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人才培养制度(精选9篇)
在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诸因素中,人才始终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做好这一系统工程,有针对性地制订培养方案,是加快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总体目标
通过对基层中医药人才进行中医药知识、技能、适宜技术推广的培养,进一步优化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环境,努力培养一支能够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
二、工作要求
(一)制定承担中医药人才培训制度,确保培训工作有序进行。
1、大力开展培养职业技能人才。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技能培训、开展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适宜技术培训。
2、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如基地仪器、设备建设、基地师资培训等。
3、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医生积极参加专科、本科的在职培养。
4、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够资历医生积极参与市级、县级人才研修班和学术交流培训。
5、充分利用我院名老中医资源,以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医疗技术骨干为对象,组织建设好师带徒传承工作,培养后备中医药人才力量。
6、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现任科室主任进行中医学科培训,使他们掌握先进中医专业技术和中医基础理论,向全县学科带头人方向发展,并充分发挥他们在科室业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7、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主治医师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他们掌握先进中医专业技术,向全院学科带头人方向发展,在科室业务管理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力军作用。
8、加强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岗位,转岗培训,开展乡村医生和社区服务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
9、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培训,加强各类中药技术人员培养与培训。
(二)部署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训工作,确保陪训工作取得实效。
1、制定强化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注重培养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形成一支知名的中医药专家队伍。鼓励基层中医药人员参加学历后实践教育,充分利用我院名老中医资源,以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医疗技术骨干为对象,组织建设好师带徒传承工作,培养后备中医药人才力量。每年为各乡镇卫生院培养中青年技术骨干2—3名。依托县区级医疗卫生单位的中医龙头作用,加大基层学科带头人培养力度,继续实施“名医”工程,扩大名医培养覆盖面,力争到2013年培养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学术、技术带头人100名,充分发挥他们在科室业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2、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结合中医重点学科建设,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培养。每年开展1—2次中医药强化知识培训,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医务人员和乡村医生的中医药知识培训,大力推广适宜技术,使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在农村和基层医疗市场得到充分发
3、每月组织和开展中医学术讲座活动1次,外聘中医专家来我院举办学术讲座或由本院副主任中医师以上人员主讲,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及其它专业初级人员参加培训学习,使他们能够胜任中医工作。
4、深入开展“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等卫生对口支援活动,每年选派医疗中医骨干到基层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并进行技术培训。一是严格执行城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晋升主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到农村累计服务一年的规定。二是制定城市卫生人员尤其是年轻医护人员定期到农村、社区巡回医疗制度。三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引导高层次中医卫生人才到基层从事卫生人才短期培训和技术带教工作,鼓励城镇在职和离退休的卫中医技术人员到基层挂职、兼职,开展学术交流,为基层带教专业人才。四是鼓励乡镇、村中医人员到我院进修。
三、保障措施
1、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训工作的领导,确保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加强对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提高对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的认识。我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人才观,成立了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负责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训计划的制定,组织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科教科,XX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事务处理工作。
2、加大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的投入力度,确保培训工作取得实效。一是加强培训基地建设,落实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推拿、骨伤等专业临床实践科室,专门带教场所,临床带教制度健全,具备临床带教能力。二是提高带教老师及对口支援派驻人员待遇,提高其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三是加强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能力。
3、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建立长效机制。
1 实验教师队伍结构现状分析
目前, 高等中医药院校在实验教学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表现在:实验教师缺乏、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实验教学重视度不够、实验室建设资金紧缺;实验教学体系不健全、实验教学改革滞后于理论教学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手段单一等。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在实验教师队伍建设中也存在许多误区, 尤其是在实验教师的管理体制、思想观念、培养和发展等软件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2,3,4], 主要体现在:
1.1 队伍结构不合理
实验教师队伍平均年龄偏大, 老、中、青实验教师的比例不均衡;高学历比例偏低, 本专科以下学历占有比例较大;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较少, 尤其是学科带头人参与实验教学工作的比例更小。
1.2 重引进轻培养
高等中医药院校越来越重视实验教师, 也意识到实验教师在高等中医药院校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只管引进来而不重视后期的培养, 再加上某些政策的不合理、机制不健全, 导致实验教师队伍的层次和水平很难有本质提高。
1.3 重科研轻教学
许多高等中医药院校在人才引进过程中, 较看重其科研能力, 而忽略其教学能力。在全国高校大兴科研之风的影响下, 很多学校规定实验教师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不少实验室对教师的考核也强调科研比重, 而淡化实验教学的过程和质量。实验教师队伍有其特殊性, 尤其是面向本科教学的实验教师, 使用的仪器设备等可能不具备开展科研的条件, 学校一刀切地对所有教师提出过高的科研要求不甚合理。建设实验教师队伍, 除了追求科研经费和科研论文外, 同时要引导他们向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和仪器设备改造等方面努力。
1.4 重学历轻实践
部分实验教师在自我学习发展中只追求攻读学位, 提高学历层次, 而忽略自身实际业务能力的提高。若单纯地将高学历作为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唯一标准, 可能出现教师队伍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和实践相分离、动手能力差等现象。因此建立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均较合理, 适应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需要的实验教师队伍极其重要。
2 原因分析
2.1 对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受传统体制和观念的影响, 高等中医药院校实验技术人员长期被定位为辅助人员, 其工作仅是为教学、科研服务。虽然教育部已经引导高校重视实验教学, 但是与理论教师相比, 实验教师在培训、进修、评优、评职、晋级等方面依然没有享受公平的待遇, 如人才引进方面, 学校一般引进高层次理论或科研人才, 而高层次实验专业技术人才几乎没有;职称评审方面, 很多高等中医药院校实验系列没有正高级职称;在进修、培训方面, 实验教师很少有机会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5]。
2.2 实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近几年, 高等中医药院校对实验教师开始注重引进高学历、高素质人才, 但是在早期, 一般都是低学历、低职称的人员, 甚至是难以胜任理论教学任务或素质偏低的人员进入实验室。目前这些人员占整体实验教师队伍的比例依然较高, 导致实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同时, 实验室建设中普遍存在待遇偏低、考核不严等现状, 致使实验教师队伍自我要求不高, 知识严重老化, 简单重复从事演示性、验证性实验[6]。另外, 高等中医药院校在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激励机制不完善, 评价机制不科学, 也是导致实验教师缺乏进取心和主动创新性的原因之一。
2.3 缺乏完善的培训制度和培养机制
高等中医药院校在理论教师培养和培训方面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 包括岗前培训、国内访问学者和国际访问、学术交流等, 而从事实验教学的实验教师几乎没有外出进修和培训的机会, 使得实验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水平无法迅速提高。目前, 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常重视硬件投入, 但对使用高精良仪器设备的人员队伍缺乏系统的培训和管理, 造成仪器设备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或长期处于低水平运转状态, 甚至经常出现损坏、维修频率高等情况[1]。另外, 多数实验室只具备进行常规性实验教学工作的条件, 且大部分为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 致使实验教师没有机会经常从事创新性或自主设计性实验。
3 加强高等中医药院校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3.1 转变观念, 重视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中医药院校实验教师是实验教学的主体, 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主要力量, 其整体素质直接关系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1]。因此, 重视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实验教师地位, 激发其工作积极性至关重要。首先, 重视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 引进高级实验专业技术人才, 优化实验教师队伍结构, 提高实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其次, 提高实验教师地位和待遇, 实验教师和理论教师同等对待, 使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合理并存、共同发展, 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第三, 合理定位, 科学设岗, 建立科学、完善的岗位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 奖惩有效结合, 激发实验教师队伍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3.2 建立全面的培训制度, 促进实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构建全面的实验教师培训制度, 将实验教师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首先, 提高思想认识, 重新定位培训理念。制订与实验室发展战略相协调的实验教师培训整体规划, 多形式、多渠道提高实验教师整体素质。第二, 完善管理体系, 创新培训机制。整合校内有效资源, 形成由人事、教务、科研、实验中心等职能部门共同承担、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的实验教师在职培训管理体系。第三, 拓展培训形式, 创新培训内容。改革岗前培训模式, 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师的个体性和差异性, 设计形式多样的岗前培训课程, 采取讲座、报告、考察、实习、研讨等多元化的岗前培训形式, 由新入职实验教师结合自身需要自由选择, 提高岗前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改革在职培训模式, 完善培训制度, 制定相关政策, 落实具体措施, 积极实施继续教育、访问学者、高级研修、出国培训、学术交流等多种在职培训形式, 提高实验教师参与在职培训的积极性和自发性。
3.3 不断完善培养机制, 实现实验教师队伍从在职培训到终身培养转变
高等中医药院校应统筹规划,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为实验教师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与学术氛围。首先, 应建立符合名校建设的实验教师发展体系。立足学校实际, 进一步明确实验教师发展的概念、内涵、发展方式以及政策措施, 构建符合高等中医药院校特点的实验教师发展制度。第二, 加强师德教育,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实验教师也是教师队伍的一员, 要坚持和完善理论学习制度, 不断提高实验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 激发实验教师的职业追求、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第三, 成立实验教学中心, 完善实验教师发展平台。成立实验教学中心, 宗旨是为教师的持续发展提供帮助与服务, 主要任务是研究实验室和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为实验教师提供教学、科研方面的咨询、辅导和相关专业技能培训, 系统设计适合高等中医药院校实验教师特点和培养目标的发展项目并组织实施, 提升实验教师尤其是青年实验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第四, 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加快提高中青年实验教师的业务水平。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 从具有丰富经验的实验教师中遴选“导师”, 对从事实验教学工作不满2年的新进青年实验教师实施“一对一”指导, 包括教学方法、实验技能、职业规划等方面, 帮助青年实验教师迅速成长。第五, 实施青年骨干实验教师培养计划。在一线实验教师队伍中每年重点遴选几名优秀中青年骨干实验教师, 重点培养和资助。学校为优秀中青年骨干实验教师从事高层次学术交流创造条件, 鼓励其到国内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进修、访问或合作研究。第六, 构建和完善有效的实验教师发展激励机制。实施实验教师岗位职务聘任制, 强化履职考核和聘后管理;根据实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细化发展性指标与评价标准, 采用灵活的富有弹性的评价考核方式, 构建发展性实验教师评价机制, 将外部激励与内在动力结合起来, 激发实验教师追求发展的内在热情与动力, 提高实验教师发展的积极性、自主性和自觉性, 使实验教师注重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实现实验教师队伍从在职培训到终身培养的转变。
4 结语
为了加快实验教学改革, 加强实验室建设, 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提高高等中医药教育质量, 更好地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高等中医药院校亟需加强实验教师的培养及发展。建设一支思想作风好、技术能力强的高素质实验教师队伍, 才能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顺利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而中青年实验教师是整个实验教师队伍的业务骨干和重点培养对象, 其业务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和科研工作的进程。因此, 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师培训制度与培养机制, 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中青年实验教师队伍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摘要:高校实验教师是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力量, 其整体素质直接影响实验教学质量和高校的发展, 高等中医药院校也不例外。分析目前中医药院校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 探讨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师培训制度与培养机制的形式和方法, 为建设一支思想作风好、技术能力强的高素质实验教师队伍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学术氛围。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高等院校,实验教师,教师培训制度,教师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李佳玮, 刘志东, 郝存江, 等.新形势下高校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 27 (2) :150-152.
[2]佘远富.论大学教师培养之道——兼论大学教师职前教育、在职培训与持续发展的关系[J].高等农业教育, 2013 (2) :34-37.
[3]胡传坤, 高建民.高校实验室队伍建设现状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 29 (5) :210-216.
[4]李霞, 熊顺子, 张玉平.高水平大学实验技术队伍国际化发展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 31 (6) :242-245.
[5]张萍.高等学校实验教师素质培养刍议[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16 (2) :84-86.
1现代中医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当前,“办什么样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中医药人才”已成为各中医药院校迫切回答和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反思中医药高等教育现状以院校教育为主的高等中医教育存在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学术争鸣、中医理论没有突破、中医药传统特色优势衰减等弊端。主要包括一下几方面。
(1)在招生取向上,中医专业应招理科考生,还是文科考生?现在主要是招理科考生。中医学特点是要求学生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哲学思辨能力。目前中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薄弱,文史哲和“四大经典”著作教学并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中医学习脱离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大多数学生中医基础文化严重缺乏,文化底蕴不足,往往难以深入学习和把握中医学的精髓和真谛。
(2)在课程设置上,应多设中医课程还是多设西医课程,两者各应占多大的比例?现在高等院校教学中医特色不够突出,西医课程比重偏大,中医课程课时不足,两者约为1:1,且中医课程仅总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约1200学时。中医教育西医化,甚至有的以西代中,中医院校实际上已成为中西医结合院校。中西医各有其宏大的理论体系,本科5年学好中医已经很难,何况两者都要学,结果是顾此失彼,严重影响学生对中医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中医不精,西医不通”,成为中医院校毕业生的特征。
(3)在教学流程上,入学后应先开中医基础课,还是中医基础课与西医基础课同时开?现在中医基础课与西医基础课同时开课,违背了学科知识结构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逻辑性。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思维方式相互抵触,扰乱了学生的思维,甚至有些西医授课老师对初学者灌输中医不科学的思想,严重影响学习中医的信心和效率。如此,加之就业压力的增大,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已有很多不相信中医,甚至出现了学历层次越高,越不相信中医的反常现象。
2.中医药学科的特点与教育的特殊性
中医药学植根并孕育于丰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吸取古代哲学、天文、地理、气象、植物等科学的优秀成果,形成了人文与科学相统一并体现东方文化底蕴和思维方式的知识体系。其学科内涵是以医学知识为主体,以调整生命状态为目的,具有多学科交叉,复杂性的学科特点。但中国传统文化素有重人文轻自然的显著特色,面对人体生理和疾病规律等生命现象,中国历代医学家采用中国特有的人文形式进行描述和阐释。如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阴阳”、“五行”等哲学范畴成为构建中医学说体系的核心范畴;“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则成为贯穿中医学说体系的核心思想和理念。正是基于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和思想理论的指导和渗透,才形成了中医学以‘气为核心概括和描述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以阴阳五行作为构建人体生理病理、诊疗治疗体系的基本模型,以“天人合一”思想指导,确立了宏观整体和功能态的思维方式,使中国传统医学结束非系统的自发发展阶段,完成了医学学科体系的建立。
3.中医人才培养目标的变革与发展
中医学专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中医药学的继承与创新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在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初创阶段,对于中医人才的培养目标经过数次调整,1956年卫生部和高教部规定中医学院的方针、任务是:“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有计划的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的,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体魄健全的,掌握中医知识及医疗技术,并具有现代医学专业基本知识的高级中医人才”。1959年首次提出了中医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了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本专业培养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经过劳动锻炼,体魄健全,系统掌握中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并且有现代医学基础知识的高级中医师。”这一培养目标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在某些培养要求上有所变化,但培养中医师的目标没有改变。1978年卫生部颁发了《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了中医专业培养目标为:“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又红又专、身体健康的中医师。业务具体要求为系统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熟练地运用中医理、法、方、药防治常见病,并对疑难病、急重症基本上能够辨证施治;学习一定的西医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整理研究祖国医学遗产的能力,为充实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1982年卫生部在衡阳召开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强调高等中医教育必须坚持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的办学方向。其后,卫生部在《关于调整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针灸、中药专业教学计划的通知》中确定,中医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掌握中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又红又专的中医师。业务具体要求系统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学习一些必要的西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较熟练和准确地应用四诊八纲、理、法、方、药对常见病进行辨证论治,对一些常见的急重症进行一般处理,为继承发展中医药学打下基础;具有一定古汉语基础,能较顺利地阅读中医古代文献;学习一门外国语,借助辞典阅读本专业书刊。”到200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中规定了中医学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其一,中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从事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事业的初步合格的中医师、并为他们在中医学教育、科研、对外交流以及中医药事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其二,中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具备较为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中医传承能力和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交流,适应能力和职业道德;其三,中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具有在上级医生指导下安全、有效、有道德地進行医疗活动的能力;其四,中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总的培养目标要求更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逐步趋向国际医学生的教育标准要求,更能体现中医药学学科专业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医院应将中医药人才建设作为“科教兴院”发展战略的根本,坚持以人为本,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引进特需人才。
二、医院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一支德技双馨、精干高效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使全院专业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更趋合理。
三、日常工作中,对专业人员实施不同要求的培训。
四、初级职称人员以中医“三基”训练为主。每月在科室内组织业务学习至少1次,注重抓好医务人员的岗位训练、中医药医疗文书书写质量和病历讨论活动。采取小型座谈会、小示范、小测验等多种方式,进行传帮带。
五、对中高级医务人员,医院要求结合临床业务开展科研工作,以科研促临床,并把科研成果作为科室和个人考核的重要指标,与个人收入、晋职、晋级挂钩,推动医务人员科研能力和医院整体科研水平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六、普及中医药知识,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对不同层面医务人员的中医药知识和技能提出相应要求,以自学为主,不定期邀请专家授课,定期考核。使全体医务人员熟知中医药基础理论,特别是年轻的中医院校毕业人员,能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上有很大突破,造就一批中医药拔尖人才。
七、制定西医人员学习中医药的培训计划并加以落实。
八、外出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责任心和进取心强的各专业中医药中青年业务骨干到省内外进修、学习、培训。
九、组织开展中医技能知识竞赛、中医方剂大赛等弘扬中医、学习中医药的活动,每年至少2—3次。
鼓励医务人员参与中医药科研工作制度
为了鼓励我院人员积极参与中医药科研工作,开发新技术,切实提高我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增强我院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改革并不断完善体制
人才是中医药科研创造和成果转化的第一资源,为充分调动中医药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和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我院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创造新的用人制度,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创造公开、公正、竞争、合理的用人环境,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能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新机制,推行“按需设岗、按岗聘任、择优上岗、动态更新”的岗位聘任制度,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引进复合型、推广应用型的创新人才;让有突出贡献的中医药科研人员经济上有实惠、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鼓励人人都为中医药科研及其成果转化作贡献,人人都成为开拓创新型科技人才。
二、建立健全的中医药科研成果评估体系
科技成果评估的结果与利益分配紧密相关,直接影响科技成果转化参与者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估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评估体系。我院应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建立不同的评估体系,基础研究应以学术界和社会的反响程度、论文水平、社会效益等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应用研究、开发
研究则应以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程度、经济效益等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和衡量标准;评估科技成果既要注重纵向课题,又要注重横向课题,注重科技成果的实用价值,这样可提高中医药科研人员主持或参与横向课题的积极性,加快我院科技成果转化。
三、把中医药科研工作融入医疗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医务人员参与中医药科研的过程不仅本身是科技经济活动,也是创新和培养人才的过程。科技活动既要注重学术价值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又要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思想。中医药科研人员中医药科研成果的水平、论文专著的发表数等与其评定职称或晋升直接挂钩,对中医药科研成果的开发应用及其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也要给予同样的地位,甚至更高的地位。
四、健全激励机制,有效激励中医药科研人员
1、形成竞争机制,使竞争在我院中医药科研活动中真正发挥激励作用,利益分配问题是调动中医药科研人员积极性的核心问题,保障中医药科研人员的合法利益充分调动其从事研究、开发、应用、转化等工作的积极性。我院按照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政策,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各种开放、优惠政策,建立劳动、知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拥有中医药科研成果或具有从事中医药科研咨询资格的中医药科研人员和医务人员可以在一定年限内带薪离岗创办于中医药科研相关的事宜等,中医药科研成果及其转化效益直接与工作、奖金、福利等挂钩,扩大自主支配权限。
2、给予经费、设备等支持
我院结合自身实际全方位的为中医药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设施,为中医药科研活动创造便利;通过审核并适宜将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实践应用的项目给予中医药科研转化经费,确有重大价值者,我院为其申请政府政策及资金支持,以为中医药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有效地保障。
为了加强行风建设,规范医药员工代表在本院的行为,促进廉洁行医,预防商业贿赂,制定本制度。
一、欢迎医药员工代表向我院推荐安全、有效、经济的药品,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所作出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
二、任何医药员工代表不得在药品宣传、销售过程中以不正当的手段,刺激药品消费或提供错误的药物信息,凡有违反者由医院有关部门予以处理。
三、医药员工代表不得进入药房、药库工作区,不得督促药品管理相关人员(采购、领药人员)购药或领药。
四、医药员工代表不得向药品管理相关人员,医院信息科索取药品的相关信息(如药品库存,销售)
五、为了让医药员工代表有提供药品信息的机会,除特殊情况外,药剂科于每月第一个、第四个星期四下午(3:00~5:30)接待医药员工代表。由于工作原因,药剂科主任平时恕不接待医药代表或供货方的访问如双方单位业务合作的事宜需要紧急洽谈的,请你务必提前电话预约(0759-5589030)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国人民在生产、生活以及同疾病斗争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1]。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加强扶持和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药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医医师从业管理也逐步规范化[2]。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卫生政策、法规和规章,以规范中医师执业管理,相关条款散见于有关条例法规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以下简称《执业医师法》)、《中医药条例》、《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中医坐堂医诊所管理办法》、《中医药继续教育规定》、《医疗气功管理规定》、《“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等相关法律法规。
1.1 中医医师分类
1.1.1 从业务性质分。
根据《执业医师法》,国家制定了《关于医师执业注册的暂行办法》,将执业类别分为临床、中医(包括中医、民族医和中西医结合)、口腔、公共卫生。中医作为一个类别,进一步分为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蒙医专业、藏医专业、维医专业、傣医专业等。
1.1.2 从教育背景分。
根据中医从业人员的教育背景分为规定学历类和师承及确有专长类。建国后,我国重视中医人才培养,开办了中医院校,设立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院校教育的毕业生可按专业报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核合格后经注册取得医师证书。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自古中医师就有大部分是通过师承、家传、自学等方式修习相关典籍、治病方法并从事中医药工作的。为规范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的执业管理,2007年2月1日,国务院颁布了《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该办法的出台,为以师承方式学习传统医学或者经多年传统医学临床实践医术确有专长、不具备医学专业学历的人员参加医师资格考试提供了途径,形成一条不同于中医药院校培养中医师的道路。
1.1.3 从执业年资及编制等级来分。
从低到高依次为初级资格(医士、住院医师),中级资格(主治医师),高级资格(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3]。其中,住院医师自己具有独立执行医疗业务能力,但仍需受主治医师的督导和指示。
2 中医医师准入制度
2.1 一般医师资格及准入制度
我国将不同的学历、不同教育背景予以区分,进而制定了不同的考试方式。据1999年5月1日起施行的《执业医师法》第八、第九、第十条规定,我国医师必须参加医师资格考试,才能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而参加考试的要求是: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须“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科学历,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满二年的;具有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业学历,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满五年的。”“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科学历或者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业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可以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第十一条规定,以师承方式学习传统医学满三年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传统医学专业组织或者医疗、预防、保健机构考核合格并推荐,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这一条使诸多的具有传统经验的民间中医有了执业准入的机会。
2.2 专科医师准入制度
我国将不同专科划入了不同的大类中去,中医类别医师执业范围包括中医、中西医结合、蒙医、藏医、维医、傣医等专业,每一位应试者每次考试只能选取一个类别中的一个专业。在参加临床医学专业初级资格考试时,即根据所毕业专业报考相关类别资格考试,并按照其所取得的资格证书执业类别进行执业。取得资格即为中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民族医师,没有再按二级学科进一步分专科管理,所以严格地说,我国中医师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专科医师制度。
2.3 专业技术资格的取得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暂行规定》第四条规定,临床医学专业初、中级资格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高级资格的取得实行考评结合的方式。第六、第七条规定,临床医学专业初级资格的考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参加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可聘任医士职务;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可聘任医师职务。中级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第十条规定,参加临床医学专业中级资格考试的人员,应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已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疗机构的医师须取得该培训合格证书,并根据学历符合从事医师相应规定年限要求的。
3 现行中医医师执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医学以特有的思维方法指导临床实践,形成特色鲜明的理论学术体系,因此中医药管理的相关法律制度应当按照中医药的特点和活动规律来制定。根据以上对我国中医师执业管理制度的分析,目前我国中医医师管理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撑,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管理自成体系,根据人员背景不同,分门别类地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使中医师管理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对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但是,在充分肯定我国目前中医医师执业管理取得的成果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不足之处,以发现并排除阻碍中医医师成长、中医药发展的障碍。
3.1 执业中医师分类过于笼统,不利于中医药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
随着人类对医学科学认识的逐步深入,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服务专业的细化,医学科学的发展呈现出既综合又高度分化的趋势,但是,根据《执业医师法》,中医类别执业范围和专业划分模糊笼统,与临床实际脱节,中医类别执业范围包括中医、中西医结合、蒙医、藏医、维医、傣医等专业,但是目前临床上,综合性中医院及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医科均按二级学科对科室实行分科管理,中医分内、外、妇、儿、骨等科,但没有实行针对医师的专科分类管理。由于中医执业范围较为笼统,没有根据专科界定,较广的执业范围让中医师有了较大的诊疗范围,可以全方位发展,但是也带来了中医师包治百病的现象,如内科中医师看外科病,骨科中医师看外科病等等,从而导致中医师专科水平不够,不利于中医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并由于病人对中医师执业范围的不了解,引发不必要的医疗投拆及纠纷。
3.2 中医专科医师制度尚未建立,不利于中医人才的成长
随着医学科学向高度专业化发展的趋势,某些专科服务需要经过严格专业化培训的专科医师来完成。这是当代卫生医学人才发展的基本规律、总体趋势。我国中医专科医师制度尚未建立,中医师通过考试、并按各就职单位相关制度考核通过,即取得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由于各地医院培训水平不一,考核制度全国没有统一、规范,这就造成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医师医疗水平参差不齐,不利于中医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所以应通过建立专科医师制度,通过系统、规范的制度有效提高中医师水平,提高中医药水平。
目前,国际上建立专科医师制度是总体的趋势,2006年时任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在卫生部专科医师准入研讨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开展专科医师准入制度的试点工作,认为建立专科医师制度势在必行[4]。在中医药走向现代化,逐步与时代接轨的今天,目前中医师的分类较为笼统,没有按专科分科执业,没有从制度上促使医师按专科化发展,不适应医学专业化、专业细化的发展趋势,不利于我国中医药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利于医疗人才的成长。在课题组分别在广东省五个城市:广州、深圳、佛山、汕头和潮州等地进行现场调查和专家座谈会咨询。调查对象为各级卫生管理部门中医药管理人员、医院的医政管理人员、临床人员,被调查的76名管理人员和临床人员中,有78.6%的管理人员和79.17%的临床人员认为执业中医师应该按中医二级学科进一步分类,并实行专科管理。顺应大卫生发展的潮流,走专业化方向、专科医师制度是大势所趋,是未来中医师执业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
4 建立中医师分类管理制度的可行性
4.1 中医医师按专科分类管理的传统,为探索新型分类管理制度奠定基础
中医分科始于周代,其医官职类分为五种,就是医师、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宋代医学发展,常分十三科考医政,如大方脉、小方脉(儿科)、风科、眼科、疮肿兼折伤科、产科、口齿兼咽喉科、针兼灸科、金镞兼书禁科等[5]。医官分科随历代医学的演变有所增损,但其分科类别与现代的内、外、妇、儿、骨伤、针灸、五官二级学科分类并无太大差异。各级医官专科肄业,各专一科。古代中医名家也都是各有所长,各有所专,如李杲独重脾胃,钱乙偏于儿科,皇甫谧精于针灸。
4.2 综合性中医院按照中医二级学科分类管理的模式,为中医师分类管理提供组织保障
到现代,综合性中医院以及规模较大的中医科也大多按照现代医学临床科目的设置方式,按二级学科分科管理,如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科、针灸科等,甚至更进一步按三级学科分科,内科分为心血管、消化科、呼吸科、肾科、神经科等,现代中医院的分科管理方式为实行中医专科医师制度奠定基础。
4.3 国家卫生政策,为中医师分类管理提供政策支持
目前,国家已逐渐意识到中医走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性,国务院提出的中医“名医、名科、名院”(“三名”)政策,开展中医特色专科建设,打造中医名科,培养中医名家,就是中医走专科化道路的体现。
4.4 建立中医师分类管理制度顺应中医药实现现代化、国际化的需求
中医药走向现代化,与国际接轨,搞专科建设,培养专科人才是根本。建立中医师分类管理制度,加快中医专科医师制度建设,培养专科特色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医师队伍,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医疗行业人才培养机制,引导中医学教育健康发展和行业人才的规范化培养,实施中医师分类管理、专科医师培训和准入制度,是中医药实现现代化,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5 建立中医师分类管理制度,实行专科医师准入制度的建议
为规范中医师执业管理,提高专业水平,与国际发展趋势接轨,我们建议,对中医师实行分类管理制度,在取得执业医师证书后,实行专科医师准入制度。根据《关于医师执业注册中执业范围的暂行规定》设定执业范围的专业宜粗不宜细的原则[6],中医师分类管理按二级学科予以划分。同时,根据中医以整体观为理论基础的特点,及我国中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即在前几年是不分科的,所有学生都学习过了相当多的中、西医学基础知识,并且每一位临床学生在实习阶段都会到实习医院的所有科进行阶段实习,直到最后才确定在某一科进行实习[7]。中医医师所取得的执业证为通科行医执照。专科医师制度是在其基础上实行的,所以专科医师管理制度不会使执业范围缩小。住院中医师分专科进行住院医师培训,即接受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使其达到专科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能基本独立从事某一专科的医疗工作。在具备了向该专科患者提供高质量服务的知识、技能和经验,通过考试和评估,取得某专科医师资格证书和称号,成为临床专科中医师。将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取得与专科医师资格挂勾,中医师取得专科医师证书时,即同时获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并可从事相应的更专业、更高级别的医疗活动。虽然专科中医师证书是法律上必具的行医资格,但是,我们通过相应的行业协会规定、医疗机构聘用、职称评聘、病人选择等因素影响、促使中医师参加专科中医师培训及考试,向专科中医师发展。
参考文献
[1]甄志亚.中国医学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0.
[2]景琳.卫生管理学(2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208.
[3]卫生部,人事部.《临床医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暂行规定》[S].卫人发(2000)462号.2005-11-21.
[4]国家将实行专科医师制度[EB/OL].(2006-12-28)[2009-11-15].http://hi.baidu.com/flyinginsky/blog/item/70f9d9a223c4b0adcbefd01b.html
[5]林品石,郑曼青.中华医药学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49.
[6]卫生部,中医药局.《关于医师执业注册中执业范围的暂行规定》附件:《关于医师执业注册中执业范围的暂行规定》说明[S].卫医发(2001)169号,2001-06-20.
关键词:合作学习;中医药;国家化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六章四十八条明确指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可见,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焦点。
一、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2009年国务院签发的《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同时要求:“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加强中医药知识和文化对外宣传,促进国际传播。”这是因为,中医药的国际化有助于扩大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和中医药国际市场的拓展,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提高中国的“软实力”。
2011年时任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的王国强在兰州召开的中药欧盟注册高层应对研讨会上提出:“未来十年是实现中医药全面走向国际、在世界范围获得丰富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科学研判形势,明确指导思想与工作思路,把中医药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框架,充分发挥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优势和作用,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
由此可见,中医院校培养的人才不应仅仅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传承者和实践者,更应肩负起传播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重任。中医药走向世界,人才是首要因素,可以说,促进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国际化人才是中医院校的重要使命。
中医药走向世界,人才是首要因素,提高外语水平更是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一个环节。但是,目前中医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意识较淡薄,医药类专业学生对外语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学生的外语基础较薄弱,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步履维艰。
二、“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优势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相对于传统的外语教学而言,“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更强,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合作学习”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行动者,合作小组围绕着教师提出的问题独立思考、阐明观点、共享成果、掌握知识。其只所益能够在培养国际化人才中发挥作用主要是因为:
1.合理的分组,明确的分工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任务,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性格差异、思维差异和表达能力的差异合理分组,通过互补保持各小组总体水平的均衡。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学习主体作用,在可能的情况下按学生的能力和专长进行分工。
在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小组的发言人总是某个同学,而其他同学给人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感觉,这与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教师要实时调整小组成员的构成,观察小组成员的活动,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2. 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会感到枯燥、无聊。而且很少有学生能够保持整个课堂的注意力集中,教师也不能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导致课堂效能不高。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任务设置适宜学生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到每个小组的讨论中,适时给予指导,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体会愉悦的学习过程。
同时,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平等交流,学会倾听,敢于发言,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团体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3.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适时采用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虽然在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增强学生团体合作意识、体会愉快学习等方面的益处很多,但并不是说它是万能的,应做到“教无定法”,因需实施。比如,根据授课班级大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识水平,对于复杂晦涩的知识点还是应以教师讲授为主。但不要做到“知无不言”,精心策划一些富于启发性的、贴近生活的问题,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求解决方法,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作学习”的实施方式应当多样化。不应仅仅采用“课堂讨论”这一简单、单一的形式,否则学生也会觉得乏味,应将其延伸至课堂外。
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些发散性思维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寻求解决方法,或让学生依据个人喜好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内容,以发言的形式在课前进行交流,这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储备,丰富教学的内容。鉴于外语学科的特点在于应用,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课后展开合作式的训练和交流,增强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以致用;对于一些基本知识点的考查,可以以小组竞赛或者小组互评的方式进行,将应试与能力培养有效结合。
4.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合作关系,有利于教学相长。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是权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对”或“错”,师生心理距离过大,不利于开展教学活动。而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成为中心,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教师只是引导者,更重要的是,教师进行评价时尽量做到“评价过程和方法重于评价结论”,这样才会使学生体会到“有劳有获”,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缩短师生距离。但一定要注意,教师要不断地给予各个小组必要的指导。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特别对合作有困难的小组给予帮助,减少心理压力,促进成长,进而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状态。
5.合作的意识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实施“合作学习”的课堂是这样的:“明确问题—分组合作—教师指点—得出结论”。学生在第二个阶段会利用各自的知识储备积极进行交流与讨论,同学之间互相启发,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同时也弥补了教师一个人在同一个课堂上难以掌握每个学生学习状态的不足。
有了“合作学习”的经历,学生会发现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进而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由于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所特有的、独有的。因此,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要从中医药发展需求和国际需求的实际出发,在外语教学中采取多样化、个性化的合作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促进学生为走向国际化打开外语的大门。(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
注:该论文是《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合作学习”在大学外语教学应用模式的研究(主持人:谢群)》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钱国英、白非、徐立清:注重创新人才的能力培养 探索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方式;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08期。
[2]高莉莉:基于合作学习的本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22期。
[3]王世保:关于中医国际化的思考;中医药文化;2009年05期。
一、中医科是运用中医、中药诊治和防治疾病保障人民健康的部门。中医科应以继承、发掘、整理、提高祖国医学遗产为宗旨,积极搞好门诊和病房工作。
二、中医的医疗工作必须以四诊八纲,理法方药,辨证论治为指导原则,并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提高诊治水平。要建立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特色的病历,并把病历书写作为中医技术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中医科患者的入院、出院、饮食、护理均由中医医师决定,诊断、治疗以中医方法为主,必要时可请西医协助。
四、对于年老、经验丰富的中医,应配备水平较高的青、壮年中医或西学中医师,作为助手,继承并整理其学术经验,积极开展中医科研工作。
五、加强门诊工作,坚持高年资医师上门诊,积极开展门诊的中西医结合新业务。
六、中医门诊日均中药饮片处方数占本科室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70%,中医临床科室中药处方合格率≥90%。
七、中医临床科室病床使用率≥85%,病房中医治疗率≥70%,甲级病案率≥90%。保证全院其他临床科室中医会诊次数≥6次/月。
八、中医科病房除完成本科室医疗工作外,还担负全院各科中医会诊及中医教学任务。中医治疗的住院患者,是否需要随诊,由会诊医师确定,并认真做好记录,定期随诊。
九、院外处方,原则上不转抄,只能供参考。医师未见患者,一概不得开处方和抄方。
十、对于特殊煎药方法及服药时间,医师要向患者交代清楚,并在处方上注明。
十一、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定期(原则每月1次)或不定期实行病案讨论,提高各级医师诊治水平。
十二、加强组织纪律性,按时上下班,严格交接班制度。
【中医药人才培养制度】推荐阅读:
中医药人才培养10-22
中医药师承制度09-16
中医学本科培养方案10-16
中医馆管理制度11-11
市中医院“十二五”继续教育暨人才培养规划06-28
中医学院考勤制度 (暂行)07-24
中医坐堂诊所规章制度10-05
中医科工作制度及职责10-14
中医诊所中药饮片管理制度07-24
中医院医务科工作制度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