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人才培养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云南省人才培养(通用7篇)

云南省人才培养 篇1

到泰国、越南、老挝、缅甸等东盟国家旅游、考察和进行各种交流活动时,人们会发现担任翻译的中国人中,大部分都是广西高校毕业的学生,而与越南、老挝、缅甸3国山水相连的云南,担任翻译的人却不多。近日,在蒙自举行的省高校新学期教学工作会议上获悉,云南省正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高校开设小语种专业,鼓励学生学习小语种。

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和福生在会上介绍,省委、省政府对小语种人才培养十分重视,省教育厅对小语种人才培养一向是大力支持的。今年3月,省教育厅、财政厅和省外事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云南省高等学校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省委、省政府还将进一步加大对小语种人才培养的经费与政策支持。

据了解,在云南省的68所高校中,目前已有22所高校开设了泰、缅、越、老、柬5个小 语种专业,建立了56个小语种公共外语教研室。但是,由于云南省高校的`小语种专业起步较晚,从至,仅培养出毕业生2546人。目前,全省高校中有小语种专业学生3191人,学习小语种的学生则达到了1.3万人。

云南省教育厅高教处介绍,目前小语种的师资力量薄弱,全省只有小语种专业教师215名。为加快云南省小语种人才的培养,云南已出台了鼓励政策,如学习小语种可以计算学分,学习小语种可以不再学英语。小语种的成绩达到相应标准时,可以减轻或免去相应学费等。

云南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王永全介绍,目前,教育厅正在起草《云南省关于加快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的意见》,之后将会征求意见。《意见》对扩大专业人才规模,提高小语种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小语种教师队伍建设等提出了很多有效措施,同时设立小语种奖学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等。对于高校,也有人提出了要培养懂一种小语种的复合型人才,学一门周边国家的语言,对学习小语种学生低于一定比例的高校要给予批评或惩罚,高于一定比例的要给予奖励等具体措施。

云南省人才培养 篇2

关键词:云南省高校,泰语专业人才,就业现状

中国与泰国的交往源远流长, 近些年泰国的电视剧、佛牌等文化不断传入中国, 榴梿等泰国特色食物在中国消费市场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 每年去泰国旅游的中国游客不断增多, 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与泰国之间的交流。泰语专业作为一门年轻的专业, 近些年所培养的人才在国内外就业中稳中有升, 我们在对这种就业趋势感到欣喜的同时, 也应看到其存在的问题。

一云南省高校泰语专业人才就业现状

泰语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小语种专业, 越来越多的人看好泰语的就业前景, 选择学习泰语专业。泰语专业虽然开设历史较短, 但发展迅速, 专业范围十分广泛, 除了基础的泰国语言学习与研究, 还包括泰国经贸、泰国旅游、泰国物流等等, 可供学习和就业的选择空间比较大。据调查, 在国内, 就业选择主要有外交部、商务部、中央翻译局、新华社等;在国外, 就业前景更加广阔, 中国是泰国主要的进出口国, 泰国的外企非常多, 这就给泰语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云南省凭其地理优势, 每年为国内外培养和输送的泰语人才在中国高校中居首位。从总体上来看, 云南省泰语专业人才的就业情况比较乐观, 一直呈现平稳上升状态, 但是泰语专业的不断增设与发展, 使许多问题不断凸显, 如学习人数增多, 学习水平均衡, 突出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紧缺等, 为泰语专业人才的就业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泰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以促进泰语专业人才顺利就业。

二云南省高校泰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 泰语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泰语专业近些年才兴起, 发展还不够成熟, 早期从事泰语学习和研究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少, 导致云南省高校泰语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 复合型泰语教师十分紧缺。大多数教师都是本科学历, 专业水平比较有限, 研究生和博士学位的教师非常少, 如云南大学硕士以上的教师仅占19%, 导致泰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很大的问题, 泰语教师在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比较明显, 许多教师只了解和掌握泰语语言这一门技术, 学校对泰语教师的授课课程分配不合理、不科学, 有些学校甚至出现一名教师教授多门相关学科的现象。由于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 导致教学方式枯燥, 缺乏创新。

2. 泰语专业教学模式单一、落后

泰语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 还没有完善的教学模式, 受到其他语言类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泰语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落后, 没有自身的特色。泰语专业同其他语言类专业一样, 以传统的“讲——学——练”为基本教学模式, 以还不太完善的教材为基础范本, 课堂教学呆板, 学生学习被动, 缺乏创新精神, 不能够满足在中泰经济交流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理论课程较多, 学校不能够合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帮助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 学生学到的知识没有应用的机会, 中外交流只是凭空想象, 没有很好地加以落实。

3. 泰语专业基础设施落后

调查发现, 云南各高校所增设的泰语专业, 其基础设施相对来说比较落后, 教学仍以书本以及传统板书为基本工具, 缺少多媒体等高科技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 并且由于泰语专业发展时间较短, 学校图书馆所提供的泰语专业相关参考书目比较少, 学生学习受到极大的限制。

三云南省高校泰语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对策

1. 加强泰语专业师资力量建设

云南各高校在选择泰语教师时, 应提高选择标准, 选择研究生学历以上的复合型泰语教师, 避免出现教师专业水平差异明显, 对教师授课时数分配不均的现象。选拔泰语教师, 不仅要看其是否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深厚的知识体系, 还要看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要选择有较高职业道德修养的老师,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注重教师的创新, 定期对泰语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使其在泰国语言、文化、经贸等各个方面有所涉猎, 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好的帮助。

2. 转变单一、落后的教学模式

云南各高校的泰语专业应改变其单一、落后的教学模式, 积极创新, 发展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 利用学校独特的地理优势, 在注重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 积极为学生创造中泰交流条件, 开设实践课程, 如中泰交换生交流、泰国外教授课等等, 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加以实践, 为其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方式, 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创新, 满足学生的新型学习需求, 实施个性化教学, 提高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

3. 完善泰语专业基础设施建设

泰语专业作为促进中泰交流的基础性学科, 其人才培养与发展应以中泰双边贸易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为依托, 这就要求泰语专业发展应与时俱进, 积极引进先进的多媒体设备等取代传统的板书教学。除此之外, 还要在图书馆增加泰语图书资料,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参考, 把完善泰语专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到实处。

四结束语

中泰交流日益密切, 对云南各高校泰语专业的开设和不断发展, 我们在看到其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 也要看到泰语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要寻求合理的对策解决问题, 以促进泰语专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春兰.试论云南省高校泰语教师的泰语专业知识提高瓶颈[J].科技信息, 2013 (6) :205

[2]阳亚妮.对百色学院泰语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J].成功 (教育版) , 2013 (10) :152~153

云南省人才培养 篇3

【关键词】桥头堡战略;科技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对策

Abstract:Innovation is the source of power in the national and local development, and the talents are the key to develop the innovat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nomy. Based on the “bridgehead strategy” of Yunnan provi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faces further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structure strategic adjustment, including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ve talents, which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current achievements and deficienc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in Yunnan province, and then provided the further training target with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Bridgehead strate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ve talents; Personnel training; Countermeasure

“橋头堡”战略是推进我国面向西南开放、实现睦邻友好的战略需要,也是云南省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实现边疆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现实需要,对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实施“桥头堡”战略,要求云南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科技企业,以推进科技产业结构优化为杠杆,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大力扶持高新科技产业,提高科技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全面促进云南省经济发展。作为科技创新转型经济的核心,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是科技产业发展的需求与保证。

一、云南省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自“桥头堡”战略实施以来,云南省在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多方实践,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并从中收获不少经验,主要有:

(一)初步形成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引体系

2008年云南省科技厅联合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共同启动实施了“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计划”。2014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围绕云南省重点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实施科技创新型人才推进计划,加大高端科技人才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创新团队培育、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技术创新人才培养选拔力度,创新引才机制、完善引才平台、营造引才氛围,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云南特色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引体系,通过体系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充分发挥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智力资源优势,在云南省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发展、学科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二)多方位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

近年来,云南省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相继出台《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及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实施细则》、《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办法》,每年通过竞争择优、推荐评选的方式,在全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选拔若干优秀科技人才作为培养对象,将人才培养与承担项目相结合,通过项目带动、团队建设、院士带培、研修交流、奖励推荐、成果推介等方式,对科技人才进行素质培养费资助、出国进修、学位教育、业务培训等方式的培养,致力于培养一批有实力竞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后备人才,在培养周期之内,提供专项培养经费,用于支持开展科学研究、学术交流、进修培训等工作。培养周期结束后经考核合格,由省政府授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和“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称号,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

二、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一)缺乏以人为本的培养方式

目前云南省对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以项目孵化为主要培养思路及方式,缺乏以人为本的培养体系。项目孵化型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成果导向性,培养效果的最终量化很大程度取决于该项目核心竞争力与创新点,与其他科技项目扶持计划存在客观上的重叠。另外,倾向于将项目完成状况成为衡量培养成效的单一指标,使得项目负责人及参与者实际能力与创新素养的提高,并不能够通过项目得到有效引导,而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总结出的科学方法、创新理念、思路等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科技人才素养的内容,则几乎不会在最终呈现的项目成果中展示,人才培养资源调配在一定程度上不甚合理,更多科技人才难以从中受益,较少一部分水平素质较高的科技人才成为受培养对象之后,平均分布于各行业之中,对行业有公平激励的作用,但客观上对行业科技创新的领导带头左右有限。

(二)激励机制较单一

目前云南省对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激励,主要形式仍是项目经费、津贴、进修费用等可价格化的经费,以及向上一级项目、职务、荣誉推荐资格等等。这些较传统的激励方式,在人才流动性越来越强的当代社会,可能变相为人才竞争价码,人才流动与地区之间培养经费投入关系过密,缺少非经济利益的人才吸引力地方优势,难以令创新型人才培养形成良性循环,影响科技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

目前,云南省在对受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推荐选拔、考核评估上,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科技创新型人才,评估选拔时仍以论文、项目、专利数量的多寡为主要指标;而科技企业的创新型人才,评估时未照顾不同行业利润率、边际价值上升转折点的不同,仅较笼统地规定创办时间及营收限额作为参评指标,并不能真实反映受培养人及所在团体、行业的创新能力及潜在素质。

(四)学术与生产难以转化

目前云南省对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学术理论型人才上多有偏重,立意与立论的创新固然处于先导地位,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已推进一段时间以后,若仍然以带头人、领跑者的培养作为致力方向,容易使理论衔接集约化生产的关键环节薄弱,导致优秀的科技创新理念、发明无法有效推广,削弱了科技创新的真正价值,更让科技创新项目的再完善无从进行。

三、对策研究

针对云南省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如下:

(一)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引进科学的人才评估模型,将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显性能力与潜在能力同时纳入评估体系,并根据人才所在领域学科背景,联系实际需要,给予不同优先程度及评估系数的培养扶持。重点在云南特色经济领域,如烟草生产、特色农副产品种植、生物医药及生物制品加工、有色金属开采加工、新兴原材料研发与生产等具有特殊资源或关键资源优势的行业中,优先给予培养资源。在已确定的受培养人当中,展开自我评价与客观数据评估、专家组意见相结合的阶段性考核方式,并由专业统计评估团队不定期走访,以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系统常模团体信息。

(二)完善人才培养计划

结合云南省“桥头堡”战略对科技创新型人才需求,在培养、吸引高精尖科技人才的同时,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综合性人才,尤其是具备基础学科与管理类背景,同时具备高新科技素养的人才。建立区域科技创新型人才协作培养体系,联合东盟经济区及省内高校、实验室,建立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加强各单位间的横向联系与交互合作,在扶持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的同时,培养一批年轻有为的后备人才。以人才带项目,带头人与团队并重,发挥领军人才的种子优势,建立长期、有效并具备可持续性的人才培引政策措施。

(三)完善激励机制

发挥云南省地区优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善科技創新型人才供需环境,提高创新型人才从事相关生产制造业的匹配程度,将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纳入薪酬分配,建立开放式的薪酬体系。打破学校与研究机构封闭式人才管理体制,鼓励科技企业吸纳高层次科技创新型人才,给予科技企业资源、土地、税收方面扶持。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营造友好高效的科技创新氛围,形成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公平竞争、自由流动的宏观环境,

(四)建立以为人本服务平台

建立围绕科技创新型人才职业生涯的服务平台,实现人才培养资源优化配置。在科技创新知识内容管理方面,建立以企业和研发机构为核心的技术创新系统、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为核心的知识元系统、知识应用系统,给予科技人才继续学习提高的平台。在科技人才职业发展方面,开放交流平台,鼓励受培养人发布项目日志,积极与行业内机构及企业交流沟通,鼓励受培养人起好带头作用,在学术与理论方法上为科技人才提供示范教育,鼓励更多不同层面的科技人才参与后备培养,不忽视科技工作基础岗位的重要意义,完善理论与生产衔接协作模式,促进理论向生产集约转化。面向公众,讲述科技创新历程,培育良好的科技创新公众环境。完善知识产权立法,保护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王贝贝.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征:结构维度、相互影响及其在评价中的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

[2]应海敏.科技创新型人才激励问题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2)

[3]杜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商情,2014.(10)

[4]麻盼盼.创新型科技人才及其素质特征[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2)

[5]刘莉.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推动创新型云南建设[J].科技与生活,2012.(18)

[6]邹凡,彭靖里,赵明辉.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进云南省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建议[J].云南科技管理,2012.25(5)

作者简介

云南省人才培养 篇4

招录公告

为造就政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政法人才,中央决定2011年通过公务员考试和教育入学考试一并统考的方式,从退役士兵、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和服务基层四项目人员中录取人员至政法院校进行专业培训和学习,学习期满成绩合格并获得相应学位或学历的人员,将按入学时确定的定向单位录用至县(市)级及以下政法机关担任公务员。2011年云南省拟招录362人,笔试、面试、资格复审、体检、体能测评的地点均安排在昆明市。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定向招录对象

现为云南户籍的已退役士兵;2009至2011年云南省生源或户籍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未就业的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在云南省内服务的2009年以来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四项目”人员。

具体招录对象分类如下:

(一)高中起点大专学历教育

现为云南户籍的已退役士兵,需具有高中及以上的同等学力。

(二)大专起点大专学历教育

2009至2011年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未就业的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云南省生源或户籍的毕业生。

(三)大专起点本科教育

在云南省内服务的2009年以来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的“四项目”人员、2009至2011年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未就业的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云南省生源或户籍的毕业生。

(四)第二学士学位教育

在云南省内服务的2009年以来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的“四项目”人员、2009至2011年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未就业的具有学士学位的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云南省生源或户籍的毕业生。

(五)硕士研究生教育

在云南省内服务的2009年以来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的“四项目”人员、2009至2011年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未就业的具有法学学士学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云南省生源或户籍的毕业生。

二、招录基本条件

(一)报考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具有良好的品行;

4.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5.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 6.高中学历退役士兵报考公安人民警察岗位的,要求18周岁以上(1993年8月15日及以前出生)、25周岁以下(1985年8月16日及以后出生);大专、本科学历人员报考公安人民警察岗位的,要求18周岁以上、27周岁以下(1983年8月16日及以后出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报考公安人民警察岗位的,要求18周岁以上、32周岁以下(1978年8月16日及以后出生)。除公安人民警察外的其他岗位要求18周岁以上、33周岁以下(1977年8月16日及以后出生);

7.具备拟报考职位所需的其它条件。

(二)不符合报名条件的情况

1.被确定为2011全国范围内公务员招录的拟录用人员; 2.试用期内的公务员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人员; 3.截止报名时依然在读的学生; 4.现役军人;

5.2007年以来辞职、辞退或被取消录用资格的各级机关公务员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人员;

6.未满在机关最低服务年限自行离职(无论是否办理辞职手续)的公务员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人员;

7.曾在以往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受禁考处罚尚在禁考时限内的人员;

8.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和曾被开除公职的人员; 9.具有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人员。

三、报名与资格审核

(一)报名及缴费

报名及缴费工作全部采用网络进行,网站为云南人事考试网(/)查询。

(一)高中及大专起点大专教育笔试时间及科目 2011年9月17日上午 2011年9月17日下午 2011年9月18日上午 理、政治)

(二)专升本及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笔试时间及科目 2011年9月17日上午

9:00-11:00 14:00-16:30

9:00-11:30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申论

文化综合(历史、地

9:00-11:00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2011年9月17日下午 2011年9月18日上午

14:00-16:30

9:00-11:30

申论 民法学

(三)硕士研究生教育笔试时间及科目 2011年9月17日上午 2011年9月17日下午 2011年9月18日上午 学、民法学)

2011年9月18日下午

14:00-17:00

专业综合Ⅱ(法理

9:00-11:00 14:00-16:30

9:00-12:00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申论

专业综合Ⅰ(刑法学、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

(四)笔试总成绩计算方法

笔试总成绩=(公务员笔试成绩换算为百分制成绩)×50%+(教育入学考试成绩(含加分)换算为百分制成绩)×50% 按以上方法计算的笔试总成绩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五)笔试成绩公布

笔试阅卷结束后,将在云南人事考试网()公布笔试成绩及笔试最低控制分数线,请考生及时关注相关网站。

(六)确定首批面试人员

在笔试最低控制分数线以上人员中,按每个岗位报考人员的笔试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和裁减后招录计划数2倍的比例确定首批面试人员。

五、资格复审和递补

面试前一周内,对拟进入面试人员进行资格复审(资格复审 的时间、地点另行通知)。资格复审是对报考人员所持证明材料与网络报名信息是否一致进行审核,未就业的毕业生需提供教育主管部门开具的未就业证明。资格复审不合格的人员,视违规程度处以取消本次考试资格或5年禁考全国范围内公务员的处罚。

拟放弃面试的人员,必须在资格复审开始的2天以前将放弃面试申请及本人身份证复印件传真至各省级业务主管部门(传真号码附后)。未提交放弃面试申请且未参加面试的人员,按扰乱报名秩序,处5年禁考全国范围内公务员的处罚。

因放弃面试和未通过资格复审而出现的面试缺额数,将按笔试总成绩依次递补一次后续人员进入面试。递补人员在面试当天携带相关证明材料到面试现场进行资格复审。

六、面试和综合成绩

(一)面试

因考生放弃面试或未通过资格复审出现达不到面试比例时,按实际进入面试的人数组织面试。面试的满分为100分,最低合格分数线为60分。如报考人员的面试成绩未达到最低合格分数线,视为综合成绩不合格,不得参与该岗位后续的体检和考察。面试成绩保留至小数点后两位。

面试结束后,将在面试最低合格分数线以上人员中,按每个岗位综合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确定进入体检、体能测评和考察的人选,硕士研究生岗位按1:2的比例进行体检和考察,由招录院校进行面试复试,无合格人员的,取消该岗位;第二学士学位及 以下岗位按1:1进行体检和考核,不进行院校的面试复试。

(二)综合成绩计算方法

综合成绩=(笔试总成绩+面试成绩)×50% 综合成绩按以上公式四舍五入后精确至小数点后两位。如果综合成绩并列,则先看面试成绩,面试成绩高者胜出;若面试成绩一致,再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成绩,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成绩高者胜出。

七、体检、体能测评和考察

(一)体检

法院、检察院及司法系统的工作人员的体检标准按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执行。公安人民警察的体检标准按照《公务员录用体检特殊标准(试行)》执行(其中刑事科学技术的文件检验及痕迹检验岗位的适用双侧矫正视力为5.0的体检标准)。体检时,体检医生与参加体检的报考人员有回避关系的,应予回避。对于体检中违反操作规程、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渎职失职,造成不良后果的工作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处分。

(二)公安人民警察岗位的体能测评

报考公安人民警察的岗位需进行体能测评,其它岗位不需要进行。体能测评由省公安厅统一组织,体能测评按照《关于印发公安机关录用人民警察体能测评项目和标准(暂行)的通知》(人社部发„2011‟48号)文件执行。

(三)考察 考察工作由招录机关负责。招录机关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根据拟录用职位要求,采取多种形式,了解被考察对象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自律意识、能力素质、工作态度、学习或工作表现以及需要回避的情形等,并对考察对象的报考资格再次进行复审。出现人员考察不合格的岗位,不再进行递补。

体检或公安系统体能测评不合格的岗位,不再进行递补。

八、公示和录取

本科及以下学历教育岗位的拟录取人员名单及硕士研究生岗位推荐院校进行复试的人员名单,将于考察工作结束后在报名网站公示。

公示期满后,没有反映问题或反映有问题但不影响录取的,由定向培养学校发放录取通知书。

九、其他政策

(一)优惠政策

1.所有被录取人员在校期间的学费由国家统一承担,并享受定额生活补助。

2.藏族或藏区籍考生报考德钦县法院岗位时,不受开考比例限制。

3.应征入伍的高校毕业生退役后以退役士兵身份报名的,教育考试笔试成绩加10分;若以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身份报名,则不予加分。

4.针对2009年以来在我省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的四项目人 员设制定向岗位,只限此类人员报考(对此类人员不再另行加分)。

(二)签订协议

考试合格确定为被录取的人员,在办理入学手续的同时,须与培养学校、用人单位和用人单位的省级主管部门签订培养协议书,明确相关责任。

(三)录用

学生到定向单位报到后,由招录单位按规定权限和程序办理公务员录用手续。在校学习期间不合格或者毕业时未获得相应学历学位的人员,不得录用为公务员,国家不负责安排工作,考生自行择业。违约不到定向单位工作的人员,在违约处理决定公布后1个月内,一次性退还所享受的教育费用和补助费(包括学费、培养费和生活补助费),并缴纳该费用50%的违约金。违约不到定向单位工作的人员,不得被录用到其他党政机关以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

(四)最低服务年限

按照中央关于最低服务年限(不包含在校的培养时间)的有关规定,在最低服务期内不允许进行调任、转任和挂职锻炼等形式的交流。入校时高中及大专起点的大专教育毕业生的最低服务年限为9年,入校时大学专科起点大学本科教育毕业生的最低服务年限为7年,入校时大学本科起点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毕业生的最低服务年限为7年,入校时本科以上起点硕士研究生教育毕业生的最低服务年限为5年。

(五)咨询解答

本次考试的咨询及解答均在网络上进行。报名期间每个岗位的报名人数及相关问题的解答,请登陆云南人事考试网()“考试论坛”栏目进行查询。如有问题请先关注论坛臵顶的帖子,在臵顶帖中没有得到相关解答的,可以在论坛里提问。

资格复审、面试等有关通知将在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及云南省公务员局网站公布。

十、监督和纪律要求

省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公务员主管部门的干部监督机构对此次招录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及时受理招录工作中反映的问题,对调查属实的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报考人员在报考过程中,应及时登录相关网站了解考录工作进程、查询有关事项的公告并按要求登录网站修改或确认信息,若因报考人员不及时上网而造成的后果,由报考人员本人自行承担。所有报名人员登录报名网站时需仔细阅读《报考人员报名诚信承诺书》,由于必须点击“同意”方可进入报名界面,故报考人员一旦开始报名即需受相关承诺的约束,若违背承诺则按相关处罚条款予以处理。

对违反考录纪律或填报虚假信息报名的报考人员,视情节轻重,取消考试资格或录用资格,并处以一定年限内或终身禁考公务员的惩罚;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特别提示

1.本次考试不指定考试辅导用书,不举办也不委托任何机构举办考试辅导培训班。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假借公务员考试命题组、专门培训机构等名义举办的辅导班、辅导网站或发行的出版物、上网卡等,均与本次考试无关。敬请广大报考者提高警惕,切勿上当受骗。

2.本公告与报考指南、招考计划等相关文件一并在网上发布,这些文件为公告的附件,与公告同等效力。请报考人员仔细阅读。

3、省法院招录办电话(传真):0871-4095442

省检察院招录办电话(传真):0871-4093587

省公安厅电话(传真):0871-3052375

省司法厅电话(传真):0871-4189016

中共云南省委政法委

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 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云南省教育厅

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 篇5

下午5点,海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符月兰、省民政厅厅长苗建忠、省民中委主任黄明荣及三亚市民政厅等相关部门领导一行到达我校,就“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举行了签约以及挂牌仪式。校党委书记韦勇、校长武耀廷及我校相关领导出席了此次大会,近400名师生参加了此次大会,大会由副校长陈礼民主持。

首先,省民政厅厅长苗建忠代表省民政厅发表致辞,致辞中他指出,社会工作人才是专业技术人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项目,而海南省社会工作的人才建设工作起步较晚,基础比较薄弱,社会工作实施起来还存在许多问题,于是,加大社会工作人员培训、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素质、建设专业配套培训、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的培训基地以成为当务之急,因此,他希望能与我校密切的合作,共同为海南省培养出大批的专业性、实用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会上,韦书记代表我校校方发表了讲话,他说:“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在琼州学院挂牌成立,是省委省政府对我校的信任,它标志着我校与省民政厅的合作又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将极大地推动了我校社会工作建设以及发展,促进了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和研究,更有力的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为优秀的社会工作人才,今后,我校将以海南省社会工作培训基地成立契机。按照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要求,紧密结合国家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与发展的需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明确职责、不辱使命、整合和优化社会工作教育资源,加强培训基地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培育和学科的建设工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把培训基地建设成全省社会工作高级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全省社会工作高级人才培养基地。”

大会的第三个议程,由武校长和苗厅长就“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进行了签约仪式。

云南省人才培养 篇6

1 云南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通过对云南省市 (州) 、县级、乡镇等各级中医医院及乡镇卫生院中医科采取调查问卷、科教科电话咨询及邮件调查等方式, 调查了5所市 (州) 级中医医院、9个市 (州) 的15所县级中医医院、10个市 (州) 的24所乡镇卫生院中医科的中医药人才状况, 数据截至时间为2014年8月31日, 得到表1~3的有效数据, 并对表1~3中的三个层级, 即市 (州) 级、县级和乡镇的中医药从业人数、中医药从业人员中的副高及以上人数和本科及以上人数做了均值趋势图 (图1) 。

由表1~3、图1可以看出, 云南省现有基层中医药医疗卫生人才与服务需求严重不匹配, 结果显示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注:“-”表示未提供数据

1.1 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愈加匮乏

图1显示, 从市 (州) 级、县级、乡镇三级来看, 越到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数呈骤减趋势。表3显示, 24所乡镇卫生院中有7所无从事中医药人员, 根据卫生厅提供的数据, 我省基层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卫生服务的仅占30%。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匮乏主要是由于高等院校中医药专业毕业生难于下到基层工作或不安心在基层工作。调查的15所县级中医医院中有5所在2014年招收不到中医药类高校毕业生, 乡镇卫生院几乎招收不到中医药类本科毕业生, 其他经过中医药知识培训的人员也由于待遇问题、自身素质不高等原因流动性大, 提供中医药服务积极性不高, 严重影响了基层中医药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1.2 基层中医药临床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愈加匮乏

图1显示, 从市 (州) 级、县级、乡镇三级来看, 越到基层中医药副高及以上职称人数也呈骤减趋势。由于工作条件、环境、待遇及编制限制等原因, 绝大部分高级职称人员都集中在省、市 (州) 级医院, 如玉溪市中医医院、曲靖市中医医院副高以上中医药人员分别占其从事中医药人员总数的34.0%、36.8%, 而大理市第二人民医院 (地级县医院) 、姚安县仁和卫生院副高以上中医药人员分别占其从事中医药人员总数的2.2%、0%。据云南省卫生厅统计全省有30余所县级中医院无高级职称人员。

1.3 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学历水平偏低, 甚至无学历

表3和图1显示, 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人员几乎无本科学历, 严重限制了中医药人才技术水平的提高。即使个别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村卫生室的工作人员几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中医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或者培训, 严重限制了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24所乡镇卫生院中有19所被调查人员表示不能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说明中医药在基层减轻群众医疗负担、降低医疗费用、方便群众就医方面的优势发挥不够充分, 中医药人才素质有待提高[1]。

1.4 基层中医药人才断层问题更加突出

15所县级中医医院和24所乡镇卫生院中被调查人员均表示存在或明显存在中医药人才断层现象。随着老一辈中医药专家的相继退休或去世, 加之中医药人才培养上的不力, 云南省基层中医药人才的断层现象尤为突出, 这不仅直接影响了中医医院和卫生院中医科的医疗技术水平, 同时制约了中医医院和卫生院中医科的发展[2]。

1.5 部分中医药人才有西医化趋势

15所县级医院被调查人员均表示存在中医药人才的西医化趋势, 部分医院和医生由于经济利益的趋使, 加之部分患者认识上的误区, 常常“打中医的牌子走西医的路子”, 中医不像中医, 西医也不是西医, 出现了“不中不西”的现象[3]。

2 云南省对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采取的政策保障措施

云南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 特别是县、乡镇、村中医药人才严重匮乏, 而受益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相关政策, 患者较多, 医疗任务繁重, 现有基层中医药医疗卫生人才与服务需求严重不匹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 也仅仅能提供开中成药、按摩、理疗、拔罐等为数不多的中医适宜技术服务, 远远不能满足民众对中医药治病、防病、养生、康复等多方面的需求。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医疗卫生人才需求,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城乡医疗机构中的服务作用, 云南省2010年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2011年重新修订出台了《云南省发展中医药条例》, 2014年出台了《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 (2014-2020年) 》。这些政策、法律法规和措施, 为进一步做好云南省中医药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云南省还开展了中西医结合人才培训工作、中医药标准化培训工作、中医药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工作、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工作;实施了农村订单定向中医学专业免费医学生培养项目;启动了乡村医生中医药适宜技术和基本知识培训的培根工程等。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云南省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匮乏现状, 但笔者认为, 要想根本解决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匮乏问题, 必须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渠道作用, 实现高校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基层需求的有机衔接。

3 云南省高校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基层需求的衔接状况

高校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基层需求的衔接, 不仅仅是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培养, 还包括云南省中医药类高校及开办中医药类专业的高校结合省情、校情, 根据基层卫生工作需要对口开展的人才培养工作。

3.1 中医学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培养

云南省从2010年开始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项目, 在省内范围招生, 根据培养协议毕业后服务于农村乡镇卫生院。见表4。

表4显示, 截至2014年, 昆明医科大学共招收954人, 大理学院招收558人, 云南中医学院招收430人。但这3所高校中只有云南中医学院培养的是中医学类免费医学生, 其他两所高校培养的是西医临床医学类免费医学生。从表4可以看出, 云南中医学院培养的中医学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但培养数量还不到临床医学的1/3, 第一批订单定向学生到2016年才能毕业服务基层, 且数量较少, 短期内无法起到改善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状态的作用。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 定向生的培养无疑是解决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之一。少数州市为解决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的问题, 已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措施, 例如昭通市人民政府2013年与云南中医学院签订了培养协议, 已招收60名中医学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进行培养;普洱市人民政府于2014年也与云南中医学院签订了培养协议, 已招收20名中医学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进行培养。

3.2 中医药类高校“四得”人才的培养

云南中医学院作为云南省唯一一所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 担负着引领云南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培养专业中医药人才的历史使命。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四得”人才, 云南中医学院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适时制订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最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要求中医、中西医临床、针灸推拿等医学类专业学生在第一学年暑期即到生源地医疗机构接触患者、体验医疗环境, 了解医疗卫生工作情况等, 同时开展“三下乡”活动。这些措施既培养了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又锻炼了学生接触社会的能力, 使其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卫生、预防保健、中医诊疗等开展情况, 为其日后服务基层中医药卫生事业奠定了认知基础, 培养了深厚的感情, 树立了神圣的使命感。2006年保山卫生学校升格成为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使其成为云南省唯一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 近5年来为云南省滇西地区培养了一批中医药技术人才[4]。

3.3 中医药高校开展中医药类专业继续教育

目前, 云南省有云南中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 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联合云南中医学院、大理学院开展本、专科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云南中医学院中医药继续教育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是以3年为期的学制教育, 学习方式以业余学习为主;非学历教育以短期培训为主, 采取办培训班、进修、讲座、学术会议、课题研究、论文撰写、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学习等多种方式进行。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是以业余学习方式为主的3年学制教育, 包含中医学、中药学专业。高校的中医药继续教育为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提供了学历提升和知识技能培训的机会。

4 实现高校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基层需求的有机衔接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曹洪欣委员在谈到国家基层中医药人才短缺问题时, 提出的核心观点是:发展中医药, 关键在基层;定向培养、提高待遇, 制定相应政策缓解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现状, 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 为广大农民提供可持续的医疗保障。因此, 发挥高校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的主渠道作用, 作为解决我省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的重要举措, 对我省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充实及中医药事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1 适度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调整生源结构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对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做了进一步的明确。政府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 政府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也是社会发展必然的趋势。我们已进入“改革常态化”的时代, 通过简政放权, 使云南省中医药类高校以及开办中医药类专业的高校拥有或者部分专业拥有招生自主权, 可在稳定招生规模的基础上, 根据基层实际需要加大急需中医药人才县、乡 (镇) 、村的生源数量, 减少无计划需求或者需求较少的州市生源数量, 因为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的概率较大。因此, 中医药类专业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可以适当增加基层中医药从业人才的数量。

4.2 高校加强农村订单定向中医药类专业免费医学生的培养

加大财政投入, 实施好农村订单定向中医学专业免费医学生培养项目, 在此基础上拓宽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专业范围, 使中医药类专业均可纳入。

云南省高校在培养中医药类农村订单定向学生时, 应突出中医药实践技能的培养, 融入民族医药相关知识, 培养具有系统的中医药基础理论和坚实的中医临床诊疗技术、基本的西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临床实践能力、能从事中医全科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医师。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及各州市根据基层中医药卫生人才需求量, 适当增加每年免费医学生培养数量, 形成人才梯队[5]。鼓励省内各州市效仿昭通市、普洱市采取积极措施与高校签订培养农村订单定向中医药类人才协议, 可以计划性的弥补基层中医药人才的空缺。

4.3 高校加大社会适应性强的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力度

中西医结合人才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拥有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中西医结合人才不是用西医的思维培养中医人才, 更不是将中医西化, 而是培养既具有中医思维, 又能掌握中西医临床诊疗技能的人才。对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 必须要坚持中西医兼通, 将中医和西医融会贯通, 提高临床疗效, 真正形成中西医结合的医疗特色。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也急需纳入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培养项目。国家还应针对中医药人才和中西医结合人才出台相应政策, 细化其执业范围, 避免医疗纠纷。

4.4 高校要培养基层适用的“用得上、干得好”的中医药人才

作为云南省唯一一所中医药类本科高等学校———云南中医学院在培养专业中医药人才过程中, 要注重培养基层适用的“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 使毕业生成为医疗保障体系中“最边远、最贫困、最艰难”地区的网底卫士。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指导人才培养工作;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适时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与政府的政策措施紧密结合, 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为突破口, 破除人才培养瓶颈, 真正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基层适用的中医药专门人才, 切实形成“情注边疆, 培养‘四得’人才”的育人特色。作为云南省唯一一所中医药类专科高等学校———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要发挥其培养实用型专科人才的优势。在鼓励、引导本、专科毕业生发扬奉献精神和到基层锻炼的同时, 政府要切实加强和提高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待遇和保障政策, 以吸引和留住人才[6,7,8,9,10]。

4.5 充分发挥高校继续教育的资源优势

充分发挥中医药类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资源优势, 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 为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中医药人员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工作, 为基层各类各层次中医药从业人员提供学历提升和专业能力提升的机会。云南中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正逐步开展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工作, 使受教育者可自主选择时间、地点及学习内容进行学习, 既有效解决在职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工学矛盾突出的问题, 又可以解决基层边远地区和部分医务人员外出学习困难的问题。

5 小结

要实现云南省高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与基层需要的紧密衔接, 首先要解决招生自主权、经费投入、基层待遇及编制等障碍问题。“十二五”期间,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教育改革正在深入推进, 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战略机遇。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两强一堡”的战略目标, 国家也支持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重要前沿, 将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缺“钱”和“软实力”不足的问题。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与云南省签订卫生、中医药事业桥头堡建设战略合作协议, 将为云南省中医药事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缪虹.文山州中医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 2012.

[2]万秀珍.基层中医医院中医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药管理杂志, 2013, 21 (3) :275-277.

[3]谢雪娇, 卓海燕, 熊辉, 等.大众化教育视野下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34) :143.

[4]陈志勇, 陈嘉文, 李健明.高等中医药大学办学特色的创新与实践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11 (1) :63-64.

[5]王璞, 邢丹, 黄新峰, 等.基于中药学通用人才培养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 (17) :9-10.

[6]张俊龙, 田岳凤, 王军, 等.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培养特色中医药人才的战略思考[J].中医教育, 2013, 32 (2) :5-7.

[7]杨继国, 李茂峰, 季旭明, 等.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质控体系的构建[J].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 (2) :174-175.

[8]刘晓茵, 赵帅.药学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1) :142-143.

[9]王永霞, 邢作英, 赵文霞, 等.《中医内科学》临床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思考[J].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 (18) :148-150.

云南省人才培养 篇7

【关键词】河南省;中学排球;后备人才

On the Status Quo of Fostering Reserve Volleyball Players in

Henan High Schools

GUO Liang

(Henan Province Education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0046)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ituation of volleyball teams and the structure of teaching staff in secondary schools in Henan Province, hoping to find the bottleneck in the organization of volleyball in these schools, trying to giv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lleyball in these schools.

【Keywords】 Henan province, secondary school volleyball, reserve of players

1 前言

为了加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我国《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训练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1〕河南省中学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让体育工作者感受到了只有体教结合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当代体育人。一些政策的出台,对推动体育后备人才的培育及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中学排球运动队状况分析

20世纪80年代在奥运战略的影响下,体育后备人才“一条龙”培养体系在50年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得到了巩固和加强〔2〕。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一直都是体育系统的职责,学校体育的功能变得单纯而简单。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体育界的专家学者开始反思体制转变给竞技体育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也对学校体育的功能进行了再认识。同时,多种形式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格局开始形成〔3〕。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完善,在就业压力的影响下,体育运动学校后备人才的数量开始萎缩,中学体育后备人才的数量开始增加。

调查结果显示(表1),目前河南省普通中学排球运动队的数量为18个,运动员201人;排球传统项目学校的数量12个,运动员139人。尽管各类学校排球运动队数量和运动员数量不多,但比起体育运动学校排球运动队的数量和运动员人数增加了很多。

统计显示没有等级的运动员占到59%。获得二级运动员称号的学生或运动员占41%,他们中多数从初中就开始参加排球比赛,参赛的次数和锻炼机会比其他人要多一些。(表2)

本次调查中,河南省中学生排球运动员对排球运动感兴趣的程度:很感兴趣的占28%,比较感兴趣的占32%,说明河南省排球后备人才对排球运动的兴趣还是比较浓,比较高涨的。(表3)

从调查统计可以看出,河南省中学排球后备人才在参加排球训练的目标选择上,选择专业队的占18%;选择高等体育院校的占43%;选择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占37%;选择其它的占2%。(表4)

家长对参赛运动员的态度,对运动员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确处理国家利益和家庭(个人)利益的关系,是当今科学发展观人本精神的重要体现。从调查结果来看,72%的家长支持孩子参加训练;21%的家长对孩子参加训练持无所谓的态度;7%的家长反对孩子参加训练。从总体上讲,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使自己的孩子有一项专长。(表5)

3 中学排球后备人才基础训练状况

河南省中学排球基础训练不太好,技术水平过低。通过调查发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河南省中学生的省市级排球比赛较少,每年七八月份只有一次排球传统学校比赛,一次“晨光杯”软排比赛。有些地市甚至没有举办过排球比赛,所以对青少年排球运动的普及与发展非常不利。其次,学校排球队平时训练时间得不到保障:本次调查的学校中,有近65%的学校不能保证正常的训练时数。再次,运动员技术水平较差:由于河南省中学在训的排球运动员是从普通学生里面挑选的队员组成的运动队,没有从小进行系统的排球训练,甚至有些队员进入高中后才被选入排球队,之前从未进行过任何与排球项目有关的训练和学习,对排球运动了解不多。但是,有些从小就开始进行排球训练,身高、体能、协调性、柔韧都不错,发展潜力比较大的好苗子,提前被各地市的体育运动技术学校招走,中学只能招到个人条件比较好,但基础训练比较差的队员。因此中学生排球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比较差。

4 中学排球后备人才选材状况

河南省中学排球后备人才选材不很理想,通过调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省内排球运动员流动性较差。省内许多地市的中学没有排球队,一些好的排球运动员苗子失去了接触排球运动的机会,通常交流只在本区域范围内流动,如果进行地市一级的交流,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使教练员和体育教师只能“望苗星叹” 〔4〕。另外,河南省内有高水平排球队的大学很少,中学和大学之间出现了断层现象。第二,缺乏培养学生对排球的兴趣。排球运动在中学开展情况并不太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参与排球运动的兴趣不高。运动员对排球运动的兴趣在于教师和家长对他们的正确引导,这会对排球后备人才的发展和流动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5 中学排球教师状况

排球教师在运动训练中起主导作用,是排球运动训练过程的指导者、教育者和设计者。不管任何一支排球运动队,在竞技比赛中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一方面是运动员刻苦训练的结果,而另一方面,也是一个优秀排球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的表现〔5〕。随着排球运动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排球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5.1 排球教师的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是指某一社会群体的各年龄段人数的比例关系,排球教师的年龄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一群体的创造力。从本次调查的情况看,中学排球教师的平均年龄为34岁。根据有关资料对我国优秀教练员取得最大成功年龄所做的研究,我国优秀教练员开始从教的平均年龄为27.8岁,初次取得成绩的年龄为33.1岁,达到个人的顶峰的理论年龄为38岁左右。因此,从事中学排球训练的教练员年龄结构基本合理。(表6)

5.2 排球教师的学历结构

现代排球教师不能仅仅是一名只会带训练和指挥比赛的教练员,而应当是一个综合多种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排球教师的学历代表着曾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知识水平的标准之一,同时也预示着其训练、科研的潜在能力。(表7)

5.3 排球教师运动经历结构

但在运动经历结构中,中学排球教练员77%没有专业队经验,导致训练经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训练水平的提高。(表8)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1)中学排球参赛队达到30支,队员对于排球运动兴趣的整体程度较高,家长对学生参训给予支持;

(2)由于多种原因中学排球后备人才基础训练较差,排球后备人才选材问题不容乐观;

(3)中学排球教练员的年龄结构基本合理,学历层次比较高,但运动经历不足,75%的教练员没有参加岗位培训经历。

6.2 建议

(1)加强政策扶持和宣传、普及工作。应尽量协调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关系。积极发挥河南省省、市排球协会的作用,这样更利于河南省各地市排球事业的发展;

(2)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应以体教结合模式进行培养,应进一步应用社会学和管理学等理论,加强对体教结合培养排球后备人才的理论研究和运行机制的研究;

(3)提高人才战略意识。走体教结合、夺标育人之路,并且要善于挖掘人才优势和提高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还要采取提高教练员队伍的综合素质、使人才管理模式的本土化等办法来促使河南省中学排球后备人才储备库在人才数量增加的同时提高育人质量,以达到促进河南省排球运动良性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许龙.体教结合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新途径〔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2):154-157.

〔2〕 栾开建.关于中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6).

〔3〕 王辉,顾剑平.新时期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5).

〔4〕 郑吾真.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竞技体育运行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4).

〔5〕 冉强辉,郭修金.上海市体教结合运行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1).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word版个人简历下一篇:名师是如何炼成的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