流、通过纠错实现落实、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开放实现拓展,教师在教学互动中,要充分实现师生之间的预习交流、分配任务、合作探究,展现拔高、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4、加强课堂管理,拓展“课堂空间”。

高效课堂中,教师是引导者、策划者、合作者、服务者,加强教学管理特别是课堂管理是实现有效教学,进而达到高效教学的基本前提。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课中教师要重申目标,达到具体、明晰,老师要进行学情调查、问题汇总,解决互动的针对性问题,根据问题在讲解,直击问题,精讲点拨,在关键时刻点关键问题,要当堂检测。课后教师要做好课后反思,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学生要做到课堂问题的堂堂清。对解决不了的问题、疑惑,首先要求教于同学,其次求教于老师,落实学习目标,完成堂堂清任务。

三、探索模式,初步实施

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包容了各方面的知识,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社会,学会做人,更好的成长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经过多方面的调查了解,结合莱州双语学校的合作达标教学模式,经过镇教研室领导和我们学校学

科组的探讨和初步实践,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的设想与尝试,制订了初步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面做一下简单介绍:

(一)创设情境,出示目标

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是每种课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学习新知的环境中,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新课即将开始时,教师要向学生出示学习目标或交待学习任务,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标有目的地自主学习。

展示目标的方法灵活多样,常用的方式有:小黑板张挂、口头表述或出示投影片和播放多媒体课件。一节课采用何种方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目标的表述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切不可照搬教参教案上的教学目标,更要忌空、大、虚。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这个环节是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对教材进行整体感悟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的课型中处理方法也大不一样。

活动型教学: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文字与生动的插图,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与此同时,使学生头脑中建立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设计模拟表演的方案,并在小组内讨论表演的方法与步骤,分配角色,进行表演。

实践体验型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品德与社会课是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社会即课堂,课堂即社会,树立大课堂观、大社会观。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专门的时间,提供足够的条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社会生活,感受我们生活的环境。也就是说,凡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体验的内容,就要放开手,制定周密计划,让学生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去银行办理一次存款、取款业务,填写一份存款单,或成立“社会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参与社区服务。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培养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综合学习型教学:高年级教材中涉及到许多有关历史、地理、社会常识和法律常识的内容,对于这类型教学内容,要实现多种学科的整合,组织开展综合性

学习。这样,根据课文内容搜集相关的知识信息便成了首要任务。一般的课文内容,放在前一周进行;对于需要长时间搜集、整理的内容,则放在前几周甚至前几个月进行。收集社会信息的途径有多种,阅读报纸、杂志、课文;听广播、讲座;看电视、文艺节目;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等。然后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这个阶段在出示教学目标后进行。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是小组内部的资料交流梳理,然后是班级内的也就是小组之间、小组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小组内部讨论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小组内部的资料要研究透彻,以便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汇报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三)精讲点拨、整合知识

这个环节是教师围绕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在感知教材的过程中搜集到的零碎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和深化理解的过程,是学生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前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住以下几点:一是讲在学生不会之处;二要对学生自行得出的结论要加以补充和更正;三要注重对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四要发挥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一节课下来,教师的单项讲述不要超过10分钟的时间。

(四)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训练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贯穿整个课堂。这里所讲的训练是指在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归纳整理信息之后,教师要针对本课所学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训练习题,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一方面对学生的目标达成进行检测,具体操作如下:

1、课堂训练累计时间在10分钟左右,巩固练习(或目标检测)占用5分钟即可,确保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2、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

3、训练的形式让学生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它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及时反馈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课外有针对性的辅导,布置课外阅读、预习、法制新闻等少量的延伸、拓宽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五)课堂小结、升华主题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是对一堂课学生参与教学情况的评价,也是对本节课知识、能力、方法的总结和概括。一个好的课堂小结,可以起到强化知识、深化升华之效。此环节的操作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自我总结,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感悟或还存在的疑惑。

2、回扣学习目标,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的各项要求。

3、深化问题,设置悬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4、布置实践性作业,加深对课上所学内容理解的同时,让学生亲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以上是我们初步制订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在实施的初始阶段,课堂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比如说:

1、教师没有把功夫用在平时,致使课堂教学效果提升较慢。

2、缺少专职的教师,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够高。

3、课堂教学中活动的设计不新颖,缺乏高效。

4、灵活利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还有所欠缺。当然,这些不足也正是我们的困惑和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总之,我们要在不断探索中积累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还将继续深入的研究,继续更新教育思想,继续创新教育方法,继续破解教育难题,继续把握教育规律,教学相长,学用结合,团结协作,将我校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孙伯镇中心小学

探索高效教学模式,打造师生幸福课堂 篇2

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 是在教育活动中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之间形成的一种自然的关系, 师生关系形成于教育活动中, 师生关系的好坏也影响着教育活动的进行。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往往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者,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教师应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对话, 真正融入到学生中, 并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活动。

一认真研究师生心理, 分析矛盾冲突的原因

1. 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难以活跃课堂气氛

我们可能会在课堂上发现一些问题, 当你口若悬河、精心讲解时, 有些学生却不当回事, 有的玩游戏、有的讲笑话、有的甚至睡觉。你批评他们, 他们会找出各种理由来辩解, 甚至还会对你横眉怒目。仔细想想, 或许是你这节课的内容安排不当、方法欠佳、语言不生动的原因, 学生的注意力没有被你吸引。若学生不感兴趣, 任由你怎样讲授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效果始终都不会好, 更谈不上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2. 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无法适应当代教育的飞速发展

你是否会因学生的一个合理问题把你难住了而使你感觉难堪?你是否觉得课堂上你说的就是真理, 学生必须听你的?你是否还在灌输“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如果回答是肯定的, 那么这样的教育观念就是与当代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的。如果我们抱着这样的教育观念去教学, 那么学生的心里一定是不舒服的, 也是难以接受的。如有一位中学的班主任, 他所教学科的作业量几乎占据了学生课余作业量的三分之二, 当学生提出抗议时, 他大声呵斥:“我的课你都学不好, 你还想学其他学科, 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导致该班学生的对立情绪十分严重, 师生冲突时有发生, 教学效果差。

3. 学识浅薄、不务正业的老师是得不到学生认可的

我国的教师群体十分庞大, 教师素质总体上都比较高, 但也不排除有素质相对较差、心理不太阳光的老师。他们可能由于某些原因, 情绪低落、怨天尤人、得过且过。如果老师抱着这样的心态走进课堂, 那么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不良的情绪或多或少就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 也可能诱发学生的对立情绪。特别是把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带进课堂, 更易使学生反感。曾在某中学高二年级的历史自习课上, 老师突然冒出一句“我终于和了”, 引得学生窃窃私语。试想, 这样的老师能让学生佩服吗?一位哲人曾说:“要想在别人心里洒下阳光, 自己心里的阳光必须是健康的。”

4. 学生对青春期认识不足, 教师难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我们面对的学生, 绝大部分正处于青春期, 他们的特点是:能够树立远大理想但又不付诸实际行动;接受新事物较快但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独立意识较强但做事缺乏周密的考虑。在教学中不难发现, 有的学生上课时精神恍惚, 注意力不集中, 面对老师的提问答非所问, 甚至干脆不回答。

5. 社会的不良诱惑、考试的焦虑症, 加重了学生的抵触情绪

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较快, 但发展过程中的阴暗面, 如黄色音像制品、网络游戏、金钱至上等, 也对学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部分学生找理由请假, 甚至翻越围墙逃课去网吧、进KTV。一些学生 (特别是高三的学生) 由于心理压力过大, 一到考试就焦虑不安, 情绪低落, 不能承受困难和挫折。这些学生在课堂上, 要么精力分散, 要么趴在桌子上睡觉, 要么沉浸在虚拟世界里无法自拔, 老师讲什么、说什么, 他们根本听不进去。这类学生往往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抵触情绪, 让老师不知所措。

二对症下药, 寻找解决矛盾冲突的方法

当师生发生矛盾冲突时, 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与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交流, 找到矛盾产生的根源, 消除心理障碍, 消除矛盾冲突, 提升课堂效率, 诱发学生积极的心灵之光, 把学生的注意力尽可能地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只有这样, 才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打造高效课堂。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 在课堂教学中加点趣味, 增点新意, 添点活力

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加点趣味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动力。学习趣味化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法则。教师应精心备课, 巧设教学环节, 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也是活动的平台,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还要注意到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 使活动具有针对性、挑战性、激励性, 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转变学习方式, 把学习融入活动中, 课堂方能彰显活力。

2. 沟通是化解矛盾冲突的关键

当师生发生矛盾时, 可以用一些建议性的语气:“如果……”“你看会……”“如果你是我, 你会怎样……”尽量用一些角色互换的语言表达教师的观点和想法, 铺设好台阶、平等对待、循序渐进、点到为止, 避免使用激烈和生硬的语言。一般先缓和交谈氛围, 体现平等、和谐, 再换位思考, 希望沟通、探讨, 找准时机, 切入话题, 最后引导点拨, 寻找问题症结。

当然, 师生间的对立冲突, 不是仅靠一次谈话就可以化解的, 但至少在后面的交往中, 对话的空间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3. 爱心是化解矛盾冲突的好方法

万紫千红的春, 是经过漫漫严冬的等待才绽放的;硕果累累的秋, 是经过炎炎夏日的等待才孕育的。当我们学会用等待的心情看待学生时, 我们就能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漠, 而多一份尊重、多一份信心、多一份亲切。只要老师亲切关怀学生、充分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鼓励学生成才, 就一定能够感化学生, 使其回归到学习的轨道上来。

4. 宽容是化解矛盾冲突的良药

网络游戏能让学生在虚拟的世界里找到一时的快乐和自信, 但部分学生上网成瘾, 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 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不利。在处理师生关系时, 一定要将宽容铭记在心。我们多一份宽容, 学生就会多一些快乐, 少犯一些错误, 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5. 幽默是化解矛盾冲突的钥匙

幽默是文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与人友善相处的一种科学方法, 它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当师生双方僵持不下时, 如果教师能恰当地运用幽默而得体的语言, 那么就可以打破僵局, 给双方一个台阶下, 及时摆脱窘境, 为双方打开沟通的大门, 为师生有效互动、解决问题形成一个良好的局面。

6. 表扬是化解矛盾冲突的催化剂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认为, 情感的产生与人对事物的评价相关。“当人们把知觉对象评价为有益时, 就产生接近的体验和生理变化的模式。”适时的表扬可以化解课堂上的矛盾冲突。一次上课, 我刚走到教室外, 就听到摔凳子的声音。进去一看, 发现后排那个“捣蛋大王”正在慌慌张张地扶凳子。后来, 同学们才告诉我他是站在凳子上出黑板报, 听到上课铃声响了, 慌忙下来时不慎把凳子碰倒了。我听后, 当面表扬了他为班集体服务的精神, 并号召学生们都向他学习。这一次, 我差一点误会了这位学生, 还好及时了解情况、表扬了他, 让他觉得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从那以后, 那位学生学习干劲十足且经常帮助同学, 像变了一个人。

由此可见, 努力适应现代教学育人环境, 搭建师生交流平台, 营造良好的心理互动氛围, 解决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摩擦,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也是当代教师的立足之本。我们只有在常规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牢牢把握师生之间平等、健康的“心理互动”的纽带, 才能适应当代教育的发展。但在我们的实践运作过程中, 仍然存在着一些困惑。譬如, 在对待极个别沾染社会不良习气、屡教不改的学生, 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另外, 由于化解的过程, 基本是以师生“一对一”的形式进行的, 尽管效果比较好, 但教师投入的时间长、精力多, 在投入和产出的比值中如何更趋向于合理化?这些都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

总之,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 对提高课堂效率十分重要。关系融洽, 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反之, 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苦学, 使学生厌学, 则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当然更谈不上课堂效率的提高。因为它对于学生不只是一种负担, 更是一种对学习发展和学习情绪的摧残。

摘要:21世纪的师生之间已经不完全是单纯的知识传递和接受的关系, 应是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教学相长的关系, 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常常由于某种原因而发生冲突, 那么, 如何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搭建师生交流平台, 解决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小矛盾,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快乐学习, 健康成长, 提高课堂效率呢?

关键词:交流平台,快乐学习,健康成长,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顾红.因为爱, 所以等待[N].德育报, 2009.10.12

[2]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韩雪松.师爱无痕[J].班主任之友, 2009 (2) :35

加强师生交流 打造高效课堂 篇3

目前我国中学数学教学仍以讲授法为主,“满堂灌”现象还普遍存在,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机会很少。实践证明,注重师生双向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交流,能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师生交流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师生交流。强化参与意识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这说明了进行交流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应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要问”、“要说”的意识,使他们认识到通过交流发现认识差异,可以帮助自己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习他人思考问题的方法,改善和深化自己的思维;通过交流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学效率才能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的方法学生不一定能掌握,学生的疑问或独到的见解教师也不一定能想到。因此,仅靠单方面的努力还不能提高课堂效率。当学生明确了师生交流的意义后,他们才会主动交流,乐于交流,通过交流实现师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交流意向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出发点。一个高质量的问题应该能激发学生参与交流的热情。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所学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能提供交流机会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学生交流的意向。例如,在学完圆锥曲线后提出“平面上到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差、积、商分别等于常数的动点的轨迹是什么”,在学习余弦定理的证明时提出“除课本的证明方法外,同学们还有其它的证明方法吗”,在学习了三垂线定理证明后提出“谈一谈自己对三垂线定理名称的理解”,在教学立体几何时提出“用一个平面去截正方体,截面是什么图形”等等。

三、营造和谐氛围。提高交流效益

在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更敏捷,想象更丰富,潜能更能发挥,他们更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正如前苏联学者雅各德钦所说:“重要的是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大胆地无拘无束地讨论问题,论证自已的观点,学会证明和反驳。”为了营造这样的教学氛围,教师应该进行换位思考,与学生平等相处,真诚相待,像伙伴一样一起切磋、探究数学问题。例如,教学导数例胚“过点(-1,-52)的直线是曲线y=x3+3x2的一条切线,求直线的方程”。设切点为P(x0,y0),在解题过程中出现了三次方程x30+3x20+3x0-26=0,这时大部分同学就不会做了。教师让学生观察、思考、尝试,学生陆续有了发现,有的用试根的方法,有的用分解因式的方法去解方程。还有一个同学提出一种技巧解法:

∵(x30+3x20+3x0)-27=0

∴(x0+1)3=27,x0=2。

这种好方法,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充分的课堂交流使学生亲历了学习的全过程,他们不仅学到了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开阔了思路,而且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学习热情,培养了合作精神,教学取得了多方面的收益,从而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注重肯定评价。保护交流热情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启发、点拨、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用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结果评价的唯一标准,而要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分析、肯定其中积极的因素,可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分步肯定,对不足之处提出帮助改正的方法。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例如,教学解析几何例题“圆x2+y2-4x-5=0的弦AB以点P(3,1)为中点,求直线AB的方程”。课堂上一个学生大胆发言,提出解题思路:设直线AB的方程为y-1=(x-3),代入圆的方程,再利用韦达定理求……“这种做法太繁了!”许多人会作出这样的评价。但教师首先表扬了这位同学积极回答问题的学习态度,并肯定了这种做法是对的,指出这也是解圆锥曲线与直线相交弦的中点问题时常用的一种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去寻找更好的解法。这样的师生交流能使学生体验到通过交流获取知识的成功感和喜悦心情,从而能充分调动学生交流的积极性。

探索高效教学模式,打造师生幸福课堂 篇4

让学生在快乐幸福中学习成长

-----------板桥中学思品学科高校课堂有效教学新思路

去年秋季学期,在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下,全市开始深入开展高效课堂建设,我校领导十分重视高效课堂建设,在深入调研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决定在我校全面铺开高效课堂建设。为了深入贯彻落实高效课堂,实现思品学科教学的有效性,我们思品教研组率先行动起来,积极探索适合学科特点和新课程发展的高效课堂思品教学新模式,在市教研室向丕成老师的指导和带领下,板桥中学思品教研组自去年秋季学期以来,通过近一年时间的努力,已初步取得成效。

一、我校思品学科高效课堂有效教学初始阶段:为伊消得人憔悴

2010年秋季学期一开学,我们教研组就开始着手高校课堂的建设,初始时,我们无从下手,于是就结合暑假期间观摩学习蒲江老师的高效课堂模式得来的启示,再借鉴名师名校编写的导学案加以修改,尝试着用。我组的高效课堂就在大环境中匆匆起步了:小组建设、课堂设计(每天都打导学案)、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各个方面好像都搞得像模像样,归结起来就是高效课堂开展得红红火火,热火朝天,经过近一个月的时间,就在我们满怀信心阔步向前,以为革命就要成功了时,我们猛然发现“照这样计算”,教学进度在原来的基础上慢了三分之二,也就是说大纲要求一课时完成的内容,现在要三个课时(即预习、探究展示、检测反馈),幡然醒悟时我们无意之中掉进了落后时间和进度的深渊,我们就怎么也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就更谈不上高效课堂的有效教学,老师们非常着急,有许多的困惑,也有许多的埋怨,甚至对高校课堂产生了怀疑,一下子所有的热情都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迷茫、抱怨、牢骚甚或是软抵抗,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

二、我校思品学科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求变阶段: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

1、思品学科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初探

穷则思变,办法总比困难多,因为我们始终相信,别人能做好的事情我们通过努力也能做到。我们主动求变想出路,于是大家边实践边商讨,按照思品课的学科特点我们首先确定“三不变”,一是高效课堂建设思路不变;二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不变,三是先学后教当堂检测的原则不变。在此基础上大家认真分析课程标准,精心设计学习目标,精简学习环节,十月中旬,学校领导诚挚邀请市教研室思品教研员向丕成老师来我们学校指导高效课堂建设,调研高效课堂开展情况,听了我和李传鑫老师求变后的两节思品课,在向老师的带领下,深入细致的分析这两节课的得失,重点分析了两节课的高效课堂思品课有效教学模式,在原来的基础上,经过向老师的指导帮助,结合思品课的特点大家一致确定为思品课高校课堂有效教学模式为“一课三段”:即自学解惑(20分钟)、探究展示(15分钟)、实战演练(学习检测)(10分钟),探究展示环节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情况灵活处理,当时的学习评价我们也是根据课堂情况揉合在整个课堂之中的。通过这种模式,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时,可以把学习目标和自学解惑内容预先板书在小黑板上,也可以在学生20分钟的预习时间里展示在黑板上,既简单方便也不需要每天打印那么多的导学案了,这样的模式既能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快乐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达成课时学习目标,又解决了教学内容完成不了的问题。

2、认真组织落实集体集智备课

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团队的智慧才能集思广益。于是我们思品学科组着手集体集智备课制度的建设,通过大家在一起商榷,我们逐步完善了集体集智备课方案:即“四定”“三环节”,“四定”是定时间(周一上午第二节、周三上午第三节)、定地点、定年级段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各年级段备课组长和本年级段任课教师轮流);“三环节”一是教师个人先按各年级段定的上课内容完成个人初备,二是中心发言人各年级段备课组长或教师对初备学案发表意见,然后集体交流、讨论、集智修订初备学案,在此基础上一套完整的学案就形成了。学案是在深入分析课标、充分研究学情、深挖教材并结合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教师用起来比“引进来”的就更具有可操作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目的性更明确。通过各位教师的反复实践认为,这样做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学起来快乐轻松,真正体现了让学生在自由开放的环境里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程理念。

3、加强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

提升思品教师专业成长(1)重视教育科研

思品学科组教师在完成教育教学常规的基础上也十分重视教育科研。每学期每位教师都要按时完成公开课,骨干教师要上引领课或者示范课,通过互听互评取长补短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业务学习实现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2)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学习实践完善的过程,而高效课堂建设对山区教师来说包括着方方面面的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就必须学习实践交流。在教研室向老师的关心指导下,我们组逐步形成了“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探索方式,2011年4月中旬,我组唐梦轩老师分别到沐抚和盛家上了九年级思品复习课的引领课,去年十月下旬,我和李传鑫老师又到邻近的沐抚中学实践了两堂“一课三段式”的研究课,今年四月在向老师的带领下我和李传鑫老师又到新塘中学就思品高效课堂有效模式上了两节展示课,随后龙凤初中陈庭绪、屯堡初中向桃善两位老师在向老师的组织带领下又给我校送来了九年级思品有效复习课的引领课,这两堂课让老师们受益匪浅。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校际互动教研,大家相互学习、共同切磋、通力研究,通过借鉴吸收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使我们组教师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了更新,教学能力整体上得到了提升。同时建立了“实践反思、合作分享”的校际交流模式。在合作交流时生出的许多问题,就可以促使老师们集智去思考解决问题,这种交流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使老师之间相互借鉴、吸收,取长补短,对于构建和谐高效课堂,实现学生快乐幸福学习,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具有特殊意义。我们深知我们组老师上的这些课还有许多许多的不足,但我们敢于去实践,敢于去探索、敢于去拓荒、这也许就是一种进步。(在这里我要代表我们组的老师感谢教研室思品教研员向老师;感谢过去、现在亦或是将来给我们传经送宝的兄弟学校。)

探索高效教学模式,打造师生幸福课堂 篇5

陕西省咸阳市秦都中学

教育的全部责任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教是为了不教。学会学习逐渐成为这一时期教育界的最强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其培养已成为新形势下决定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为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目标,我校立足校情、结合学情引进了“读、议、展、点、练”五字课堂教学方式,致力打造快乐高效课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减负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读、议、展、点、练”教学模式的两年推广运用,已在我校已取得初步成效。

“读”,其实是中国传统教学的继承,提倡学生大声读,有感情地读,在读书时自我品味,读思结合,自得其乐。“读”时间应在10分钟左右。“议”,就是“议论”。教师搭建平台,划分学习小组,一般根据学生学习效果将学生分为A,B,C三级,每组六人,小组长组织交流学习情况,进行传帮带,实现“兵教兵”。使大量问题在小组内解决,小组内仍不能解决的可到其他小组讨论,全体都不会的,留给老师讲解。教师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防止学生互相抄答案,做好监督工作,议论时间应不少于10分钟。“展”,即学生展示环节。学生通过自学,议论等过程后,应把自己的学习情况展示出来,大家共享。在学生展示中,力争形成学生评价、纠错、质疑、争论甚至辩论的气氛,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再次碰撞。展示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采用辩论、表演、歌曲、快板、导游、解说词等形式。展示要适当,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点”,即“教师点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精讲”,教师要点出规律,点出学法指导。“点”可穿插在各个环节中去,不一定单列。可在读中点、练中点、议中点、展中点、也可集中点拨,精讲时间不少于5分钟。“练”,即学生改听讲为笔练。老师应把提出的问题设置成练习,让学生把答案书写在教学案上,练习时间不少于10分钟。

新课堂模式的基础就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有效学习。通过近两年的教学改革实践,笔者认为在实施“读、议、展、点、练”新的课堂模式下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案编写应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与补充。

为使英语教学案Before-class的设计体现了针对性、可行性和趣味性,我们在编写英语教学案时让学生在语境中练习猜测词义、自学语法规则并尝试解题、通过略读与寻读等方式了解语篇的概要以及一些细节并尝试分段等等。在编写教学案中注意精讲多练,边讲边练原则,用“练一练”,“想一想”,“试一试”,“比一比”激活学生的思维,以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发展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课堂需要,在编写教学案中对教材也进行了必要的整合,把以前After-class中一些相关练习挪移至In-class部分,落实了有效的课堂检测,达到训练和反馈的目的。必要时,对教材还进行一些增补,比如:在教学时,我们发现教材没有专门的作文练习,所以每周教学案至少备写一次作文训练案。又如:在教学复习课时我们专门备有复习案,把学生每节出现的难点疑点进行了迁移和拓展。再如,我们在每章的复习中增补了专门的“语法苑”,以填补课本语法空白。在教学案编写还应简化了In-class部分的具体操作细节,以便留给教师更多的二次备课的空间,同时也避免过于直白而失去教学悬念。每位教师在已经形成的教学案基础上,可结合自己班级学情充分施展个人教学艺术,使课堂教学在彰显集体智慧的同时,展现出每个教师独特的魅力。

大家深知,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历一个从扶到教的过程,教学案是老师帮扶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案就是引导学生有目的对预习范围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要求。教师是整个教学的领路人和组织人,引导学生向着学习目标努力。在教学时,围绕着课堂任务的中心,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教师在新的课堂模式下要创造性的编写适合学生心智的教学案。教学案不是习题的堆积,不是教参的抄写。练习题要减少难度,增加梯度,习题之间应缓坡度,低台阶,小跨度。题量要适中,难题加铺垫,作业要分层。让学生做精容易题,做好中等题。教师在编写教学案时要注意学法指导,要注意复旧引新,要注意激活内容,要注意激活方法,要注意探究提高。

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要灵活多样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随着电脑、书刊及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工具的发展,多渠道、多方式,多途径的摄入信息成为可能。多媒体教育的出现为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从“一元化格局向多元化格局”发展。

“读、议、展、点、练”,“读”为基础。学生要学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如借助网络进行同步学习,借用一些工具书进行自主探索。学生应主动感知、理解、分析教材,注重收集自学信息。通过自主学习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

在师生共用教学案指导下,学生要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不同课型的教学目标,采取精读、泛读、默读、诵读等不同方式,边读边写、边读边背、边读边记、边读边思等,进行创造性学习。

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应结合自己实际,选择不同的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环境,通过圈、点、勾、画等形式,积极主动地落实预习,完成不同的学习内容。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了深刻变化。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自己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主学习贵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基本知识点“优等生入心,中等生入脑,学困生学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自主学习要有别于“放养式”学习

自主学习,不是一种放任式的学习,不是学习者一种“自生自灭”的“放养式”学习过程。应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有学习的目标,有教学的有序过程,也有相应的评价模式。而这是“放养”式的教学(或学习过程)所不能完成的,因此教师在应用自主学习于课堂时,一定要进行学情分析和二次备课。

“读、议、展、点、练”五字教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每位老师应结合自己个人实际,创造性,灵活性的运用它。在吸取的基础上再创造出自己特色的新的好的教学模式。五字教法是一种思路,是供借鉴的一套东西。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让学生有趣,有效地学习,才是教改的目的。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课程改革为学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为广大教师的发展搭建了平台,让我们一起努力,为素质教育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吧!

促进有效教学 打造高效课堂 篇6

一、充分预设,提高教学准备工作有效性 进入新课改以来,“课堂生成”被很多教师盲目拔高,导致很多教师不致力于课前的精心预设,而将课堂实际效益更多的寄希望于课堂上的随机生成,从而导致课堂上教学时间的浪费。其实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课前充分的预设对提高课堂实际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备课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与合作研究、集体备课相结合。教者首先要深入研读教材、感悟和把握住教材的内涵,自主备课时还要考虑到适合任教班级学生学法的研究与设计。在此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思考,同其他教师共享收集的教学资料,拟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商讨有效高效的教学策略。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的有机结合,能切实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2.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一直以来,课前预习这个环节最易被很多语文教师忽视。学生没有高质量的预习,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对中高年级的学生,老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如“不动笔墨不读书”、查阅工具书等,并通过课堂反馈提高预习质量;

3、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比如熟读课文,学会生字词等,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节省课堂上宝贵的时间:

4、是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

5、是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既有助于学习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能力。

二、精于设问,增强教学问题的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研究发现教学中有近一半的教学提问是无效的,至少是低效的,之所以无效或低效,主要是不能激活学生的思想。许多教师的提问并不一定都能够成为好问题,我们发现,许多问题是“假问题”,是“浅问题”。只有那些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才是有效的问题。从教学的角度说,问题应该是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学生想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东西。一个教学问题至少应具有三个条件:第一,它必须是学生尚不完全明确的或未知的;第二,它必须是学生想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东西;第三,它必须是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当的。语文教师要努力设计出“好问题”:问题本身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一个好问题具有较好的拓展性,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仅仅停留在“是”或“错”的机械性答案上,要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思维能力上有所建树。

三、多元整合,提高课堂实施的有效性

四、拓展宽度,提高教学资源使用有效性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要达到的目标是一定的,如果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多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增加课堂的宽度,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愉快地学习,聪明地学习,轻松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提高。

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教师有深厚的知识储备,需要教师留心身边的一切事物,更需要不停的思考,精心的设计。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了解一些相关的资料,对他们的学习很有帮助。如果只教课本上的知识,日子久了,学生就会感到厌倦枯燥,收获也极其有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将大打折扣。

探索高效教学模式,打造师生幸福课堂 篇7

什么是幸福感?心理学研究表明, 幸福感不仅是一种心理现象, 更多地则表现为一种价值感。对青少年来说, 他们的幸福感包括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温暖感……总之, 幸福感是一种内在的、坚定的心理状态。学生的课堂幸福感生成于每一个教学细节, 又对教学行为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因此, 我认为打造高效历史课堂应从提升学生幸福感开始。

1. 扩大教学的透明度, 提升学生的安全感

所谓安全感, 就是胸有成竹的、稳定的、不害怕的感觉。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够积极主动, 往往是因为对即将开始的课堂学习没有准备, 缺少底气, 因此只能对老师“听之任之”, 被动应付。孙子曰:“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课堂就是特殊的战场, 学生有备而战方能取胜。目前常见的“学案导学法”就是一种比较好的学习途径, 它能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做到“心中有准备、动手有痕迹、思考有依据”。有了“学案导学法”的帮助, 扩大了教学的透明度, 学生的安全感自然也就提升了。“学案导学法”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1) 设计学案。“目标导航”环节呈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前置学习”环节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基本知识点;“协作共进”环节主要是突破重点、难点;“提升学习”能让学生及时巩固并反馈学习的内容。 (2) 使用学案。首先是以“案”引导课前预习。学生通过阅读目标要求, 明确学习的方向;通过完成前置学习, 初步达成基本知识目标;通过思考习题, 发现疑难之处。其次是以“案”引导课堂学习。在交流基本知识中, 梳理知识网络;在讨论探究中, 理清思路, 加深对预习知识的理解;在练习检测中, 及时巩固学习效果。再次是以“案”引导课后复习。学案上既有基本知识, 又有思路痕迹, 学生只要及时温习学案, 就可以轻松地温故知新。

2. 增强教学的厚度, 提升学生的归属感

所谓归属感, 指个人自觉被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课堂厚度的首要指标是量的积累, 即增加学生的学习储备。以学生的前置储备为课堂起点, 给学生充分展示交流的机会, 使学生在展示自己所知的过程中, 享受老师和同学的认同感。

课堂厚度的重要指标是质的提升, 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般学生前置储备的知识往往是分散的、孤立的, 只有引导他们跳出孤立的点, 挖掘内在的联系, 串点成线, 梳理整体脉络, 连线成面, 理解因果缘由, 才能最终在由点到线、由平面到立体的多维建构过程中, 形成严谨的思路和严密丰满的知识网络, 也使他们认可自己所储备知识的可用性及理解能力的可行性。

例如, 在复习《步入近代》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这一节内容时, 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步骤操作。 (1) 学生展示交流:文艺复兴的影响;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14~18世纪, 欧洲的制度正悄悄地发生怎样的变化? (串点成线, 归纳时代特征, 抓住专题主线: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 即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也即所谓“步入近代”) (3) 启发学生纵向比较:以英国为例, 分析资本主义时代与封建时代, 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区别。 (厘清三条副线:近代化的主要特征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上的先进化) (4) 启发学生横向比较:比较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史实与欧美国家步入近代的过程, 分析中外近代化的异同及原因。

这样的教学安排, 大大增强了教学的厚度。学生在交流自己学习心得的过程中, 能获得被老师和同学支持、尊重的幸福感;在展示和交流的过程中, 能扩充自己的储备, 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

3. 调整教学的难度, 提升学生的成就感

为了实现高效课堂, 常见教师采用以下两种手段:一是减少或增加课堂的容量或难度, 二是加大强记硬灌的力度。而这样做, 最终导致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或“消化不良”, 自然就谈不上有成就感和幸福感。怎样的教学才是适度的呢? (1) 容量要适当某教师用一课时, 复习两次世界大战和战后格局演变虽然从逻辑角度看, 这样有助于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专题, 但是从实际效果看, 容量偏大, 这部分内容至少涉及了九年级上、下两册共8篇课文。一般的教学步骤是:首先要回忆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诸多史实, 然后分析战后格局的演变, 最后总结影响世界格局的主要因素。而为了完成这繁重的任务, 教师通常只能匆匆地讲, 学生也只能急急地赶。在密集快速的猛烈轰炸中, 学生很难找到成就感。 (2) 视角要巧妙。一个最佳的视角, 就是学生思维的恰当制高点。视角过高, 学生会茫然找不着北;视角过低, 又会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

例如, 在学生的印象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乱”得可畏, 常常理不清, 记不牢。诸如三国鼎立江南开发、孝文帝改革等知识点, 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为此, 笔者带领学生跳出知识点, 从时代特征的高度俯视单元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归零为整, 注意抓住两条线索 (即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来记忆, 学生一下就记住了相关知识。

这样的教学设计, 调整了教学的难度, 使学生感到内容适度, 他们很容易就掌握了相关知识, 自然就提升了成就感。

4. 保持课堂的温度, 提升学生的温暖感

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 更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虽然学生的个性爱好各异, 但是人非草木, 他们也都是有感情的。“学优生”希望受到更多关注, 中等生也不甘被忽视, 而“学困生”尤其渴望获得鼓励。只要老师一个亲切的眼神、一个和蔼的微笑……能给他们一点阳光, 他们还回的将是一片灿烂;只要教师给课堂一点温度, 学生感受的将是长久的幸福和温暖。

探索高效教学模式,打造师生幸福课堂 篇8

关键词:和谐;师生关系;高效

教师和学生是整個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的职责就是给学生上课,而学生是否愿意上这门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之间的关系。其实“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教与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师生之间如果配合默契、合作愉快,那么这样的师生关系就是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是英语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保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保证教学活动有效甚至高效地进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个教师都深有感受,假如一个学生和教师之间关系不融洽,那么教师就很难激发起学生学习这一科的兴趣,从而导致学生上课捣乱或者睡觉,甚至会顶撞教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可想而知,如此的师生关系很难达到“双赢”的效果。所以,笔者认为英语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与学生能否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友好、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只有建立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才能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转换角色。笔者教学十几年,非常明白,教师的“教”就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是为学生而服务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学”,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起到引导作用。而传统教学中,教师似乎就是权威、是整个课堂的主宰者,教师只管教不管学生的学,把学生当听众。这种“教师说,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教得没动力,学生学得也枯燥无味,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荡然无存。课堂上,教师应该放下架子,放下自尊,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交流,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在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二)教师要尊重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更要去赏识学生,用真诚的心去关爱学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和教师一样也是人,他们之间是平等的。而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那种权威的形象似乎根深蒂固,绝大多数学生对教师心存敬畏。在课堂上,学生怕回答问题出错,怕教师批评,因此产生了紧张心理。这事实上是教师自己造成的,教师要进行自我反省。“解铃还须系铃人”,教师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尊重,对课堂提问答不出的学生说一声:“It doesn’t matter.”而不是罚学生整节课都站着。对回答错的学生说一些鼓励性的话语,这样既没有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不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就不会对教师敬而远之了。当然,作为一名教师,课堂上要面带微笑、亲切、和蔼地与学生平等交流,这样的教学才会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实践证明,只有懂得尊重学生的教师才会被学生认可,他们之间才能有和谐平等的关系。

其次,要学会赏识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渴望被认可、被赏识。教育中离不开赏识教育。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不但需要家长、教师的尊重,也需要家长、教师的赏识,哪怕是一句鼓励表扬的话、一个微笑甚至是一个点头,都会给他们带来无穷的力量,让他们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因此,只有懂得赏识学生的教师才会被学生认可,他们之间才能有和谐平等的关系。

最后,要关爱每一个学生。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不但要热爱自己的事业,更要热爱自己的学生。从生活上关心学生,从学习上帮助学生,要经常找学生谈心,了解其内心所想,帮其所难,解其所困,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喜教师所教的科目,成绩随之也就提高了。

总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深刻体会到,要想实现高效课堂,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只有在师生平等融洽的环境中才会实现高效。

实施有效教学 打造高效课堂 篇9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正式颁行,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的深度反思,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倍受人们关注,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与把握又成为大家绕不开的话题。本文从语文的教育哲学、教学内涵、教学现状、教学反思及学科特点与现行教材等方面分析了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必要性及不易性和可行性,从突出语文学科的性质,坚持“用教材教”“让学生学”的观念,注重目标的适切性,做到与课标、文本(作者)、编者、学生平等对话,这几个角度把握语文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从而实施有效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目标; 有效教学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正式颁行,语文课程改革完成了从声势浩大的“洗脑风暴” 阶段,经过不断深入的探索实践阶段,到了客观冷静的反思总结阶段的又一个轮回。深度反思的语文教学正向“有效教学”转身看齐。要评价教学是否有效,就不能绕开教学目标的话题。因此,教学目标在有效教学的体系中尤为抢眼,倍受关注。由于关注,遂生感悟。本文将对把握教学目标的意义、途径及实施的思考与探索进行交流,以抛砖引玉。

一、为什么要把握教学目标

(一)从教育哲学来看——方向需要目标

教育是教人,教学是教人学。作为教学者应该思考和回答“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为什么要到那里去”,“我们怎样到那里去”、“我们怎样知道已经到了那里”几个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基本问题。要思考和回答这几个问题,应首先关注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联系着 “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这些问题,“为什么教”决定需要“教什么”,“教什么”影响着“怎样教”,“怎样教”决定着“教得怎么样”。从这个意义上说,前者是理念范畴,后者是操作范畴,“为什么教”、“教什么”是教学的依据,是篇课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它比“怎样教”更重要。因此,教学目标的把握就是教学方向的把握,是关系到语文教学走向何方,能走到何方的头等要事。为了不迷失方向,要把握教学目标。

(二)从教学的内涵来看——本质需要目标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学习以达到既定学习目标的活动。教学的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由此可见,教学有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本质反映和内在需求,是教学有效的基本前提。没有目标的教学,严格地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至少不是正常的教学,更谈不教学的有效;没有切实目标的教学,不可能是有效教学所追求的态度。因此,为了实践教学的真谛,要把握教学目标。

(三)从语文教学的回顾来看——反思需要目标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倍受低效、微效,甚至无效的困扰,在高耗低效的魔圈里挣扎徘徊。造成这种无法“低碳”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可以肯定地说其主要原因不是教师不努力,也不是教学方法笨拙,而是综合因素的影响下的语文课程的目标不正宗,教师对语文教学目标缺乏足够的重视。2010年7月,全国小语会在大连召开的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对于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存在教学目标越位、缺位、不到位现象。目标意识不强,教学方向出现偏差,就会失之千里,甚至南辕北辙。以史为鉴,需要把握教学目标。

(四)从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回归需要目标

经过十多年的新课程改革,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有了很大的改变,以人为本、平等对话、教会学习等先进的观念已然为教师耳熟能详。但无论是平时的“家常课”,还是公开的“大餐课”,“漫语文”、“泛语文”、“非语文”现象仍然“刹不住车”。语文课堂的“漫无边际”、“花花草草”本不最揪心,最揪心的是很多的“精彩华丽”消弥了语文教学目标缺失的警觉,它欺骗了我们的眼睛,迷乱了我们的心智。一些语文教师备课不是研读课标、教材,而是不顾学生实际,只看教参、搜百度、照搬名师,一味追求精彩。于是真实的故事诞生了:一教师欲上公开课,问及准备得如何,答曰差不多了,再问其教学目标,愣后曰没注意。备课“盲累”、上课“热累”、课后“补累”一“累”三步曲仍使小语教师一“永”三叹,热闹背后的凄凉、劳累以后的茫然,带给我们沉思:语文教学到底怎么了?为了正常地教语文,回归语文教学,要把握教学目标。

(五)从语文学科本身来看——本位需要目标

语文教学目标偏差燎原成一种通病,其中必有更深层的本位原因,这不得不让我们把思考投向语文学科本身。

1.关于语文的争论使语文教学目标一度迷离。多少年来,学术界对何为“语文”一直争论不休:语言与文字、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文章、语言与文化,众说纷纭,纠结不

清。理论上的分歧使实践无所适从,语文教学目标也就随争论的此消彼长时左时右。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从考量“今天的语文课程”,“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课程”的角度绕开了以上“理还乱”的争论,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不能不说这是语文课标的睿智,为语文教学目标的把握提供了“镇静剂”——由纷乱走向明白、独特——“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说明争论虽曾带给语文以“麻烦”,同时也带给人们思辨。但也不能忽视,历史的惯性还会悄悄地影响着语文教学。因而,教学目标的把握仍 “任重”,仍需“消惯”。

2.教材的编写体例客观上影响教学目标的把握。现行教材以主题组织单元,在突出人文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但同一主题,文章体裁可能各不相同,对语文学习目标的层次、梯度规定较少(与知识组元相比),很多目标隐藏在教材中,需要教师去挖掘、把握。在这个挖掘把握的过程中,目标的缺失或随意性有可能随之而来。

3.文选型教材需要教师根据目标“二度开发”。我国现行教材,除语文外,其他学科教材都是为教师教、学生学专门而编写,一般以“知识链”的形态呈现,“教什么”基本上一目了然,突出的矛盾是“怎样教”。语文教材虽也是为教学编写,但其主体部分是文学作品,几乎没有一位作家在写作时就可以预见自己的作品会成教材让教师教,成学材让学生学,作家并不是从教学的角度来写作的。作家写作的目的不等于教师教学的目的,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因此,“教什么”成了语文教学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教师如果不全面了解教材体系、深度解读编者意图,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上有可能出现目标上的偏差。

4.《语文课程标准》与其他学科课程标准的编写体例不同,数学等其他课程标准有专门的“知识体系”和“内容标准”,可以把知识和学习内容细化到每一册,每一单元,甚至到每一课时。《语文课程标准》采取在课程目标中具体描述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的方式,分层呈现、螺旋上升。这是由语文课程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所决定的。但学段目标如何细化为课时目标,若干课时目标又如何汇聚而达成学段目标,这不得不需要教师下更多的功夫。

5.语文学习本身也影响着教学目标的把握。“语文课程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母语课程,学生学习语文的机会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从这个角度说,儿童在一定程度上不但能实现识字写字自能,就连语法也能实现自能。这种母语学习的自能性,使教师产生一些错觉——语文的教与不教区别不像其他学科那么大,从而疏于对教学目

标的研究。同时,儿童母语学习的环境和能力又是千差万别的。那么,哪些语文知识和能力是教师在具体一篇课文、一节课必教的,哪些又是可以教的,哪些又是不需教的,这多层次的目标更需要教师全面、准确的把握。

6.语文素养与语文考试的不对等也影响着教学目标的把握。语文素养作为新课程的核心概念之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语文考试根本不能全面准确地检测语文素养的诸多内涵。然而,语文考试作为语文教与学的重要评价手段之一,基本上没有语文教师不受语文考试的影响而教,虽然有相当多的教师不全为考试而教。因此,现行的语文考试的评价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师全面把握教学目标。

以上因素让语文教学目标不易把握,它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但这并不是语文学科、语文教学先天固有的必然的结果。不易把握不等同于不能把握,不能因为不易把握就不去把握,相反,它提醒我们更要注意语文教学目标的把握。

二、怎样把握语文的教学目标

(一)突出学科性质——咬定“青山”

要把握语文教学目标,也就是要回答“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语文教学的根本性问题,根据新课标呈现:语文教学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教,而实现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文字的实践过程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样,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有属性,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标志性、根本性目标。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都的着力点都应放在“语文学习和运用”上来,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不二选择——语文课上教“语文”。

(二)坚持两个观念——“教”“学”为本

把握语文教学目标要坚持“教”“学”为本的指导思想,即“用教材教”、“让学生学”。

1.“用教材教”的观念,一方面,要有“教材是教学很重要的例子”的意识。叶圣陶先生说:“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凭借,把教材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这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另一方面,要有“教材无非是例子”的意识。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内容是静止的、共性的,它针对很多教师和学生;而教学内容是动态个性的,它与特定的教学对象有关,也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取舍有关。新课标提出“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或补充教材内容,使教学

更具有丰富的教学内涵。

2.“让学生学”的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从这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不是靠教师教会的,而是通过他们的认知活动学会的。因此,教师的唯一任务是:让学生学,让学生会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的,教学目标的达成,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教会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会学了多少。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要作用于学习才能发挥效用。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是需要指导的,教师要适时适法地给予学生的帮助,犹如“导游”,激发学习兴趣、指引学习方向与方法等。

(三)注意三个要点——“取舍”要诀

一篇课文,有教学价值的点很多,但又不可能一股脑面面俱到,要选择价值大的、必需教的点作教学目标。所谓有“舍”才有“得”,用在这里最恰当不过了。怎样的“取舍”才是好的“取舍”呢?笔者认为:要做到层次恰当、表述明确、三维全面。

1.恰当性,即教学目标要适切、有层次。

教学目标要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年段目标和教材的特点,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体现教学目标的层次性,经过努力可以达成。如一个老师设计的人教版四(上)《观潮》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①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②理解“潮来前”的景色特点,积累描写潮水的句子;学有余力的学生仿写片段“雷雨前”。其中的第二项教学目标:“理解潮来前的景色特点,积累描写潮水的句子”是共同性的目标,是要求全班学生都要达到的。而让学生仿写片断“雷雨前”,则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预设的个性化的目标。

2.明确性,即教学目标要相对集中、可操作。

课堂教学时间是个常数,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宜过多,一两个就可以了。核心的目标完成了,其他目标也往往会在实现核心目标的过程中得到落实。可用具体的教学行为展现目标达成的过程,可用明晰的语言描述通过学习后的变化,可以具体检测和评价。如低年级的有感情朗读的教学,可定为“通过教师范读指导,读出问话的语气”;中年级的“初步学习默读”,可以定为“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醒下,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3.全面性,即教学目标要完整、面向全体。

这里的全面完整不是说“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一哄而上,而是说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不能顾此失彼,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四)细化目标——坚持“四有”

具体到一篇课文、一节课怎样把握教学目标呢?概括地说,就是要做到“四有”:有课标、有学生、有编者、有文本。

1.紧扣课标,根据年段目标确定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是把握教学目标的“宪法总纲”,是教学目标的基线和底线,因此,要把握一篇课文、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对课程标准了如指掌、了然于胸,尤其是对年段目标更要字斟句酌、深度解读,才能避免教学目标的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现象。课标总目标在年段目标中是“三位一体、融会贯通、螺旋上升”体现的,因此,年段之间的目标的侧重点有不同,但不是截然分割的。

如“识字”的目标,第一学段,“学习独立识字”;第二学段,“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第三学段,“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小学三个学段的要求明确了侧重点,同时也有较强的连贯性。第一学段是“学习”,强调了教师的示范与指导性,同时又有“独立”,强调了对识字方法的习得。第二学段是“初步独立”,识有了一定的自能性,但仅“初步”,教师的引导组织方法的习得的作用仍较大。第三学段是“较强独立”,教师的指导作用明显小了,但还不能完全脱离教师的指导。

就阅读教学而言,同样体现了上述特点。如低年级,识字写字无疑是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同时还包括词句的训练,初步的朗读训练。中年级是过渡阶段,要继续进行词句训练,理解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要加强段的训练,注重段的理解、积累与运用。并且识字写字仍是重要的目标之一。高年级的教学目标重点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领会文章的表达上,但同时也要训练抓重点词句、书写等。

拿一篇中年级的课文为例,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能借助拼音和字典,准确认读本课9个生字和13个生词,指导学生比较“森、栋、柴”三个字中的“木”这个部件的不同;

②指导学生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味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小村庄先前的美丽和消失的原因,重点指导第4自然段前后的不同语气;

③能根据出示的词语提示,说出课文的大致内容;

④发挥想象,对小村庄的人们说几句话,表现爱护树木,爱护环境的道理。以上目标,第一点是字词方面的,体现了“初步独立”,教师指导具有代表性的“木”这个部件;第二点是段的教学,是年段重点;第三点“据提示说大致”,衔接第三学段 的重点,但此处不是重点,仅是篇的渗透,要求相对较低;第四点是阅读与表达的结合,知识与情感的融合,有方法指导,有程度要求,有价值导向。

2.关注学生,根据学生的已有基础制定教学目标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内化是不能实现的。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潜在的学习能力,寻找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发展,这也是语文教学以生为本的切实体现。同时,学情是有可知性和规律性的,教师要发现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等方面的特点,针对特定的学习内容制定切实的教学目标。当然,那种过分强调实际,迁就而不顾课标和学段要求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3.对话编者,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解读编者意图。

教材是例子,它是经过编者特意编排的,新颁的语文课标在“对话”中增加“教科书编者”这一维度,意在强调领会编者的意图和“标准”意识,提升对话的质量。一篇课文放在一个单元的某个位置,就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使命。这自然包括除课文以外的教材,如单元导读、课中泡泡、课后习题、语文园地等。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风筝》课后第一题:“我要认真读课文,读出‘我们’心情的变化”,第三篇课文《秋天的雨》课后第一题“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样是“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体现了前后的目标不同,前者有更多的提示“读出心情的变化”,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指导要多一些,重在指导。对后者来说,要求教师指导要少一些,重在引导。又如,《秋天的雨》一课在写“菊花仙子颜色多”的旁边有一个泡泡,“读到这儿,我读懂了‘五彩缤纷’的意思”。而“五彩缤纷”在这一自然的开头出现的,编者的意图何在?是在告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一理解词语的方法。

4.区别文体,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制定教学目标。

文本,对教师来说是教本,对学生而言是学本,不同的文本有着不同的特点,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如实用性文本(说明文),教学目标点在说明顺序、方法、用词准确等方面。文学性文本以事感人、以情动人,教学目标点在场景、细节、人物等方面。诗歌的教学点则是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所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等方面。就是相同体裁的文本,其特点也是十分鲜明的,每一篇课文所承载教学目标都应有该文本特有的标记。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桥》语言简短凝练,环境的烘托、悬念的设置的特点,不管是从理解课文内容,是体会人物精神,还是揣摩表达方法,不可能不去考虑上述的文本特点。因此,我们首先要分别以读者之心、以教师之心、以学生这心潜心读文,准确解读文本,发现文本的“信息价值”,更要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因为只有把文本研究深透了,我们才会深刻把握文本的规律,制定出切合文本特点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切实制定,考虑的因素还有很多,诸如单元教学目标的重点、教师自身的特点、教学研究的热点、教学改革的难点等。教学目标还有主次之分、确定与非确定之分、预设与生成之分,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的修正与调整等。教学目标的把握,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最有意义的、永恒的功课。不能把握教学目标,有效教学就会失去灵魂。当然,目标的实现还需要教学内容的支持,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学评价的反馈等,如果说有效教学是一艘船的话,那么把握教学目标便是把握了前进的方向,尽管前进的途中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要所有的教学都围绕教学目标,我们一定能启航有效教学的大船。

参考文献:

上一篇:扎扎实实全面推进高效课堂下一篇:初中一元一次方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