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有效教学,打造有效课堂(精选11篇)
【摘要】“有效教学”是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伴随着课堂低效、无效问题而被提出的重要命题。当前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文章就目前课堂的有效性在教师眼里的误区及如何构建有效课堂、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等作了一个较好的阐述。
【关键词】有效课堂 教学效果 教学策略
教师常常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教师教学累,学生学习苦,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因而,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必须思考的问题。通过学习《有效教学十讲》这本书,本人感触极深。所谓“有效”,指的是只要是通过教师在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所以我们把有效教学理解为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教学。这里的“发展”不仅仅是学生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一、“课堂的有效性”在一些教师眼里存在着一些误区:
1、“灌”出效果
不少教师认为:只要多给学生“灌”一点,“喂”烂一点,就可以帮助其减轻学习负担,就可提高其学习效果。这样即使学生没有学好,也自感问心无愧。这种教学,由于把学生当成了存储知识的容器,尽管教师煞费苦心,但往往向学生“灌”得越多,他们就越不愿意动脑筋,效果常常适得其反,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下的各门课程,各种知识容量相当大,不进行有效的学习,根本就无法学好每一门课程。有一位特级教师曾经在一次骨干教师培训会上说:“学生要有一碗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你对这句话有什么看法?”老师们各抒己见,最后她亮出自己的观点:只要这位教师能把自己的一碗水一滴不差地端给学生,那么这位教师就是成功的,他的教学就是有效的!
2、“秀”出效果
在当前教学改革中,一些教师只重形似不重神似,常常搞一些非驴非马的“伪创新”。比如,为追求师生互动,用“满堂问”来代替“满堂灌”;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牛式”教学取代“填鸭式”教学。这种作秀式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把学生当成了演戏的道具和观众,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例如某堂普通的英语阅读课,任课教师使用了多媒体课件,结合教学案,她本人说这节课完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适合她所教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但评课的某高级级教师的评价是对于重点中学的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很对味,思维训练到位,而且三维目标的达成也是可以实现的。但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不宜采取此种教学方式,要求过高,什么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并不完全适合我们的学生,要求所有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讨论,的确非常困难,学生的表现平平。所以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设计,要低起点、小步子,脚踏实地,这样才能上出一堂有效的课堂来。
3、“磨”出效果
加班加点,是当前不少中小学教师提高教学成绩的“法宝”。实践证明:苦教苦学苦考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考分。但考试分数并不能等同于教学质量。因为教学质量不仅包括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等“硬性指标”更包括能使学生受益终身的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健全的人格等“软性指标”。教师为社会培养的不是“考生”而应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那种靠“磨”出来的学生,即使一时能获得较高的考分,但往往学习无后劲,日后也很难有作为。
二、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强化意识,突出有效教学思维
一个教师绝不能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去搞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机械性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运用上。要深深懂得课堂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课堂上的无效是最大的无效。要经常思考自己到底应该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怎样教学才是最有效,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当那种一心只顾加班加点、两眼只盯着分数教学的教师。
2、激发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性的情境创设,学生会感到奇妙不已,具有吸引力,从而主动愉快地进入学习活动中。教学中可以诱发学生求知欲,激发参与的积极性。
3、鼓励质疑,激活思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学生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当学生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和问题时,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及时引导。通过质疑,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症结在什么地方。
4、培养自学能力,提高自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启、阅、练、知、结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读、练、知交替进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观察、注意、记忆、思维都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在练习指导中,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在“知”这个环节上看重培养学生的自检能力。
5、精心设计课内练习,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讲练结合这种方法有利于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参与中思考、学习,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负担,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施有效性教学,必须提高训练的有效性。要科学安排时间,适时、适量、适度,练习要有效率。做到有练习教师要先做;有练必选;有练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改。
6、教师反复尝试,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要力使课堂教学有效,一是在课堂教学的理念上,应明确树立为能力而教、围绕问题而教,而不是单纯为知识而教、为考试而教。要相信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行为投入,还要关心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投入。只有这样,才不会上“糊涂课”。二是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师生应善于分别学会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或学法,只有引导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得到张扬、主题精神得到凸现,其灵活性、天性和“野性”得到保护。三是要自觉加大课堂教学“打假”力度,最大限度的减少各种虚拟教学行为和“正确的废话”,不乱抢占本该属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让课堂教学更加和谐有效,使师生的教与学能最佳的呈现互动、互助、互进的效果。
7、注重总结,总结有效教学的经验
一个教师要想搞好有效教学,除了要加强自身的努力实践总结外还要善于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借鉴好别人的成功经验。比如,江苏洋思中学提出的“堂 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教学经验,斯霞老师总结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经验等。同时,还要学会反思自己和别人开展有效教学的经验,经常反思自己的各种“教学定势”和日常教学行为。
总之,教师对教学质量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成功的教学是一个不断试验的过程,是终生的学习过程。怎样实现有效教学是当前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课题。提高教学质量不能靠增加课时,要靠提高每堂课的效益,减少无效劳动造成的时间浪费。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我们研究教育科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倾听学生的心声,提高教学效能,不断探索有效教学的途径,完善有效教学的心理能力。【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十讲》,余文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 吃透教材资料。
教师在备课、上课中, 搞好“五备” (即:备课标、备教材、备教学手段、备教法、备学法) 、钻透“五点” (即:重点、难点、能力点、情感点、易忽略点, 其中包括教材挖掘预设和学生学习生成两大方面) 、优化“两法” (即: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 、精选“两题” (即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题) , 就为课堂的有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充分了解学情。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每个班级的学生情况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为主要目标,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生活体验, 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特点、生活经验、个性差异、认知规律等, 做到以学定教, 教学才会有针对性, 进而实现有效教学。
3. 明确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切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特别要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 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与方向, 顺利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 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4. 突出学生主体。
采取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在课堂做到“七要”, 即:教材要让学生读、问题要让学生提、过程要让学生说、规律要让学生找、实验要让学生做、习题要让学生编、结论要让学生下。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探究, 更要给学生创造交流合作的平台, 使其有机会把收获呈现给大家, 把疑惑传达给同伴, 在解疑质疑中实现共同提高, 并学会学习, 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5. 讲授精炼、有效。
做到“三个精讲”, 即: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针对学习目标, 对小组质疑和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联系点、易错点、易忽略点、应用热点等进行精点巧拨、拓宽引申。“四个不讲”, 即:学生知道的不讲、学生通过自习能弄懂的不讲、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弄清楚的不讲、学生经过实验弄懂的不讲。力求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
6. 分层设计练习。
要针对学习目标和学生存在的问题体现针对性、实效性、探究性, 分层设练, 分层优化,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得。“练”通常应根据“三维目标”设置“三个平台”, 即:基础知识展示平台、能力技巧升级平台和生活应用升华平台。学生也可自行设计练习, 通过自测、互测、实践操作, 熟练掌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达到举一反三之目的。“练”是反馈、矫正, 完善知识、能力、目标之手段, 是检验主体探究学习之标尺。
7. 体现教学民主。
把每个学生看作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有尊严的人, 信任、爱护、关怀和引导他们, 这是创设和谐教学气氛的前提条件。教师要营造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但要引导学生敢问、乐问、会问, 而且要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 向课本挑战, 向权威挑战, 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学生的个性, 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善待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 善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 相信每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智慧潜能, 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状态 (即他们的知识基础、智能水平、个体需要、学习态度) , 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及时给予不同方式的指导, 等等。这样,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乐意与教师配合, 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宽容的前提是容许学生持有异议, 展示其个性。教师的评价应是开放性的, 以表扬激励为主。这样,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愉快地发展他们的潜力和个性。
8. 面向全体学生。
每个班级的学生都存在差异性。个体差异是指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诸如心理品质、思维品质、学习品质等方面的差异。它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兴趣等诸多方面。在教学中特别要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 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分析学习困难的原因, 实现班级教学成绩的共同提高。一要走进学生心灵, 培养感情, 寻找问题。二要探求方法, 多多鼓励。三要建设和谐有凝聚力、向心力的班集体。四要狠抓细节, 追求完善, 严格要求。五要培养好习惯, 敢于竞争, 树立自信。做到以上几点, 就能逐步缩小学生个体之间的差距, 实现共同进步。
9. 做好课堂调控。
课堂教学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学中, 如果完全按照“预设”进行, 结果将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课堂因此而机械和呆板;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 也会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 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预设”与“生成”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精心预设的目的是为了课堂上的生成, 而即时的“生成”又往往超出原先的预期。因此, 我们要理性地看待“预设”和“生成”, 预设要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 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大加鼓励、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 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 让其思维“归队”, 回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以高度的教学智慧和技巧, 驾驭课堂的动态生成, 实现圆满流畅的教学效果。
1 0. 进行教学反思。
一个标准的优秀教师不是天天写教案, 而是坚持写反思。教师每天都要讲课, 每一节课都是一个新的案例。每节课都有成功的收获, 也有不尽如人意、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如果教师能坚持将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时地进行反思、总结, 就会不断地提高、创新, 将教学实践升华为理论成果, 进而反过来又在更高的层面上指导教学实践, 成为一名专家型、学者型教师。
一、积极探讨影响政治课堂教学有趣、有效的一些主观元素
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奠定有趣、有效课堂的基础。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课堂教学的面貌,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政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新课程课堂教学,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师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才能产生愉悦的情绪,学生才能以轻松开放的心境来融入教学,在学习中体验快乐与收获。
其次,教师要信任学生、赞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恰当有效的鼓励,要善于赞美学生,提供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个人都是可塑之才。
2.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构建有趣、有效课堂的重要条件。
在快乐和谐政治课堂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政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的言谈举止、文化素养、品德情趣以及丰富的精神涵养,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有利于拉近师生距离,协调师生关系,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笔者认为,政治教师在平时的着装上要端庄大方、亲切自然,给学生树立乐观、自信、快乐的教师形象;课堂上,应坚持微笑教学,尽量用赞美性、鼓励性、建议性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在课下,要经常阅读报刊书籍,关注时事,拓宽视野,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平时要多关爱学生,与学生平等交往,建立和谐深厚的师生情谊。
3.活跃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
首先,师生间要有亲切的对话。一个民主、平等、开放、和谐的课堂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平等亲切的对话式课堂中,学生消除了顾虑和紧张情绪,放飞思维的翅膀,大胆作答或提出问题。
其次,教学要有激情。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激情的旅程。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调加上丰富的肢体语言,使学生听起来轻松愉快。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最后,教法要多样。教法要灵活、多变、新奇,避免千篇一律。多样的教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就容易被激活起来。
二、打造有趣、有效政治课堂的一些有益探索与实践
1.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好策略。
首先,要实现从个体学习到合作学习的转变。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的而实现这一过程的共同努力,资源共享、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等都是它的表现形式。
其次,要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的转变。探究学习重在体验过程,注重学生的观察、猜测、推理、交流等环节。在快乐和谐的政治课堂上,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小组自学、作业对批等丰富灵活的合作学习方式,明确学习目标,积极通过书本知识认证自己的见解。
2.把生活作为构建快乐政治课堂的有效资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之一,它是课堂教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文本载体。应注重整合生活资源,当话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教学向生活回归时,教学也将是快乐有效的教学。
3.实施情境教学,是构建快乐政治课堂的金钥匙。
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开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
首先,把时政引入课堂,创设新闻背景的情境。笔者常常结合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社会热点或焦点,特别是当今国内外大事要事,使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地相结合。这种以时政事例为背景创设的情境教学,不仅使学生容易接受所学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
学益高二生物组 谢芳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衡量一节好课的关键要素。有效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教学效果”是指教学活动的结果,它考察的重点是学生的具体学习进步与教学发展;“教学效益”是指教学效果或结果与教学目标相吻合,满足了社会和个人的教育要求;“教学效率”是指单位教学投入所获得的教学产出。我认为打造有效课堂教学即做到“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课堂教学要想有效就必须备好课。备好课,也就是对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这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一定意义上,教师每上一堂课,好比带领学生攻占一个知识高地。打仗不能打无准备之仗,要带领学生攻占知识高地,教师就应充分备课。备课,是教师对本职工作责任感的表现。对这些工作是充分准备、一丝不苟呢,还是马虎从事,这是衡量一个教师的责任感的重要标准。备课,也是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已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过程。世界在变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飞速向前发展,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已的知识。不先当学生,不进修提高,不认真备课,就很难教下去。此外,教师要把自已懂的知识教懂学生,还有一个怎样教的问题,必须考虑教学步骤和方法,做好精心的、周密的教学程序的设计,这就得认真备课。因此,如何备好课是每一个教师必须学会的基本功。要备好一堂课,必须做到六备: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和学法、备教具、备习题,并做好集体备课。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成为本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因此,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将“活动”引入生物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也是生物学科本身教学特点的需要。根据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通过活动化教学,能够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也可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同时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在生物课堂中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能起到优化教学过程,事半功倍的效果。每一堂课,要多花些心思,力争所创设的教学活动情境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如根据不同的生物课题更改电脑桌面背景,将生物科技成果与生物科学家作为桌面,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很多疑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也真正活起来。
精心设计丰富课堂教学的活动类型。生物课堂中的活动化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生物教材及学生心理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丰富活动类型。游戏类。游戏活动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做事,使其思维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谐发展。教学中我常采用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所学知识。制作类。“孩子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生物课堂上,可设计许多制作活动,如各种模型制作,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等等,培养学生动手又动脑的习惯,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实验类。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在生物课堂上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自由空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给学生“减负”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了让孩子们能健康快乐的成长,为了教育教学质量能日益提升,我们只有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才能真正的给学生“减负”,才能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课余时间,来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下面我对我校在创建教学模式,打造有效课堂这方面所做的努力作一简单的汇报。
一、教学模式的形成;
我校教学模式的形成是长期以来广大教师智慧的结晶,但的形成大致经历以下五个阶段:
1、教学模式的提出阶段;
我校结合市局的要求,为了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学校印发了关于《创建课堂教学模式》的通知,通知下发后,全体教师都非常认真的学习了通知精神,并根据自己多年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结合新课标,依据自己的教学风格,用书面形式整理出了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并且上交给学校。
2、教学模式的酝酿阶段;
首先,校长召集教研组长召开了《创建教学模式》专题会,确定各教研组长为本学科的.负责人,要求教研组长先把教师每个人上交的材料仔细反复的审视;
其次,由各教研组的分管领导、教研组长和本组的优秀教师代表共同研究、讨论,经过两三次的教研,最后确定本组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三,由教研组长召开本组教师教研会,通报了本组制定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本组的教师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进行修改,最终形成本组的课堂教学模式。
3、教学模式的试验阶段;
试验阶段大致分两步进行:(1)典型引领;(2)本组推广。典型引领,各教研组首先确定三个业务精、技术硬的优秀教师代表,语文组的梁素萍老师、邓瑞萍老师、李新玲老师;数学组的齐向中老师、万军霞老师、张务霞老师;英语组的周长霞老师、白景香老师、李媛老师作为这次教学模式创建的引路人,先根据自己的理解按照确定的教学模式精心备课,组织本组教师听评;然后,逐渐在本组推行。
内容摘要:史料是史学的基础,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痕迹,也是考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主要载体之一。采用史料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历史认识的真实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活跃历史课堂教学的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是课堂教学有效性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史料
史料教学
历史学科能力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正文: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行,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变化,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为近年来的教育教学发展趋势和高考命题趋势都在重视能力的考查,具体到历史学科来说,高考历史命题重在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在命题中史料分析的色彩和比重越来越显著,可以这样说“没有史料无以成题”、“无题不材料”,因此准确运用史料,开展史料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历史老师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要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包括历史阅读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等等,那么,如何才能提升学生的历史能力,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人认为史料教学是打造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有效途径,下面就谈谈自己关于史料教学的看法。
史料是史学的基础,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痕迹,也是考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主要载体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否会正确运用史料,学生能否正确分析史料将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水平,也将影响到 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史料教学,能增强学生对历史认识的真实感,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学科,所涉及的内容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曾经发生在生活中,反映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事,但往往在历史教学中,学生总有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距离感、陌生感,对某些历史问题的认识也倍感抽象,这就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但是我们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国际主义教育、社会发展观教育等思想教育以及对其人格素质的培养都离不开历史教育。如果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引用具体史料,如历史典故,古人的原话、古籍原文,文物、遗物的图片等进行教学的话,就等于建立了历史知识所需要的证据,传输了历史事件的真实感,使学生能感觉到当时的历史环境,有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这样就会“使历史变得鲜活”,这有助于学生真真切切地感知历史,能够增强学生对历史认识的真实感,也使得历史教学富有时代气息。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真实地感知历史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其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获得创造性的成果,有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学生就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这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能实现。可见,史料教学既能增强学生对历史认识的真实感,也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其次,史料教学,能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对历史的学习,就是要掌握历史概念,探求历史发展的原因,以及它对当时及至后世所产生的影响。学生仅凭老师的讲解很难理解历史知识的生成过程,即使当时记住了,过后也很容易忘记,对知识的掌握就不够牢固,久而久之,学生感到学习历史乏味,课堂上也不积极发言,使历史课堂教学气氛死气沉沉,老师讲得吃力,学生学得被动。但是这时老师能选取恰当的史料,选择最佳的时刻进行史料教学的话,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读史,并根据自己对史料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阐明相关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观点。实际上老师这时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创新思维的空间,活跃了课堂气氛。比如,我在讲授历史必修二的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一节内容时,若用传统方式来讲授新政内容,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可能过后就会忘记,但我采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就罗斯福上台时,美国面临严峻的形势,让学生们来扮演罗斯福总统的智囊团,为总统解决当时的难题出谋划策。授课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当时美国存在五大问题的材料,让学生阅读材料,针对材料中美国的难题,思考总统先生现在需要智囊团的建议,学生实际上有种身临其境的情境,积极地帮总统想金点子。这部分内容的讲授过程我实际上为学生创设的情境,学生想金点子的过程实际上是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这样课堂气氛就比较活跃。可见,史料教学既能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第三,史料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
1、史料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阅读能力
谈起阅读问题,也许有人不以为然,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阅读的过程,而且会认为阅读能力应由语文学科来完成。其实不然,从我多年从教历史学科的教学经验及近些年来我们地区高考情况来看,我们有相当部分的高中学生不具备与新课程所要求的相应的历史学科阅读能力。本来历史学科就有其特殊性,史料的来源、史料的分类特别广。有源于出土文物、遗物、典籍原文、古人原话、后人评论,有文字型的史料、图表式的史料、还有图片、地图、数字式的史料等等,学生阅读这些史料时,读过了但不能准确获取有效信息,进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运用就都存在困难。所以在平时的历史课堂教 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学科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的解决,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在平时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选取恰当的史料,教学生阅读史料的方法,教学生如何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教学生如何读史料时不会遗漏相关信息点的方法,教学生如何对史料进行加工整理的方法,即而形成正确观点。
2、史料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历史观点和结论并非唯一,我们有时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评价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比如,一提到隋炀帝马上就想到“暴君”„„但是每一个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都有其两面性,那么才能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相应的史料,由学生根据史料中的信息,做出客观的评价,做到论从史出,比如,我在讲《罗斯福新政》时,要对罗斯福的新政进行评价,老师当然不能把自己的评价观点强加给学生,我当时采用的办法是给学生提供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罗斯福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甚至有人建议美国联邦调查局调查一下罗斯福是不是美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第二种观点是:一部分无产阶级人士认为罗斯福新政完全是维护垄断资本家利益的,没有任何进步作用,是以少量的所谓救济麻痹工人的斗志。当我把两种观点摆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就得结合所学知识,想想如何才能正确地评价罗斯福新政?可见,史料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3、史料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求异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除 了历史知识的教授外,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培养,特别是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求异思维能力实际上是一种发散性思维的方法,指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去思考问题,其思路是开放性的、扩散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元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不可能孤立存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根据史实来进行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然后向发散性思维拓展。但是教师不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材料,仅仅把一个历史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全方位的思考,则有点“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之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提供相关的史料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比如,我在讲授《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一节内容时,在讲到欧洲殖民扩张带来的影响时,我给学生展示了三段材料,材料一是殖民扩张给欧洲资本家带来的巨额的财富。材料二是殖民扩张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的不同影响,一是给殖民地带来的灾难和贫穷,一是殖民地人民从欧洲殖民者那里学会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以及殖民地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材料三是殖民扩张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三段材料从不同角度上展示殖民扩张带来的不同影响,学生就能根据材料一,从不同的角度上,全方位地理解欧洲殖民扩张带来的影响。可见,史料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当然,采用史料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史料的选取,史料一定要对解决的问题是有针对性的,要能通过史料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史料的运用也要注意时机,不能出现史料的堆砌。
一、关注细节, 有效发挥课堂中教师的评价语言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嘴, 就是一个源泉, 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让我们牢记这句话, 在课堂上适时、灵活、有针对性地运用精湛的评价语言, 营造一个个优化的教学氛围, 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实现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
1. 落实评价语言的激励和导向的作用
老师在课堂中要及时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 针对课堂生成, 用合适的评价语言激励学生的闪光点, 指出不足。不过在纠偏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让学生乐于接受, 易于改正, 从而真正发挥评价语言的激励、诊断和导向的作用。
如:一位教师在耐心地听完一个朗读课文的学生发言后这样评价:“你读书的声音真响亮, 又吐字清楚, 真是打动了老师的心, 如果语速再放慢一点就更美了, 老师相信你下次读书一定能做到的, 是吗?”说完, 还抚摸了一下学生的头, 示意他坐下。这位老师用准确、具体的语言肯定和赞美了学生在朗读中的优点, 让学生知道了只有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语速合适的朗读才能打动人心, 还辅以抚摸的动作来传递自己对学生的关爱,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相信所有的学生都乐于接受这种评价语言, 而且从中受益。
2. 心中有爱、人文关怀在其中
课堂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肯定的、鼓励性的评价, 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不断进取的愿望。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教师更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及时对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鼓励性评价, 给他们上进的信心和勇气。
如在教学词语认读时, 请一个孩子站起来读词语。结果这个孩子把其中的词语“你们好”念成了一个个的字, 就变成了“你”、“们”、“好”。很多孩子哈哈笑起来, 个别小朋友还叫了起来:“她不会读词语。”站起来的学生立刻脸红了, 低着头不出声。此时, 我亲切地对那学生说:“不要紧, 你已经把字念得很准了。读词语时, 如果能把这几个字快速连起来, 中间不停顿, 那就对了。”说着示范读了一次, 果然那孩子马上就把黑板上的三四个词语念得又准又好。“一教就会, 真聪明。”我竖起大拇指表扬了她。很多小朋友向她投去了羡慕的眼光。那孩子坐下, 坐得端端正正, 脸上洋溢着自信和高兴。
我的评价语言简简单单, 却又是那样真真切切, 充满人文关怀:“不要紧, 你已经把字念得很准了。”教师的评价语言里透着对孩子的尊重和关怀, 给了孩子能把词语读好的勇气, 保护了她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一教就会”这四个字无疑是对那孩子的最高奖励和评价, 却没有丝毫夸张和做作。我认为那一刻, 孩子一定是幸福的。从此一定会更喜欢语文, 更喜欢语文课堂。反之, 如果老师批评她连词语都不会读或是马上换其他学生读词语, 那么这孩子又将是怎样的心理呢?
科学有效的课堂评价语言, 不仅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 让学生得到成功的满足, 提高学习的兴趣, 更能促进师生交流与沟通, 如果老师们能够练就一口简练、准确、清晰、丰富多彩、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 就等于掌握了一件“披荆斩棘”的武器。
二、关注细节, 善于抓住课堂的“亮点”
在一次公开课《燕子妈妈笑了》中, 执教的张老师板书时由于粗心把“冬瓜的皮上有细毛, 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写成了“冬瓜的皮上有细皮, 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听课的几十人还有全班同学都笑了, 笑了足足有三分钟时间, 张老师不知所措了, 不过她很快就抓住了这个生成性的“笑”对全文展开, 这个“笑”和课题《燕子妈妈笑了》中的“笑”意思一样吗?学生很快回答:“不一样。”燕子妈妈开心地笑了, 是因为小燕子经过仔细观察, 终于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 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张老师她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能抓住“笑”这一细节, 展现教学魅力, 生成别样的精彩。
李教师在教《礼貌显魅力》一课时, 出示了“孔融让梨”的案例, 然后提问:如果你也有三个梨, 你会怎么做呢?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先把大的给爸爸妈妈, 再把小的留给自己。”“先让爸爸妈妈吃, 再自己吃。”……李教师颇感满意, 突然一个声音传来:“我要先挑大的, 再选小的。”此时, 李教师装作没听到, 马上把话题一转, 进入下面的教学。下课了, 听课的老师饶有兴趣地上前询问那位学生, 为什么你要先选大的呢?学生天真得抬起头:“我要先尝一尝, 如果是甜的, 我就留给爸爸妈妈吃;如果不甜, 就我吃, 让爸爸妈妈吃甜的。”……如果这位教师听到这样精彩的话语, 就肯定会感到十分遗憾, 他忽视了学生的亮点。课堂应该抓住这一生成性的细节问题。
三、关注细节, 善于抓住教育的“着力点”
在教学过程中, 抓住动态生成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很重要。因为这些资源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 及时加以利用能够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特别是学生之间存在差异, 思想品德教育永远无法指望以某种标准化的手段, 去解决个性化的问题———教师要抓住针对不同人进行施教的特定时机, 选好触发学生心泉腾涌的着力点。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充当学生思想升华的催化剂。
在教学《尊重别人是我的需要》一课时, 我组织开展了一个给自己欣赏的同学写赠言的活动, 并说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得到的赠言多。小梅是一个自尊心特强的女孩子, 因成绩好、家庭条件好, 待人有些傲慢、尖酸, 在班上人缘不太好。我发现没有一个同学写给她, 就拿起笔给她和另几位成绩或纪律差的同学写起了赠言。换赠言后, 一个学生喊道:“小梅没有。”小梅的脸色非常难看。这时我扬起手中的纸条说:“老师这里还有未送出的赠言, 是送给同学们的惊喜, 同学们猜一猜是写给谁的?”同学们瞪大了眼睛。“你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女孩儿, 我欣赏你用一首漂亮的书法给班上写的座次表, 用精彩的演讲给班集体带来荣耀, ……我相信, 你已经充分体会到了理解、尊重、帮助别人会给他人更给自己带来快乐!”“理解、尊重、帮助”三个词读得很重。同学们马上七嘴八舌地说:“是小梅的, 是小梅的。”她接过纸条时, 眼里已满含泪水, 特定的时机, 特殊的手段, 一段轻盈的点拨, 消释了平时说教几乎无法溶解的坚冰。可见, 在细微处见真情, 教育让学生感动。教师应该做有心人, 时时关注学生, 抓住机会感化学生, 让平凡的教育在学生心中落下深深的烙印。
教学细节折射着教学理念。关注教学细节能张扬个性, 生成智慧。它是预设中的生成与生成中的预设的和谐统一。教师要深入文本, 做作者的知音;要铭记“生命关怀”, 做学生的伙伴;预约教学细节, 便于精彩生成。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悉心发现、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细节, 抓准时机, 巧妙深挖, 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以此达到打造精彩课堂的目的。
关注细节, 关注课堂, 关注学生, 为了高效, 为了成绩, 为了学生, 自己获得荣誉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打造一个完美成功的课堂。而关注教学细节, 锤炼有效课堂, 是成功课堂的第一步。
摘要: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课堂细节。课堂细节是透视教学理念的放大镜。关注课堂细节, 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的落实, 是关注教学行为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的重新塑造;关注课堂细节, 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 是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位与追求。
关键词:教学细节,有效课堂,教师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厚粲.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2.
关键词:数学课堂 有效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成绩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的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两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
一、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过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那么如何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数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时代气息,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作为教师,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学生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统计图》(可设计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运用所学的百分数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生活经验与年龄特点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依据不同年龄特点,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求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把握教学起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重视让学生在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3.创造空间,保证参与机会
有专家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如何为学生创造出“五多”空间,教师要提前准备、精心设计,力保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发挥更大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设计能力、解题能力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1.不排斥接受学习
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在教师的讲解或指导下通过学习而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2.重视探究学习
“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度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引出测量工具“直尺”,可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的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四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学习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2)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3)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
四、重视学习情感的有效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情感,直接制约着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中营造教学的和谐性,建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
――――德州名师课堂研讨会感悟
12月3日到四日在德州学院礼堂听取了四位特级教师的数学课,他们分别是刘松老师的“乘法分配律”、张冬梅老师的“认识米”、钱守旺老师的“24时计时法”和王彦伟老师的“认识旋转现象”。课后听取了他们每一个人的报告,感觉真的是震撼,震撼于他们对课堂的执着追求,震撼于他们对数学教育的深度思考,震撼于他们对数学教学的全力付出,震撼于他们对学生的深度了解,震撼于他们的学识,震撼于他们的课堂,真的不愧为特级教师。现就对他们的课及观点进行归纳以与同仁们共享。相信你读后应该有所收获。
一、对教什么的深度思考。
刘松老师提出的“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的观点”,虽然这个观点不是他第一次提出来的,但是他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是知识、技能?从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到新课标的修订,提出了对升全面发展的要求,我们的课堂为什么没有进步,对课堂教学的单一追求,甚至是对学生成绩的追求成为我们教学的唯一目标,导致我们不能做正确的事,对教学成绩的过度追求,导致我们越是能正确的方法追求成绩,离教育的目标越远。
二、备课要做文献综述
新鲜吧,早听说过课题研究要做文献综述,还没有听说过上课也要做文献综述,是的,上课也要做文献综述。牛顿说的好,我之所以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我们教师备课往往看教学参考书和教材,再就是到往往搜索教案,借鉴一番。这是我们普遍的做法。刘松老师的做法是再中国知网上将某一课题的教学成果搜集起来,看一看前人是怎样上这节课的,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到底是什么,有哪些经验教训,哪些是值得借鉴的,怎样做才能不重复别人的老路,创新教学设计?他的这种备课方法值得借鉴。
三、备课要了解学生的真正难点是什么?
上课的这几为特级教师,都是在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的,他们都进行了教学前测和问卷调查,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教学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如刘松老师的课 乘法分配率教学的真正难点在哪里,通过课后问卷得出,对8×5+5×2这种分配率的用法是难点,教学后学生基本没有什么进步。再如王彦伟老师的“认识旋转”一课,创设情境时出示的挂钟,时针分针都认为是旋转,对于钟摆的运动只有8.5%的学生认为是旋转,绝大多是认为是平移。正是在这样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才能让情境创设的更有效。
四、对一节课的打磨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通过这四位特级教师在课后的说课和讲座中,了解到,每一节课的成功的背后都做了大量的劳动,基于对学生、对教材、对目标的把握不断提高认识不断更新设计的过程。在王彦伟老师的课后报告中了解到,关于“倍的认识”一节课,经过多年的不断思考,不断尝试,是一个认识上不断深化,理念上不断提上,设计上不断改进的过程。相比之下想一想,我们虽然有的上过十年、二十年的数学课,真正能够上好的课有几节呢,我们针对一节课进行过持续的研究吗。通过对一节课的持续研究,积累备课、上课、思考的活动经验,由此可以得出学生在学习中需要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师需要在课堂打磨、课堂教学思考中积累教学的活动经验,只用这样,才能不断的提升自己。
五、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很重要
钱守旺老师和刘松老师还有王彦伟老师都再这方面进行了讲授,看来这是专家们的共同做法。他们有奥苏贝尔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如钱守旺老师讲到在教学“整数除以分数”这节课时,他进行了一个课堂前测,发现学生对于整数除以分数都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而存在的最大疑惑是“明明是除法为什么要变成乘法来计算”,在算法上也只会用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并没有别的算法,结论是假期学生都上过辅导班,辅导教师仅仅将计算法则告诉学生并且机械训练没有讲解过程,在了解了以上信息后,针对学生的疑难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而刘松老师讲的`那个教师上9+几一节时,学生明明对计算结果已经都学会了,还是要从头开始教学的做法进行了批评,由此看出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行教学是多么的重要。我想,这就是有的老师上公开课是喜欢选择每个单元或者独立单元没有前后联系的内容上课,就是学生的基础比较好把握的缘故吧。
六、钱守旺老师的20条主张。
1.观念更新,理念内化2.读懂学生,把握起点3.读懂教材,丰富内涵4.先学后教,少教多学5.教不越位,学要到位6.植入文化,增加广度7.渗透思想,增加深度8.适度拓展,增加广度9.局部美容,增加亮度10。问题引领,增加温度11.几何直观,化难为易12善于举例,深化理解13.裸学裸思,深度参与14.精心预设,动态生成15.让出黑板,天地更宽16.题目变式,思维变活17.四基扎实,后劲充足18.既为经师,又为人师19.洗尽铅华,返璞归真20.跳出数学,感悟教学。
七、要善于研究各种版本的教材
这四位特级教师都提到了善于研究各种版本的教材,目前全国提倡一纲多本,面对同一课题,研究各种不同版本的教材编排,有利于我们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本质内涵,钱守旺老师甚至连香港、新加坡的小学数学教材都参考过,相信这一点对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借鉴意义,不同版本的素材是可以互相借鉴的,不像我们只研究一种版本的教材,视野狭窄。在报告中王彦伟老师提到,他到全国讲学往往逛一下书店,买一套本地的教材来参考。在研究各种版本的教材过程中完善自己对某一专题的认识。
八、注重体验,注重活动。
四位特级教师的课堂,都特别重视学生的体验,感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张东梅老师的米的认识一课,通过四次活动让学生感悟、体验一米有多长,不断调整学生一米的表象。收到良好的效果,王彦伟老师的认识旋转现象,也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强体验和感悟,刘松老师的课堂让他学升在动作中体验感悟,课堂非常的精彩纷呈。
关键词:有效课堂 引导与主体 和谐发展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通过教师的顺其自然的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和综合素质均获得高效发展。构建有效课堂,重点目标应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几个方面上。
1、重视课前预习,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自己动脑、探索的习惯,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一环。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课前预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明显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的独立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
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老师教授过的方法去查找资料,思考解决,这是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同时在老师授课讲到这一部分时,学生会特别重视,并且积极的与老师交流、探讨,如此便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解决问题的欲望。若通过预习也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可将此问题预留记录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去听课,因此上课时就会特别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听讲目的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讲效果好。长期以往,学生在预习中逐渐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逐步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并且锻炼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了自身的综合能力。因此,预习这个环节不但不能淡化,而且要大力强化,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善于钻研教材,能正确认知教育教学的目标与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为完成传授知识任务,而是要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巨大的正面的影响。训练学生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目标;注重学生品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有效课堂是要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促进学生个体的全方位发展,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把握教学内容,是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条件,甚至可以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要能明确教育教学的要求与目标,确定在课堂教学中到底要让学生学会什么、收获什么。如果老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重难点无法突破,备课时不考虑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没有充分考虑学情,教学内容不能面向全体学生,这样的课堂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品德,更甚至会让学生抵触语文学习,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有目的性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3、制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多维的人性化教学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投入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是平等的,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尊重与信任、倾听与沟通、探讨与补充。教师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好学生是赞赏出来的”观点,采用多样化、个性化和科学化的激励方式,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启迪学生探究创新,鼓励学生能够持之以恒的去实现学习目标。教师要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赞赏与鼓励,允许学生答错、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允许学生质疑老师……不要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责骂甚至体罚,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对自己充满自信,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让每一个学生都获能获得成功的喜悦。现代教育的课堂不是死板、僵硬、模式化的,而应是一个充满人情味,让人感到愉悦的和谐课堂。
4、摒弃教师“霸权”现象,真诚凸显学生“主人翁”地位。正确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竭力追求教师引导与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
自从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育理念就强调老师的角色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引导者。将课堂的主动权还之于学生,为学生开拓展示主体风采,张扬主体个性的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钓鱼的”方法,而不是硬塞“鱼”给他们吃。这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要科学、恰当、有效。在引导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宗旨,开启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给学生留下思考、创新的空间,把自由权、判断权、创新权留给学生。著名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的引导是顺势引而不是牵着引,要做到不露痕迹;巧妙导而不是强行导,要做到水到渠成。教师的导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而不是为了达到某个教学目标而强行牵引着学生跟着教师的步伐走。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欣赏学生主体才能,展现学生的主体风采,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让教师引导与学生主体同时熠熠生辉。
打造有效课堂,非一日之功,需要千锤百炼,有效课堂对老师的个人素养与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还应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努力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把课堂还之于学生,真正打造一个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展现学生主体风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雷树仁。《新课程有效教学模式探索》[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一、课前做好三“透”,为实施有效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教材要“吃”透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吃”透教材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只有真正吃透教材,才能正确把握“教什么”,考虑“怎么教”才会有基础。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做到既能对课文整体感悟,又能对文字的组合、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有准确的把握,力求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作为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如果对课文没有深入浅出的把握,实现有效教学目标就是一句空话。比如《台阶》,写的是一个普通农民的一个现实的朴素梦想,以及为实现这个梦想而勤苦劳作的一生。“父亲”是中国众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的缩影,他的欢乐与忧愁、辛劳与梦想是千百万中国农民所共有的。作者的目光投向的绝不仅仅是他自己的父亲,更是在生命长河中无望挣扎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但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却简单地理解为“通过写父亲为造新屋所做的努力,表现了他深挚的父爱”,结果造成学生一些更深入的思考也被老师倒引回来。这就是教师未吃透课文,表面化理解课文的表现。
第二,学生要“析”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运用好学生这一课程资源,才能真正让课堂充满活力,同时让学生学有所获。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不同年级的学生不一样,城乡学生有区别。教师只有认同差异、把握差异、兼顾差异,才能进行具有针对性地教学预设,才能开展富有实效的教学。为什么同一教师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在不同类型的学生中产生的教学效果不一样,关键是学生依据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所形成的适应性不一样。因此,不仅学生要适应教师,而且教师更要主动适应学生,这种主动适应的有效性全赖于教师对学生的经常性分析,体现在教师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充分了解和共性特征的准确把握上。
第三,预设要“做”透
预设是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作出的一系列展望性设计,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一种网状、弹性的课前准备,包括教师课前对教学过程的预先设计,对专业知识的预先准备,以及对课堂动态变量的预先思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千古定律。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实行教学目标管理,预设就是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管理的有效方式。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充分的教学预设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和孕育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尤其是初中阶段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些学习素质的形成依然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培养。
二、课中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过程有效性
要想提高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地处理师生关系,给教师和学生做出角色定位。
(一)教师角色定位
在有效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白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也正因为如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必须为自己正确定位,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水平。
1.角色转换。以前的课堂只需要“传授”,教师的基本职能就是“照本宣科”,对学生“一刀切”、“齐步走”。然而这样的课堂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实行由“传授者”向“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研究者”的角色转变。
2.方式转换。传统的教学“口耳相传”,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课堂的主宰者,而学生则是完全地处于被动状态。随着新课程的到来,课堂也出现了生机,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实现了质的转变。由“传授型”向“师生互动型”转变。这样就把教学过程变成了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加强调控。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教师在课堂中必须明确自己的任务导向,把课堂教学组织好,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最大限度地应用于“实际内容的教学”。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对教学的速度、难度、密度进行调控。教师应做到“课前做好准备:准时上课,提炼和浓缩教学语言,精简板书,提高提问技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笔者在教学《雷雨》一课时,通过感受雷雨前、雷雨时和雷雨后不同的景象,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当中。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而我只是在一旁略作调控,把学习的全过程交递给了学生。这样的课不仅有效率,而且深受学生的欢迎。
4.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切实地关系到每位学生。如何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对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个重大的挑战。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提到老师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我的理解是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才能得到发展。而教师的职责就是运用各种教学行为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5.教学策略。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最终使学生形成语文素养,而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教师的教学策略。
教师通常采用的教学策略有:
(1)创情境,激兴趣,搭建课堂训练平台。如:语言导入、电教导入、表演导入、猜谜导入、唱歌导入等方式,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为强化阅读奠定基础。
(2)学提问,巧提问,提高课堂训练效率。具体地说,要做到:提问要富有启发性,要精炼、要有度(难度、坡度)。如在教学《晏子使楚》时,就可设计这样三个问题:楚王仅仅是在侮辱晏子吗?晏子为什么不直接说楚国是狗国呢?晏子为什么是“看了看”,而不是“想了想”呢?这样的问题设计就比较符合上述的要求。尤其是在回答第三个问题时,学生一下子不能得出答案,于是教师又引导学生从时间上来考虑,给问题解答增加了坡度。问题的精炼、有度,对学习课文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多形式,练扎实,追求课堂训练实效。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指导学生“一路多径”、“边读边思”,将思维和阅读统一训练。
(二)学生角色定位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课堂教学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发挥学生学习潜能而进行一系列学习的过程。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而教师的作用则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和“主动发展”。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了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争当学生良师益友,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2)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解放学生,不要压学生、治学生,使我们的课堂活而不乱,活而有序,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创新与探究意识。(3)采用有效激励方式,激发学生活跃课堂。
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培养学生较端正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采用肯定、奖励的评价方法,积极向上的竞争方法,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来激活课堂。
2.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的事情。语文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师演“独角戏”的舞台,那么课堂也就没有了生命。有专家指出:“考察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要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我们要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让学生参与制订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质疑解惑,与他人合作和教学评价等全过程。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的那样“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3.学习策略
(1)鼓励学生思考,质疑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为此,我们在课堂中就要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让学生学会自主地学习,学会读思结合。如:笔者在教学《我在野外迷了路》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对哪种天然的指南针感兴趣,你就把它好好地研究一下。可采用读一读,问一问,议一议的方法来进行。有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便有了学习的方向。整篇课文的学习都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质疑解答完成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学习的方法,这样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课堂上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交流,通过合作的方式突破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评价中当小老师。
(3)倡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学习方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之间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互相学习、组内竞争、互改作业等方式,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三、课后要做适量作业进行巩固,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1.课堂新课结束后及时进行课堂拓展,主要跟本课相关的知识点相结合。如我在讲《淮阴侯列传》第一课时之后及时拓展了韩信早年屈辱生活的三个小故事的结局,概括了几个成语“一饭千金”、“漂母之恩”同时翻译了两个重点句子:“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这样拓展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2.要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作业做好以后,老师不一定全部都要收上来自己改。这个任务可以交给小组长。他们检查完作业以后就把情况登记到作业周汇报上,然后由学生每周五拿回家给家长签字。这也是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督促学生完成作业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这样,学生对每个知识点都掌握透彻了,对以后的学习就更容易了。这也间接地提高了以后的课堂有效性。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更是一种理念,是一种过程。它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情、趣、理的挖掘,这将是一条艰巨的道路,但只要能立足课堂,立足学生,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必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感悟有效教学,打造有效课堂】推荐阅读:
在有效教学中的感悟07-01
有效创设情境,打造高效课堂11-30
有效的以及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11-22
有效课堂之幽默教学10-22
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11-01
课堂教学中有效讨论06-06
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06-15
有效课堂教学研究活动07-08
有效教学与高效课堂构建09-14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心得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