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精选8篇)

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篇1

凤阳与科技学院达成硅产业人才合作协议

【字体:大 中 小】2010年05月12日19时01分【视力保护:

■ ■ ■ ■ ■ 】

中安在线讯 凤阳县政府与安徽科技学院在2008年

签订校地合作共建框架协议的基础上,双方本着优势互

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于5月11日下午正式达成合作协

议,为凤阳县千亿元硅产业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安徽

科技学院党委书记汪元宏、校长刘宁、副校长刘朝臣,县委书记、县人大主任马占文,副书记、副县长米德成,县人大副主任许正航,副县长陈广立,政协副主席陈立

功出席签字仪式,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周冬梅主持签字

仪式。

汪元宏、马占文分别代表院地双方讲话,祝愿双方

合作愉快,促进院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有着60年校

史的安徽科技学院,拥有雄厚的教育资源和“墙内资源”,而且近年来,安徽科技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坚持开门办学,根据社会需求招生、培养人才。近年来,凤阳利用优质石英砂矿产资源,打造千亿元硅产业基地

及“水晶之都”,加快推进硅产业科学化、精深化和跨越

式发展,努力带动地方经济崛起,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

和产业工人,人才问题是凤阳县硅(玻璃)产业发展的一

个重要制约瓶颈。为此,凤阳县与安徽科技学院于2008

年签订校地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多次举行了专题讨论

会,此次正式签订硅产业人才支撑项目合作协议。

签字仪式上,刘宁、米德成分别代表双方在合作协

议书上签字。双方达成以下合作基本形式和内容:一是

凤阳县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搭建校地(企)合作的平台,每年至少牵头组织一次校企人才工作研讨会,定

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凤阳县千亿元硅产业人才需求调

研工作;双方合作共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本科专业,包括相关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建设,并于今年秋季面向全

国首届本科生;三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双方联合申报科

研项目,联合组织科研人员开展课题攻关;四是双方认

为有必要开展的围绕千亿元硅产业人才项目的其他合作形式。在此协议的基础上,就上述四点合作意向分别

进行深入、具体磋商,并在校企、校地之间适时签署单

项协议。

双方一致同意在“凤阳县人民政府——安徽科技学

院校地合作领导组”统一领导下,组建凤阳县与科技学院

“千亿元硅产业人才支撑项目工作组”,负责协调处理校

地(企业)合作的会议筹办、定期磋商、协议签订等相关

事宜,督促各种协议的有效履行,协调处理其他日常事

务,以保证双方合作协议书以及今后各种单行协议的有

效执行。

安徽科技学院教学院(部)、相关处室和凤阳县各相

关部门负责人及安徽科技学院理学院师生代表300余人

参见了会议。(马顺龙 于国宪 谢麒麟 程旋)

安徽科技学院与凤阳县人民政府签署千亿元硅产业人才支

撑项目合作协议书

5月11日下午,《安徽科技学院——凤阳县人民政府千亿元硅产业人才支撑项目合作协议书》在安徽科技学院新图书馆2楼报告厅正式签约。安徽科技学院党委书记汪元宏、凤阳县县委书记马占文分别在签约仪式上讲话。该校校长刘宁,副校长刘朝臣,凤阳县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县政协副主席,县人大副主任,县政府副县长出席签字仪式。

汪元宏在讲话中对项目的启动表示祝贺,希望校地合作的双方能够携手共进、加强沟通、相互支持,进一步完善合作项目的运行机制,保持密切联系和沟通,确保合作项目运转的快捷和高效,力争把千亿硅产业人才支撑项目办成校地合作的典范。

汪元宏指出,此次联合启动千亿元硅产业人才支撑项目,是校地全面合作共建结出的又一硕果,是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又一次积极尝试。必将进一步丰富和充实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办学的形式和内容,必将有助于学校硅产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必将有助于凤阳县硅材料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汪元宏指出,学校有关单位和部门要以此合作项目为契机,紧密结合学校和地方需求的实际,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人才技术优势,加强科技创新,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校地合作拓展出更广阔的空间,努力提升学校的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能下去、能留住、能用上,能干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马占文在讲话中代表凤阳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和大包干74万人民感谢学校多

年来为凤阳县输送的几万余名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凤阳经济发展提供的智力支持,为凤阳繁荣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他指出,没有学校的帮助就没有凤阳的今天。多年来,双方合作的领域逐步拓展,层次不断提高,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今天,校地强强联手打造凤阳县千亿元硅产业,学校开设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为凤阳县千亿元硅产业发展将提供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支持,为凤阳县经济发展将作出更大的贡献。他希望,学校师生更多的了解凤阳县,全面深入到凤阳县各个领域,为凤阳县又好又快发展提出更多宝贵意见和更多支持,凤阳县政府也将不遗余力的帮助和支持学校的发展。他相信,地校良好合作,定能开拓更广阔、更深意义的合作空间。

刘宁,米德成分别代表安徽科技学院,凤阳县政府签署了《凤阳县人民政府——安徽科技学院千亿元硅产业人才支撑项目合作协议书》。

刘朝臣介绍了双方围绕千亿元硅产业人才支撑项目合作共建的背景,宣读了《凤阳县人民政府——安徽科技学院千亿元硅产业人才支撑项目合作协议书》。

凤阳县委组织部长周冬梅主持签字仪式。

该校相关院(系)处和凤阳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签字仪式。

中安在线讯 4月23日,凤阳县人事局、人才办及县工业园区召开县工业园区企业人才需求座谈会,探讨如何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机遇,围绕凤阳支柱产业,加大力度推进安徽科技学院与凤阳企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及就业工作。

长期以来,凤阳县委、县政府始终特别注重地方人才培养,加强与安徽科技学院等驻地院校的沟通与合作,探索搭建校企沟通、合作平台这一具备战略眼光和创新意识的举措。人才问题是凤阳县硅(玻璃)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瓶颈,安徽科技学院恰恰正在研究如何培养社会和企业实用的人才问题,正在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摸索建立人才培养新机制。为此,凤阳县与安徽科技学院、蚌埠玻璃设计院及凤阳县硅(玻璃)企业取得磋商,决定搭建校地、校企合作平台,并于举行了专题讨论会,联手培养千亿元硅(玻璃)产业项目专业人才,由安徽科技学院开设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凤阳及硅(玻璃)企业为大学生营造良好工作环境、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

县人事局、人才办、县工业园区以及安徽科技学院围绕凤阳县硅(玻璃)产业园规划,深入县工业园区企业走访调研,主动作为,谋划校企合作,与企业负责人、专家就专业设置、学生实习就业等项目合作展开交流探讨,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受到凤阳县委县政府和园区各企业的高度评价评。

在4月23日召开的县工业园区企业人才需求座谈会上,安徽科技学院负责人与来自县工业园区得26家企业负责人就学院人才培养、企业需要什么样层次的人才、什么专业人才、需求人才时段、需求人数等人才需求具体情况进行坦诚的对话,县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县人事部门及安徽科技学院负责人分别就人才代理、人才合作做了建设性的发言。

会议就进一步加强校地、校企之间的联系沟通和对接,开展全面长期合作,努力探索一条资源有效利用、服务不断优化、培养零距离上岗人才的发展新路达成战略性共识:作为驻地院校,安徽科技学院全力为凤阳硅(玻璃)产业及其他企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凤阳县县相关部门及所有企业理应为大学生提供基地见习、实习和就业帮助。通过合作更好地促进安徽科技学院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与企业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的最佳结合,共同为企业和定远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实现企业用工和毕业生就业的“双赢”。

安徽科技学院副院长刘朝臣,党委委员、宣传部长黄远友,县人事局、人才办、县工业园区以及26家园区企业负责人出席了座谈会。座谈会由县工业园区管委会管委会主任吴守连主持。

安徽科技学院面向全国招玻璃产业本科生

2010-04-09 10:13:24 发布:小芯 来源:滁州日报

从安徽科技学院获悉,该校新增设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将于今年秋季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为凤阳县建设千亿元硅(玻璃)产业基地打造人才平台。

安徽科技学院始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而凤阳县在打造千亿元硅(玻璃)产业项目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人才问题是凤阳县硅(玻璃)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瓶颈。为此,凤阳县与安徽科技学院、蚌埠玻璃设计院及凤阳县硅(玻璃)企业取得磋商,决定搭建校地、校企合作平台,并于近日举行了专题讨论会,联手培养千亿元硅(玻璃)产业项目专业人才,由安徽科技学院开设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由蚌埠玻璃设计院提供技术及教学人才平台,凤阳及硅(玻璃)企业为大学生营造良好工作环境、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

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篇2

2003年9月, 中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 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2004年, 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2009年9月, 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正式发布, 更是把文化产业推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 文化产业已成为一项新兴产业。

一、我国高校文化产业专业办学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市场对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发强烈。2004年, 教育部批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等四所全国重点高校率先开办此类专业, 目前我国已有大约100多所高校开办了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 但是, 由于该专业办学时间短、办学基础弱、办学经验不足, 其在学科建设等方面仍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

1、培养目标模糊

从目前各个高校开设的文化产业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 基本涵盖了文化产业的大部分领域, 从广播、电视、电影服务、网络文化, 到演出表扬和文化经纪代理等, 无所不包, 各个高校都希望把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生培养成能够在文化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产业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和复合型的高级人才。

除了要求学生具备大学生最基本道德和能力素质外, 在专业素质方面, 还要求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文化学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 然后依据学校的优势学科, 各有侧重不同。但从学习的主干学科来看, 基本都是以管理学和文学学科课程为主。

培养目标中所涉及的学科领域过广, 课程体系复杂, 科目繁多, 4年的学制, 易导致学生无法深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只能对各个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 实践性环节业很容易被忽视, 文化产业专业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地保证。

2、师资匮乏, 教材短缺

师资力量的匮乏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专业的人才培养。

作为一个新的专业, 由于原来的教育体制中没有相应的专业培养该领域的师资, 缺乏该专业的师资储备, 目前从事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教学的师资绝大部分是从其他学科专业转过来的, 如文学类、艺术类和经济类等。这些师资都是在自己原有的理论基础上进行补充, 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

师资匮乏也造成了专业教材建设严重滞后。近年来, 虽有学者也在不断致力于出版文化产业的相关教材, 但由于缺乏理论研究基础, 实践积累偏少, 导致这些教材的内容流于表面, 缺乏必要的深度, 没有实践案例的支撑。

二、关于文化产业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人才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培养创新型的文化产业人才必须结合高校与社会的力量, 不断加强与文化企业的交流和合作, 建立并完善分层培养模式, 只有这样才能为文化产业发展输送更多合格的人才。

1、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一个专业的培养人才的总纲, 只有明确的培养目标, 这个专业才能培养出所需要的人才。文化产业所涉及的行业门类众多, 但是在一个本科的4年学时内, 是无法将众多的行业门类多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都囊括进来。每个高校创办文化产业专业的基础不同, 有的是在文学类的;有的是在经济类的;有的是在历史类的;有的是在地理类的;有的是管理类的, 彼此之间差别很大。各个高校需依据自身的特色, 结合文化产业专业的实际需求, 明确培养目标, 确定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专业定位, 不可一味的追求大而全。专业建设必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 围绕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三江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以应用型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为基础,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注重实践应用, 全力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 市场意识强、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富有创新意识、适应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在进行了大量的就业市场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 我们发现, 目前市场上最急需的文化产业人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具有多学科交叉知识的基础人才, 另一个是文化产业的领军人才。

结合三江学院自身的办学特点, 按照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的现状, 我们设置了具有三江学院特色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以培养文化企业运营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在文化产业的运营和管理上有优势, 可以与新闻学、广告学进行专业交叉, 有机整合。

2、突出核心课程, 强化特色课程

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 依据自身的理论优势, 突出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明确专业的定位后, 强化专业的特色课程, 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表明, 当前中国文化产业的粗放式、自发式经营模式, 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文化产业向纵深发展。

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学科建设理论的积淀和创新。文化产业是一个年轻的交叉学科, 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融合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然而, 关于文化产业学科建设问题研究却相对滞后, 尚未形成一个相对成熟的体系。

(1) 全面修订教学计划,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学院总体定位和培养目标, 全面修订教学计划,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收集各方面资料, 认真对比研究, 广泛听取来自科研、业界等相关人士的意见, 精心设计适合应用型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的课程体系和培养计划, 使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真正能够为培养“上手快、后劲足、信誉好”的文化产业人才服务。加大应用型、实践型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 广泛邀请具有实践操作经验的人士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 使学生走出校门便能迅速适应实际工作。在应用技能培养发的基础上,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发展潜能。

我们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将经济学、管理学、新闻学的相关理论融入到文化产业的教学和实践。在强调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使学生具备文化品牌设计、传播、咨询与管理、内容管理、信息采集、媒介运营和管理的基本能力。

我们以文化资源学、文化产业经济学、管理学、经济学、中国文化概论为主干学科;以微 (宏) 观经济学、文化资源学、艺术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传播学概论、市场营销学、文化产业概论、文化企业战略管理等为主要课程, 设置了文化资源商业运作创意实践、网页设计与制作实践、文化市场消费调研实践、文化产业统计实践、文化遗产调研实践、学科专业考察等实践环节。

在培养计划中强调职业素质、职业信誉教育, 培养学生的信誉意识, 使我院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良好信誉。

(2) 推进产学研的深度结合

按照“强化基础、加强应用、注重能力、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思路, 大力推进教学、实践、科研的深度结合。教学以实践为导向, 实践以检验为目标, 科研以提升为宗旨, 形成三者的良性互动机制。要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牢记:“教的有何用处”;让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时刻反思:“学的有何不足”;在科研组织过程中时刻提醒:“如何真正提升实践”。

走出学校, 与政府、企业调研, 以项目引领, 组织学生在产品开发, 为探索型, 应用型, 拟与乐博、江南贡院等单位进行文化产品开发项目, 解决问题的实践, 开发相关产品, 由企业进行评价, 检验效果。在保护前提下, 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开发, 设计相关产品。实践教学打破专业的门槛, 和广告学、市场学、新闻学进行学科交叉, 组织多学科团队解决具体问题, 开发新型文化产品。

推进实习基地建设, 将实习基地打造成集教学、实习、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目前, 我院在如皋市软件园建立了“三江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如皋分院”, 已在南京电视台广告部、江苏爱涛艺术精品有限公司、阿法贝公司、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和大贺集团等建立了实习基地。

3、积极探索“3+1”培养模式

理论教学指导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又促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专业, 但是由于文化产业专业起步较晚, 尚未形成定性的理论体系, 因而, 实践的作用就尤为突出。

我国的大学教育一直以来都注重理论知识传授, 基本采用“3.5+0.5”的培养模式, 学生用3年半的时间学习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 用半年时间从事毕业环节的实习工作, 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应用能力薄弱。“3+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针对高校教育的以上弊端, 为企业培养熟练运用知识, 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而提出的。其主要思想是根据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际情况, 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专业技能培训, 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学院坚持以应用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为核心, 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努力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自2006年以来, 我院共建设了六个实践基地, 并积极探索“3+1”培养模式。六个基地分别是:南京电视台广告部、江苏爱涛艺术精品有限公司、阿法贝公司、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大贺集团及与如皋科技城合办的三江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如皋分院。学生在完成3年的学习后, 第四年参加由学院组织的在相关基地进行实践, 通过1年的实践,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认识实习基地, 企业现场人员的讲解, 使学生获得专业的感性认识;聘请企业经理以客座教授的身份讲授专业实战课程;最后一年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学校要与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协议, 共同组成校企合作管理机构, 规范相关的制度, 并由企业相关专业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成立指导小组, 制定出联合指导计划书和培训方案, 针对企业实际为学生选择课程设计题目;最后完成毕业论文, 优秀学生可与企业签订协议, 实现就业。

4、强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学科教材建设

师资是专业建设中重中之重的一个环节。只有高水平的师资才能有效的达成专业建设的培养目标。

针对现有师资队伍状况, 制订强化现有师资的有效方案。通过继续深造、对外访问、学术交流等方式, 使现有的师资队伍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 根据学科建设的要求, 积极引进高层次、搞素质、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努力打造出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机制灵活、相对稳定, 具有较高教学和科研能力, 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总之, 三江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对专业的准确定位;对专业发展的科学性的预见;对自身办学特色的明确认识的基础之上, 通过明确培养目标;突出核心课程, 强化特色课程;探索“3+1”培养模式;强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学科教材建设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 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道路。

注:本文为2011年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文化科研项目 (项目编号11YB20) 阶段性成果。

摘要:文化产业专业是一个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学科。自2004年该专业创设以来, 如何创办文化产业专业是摆在所有开办此专业的院校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由于受专业开办时间短、办学基础薄弱、办学经验不足等条件的制约, 文化产业专业的发展目前遇到了瓶颈。如何走出一条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专业的办学之路, 是自2004年专业创办以来一直被学界和业界广泛关注的课题。在对专业的准确定位;对专业发展的科学性的预见;对自身办学特色的明确认识的基础之上, 三江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道路。

参考文献

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篇3

龙岩,是全國著名革命老区,是充满发展活力的红色热土。中央支持福建省加快发展的决定和“新古田会议”的召开,给龙岩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最近,一股东风正在龙岩形成,为了建设新龙岩,他们正在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兴市、人才强市的“三大战略”。

“龙岩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需要项目的支撑,更需要高技能人才的支持。作为全市唯一的一所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技工院校,我们坚持以‘根植红土、服务发展、特色鲜明、示范引领的办学理念,全力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改革,致力于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服务龙岩产业发展。”龙岩技师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陈建生如是说。

主动对接产业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2016年4月12日,在龙岩技师学院宽敞的运动场里,聚集着数千人,招聘海报、展板随处可见。这是该校2016年合作企业对接“服务龙岩产业兴市战略”专场招聘会的场景。据悉,当天,来自龙岩各地的130多家知名行业、企业提供了机械、电子、汽车等2600多个岗位,把2016年龙岩技师学院1800多位预分配毕业生“抢光”,其中,现场签约1300多人。因为看好该校的毕业生,来自北京、广东、福州、厦门的企业组成招聘大军,开出了优厚的薪资和工作条件。

其实,这只是他们众多优质就业成绩单中的一页。办学37年来,龙岩技师学院已成为福建省培养高技能人才规模最大的技师学院,为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5万余人。近年来,龙岩技师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在98%以上,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福建省文明学校,被誉为“成功企业家、卓越工程师”和红土地上的“金蓝领”摇篮。

在大学生就业还成为难题的今天,为什么龙岩技师学院学生毕业生被“抢光”呢?这主要得益于他们主动对接产业的意识。

为了对接产业,学院分别与长汀县政府、武平县政府签署了校地战略合作协议。这是该院为加强同地方合作与交流,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持之举。根据协议,该院助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向效益型、集约型、生态型方向发展,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定向培训,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为两县扶贫开发、脱贫攻坚、实施精准扶贫提供技能培训服务,为扶贫对象推荐就业,并为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继续教育提供服务。此外,建立政、企、校三方合作机制,建立产学研中心,依托高新企业、先进制造业建立实训基地,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能力。

5月9日,在该院举行的“2016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上,学院又与龙岩市邮政管理局、龙岩市残疾人联合会、龙岩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福建森宝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厦门航空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北京翔宇航空集团公司等六家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同日,经龙岩市政府批准,龙岩市公共实训基地在该院挂牌成立。实训基地依托该院,面向全市城乡各类劳动者、企业和各类院校提供技能培训、技能竞赛、技能鉴定、创业孵化、师资培训、课题研发等服务。

一连串主动对接产业发展的大动作,彰显了龙岩技师学院正朝着建设成集技工教育、公共实训、技师研修、竞赛集训、技能评价、创业基地、就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职业训练院目标前进,它将成为龙岩市职业教育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专业调整对接产业转型

“必须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重点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新路径。”这是龙岩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创新型龙岩建设的决定》中提出的新要求。

作为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龙岩技师学院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围绕福建生态区、自贸区建设和龙岩市主导产业、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布局,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稳妥推进专业结构调整,紧密对接产业链,推进专业细分细化,以特色专业、传统骨干专业为牵引推进集群发展,为打造龙岩经济升级版和“龙岩制造2025”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该院着重优化骨干专业,着力服务于龙岩市主导优势产业发展;不断培育新型专业,着力服务于龙岩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此同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岗位技能需求和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特点,完善课程标准,更新课程内容,全面推进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学生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培养,大力开展职业指导、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

龙岩技师学院目前开设了涵盖机械、电气、汽车、光电、信息技术、现代服务等六大类的39个专业,实习实训设备总值6000多万元,现有在校学生5600多人。为适应龙岩产业转型,该院科学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凝练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改进了机械、电气、汽车、财会、旅游等传统专业,在2015年开设工业产品设计(3D打印技术方向)、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飞机维修、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基础上,于2016年新开设现代物流、健康养老、家政服务、铁路客运服务、船舶驾驶、船舱轮机、家政服务、食品安全与检验等专业,形成了机械、机电、汽车、现代服务等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专业布局。

除此之外,学院还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积极推行“校中厂”“厂中校”,扩大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培养规模,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与此同时,该院将精品办学融入“一校多企、一企多校”的对接活动中,促进学院与企业在五个方面的对接:一是招生与企业用人紧密对接;二是学院教育培训专业设置与企业工种要求紧密对接;三是教学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需求紧密对接;四是办学模式与企业生产紧密对接;五是毕业生与企业招工紧密对接。

学院的不懈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2016年,该院学生在参加龙岩市中职学生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2人,二等奖16人,三等奖20人;教师在参加2016年龙岩市第三届中职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4人,二等奖7人,三等奖3人。在第七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福建省选拔赛上,龙岩技师学院学生组取得了四项比赛中的三项第一,教工组取得了四项比赛中的两项第一的好成绩。该院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还荣获两个项目铜牌。

全面提升對接产业能力

“没有对接产业的能力,对接产业是一句空话!”龙岩技师学院院长陈建生如此强调。为此,他们布了多枚棋子。

为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龙岩技师学院于2016年8月31日开展了以“弘扬工匠精神,争做有为青年”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并邀请学院优秀毕业生、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钳工高级技师李良为学生讲授开学第一课。

李良是该院毕业生中的佼佼者。他在1998年、2009年两次荣获“福建省技术能手”称号;2003年荣获“龙岩市技能竞赛第三名”;2008年、2009年、2011年先后荣获“国家专利局授予四项专利(主持)”;2009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2年入选福建省首届优秀人才;2014年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李良告诫在场师生,大家不应该奉行“差不多精神”,应该做到精益求精,把正确率从99%提高到99.99%,这样才能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

为了向更高标准看齐,学院还开展了国际交流与合作。2015年12月,澳大利亚墨尔本海狮国际职业技术学院院长Joshua Cheng一行到龙岩技师学院参观考察,双方就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合作办学等方面进行了商谈。中澳职业人才培养交流将掀开历史的一页。

2016年1月26日,斐济共和国驻华大使约阿尼·奈法卢拉一行参观了该校机械实训车间、汽车实训车间和烹饪实训车间等,对该院产、学、研结合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斐济与龙岩技师学院举行的教育交流合作事项商谈中,双方确定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强在旅游、餐饮、汽车维修等专业领域技术人才培养的合作。2016年暑期,斐济选派20名在华留学生到该院学习中式烹调技术,该院派出教师为斐济教师培训相关业务课程,共同开展技能大赛观摩、企业参观、课题研究等领域的工作。

同时,该院与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挥在斐济建立的国际合作与服务平台优势,通过中国援助斐济的菌草技术示范中心协助龙岩技师学院同斐济共和国在职业教育培训领域建立起合作交流关系。

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篇4

为了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安顺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于2014年在会议室举行了2014级专业培养方案论证会。邀请的专家有:总工程师、主任、站长等。论证会由院长教授主持,参与论证会的领导及教师有:。本次论证会主要对2个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全面论证。

论证会上,老师和老师分别对的培养方案作了介绍。专家认证审阅的培养方案,并提出了宝贵意见。总工程师针对当前和未来环保事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认为专业要向培养专业技术和环境信息方向发展,加强学生能力建设,尤其是维修等能力。同时,总工程师对环境工程专业提出增加开设等专业课。站长认为:环境工程专业要注重培养学生会操作环境监测大型仪器能力,本科4年,前3年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最后1年强化专业技术;地理科学专业应增加“环境生态学、环境分析”等课程,将地理科学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结合起来,培养复合型人才。主任对教学实习提出建议,他根据当前国土局新进人才程序,认为开设的这2个专业要加强行政公文写作;地理科学专业应该向培养土地测绘、矿山监管和地质灾害等技术型人才方向发展。

文学院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5

一、培养目标、基本学制、培养方式与应修学分

培养目标:

坚持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的原则,通过培养,使硕士研究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并达到以下要求:

1、在本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与科学研究工作的表达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3、身心健康。

基本学制:2.5年。研究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在校学习时间,在校学习时间为2至4年。

培养方式:

1、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相结合的方式。

2、知、能并重,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工作并重,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注意培养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3、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学术报告、学术讲座及其他的各种学术活动,力争参加国内学术会议。

应修学分:总学分不少于73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 32学分(必修课不少于18学分),必修环节 8 学分,学位论文 33学分。

二、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指导教师

1世界华文文学

研究世界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研究中国文学如何在世界传播演变,研究各地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研究中国文学对世界各地华文文学的影响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张俏静

张渝生

熊 岩

2中国当代文学

研究1949年以来的中国大陆文学,对其间的复杂文学创作和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

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对了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有较大的意义。

张渝生

胡 辛

张俏静

张升阳

3中国现代文学

研究1917年至1949年中国大陆发生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现象。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对了解中国文学革命和文学的现代化有深远的意义。

熊 岩

张升阳

何玲华

三、课程设置

类别

课程编号

课 程 名 称

学时

课内/实验

开课

学期

任课

教师

考核

方式

备 注

必修

002000

5英 语14461、2必修

002000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必修

0020002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必修

5021082

西方文论专题★

考试

必修

502108

3现代语言学专题★

考试

必修

502108

4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专题

考试

必修

502108

5世界华文文学研究

考试

必修

选修

5022086

文学批评学

考查

专业公选课

5022087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

考查

专业公选课

5022088

中国当代文学创作论

考查

专业公选课

5029089

中国现当代文学前言讲座

考查

专业公选课

5022090

海派文学研究

考查

中国现代文学方向选课

5022091

中国当代散文研究

考查

中国当代文学方向选修

5022092

中国报告文学史

考查

中国当代文学方向选修

5022093

新移民文学研究

考查

世界华文文学方向选修

公共选修课

二外、数学、计算机、体育、管理、经济、法律类

2至少选修一门,不少于2学分

跨学科的专业课程

2至少选修一门,不少于2学分

必修

环节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3学术活动

2社会实践

2外语学术论文

标有★者为双语教学课程。

四、必修环节

开题报告(3学分):

开题报告由文献综述和研究计划两部分组成。硕士生撰写开题报告之前应阅读至少50篇国内外重要文献。文献综述部分对课题有关的前人工作进行总结和归纳。研究计划部分就选题意义、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法、实施方案、时间安排等作出论证。

开题报告必须在审核小组会上宣读并答辩。审核小组由至少3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组成,提倡邀请外单位专家参加。审核小组听取开题报告后,作出通过或不通过的决议。

学术活动(2学分):

硕士生在学习期间要求至少参加十次学术活动(其中至少做1次报告)。硕士生参加学术活动的形式可为参加国际、全国性和省内学术会议或校内外学术讲座等。参加活动后撰写不少于400字的小结,并填写《南昌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册》,经导师考查合格,给予学分,并存入硕士生业务档案(具体要求见《南昌大学关于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暂行规定》)。

硕士生在所要求的论文发表数量之外,在公开学术刊物多发表1篇学术论文,可折抵参加学术活动1次。但最多只能用学术论文折抵学术活动2次。

实践环节(2学分):

要求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和完成一定量的教学实践或工程实践或管理实践或勤工助学,实践环节工作量为60学时,经考核合格,给予学分。具体参照《南昌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暂行规定》执行。在正规高等学校担任过一门本科以上课程教学者或委培、定向的硕士生可免去实践环节,自动获得学分。

外语学术论文(1学分):

答辩前提交一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有指导教师签字认可的外文学术论文。

五、学位论文

发表论文要求:

要求硕士生在校期间(以入学时间为界)必须在省级以上公开学术刊物(含正式出版的增刊)或在省级以上学术性会议正式出版的会议论文集上至少发表1篇学术论文。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排名要求为以研究生为第1作者,或导师为第1作者,研究生为第2作者。申请一项发明专利得到申请号(研究生为第1发明人或导师为第1发明人,研究生为第2发明人)视同在核心刊物上发表1篇学术论文。如论文尚未正式刊出,须有正式录用通知。发表学术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必须是南昌大学。

学位论文形式:

学术性论文。学术性硕士学位论文由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论文主体(包括文献综述、实验部分、结果与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已发表文章目录、致谢等部分组成。涉及理论研究工作的学位论文可在论文主体中增加理论部分。

科研能力与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包括学术水平、成果及工作量等方面的要求):

学术性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1)选题应努力体现本专业的学科前沿和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创新性。(2)学位论文应是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3)论文的结论和所引用的资料应详实准确。(4)论文应有独立见解,能提出新问题,或对已提出的问题作出新的分析和论证;凡是通俗性、泛论性或单纯叙述他人成果的文章或翻译材料,不能作为硕士学位论文。(5)论文正文的篇幅在1万至3万字左右,符合学位论文的规范,其基本的理论和应用成果达到可以在专业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

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以及各个必修环节,取得相应学分,并完成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发表要求后,按照《南昌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基本学制、培养方式与应修学分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从事古代文学和旅游文化研究、高等教育、编辑出版、机关事业单位实际工作高层次专门人才。要求做到: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学风正派。服从国家分配,热忱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掌握坚实的基本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独立地进行研究和担负实际工作,并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

3、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并有较好的计算机运用技能。

4、具有良好的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基本学制:2.5年。研究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在校学习时间,在校学习时间为2至4年。

培养方式:

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坚持理论学习与研究工作并重,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扩大视野,激发研究热情,提高分析和表达能力。

导师应争取带领学生至少参加一次省级或全国性学术会议。

研究生在校期间至少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

应修学分:总学分不少于 73 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 32学分(必修课不少于18学分),必修环节 8 学分,学位论文 33学分。

二、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

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指导教师

1明清小说戏曲与社会变迁

与社会经济的研究结合,探讨文学在发展中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的关系,拓宽和丰富古代小说、戏曲及其它通俗文学研究的领域,开辟新的研究途径。

陈东有(博导)、李精耕

兼职: 任重(不带研究生)

2宋代文学与区域文化

与区域文化结合,研究两宋时江西出现的文学发展最为辉煌的现象,探讨江西文学发展中的人文特征,以促进江西的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

王德保

兼职:吴长庚、刘德清

3山水文学与旅游民俗

与发展经济结合,从古代文学中的山水文学、民俗文学的研究中探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文师华

兼职:余悦、吴直雄

三、课程设置

类别

课程编号

课 程 名 称

学时

课内/实验

学分

开课

学期

任课

教师

考核方式

备 注

必修

002000

5英 语14461、2考试

002000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考试

0020002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考试

502109

4中国文学批评史专题

考试

502109

5中国古籍校读法

考试

5021082

西方文论专题★

考试

502108

3现代语言学专题★

考试

选修

5022096

明清小说戏曲研究

考查

对应方向1选修课

5022097

唐宋诗词与散文研究

考查

对应方向2选修课

5022098

中国山水文化与民俗

考查

对应方向3选修课

5022099

中国文学与文化

考查

前沿讲座

5022100

中国文献学

考查

5022101

文体学专题

考查

文献检索与利用

考查

公共

选修课

二外、数学、计算机、体育、管理、经济、法律类

见研究生公共课列表

2考查

至少选修一门,不少于2学分

跨学科的专业课程

考查

至少选修一门,不少于2学分

必修

环节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3学术活动

2社会实践

2外语学术论文

标有★者为双语教学课程。

四、必修环节

开题报告(3学分):

开题报告由文献综述和研究计划两部分组成。硕士生撰写开题报告之前应阅读至少50篇国内外重要文献。文献综述部分对课题有关的前人工作进行总结和归纳。研究计划部分就选题意义、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法、实施方案、时间安排等作出论证。开题报告必须在审核小组会上宣读并答辩。审核小组由至少3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组成,提倡邀请外单位专家参加。审核小组听取开题报告后,作出通过或不通过的决议。

学术活动(2学分):

硕士生在学习期间要求至少参加10次学术活动(其中至少做1次报告)。硕士生参加学术活动的形式可为参加国际、全国性和省内学术会议或校内外学术讲座等。参加活动后撰写不少于400字的小结,并填写《南昌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册》,经导师考查合格,给予学分,并存入硕士生业务档案(具体要求见《南昌大学关于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暂行规定》)。

硕士生在所要求的论文发表数量之外,在公开学术刊物多发表1篇学术论文,可折抵参加学术活动1次。但最多只能用学术论文折抵学术活动2次。

实践环节(2学分):

要求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和完成一定量的教学实践或工程实践或管理实践或勤工助学,实践环节工作量为60学时,经考核合格,给予学分。具体参照《南昌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暂行规定》执行。在正规高等学校担任过一门本科以上课程教学者或委培、定向的硕士生可免去实践环节,自动获得学分。

外语学术论文(1学分):

答辩前提交一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有指导教师签字认可的外文学术论文。

五、学位论文

发表论文要求:

要求硕士生在校期间(以入学时间为界)必须在省级以上公开学术刊物(含正式出版的增刊)或在省级以上学术性会议正式出版的会议论文集上至少发表1篇学术论文。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排名要求为以研究生为第1作者,或导师为第1作者,研究生为第2作者。如论文尚未正式刊出,须有正式录用通知。发表学术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必须是南昌大学。

学位论文形式:

学术性硕士学位论文由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论文主体(包括文献综述、实验部分、结果与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已发表文章目录、致谢等部分组成。涉及理论研究工作的学位论文可在论文主体中增加理论部分。

科研能力与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包括学术水平、成果及工作量等方面的要求):

1、论题应努力体现本专业的学科前沿和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创新性。

2、学位论文应是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3、论文的结论和所引用的资料应详实准确。

4、论文应有独立见解,能提出新问题,或对已提出的问题作出新的分析和论证;凡是通俗性、泛论性或单纯叙述他人成果的文章或翻译材料,不能作为硕士学位论文。

5、文正文的篇幅在1万至3万字左右,符合学位论文的规范,其基本的理论和应用成果达到可以在专业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

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以及各个必修环节,取得相应学分,并完成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发表

要求后,按照《南昌大学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基本学制、培养方式与应修学分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从事古代文学和旅游文化研究、高等教育、编辑出版、机关事业单位实际工作高层次专门人才。要求做到: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学风正派。服从国家分配,热忱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掌握坚实的基本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独立地进行研究和担负实际工作,并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

3、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并有较好的计算机运用技能。

4、具有良好的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基本学制:

2.5年。研究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在校学习时间,在校学习时间为2至4年。

培养方式:

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坚持理论学习与研究工作并重,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扩大视野,激发研究热情,提高分析和表达能力。

导师应争取带领学生至少参加一次省级或全国性学术会议。

应修学分:

总学分不少于 73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32学分(必修课不少于18学分),必修环节8学分,学位论文33学分。

二、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指导教师

1中国古典文献学史

研究中国文献的发展历史,展示丰富深厚历史文化和学术发展。

王德保

罗春兰

2地方文献研究

与区域文化结合,研究江西历代文献的辉煌成就,探讨江西文学发展中的人文特征,以促进江西的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

易平

3古籍整理研究

对古籍进行标点、校注以及今译等综合研究及训练,培养古籍整理人才。

吴晓龙

三、课程设置

类别

课程编号

课 程 名 称

学时

课内/实验

学分

开课

学期

任课教师

(职称)

考核

方式

备 注

必修

002000

5英 语14461、2考试

002000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考试

0020002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考试

5021102

中国文献学史

5431

考试

502110

3目录学概论

考试

5021082

西方文论专题★

考试

5021083

现代语言学专题★

考试

选修

5022104

古代文学要籍概论

考查

对应方向1选修课

5022105

史汉导读

考查

对应方向2选修课

5022106

通鉴研究

考查

对应方向3选修课

5022107

楹联学

考查

前沿讲座

5022108

目录学概论

考查

5022109

校勘学

考查

5022110

明清江西文献研究

考查

公共选修课

二外、数学、计算机、体育、管理、经济、法律类

见研究生公共课列表

2考查

至少选修一门,不少于2学分

跨学科的专业课程

考查

至少选修一门,不少于2学分

必修

环节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3学术活动

2社会实践

2外语学术论文

标有★者为双语教学课程。

四、必修环节

开题报告(3学分):

开题报告由文献综述和研究计划两部分组成。撰写开题报告之前应阅读至少50篇国内外重要文献。文献综述部分对课题有关的前人工作进行总结和归纳。研究计划部分就选题意义、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法、实施方案、时间安排等作出论证。开题报告必须在审核小组会上宣读并答辩。审核小组由至少3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组成,提倡邀请外单位专家参加。审核小组听取开题报告后,作出通过或不通过的决议。

学术活动(2学分):

在学习期间要求至少参加10次学术活动(其中至少做1次报告)。参加学术活动的形式可为参加国际、全国性和省内学术会议或校内外学术讲座等。参加活动后撰写不少于400字的小结,并填写《南昌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册》,经导师考查合格,给予学分,并存入硕士生业务档案(具体要求见《南昌大学关于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暂行规定》)。

在所要求的论文发表数量之外,在公开学术刊物多发表1篇学术论文,可折抵参加学术活动1次。但最多只能用学术论文折抵学术活动2次。

实践环节(2学分):

在学期间必须参加和完成一定量的教学实践或工程实践或管理实践或勤工助学,实践环节工作量为60学时,经考核合格,给予学分。具体参照《南昌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暂行规定》执行。在正规高等学校担任过一门本科以上课程教学者或委培、定向的硕士生可免去实践环节,自动获得学分。

外语学术论文(1学分):

答辩前提交一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有指导教师签字认可的外文学术论文。

五、学位论文

发表论文要求:

要求硕士生在校期间(以入学时间为界)必须在省级以上公开学术刊物(含正式出版的增刊)或在省级以上学术性会议正式出版的会议论文集上至少发表1篇学术论文。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排名要求为以研究生为第1作者,或导师为第1作者,研究生为第2作者。如论文尚未正式刊出,须有正式录用通知。发表学术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必须是南昌大学。

学位论文形式:

学术性硕士学位论文由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论文主体(包括文献综述、实验部分、结果与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已发表文章目录、致谢等部分组成。涉及理论研究工作的学位论文可在论文主体中增加理论部分。

科研能力与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包括学术水平、成果及工作量等方面的要求):

1、论题应努力体现本专业的学科前沿和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创新性。

2、位论文应是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3、论文的结论和所引用的资料应详实准确。

4、论文应有独立见解,能提出新问题,或对已提出的问题作出新的分析和论证;凡是通俗性、泛论性或单纯叙述他人成果的文章或翻译材料,不能作为硕士学位论文。

5、论文正文的篇幅在1万至3万字左右,符合学位论文的规范,其基本的理论和应用成果达到可以在专业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

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篇6

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兰州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设置于2003年(当时隶属于兰州医学院),同年开始本科专业的招生,后停止招生。基于学生学习心理学的需求,教育学院在心理学课程教学基础上于2004年起面向全校本科学生设立了应用心理学双学位辅修专业。经过多年的专业发展,学生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专业师资队伍不断扩大,目前已形成一支年龄、职称与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学、研究团队。鉴于心理学对提高全民素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的重大意义,为满足社会对心理学人才的需求,我校将立足西部,以学校两个附属医院为依托,突出医学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将我校心理学学科建设成为西部一流、学科特色优势明显的心理学科研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兼具宽广的国际视野与浓郁本土情怀的复合型心理学专门人才。具体而言,要求具备系统的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熟练的心理学实践技能,以及科学的心理学研究素养。能够从事基础研究、心理学教学、个体和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人才选拔与测评,以及能在企事业单位、市场调查、社区服务、司法和体育运动等领域工作的专门人才。同时能为心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的生源。

三、专业要求

1.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心理学的研究设计和实施方法,掌握本专业常用的数据分析技术,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具备在教育、企事业部门从事社会服务性的心理学工作技能。

2.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具有撰写研究论文,以及参与学术交流等方面的能力,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语和计算机等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达到规定的等级水平。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具有一定的审美知识和能力。

四、学制、学分与学位

1.学制

本专业目前实行学年学分制,以后逐步过渡为完全学分制。学年学分制期间学制为4年。完全学分制阶段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具有学籍时间最长不超过8年,累计修业时间不超过6年。

2.学分

本专业的总学分为157学分。3.学位

凡修读本专业的本科生,完成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内容,并符合学校有关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五、专业主干课程、特色课程

专业主干课程: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史、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专业特色课程:医学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等。

六、课程体系结构与学时学分分配 表一课程体系结构与学时学分分配总表

表二 公共基础课学时学分分配表

表三 专业课学时学分分配表

表四 专业选修课(含专业特色方向选修课)学时学分分配表

表五 通识选修课学时学分分配表

表六 课外活动和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学分分配表

﹡备注1:科研创新活动及学分计算办法

(1)完成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君政学者项目(君应为“上竹下君”)、国家理科基地学生科研训练项目,项目第一完成人计3学分,第二完成人计2学分,其他完成人计1学分;完成兰州大学本科教学工程专项经费支持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兰州大学创新创业行动计划项目,项目第一完成人计2学分,其他完成人计1学分;完成学院自筹经费设立的各类科研训练项目,项目完成人每人计1学分。

(2)获得国家级大学生专业大赛特等奖、一等奖每人计3学分,二等奖每人计2学分,三等奖每人计1学分。获得省级大学生专业类大赛特等奖、一等奖每人计2学分,二等奖每人1学分。获得国际级大学生专业性比赛奖项的学分转换由学院参照本办法认定。

(3)SCI、EI收录期刊以及国内外权威刊物论文每篇计3学分,发明专利每项计3学分,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每篇计2学分,其他公开发行的刊物论文每篇计1学分。学生均应为第一作者或发明人。

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篇7

1. 发展现状

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 为了顺应市场经济客观需要, 产生了民办高等教育, 它打破了国家包揽办学的局面, 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多样化, 扩大了高等教育机会。

以精英教育为主的普通高校只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仅仅需要精英型高等教育机构, 更需要以市场为导向, 设置专业与学制灵活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作为独立学院, 它就是指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 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性新抉择, 也是实现高等教育新一轮发展的历史性选择。目前, 经教育部备案独立学院有320余所, 其中江苏省27所。

2. 生源特点

独立学院的招生按照招生部门规定, 绝大部分学院放在一本、二本与高职高专之间, 鉴于此特点, 作为独立学院, 其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是应用型人才, 其培养目标要求应是: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 关键是要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

二、人才培养方案模块化构建理论基础

人才培养既要注意其一般性, 又要注意其特殊性。人才培养一般性是指:第一,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良好身体素质是指健康的体魄、优美的体态、良好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等要素;身体素质是最基础的要素, 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各因素中, 身体素质是载体, 是其他各种素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第二, 全面的知识和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知识构成, 它体现在三个方面: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哲学知识, 其中哲学知识是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必备条件;能力是运用知识的结果, 掌握知识有助于能力的形成, 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为操作能力与智力能力。第三, 良好的审美和思维能力。审美既是素质又是能力, 体现在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中;良好思维是指思维目的的明晰性、思维动力的积极性、思维能力的整体性、思维方式的现代性和思维方法的科学性。

三、人才培养方案模块化构建基本原则

1. 实践科学发展观,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

要在重视终身教育、素质教育的基础上, 贯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持续发展原则, 体现在基础知识面宽、素质优良、实践应用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拓宽专业、增强适应性的原则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 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变化, 只有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 才能在市场的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通过专业模块课来实现。

3.“以生为本”, 坚持统一化和个性化教育相结合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要坚持统一化和个性化教育相结合原则, 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 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开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需要和爱好选课, 为学生构建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

4. 加强实践教学, 突出实践技能培养, 培养创新意识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的关键。通过课程设计、社会调查、顶岗实训、毕业设计 (论文) 、专业知识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 其教学内容注重体现基础性、系统性、实践性和现代性,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实验、自主设计、自主实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实践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工程意识。同时也要对学生进取心、自信心、意志、毅力和协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加以培养, 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人才培养方案模块化实践

鉴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应用型人才应有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方案实施, 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一是知识的通识性。“通识”有两层含义:既要“面宽”又要“识通”。“面宽”是指知识的掌握面要宽, 其“量度”以“够用”为界, 其“质度”以“可用”为界;二是素质的全面性。主要指对心理素质的要求更加全面, 特别是要求兴趣的广泛性、反应的灵活性、行为的协调性、人际关系的适应性与和谐性;三是能力的综合性。主要指做事的能力和做人的能力的综合性要求。为了能达到上述要求, 有必要构建与之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将人才培养分三大模块进行培养。

下面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模块化设计。旅游管理专业采用“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专业岗位总结”培养模式。前六学期在校内以理论学习为主, 辅以实践技能基本培训, 第二学期暑假安排社会调查实践, 第四、六学期暑假安排专业认识实习, 第七学期前半学期在专业理论学习和校内专业岗位实习的基础上, 强化专业学习, 后半学期在旅游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 第八学期以顶岗实习的基础上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

其专业培养特色表现为: (1) 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务实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的旅游管理人才为目标; (2) 旅游策划、旅游管理、导游服务等三类人才进行分层培养; (3) 以旅游市场为导向开设课程; (4) 着重适应现代世界旅游业的实践能力的训练和较全面的人文素质培养。

其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如下三个模块来实现。

第一模块, 专业素质教育。通过开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其中专业基础课包括现代管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学概论等, 专业课包括导游基础知识、导游实务、旅游资源与开发、旅行社管理等, 专业选修课包括民乐演奏、管理信息系统、饭店客房管理、饭店餐饮管理等。

第二模块, 人文素质培养。通过开设各必修的通识课程和公共选修课,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其中必修的通识课包括教育部规定的政治类课程、大学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应用文写作、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专业导论、演讲与口才、普通逻辑学、办公自动化等, 公共选修课从学院开设艺术类和自然科学类公选中各选两门。

第三模块, 专业技能教育。通过开设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和比赛, 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开设野外生存和拓展训练、职业生涯规划、人际关系沟通技巧、创业策划等课程, 对学生进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通过举办旅游知识、礼仪和导游辞创作比赛活动, 强化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培养。通过暑假旅游、市场调查、资源开发和旅游规划野外实习、专业认识实习、假期顶岗实习,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从业能力。通过专业技能培训, 获取导游证、驾驶执照、普通话证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资格证等证书, 使学生具备从业基本资格和技能, 顺利走出校门, 走上工作岗位, 适应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周奔波.大学通识教育理论与实践初探[J].高教论坛, 2005 (2) :1619.

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篇8

关键词 测控技术;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21-0024-02

Research on Cultivation Scheme of Measuring & Control Specialty//Liu Yinsheng, Geng Xin

Abstract This paper taking measuring & control instruments as example expounds the basis of cultivation scheme, localization and target of the specialty, organization of curricular system and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 and incarnates eidos and train of thought of cultivation scheme.

Key words measuring & control; cultivation scheme; curricular system;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uthor’s address Polytechnic School of Shenyang Ligong University, Fushun, Liaoning, 113122, China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建立在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测量与控制学科基础上的一门现代综合性技术专业,是信息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现代测控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紧密结合,本专业技术向自动检测、虚拟化、网络化、自动控制方向飞速发展。

1 培养方案制订的基础

1.1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从测控设备与仪器仪表的技术发展来看,急需有创新能力,有开发、研究现代高端仪器设备能力的研究型人才;从测控设备与仪器仪表产业来看,需要大批从事测控设备与仪器仪表生产、维护和市场销售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由于测控设备与仪器仪表遍及各行各业,所以社会的需求量大。该专业人才既适应从事测控设备与仪器仪表的开发与研究、生产制造,又适应测控设备与仪器仪表的使用维护,所以可以从事的工作层面较多,需求量大[1]。

1.2 社会对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素质、知识、能力结构要求在调研、学习的基础上,将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素质、知识、能力结构要求归纳如下。

1)素质结构方面。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有志向和责任感;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及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创新意识,对市场经济规律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

2)知识结构方面。具备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工具性知识,了解一些经济管理知识;具备较好的电工与电子技术、微机应用、自动控制、信号检测与处理等基本知识,熟练掌握智能化测控系统、总线技术、虚拟仪器设计等专业知识。

3)能力结构方面。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基本的电子电路设计、调试能力;运用仪器进行信号的检测与处理能力;初步具有本专业测控技术、仪器仪表与系统的设计、调试能力和一定的技术性组织管理能力;对目前国内和国际本专业常用的规范和标准化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够在设计中运用。

2 专业的定位与培养目标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仪器仪表类唯一的一个本科专业[2],它包含调整前的多个专业。由于各高校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发展过程不同,专业定位也各有侧重,有的侧重于光学,有的侧重于机械,有的侧重于电子信息。

根据学院的办学层次及专业结构布局,该专业的定位:建设具有电子信息类特色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即以现代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电子测量和过程控制为主,兼顾仪表,保证基础,突出工程应用。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信号检测与处理、工业过程测控系统和传感器与仪表等专业知识,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本技能、方法,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本专业以微机智能化电子仪器和测控系统设计与实现为专业特色,突出现代测控技术的应用。

3 课程体系的构建

3.1 知识结构的总体框架围绕信息的获取、处理、传输和控制各个信息技术分支所必需的知识能力来确定专业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其知识结构可用图1表示[3]。知识结构总体框架体现了该专业应具备的知识模块及相关模块对应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具体设置体现在教学计划中。

3.2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2大部分。理论课程学时比例为65%,实践课程比例为35%。理论课程体系设有公共基础课程(学时占39%)、专业基础课程(学时占32%)、专业课程(学时占19%)、选修课程(学时占10%)。实践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专业基础实训、专业实训、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等环节。

在理论课程体系方面,按照知识结构要求设立课程,有公共基础知识课程、电路与电子技术知识课程、计算机应用知识课程、自动控制基础知识课程、信号检测与处理知识课程、控制系统实现知识课程、现代测控与仪器知识课程、拓展知识课程。

在实践课程体系方面,按照能力结构要求设立实践环节。实践环节设置方式做了较大改革,将原来的依附于一两门主要课程的课程设计或实训取消,集中设置2大实训环节,即专业基础实训和专业实训。专业基础实训主要是以电子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测量原理与仪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内容为基础,设计、调试、安装一个简单完整的电子装置。通过这个过程,要求学生会分析设计电路,会进行必要的参数计算,理解整个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流程,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专业实训主要是以PLC技术、测试工程技术、控制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等几门课的内容为基础,应用过程测控知识,借助PLC设备、现场总线技术、组态软件等工具,让学生设计完成一个工程实训项目。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能根据具体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测控设备,进行设备的调试与维护,加深对测控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4 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4.1 教学方法的运用对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实现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室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教师讲解和演示、实验同步,课程打破实验室和教室的界限,把对知识的讲解和学生相应的实验技能训练穿插进行,做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完全融合。

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要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相对应,即使在一门课程之内,总体方法和局部方法也不唯一,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灵活使用。如任务驱动法,即知识内容通过一个个典型任务展开。

4.2 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室、实验室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使用教学课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演示运行的时候,可以方便地使用设备与环境。实验室的每台微机都与互联网相连,网上资源的获取及网上学习方便快捷。

制订培养方案是专业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对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需要不断的学习实践和总结提高,使方案科学合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仪器仪表学科战略发展研究报告[R].2004,5

[2]教育部.本科引导性专业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上一篇:任务书参考范文下一篇:下雪的心情的经典句子