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途径初探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现代教育的大力发展, 高等职业也越来越受国家的高度重视。根据各行各业的需求, 温总理多次谈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1 如何去培育人才, 培育人才有多种方式

业余、课余等方面, 也可以以竞赛奖励活动来培育和发现人才。当前, 在全国开始恢复, 但由于各种原因, 这种活动对培育、选拔人才的重要性还未引起有关机构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而社会 (尤其是青年人) 还远未承认这种活动是成才的重要途径, 以电子行业为例, 我国还没有电子工厂能象美国威斯汀豪斯公司、荷兰菲利浦公司、西德西门子公司、日本松下和索尼公司那样, 为某一全国性青少年或业余科技竞赛活动提供全部奖励金。

竞赛对于培育和发现人才, 其有效性、可靠性和预见性, 远远优于当前学校那种以考“背功”为主的考试方法。美国有个“科学人才选拔赛” (又称“美国青少年科技精英大赛”) , 它是由美国科学服务公司组织、美国威斯汀豪斯支助的。自1942年举办, 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据美国教育理事会调查, 1942年至1979年的三十八届获奖学生中, 后来又99%的人获得学士、硕士学位, 70%获得博士学位, 十人获得诺贝尔奖金。因为获得诺贝尔奖金的人较多, 故这个“选拔赛”又有“未来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俱乐部”的美称。

2 怎样识别人才

我国主要是以学校考试方法, 基本上沿于“科举考试法”。“科举考试法”在选拔人才方面的弊病, 宋勇嘉学派之集大成者的叶适, 早在《水心集骕制科》中便指出过;选士“用科举之常法, 不足以得天下之才, 而徒立法以困, 天下之泛然能记诵者耳。”其实, 早在“科举之法”形成之前, 孔老夫子便对这种“徒以记诵为能”的学习进行过批评:“诵诗三百, 授之以致, 不达 (不能通晓应为用) ;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 (独立应付) , 虽多亦奚以为 (何所用呢?) ”杨振宁、李政道等科学家也多次批评过当前学校那种以“考记诵为能”的考试方法。

不幸, 这种以“科举之常法”选取人才的考试方法, 太根深蒂固了。尽管国家领导人、科学家、教育学家, 自学者大声疾呼, 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例如, 当前在职青年中形成一种报考读函授的 (专科、本科、研究生) 等热。这股“热”反映了我国青年的求知欲望, 预示着将来我国科技文化知识的社会性提高。但是, 从“人才学”、“创造学”、实际社会效果和我国近期科技生产发展的主要矛盾看来, 则是利少弊多了。问题首先在于仍沿用了“科举之常法”考选学生;其次是教材和教学方法仍基本沿袭正规和大学, 而未因材施教;其三, 以文凭任职定薪的“一刀切”做法, 诱使青年改变正确的学习追求和目的。我们的这批在职的 (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 , 根据他们大多数人的心理意志因素, 本来他们是可以在本职工作岗位上——特别是在职学习的三年时间, 让他们结合自己本职工作钻研的话——或在业余爱好领域里成才的, 但是, 他们现在却抛弃了他们在本职工作中已取得的宝贵经验, 而把宝贵的时间耗费在去追求文凭上, 更可悲的是, 花了三五年宝贵精力和时间所追补回来的知识, 却是“可怜无补费精神”, 大约有百分之五六十以上 (甚至可达95%以上) 的知识与本职工作无直接相关。这种“学后不能立即直接派上用场”的现象, 正是当前在职毕业生苦恼的原因。其实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业余爱好, 从事业余研究, 并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了。创造发明并不神秘, 不要以为创造发明只是大学生、专家、教授、天才的事。被人们称为“创造学之父”的美国人奥斯本, 便是一个没有读完中学的失业者。“人皆含灵”, 岂我独无?关键是我们首先要自信, 自信我们是能创造发明的。正如美国科学家布朗尼科夫斯基所说:“拿出一个创造性的姿态来, 要相信自己是更有创造性的, 创造性是可以训练和锻炼的。”

3 成才的多种途径

既然创造力是作为智慧的生物——人类所普遍具有的才能, 那么, 除极少数白痴外应该任何人都有创造的禀赋。为什么许多人终生没有显示什么创造才能或做出什么创造发明呢?问题主要在于他们没有发挥并发展自己的创造天赋。如何发现并发展它呢?非人主观能掌握的最佳办法, 便是通过业余爱好来发现或培养自己的“创造灵敏点”。通过参加各种竞赛活动来激励和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业余爱好发现自己特殊创造才能并最终成为巨匠大师者, 颇不乏人, 竞赛活动对于创造性的发展, 具有重要作用, 竞争性本身便是创造心理品质之一, 竞赛活动可以开阔视野, 启迪思维, 竞赛有助于发现和培养创造性人才, 除了前面说到的美国“科学人才选拔赛”外, 我国也有许多生动例子, 例如, 我院学生参加2011年10月22日至23日, 由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主办、长安大学承办、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第二届广联达全国高校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大赛。全国共有53所本专科学校参加此次大赛。19所参赛的高职专科院校中不乏全国示范高职院校及省级示范高职院校。我院建筑工程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得专科组最佳团队合作一等奖, 指导教师获得“精英指导教师”奖。10月20日至23日, 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主办、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2011“扬农杯”全国化学检验工技能大赛在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来自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0所高职院校437名老师和学生齐聚扬州, 同台竞技。我院生物化学工程系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获个人一等奖和三等奖。我院代表队获团体二等奖。两位老师获得“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我们都有聪明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 无论我们有没有大学文凭, 也无论我们对是那一个专业于爱好, 只要我们认识自己的创造才能, 追求自己的成才目标, 每一个人都可以在。

摘要:本文阐述了如何去培育人才、怎样识别人才及成才的多种途径。

关键词:培养,识别,途径

上一篇: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基于“课堂革命”的思考下一篇:中学音乐课运用多媒体之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